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头蚴虫卵在外界存活血液里能存活甚至孵化吗?

迭宫绦虫的生活史告诉我们:不正确地食用蛙类、蛇类,像是直接食用未经任何处理的蛙或者蛇的组织——喝蛇血,吞蛇胆,吃凉拌蛇皮,或者误饮了被带虫剑水蚤污染的水,都有可能造成裂头蚴的感染。此外,由于相信蛙肉具有“清凉解毒”的功效,有些人会用生蛙肉敷在伤口或者皮肤脓肿上面。这种没有科学依据的行为为裂头蚴通过皮肤进入人体提供了大大的“便利”。在中国,超过半数的裂头蚴感染者都是由于敷贴生蛙肉而染病。另外,有些人还有生吞蝌蚪的“奇特”饮食爱好,这也容易造成感染。

人体并非迭宫绦虫或是裂头蚴的适宜宿主,但它们却可以给人体带来很大的伤害。尤其是裂头蚴,能在人体不同部位间穿行,可能带来的损伤遍布全身。由裂头蚴引起的疾病统称为裂头蚴病,根据发病的部位,又可以大致划分为眼、皮下、口腔面部、脑和内脏五大类。在中国,眼裂头蚴病的发病率最高,症状也颇为恐怖,病人的眼部会出现肿块并伴随各种严重不适。如果裂头蚴侵入的部位是眼球,甚至可能导致失明。有时,裂头蚴会从患处“爬”出来,不少重口味故事中“眼睛里面爬出一条虫子”的情节大概就是源于这个症状。而刘芳患上的则是相对较少的脑裂头蚴病,这类疾病的症状和脑部肿瘤颇为相似,常常因此被误诊为脑瘤。脑裂头蚴病的危害同样非常恐怖,最严重的可以导致瘫痪。

目前治疗裂头蚴病的主要手段是手术取出寄生虫,治疗本身有痛苦有风险不说,即使寄生虫被取出,人体可能还要继续承受病痛的折磨。比如刘芳所受的癫痫症困扰,就是一例。

裂头蚴病的病症危害巨大且不易治愈,如何预防就成了关键。

对于大部分饮食习惯较为正常并且使用安全的自来水系统的城市人而言,既不太可能出现生吞蝌蚪和贴敷生蛙肉这样的高风险行为,也不太可能因为污染的水源而感染,因此预防的重点就在于饮食。

管住自己的嘴,放弃对野生蛙类和蛇类的“爱好”

因为这两类野生动物携带裂头蚴的几率非常之高。以杭州市以及周边地区的调查结果为例,高达60%的野生蛙类和蛇类的体内携带有裂头蚴。在上海地区,研究人员曾经从一条野生大王蛇体内找出了将近150条裂头蚴。如此高的寄生率和寄生数量,自然会导致患病的风险激增。此外,野生蛙类和蛇类还是自然界生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放弃食用它们,既降低了自己患病的可能性,又保护了自然环境,何乐而不为?

裂头蚴在自然环境中可以耐受从零下10℃到56℃的温度变化。在零度,也就是所谓的冰鲜保存条件下,裂头蚴可以在宿主的肌肉组织内存活几十天之久。裂头蚴对高温相对较为敏感,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裂头蚴在56℃的温度下基本坚持不过5分钟。

不过也有研究结果表明,寄生在食材中的裂头蚴对高温并没有这么脆弱。有人将含有裂头蚴的小块蛙肉(约1厘米见方)放置在56℃的环境中。3小时后,蛙肉中仍然残留着具有感染能力的裂头蚴。由此可见,用更高的温度将食材彻底煮熟才是真正安全的处理方法。爆炒、涮火锅等方法,往往无法将食材的某些部分彻底煮熟,很有可能因为无法彻底杀灭裂头蚴而成为安全隐患。

除了加热,冷冻也是杀死裂头蚴的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20℃冷冻2小时可以杀死蛙肉中的所有裂头蚴。当然,冷冻法的效果除了和温度以及时间有关外,材料的大小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大包装的蛙肉或者蛇肉,-20℃条件下冷冻24小时更为稳妥。

在处理食物时,人们也常常使用酱油、食醋和生姜汁这些调料。应当说,这几样调料对于裂头蚴确实有杀伤力,也确实可以降低裂头蚴感染。只是,根据研究数据,生姜汁不具备完全杀灭裂头蚴的能力。酱油和醋虽然可以彻底杀灭裂头蚴,但是操作的条件是将尺寸很小的食材浸泡在醋中至少24小时或者酱油中至少6小时。在现实的操作中,我们不太可能将食材切割得太小,也不太可能将食材放置在调料中如此长的时间。所以,光靠调料腌渍来杀虫并不是可靠的方法。

不少人喜欢边品尝食物边饮酒,也有人索性就把食材泡在酒里面来食用(比如,蛇胆)。虽然酒类中所含的乙醇有杀死裂头蚴的作用,但是与调料的作用相似,用酒中所含的乙醇彻底杀灭裂头蚴需要诸多的条件。例如研究结果显示,只有60%的乙醇才能彻底杀灭食材中的裂头蚴,而且浸泡时间至少2个小时,同时食材的尺寸也必须很小。实际情况下,这些条件很难同时满足,因此喝酒杀虫也不太可靠。

结论: 食用蛙肉感染可能危及脑部的裂头蚴病确有可能。但牛蛙不是野生蛙类,并不需要因为裂头蚴病而彻底放弃。选购经过合格冷冻处理的牛蛙加上高温彻底烹煮,可以保证我们在享受蛙腿美味的同时不用为裂头蚴病而担心。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
如在其他平台看到此文章被盗用,(文章版权保护服务由维权骑士提供)

金斧子财富专注6年私募基金研究,严格甄选基金经理旗下私募,深度调研私募基金,规避私募基金风险,解读2018下半年私募投资策略.

