河南省南阳国防科技工业电气研究所 宽频电磁波谱治疗仪作用器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微固学院导师介绍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30 导师姓名: 陈星弼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男 院士 教授 学士 专职 出生年月: 1931 年 01 月电子邮件: xbchen@ 学术经历: 1952 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后在厦门大学、南京工学院及中国科学院物 理研究所工作。1956 年开始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工作,1980 年美国 俄亥俄州大学作访问学者,1981 年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作访问学者、 研究工程师。1983 年任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微 电子研究所所长。曾先后被聘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电气工程系客座教 授,英国威尔斯大学天鹅海分校高级客座教授。1999 年当选中国科学 院院士。 我国第一批学习及从事半导体科技的人员之一,他在半导体器件方面 有著作六部,作为唯一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四十多篇。 他从 1981 年 起开始半导体功率器件的研究,第一个提出了各种终端技术的物理解 释及解析理论。他近年来提出了两类纵向导电的器件新耐压结构,获 批准的美国发明专利四项,中国发明专利三项,并且作了唯一的三维 电场分析结果。国外称这是功率器件的新里程碑。这个结构大大突破 了功率器件中比导通电阻 Ron 与耐压 VB 的极限关系。我国已从三项 美国专利及二项中国专利中获转让费四十余万美元。他本人还获得美 国 3D 公司奖章及授奖说明。由他发明的 MOS 类器件由外国公司制造, 已在市场上销售。他的专利被 180 多项美国发明专利所引用,专利及 相关论文有 50 次以上它引。 他又提出了最佳表面横向变掺杂的理论 及与 CMOS/BiCMOS 工艺兼容的横向(表面)功率器件的新结构,获美 国发明专利两项及中国发明专利两项。 利用这种结构, 可以不采用 BCD 技术,而只采用最通常的集成电路工艺,就可研制出电学性能比现有 技术更好的高压(及功率)器件。实验证明了此功率器件无论在击穿 电压、电流密度、开关时间及导通电阻上,均优于现有的横向器件。 而且还可以用最小面积同时研制出高侧及低侧功率器件以及推动高 侧器件的“盆”。部级鉴定结论为“性能属国际领先,结构属国际首 创”。其发明专利已应用于某公司的一产品中。 他还在功率集成电 路中利用高 K 材料制作功率器件, 并获得一项美国专利 ( 学术经历: 95 年受聘正教授,98 年受聘博士生导师,IEEE 高级会员,中国电子 学会电子元件分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电子陶瓷分会副理 事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奖评委。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 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86 年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到电子科技大学工作至 今。其间曾于 90-92 年获中英友好奖学金资助在英国威尔士大学电子 工 程 系 进 修 , 并 分 别 于 94 年 与 98 年 两 度 应 邀 赴 美 国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博士、教授、院长,“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带头人,国家 973 首席科学家,教 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创新人才 奖获得者。曾留学韩国科学院和日本东北大学。长期以来在磁电信息 材料与器件、磁性纳米材料芯片、射频和微波材料与器件,集成 LTCC/LTCF 器件方向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研发工作。作为首席科学家承 担特大工程“代号 XXX”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 重点项目 和国家 973、863 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技术 发明奖二等一项,国际科学工程荣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4 项,二等 6 项,三等 11 项。中国发明专利 41 项。在材料、元器件 和系统结合开发的基础上,先后研发出实用型高频复合双性 EMI 材料 和集成 LTCC/LTCF 系列产品, 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和正向多家企业转让。 其中两项已获的较大效益(创造产值达 8 亿人民币以上)。在国内外 刊物发表论文 300 余篇,SCI 收录 210 篇,多次被同行引用,著有《电 子薄膜》《抗电磁干扰材料与元器件》《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 《自旋电子学》4 本专著。《电子材料》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 “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四川省教学名师. 先 后在美国 Ansoft 公司,意大利电工所,俄罗斯 ELMA,乌克兰 CARAT, 韩 国 KIST , 日 本 东 北 大 学 进 行 科 研 合 作 及 学 术 交 流 。 兼 欧 洲 《 学术经历: 美国 IEEE 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雷达协会理事单位联 络员,中国传感器学会委员(1993 年至 2004 年任温敏专业委员会主 任委员)。 1982 年 2 月本科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90 年 5 月获硕士学位。 1993 年评为副教授,1999 年评为教授,2001 年评为博导。美国 IEEE 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传感器学会委员,中国雷达协会 理事单位联络员。国防“973”项目负责人之一。 长期从事电子材料 与元器件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包括敏感材料及元器件、片式元 器件及材料、微波陶瓷材料及器件、铁电薄膜材料及微波器件。主讲 电子陶瓷物理、高技术陶瓷导论、电子测量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等 课程。培养博士研究生 5 名、硕士研究生 30 余名。 在电子材料和元 器件领域,长期从事 PTC、NTC、MLCC、微波陶瓷、功能薄膜材料及其 器件等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主持并完成国家、部 级科研项目 10 项,获国防科技成果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1 项。作为 发明人在本项目相关领域申请专利 12 项(授权 4 项)。在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四川安岳人。1987 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磁性材料与器件专业本科; 1990 年获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硕士学位。主讲《磁性功 能材料导论》、《铁氧体材料及其应用》等研究生与本科生课程。所 带领的研究团体主要从事新型电磁波吸收剂及吸波材料、红外低发射 率及可变发射率薄膜、微波磁性材料研究工作。现为电子科技大学微 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隐身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 任。兼任中国电子学会微波磁学分会委员,《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功能材料》、《隐身技术》编委。获"信息产业部优秀科技青年"、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专家","四川 省学术带头人"等称号。联系电话:028-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0809Z1★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1 方向: 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5 方向: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 06 方向: 隐身材料与技术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7 方向: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 硕士招生专业 0809Z1★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1 方向: 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6 方向: 电子薄膜集成器件技术 08 方向: 电磁功能复合材料003

