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没辙了,武汉高职高专学校排名上不上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以读专科为耻,甚至在介绍自己学历的时候都感觉接受到社会的冷漠眼神。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有一点大家公认的:只要有能力,谁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创造奇迹。比如说,数学只考了一分的马云,创造了网上购物神话。比如说,大专毕业的汪涵,成就机智幽默而人脉深厚的主持人风范。

提到他们的时候,谁不是满眼艳羡,竖着大拇指夸?所以,专科并不是判定一个人是否有出息的标准。它仅仅是学历的一种,学历是社会为了方便就业,而制定出的一种人才ABC培养方案。那么,专科生如何从最底层的培养方案,逆袭成人生赢家,让未来的路更宽广呢?名人和大咖的亲生经历,告诉你,有以下七大铁律。

“我从小的座右铭便是勤奋,之所以能和张艺谋、赵宝刚这类大导演合作,就是因为我比一般人更努力”

不是科班出身,没有显赫背景,孙红雷的成名之路注定艰辛而曲折。不过,勤能补拙,任何人,只要你持之以恒,执着追求,相信有付出就会有汇报。

孙红雷当年为考中戏(旁听生),一个月内疯狂跑步减肥,由此可见这位荧屏硬汉身上的刻苦精神。孙红雷全身是艺,除了精湛的演技,十几岁的孙红雷已成为哈尔滨霹雳舞一哥,演话剧孙红雷也得心应手。现在的孙红雷是国内一线红星,想当初考中戏时的辛苦,这人前风光下全是勤奋的汗水。

“一个人如果总是在一个没有大波浪的平缓状态中生活,也许等他到白头时,回头一看,才发现那么多日子已经无声无息地过去了。”

15岁的吴士宏得了白血病,经过了4年的漫长治疗,一次一次的化疗使她对生命有了重新的认识,她病中常常想等自己身体痊愈之后还能像原来那样生活吗?

大病之后的吴士宏选择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来彻底改变自己,她凭借着自考英语专科的文凭进入了IBM公司任办公勤务,在IBM一路披荆斩棘了12年之后,最终受聘于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登上了职业巅峰。最终成为TCL信息产业集团总经理。

她曾经是一名小护士,之后却在中国信息产业界开辟了无数个第一:她是第一个成为跨国信息产业公司中国区总经理的内地人;她是唯一一个在如此高位上的女性;她是唯一一个只有高教自考英语大专文凭的总经理——吴士宏。

“我最大的特点就是经得起考验,并对自己有信心。”

说到曹晓洁,没有人知道,但说到“史上最牛女专科生”,不少网友应该对她还有点印象。这位红遍08年网络的专科生,并没有被专科录取通知书所打败。反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直坚定自己的梦想“进入IBM等国际一流IT企业”,并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她竞选学习部副部长,组织英语角,并经常活跃在各种晚会、典礼等活动的台前幕后,大大小小的奖励、荣誉是对她成绩的最好证明。

08年,还没毕业的她,就接收到来自富士通、Infosys和IBM三家跨国公司聘用书,而被媒体和网友热捧为“史上最牛女大专生”。

“一定要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你才可以跟这个世界对视,然后你可以跟这个世界说再见,而不是被这个世界抛弃。”

从湖南卫视的“抬柱子”变成“台柱子”,大学专科毕业的汪涵向外人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谁曾想,在台上机智幽默,谈吐不凡的汪涵,十几年前刚进湖南卫视时,不过是一名场记,说的不好听就是一个任人使唤的搬运工。

因一次机缘,汪涵被临时顶替别人上台主持,汪涵成功把握住了难得的机会,从此迈向了长久的主持生涯,到如今成为湖南卫视主持一哥。汪涵的成功,得益于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如果没有能力,就是给十次机会你仍然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创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从最容易的地方做起。”

不被所有人看好的马云,出乎所有人意料,最后创业成功了。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交易,当天收盘,阿里巴巴市值达2314.39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

有年轻的创业者抱怨,想创业但没人帮忙,需要资金却借不到钱,有想法却得不到赏识。在马云看来,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单靠一个创意怎么可能成功?要想成功,要有1000个创意,从中删选出50个,然后眼看着其中49个失败,最后才能把剩下的那个做成功。”马云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创业成功,绝大多数创业者连失败都不会有人知道,但如果因为担心失败而不去做,就永远不会成功。

在马云看来,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坚持做下去,这就是成功的秘密。

“5年前,当我高考失利的时候,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还能出国深造,好在,大学给我提供了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提升专业能力的舞台,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永远充满挑战和希望”

也许你会觉得上面六位都是很出名的大神,离我们生活太遥远,成功模式很难复制,这最后一条,第七条逆袭铁律,确实适合每一位平凡的我们。就像下面这位:

胡笑沙是湖北荆门人,2012年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被武汉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录取。进校后,他努力学习,积极竞选学生会干部,还常常参与学院组织的各类专业实践及导游大赛等竞赛活动。很快,他成绩名列前茅。