正在抽取曼氏裂头蚴  实验背景:进入夏季以来,菜市场以及夜排档等地有关贩售青蛙的问题再度频频出现在宁波晚报热线。贪食青蛙究竟会有怎样的风险?本期《民生实验室》联合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防治所,进行了一次青蛙解剖实验。  实验时间:2012年7月16日上午  实验地点: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防治所检验室  实验样本:在市区翠柏菜场外一流动摊贩处采购的10只青蛙  记者 朱志莹 郑怡 实习生 董艺骏 贾洁楠 文/摄  实验发现  抽检10只青蛙,2只有裂头蚴  在检验室里,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防治所所长张劼楠对10只青蛙进行了解剖。  解剖中,记者发现一只重约40克青蛙的两条大腿内,隐隐有好几处“白斑”。张劼楠所长用镊子轻轻挑开青蛙大腿肌肉,一碰,这些“白斑”居然蠕动起来,慢慢地,“白斑”变成了一个个“白点”,用镊子一拉,这些“白点”就变成了一条条“白线”,多达23条。而这些“白线”就是曼氏裂头蚴。


紧接着,另一只重约20克的青蛙体内也发现了曼氏裂头蚴。不同的是,这只青蛙内的曼氏裂头蚴“潜伏”在背部肌肉处,共有5条。  在张劼楠所长的指导下,记者用镊子一条条地把这些曼氏裂头蚴拉出来,最长的一条居然长达18厘米。把它们放置在盛有生理盐水的玻璃器皿内,这些曼氏裂头蚴依旧在不停蠕动。


“曼氏裂头蚴的生命力很强,喜欢蜷缩在青蛙肌肉间隙里,它蜷缩在青蛙体内时只有0.5-2厘米长,放到生理盐水中会伸长到10-30厘米。”张劼楠说。  专家提醒  爆炒死不了,可致人瘫痪  爆炒青蛙能杀死寄生虫吗?

PS:注意,爆炒死不了


张劼楠所长介绍:曼氏裂头蚴一般寄生在猫狗等动物的小肠内,其虫卵随动物的粪便排到水中,虫卵被剑水蚤吞食,携带虫体的剑水蚤再被蝌蚪所吞食,或者虫卵直接被蝌蚪所吞食,然后随蝌蚪同时长大。裂头蚴常迁移到青蛙的肌肉特别是在大腿和小腿中寄居,生命力很强,在一般性的爆炒下不会死。只有在沸水滚煮5分钟的情况下才能彻底杀死这类寄生虫。 

PS:废水煮滚5分钟那


如果误食这类寄生虫会产生什么后果?  现场,市疾控中心的一些医师向记者介绍:误食了这类寄生虫,会引发曼氏裂头蚴病,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眼裂头蚴病,表现为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微痛、奇痒或有虫爬感。有时裂头蚴侵入眼球内,并发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严重的还有角膜溃疡等,甚至并发白内障而导致失明。最为严重的是脑裂头蚴病,临床表现酷似脑瘤症状,会导致瘫痪。

PS:瘫痪呢,看过很多新闻了,看到这里,赶快点个顶吧,不然楼主真要呵呵了,吃过青蛙的同志……


医师们还告诉记者,一些民间偏方称贴蛙皮能加快伤口愈合,有些市民便会如此尝试。其实,这样做风险很大,贴蛙皮时,寄生虫很可能通过伤口钻入人体内。  张劼楠所长还告诉记者,除了曼氏裂头蚴,早在三年前,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发布过信息,在青蛙体内检出名为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寄生虫,其感染率为38.45%,其中,最多的一只青蛙竟感染了95条寄生虫。这种寄生虫与裂头蚴一样,都对人体有害。广州管圆线虫主要侵犯人体神经系统,引起嗜酸粒细胞性脑膜炎(俗称“酸脑”),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剧烈头痛等相关症状。


男孩吃青蛙眼睛长瘤  2007年7月,浙江淳安一名10岁男孩,暑假时他闲着无事捉青蛙,然后将捉到的青蛙用火烤了吃。  不久,这名男孩的右眼眶出现肿大,慢慢长出一个肿包来。父母带着他到杭州的大医院检查,发现他的右眼球内有一圆形肿瘤。病理切片证实,他眼里的肿瘤实质物是寄生虫虫体曼氏裂头蚴。  经杭州市疾控中心血清学检查,这名男孩眼球内的肿瘤就是捕食青蛙所致,寄生虫被他吃下去后,钻到他眼球里并慢慢生长起来。


妇女生吃青蛙致脑袋里长虫  虫吃脑细胞长21厘米  一条活虫在大脑里靠吃脑细胞营养长到了21厘米!昨天,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为韶关翁源的许女士取出了让她头昏失语的裂头蚴虫。专家判断,许女士应是四年前生吃了六只小青蛙而感染上这种寄生虫。


虫子出脑还会“游泳” 

 许女士今年36岁,一年多前,记忆力开始衰退,讲话也变得很不利索。今年8月,她突然嘭的一声倒在地上,全身抽搐不停。四处求医后上个星期来到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核磁共振照片发现许女士的左脑里盘着一块东西,不像肿瘤倒像是一条蜷缩起来的“细绳”。医生们判断,这极可能是条盘踞在脑袋里的寄生虫! 

