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感性知性理性论感性,知性和理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专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摘要】:正 罗素和康德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两位哲人,虽然相距一个多世纪,但在他们的哲学中却有一个共同的课题——知识构造理论,以及大致相同的知识构造模式——“经验+逻辑”。本人认为,这是研究现代“科学主义”者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为了研究人类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石倬英;[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岳玉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陈嘉明;[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庄其荣;[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太胜;;[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陶水平;;[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胡家祥;;[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宛小平;;[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陈枚;;[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钱玉峰;;[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韩光焘;;[A];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1985年
陈新夏;;[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张再林;[N];中国教育报;2000年
《中国青年科技》杂志社 姚汝金;[N];科学时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赵彦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山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杨祖陶、邓晓芒)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哲学史上的经典地位是无可争议的。不理解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与西洋哲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本书试图让大家有机会接触康德原典并培养解读康德著作的能力。 本书是一部导读性质的著作。由于篇幅关系以及为了不让各种外在考虑时时中断康德本人极其连贯的思路,基本上对历来各种有关康德的述评和见解未作引证和商榷,以便让读者能与我们一道切实地面对康德的原著,探讨康德本人在这部著作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改革者和革命者之一,他在德意志民族备受屈辱的18世纪末所发起的哲学革命,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影响极其深远。这就使康德哲学成了这样一种哲学,没有它,你就无法解开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莱布尼茨、休谟的哲学的秘密;没有它,你就不能理解他所创始的德国古典哲学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及其发展;没有它,你就洞察不了现代西方哲学分裂的根源及其必然的趋势。而康德用以开始这场哲学革命,为整个康德哲学奠定基础,并作为康德哲学对后世经久不衰的影响的最本原的源泉的著作,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因此,英国康德哲学专家诺?康?斯密称“《纯粹理性批判》是哲学史中转折点上的一部经典著作”是完全恰当的。然而它也属于西方艰涩难懂的形而上学著作中最不易读的一部,而为了理解康德哲学和通过它去把握西方哲学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走向,又不能不读它。这就是每一个有志于哲学及其历史的研究的人迟早都将遇到的一个矛盾! 1945年,我一进入西南联大哲学系,便四处寻购哲学系知名教授们的著作,所得到的当中就有郑昕先生的《康德学述》。这样,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也就随之进入了我的视野,引起了我早日阅读这部著作的愿望。然而,只是在联大撤销,我到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时,才有可能听郑昕先生讲授康德哲学的课并读他的《康德学述》。尽管有这么好的条件,但一打开《纯粹理性批判》,就如坠五里雾中,难以坚持读下去。结果就是,也许除去熟知了一些康德知识论的术语,如对象、物如(物自体)、现象、先天综合判断等等之外,可以说什么都没读懂。直到50年代末,由于西方哲学史课程中要讲康德哲学,这才硬着头皮反复阅读了其中相关的一些部分,虽说仍是“恍兮惚兮”,但也确知“其中有象”,是搞哲学和哲学史的人所不应回避而必须弄懂的。有了这样的感受,在80年代初期讲授“黑格尔逻辑学研究”课程之后,我就接着开设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认识论)研究”的选修课。从1982年到1987年,我先后在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山大学四次讲授这门课程。只是在这过程中,我才认真反复地细读了康德的这部改变了人类哲学思维历史面貌的经典之作,而郑昕先生的《康德学述》、斯密的《康德解义》、华生的《康德哲学讲解》等书则是我为了读懂康德的书所必须借助的指南和拐杖。这门课程毫无疑问是相当枯燥、难懂的,但是来自校内外的听众总是把教室坐得满满的,整堂课自始至终全神贯注,兴趣盎然。这是大大出乎意外的。尤其令我惊异和欣慰的是,1987年哲学系为解放军政治教员办的哲学进修班的一批学员也闻风而来,选课听课,非常专心,他们后来由衷地说,这门课对他们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格外地有用。所有这些使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康德的这部著作不仅对于从事哲学和哲学史研究、力图理解西方哲学的传统和精神、有心对中西哲学及文化进行比较乃至融合的专家们非常之重要,而且对于一般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来说也有极其现实的意义。这样一来,一种应当帮助初学和后学读懂康德这部著作的责任感甚至使命感也就悄然而生,内心似乎浮现了一条命令,要我不满足于对《纯粹理性批判》中的问题、哪怕是极关键性的问题的单独论究(在此期间我发表了《康德范畴先验演绎初探》,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会员整理编辑而成;

