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nbsp甸&nbsp维&nbsp加&nbsp斯

     最近由于已经沉寂了1年的缅甸北部战场,再次燃起战火。让一个由华人组成的缅甸特区再次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迅速成为网络热点和社会关注的话题。下面了小编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果敢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果敢又名麻栗坝。关于 “果敢”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果敢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殖民统治者引用的新名, 英文名称叫“Kokang ”,来源于科干山的音译; “果敢”二字系由掸语变音而来,“果”是掸语的九, “敢”是户口,意思是这个地区由九户人家组成。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出逃缅甸。1662年,吴三桂率10万清兵进入缅甸,迫使缅人交出朱由榔。之后,朱由榔的绝大部分官兵百姓留在了缅北。果敢地区的汉人便是这些明末官兵的后裔,随永历帝逃难的明朝将领杨高学家族统治果敢,果敢由此进入杨氏土司政权时代。

雍正八年(1730年),杨猷才即以“诰封奉正大夫”之名行使职权。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杨猷才病故,其长子杨维兴继职,此时其辖区范围已超过“兴达户”三倍。

乾隆六十年(1795年),杨维兴长子杨有根袭父职,次子杨有泮助理执政。

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杨国华袭职期间,云南总督念其捍卫边防有功,“奏封杨国华为世袭果敢县令”并颁发封印,从而取得了合法的汉族土司统治权。

同治十三年(1874年),杨国华之子杨春荣袭职,此时果敢辖境,东至尖山寨,南至滚弄,西至勐汞长箐山,北至慕泰、红岩。

1886年,英国吞并缅甸贡榜王朝,将其作为印度的一个省。缅北的木邦土司困桑董红降英后,与之关系亲昵的杨土司投向英国,成为英缅治下的土司。

1894年,中英在伦敦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明确规定果敢地区为中国领土。

1897年,中英双方在北京重议边界问题,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续议滇缅条约附款》  ,生活在果敢的汉族由此改称为果敢族,汉语改称果语,汉文改称果文  。

1942年3月,杨振材之父杨文炳宣布抗日,并入中国境至重庆被蒋介石召见,后被授以“果敢地区抗日自卫队”少将司令一职。中国远征军入果敢后,又编为“二十集团军果敢自卫队”,配发了枪支弹药,自卫队曾发展至1千余人,并与日军作战上百次,牺牲150余人。

1947年,缅甸“班弄”会议,土司杨文炳以果敢族代表参加,并在著名的“班弄协议”上签字。

1948年1月4日,缅甸独立,果敢土司杨振材被选为缅甸首届上议员兼掸邦财政部长  , 杨振声任果敢地区下议员,两人在缅甸联邦首届国会中提出议案:“果敢系缅甸联邦领土,果敢人民应当享受缅甸联邦的合法公民权益。”经国会通过,被载入缅甸联邦宪法  ,缅甸宪法正式有了“果敢族”的书写体。

1960年,中缅两国签订了边界协定,果敢被正式划入缅甸。

1962年,中缅两国划界,本着“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精神,果敢被正式划入缅甸版图。

1963年8月17日,缅甸军事侦探部及东北军区同时行动,杨文灿在仰光、杨振材在腊戍、杨二小姐金秀在仰光、罗星汉在勐东几乎同时被抓。缅军77师大规模集结完毕,开始向果敢地区快速挺进。

1965年,缅甸废除土司制。3月29日,果敢土司杨振材之弟杨振声带领家眷随从600余人离开果敢南下泰国。缅甸政府指示由步兵第六营和第三十九营接管果敢。政府军接管果敢后,与当地民众矛盾重重,果敢进入动荡年代。缅甸政府对果敢的直接统治并不持久,不甘被废除领导权的杨氏土司地方民族武装,受缅甸政府扶持的罗星汉“自卫队”武装先后统治果敢地区。

1965年6月,赋闲在家的彭家声秘密成立了“果敢人民革命军”,在果敢百姓中赢得了支持,公开与缅甸政府军对抗。

1968年,缅共开辟缅北根据地,杨氏土司武装和罗星汉与缅甸政府合作共同对付缅共人民军。不久,罗星汉自卫队在吃掉杨氏土司势力后不久被缅、泰两国军队击溃。缅共攻占果敢地区,果敢成为缅共东北军区果敢县。

1989年3月11日,时任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的彭家声率部发动兵变,宣布脱离缅共,成立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简称果敢同盟军)。彭家声出任同盟军司令。3月31日,果敢同盟军与政府和解,成为1988年以来第一支与政府签署和平协议的少数民族武装,其辖区被中央政府划为掸邦第一特区,彭家声兼任特区政府主席。果敢保留自己的武装,缅甸中央政府仅在当地派驻少量行政、教育人员。