 昨天上午,医院功能及放射神经外科的医生从许女士的脑里“钓”出一条活生生的长达21厘米的寄生虫——裂头蚴。  昨天下午,记者看到已经断成五截的裂头蚴悬浮在医用托盘中,好像几根细白线。医生往盘子中加少许37℃左右生理盐水后,有一团显得特别活跃,像蜗牛般不断往前伸长,这就是裂头蚴的头部。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成良正教授告诉记者,医院至今已接诊过7例类似病例,都有食用野味的历史,之前取出的虫子最长有13厘米。患者许女士手术后已经恢复清醒,但显得相当虚弱,她自称,四年前刚生完孩子就犯了风湿,有老乡告诉她吃小青蛙治病的偏方,许女士听信后就生吃了六只拇指大的黄皮小青蛙。


进食未熟透野味是祸根 

 成良正教授介绍,裂头蚴学名为曼氏叠绦虫裂头蚴,其成虫寄生在猫、狗肠道中,虫卵随粪便排出,并在水中孵出幼虫,幼虫被健水藻吃后,便继续发育成原尾蚴,原尾蚴寄生在青蛙、蛇等野生动物体内。当人进食了含有原尾蚴的野味后,虫卵先是在食入者的肠壁上吸附,然后孵化成幼虫,幼虫再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脑,在人脑中吸取脑细胞营养发育长大。 

 该院接诊的同类病人均有进食不熟野味的经历,主要是青蛙和蛇,甚至有人为了治病进食狐狸胆,许女士说自己从来没有吃过蛇等其他野味,应该是当时吃青蛙引起的。专家呼吁市民不要贪吃青蛙、蛇等野味,喝生水,以防出现类似的活虫入脑的危险。



不久前,阿良来到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求治。该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张世忠教授结合影像结果和阿良自小的生活环境,指出引起其脑内胶质增生的根本原因是脑内寄生虫。根据影像检查,病变已进入阿良脑内掌管全身肢体活动的内囊区域。如果手术中稍有偏差,其左侧半身将完全瘫痪,难度极大。  术中,张世忠教授和主管医生王建奇博士在其病变区发现屈曲盘旋的白色物体以及多个疑似虫卵的淡黄色囊状物。张教授在高倍手术显微镜下小心谨慎地进行分离,最终从颅内完整取出一团异物,展开一看令人触目惊心——它竟是一条长约25cm的灰白色虫子,病理证实为裂头蚴。  阿良术后清醒,智力逐步恢复,肢体活动几乎未受影响,癫痫症状立刻缓解。



  远离生水生食野味 

 据阿良的主管医生、珠江医院神经外科王建奇博士介绍,从阿良颅内取出的裂头蚴是最常见于青蛙、蛇等野生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出现在人体内的现象非常罕见。当裂头蚴通过体表或者消化道进入人体内后,为了找到一个适合的生长环境,它会四处游走,在人的四肢、躯体、眼部、皮下等处寄生,而一旦进入人脑,不仅其代谢的产物会对大脑带来损害,更可怕的是随着它的不停游走,将会对大脑带来不可修复的破坏。  阿良患病极有可能与他曾经吃过青蛙、蛇肉、喝过生水有关。王建奇博士建议民众莫饮用生水或食用未完全煮熟的河鲜、青蛙、野味等。

PS:这个仔细看,平时一定要注意



worm)。  土名就是铜丝蛇或天丝。  袋形动物门(Aschelminthes)线形纲(Nematomorpha或Gordiacea)动物,250~300种。体细长,马鬃状,长可达1公尺(约39吋)。成虫在海水或淡水中自由生活,幼虫寄生在节肢动物体内。  国内分布于南北方各省;国外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



成虫栖息于河流、池塘及水沟内,雌体所产的卵在水内孵出幼虫,被昆虫吃进后,营寄生生活。当这种虫被大型节肢动物如螳螂、蝗虫等吞食后,幼虫在这些节肢动物体内继续发育,直至成熟后离开寄主,到水中营自由生活,进行交配产卵。  在八、九月夏末时,我们很容易在水池边找到淹死的螳螂,这正是铁线虫的杰作,当螳螂腹内的铁线虫成熟时,必须要回到水中完成产卵的任务,这时铁线虫会驱使螳螂寻找水源并跳入水中淹死,这样它才有机会进入水中,若螳螂未能及时找到水池或池塘,铁线虫仍会钻出,但结局是干死在陆地上,而螳螂也会因腹部受伤而死亡。池塘的水不能随便喝。


 成虫在水中独自生生活,偶尔感染人体,引起铁线虫病(nematomorphiasis)。本病女性多于男性。  

虫体细长,圆线形,似铁丝,黑褐色;长约10~50cm,宽约1~3mm; 头端钝圆,具有0.5~1mm长的淡黄色区;虫体表面有许多小乳突;雄虫尾部卷曲,末端分叉;雌虫尾短尖钝。虫体在体外非常活跃,常有自行打结的习性。  

铁线虫成虫生活于沼泽、池塘、溪流、沟渠等水体中,雌雄交配产卵,卵内幼虫孵出进入昆虫(蚱蜢、蟋蟀、蟑螂、甲虫等)体内发育形成稚虫,昆虫入水,稚虫离开宿主在水中发育为成虫。人体消化道感染铁线虫可能是通过接触或饮用含有稚虫的生水、昆虫、鱼类和螺类或食物而引起。

