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雨,是记纪念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吗

文字/图片 整理自网络

编辑:罗布君、海绵鲍勃(实习生)阿勺(实习生)

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十年前,地动山摇那一刻,家园毁坏,同胞遇难,举国悲痛。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5·12”只是生活与记忆中的一个节点,但对于那些受到灾难的人们来说,则是长达十年的漫漫日常。

然而,不能免俗,每年的这一天,我们依然习惯于回首,沿着记忆回溯和凝望,用文字与图像映照过往,映照现实,映照内心。

传媒研究(xjbcmyj)今天向各位读者推荐不同媒体,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推出的7篇特稿,它们或聚焦于地震现场惊心动魄的一刻,或记录当事人十年来艰难的心路历程。我们坚信新闻记录的意义,坚信承载事实的文字,穿越时空、直指人心的力量。

度尽劫波,回思是时,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2018年,众多媒体推出了关于汶川地震十周年的特稿,受限于作品的发表时间和我们的视野范围,挂一漏万,今年你读到过哪些好的报道,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望川系列报道:背亡妻回家的吴加芳:

既不“情义”也不“薄情” 只是平常

作者:王瑞锋 编辑:胡杰 苏晓明

内容简介:5月7日起,新京报推出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特别报道“望川”,先后刊发报道《背亡妻回家的吴加芳:既不“情义”也不“薄情”只是平常》《“映秀最惊心动魄手术”幸存者虞锦华:十年,与地震和平共处》《北川中学90后幸存者:“夹缝男孩”郑海洋和他的同学们》《暮年“猪坚强”》等,聚焦汶川震后普通人和事的变化。他们的人生轨迹,终究因地震而变得不同。

稿件《背亡妻回家的吴加芳:我既不“情义”也不“薄情”,只是一个平常人》讲述了在汶川大地震中,因一张骑摩托车背亡妻回家的照片而为人熟知的吴加芳的故事,当时他被称为地震中最有情义的丈夫,而不久后,他又因闪婚和离婚引起争论,“从情义男到薄情寡义男”。如今,他从伤痛和阴影中走出来,过上坦然平淡的生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三个心愿。

吴加芳忘不了石华琼。2009年建房时,他用自己的地和邻村换地,就是为了让房子离石华琼的坟近一点。重建时,他和刘如蓉住在帐篷里,吴加芳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是到石华琼的坟上走两圈。房子修好后,茶馆没开成,吴加芳在屋顶种满了花草,全是石华琼生前喜欢的。

时间久了,和刘如蓉(小编注:吴的第二任妻子)的矛盾出来了,吴加芳说,当初两人在一起是因为她觉得“我对前妻好”,最终前妻成了两人的爆发点,吴加芳遇到了比“你妈和媳妇掉水里你先救谁”还艰难的问题,刘如蓉质问他,“前妻重要还是我重要,我一个活人还不如一个死人?”

“你俩都重要,你不要跟一个逝去的人比较嘛。”这个男人很诚实地回答。

望川系列报道:背亡妻回家的吴加芳:既不“情义”也不“薄情”只是平常

内容简介:时间流逝,遭遇灾难袭击的人们,人生无限分岔,但“512”对于他们来说,始终是一个起点。灾区的人,有的选择忘记,有的选择记住,无论哪种选择,都是因为“根本忘不了”。

《南方人物周刊》这篇近两万字的稿件描述了震后众生相,将他们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结婚、离婚、失去孩子、再次生育,大量普通人十年来的日常被写进稿件,呈现在读者面前,而生活的意义似乎就隐藏在这些琐碎而平凡的细节中。

片段节选:在膏药铺送走几位来治疗的顾客后,成兴凤去为给儿子挂横幅做准备,她到安昌街市上买了一些香蜡纸。

“拿上这个。”老板递过来一种纸钱。

“不要其他头像的,要阎王头的。”成兴凤说,“下面是阎王管的。”

“拿上这个。”老板递过500万一张的纸钱。

“娃娃用不了这么大面值的。”她挑选的是一百块面值的。

“十年了,娃娃都长大了,得买车买房了。”老板说。

成兴凤没有搭老板的话,她固执地走了好几家店,买了几叠一百元面值的阎王头像的冥币。她又买了画着玩具的纸张,没买画着汽车房子的纸张。她相信儿子仍然是16岁,正在茅坝中学上初三。

