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压力真能抑郁的无奈死人,好多无奈与愿违。

范文一: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罗某,女,35岁,已婚。因紧张、烦躁、坐立不安、心悸、气急、怕疯、怕死10月余。1987年10月入院。

病人1980年结婚,婚后多年不孕,四处就医。1987年1月做诊断刮宫,术中无明显不适,但术后出现阴道流血。病人较恐慌,听同事说有癌症的可能,更加紧张,感气促、心慌。2周后,经处理出血停止,但病人恐惧患有不治之症,又怕不能生育被丈夫抛弃。失眠、烦躁、易激惹,对外界环境兴趣降低,但尚能坚持工作和操持家务。3个月后症状加重,并出现发作性极端烦躁、坐卧不宁、呼吸急促、胸闷、心悸、出汗、手脚麻木。自觉会发疯、变傻,有濒死感,每次发作持续半小时至一小时不等,几乎每天皆有发作。发作间歇仍有烦躁,担心再发,但尚能控制自己。

至5月份,症状更加严重,以无明显间歇期,整日处于惶恐不安之中,有明显的自杀企图,主要是因为“太难受了”,但同时又怕死。不愿去精神病院看,爱人只好请医师至家中,病人抓住医师不放,反复叙述自己的病痛。经常无故找爱人吵闹,将自己的不适归咎于爱人的不关心、不理解。彻夜不眠,也不让爱人安睡,对爱人十分苛刻,要求他百依百顺,否则就大吵大闹。怕听收音机,怕看电视,怕人打扰,但周围无人又感到十分孤单。看到离婚或丧偶的女性则触景生情,心中出现“一阵阵绞痛”。整日愁眉苦脸,喋喋不休,叫喊“不得了”。严重时撕头发,捶胸顿足,两手不住在腹部揉搓,致使上腹部皮肤发红肿胀,有时甚至在地上打滚。至此,完全丧失工作和操持家务的能力,生活难以自理。

1.亚急性起病,病前有明确的精神刺激,病人对这些刺激反应较为强烈。

2.有多种焦虑症状表现:

(1)心理症状:烦躁不安,易激惹,神经过敏,悬念,过分担心,紧张,认为自己会疯、会死。

(2)运动紧张:坐卧不宁,捶胸顿足,撕头发,甚至在地上打滚。

(3)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胸闷,气急,心悸,头昏,手脚麻木,出汗。

3.抑郁症状:哭泣,认为自己没有希望了,会死,欲自杀等。

4.无明显精神病症状。

5.无明显器质性原因。

6.病程:焦虑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的,重金出现一段时间的急性焦虑发作。

【症状分析】罗某经常焦躁不安,听同事说有癌症的可能,更加紧张,感气促、心慌,过分担忧紧张,以为自己会疯会死,并且失眠、烦躁、易激惹,对外界环境兴趣下降,这些都是罗某的心理症状。从罗某病症严重时撕头发,捶胸顿足,

两手不住在腹部揉搓,致使上腹部皮肤发红肿胀,有时甚至在地上打滚,可以看出罗某活动紧张。又因为罗某有时会发作性极端烦躁、坐卧不宁、呼吸急促、胸闷、心悸、出汗、手脚麻木,由此诊断出其患有交感神经高兴症状。从罗某的这些情况可将其诊断为惊恐障碍和广泛焦虑症,即焦虑症。

【正文】焦虑症(anxiety)又称焦虑性神经症, 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 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焦虑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两种:一是表现出急性的焦虑症,又称惊恐障碍,发作时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心悸、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四肢发麻、出汗、发抖,患者惊恐万分,似乎死亡迫近,大声呼救,发作时间1~20分钟,有时达数小时,可反复发作多次。二是表现出慢性焦虑症状,又称广泛性焦虑,是焦虑症的主要类型,患者表现出心理障碍症状,对客观上并不存在的某种威胁、危险和坏结局总感到担心、不安和害怕,虽认识到这是祀人忧天,但不能控制,颇为苦恼,容易激惹,对声音过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好。患者还有躯体症状,植物神经功能亢进,口干、恶心、胀气、腹泻、呼吸加快、心动过速、尿频、月经不调、阳萎、面色潮红等。慢性焦虑症还有运动症状,如紧张性头痛、肌肉紧张或强直、手震颤、睡眠障碍、有恶梦。多数焦虑症有较好的预后。

对于焦虑症我们推荐了一些比较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心理治疗方法之解释法:由于焦虑症患者多有预期性焦虑,对未来的焦虑发作产生预期恐惧。如果患者能够主动配合心理医生,耐心倾听医生对疾病性质的解释,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预防焦虑症的发生。对于罗某,我们可以建议其去看心理医生。

(2)心理治疗方法之放松法:放松法治疗是一种教会患者如何进行肌肉和情绪放松的方法。患者罗某可以通过学习和掌握呼吸调节、放松全身肌肉的方法来消除杂念。病人先把注意力集中于躯体的一部分(例如左手),尽量使这部分肌肉放松,直至产生温热感。然后转移注意力到躯体另一部分(例如右手)。如此反复训练,可使心情平静,心跳规则,呼吸均匀,这对焦虑状态性发作者有很好的效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生物反馈治疗仪的检测下,对罗某进行放松训练。

(3)心理治疗方法之冲击法:让患者罗某突然处于激发焦虑情绪的实际环境中,来改变病态行为。这种治疗每次30-60分钟,治疗次数一般1-4次。

(4)心理治疗方法之系统脱敏法:在患者罗某处于全身放松状态下,使能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其面前重复出现,比如在她看到离婚或丧偶女性时出现的焦虑,达到不能引起患者焦虑时,增加刺激的强度如法炮制,直至患者焦虑情绪完全消失为止。

(5)心理治疗方法之催眠法:催眠法适于广泛性焦虑症(一种以经常的、持续的、无明显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忧或烦恼为特征的焦虑症)。催眠师运用具有高度暗示性的催眠技术,来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和睡眠。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上主要应用抗焦虑药,如安定类,对伴有抑郁症状者可用抗抑郁药丙眯嚓、阿咪替林、多虑抗焦虑药物是最常用的治疗焦虑症的方法。但是抗焦虑药物有很多副作用,比如嗜睡、抑郁。长期服用甚至对某些内脏器官有损害。而且抗焦虑药物往往有成瘾性。抗焦虑药物的最大问题是,一旦患者停止服用,几乎可以肯定,症状会重新出现。当病人是通过服药来降低焦虑症状,他们就会(正确地)把自己症状的好转归结为药物的作用,而不是他们自己的改变。于是,当他们停止服药时,当然会觉得情境是不可控制的,于是会变得焦虑。对于罗某药物治疗不是治本的方法,建议其使用心理疗法,通过心理疗法从根本上治愈其的焦虑

