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26米的桥算小桥的桥吗?

原标题:小桥流水、别样风情!这几座古桥,真正走过的韶关人并不多!

看看那些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古桥

位于乐昌市坪石镇三星坪蛤蟆石村观音岩西北面,西南-东北跨南粟溪(武江支脉)的观音岩桥,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红砂岩条石铺面,置引桥,多级阶梯,石灰石砌单拱;

长20米,宽4米,高6米,稳固异常。上游筑船形分水坝(翠竹郁茂),为桥的附属建筑。桥结构密实,造型巧妙,形容俊秀。完好,仍通。

横跨于乐昌市坪石镇三拱村西北宜章河的桥,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皆用红砂岩铺砌,镶边纵联砌,置三拱;

长42米,宽6.8米,跨10米,高4.2米;两边砌8级阶梯。造型雄浑,气势壮观,整体完好。仍通。

位于乐昌坪石天堂村东北小溪上。全石灰石砌。桥长6米,独拱,跨度3米,高4米,宽3米。东北面仍树一方《修桥碑》。仍通。

位于乐昌坪石天堂大溪村东。据清同治《乐昌县志·桥》载:“天堂前村拱桥,明成化十一年,邓从端创建。”据《前村大桥记》载:“……而吾等前村为往来通衢,中隔一溪,左右峭壁悬崖,行旋苦之。昔人架立木桥,颇为便利。但年深日久,风飘雨湿,讵免蠹朽骇人。且遇春水瀑发,桥木漂流,行人恒多临境咨嗟,目击心伤。于成化十一年,乐出躬资,雇匠凿壁穿岩,易木为石,逾年而功告峻。……时明成化十二年岁在丙申季冬吉立。”

桥全石灰石砌叠法,造于两岸砂岩壁,巨大的石灰石筑基础,两侧用石灰石砌3米高挡土墙,无任何粘全剂,坚固如初。桥长15米,独拱,跨度12米,高5米,宽4米。桥结构慎密,表面平坦如砥,弧度完美如弓,声势浩大,体态隽永,韵味十足。桥东南侧仍立一方《修桥碑》。

韶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黄玉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任何组织、机构或个人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或二次修改。

刘家隔镇隶属于于湖北省

,居汉川市城北4.5公里。刘家隔镇东部是

。刘家隔镇面积114.67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38个村委会。该镇民俗文化丰富,名胜古迹,基础设施完善,镇内特色农业及经济发展良好。

1个居委会和38个村委会

北境,西邻应城南垸,北毗古泽云梦,与古渡

全镇人口约4.72万人。

耕地面积12万亩,水面8619亩。其中,优质商品粮基地7万亩,年产商品粮5600万公斤;优质莲藕基地4.5万亩,年产量6700万公斤。境内膏壤平川,盛产粮食、莲藕、

、水禽,是全市最大的优质商品粮基地、最大的优质莲藕基地、最大的水禽养殖基地,拥有全市最大的粮食加工企业群和最大的莲藕交易市场,莲藕产品远销美国、泰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是镶嵌在江汉平原上的一块璞玉。

全镇地处平原,地势较低,四季分明,适宜农业开发。盛产优质稻,是汉川最大的优质商品粮基地,有汉川“四大粮仓”之美誉;盛产优质莲藕,是汉川最大的优质莲藕基地,建有全市首家莲藕深加工项目,已形成了莲藕种植、深加工、经销的产业链;鲜鱼、河虾、莲籽、茭白、菱角等风味独特,盛名远扬。我们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已逐步形成了集约化、基地化、产业化农业生产格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民营企业发展喜人,形成了纺织、农副产品加工、塑料制品、水产养殖等支柱产业,产品行销全国。

2011年,刘家隔镇社会生产总值达到52490万元,财政收入1928万元,实现本级财政总收入132万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0万元,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责任目标;全年招商引资143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099万元,比2010年增长340%,固定资产投资19000万元,同比增45%;工业总产值39040万元,同比增长136%,农业总产值52090万元,2011年人平纯收入7289元。

2012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88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工业总产值5.29亿元,比上年增长35.34%,农业总产值5.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8558元,比上年增长17.41%。完成财政收入2400万元,其中地税443.6万元,国税250万元。

2011年,刘家隔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编辑出版了《招商引资指南》,镇招商办坚持每月及重要节假日通过短信平台向登记在册的刘家隔籍在外能人发送慰问短信,着力打好亲情牌,以招商引资为龙头,积极推进引凤还巢、项目建设,全镇共招商引资项目31个,其中镇工业集中发展区签约项目12个,投产项目2个,正在开工建设项目4个;金鼓城家居产业园签约项目19个,正在开工项目7个,其中亿元项目3个,5000万元至1亿元项目2个,引进资金27000万元,全国家居产业巨头成都双虎现已签约落户刘家隔。镇工业集中发展区以湖北天仙纺织、汉川金鑫纺织、汉川圣邦服饰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业,年可完工业总产值2亿元,预计到2012年10月份,新荣豪皮草、雅诗丽兰,年可完成总产值4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三龙米业、竹园米业为主的20多家粮食加工企业,年可完成工业总产值2.5亿元,可创利税2000万元;金鼓城家具产业园,现已投入资金1.5亿元完成园区的规划、道路建设、通水通电等配套设施,已有4家企业总投资近4亿元入驻建设(湖北宝誉家私有限责任公司、湖北金海家居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江祥华家俱有限责任公司、湖北胜华家俱有限公司),预计2012年底可建成投产,年可完成总产值近7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该园区建成后,可入驻企业50家,形成配套的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园区人口可达3万人,年生产总值达100亿元。