慧田哲学:交流思想、对话现象、思考现相、看清真相;

点它-->立即入驻慧田哲学社区。

第四节     纯粹知性的原理体系之前言及几个注意点

1. 范畴通过范型与直观对象发生联系,使主观对象从属于它的先天的综合统一性,从而得出关于对象的综合判断。接下来的任务是要对范畴在范型的条件之下先天地提供的知识的全部根本原则作出证明。

所谓“纯粹知性的原理”,就是指我们一切经验知识、亦即一切自然科学知识所依赖的那些最高的先天综合命题,它们作为一切有关对象的综合知识之基础和根据,使这些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有效性,因为这些原理正是先验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的客观统一以其诸范畴通过时间范型实现于经验对象之上的结果。

范型论提供了范畴运用于对象之上的中介和感性条件,但借助于这些中介和条件,范畴究竟给感性对象建立了一些什么样的法规,却只有通过纯粹知性原理的系统展示才能阐明。于是现在,“先验分析论”到了其至关紧要的部分,即最终论证人的知性以哪些方式“为自然界立法”的部分,此前的一切讨论都只不过是为了这一部分,从而为自然科学总问题的解决所作的准备。这一工作是知识学中心工作的最后一步,是其中心工作的完成。

2. 接下来的工作是在“先验演绎”的基础上,也即一般地论证了范畴既是经验可能性的条件又是经验对象可能性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而阐述范畴与自然的关系后,回答“纯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这个有关理性批判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这个工作也整体上论证和综述人类知性的认识活动。

注意点一:后天综合判断与先天综合判断

范畴与特殊的经验对象相联系得出的综合判断是后天的,即是范畴对经验直观的综合。先天综合判断是范畴对纯直观的综合。但两者都要以我们的感性及知性的先天的形式为其基础。前者没有普遍必然性,而后者有之。例如,“直线为两点之间最段线”,是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要以我们的“质”和“量”的范畴及空间的纯直观为其先验条件。而“这朵花是红的”,这个判断则是一个经验的综合判断,但同样要以我们的“质”的范畴及时间的纯直观为其先验条件。正基于先天综合判断是与一般的可能经验相联系,因此,如把十二范畴同一般的感性结合起来,将可以完整地并且系统地得出知性应用于经验对象的全部先验原理。

注意点二:《纯粹理性批判》感性部分与知性部分的关系

《纯粹理性批判》从感性论开始,直到先验原理的论证,表面上看是从感性开始,然后是知性;先是知性的纯概念,经过对纯概念的客观有效的论证(即范畴的先验演绎),又对处于纯概念与直观对象二者之间的范型作用的阐述,最后是论证范畴在范型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一切现象的先天综合原则。

但是,总起来从各个论述的主题之间的相互联系看,恰好是对先天综合知识可能性条件的全面分析,而范型作用是结合知性与感性的唯一锁链。所以对先天综合原理的论证,应看成是在分别地阐述感性论、范畴论和范型论都是构成知识的必要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对先天综合知识可能性的综合说明。一些在这之前未加说明或不好说明的问题,现在都有可能作出解释。

注意点三:先验原则的论证方法

对于先验原则怎样进行论证?是不是可以从客观方面,以直观到的经验事物作为根据来进行论证?这是不能的,因为一切关于客体的知识以先验原则为根据,不能反过来论证。所以不能以个别为根据证明普遍的。