尿路感染是由于人体会**接触有铁线虫稚虫的水体,经尿道侵入,上行至膀胱内寄生。虫体侵入人体后可进一步发育至成虫,并可存活数年。

寄生泌尿道的患者,以女性为多,均有明显的泌尿道刺激症,如下腹部疼痛、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放射性腰痛、会阴和**炎等,虫体排出后,症状缓解。 铁线虫寄生于消化道所引起的症状一般不明显,可有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表现。亦见有从眼眶肿物或耳道检出虫体的报告。  

诊断本病依据从尿中或粪便中检获虫体。在临床上若遇到有尿道刺激症状,久治不愈、而又有生饮或会**接触过塘、沟水或潮湿草地的患者,应考虑作膀胱镜检。

  铁线虫病尽管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寄生虫病,全世界只有14个国家有病例报道。但各地因生产生活接触自然水体的人群甚多,其实际感染人数可能远比已报告的例数要多。  

防治本病的关键是不饮不洁之水、不生吃昆虫、鱼类和螺类等食物,下水时避免口腔与不洁水体直接接触。疑有感染者可口服驱虫药促虫排出,寄生于组织内者应手术取虫。

PS:尿频尿急的小心了


毛主席万岁!钓鱼岛是中国的,小日本鬼子滚出去!小日本欺负我们没有毛爷爷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的诊断》(Diagnosis of sparganosis)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3年06月14日发布,自2013年12月01日起实施。

本标准第6章为推荐性,其余为强制性。

本标准起草单位:郑州大学研究所、河南省疾病预防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本标准起草人:崔晶、王中全、蔺西萌、许汴利、张红卫、姜鹏、官亚宜、周晓俊。

本标准了裂头蚴病的定义、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裂头蚴病的诊断。

下列术语和定义于本文件。

6.1 3.1 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B)

3.1.1 有局部生的蛙肉、蛙皮、蛇肉或史。

3.1.2 有生食或食蛙、蛇、鸡、猪等动物肉类史,或有吞服活史。

3.1.3 有生饮湖塘沟渠水或游泳时咽入湖塘水史。

与裂头蚴的方式、数量及侵犯部位等因素有关。经口感染者初起有、、、、、和皮疹等表现,继而因侵犯部位不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经或粘膜感染者,初起有局部红肿、瘙痒及虫爬感等表现,继而出现皮肤或黏膜下游走下。本病可分为皮下裂头蚴病、眼部裂头蚴病、颌面部裂头蚴病及裂头蚴病等临床类型(参见附录C)。

6.3 3.3 实验室检查(见附录D)

在敷贴或吃剩的蛙、蛇等动物肉或蛙皮、蛇下发现裂头蚴。

外周血百分比和(或)绝对值增高。

3.3.4.1 局部活体检查或手术中发现裂头蚴。

3.3.4.2 痰、尿等物或等中发现裂头蚴

6.4 3.4 影像学检查(见附录E)

脑部检查时可见低密度,不规则或结节状强;CT复查时若发现结节位置或的改变,则提示裂头蚴已移动,具有较大诊断价值。检时,病灶多呈细长的通道状伴串珠样改变,并有特征性的“绳结状”强化特点。

根据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诊断。

a) 疑似病例且同时符合3.3.1;

b) 疑似病例且同时符合3.3.3;

c) 疑似病例且同时符合3.4。

a) 临床诊断病例并同时符合3.3.4.1;

b) 临床诊断病例并同时符合3.3.4.2。

根据裂头蚴病的不同临床类型,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参见附录F):

a) 皮下与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应与、猪囊病及相鉴别;

b) 眼部裂头蚴病:应与()、、相鉴别;

c) 中枢神经系统裂头蚴病;应与并殖吸虫病、猪囊尾蚴病、、及相鉴别。

10 附录A(资料性附录)病原学

europaei)等,主要于亚洲;拟曼氏迭宫绦虫主要分布于北美洲。本文件特指由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引起的曼氏裂头蚴病( sparganosis mansoni)。

曼氏迭富绦虫长60cm~l00cm,宽0.5cm~0.6cm。细小,长1mm~1.5mm,宽0.4mm~0.8mm,呈指状,其背、腹面各有一条纵行的吸槽。颈部细长,链体有节片约1000个,节片宽度一般大于长度,但远端的节片长宽几近相等。成节和孕节的基本,每节均具有的、雄性各一套。肉眼可见每个节片中部凸起的。雄性生殖的呈形,约有320~540个,散布在背面的两侧,由睾丸的输出管在节片中央汇合成,弯曲向前并膨大成储精囊和,再通入节片前部中央腹面的圆形雄性生殖孔。雌性生殖系统的分两叶,位于节片后部,自卵巢中央伸出短的,其末端膨大为卵模后连接子宫。卵模外有梅氏腺包绕。为纵行的小管,其月牙形的外口位于雄性生殖孔之后,另一端膨大为囊再连接输卵管。孕节中充满虫卵,生殖器官与成节相似。子宫位于节片中部,呈紧密重迭的3~4个或多至7~8个螺旋状盘曲,基部宽而顶端窄小,略呈发髻状,子宫孔开口于节片前部中央的腹面。

卵呈椭圆形,两端稍尖,为(52~76)μm×(31~44)μm,呈浅灰褐色,卵壳较薄,一端有卵盖,内有一个和若干个卵黄。

裂头蚴为白色带状,长短不一,不同体内发育不同时间的裂头蚴大小差异很大,大小为(0.5~80)cm×(0.3~1)cm。虫体头端膨大,中央有一明显凹陷,体前端无吸槽。体不分节但具不规则横皱褶,后端多呈钝圆形。虫体时伸缩很强。