刘家隔镇历史悠久,是久负盛名的千年古镇。改革开放以来,刘家隔镇水陆连网,交通发达,向北62公里抵

;川刘、刘麻、虾民、虾三四条干道穿全境,境内公路村村连线,黄金水道

、民乐渠、北干渠等水网交织,通江达海。

武荆高速(沪蓉高速武荆段)穿境而过,境内"汉川互通"距107国道13.1公里、距京珠高速21.05公里。与天河机场、亚洲第一大铁路编组站一线相连,是北倚汉北河,南揽武荆高速、汉孝一级公路、川刘一级公路、汉川至武汉一级公路水陆的交通便利的千年古镇。而依托互通筹建的小兴工业园区将是承接全国辐射、融入武汉城市经济圈的前沿。

2011年,我镇依法依规,对城乡低保工作进行了清理整顿,清理出农村低保户128名、城镇低保户14,落实城镇低保共718户,进行镇前公开公示,发放低保金145.9万元。五保老人255人,其中集中供养的121人,分散供养134人,年人均补助生活费1884.7元。60岁以上农村退伍军人补助发放100多人;为120户特困家庭解决临时救助资金5万余元。通过开展春节“访民生,送温暖”的慰问活动,共慰问群众181户,发放慰问金1.81万元;

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更新改造刘隔卫生院、刘隔血防站;积极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建设,改制、合并、新办村卫生室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铺开,2011年农村合作医疗应征收37000人次,完成率100%。全力推进血防综合治理工作,改厕6300座,新建沼气池460口,血防查螺755.94万平方米,药物灭螺538.49万平方米,查病16729人,治疗及扩大化疗5963人。农村危房改造和因灾倒房恢复重建186户,投入160万元修缮改造了镇福利院,低收入和受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低保在动态管理中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绝对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全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逐年提高,2011年计划生育率达88.21%,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51‰,出生性别比100:132,计生工作名列全市第一,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完成29786人,达到全覆盖。

均衡教育资源,金鼓城小学建设全面开工。中考成绩持续走高,教育部门在年度专项考评中,取得了喜人成绩。充分挖掘千年古镇文化底蕴,提升古镇形象,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农家书屋建设有序推进,广泛开展“文化下乡”、“电影下乡”、“网络进万家”活动,组建腰鼓队7个,军乐队6个,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紧抓不懈。清明、五一等重大节日前,对企业、学校、渡口、娱乐场所等重点单位进行了安全生产检查,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每年元至五月开展安全生产“亮剑”行动,并组织工商、公安、司法、劳转中心,对全镇各行业的安全生产基本信息情况进行了摸底。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刘隔35KV变电站、杨水湖35KV变电站与汉川贺富电变电站并网,电力充足;数千门程控电话可直拨海内外,有3个移动电话发射基站,通讯便捷;改Ⅲ项目新水厂已建成供水,拥有有线电视台、村级广播网,医疗、教育、文化网络,乡村公路交通网日渐完善。刘隔正朝着富民强镇的目标稳步前进。

古城刘家隔之大,从众多的寺庙就可见一斑。规模宏大的有元通寺、宏通寺和龙象寺,另外还有关帝庙、老观庙、晏公庙、肖公庙、水府庙、青莲寺、静修庵、朝阳庵,僧尼上千人,俨然江汉平原佛教清妙地。其中,最著名的是元通寺,为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督建,明朝宣德年间扩建,占地六十多亩,山门巍峨,殿宇重重,僧众凡多,香客游人更是摩肩接踵。传曰,归元寺的开山祖师白光,即在此受戒,后来大彻大悟、毁家建寺,在汉阳的钟家村建起了同样规模的大寺,为了不忘根本,取名"归元寺"。

唐时刘家隔建有城墙,列有五门,即东门、西门、南门、北门、游乐门。五门内,各有一条大街,大街内又有许多小街,共七十二条,便是流传的七十二街巷。

传说,水城刘家隔曾建有十三桥。其中,青云桥,九孔卧虹,栏柱似红莲,栏板着碧荷,无愧何仙姑风仪。过街大桥,长60米,宽10米,三孔,石鼓和石狮蹲于桥头,古朴雄浑。54个半石滚筑起的御驾桥,曾迎接凤辇銮驾。还有白云桥和其他佚名的桥,随着岁月的流逝,悄然湮灭地下。

