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但不是提前辞职后老板最后一个月工资不给了,老板不让走要我再做辞职后老板最后一个月工资不给了,怎么说也不行,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一个非常高明的割韭菜会销模式


最近你有没有接过一类电话,就是邀请你去参加所谓的新电商新零售的论坛或者讲座?
这些活动都是在当地的高档酒店里面举办,说请的相关老师都是阿里的资深导师,而且这是政府扶持的新电商新零售的项目,专门邀请传统实业的老板,并且要求公司法人或者总经理才能参与,还特意要求只能一人前往。
这是一类非常高明的割韭菜会销模式,为什么称它为割韭菜模式呢?因为这个模式在表面上来看是完全合法的,但是存在大量的误导性,所以很多不明所以的人纷纷上钩。
目前这个模式正在迅速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渗透,由总公司输出整体模式和讲师,由代理公司来负责电话营销拉人参与。按照实际会销效率和频率来估算,一个三四线城市,一个月大概可以被收割四五百万左右。
那么我们来分拆一下他的这个具体的运营模式,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引流的。首先由客服进行大量地毯式电话邀约,邀约对象基本都是阿里巴巴上面的商户,因为这些客户本身已经有一定的互联网意识。
但由于很多是经营传统行业的,对互联网的了解程度还不够高,客服在讲解中不断包装本次讲师的专业性,而且特别强调是阿里的资深导师,挂上各种阿里的头衔,让人以为这是一个阿里巴巴的官方活动。
一旦邀约到潜在客户,就会先添加微信,并且转给会务组来进行二次筛选,深入沟通。


(微信上详细沟通筛选客户信息)
让客户在微信上填写详细的参会信息,并且要求是总经理或者法人代表才可以过来参与。保证整体的参会潜在客户质量,而且还特别要求了一定要单独前往,说参会名额非常有限没办法预留其他名额。
当你的身份信息被确认后,就会有一个更高一级的某某主任用主管身份来对接,以此建立一个对等的对话关系,让你确认参与。
在临近开始的时候,会发给你一个参会编码提醒你要准时前往。其实这个入场时间是提前了一个小时,当客户到达会场现场的时候,前面一个小时全都是在播放阿里整个创业经历的视频。
这是一段央视拍的阿里纪录片,这是一段很煽情的阿里创业历程纪录片,时长整整一个小时。然而在会场现场全程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他们是阿里巴巴,但是会在各种资料以及通过视频诱导到场的客户,产生极其强烈的心理暗示,让人潜意识以为是阿里巴巴的官方活动。


(会场现场播放了一小时阿里纪录片)
那么会场开始之后。又是如何说服客户的呢?
首先第一波是先把讲师推出来,并且隆重介绍其各种头衔,有时候还会挂上各种阿里的头衔。
然后讲师开始分享目前整个互联网的发展状态以及支付宝的用户数量,并且不断和你强调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方面要比微信强得多。支付宝有8.7亿的用户,所以支付宝是一个巨大的电商流量入口,而微信只是一个聊天的社交工具。
先给你做了充分的铺垫,并且不断和你说马云的战略,输出阿里巴巴的价值观,让你现场深入认可阿里巴巴,其实是假借了阿里的信任背书,对他们形成了信任,更加强化了大家以为他们就是阿里巴巴的潜意识。
然后由讲师开始分享中国过去几波互联网的风口。告诉你错过了门户网站的红利,又错过了百度竞价,还错过了淘宝天猫,现在绝对不能错过移动互联网。而他们所谓的下一个移动互联网风口,其实就是说支付宝。
甚至有的讲师还在现场给你拆解阿里的股权结构,告诉你阿里其实是日本外资控股的公司,而支付宝才是真正的中国企业。而马云非常爱国,所以未来的战略是放在支付宝上,而不是放在阿里巴巴上。因此支付宝是会是马云下一步最重要的布局。


(转嫁大众对阿里和对马云的信任)
铺垫完成之后,那就要告诉你为什么支付宝是下一个风口了?首先给你看一堆政府发布的新文件,表明现在政府正在大力推动新零售。同时也在网上找了篇新闻,表明阿里巴巴也在推动新零售。