“生活没有给我撒个娇的机会”

作者:赵晗 编辑:秦旭东

内容简介:羌族女孩母燚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母亲和弟弟,稿件回顾了母燚成长的过往、震中经历和震后漫长艰难又向上的生活。

母燚常在脑中回放那个温暖却不安的午后。像看电影一样,慢镜头穿过一片黄灿灿的油菜花田,妈妈穿着绿色衣服,抱着身穿鹅黄色罩衣的弟弟,站在家门口的李子树下,弟弟呵呵笑着,向姐姐挥手作别。

那是2008年5月11日,星期天。母燚13岁,读初二。弟弟母志焱一岁零八个月,名字里也带着许多的火。

和往常一样,母燚拖到下午才下山去坐车上学。不知为什么,这天的离别让她特别不舍,心里揪着疼,好像这一走就是永别。她边走边回头,对妈妈和弟弟说:“下周我早点回来。”

这真的是永别。眼前的陈家坝大竹村、李子树、油菜花田,还有妈妈和弟弟,都在24小时后化为乌有。

不久前,母燚看了电影《寻梦环游记》,在南京的马路牙子上哭得直不起腰。她害怕自己的记忆会“消磁”。“如果我把妈妈忘了,是不是就没有人记得,李红琼曾经存在过,就像从来没有来过一样?”母燚只有一遍遍回想老家的一草一木,想梨树花开,想妈妈的一切,想跟她感情最好但连“姐姐”还不会叫的弟弟,并把这些画面都牢牢刻在心里。

羌族女孩震后十年:“生活没有给我撒个娇的机会”

为地震遇难女儿建线上线下纪念馆

作者:陈绪厚、王万春、王鑫

刘莉几乎捐出了所有胡慧珊的遗物,保留了女儿的脐带和一颗乳牙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内容简介:澎湃新闻推出的汶川地震十周年系列报道名为“北纬31°”,记者沿着这条纬线,在那些触动心弦的地名中行走,寻访一个个家庭的故事。《母亲的守候:为地震女儿建线上线下纪念馆》一文便是这个系列中的一篇,稿件讲述了母亲刘莉在女儿胡慧珊遇难后,为女儿建了一个“网上纪念馆”,她说要一生守候,要让更多人知道。

胡慧珊在地震中遇难后,母亲刘莉有一种直觉:女儿不可能不给她留话。

震后,班上受轻伤的同学在临时帐篷里开课,刘莉特意跑过去问:谁认识胡慧珊?她最后说了什么?

一位男生站了起来,他是胡慧珊的同桌,透露了胡慧珊生命的最后一刻。

该男生说,当时,他躲在桌下,胡慧珊刚站起来,楼就塌了。临终前的半小时,被埋废墟的胡慧珊说,“我要坚强,我一定要坚持下去,我还要回去看我的爸爸妈妈。”半个小时后,胡慧珊的声音很微弱了,“我好难受,我可能坚持不下去了,我想睡一下,等我妈妈来接我......”

母亲的守候:为地震遇难女儿建线上线下纪念馆

内容简介:《通往死城老北川》一文,以记者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在记者谢海涛在灾后几次进入北川时的情景,真实而生动,十年之后,仿佛又回到灾难现场。

在爸爸的旁边,躺着一个小姑娘,孤零零的,无人照料。后来,她一闭眼就会想起那个小姑娘,“头发很长,眼很大,脸苍白,十五六岁,上身穿绿色和黄色的条子衫,下半身全是血,只盖了一条毛毯。”

小姑娘一直在闭眼,像打瞌睡一样,她不停地叫小姑娘:“不要睡,坚持住。”叫一声,小姑娘就睁开眼看一下,后来,小姑娘伸出手,似乎想说什么。

她忙着照料父亲,一直没有时间去听小姑娘说些什么,也没有把手伸给她。过了一会,小姑娘的眼睛慢慢合上了。

从此,她只要一闭眼,就会看到小姑娘慢慢向她伸出手来。她陷入空前的自责中:如果能把照顾爸爸的精力分出一些,她有可能救活的。

不能忘记的汶川“过客”

