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方法有哪些中推论统计分析方法有哪些和推断统计分析方法有哪些是一个意思吧

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


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掌握:医学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医学统计资料的分类方法及其含义。 熟悉:统计工作基本步骤,整理资料的方法。 了解:医学统计学的应用。


重点: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变量和变量值、总体和样本、同质和变异、 参数和统计量、随机抽样误差、概率;常见的医学统计资料的类型,包括数值变量资料 (计量资料) 、分类变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 难点:不同类型的资料对应不同的变量类型,应选用不同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分析方 法。
一、名词解释 1. 总体与样本 6. 数值变量资料 10. 统计推断 二、填空题 1.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 免的,统计方法能处理的是 2.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有 3. 搜集统计资料时要遵循 4. 统计资料的来源主要有 。 5. 统计分析主要包括 三、选择题 (一)A 型题 和 。 、 和 。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 、 、 、 、 、 和 3个原则。 、 。 误差是可以避免而且应该避 2. 抽样误差 7. 参数与统计量 3. 变异 4. 等级资料 5. 概率 9. 统计描述

6. 医学科研设计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

1. 抽样误差是指: A. 不同样本指标之间的差别 B. 由于抽样产生的观测值之间的差别 C. 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由于抽样产生的差别 D. 样本中每个个体之间的差别 E. 随机测量误差与过失误差的总称 2. 抽样研究的目的是: A. 研究样本的统计量 D. 研究误差 3. 红细胞数(1012/L)是: A. 观察单位 B. 数值变量 C. 分类变量 D. 等级变量 E. 研究个体 B. 研究总体的统计量 E. 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 C. 研究典型案例

4. 家庭人口数(人/家)是: A. 观察单位 5. 血型是: A. 观察单位 B. 数值变量 C. 分类变量 D. 等级变量 E. 研究个体 B. 数值变量 C. 分类变量 D. 等级变量 E. 研究个体

6. 统计学中所说的总体是指: A. 任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C. 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E. 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7. 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的关系是: A. 计量资料兼有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的一些性质 B. 计数资料兼有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的一些性质 C. 等级资料兼有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一些性质 D. 计数资料有计量资料的一些性质 E. 以上都不是 B.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全体 D. 根据人群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8. 某研究者欲对某地 800 人的血压资料进行分析, 可以考虑将血压测量值按哪种变量类 型进行处理: A. 计量资料 B. 计数资料 C. 等级资料 D. 以上均可 E. 以上均不可

9. 下列描述中哪项不属于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A. 搜集资料 B. 统计设计 C. 分析资料 D. 整理资料 E. 得出结论

11. 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有: A. 统计描述和假设检验 C. 统计图表和统计报告 E. 统计描述和统计图表 12. 对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量某项指标所获得的资料是: A. 计量资料 D. 等级资料 B. 计数资料 E. 四格表资料 C. 配对资料 B. 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 D. 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13. 由于各种偶然的因素影响,造成同一对象多次测定的结果不完全一致,往往是有的 稍高,有的稍低,这种差异是: A. 系统误差 B. 随机测量误差 C. 抽样误差 D. 偏倚误差 E. 过失误差

14. 对某地某中学的 300 名 15 岁中学生进行口腔检查,结果发现患龋齿的学生数为 60 人,该资料属于: A. 计量资料 D. 等级资料 B. 计数资料 E. 四格表资料 C. 经变量转换也可作为计量资料

15. 欲了解某年某市所有的三级甲等医院的病床使用情况,那么该市的每个三级甲等医 院就是一个: A. 有限总体 B. 样本 C. 观察单位 D. 无限总体 E. 观察值

16. 下面所给的变量中哪个不是分类变量: A. 每个病人就诊的科室 C. 每个病人就诊的疾病种类 B. 每个病人就诊的次数 D. 每个病人就诊的医院 E. 以上均不是

17. 欲调查了解某高等院校科研人员的论文发表情况,现已统计出每人每年的论文发表 数,该资料属于: A. 计量资料 D. 等级资料 B. 计数资料 E. 四格表资料 C. 配对资料

18. 在实际工作中,同质是指: A. 被研究指标的非实验影响因素均相同 B. 研究对象的测量指标无误差

C. 被研究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同 D. 研究对象之间无个体差异 E. 以上均不对 19. 抽样误差会使调查结果: A. 大部分偏高 D. 存在误差且该误差无规律 20. 系统误差会使测量结果: A. 大部分偏高 D. 存在误差且该误差无规律 B. 大部分偏低 C. 统一偏高或偏低 B. 大部分偏低 C. 统一偏高或偏低

E. 存在误差但该误差有一定的规律

E. 存在误差但该误差有一定的规律

22. 在对某人群的体重进行测量时,同一调查人员对同一观察对象测量两次体重,两次 结果相差 0.01kg,则该误差属于: A. 过失误差 D. 随机抽样误差 B. 偏差 E. 随机测量误差 C. 系统误差

23. 同性别三胞胎的身长、体重均有不同,认为是: A. 变异 D. 随机抽样误差 24. 统计中所说的样本是指: A. 随意从总体中抽取出的部分个体 B. 依照研究者要求从总体中抽取出有意义的部分个体 C. 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 D. 依照研究者要求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个体 E. 以上均不正确 (二)B 型题 问题 25~27 A. 用清点数目数出来的资料 B. 用仪器测量出来的资料 B. 同质 E. 随机测量误差 C. 系统误差

C. 按观察单位的类别清点各观察单位数所得到的资料

D. 用定量方法对观察单位的某个指标进行测量所得到的资料 E. 按观察单位的等级清点各等级观察单位数所得到的资料 25. 计量资料是: 26. 计数资料是: 27. 等级资料是: 问题 28~30 A. 数值变量 D. 类间有程度差别 28. 白细胞数属于: 29. 血型 A、B、AB、O 属于: 30. 痊愈、显效、进步、无效属于: 问题 31~33 A. 设计 B. 资料搜集 C. 资料整理 D. 资料输入 E. 资料分析 B. 独立的两类变量 E. 以上均不正确 C. 不相容的多类变量

31. 实验前考虑将同性别、同月龄与同窝别的小白鼠配成对子,该过程为: 32. 记录实验过程中小白鼠的进食量、体重等,该过程为: 33. 将进食量、体重进行分组,该过程为: (三)X 型题 34. 整理资料的目的是: A. 为了分组 D. 便于统计分析 四、问答题 1. 某年级甲班、 乙班各有男生 50 人。 从两个班各抽取 10 人测量身高, 并求其平均身高。 如果甲班的平均身高大于乙班, 能否推论甲班所有同学的平均身高大于乙班?为什么? 2. 资料搜集计划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3. 什么是变量和变量值?试举例说明。 五、应用分析题 某种菌苗通过皮下注射,对 20 名观察对象进行免疫,21 天后观察结果,分别采用三种 原始记录形式,结果如表 7-1。试分析以上三种记录各属于何种类型的统计资料?怎样 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B. 使资料条理化 E. 使资料系统化 C.

++++ 免疫效 果分类 有效 有效 有效 有效 有效 有效 无效 有效 有效 有效

目测判断 抗体水平 ++ + ++++ ++ ++++ +++ ± ± ++ ++


一、名词解释 1. 总体(population)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观察单位的全体,更确切地说,是 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变量值)的集合。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样本(sample) :根据随机化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出的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观察单位组成的 子集称作样本。样本应具有代表性。所谓有代表性的样本,是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 样本。 2.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由个体差异产生的、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参数的 差异。 3. 在同质的基础上被观察个体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variation) 。变异是生物医学研究 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严格地说,在自然状态下,任何两个患者或研究群体间都存在差 异,其表现为各种生理测量值的参差不齐。 4. 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 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 称为等 级资料(ordinal data) 。等级资料又称有序资料。如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愈、好转、 有效、无效、死亡,各种结果即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别,但这种差别却不能 准确测量。 5. 概率(probability)描述某一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数值,常用 P 表示。 6. 用定量的方法对观察单位进行测量得到的资料被称作数值变量资料, 亦称作计量资料 (measurement data) 。

7. 参数(paramater)是指总体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总体参数是固定的 常数。多数情况下,总体参数是不易知道的,但可通过随机抽样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 用算得的样本统计量估计未知的总体参数。 统计量(statistic)是指样本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样本率等。样本统计量可用来估 计总体参数。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8. 用定性的方法得到的资料称作分类变量资料或计数资料(enumeration data) 。 9. 用统计图表或计算统计指标的方法表达一个特定群体 (这个群体可以是总体也可以是 样本)的某种现象或特征,称统计描述。 10. 根据样本资料的特征对总体的特性作估计或推论的方法称统计推断,常用的方法有 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二、填空题 1. 随机测量 系统 2. 设计 搜集资料 3. 准确 完整 及时 日常医疗卫生工作记录 专题调查或实验 抽样 整理资料 分析资料

