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事件,从咳嗽到肺癌仅仅1个月,间质性肺疾病能活多久面前,没有

前阵子,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爆了不少人的朋友圈。

《我妈是如何从一场咳嗽变成“肺癌晚期”的……》在朋友圈被热转。文章始发于“医学界”微信号,作者记录下母亲从开始咳嗽到查出肺癌的经历,希望每一位看者都能引以为戒。

2月12日一大早,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文。虽然初读之下,我心里有各种疑虑,但我仍转发给我妈,附上一句恐吓:花了几百万都没治好感冒,人也死了,一家人受累!你去医院看看吧!此时,我妈已咳嗽半个月。

最初,她坚持只是嗓子痒,只是普通感冒,找出我喝剩的止咳药,自疗。“不发烧、不流鼻涕,去医院干嘛!”后来,我在深夜被我妈的咳嗽惊醒。隔着两道门,我能想象出她憋红脸、喘不上气的样子。“去医院检查一下吧。你咳嗽太凶,别是肺炎。”“就是干咳,痰都没有。去干嘛?”“看过才放心呀。”“哦哦。”我妈应承下来,然后跑到家门口的民营诊所。

据说,她给坐诊的全科医生描述了一通症状,量血压,测体温,没验血,没拍片。最后,拿回一盒止咳药、一盒化痰药。“医生说没大问题,就是感冒。”我妈肯定地说。“或许老太太就是年纪大了,好得慢。”我不孝地如此安慰自己。

2月11日,我们乘飞机到上海。一路上,我妈的咳嗽一阵凶过一阵。每一次发作,都以一口黄痰结束。3个小时的飞行+40分钟的路面,她用掉一盒200抽的纸巾。你必须去医院!趁着医院还没放假,马上去。”

确实咳得睡不着,我妈终于同意就医。“我今天去A医院(三甲医院)采访。我先出发,你到医院挂个呼吸内科。然后给我打电话。”出门前,我反复提醒我妈。“哦哦。”我妈点头应承。我一忙起来,没有时间概念。等到想起要陪看病时,已经中午。“妈,你到哪儿啦?”我打电话问。“我在**(街道医院),医生说是肺炎,在挂水。”我妈答。“你为什么不来A医院?”我急了。“肺炎又不是大毛病。这里人不多,我一到就看上了。医生验了血,拍了片子。我药水快挂完了。”唉,我叹一口气,“我马上回家,到家细说。”

街道医院结合血液指标和胸片结果,诊断为肺炎,开了阿奇霉素(输液用)、氨咖黄敏口服溶液、维生素B6(输液用)。输液到年初二,再复查。我拍下所有的药、检查结果,在线付费咨询一位三甲医院的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那位主任医师给出“疑似肺炎”的回复,还问了一句:有没有CT报告?“街道医院说,有胸片,就不做CT了两个是一样的。”我妈回忆。这天晚上,她似乎咳得没那么凶了。

大年初二早7点半,我们母女俩去复查。医生看了验血结果说:“有好转,但没好透,还有点炎症……这个药还能接着用。再输两天。到时再来复查。”整个就诊过程中,她没有翻开过我妈的病历本。

走出医院,我又拍下验血报告,上传网络,二度在线付费咨询上文所述的主任医师。这次回复是:血常规正常。咳嗽可能是气道反应性增强,属过敏反应。用药两周后,要复查CT。

晚上,我妈又开始咳嗽。她说,就是冷空气刺激的,没大事。病么,总是要一点点好。不用去大医院。后来在我再三劝说下,妈妈终于在A医院做了CT,医生看后声调异常:“这个报告不太好。右肺有占位、伴阻塞性炎症,有胸腔积液。之前医生没叫你们住院吗?”医生在报告上戳戳点点,“这里有东西,积液出不来。这个东西有6.0×5.9厘米,应该长了一段时间。之前没不舒服吗?很有可能是……医生不说话了,而是在纸上写着:CANCER(癌症)。

“你们考虑一下,住院吗?”“住。今天能住进来吗?”“最近病房很满。”医生写好住院单,“你这情况,一旦有床,病房就会通知你们。要注意电话。”“医生说什么?我为什么要住院?”一直沉默的我妈突然问。我脑子没转过弯,直白地解释:“CT显示肺部有个东西,要住院排查。”

出了诊室,我坐在候诊区,开始动用工作关系:求A医院熟人帮忙安排床位,求影像科专家帮忙看CT报告。我要让一切加速,从这一刻起一秒钟都不能浪费!