内容简介:《南方周末》推出了系列报道“穿越汶川”,多角度多维度地展现了从发生地震到灾后重建的点点滴滴。《不能忘记的汶川“过客”》是该系列报道中的一篇,稿件将视角聚焦在了当时在大地震一线的三个不同身份的人身上:时任武警四川森林总队副政委的暴玉怀、武警班长姜晓林、志愿者顾家北,

十年前,他们是汶川的“过客”,他们的生命轨迹因那场灾难改变,十年后,他们回归普通人生活,留在身体和精神里的汶川印记,伴随他们经历十年冷暖。

5月19日,震后“头七”。凌晨两三点钟,探照灯照射下,一整面房子外墙挡在眼前,大家围着使不上劲。

一个矮胖的战士自告奋勇,要下到一头的低处,用肩膀把这方构造物顶起来,大家顺势一扛,就能让障碍物滚落旁边。

未料想,失去支撑的石头突然滚落,两名志愿者不惜用手、用膝盖去拦截,一人两根手指头骨折,一人后脑勺出血。

而那位战士,还是被石头压住,喊了两声,就没了声响。十多分钟后,石头被挪开,他已断了气。

暴雨如注,漆黑的山野间,只剩此处有光。大家站着,没人说话,雨水和泪水混在脸上。跟南方周末记者说到这儿时,顾家北点燃一根烟,让红了的眼圈看起来不那么显眼。

接下来的骰子,落在顾家北身上。5月19日中午,在抬一块预制板时,顾家北绷紧的左臂抵着一根钢筋,“下意识借借力”,但实在没力气了,他松了劲,钢筋贯穿了他的左小臂。

不能忘记的汶川“过客”

17923名地震失踪者,没有墓碑

媒体:博雅天下·火星实验室

作者:丁雪 编辑:容与

2008年5月22日,绵阳市第三医院门前贴满了寻找失踪亲人的寻人启示 图片:火星实验室

内容简介:本文将目光对准了汶川地震后的特殊人群:地震失踪者。摇摆在生死之间,失踪者的面目似乎有些模糊,然而,他们带给生者的远不止亲情的羁绊,还有现实的利益。

失踪者的亲人十年中的经历,是更复杂的境遇,以及情绪。

失踪者的一部分被永远埋在青山下;一部分无人认领、甚至无法辨识的尸体,殡仪馆成了最后的归宿;还有一部分,等不及被辨识,出于防疫的需要,直接被集中掩埋。

成吨的寻亲诉求,填满绵阳市中心医院外的墙壁、九洲体育馆周围、移动开通的寻人平台、百度贴吧、宝贝回家网站,甚至是扑克牌。

地震时,4岁的儿子正在绵阳曲山镇幼儿园上课。贺先琼突然觉得大地像波浪一样晃起来,前脚刚从自家的打印店里跨出来,就看到房子在往下沉,“那个时候我觉得应该要活下来,我觉得孩子还在”。

一个公益组织帮她把儿子的照片印到扑克牌上,以便让更多人看到,得到线索。贺先琼不知道扑克牌印了多少,多少玩扑克的人手里捏到过儿子的照片,消息,却是一条也没收到过。

17923名地震失踪者,没有墓碑

分or合?平台与媒体相处的第三种可能性

女儿出生15天,作为战地摄影记者,他殉职了

进这家媒体实习比进哈佛难10倍,成为他们的一员需要哪些技能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庞岚)今天,绵阳水务局副局长罗登华被查。记者发现,罗登华曾在汶川地震期间任北川人武部部长,地震发生时他不在北川,却“逆行”赶回北川抗震救灾。灾后,废墟上重新立起的第一块政府部门牌子就是“北川县人民武装部”。

绵阳水务局副局长被查 曾任北川人武部部长

今天,四川省纪委监委发布消息:四川绵阳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登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记者从罗登华的简历发现,他曾在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任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常委、人民武装部部长。

简历还显示,罗登华,男,汉族,1964年1月生,四川江油人,大学文化。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4年7月至1989年4月,罗登华在江油八一乡政府工作;1989年4月至1990年5月,任江油市方水乡人民武装部部长;1990年5月至1992年9月,任江油市八一乡人民武装部部长;1992年9月至1993年8月,任江油市八一乡党委委员、人民武装部部长;1993年8月至2004年4月,历任江油市人民武装部军事科参谋、后勤科科长、副部长;

