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不抵抗真相晚年获得绝对自由后去往美国定居,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也在晚年时到美国定居,请问晚年的他们有无交集

  3,蒋粉认为,张学良虽然是国民党军,但其实是军阀,所以张丢失东北不能算在花公公头上。———————当然,东北的丢失就是张学良的责任,他当时是东北最高军事长官,他不抗战,谁又拿他有什么办法?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你能放着日寇不打,掉过枪口来打张学良? ......

  1931年9月24日,九一八发生后的第6天,张学良派副司令万福麟到南京请示机宜,蒋对之指示听候国联仲裁:“外交形势,尚有公理,东省地位,必系整个,切勿单独交涉,而妄签丧土盛辱国之约。且日人狡横,速了非易,不如委诸国联仲裁,尚或有根本收回之望,否则亦不惜与日寇一战,虽败犹荣也”(《蒋总统秘录》)。虽然有所谓“不惜一战,虽败犹荣”,其实他的重点还是不抵抗。

  此时东北的日军已经基本控制了沈阳,正在猛烈攻击吉林,同时,也......

  张学良是918最大的敌人

  无知者无畏:张学良的妄想和蛮干促成苏日联手

  即没有能力,又没有自知之明,不自量力的张学良,坐镇东北这个各方利益错综复杂的敏感地区,结果只能是外交惨剧。

  张学良为何制造外交惨剧中东路事件

  20世纪2、30年代的东北是这样一幅势力格局。日本和苏联均在中国东北拥有之前条约规定的权利,两大强国分南北将东北纳入其势力范围,并极力排除有第三家列强势力进入东北的可能。中国作为东北主权的拥有者,因为国力孱弱,只能容忍两者势力的存在。而美英等列强,虽然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却因势力没有进入东北而无法直接处理东北事务。

  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实力最弱的中国,应当持怎样的立场呢?无论是与日苏两方哪一方结盟对付另一方,还是持中立态度以便利用日苏双方的矛盾,都是在情理之中的选择。以当时中国的国力,一旦发生单独与两强之一的直接冲突已经是外交失败了。

  还能有更失败的吗?

  有,而且这种最失败的情况恰好就是历史本身:张学良试图靠自己打败日本也打败苏联——而且是同时翻脸。

  这就是中东路事件,关于中东路事件,上期《重读抗战》中我们已分析过。但从张学良的角度上看,中东路事件尤其能体现张在整个走向九一八过程中的责任。

  对于中东路事件,晚年的张学良回忆时直陈是自己挑衅挑起的。

  张学良在回答采访提问时说:“那后来有了所谓“中东路事件。中东[路]这件事,你那天问我是谁挑衅,换句话,不是人家挑衅,是我们挑衅。”

  作为最弱的一方,直接向日苏两个强大得多的势力之一挑衅从而挑起事端已属匪夷所思。张学良究竟是如何想的?对此,张学良在口述史中直白地说明了:“那时候,可以说是我大胆的作风。当时我想要树立自己的威权,总要把日本打败,或把俄国打败。那时,我不自量力,很想施展一下子。”

  “不自量力”四个字的自评可谓恰如其分地反映出1929年的张学良是个什么样的心态。也就是说,当时的张学良根本对日本、苏联有多强,自己的东北军有多孱弱没有一点概念,才会生出这样的妄想。

  可是,张作霖是日本人炸死的,东北易帜,满蒙利益,一直以来令对张学良威逼利诱,令他头疼的也是日本,张学良自己也说“总要把日本打败”。张学良的一系列举措,也在事实上一改其父与日本合作的态度,处处不合作,与日本撕破了脸。那么张学良为什么不打日本人,却去打与他矛盾并没有那么深,更不是无法调处的苏联呢?