一入院,一连串检查等着。排队多了,我妈看看乌泱泱的人群,摇摇头,叹叹气,“要检查这么多吗?没毛病也吓死了。”

她在里面检查。我在外面和友微信咨询。

“增强CT做了吗?医生是因为不能确认肿瘤、要排查,让你们做PET?”原老板得知我们没做增强CT,关心地问。TA一直在医疗+互联网行业工作。

“对肺癌的诊断和分期,最重要检查是增强胸腹部CT、骨扫描、脑核磁……”原同事发来某大牛的科普。

等候活检时,医生先把我喊进了检查室。

我不想进去。我什么都不想听。我特别希望自己是有兄弟姐妹的,这个时候能推TA一把,“你去你去,我在这儿陪陪妈”。

PET结果出来了,“是恶性肿瘤,肺部、胸膜、多处淋巴结有转移。”“哦,是这样。”我咬紧后槽牙。“原计划要做肺部活检。现在要加一个淋巴结……像她这样的情况,属于晚期,没有手术机会。”“那,她还能……”我试图问,还有哪些治疗选择,但我绷不住了,我管不住自己抽搐的喉头和酸胀的眼睛。我请医生容我冷静会儿。我特别想躺倒,蜷起身子,抱住自己。但我只能弓着身子,额头抵墙,手捂住嘴。所有的眼泪都得躲着我妈。“你也别太难受。病理出来,可以做基因突变,如果对上,能靶向治疗。”医生安慰我。

我妈住院期间,病房阿姨们说的每一句“孝顺女儿”,我都感觉是在打脸,生疼。

这是我第二次在家人就医问题上,犯本质性错误。我很埋怨自己。希望每一位看者都能以我为戒。所谓的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生活规律、没有高危因素——都不是“我不会生癌”的理由,也不是“没什么大事,不用去医院”的借口。人在疾病面前,不存在绝缘的侥幸。

3月13号,“邵逸夫医院”也在平台上转载了此文,

邵逸夫医院的医生也再次提醒:

普通人没有必要过于恐慌

也给很多人敲响了警钟:

关于肺癌,你需要知道这些

从某种程度上讲,肺癌是被“气”出来的。

众所周知,吸烟是导致肺癌的“头号杀手”。吸烟不仅可致病,还影响治疗,比如靶向治疗和化疗。

对策:没有别的,戒烟吧。

室内房屋装修中产生的游离甲醛、厨房油烟、北方地区煤的取暖以及燃气所产生的“毒气”也会导致肺癌。世界卫生组织已正式对外发布,除吸烟外,装修房间时产生的污染被列为“第二大杀手”。

对策:装修建议选择绿色环保材料;烹饪少油炸煎炒、多蒸炖;保证厨房通风,减少厨房油烟。

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含有很多致癌物质,已成为城市的公害。随着PM2.5值的升高,空气中的可吸入肺部的有害粉尘越来越多。

对策:不建议在马路、临街等地方锻炼,尽量选择僻静、空气流通好的地方。

除客观原因,爱生闷气的“癌症性格”也会影响肺癌的发生发展,甚至影响到后续治疗。“癌症性格”的特征是内向、爱生闷气、抑郁、疑心重、躁狂,这种性格会影响人发挥自身机体免疫作用。

对策:遇事莫焦躁,要放宽心,不生气,多运动,充分做好情绪疏导。

临床上,有些肺癌患者往往只出现刺激性干咳,没有咯血、胸闷、胸痛、发热等其他肺癌症状,这种咳嗽吃止咳药无效,一定要到医院就诊。

另外,肺癌的临床表现常常并非都有肺部症状,不能仅通过肺部典型症状判断是否是得了肺癌。

比如有些病人突然讲话不清,需要排除可能是肺癌转移到纵膈,或是肺癌转移到脑部侵犯了语言中枢等。

还有些病人腰痛,最后一检查竟然是肺癌转移到了腰椎。

45岁以上要做低剂量CT

《2017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的统计显示,中国肺癌发病率、死亡率双率第一。定期体检非常重要,尤其是45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个低剂量CT,能够帮助发现早期肺癌,而手术治疗早期肺癌预后非常好,大多数不需要化疗。

来源:辽沈晚报(lswbwx)、健康时报、医学界、邵逸夫医院、钱江晚报、西湖之声

点左下角↙阅读原文处 为历史消息

定期体检!身体发出的小症状千万别不当回事,戳大拇指提醒家人朋友吧↓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最近,有位医学文字工作者连着写了三篇看病实录,记录自己的母亲“如何从一场咳嗽变成了肺癌晚期”,看哭很多人。

