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4岁幼儿在家表现怎么写,如何控制小孩看网络游戏?

摘要: 现根据自家孩子的实际体验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作为一名5岁孩子的妈妈,由于本科是英语专业又在美留学工作多年,在过去的2017年曾多次应其它妈妈要求推荐适合2-6岁幼童看的英文原版动画片。现根据自家孩子的实际体验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先介绍一下我家孩子的基本情况,供大家参考:

年龄是4岁8个月,没有上过任何形式的英文兴趣班,除了体验课。两岁前没有看过电视,家里的电视从孩子出生后,每年只有除夕晚上开一次。两岁前接触的英文只有儿歌,两岁生日当天开始看英文原版的动画片,观看的时间为每次5分钟,一天两次。

随着年龄的增加,观看的时间增长为5-10-15-20分钟,一天保持两次,上幼儿园后,平时早晚各看一次,周末早中晚各一次,一次20分钟左右。没有看过任何形式的中文动画片,除了在别人家玩偶尔看过。

两岁前没有看电视,主要是怕影响孩子的视力。由于担心自己的发音不地道,在2岁之前我们没有自己给孩子启蒙英文。个人认为:任何语言的启蒙,要从最标准的发音开始,否则后期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纠正。

2。孩子对语言的掌握情况

说实话,孩子目前还没有达到自由交流的状态,不过也没有让人失望。本来也没有那么高的期待值。但至少,跟每年花2万多上英文兴趣班的孩子比并不差,或者说还能强很多。

孩子的语言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式发音还算标准,数字、颜色、形状相关的单词基本掌握。因喜欢交通工具,此方面的词汇量比较大,可以简单地对话,日常场景基本能掌握。2岁-3岁半,基本没开口说过英文,3岁半以后,突然爆发,自主地要说英文,遇到不知道的单词会主动提问。

对于学会的单词,应用场景非常之准确,刚开始看动画片一半的时间希望妈妈陪着,很快就不要了,觉得妈妈会打扰他。有一部分家长没有英文基础,或者担心自己的发音不标准,会对孩子有负面的影响,就直接放弃了孩子的英文学习。其实英文,不能用学习和教育的态度来对待。

当我们让孩子去上某个班的时候,孩子难免会有抵触心理,因为在课堂上有很多限制。学习语言从来都不是目的,语言是一种工具。而掌握了一种语言,也就意味着你可以了解说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历史、现状。。。。。。

3。推荐看英文原版动画片的原因

有很多朋友很苦恼,说孩子只喜欢看中文的动画片,英文看不懂,所以不喜欢看。越不喜欢看越看不懂,然后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看的英文原版动画片,没有接触过中文版,所以孩子没有遇到在中英文版本间选择的问题。

这也是我经常跟其它妈妈交流的时候强调的,如果是从学英文的角度来看,一开始就不要让孩子接触中文动画片,不要认为孩子看不懂英文就不喜欢看,那是因为家长没有找到孩子喜欢的题材。

就想一下,孩子刚出生懂中文吗?我们还不是照样跟孩子说话,听着听着就懂了。

看英文原版动画片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国内的动画片都太暴力,而大多数英文动画片都非常温馨友爱,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看哪种语言只是习惯而已,习惯后就不会觉得这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而会默认为娱乐的过程。动画片都有场景,在场景中学到的单词才是活的,才能真正掌握,灵活运用。

波寒从很小就喜欢车,所以刚开始看动画片选择了国外网站上下载的各种车的题材片子,孩子超喜欢。不过都是没有情节的,这部分不在今天的推荐范围内。

26个字母的发音就是看这些片子学会的。有了一点英文基础之后,我们才开始看有情节的动画片。

推荐的片子是从波寒所有看过的动画片里选出来的,主要筛选依据是:

非常喜欢,多次反复观看、在非观看时间多次重复台词和情节内容。

推荐排序按实测的难易程度,从简单到复杂

适合年龄2-6岁,按每个孩子的英文程度而定

5.15部推荐的动画片

Maisy是出生于英国的卡通形象,深受幼儿喜爱。里面的单词都非常简单,妈妈只要学过英文基本都能听懂,这部片子是美式发音。这是我家波寒看的第一部完整的动画片。共44集,一集5分钟,每集我们都看了好几遍。