  对此,张学良回忆中东路事件时是这样解释的:

  “我怎么会跟俄国……因为那时我看,日本我们自己打不败了,所以我的目标是要跟俄国打……我就想站起来……也是对日本一个表示,我敢打。”

  为了向日本示威“我敢打”,张学良选择了向苏联挑衅挑起事端,最弱的奉张集团选择盘踞东北的苏日两强国同时翻脸。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只能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张学良既不知己(奉张集团无论在苏还是在日面前都是弱小),也不知彼。为了向日本现实“我敢打”而去挑衅苏联的下场只能是头破血流。

  对此,东北军内部也怨声载道:“有的说:‘东联孙吴,北拒曹操,乃策之上也;而今东抗孙权,北拒曹操,是乃走麦城之路也!’”

  谁都明白的道理,对“不自量力”的张学良来说,是听不进去的。即没有能力,又没有自知之明,不自量力的张学良,坐镇东北这个各方利益错综复杂的敏感地区,结果只能是外交惨剧。

  但,惨剧不仅仅是张学良的惨剧,也是中国的悲剧。

  中东路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

  中东路事件的后果之一,是如上期《重读抗战》所述,暴露了国民政府对“满蒙利益”的底牌——动用武力强行收回条约规定的利益。这使针锋相对动用武力强占东北一劳永逸解决满蒙问题成为日本的必然选择。

  1929年7月,张学良派出武装强行收回中东路。

  1929年7月,关东军参谋长石原莞尔提出以“世界最终战争论”为前提,武力占领“满蒙”的“石原构想”。

  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

  中东路事件的另一后果,是日苏联手对付中国。原本在争夺东北上利益对立的日苏双方,在面临自己在东北的利益将被中国动用武力强行收回的挑战时自觉联手,站在同一立场上相互支持对付中国,这点上期《重读抗战》也说到过。两强联手对付一弱,东北的命运可想而知。

  甚至,连九一八事变的形式,都与中东路事件有密切联系。正是张学良、蒋介石选择悍然撕毁条约动用武力强行收回铁路,让华盛顿体系下讲究遵守条约,在条约约束内依靠公开外交解决问题的列强全部站在了苏联一边,抨击中国。使得关东军在设计九一八事变时特意设计了栽赃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依据条约获得的南满铁路这一安排,试图将九一八事变打扮成中东路事件的翻版,使世界舆论认为是中国再次撕毁条约武力收回铁路,从而将侵略偷天换日成日本保护正当利益的合理军事行动,而这个设计,在九一八事变初期,获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

  从这个角度上说,九一八事变的导演,一半是石原莞尔,另一半,却是张学良。

  这一切,祸源居然都是张学良的“不自量力”……

  莽夫变懦夫:吓破胆的张学良抗命不抵抗丢掉东北

  九一八不抵抗的责任,无论从旁人分析,还是张学良自己认识,都毫无疑问在张学良身上。

  九一八事件中东北军不抵抗的行为,张学良的责任推不到蒋介石头上去。

  如果说,张学良能够始终保持他“不自量力”的状态,始终对日本保持那种“我敢打”的状态,那么,虽然他依旧是个缺乏能力,没有自知之明的莽夫,但仍不失为抵抗到底的一条汉子。

  但事实上,他不是。中东路的惨败使他吓破胆,他终于明白他的东北军有多弱,而列强的军队有多强。

  他的论调从此180度大转弯。原来那个信誓旦旦,自信满满地“我敢打”、“想要树立自己的威权,总要把日本打败,或把俄国打败”的愤青张学良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他开始信奉“开战必败”。

  张学良认为东北军的实力不足以对日作战,贸然对日作战必然失败。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发生时,东北军主力正在关内支持蒋介石进行中原大战,“东三省驻兵减弱”,防务空虚,张学良对与日作战更全无信心。7月6日,张学良致东北政务委员会电文中还说:“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7月10日,致外交部次长王家桢电,言“若有冲突,将重蹈旅顺、大连之覆辙,致使满蒙为日本人所占领则是明显的,所以我方应该避免冲突”。

