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学书院三同书院都学这什么?在哪儿?如何报名?

京外大学生北京实习记:让梦开花,让梦凋零

 作者:雷瑀 张可蓉 诸葛亚寒 来源:中国青年报

□北京是一座承载梦想的城市,在这里看见和接触的人和事,随时能刺激你的求胜心

  □现实和理想是有差距的,但看的越多,见识越广,心也就越开阔,不管怎样还是会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脚踏实地

  □北京能给你一个翻身都难的床位,也能给你一个不断折腾的平台,梦想碎了又如何,至少你曾为梦努力过

  当所有人都在听马的《南山南》时,王一丹在听汪峰的《北京北京》:“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离去,我希望人们把我埋在这里,在这我能感觉到我的存在……”

  7月15日,即将升入大四的王一丹结束了最后一门考试。当天,她和同班4位同学拿着早已买好的火车票,从西安出发来北京实习。那时候,对她来说,“北京真的只是一个梦,很不现实,即便是已经坐上了去往那座城的火车。”

  当她真正把北京的地踩在脚下时,才知道,这里也有散发着臭味的街道,也有在马路边乞讨的流浪者,也有摆地摊的大叔大婶;在这里,她见到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地方,天安门、八一电影制片厂、颐和园和金融街。

  可慢慢地,一直高举 “北京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旗帜的她,发现自己走着走着没了底气,只好灰溜溜地收回旗子,坐在地铁口发呆,质疑此行的初衷。

  相比王一丹,李墨没有那么悲观。

  今年暑假,就读于西部一所二本院校的李墨选择北上“镀金”。23小时的火车,他激动到没有“闭上眼眯一会儿”。可他心里清楚,这座城市并不是自己的归属地。这个准大四生,只是想看看这个“让梦开花,也让梦凋零”的地方。

  虽说大部分同学承认, “一腔热血来,多数人的结局是暗淡离场”。但他们仍然在坚持。用李墨的话,“北京是一座承载梦想的城市,在这里看见和接触的人和事,随时能刺激你的求胜心,这就是理由。”

  有人把这群学生称为逃离北上广的“逆行军”,也有人笑称他们是北上取经的“实习僧”,一路艰难坎坷、打怪无数。在李墨眼里,他们过着和北漂一样的生活,在梦想和现实的夹缝中捕捉打拼的幸福感;他们没有北京“土著”大学生的优势,实习机会“僧多粥少”,成本“入不敷出”。

  一款移动社交软件发起的调查显示,西南院校的学生钟爱到北上广深实习,其中以成都最为典型。在成都参与调查的150人中,有实习计划的大学生超过100人,其中63%的学生选择去北上广深的大中型企业实习。

  而在中国青年报记者通过“中国青年报-长大”微信公众号进行的一项有1106名学生参与的“京外大学生暑期在京实习情况调查”中,超过七成的大学生是第一次来北京实习,其余学生有两次或两次以上在京实习的经历。

  李墨很羡慕那些拥有多次在京实习经历的朋友。对他来说,一个外地大学生,一个普通二本院校学生,想要在北京“捞”到一个名企名单位的实习,“难度不亚于穷小子找到个白富美的女朋友”。

  他没那么幸运。来京前,李墨在招聘网上投了近150封简历,收到的回复是个位数。最终愿意接纳他的是一家50人左右的传媒公司——实习期3个月,每月补贴250元,不包吃住。

  这家传媒公司的一名员工告诉了李墨外地大学生难找实习的原因:“无论什么公司、单位,肯定都愿意接收本地的大学生,外地学生住房、安全太成问题。另外,好单位好企业都先看学校,985、211是首选,很多实习名额几乎都是对口的。我们都知道外地的会更苦一点,经常有不少学生坚持不了就走了,所以选择你们会更慎重。”

然而,对于这群赴京实习的学生来说,找实习还不是最难的。在调查中,41.5%的学生认为最大的困难是租房问题,其次是实习工作与预想差距较大(25.68%)、整体生活开销太高(18.08%)、自我能力与实习工作有差距(5.97%)等。

  “我现在都有点害怕那些说北京话的人。”谈到租房,来自湖北武汉某高校新闻专业的大三学生李佳有些委屈。为了方便,她选择通过中介公司来解决实习租房问题,可事实并不如想象的那样顺利。