婉婉萦心出,矜矜文风亭。春风知眷顾,忙遣柳条青。--文风亭

文风亭矗立在刘家隔镇笔架台村肖家台东面的河堤上,是

流域一幢颇为著名的古建筑。始建于嘉庆十四年(公元1808年),2004年在原址上重建。塔身直径3米、高15米,呈六面体,共三层,每层六角翘起,凌空欲飞,各层墙面镶嵌有艳丽的瓷画。亭边原建有肖氏宗祠,塔式的亭和古朴的宗祠浑然一体,显得雄浑更兼典雅。

城隍台、逼驾台、保和台。

坐镇赤城第一台,面对仙女笑逐开,怀中楼抱金盆月,腰系涢水白玉带。--城隍台

离刘隔镇中心镇区西北一公里处的城隍台,本在古义川县城金鼓城中,因上边建有城隍庙而得名。1969年发掘的城隍台遗址,遗址整个长1000米、宽800米,出土物件囊括了五代至元朝的遗存。

明末,古城刘家隔的明朝守将害怕再次被农民起义军攻陷,便仿造主子崇祯皇帝在北京祈神求安的做法,在县衙后的高台上设坛作醮,祈求和平安宁,即是"保和台"。保和台上原建有富丽堂皇的儒学宫,每年秋试,学子云集,生花妙笔,竞相折桂。

chan头分市、红绿酒馆、玉带缠腰、乌云接午、七星串珠、金盆闹月(或平原曲阜)。

风雪夜,眼茫茫,酒馆宿人不二想,怎料却是天上仙,桃花瓣、柳树叶,冽冽井水变琼浆,午时汲取是红酒、色似玛瑙地无双,晌时再取是绿酒、色如翡翠天宫强,红绿酒馆,美名扬。

地儿偏闹市,沽酒人三二,小桥水潺潺,垂柳袅依依,桃花自怜惜,茅屋亭立,酒帘微醉,待清风拂来,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尽可惜,红绿酒馆成史迹。今市场出售之"状元红"、"竹叶青"、"五加皮"等有名色酒,传乃受红绿酒的启示,酿制而成?

刘家隔镇,前是府河,后是官前河的部分故道,名内河,又叫夹河。

夹河水东流出下渡大桥,汇入府河。府河水自西灌盐埠桥,注入夹河。这样,就形成一泓碧水绕镇的美丽景观。看上去象一条碧玉带缠绕镇的腰部,人们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玉带缠腰"。

为了方便行人,活跃商旅,夹河上架有盐埠桥、黄家桥、榨坊台桥、街心大桥、下渡大桥等五座石、木桥。这五座桥,就象玉带上面的五块镂空玉扣,更增添了玉带缠腰这一景观的形象感和魅力。

乌云接午是刘家隔的一大历史景观,它与"御驾桥"一起反映的是明成祖夺帝位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斗争。明成祖在北京举兵,要夺帝位。当时文武百官齐集金銮宝殿,共议戡乱之策。建文帝体恤百姓疾苦,为避免战乱,就自己取下皇冠、解除龙袍、脱掉朝靴,飘然而去。但成祖心狠,仍遣将成吉随后追杀。传说建文帝之德感动了上仙,当建文帝逃到刘家隔时,忽然发现前面河水挡路,无奈何,只好仰天长叹:"天绝我呀!"正在绝望时,蓦地见水上升起一座石磙桥。时逢日午,乌云遮桥,晴天骤黑,成吉迷失了方向,而建文帝则平安地过去了,但未逃多远就被成吉追上。建文帝对成吉晓之以理,而成吉是一名义士,又见绝水升桥,天象奇异,认为天不灭建文,在石磙桥边自刎而亡。从这时起,建文帝走的桥叫做"御驾桥",这条街也叫御驾桥街。时有诗曰"建文贤帝息兵刀,自让江山经此逃。绝路逢生御驾通,乌云翳翳巧遮桥。"

刘隔村一组关帝庙处,有七口塘串连在一起,好像一根线串着七颗珍珠一样。景色十分别致。更为奇特的是在风平浪静时,人们游到这里,头上的帽子往往被吹掉。人们感到奇怪,加之景色迷人,故云:"关帝庙处七口塘,好似串珠闪碧光。无数骚人游此地,留念不舍满衣霜。"

城隍台处地势东南面偏高,隆起一条长长的土埂,头大尾细,宛如一条金龙。龙头下面,有一浅潭,终年不涸。传说每逢月亮东起西落,潭里都能看到一轮明月,清风吹来,潭水漾漾,午夜时候,有路人听见金盆内有丝竹锣鼓响、弹唱歌舞声,月亮也仿佛随之跳动,故称"金盆闹月"。而土埂和浅潭,形成一种金龙抢珠之势,故人们又叫它"金龙抢珠"。