11 附录B(资料性附录)生活史与流行病学

曼氏迭宫绦虫的3个宿主。终宿主主要是猫和犬,此外还有虎、豹、狐和豹猫等食肉动物;第一为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主要是蛙。蛇、鸟类和猪等多种动物可作为其(paratenic host)。人是该虫的偶然宿主(accidental host)。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内,虫卵自虫体子宫孔产出,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温度的水中,经过2周~5周发育,即孵出椭圆形或近圆形、周身披有纤毛的钩球蚴,钩球蚴直径为80μm~90μm,常在水中作无定向螺旋式游动,若遇到剑水蚤时即被剑水蚤吞食,随后脱去纤毛,穿过肠壁入血腔,经3 d~ll d发育为原尾蚴。一个剑水蚤血腔里的原尾蚴数可达20~25个。原尾蚴呈长椭圆形,大小为260μm×(44~100)μm,前端略凹,后端有小尾球,其内含有6个小钩。带有原尾蚴的剑水蚤被蝌蚪吞食后,失去小尾球,随着蝌蚪长成成蛙,原尾蚴也发育为裂头蚴。裂头蚴具有很强的移动能力,常到蛙体各部间隙,尤以腿部内侧肌肉多见。虫体多蜷曲穴居在肌肉间隙的小囊内,或游离于皮下。当受感染的蛙被蛇、鸟类或猪等非正常宿主吞食后,裂头蚴不能在其内发育为成虫,而是穿过肠壁,移居到腹腔、肌肉或皮下等处生存,但不能继续发育,这些动物即成为其转续宿主。当猫、犬等终宿主吞食了带有裂头蚴的第二中间宿主蛙或转续宿主后,约经3周左右,裂头蚴即可在其肠内发育为成虫,并不断从粪便中排出虫卵。成虫在猫体内可存活3.5年。

人是曼氏迭宫绦虫的非适宜宿主,绝大多数裂头蚴在人体幼虫状态,可侵犯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并移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可有一至数十条裂头蚴寄生。裂头蚴在人体组织内可存活12年,最长可存活36年。

裂头蚴病分布广泛,主要见于亚洲的中国、朝鲜、韩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及越南等国,在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也有报道。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海南、湖南、湖北、福建、广西、云南及河南等省、市、自治区。患者年龄为0~80岁,以10岁~30岁最多,男女比例约为2:1。

人体感染裂头蚴的途径有两种,一是裂头蚴或原尾蚴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二是误食裂头蚴或原尾蚴。具体感染方式可为以下3种:

a) 局部敷贴生的蛙肉、蛙皮、蛇肉或蛇皮。为我国南方地区感染裂头蚴病的主要方式,约占患者半数以上。在我国某些地区,民间传说蛙或蛇有清凉,常用生的蛙肉、蛙皮、蛇肉或蛇皮敷贴眼、口颊、外阴等部位伤口或。若蛙肉、蛇肉中或蛙皮、蛇皮下有裂头蚴即可经伤口或正常皮肤、黏膜侵入人体而感染;

b) 食入生的或未熟的蛙、蛇、鸡、猪等动物肉类或吞服活蝌蚪。也是人体感染裂头蚴病的常见方式,我国一些地区的居民不仅在上有吃暴炒蛙、蛇肉或皮的嗜好,而且还有吞服生的习俗,在一些地区民间还有吞食活蝌蚪或治疗疮疖、及皮肤瘙痒等的习俗;食入的活裂头蚴即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然后移行到其他部位;

c) 生饮湖塘沟渠水或游泳时咽入湖塘水。误食感染原尾蚴的剑水蚤,致原尾蚴有机会进人人体。

此外,据报道原尾蚴也有可能直接经皮肤或经眼侵人人体。我国报道的罕见裂头蚴病,系因孕期感染原尾蚴后,虫体移行进入并侵犯。

12 附录C(资料性附录)临床表现

本病的长短与裂头蚴的感染方式和侵入虫体的数量直接,经皮肤、粘膜局部侵入者潜伏期短,一般为6 d~12 d,个别可长达2年~3年;吞服活蝌蚪感染者的潜伏期为5 d~20 d;因食人未煮熟的蛙(或蛇、鸡、猪)肉感染者,潜伏期较长,为1年至数年。一般是感染程度越重,潜伏期越短。

病变常累及躯干和表浅部,如胸腹部、、颈部、腰背部、腹股沟、肛周以及四肢等部位的皮下组织,表现为游走性皮下结节,呈圆形、柱形或不规则条索状,大小不一,长约0.5 cm~5 cm,局部可有红肿、瘙痒、虫爬感等,并发时可出现间歇性或持续性局部疼痛或触痛,或有等。

患者多有眼部敷贴生的蛙肉、蛙皮、蛇肉或蛇皮史,病变常累及单睑或,以最常见,表现为眼睑红肿、结膜,、、微痛、奇痒、异物感或有虫爬感等;偶可伴有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状。在红肿的眼睑和结膜下,可有游动性、不等的或条索状物,长约1 cm。偶尔可因病变部位组织或皮肤破溃,裂头蚴自动逸出而。当裂头蚴侵入眼眶内时,可引起眼球凸出、、下降等,严重者出现角膜,甚至并发而导致。