  交了中介费和定金,李佳搬进了“新家”。可就在搬家那晚,房东以房租太低为由让她搬走,“还威胁说如果不搬就报警”。

  “能有什么办法?那两天北京气温都接近40摄氏度了,我们拖着行李被赶出来。”几天后,中介打来电话称帮她找到了新的住处,可在签合同时又提出:“必须签4个月,你们要住就住,不住我不要你们中介费了赶紧走。”

  和李佳一样,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的大三学生张霄也对中介充满无奈。从实习公司加班晚归的他,回到建在“废墟”上的650元一个月的出租房。没想到,房间漏水严重——雨水顺着空调管道渗入床铺,“被中介骗了,之前说不漏水,现在床都湿了,这可怎么睡啊……”

  调查显示,40.14%的大学生每月租房费用在500~1000元,39.96%的在1000元~2000元。而在北京实习期间,生活费支出最大的即是租房,占比超过65%,其余是吃饭(16.73%)、交通费(11.21%)等。

  同样是1000元,有学生在二环内租了个床位,“离实习单位近些”,也有人选择在五环外租一个单间,“尽管通勤时间多了几倍,但总归有一点私人空间”。

  湖南师范大学学生刘耀东租的房在二环上的崇文门附近。“房子”其实只是一个床位。一套约100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20余人,根据上下床和卧室大小的不同,每月租金750元~800元。未经装修的房间、坏掉的冲水马桶、没有喷头的淋浴管、无处不在的蟑螂……由于实习没有工资收入,刘耀东又不愿意给家里增加负担,她最终选择了750元的床位。

  “这就是靠理想饮饱吧,我睡的不是床,是情怀。”她笑称。

“实习僧”如何让这场经历物超所值

和刘耀东一样,王一丹也选择租了一个床位——8人间,600元一个月,20余人共用一个卫浴,“一条窄窄的过道,似乎只能容一个人通过。房子被隔成一排排‘标间’,熏人的怪味,嘈杂的说话声,还伴随着一声声狗叫……”

  王一丹在北京一家搜索引擎公司实习,做词条编辑工作。“每人每天有限定的工作量,你得一直盯着电脑,第一天就感觉自己快瞎了。”这与她初到北京,希望可以参与某本书策划工作的想法相差较大,“会有落差感,自己以前还是太理想了”。

  “为什么是北京?”王一丹质疑自己的选择。

  李墨的回答很肯定。在他看来,以他所在学校的层次和专业,要想在省城找个月薪三四千元的工作虽然不难,但如果希望工作更“有面子”一点,还是需要来外面锻炼一下,“无非就是镀个金,再长长见识”。

  这个回答得到了较多参与调查学生的支持。57.05%的学生渴望名企、名单位的实习经历,50.9%的学生认为北京资源集中、增长见识,也有35.71%的学生希望认识更优秀的人、拓展人脉。选择实习时,他们最先考虑的也是实习单位知名度,占比超过一半。

  某知名传媒公司负责招聘的HR王佩告诉记者,“几年前,筛选简历看到主席、社长都会留意一下,可现在主席、社长实在是太多了,除了学校的资历,实习经历非常重要。”

  而对于学生简历中的实习经历,王佩的看法是:有国字头单位、知名企业实习经历的应该能说明学生有一定能力,但不全能说明,“还得看看实习时间、内容,有的只实习1~2个月,那就有可能是学校对口单位名额,如果实习超过3个月,甚至半年时间,那说明学生受到实习单位认可”。

  “优秀的简历就是让优秀公司发现我的敲门砖。”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专业的大三学生潘纯,今年暑假来到北京一家金融媒体实习,在她看来,“许多公司的聘用标准就限定在211、985的院校,普通院校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能投简历的公司本来就不多,如果自己的简历再不好看一点,基本就没什么竞争力了。而且国企的实习无疑是对你自身能力的证明,所以我觉得很需要。”

  这一点,潘纯的师兄杨聪深有体会。他说,“实习经历不出彩的时候,投了很多简历,中标率就很低。后来去了一家知名度很高的公司实习,之后投的简历中标率高了不少。”

  无疑,北京拥有太多优秀企业、单位的实习机会。不过在王一丹看来,除了这份实习经历,北京所拥有的资源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用她的话来说,“这可能就是情怀,当物质方面需要去忍受的时候,精神上的满足才能让自己平衡,才会让此行值得。”