刘家隔镇放马场一带,一观:斜阳平川,稀落落小草几株,颤悠悠野花几束,晃荡荡水波几绺,情依依飞鸟几羽,实难称奇。再观,土丘儿顾盼,清潭儿遮羞,骄阳初吻,平原曲曲弯弯、似丝柔缠,海市奇景邂逅,独观,那七彩光环拥着摩天高楼,飘飘彩云宠着锦绫阁,绚丽无比,妖娆非凡,原来"平原曲阜"。

八宝 七星莲藕 菊花心胡萝卜 刘家隔黄鳝 百子鹅 砂子馍 松果鱼 "豆渣粑" 八宝饭

"一湾西子臂,七窍比干心。"天女沐红尘,偏要恋凡音。

相传,七仙女在凡间停留多日仍不愿归,王母便遣了太白金星前来催促,仙女们欺负金星脚程慢,东躲西藏,但每次都被发现,还差点被金星抓回去。精灵的小仙女最有主意:不久前的仙家知识竞赛,有一题是:"天上有北斗七星吗?"金星答的是没有,金卷还没有发下来,看来金星还不知道有北斗星,所以咱到那个有七个池塘、且摆成北斗星状的叫刘家隔的地方去躲起来吧,先前姐妹们躲的地方排列起来都是他已知的星图,这次,保准他找不到咱们!当七姐妹刚一沾上池塘的水时,池塘里就立刻长满了清香四溢、娇嫩万般的红莲绿荷,这下太白金星更是找不到她们了。仙女们怎么也没想到,着急的太白金星竟在池塘伤心地哭了起来,她们不好意思了,只好自己跑出来、乖乖地跟着金星回天庭去了。金星这一哭可了得了,他的泪水散落到七个池塘里,使得池子里的莲藕出落得异常晶莹剔透。后来,人们就称刘家隔的莲藕为"七星莲藕"了!

刘家隔镇的菊花心胡萝卜,剖开时断面有一幅完整的金黄色菊花心图案,因而得名,产地仅限于镇原"东岳庙"数十亩地。水份分足,滋润欲滴,生食甜脆可口。作为上乘菜料用来煨牛羊肉、煮火锅,无论回锅多少次,始终保持原质的鲜嫩味道,用来炖野鸭汤,其味美汤鲜更妙不可言。

刘家隔独特风味小吃砂子馍又称石子饼、石头馍。将拇指头大小的鹅卵石,放在生铁锅里旺火烧焙,待锅底烧红、石子冒烟后,取出部分石子,把擀好的面饼平放在锅里的石子上,再用取出的石子覆盖其上。约四分钟左右,透体金黄、葱香四溢的砂子饼即成。吃起来内软外酥,油而不腻,葱香味浓。

1987年10月的"中国货币展览"上,铸于明代的大银锭正是出土于刘家隔镇丁岗村,此锭通高15.5厘米,面长40厘米,面宽16.5厘米,两端为折边,面部平滑,上有"六十七号"、"上下洋点"、"洪顺合记"三处鉴印的铭文,重49.28公斤,全国所罕见,故被称为"银锭王"。

很久很久以前,在汉川刘家隔镇被称为孙家巷的那一带,有七口神奇的天然水池。这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水池,呈北斗状分布,因此被称为"七星塘"。据传,这七星塘曾是天宫中七仙女的浴池。最初,七口池塘水色各异,赤绿橙黄青蓝紫,池水常年不溢不涸。每逢王母圣诞前夕,当更深夜静之时,七位仙女便驾着彩云,飘飘荡荡下到凡间,在各自的浴池中沐浴净身,然后去给王母娘娘拜寿。后来,随着刘家隔镇商业的兴起,人口的密集,市场的繁荣,这里被圈进了"城里头",逐渐形成闹市区,构成了七十二条花街巷的孙家巷。同时,在七星塘的周边地区,也陆续修建了民垸。于是,仙女们再不便前来沐浴,七星塘也随之断了仙缘,池水便随着季节的更易而涨落。在雨季或多雨的年份,池水外溢,长年冲刷地面而形成了水渠,横断街市,阻碍通行。

在孙家巷临渠的市面上,住着一家姓何的老两口,他们年近花甲,一生好善,却无儿无女。早先,他们借街市的便利,将住室辟为一个小门店,经营日用杂货,赚几分银子度日月。几十年下来,居然少有积蓄。两老虽然时时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困扰,却也过得宁静而充实。但由于七星塘水渠之水渐盛,街市被拦腰截断,行人来往不便,何老汉家的生意日见萧条起来。

一个寒冬的早晨,何老汉和往日一样,迟迟才打开店门。屋外,小北风吹着稀疏的雪花,悄无声息地飘洒着。房上地上并无积雪,看来未下多久。虽然时间已近巳刻,但街上却路淡人稀,多数店家尚未开门。何老汉抬头望了望天,天黄黄的,看样子老天爷是决心要认真地下一场大雪了。当他转身正准备进屋时,突然发现廊檐下的墙角里,蜷缩着一个孩子。那孩子坐在地上,支楞着两条小腿,两只手臂圈着膝盖,缩着颈,面部朝下伏在膝盖上。长长的头发乱蓬蓬的,辨不出是男还是女。身上的衣服又脏又破,披吊着的破布片随着冻得发抖的身体颤动着。见此情状,何老汉顿生恻隐之心,上前拉起孩子,扶着她走进门来。