病变部位以颊部及口腔(包括)最常见,多数患者有在口腔或颊部敷贴生的蛙肉、蛙皮、蛇肉或蛇皮治疗或炎史,或伴有“小白虫”(裂头蚴)逸出史。常在口腔粘膜或颊部皮下出现硬结或条索状肿块,患处红肿、瘙痒或有虫爬感,病变也可见于颌下、唇、舌等部位。

12.5 C.5 中枢神经系统裂头蚴病

主要见于脑部,裂头蚴也可侵入椎管内或侵犯。的病灶常为单个,临床表现类似,常伴有阵发性、、障碍、等。严重时或伴喷射性呕吐、视力模糊、间歇性、肢体或抽搐,甚至和死亡;侵入椎管内或侵犯脊髓时可表现为肢体麻木、、等症状。

临床表现依裂头蚴移行部位而定。若裂头蚴经道侵入腹腔,则引起腹腔炎症;若腹腔穿过膈肌侵入,则可出现胸腔积液;侵入肺部的裂头蚴也可经呼吸道咳出。裂头蚴亦可侵入或等处,引起相应部位的病变与临床表现。

此外,国文献还报道了数例人体“增殖型”裂头蚴病(“proliferative type”sparganosis)。虫体较小而不规则,最长不超过2 mm,可广泛侵入各种组织进行芽生增殖。还有一种增殖裂头蚴病(proliferative sparganosis),是由一种少见的增殖迭宫绦虫(S.proLiferatum)的幼虫——增殖裂头蚴(sparganum proLiferatum)引起的。增殖裂头蚴多变,有不规则的分支和,大小约10 mm×1 mm,最长者24 mm,可移行到人体各部位组织中进行芽生增殖。增殖或“增殖型”裂头蚴均可侵犯除骨组织以外的全身组织器官,如皮下、肌间、肠壁、、肾、肺、心、脑、等组织,被侵犯组织多呈蜂窝状和结节状,在四肢可致广泛性肿胀,最后患者逐渐衰弱、和,甚至死亡。

13 附录D(规范性附录)实验室检查

如保留有患者敷贴或吃剩的蛙、蛇等动物的肉类或蛙皮、蛇皮,应在镜下仔细检查,检获裂头蚴可作为诊断本病的重要佐证。

按常规进行,计数总数并,计数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值和绝对值。如果采用自动检测,嗜酸粒细胞的百分比值和(或)绝对值超过正常值范围或怀疑患裂头蚴病时,应同时再采用血膜方法进行计数和分类,以核实结果。

从感染的蛙或实验感染的小鼠体内收集裂头蚴,选取伸缩活动剧烈的裂头蚴,用3次后,按10mL培养液中加入5条裂头蚴的比例,将裂头蚴加入无血清的1640培养液(含100U/mL及100U/mL)中,在37℃、5% C02培养箱中培养18 h。培养过程中若发现虫体断裂,应及时挑出弃去。收集培养液,4℃2000 g20 min,取上清装入袋中,4℃用透析3d。每4h~6h换次一去离子水。透析完成后,收集透析袋中的液体,用快速真空浓缩系统冰冻浓缩,测定蛋白浓度,分装后置-80℃备用。

D.3.1.2.3 每孔加入含3%脱脂奶粉的PBST作1:100稀释的待检血清100 μL,每板均设已知阳性、血清及(含3%脱脂奶粉的PBST)对照,37℃孵育1h。倾去血清,以PBST洗涤3次,每次5 min,甩干。

D.3.1.2.4 每孔加入以3%脱脂奶粉的PBST稀释至工作浓度的酶(HRP)-标记的抗人 100μL,37℃孵育1h。倾去酶标记结合物,以PBST洗涤3次,每次5min,甩干。

在酶标仪上读取450 nm(TMB为底物)或492 nm(OPD为底物)的吸光度(A)值,以P/N≥2.1判为阳性(P为待测血清A值,N为阴性对照血清A值),P/N<2.1判为阴性。应用裂头蚴排泄分泌抗原通过ELISA检测抗裂头蚴抗体,结果阳性时可作为诊断本病的依据。结果阴性时数日后应作第Z次检测,阳性结果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结果阴性时,如临床上仍疑为本病时可再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查。

D.3.2.1 裂头蚴可溶性抗原的制备

从自然感染的青蛙或人工感染动物中、收集裂头蚴,用PBS(pH 7.4,0.02 mol/L)洗涤3次,用组织匀浆器碾磨后加PBS配制成1%匀浆,反复冻融3次,粉碎,再置4℃冷浸2 d,经45000 g离心60 min,收集上即为裂头蚴可溶性抗原。测定蛋白浓度后分装,置-80℃保存备用。

D.3.2.2.1 在垂直流渗滤法检测盒中央圆孔索膜(NC)左侧点加1mg/mL裂头蚴可溶性抗原0.5μL,此为检测点(T),右侧点加0.2 mg/mL人IgG 0.5μL为质控点(C),4℃~20℃保存。

D.3.2.2.2 取已加抗原的检测盒置一平面上,中央圆孔中加液(pH 7.6  PBST)2滴,使加样孔上的NC膜湿润。

D.3.2.2.3 加待检血清25μL,待完全渗入后,洗脱液1滴,洗去未结合抗体。

D.3.2.2.4 再滴加金-SPA或胶体金-抗人IgG标记物1滴,待渗入后,加洗脱液2滴。

D.3.2.3 结果判断及其临床意义

中央圆孔NC膜上检测点(T)、质控点(C)均出现红色圆点为阳性;检测点未出现红色圆点、质控点出现红色圆点为阴性;若检测点与质控点均未出现红色圆点,仅留白色或淡粉色背景则为试剂盒失效。