对于先验原则,唯一可能的证明仍然是从主观方面进行,也就是仍然要按先验的反思方法来考虑。对于先验原则的论证,也必定像先天范畴的论证一样,是从一般形式来论证,而不考虑各式各样的特殊的经验直观。原则并不直接与现象发生联系,也不直接与各现象之间的关系有什么联系,因为一切可能经验都受先天的规律的支配,而现象只是可能经验的内容,并有它的形式。所以,原则对一般可能经验,对于一切关于客体的知识,在形式上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也是原则的证明必须从主观方面进行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一切关于对象的知识,其所以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关键,只在于与经验相联系。先天综合的知识的客观实在性必定表现于现实的经验,它们应该具有客观有效性。所以不能脱离经验谈论先天综合知识的客观实在性,其普遍必然的客观实在性必然并且只能表现于经验的可能性,但这种知识又不能以现实的经验为根据。

所以,按照康德先验哲学的论证方式,要从考察人类认识的必要的先天条件入手,根据人类认识的必要的先天条件,再联系形成经验以经验的对象——客观的根本条件,从而证明知性原则的客观实在性。所以,知性主体的原则的客观实在性,又是关于客体的经验的可能性。

总结第三者的涵义,包含了以下三方面:

(1)感性的先天形式:空间、时间

(3)先验统觉的原初的综合统一性及其统摄下的作为规则的先天范畴

以上三个方面结合的第三者,是一切经验或关于对象的知识可能性的条件,也就是可能经验的先天条件。第三者的三个方面中,(1)是作为知识材料的经验直观的来源的可能性条件,(3)是构成关于对象的知识的综合统一性及其不同的先天规则的根源,(2)是按照先天规则对直观到的材料进行综合,赋予知识材料以一定的综合统一性,使之成为关于对象的知识的可能性条件。

一切判断都是把众多不同的表象安排在某样统一性之下的活动。从这方面看,知性的全部活动都可以归结为判断,知性也可以一般地说是下判断的能力。全部范畴不正是从全部的判断表引申出来的么?判断力的特性既然是辨别任何一事物是否归属于一个给定的规则,把任一特殊归属到普遍或沟通特殊和普遍的活动能力,那么,先验的判断力必定是知性范畴应用于一般经验对象的活动。所以,范型和原则,不言而喻还有作为范型和原则的基础的属于知性的主动性的产生的想象力的先验综合作用,都必然是先验的判断力的本质性因素。

康德使用“经验”一词,有时用多数,有时用单数。在单数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常说“一个经验”或“一个可能经验”。

从个人的立场看,经验可以是多数的。从人类的历史的演进看,经验也会是多数的。但是从体系的角度看,人类的经验可以是“一个”。不过,康德所说的“一个经验”,却具有先验的、更严格的科学意义。

从先验的知识学理论看,经验应该是一个。因为经验是知性综合感性材料产生的结果。虽然感觉到的表象千变万化,无一雷同,但知性本身的功能在于综合统一性。

现象的联系以及知觉的联系都为知性的综合统一性所统摄,都按照范畴的特定的规定性,通过范型的中介作用,通过原则的整理规定,使先验统觉的原初的综合统一性联贯地统摄感性直观的一切表象,因而以知性原则为纲领为法规的综合统一起来的经验知识或知识必然是唯一的、互相联系的整体。正如只有一个空间和一个时间在经验中“一切知觉都表现为处于彻底的并且合乎规律的联系之中”。

“直观的公理”即:“一切直观都是广延的量”(杨祖陶与邓晓芒先生将“广延”称为“扩延”)。换言之,一切可能的经验对象都是直观的对象,都必须服从这条“直观的公理”,即必须视为空间、时间中由同质的部分组成,是这些部分从一部分到另一部分的扩展才从量上形成整体的表象。时间中的对象都是一个广延的量。否则我们就无法知觉到它们,例如我们要表象一条线,则我们必须把它在我们的思想中一点一点(一部分一部分)产生出来,又把这样依此产生的各部分结合起来,成为一条线的统一体。这样我们才能把它在直观中表象出来。每个时间的瞬间也是如此,我们能意识到一部分的时间不管那部分是小到什么程度,只有在一瞬间到一瞬间地相继产生,而这样产生出来的各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单一整体,我们才意识到时间的部分。