母亲说的话,从“就是干咳,痰都没有,去医院干啥?” 到“回家之后,房子、钱,都给你”,只有大半个月的时间。

活生生的例子,在用每一个细节,诠释生命的无常与脆弱。

很多习以为常的不舒服,背后都有着大隐患,有些甚至危及生命。

今年二月中旬,看病实录作者的母亲坚持认为自己只是感冒,除了嗓子不舒服没有别的症状。

民营诊所的大夫说,没有大问题,就是感冒。

后来,老人咳得实在睡不着,才答应女儿去做了检查。因为三甲医院人太多,又认为自己病的不重,她自己做主去了街道医院。

第一次检查,医生结合血液指标和胸片结果诊断为肺炎,开了一些输液的药剂。当天咳得也确实少了些。

四天后再去复查,医生全程都没有打开病历本,只是说还有炎症,要继续输液。

一直不见好转,母亲咳得难受,才去了三甲医院。

这一次,医生给出的答案是:恶性肿瘤,属于晚期,已经没有手术机会。

早在2017年12月,作者的母亲在体检时就曾被查出“右肺下炎性病变,建议进一步复查。”

可当时,作者和她的妈妈都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平平常常的咳嗽,看起来“一夜之间”变成了肺癌晚期,却是长久积累下的定时爆发。

作者接受采访时说,母亲“不抽烟不喝酒,每天规律运动,饮食健康,不熬夜”,唯一能想到的致病原因就是父亲的二手烟。

主治医生说,“从体检看,可能那时就出了问题。”

很多时候,人们对自己身体的信任就是这样限制了对恶疾的想象力。心存侥幸,总觉得没那么严重。

天津有个陈先生,每天生活压力大,作息时间不规律。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新婚不久,儿子才满一岁,身体一向很好。

他的舌头反复长溃疡,一开始以为是自己上火,可用了很长时间药也不见好转。无奈之下才去口腔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舌癌。

陈先生朋友圈截图,已获授权

因为舌头的一部分被切除,医生只能把他手臂上的皮肤组织移植到舌头。

2017年8月4日,江苏年仅29岁的医生高苏麟突然离世。

一周前,他只是说过有点牙疼。结果牙龈感染,迅速发展成了败血症。

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了一周,他还是没能敌过多器官衰竭。

2012年,还是实习生的高苏麟曾在街头抢救突发心脏病的老人,被媒体报道,他也因此成了“感动南京”2012年度人物 / 新华社

疾病来了,不曾想到它是用那样平常的症状来做提醒;而发现恶疾之后,又只剩束手无策。

生病住院天经地义,谁都不希望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而开头的故事中,作者是一个有着14年医学科普工作经验的文字工作者,医学常识已远远高于普通人,却还是像只“无头苍蝇”一样。

去了A医院(三甲),检查结果是疑似癌症,医生建议住院,这个结果与街道医院的相差甚远。

但考虑到A医院短板,作者考虑转B院。觉得即使确诊了癌症,联合专家会诊,跑到国外寻求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总还是有希望的……

多次权衡之后的结果,是A医院的病理结果B医院不认;

C医院做了前期治疗,D医院未必肯接手;

E医院建议的手术,F医院表示做不了。

不同医院的医生有不同的看法,处理方式也有差别。

“疾病诊疗的车轮一旦启动,如同走上单车道,不容中途中转”,作者这样说。

2015年,合肥某病房,一个人对着观音画像祷告,希望女朋友快点好起来 / 视觉中国

一次次的抉择,就是在一次次地赌博,因为从患病那一刻起,患者就是处于深深的被动之中。

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医生身上,然而,没有一种治疗方案是完美的。

对医学知识的迷茫,病痛的折磨,加上经济上的打击,足以击垮一个普通家庭。

作者说,妈妈的晚期肺癌,是一场赢不了的赌局。但她还是重新在脑海中规划过治疗的路径。

“比如,得知肺癌待查时就带着妈妈去肿瘤专科医院……”

“比如,提前多拜托医生弄点病理标本,进行全范围基因检测……”

“比如,一开始就选择一个沟通无障碍的医师,不转院,不换方案……”

想出了五个“比如”之后,她说,“这些是我脑洞出来的,肯定不适合绝大多数人,因为它基于一定的前提:我家能抗住一定程度的经济打击。生活、教育、规划,不会‘一夜回到解放前’。”