(搬出国家文件和新闻报道)
如何塑造价值,提供客户见证?
重点来了:要和你介绍他们想说的内容了。首先让你打开支付宝的搜索框搜索几个词,第一个是“我向总理说句话”这个支付宝应用。然后在让你搜索当地的网上办事大厅,这个时候就是利用政府平台来达成信任破冰了。让你潜意识认为,连政府都已经入驻支付宝了。支付宝的搜索框将是未来非常巨大的入口和商机,绝对不能够错过这个风口,目前这个入口是独占性的,谁先抢就是谁的。


(支付宝上的小应用:我和总理说句话)
接着就要开始搬出几个完全相同的项目了。几乎每一场会销都要搬出这几个项目:
第一个是安化黑茶的邓占军;
第二个是茂名美食城的姜有成;
那这几个项目又是如何说服大家认可他们的价值呢?我们接着来分析。
首先搬出来的第一个是安化黑茶城,老板是邓占军。讲师会和你介绍说,这位年轻的邓总在平台上创建了一个叫“安化黑茶城”这个名字的线上商城,并且产生了多少销售额,还通过招商加盟,以及出售广告位的形式引入了不少商家,最后出售了40%的股权融资几百万。通过这个故事让你产生极大的投资兴趣,但是并没有详细说明他的销售额是怎么产生,流量从哪来又是如何成交的。让你以为真的是巨大的流量入口,只要挂上去就能赚钱了。
第二个案例是茂名美食城,这个案例的主人公是姜有成,说是一位60多岁的老板原来在做灯饰的。那天也是受到邀请去听课,结果听课到一半觉得听不太懂,犯困出去厕所抽根烟,结果听到了茂名美食协会的会长在厕所里打电话,问公司的技术说是不是有说支付宝应用这样一个东西?结果技术告诉他,确实这个可以,但是开发平台要花两三个月,总共成本十来万。
结果这位姜总在隔壁抽烟的时候听到了,回来立刻就把茂名美食城这个名字给抢先注册掉了。结果等到那位会长回到会场的时候,茂名美食城这个名字已经被姜总抢注了,结果两个人还因为这事在会场发生了冲突。通过这个故事让你觉得一定要抓紧时间抢名字,形成一种非常强的稀缺性和紧迫性。


(每场必定出现的姜总)
第三个案例还是这位姜总,当场又抢注了好几个茂名灯饰城的名字。并且现在除了一个自用的,其他几个全挂上了本商城出售的字样,待价而沽等着别人来和自己谈收购。
这个阶段讲师还搬出了现在一个天猫店以前注册一个十几万大家嫌贵,现在一个天猫店转让费几百万。以前房价多少钱,现在房价已经上涨了多少倍。通过这些例子告诉你,抢注这些关键词是一个投资行为,名字先抢下来,那以后无论再大的公司想进来玩,想要用这个名字都得和你买。通过这个案例让你产生强烈的投机心理。


(告诉你天猫店目前专卖一个几百万)

其实就是个小程序!可以自由注册
通过这三个案例,让你产生了强烈的投资以及投机心理,还有稀缺性和紧迫性。让你以为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抢得关键词就是抢得了一次风口上的商机。但其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本质就是起一个支付宝小程序的名字而已。支付宝和微信一样也有小程序,叫做支付宝应用。注册一个支付宝小程序,就好像免费开一个微信公众号一样,再加认证费300元就解决掉了。
之前这个模式在微信小程序刚开放的时候,也是这帮人用同样的方式在各地做会销,利用小程序名字的唯一特性,宣扬投机性四处收割不明所以的传统老板们。其实这种名字一般没什么流量,除非是一些自带流量的词汇,不然根本就没人搜。更何况如果注册商标名被人抢注,还可以通过注册商标或组织机构代码投诉侵权拿回来。
当前面几个阶段的价值塑造,信任破冰和心理紧迫感诱发都已经准备好之后,就开始导向成交环节了。
这个阶段,讲师会设置一个互动环节,告诉大家如果大家想要抢到这个商机,现在可以赶紧把自己想抢注的名字写下来,现场由讲师来为你做行业分析。这个时候旁边就会有很多业务员突然涌上来,指导你写下自己想抢注的几个名字。并且业务员在场下立刻把你所写下的名字向会场上面大声报出来,这个时候就是引导你开始去主动思考想要抢注什么名字了,并且营造了一种非常热烈的局面。
那这个时候讲师就又开口了,说现场人太多了,系统查起来会比较慢,我先告诉大家这个是怎么收费的。让我们来为需要的人来做分析。于是开始报出价格:原价一个是4万多,现在享受国家政策补贴,现场只需要两万多就可以,而如果同时买三个,还能享受5万8的价格,现场只有六个VIP补贴名额。其实他们就是在卖一套小程序软件给你。