  既确信打不过,张学良又无权(外交权力已经上交国民政府)无能弥合与缓冲日蒋间源于“满蒙利益”的对立,能够做的,就只能严命部下“避免冲突”,以防“衅自我开”,从而给日军动武的口实。而事实上,无论张学良还是蒋介石也都明白,日本离动武也就只有一个口实的距离,他们也因此同样确信,当时不是对日开战的好时机。这就是九一八事变前无论蒋还是张,都三令五申部下的中国军队“力避冲突”,不给日本以动武的口实。此为他们当时唯一可以应对的措施。

  但口实你可以不给,不代表对方不能制造。九一八事变正是关东军栽赃嫁祸制造口实发动的。而第一时间未能知悉对手制造了口实的中国方面,依旧保持“力避冲突”,不给口实的原则,自然就成了遗下骂名的“不抵抗”。


老师同学下午好!今天我们小组将给大家讲述这位风流少帅——张学良! 【单击】 张学良字汉卿,人称“少帅”,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 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 曾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下面我们以时间为轴,来了解一些关于张学良的人,与事。 【单击】 张学良7岁时开始读四书五经,并于8岁的时候和大他三岁的于凤至订婚。 这张照片就是于凤至与张学良小时候打高尔夫时的合影。 16岁时两人成婚,同年认识了普莱德等对张学良后生影响很大的几位友人。 【单击】 张学良和于凤至婚后两人始终相敬如宾。 在东北易帜等重大历史事件中,于凤至赞同统一、反对分裂,在协助张学良处理杨常事件中发挥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时说,于凤至对我很好,她是贤妻良母。 她在生第四个孩子时,得了重病。于凤至的母亲和卢夫人一边准备后事一边商量把于凤至的侄女娶过来,以便照顾于凤至的四个孩子。 我得知此事,坚决反对,对她们说,于凤至现在病得这样厉害,真的娶了她的侄女,等于是在催她死。 但两位老人坚持这样做,无奈之下,我答应他们,假如于凤至去世就娶她的侄女为妻,但现在不行。 【单击】 1919年的时候,张学良与进步教官郭松龄结识。 【单击】 张学良回忆起往事时说:郭松龄是“影响我一生”的几个人之一。 张学良对郭松龄湛深的学养和高洁脱俗的人品是极为钦佩的,虽比自己年长19岁,但两人却成了莫逆之交。 张学良说:“我父亲常常说这样一句笑话,除了老婆不能和他(郭松龄)睡以外,你大概吃点什么东西都会惦记他。” 而张学良当时形容自己与郭松龄关系的说法是:“我就是郭茂宸,郭茂宸就是我。” 【单击】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6月17日,在英帝国主义干预下,直奉两系停战议和,签订和约。双方自19日始将军队撤退,终结战争。 两年之后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学良任镇威军第三军军长,与第一军组成“一、三联军”,担任山海关一线的主攻任务,打败直军主力,从此,一举扬名。 在1924年的10月,张学良与谷瑞玉结婚。 【单击】 说到张学良的妻子,人们很容易想到于凤至和赵四小姐。 而张学良第二位夫人谷瑞玉的名字则鲜为人知。 俄中混血的谷瑞玉为了救学生曾成为压寨夫人,后来与剿匪途中的张学良相遇相爱,并结识了郭松龄夫妇。 张学良的父亲虽最终同意了两人的婚事,但谷瑞玉却未能准许入住大帅府。于凤至对曾是压寨夫人的谷瑞玉存有芥蒂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单击】 1925年郭松龄反奉后,与郭氏夫妇关系密切的谷瑞玉受到牵连,两人的感情逐渐变淡,并于1930年离婚,后来改名孟晓玉,进入某大学物理系任教。 在离开张学良的半个多世纪时间里,谷瑞玉终身未嫁,一直到逝世前,在她家里的墙壁上、书架上,始终悬挂、摆放着张学良年轻时的照片。 终年83岁的她,一生没有子女。 “一生未进帅府门, 被休孤寂了终生”,可以说是谷瑞玉一生的写照。 【单击】 1925年,郭松龄反奉,张学良没能够阻止,由于日本的出兵干涉,反奉功败垂成,郭松龄与妻子韩淑秀被害。 【单击】 对于郭松龄的爱国正义行动,张学良是同情的,但要让他反对自己的父亲,张学良还是做不到。对于郭松龄夫妇的死,张学良一直十分痛惜。 据张学良的随从副官周文章回忆说,张学良得知郭松龄夫妇被俘后本想救下将其送往国外的,但终究是没来得及,与郭松龄结怨甚深的杨宇霆怕夜长梦多有变化,密令将其就地枪决了。 最后张作霖命令将两人尸体在小河沿暴尸三日才收葬。 【单击】 而关于受张家大恩的郭松龄为何反奉,原因其说不一,普遍的说法是,在两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亲睹了连年的军阀混战,使国家破败百姓遭殃的情景,不由得对张作霖、杨宇霆等人继续扩军备战、抢夺地盘的行为大为不满,最终他在妻子的支持下决心反奉。 张学良后来经常怀念郭松龄。 1927年奉军遇困时张学良曾对部下说:“如果郭松龄在,我现在就不会这样为难了。” 九一八事变50周年时,张学良还念念不忘地对记者说:“如果那时郭松龄在,日本就不敢发动‘九一八’事变。” 郭松龄的长孙郭泰来说,郭松龄死后,张学良来到我们家,给我曾祖父母跪下并流着泪说:对不起,我没有保护好郭大哥。 【单击】 1928年,张学良劝父亲息兵撤关,致电给阎锡山说:“实不忍奉晋相见以兵,糜烂北方。” 6月4日,父亲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谋害。6月18日,张学良忍痛微服返奉,21日才公布死讯并发丧。 12月29日,宣布东三省易帜,与南京政府实行统一合作,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奉军结束,东北军诞生。 【单击】 “东北易帜”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1929年,中东路战争爆发。 12月22日,《伯力议定书》签定,“中东路事件”得到解决。 【单