范文二: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方某 女 17岁 学生 高中文化

半年前因父母离婚,出现情绪低落,语言减少,上课思想不能集中,自觉思考解题能力下降,兴趣缺乏,不愿参加学校活动,不愿与同学接触,失眠、消瘦、食欲减退。期中考试成绩由原前20名,降至100名以外,感到无脸见人,出现消极行为,用刀割腕自杀,送院抢救。出院后不原再上学,终日卧床,自感 “脑子生锈,已成废人”。后被送区精神卫生中心门诊,诊断 “抑郁症”,服用氟西汀等,抑郁症状好转,曾返校上课,但很勉强。近1月余,因功课跟不上,情绪再度低落,对家长说:“活着没意思,太累,太痛苦,不如死了好。” 遂被首次送住院治疗。

入院体检、实验室检查正常,否认家属史。

)病因 从生物遗传的角度来看,这种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的家庭史有很大相关。 同时,影响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多巴胺的研究表明多巴胺受体密度低的人在“分 离”的测量上得分更高。 生长发育的环境也有很大环境的影响,比如,妇女在怀孕期患上流行性感冒, 其孩子更可能出现分裂型人格障碍;家庭教养环境 诊断标准 (一)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二)症状至少符合下述项目中的三项 有奇特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 和第六感官等; 奇怪、反常、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与习惯或目 的不明确; 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妥,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 因素所引起; 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有过性的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 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 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无亲密 朋友。

治疗 分裂样患者很少主动要求治疗, 除非是他们的情绪极端抑郁或者因为缺乏社会交往技巧 而造成事业上的重大损失。

认知行为治疗:第一步就是要促进患者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团体治疗:治疗小组为患者建立社会系统提供了机会,也提供了一个暴 露自我和社会反馈的舞台,同时,治疗师会帮助患者确定他人的情感和 情感反应,从而增强他们共情的能力。

行为治疗:治疗师给患者布置一系列作业,如演讲情景的角色扮演,患 者可以逐步学会社会技能。

()二、案例(40 分) 某女,25 岁,抑郁寡欢、兴趣降低、自卑、烦躁、疲乏无力 7 年。开始是头昏、注意 抑郁寡欢、 抑郁寡欢 兴趣降低、自卑、烦躁、 力不集中、入睡困难,随后心情经常抑郁、沉重,感到脑子不顶用,被诊断为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药物 神经衰弱 治疗疗效不明显; 临近

高考时更加烦躁,易激惹,学习力不从心,每天看书 10 余小时,收效甚微,考试前头 痛欲裂,通宵不眠,食欲不振,时有呕吐;后高考落选,设法摆脱抑郁情绪而转学复读,第二次 高考又以 2 分之差落选,怀疑人活在世上没有意义,拼搏得不偿失,不愿再读书,整日呆在家 中,怕见熟人,羡慕古代隐士,曾萌发削发为尼 曾萌发削发为尼的念头,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万念俱灰 万念俱灰,几 曾萌发削发为尼 万念俱灰 次企图自杀 但又觉得死了太可惜 企图自杀,但又觉得死了太可惜 企图自杀 但又觉得死了太可惜。 患者性格内向,孤独少语,胆小怕事,爱思考,多愁善感,喜读诗歌和小说,常为古人担忧落 泪。患者无幻觉妄想和自罪自责表现,求知心切,自知力充分。 1、 你认为她属于什么心理问题? 2、 这种心理问题主要的表现症状 表现症状是什么? 表现症状 3、 这种案例与自杀的关系 关系是什么? 关系 4、 如何进行自杀预防 自杀预防? 自杀预防 )抑郁性神经症(depressive neurosis)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持久的情绪抑郁,程度 较轻,病程迁延。

患者具有持久性的情绪低落、沮丧、压抑,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无幻觉和妄 想等精神病性抑郁症表现,日常生活学习元明显异常,有自知力,主动求医。

抑郁症与自杀 ? 2/3 以上的抑郁症病人曾有自杀的观念

10-15% 的抑郁症最终自杀死亡

70% 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

二、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除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符合下列 3 项: )对自杀者作好监护。

三、案例(30 分) 两天之内,秀兰遭遇了双重打击 双重打击:她在变态心理学的期中考试中得了 C;她发现 双重打击 她高中时的男朋友和别人订了婚。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是令人厌恶的。开始的几天,她很 开始的几天, 开始的几天 难从床上爬起来到教室去正常的上课;晚上吃饭的时候,她会突然大哭起来, 难从床上爬起来到教室去正常的上课;晚上吃饭的时候,她会突然大哭起来,而后便离 开饭桌。错过一顿饭并没有什么,她并不感到饥饿。她的将来看起来是如此的凄凉, 开饭桌。错过一顿饭并没有什么,她并不感到饥饿。她的将来看起来是如此的凄凉,因 为她认为她不会被任何的临床心理学机构接收,并且,她也不会再找到一个令她如此深 爱的人了。她把这两项失败归为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失败。 一两个星期后,事情开始好转起来。导师说因为所有人的期中成绩都太低,每个人 一两个星期后,事情开始好转起来 都可以选择重写一篇论文来取代期中考试的成绩。并且,秀兰发现她正期待着一个由室 友安排的周末约会。她迅速恢复起来,生活的热情又回到了她的身上,食欲也回来了。 她想:“这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但是我基本上已经没事了,并且,我想我可以找到自己 的爱情和事业。 一、 二、 三、 你认为她是正常 正常的吗? 正常 你认为她出现问题的原因 原因是什么? 原因 如果你是她,你会如何应对 如何应对? 如何应对

一、 不正常。出现心境障碍。 正常人的情绪忧郁是“事出有因”。而抑郁症通常缺乏客观精神应激的条件。或者虽 有不良因素,但是“小题大做”,不足以解释;

正常的沮丧和临床上的障碍只是程度 程度有所不同,而不是本质上的区别; 程度 它们可以有相同的症状,且在情绪上和工作生活中也表现出相似的问题;

一般人情绪变化通常是短期性的,人们通过自我调适,重新获得心理平稳。而抑郁 症症状常持

续存在,甚至不经治疗难以自行缓解,症状还会逐渐加重恶化;

许多与心境障碍有关的因素,包括过去的抑郁症史、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都可能 预示正常的悲伤反应向病理的悲伤反应的发展过渡;

心境障碍使人能力丧失,以至于选择自杀似乎要远远好过继续活下去。

基因 家族研究: 家族研究:我们可以考察有障碍个体的亲属中患有这种障碍的人数。已 经发现,患者的一级亲属患有障碍的比例是控制组亲属的 2 到 3 倍。 收养研究: 收养研究:有些研究指出,与心境障碍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有很高的 患病危险。另一项研究没有发现在被收养个体的亲属中有很高的患病危 险。 双生子研究: 双生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若双生子 中的一个出现了心境障碍,同卵双生子 的另一个患有心境障碍的比例大约是异 卵双生子的 3 倍。