(三)X 型题 34.BDE 四、问答题 1. 不能。因为从甲、乙两班分别抽取的 10 人,测量其身高,得到的分别是甲、乙两班 的一个样本。样本的平均身高只是甲、乙两班所有同学平均身高的一个点估计值。即使 是按随机化原则进行抽样由于存在抽样误差,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一般很难恰好相等。 因此,不能仅凭两个样本均数高低就做出两个总体均数孰高孰低的判断,而应通过统计

分析,进行统计推断,才能做出判断。 2. 搜集统计资料时应包括: (1)选择搜集资料的地点、人员和时间; (2)制订搜集资料 人员的培训方案; (3)预调查或预实验方案拟定; (4)资料的记录方式; (4)调查表的 拟订和印刷; (5)调查或实验仪器、试剂的准备; (6)调查资料的抽样复核比例和方法; (7)搜集资料所需经费的准备等。 3. 变量是观察对象的研究特征,变量的研究结果被称为变量值。例如欲了解某地 12 岁 男孩的身高水平,则凡在该地居住年满 12 岁的男孩(不患有影响身高发育的疾病)均 为观察对象,而身高是本次研究的特征,即变量。对每一个 12 岁男孩的身高进行测量, 其结果就是变量值。 五、应用分析题 (1)抗体滴度属于数值变量资料(或计量资料) ,可以进行数量分组,绘制频数分布表 (表 7-2) ,并可以计算几何均数或百分位数来进行统计描述。

(2)目测判断抗体水平属于等级资料,可以进行质量分组,清点各组人数,并可以计 算百分构成比指标(表 7-3) 。


表 7-3 20 名接种疫苗的观察对象目测判断抗体水平 目测判断抗体水平 ± + 例数 2 2 构成比(%) 10.0 10.0

++ +++ ++++ 合计 1 2 3

(3)免疫效果分类属于分类变量资料(或计数资料) ,可以进行质量分组,清点各组人 数,并可以计算百分构成比指标(表 7-4) 。


表 7-4 20 名接种疫苗的观察对象抗体滴度的免疫效果分类 免疫效果分类 有效 无效 合计 例数 16 4 20 构成比(%) 80.0 20.0 100.0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掌握:数值变量资料的频数分布;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适用的资料类型; 标准差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正态曲线下的面积分布规律; 医学参考值范围的意义;正态分布法和百分位数法估计医学参考值的范围。 熟悉:描述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其他描述离散趋势的常用指标;正态 分布及其特征;其他医学参考值范围的确定方法。 了解:正态分布曲线;标准正态分布;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的步骤。


重点:数值变量资料的频数分布,包括:编制频数分布表的步骤,频数分布的类型 (对称分布、偏态分布) ,频数分布的特征(集中趋势、离散趋势) ,频数表的用途;描 述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包括: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的适用条件;描述离散趋 势的统计指标,包括:标准差、变异系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及用途。
表 8-1 描述集中趋势的指标 平均数 适用范围 ① 对称分布资料 算术均数 ② 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

① 等比资料 几何均数 ② 对数正态分布资料

① 明显偏态分布资料 中位数 ② 资料的一端或两端无确切数据的 ③ 分布类型不明的资料 14 15 16 17 18

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即正态分布曲线下横轴上的总面积为 100%,横轴上从 μ-σ~μ+σ 范围内曲线下的面积为 0.6872,横轴上从 μ-1.64σ~μ+ 1.64σ 范围内曲线下的面积为 0.9090,横轴上从 μ-1.96σ~μ+1.96σ 范围内曲线下的面 积为 0.9500,横轴上从 μ-2.58σ~μ+2.58σ 范围内曲线下的面积为 0.9900。正态曲线下

的面积分布规律在医学中有很多的应用: (1)估计观察值的频数分布情况; (2)估计医 学参考值范围; (3)进行质量控制等。 医学参考值是指“正常人”的各种生理、生化数据,组织或排泄物中各种成分的含 量。 医学中常把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项指标的测量范围称为该指标的医学参考值范 围,也叫做正常值范围。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的方法很多,根据资料的分布特点,选用 正态分布法和百分位数法。 难点:百分位数的意义。

表 8-2 描述离散趋势的指标 离散趋势指标 全距 四分位数间距 ② 分布的一端或两端无确切数值的资料 方差 对称分布,尤其是正态分布资料 适用范围 各种分布类型的资料 ① 偏态分布的资料 Q=P75-P25 计算公式 R=最大值-最小值


标准差 对称分布,尤其是正态分布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频数与频数表 5. 全距 9. 平均数 13. 医学参考值 二、填空题 2. 算术均数 6. 四分位数间距 10. 变异系数 14. 医学参考值范围 3. 几何均数 7. 方差 11. 正态分布 4. 中位数 8. 标准差 12. 标准正态分布 15. 百分位数

1. 频数分布有两种类型,即 2. 常用的平均数指标有 统计指标。 、

。 、中位数等。是反映数值变量资料 的

3. 决定正态分布曲线形状与位置的参数分别是 4. 正态分布是以 为中心,左右两侧 、标准差为 的

5. 标准正态分布是均数为

6. 若某变量服从正态分布,且样本量较大,则该资料95%的个体变量值所在的范围 为 ,99%的个体变量值所在的范围为 。 。

7. 呈偏态分布的数值变量资料,其双侧95%的参考值范围是 三、选择题 (一)A 型题 1. 计算一群同质个体的体重的平均水平,宜选择: A. 均数 B. 几何均数 C. 中位数 D. 四分位数

2. 描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变异程度,宜选择: A. 中位数 E. 四分位数间距 3. 当资料中的各观察值呈倍数变化(等比关系)时,平均数宜选用: A. 均数 B. 几何均数 C. 中位数 D. 相对数 E. 四分位数 B. 标准差 C. 变异系数 D. 离均差绝对值之和

4. 当数值变量资料分布末端无确定数据时,平均数宜选用: A. 均数 B. 几何均数 C. 中位数 D. 相对数 E. 四分位数

5. 比较相同人群的身高和体重的变异程度,宜用: A. 极差 B. 标准差 C. 方差 D. 变异系数 E. 四分位数间距

6. 比较某地 1~2 岁和 5~5.5 岁儿童身高的变异程度,宜用: A. 极差 B. 四分位数间距 C. 方差 D. 变异系数 E. 标准差

7. 用均数和标准差可全面描述其特征的分布是: A. 正偏态分布 D. 对称分布 B. 负偏态分布 E. 任意分布 C. 正态分布

9. 横轴上,正态曲线下从 μ-2.58σ 到 μ 的面积为:

10. 在正态分布的资料中有: A. 均数等于中位数 B. 均数等于几何均数 C. 几何均数等于中位数

D. 均数等于几何均数等于中位数 11. 对数正态分布的资料有: A. 均数等于几何均数

E. 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均不相等

C. 几何均数等于中位数

D. 均数等于几何均数等于中位数

E. 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均不相等

12. 表示正态分布资料个体变异程度常用的指标是: A. 全距 B. 标准误 C. 四分位数间距 D. 标准差 E. 变异系数

13. 计算样本资料中的标准差时,其数值大小: A. 不会比均数大 D. 不决定于均数 B. 不会比均数小 E. 以上都不是 C. 决定于均数

14. 确定正常人某个指标的医学参考值范围时,调查对象应是: A. 从未患过病的人 C. 健康达到了要求的人 B. 排除影响被研究指标的疾病和因素的人 D. 只患过小病但不影响被研究指标的人

E. 排除了患过某病或接触过某因素的人 15. 若正常人某个定量指标服从正偏态分布, 用百分位数法求其中位数和 95%正常值范 围的下限和上限,如果把中位数、95%正常值范围的下限和上限标在一个数轴上,三点 关系是: A. 中位数一定靠近上限一些 C. 中位数靠近下限一些或靠近上限一些 D. 中位数一定在下限和上限的中点 E. 以上都不是 B. 中位数一定靠近下限一些

16. 反映一组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平均水平,一般选用: A. 百分位数数 E. 频数最多组的组中值 17. 若同一组 7 岁男童,身高均数为 100cm,标准差为 5cm;体重均数为 20kg,标准差 为 3kg。则二者的变异程度有: A. 身高的变异程度大于体重的变异程度 B. 身高的变异程度等于体重的变异程度 C. 身高的变异程度小于体重的变异程度

D. 身高的变异程度与体重的变异程度之比为 3/5 E. 因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18. 均数和标准差的关系是 A. X 愈大,S 愈大 C. S 愈大, X 对各变量值的代表性愈好 D. S 愈小, X 与总体均数的距离愈大 E. S 愈小, X 对各变量值的代表性愈好 19. 对于均数为 μ、标准差为 σ 的正态分布,95%的变量值分布范围为 A. μ-σ~μ+σ D.