而且虽然用了一些自费药,鉴于所在地医保还比较健全,在不追求顶级医疗的条件下,家庭负担尚可。

但不知还有多少家庭,拼了命努力,因为疾病过于凶险,也只能受限于经济条件,痛不欲生地接受现实。

重庆一女子为救患癌女儿,10元一次出售拥抱 / 视觉中国

在中国,每年与癌症相关的死亡人数都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攀升。

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7中国癌症报告》,中国癌症患者总数占全球四成,每天确诊的新癌症患者高达1万人。

罹患癌症早已不是小概率事件。重大疾病带来的折磨不光是一个人身体上的病痛,更是对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对“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的定义是:一个家庭医疗支出占家庭可支付能力的比重大于等于40%。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中国人八成的健康投资,都用在了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

2017年12月3日,福建惠安,22岁的哥哥在家照顾17岁的妹妹,他们妈妈在照顾肺癌的爸爸 / 视觉中国

《财经》杂志报道过西安的一个工程师,他月薪8500元左右,女儿罹患黏多糖症,耗尽了家里所有的存款。

35岁的他,每次面对医院的催款, 有些不堪命运的嘲弄,说“死亡并不可怕,生不如死,才最让人绝望。”

那些曾经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如今只剩下对妻女身体健康的奢望。

雪上加霜的是,他在女儿两岁时就为她购买了每年5000元的重疾商业保险,却因为黏多糖症是先天性疾病,而遭到保险公司的拒绝理赔。

当大多数人还在为财务自由疲于奔命时,一场大病就足够让他们顶着房贷掏空家底。

黑龙江的一个女孩得了白血病,妈妈离她而去,心疼爸爸太艰难,吵着要回家,写下一封遗书,大批网友被感动,一晚上就为她募集到了60万元的治疗费用 / 视觉中国

中国某公益众筹平台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上线至2017年,其注册人数1.767亿人,总项目数233万个,支持人数4.3亿次。

在这里求助的用户没有门槛,疾病已经将所有的差距都碾压得干干净净。

这大概会是一个人最绝望的时候。

即便做了一辈子的医疗文字工作者,即便当了一辈子医生,即便家里还有点经济能力,面对疾病,还是什么都做不了。

如果真的逃不开,也就只能尽一切可能,让它来得慢一点。

有患癌家族史的,一定要重视体检。

实录的作者说,“现在大家体检的现状是,中老年人要么不做,要么是走个过场,或者做了然而没有选对项目。”

比如作者母亲体检时,是通过胸片查出了肺部有问题,而普通的检查是不能发现肺癌的。

“拍胸片对肺癌的提示意义很小,常规肺癌筛查的话,应该用低剂量螺旋CT去做。”

2011南7月8日,重庆医科大学某医院新添640层螺旋CT、双射频源3.0T MR设备 / 视觉中国

但如果厄运真的来临,能支撑人的,就只有心态。

无法逾越的“命运”面前,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让每个人尊严的呈现方式不同。

在被问到“是否有跟医生讨论过生存期限”时,作者说,“这个数字对我们家庭来说,意义不大。我把那个数据放在面前,难道还要在日历上画小叉叉?

我现在有一些梦想还没有实现,然后我希望能够去实现,我用我的节奏去实现它。我每一天都过得很开心,每一天都在一个很好的满足当中。人走的时候,难免会有遗憾的。”

“嘿,小家伙,反正我跟你说,病已经生了,那就治病呗”,母亲也这样回答。

从这句话里,能让人读出来的潜台词却是,“没有任何人,比一个癌症病人更想活下去。”

疾病面前,没人能幸免于难。“虚惊一场”,真的太少见。

如果有能力,要尽可能地多做筛查,感觉不舒服,不要相信自己就能挨过去,该看医生,就及时去。

在与病魔绝对的力量差距面前,脆弱的人类,没有任何侥幸可言。

【从咳嗽到肺癌只1个月!女儿背着妈妈痛哭自责:疾病面前,没有侥幸】近日一篇微信文章《我妈是如何从一场咳嗽变成“肺癌晚期”的……》在朋友圈被热转。文章始发于“医学界”微信号,作者记录下母亲从开始咳嗽到查出肺癌这一个月中的经历,背着妈妈女儿痛苦自责:所谓的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生活规律、没有高危因素——都不是“我不会生癌”的理由,也不是“没什么大事,不用去医院”的借口。人在疾病面前,不存在绝缘的侥幸。望每一位看者都能引以为戒。via医学界、邵逸夫医院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间质性肺疾病能活多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