(享受国家补贴,现场大优惠)
当你开始在犹豫的时候,按照二盯一的组合,立刻有两个业务员围住你和你开始推销。告诉你刚刚写下的这个名字经过查询,现在还可以抢注,让你立刻采取行动。还不断指导你按照地区+品类+品牌的格式写下更多关键词,接着和你索取身份证,说看查验一下是否满足国家补贴政策的资质,其实就是增强稀缺性,以及让你跟着他们的引导往下走。
到了这个阶段很多不明所以的传统老板们,以为真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商机或风口,还抱有一种投机的心态,就一下子被割韭菜了。到此整个会销完美结束。一场活动下来,平均可以成交十几到二十几万,而如果是大会场,还能成交三四十万。
我们对整个模式来做一个复盘分析:
这个会销模式操作的非常专业,绝对是一个专业的会销公司在背后设计,整个模式本身没有任何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整个过程都是合法合规的。不存在什么明显的法律漏洞,合同也是写的软件服务合同。因为他提供给你的其实是一套小程序商城,并且帮你取了一个小程序名字而已。
但是他向你推销的产品价值有严重的错误导向,完全违背了产品的实际价值。小程序更多时候是一个运营工具,而不是利用小程序的名字来做投机工具。支付宝的小程序和微信的小程序一样,都需要通过运营来获取流量。而且这些公司让客户注册的都是一些小词,长尾词,比如像“地区+品类+品牌”这样的组合方式,这些词根本就没有流量,花了几万元,做了一个没什么用的小程序,把小程序的工具价值导向成对名字的投资价值,诱导大家产生强烈的投机心态。
案例里面重点包装的安化黑茶城项目确实存在,这个安化黑茶城项目早期应该采用的是三级分销的模式来获得流量。也就是说这个项目起步阶段靠的是运营,而不是所谓名字带来的流量。试问你会有在微信或支付宝里主动搜索黑茶,然后在一个陌生的商城里下单的习惯吗?
他们所提供的只是一个微信和支付宝通用的小程序商城,这些小程序要注册什么名字可以自己向微信或支付宝提交,只要不重名就可以。更何况目前支付宝的小程序不符合大家日常的搜索习惯,甚至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支付宝有小程序,因此基本不会导入什么流量,特别是这些小词,更加没有什么效果。
整体运营流程极具误导性,大部分的老板都是聪明人,这个道理其实想想就明白,只是因为现场讲师不断夸大投资性,又弱化了实际的价值。诱导很多人出于投机的心态,又基于对阿里巴巴和对支付宝的信任迅速现场成交。
由于其极具煽动性和诱惑力,目前全国各地已经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被割了韭菜。支付宝根本没有相关的第三方活动授权,这其实就是一家做小程序的普通软件公司。