应用裂头蚴可溶性抗原通过DIGFA检测抗裂头蚴抗体,具有性高、操作简易快速、不需特殊仪器设备等优点,但所用的抗原为虫体粗抗原,与其他存在有交叉反应,适用于疑似病例的初筛,结果阳性时可作为诊断本病的参考依据之一,应再选用较强的方法(如裂头蚴排泄分泌抗原ELISA或免疫印迹试验)进一步证实;结果阴性时数日后应作第2次检测,阳性结果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结果阴性时,如临床上仍疑为本病时可再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查。

将裂头蚴ES抗原进行常规-PAGE,分离胶浓度为11%,积层胶浓度为4%,抗原蛋白浓度为20 μg/孔。抗原蛋白经SDS-PAGE分离后,再到硝酸膜上。经丽春红S(Ponceau S)染色,标记标准蛋白量位置。将抗原膜在封闭液(含3%脱脂奶粉或2%清、0.02%吐温-20的PBS)中4℃过夜,然后将膜切成条状,夹于PBS湿滤纸于袋内,4℃保存备用;若置于低温冰箱内,可长期保存。

D.3.3.2.1 将抗原膜置于反应槽中,加入用封闭液1:100稀释的待检血清,每批试验均设已知阳性、阴性血清和PBS对照。室温振摇2h(或4℃过夜)。用封闭液洗涤4次,每次5 min。

D.3.3.2.2 加入用封闭液稀释至工作浓度的HRP标记的抗人IgG,室温孵育2h,同前洗涤。

D.3.3.2.3 加入临用前配制的二联苯胺(DAB)-H2O2底物溶液,室温轻轻振荡,经1 min-3 min显色清晰后用终止反应。后将反应膜保存。

D.3.3.3 结果判断及其临床意义

Western blot检测针对裂头蚴ES抗原中特异性抗原组分的抗体,当36000和29000抗原带出现阳性为阳性结果,否则为阴性结果。阳性结果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结果阴性时,如临床上仍疑为本病时可再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查。

13.4.1 D.4.1 局部活体组织及手术后标本检查

对皮下结节进行活体组织检查、在手术中或对手术后进行检查发现裂头蚴,是确诊本病的依据。

在患者的痰、尿等排泄物或胸腔积液等体液中偶可发现裂头蚴;

对裂头蚴形态鉴别有困难时,可将检获的虫体再经口感染猫或犬。一般在感染后3周可在感染动物的粪便中发现虫卵,剖杀后从其小肠中可检获成虫。依据虫卵或成虫的形态特征可进行虫种。

14 附录E(规范性附录)影像学检查

脑部裂头蚴病可有以下三联征表现:

a) 白质区不规则的低密度占位灶,伴有邻近略微扩张,反映白质退行变;

c) 病灶结节状或不规则增强,提示活动性感染肉芽肿。CT复查时若发现强化结节位置或形状的改变,则提示裂头蚴已移动,更具有诊断价值。

与CT检查结果相,脑部裂头蚴病在MRI检查时的特点为:

a) CT检查时显示的白质退行性病变均呈低密度影,而在MRI上则表现为T1W1低信号,T2W1高信号;

b) MRI检查时脑组织和正常脑组织的对比,明显强于CT检查,增强MRI扫描时病灶区通常显示有串珠样增强或扭曲的条索样增强,与裂头蚴形态;对患者进行追踪复查,如发现病灶出现迁移或形态改变,则提示有活的裂头蚴存在,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更大;

c) CT检查时发现小点状钙化是诊断脑裂头蚴病的一条重要线索,而MRI检查时对这些小钙化灶的显示则不。

15 附录F(资料性附录)鉴别诊断

在人体内移行、寄生时可引起皮下包块型、眼型、脑型或脊髓型并殖吸虫病,其临床表现分别与皮下、眼部及中枢神经系统裂头蚴病相似。鉴别要点如下:

a) 有在并殖吸虫病流行区旅游或居住史,或有食人生的或未熟的淡水蟹、蜊蛄史,或有生饮溪水史;

b) 具有并殖吸虫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咳、胸腔积液、游走性皮下包块等,包块呈单个散发或多个成串,大小约为2 cm×3 cm;

c) 痰或粪便中可查见并殖吸虫卵;

d) 皮下包块等活体组织检查可发现并殖吸虫虫体或虫卵;

e) 皮下包块等活体组织中如未查出并殖吸虫虫体或虫卵,但发现有并殖吸虫病特征性的病理损害(、嗜酸性脓肿或等);

f) 血清检测并殖吸虫特异性抗体或抗原阳性;

g) 脑型并殖吸虫病的CT表现为脑炎型和囊肿型两种变化。脑炎型表现为病灶边缘模糊、大小不一的低密度区,强化后呈不均匀的状或结节状,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和;囊肿型则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性大小不等的囊性低密度区,周围有强化环,强化环周围可分布有数量不一的强化结节,病程较长者,可出现点状、片状或环状钙化,以多发环形沙砾样钙化最具特征。MRI所见与CT相似,但对钙化灶的发现不如CT明显。