何老汉的老伴黄氏正在起床,见老汉领着一个人进来,还以为有什么买卖呢。听老汉说是在大门外捡的一个孩子,黄氏急忙下床,见孩子冻得直发抖,赶紧找了一件旧棉衣披到她身上。黄氏用手拢了拢那孩子的头发,见她脏兮兮的脸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于是一边招呼老汉照看着那孩子,一边到伙房去烧了一盆热水,给孩子洗脸捂手,然后又给她洗头。做完这一切,黄氏将孩子的头发梳拢扎起,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吃了饭,那孩子渐渐恢复了元气。两老问起这孩子的来历,那小女孩一边流着泪,一边零零星星地说出了她的身世--

她的家在扬子江下游一个离这里很远的地方。她姓何,小名大丫,父亲跑湖广做生意。在她六岁那年,母亲不幸得病身亡。过了不久,她父亲为她娶了一位后母,那后母极其和善,待她很好。可是好景不长,过了两年,在她继母的儿子刚满一岁时,父亲有一次因生意出了远门,不知是遭了贼劫还是在江湖上遇了难,再也没有回家。从此,家里没了收入,坐吃山空。继母拖着两个孩子,孤儿寡母,苦苦挣扎。挨到大丫十岁那年,实在无法维持下去了,万般无奈,继母便带着她和弟弟改了嫁,嫁给了邻村一个养蚕的男子。那男人死了妻子,有一个比大丫小三岁的儿子。大丫随着继母到那男家不到一年,她养父知道她并非这后妻所生,便对大丫异常凶狠。在养蚕的季节,他每天逼着大丫早早起床,到蚕房清理蚕粪,向蚕床上铺陈桑叶。然后又让她送他那七、八岁的儿子上学馆,并把繁重的家务尽量压在她身上,好让妻子有更多的精力养蚕。在不养蚕的季节里,养父又逼着她这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到桑园中做事。可怜她小小人儿,一天下来,累死累活,痛苦无处可诉,又不敢诉说,只有夜晚偷偷地哭泣。好在她继母对她还好,时不时瞒着丈夫照应她。

这年春天,她们家乡的气候异常恶劣,久雨不晴,直到进入初夏,气温仍然很低,因而桑枝生发缓慢,桑叶不足,蚕宝宝吃不饱,甚至无叶可喂,因而蚕民损失惨重。大丫的养父亏了血本,遂起不良之心,打算把大丫卖给一家财主作童养媳。多亏大丫的继母良心未泯,不愿听凭后夫将前夫之女推入火坑。于是乘丈夫不在家的一天夜晚,她把大丫叫醒,对她说:"孩子,这个家你呆不得了。我本打算无论多苦,也要把你拉扯成人。但时运不好,蚕事不佳,亏了血本。他起了不良之心,打算把你卖给人家,将你推进火坑。你逃命去吧,沿着扬子江往上游走,逃往湖广,那里富庶。如果你父亲泉下有知,他会庇佑你。你如果逃出性命,将来落得一个好家,我也对得住你父亲对我的情义。"一边说着,一边流着泪把大丫的衣服打成一个小包,替她背在身上。趁天未亮时,送她出门,嘱咐她顺着扬子江,一直向西逃,切莫回头。于是,大丫历时半年多,过千山,涉万水,一路乞讨,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刘家隔这块地面。

听完了大丫的身世,黄氏为大丫的遭遇难过得直掉眼泪。半晌,她问大丫:"这天寒地冻的,打算再去哪里呢?"大丫无可奈何地说:"逃到哪里是哪里吧!"

何老汉听了大丫的身世也很伤心,思索了一会,对老伴说:"我看这样吧,天寒地冻的,这孩子能到哪里去?反正我们家没有多的人口,也不愁吃用,暂时多个把人也没多大关系,倒不如留下这孩子,等过了冬天,到春天天气暖和了再说吧!"其实黄氏早有此意,只是在丈夫跟前不便冒昧提出,听了丈夫的话,她连忙说:"那好,那好!"就这样,大丫便在何老汉家里留了下来。大丫聪明伶俐,也很善解人意,深得何老汉两口子喜爱。她做事勤快,干活麻利,帮二老把个小小的店铺打理得面目一新,将二老侍奉得周到细致。两位老人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最初,街坊邻居见何老汉家凭空多了一个小姑娘,以为是他们哪个亲戚的孩子,不以为意。过了春节,看见这孩子仍然没走,于是就有人猜疑:是不是他们二老领养了一个孩子?即将此话问何老汉,老汉却笑而不答。

一转眼,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大丫在何老汉家中已生活了四五个月。说也奇怪,自从有了大丫,何老汉家的生意竟日渐兴旺起来。