这个应该是所有宝妈都知道的英文动画片了,我家波寒是2岁半左右开始看的,在看完Maisy小鼠波波之后开始的。这部动画片的语速比较慢,就像在对刚学说话的孩子一样。而且Peppa妈妈的教育方式也非常值得学习。

Miffy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带领小朋友认识Miffy的世界,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为主题,激发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发音非常清晰,语速慢,男孩女孩都爱看。波寒通过这个片子了解了毛毛虫是如何变成蝴蝶的。

《Nelly and Nora》是CBeebies 2016年新推出的面向低幼儿童的动画片,一经播出就风靡全英国,号称比《小猪佩奇》更适合幼儿启蒙观看;动画主要以天气、户外活动和姐妹手足情谊为题材,培养3-6岁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情感与交流能力,画风优美,情节简单有趣,极其适合初级启蒙。第一季共52集。

BBC少儿栏目制作的动画片,英音发音,非常清晰好听。内容简单,语速慢。每集都有明确的主题,孩子会学到很多简单的生活用语和基本礼仪。共35集,男孩女孩都爱看。波寒经常看完后会跟妈妈按动画片里的情节做游戏,重复里面的台词。

Caillou是一个4岁的光头小男孩。片子就是叙述他和2岁的妹妹Rosie、小猫Gilbert及家人和小朋友的故事。适合于学龄前儿童观看。239集,太多集,波寒只看了50集左右。内容非常适合有两宝的家庭。

《Abadas》是BBC儿童频道出的情景剧,特别适合作为孩子学习自然拼读之后拓展词汇。每集的开头都是一个叫Ben的小男孩,翻开一本神奇的书,书里会出现一只小河马,一只小狐狸和一只小蝙蝠,每一集三个小动物都有新的冒险,书的结尾还是Ben合上这本神奇的书。

这个系列一共52集,每集约11分钟,除了开头和结尾有真人小朋友出现外,中间的部分都是动画,动画颜色鲜艳,全程童音。

写的是姐姐Ruby和弟弟Max之间的故事,两姐弟之间纯真而幽默的互动让孩子和家长在欣赏时,充满了温馨和欢乐。

3岁的Max总是想方设法以自己的方式调皮捣蛋,可姐姐Ruby却像妈妈一样宽容地对待弟弟。我们每次都是边看边笑。3季,共120集,我们只看了第一季。

Paw Patrol是美国尼克频道热播的动画片,第四季2017年10月刚刚播完,讲述精通科技的10岁男孩Ryder和他的6条小狗组成的救援队的故事。男孩对这个片子完全没有免疫力。

Team Umizoomi是由美国尼克制作的儿童动画,以一座虚幻且充满数学魅力的彩色城市Umi City为背景。小朋友们在看过这部动画片后,不但对于数数不是问题,而且对于常用的形状更是再熟悉不过,同时对于一些找规律的问题也会慢慢熟练起来。4季,共75集。

该片以海洋作为故事上演的舞台,讲述了八名可爱小动物组成的海底探险小队的故事。每集动画都建立在一次探险的基础之上,精致的画面加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动画片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这个适合有一定的英文基础后看,我们是4岁左右开始看的,感觉还有些听不懂,但不影响孩子的喜爱程度。男孩女孩都爱看。3季,共99集。

故事场景涉及范围非常广,有非洲大象的故事,也有澳洲袋鼠的故事,还有北极熊和鳄鱼等各种动物的冒险故事。在满足小朋友想象力的同时,也无形中增加小朋友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知识。

适合于学龄前儿童,内容比较复杂一点,里面涉及的词汇量比较大。部分非洲的动物名称不熟悉,只能一边看一边查字典。不过,波寒非常喜欢,过段时间就会重复看看。4季,共104集,我们只看了第1、2季。

BBC最经典的自然拼读动画“字母积木 Alphablock”。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声情并茂的让孩子接触phonics自然拼读,并水到渠成的产生拼读意识;每个字母都是故事里面的人物角色,这些字母通过不同的组合给孩子们展示了一个个非常有趣的单词魔法。

积木英语Alphablocks 动画片,一共4季,部分配有字幕,很适合自然拼读的启蒙。全4季,前三季每季26集,第四季13集,合计91集。

该系列由BBC出品,适合3-6岁学龄前小朋友观看。这部动画的最大特点就是:画面中的所有小动物和物品都是由单词组成的。比如“小羊”的英文是sheep,所以主角小羊就是完全由这个单词组成,非常有创意。

