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大和小;能反射出一定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吗

证监会组织召开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发展座谈会;
8月30至31日,证监会在四川省成都市组织召开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发展座谈会,证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阎庆民出席并讲话。阎庆民要求,证监会近期将重点在信息系统规范、转板合作对接、专业机构参与、自律管理服务等方面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发展。地方政府要切实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将区域性股权市场作为小微企业扶持资金的综合运用平台,通过贴息、担保、设立引导基金或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扶持小微企业。各方要创造条件,积极营造有利于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发展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协力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发展,为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服务实体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与武汉城市圈协同发展战略,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为根本动力,着力汇聚高端创新要素,大力推动优势特色产业与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区域联动和协同创新机制,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打造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大冶湖高新区未来发展应坚持以下原则: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以改革促进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转型升级,特色引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产业,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资源型城市由单一的资源型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

——生态先行,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资源集约利用,发展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绿色经济,加强园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和谐宜居。以“两型”社会发展要求为指导,提高新型城市化水平,加强产业和城市的融合发展,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新时期,大冶湖高新区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深入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升引领示范能力,努力将大冶湖高新区建设成为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深入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与模式,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活力,走出一条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新兴产业发展核心区。聚焦新兴接续替代产业,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自身产业优势,鼓励企业开展前沿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成为全市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并引领大冶市新兴产业发展,对全市的产业升级发挥创新支撑作用。

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并举的全面创新,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创业成长集聚区。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创新创造、自主发展的创业氛围。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形成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

到2020年,大冶湖高新区经济规模实现大幅提升,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三大优势产业加速集聚,环保节能与光电子信息两大接续替代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高端化、特色化发展,区域创新体系日益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科技新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具体目标如下:

1  大冶湖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家)

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企业数(家)

年销售收入10-50亿元企业数(家)

上市及挂牌企业数(家)

本科以上学历占从业人员比重(%)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

企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

省级以上研究开发机构数(个)

孵化器加速器面积(万平方米)

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吨标煤)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

单位土地面积投资额(亿元/平方公里)

已投产产业用地单位生产总值(亿元/平方公里)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万美元)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占出口总额比重(%)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以特色发展为导向,着力汇聚高端创新要素,大力推动优势特色产业与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区域联动和协同创新机制,着力打造“以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为支柱产业,以节能环保、光电子信息产业为新兴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先导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实现提质增效、高端发展,辐射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一、做大做强生命健康产业

围绕龙头企业,坚持“大产业,宽领域,长链条”的发展理念,做大做广中药与保健品领域,引进发展药物制剂领域,做优做精食品精深加工领域,积极培育健康服务产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加快推进配套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生命健康产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生命健康产业完成总产值220亿元。

中药与保健品领域,依托劲牌公司巩固保健酒优势,提升酿造技术,引进发展包装、印刷、中药加工设备、专业物流等产业链上下游领域。推进中成药和保健品标准化和现代化生产,做强有效成分提取及加工环节。围绕“食药两用”深度开发冬虫夏草、枸杞、玫瑰等系列产品,重点研发片剂、胶囊、超微粉、口服液等新剂型。延伸开发功能性食品饮料、日化品等产品。

药物制剂领域,推进龙头企业收购药物制剂生产企业,支持到期专利药品仿制,发展心血管系统类、消化系统类等仿制药。重点发展抗生素制剂,引进发展速释制剂、缓控释制剂等抗生素新剂型。培育发展空心胶囊、一次性输液器等医药包装品。

食品精深加工领域,提升家畜、家禽、水产等地方特色产品领域精深加工水平,推进无公害、绿色食品及有机农产品项目建设,重点发展鱼丸、鱼糕等半成品食品,拓展火腿、蟹松等休闲食品和方便食品,提升发展果蔬罐头、豆豉等风味食品,引进发展铝箔包装食品、复合膜包装食品等产品。

健康服务领域,发挥地方中药与保健品特色优势,重点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支持发展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和中医坐堂诊疗服务。引进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等健康服务,探索营养健康管理、医疗旅游等新兴服务业态。有序发展中医诊疗、中医药养生保健仪器设备、康复辅助器具等医疗器械。

建设大冶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区。合理开发三里七湖和长流港地区,在周边规划设计大冶湖高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园,高标准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合理布局中药与保健品、药物制剂领域企业;以政府投资与招商引资相结合,配套发展健康体检、疗养康复等健康服务业。在长流港附近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联结机制,鼓励雨润、永惠、天天红等企业加快发展食品精深加工项目,适时建立食品检测中心,力争打造省级农产品加工园。

推广靶向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制定大冶湖高新区生命健康产业招商目录。鼓励劲牌公司发挥自身品牌和技术优势,与政府合作招引其上下游企业和互补类企业入驻园区。与湖北省发改委、科技厅、商务厅等建立联系,争取国家、湖北省生命健康重点产业化项目和示范项目落户大冶湖高新区。

完善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劲牌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逐步搭建共性技术研发、规模中试、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资源,规划建设生命健康专业孵化器和企业加速器。吸纳拥有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业团队入驻园区,给予科研启动经费、创业场所、安家补贴等支持。设立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导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加强生命健康产业对外交流合作。与东湖高新区合作共建光谷生物城大冶生命健康园。链接武汉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通过共建实验室、合作研发等方式加强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积极对接武汉、北京、成都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学习借鉴在园区运营管理成功经验,开展联合研发、项目共建等合作。

二、巩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坚持“高端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思路,加快产业提档升级,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做大做强高效节能换热装备领域,引进提升智能制造基础部件领域,有序发展汽车零部件及行业专用智能设备领域,拓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下游应用领域,加强园区企业产业协作能力,加快产业载体建设,建成中部地区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完成总产值150亿元。