20. 设 X 服从均数为 μ、标准差为 σ 的正态分布,作 u=(X-μ)/σ 的变量变换,则 A. u 服从正态分布,且均数不变 B. u 服从正态分布,且标准差不变 C. u 服从正态分布,且均数和标准差都不变 D. u 服从正态分布,但均数和标准差都改变 E. u 不服从正态分布 21. 计算某抗体滴度的平均水平,一般宜选择 A. 算术平均数 B. 几何均数 C. 中位数 D.

22. 若正常人尿铅值的分布为对数正态分布,现测定了 300 例正常人的尿铅值,以尿铅 过高者为异常,则其 95%参考值范围为 A. lg-1(

24. 医学中确定参考值范围时应注意 A. 正态分布资料不能用均数标准差法 B. 正态分布资料不能用百分位数法

C. 偏态分布资料不能用均数标准差法 E. 以上都不对

D. 偏态分布资料不能用百分位数法

25. 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个不等于零的常数后 A. 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C. 两者均不变 D. 两者均改变 B. 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E. 均数不变,标准差不一定改变

26. 频数表资料计算中位数时,要求 A. 组距相等 D. 数据呈对数正态分布 B. 组距相等或不等 C. 数据分布对称

E. 数据呈标准正态分布

27. 平均数表示一组性质相同的变量值的 A. 离散趋势 B. 分布情况 C. 集中趋势 D. 精确度 E. 准确度

28. 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既不等于零,也不等于 1 的常数后 A. 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D. 两者都改变 B. 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 两者均不改变

E. 均数不变,标准差不一定变

29. 正态分布 N(μ,σ) ,当 μ 恒定时,σ 越大,则 A. 曲线沿横轴越向右移动 C. 曲线形状和位置都不变 E. 观察值变异程度越大,曲线越“胖” 30. 计算 124 例链球菌食物中毒的平均潜伏期,一般宜选择 A. 算术均数 B. 几何均数 C. 中位数 D. 百分位数 E. 平均数 B. 曲线沿横轴越向左移动 D. 观察值变异程度越小,曲线越“瘦”

31. 变异系数的数值 A. 一定比标准差小 D. 一定大于 1 B. 一定比标准差大 E. 可大于 1,也可小于 1 C. 一定小于 1

32. 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时,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 需要考虑样本的同质性 B. “正常”是指健康,无疾病

C. “正常人”是指排除了影响被研究指标的疾病或因素的人 D. 需要足够数量,最好在 100 例以上 E. 对于某些指标,组间差别明显且有实际意义的,应先确定分组,再分别确定参考值 范围 33. 对于正态分布资料,可用于估计 99%的参考值范围的是 A. μ-σ~μ+σ B. μ-1.96σ~μ+1.96σ C. μ-2.58σ~μ+2.58σ

34. 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 μ 和 σ,用于表示曲线的形状越扁平的指标是 A. σ 越大 B. σ 越小 C. μ 越大 D. μ 越小 E. μ 与 σ 越接近于 0

35. 当原始数据分布不明时,表示其集中趋势的指标 A. 用几何均数比较合理 B. 用均数比较合理 C. 用中位数和均数都合理

E. 用中位数比较合理

37. 频数分布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A. 总体和样本 B. 总体均数和样本均数 C. 总体标准差和样本标准差

D. 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

38. 下列有关标准差应用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 表示观察值分布的离散程度 C. 描述正态分布的特征 B. 表示观察值的集中趋势 D. 计算变异系数 E. 计算标准误

39. 在医学和卫生学研究中,以下不是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是: A. 正常成人的血铅含量 D. 正常成人的血清总蛋白含量 B. 正常成人的身高 C. 正常成人的红细胞数

E. 正常成人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

41. 在频数表资料中,如果观察值较小的一端集中了较多的频数,则称该资料为: A. 正偏态分布资料 D. 对数正态分布资料 B. 负偏态分布资料 E. 对称分布资料 C. 正态分布资料

43. 对于最小组段无下限或最大组段无上限的频数表资料,可用下列哪项指标描述其集 中趋势: A. 均数 B. 几何均数 C. 中位数 D. 标准差 E. 百分位数

45. 某组资料共 5 例,ΣX2=190,ΣX =30,则均数和标准差分别是

46. 正常成年男子的血铅含量系偏态分布资料,经对数变换后的呈正态分布。欲描述血 铅的平均水平宜选用 A. 原始数据的算术均数 D. 原始数据的标准差 B. 原始数据的几何均数 E. 原始数据的全距 C. 原始数据的中位数

47. 偏态分布的数值变量资料,对数变换后其分布仍呈偏态。欲描述该资料的集中趋势 宜选用 A. 均数 B. 几何均数 C. 中位数 D. 标准差 E. 百分位数

50. 计算样本标准差时,下列计算公式中正确的是:

(二)B 型题 问题 51~54 A. 均数=中位数 D. 均数>中位数 B. 均数=几何均数 E. 中位数=几何均数 C. 均数<中位数

51. 负偏态分布资料一般会有 52. 正偏态分布资料一般会有 53. 正态分布资料一般会有 54. 对数正态分布资料一般会有 问题 55~58 A. 均数 B. 几何均数 C. 中位数 D. 标准差 E. 四分位数间距

55. 若偏态分布资料一端或两端无确切数值,描述其离散趋势的指标是 56. 若偏态分布资料一端或两端无确切数值,描述其集中趋势的指标是 57. 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的离散程度最常用的指标是 58. 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的集中趋势最常用的指标是 (三)X 型题 59. 研究某特定人群的死亡情况, 需将 20~40 岁的人群按年龄均匀分成 4 组, 则分组组 段(单位:岁)可写为 A. ~25,~30,~35,~40 C. 20~25,25~30,30~35,35~40 E. 20~,25~,30~,35~40 60. 用变异系数比较变异程度,适宜于 A. 不同指标,标准差相差较大 C. 相同指标,均数相差较大 E. 不同指标,均数相差较小 61. 某组的组中值是该组观测值的 A. 均数 B. 代表值 C. 典型值 D. 任意值 E. 中位数 B. 不同指标,均数相差较大

62. 决定某指标是否服从正态分布的参数是 A. 标准误 四、问答题 1. 描述数值变量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有哪些?其适用范围有何异同 2. 描述数值变量资料离散趋势的指标有哪些?其适用范围有何异同?各有何优缺点? 3. 简述标准差的用途。 4. 同一资料的标准差是否一定小于均数? 5. 正态分布有什么基本特征? 6. 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分布规律在医学统计学中主要有哪些应用? 7. 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与对数正态分布的联系与区别。 8. 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基本步骤及方法有哪些? 五、分析计算题 1. 测得 12 人的血红蛋白含量(g/L)为 121、118、130、120、122、118、116、124、127、 129、125、132。请计算其均数、中位数、几何均数、极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

(1)编制频数分布表并绘制频数分布图; (2)计算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 (3)计算中位数,并与均数比较; (4)计算 P2.5、P97.5,并与 X ? 1.96S 的范围比较; (5)分别考察 X ? 1S 、 X ? 1.96S 、 X ? 2.58S 范围内的实际频数和理论分布是否基本 一致? (6)试估计该人群中血清总蛋白含量在 71.0~75.0g/L 范围内的健康女大学生的比例。 3. 某卫生防疫站对 30 名麻疹易感儿童用某疫苗免疫一个月后测得其血凝抑制抗体滴度 资料如下,试计算其平均滴度。

4. 50 例链球菌咽峡炎患者的潜伏期如下, 说明用均数、 中位数或几何均数何者代表性较 好?并作计算。

5. 某市大气中 SO2 的日平均浓度( ? g /m3)测定资料见表 8-3,试分别计算第 25、75、 95 百分位数及中位数。

某市大气中 SO2 的

6. 某年某市调查了 200 例正常成人血铅含量( ? g /100g) ,结果见表 8-4,试估计该市正 常成人血铅含量 95%医学参考值范围。 7. 根 据 大 量 的 资 料 统 计 , 健 康 成 年 人 血 清 胆 固 醇 含 量 为 4.5mmol/L , 标 准 差 为 0.8mmol/L。今有三名成年人其胆固醇含量分别为 2.3mmol/L、3.9mmol/L、7.38mmol/L。 试问三人血清胆固醇含量是否正常? 8. 根据下表资料分析各项测定值的变异情况。

(1)填空。 (2)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健康成年男子、女子血液方面各项测定值的变异情况。


