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到心理健康内容?

一方面各级相关部门要着力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要从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师的责任感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工作条件,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做到有为,自然有位”。

一、各级相关部门要着力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心理教师的专业地位和权利要得到尊重和体现

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已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敬,但同时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小学的开展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至今没有权威的论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内容、方式、评价手段,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安排,等等。由于认识还有待提高,因此本就十分少的课时经常被所谓主科所挤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得不到保证,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渴求形成强烈的反差。许多小学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却没有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仅仅落在范围极其狭窄的面对面的心理咨询上,并且更多地趋向于障碍性心理咨询,对发展性、教育性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涉及极其有限,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其他教师一样,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专业地位和权利并没有得到同等的尊重和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被边缘化,开展工作处处遇到困难,两不管”处境让心理健康

教育教师的地位非常卑微和尴尬。很多学校甚至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划为后勤管理人员的范畴,作为教辅人员看待,不仅如此,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切身利益的经济待遇问题还经常被边缘化、被忽视。对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心理高消耗职业来说,极易产生心理枯竭”、职业怠倦和不思进取。许多心理健康教育从业教师由于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尴尬,造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流动性大,专业培训效果受到影响。这种状况不仅不能很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甚至对心理健康教育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各级相关部门要积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工作条件,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面对上述现状,事实上,有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是主动地开展工作,经过勤奋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平取得成效后逐渐得到学校领导和同事、家长的认可和信任,才得到支持,赢得自己的专业地位和工作条件的改善。

下面是一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写的体会:

有为、有位、有威的感悟

记得还是在第一届健康杯交流研讨暨颁奖会上,听到了吴文君老师说的一句话: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才能有威。感触颇深。

据我所知,在座的许多老师和我一样,不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的,不知怎样从无为到有为,从有为到有位,从有位到有威。下面就我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记得我刚开始从事心里辅导工作时,对心理辅导的认识是你来问我来答,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给学生出主意。但是干着千着,我觉得不对劲,每次都是我说怎样,应该怎样,学生却一脸疑惑、失望。我觉得不对劲。后来我常常问自己:这是心理辅导吗?”我开始着急,仅凭热情、热心和喜欢是做不好心理辅导工作的。从此,我开始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通过自觉艰苦的学习我学到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心理辅导的神奇世界里,我学会了怎样去体会学生的感觉,怎样去表达对学生理解和尊重的信息,怎样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以后自愿前来辅导的学生越来越多,我发现在帮助别人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的咨询技巧在成熟,自己的人格也在完善。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懂得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咨询,还有其他多种形式。我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就像一个跌跌撞撞的孩子,懂懂懂懂地闯入一扇大门,由好奇到喜欢,由喜欢到爱,由爱到疾迷,感受到其中的苦辣酸甜。同时也使我感受到了有为后的有位,有位后的有威。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终于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不少

的感悟,有了颇多的收获。我 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正在走向成

熟,走向自己渴望的成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9期)

曾经,听很多心理教师慨叹:学校领导不重视,学校没有足够的课时,虽然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学校不具备相应的工作条件,自己无施展的余地,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他们整天萎靡不振、懒散拖沓,牢骚满腹,不干工作。只有抱怨,没有行动。北京市十二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董艳菊为我们做出了行动的榜样。

有很多兄弟学校的心理教师在与我谈起心育工作时,总会报怨上几句:唉,我们学校的校长要是也能重视这项工作就好了;心理老师在学校就像个受气的小媳妇,平时不重视,等上级检查的来了,就让你准备材料或是表演一下,然后又被打入冷宫;我更惨呢,不仅课时上没有保障,就连评职称也没我的份,现在我时常想,还要不要继续做心理老师^

其实,这些同行们的苦恼我也曾经有过,尽管学校在心理教育工作上已经算是很重视了,但是想在学校的曰常工作中真正地占有一席之地还是很难。我想,这种状况靠报怨是解决不了的。所以,在参加工作以后,我就把有为才有位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其实很多时候,不是领导不重视,也不是没有给你创造更好的条件,而是要看自己是不是有心人。