高效节能换热装备领域,巩固在船舶、石化、电力、冶金等传统换热装备应用领域技术优势,推进产品换代升级;拓宽应用领域,重点发展水电机组冷却系统、风电发电机组、航天飞行器等大型专业化项目配套换热设备;配套发展耐高温、耐腐蚀的换热元件专用材料,有序发展换热装备专用设计和仿真领域。以“气化长江”项目为契机,重点发展LNG、LPG等压力容器,引进发展低温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技术和设备,有序发展CNG等压力容器。

智能制造基础部件领域,推进特小节材加工工艺在冰箱压缩机电机制造行业的应用,有序发展变频直流压缩机电机及伺服电机,培育空压机、离心机等产品。加快数控加工和精密检测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发展智能铸造,有序发展高精度铝型材挤压模具、液压成型模具、热冲压模具和高强板模具。引进发展转台、主轴、刀库、丝杠等智能制造装备功能件及主机。

汽车零部件领域,加快推进汽车零部件项目引进,重点发展发动机、变速箱、悬挂系统等产品的关键配套零部件,及汽车轴承、车用电机、汽车照明、车载空调、动力电池、摩擦材料、轮毂、装饰件等产品,配套发展汽车销售、售后服务、汽车物流等。

行业专用智能设备领域,配套地区产业需求,在纺织、印刷、包装、玻璃等领域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有序引进高速精密控制纺织机械、全自动吹瓶机械、特种加工玻璃机械、多功能包装印刷机械、高速精密印刷机械等系列产品及关键零部件。

成立高端装备产业技术联盟。依托迪峰、斯瑞尔、艾博电机、东贝铸造等骨干企业和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成立高端装备产业技术联盟,打造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检验检测平台,下设高效节能换热装备、压力容器和精密机电等工作组,围绕重点领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和行业标准制修订。

完善高端装备产业链条。依托区内骨干企业,构筑换热装备产业链、压力容器产业链、机电制造产业链等。加大铸造、模具、特种材料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引进力度。围绕区内骨干企业合作名单实施定向招商。

加强产业载体建设。加快建设迪峰换热装备产业园和东贝铸造产业园,大力引进国内外换热装备、压力容器、精密机电、精密铸造、汽车零部件等领域重点企业和科研机构入驻,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

加大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利用。发展绿色铸造和智能铸造,加大数字化技术在铸造行业的应用。推进模具行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加强高精度铝型材挤压模具设计、板料冲裁模具设计、高强板成形回弹控制等技术研发,支持以信息化技术为代表的模具先进制造技术升级,提升大型复杂模具的设计制造工艺技术水平。

支持装备制造服务业态发展。积极推动区内企业发展产品(工程)设计、工程承包、设备租赁等增值服务,培育具有较强资源整合集成能力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促进生产制造和服务产业链条融合发展。

三、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

坚持巩固基础与新兴培育相结合,立足高新区现有技术基础和产业优势,推动与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建筑业的联动发展,重点聚焦新型建筑材料、金属结构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纺织新材料等领域,努力实现新材料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由小规模分散型向大规模集约型发展,打造湖北省一流的新材料产业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完成总产值160亿元。

新型建筑材料领域,发挥高新区铝材加工制造优势,加强粉末静电喷涂、电泳涂漆等先进工艺推广应用,提升发展断桥隔热铝型材等建筑铝材。巩固发展PVC生态木系列产品,引进发展其他木塑复合装饰与地板材料、玻璃钢高分子复合门窗。依托本地硅灰石资源,发展绿色环保功能涂料、保温隔热墙体材料、耐火材料等。发展建筑装饰五金材料,打造五金模具、五金铸造、五金配件制品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延伸发展机械五金件、五金工具、门控五金系统等。

金属结构材料领域,围绕高性能钢材,提升加工工艺水平,重点发展高规格涂镀层板带和冷轧无取向电工钢系列产品,延伸发展极薄板带、高磁感取向硅钢等产品。围绕铝材质工艺的应用开发,推动生产线技术改造,重点发展消费电子、家用电器、汽车等领域工业铝材,有序发展轨道交通领域工业铝材。

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提升硅灰石纤维生产水平,重点拓展高端摩擦材料、橡胶塑料材料等硅灰石纤维改性剂的下游应用领域。引进发展LOW-E镀膜玻璃、中空玻璃等建筑节能玻璃,有序发展钢化玻璃、耐高压、耐高温玻璃等特种玻璃。

纺织新材料领域,推进传统纺织企业引进新型纺纱织造、染整加工、功能和智能纺织品加工技术,推广智能化生产线、示范车间和数字化工厂建设。引进高性能纤维材料、生物基原料等新型纺织新材料加工生产线,发展生物医用纺织品、土工与建筑用纺织品、交通工具用纺织品、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等产业用纺织品。

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冯家山硅灰石纤维应用开发项目、山力兴冶高规格涂镀层板带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应用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支持宏泰铝业、实美科技等企业实施新型建材技改项目和工业铝材新项目,对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土地、环保、交通及用水、用电等方面问题给予及时协调解决。

加强产业高端链接能力。鼓励企业对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等高校院所,联合开展金属结构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产品应用开发和先进工艺推广应用。争取与宁波高新区、北京中关村、深圳高新区等新材料高新技术集聚区建立常态化合作关系,积极引进一批成果转化、技术转移项目。

加快开展定向招商。聚焦宁波、深圳、北京、山东等地,建立目标企业信息库和跟踪机制,对重点企业投资动向、产能扩张实时跟踪,加快引进大型骨干企业和配套企业。充分调研本地企业上下游配套情况,重点引进上游产品研发、生产线设计和下游新材料深加工及制品等领域的合作伙伴企业。

发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用。由大冶湖高新区政府组织牵头,成立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吸纳区内新材料企业及其上下游合作伙伴进入联盟,鼓励联盟内部成员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以联盟为主体举办新材料产业相关产品推介会、论坛等活动。鼓励企业参加区域性产业技术联盟,参与标准制修订。