一、名词解释 1. 对一组研究对象进行观察, 某变量或指标数值出现的次数被称作频数。 将各变量值及 其出现的频数编制频数分布表(frequency table) ,用来反映各变量值与其频数之间的关 系,并观察频数资料的分布类型。 2. 算术均数(arithmetic mean)简称均数,描述一组数据在数量上的平均水平。总体均 数用 μ 表示,样本均数用 X 表示。 3. 几何均数(geometric mean)用以描述对数正态分布或数据呈倍数变化资料的水平。 用 G 表示。 4. 中位数(median)将一组观察值按大小顺序排列,n 为奇数时取位次居中的变量值; n 为偶数时,取位次居中的两个变量值的平均值。用 M 表示。 5. 全距(range)亦称极差,是一组资料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用于资料的粗略分析, 其计算简便但稳定性较差。用 R 表示 6. 若将一组资料分为四等份,上四分位数 QU(P75)与下四分位数 QL(P25)之差就是 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 。常与中位数一起使用,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分布特 征,较极差稳定。用 Q 表示。 7. 方差(variance)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离散情况,由离均差的平方和除以样本个数得 到。总体方差用 σ2 表示,样本方差用 S2 表示。 8.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是方差的正平方根,使用的量纲与原量纲相同,适用于 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大样本、小样本均可,最为常用。总体标准差用 σ 表示,样本标 准差用 S 表示。 9. 平均数(average)是一类用来描述数值变量资料集中趋势(或平均水平)的指标, 在卫生领域中最常用的平均数指标有算术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 10.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用于观察指标度量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较大时两 组资料变异程度的比较。用 CV 表示。 11.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是以均数为中心、左右两侧完全对称、靠近均数两

侧频数较多、远离均数两侧频数逐渐减少的“钟”型分布。通常用记号 N(μ,σ2)表示 均数为 μ、标准差为 σ 的正态分布。 12. 均数为 0、 标准差为 1 的正态分布被称为标准正态分布 (standard normal distribution) , 通常记为 N(0,l) 。 13. 医学参考值是指正常人的各种生理、生化数据,组织或排泄物中各种成分的含量。 14. 医学中常把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指标的测量范围称为该指标的医学参考值范围 (reference range) ,也叫做正常值范围。 15. 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分成 100 等份,各等份含 1%的观察值,分割界限上的 数值就是百分位数(percentile) 。用 Px 表示。 二、填空题 1. 对称分布 偏态分布 2. 均数 几何均数 3. μ σ 钟 集中趋势

(三)X 型题 59.BE 60.ABCE 四、问答题 1. 算术均数、 几何均数和中位数都是描述数值变量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 其中算术均数 适用于对称分布资料,尤其是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几何均数适用于等比资

料或对数正态分布资料;中位数适用于偏态分布资料、分布类型不清的资料、资料的一 端或两端无确切数值的资料。 2. 描述数值变量资料离散趋势的指标有全距、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等。 (1)全距的计算最简单,适用于各种分布类型的资料。其缺点是①稳定性差,不能全 面反映资料的变异程度;②样本含量较大时,不宜用全距来比较变异程度; (2)四分位 数间距适用于偏态分布的资料、分布的一端或两端无确切数值的资料。其优点是比全距 稳定,缺点是未考虑到每个观察值的变异度; (3)方差适用于对称分布,尤其是正态分 布资料。其优点是可反映全部观察值的变异情况,缺点是单位出现了平方,与均数的单 位不一致; (4)标准差的适用范围与方差一致,是反映一组变量值之间离散程度最常用 的指标,且单位与均数一致。 (5)变异系数常用于量纲不同的资料或均数相差悬殊的资 料。其特点是没有度量衡单位,说明相对离散程度的大小。 3.(1)表示观察值分布的离散程度。均数相近、度量单位相同的条件下,S 越大,观察 值的变异程度越大,均数的代表性越差; (2)结合均数计算 CV; (3)结合均数描述正 态分布资料的分布特征和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 (4)结合样本含量计算标准误。 4. 均数和标准差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统计指标。 标准差用于描述数据的变异程度, 变异程 度大,则该值大,变异程度小,则该值小。标准差可大于均数,也可小于均数。 5.(1)正态分布曲线在横轴上方均数所在处最高; (2)正态分布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 称; (3)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 μ 和 σ。μ 是位置参数,描述集中趋势的位置;σ 是变 异度参数,描述离散程度; (4)正态分布曲线在 ? ? 1.96? 、标准正态分布曲线在±1 处 各有一拐点,表现为钟型曲线; (5)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6.(1)估计观察值的频数分布情况; (2)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 (3)进行质量控制。 7. 三种分布均为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均为对称分布,对数 正态分布是不对称的,其峰值偏在左边。标准正态分布是一种特殊的正态分布(均数为 0,标准差为 1) 。一般正态分布变量经标准化转换后的新变量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对数 正态分布不属于正态分布的范畴, 对数正态分布变量经对数转换后的新变量服从正态分 布。 8. 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基本步骤: (1)按随机化的原则和方法从“正常人”总体中抽 样; (2)用统一和准确的方法测定相应的指标,控制测量误差; (3)判定是否需要分组 确定参考值范围; (4)根据指标的实际意义,决定用单侧范围还是双侧范围;

不同的用途选定适当的百分界限,常用 95%; (6)对资料的分布进行正态性检验; (7) 根据资料的分布类型选定适当的方法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 常用的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的方法有正态分布法和百分位数法。 五、应用计算题 1. 本题样本例数 n=12,属小样本资料,故宜用直接法计算各项指标。 X =123.5g/L, (3)M=73.76g/L,与算术均数值相接近。对于正态分布的资料,理论上中位数等于算 数均数。 (4)P2.5=65.67g/L,P97.5=81.50g/L。 X ? 1.96S =(66.05~81.66)g/L。 (5)100 名女大学生血清总蛋白含量实际分布与理论分布的比较见表 8-7。


u? X?X S ) ,分别计算出 u1、u2,然后利用标准正态分布曲

(6)本题先进行 u 变换(

线下的面积分布表查出相应的面积即可计算出血清总蛋白含量在 71.0~75.0g/L 范围内

3. 30 名麻疹易感儿童用某疫苗免疫一个月后其血凝抑制抗体平均滴度为 1:48.50。 4. 本例目测频数分布为偏态分布,长尾拖向右侧,故为正偏态分布,宜用中位数及几何 均数表示其平均水平。


X =58.56(小时) ,M=54.55(小时) ,G=54.08(小时) ,显然,算术均数受长潜伏期的

影响使其偏大,中位数与几何均数接近,故描述链球菌咽峡炎患者潜伏期集中趋势指标 使用中位数或几何均数均可。 5. P25=69.12 ? g /m3, M =104.17 ? g /m3 6. 该资料为偏态分布,可用百分位数法估计 95%医学参考值范围。因血铅过高为异常, 须计算 95%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单侧上界: P75=145.97 ? g /m3, P95=258.12 ? g /m3,

(2)同一指标不同性别之间变异程度的比较:因均数相差不大,且计量单位相同,故 以标准差的大小直接比较变异程度即可;同一性别不同指标之间变异程度的比较:因度 量衡单位的不同,故应以变异系数的大小比较其变异程度。 祁艳波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

掌握:均数抽样误差和标准误;t 分布的特征;总体均数置信区间的估计;假设检 验的基本思想、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t 检验和 u 检验的计算及应用条件。 熟悉:t 变换;标准差与标准误在应用上的区别。 了解: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计算及应用条件。


重点:基本概念,包括:抽样误差、均数的抽样误差、均数的标准误、统计推断、 参数估计、区间估计、置信度、置信区间、假设检验、检验水准、第Ⅰ类错误、第Ⅱ类 错误等。 均数标准误的计算及其应用,实际应用标准误时要注意与标准差区别,不能混淆;

表 9-1 标准差与标准误的比较 标准差 含义 是描述个体值间的变异程度大小的指标 标准误 是描述样本均数抽样误差大小的指标

标准差较小,表示观察值围绕均数的波动 意义 较小。说明样本均数的代表性。 应用 与样本含 随样本含量的增多,逐渐趋于稳定 量的关系 ① 都是描述变异程度大小的统计指标; 联系 结合样本均数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

标准误较小,表示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 较接近。说明样本均数的可靠性。 结合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 随样本含量的增多逐渐减小

② 当样本含量不变时,标准差越大,标准误亦越大。 13 14 15 16 表 9-2 估计总体均数置信区间的计算公式

t 分布的特征;总体均数的估计,包括:点值估计和区间估计。实际工作中,在估 计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时要注意与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区别。

样本例数较小时 95%置信区间 99%置信区间 1 表 9-3

总体均数的置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区别 参考值范围 “正常人”的各项生理、生化数据,组织 或排泄物中各种成分的含量等指标的波 动范围 用标准差 判断观察对象的某项指标正常与否