虽然称为“直观的公理”,可是,这个原则本身并不是公理。数学有公理,如“三点总在一个平面上”。而“一切直观都有广延的量”这个直观的公理与数学的公理不同,它是先天综合的原则,没有直接的确定性,因为“一切直观”作为概念,与“广延的量”并没有直接联系,它们的联系需要一个第三者的中介。因而,“一切直观都是广延的量”是知性原则,是数学里的“直观的公理”的原则,“一切直观都是广延的量”属于哲学,而把概念在纯直观中构造出来(因而能够先天地并且直接地把一定的客体同它的谓项联系起来)的“直观的公理”本身又能属于数学。从知识学角度看,数学的可能性需要哲学的论证。所以哲学的先天综合原则一不靠经验,二不靠纯直观,只能依靠有根有据的推理。关于知性的这个原则,只能从一般经验的可能性方面来进行论证。

论证着眼于现象方面,着眼于形式方面。对空间时间的综合,有一个特点:空间、时间的众多部分没有性质的区别,所以这种综合的特点是对同类东西的综合。通过这类综合,就产生感性形式方面广延的量。一切直观到的现象具有广延的量的规定性,这样的原则是以量的范畴为依据,又以量的范型为中介表述出来的。量的范畴一般地指“单纯的对同类的众多的综合”。所以,知识中的作为算数的客体的数和几何学概念在空间中所构造的图形的量的表现都是以这样的综合为前提。

欧几里德几何学进行的手段是把它的概念在空间纯直观中构造出来。这种构造是靠着产生的想象力的继续综合,由继续综合产生出一定的图形。所以康德认为这种产生图形的想象力的继续综合是作为广延的数学的几何学及其公理的基础。

算术也是如此,算术的判断(如7+5=12)必然含有一个综合过程,由于每个单位必须一个跟着一个地产生出来而又结合为整体。但算术与几何不同,这类命题虽然是先验的而且综合的,但不是普遍的,即不是公理,也就是说,这种判断的主体不是全称的,而是单称的。一个三角形共含两直角这个判断是适用于每一个可能的三角形,即判断的主体是全称的,而7+5=12这个判断的主体却是单称的。

对现象的认识必须通过感性经验直观,而经验直观只由于纯直观(空间、时间)才可能。那么,有关纯直观的诸规定必须可以准确无误地应用到经验直观上面,完全有效。所以,几何学和代数具有客观有效性。但要清楚,先天表象概念和直观的实在性,正在于它们表现着一般经验以及经验对象的可能性。如几何学是通过产生的想象力在产生种种形状时前后相继的综合才得以可能的。也就是说,我如果不在想象中引一条线,或作一个图,我就不能直观这条线、这个图,也就得不出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等几何学公理。

总而言之,对一切直观的基本形式空间时间的综合,正是对现象的感知,因而也是对一切关于外经验的对象的知识的可能性条件,所以有关空间时间的先天的继续综合的证明了的一切,必定对关于经验对象的知识完全有效。

不过我们要知道,几何学是适用于外部直观的一切对象的,算术是适用于任何直观的对象的,不管这些对象是同时在空间与时间里或者只是在时间里。

那么康德为什么把量安排于质之前进行论证呢(而黑格尔却颠倒这种顺序)?因为直观到的对象,必须是感性为对象所刺激,通过感性形式接受对象才能得到关于对象的表象,才能包括对象性质的知觉。感性形式空间、时间是一切感官知觉的先天条件。所以,一切经验对象的出现,以先验统觉的原初的综合统一性为感性形式空间和时间的形象综合为前提,由于空间和时间的综合,就产生广延的量,这也就是以对象之具有广延的量为前提。 由于在原初的综合统一性的统摄下,想象力的先验综合将直观对象的众多,作为一般的同类的东西,一个一个地继续相加,这是对一般同类的东西的继续综合的统一性,这就是数。数是统一的时间在一定方式下的纯的表现。外延的量的产生的过程正是数的产生过程。所以,由于一切经验到的直观对象都必定在时间之中,由于时间是接受一切直观表象的先天形式。因而一切直观对象的表象都必定是可数的,都具有量,量理应在先。