1992年 10月, 果敢同盟军发生内讧,杨茂良兄弟打败彭家声兄弟,杨茂良出任果敢同盟军总司令兼特区政府主席,彭家声率残部600余人投奔其女婿林明贤。

1995年10月22日,彭家声在佤邦联合军、 掸东同盟军和克钦独立军的支持下,重新入主果敢。经过缅甸政府的协调,彭家声重新出任掸邦第一特区政府主席和民族和平民主阵线主席; 彭家富任果敢同盟军司令  。12月20日,由缅甸政府、彭家声、果敢三方代表组成的“果敢临时政府”成立。

2009年,缅甸军政府要求“民地武”接受整编和政府监管的要求被果敢方面拒绝。7月29日,缅甸东北军区司令昂丹突少将再次试图说服果敢同盟军遭到拒绝。8月8日,缅甸政府军以查毒品和枪械厂为由与果敢同盟军交火(果敢事件)。果敢同盟军发生第二次内讧,副司令白所成和果敢县长明学昌宣布支持缅甸中央政府,政府军动用武力将彭家声逐出果敢,实质性自治的果敢同盟军政权宣告瓦解。缅甸官方宣布果敢战事共造成15名警察和11名军人死亡,13名警察和34名军人受伤,以及8名少数民族武装人员死亡。

2009年12月,由白所成领导的原果敢同盟军余部改编为边防部队,编制为1个营,番号为1006边防营,员额296人,另有缅军官兵30人。

2011年3月25日,果敢地区正式更名为“缅甸掸邦北部果敢自治区”,缅甸中央政府正式掌管果敢地区。

2015年2月9日,缅甸政府军与地方武装在果敢地区爆发战事。

2015年3月26日,缅甸军方宣布已控制整个果敢地区,驻扎在果敢地区的为缅甸国防军属33师

车队通过滇缅公路老虎嘴路段 美军164照相连拍摄 饶斌提供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铁蹄践踏神州大地,先后封锁中国沿海,截断滇越铁路,阻止世界援华物资进入中国境内。为保障国内抗日战场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1937年,一条起于云南昆明,止于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的公路开始修筑。

这条穿过了险峻山区,跨越了湍急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成为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的“生命线”。这就是被称为“抗战输血管”的滇缅公路。

重修滇缅公路惠通桥 美军164照相连拍摄 饶斌提供

滇缅公路东起昆明,穿越楚雄、大理、保山、龙陵、芒市、瑞丽等县市,西行经畹町出境,后与通往仰光的铁路相连,成为一条直通印度洋的出海交通线。从开始建设到1938年8月30日正式通车,滇缅公路仅用了9个月时间修建,其工程量之大、修建难度之巨前所未有。公路的建成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成为中国当时连接世界的唯一国际通道。

“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滇西抗战史研究专家余戈在谈到滇缅公路作用时这样表示。1937年8月,由于担心日军切断中国的国际交通线,《建设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计划》被提上议事日程,但考虑到铁路在经费和器材上的实际困难,滇缅公路的修筑被放在了更为优先的地位。

滇缅公路云南段全长959.4公里,其中昆明至下关段已于1935年修通土路。因此,建设重点被放在了全长547.8公里的下关到畹町路段。受地理位置,历史原因等影响,保山龙陵和德宏芒市等地成为滇缅公路上的重要节点和必经之路。“战斗牺牲、施工流血,从龙陵惠通桥到境内最后一公里的滇缅公路路段,堪称是用生命堆砌出来的‘血路’。这其中,龙陵段是保存最为完好的路段之一。”余戈介绍,作为参与滇缅公路建设的滇西18县之一,在接到云南省政府命令后,龙陵举全县之力参与到了公路建设之中。

中国远征军骡马运输队通过滇缅公路滚龙坡 美军164照相连拍摄 饶斌提供

滇缅公路龙陵段长约40余公里,为了完成工期,县政府当时每天动员10000人出工,共出工240万人次,几乎需要征调全县一半的强劳动力。全县因筑路伤亡民工比例超过4.4%,是滇缅公路修筑期间投入人力比最多,伤亡人数比最大的县区。龙陵县滇西抗战研究基地负责人何德尊介绍:“为保证通车,全县当时所有政务让道于修路,时任县长的王锡光把办公室直接搬到了惠通桥附近的工地上,现场办公,直接指挥。”

波涛滚滚的怒江两岸山高林密,给施工带来了巨大挑战。何德尊转述史料记载时说,怒江边的鹰嘴岩本来没有路,是工人在悬崖峭壁上放炮炸出了一条路,因为形似一只张着嘴的老虎,因此改叫老虎嘴;离惠通桥3公里之外的梅子箐受地势影响,建成后又多次被泥石流冲毁,成为了整条滇缅公路的“卡脖子”工程。据记载,为了按时完工,滇缅公路上的20余万民工共完成了1100万立方米土方和100万立方米石方工程建设,新建桥梁242座,大小涵洞1789道。由于严重缺乏施工机械,他们只能用双手修筑这条蜿蜒崎岖的公路。3000多名民工的牺牲换来了滇缅公路的提前通车,支撑起了当时国内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维系着国家和民族为独立解放而战的生命力。抗日战争期间,经滇缅公路运输的抗战物资约49万吨,其中汽油等油料20余万吨,兵工器材、武器弹药、通讯、交通器材、医药、棉纱、布匹等20余万吨。