总体均数的置信区间 按预先给定的概率估计未知参数的可能范围。 其含义是该可信区间有(1-α)的可能性包含 了总体均数 用标准误 估计总体参数

常见的样本均数的假设检验类型 配对设计的 t 检验 推断是否 μd=0 配对设计 H0:μd=0 两样本均数的比较 推断是否 μ1=μ2 完全随机设计(成组设计) H0:μ1=μ2 ① 两个大样本均数的比较

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比较 比较目的 设计类型 推断是否 μ=μ0 从未知总体中, 以样本含量为 n 随机抽取一样本

检验假设 H0:μ=μ0 (无效假设)

② 两个小样本均数的比较

假设检验是依据样本信息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一种统计学方法, 目的是检验相比 较组间的差别是否由抽样误差所引起;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包括:建立检验假设、确立 检验水准、计算检验统计量、确定 P 值、推断结论;假设检验时应注意的事项。 难点: 95%医学参考值范围和总体均数的 95%置信区间的区别; 假设检验中的两类


一、名词解释 1. 统计推断 6. 置信区间 10. 参数估计 二、填空题 1.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 和 。 类错误,若H0成 2. 抽样误差 7. 假设检验 3. 标准误 8. 检验水准 4. t 分布 5. 置信度

9. 第Ⅰ类错误和第Ⅱ类错误

2. 假设检验时,若H0不成立而统计推断结论为不拒绝H0,则犯了第 立而统计推断结论为拒绝H0,接受H1,则犯了第 3.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应包括建立假设、 计量、 和 。 ,而 X ? 1.96S X 用于推断 的、其形态变化与 类错误。

、选择检验方法、计算检验统

有关的一簇曲线。当自由度趋于∞时,t分布曲线就是 三、选择题 (一)A 型题 1. 均数的标准误 ? X 大小与: A. σ 的大小成正比,与 n(n 为样本含量)成反比 B. σ 的大小成反比,与 n(n 为样本含量)成正比 C. σ 的大小成反比,与 n (n 为样本含量)成正比 D. σ 的大小成正比,与 n (n 为样本含量)成反比 E. 以上都不是 2. 在抽样研究中,样本均数的标准误: A. 比标准差大 D. 与标准差相等 B. 比标准差小 E. 以上均不正确 C. 与标准差无关

4. 下列叙述中哪项不是 t 检验的步骤:

B. 确定检验水准 α

D. 确定 P 值,做出推断结论

E. 对两均数差别的描述

5. 从一个数值变量资料的总体中抽样,产生抽样误差的原因是: A. 总体中的个体值存在差别 C. 样本中的个体值存在差别 E. 样本只包含总体的一部分 6. 在同一总体中作样本含量相等的随机抽样,有 99%的样本均数在下列哪项范围内? A. X ? 2.58S X D. ? ? 1.96? X 7. t 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相比: A. 均数要小 B. 均数要大 C. 标准差要小 D.

E. 均数和标准差都不相同 8. 要评价某市一名 8 岁女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应选用的统计方法是: A. 用该市 8 岁女孩身高的 95%或 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 作身高差别的假设检验来评价 C. 用身高均数的 95%或 99%可信区间来评价 D. 不能作评价 E. 以上都不是

9. 单因素方差分析中,造成各组均数不等的原因是: A. 个体差异 B. 测量误差 C. 个体差异和测量误差 E. 以上都有

11. 方差分析中,当 P<0.05 时,则: A. 可认为各总体均数都不相等 C. 可认为各样本均数都不相等 E. 以上都不对 12. 两样本中的每个数据减同一常数后,再作其 t 检验,则: A. t 值不变 B. t 值变小 C. t 值变大

B. 证明各总体均数不等或不全相等 D. 可认为各总体均数不等或不全相等

D. 无法判断 t 值变大还是变小

E. t 值变大还是变小取决于该常数的正、负号

13. 配对资料的 t 检验和两个样本均数比较的 t 检验相比: A. 更不容易获得“差别有显著性”之结论 B. 更不容易发觉两总体均数间存在的差别 C. 统计检验效率更高 D. 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不能有同样的统计检验效率 E. 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有同样的统计检验效率 14. t 分布曲线和标准正态分布曲线比较: A. 中心位置右移 D. 分布曲线平坦一些 B. 中心位置左移 E. 两尾部翘得低一些 C. 分布曲线陡峭一些

15. 下列描述中符合第Ⅰ类错误定义的是: A. 拒绝实际上是成立的 H0 C. 接受实际上并不成立的 H0 E. 拒绝实际上并不成立的 H1 16. 置信区间与医学参考值范围相比,两者: A. 都是对总体均数的估计 C. 含义不同但计算公式相同 E. 含义相同但计算公式不同 17. 某一数值变量资料,其样本例数为 225 A. 0.0533 B. 1.56 C. 1.96 方差为 144,则标准误是: D. 0.64 E. 0.8 B. 都可用来判断某个指标值是否正常 D. 含义不同且计算公式也不相同 B. 拒绝实际上并不成立的 H0 D. 接受实际上是成立的 H0

18. 标准误的意义是: A. 标准误越大,抽样误差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越好 B. 标准误越大,抽样误差越小,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越好 C. 标准误越小,抽样误差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越差 D. 标准误越小,抽样误差越小,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越好 E. 标准误与抽样误差没有关系 19. 作假设检验时,下列叙述哪项正确: A. 有统计意义时,则一定有实际意义 C. 有统计意义时,可能也有实际意义 E. 无实际意义上时,也一定无统计意义

B. 有实际意义时,则一定得出有统计意义 D. 无统计意义时,也一定无实际意义

20. 由两样本均数的差别推断两总体均数是否相等,假设 H 0 : ?1=? 2,H1 : ?1 ? ? 2 ;现 检验结果为 P<0.05,从而拒绝 H0,接受 H1,则: A. 第Ⅰ类错误小于 5% C. 第Ⅱ类错误小于 5% E. 检验出差别的把握度大于 95% 21. 同样性质的两项研究工作中,都作两样本均数差别的假设检验,结果为 P<α,差别 有统计学意义。P 愈小,则: A. 说明两样本均数差别越大 C. 说明两样本均数有差别的可能性越大 E. 越有理由认为两样本均数不同 22. 在两样本均数的 t 检验中,检验假设是: A. 两样本均数相等 B. 两总体均数相等 C. 两总体均数不相等 B. 说明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D. 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B. H0 成立的可能性小于 5% D. H1 成立的可能性大于 95%

D. 两样本均数差别无显著性

E. 两总体均数差别无显著性

23. 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 t 检验中,计算合并方差的公式为:

26. ? X 是描述: A. 所有个体值对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 B. 某一个样本均数对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 C. 所有样本均数对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 D. 某些样本均数对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 E. 所有含量相同的样本均数对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 27. 若 t>t0.01,v,则:

C. 平均每 100 个总体均数,有 95 个总体均数在该区间内 D. 平均每 100 个样本(含量相同)均数,有 95 个样本均数在该区间内 E. 平均每 100 个样本(含量相同)有 95 个样本所得出的该区间包括总体均数 29. 两样本均数比较时,在以下所取的检验中,以哪个所对应的第Ⅱ类错误最小? A. α=0.25 B. α=0.20 C. α=0.10 D. α=0.05 E.

30. 统计推断的内容是: A. 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的总体指标 C. 估计参考值范围 D. A、B 均不是 B. 检验统计上的“假设” E. A、B 均是

31. 两组数据作均数差别的 t 检验时,不仅要求数据来自正态分布总体,而且要求: A. 两组数据均数相近,方差齐 C. 两组数据均数相近 B. 两组数据方差齐 D. 两组数据的 σ 已知 E. 以上均不对

32. 进行两样本差别的 u 检验时,要求: A. 两样本含量要足够大 C. 两样本所属总体的方差必须相等 E. 以上均不对 33. 配伍组设计的方差分析中,ν 配伍等于: A. ν 总-ν 误差 D. ν 总-ν 处理+ν 误差 B. ν 总-ν 处理 E. ν 总-ν 处理-ν 误差 C. ν 处理-ν 误差 B. 两样本必须来自正态分布总体 D. 两组数据均数相近

34. 单因素方差分析目的是检验: A. 多个样本方差的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 B. 多个总体方差的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 C. 多个样本均数是否相同 E. 以上都不对 35. 关于方差分析以下错误的一项是: A. 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变异反映了随机误差 B. 配伍组变异反映了随机误差 D. 多个总体均数是否相同

C. 组间变异既包含了研究因素的影响,也包含随机误差

D. 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的比较是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特殊情况 E. 配对设计的 t 检验是配伍组方差分析的特殊情况 36. 单因素方差分析要求: A. 资料是计量的 D. 资料是计量的且呈正态分布 B. 资料呈正态分布 C. 方差齐性