神经递质系统 低水平的 5-羟色胺 羟色胺同心境障碍的发作有关。 羟色胺 5-羟色胺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对情绪反应进行调节。 当 5-羟色胺水平低时,个体会处于冲动状态,此时情绪浮动很大。这可 能是因为 5-羟色胺负责调节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系统的缘故。

激素系统 研究者们发现,抑郁症患者在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轴(HPA)的每一个水平 下丘脑 垂体-肾上腺轴 上都伴有激素的变化。尤其是那些严重的患者,他们的血液和脑髓中皮 质醇的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抑郁症患者的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CRH)的水平也很高。一些研 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 究者认为: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CRH)本身就是决定抑郁症是否 发生的重要物质

脑区和抑郁 右侧前额叶的过度活跃会导致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可能存在结构上的缺陷,与非抑郁症的控制组相比, 患有抑郁症且有过自杀企图的患者,其大脑前额皮层的面积显著减少。

心理社会因素 生活事件 素质――压力模型 压力模型描述了可能的遗传和心理的易感性,是什么启动了这 素质 压力模型 种易感性(素质)呢? 我们通常会询问病人在他们逐渐变得抑郁或其他精神障碍之前,有无重 大的精神创伤生活事件。

贝克的认知理论 贝克提出了抑郁症是由于个体对自身、现在的经历以及将来的消极观念 所产生的。 认知的三元说:包括对自我、当前体验以及将来的消极想法 逻辑错误:臆断的推理,选择性抽象,过分概括化,个性化,夸大或缩 小事实。 塞利格曼的习得无助归因风格

()抑郁症是由于对未来的无助的预期产生的,且具有永久性和弥散性。抑 郁症患者会预期有无法阻止的不幸事件发

生,这种信念会持续很长的时 间,并会暗中破坏个体的所有行为。 归因上有三个维度影响着个体在何时以及何种场合会形成这种无助的缺 陷认知。 内源性与外源性 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普遍性与特殊性 社会文化因素 婚姻关系 对婚姻的不满和抑郁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 抑郁,尤其是持续的抑郁,会显著破坏婚姻关系 。

性别因素 性别失衡:大约 70%的重性抑郁症和恶劣心境的患者是女性。 鼓励旧有性别角色的教养方式与抑郁和焦虑的易感性有关。 婚姻关系的破裂以及伴随着这种破裂产生的无助感,对女性意味着更多 的伤害 。 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沉思她们的处境,并为自己的抑郁状况感到自责。 女性比男性经历了更多的歧视、贫穷、性骚扰和虐待。

消极的归因 绝望感 应激激素作用于广泛 的神经递质系统 机能失调的观点 消极的认知图示 人际关系的问题和 缺乏社会支持

三、我会。 生物学方法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电痉挛疗法 认知疗法 贝克认知疗法 习得无助的治疗 灵活的乐观性

心理动力学疗法 人际关系疗法

综合治疗 有研究已经证实:心理社会疗法与药物疗法的结合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是有效的。

还无法说明心理社会与药物的结合疗法比单一的疗法有即刻的优势。

药物疗法的效用比心理社会疗法更快,而心理社会疗法可以提高病人的长期社会功 能(尤其是运用人际关系疗法的个案),并防止病人复发(尤其是认知疗法)。

()防止复发 抑郁症具有很高的复发率。超过 50%服用抗抑郁药的病人如果停止服药,在 4 个月 内就会复发。 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进行维持性治疗 维持性治疗,从而防止疾病的复发。 维持性治疗 大量研究表明,接受认知治疗组的复发率比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组降低了 50%。 简短的心理社会治疗和持续的药物治疗也许对于预防复发是有效的。

范文七:变态心理学案例

17岁,学生,高中文化,半年前因父母离婚,出现情绪低落,语言减少,上课思想不能集中,自觉思考解题能力下降,兴趣缺乏,不愿参加学校活动,不愿与同学接触,失眠、消瘦、食欲减退。其中考试成绩由原来前20名,降至100名以外,感到无脸见人,出现消极行为,用刀割腕自杀,送医院抢救。出院后不愿再上学,终日卧床,自感“脑子生锈,已成废人”。后被送区精神卫生中心门诊,诊断“抑郁症”,服用氟西汀等,抑郁症好转,曾返校上课,但很勉强。近1月余,因功课跟不上,情绪再度低落,对家长说:“活着没意思,太累,太痛苦,不如死了好。”遂被首次送往医院治疗。

入院体检,实验室检查正常,否认家属史。

41岁,职工,高中文化。两年前因与单位经理争吵被辞退。一个月后出现情绪兴奋、言语增多、好管闲事,自称要写剧本、出小说、拍电影。一次购买2000元假首饰送亲友。每天打数10次电话,清晨5时约朋友谈心。睡眠减少,外出不归。情绪高涨,言行高涨,言行异常持续近2月,因管理困难,首次住入精神卫生中心。经碳酸锂、氯丙嗪等合并治疗3个月后,出院。出院诊断“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出院后缓解良好,另找工作,并胜任。

以后停止服药和门诊随访。三个月前,因单位效益差下岗,逐渐出现言语增多,夜眠减少,情绪兴奋,精力充沛,容易激惹,常与妻子、邻居争吵。挥霍无度,一天买西装1套、休闲西装6件、衬衫2件、皮鞋2双。自夸“在上海没有我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外追逐女性性欲亢进。因旧病复发,第2次入院。 入院体检、实验室检查正常,有家属精神病史。

23岁,未婚,中专文化。因与人交往时紧张,局促不安三年,羞见生人、回避社交一年求治。 病人19岁进入某专科学校,在花枝招展的女生中间感到压抑,立志发奋读书,以示不随波逐流,但成绩平平,故时而气馁、悲观,时而愤愤不平,甚至嫉妒。常暗中注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如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某日上课,发现新来的男老师似乎老是注意自己,破难为情。迎面相逢,病人会面红耳赤、心慌气促。此后只要遇上该老师就言语失措。久而久之,觉得同学们都洞悉了其心中秘密,于是与同学相处也不自然了。毕业工作后,从不参与同事活动,有同事与其主动交谈,也因不敢正视对方而借故走开,上下班故意加快或放慢脚步,避免与人同行。知道这样做没有必要,但又不敢与人相处。后经人介绍结识一男友,虽然同在一市,却多是鸿雁传书,每次决定约会,马上心慌、脸红,以致勇气全消,偶尔赴约,也是故意迟到。有一次男方父亲寿辰,邀病人赴约,无法推脱,一直忐忑不安。赴宴那天,还没见公婆就心慌气促,四肢发颤,与公婆见面,顿觉头晕目眩,满身大汗,语无伦次。以为中暑,被送至医院。此后,羞见一切外人,甚至与家人共餐也有些不自然。为避免窘迫,常托词休病在家,以免交往。