记得有一次学校召开学期末家长会,年级组长在布置完工作以后,我悄悄对他说:这一届学生在心理上有一些畏难情绪,见到困难就想退缩,我们做工作的同时其实家长也要全力配合,在平时咨询的时候,有很多家长给我打电话,通过了解,我发现有很多问题出在家长身上,能不能在这次家长会上给我十分钟,让我跟家长交流一下?年级组长很爽快地就答应了。那次在全年级家长会上,尽管我与家长交流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十分钟,但是,取得的效果却是我远没有想到的。很多家长意识到了自己的教育方法问题,都主动来到学校进行更深一步的交流。也因此,打开了学校心育工作的新局面,家长们通过邮件、电话、面谈等方式跟心理老师交流,使他们对学校心育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渐渐地,家长的良好评价反馈到校长那里,学校心理工作就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近几年来,经常有外校的学生家长通过学校的其他老师或校领导请我做心理辅导,而我也成了小有名气的人。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等学校把一切条件都给你准备好了,把你放到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你才觉得对你重视了,我们要努力做出成绩,到那时,你的自然就有了。

所谓的有为才有位,就是要想有位,必须有为。专业知识不扎实,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不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素质都不具备,即便是有了理想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我们如果不能对学校的工作有所帮助,得不到学生、家长和同事的认可,就不仅自己没有地位,还会影响大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所以,不如从现在开始因陋就简,埋头苦干,从现有的事情做起,潜心积累,只要尽心尽力去为学生成长服务,就肯定会有所作为,有自己施展的舞台。

回答关注(4)|查看更多问答

公共卫生医师 母婴自媒体人05-05 22:499赞踩

怎么样才算心理健康呢?从广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而从狭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其实,关于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曾在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就有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有: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在国内心理学上来,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就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

目前,国内评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普遍都采用国内著名心理学家许又新1988年提出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准: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和发展标准。

1、体检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理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等。

2、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

3、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考察分析。

不过,在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时,要把这三种标准联合起来综合考虑,不能孤立的以某一个标准去衡量,否则这样有失偏颇。1评论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官方帐号06-17 16:371赞踩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杨喆:

这个问题可以在诸多搜索引擎中找到标准答案,包括WTO公布的十条心理健康标准: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条条对起来很容易,但是总体的理解起来就有些困难,我们到底也不知道心理健康究竟是什么样子。

现在说说我的感受,根据我多年的精神科和心理科的工作经验,最良好的心理状态很简单:与别人相处时自己不难受,别人也不难受,自己独处时也不难受。只要这几条可以做到那么就是非常健康了。