E. 计量资料、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

38. 多组均数两两比较时,若不用 q 检验而用 t 检验,则: A. 结果更合理 B. 结果都一样 C. 会把一些无差别的总体判断为有差别 E. 以上都不对

D. 会把一些有差别的总体判断为无差别

39. 来自同一总体的两个样本,下列哪个指标小的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时更可靠: A. 标准误 B. 变异系数 C. 标准差 D. 方差 E. 全距

40. 进行假设检验时,P<0.05,若按 α=0.05 的水准,拒绝 H0,则可认为: A. 两总体绝对有差别 D. 可能会犯第Ⅰ类错误 B. 两总体绝对无差别 E. 可能会犯第Ⅱ类错误 C. 两样本绝对有差别

41. 样本均数与已知总体均数比较的 t 检验,其检验假设是: A. 假设样本均数与已知总体均数相等 B. 假设样本的总体均数与已知总体均数相等 C. 样本的总体均数与已知总体均数不相等 D. 两个总体均数不相等 E. 以上均不正确

42. 关于 t 分布曲线的特征,下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以 0 为中心左右对称的单峰分布曲线 B. 其形状与自由度的大小有关 C. 自由度越大,t 分布曲线中间越高,曲线两侧尾部越高 D. 自由度越小,曲线越低平,曲线两侧为尾部越高 E. 当自由度为∞时,t 分布曲线就变为了标准正态分布曲线 43. 下列所给的概率中,在假设检验时最有理由拒绝无效假设的是: A. P=0.07

44. 从女大学生的血清总胆固醇资料的总体中进行随机抽样,每个样本的含量均为 20,

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值再除以用总体标准差估计的标准误,所得数值的分布为: A. 正态分布 D. 正偏态分布 B. 标准正态分布 E. 负偏态分布 C. t 分布

47. 配对 t 检验中,用药前数据减去用药后数据和用药后数据减去用药前数据,两次 t 检验的结果是: A. t 值符号相反,结论相反 C. t 值符号相反,但结论相同 E. 以上均不正确 48. 12 名妇女分别用两种测量肺活量的仪器测最大呼气率(l/min),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 果有无差别,可进行: A. 成组设计 u 检验 C. 配对设计 u 检验 E. 配对设计的 χ2 检验 49. 有一检验假设,其检验水准为 0.05,经计算 P>0.05,不拒绝 H0,此时若推断有错, 其错误的概率为: A. 0.01 B. 0.05 C. 0.95 D. β,β=0.01 E. β,β 未知 B. 成组设计 t 检验 D. 配对设计 t 检验 B. t 值符号相同,结论相同 D. t 值符号相同,但大小不同,结论相反

51. 配对数值变量资料进行假设检验时,计算的检验统计量为: 52. 三个样本均数进行比较时首先应计算的指标为: 53. 两个大样本的数值变量资料进行假设检验时,计算的检验统计量为: 54. 多个样本均数经过假设检验后拒绝了 H0, 再进行两两比较时, 计算的检验统计量为:

D. 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 t 检验

56. 甲县 10 名 15 岁男童与乙县 10 名 15 岁男童身高均数之差的检验为: 57. 甲县 200 名 15 岁男童与乙县 200 名 15 岁男童身高均数之差的检验为: 58. 某年某市 10 名 15 岁男童身高均数与同年当地人口普查得到的 15 岁男童身高均数比 较的检验为: 59. 某市 10 名 15 岁男童服用某营养片剂前后身高的变化应采用: 60. 检验甲县 50 名 15 岁男童的身高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宜采用: 问题 61~63 A. 个体差异 B. 抽样误差 C. 总体均数不同

D. 抽样误差和总体均数不同

E. 抽样误差或总体均数不同

61. 某高校普查得男教工的红细胞数的均数为 5./L,标准差为 0.495×1012/L。 其中,标准差反映的是: 62. 从该高校中随机抽取 30 名男教工的红细胞的数据, 求得其均数为 4.935×1012/L, 标 准差为 0.586×1012/L,则 4.935×1012/L 与上题中 5.029×1012/L 不同,主要原因是: 63. 又从该高校中随机抽取 30 名女教工, 测得其红细胞数的均数为 4.484×1012/L, 标准 差为 0.512×1012/L,则 4.484×1012/L 与上题中的 4.935×1012/L 不同,主要原因是: (三)X 型题 64. 两样本均数差别的假设检验用 t 检验的条件是: A. 两总体均数相等 D. 两样本均为小样本 B. 两总体方差相等 C. 两样本均为大样本

E. 两总体均符合正态分布

65. t 分布曲线与标准正态分布曲线比较,有如下特点: A. t 分布曲线的峰随自由度增加而变高 B. t 分布曲线的峰随自由度增加而变低 C. t 分布曲线的尾部随自由度增加而变高 D. 峰是前者略低,尾部是前者略高 E. 峰是前者略高,尾部是前者略低 66. 在 t 检验中,当 P≤0.05 时,说明:

A. 两样本均数有差别 C. 两样本均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E. 两总体差别有实际意义

B. 两总体均数有差别 D. 两总体均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67. 为缩小抽样误差,使样本指标更好地反映总体,应注意: A. 提高测量技术 D. 增大样本含量 68. t 分布曲线的特点有: A. 两侧对称 C. 曲线形态与样本自由度有关 D. 自由度无限增大时,t 分布就趋近标准正态分布 E. 自由度逐渐减小时,t 分布就趋近正态分布 69. 关于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 t 值(绝对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与样本均数和总体均数之差的绝对值成反比 C. t 值愈大,P 值愈小 E. 当自由度较小时,对应相同的 P 值,t 值小于 u 值 70. 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应包括: A. 建立无效假设及备择假设 B. 确定显著性水准 C. 选择单侧或双侧检验 D. 选择和计算统计量 E. 确定概率 P 值及判断结果 71. 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需检验无效假设 μ1=μ2 是否成立,可考虑用: A. t 检验 B. u 检验 C. 相关分析 D. 回归分析 E. χ2 检验 四、问答题 1. 标准差和标准误在应用上有何不同? 2. 假设检验中,当 P≤α,则拒绝 H0,理论依据是什么?

B. 遵循随机原则 E. 尽量控制随机测量误差

B. 曲线的最高点比正态分布的高

B. 与标准误成反比 D. t 值愈大,P 值愈大

3. 为什么假设检验的结论不能绝对化? 4. t 分布的特征是什么? 5. 假设检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6. 假设检验中 α 与 P 的区别何在? 7. t 检验、u 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各是什么? 8. 如何恰当地应用单侧与双侧检验? 五、分析计算题 1. 从松花江中采取 35 份水样测定氯化物含量,计算其平均值为 18.11mg/L,方差为 16.44mg/L。试求该地区水中平均氯化物含量的 95%置信区间。 2. 某地调查 100 人得收缩期血压均数为 18.62kPa,标准差为 1.33kPa。问 95%的人收缩 期血压在什么范围?该地所有人的收缩期血压均数可能在什么范围? 3. 有 20 名接种卡介苗的儿童,八周后用两批不同的结核菌素(一批是标准结核菌素, 另一批是新制结核菌素) ,分别注射在儿童的左右前臂,观察两种结核菌素的皮肤浸润 反应平均直径(mm) ,结果见表 9-5。试比较两种结核菌素的反应性的差异。

皮肤浸润反应(mm) 编号

4. 某地随机抽样调查了部分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结果见表 9-6。


表 9-6 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测得值

请就表 9-6 资料: (1)说明女性的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的变异程度何者为大? (2)分别计算男、女两项指标的抽样误差。 (3)试估计该地健康成年男、女红细胞数的均数。 (4)该地健康成年男、女间血红蛋白含量有无差别? (5)该地男、女两项血液指标是否均低于上表的标准值(若测定方法相同)? 5. 某医师欲观察洋葱对降血胆固醇的作用,测得 15 名患者食用洋葱半个月前后血胆固 醇(mmol/L)的含量,结果见表 9-7。试比较食用洋葱前后血胆固醇有无变化?

6. 为了解某高寒地区小学生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水平,某研究者于 2003 年 6 月随机抽 取了该地小学生 708 名,计算其血红蛋白平均数为 103.5g/L,标准差为 1.59g/L。试求该 地小学生血红蛋白平均数的 95%置信区间。

7. 某药厂为了解其生产的某药物 (同一批次) 之有效成分含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随机抽取了该药 10 片,得其样本均数为 103.0mg,标准差为 2.22mg。试估计该批药剂 有效成分的平均含量。 8. 现有 100 名健康成年男子,用甲方法进行血钙值测定,其平均数为 2.48mmol/L,标 准差为 0.25mmol/L,试问: (1)如果有一成年人,测得其血钙值为 2.24mmol/L,此人血钙值是否正常? (2)根据此资料请推测该地所有健康成年男子血钙值的总体均数的 95%置信区间。 (3)另有 120 名成年男子,用乙方法进行血钙值的测定,得平均数为 2.98mmol/L,标 准差为 0.50mmol/L。试问两种方法测得血钙值均数间有无差别? 9. 将 20 名某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甲、乙两药治疗,测得治疗前与治疗一个月 后的血沉(mm/小时)见表 9-8。试问:

(1)甲、乙两药是否均有效? (2)甲、乙两药的疗效有无差别? 10. 某克山病区测得 11 名急性克山病患者和 13 名健康人的血磷值 (mmol/L)结果如下。 , 试问该地急性克山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血磷值是否不同?