2004年4月至2007年3月,任三台县人民武装部部长;

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任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常委、人民武装部部长;

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转业待安置;

2011年9月至今,任绵阳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曾是“逆行英雄” 誓死保卫武器库 救助受灾群众

据新华网报道,地震发生当天,北川人武部部长罗登华正在去绵阳开会的路上,地震发生后他的第一反应是给人武部打电话,值班室和所有人员的电话均无法接通,预感到“北川可能出大事”的他立即返回。途中余震不断,山上不时滚下块块巨石。迎面逃出来的群众纷纷劝说:“不要进去了,全城都毁了”!但心急如焚的罗登华不顾危险,在完全被毁的山道上跌跌撞撞奔波3个多小时,冒死回到北川县城。

据《解放军报》报道,“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军区所属的200余民兵武器仓库中,有13座不同程度受损。其中,重灾区北川县人武部民兵武器库部分库室倒塌。

罗登华“逆行”赶回人武部后,见到刚刚从倒塌的房屋里爬出来的6名民兵和职工,马上就进行了部署:“武器是我们的‘第二生命’。在参加搜救伤员的同时,一定要守住武器库和保密室,确保一支枪一颗子弹都不能丢……”13日凌晨,被埋的枪弹和保密装备全部挖出,迅速运往军分区武器库。

向县委县政府报到后,罗登华担任紧急救援组和安全保卫组的副组长,带着民兵应急分队,在残垣断壁间奋战一夜,摸清了34处集中被埋群众的位置。

当6000多名逃生群众拥堵在河道里时,罗登华带领救援人员设卡,每隔3分钟放行50人,避免了踩踏和被泥石流掩埋的危险,保证了被困受灾群众安全疏散。

抢救伤员、进村入户、安置受灾群众……那些日子里,罗登华总是出现在北川县抗震救灾任务最重、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北川县人民武装部”是废墟上第一块重立的政府部门牌子

2008年5月15日上午,在北川县城的废墟上挂出了第一块新的牌子——北川县人民武装部,这也是北川县党政军机关办公楼被摧毁后挂出的第一块牌子。因此,多家媒体曾在报道中提到“震不垮的北川人武部”,称“北川民兵”是“废墟上不倒的旗帜”。

据报道,时任北川县人武部部长的罗登华介绍,在此次大地震中武装部人员伤亡惨重,重新挂起这块牌子,主要是便于协调多路救灾大军有序救灾,同时负责组织指挥五十多个抢险突击队,两千余名民兵预备役人员的抗震救灾工作,在北川县城和各乡镇抢救伤员、指挥道路交通、传递信息、宣传抗震常识等。

当时,新闻媒体报道说“国家机器仍在坚毅地运转”。据统计,仅仅5月12日至5月25日,北川县人武部共从废墟中抢救出本部干部5名、民兵14名、群众80多名;转运伤员380人;组织民兵150多人次为救援部队当向导;协助6支部队1200余人完成乡镇援救任务,护送转移34000余受灾群众,运送救灾物资143000余件,组织10000多民兵在各个乡镇开展灾后自救活动。

汶川震后罗登华还曾参加了暴雨抢险、玉树驰援

2009年7月17日,北川羌族自治县遭遇强暴雨袭击,所有公路中断,曲山镇黄家坝村和陈家坝乡西河村470余人被困。据报道,北川县人武部党委即时做出响应,部长罗登华、政委梁俊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出发抢险,向北川常态民兵应急分队下达紧急号令,布置救灾任务。下图即为当时的北川县人武部部长罗登华指挥民兵疏通被堵道路。

2010年4月14日,强烈地震将青海玉树的三江之源变为废墟。据人民网报道,19日下午,绵阳军分区组织有抗震救灾经验的北川民兵沿川藏线向玉树增兵。北川县人武部部长罗登华,因灾后重建任务两年未休过假,接到赴玉树抗震救灾通知后,又紧急组织60多名北川民兵赶赴玉树……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记念汶川大地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