四、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按照国家实施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坚持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重点发展以环保工程总承包为核心的先进环保领域,提升发展高效节能领域,围绕本地工矿产业培育发展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着力打造龙头企业,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建设成中部地区独具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完成总产值40亿元。

先进环保领域,有序发展污水、废气等在线监测仪器及传感器部件,有选择发展新风系统。先进环保设备领域,发展烟气脱硫脱硝、噪音隔离、湿法除尘、餐饮油烟净化等领域设备,着力推进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家用净水设备等水处理设备领域发展;重点发展工业有机废气净化、工业废水处理和工矿废弃地综合治理等领域成套工程及治理设施运营服务,探索发展水质监测、大气监测等环境监测服务。

高效节能领域,重点发展自动调节节能工业锅炉、蓄热式燃烧窑炉等高效节能产品,培育锅炉窑炉节能改造服务,有序发展余热余压回收利用设备。引进培育太阳能光伏分布式能源站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营,探索新能源接入和控制领域智能系统与设备。引进发展节能咨询、能源审计、节能项目设计等节能服务,鼓励专业化节能服务机构落户园区。

资源综合利用领域,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拆解和再制造、伴生矿床金银资源综合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引进发展废金属资源和废弃电器电子资源化转化利用,提升发展基于淤泥尾砂等流态细粒料的综合利用,探索发展以建筑废弃物为主的固体废弃物消纳处理技术和设备。

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加大对马轮固力、凯迪电力、龙净环保、菲达环保等跨国公司和国内上市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节能环保产业园,提升区内产业协作能力。实施园区节能环保企业培育计划,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设立节能环保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节能环保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工艺改进,对列入市级以上的科技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加强对外产业协作。对接东湖高新区节能环保企业和科研院所,在节能环保产业园内规划建设中国光谷?大冶节能环保产业园,推进光谷地区节能环保成果在高新区转移转化,支持区内节能环保企业在东湖高新区设立研发机构。绘制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地图,积极对接产业优势地区资源。

实施产业示范工程。支持徐风科技、宏力重工、中固环保等节能环保企业承担国家、省市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鼓励区内节能环保企业在本地实施示范工程,对高新区范围购买和使用区内节能环保设备和服务的企业给予政府补贴。在大冶湖高新区内选取新建小区(园区)推广应用非金属环保材料、绿色功能涂料等。

鼓励园区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大力促进自主创新与技术标准融合,鼓励和支持徐风科技、中固环保等骨干企业主导或参与标准的制修订,提高园区企业在行业的话语权。

支持企业拓展市场。支持区内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节能环保工程总承包和设备制造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快进入国内大型电力、石化、冶炼项目采购名单。

五、跨越式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

加强与武汉·中国光谷对接,加大招商力度,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发展光电子产品,引进发展智能家电、消费电子等领域,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到2020年,光电子信息产业完成总产值45亿元。

光电子领域,巩固陶瓷插芯、光纤连接器产品优势,加快光通信元器件产品升级,延伸发展光通信传输设备和接入设备的核心元器件、模块和设备整机,有序发展3G、4G用终端设备。重点发展车船照明、室内照明、景观照明、工业照明等半导体照明产品,有选择的发展广告牌、指示牌等大尺寸LED显示领域。

智能家电领域,采用数字、环保、节能新技术,提高绿色设计水平,引进发展节能、节材、可回收可拆解的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推进家电产品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提高家电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区内智能家电关键零部件制造、物流等配套能力。

消费电子领域,围绕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游戏机、数码相机等消费电子领域引进发展元器件、移动电源等配套产品。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智慧网络领域导航设备、识别设备、监控设备等终端产品和传感器、RFID等元器件。

探索建立与光谷地区联动发展模式。与武汉?中国光谷建立常态化联系,鼓励园区企业在光谷设立研发中心,并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邮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搭建大冶湖高新区光电子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立光电子信息产业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光谷光电领域科技成果在大冶湖高新区转化落地,鼓励光谷光电子信息企业在大冶湖高新区建立生产基地。

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了解光谷地区企业上下游配套情况,引进成长能力强、有转移潜力的光电子信息企业。积极承接广东、福建、浙江、安徽等地消费电子、智能家电领域产业资源外溢,开展可产业转移项目的梳理和研究,跟踪重点企业投资趋向,实现精准招商。围绕产业转移需求,完善产业载体建设,引导光电子信息企业入驻专业园。

优化产业服务水平。增强园区与企业间的互动,建设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在建项目和入驻企业需求,帮助企业对接光谷及其他地区产业资源。对一批符合产业政策、技术水平高、带动性强、辐射面广、拉动作用明显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大税收、土地、资金等政策扶持力度。

六、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特色发展与需求导向相结合,加快发展高端交易业,推进现代物流业专业化和信息化发展,鼓励支持特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力培育科技服务业与电子商务产业,全面提升生产生活服务能力,将大冶湖高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0亿元。

高端交易领域,推进国家铜产品交易平台建设,重点发展铜矿、铜材等产品交易,拓展金、银、锡、钨等有色金属交易,加快发展以矿产品为特色的展示、结算、咨询等服务,打造全国最大的铜现货交易平台。推动大数据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进大型商贸中心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打造若干O2O线下实体服务聚集区。

现代物流领域,搭建区域智慧物流平台,鼓励物流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完善五大物流园、九大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等物流专业设施和功能设施,重点发展面向大型设备、矿产品、电子产品、农副产品等的专业物流,拓展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业务,引进培育专业第三方物流。

科技服务领域,着力发展会计、法律、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积极引进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探索建立高效率、模块化的中介服务对接机制;引进培育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培训等专业服务。

特色旅游领域,引进专业旅游开发公司,挖掘铜绿山古矿遗址和小雷山景区等旅游资源,推动青铜文化、民俗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等旅游产品,加强劲牌公司产业旅游等工业旅游产品宣传力度。