西安事变,是一出扑朔迷离、云山雾罩的隔夜戏。粉墨登场的有各色人等,军阀杨虎城、财阀宋子文、看客阎锡山等等,但其核心主角是张学良、蒋介石和宋美龄。有人说:张学良没有输给蒋介石,而是输给了宋美龄。

张学良还说过:只要夫人活着,我就要把秘密守住。这是一个什么秘密?

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为什么不杀张学良,除了张学良曾经立有大功之外,还有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原因,那就是有第一夫人宋美龄的暗中保护。他曾经描述宋美龄在西安事变后,十分严肃地对蒋先生说:“你要对他(张学良)做不利的事情,我就离开台湾,再把你怕的事给公布出去!这句话很厉害。”

那么究竟,宋美龄为什么要竭力保护张学良,甚至不惜冒着与蒋介石决裂的危险?这就要说到宋美龄与张学良之间,那种非比一般的情谊了。

这种情谊,让原来信佛的张学良,在很长的幽禁岁月中,经宋美龄的劝说,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宋美龄希望信仰基督,能够帮助张学良排遣心中的愤懑不平。

张学良去世后,留存信件有四大箱约500多封,这些信函包括他与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及其他人的往来信札。值得注意的是,500多封信函中,张学良与宋美龄的私人通信最多。在这些信件中,可以清楚看出两人之间的诚挚感情。

在这些信里面,宋美龄称呼张学良为“汉卿”,张学良则一直称宋美龄为“夫人”。他们书信交往中,宋美龄的去信多以英文写,从两人往来的书信中,可以看出宋美龄经常关心软禁中的张学良,在生活上面,她经常送一些日用品、礼物给他。

2001年10月,张学良因病在夏威夷檀香山去世。消息很快就传到美国,宋美龄听到后悲痛难过。那时已经行动不便的她,随即交代辜振甫和其夫人严倬云代表她,赴夏威夷参加张学良的追悼会。在追悼会上,辜夫人将一束写有“蒋宋美龄”的十字架鲜花,放在了“少帅”灵前。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学良不抵抗真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