既然必须在对直观众多同类东西的综合以及对这种综合的统一性意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表象一定的客体,那么,对直观中同类东西的综合和对这综合统一性的意识就是表象出一定客体的先天条件。现在请注意:使得表象——客体成为可能的、在一般直观之中对于众多同类东西的综合的意识,是什么意识?这就是一个量的概念。这种量是广延的量,对时间的综合是一部分在先另一部分在后延续地综合,对空间的综合是一部分同不拘是什么方向的在其旁边的另一外在部分扩展地综合,都是广延的量。

6. 一瞬间里单个的感觉不是广延的量,对现象的感觉,必须经过继续的综合,从部分到全体的综合才能构成广延的量。那么,广延的量便是诸部分的表象在整体表象之先,诸部分的表象使整体的表象可能。所以,一切现象都不外乎是先已给定的众多部分的群体或是集聚体(Aggregate)的直观,我们所知觉的一切广延的量总是这样的集聚体。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说过,时间或空间是唯一的。当我们说这个空间、那个空间时,实际上是对唯一整体的划分与限制。他说:“我们只能表象一个唯一的空间;而我们如果说到不同的空间,我们的意思只是说那同一的独一无二的空间的划分。其次,这些部分不能先于那个包括一切的空间,好像那包括一切的空间是靠这个部分组成的,正相反,我们只能想这些部分是在那包括一切的空间里面,空间本质上就是一个。”康德在这段话里表明:部分是以整体为前提的,部分是以整体为前提的,整体逻辑上先于部分,没有整体就没有部分。与此相反,康德在讲知性的基本原理时是从另一角度看问题的。他说:“在部分之表象使全体之表象成为可能,因而部分之表象必然先于全体时,我把量叫做广延的。例如我想表现一条直线,如果不在思维中画出它,即由一点逐次产生其一切部分,则无论它如何短小,我也不能表现它。”这就是说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部分是先于整体的。这两种说法是不是前后矛盾呢?其实并不矛盾。在“先验感性论”中说整体先于部分,是指逻辑上在先,在逻辑上整体是部分的根据、 前提和先决条件,不是指时间上先有整体后有部分。而在这里康德强调部分先于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指的是时间上在先,在时间上部分先于整体。

既然构成广延的量是从部分到全体的综合,那么,空间、时间的广延的量是不是根本上就是由部分构成的?这里请注意,所谓整理由部分构成,部分先于整体,这个部分不可能是绝对的。因为空间、时间的每一部分都是在包围或隔开了它们的界线之间被给定的。界线是什么?界限仍然是空间、时间,作为给定部分的界线的空间的点或时间的瞬间。所以,空间是由众多的空间构成,时间由众多的时间构成。作为界限的点和瞬间只是他们起限制作用的位置,这个位置总要以它们所限制的那些直观为前提,它们必定是与那些直观联结在一起才能表现出它们的存在。单凭它们本身如果说竟会在它们所限制的空间时间之先被给定,并且从而构成空间或时间,那是不可能的。一种量,如果它没有一部分可以说是最小的,也就是,它不可能有单一的部分(kein Teil einfach),这就表明它具有连续性。直观方面的广延的量就是连续的,时间、空间都是连续的量(quanta continua)。一般说来,一切现象都是连续的量,因为一切现象都在感性直观中表象,而感性形式的空间时间总是连续的量,所以感性直观方面的广延的量总是连续的。

“知觉的预知”(Antizipationen der Wahrnehmung,Antizipationen也有被翻译为“预测”,可以简单理解为提前知道或预先测知)的原则是:“在一切现象中,作为感觉对象的实在(das Reale)的东西都有内强的量,即某种程度。”

对于现象,我们有知觉,知觉是经验的意识,不是纯意识,因为知觉是包含感觉的意识,或者说是对感觉的意识。感觉到的就是现象的质料,就是“实在”。

对于一切属于经验知识的东西如果能在某方面先天地认识并做出规定这叫作预知(Antizipationen)。但感觉或经验性的材料由于产生于物自体对感官的刺激,它们是“任何时候都不被先天认识到”,因而是“完全不能作出预知的”。也就是说,知觉作为意识到的包含着感觉的表象,只能后天地在经验之中给定。可是,它本身的特性,它总有一种强弱的量即程度。所以,所谓“知觉的预知”,不是因为我们能预测其感性的内容,而是因为我们能预测对象中确定其内容是一种强弱的量的这个因素,这就是感觉对时空的“充实”的程度。换言之,知觉的预知并不是预测知觉,而是预测知觉的程度。