文化创意领域,促进古建筑设计与石雕、青铜工艺结合,重点发展古建筑工程和设计,培育引进古建筑修复和古建筑彩绘,有序发展仿古商业街及古建园林景观策划和规划。

打造全国最大的铜现货交易平台。积极推进铜现货交易平台申报国家级矿产品交易平台。完善平台仓单交易、仓单质押融资等服务功能。利用平台高端交易对融资的需求,吸引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知名金融机构入驻。鼓励国内外矿贸易企业入驻金贸大厦。以平台为载体举办各类论坛、会议等活动,吸引国内外知名专家、企业交流洽谈。

提升专业物流发展层次。发展以大型设备、矿产品、金属材料等为主的专业物流和以农副产品为主的冷链物流,引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跟踪定位、物流管理软件等关键技术应用,加快建设调度中心、数据中心等高端物流服务中心。加快推进罗桥物流园、有色物流园等项目的建设。

培育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整合大冶市旅游资源,着力向体验旅游发展,通过建立青铜博物馆等方式大力挖掘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文化旅游资源;围绕三大革命旧址及周边风景,打造红色文化体验区;围绕大小雷山自然风景资源,开发生态休闲观光游。引进专业旅游开发公司,引导和扶持精品体验主题旅游产品的开发。大力开展大冶旅游品牌策划与宣传,打造知名旅游品牌。

加快科技服务专业化发展。围绕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材料、换热装备、铸造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研发中心、科研机构等。引进检验检测、技术咨询、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代理等专业服务机构。继续壮大信用担保等金融中介机构,积极发展投资咨询、信用评级、资产评估、会计审计、法律服务、典当等其它科技中介机构。大力培育本地第三方服务机构,提升中介服务水平,支持本地中介机构与国内知名机构合作。

推进电子商务多层次应用。由大冶市政府、高新区共同牵头,推出招商优惠政策,吸引区内外企业在大数据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上线;培训指导区内企业,帮助其快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积极培养结算、翻译等专业人才,助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推动商业综合体发展电子商务,培育大冶首个电子商务特色商业街区。以美吉特集团、欧蓓莎集团等商贸企业为重点,规划建设区域性专业电子商务平台。规划建设大冶湖高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推进本地农产品信息在湖北农业信息网展示销售。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建立创新创业生态为目标,通过培育多元创新创业主体、打造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加强创新创业要素支撑,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推进大企业构建平台生态圈

支持劲牌公司、迪峰、东贝铸造等企业通过并购获得核心技术和市场渠道、进入新兴业务领域;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对企业品牌塑造给予补贴。搭建开放式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发掘并支持有创业潜力和意向的企业员工内部创业、离职创业等,为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人脉支持,推动内外部的创新团队、关联企业等各类主体共同创造价值并衍生新企业,打造一个资源共享、快速配置、创新众包、创业自由的大企业创新生态圈。

(二)实施高成长企业培育工程

研究制定大冶湖高新区高成长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挖掘和培育一批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高成长企业。借鉴中关村、武汉东湖、天津滨海新区等地扶持高成长企业经验,从财政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开拓市场、搭建交流平台等方面加强帮扶力度,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三)大力支持高水平创业

支持科技创业,重点关注大冶籍大学生、退休科研人员等,主动接洽并吸引其回乡创业。对接武汉?中国光谷,吸引大学生创业大赛参赛项目落户大冶。鼓励企业内科研人员创业,支持区内企业裂变孵化。加强创业前端服务,支持孵化器开展创业项目评估、创业辅导加实训等“预孵化”服务,吸引优秀创业团队与创业项目入驻。

(一)加快建设众创空间

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的创业孵化链条。围绕生命健康、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创业需求,集中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孵化器;以大冶高新技术科技创业中心为载体建设创业苗圃;将迪峰加速器打造成大冶湖高新区加速器样板。支持区内外民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共建科技孵化器。提升创业链条服务水平,引进专业团队对孵化器进行管理运营,完善创业导师、天使投资、科技中介、专业培训、政策解读、项目申报辅导等企业服务功能。建立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与专业园对接机制。

(二)建立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

支持劲牌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鼓励研究院以市场为导向,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开展保健品、生物医药、健康管理等行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高效节能换热装备、非金属环保新材料等领域新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为行业企业提供应用研发、成果转化等服务,解决技术创新链条断链的问题。鼓励研究院探索市场化运行机制,并试行股权激励机制。

(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围绕换热装备、金属新材料等行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联盟组织成员参与各类行业论坛、技术对接会、产品推介会等活动。引导联盟联合高校院所、中介机构等多方主体在技术创新、产业政策、标准创制等方面推动行业发展。支持联盟成立法人机构,提高市场化运作能力。研究建立大冶湖高新区联盟年度评价考核机制,制定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

(四)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水平

建立综合性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加快引进和培育会计审计、税务、法律、信用评级、资产评估等科技中介机构,为企业打造个性化专业服务。充分对接武汉·中国光谷创新资源,搭建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平台使用方实际发生使用费给予补贴,对本地优秀平台给予年度奖励。推进大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探索科技成果对接转移机制,设立专利技术展示平台,强化科技成果交易、科技成果推介、科技咨询等全方位服务能力。

(一)加快引进高端领军人才

坚持招商引资、招人聚才并举,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紧缺的人才。依托湖北省“百人计划”、大冶市“百名人才引进计划”,以人才柔性引进为思路,重点引进园区主导产业的研发人才、创新创业团队、企业管理人才、金融投资人才和高端服务人才等,争取每年引进大冶市“三高”人才200人。设立大冶湖高新区人才专项资金,创新资金使用办法,拨改投、拨改贷等方式支持高端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对接高校院所高水平人才团队,实行“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两栖模式。

(二)加快培养多层次人才

加强企业家培育,推动技术型创业者向现代企业家转变。加强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培育,组织企业高管到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培训。培养实用技能人才,以大冶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黄石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建设职业教育基地,举办证书班、岗位培训等。推广劲牌公司、东贝铸造等企业内训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内部人才培养基地和技能培训班等。