11. 就表 9-9 资料: (1)计算补充表中空白; (2)比较不同饲料组间有无差别?

12. 某湖水不同季节氯化物含量测量值如表 9-10,问不同季节氯化物含量有无差别?


一、名词解释 1. 通过样本指标来说明总体特征, 这种通过样本获取有关总体信息的过程称为统计推断 (statistical inference) 。 2. 由个体变异产生的,由于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 (sampling error) 。 3. 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为均数的标准误(standard error of mean,SEM) ,它反映了样本 均数间的离散程度,也反映了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说明均数抽样误差的大小。 4. t 值的分布称作 t 分布(t-distribution) 分布由一簇曲线所组成,曲线的形状与自由 。t 度 ν 有关。 5. 由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时, 估计正确的概率称为置信度, 也称为可信度 (confidence

level) 。用 1-α 表示。 6. 根据一定的置信度进行估计得到的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 7. 假设检验(hypothesis testing) ,亦称显著性检验,是先对总体的参数或分布作出某 种假设,然后用适当的方法,根据样本对总体提供的信息,推断此假设应当被拒绝或不 拒绝。 8. 检验水准(size of a test)是指无效假设 H0 实际上成立,但样本信息不支持 H0,统计 上拒绝无效假设 H0 的可能性大小的度量。 9. 第Ⅰ类错误(type Ⅰerror)是指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 H0,这类“弃真”的错误称为 第Ⅰ类错误,其概率大小用 α 表示;第Ⅱ类错误(type Ⅱ error)是指接受了实际上不 成立的 H0,这类“存伪”的错误称为第Ⅱ类错误,其概率大小用 β 表示。 10. 是指用样本指标值 (统计量) 估计总体指标值 (参数) 参数估计有两种方法: (值) 。 点 估计和区间估计。 二、填空题 1. 参数估计 假设检验 2. 二 一 3. 确立检验水准 4. 医学参考值范围 5. 0 对称 确定P值 做出统计推断结论

总体均数的置信区间 标准正态分布(或u分布)

四、问答题 1. 标准差的应用:①表示观察值分布的离散程度。均数相近、度量单位相同的条件下, S 越大,观察值的变异程度越大,均数的代表性越差;②结合样本均数计算变异系数; ③结合样本均数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的分布特征和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 ④结合样本含量 计算标准误。 标准误的应用:①衡量样本均数的可靠性;②估计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③用于假设检 验。 2. P 值是指从所规定的总体做随机抽样,获得等于及大于(或等于及小于)依据现有样 本信息所计算得的检验统计量的概率。当 P≤α(α=0.05)时,说明在 H0 成立的条件 下, 得到现有检验结果的概率小于 0.05, 因为小概率事件几乎不可能在一次试验中发生, 所以拒绝 H0。同时,下“有差别”的结论的同时,我们能够知道可能犯错误的概率不 会大于 α,也就是说,有了概率保证。 3. 假设检验的结果判断是运用了小概率原理。 小概率实际尽管发生的概率很小, 但它也 总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在假设检验中无论我们做出何种判断,都有可能犯判断上的错 误。例如,当 P≤α 时,拒绝 H0,接受 H1,此时并非 H0 完全成立,只是现有的样本支 持 H0;当 P>α 时,不拒绝 H0,但不是说 H0 完全成立。总之,无论拒绝 H0,还是不拒 绝 H0,都会犯判断上的错误,因而统计学的结论是概率性的,不能绝对化。 4. ①单峰分布,以 0 为中心,左右两侧对称;②t 分布只有一个参数 ν,曲线形状与自 由度(即样本含量)有关;③当自由度逼近∞,t 分布则逼近 u 分布,故标准正态分布 是 t 分布的特例;④t 分布曲线下的面积为 1(100%) 。 5. ①资料必须合乎随机化抽样原则; ②选用的检验方法应符合其应用条件; ③正确理解 P 值与差别有无统计意义;④假设检验的结论不能绝对化;⑤根据研究目的和专业知识 选择单双侧检验;⑥报告结论时,应列出检验方法、检验统计量的值、检验水准以及 P 值的确切范围。 6. 以 t 检验为例,α 与 P 都可用 t 分布尾部面积大小表示,所不同的是:α 值是指在统 计推断时预先设定的一个小概率值,就是说如果 H0 是真的,允许它错误的被拒绝的概 率。P 值是由实际样本获得的,是指在 H0 成立的前提下,出现等于或大于现有统计量 的概率。 7. t 检验的应用条件:①小样本的数值变量资料;②样本来自正态分布总体;③两样本 均数比较时,要求两样本相应的总体方差相等。

u 检验的应用条件:①大样本的两均数比较;②样本虽小,但总体标准差已知。 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①各样本均来自正态分布的总体,且为相互独立的随机样本;② 各样本所来自的总体方差相等。 8. 应该根据专业知识来确定选择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 如果从专业知识的角度, 判断一 种方法的结果不可能低于或高于另一种方法的结果,则可以采用单侧检验。在不能根据 专业知识判断两种结果谁高谁低时,则采用双侧检验。

ν=19,P<0.01,按α=0.05 水准拒绝 H0,接受 H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两

种结核菌素的反应性不相同,标准品高于新制品。 4.(1)分别计算变异系数进行比较:CVRBC=6.94%,CVHB=8.67%。由此可知,该地女 性血红蛋白比红细胞数变异程度大。 (2)分别计算标准误 S X ? S / n 。 ① 红细胞数的标准误:男 S X ? 0.030×1012/L,女 S X ? 0.018×1012/L; ② 血红蛋白的标准误:男 S X ? 0.374g/L,女 0.639g/L。 (3)分别估计该地健康成年男、女红细胞总体均数的 95%置信区间。 该地健康成年男性红细胞总体均数的 95%置信区间为(4.60~4.72)1012/L; 该地健康成年女性红细胞总体均数的 95%置信区间为(4.14~4.22)1012/L。 (4)本题属成组设计计量资料,且样本含量较大(均大于 50) ,故应用两个大样本均数 比较的 u

u=22.83>2.58,P<0.01,按α=0.05 水准拒绝 H0,接受 H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 以认为该地健康成年男、女血红蛋白含量不同,男高于女。 (5)本题用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 t 检验(单一样本 t 检验)方法计算。 以男性红细胞数为例,其计算过程如下: H0:μ=μ0 H0:μ<μ0 α=0.05(单侧检验)

ν=n-1=360-1=359,P<0.005。按α=0.05 水准,拒绝 H0,接受 H1,差别有统计 学意义,可以认为该地健康成年男性红细胞数的均数低于标准值。 男性:tHB=-15.232,ν=359,P<0.005(单侧) ,按α=0.05 水准,拒绝 H0,接

受 H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该地健康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标准值。 女性:tRBC=-8.2597,tHB=-11.115,ν=254,两指标均 P<0.005(单侧) ,按α =0.05 水准,拒绝 H0,接受 H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该地健康成年女性红细 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均低于标准值。 5. 本题属配对设计数值变量资料,故应用配对 t 检验方法计算。t=2.503,ν=14,0.02 <P<0.05,按α=0.05 水准拒绝 H0,接受 H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食用洋葱 前后血胆固醇的含量不同,食用前高于食用后。 6. 该资料属于大样本, 故按正态分布原理计算置信区间。 该地小学生血红蛋白平均数的 95%置信区间为(103.38,103.62)mg/L。 7. 该资料属于小样本,故按 t

(3)本题属成组设计数值变量资料,且样本含量较大(均大于 50) ,故应用两个大样本 均数比较的 u 检验方法计算。u=9.61>2.58, P<0.01,按α=0.05 水准拒绝 H0,接受 H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两种方法测得的血钙值不同,甲法低于乙法。 9.(1)对甲、乙两药治疗数据分别采用配对 t 检验方法计算。 甲药:t=5.237,乙药:t=5.303,ν=9,查 t 界值表,P<0.01,按α=0.05 水准 拒绝 H0,接受 H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甲、乙两药治疗前后均有差别。 (2)由表中资料分别求得治疗前后差值,再做两组比较,用两个小样本均数比较的 t 检验方法计算。t=-1.602,ν=18,查 t 界值表,P>0.1,按α=0.05 水准,不拒绝 H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甲、乙两药疗效有差别。 10. 本题属成组设计计量资料,且样本含量不大(均小于 50) ,故应用两个小样本均数 比较的 t 检验方法计算。t=2.568,ν=22,查 t 界值表,0.01<P<0.02,按α=0.05 水准拒绝 H0,接受 H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该地急性克山病患者与健康人的 血磷值不同,患者较高。