根据猪囊尾蚴在人体寄生部位的不同,本病在临床上可分为皮下、眼和等类型,其临床表现分别与皮下、眼部及中枢神经系统裂头蚴病相似。鉴别要点如下:

a) 来自或曾有带、囊尾蚴病流行区旅居史,有带绦虫病史或粪便中发现白色节片史,有与带绦虫病患者史;

b) 皮下与肌肉囊尾蚴病,虫于皮下、粘膜下或肌肉内,结节无游走性,数目可由一个至数百个。结节多为椭圆形或圆形,直径0.5 cm~1.5 cm,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硬度近似软骨。结节常分批出现,可逐渐自行消失;肌肉内寄生数量多时有假性肌肥大。脑囊尾蚴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癫痫、障碍及力下降等。多受累,囊尾蚴寄生于者可引起视力障碍、甚至视网膜脱落与失明;囊尾蚴寄生于体或时,患者可出现眼前有黑点或黑影飘动感,并可造成,或并发白内障、,眼球而失明;寄生于眼结膜下、眼睑及者可出现局部充血、流泪、瞬目增多、发痒等,并发现有囊肿;

c) 患者血清或检测抗囊尾蚴抗体阳性;

d) 的病灶一般为多个,脑部CT或MRI检查显示脑内有典型的囊尾蚴病特征。如囊尾蚴活动期CT检查显示为圆形、类圆形低密度小囊,直径0.5 cm~2 cm,可见到点状偏心头节;死亡期检查发现一处或几处呈指状、片状或状的低密度水肿区,增强后可见水肿区中有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灶,其内显示头节;非活动期表现为圆形、椭圆形钙化点或钙,边缘清晰,直径2 mm~4 mm,周围无水肿,增强检查无强化。活动期MRI检查可清晰分辨出寄生在脑实质和脑室内的囊尾蚴,T1W1显示囊尾蚴成圆形低信号,头节呈点状或逗号状高信号;T2W1显示囊尾蚴成圆形高信号,头节呈点状低信号等;

e) 皮下结节等活体组织检查可发现猪囊尾蚴。

脑型棘球蚴病与脑部裂头蚴病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鉴别要点如下:

a) 有在流行区居住、工作、旅游、狩猎史,或与犬、牛、羊等家养动物豉狐、狼等野生动物及其的接触史;在非流行区有从事对来自流行区的家畜运输、宰杀、畜和皮毛产品加工等接触史;

b) 脑部棘球蚴速度较快,出现症状较早,一般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减退等,头痛往往呈弥漫性、持续性或阵发性。因棘球蚴多生长在脑部浅表部位,所以癫痫发作常见,严重者还伴有肢体瘫痪和失明;

c) 影像学(CT豉MRI)检查发现棘球蚴病的特征性影像,特别是CT扫描常可见到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的病灶;

d) 血清检测棘球绦虫特异性抗体或循环抗原阳性;

e) 手术切术的病灶或胸水、或镜检发现棘球蚴囊壁、、原头节或头钩等。

脑型日本血吸虫病与脑部裂头蚴病的症状、体征相似。鉴别要点如下:

a) 发病前数周在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

b) 脑型日本血吸虫病主要发生于日本血吸虫病的急性期,表现为脑炎症状,如、、头痛、痉挛、偏瘫、视力模糊、昏迷等,常伴有脓、发热、肿大与压痛等;脑型日本血吸虫病也可发生于慢性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癫痫型或脑瘤型;

c) 粪便中查出卵或孵出毛蚴;

d) 血清或脑脊液检测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或循环抗原阳性。

皮肤颚口线虫病与皮下裂头蚴病的临床表现相似。鉴别要点如下:

a) 有食入未熟的鱼类、蛙、蛇、鸡及猪等动物肉类史;

b) 主要表现为或游走性皮下肿块,常间歇性出现,伴有局部水肿。匐行疹与皮下肿块的游走速度较快且游走方向变化快、范围广;皮下肿块的形状如或鸡蛋样大小不等或为条索状;

c) 血清检测抗颚口抗体阳性;

d) 皮下肿块等活体组织检查可发现颚口线虫幼虫。

俗称麦粒肿,按其发病部位分外睑腺炎与腺炎。临床上患处常呈现典型的红、肿、热、痛等表现,疼痛程度多与水肿程度呈正比。外睑腺炎的炎症反应主要位于根部的睑缘处,开始时红肿范围较弥散,但以棉签头部等细棍样物进行时,司发现明显压痛的硬结;患者疼痛剧烈,多伴有同前淋巴结肿大和压痛。内睑腺炎位于睑板腺内,肿胀比较局限;患者疼痛明显;病变处有硬结,触之压痛;面局限性充血、肿胀。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眼睑的改变,容易做出诊断。

是发生于眶软组织内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由邻近组织的感染引起,以、及为最常见,其次为面部疖肿与睑腺炎等。除眼部症状外,发病急,病程进展快,患者出现全身不适、发热等症状,外周血增高,其中以为主。

可原发于眼眶,常见的有、、、等,也可由邻近组织的肿瘤侵犯或远处的肿瘤转移所致。可引起眼球凸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CT或MRI检查有助于眼眶肿瘤的诊断,活体组织检查或术后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

一般分为和两大类。原发性颅内肿瘤可发生于脑组织、脑膜、颅、、残余组织等,继发性肿瘤指身体其他部位的转移或侵入颅内形成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灶性症状及体征。CT与MRI检查有助于颅内肿瘤的诊断,术后组织切片病理检查可确诊。

[4]吴观陵.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陈兴保,吴观陵,孙新,等.现代寄生虫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6]  王越,干小仙.曼氏裂头蚴病诊断研究进展,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23(9):942-944

[7]  陈宏,吴劲松,周良辅,等.脑裂头蚴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临床,2003,11(2):16 6-169

[8]  蔺西萌,刘长军,颜秋叶,等.生食蝌蚪感染发病的发现与调查,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24(12):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裂头蚴虫卵在外界存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