(三)激发人才创新激情

完善大冶湖高新区人才激励政策体系,丰富人才激励方式,推进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鼓励园区企业开展股权激励工作,建立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的人才长效激励机制。建立回乡人才激励机制,对家乡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资金奖励。组织参与“湖北省优秀企业家”、“大冶市杰出人才”、“铜都英才奖”、“大冶市首席技师”等评选表彰活动。

(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加快建设大冶市人才服务中心,完善人才引进、人才招聘、户口托管等功能。开展大冶湖高新区职称改革和创新,推进非公领域职称评定制度改革,解决企业科研人员中高级职称评定难题。推出“高层次人才证”,落实优诊卡、子女点读、家属选岗等政策,提供金融、休闲、创业等创新型服务。加快建设铜都人才公寓和职工公寓,满足多层次人才的居住需求。

(一)设立大冶湖高新区投资引导基金

设立5000万元大冶湖高新区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组建3-5家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以股权投资、引导企业并购等方式支持区内主导产业发展。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对基金进行专业化管理。搭建基金与优质企业、重大项目的对接平台,定期组织大冶湖高新区资本与项目对接洽谈会。

(二)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

鼓励银行设立科技支行,支持有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融资租赁等产品创新。鼓励大冶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创新贷款担保、政府专项资金担保、发债担保等业务,引导民间资本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创新型金融机构。组建高新区科技保险公司,支持开展贷款保证保险、研发保险及其他新险种。

(三)支持企业开展资本市场融资

设立促进企业上市专项资金,建立企业上市资源后备库,组织新三板对接会和动员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选择券商进行上市培训,对企业从改制、挂牌上市到再融资,给予补贴和财政奖励。鼓励企业进入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鼓励力康药业、迪峰、东贝铸造、徐风科技等通过发行债券等多种途径拓展融资渠道。

(四)支持民间资本开展创业投资

鼓励民间资本组建大冶湖高新区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引导投向生命健康、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领域初创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大力吸引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机构,对入驻园区的机构给予同高新技术企业同等优惠政策,对购买或租赁办公用房的给予一定的补贴。

按照“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的理念,不断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完善园区城市服务功能,建设绿色低碳的循环经济园区,全面推动人、业、城的和谐发展。

以“东联、西扩、南进、北接、中间盘活”为发展思路,打造“一心、一轴、三区、多园”的整体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约发展,完善产业配套功能,将大冶湖高新区打造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经济生态协同发展的生态科技新城。

“东联”指继续推进城西北工业园和劲牌工业园、罗桥工业园的贯通连接。“西扩”指跨过一号路和大广高速,向西扩园20平方公里,涉及敖山、吴天铺等与攀宇工业园对接。“南进”指向三里七湖进发。“北接”指推进还地桥五金产业园与攀宇工业园扩园对接。“中间盘活”指推进园区主干道全部通车,并实现与城区干道、省道、国道和高速公路的全面对接。 

“一心”:指园区服务中心。以城西北行政中心为中心,加快总部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三个中心”建设,打造集行政管理、总部办公、创业孵化、商务商贸、文化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中心,成为大冶湖高新区的城市功能核心区和代表大冶湖高新区形象的标志性区域。

“一轴”:指创新驱动发展轴。沿罗金大道横穿整个高新区,不仅是大冶湖高新区对外辐射和联系的主干道,更是连接大冶湖高新区主要功能区,融科技创新、企业孵化、产业发展、现代服务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功能主轴。

“三区”:指综合服务区、城西北综合产业区和扩园综合产业区。综合服务区主要承载商务商贸、金融服务、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等功能;城西北综合产业区主要承载新材料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创业孵化等功能;扩园综合产业区主要承载生命健康、光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及大冶湖高新区创新孵化功能。

“多园”:指生命健康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节能环保产业园、光电子信息产业园、研发创新园、现代物流园等专业园区,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态势突出、生态人文环境优越的产业示范园区。

——生命健康产业园:主要承载中药与保健品、药物制剂、健康服务等产业的研发与生产功能,重点发展保健品、中药衍生品、抗生素制剂、医药包装品、食品精深加工、健康服务领域,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生命健康产业示范基地。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主要承载高端装备产业研发和制造功能,打造以高效节能换热装备为核心,以智能制造基础部件、汽车零部件、行业智能专用设备为亮点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园:主要承载新型建筑材料、金属结构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产业的研发和制造功能,重点发展断桥隔热铝型材、五金建材、PVC生态木、绿色环保功能涂料、高规格涂镀层板带、建筑节能玻璃等领域,着重推进工业铝材实现产业化,打造湖北省一流的新材料产业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园:发展节能环保工业窑炉、烟气脱硫脱硝设备、水处理设备、伴生矿床金银资源综合利用和固体废弃物消纳利用等节能环保产品、设备及服务领域,打造中部地区独具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光电子信息产业园:重点发展光电子、智能家电、消费电子等领域,积极加强与武汉?中国光谷的合作交流,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研发创新园:承载技术研发、科技服务、检测服务等功能,加快引进建设行业创新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检测服务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与高校院所组建联合实验室和行业研发中心,全力打造大冶市创新发展引领区。

——物流产业园:依托铁路、水路、高速路网,围绕矿产品运输、农产品仓储运输、大型设备运输等细分领域,建设集仓储、配送、集散、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综合物流中心。

(一)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园区内部交通框架,推进经九路、攀宇工业园9/16/4号路、火车站片区金桥三路与五路、城西北工业园4/5/7/28号路建设,加大产业园与城区多路对接。加快公交车站和长途车站的建设,建成覆盖园区主干道、支路及周边地区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快推进通讯、电力、热力、排水、排污等市政管网建设,全面提高区域承载能力。

(二)推进智慧园区建设

大力推进区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数字化办公,优先搭建政府信息平台,实施政务公开信息的网上发布。引导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完善数据库建设,建立公司门户网站,推动园区企业智能化、数据化、自动化发展。推进社区网络全覆盖,推进“智慧小区”建设。