  云南某财经院校的大四学生方可就认为自己“高投入”的实习“物超所值”。因为她去国家大剧院看话剧、去798参加沙龙、到国家博物馆看展览、到中央电视台参加节目录制……“不到北京,就不会有这些经历。”方可说。

  “有句话这么说的,北京是全国少有的几个城市里,你和别人说梦想,别人却不会嘲笑你的地方。”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广告专业的杨大森在北京投了100多份简历后,收到回复的只有10余份。但他留下了。

  一位在西部某高校教授新闻写作的老师认为,学生在北京实习确实能为就业增添一个砝码,在当地媒体找工作“较受欢迎”。北京有很多优秀媒体,明显感觉,到这些媒体实习过的学生专业实操能力更强,对新闻的认识上也更深入。

 北京?北京!留下为梦想努力的背影

调查中,52.63%的来自985高校的学生和52%的来自高职专科院校的学生认为在京实习经历让理论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收获很多;近七成来自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认为名企、名单位的实习经历为自己的简历增色。

  “不同背景的学生收获会不一样,尽管不知到底值不值,但总不会后悔。”李墨说,初到北京,身边许多朋友都会有那么一段时间对北京画上一个问号,“这里有太多梦想照不进现实的失望”,而经历过后,或许才会对北京画上一个句号、省略号或者感叹号,“有人失意地走了,也有人满意地离开了,也有人选择了北漂,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参与调查的1106名在京实习的大学生中,41.05%的学生的就业打算是在北京做北漂一族,27.22%的学生会选择和北京一样的一线城市就业,21.7%的学生选择到普通二三线城市就业。

  毕业后,杨大森和张霄会选择加入北漂一族,方可想到上海试试,李墨选择回到自己家乡就业……在留下与不留之间,在现实和梦想之间,北京实习经历或多或少对他们有了改变。

  一个匿名参与调查的学生在问卷中这样写道:“在外地才知道家的可贵,也只有在陌生的地方与陌生人共事才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个人素质才干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还有学生写道,“现实和理想是有差距的,但看的越多,见识越广,心也就越开阔,不管怎样还是会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脚踏实地。”

  “不管你在北京是否找到了梦想的落脚点,我想,经历本身就已经足够。”对于方可来说,他并没有那么功利地希望这段经历能给他带来什么。“北京能给你一个翻身都难的床位,也能给你一个不断折腾的平台,梦想碎了又如何,至少你曾为梦努力过”。

  方可认为,来北京实习,就是在“夹缝”中做个“梦”,“你首先要接受这种夹缝里的生活,这是物质上的,其次才是‘梦’,梦更多是精神上的。值不值得,就看你能否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自己从未想过留下,但也不后悔来过。走得多一点,见得多一点,也许就会快点长大吧。”王一丹说。

  结束北京实习,方可在南锣鼓巷给一年后的自己寄了一封“慢递”,明信片上印着北京胡同的彩色素描,他写道:“大学最后一年,在京实习67天,不知未来何处,幸好已经触及过想要到达的梦想彼岸。”

  (应受访者要求,除刘耀东、张思驰、杨大森,文中名字均为化名)

出品人/传媒指导老师_ 陈安庆

出品单位_ 南方传媒书院


2015秋9月 新学期【课程安排】

——————————————————————————

經世致用,實事求是。心憂天下,敢為人先。

相容並蓄,博於問學。明於睿思,篤於務實。

与南方传媒书院9年实践

——————————————————————

南方传媒书院2015秋季课程表

一、财经深度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和流派

(财经杂志、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

二、确定调查性报道的选题: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三、寻找采访对象:利用社交和社会资源找人的操作技巧

四、采访(上):新闻采访方法论

五、采访(下):调查性报道探询真相的20点提示

六、新闻报道写作:讲故事的艺术——寻找最好的文本和角度

七、编辑:防止虚假新闻顺利“拆雷”、“排雷”的科学与艺术

八、 财经特稿、调查性深度报道与系列报道

九、新闻职业伦理:媒体人的诱惑与禁忌

十、法制报道:法律术语和报道规制专业表达范式

十一、灾难报道中的人性关怀和报道规范

十二、全国两会与中国政治观察

十三、金融证券深度报道:逻辑、故事、结构与视角

十四、大数据时代的新闻报道:融媒体与全能记者的培养

十五:国内几家主流媒体的新闻采编规范 (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瞭望东方周刊 、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湖南卫视、东方卫视