(微信和蚂蚁金服的公开声明)
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了很多的维权群,很多人冲动成交之后,回来和别人一探讨,才发现自己投资了一个没什么用的东西,但是目前只有极少数人成功维权。
因为整个活动设计确实相当高明,甚至很多法律风险都已经被提前规避掉了,因此维权非常困难。请各大中小企业一定有提高警惕,防止自己成为下一波韭菜。
旧瓶装新药,防止更多人入坑
其实在零几年的时候,国内就曾经出现过一波中文域名的会销套路和这个模式完全一模一样。就是告诉你,未来中文域名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趋势,因为中文域名更符合中国人的搜索习惯。不断告诉你有多少人抢注了中文域名之后,倒手又赚了多少钱。不断诱导和刺激很多人做了大量的无效投资,到最后也是维权无门。中间这么多年,还有出现过各种乱七八糟的抢注模式,基本全是换汤不换药。
所以请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眼前突然出现的巨大利益所蒙蔽,看不懂的东西不要随便投资,要先缓缓做一下理性的分析。目前这个模式还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特别这几个月非常疯狂。因为全国已经有了大量的代理商在复制这个模式,很多传统实体的商家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邀约电话,从几个月前由一二线城市开始,快速向三四线城市渗透。
很多三四城市当地的高档酒店都已经被连续包场,平均每两天在当地就会有一场。
按照一场活动可以成交十几到二十几万,甚至三四十万来算,一个月一个三四线城市就会被割走几百万!最终还因为合同上所有条款均无漏洞,全部维权无门!
通过这今天这篇文章,希望引起你的警惕。并且转发提醒身边的朋友,让大家擦亮自己眼睛,不要轻易相信突然出现的投资机会进行盲目的投资。这种不明所以的投机心理,最终只会让自己付出更多的智商税,并且成为茫茫韭菜大军的一部分。

竞业禁止必须给予补偿 


  竞业禁止协议中必须同时写明补偿金的数额和发放办法,否则就是无效协议

  一位在广告公司工作的朋友告诉记者,他最近刚刚与公司签订了一份竞业禁止的补充协议,按照这份协议,他在合约期满或提前离开公司时,半年之内都不能到同类行业的其他公司去工作。

  这家公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不久前一位副总跳槽到同业其他公司,给公司业务造成不小损失,老板一怒之下,便与公司所有部门负责人及几位老员工都签订了至少为期半年的竞业禁止协议。而这份竞业禁止协议却令他们为自己离开公司后的生计感到担忧。  

  “所谓竞业禁止是指为避免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被侵犯,员工依法定或约定,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或劳动关系结束后的一定时期内,不得到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具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兼职或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的法律顾问翁浩青女士对《财经时报》说。

  但她同时指出,竞业禁止协议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或核心技术人才。对普通员工来说,如果雇主也要求其签署这样的协议,就有滥用之嫌。

  目前,中国的相关法律中没有对竞业禁止的对象做出明确限定,因此,雇佣双方自愿签订的竞业禁止条款,作为劳动合同的一部分,具有法律效力。但由于竞业禁止协议限制的是员工的劳动权,而劳动权属于宪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因此,法院可以利用国家审判权,审查竞业禁止合同的合理性、有效性,是否有损员工的基本生活利益。

  由于普通员工很难跨行业找工作,竞业禁止协议将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因此,以普通员工为限制对象的竞业禁止协议很难得到法律的支持。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作为竞业禁止协议生效的一个基本条件,企业必须对员工的竞业禁止行为做出经济补偿,竞业禁止协议中必须同时写明补偿金的数额和发放办法,否则就是无效协议。

  目前,有一部分企业虽然在竞业禁止协议中写明了提供补偿金,但所提供的补偿金数额却非常少,有的甚至只是在每个月的工资中规定其中的一小部分作为竞业禁止的补偿金,这种协议表面看来是对等的,但实际上也很难得到法律的支持。

  同竞业禁止的限制对象一样,对于竞业禁止的补偿金数额,法律上也没有一个明确和权威的规定,按照深圳和珠海的相关规定,补偿金的数额须不少于该员工年收入的2/3和1/2,如果补偿金支付的数额较少,法院通常也会判决该竞业禁止协议无效。

  代理劳动争议的凌云律师对《财经时报》说,员工若遇到企业要求其签订竞业禁止协议时,如果协议中没有写明提供补偿金或补偿金数额很少,那么员工签了也就签了,无需在意,将来离职时也无需遵守相关的竞业禁止规定,因为这份协议在法律上可视为无效,自知理亏的企业不可能也无法追诉员工在一份无效协议中的违约责任。

  专家指出,对于保护企业商业秘密、挽留重要人才来说,竞业禁止只是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种会给企业造成负担,给员工造成压力的消极方法,因此,企业应该少用、慎用,而应多采取积极、人性的策略和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辞职后老板最后一个月工资不给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