本例病人的症状为主要临床相,恐怖的对象主要为人际接触和社交场合,恐惧发作时伴有心慌、面红、气促,甚至颤抖、大汗、头晕目眩等植物神经症状,并有回避行为。病人知道恐怖过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符合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9岁,因自幼好动,上课不认真,管教困难,于1992年7月来儿童精神卫生专科门诊求治,病史由母亲代诉。

患儿自幼顽皮多动,1岁多能走之后,喜欢开始到处攀爬,不怕危险,经常摔得皮破血流,依然如故。任何一件玩具到手之后就要拆开弄坏,从不怕生人,到亲友家做客,随便开别人的抽屉、柜子,到处乱翻。7岁入学,上课、做作业从不专心,总是不停地做小动作,撩逗同学,搞恶作剧,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上课发言不守纪律,经常插话,扰乱可叹秩序。常常惹麻烦让老师或者同学来告状。在家做作业不专心,边做边玩,外面一点小动静就要跑去看一看,经常做错或者不能按时完成。自己的东西杂乱无章,丢三落四,经常丢失玩具、雨伞等日用品,或上学忘记要带的东西。家长曾想培养他一些也与爱好,但不论学什么都是有始无终,缺乏耐心,不能坚持。脾气急躁,有什么要求马上就要满足,否则纠缠不休。学习成绩中上,近一年来有下降趋势,无说谎、偷窃等不良行为。自幼睡眠较少,似乎精力过剩。偏食,二便可。

⒈自幼注意力不能集中。

⒉自幼行为多动、冲动。

⒊患儿无其他品行问题,无智力低下、学习成绩中上,但近年来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

⒋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

⒌实验室检查:智力在正常范围,SPECT检查发现双侧额叶下部及丘脑反射性分布稀疏,代谢学运降低。

22岁,未婚,汉族,中专毕业,粮食局职员。因言行怪异,妄闻妄见,故来求治。

一年前,父病故又加失恋,开始失眠,呆滞,郁郁不乐。说“我活不了多少天了,我有罪,领导认为是我让单位的其他人犯了错误”。拒绝就医。听到说车鸣响就害怕,说“了不得,天下在乱了”。不出门,独处一隅,喃喃自语自笑,曾被诊断为“抑郁症”入院,给予阿米替林、冬眠灵等治疗,19天后家属要求出院。返家途中突然凝视前方,旋即返身惊恐而逃,说“前面有一道白光太厉害了”而其两位兄长均为见到。听见鸟鸣狗叫也恐慌,在家休息数月,出院3月后去上班,尚能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对人说他耳边常听到一些说话声,内容则说不出。出院5月后,见到公安人员就恐惧,口称“我有罪”,回家后即问家人:“公安局的人和你们谈过话吗?”为什么我想的事情别人都知道?“不时侧耳听地球的隆隆响声”。一次,听到汽车声就恐慌地说“社会太乱了”,看见小汽车则恐惧地问家人:“那是不是来逮我的啊?”某晚仰卧于床,忽然说:“怎么我在屋里能看到天?”

9岁。因发作性入睡后起床活动多次入院。

1年前,患儿看完电视后,上床入睡,约过1消失,突然起床,开门走到五层楼上同学家门口,停留一会儿又自行回家上床入睡。次日否认有此事,以后常常入睡后不久,即自行起床,饮水,开抽屉取物,或走到妈妈身边出手抚摸妈妈,口中念念有词,对旁人说话不予理睬,眼神茫然,数分钟后又自行上床入睡。就诊前两晚,患儿又突然起床,提起桶走下四楼,在百米外倒了垃圾,又提着空桶回家,双目直视,口中念念有词,摇他的躯体也无反应,后又酣然入睡。次日却否认此事。从无瘫痪、抽筋或其他发作性疾病史。

35岁,已婚。因紧张、烦躁、坐立不安、心悸、怕疯、怕死10月有余。1987年10月入院。 病人1980年结婚,婚后多年不孕,四处就医。1987年1月做诊断刮宫,术中无明显不适,但术后出现阴道流血。病人较恐慌,听同事说有癌症的可能,更加紧张,感气促、心慌。2周后,经处理出血停止,但病人恐惧患有不治之症,又怕不能生育被丈夫抛弃。失眠、烦躁、易激怒,对外界环境兴趣降低,但尚能坚持工作和操持家务。3个月后,症状加重,并出现发作性极端烦躁、坐卧不宁、呼吸急促、胸闷、心悸、出汗、手脚麻木。自觉会发疯、变傻,有濒死感,每次发作持续半小时至一小时不等,几乎每天皆有发作。发作间歇仍有烦躁,担心再发,但尚能控制自己。

至5月份,症状更加严重,以无明显间歇期,整日处于惶恐不安之中,有明显的自杀企图,主要是因为“太难受了”,但同时又怕死。不愿去精神病院看,爱人只好请医师至家中,病人抓住医师不放,反复叙述自己的病痛。经常无故找爱人吵闹,将自己的不适归咎于爱人的不关心、不理解。彻夜不眠,也不让爱人安睡,对爱人十分苛刻,要求他百依百顺,否则就大吵大闹。怕听收音机,怕看电视,怕人打扰,但周围无人又感到十分孤单。看到离婚或丧偶的女性则触景生情,心中出现“一阵阵绞痛”。整日愁眉苦脸,喋喋不休,叫喊“不得了”。严重时撕头发,捶胸顿足,两手不住在腹部揉搓,致使上腹部皮肤发红肿胀,有时甚至在地上打滚。至此,完全丧失工作和操持家务的能力,生活难以自理。

19岁,汉族,初中文化程度,未婚,待业。

王某生身父母均系农民,体健。王某出生后即由养父领养,7岁前由祖母抚养,家庭经济状况优越,自小受到溺爱,性格固执、顽皮、喜欢恶作剧。上学后,开始成绩在90分以上,但以后不断打架闹事,欺侮小同学、辱骂老师、在课桌上剖剐老鼠、麻雀等。小学三年级时,在放学回家的队伍中公然把生殖器逃出来露在外面。以后成绩逐年下降,到小学毕业时要补考才能升学。初中一年级时(13岁)因3门功课不及格留级。此后表现更差,终被勒令退学。以后发展到不服家长管教,顶撞、吵闹以致与父母对打。1981年11月被送去攻读学校就读,但经常借故离校,一、二个月不返校,直至被捆绑押送回校。1982年7月由家长领回。半年中,多次与人盗窃公私财物,曾被收审。释放后,一度剪去长发,表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1984年17岁时,进工厂学铣工,同年12月开始旷工,招引一些朋友在家中吃喝玩乐,多次聚赌,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女青年。虽然多年受祖母无微不至的照料,却经常打骂祖母。1985年6月5日,王向张某寻衅闹事,纠集另外两个人用棍棒、皮带毒打张,致使张多处组织挫伤。同年7月6日中午,王骑自行车撞了蒋某,反说“你挡我路,我打死你”,随即对蒋拳打脚踢,致使其脑震荡、胸部软组织挫伤,住院20多天。10月日晚,某矿务局司机张某因行车与他人发生纠纷,王不问原由对张某谩骂,同日被公安机关收容审查。