大丫本来就少言寡语,每当店铺歇业,干完活儿之后,她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家中,望着店旁的渠水发呆,好像有无穷的心事。也许,她是在思念自己的家乡,怀念自己的父亲,也可能是在考虑自己将何去何从。何老汉猜想着大丫的心事:是不是在担心收留她时说的话,怕天气暖和了赶她走吧?说实在话,大丫和他们二老相处了这几个月,他们想都没想过要赶她走。有心要留下她,也不知大丫愿意不愿意。两位老人没有明说,大丫也没有提出要走。

倒是街坊邻居们知道了大丫是何老汉捡的一个孩子,便极力撺掇二老收养她做女儿。一天晚上,何老汉对大丫说:"大丫,你是个苦命的孩子,在我家过了这几个月,我们很是喜欢你。你姓何,我也姓何,五百年前同是一家,我们也到了一家。我二老无儿无女,你无家可归,就留下来给我们做女儿吧!"大丫听了这话,立即跪在地上磕头,呼爹叫娘。第二天,何老汉办了一桌酒,聘请了几个小有名望的街坊邻居作见证,正式收养大丫做了女儿。

大丫做了何老汉的女儿后,更加勤快,伶俐可人,使二老初尝了人伦之乐。大丫虽只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到底是吃过苦、受过难的,既懂事又会做事。无论是帮二老经营店铺,还是操持家务,都做得尽善尽美,无可挑剔。街坊邻居们见了,都羡慕何老汉得了个好女儿,说他们好人有好报,这一定是上天给安排的。

何老汉家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兴旺,应该说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没有不如意的地方。可是大丫一见了店旁的水渠,便痴痴地发呆。何老汉和黄氏有时问她想些什么,她也只是淡淡一笑,并不回答。老两口不禁纳闷: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儿家,究竟有什么心事呢?

一转眼,大丫年已及笄,出落得如天仙一般美丽。乌云似的秀发,细细的柳叶眉,水灵灵的双眸,白里透红的鹅蛋脸上总有两个浅浅的酒窝儿,窈窕的身材,真是人见人爱。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大丫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刘家隔城里头街面上有头有脸的人家,都巴望自己的儿子能娶上何大丫,既是为着她长得漂亮,也是为着她贤淑能干。何老汉家里,三天两天总有媒婆上门提亲,真是"一家养女百家求"。何老汉有自己的想法:孩子从小受苦,需慎重为她选择一个好的家庭和夫婿,不能仓促应允;大丫也有自己的心事:二老无儿无女,自从自己进了这个家,两老待自己如同亲生,恩重如山,自己尚未报答万一,如果早早嫁了出去,岂不使二老重陷孤寂,怎能轻易言嫁?因而,当二老提起这事时,大丫即刻向父母表白自己年纪尚小,不宜急于谈婚论嫁,所以何老汉对所有前来提亲者,一概婉言却之。

看看又过了两年,大丫已经是十八九岁的大姑娘了,长得更加标致妩媚。街上那些富商的公子哥儿们,垂涎大丫的美貌,有事无事总要到何老汉的小店门前转悠,以买东西为名进小店看大丫几眼。有些轻浮子弟在大丫面前,或以言语挑逗,或以眉目传情。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大丫要么回避,要么正色严辞,不失礼貌地向他们"打招呼"。

何老汉两老看在眼里,心想:女儿大了,迟早终究是人家的人,总不能真的把她留在家里过一生,得给她寻一门好亲,择一佳婿嫁出去。何老汉把这意思对女儿说了,大丫沉思半晌,说:"女儿本想随二老过此一生,以报答二老救命之恩。既然父亲打算将女儿嫁出去,我也不能违拗父亲的意愿。我看这刘家隔城里头的那些富商子弟,不过是些花花公子,纨绔哥儿,没一个本份守诚之辈。他们只是觊觎我的美貌,实无相偕白头之心。远嫁他乡吧,纵使能得如意郎君,而远离父母,失却照应,儿又于心不忍。"说到这里,大丫有些伤感,流着泪说:"几年来,我一直在想:作为女儿身,长大后终究难脱世俗,难免嫁人。二老年逾花甲,养老所倚何人?因见店旁水渠,有碍我家生意。有心架一大桥,活跃市面,既为民众造福,也使我家日后门店兴盛。但我身为女儿之身,又无足够银钱,架桥谈何容易?思前想后,倒不如……"说到此,大丫就不说了。