十六:国内主流媒体的采编管理规范 (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南方周末)

十七:全媒体融合下的常用实用软件应用——网络三剑客:

十八:新闻职业素质培养

(新闻发现力、洞悉力、新闻角度、沟通采访口才养成)

十九:湖湘文化(从曾左胡彭到毛泽东)在新闻道德培养方面的应用

二十:新闻发布会模拟采访、记者遴选中的结构化面试、驻点调研

( 以上均为地面实体课程。)

———————————————————

南方传媒书院主讲导师:陈安庆 先生

安徽濉溪人,生长于宁夏银川,国内首家新闻私塾(2006)---南方传媒书院(原深度突击新闻公益私塾)创始人、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新闻系客座教授、资深媒体人——曾担任新华网湖南频道副总编、银川晚报社副总编、《瞭望东方周刊》资深记者、《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中国新闻社江西分社采编中心主任、人民网江苏频道采编中心主任。大学毕业后任职湖南电视台卫视频道、湖南经济电视台《法制周报》、《潇湘晨报》》深度报道部,先后担任主力、首席记者。中国第一代调查记者代表性人物、一线十三年采编经历,职业媒体人。擅长时政报道、调查性报道,财经报道,参与创建《法制周报》、人民网江苏频道等主流媒体采编平台。

届别:南方传媒书院第10期

时间:2015年9月-2016年1月(周末、公休日)


a 国家公立统招全日制大学本科、研究生( 大一、 研一);

b 高考语文成绩120分以上 、文科综合220分以上两者兼具者优先;男生优先;

c 德才兼备、学业人品俱佳;

d 有理想、有情怀、有野心、有抱负、有文笔、有创意.

e 争强好胜、A型血摩羯座、天蝎座学霸型才俊优先。

f 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

g 智商、情商、韧商三商俱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三观健康。不偏执、不拖延、不散漫,擅于团队合作。

专业:新闻、中文、经济学、金融 、财管法律、哲学

?提示本课程专注新闻公益教育,传媒业界名师讲课,不收取任何费用,全免费!


南方传媒书院(原深度突击)——创建于2006年,为新闻传播类专业在校学生和青年记者打造的新闻教育平台有意加盟,新闻大一,研一学子可申请报名,经笔试合格,考察遴选值得培养的全免费。联系指定Q Q:向下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南方传媒书院9周年 H5 自制宣传大片(继续向下看点击左下方哦)↓↓↓↓↓↓↓↓


南方传媒书院原深度突击) ID shendutuji—创建于2006年,道南正脉,发端湖湘,辐射南中国,首家民间新闻教育书院。记者摇篮,新闻黄埔,传媒业界资深媒体人领衔,助力新闻业界学界,互联网+线上教育+地面实体公开课,国内多家新闻院校教辅平台;践行新闻儒学,崇家国担当。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启承传媒界育德树人先风。新闻院系大一,研一学子可申请报名,经笔试合格,考察遴选值得培养的全免费。希望交流,新闻传媒研究\媒体战略制定\企事业单位新闻发言人、通讯员培训讲座\媒体新员工培训\媒介商业合作咨询\新闻考研培训\企业策划和广告推广\招聘推荐传媒人才等涉媒实务,请联系指定Q

记者摇篮、新闻黄埔、新闻院系教辅平台

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资深媒体人陈安庆(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微信媒体采编业务研究交流群!本微信群实名验证:单位(界别、行业)+姓名+职级、职务+工作资历,按照不同归类分组交流,欢迎关心新闻实务高校教师、资深媒体人、媒体从业记者编辑、新闻学子、企事业单位朋友广泛参与!)

又到暑假末了(说得好像你有暑假似的),不少大中小学都陆续开学,在即将面对繁重的课业的同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的小伙伴们却迎来了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儿。学校投资近700万元,经过不到40天的紧张施工,打造出了焕然一新的浴室:宽敞明亮的洗浴空间,高端大气的装修风格,全封闭、干湿分离的精心设计,沐浴时轻声相伴的音乐,集沐浴、健身、自习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浴室环境。这不再是个只能洗澡的地方,更像一个高端学生会所。

浴室整体风格以灰色和棕色为主色调,布局分上下两层,一层为男生浴室、自习室、服务台,二层为女生浴室、自习室、健身房。沐浴区一改大众澡堂的弊端,单人单间,每一个浴位占地近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华学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