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子和孔子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判别标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

君子乐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君子同其远,小人同其近。《易·同人·彖》

小人当退黜之时,往往疾视其上。君子则穷通皆乐,未尝一日忘其君。《读易详说》解《易·否·初六》

臣闻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恶恶,近君子而远小人。善善明,则君子进矣; 恶恶著,则小人退矣。《贞观政要》卷五

原标题:君子和小人有何区别?孔子用十条标准告诉你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贵族与平民,没有道德含义。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尽管也残留着社会地位上的区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地位的标准,而以“德行”作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

虽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讥笑为“伪君子”,但这并不影响君子这一词的美好内涵,我们做人、做事,都应该朝着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远小人。

那么,君子和小人如何区分呢?孔子告诉我们十条标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释义:君子心胸光明开朗,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经常愁眉苦脸。

感悟:君子的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无论得意或艰难,都自然是胸襟开朗,乐观而不盲目,对人宽容,没有仇怨,所以能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小人的心里永远都有事情,不是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就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对,再不然就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释义: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感悟: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对待众人,一视同仁,不拉帮结派;小人却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排斥异己,结党营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释义:君子看重的是道义,而小人看重的却是利益。

感悟:当遇到问题,或者面临选择,君子会首先以道义的标准去衡量,最后做出选择;而小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获利,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问题或者做选择的时候的最大区别。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释义: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感悟:品德高尚的君子有仁爱之心,凡是别人的事情符合道义的,君子不仅乐见其成,更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达成美好的目标,促成别人的进步、成功。但如果是不合道义的,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君子一定不会成人之恶,为虎作伥。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释义:君子能够以道义包容不同的意见和想法,营造和谐的氛围;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却心口不一。

感悟:君子能够容忍不同的想法、意见,并且不会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与人赤诚相见、肝胆相照。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阳奉阴违。表面上迎合别人,顺从别人,但是却心怀鬼胎,甚至想着算计别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释义: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感悟: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我们“主要看气质”。君子庄重,心境平和,气定神闲,没有骄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带有攻击性,充斥着骄矜的气息。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释义:这句话有多种解释。一说君子日日长进向上,小人日日沉沦向下;一说君子徇天理,日益高明,小人徇人欲,日益污下。一说君子追求高层次的通达,小人追求低层次的通达;一说君子上达达于道,小人下达达于器。

感悟:古人说,志当存高远。做人两个方向,一个向上,所谓“上达”,一个向下,所谓“下达”。向上即是向善,不断改正错误,追求道义;向下即是不知改过,不知修身养性,日见其颓废。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向上走总是困难的,要付出很多努力;向下走很容易,但结果却是毁掉了自己。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释义:君子所思考和忧虑的是德行,小人所思考和忧虑的是田宅禄位;君子所思考的是不能触犯法律,小人所思考的却是如何获得利益。

感悟: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则唯利是图,虽蹈刑辟而不顾。君子和小人所思考和忧虑的东西都不一样,所采取的行动自然也就不一样,最终的结果更是天壤之别。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释义: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感悟:出了问题、有了矛盾,君子有自我反省、自立自强的特质,君子总是先反省自己的做法,寻找自我的不足,从而改正缺点不断进步。而小人则正好相反,从来不会检讨自己,总是把错误和责任推给别人,对别人求全责备,自然不会有进步。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释义:君子走投无路时,仍然坚持原则;换了是小人,就胡作非为了。

感悟:能否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然坚持原则和底线,不仅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也是真君子和伪君子的区别。越是在最艰苦的环境中,越能看出一个人的本质。

梦和现实是反的吗?梦境都预示着什么?梦到死去的亲人要怎么做?

回复【】内文字获取相应国学资源

【弟子规】:弟子规及全文注释

【道德经】:道德经及全文注释

【三字经】:三字经及全文注释

【金刚经】:金刚经及全文注释

【千字文】:千字文及全文注释

【论 语】半部论语及其注释

【大 学】:大学全文注释解读

【心 经】:心经图解梵唱注释

【易 经】:易经六十四卦全解

【孝 经】:孝经全文及其注释

【增广贤文】:增广贤文醒世语

【朱子家训】:朱子家训全文解

【了凡四训】:了凡四训全文解

【二十四感孝图】:24孝感全图

【中 庸】:中庸全文及其注释

【百家姓】:百家姓全文解读篇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原文篇

【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全解

宋朝司马温公(司马光),在谈到刘器(刘侍制)为什么能够做到“尽心行己”的修养功夫的时候说道:“他的秘诀,就只是做到了‘诚’而已矣!而要做到‘诚’的工夫,就必须先要从不妄语开始做起。”司马温公又曾说到:“刘器的平生,只是一个‘诚’字,他能够把‘诚’字做到了颠扑不破的地步啊!”当时的市民田叟说道:“若是经过南京,没见到刘侍制,就如同经过泗州(山东曲埠),没见到大圣孔子一样的遗憾啊!”为什么他们能够如此的感动人心呢?答案也只是诚而已矣!故事二:任国佐有一次生病,病了很久都没有好,就请道士设立醮坛,向上天祈求保佑平安健康;任国佐就在晚上睡觉做梦的时候,听到神明对他说:“任国佐,你平生为人,心口不一;从小到大都没做一件好事,你这一生所积的罪恶,阎王已经定了案,你的死期马上就要到了啊!”果然没过多久,任国佐就死了。 友情如酒。 嘴甜心不诚的泛泛之交,像水果酒。 樱桃酒、苹果酒、橘子酒、杏酒、梨酒,琳琅满目,色彩缤纷,人见人爱。然而,水果酒仅能浅啜,不可多饮,一喝多了,它那种腻人的甜味,会恹恹的滞留在喉头,去这难,留之更难。 君子之交,像米酒。 酒味淡淡淡淡的,似有若无。它不醉人,也不腻人。它不会使你上瘾、你也绝对不会为它而疯狂。可是,在一个微风轻拂、花香袭人的下午,你会不经意的想起它。倒一盅米酒,配一碟花生,你可以度过一段情适愉快的时光。在凄风苦雨的夜晚,喝它一盅,也可以挡住那汹汹涌来的愁绪。 小人之交,像椰花酒。 酒味浓、酒气重,一时失察喝了它,醉得一塌糊涂,吐得五颜六色。次日醒来,总在头痛欲裂的狼狈里,怅然地生出悔不当初的感觉。 葡萄酒呢,像友谊恒远常存的知己。 清醇甘冽,酒味隽永。红酒像玛瑙、白酒像水晶,都是友谊的“精品”。酒龄越老,酒味越佳。喝着时,恋它;不喝时,念它。它绝对不会使你酩酊大醉,但是,它会让你在微醺里对它魂牵梦萦。 能为你两助插刀的生死之交,像千年灵芝酿成的药酒。 这样的酒,世间绝少;能否遇上,全看缘份。拔开瓶盖,便已酒香袭人;小啜几口,酒气绕舌、酒味隽永。时常喝它,健身益体,百病消除。 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经常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时,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惟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关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何为君子?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个‘命’就是生命本体,就是“道”,也是所谓“天命”。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知“天命”之人,明“道”之人就是“君子”。就自强不息与天同健。也就是《阴符经》所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所谋何事?所忧何为?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何为水?液态,无色、无味。水在0度可以结成冰,冰在0度可以化成水。 君子之交淡如水:冥冥之中一份惊喜,人性且厚道。“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水如山中清泉,自然纯净,有山之灵气;那水如涓涓细流,清澈透明,有溪之绵长;那水如井中佳品,甘甜醇爽,有井之魂灵。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之交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一种与天地共存的默契,如丝缕般交织在一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