老两口见女儿欲言又止,摸不透她究竟有什么打算,不便下问,只是摇头叹息。只听大丫继续说道:"倒不如这样:谁家肯出钱在渠上架一座桥,并答应侍养二老善终,女儿便嫁给谁家。如果不成,则女儿只能听天由命。城里头想娶我的大户们不是有钱吗?你们帮我在水渠中央架一座木台,我站在台上,让有钱人家的子弟向我投掷金银元宝,打中我者即为我夫婿。此举虽有损女儿名誉,但姻缘自有天定,这也和抛彩球招亲相似。这样,或许能募得不少金银,足够父母养老和修桥之资,不知二老赞同否?"何老汉当然不赞成女儿这种做法,连说"不妥不妥"。但冷静一想,女儿说得也不无道理,心想姑且置之,以后再说。谁知大丫每日在店,向那一班公子哥儿们做了广告。结果他们一听既要架座桥,又要养二老,竟没有一个能慷慨承诺的,倒是对投掷金银元宝订亲一事十分感兴趣。他们都在想,这个办法花钱不多,很划算。水渠中央离岸边不过二十步远近,如果运气好,天缘所定,说不定一掷就能定终身。于是都极力撺掇大丫运用此法择偶。

又过了一年,大丫已经满了二十周岁。在那个时代,这个年龄已经是老姑娘了。何老汉无奈,只得同意大丫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雇请人工在水渠中央搭了一座木台,选定了一个黄道吉日,让刘家隔有意的所有未婚男青年前来投掷元宝,掷中大丫者即可与之订婚。

事先,大丫与二老商定,掷银招亲所得之钱财,除留下部分二老养老之外,其余均上缴驻刘家隔的县丞衙门,由县丞衙门代为修桥,并与县丞大人签了约,恳求县丞大人于掷银订亲之日出面维持。同时,晓喻各前来掷银的青年,掷银时间为一个时辰,自辰时末开始,至巳时末结束。在一个时辰内,如有击中者立即结束,订立婚约;如无投中者,改日再行投掷。

到了那一天,早饭以后,大丫换了一身洁白的衣裙,在二老陪伴下款步登上木台,点燃香烛,祝告上苍,然后拜了四拜,便亭亭玉立在木台中央。大街上,何老汉店前,前来碰运气的男青年一个个带着鼓囊囊的银包或满箱金银元宝,满心希望能掷中貌若天仙的大丫,讨一个如花似玉的娇妻。水渠两旁看热闹的男女老少,人山人海,把两边的街道塞得水泄不通。

时辰已到,掷银开始。富少们一个个一边暗暗祷告上天多多予以关照,一边捋袖舞臂,瞄准何大丫的身影,轮流投掷金银元宝,都巴望着自己一投就中。说来也怪,明明见自己投掷的元宝正对大丫飞去,到了她跟前却落到了木台上,并未见元宝沾身。越投不中,大家心里越急,心一急投掷的速度就越快,越快就更投不中。有人的银包空了,急红了眼,呼喝着佣人和随从赶快回家去取。有些元宝滚落台下,看热闹的人抢着去拾,拾得者正在庆幸自己得了元宝,仔细一看,却煞作怪,竟是一块石子。

眼看一个时辰将尽,竟无一个掷中者,有些人已灰心丧气,不再准备将元宝"往水里扔"。这时,在掷银的人群中突然钻出一个叫花子,只见他二十多岁年纪,蓬头垢面,满脸胡须,坦胸露臂,现出;黢黑的肌肤,穿一身黑衣服,从头到脚活脱脱一截大炭棒。他右手柱着一根黑色拐杖,拐杖上端吊着一个黑不溜秋的葫芦,一瘸一拐地踱到水渠边,望着何大丫"嘿嘿"笑了两声。何大丫一见,顿时脸色大变,呆若木鸡。只见那叫花子从怀里摸出一个金元宝在脏衣服上擦了擦,元宝便熠熠生辉,光芒耀眼。说时迟,那时快,叫花子瞅准木台上的何大丫,一扬手,一道金光直向台上飞去,正打在何大丫的前襟上。

所有在场的人都看得十分真切,全都惊得目瞪口呆。这时,那叫花子一个箭步跃上木台,对大丫道声:"师妹请了!你功果已成,回山去吧!"一边说,一边揭开葫芦盖,将葫芦口朝下,喝声"疾!"只见那些金元宝、银元宝,不管是落在台上的,还是掉在渠中的,统统被摄入葫芦之中。然后,他一手拿着拐杖,一手拉着大丫,喝声"起",只见他们脚下生出一团青云,托着两人冉冉上升,越升越高,飘向东南。

这一切都发生在一瞬间,当人们明白发生了怎么一回事时,全都跪下向着那渐飘渐远的一片青云顶礼膜拜。再看木台上,满满四箱元宝放在那里。县丞命人将四箱元宝抬回衙门,按事先约定,县丞决定给何老汉一箱,既是代何大丫报答几年的养育之恩,又是作为二老的养老之费。但何老汉坚辞不受,理由是:既然女儿能立地成仙,他二老也能得到神仙的救拔和超脱。果然,后来何家二老健康地活到九十多岁,终生不愁吃用,忽一日,二人同日无疾而终。