11. 此题为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1)填空(表 9-11) 。


表 9-11 饲料分组 普通饲料 普饲+胆固醇 普饲+胆固醇+郁金 普饲+胆固醇+亚油酸 普饲+胆固醇+红花 不同饲料组家兔的血清胆固醇(mmol/L)

(2)不同饲料组均数间比较。

查 F 界值表,0.01<P<0.05,按α=0.05 水准,拒绝 H0,接受 H1,差别有统计学 意义,可以认为不同饲料组家兔血清胆固醇总体均数间不等或不全相等。 12. 此题为完全随机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计算结果见表 9-13、9-14、表 9-15。

查 F 界值表,P<0.01,按α=0.05 水准,拒绝 H0,接受 H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可以认为不同季节湖水中氯化物含量不同或不全相同。 再做各组均数间两两比较(表 9-14、9-15) 。

春与夏、秋与冬湖水中氯化物含量 P>0.05,按α=0.05 水准,不拒绝 H0,差别无 统计学意义,即尚不能认为春与夏、秋与冬湖水中氯化物含量不同。除这两对比组外, 其它四组均 P<0.01,按α=0.05 水准,拒绝 H0,接受 H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即可以 认为春夏两季湖水中氯化物含量高于秋冬两季。 祁艳波

掌握:常用相对数指标(率、构成比、相对比)及其意义;应用相对数时的注意事 项。 了解:率的标准化法。


重点:率、构成比、相对数及其意义;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 难点: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率的标准化。
一、名词解释 1. 构成比 5. 绝对增长量 二、填空题 1. 分类资料的变量值结果常用 2. 医学统计学中常用的相对数指标有 三、选择题 (一)A 型题 1. 对分类变量进行统计描述常用: A. 平均数 B. 标准差 C. 变异系数 D. 相对数 E. 几何均数 描述。 、 、 。 2. 率 6. 定基比 3. 相对比 7. 环比 4. 动态数列

2. 以下各指标中不能用于分类变量资料统计描述的是: A. 率 B. 构成比 C. 相对比 D. 相对数 E. 平均数

3. 构成比用以表示: A. 某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 C. 两个有联系的指标之比 B. 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D. 某现象在时间顺序上的排列

E. 事物在一定时期内发展变化的幅度和速度 4. 可以说明某现象发生频率或强度的指标是: A. 构成比 B. 率 C. 相对比 D. 绝对增长量 E. 定基比和环比

5. 以下指标中属于相对比的是:

6. 某医生计算了所在医院一年内各科室住院病人所占的比例,该指标为: A. 发病率 B. 构成比 C. 相对比 D. 患病率 E. 标化率

7. 某省某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是城市孕产妇死亡率的 2. 6 倍,该指标为: A. 率 B. 构成比 C. 相对比 D. 定基比 E. 环比

9. 构成比所具有的特点是: A. 构成比的取值为 0~∞ B. 各组成部分构成比的总和小于 100%或 1

C. 各组成部分构成比的总和大于 100%或 1 D. 各组成部分构成比的总和等于 100%或 1 E. 当某个部分的构成发生变化时不会影响其他部分的构成比 10. 计算相对数时,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 应有足够数量的观察单位数 B. 分析大样本数据时也不能用构成比代替率 D. 相对数的比较应注意其可比性

C. 应分别将分子和分母合计求合计率或平均率 E. 可直接根据样本率或构成比的大小做出差异结论

E. 当 n1 ? n2 时,可用 ( p1 ? p2 ) / 2 计算 12. 以下指标中可以说明事物在一定时期内某指标增减绝对数量的是: A. 定基比发展速度 D. 定基比增长速度 B. 环比发展速度 E. 环比增长速度 C. 逐年绝对增长量

13. 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的关系为: A.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C.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00 E. 二者在计算上没有任何关系

B. 发展速度=增长速度-1 D. 发展速度=增长速度-100

14. 以下关于标准化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当所比较的两组内部各分组率的变化呈现交叉或非平行变化趋势时,亦可采用标准 化法 B. 标准化率代表真实的死亡(或患病、发病)率水平 C. 一般在已知被标化组各年龄组死亡率时,宜采用间接法计算标准化率 D. 标准化率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内部构成不同的影响,从而达到可比性 E. 若要比较样本的标准化率代表的总体标准化率是否相同,不需做假设检验 15. 直接标准化法应满足的条件是: A. 已知标准组年龄别人口构成比和被标化组的年龄别死亡率 B. 已知被标化组的年龄别人口数、死亡总数和标准组的年龄别死亡率 C. 已知标准组人口总数、标准组年龄别人口数和被标化组的年龄别死亡率 D. 任何情况都可以 E. 以上都不是

16. 比较甲乙两厂某工种工人中某职业病患病率的高低,采用标准化法的原理是假设两 厂: A. 该工种的工人数相同 D. 工人的工龄构成比相同 B. 工人数相同 C. 患该职业病的工人数相同

E. 该工种工人的工龄构成比相同

17. 进行率的标准化时,经常采用全国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其原因为: A. 便于进行比较 E. 以上都不是 18. SMR 表示: A. 标准化死亡率 B. 被标化组实际死亡数与预期死亡数之比 B. 计算容易 C. 结果合理 D. 结果准确

C. 被标化组预期死亡数与实际死亡数之比 D. 标准组与被标化组预期死亡数之比 E. 标准组实际死亡数与预期死亡数之比 19. 某年甲地各年龄组高血压的患病率都高于乙地,但总的患病率却低于乙地。经标准 化后,甲地的标准化患病率高于乙地,据此可以认为: A. 甲地年轻人患高血压者较乙地多 C. 甲地年龄别人口构成较乙地年轻 E. 乙地高血压的诊断较甲地准确 (二)B 型题 B. 乙地年龄别人口构成较甲地年轻 D. 甲地高血压的诊断较乙地准确

20. 某年某地出生女婴数除以同年出生男婴数是: 21. 频数分布表中表示每个组段中观察单位个数的是: 22. 某地某年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除以同年该地人口总数是: 23. 某地某年各种死因死亡人数除以同年年平均人口数是: 24. 秩和检验中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编的秩次是: 问题 25~28 A. 构成比 B. 率 C. 相对比 D. 频数 E. 平均数

25. 说明某现象发生强度的指标是: 26. 反映某事物内部各部分占全部的比重的指标是: 27. 说明两个有关联的同类指标之比的指标是: 28. 描述数值变量集中趋势的指标是: (三)X 型题 29. 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描述的主要指标有: A. 频数 B. 率 C. 平均数 D. 构成比 E. 相对比

30. 计算相对数应注意: A. 计算相对数时分母不宜过小 C. 率和构成比可以互相替代 B. 在一定条件下构成比可以反映率的变化趋势 D. 计算相对数时分子分母必须是绝对数

E. 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应进行假设检验 31. 比较甲乙两地某病死亡率时,因其人口构成有差异,需对年龄进行标准化,标准人 口的选择可以是: A. 甲地或乙地的年龄别人口构成 C. 甲乙两地所在省的年龄别人口构成 E. 全国各年龄别人口构成或人口数 32. 标准化时应注意: A. 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使资料间具有可比性 B. 各组应采用统一的标准计算标准化率 C. 无论各组分率的大小情况,都可以采用标准化法 B. 甲乙两地合计的各年龄组人口数 D. 甲乙两地合计的各年龄组病人数构成

D. 标准化率可以直接进行比较 四、问答题

E. 直接标准化法需要先计算 SMR

1. 分类变量的统计描述常用指标有哪些?其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 2. 构成比指标的特点是什么? 3. 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4. 标准化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5. 标准化率的计算方法有哪些?各自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6. 标准化时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五、计算题 1. 某年某校教师 5 项体检项目检查结果见表 10-1 表 10-1 某年某校教师 5 项体检项目检查结果 ≥40 岁组

<40 岁组 检查项目 异常例数 构成比 (%) 肝脏 血脂 心电图 胆B超 子宫 B 超 合计

(1)通过计算将表中空格处填完整。 (2)回答问题:不同年龄组中哪个项目异常最多?不同检测项目哪个年龄组检出异常 较高? 2. 某医生对医院内 4470 例新生儿按母亲分娩年龄进了行分析,得到母亲在不同年龄分 娩时畸形儿的发生数如下表所示,由此认为: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专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服务,助您不断前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统计分析方法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