    导师代码: 10136 导师姓名: 李平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教授 硕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57 年 09 月电子邮件: pli@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现任微电子技术所所长,"信息产业部 VLSI 设计重点实验室"、"四川 省 VLSI 设计重点实验室"主任;为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999 年 起享受四川省政府津贴、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为电子部科技进 步奖资格评委、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1999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 (2000 年); 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 电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四项;在 学术经历: 1985 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半导体专业, 同年免试进入电子科技 大学半导体专业功率集成电路方向攻读硕士学位, 1988 年获工学硕士 后留校任教,从事功率半导体技术研究,1994 年 7 月特聘为副教授。 1996 年 5 月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受国家公派到美国 Virginia Tech 留 学,同时受聘为美国国家工程中心-功率电子系统中心 Visiting Professor,继续从事功率半导体技术研究。1999 年 11 月回国回校工 作,2000 年 7 月被特聘为教授,2002 年 7 月被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 2010 年被东南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学院学位分委会主席。 兼任国家“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科技重大 专项“高端芯片”实施专家组专家;国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 备及成套工艺”科技重大专项总体组特聘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员会(NSFC)第十二届专家评审组专家;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专家组专家;四川省电子学会半导体集成技术专委会主任;模拟集成 电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 2002 年教育部高校青年 教师奖获得者;2004 年成都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2005 年成都十 大杰出青年。2009 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0 年国 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已培养 7 名工学博士,数十名工学硕 士。长期致力于功率半导体技术研究。为三本国内外著名百科全书或 半导体学术丛书撰写功率半导体器件章节,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功 率半导体分会主席并三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做功率半导体领域特 邀报告;发表 SCI、EI 收录论文 200 余篇,获专利授权 20 余项。目 前领导一个 200 余人的科研团队,在功率半导体分立器件、可集成功 率半导体器件新结构、高低压工艺集成、电源管理 IC 和功率集成电 路以及数字辅助功率集成领域开展研发,在学术研究的同时为企业成 功开发了数十种(款)功率半导体领域新工艺和新产品,销售过亿只, 产生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联系电话:028-。个人简介: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1 方向: 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功率器件 02 方向: 功率集成电路与系统 04 方向: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 085271 电子与信息 02 方向: 电子科学与技术硕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 01 方向: 和系统 03 方向: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 04 方向:SOC/SIP 系统芯片技术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38 导师姓名: 包生祥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教授 硕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56 年 02 月电子邮件: sxbao@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分析中心主任。目前研究方 向:材料组成和结构分析表征技术;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关系研 究;微电子器件和 IC 封装失效机理与预防对策。包生祥教授主持和 参与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大 项目、国防科工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等各类基金课题 15 项。 先后在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访问学者。 1986 年 3 月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工学硕士学 位后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作为主讲教师讲授《电介质物理》、 SCI、 EI、ISTP 检索收录论文 40 篇次。获得机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全国发明铜奖一项、省部级科研鉴定三项、国家发明专利 1 项。负责 和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973"、总装备部等国家、部 及科委十一项课题的研究。2001 年 5 月至 2002 年 5 月在澳大利亚新 南威尔士大学作访问学者及澳大利亚光子合作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目前主要从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低维结构及相关性能的研究工作,现 为四川省科学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全国 ZnO 学会程序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传感器学会副主任委员。联系电话:028-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1 方向: 电子材料与工程 04 方向: 材料化学与工程 05 方向: 纳米及低维结构材料与器件硕士招生专业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1 方向: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 03 方向: 电子材料及器件 06 方向: 纳米电子材料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40 导师姓名: 兰中文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教授 硕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63 年 05 月电子邮件: zwlan@ 学术经历: 1986 年 3 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 教,2003 年在澳大利亚、乌克兰进修和联合研究,2004 年赴英国威 尔士大学访问进修。 近年来先后为本科生主讲磁性材料、磁性器件、磁性物理学等课程, 为研究生讲授铁磁学、微波材料及应用课程。科研主要方向为磁性材 料与器件,近年来在大功率铁氧体及高频开关电源方面取得部级鉴定 科研成果 6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0 余项,授权 6 项。获国家科技 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四川省科 技进步一、二等奖、参加重点统编教材《磁性材料》、《电子材料导 论》的编著,先后在各种期刊上发表论文 100 余篇,系中国电子学会 应用磁学分会委员,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员,《磁性材料与 器件》等核心期刊编委。联系电话:028-。个人简介: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2 方向: 磁性材料与工程 04 方向: 材料化学与工程 硕士招生专业 080900 电子科学与技术 14 方向: 电子薄膜集成器件技术 16 方向: 磁性材料与元器件

    06 方向: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41 导师姓名: 刘孝波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电子邮件: 学术经历: 在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任工程师; 在四川大 学从事教学科研, 任副教授; 在中国科学院任研究员; 2005今在电子科技大学任教授、四川大学兼职教授。1995 年获工学博士学 位;1997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9 年任博士导师。 中国科学院首批"百人计划"入选者,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四 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长期以来 在生物医学材料、液晶高分子、特种功能高分子及先进复合材料等方 面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研发工作。承担和完成国家、部省级及应用技 术开发科研项目 20 余项,部省级鉴定成果 7 项。获中国大学生科技 发明一等奖一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研发出具有较高实用 价值的桐油高分子及复合材料、一步加料法制备线性桐油 -酚醛树脂 与汽车刹车片、新型特种聚芳醚腈树脂与薄膜、可环境降解聚酯酰胺 及其共聚物等成果并先后实现产业化。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34 项,其 篇(次),被同行 引用 300 余次。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 15 人,博士研究生 10 人,博 士后 6 人。目前正在从事新型特种高分子及其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开 发工作,研究领域涉及高分子合成、加工 /改性、材料降解与稳定、 化学流变学、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纳米功能高分子材料、光电磁 性功能高分子的研究与应用。联系电话:028-。 教授 博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65 年 01 月个人简介: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4 方向: 材料化学与工程 05 方向: 纳米及低维结构材料与器件 11 方向: 特种高分子材料硕士招生专业 081700 化学工程与技术 02 方向: 材料化学与工艺 03 方向: 高分子功能材料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42 导师姓名: 杨成韬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教授 博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65 年 09 月电子邮件: ctyang@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 长期以来在铁电薄膜材料与铁电集成器件、压电薄膜材料与器件、电 子陶瓷材料与元器件方向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研究和开发工作。承担和 完成国家、 部省级科研项目 10 余项, 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项目、××电子材料试点项目、国家科技部科 技攻关项目等。主要研究方向为铁电薄膜材料与铁电集成器件、压电 薄膜材料与器件、敏感材料、声光材料、电子陶瓷材料与元器件,目 前研究项目为铁电薄膜材料及其在铁电薄膜存储器上应用研究,压电 薄膜材料及其在声表面波器件、薄膜体声波器件上的应用研究,新型 电子陶瓷材料研究。在 IntegratedFerroelectric,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SPIE,仪 器仪表学报,功能材料,压电与声光,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系统仿 真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四十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三十余篇次,ISTP 收录十篇,论文多次被同行引用。联系电话: 028-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0809Z1★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1 方向: 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5 方向: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硕士招生专业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3 方向: 电子材料及器件 07 方向: 敏感与智能材料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43 导师姓名: 刘兴泉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教授 博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64 年 04 月电子邮件: Lxquan@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四川南部人,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 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 究所研究员,重庆普利格斯电源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江苏省常州 市星海电子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首席负责人。现为中国化学会会员、 四川省化学化工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会员、中国 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锂电池分会理事、中国能源学会理事、中国 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会员、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会员、《锂 电池专讯》、《发现》杂志、《产业与科技论坛》、《化工科技》等 杂志编委。1987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1990 年-1997 年在中国 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1997 年-1998 年在吉林大学化学系 学习,2000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 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新能源材料与储能器件,无机功能材料、纳米 材料、新催化材料、多相与均相催化。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储能与 能量转换材料-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化合物型半导体薄膜太阳能 电池材料、纳米功能材料、稀土功能复合材料、催化新材料、有机催 化与化工制药等。目前正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常州 市星海电子有限公司资助项目,新乡市天力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资助项 目、四川九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资助项目、国家科技部 863 计划 资助项目、新乡市群力电源材料有限公司资助项目等多项研究工作。 到目前为止,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 160 余篇(其中被 SCI 和 EI 收录论文共 80 余篇),获美国授权专利 1 项,中国授权专利 13

    项。 共申请中国专利 26 项,合作撰写专著 4 部,中国科学院与国家 科委联合组织鉴定项目 1 项,重庆市科委与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鉴定 项目 1 项。到目前为止,共有 13 项发明专利成功转让并实现了产业 化。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锂离子蓄电池镍系正极材料、镍钴锰多元正 极材料和磷酸亚铁锂正极材料的中试和产业化。1997 年获成都分院" 十佳青年"称号。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宝 洁"奖学金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获校院所各级表彰奖励多次, 并数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已经培养毕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数十人。 1998 年至今,获历年《锂电池专讯》优秀编委称号。 联系电话: 028-。 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1 方向: 电子材料与工程 04 方向: 材料化学与工程 09 方向: 能源材料 硕士招生专业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1 方向: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 05 方向: 材料化学与工程 10 方向: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44 导师姓名: 高正平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教授 硕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55 年 06 月电子邮件: zpgao@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1982 年 1 月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303 专业本科毕业, 获学士学位;1987 年 1 月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材 料与元器件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同时留校工作至今;1992 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6 年破格晋升教授。主要成果:出版了《铁氧 体平面结环行器的数值分析与设计》、《磁光存储技术原理》 (获电 子部优秀教材二等奖)等 3 本著作;发表了"毫米波宽频带滤波器研究 "、"蜂窝状结构型吸波材料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电路模拟技术在吸