有了钱,县丞衙门就好办事,反正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于是立即动工,在水渠上何老汉的店铺边建桥。城里头凡有劳动能力者,为了攀结仙缘,不论男女老少,挑石担土,巴望能挣到经过了神仙之手的元宝,沾上点仙气。所以工程进展很快,不久就将完工了。在桥即将完工之时,桥面却欠三块石板。正当工匠们埋怨设计者预算不周而一筹莫展时,天空中飘来了一朵洁白的云彩,停留在建桥工地的上空。人们看到何大丫站立云端,一身青衣,道姑打扮。只见她向着桥身一挥手,三块青石板从天而降,准准地嵌在了桥面上。然后对众人莞尔一笑,向着何老汉店铺鞠了一躬,飘然而去了。

原来,何大丫即何仙姑化身,刘家隔人不知她仙道已成,误以为何仙姑是本地人,在修桥时羽化成仙的。当初,她与铁拐李驾着青云,身着洁白服装而去;又驾着白云,身穿青衣而归,意在告诉刘家隔人:我何仙姑无男女之嫌,去也青(清)白,来也青(清)白,清清白白做人,清清白白为仙。

桥成之后,十分壮观。桥长十五、六丈,阔三丈,为九孔卧虹式大桥。桥的两边,各有二十七根栏柱,每根栏柱就像一枝莲花。在两根栏柱之间,都镶嵌着一块镂空雕花石板,石板上镂刻着各式各样的荷花,有刚出水待放的,有半开的,有全开的,还有并蒂莲花。据说设计者是为了纪念何仙姑,颂扬何仙姑的功德,采用"何"、"荷"同音设计的桥栏图案。当渠水上涨时,一眼望去,整座桥犹如荷花映彩虹,美不胜收。这座桥,在当时刘家隔十三桥中,堪为魁首,独领风骚。

由于何仙姑走时是乘青云而去的,于是这座桥被取名为"青云桥",它所在的街道,也取名为"青云街"。

往事越千年,沧桑巨变,青云桥和青云街已成白云黄鹤。虽然它的建成充满着传奇色彩,但在刘家隔历史上确有其桥,确有其街。历年来,孙家苍、三甲村一带村民建房取土,开挖房基时,经常挖出古街道、古房基遗迹,曾挖出刻有"青云街"街记的石碑一块①。在清同治十二年的《汉川县志》中亦有关于青云桥的记载。刘家隔故人王文炳②先生生前与人郊游时,能准确指出青云街的位置,并说青云桥就在孙家巷附近。而在孙家巷村民的菜园中,还依稀可见"七星塘"的踪迹。

注:①石街记,系一块一尺见方小石碑,上刻"青云街"三字。由于时人缺乏文物常识,出土后未妥善保存而遗失。

②王文炳,系一学而未成的刘隔人,生前长年为刘家隔渔行司帐,对地方史料及风俗民情颇为丰识。殁于1962年,终年66岁。

明永乐至嘉靖年间(公元年),刘家隔镇是长江中游

的一个区域中心和中转站,城市规模方圆三、四十里,高大的保和台、城隍台都在城内,碧波荡漾、翠柳成荫的后湖也只是城中湖。古城有城门四座、商业街七十二条,整个布局讲究天人合一、颇有雅致,城内商业区、公署区和休闲娱乐区因地因景设立,治安、消防、卫生等设施齐全,楼堂馆所错落有致,七坊十三桥点缀其间,"三台六景"各自成趣,俨然一派"小南京"。

1932年2月至6月,时为湘鄂西省最大海关府河口海关,从建立至结束,虽仅有4个多月,然每月收税数目均超过沔阳之新滩口海关和监利之白螺海关,傲居当时的13个海关之首。府河口海关对发展苏区经济,保障水灾后军民的生活日用品的供给,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以及夺取反围剿的胜利,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991年和1994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

同志曾两度到汉川视察,并且两次都来到了刘家隔,分别是察看洪水灾情和视察粮棉生产、购销情况。

由刘家隔镇四名退休老教师合力编撰的巨著——《千年古镇刘家隔》正式出版,并已陆续赠送到相关单位和有关人员手中。

千年古镇刘家隔》历时一年编撰完成,共12万字,该书力求讲究真实性、科学性、严肃性,几位作者除奔波各地访老问贤、实地考察外,还到市档案馆、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史籍和专家学者的文献。著作以详实的历史资料、脍炙人口的典故传说和耐人寻味的风土人情,从“风景名胜”、“特色物产”、“故事传说”、“红色刘家隔”、“名人与刘家隔”等五个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古镇悠久的历史、繁华的市井和优美的人文景观,其意境深远、内容丰富、语言朴实、雅俗共赏、可读性强,既是一部完整的“地方志”,又是一本很好的乡土教科书,它不仅能激发广大人民的爱乡之情,同时为古镇进行旅游开发、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宣传推介作用。

2011年,刘家隔镇三大建设亮点纷呈,四个文明建设硕果累累。被评为汉川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在2012年汉川市三级干部表彰大会上,该镇荣获了孝感市农田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孝感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孝感市“三万”活动先进乡镇、孝感市双拥工作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 .汉川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2. .汉川市政府网站[引用日期]
  • 3. .汉川政府网站[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桥的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