范文八:变态心理学案例

2010年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变态心理学案例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变态心理学案例1

方某 女 17岁 学生 高中文化

半年前因父母离婚,出现情绪低落,语言减少,上课思想不能集中,自觉思考解题能力下降,兴趣缺乏,不愿参加学校活动,不愿与同学接触,失眠、消瘦、食欲减退。期中考试成绩由原前20名,降至100名以外,感到无脸见人,出现消极行为,用刀割腕自杀,送院抢救。出院后不原再上学,终日卧床,自感 “脑子生锈,已成废人”。后被送区精神卫生中心门诊,诊断 “抑郁症”,服用氟西汀等,抑郁症状好转,曾返校上课,但很勉强。近1月余,因功课跟不上,情绪再度低落,对家长说:“活着没意思,太累,太痛苦,不如死了好。” 遂被首次送住院治疗。

入院体检、实验室检查正常,否认家属史。

1. 以情绪低落为主。

2. 具有下列症状(标准9项中,至少要有4项):

(1) 兴趣丧失(不愿参加活动和同学接触); (2)精神运动性迟滞(语言减少、终日卧床);

(3) 联想困难(思考能力下降,“脑子生锈”); (4)自杀行为; (5)失眠; (6)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3. 无内省力。 服用抗抑郁剂等曾有效。

[严重标准]来源:考试大

损害学习和社会功能,给本人造成生命之虞。

符合症状标准持续2周以上(本患者起病半年,中途经治疗部分缓解,近1月症状加重)。

排除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

CCMD-3 : 心境障碍(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 32.2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变态心理学案例2

王某 男 41岁 职工 高中文化

两年前因与单位经理争吵被辞退。一个月后出现情绪兴奋、言语增多、好管闲事,自称要写剧本、出小说、拍电影。一次购买2000元假手饰送亲友。每天打数10次电话,清晨5时约朋友谈心。睡眠减少,外出不归。情绪高涨,言行异常持续近2月,因管理困难,首次住入精神卫生中心。经碳酸锂、氯丙嗪等合并治疗3个月后,显进出院。出院诊断“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出院后缓解良好,另找工作,并胜任。

以后停止服药和门诊随访。三个月前,因单位效益差下岗,逐渐出现语言增多,夜眠减少,情绪兴奋,精力充沛,容易激惹,常与妻子、邻居争吵。挥霍无度,一天买西装1套、休闲西装6件、衬衫2件、皮鞋2双。自夸“在上海没有我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外追逐女性,性欲亢进。因旧病复发,第2次入院。

入院体检、实验室检查正常,有家属精神病史。

1.以情绪高涨,并伴有激惹为主。

2.具有下列症状(标准8项中,至少3―4项):

(1)语言增多; (2)自我评价过高; (3)精力充沛、活动增多;(4)鲁莽行为、挥霍无度; (5)睡眠减少; (6)性欲亢进。

3.两次发病,首次诊断“情感性障碍(躁狂发作)”,缓解期精神正常,胜任工作。

损害社会功能,给他人造成不良后果。

符合症状标准持续一周以上(本患者首次持续2月余,第二次3个月)。

无器质性障碍,无成瘾物质所致躁狂根据,无精神分裂症症状。

诊断: 心境障碍(复发性躁狂)30.4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变态心理学案例3

陈某,女,23岁,未婚,中专文化。因与人交往时紧张、局促不安三年,羞见生人、回避社交一年求治。

病人19岁进入某专科学校,在花枝招展的女生中间感到压抑,立志发奋读书,以示不随波逐流,但成绩平平,故时而气馁、悲观,时而愤愤不平,甚至嫉妒。常暗中注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如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某日上课,发现新来的男老师似乎老是注意自己,颇难为情。迎面相逢,病人会面红耳赤、心慌气促。此后只要遇上该老师就言行失措。久而久之,觉得同学们都洞悉了其心中秘密,于是与同学们相处也不自然了。毕业工作后,从不参与同事活动,有同事与其主动交谈,也因不敢正视对方而借故走开,上下班故意加快或放慢脚步,避免与人同行。知道这样做没有必要,但又不敢与人相处。后经人介绍结识一男友,虽然同在一市,却多是鸿雁传书,每次决定约会,马上心慌、脸红,以致勇气全消,偶尔赴约,也是故意迟到。有一次男方父亲寿辰,邀病人赴约,无法推托,一直忐忑不安。赴宴那天,还没见公婆就心慌气促,四肢发颤,与公婆见面,顿觉头晕目眩,满身大汗,语无伦次。以为中暑,被送至医院。此后,羞见一切外人,甚至与家人共餐也有些不自然。为避免窘迫,常托词休病在家,以免交往。

本例病人的症状以恐怖为主要临床相,恐怖的对象主要为人际接触和社交场合,恐惧发作时伴心慌、面红、气促,甚至颤抖、大汗、头晕目眩等植物神经症状,并有回避行为。病人知道恐惧过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符合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变态心理学案例4

刘某,男,9岁.因自幼好动,上课不认真,管教困难,于1992年7月来儿童精神卫生专科门诊求治,病史由母亲代诉。

患儿自幼顽皮多动,1岁多能走之后,喜欢到处攀爬,不怕危险,经常摔得皮破血流,依然如故。任何意见玩具到手之后就要拆开弄坏,从不怕生人,到亲友家做客,随便开别人的屉子、柜子,到处乱翻。7岁入学,上课、做作业从不专心,总是不停地做小动作,撩逗同学,搞恶作剧,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上课发言不守纪律,经常插话,扰乱课堂秩序。常常惹麻烦而又老师或者同学来告状。在家做作业时很不专心,边做边玩,外面一点小动静就要跑去看一看,经常做错或者不能按时完成。自己的东西杂乱无章,丢三落四,经常丢失文具、雨伞等日用品,或上学忘记要带的东西。家长曾经想培养他一些业余爱好,但不论学什么都是有始无终,缺乏耐心,不能坚持。脾气急躁,有什么要求马上就要满足,否则纠缠不休。学习成绩中上,近一年来有下降趋势,无说谎、偷窃等不良行为。自幼睡眠较少,似乎精力过剩。偏食,二便可。

1、自幼注意力不能集中。

2、自幼行为多动、冲动。

3、患儿无其他品行问题,无智力低下,学习成绩中上,但近年来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