    波结构中的应用"、"远程导弹弹头的后向散射机理及采用吸波结构的 隐身方法"、"磁光盘的若干关键技术"等 80 余篇论文;完成了"新型 毫米波超常性能滤波器 CAD 技术"、"雷达吸波结构机理分析及电磁设 计方法"、"130mm 1300MB 可擦重写磁光盘"、"实时光盘彩色动态数字 录象机"等鉴定项目 20 余项;获得"电磁波与吸收材料相互作用机理 研究"、"宽频段吸波涂层研究"、"4X 密度磁光盘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等部省级科技进步奖 9 项和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和国家 经贸委四部委联合颁发的"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 "称号。 所授课程:"电磁场与波"、"量子力学"、"现代信息存储技 术"。 联系电话:028- 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2 方向: 磁性材料与工程 06 方向: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 硕士招生专业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1 方向: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 03 方向: 电子材料及器件 04 方向: 半导体材料及器件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45 导师姓名: 刘兴钊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教授 博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66 年 03 月电子邮件: xzliu@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德国 FZK 研究中心,客座研究人员。 1989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1992 年从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获 硕士学位,1999 年在电子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1997 年至 1998 年在 德国 FZK 研究中心开展客座研究。长期从事电子薄膜材料的生长及其 应用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压阻薄膜及集成传感器、介电 / 宽禁带半导体集成薄膜及场效应晶体管、压电薄膜及薄膜体声波谐振 器,在 Thin Solid Films、Physica C、 学术经历: 83-87 年兰州大学物理系磁学专业本科;87-90 年兰州大学铁道学院 任教;90-93 年电子科大读研究生;93 年至今电子科大工作。 近年来,承担了本科生、研究生的《模拟电路》、 《磁芯设计》、 《磁 性功率与控制器件》、《量子力学与统计物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主持了 《FBAR 谐振器的研究》 、 《LTCC 滤波器的研究》 、 《20-3000MHz 超短波滤波器预选组件》、《纳米复合磁性薄膜的微波特性研究》、 《电调带通滤波器》、 《高压平面变压器》、 《超宽带放大器》、 《超 低噪声放大器》等项目的研究,并在《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1989 年 12 月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有机 电子材料及有机光电子材料的科研及相关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主要是 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有机发光材料和有机高介电材料。近五年,负 责完成 4 项、参与完成 6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或技术发明二等 奖 5 项;发表学术论文 10 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6 项,已获授权 2 项;参与编写公开出版教材和著作 2 部;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高等 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等课程。联系电话:028-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4 方向: 材料化学与工程 08 方向: 有机电子材料与工程 硕士招生专业 081700 化学工程与技术 02 方向: 材料化学与工艺 03 方向: 高分子功能材料 04 方向: 应用电化学与电子化学品003

    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广东省产学研重大专项 4 项。粤港关键领域 重点突破招标项目 2 项。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 1 项。珠海市 重点实验室科技攻关项目 3 项。 /lmmp Email: mamp@ 学术经历: 先后在功率器件工艺线和 CMOS/双极 IC 工艺线工作 17 年和 7 年,曾 主持研制高反压大功率晶体管、方片 SCR、VDMOS、IGBT、功率运算放 大器、双总线驱动器、高速电压比较器等器件和电路。 1983 年本科半导体器件物理专业毕业。曾工作于辽宁晶体管厂、中电 集团第四十七研究所;历任工艺线长、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 副总工程师;1997 年 8 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2004 年 12 月晋升为研 究员级高工;2007 年 3 月受聘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半导体 功率器件、模拟集成电路、微细加工技术的研究工作,曾主持研制的 功率器件项目: 1500V/5A 高反压功率 BJT 、 600V/3A 功率 BJT 、 1200V/50A GTR 及模块、A 方片 SCR 及模块、JFET、VDMOS、 IGBT 等,曾主持研制的集成电路项目:高速运算放大器、功率运算放 大器、四电压比较器、双总线驱动电路、功率驱动电路、电压调整器、 AC/DC 开关电源芯片等。从事本科《集成电路工艺原理 》课程的教学 工作。获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市政府科技进步奖 一项、部级鉴定十余项。1992 年 12 月被授予市优秀知识分子称号, 1996 年 3 月被授予“八五”期间国防工业(电子)先进工作者,2005个人简介:

    年 11 月被信产部、中电集团授予“神州”六号载人航天工程先进个 人. 联系电话:028- 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硕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 01 方向: 和系统 03 方向: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 09 方向:微细加工与 MEMS 技术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51 导师姓名: 李威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教授 学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59 年 09 月电子邮件: weili@ 学术经历: 2002 年至今,任四川大学技术物理学院客座教授;总装合同办集成电 路专业组的特邀专家;可编程逻辑器件专业组的组长,A/D、D/A 专业 组成员;国家 863 专家组专家成员。 原电子工业部第 47 研究所工作了 16 年, 历任工艺线长、 科技处处长、 技改处处长、所长助理等职,并于 94 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主管军 用电子器件研制及生产的计划管理和用户协调工作;组织实施重点军 工技改 4 英寸工艺线的组建工作;"934"对俄引进过程中任办公室主 任,全面负责技术及工艺设备的引进;在军用电子元器件的设计、制 造等方面有较深造诣。负责主持了"七五"、"八五"、"九五"研究所的 科技攻关项目和重点军工配套项目的研发工作;获原电子工业部科技 进步一等奖一项、获国防科工委光华基金三等奖一项、2005 年主持的 CPLD 项目获得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 年,赴乌克兰的国家 半导体研究所进修; 年,在美国硅谷的 CALOGIC 公司进修 集成电路设计和加工制作。1999 年 10 月,来到祖国的大西南--成都, 参与华微电子系统有限公司的组建。 任常务副总裁, 主管科研和市场。个人简介:

    2003 年 10 月任总裁至今,全面主持工作。总装合同办集成电路专业 组的特邀专家; 可编程逻辑器件专业组的组长, A/D、 D/A 专业组成员; 国家 863 专家组专家成员。 2004 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十周年 风云人物评选中获突出贡献奖。 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2 方向: 功率集成电路与系统 03 方向: 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 04 方向: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 硕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 01 方向: 和系统 02 方向: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 03 方向: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52 导师姓名: 张鹰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电子邮件: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1984 年由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材料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 年任副教授,1995 年任正教授。二十余年来, 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科研工作中,主要从事电子薄膜材料的 研究,先后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 果奖(2、3 等)5 项,发表论文数十篇。近年来主要参与国家重大基 础研究工作,从事集成铁电薄膜、介质薄膜等生长机理方面的基础研 究工作。联系电话:028- 教授 硕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54 年 10 月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硕士招生专业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1 方向: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 03 方向: 电子材料及器件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53 导师姓名: 钟朝位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高级工程师 硕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66 年 09 月电子邮件: cwzhong@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中国特陶学会理事 1990 年 12 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研究生毕业,工学硕 士,中国硅酸盐学会特陶分会理事。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介电/铁 电 / 压电 /光电陶瓷、薄膜与集成器件的教学、科研及产业化工作。 学术经历: 长期在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材料工程系、信息材料工程学院、微电子与 固体电子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要从事 LTCC 技术与片式小型化电子元器件以及无源集成技术、低 温烧结铁氧体材料及磁性单晶材料、微波铁氧体器件与静磁波技术、 射频宽带磁性器件等领域的研发工作。1995 年以来先后负责、参加并 完成" 九五"、"十五"军事电子预研项目、新品型号项目、国防跨行 业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四川省应用基础课题等十余项重大 科研项目的工作,已鉴定的项目十多项 。目前负责“十一五”军事 预研在研项目 1 项、 国防军品配套项目 1 项、 国防重点基金项目 1 项、 四川省青年基金项目 1 项;参与“934”重大项目 2 项、新品型谱项 目 1 项、参与预研项目 2 项,是国家自然基金创新团队成员。获 2008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项 (排名 2) 、 2005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 (排 名 3)、2001 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排名 2)、2007 年度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排名 1)、2007 年度四川省青年科技奖一 项。2006 年获得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2008 年入选教育部 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文章 二十余篇, 多篇被三大文献收录。联系电话:028-个人简介: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0809Z1★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1 方向: 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3 方向: LTCC 材料及片式元器件设计技 术 硕士招生专业 0809Z1★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1 方向: 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3 方向: LTCC 材料及片式元器件设计技 术05 方向: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09 方向: 微波集成器件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55 导师姓名: 胡文成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教授 博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67 年 03 月电子邮件: huwc@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现为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主要从事应用化学的教学、科研和人才 培养工作。目前从事纳米粉体制备及性能研究、无机材料的合成、化 合物半导体薄膜、高介电薄膜、多孔无机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承 担国家 973 子课题、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成都市科技攻关项目、中 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外基金等在研项目。已发表刊物论文 40 余篇, 其 中 在 国 外 重 要 刊 物 "AppliedPhysicsLetters" 、 余篇次。完成科研项目二项,著作两部,讲授"无机材料合成"、" 物理化学"、"印制电路技术"等课程。联系电话:028-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4 方向: 材料化学与工程 09 方向: 能源材料 硕士招生专业 081700 化学工程与技术 02 方向: 材料化学与工艺 04 方向: 应用电化学与电子化学品 05 方向: 能源材料化学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学理学硕士(1995)、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工学博士(2002),IEEE、 MRS、C-MRS、S-MRS、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会(CSSSI)、国际 固态离子学(ISSSI)、亚洲固态离子学会(ASSSI)会员、四川省传感 技术学会及成都市电子学会会员,现为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 子学院电子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理 事。近 10 年来主持或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973"子项目 1 项、省部级项目 6 项、校青年基金 2 项。2002 年受聘为成都市电子 整机类专业技术职称评委,2003 年获"四川省跨世纪杰出青年学科带 头人培养基金"资助, 在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与冶金系进 行 学 术 访 问 、 研 究 , 受 聘 于 UniversityofCambridge - 学术经历: 1995 至今在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 作,其中 个人简介: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0809Z1★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1 方向: 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2 方向: 纳米电子学及自旋电子学 05 方向: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 硕士招生专业 0809Z1★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2 方向: 纳米电子学及自旋电子学 07 方向: 敏感材料与传感器 09 方向:

    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58 导师姓名: 肖强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男 长江学者客座教授 教授 博士 兼职 出生年月: 1962 年 03 月电子邮件: jqx@ 学术经历: 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 重庆市微光机电专家委员会委员;电子 科技大学兼职教授;重庆大学硕士生导师。多次访问美国、俄罗斯、 德英法、日本、比利时、新加坡、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1981 年 12 月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固体器件 专业,2003 年 12 月硕士毕业于重庆大学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研究员 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模拟、数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的研究;本人 作为主研人员取得科研成果 20 多项,其中 12 项获国家和省部科技进 步奖;拥有发明专利 5 项;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政府津贴 专家;被国防科工委授予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 号,15 次荣获省部级表彰。自 1984 年以来,已在刊物上发表论文 55 篇,其中在国外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14 篇,被 SCI 收录 6 篇、 Ei 收录 18 篇。个人简介: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兼职导师附加信 原工作单位: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 24 研究所 息: 副导师代码: 10136 副导师姓名: 李平 博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2 方向: 功率集成电路与系统 03 方向: 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 05 方向: SOC/SIP 系统芯片技术 硕士招生专业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60 导师姓名: 罗佳慧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教授 硕士 专职 女 出生年月: 1956 年 07 月电子邮件: jhluo@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1982 年 1 月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 并留校 任教至今。其间在职攻读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研究 生,并于 1990 年获工学硕士学位、2001 年获 MBA 学位。曾任信息材 料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总支书记兼常务副院长、通信与 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现任校党委副书记、校纪委书记、微电子 与固体电子学院教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目前主要从事本科生 的《固体物理》、《光电物理》、《电路分析》,硕士研究生的《表 面与界面物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近年来参加了电子部重点统编规 划教材《材料物理导论》和《电子材料导论》的编写工作,主持和参 加电子科学研究院军事预研基金、总装备部预研基金、中科院工程物 理研究院基金、四川省科委基金等科研课题十多项,在国内各级刊物 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十多篇,指导多名硕士生研究生。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硕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3 方向: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 07 方向: 新型固体器件与应用 固体信息、传感和存储技术及微 08 方向: 组装技术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61 导师姓名: 姜斌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教授 博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66 年 09 月电子邮件: jiangbin@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长期从事新型敏感材料与元器件、纳米电子陶瓷材料领域的科研 和教学工作,先后负责和承担国家及部(省)科研项目 6 项,已通 过部、省鉴定(或验收)3 项,在新型敏感材料与元件、传感器用 陶瓷材料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果,"双面 YBCO 高温超导薄膜的两面 同时溅射沉积技术"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国防工业科技进步 一等奖, 学术经历: 承担或作为主研参研项目 14 项,获 2004 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 20 多篇。 现任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处副处长。 1982 年 1 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 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并获学士学位,1982 年至 1987 年在电子部 799 厂设计所从事 SAW 器件研究。主要从事电子陶瓷与器件、LTCC 材料及 无源集成器件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口预研基金以 及四川省科技攻关、基础研究等项目的研发。并分获省级科技进步一 等奖和省级三等奖各 1 项。作为第一作者在《J.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G001502),IEEE 会员() 重庆市铜梁人,IEEE 会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四川省 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005 年)。在电子科技大学先后获得应用化 学学士、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和材料学博士学位,主要从固体电子方 向(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的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 2002 年、2005 年先后短期访问过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圣彼得堡 国立电工大学、乌克兰基辅大学和德国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目前主 要从事电子薄膜材料与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 讲授研究生课程《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科技报告写作》及本科 生课程《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指导本科毕业设计 20 人,培养硕 士研究生 20 人,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 3 人。 2000 年至今,主持完成 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 8 项,正开展国家级(973 重大基础研究) 、 部省级、 企业横向科研项目 5 项, 在 《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年电子科技大学讲师;2001 至今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江苏常州人。1989 年 7 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1994 年 4 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硕士毕业,2008 年 12 月电 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毕业。讲授《磁性物理》、 《信息存储技术》本科生课程;在科研工作上,长期从事电磁波吸收 材料与技术研究,研制的高磁损耗吸收剂及吸波材料在国内多项重大 工程中得到批量应用; 2008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 排名第 3, 2007 年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排名第 2,获省部级科技进步 三等奖 3 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10 余篇,目前承担省部委 科研项目 5 项、横向项目 3 项。联系电话:028-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2 方向: 磁性材料与工程 硕士招生专业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1 方向: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

    04 方向: 材料化学与工程 06 方向: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02 方向: 磁性材料与器件 05 方向: 材料化学与工程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67 导师姓名: 朱俊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教授 博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66 年 01 月电子邮件: junzhu@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籍贯江苏省。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完成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学习,1995 年至 1996 年在德国亚堔工业大学(RWTH-Aachen)做访问学者进行合作 研究。 2004 年 4 月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从事教 学、科研工作至今。讲授《半导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导论》本科 生课程与《固体理论》研究生课程。在科研工作上,主要从事电子功 能薄膜材料制备以及结构与性能相关性的研究。负责或参加了重大基 础研究“973”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对 Hf 系氧化物高介电薄膜材料进行了创新的 研究;对 BST、PZT、LNO 等介电、铁电薄膜以及 BFO、CFO 等磁电薄 膜的生长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相关性的物理机理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性 研究。迄今已在国外核心杂志(SCI)上,如:Applied physics letter, 学术经历: ;mseuestc@ 学术经历: 学术经历: ,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法 国特鲁瓦技术大学 LASMIS 实验室博士后研究;2004 年至今电子科技 大学工作。 生于四川资阳,1992 年至 2003 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完成本科、硕士、 博士的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后受法中科学及应用基金 (FFCSA)的邀请 在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UTT)LASMIS 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4个人简介:

    年 12 月回国在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 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薄膜材料及器件。现为 IEEE 会员,中国电 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成都市海外交 流协会理事。 作为项目负责人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 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 1 项,973 项目子课题 1 项,预研基 金 Science》、《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等刊物上 发表 30 余篇, 其中 SCI 收录 20 余篇。 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0809Z1★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1 方向: 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5 方向: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 硕士招生专业 080900 电子科学与技术 13 方向: 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14 方向: 电子薄膜集成器件技术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71 导师姓名: 贾利军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教授 硕士 专职 女 出生年月: 1970 年 09 月电子邮件: jlj@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承担本科生的《电子材料工艺原理》、《合成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 作。先后承担和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国防预研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民口配套项目等,承担 “934”重大工 程项目、国家“863”项目、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一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 奖多项。目前主要从事低温共烧 LTCF 材料、微波铁氧体材料和复合 电磁材料的制备及元器件应用研究。先后在《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湖北孝感人。2002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电子科技大学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波电子薄膜材料、 介质压控微波器件的集成技术及应用。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BST 薄膜电调体声波谐振器件研究”和“新型低损耗铌酸铋镁介 电可调薄膜材料研究”、及预研、预研基金等项目。在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四川岳池人, 2006 年 12 月获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 1999 年 7 月获四川大学材料学硕士学位,1994 年 7 月获四川大学材 料学学士学位,主要从事电子薄膜与器件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完 成了国防预研基金“XXX 材料性能的理论设计及测试技术”的研究, 完成了横向合作项目“xxx 减振环的研制”。作为项目主研参加了国 家自然基金“高灵敏交换耦合磁致伸缩薄膜材料的研究”,国防预研 项目“XXX 材料应用研究”、“xxx 材料及应用”、 国防预研基金 “xxx 技术及机理研究”和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XXX 材料电子自旋极化效应”研究等项目的研究。目前正承担国防预研基 金项目“抗恶劣环境 XXX 材料设计及性能研究”、 横向合作项目“XXX 滤 光 片 的研 制 ” 。在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生于河南南阳。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学术经历: 2005 年 3 月于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5 年 7 月初聘为 讲师;2007 年 7 月晋升为副教授。 1998 年 7 月在武汉理工大学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1 年 7 月在广西大学获材料学专业硕士学位, 2005 年 3 月获电子科技大 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电子科技大学首届学术 新人奖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磁性纳米结构与器件研究(磁 性半导体与氧化物,磁性光子晶体); (2)太赫兹波功能器件与应用 研究(太赫兹高速调制技术、太赫兹通信与太赫兹成像技术)等领域的 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项目 3 项,主 研国家重大基础研究 973 项目、863 重大科技计划、科技部国际科技 合作重大项目,934 重大工程项目以及总装预研项目,获教育部自然 科学二等奖 1 项、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1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等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 26 篇, 出版专著 1 本。承担本科课程"纳米材料与器件"和研究生课程"纳米 电子学与自旋电子学"的讲授。 联系电话:028-。 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0809Z1★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1 方向: 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5 方向: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 硕士招生专业 080900 电子科学与技术 01 方向: 太赫兹电子学与技术 14 方向: 电子薄膜集成器件技术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78 导师姓名: 袁颖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副教授 博士 专职 女 出生年月: 1975 年 10 月电子邮件: yingyuan@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于 1997 年 7 月与 2000 年 7 月在重庆大学获应用化学专业学士学位与 物理化学专业硕士学位。 2005 年 4 月在电子科技大学获材料物理与化 学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高频复合基板材料、 LTCC 材料、电容器材料及其器件应用。为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 点实验室成员。先后承担过多项军口预研项目的研发,获国防科学技 术奖二等奖 1 项。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 SCI 收录文章 18 篇。承担 本科"电子材料"专业课的讲授。联系电话:028-。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硕士招生专业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3 方向: 电子材料及器件

月在华北工学院获高分子材料专业学士学位,2002 年 5 月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获应用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06 年 7 月由中国兵器工业第 59 研究所调入学院工作,现主要从事红外隐身 材料、多频谱隐身材料、节能材料、智能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 后承担过多项军口预研和型号项目、国防科工委基础科研项目、国家 863 计划等项目的研发。曾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在各种刊物 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联系电话:028-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硕士招生专业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5 方向: 材料化学与工程 07 方向: 敏感与智能材料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81 导师姓名: 王宁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教授 博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79 年 11 月电子邮件:

    学术经历:2007 年 1 月清华大学博士毕业,2007 年 4 月进入电子科技大学电子 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2008 年 11 月至 2010 年 11 月 在日本名古屋大学从事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JSPS 博士后)合 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太阳能电池、温差电池) 以及纳米涂层材料的研究。 日本材料学会会员,日本热电学会会员,日本陶瓷学会会员。1979 年 出生,2007 年 1 月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2007 年 4 月进入电子科技 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任教。2008 年 11 月至 2010 年 11 月在日 本名古屋大学从事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JSPS 博士后)合作研 究。 现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光化学太阳能电池、 温差电池等) 、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1 方向: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 05 方向: 材料化学与工程 10 方向: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83 导师姓名: 梁迪飞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研究员 硕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67 年 10 月电子邮件: dfliang@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讲师;2002 至今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研究员(2010),副教授(2002)。1990 年获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 料与热处理专业学士学位, 同年分配到电子部第九研究所从事微波 铁氧体与器件研究工作,1996 年获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器 件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作为主讲教师, 为本科生讲授 《电子材料》 课程,为研究生讲授《磁性功能材料及应用》课程,其中《电子材 料》获 2008 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近十年来,承担科研项目 10 项,其中两项为重大工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国防 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3 项,发表相关论文 20 多篇。目前主要从事新型电磁波吸收剂、吸波材料及电磁功能 复合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与开发。 电话:028-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硕士招生专业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1 方向: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 02 方向: 磁性材料与器件 05 方向: 材料化学与工程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84 导师姓名: 陶伯万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教授 博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72 年 02 月电子邮件: taobw@ 学术经历: 1997 年进入电子科技大学工作,长期从事高温超导材料研 究 , 在德国 FZK 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 1992 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化学工程系,1994 年至 1997 年于四川大 学无机材料系攻读硕士学位,进行 Si-类金刚石梯度薄膜研究,1997 年毕业后进入电子科大工作, 2001 年 8 月至 2002 年 8 月在德国 Karlsruhe 研究中心(FZK)访问,从事超导薄膜制备技术研究。2003 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并被聘为副教授。自 1997 年以来,一直从事 多元氧化物超导薄膜材料和器件应用研究,解决了 3 英寸双面 YBCO 薄膜的均匀性和一致性问题,实现了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的 YBCO 薄膜材料的小批量制备。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合作发表 学术论文 40 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7 项,授权 4 项,获得国家技 术发明二等奖 2 次(排名 3、5)、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 3)、教 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 2)、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 3)、 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 2)各 1 次。联系电话:028-个人简介: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硕士招生专业 0809Z1★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2 方向: 纳米电子学及自旋电子学 05 方向: 半导体材料及器件技术 06 方向: 电子薄膜集成器件技术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85 导师姓名: 余忠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教授 博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71 年 05 月电子邮件: yuzhong@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2003、2004 年分别赴乌克兰和斯洛文尼亚学习一个月。 1993 年 7 月在复旦大学获高分子材料学士学位, 后在中国工程物理研 究院工作两年,1998 年 3 月留校任教,从事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方 面的教学与科研。现为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主 要研究方向为氧化物磁性材料、薄膜及器件。讲授"磁性物理"、"铁 磁学"等本科及研究生课程。近年来在大功率铁氧体材料及高频开关 电源方面取得部级鉴定科研成果 6 项,参加“934”工程,主持及参 加多个纵向及横向项目研究,实现成果产业化 4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 利 10 余项,授权 6 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 奖、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教学改革成果二 等奖、校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等各 1 项。发表论文 100 余篇。联系电 话:028-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0809Z1★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1 方向: 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5 方向: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 硕士招生专业 0809Z1★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1 方向: 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3 方向: LTCC 材料及片式元器件设计技 术08 方向: 电磁功能复合材料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86 导师姓名: 王京梅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副教授 硕士 专职 女 出生年月: 1968 年 02 月电子邮件: wangjm@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1989 年电子科技大学磁性材料与器件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9 年到 1993 年在某研究机构从事研发工作;1996 年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研究生毕业, 获硕士学位, 同时留校工作至今, 专业方向为电力电子技术与元器件。近年来主要从事新型磁性器件设 计及应用、高频开关电源建模/仿真与设计、开关电源及系统 EMI/EMC(电磁干扰/电磁兼容技术)等领域的研发工作。主讲课程为 《现代材料与元器件》、《功率与控制器件》、《现代电子元器件》 等。 1996 年以来先后负责、参加并完成"九五"、"十五"军事电子预 研项目、新品型号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各种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 10 余篇, 在大功率铁氧体及高频开关电源方面取得部级鉴定科研成果 2 项,获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 1 项。主要研究方向有信息材料与元器 件,新能源方向电源管理的研究等。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硕士招生专业 0809Z1★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1 方向: 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3 方向: LTCC 材料及片式元器件设计技 术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获硕士学位,参与“九五”国防预研项目,从事金刚石薄膜和红外光 学器件研究。 2004 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获 博士学位,参与 973 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纳米专项项 目,从事碳纳米管制备、场发射与显示器件研究。 2004 年 8 月加入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电子薄 膜材料与无源集成器件研究。 长期致力于薄膜集成研究与技术开发。 ? 在铁电/半导体异质集成理 论上取得突破, 建立起考虑极化、 应变影响的铁电/GaN 调制耦合模型, 成功预测了该集成结构中的极化调制、应变耦合和介电增强等新效 应,率先提出基于铁电极化的新型功率器件和 GaN 增强型器件并获得 实验验证,成为 973 项目的重要创新点。作为标志性成果之一获得总 装专家顾问委员会的高度评价与肯定。论文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1984 年电子科技大学半导体器件与物理专业本科毕业,1987 年获电 子科技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硕士学位, 87 年毕业参加工作后即在 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所从事新型功率 MOS 器件和智能功率集成电路的 研究与应用工作。1990 年 3 月晋升讲师。1993 年 6 月破格晋升为副 教授。04 年公排在加拿大多伦多市 Ryerson University 现代功率电 子学实验室 LENAR 作高级访问学者 1 年。曾受四川省委组织部派遣在 省内省级微电子开发区任科技副县长 3 年,从事涉及微电子集成电路 和功率器件芯片生产封装、 汽车电子、 高效节能 LED 和金齿氙灯电源、 以及太阳能风能发电产业转移和项目研发,在科技项目产业化方面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保持和产业界长期稳定广泛的联糸。 作为项目 主研曾获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国防科技进步二 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获 91 年电子部优秀科技青年 和 98 年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给研究生和本科生 讲授的课程有《集成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现主要从 事功率半导体器件、功率集成电路与专用集成电路的研究开发应用工 作,主要研究兴趣在涉及节能高效的功率电子核心控制单片集成电 路、模块电路拓扑、以及应用终端整机上。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硕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 01 方向: 和系统

    03 方向: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 06 方向:射频微波、超高速器件与电路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92 导师姓名: 叶星宁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副教授 硕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64 年 08 月电子邮件: xnye@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参加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 在专用集成电路、新型功率器件和智能功率集成电路等方面取得了多 项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成果,作为第一主研组织并完成的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 " 具有限流功能的高压功率开关集成电路 " 在 国内首创集成化的高压大电流智能器件,并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含有 LDMOS、LIGBT、BMCT、BEST 等功率器件的高压集成电路,经信息产业 部部级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作为第二主研组织 并完成了四项经信息产业部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 "新 型 CMOS 全兼容高压二极管"、"新型表面耐压层横向 MOST"、"新型表 面耐压层结构二极管"、"新型 CMOS 全兼容高压 MOST",目前已有一项 成果"与 CMOS 全兼容的高压功率 MOS"转让香港兴华半导体有限公司, 并为香港兴华公司开发了一种大规模功率集成驱动电路,另几项成果 已同国内外有关企业达成转让或合作意向。作为第一主研承担并完成 了国防重点科技基金项目"全兼容新耐压层结构智能功率集成电路", 四川省重点科技项目"电子镇流器用功率驱动电路",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新原理功率集成电路"等。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和国家 863 项目各一项。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硕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 01 方向: 和系统

年,作为电子科技大学首批选拔的出国进修骨干教师,赴美国 UniversityofIllinoisatUrbana-Champaign 进行了一年的访问研究, 从事新型纳米 CMOS 器件和电路的研究。 1986 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 并在电子科技大学获硕士和博士 学位,现主要从事微电子器件及电路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参与并完成 的国家与省部级重点项目有:"GaAsICCAD","VLSI/ULSI 可靠性监测 与模拟","恒带宽智能单片放大器技术研究"等,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前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新型集成电路及器件、CMOSRFIC、器件物理 与模型等方面。个人简介: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硕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2 方向: 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 04 方向: SOC/SIP 系统芯片技术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6 月赴 比利时校际微电子研究中心参加了全国模拟集成单路骨干教师培训 班学习。 分别于 1990 年、1993 年获重庆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工 业自动化工学硕士学位, 2004 年获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 博士学位。1993 年至 2000 年在电子科技大学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 化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2001 年至今在电子科技大学从事微电子科 学与技术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功率集成电路 与系统。其间,2002 年 8 月至 2003 年 2 月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佐治 亚理工学院学习,主要学习模拟集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2006 年 3 月 至 2006 年 6 月赴比利时校际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参加了全国模拟 集成电路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 50 余名,主 持和参与过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 863 项目 /省、部预研项目、基金项目/与境内外企业的横向合作项目约 30 项,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 IEEE 等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30 余篇,申请中国 发明专利 11 项、实用新型专利 3 项,已获授权 6 项。目前关注的主 要科研方向包括 SoC/CPU 的电源管理电路、LED 驱动电路和高效节能 电源芯片的控制技术。联系电话:028-。个人简介: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2 方向: 功率集成电路与系统 04 方向: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 05 方向: SOC/SIP 系统芯片技术 硕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 01 方向: 和系统 03 方向: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 04 方向:SOC/SIP 系统芯片技术