(三)加强产城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联润、欧蓓莎、美吉特等商贸项目建设。推进白天鹅酒店、雨润酒店、中信三里七湖商务带等项目建设,沿创新驱动发展轴合理布局一批高标准写字楼、商务会所、会议中心等高档商务服务设施。在产业园内规划布局一批社区级商业服务中心。推进廉租房、公租房、人才公寓和专家楼建设,引导企业建设职工宿舍。

(一)优化园区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修复,启动工矿废弃地复垦治理工程,加速推进河道清淤、河岸护砌等河道综合治理,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建设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加快绿色生态园区建设,增建一批环境优美的广场公园和街心花园,增加城市景观带和绿化用地,打造商住与生态共存的绿色园区。

(二)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推动园区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工程。限制高能耗企业和项目入驻,引导现有高能耗企业通过信息化和技术改造等方式降低能源消耗。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科学编制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明确的入园项目控制指标体系,健全土地集约利用的动态评估与考核机制,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和“零用地”技改。盘活存量土地,对经济效益较差、长期圈而不建、闲置土地较多的企业实行“腾笼换鸟”。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构建企业内小循环、高新区内或产业间的中循环、大冶及周边地区整个社会层面的大循环三个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

(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完善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的环境保护体系。优化并落实园区建设项目环评制度,加强建设项目审查,在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强化引导与把关。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鼓励铝材加工、铸造等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确保工业三废排放达标。强化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加紧建设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和监测联网平台。加强环保宣传和监管力度,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污染源日常监督检查。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围绕大冶湖高新区发展需求,加大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治理力度,加强政府购买购买公共服务,推动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发展,全力推动教育文化事业进步,加快完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优化社会民生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将大冶湖高新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和谐新城区。

(一)探索新型社会治理服务

转变政府职能。探索实现大冶湖高新区管委会由服务提供者向服务组织者转型,落实社会化服务机制,加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试点培育经济类、服务类社会组织,鼓励社会组织承担公共服务。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的监督评价机制,帮助社会组织在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残疾人服务等基础公共服务领域的服务能力。

完善基层自治。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引导、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提高现有社区工作者服务能力,开展专家辅导、专题讲座、现场观摩、外出参观等相关服务培训活动。支持居民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防群治、调解民间纠纷等活动。积极开展社区管理服务典型案例宣传、社区对比等活动,评选年度优秀基层组织并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基层党员、离退休居民的积极性,参与基层服务工作。

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实现政务公开,保障居民对基层组织的工作信息有充分知情权。健全现代社区管理机制,探索社会听证制度、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等社会共治共管制度,让更多市民参与并监督社区治理效果,推动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合理划分政府职能部门和基层、不同基层组织之间的工作职责范围,建立长效沟通机制。

(二)搭建智慧社会治理平台

充分运用“互联网+”于社区管理,探索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创建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终端软件,加强社会管理服务信息的宣传,公布政务、生活、服务及信息公开、事件管理等信息,开展在线市民意见收集试点。建立健全网上信息跨部门对接机制,整合大冶湖高新区地理信息、政府公开信息、本地生活服务及政务服务等数据,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服务能力。

二、推进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一)优化教育服务体系

加大教育事业投入,重点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发展。优化高新区学校布局,启动建设大林山小学、新进小学、新街小学叶家坝校区、站前小学等一批小学建设,推进一批幼儿园和中小学的扩建、改建、修缮工程,实现高新区内中小学信息化设备和教室全覆盖,推进全区学校体育活动场地(足球场、篮球场等)全覆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新增一批大学本科学历中小学教师,到2020年高新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中小学及幼儿园整体办学水平。

(二)大力促进文体事业发展

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集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文体活动、电影放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冶湖高新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原有影剧院改造升级,实现文化服务中心和体育健身器材覆盖全区所有社区和村组。完善大林山国家级农民健身工程试点建设,在此基础上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建立文体团队,丰富居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和广播村村通工程建设,实现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走进所有村组和社区。

三、构建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一)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引进或共建高端全科医院、专科医院、私人诊所等中高端医疗服务机构,探索与三甲医院形成医疗联合体,推动三甲医院专家团队定期到高新区医院提供诊疗服务;完善大冶湖高新区精神病院建设,扩建现有医院,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能力。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完善社区医疗综合服务网络,新建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构建“8分钟健康服务圈”。

(二)提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团队建设,对骨干义务人员、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重点培训。探索社区卫生服务站星级评定工作,鼓励园区内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争创高星级服务机构,定期对外公布评定结果,对高级机构给予奖励。强化基层单位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开展应急演练,做好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救援处置和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工作。大力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常态化工作,提高辖区居民健康知识普及率,探索建立大冶湖高新区常住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

四、加强民生保障体系建设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优化社区服务。引导社会机构参与兴办养老机构,支持公办、民办养老机构同步发展,在“十三五”期间新建3家民办养老机构。加快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高新区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不断提升现有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服务水平。针对园区居住情况,计划将观山花园社区、罗桥社区等人口密集社区重新划分新社区,增设社区服务中心。优化社区干部队伍,加强大学生干部引进,提升社区干部待遇,增加学习和培训机会。

完善社会保障。大力营造“大众创业”氛围,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鼓励失业人群参与就业再就业培训;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和高新区人才市场,定期发布用工信息,联合用工企业组织专场招聘活动;鼓励大学生和其他人群自主创业。加强失地农民的住房保障和社会保障,加快推进新城镇建设,着力推进在建或拟建还建房工程按质按时完成。加快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统一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推进基本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补充发展,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线上线下结合办理。整合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仲裁工作联动机制,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二)建设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加强矛盾问题排查调处。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机制,做到定期排查、防控并举,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实行信访维稳评估,推行首访责任制。针对征地补偿、拆迁安置等重点问题,定期召开猫短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推进矛盾纠纷两级调处机制,实行属村或社区先行调解,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交由高新区组织调解。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定期排查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生产情况。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积极创建“平安高新区”,加强治安宣传,提升市民安全防范意识。定期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全力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严厉打击破坏正常教学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对治安复杂的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地区进行重点整治。强化食品、药品的安全保障,配合工商、税务、城管等部门加强日常执法。建立群众举报热线,对反映属实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交由相关部门依法处理。建立高新区防灾减灾系统,强化街道级、社区级避灾点建设,开展防震减灾紧急疏散、消防演练等活动。探索应用数字化安全管理系统,推广电子监控网络以及小区防盗网络。