共3季45集,每集12分钟左右,高清画质。波寒就是看了这部动画开始用积木拼各种单词和物体。非常适合自然拼读的启蒙。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动画片,写一只野兔宝宝和一只野兔爸爸的故事。非常有爱,画面温馨。改编自英国著名的同名儿童绘本书,绘本只有薄薄的一本,而动画片的内容就丰富多了。这部片子的语速要快一点,内容要复杂一些,共20集,建议有一定的英文基础后再看。我放在了最后。

还有一些也非常值得关注的片子,部分下载后还没来得及全部看,有些在前面已经做过介绍,这里只给出部分名单供大家参考:

上面是在孩子看英文原版动画片方面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对其它家长有所帮助。

原标题:为什么孩子不愿在幼儿园大便?背后原因让人惊讶

开学半个月了,昨天放学时,儿子言宝的老师特意叫住我,悄悄地说:“言宝好几天都没有在幼儿园大便了……”

在家里没有解大便,在幼儿园也没有,那就是便秘了?

晚上给他脱衣服洗澡,看见内裤上残留的大便痕迹,我明白了,他估计是不动声色地去大便,拉完了,直接提上了裤子。

之前,在幼儿园的家长群里,大家还在讨论孩子在幼儿园憋大便的事。作为一个老母亲,我还为言宝没有憋大便的习惯感到特别欣慰。现在那条内裤,也算是啪啪打脸了。

晚上的睡前故事,我很有“心机”准备了两个绘本——《讲究卫生的小兔子》和《会大便的小熊》。

通过绘本让言宝明白,大便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不管是我们人类,还是小动物,这都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事。而且,拉完大便不擦屁屁,是不讲究卫生的表现。

言宝听得很认真,我也是真心希望他能懂得妈妈的良苦用心。

孩子在幼儿园“憋大便”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有报告称,80%的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但吃喝拉撒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为什么孩子小小年纪在幼儿园却自己承受“憋大便”的痛苦呢,这要从以下几个原因分析:

儿童心理学家说,孩子出现尿裤子、憋大便,可能是环境改变造成的情绪问题。

在家里,孩子过的是“众星捧月”的日子,父母的焦点都在他一个人身上。在幼儿园,老师面对那么多的学生,不会特别在意哪一个孩子。这时,孩子可能就会想,“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并会因此感到失落。

而且,父母对孩子的生活习惯比较了解,也会关注到孩子是否有拉大便的信号,会问孩子是否要大便。

在幼儿园里,这些都需要孩子自己去主动说的。可刚入园的他们不懂得如何和老师表达,自己有了想要去大便的想法却不敢和老师说;或者正处在秩序敏感期的他们习惯了家里的马桶,不习惯幼儿园的蹲便器,于是就出现了“憋大便”的情况。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人类发展的八大阶段”理论中提出:

2-4岁是孩子自主性和羞怯疑虑相对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慢慢明白,那些在“自己家”做的事,在“别人家”做会不好意思。因此,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说,也许,幼儿园就是他们潜意识里的“别人家”。

很多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分离焦虑很严重,安全感不足——心情一焦虑,身体也会焦虑,就难免出现大便不顺畅的问题。

也有的孩子看到老师在给别的小朋友擦屁屁时,表现出过不耐烦的语言和神情,他们也怕麻烦老师,甚至怕老师嫌弃自己,从而会控制自己的如厕行为。

在群里,一个家长说自己的女儿觉得大便很臭、特别脏,所以不想让老师看到自己大便,只想让老师看到一个美美的自己,所以她就憋大便,每次都是出了幼儿园就要立即解大便。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宝宝拉大便的时候有快乐的感觉,所以每个宝宝都喜欢把大便拉出来。

然而,当孩子觉得在幼儿园如厕有心理压力的时候,憋大便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1.5~3岁的孩子,会进入了一个敏感期——肛欲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通过憋大小便,体验肛门、尿道括约肌收缩和放松带来的生理快感。

弗洛伊德说:“孩子一旦进入了肛欲期,这个阶段可能会持续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有些四岁的孩子,还会出现憋大小便的情况。