    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95 导师姓名: 刘诺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副教授 硕士 专职 女 出生年月: 1963 年 12 月电子邮件: liunuo2002@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1991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材料科学系(从事异质结界面研究) , 获硕士学 位。 1991 年进入电子科技大学至今,在职博士生。科研:先后在 学术经历: 主要从事新型功率器件和功率集成电路的研发工作。先后负责、参加 和完成了“九五”,“十五”军事电子预研项目等十余项重大的科研 项目的工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文章三十余 篇,多篇被 SCI、EI 收录。 主要从事新型功率器件和功率集成电路,专用集成电路的研发工作。 先后负责、参加和完成了"九五","十五"军事电子预研项目等十余项 重大的科研项目的工作,其中已鉴定的项目共五项。其中国防科技预 研基金项目 " 具有非准静态等离子体输运的电导调制功率器件 " 和国 防行业基金项目 " 电导调制功率器件的非准静态输运特性研究 " ,于 2000 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目前参加的在研项目有" 十五"国防科技预研项目两项,863 项目一项重点试验室基金项目三 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其他项目近十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 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文章近二十余篇,多篇被 SCI、Ei 收录。由于在 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荣获"四川省在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博士、硕士 毕业生"称号。联系电话:028-个人简介: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硕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 01 方向: 和系统 03 方向: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 04 方向:SOC/SIP 系统芯片技术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97 导师姓名: 李竞春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副教授 硕士 专职 女 出生年月: 1963 年 11 月电子邮件: achun@ 学术经历: 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98 年在电子科技 大学获微电子技术硕士学位;至今在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 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主要研究方向为 SiGe 材料器件及 SiGe 高速电 路。 1985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 同年进入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科学与 工程系至今,在此期间获得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 SiGe 异质结 器件及 SiGeCMOS 和 BiCMOS 电路。承担和参加多项"九五"、"十五"总 装军事预研和国防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完成 "绝缘参数在线监测传 感器技术研究"、"Si/SiGePMOS 器件及可靠性研究"、"低温优质薄栅 介质工艺研究"、"SiGeHCMOS 器件研究"等项目。目前承担军事电子预 研支撑技术项目"SiGeHCMOSIC 关键技术研究"、"SiGeBiCMOS 关键技 术研究"、 "GaNHEMT 的极化工程和电流崩塌效应"和多项国防重点实验 室基金、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等项目。对本科生开设《量子力学与 统计物理》 、 《固体电子学导论》两门课程和研究生《特种半导体器件》 课程。作为主持"专业物理系基础列课程改革与实践"获教学成果一等 奖,"固体电子学导论"获得首届青年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竞赛二等 奖,并多次获得基础课"拓普奖"。近年来在"半导体学报"、 "SemiconductorScienceandTechnology"、"JournalofElectronics"、 "MicroelectronicsJournal"、"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微电子学"等 期刊发表科研、教学研究论文十余篇。联系电话:028-个人简介: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硕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2 方向: 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 07 方向: 新型固体器件与应用

    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98 导师姓名: 于奇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教授 博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72 年 11 月电子邮件: qiyu@ 学术经历: 2007 年,赴比利时 IMEC 微电子中心参加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 和国家集成电路师资培训中心联合组织的“集成电路年轻骨干教师 出国培训” 山东烟台人。1997 年留校任教至今,主要从事新型固体器件和数模混 合信号集成电路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曾获电子科技大学 "十佳青年教 工","三育人"先进个人,"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和"科研先进工作者 "等嘉奖。在"九五","十五"期间,先后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 任务十余项,均已通过部级鉴定和验收。“十一五”期间,负责国家 973 子专项 2 项,主研国家 973 子专项 1 项,负责省部级项目 2 项。 获信产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国家发 明专利 3 项,申请发明专利 4 项。已在《电子学报》 、 《半导体学报》 、 ICSICT 和 ICCAS 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30 余篇,其中被 SCI 收录 5 篇、EI 收录 15 篇。个人简介: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2 方向: 功率集成电路与系统 04 方向: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 05 方向: SOC/SIP 系统芯片技术 硕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2 方向: 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 04 方向: SOC/SIP 系统芯片技术 06 方向: 射频微波、超高速器件与电路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199 导师姓名: 周伟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副教授 博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68 年 12 月电子邮件: weizhou@ 学术经历: 曾在新加坡、日本北海道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作访问学者。2004 年底 回国到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工作。 于 1991 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学电子科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用 新的金属有机物源研究和生长发光波长为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1997 年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微电子专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同年到在四 川仪表集团工作,任研究所技术所长等职。2004 年于电子科技大学微 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于华润上华参加工作, 负责及参与: 仿真分析; 功率器件结构、 工艺开发; 功率集成电路 (BCD) 工艺的开发。电子科技大学工作期间,主要进行功率器件及功率集成 电路的研制,包括:高性能整流器、高端三极管、VDMOS(常规结构、 ESD-VDMOS、具有多种保护功能的 VDMOS、super junction 等) 、IGBT、 高压 BCD 工艺平台、具有多种保护功能的电源管理芯片等。作为负责 人和主研,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实验室基金、航空航天、 横向合作、预研等项目。和华润上华、华润华晶、华虹 NEC、中芯国 际、深爱、中环、东光等企业保持了很好的合作关系。是教育部、省 和市的技术专家。 迄今,发表 IEEE PEL、IEEE ISPSD、物理学报、 半导体学报等期刊和会议论文 40 余篇,SCI 和 EI 收录 30 余篇。申请 专利 20 余项,已经授权 8 项。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 联系电话:。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1 方向: 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功率器件 02 方向: 功率集成电路与系统 06 方向: 微电子学理论与技术 硕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 01 方向: 和系统 03 方向: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 10 方向:抗辐射加固技术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201 导师姓名: 刘布民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高级工程师 学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56 年 10 月电子邮件: bumin@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1978 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 毕业分配到电子科技大 学任教至今,已有 27 年教学经历。先后从事本科生课堂教学 11 门课 程: 《模拟电路基础》 、 《电路分析》 、 《脉冲与数字电路》 、 《高频电路》 、 《微机原理与应用》 、 《信号与线性系统》 、 《录象技术》 、 《电子测量》 、 《彩色电视原理》 、 《收录音原理与组合音响》 、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 《黑白电视原理与应用》 。科研上从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三 项;973 军项壹项;省级横向科研项目两项。实验上从事了【模拟电 路实验】 、 【电路分析实验】 、 【数字电路实验】 、 【电子技术综合实验】 等多门本科生实验教学。曾经担任过各实验室主任;获得过校级实验 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壹项。此外,从事了校产业处横向【医 疗电子设备】研发课题。由本人独立研究并取得良好应用价值的【高 频电离子手术治疗仪】属国内首创,获得了省医疗管理局和省电子技 术检测中心的共同鉴定。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硕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2 方向: 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 03 方向: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Engineering,先进技 术中心任高级工程师,现为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教 授。 目前指导硕士研究生二十余名,主持和参与过包括国家重大专 项子项目等 10 余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 IEEE 等学术会议 上发表论文 20 余篇,申请美国发明专利 1 项,中国发明专利 4 项。 联系电话:028- 参见个人主页 术个人简介: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003

    导师代码: 10203 导师姓名: 荣丽梅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高级工程师 硕士 专职 女 出生年月: 1965 年 12 月电子邮件: lmrong@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1988 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获得学士学位, 2003 年获电子科技大学材料学工学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微电子与固体 电子领域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材料与器件测试表征、失 效分析及可靠性研究。先后作为课题负责人和主研承担参与了 863、 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总装预研、军用电子元器件共性课题等 10 余项。 国内外发表论文 20 余篇, 已被 SCI 检索 8 篇, 联系电话: 028-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硕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集成电路测试、封装、可靠性技 05 方向: 术 07 方向: 新型固体器件与应用 固体信息、传感和存储技术及微 08 方向: 组装技术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204 导师姓名: 罗玉香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副教授 学士 女 出生年月: 1960 年 07 月

    属 性:专职电子邮件: luoyx@ 学术经历: 先后从事功率半导体工艺、IC 工艺线仪器设备计量检定、模拟 IC 测 试等技术工作。 原工作于中电集团第四十七研究所,先后从事功率半导体工艺、IC 工 艺线仪器设备计量检定、模拟 IC 测试等技术工作。研究方向为专用 集成电路与系统、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和系统。先后担任 总装多项研究任务。个人简介: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硕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 01 方向: 和系统 03 方向: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 集成电路测试、封装、可靠性技 05 方向: 术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206 导师姓名: 王守绪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副教授 硕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64 年 09 月电子邮件: wangsx@ 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 1986 年 6 月在吉林大学获无机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93 年 6 月在四 川大学获无机化学专业硕士学位。从 1986 年 7 月起至今一直在电子 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工作。现主要从事电子化学、应用电 化学、功能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为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