由于学习勤奋刻苦,他的成绩不断提升,2015年4月,他通过了学校专升本考试,成为了一位本科生,2016年4月,胡笑沙向多所国外知名院校递交了研究生入学申请材料,在2016年7月到12月之间,他陆续收到了澳大利亚八大名校之昆士兰大学、莫纳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入学通知书,以及格里菲斯大学商学院事件管理专业硕士入学通知书。

有一份报告对内地674个亿万富豪做了详细深入的分析,结果显示,没读过大学的富翁占到了大半。因此得出了“老板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打拼出来的”这个结论。无论结论对与错,但至少他告诉我们,学历不能决定人生,人生却可以决定学历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读专科真的没有前途吗?读专科是否意味着就业更困难?社会是如何看待专科生的?读专科的利弊何在?本文企图论证这些问题的终极目的,是想让大家明白: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都是人才,决定你未来的关键因素在于你自身的素质。

在很多人眼中,专科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有些人选择了复读,有些人则挖空心思拿天价学费去读三本,甚至也有人因为幻想用上专科的分去读本科而上了招生掮客的大当。

分数考得好,当然还是读本科为上策,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学历高消费”的时代。但如果分数不理想,家庭经济状况又不富裕,“非本不读”就是糊涂之举了——无论是复读,还是选择三本,都将直接增添家庭的经济压力不是?

说到这里,我要建议你先回答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读书?或者说,你想通过上大学达成何种目的?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读大学的目的就是就业。细心观察就业动向的人会发现,专科生与本科生竞争就业岗位,一般并不落于下风:

一是因为本科生对工资待遇要求较高,但本科生的综合能力未必比专科生高(特别是扩招之后),只不过文凭高一点罢了,比猴还精的老板们岂是买椟还珠之人?

二是因为现在很多单位更看重的是经验和能力,本科生虽说多学一年,但除了为数不多的重点大学外,很多大学的本科专业知识跟专科没太大区别。央视新闻频道播出过这样一条新闻:不少拥有本科学历的学生,找工作时处处碰壁,期望值一而再再而三降低,还是找不到工作,只好选择到职业技校接受“回炉教育”。

由此是不是部分证实了下述观点呢?若以追求学历的光芒与荣耀为目的,专科比不上本科;但如果把读大学视为成长的一次机会、就业的一种跳板,专科生只要用心,再加上点儿运气,没有人敢断言专科生一定不如本科生。

以上的话也许偏激,但本意并非说专科比本科好,而是说专科也有可取之处,比如说实用性强、与产业结合紧密、实行订单式培养,等等。不少专科之所以比本科就业率高,就是上述这些优势或特色立下的功劳。

有同学说了,我不计较专科或本科,但社会计较啊,专科毕业后都是做最底层的工作,想往上爬难如登天。

专科毕业生确实大都做基础性工作,但比较容易就业,最起码能在生活上自立,不会胡子拉碴了还做“啃老族”。专科生的发展空间虽相对狭窄,却和以前大不一样:高级技工做得好,比白领还吃香,到哪儿都吃香。当然,前提是“做得好”;如果做得不好,北大、清华毕业也得“家里蹲”!

专科生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以弥补文凭的不足,从政策的发展轨迹来看,专升本、考研的大门只会对专科生越开越大。

另外,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本科通常要比专科学制多一年,即便不考虑这一年的学费,单是花一年时间去学习而不是去挣钱的“机会成本”也是不菲。现在的就业一年比一年难,早一年就业不仅可以减少就业压力,也能在经济上有所收获。从这点来说,专科还是占有一定优势的。

行走于社会,最终靠的是人品与能力来立足、来发展,而不是那张薄薄的文凭来一纸定乾坤。过去的中国可能不是这样,现在的中国正在变成这样,未来的中国必将这样。

其次,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

在教育资源的安排上,国家政策一般是优先考虑本科教育,本科教育的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科研投入都比专科院校、专科专业优良一些。教育资源的厚此薄彼,让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质量差距越来越大。虽然两者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上存在着不同,但用人单位往往只会看重有着资源优势的本科院校的毕业生。

另外,虽然现在有很多用人单位在考核应聘者时使用综合测评体系,但是大部分用人单位都不能免俗——少不了“学历比较”这一环节。快速扩招造成的毕业生拥挤,让用人单位越来越有了挑肥拣瘦的优越感,门槛越抬越高,一句“本科以上学历”的招聘要求,让哪怕是比奥巴马还优秀的专科生连入场的资格都没了。

还有,歧视性的户籍准入制度也给了专科生当头一棒:有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大城市为限制过多外地人口进入本地,纷纷限制专科生入户,这给专科生就业又雪上加霜。

至于说专科生也可以进修本科学历、考研考博,政策上绝对没有问题,但且不说操作起来异常艰难,即使你真的拿到了学士甚至博士学位,你还会发现“青蛙”要为“蝌蚪时代”的旧账而埋单,举例来说,现在稍微有些光鲜的单位在聘用硕士、博士时,不仅要看你的硕士、博士是在哪个学府读的,还要求你的本科学历必须来自于211院校……

总之一句话,生在“人才”太多的年代,基本上不是什么好事;在起跑时落了后,整个旅程可能都会比较吃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3+2大专学历还能用么?