言宝三岁左右,在家里也会出现“憋大便”的情况,即使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告诉他“大便需要提前说,不要等到来不及了”,可他仍会一脸天真地说:“我不想拉出来,因为那样很舒服。”

后来,经一个儿科医生的点拨,我才意识到言宝是处于肛欲期,所以他才会觉得憋大便“舒服”。

处在肛欲期的孩子,除了有“憋大便”带来的快感,还有一种说拉就拉的情况。这是因为孩子肛门周围的括约肌控制大便的能力比较差,当孩子感觉要拉大便时,却在去厕所的过程中控制不住,就拉在了裤子里。

父母只有在了解原因之后,才能对症去解决孩子“憋大便”的问题。

“憋大便”不仅对身体不好,比如导致便秘,也能折射出很多孩子的心理状态。

所以,一旦孩子出现了这个行为,还是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及时去解决问题。

当发现孩子“憋大便”,或者把大便拉在裤子里,父母不要去急于批评和指责孩子,而需要温柔地告诉孩子:“没有关系,妈妈给你换干净的裤子。”千万不要大声嚷嚷或者训斥,企图通过羞耻感来让孩子改善这个问题,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在接纳了孩子的行为之后,父母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让孩子主动说出把大便拉在裤子里的原因。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憋大便”,父母可以和老师进行详细的沟通,找到孩子“憋大便”的原因,一起配合引导和教育孩子。

不是只有在家里才可以大便,在幼儿园也可以,在幼儿园老师就是“妈妈”,会照顾你们吃饭、睡觉、上厕所,老师会帮你擦屁屁,不会嫌弃你,反而可能还会因为你不“憋大便”表扬你。

言宝班就有个每次一放学就急着找厕所的孩子。后来,妈妈和孩子认真沟通了一下,才得知孩子“憋大便”是因为害怕幼儿园厕所里的蹲坑,担心会掉下去。

于是,妈妈就拜托老师在他上厕所的时候拉着他,仅仅一次就消除了他这种“恐惧”。

② 把“拉大便”行为正常化

把大便拉在裤子里,可能很多孩子都会经历这个事。

一旦发生过一次,父母可能就会对孩子拉大便这个事很在意,担心孩子会再把大便拉在裤子里。于是,一旦发现孩子有拉大便的信号,父母会过度的关注和在意,着急忙慌地把孩子带到卫生间。

父母的这种焦虑很容易让孩子觉得拉大便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从而排斥大便,出现“憋大便”的行为。

有的父母在孩子如厕的时候,会和孩子开玩笑说:

“哎呀,臭臭真的好臭!”

虽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会想——大便这么臭,爸爸妈妈肯定很讨厌。这样的心理也会导致孩子出现“憋大便”的行为。

所以,即使有时孩子被父母识破自己有拉大便的想法,也会谎称自己不想大便。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书中写道:“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所有的话,并将其变成自己的观念。”

所以,对于孩子的大便,父母应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也不要跟孩子开玩笑,要让拉大便这个行为,就像生活中其它需求一样自然和平常。

研究表明,在孩子18个月左时,膀胱会出现感觉,这个时候,孩子就可以开始如厕训练了——让孩子提前告知父母,并去固定的地方大小便。一般如厕的习惯3-5个月就会形成。

训练孩子如厕,让孩子的大小便问题都在卫生间(对大空间不限制,幼儿园或商场都可以)解决,有助于孩子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而且,在孩子无法独立大便的时候,比如不会擦屁屁的时候,告知他们要寻求帮助,并让孩子明白,这并不是一个可耻的行为,而是为了讲究卫生。

孩子养成独立如厕的习惯后,父母尽量给孩子穿松紧带的裤子,方便孩子脱穿。因为穿的裤子不方便脱而无法正常如厕、“憋大便”的情况也常有发生。

一个朋友给孩子穿衣服,特别时尚,却忽略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孩子都好几次因为裤子不方便脱,把大便拉在了裤子里。

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说:

“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孩子的成长路上,可能会因一些不和谐的小插曲,让他们有点难搞,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要先弯下腰、低下身,去拥抱一下自己的孩子,然后,再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去做。

当一个问题,父母不觉得是大问题的时候,孩子才会将它变成小问题。

父母轻松了,孩子也就轻松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4岁幼儿在家表现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