所以看看吧,心理健康很简单,不要太纠结!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有诸多标准,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变态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10条标准: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1.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智力正常,与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符合社会规范。2.人际关系和谐,尊敬师长,信任同学,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3.能正视现实,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根据环境和形势要求改变自己,也能创造环境。4.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现状感到满意,对前景也觉得光明美好。5.能冷静、理智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的打击。学会用正确方法和态度去对待错误,对强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适度的反应,有忍受挫折、从失败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患得患失。能扬长避短,有切合实际的志向水平;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把获得的成绩看作高于一切或毫无意义,不自卑,不过分自责,有安全感。7.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8.在有利于社会或集体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个性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和统一。能独立地作出决定,并对决定负责任,而不受别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二、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目前,我们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根据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认为我们学校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适应问题。适应的本意是指人们对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刺激在持续不断的影响个体时,所产生的感受能力。如果适应不良,它将会降低人们对刺激的承受心理,使人与周围环境不能相对平衡。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年级。因为,进入中学后,他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其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其二,中学的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业负担重,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方式肯定与前一阶段的不同,所以,刚上初中的学生在这方面也可能不适应。其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新的人际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对于不善交际的人来说,又会感到困难。因此,适应不仅是指要适应新学校的新环境,它还包括适应完全不同于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更包括人际关系的适应。新生往往会被这一问题困扰,而感到烦恼,要么是学习跟不上,要么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后会得以解决。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失调,重则会诱发为心理疾病。(二)情感问题。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高级而稳定的体验。对于中学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亲子沟通和异性交往。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个年龄段正是主观需求欲望比较多、比较强烈的时期,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和要求,于是必然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郁、暴躁等。他们的这种不满往往直接指向父母。进入中学后,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发展,自认为自己已长大****了,不想让父母过多地管教,最易产生逆反心理,往往采取与积极向上相对立的行为方式,带着偏激、盲目的色彩,或以极端方式发泄。久而久之与父母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不愿与父母沟通等,这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苦恼,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情感上,中学生难以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异**交往。13、14到17、18岁的少年正是情窦初开的时期,他们对情爱都充满美好的向往。因此,这个时期,容易出现令老师和家长害怕的“早恋”问题。其实异性吸引以致于异性间的单独交往也属正常,只是交往双方,无论他们是不是真的在恋爱,都会遭到教师、家长以及周围人的压力和反对。而他们自己也面临着以学业为重,还是以感情为重的选择,于是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困惑、矛盾和痛苦,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同学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你不让我谈,我偏要谈给你们看看,从而把自己逼上了绝路,荒废了学业,耽误了一生。有的同学为此很烦恼,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心理十分压抑。其实在中学阶段,你们无力承担组建婚姻与家庭的重任,你们也不可能在中学阶段选择好真正适合与你的伴侣,因为恋爱、婚姻与家庭都是社会的产物,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的。(三)学习问题。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中都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智力发展正常,可学习效率低下,他们要么是学习技能障碍,要么是方法欠缺,长期失败使学习自信心丧失。初三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心理问题尤为严重。据调查,初三学生中,相当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考试焦虑,甚者会失眠、患神经衰弱症。这对他们考试时正常水平的发挥,乃至今后的成长都是不良的影响。(四)行为和人格偏离1.行为障碍,或称不良行为。中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有:多动症,攻击行为,破坏行为,懒散,对抗行为等。这些多见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群体。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下,追求虚荣,追星族心态和迷恋电脑游戏的不良行为快速上扬,有人将网络称为精神毒品,这足以看出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我们都知道网络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对我们有利,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许多有用的东西,但另一方面网络上面鱼龙混杂,由于青少年的辨别能力不强,容易被网上的一些游戏及不良内容所诱惑,一旦染上网瘾,那和毒瘾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国家为了保护青少年,专门在网吧门口强制性地悬挂着“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标志,由此足以看出网络对青少年的精神毒害之严重性,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进网吧,你就在网吧门口默默地念几遍这几个字,然后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悬挂这个标志,也许你从此就改变了你自己。2.人格偏离。人格也叫个性,是一个人具有的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偏离主要是个体人格发展不健全,性格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中学生中常见的人格偏离有:(1)自我意识偏差,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但自我认识和评价不全面、不准确,因而抑郁、闭锁。(2)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只考虑自己,较少考虑他人的感受。(3)自卑心理。(4)嫉妒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是心胸狭窄、好表现。这些不良心理品质不仅会让自己生活无乐趣,还会阻碍自己健康成长。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呢?有一为智者说过这样四句话:一是把自己当成别人。比如,有些同学善于欺侮别人,话一定要在别人的话上面,你试着想一下,如果别人这样对待你,你是什么感觉。还有一些同学喜欢抽烟,总认为自己抽烟的样子一定很酷,到底是不是很酷呢,这里我不做评价,你只要看一看哪一个小学生或者幼儿园的小朋友抽烟的摸样是不是很酷你就知道了。也就是说,只要你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自己就会明智许多,许多问题也就想开了。智者的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成自己。也就是说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一下,要同情别人的不幸,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富有善心的人才是心灵的富裕者智者的第三句话是,把别人当成别人。就是说要充分尊重他人的独立性,不要侵犯他人的权利,不要侵吞他人的财物。智者的最后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创造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最后,祝愿全体同学都能够成为心理健康,心灵充实,生活幸福的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健康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