近日阜阳市的刘先生爆料,女儿在当地医院招考中综合成绩靠前却没被录用,只因学历是3+2大专,而类似的情况有10多名,其中包括综合成绩排名第一的考生。

招聘方临泉县人民医院解释认为,医院的招聘公告上要求,无论是专科或本科,第一学历必须为全日制统招普通高校毕业,即第一学历是参加高考后取得的,而3+2大专是初中毕业后直接上的,不符合条件。但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某位工作人员却认为,3+2大专属于国家全日制统招普通高校,单从学历这一项来说,符合医院学历要求。

3+2大专与五年一贯制是“全日制学历”

3+2大专一般是中专院校和大专院校联合办学,前3年在中专学习,按照中专标准收费,颁发中专毕业证。学生通过对口大专院校的3+2升段考试之后,后2年再到联合办学的大专院校学习,按大专标准收费,拿到2年制大专毕业证。还有一种叫做五年一贯制大专,招收符合条件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按照大专标准收费,毕业后发5年制大专文凭。

作为一名曾经在中专、高职任教的老师,我深知3+2大专和五年一贯制大专被很多学生和家长视为取得大专文凭的捷径——分数低,学费低,而且少1年。但作为知情人士,本人建议,尽量不要去上3+2或五年一贯制大专,原因很简单——看似捷径实则陷阱。

3+2对口升学的高职高专院校师资普遍较弱

如今的大学再也不是像以前那样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了,实际情况是,只要上了高中,基本上全部都可以上大学,当然本科特别是一本的录取率相对低一些。但如果想上个大专,实在是太容易了!只要学生智商正常,哪怕高中三年纯属混场,最后正常参加高考的基本上都可以上线,许多高职类院校分数线不到200,而且这两年还在不断下降,甚至出现了只要有分就可以上学的趋势。这种情况的产生,无外乎高校扩张厉害,但考生人数却没有怎么增加,自然导致分数下降,就这样一些院校的招生计划也不能如期完成。所以对于考生而言,无需什么捷径也可以很轻松的拿到大专毕业证。

粗放式的高校扩张虽在普及高等教育方面作用明显,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教师数量不足或教学任务激增导致教学水平下降,特别一些合并或升格的高校更是如此。很多高职高专学校或专科升级本科的院校,早期教职工学历明显偏低,早些年大专学历甚至中专毕业就可以留校,就算是工作后取得了在职学历,也无法掩盖自身素质的不足。

也许这些教师教学和控堂能力很高,工作认真负责,但研究和学习能力真的差强人意,而目前社会又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变革期,学科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学生也与以前大不相同,作为老师,没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如何能站在这股浪潮的前沿?

另一方面,学生素质的大幅度下降,也使得教学质量陷入了恶性循环,老师讲的没意思——学生不爱听——老师没有动力讲的更差——学生更不愿听。大部分学生上课就两件事,睡觉和手机,真正的听讲的只有前几排聊聊数人而已。

即便如此,高考大专生在各个方面也远远强于3+2大专生,这不是夸大其词!我无意于贬低这个群体,只是真的是让人哀其不争,这点在这些家长的身上就可以窥视一二。

有家长是无知,宣传的挺好,学校都一个样,上哪里不是上;有家长觉得上学没用,学个技能将来能找工作就行,随便能拿个大专证就可以了;有家长存在因为贪小便宜的心理,分低就能上,价格便宜,前三年中专还有学费补贴,最后还能拿证,多好;还有家长的心态就是,对于孩子我也没辙了,反正成绩差,其他方面也不行,混个毕业证早点工作得了,我为孩子能做的也就这么多了。虽然这些家长嘴上没说,但我能从学生身上感觉到——不出色被放弃而自暴自弃的味道无时无刻不在散发。

学生就在如此环境之下,你认为他会受到何种影响?我们都知道,环境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寝室有人学习,那么整个寝室相互鼓励,全是学霸,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反之,一个寝室某人爱玩,整个寝室天天上网通宵。结果就是,一些本来很好或很有潜力的学生,几年之后也泯灭堕落于群体之中,真的实在是让人心痛。

当然反过来说,恶劣的环境也是一把磨刀石,在此情况下仍然坚持学习的学生更加难能可贵,虽然数量不多,但确实比其他普通学生优秀的多,甚至我以为比很多重点大学的学生还要出色,就如同上面的案例中,一位3+2学历的考生综合成绩第一名。不过对于大多学生而言,不受环境影响,坚持自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实在是太少了,凤毛麟角。

你还会认为3+2学历是捷径么?这条捷径路上的陷阱太多,你能保证不掉进去么?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职高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