(三)推进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开展法制宣传培训工作。围绕“法制高新区”建设,推动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学习宪法、国家基本法律和相关专业法律法规。组织“法律进乡村”活动,深化“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工作;持续推进“法律进社区”,组织优秀社区开展“民主法制社区”创建。

促进“三农”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农业增产增效,提高农技改革创新,做好畜禽防疫工作,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完善三农基础设施配套,依托高新区现有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因地制宜提升抗旱排涝工程, 疏通排涝沟河,完善田间排涝工程,优化现有灌溉工程设施。完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实施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的“五化”美丽农村建设,建立农村垃圾清理和无害化处理工作站,扩大农村居民点绿化面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打造宜居港湖为代表的新农村居民点。创新林业、农业、环保等多部门统一协调的矿山恢复治理机制,加大工矿废弃地复耕复林投入力度。落实惠农政策,推动三农相关农业、科技、民政等部门联动机制,确保农民收入稳定提升,加快高新区农村脱贫,保障农民就业、社保等权益。。

维护宗教场所和谐稳定。加强宗教场所教职人员思想教育工作,着重培养教职人员爱国爱教的思想品质。开展送法进场所活动,引导宗教工作人员加强宪法学习。引导宗教场所平安、和谐开展各项宗教活动。

加强人口和计生工作。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精细化管理,开展流动人口清理清查和动态监测,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关注困难人口群体;增设“流动人口服务站”和“工业园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等机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面落实国家两孩政策,注重提升家庭发展能力,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加强妇幼保健能力建设,加强妇幼保健医护人员培养;扩大国家孕前健康体检项目覆盖率,完善妇女免费健康体检项目。

立足高新区产业基础及创新资源优势,推动要素整合,通过“内引外链”强化与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交流合作,加强招商引资,广泛吸收高端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提升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水平。

一、强化与武汉城市圈对接

(一)加强创新创业资源共建共享

探索创新合作模式,与武汉高校院所共同建设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合作平台。争取武汉城市圈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在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围绕生命健康、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建立技术转移平台,支持武汉高校科技成果在大冶湖高新区产业化和市场推广。支持在高新区共建孵化器或大学科技园,高新区对孵化器运营给予一定补贴。鼓励武汉城市圈孵化器、加速器毕业企业入驻高新区。

(二)加强产业分工协作

坚持产业分工协作、互补发展,对接武汉城市圈企业资源,吸引优秀企业在高新区建立生产基地。与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等园区探索共建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专业园。坚持差异化发展原则,与武汉城市圈其他区域错位发展。与城市圈中各类园区建立略合作关系,在创新合作模式、招商引资、品牌输出、产业转移等方面加强衔接合作。

(三)加强企业互动交流

加强企业互动合作,支持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平台和产业协同创新组织建设。围绕园区主导产业,通过科技招商方式,积极吸引科技创业企业、配套型小企业、专精特新类企业等小而精、小而尖、小而新类企业到本地发展壮大,增强区内经济活力,储备后劲。

二、加强链接国内外创新高地

(一)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对接合作

推动大冶湖高新区与长江经济带沿江区域建立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和产业协同发展。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加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陆路交通设施建设,促进与公路、水路、铁路之间形成无缝连接。定期组织长江经济带城市间产业考察活动,集合各城市优势科研资源,开辟资本、人才流通、物流、企业合作交流绿色通道。参与中三角论坛、大型会展等活动,加强与长株潭、鄱阳湖等地区在生命健康、智能装备等领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二)加强与国内一流科技园区的对接合作

加强与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地交流合作,探索在各科技园区建立异地孵化器、加速器、技术转移中心,吸引中小企业到高新区做大。探索共建产业园、技术转移促进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创新服务资源开放共享信息平台,吸纳创业与科技项目,推动孵化成功项目入驻大冶湖高新区。建设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合作平台,定期举办推介会,争取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联络交流渠道。

鼓励劲牌集团、迪峰公司、斯瑞尔公司等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大冶湖高新区产业“走出去”战略联盟,集聚产业资源,打破区域壁垒,带动整合资源“抱团出海”,共同开拓海外市场。战略联盟重点联合高新区、大冶市、黄石市及周边区域有转移意愿企业,或者有产能输出需求的企业,参与大型展会、论坛、学会、竞赛等活动,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以海外并购、股权置换、服务贸易、“产品+服务”或“产能+资本”解决方案、以及“资本+服务+技术+标准+品牌+文化”协作输出等方式实现对外扩张。

(一)转变招商引资理念

转变招商思路,实现由“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政策招商”向“环境招商”,“大招商”向“精招商”的提升,建立产业链招商、科技招商和平台招商等多元化招商模式。完善招商工作市区联动机制,以园区招商部门为核心探索各职能部门密切协作的招商协调机制。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具有行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以国内行业1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为目标对象,突出龙头企业、配套项目和领军人物的招商。

(二)加强招商队伍建设

优化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善高新区招商局的功能,根据园区产业结构,进一步明确招商方向,明确招商区域;从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中抽调优秀人才充实到招商队伍中,建立由金融人才、谈判专家、翻译人才等各类专才共同组成招商团队,推动招商流程专业化,从业务流程设计、招商奖励科学合理等方面提高招商专业水平。