4、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

5、实验室检查:智力在正常范围,SPECT检查发现双侧额叶下部及丘脑放射性分布稀疏,代谢学运降低。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变态心理学案例5

李某,男,22岁,未婚,汉族,中专毕业,粮食局职员。因言行怪异,妄闻妄见,故来求治。

一年前,父病故又加失恋,开始失眠,呆滞,郁郁不乐。说“我活不了多少天了,我有

罪,领导认为是我让单位的其他人犯了错误”。拒绝就医。听到火车鸣响就害怕,说“了不得,天下在乱了”。不出门,独处一隅,喃喃自语自笑。曾被诊断为“抑郁症”入院,给予阿咪替林、冬眠灵等治疗,19天后家属要求出院,返家途中突然凝视前方,旋即返身惊恐而逃,说“前面有一道白光太厉害了”而其两位兄长均未见到。听见鸟鸣狗叫也恐慌,在家休息数月,出院3月后去上班,尚能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对人说他耳边常听到一些说话声,内容则说不出。出院5月后,见到公安人员就恐惧,口称“我有罪”,回家后即问家人:“公安局的人和你们谈过话吗?为什么我想的事情别人都知道?”不时侧耳听“地球的隆隆响声”。一次,听到汽车声就惶恐地说“社会大乱了”;看见小汽车则恐惧的问家人:“那是不是来逮我的阿?”某晚仰卧于床,忽然说:“怎么我在屋里能看到天?”

病人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主要出现以下一些症状:

1、行为孤僻退缩,脱离现实,生活懒散被动。

2、机能性幻听:在听到一个真实声响的同时,出现机能性语言幻听。

3、读心症(被揭露感):他脑子想什么,耳边就听到一个不时他自己的声音在说他所想之事。

4、评论性幻听:幻声在评论他的言行。

5、强直性思维:这是一种不由自己意志所支配的思维,病人感到陌生和厌烦,且欲摆脱而不能。

6、释义妄想(象征性思维):如见到白鸽在飞,就认为他父母有大灾大难。

7、思维被夺:认为私人把他的思想“抽走了”

8、影响妄想(被控制感、被动体验):认为死人控制了他的脑子,使自己的大脑失去自我控制而不由自主地向一些问题;认为自己的思想行为,表情动作都是外力强加的,受外力控制支配,失去了自主性。

上述症状均符合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变态心理学案例6

梅某,男,9岁。因发作性入睡后起床活动多次入院。

1年前,患儿看完电视后,上床入睡,约过1小时,突然起床,开门走到五层楼上同学家门口,停留一会儿又自行回家上床入睡。次日否认有此事,以后常常入睡后不久,即自行起床,饮水,开抽屉取物,或走到妈妈身边用手抚摸妈妈,口中念念有词,对旁人说话不予理睬,眼神茫然,数分钟后又自行上床入睡。就诊前两晚,患儿又突然起床,提起同走下四楼,在百米外到了垃圾,又提着空桶回家,对母亲问话不答,双目直视,口中喃喃自语,要他的躯体也无反应,后又酣然入睡。次日却否认此事。从无瘫痪、抽筋或其他发作性疾病史。

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入睡后突然起床活动,伴有意识障碍,当时呼之不应,事后完全遗忘。家族中一舅有睡行症史。本人及家族中均无癫痫病史。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变态心理学案例7

罗某,女,35岁,已婚。因紧张、烦躁、坐立不安、心悸、气急、怕疯、怕死10月余。1987年10月入院。

病人1980年结婚,婚后多年不孕,四处就医。1987年1月做诊断刮宫,术中无明显不适,但术后出现阴道流血。病人较恐慌,听同事说有癌症的可能,更加紧张,感气促、心慌。2周后,经处理出血停止,但病人恐惧患有不治之症,又怕不能生育被丈夫抛弃。失眠、烦躁、易激惹,对外界环境兴趣降低,但尚能坚持工作和操持家务。3个月后症状加重,并出现发作性极端烦躁、坐卧不宁、呼吸急促、胸闷、心悸、出汗、手脚麻木。自觉会发疯、变傻,有濒死感,每次发作持续半小时至一小时不等,几乎每天皆有发作。发作间歇仍有烦躁,担心再发,但尚能控制自己。

至5月份,症状更加严重,以无明显间歇期,整日处于惶恐不安之中,有明显的自杀企图,主要是因为“太难受了”,但同时又怕死。不愿去精神病院看,爱人只好请医师至家中,病人抓住医师不放,反复叙述自己的病痛。经常无故找爱人吵闹,将自己的不适归咎于爱人

的不关心、不理解。彻夜不眠,也不让爱人安睡,对爱人十分苛刻,要求他百依百顺,否则就大吵大闹。怕听收音机,怕看电视,怕人打扰,但周围无人又感到十分孤单。看到离婚或丧偶的女性则触景生情,心中出现“一阵阵绞痛”。整日愁眉苦脸,喋喋不休,叫喊“不得了”。严重时撕头发,捶胸顿足,两手不住在腹部揉搓,致使上腹部皮肤发红肿胀,有时甚至在地上打滚。至此,完全丧失工作和操持家务的能力,生活难以自理。

1.亚急性起病,病前有明确的精神刺激,病人对这些刺激反应较为强烈。

2.有多种焦虑症状表现:

(1)心理症状:烦躁不安,易激惹,神经过敏,悬念,过分担心,紧张,认为自己会疯、会死。

(2)运动紧张:坐卧不宁,捶胸顿足,撕头发,甚至在地上打滚。

(3)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胸闷,气急,心悸,头昏,手脚麻木,出汗。

3.抑郁症状:哭泣,认为自己没有希望了,会死,欲自杀等。

4.无明显精神病症状。

5.无明显器质性原因。

6.病程:焦虑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的,重金出现一段时间的急性焦虑发作。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变态心理学案例8

王某,男,19岁,汉族,初中文化程度,未婚,待业。

王某生身父母均系农民,体健。王某出生后即由养父领养,7岁前由祖母抚养,家庭经济状况优越,自小受到溺爱,性格固执、顽皮、喜欢恶作剧。上学后,开始成绩在90分以上,但以后不断打架闹事,欺侮小同学、辱骂老师、在课桌上剖剐老鼠、麻雀等。小学三年级时,在放学回家的队伍中公然把生殖器掏出来露在外面。以后成绩逐年下降,到小学毕业时要补考才能升学。初中一年级时(13岁)因3门功课不及格留级。此后表现更差,终被