    室成员。先后参与过军口预研项目、横向企业合作项目、以及四川省 科技攻关等项目的研发。以第一作者在《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 《表 面技术》 、 《电源技术》 、 《化学应用与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电 子材料与元件》等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被 EI 收录 多次,承担本科 " 无机化学 ""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设计 " 等专业课的讲 授。联系电话:028- 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 博士招生专业 硕士招生专业 081700 化学工程与技术 01 方向: 印制电路技术与工艺 02 方向: 材料化学与工艺 04 方向: 应用电化学与电子化学品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681 导师姓名: 王忆文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教授 博士 专职 男 出生年月: 1966 年 10 月电子邮件: evenww@ 学术经历: 学术经历: 1995 年 9 月进入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先后于 1998 年 7 月和 2001 年 7 月获高分子化学和物理方面的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 年 1 月到 2004 年 1 月,赴英国诺丁汉大学做博士后,在化学系 Steve

月被电子科技大学作为杰出人才引进。 个人简介: 理学博士,洪堡学者,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电子薄 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主持和参加 过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支持基金,成都市科技攻关等项目的研究和 开发。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在 Chem Commun, J Mater Chem, 材料化学与工程 09 方向: 能源材料 硕士招生专业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5 方向: 材料化学与工程 10 方向: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748 导师姓名: 林媛 性 别: 特 称: 职 称: 学 位: 属 性: 女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教授 博士 专职 出生年月: 1970 年 01 月电子邮件:

2006 年 01 月至 2008 年 6 月,美国 Intel 公司封装测试 技术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 1999 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其后分别在中科院北京物 理所、 美国休斯顿大学、 美国 LosAlamos 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6 年起任美国 Intel 公司封装测试技术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 2008 年入选教育部第九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回国到我校工作。研究领域 是电子材料及薄膜微结构工程。在使用新工艺、新方法对薄膜微结构 进行调制,和在对铁电、高温超导、巨磁阻和应变硅的薄膜生长等方 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在 Nature Materials、 2001 年 7 月-2005 年 1 月先后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 年 3 月-2009 年 9 月先后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德国莱布尼兹固体材料研究所、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 大学从事访问研究。个人简介:博士、教授、博导,2001 年 6 月获四川大学博士学位。2003 年 7 月至 2005 年 1 在台湾国立清华大 学博士后期间从事“III-V 稀磁半导体薄膜及量子点阵的 MBE 生长及磁性”研究,2005 年 3 月至 200 7 年 2 月访问德国莱比锡大学期间从事“钙钛矿锰氧化物薄膜及异质结的磁性、电子输运性能”研究, 2007 年 3 月至 2008 年 5 月访问德国莱布尼兹固体材料研究所期间从事“柔性巨磁电阻金属多层膜磁 性与磁输运性能”研究。 2009 年 9 月访问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技术物理研究所期间从事“热解 S iC 制备外延石墨烯薄膜及其电学性能”研究。 研究兴趣和方向:石墨烯的宏量、可控制备及物理效 应研究;石墨烯射频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研究;石墨烯基光电器件研究;石墨烯基新能源器件(太 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研究;磁性、介电、半导体的集成生长、界面控制与调制耦 合效应。主要设备:石墨烯 CVD 系统、超高真空石墨烯外延系统、分子束外延系统(MBE)、激 光分子束外延系统等。 在研项目:生于四川简阳。 分别于 1998 年和 2001 年获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学士、 硕士学位。 在"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发表论文数篇,完成预研项目 5 项,新品研究项目十余项, 国防预研重点基金 1 项。主讲《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等课程。获得国家科技进 步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3 项,授权专利 2 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材料/磁性材料的 优化设计、电磁计算及材料在器件中的应用等。 联系电话:028-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博士招生专业硕士招生专业 0809Z1★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1 方向: 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9 方向: 微波集成器件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752 导师姓名: 性 出生年月: 特 职 学 属 电子邮件:学术经历:唐晓莉 别: 女 1977 年 12 月 称: 称: 教授 位: 博士 性: 专职 tangtang98,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电子科技大学硕士;2001-至今,电子科技大 学,教师。个人简介:2008 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波、 毫米波器件与磁性材料, 微波电阻器、 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 20 余篇。(联系电话:02 8-)

    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博士招生专业硕士招生专业 0809Z1★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 06 方向: 电子薄膜集成器件技术 07 方向: 09 方向: 敏感材料与传感器 微波集成器件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754 导师姓名: 性 出生年月: 特 职 学 属 电子邮件: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刘洋 别: 男 1975 年 09 月 称: 称: 教授 位: 博士 性: 专职 yliu 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6 获得新加坡千禧基金学者。 1998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学士学位,微电子专业;2004 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力与电子 工程学院,微电子专业。2006 年被评为新加坡千禧基金学者;2008 年作为教授加入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 与固体电子学院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纳米电子、光电子器件,纳米量 级 CMOS 器件可靠性分析,及射频芯片、硅基光电子芯片设计。从 2002 年到现在作为作者/共同作者发 表了 70 余篇 SCI 期刊文章,其中多篇发表在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IEEE Transaction 年获得四川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7 年获得电子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2001 年获四川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电子科技大学工作,2007 年获工学博士学位,2009 年到英国剑桥大学进行 1 年 博士后研究。主攻方向为: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研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 目、973 项目、省部级项目等近 20 L 陕西合阳人。分别于 1996 和 1999 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和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 999 年留校任教。“十五”以来,主持省部级项目 2 项,主研及参与“十五”、“十一五”省部级 项目 10 余项;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应变 Si/SiGe 半导体器件、模拟集成电路与混合信号 IC 设 计等。已在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获授权专利多项。 联系电话:028-。科研项目: 发表文章:博士招生专业硕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2 方向: 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 04 方向: SOC/SIP 系统芯片技术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757 导师姓名: 性 出生年月: 特 职 学 属 电子邮件:学术经历:薛卫东 别: 男 1963 年 08 月 称: 称: 教授 位: 博士 性: 专职 xuewd 年加入电子科技大学,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 模拟、射频与混合信号 IC 设计 工作。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项目负责人、技术顾问等职务,参与和主持了多个芯片的设计或 研究,包括多种数据转换器、射频前端、中频高阶有源滤波器、生物医疗芯片、MEMS 电接口系 统、USB 收发机芯片等。在相关领域的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多篇论文,包括 IEEE 固态电路杂志(J

    发表文章:博士招生专业 硕士招生专业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3 方向: 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 03 方向: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 04 方向: 05 方向: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 SOC/SIP 系统芯片技术 04 方向: 06 方向: SOC/SIP 系统芯片技术 射频微波、超高速器件与电路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导师姓名: 性 出生年月: 特 职 学 属 电子邮件: 称: 称: 副教授 位: 博士 性: 专职 fmbai@ 10832 白飞明 别: 男 1975 年 02 月学术经历: 罗切斯特理工大学(美国)博士后研究员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美 国)博士研究生、研究助理 清华大学个人简介:美国材料学会会员,美国物理学会会员,IEEE 会员。2005 年美国 Knobler Fellowship 获得者。 1999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系, 2002 年在清华大学获得材料学硕士,2006 在美 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获得材料学博士。2008 年底回国加入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 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磁电存储材料、双性磁电介质材料、集成磁性器件及 传感器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曾先后参与过美国国家自然基金 NSF、DOE、ONR、DAR PA 项目的研究。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总装预研 基金重点项目,另外作为主研参加两项四川省和部委项目。近几年来,发表学术论文 5 0 篇,,包括 Science,Applied Physics

    01 方向: 02 方向: 06 方向: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 磁性材料与器件 纳米电子材料003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导师代码: 10833 导师姓名: 性 出生年月: 特 职 学 属 电子邮件:学术经历: 个人简介:何泓材 别: 男 1980 年 01 月 称: 称: 副教授 位: 博士 性: 专职 hehc@2008 年 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宽频电磁波谱治疗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