二、 穿插补充: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通过人的不同感官得到的表象。比如“把酒看成一个作为现象的客体,酒香也并非就是属于酒的客观规定性,而是属于品尝这种酒的主体中的感觉的特殊性质。颜色并非就是其所依附的直观到的物体的性质...它们只是作为特殊的感官结构偶然地附加进来的结果才同现象发生联系的。所以它们不是先天的表象,而是以感觉为根据的”。感觉的主观性的基础是人的感官的特殊性。由于感觉不是事物的性质,而是主体意识在感官上的变相,每个人有他自己的特殊处境和特殊心理状态,这种变相在每个人感官中总会有不同的表现,例如一朵玫瑰花的颜色,在每个人看来,颜色都可以不相同。这又是感觉的一种主观性。我们应该注意,康德所讲的感觉主观性就只是针对着以一般人的感性特殊结构为根据所导致的主观性,而非围绕着感官的偶然的状况和变化所产生的相对于单个人的主观性。

②感觉不是直观。所谓直观,一定包含着空间或时间(纯直观),或在空间时间感性形式(经验直观)之中。而感觉指的不是涉及空间、时间的而单纯从主观方面看的表象(心里的表象、痛苦、一般的意识,不拘经历的时间是短还是长,其程度并不见得更小,所以不涉及空间、时间),感觉不是客观的表象,当然更不是知识。

③感觉是现象的主观表象。但是,感觉本身虽然是主观的,可是从感觉这个事实就确立了在空间、时间中有与它相对应的对象,不然,我们不可能产生感觉。也可以这样看:只要说到感觉,我们必会想到它同一般的客体有某种联系。

④感觉是真正所谓经验的东西。“经验”一词,在康德这里有一些不同的意义。“经验”可以指与“纯知识”相对的以感官知觉为材料的“经验知识”,还可以指人类的全部的系统的知识:“一个经验”。现在说感觉是真正经验的东西,是指人类的表象中完全脱离感性形式的、不从属知性概念的那样的部分,这一部分断然不是源于人的知识能力本身,而是源于另外方面,是纯粹给定的部分(物自体的刺激)。所以,这里的感觉指的是那真正的经验的因素,直观之纯与不纯(经验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感觉。没有感觉,是纯直观;有感觉,就是经验直观。

⑤正是感觉才表示着实在性或直观中的实在(das Reale)。在经验直观中,与感觉相应的东西就是实在。经验直观以空间或时间为形式,以感觉为内容。现象中由原来的、独立的物自身通过外感官给定的,便是实在的,我们统称这样的东西为实在。感官经过外面的实在的东西刺激,结果就是感觉。实在是感觉到的实在,实在离不开感觉。从形式与质料的关系看,实在就是质料。但感觉必定以某种相应的经验对象为前提。总之,不管是经验的质料,还是作为经验对象的现象的质料,从知识学看,都只能依靠着感觉,以感觉为标志。

⑥感觉是知识的现实性(Wirklichkeit)的根据。感觉出现的前提必定是一定经验对象的实际出现,尽管感觉本身是主观的,但只有它能表明某种经验对象的确实存在。所以,主观的感觉又是现实性的标志。

2.  知觉与感觉的联系与区别

现象同意识结合就叫作知觉。知觉是对现象的经验意识。意识必定涉及一定的主体,意识以一定的主体为前提。其主体必然是一定的个人。所以,知觉的立场是人,在这方面,知觉与感觉实质上相同。不同的是,知觉作为对象的经验意识,它包含着对一经验直观中的众多的联结,所以需要经验综合(把捉的综合),而感觉则只是未经综合的瞬间的零星的表象。

知觉涉及感性直观的对象,涉及空间、时间中存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德感性知性理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