勒令退学。以后发展到不服家长管教,顶撞、吵闹以至与父母对打。1981年11月被送去工读学校就度,但经常借故离校,一二个月不返校,直至被捆绑押送回校。1982年7月由家长领回。半年中,多次与人盗窃公私财物,曾被收审。释放后,一度剪去长发,表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1984年17岁时,进工厂学铣工,同年12月开始旷工,招引一些朋友在家中吃喝玩乐,多次聚赌,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女青年。虽然多年受祖母无微不至的照料,却经常打骂祖母。1985年6月5日,王向张某寻衅闹事,纠集另外两个人用棍棒、皮带毒打张,致使张多处组织挫伤。同年7月6日中午,王骑自行车撞了蒋某,反说“你挡我路,我打死你”,随即对蒋拳打脚踢,致使其脑震荡、胸部软组织挫伤,住院20多天。10月24日晚,某矿务局司机张某因行车与他人发生纠纷,王不问原由便对张谩骂、毒打,同日被公安机关收容审查。

18岁前品行障碍:1、经常逃学2、多次未经说明外出过夜3、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4、虐待小动物或弱小同伴5、有过早的性活动

18岁后不负责的违反社会规范行为:1、不能维持持久的工作或学习,如经常旷工,或长久待业。2、有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并可以构成拘捕理由3、易激惹,并有攻击行为4、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5、对自己或他人的安全漠不关心6、危害别人时无内疚感

范文九:变态心理学案例

一个不敢独自睡觉的女大学生

李某,女,19岁,未婚,汉族人;某高职院校的五年制四年级学生,身材中等,偏瘦,面容稍显憔悴,相貌秀丽。衣着整洁。谈吐较犹豫,言语清晰,思维逻辑正常,表达合理,无感知觉障碍。

2010年底入校以来,经常害怕黑暗状态的寝室。尤其是熄灯后,虽然想了很多办法克服,但效果不好,近 6个月来,越来越严重,常常难以入眠,即使入睡也会在突然连续惊叫中惊醒。因影响同寝同学的休息而前来就诊。来访者自述,自已是个极端内向胆小的人,有怕自己黑暗寝室的想法。明知没有必要,却难以控制,每到晚上熄灯时就紧张、害怕,但是学院实行警务化管理,22时要准时熄灯,起初还可以自我克制,但2011年初以来却越来越严重,出现明显的呼吸急促、全身发抖、出汗、心跳等症状,每到入夜则担心熄灯后有鬼而出现的害怕心理。每到傍晚就担心自己寝室关灯后的恐怖情景。夜间入睡后多为浅睡,梦多,并且常常出现连续的惊叫,大约每周1―2次。但惊叫并不是因为噩梦引起,梦中多只是一些离奇古怪的梦,并不恐怖。对寝室外的黑暗则无恐惧感。因夜间睡眠不好,又担心影响同学的休息和自己的学习,因而白天情绪低落。

个人成长史父亲为私企老板,较为富有,关系一般,现已与亲生母亲离异,与一年轻女性结婚,并育有一子,大概1岁余。母亲做服装生意,独自抚养姐弟两人。弟弟14岁,很听话,在上学。李某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父母未离婚时经常吵闹,互相指责对方有外遇,并最终因此离婚,李某在学校因此而被同学嘲笑。父亲脾气暴躁、迷信,动起怒来特可怕。父母常常在半夜打架,李某和弟弟经常被扭打和吵闹声中被惊醒,边哭边拉架。父母离婚后父亲仍然经常回来居住,依然常常在间与母亲打架,父亲仍指责母亲在外边有“野男人”。父亲经常在家里搞各种迷信活动,和李某“驱鬼”,李某基本是在不断的迷信活动中长大的。父亲很爱李某姐弟,经常给李某姐弟经济资助和关心。如大学以后李某因常常指责父亲欺负母亲而遭到父亲的威胁,声称“以后再不管你了。”李某很害怕父亲真的“不管自己了 ”,并常为此烦恼。李某认为母亲是个作风正派的人,父亲多疑、暴躁,自己应该为母亲辩护,但又怕父亲威胁自己,真的“不管自己了”,因此陷入矛盾。初中毕业后考入警校(五年制大专),因非常胆小、内向而少与人交往,只有几个女同学非常要好。曾被一高大的男生追,感到他性格太暴躁而拒绝了。入学后和自己在军训期间班长产生了好感,因他性格较

温和而建立了恋爱关系。经过接触发现他很“花心”,曾经有多个女友,感到自己是第一次恋爱,比较“亏”。近半年来父亲常来电话,但多是威胁李某“再谈恋爱,爸爸就不管她了”。

咨询师观察结果及来访者同学反映情况:来访者外观清秀,着装整洁,说话声音低微,眼睛不敢正视咨询师,面带羞怯。其要好的同学讲李某平时极为胆小、内向,很少同他人交流,只与几个要好的朋友讲心里话。恋爱较同龄同学早。晚间常提出不要关灯的要求,因学校的作息制度不允许而罢。熄灯后不停的叫好友的名字,要他人陪她说话,以缓解紧张感。每周夜间都有 1、2次惊叫,说“有鬼”。醒后意识清醒,没有定向障碍,问其问题均可答复,而且回答正确。自幼身体健康,上月曾在医院进行了全面身体检查也未发现异常。

来访者既往身体健康,并在近期通过系统体格检查未发现躯体疾病。李某自幼便经历了父母离异,在学校被同学嘲笑而逐渐形成了内向的性格。她基本没有倾诉的对象。幼年父亲的迷信活动使李某的认识过程产生了巨大的误差,口头否认世界上存在“鬼”,内心却深信不疑。班杜拉认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他认为童年观察学习是一种最重要的社会学习形式。李某童年时期同学的嘲笑使孤立的她失去了社会学习的机会,从而在“前习俗水平”经历了较其他儿童长的阶段,固化了父亲错误认识,为成年的认识 ―行为紊乱埋下了隐患。同学的排斥和父亲的暴躁让她的个性更趋内向,表现对自己缺乏信心,处世犹豫、胆小、谨慎、思辨能力弱化,对父亲过度依赖,心理发展滞后。心理年龄大概只有十岁。

(1)害怕自己居住寝室的黑暗状态,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2)发作严重时有呼吸急促、全身发抖、出汗、心跳等植物神经症状;

(3)明知恐惧过分、不合理、没有必要,但无法控制;

(4)试图阻止寝室熄灯,有回避恐怖情景的行为;

(5)对工作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6)症状持续7月余。

根据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该来访者初步诊断为恐怖性神经症。

李某思维逻辑正常,表达合理,无幻觉、妄想及感知觉障碍。曾做相关检查未发现异常躯体疾病。无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消极念头,无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等精神病性症状和精神分裂症症状。无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可以排除重症精神病。能主动求治,对自己的症状有一定的认识。

对于该案例,我认为诊断如下:

本案例李某属于恐怖性神经症,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伴有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或社交活动等。患者明知其反应不合理,却难以控制而反复出现。青年期与老年期发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见。李某对黑暗恐怖,产生原因有几方面:

(1)性格原因:李某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

(2)生活事件:父母离异,因此遭受同学的嘲笑,加剧了李某的孤僻内向

(3)生长环境:父母常常在半夜打架,李某和弟弟经常被扭打和吵闹声中被惊醒,边哭边拉架,这可能是导致她还怕黑暗的最直接的原因。

(4)父亲经常在家里搞各种迷信活动,和李某“驱鬼”,李某基本是在不断的迷信活动中长大的,因此每到入夜则担心熄灯后有鬼而出现的害怕心理,加剧对黑夜恐惧。

SCL - 90自评量表结果显示,李某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的因此分均超过2.0,说明李某内向焦虑抑郁,人际关系不佳,且较为偏执,因此心理出现问题后找不到倾诉对象,加剧其心理问题的发展。

EPQ量表结果显示,李某为典型的内向型人格,且为粘液质人格。

基于以上判断,我认为首先可以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真正认识到鬼神之说不可信,纠正李某的错误认知并帮助其改变其不合理信念,让李某认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来自于童年阴影以及自身的性格处世原因;接着,使用系统脱敏法,将李某暴露在黑暗的环境下,逐渐帮助李某消除对黑暗的恐怖,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范文十:变态心理学五轴分析看经典个案

变态心理学五轴分析看经典个案 变态心理学五轴分析看经典个案

行为主义流派的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动物及人类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 恐怖也可以根据学习习得和消除,为了在实验室里证明他的理论,他找到了一个名叫阿尔伯 特的男孩证明了恐惧可以习得,而我们现在主要讲的是恐惧的消除。 华生是通过重新形成条件反射的方法, 或者称作去条件反射 的方法, 使形成的恐惧予 以消除。 有一位名叫彼得的小孩就做过消除恐惧的实验。 他找来一位三岁的名叫彼得的男孩, 这个小孩也惧怕大白鼠, 也怕兔子、 毛大衣、 羽毛、 棉团、青蛙、鱼和机械玩具,他的恐惧不是在实验室里而是在家里养成的。 华生有一位研究生名叫琼斯, 华生交给他一项任务, 要他设法减轻彼得的恐惧行为。 琼 斯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她把彼得置身于他所害怕的那些东西面前, 同时让其它一些孩子在 场, 而那些孩子对琼斯害怕的动物并不害怕。 琼斯把这种方法叫做 "社会因素法"。 琼斯之 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推想, 如果他看到其它孩子玩弄这些东西, 他的好奇心就足以使他战胜 恐惧。 这种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彼得的恐惧开始逐渐消退, 不幸的是, 在实验过程中彼得 患了猩红热, 住了解两个月医院。 出院那天, 正当他和护士上出租汽车时, 有一只个子很大 的狗向他们发起了攻击, 他们两个一阵慌忙, 当彼得躺在汽车上时, 显得精疲力竭。 经过几 天恢复之后, 琼斯又把彼得带进实验室, 想看看他是否还害怕以前所害怕的那些东西, 出乎 意料的是, 他比以前怕得更厉害。 在彼得身上所作的实验失败了, 但琼斯和华生并不灰心, 他们决定变换一下方法再做一 次。 他们想,如果把彼得所害怕的东西, 同可能引起愉快感的东西放在一起, 呈现给他, 也许 他就不会再害怕了。 于是他们独出心裁地利用彼得吃午饭的机会进行实验。 他们把彼得领 进退一个长约 40 英尺的大饭厅里, 让他坐在一把高椅子上, 当他吃得正高兴的时侯, 把一 只兔子放在远处让彼得看。 因为距离远, 兔子又是放在铁丝笼子里的, 彼得并不害怕, 照样 吃他的饭。 以后每当吃午饭时便如法炮制。 不过逐日将兔子移近, 后来竟把兔子放在桌 上, 进而又放在他的大腿上, 最后彼得一手吃饭, 一手玩兔子, 恐惧就这样消除了。 在这个经典个案实验中,我们运用五轴法来分析一下,首先是 轴Ⅰ――临床综合症: 传统的临床标签都包含在这个轴里, 还包含了一些不能算是心理 障碍,但却是需要治疗的情况,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彼得具有特定的恐怖症,产生 的原因可能有几条途径, 一种是真正的危险

或疼痛导致了恐惧反应, 还有在特殊情境中体验 虚假的恐惧,观察他人体验极度的恐惧,在真实的情景下被告知有危险这四种情况。彼得的 原因尤未可知,而治疗是应该需要结构化的、稳定的暴露练习。 轴Ⅱ――人格障碍, 轴Ⅱ中的障碍是在童年时期或青春期产生的, 并持续到成年时转变 为一种稳定的形式存在的, 对于彼得的案例, 我们并不知道成年后的彼得出现了什么样的人 格,所以不知道小时候的恐惧,消除后会不会造成他的人格障碍。

轴Ⅲ――总体的医疗状况, 这个轴列出了可能与心理问题有关的所有医疗问题, 对于小 彼得的情况, 并没有指出他是否有与心理障碍有关的躯体因素, 而对于华生的目的是研究正 常行为是否是习得而来的, 所以被试不应该具有与心理有关的躯体因素, 所以我猜测应该是 没有躯体因素。 轴Ⅳ――心理社会和环境问题, 他包括了会影响个体目前状况的问题来源: 过去几年的 经历,对于彼得而言,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他的恐惧不是在实验室里而是在家里养成的。所以 对于他到底是什么情况让他形成了特定的恐惧症,我们也不得而知。 轴Ⅴ――功能状况的总体评价: 根据 1~100 的积分量表来进行评定, 我认为小彼得的情 况,应该在 70 分左右。 对于这样的一个案例,运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呢?华生首先采用了“社会因素法” ,即 将小彼得恐惧的物体放在他面前, 但是同样将其他的正常小孩也放在这个屋子里, 让小彼得 看到别的小孩很正常的和他的害怕的东西在一起玩耍, 那么处于好奇心他的恐惧感会慢慢降 低, 后来他又使用了 “系统脱敏” 的办法, 即把彼得领进退一个长约 40 英尺的大饭厅里, 让 他坐在一把高椅子上, 当他吃得正高兴的时侯, 把一只兔子放在远处让彼得看。 因为距离 远, 兔子又是放在铁丝笼子里的, 彼得并不害怕, 照样吃他的饭。 以后每当吃午饭时便如法 炮制。 不过逐日将兔子移近, 后来竟把兔子放在桌上, 进而又放在他的大腿上, 最后彼得一 手吃饭, 一手玩兔子, 恐惧就这样消除了。这与特定的恐怖症需要结构化的、稳定的暴露联 系是相一致的。 而从这个案例中, 我们可以知道小彼得是有特定的恐怖症, 而运用五轴法我们可以将他 的恐怖症进行进一步的描述,而华生采用了系统脱敏的办法一点点将他的恐怖消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抑郁的无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