(三)优化招商服务机制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实质性减少审批环节。设立招商项目审批快速通道,对各项审批实行限时办结制,提供专人辅导企业办理或全程代办服务。建立大冶湖高新区重点招商项目库,实行领导挂职服务制度,对重大招商项目实行“特事特办”。搭建大冶湖高新区招商信息平台,发布园区土地、政策、服务等信息。

(一)推进国家高新区“以升促建”

提请市委市政府将创建国家高新区列为市政府重要工作,举全市之力创建高新区,领导力量进一步向高新区加强,政策进一步向高新区倾斜,资源进一步向高新区聚集,人才进一步向高新区涌动,全方位、立体式推动高新区建设。把高新区建设和发展作为大冶湖高新区一号工程,加强与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才办、市统计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工商局等市直部门合作,共同推进高新区“以升促建”。

(二)优化组织机构设置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速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由服务提供者向服务组织者的职能转变。分离现有经济发展部部分职能,单独设立大冶湖高新区科技局、人才管理办公室和金融管理办公室。加快园区行政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建设,在拓展园区设立办事窗口,集中公开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建立干部培训体系,培养内部资深专家,定期进行擅长领域培训,邀请行业专家定期进行专题培训,内部优秀干部定期送出交流培训。

(三)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

组建由高新区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园区规划、项目评估、发展策略等方面的评估和决策,与园区外部专业战略咨询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大冶湖高新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四)创新园区管理运营机制

推进经创公司市场化运作,探索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采用BT、BOT、PPP等建设运营模式。借鉴攀宇工业园开发经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探索开放式管理创新,引入外部专业服务商,探索通过市场化手段聘请专业第三方运营团队负责子园区、孵化器管理运营,与外部专业招商团队合作强化招商引资功能。

加强高新区服务型政府建设,制定并发布行政审批事项清单,细化发改、规划、招商等部门审批事项工作细则,明确审查内容、要点和标准等。推行行政审批“一口受理、限时结办”,探索多部门串联审批向“一个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协同”的并联审批转变,明确办结时限。提升线上行政服务能力,推行网上预受理和预审查,促进并联审批各部门间信息共用共享。

(一)加强政策集成应用

积极争取资源城市转型试点专项资金向高新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企业培育方面进一步倾斜。深化对接湖北省工矿废弃地复垦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扩展园区发展空间。提请大冶市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明确高新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相关支持政策。争取大冶市专项资金加大支持力度。

(二)出台产业专项政策

研究制定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专项支持政策,明确产业的发展重点及目标。加强企业引进与培育,针对创业企业、瞪羚企业、领军企业等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给予特定支持政策。对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重大技术成果产业化等给予政策支持。

(三)出台创新创业专项政策

研究制定大冶湖高新区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促进政策,重点在以下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科技成果在大冶湖高新区转移转化、支持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完善创业孵化载体服务功能、加强多层次人才引进、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等。

(一)建设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参照《“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编制大冶湖高新区保健酒产业品牌建设规划,明确创建任务、工作标准及时间要求,确保成功创建。加大示范区创建宣传力度,支持劲牌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品牌营销,开展保健酒品牌宣传大使评选活动,组织质量监督员参观保健酒生产基地;利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加大高新区创建工作宣传力度,定期召开“全国保健酒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宣讲会,通过产品展览会、标语、口号、广告等形成提升品牌意识、形成创建氛围。

(二)实施质量强区战略

深入实施大冶市“质量兴市”战略,树立“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理念,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建立质量诚信体系,明确企业质量主体和责任。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利用先进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方法,夯实计量、检验检测等基础工作。支持企业实施标准战略,应用先进工艺和设备对标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提升质量检测和质量监管人员业务水平,鼓励相关单位引进和培养质量工程师和检验检测高级人才,定期组织专业化的质检技能培训。加大对企业质量监督的抽查力度,及时掌握以保健酒、换热装备为代表的高新区主导产品质量动态,严把市场准入关,严格执行生产许可、强制性认证制度,进一步强化食品药品进出口检验检疫工作,对不合格企业从严处置。

(三)深入实施品牌战略

制定大冶湖高新区品牌发展规划,出台支持品牌建设的政策措施,重点支持保健酒产业集群树立特色品牌。以劲牌公司为品牌建设标杆,推广品牌建设先进经验,组织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重点企业学习。与品牌营销专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高新区品牌创建提供指导和服务,共同建立品牌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建立统一的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和规范的质量信用评价机制,定期发布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报告,奖励质量诚信优秀企业。加强对高新区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保护,建立保健酒产品质量区域整治工作制度,落实保健酒全国联动整治机制,打击违法侵权行为。

(一)明确项目入驻标准

加强项目评估和准入机制,建立高新区项目评审专家库,从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效益、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审。制定大冶湖高新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根据高新区不同区块土地性质及各专业园区定位,对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予以严格规定。对投资额度小、占地面积小,但科技含量高、投资回报高且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实行“特事特办”引进机制。不符合标准的建设项目坚决禁止入园。

(二)探索建立项目退出机制

建立大冶湖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定期对入园项目用地开发情况进行审核评估,对超期没有开工或产值、税收、环境影响等指标未达到协议约定的项目,先行告知预警,对逾期未整改的项目以适当方式清退。设立项目用地退出专项资金,用于闲置土地资源或建筑物的回购、改造、补贴以及相关配套支持等。

五、强化规划实施和监督考核

(一)建立科学评价考核体系

重点加强“十三五”规划的事中监督和考核评价机制,构建园区特色的评价体系:参照《国家级经济技术高新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办法》,制定出台《大冶湖高新区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综合评估办法》,重点突出高新区招商引资、创新创业、环境治理的考核与评价,突破传统“GDP”单一导向,明晰园区未来发展方向。

(二)探索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形成绩效管理跟踪评估机制,分解各项指标,确保责任到部门,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健全高新区社会监督机制,及时对外公布园区相关政策和建设进展。发挥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搭建线上线下多层次信息平台确保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及时有效,推动园区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区域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