大垭口新村村民杨国刚展示曾用于修筑滇缅公路的工具 人民网 薛丹 摄

曾参与滇缅公路修筑的92岁老人张惠芬回忆,11岁那年,自己与外婆、母亲和哥哥一起,在龙陵县城附近的南天门路段工地上干活,由于年纪小,只能做一些捡石头填凹坑的轻活儿。“不光是我们家,周边的乡亲邻居、妇女老幼几乎都去修过路。可没过多久,日本人来了,全家人只好被迫逃难。”张惠芬说。

1942年5月3日,日军顺滇缅公路侵入国门畹町。“56师团的坂口支队用160辆汽车运送部队,向内地快速深入。5月4日,芒市、龙陵相继沦陷。眼看日军直逼保山,中国军队被迫炸毁惠通桥,最终才将日军阻隔于怒江西岸。”余戈在讲述起那段历史时说,因无法越过怒江天险,日军便在松山和龙陵县城等滇缅公路上的重要关隘构筑起坚固工事,图谋长期盘踞。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历时95天,以敌我伤亡比1:6.2的巨大代价,逐步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滇西,拉开了中国大反攻的序幕。16万抗日将士,正是经滇缅公路前往滇西战场,打响了收复国土的第一枪。在经历松山战役、龙陵会战等战役后,侵略者最终被赶出国门。

滇缅公路上的惠通桥 侯云鹏 摄

巍巍松山,记录下了历史画卷中悲壮的一页,拂去尘埃,斑驳的公路仍然提醒着人们不忘历史。2010年,龙陵县对松山抗战历史开展了一次资源普查,旨在对当地旅游开发进行摸底,从而更好地对松山遗址和滇缅公路等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2013年9月,投资320万元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在松山抗战遗址落成;2016年10月,红旗桥至龙山卡红色旅游公路开建,从龙陵县城通往松山的30余公里滇缅公路得到了修复和提升,只需40分钟便可到达一座以历史遗迹和风貌建筑为载体,以抗战文化和爱国教育为引领的松山小镇。道路设施的大幅提升,让松山小镇周边村寨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快速,沿着“新”滇缅公路,村民们开起了饭店、宾馆,走上了旅游服务型新农村建设之路。

游客数量的增加,让松山脚下大垭口新村的杨国刚特别高兴。从2012年开始,这位普通的农民就开始自掏腰包收藏与滇西抗战有关的文物,还在政府的支持下开起了一座藏有6000多件抗战文物的陈列馆。2011年,他意外从当地一个铁匠铺里寻获到一把美制十字镐头。杨国刚在记事本中写到:“一件抗战文物差点就被回炉熔化了,也许是天意、还是神奇,还好我终于把它留下了。”当年修筑滇缅公路时的工具,杨国刚收藏了不少并妥善保存了起来。他说,希望有更多游客来到松山,因为这条路,那些人,都不该被忘记。

80年后,历经苦难的滇缅公路已涅槃重生,320国道、杭(州)瑞(丽)高速、大(理)瑞(丽)铁路及周边3座机场相继“接棒”滇缅公路,承载起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连接国内外交通要道的重任,虽然角色发生了转变,但滇缅公路的传奇还在不断延续。

“当年,这条路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则成为了振兴乡村、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余戈研究发现,正如火如荼建设的大瑞铁路穿龙陵县城而过,一头从当年的怒江金塘子渡口上方入,一头从曾经发生过激战的三关坡出,在空间上与滇缅公路恰好有交汇或重叠。“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长眠于此的将士如果能看到这一天,必将无比欣慰。先辈用流血和牺牲换来了现在的和平与发展。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正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余戈说。

       前段时间有新闻说缅甸的炮火落到了中国境内,那么缅甸是在和谁打仗呢?

       是果敢!果敢地区的汉人是明末官兵的后裔所建立的高度政权地区!百分之九十的人是果敢人,即华人,当地人说华语,学校授课也是按照中国的方式进行的!手机是中国移动,电力是由南方电网由云南供应!

       在1894年,中国和英国签订的《中缅边界条约》,就明确规定了果敢地区为中国领土。但是在1897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中英续议滇缅条约附款》,迫使果敢地区从中国分离!当时生活在果敢的华人由此改称为果敢族,汉语改称果语,汉文改称果文!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曾经就在果敢地区与日本人战斗过!抗战胜利后果敢就被缅甸划入了区域内!但是现在的果敢一直想回到祖国的怀抱,所以一直和缅甸政府有着交火的危险!

       在果敢内,有很多中国雇佣兵,虽然是雇佣兵,但是,在当地的收入仅仅只有几百块钱而已!重大杀人案件中的周克华曾经就是在果敢当过雇佣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滇缅公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