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祖涵童年经历的童年经历简单介绍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童年经曆,湖南临澧人1921年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1月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总务部副部长在协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8年秋到达莫斯科同瞿秋白、吴玉章及苏联语言学家一起,制订中国北方话拉丁化方案1935年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办事处财政部部长、办事处主席等职1937年冬至1948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被人称为“延咹五老”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等职

  举止迟钝的“豆芽菜”

  童年时的林伯渠,体弱多病由于父亲经常在外,母亲家务繁忙祖母须为长房其他幼孙分心,加以山乡小村就医买药的路程很远,人力财力都较艱难因而家里对他偏重静养,结果使他直至接近学龄时还举止迟钝,言语不清甚至心神恍惚,视听模糊这一情况引起了家人的警惕。他们认识到:林伯渠的体质原是好的一时体弱,让他长期静养反而变得长期体弱。俗语说:“抠成的疮困成的病”、“坛里生豆芽,成菜不成材”家人经过反复商量后,决定由静养改为以动养为主让他经风雨,见世面在加强活动中增强体质。

  于是7岁嘚林伯渠开始同村里的孩子们一道,跑遍了周围的农田山林接触了许多草木虫鱼,甚至参加拾穗摘瓜和扒柴割草的行列

  林伯渠在這个年龄来到家庭以外的世界,天地万物对他都显得格外新鲜他比一般儿童更加喜欢观察和思考,风雨作息寒来暑往,一般人司空见慣而在少年林伯渠的心中却常常激起遐思。

  山野间的童年岁月不仅仅锻炼了林伯渠的体魄,也培养了他喜欢独立思考的性格

  此时,林伯渠尚未系统地识字但他几个年岁稍长的同伴,已入私塾念书他常跟一个学童去玩,从旁聆听塾师教授《千字文》看伙伴们描红习字。不久他对识字产生了兴趣,便找出家里那本《千字文》自己学了起来。不出一年他已读完《千字文》,开始读《三芓经》有不懂之处就去问堂兄。懵懂之间林伯渠已经开始读书、开始学习、开始接触知识了。

  不久以后父亲应乡试后从省城回來,目睹儿子长高了壮实了,异常高兴使他感到惊异的是,儿子竟能认识1000多字能说出一些文句或段落大意,且能背诵此后,父亲較为注意开阔儿子的眼界常带他走亲访友,到牌楼岗去祭扫祖茔到凉水井附近的停弦渡等市镇上去赶集。每到一处就把这里是什么崗,什么垭什么湾,什么坪有什么寺观庙宇、古墓、祠堂,乃至丛林老树流水人家,都一一给予指点至于带有掌故的,更是详细述说林伯渠边走边听,兴致勃勃流连忘返。

  那时的林伯渠也如邻里的少年一样爱在夏夜池畔、冬日炉边,听年迈的祖母和乡间耆老讲述民间传说和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常德、澧州等地的故事更爱听博学的父亲谈些英雄豪杰、文人墨客的轶事奇闻……

  虽说年紀小,即使是读书写字也是懵懵懂懂的,对一些道理还是觉得似是而非但是林伯渠已经开始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自己将来的學习一步一步夯实了基础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童年经曆,湖南临澧人1921年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1月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总务部副部长在协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8年秋到达莫斯科同瞿秋白、吴玉章及苏联语言学家一起,制订中国北方话拉丁化方案1935年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办事处财政部部长、办事处主席等职1937年冬至1948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被人称为“延咹五老”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等职

  举止迟钝的“豆芽菜”

  童年时的林伯渠,体弱多病由于父亲经常在外,母亲家务繁忙祖母须为长房其他幼孙分心,加以山乡小村就医买药的路程很远,人力财力都较艱难因而家里对他偏重静养,结果使他直至接近学龄时还举止迟钝,言语不清甚至心神恍惚,视听模糊这一情况引起了家人的警惕。他们认识到:林伯渠的体质原是好的一时体弱,让他长期静养反而变得长期体弱。俗语说:“抠成的疮困成的病”、“坛里生豆芽,成菜不成材”家人经过反复商量后,决定由静养改为以动养为主让他经风雨,见世面在加强活动中增强体质。

  于是7岁嘚林伯渠开始同村里的孩子们一道,跑遍了周围的农田山林接触了许多草木虫鱼,甚至参加拾穗摘瓜和扒柴割草的行列

  林伯渠在這个年龄来到家庭以外的世界,天地万物对他都显得格外新鲜他比一般儿童更加喜欢观察和思考,风雨作息寒来暑往,一般人司空见慣而在少年林伯渠的心中却常常激起遐思。

  山野间的童年岁月不仅仅锻炼了林伯渠的体魄,也培养了他喜欢独立思考的性格

  此时,林伯渠尚未系统地识字但他几个年岁稍长的同伴,已入私塾念书他常跟一个学童去玩,从旁聆听塾师教授《千字文》看伙伴们描红习字。不久他对识字产生了兴趣,便找出家里那本《千字文》自己学了起来。不出一年他已读完《千字文》,开始读《三芓经》有不懂之处就去问堂兄。懵懂之间林伯渠已经开始读书、开始学习、开始接触知识了。

  不久以后父亲应乡试后从省城回來,目睹儿子长高了壮实了,异常高兴使他感到惊异的是,儿子竟能认识1000多字能说出一些文句或段落大意,且能背诵此后,父亲較为注意开阔儿子的眼界常带他走亲访友,到牌楼岗去祭扫祖茔到凉水井附近的停弦渡等市镇上去赶集。每到一处就把这里是什么崗,什么垭什么湾,什么坪有什么寺观庙宇、古墓、祠堂,乃至丛林老树流水人家,都一一给予指点至于带有掌故的,更是详细述说林伯渠边走边听,兴致勃勃流连忘返。

  那时的林伯渠也如邻里的少年一样爱在夏夜池畔、冬日炉边,听年迈的祖母和乡间耆老讲述民间传说和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常德、澧州等地的故事更爱听博学的父亲谈些英雄豪杰、文人墨客的轶事奇闻……

  虽说年紀小,即使是读书写字也是懵懵懂懂的,对一些道理还是觉得似是而非但是林伯渠已经开始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自己将来的學习一步一步夯实了基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祖涵童年经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