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努力决定你孩子坐的位置孩子坐在哪,吃什么,受什么教育,其

原标题:句句震撼!你以为你在努力学习,其实你只不过是在假装勤奋!

不少同学期末考都考完了,有很多同学表示自己没考好,或者是很焦虑。明明每天都在努力学习啊,为什么成绩就是上不去呢?这篇文章会给你答案,虽然,你可能并不爱听。

中国的普通高中(相对于职业高中而言)有2400多万在校生,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有800多万人。那么,这2400多万高中生都能考上大学吗?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

2017年,全国高等教育总招生计划为701.7770万人[本科353.4270万人,高职(专科)348.3500万人]。其中:各省区市所属高等院校招生653.6340万人[本科328.2190万人(这些地方院校基本都是二本批次或之前的三本院校)、高职(专科)325.4150万人]、中央部委所高校招生46.4850万人[本科44.0157万人,高职(专科)24700人]。

如果按照社会公众或企事业单位对“好大学”的判断标准,只有中央部委(尤其是教育部)所属高校和省属高校中的个别拔尖大学,才能算所谓的“好大学”!这些大学2017年全国的招生计划总计也就13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2400万高中生中,共有近400万人最终能进入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第二阵营,其他也仅仅是拿到了相应的学历。

那其余2000万高中生呢?是他们不努力吗?绝对不是,其实学校里80%以上的学生都是努力的,只不过这2000万高中生的勤奋,在很大程度是是“伪勤奋”!

你是“低品质勤奋者”吗?

从早上五点半起床,就埋头进入学习状态,基本上除了必要的吃饭、午休、洗漱的时间,其余时间全部用来学习了。

吃饭基本上是靠吞的,尝不出什么味道来。当然去食堂的路上也是一路小跑的,等饭的间隙中也是要拿出小本本记几个单词的。

下了晚自习,到寝室在昏暗的台灯下接着用功,一天不刷够一定量的题、看够一定量的书是不可能安心躺下来睡觉的。

睡眠不足,白天打瞌睡是一定的,只能靠意志强撑;疲倦状态下听课,总有很多疑问,为了弄懂只能晚上接着熬夜;如此循环往复,勤奋到人神共愤。

然而,考试成绩出来,依然不上不下,前进的脚步维艰,无语问苍天,为什么汗水换不来成功,努力得不到回报。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满足了以上几条,那么恭喜得到这么一个称呼——低品质勤奋者。

你们的勤奋是表演出来的,给别人看,也给自己看,也许是为了老师和家长那句“你真努力”的表扬,也许是为了让自己回顾一天的时候不觉得后悔,成绩不好的时候安慰自己,“不是因为我不努力,只是脑子太笨”。

为什么你成了低品质勤奋者?

其实不是笨,只是勤奋的背后,掩盖着懒惰的本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从五点半到十一点半,你给自己塞了满满的公式,单词,作文素材,却没有工夫想哪些是自己没有掌握的,哪些是做了无用功。

你看了教辅排行榜,王后雄、曲一线、任志鸿,你一个也不舍得放过,与他们一一约会,教辅书摆了满满一抽屉,却没有细细品尝他们给你准备的饭菜的味道,更别提消化。

你去听在线课程,北京的上海的名师,所有的课程你都要听,当然还有一对一,这么时尚的辅导方式一定要拥有,然而只是听了而已。

够了,你缺的不是好资源、好老师,你缺的是好方法。

怎样迈出低品质勤奋者的泥潭?

首先,对自己喊停。毕业于河南省高考理科状元曹林菁在介绍学习经验时说,“我们学校在高三时有一项很棒的制度叫作“休课”,有两三天的时间停止所有教学进度全天自习,给同学们进行反思、回顾、总结、答疑的机会。亲测效果很好,但这其实不一定需要学校统一安排,在你觉得太忙或者太盲目的时候,不如不时地停下来,会使自己更清醒,少做无用功”。

然后,对基础知识做深度思考,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话:如果给我 1 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 55 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 5 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高考状元们曾普遍表示,只要跟紧老师的复习计划,把课本基础知识掌握好,把基础的题目弄懂弄透,能把课堂吃透,就成为课堂之王,效率之王。事实证明,动脑子把基础知识想清想透,比圂囵吞枣地学很多知识要好的多。

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构架。可以通过建立错题本的方式,每次考试后,主动进行试卷分析,剖析每道题的失分点,即便是考了满分,也要认真总结经验。哪个同学得分比自己高、哪个同学错题整理的好,他都要从别人的长处中虚心吸取经验,帮助自己更好地进步。

劳逸结合,你要清楚,能带来真正提高的,不仅仅是勤奋。2016年高考状元们普遍表示,他们很少熬夜,不会挑灯夜读,也不搞“题海战术”,基本在11点左右睡觉,很注意劳逸结合,体育锻炼、玩乐器、看小说、参加社团活动,事实上,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拒绝思维懒惰是比假装勤奋更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你开始转变,你会发现“用一根杠杆撬动地球”的秘密,你可以学得更轻松,也更高效。

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勤奋!

1、上课一听就懂,其实没真懂

太多的同学忽视了这个问题,他们从来不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老师一问“懂了么?”他们就会随波逐流、异口同声地喊“懂了”。

自认为“懂了”,学习过程即告停止。这样当然是不行的,学习是从认识到自己不懂,或承认自己不懂开始的,直到学习者自己认为自己懂了为止。一旦自己认为自己 懂了,不管是不是真的懂了,学习的过程就戛然而止了。

学习不能不求甚解,没听懂的一定要在当时弄懂。如果在课堂上其他同学都回答听懂了,老师不知道有没有学生没听懂,为了不耽搁课程进度当然会继续后面的课程,同学们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会不好意思回答没听懂,但课后的时间老师都在,可以下课就去问老师,也可以到办公室问老师,更有甚者也可以问同学,总之,要短期内就消化掉未解知识。

2、看书一看就会,其实没真会

很多同学在看书的时候,往往如蜻蜓点水,轻描淡写翻几页就算是看过了,无法深入看书。这样其实根本就没看进去书,隔一段时间,就根本无法回忆起来,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看书方式着实不佳,学生就该注重精读。

对于学生来说,深入看书有两方面:课前看书和课后看书。

课前看书:预习时先要想一想,自己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接下来该学习什么了?自己来个预测。预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了解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为课上更好地学习做准备。预习时可能对重点知识认识得不清楚,抓得也可能不准,这都没关系。

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查一查,感到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是原有知识基础问题,还是理解问题。如果是基础问题就要自觉补一下,看一看是否可以解决;如果是理解问题,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去解决。

课后看书:深入已经掌握的问题,再次寻找问题;近期所学的整个内容体系是否明确?本节课与已经学过的什么知识点有联系?这个部分的知识学到这里,接下来应该学习什么?我自己能不能把要学的内容创造出来?

3、题目拿来就做,没看清条件就做

很多学生在很多时候看到题目,还没有仔细审题,就急于动手,所以经常出现题目看不清,条件没有看全就开始做题。这种情况做对的可能就很小了。等到题目做错了,才恍然大悟:有个条件没看清楚!

做题的时候,先写出明确的已知,求证或求解,然后再做题目,是一种比较好的解题习惯。拿到题目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态,不要急着做题,而是要先把题目看清楚再做。这个题目考什么知识点?给出的直接条件是不是能够解出题目?有什么隐含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解出问题?……

4、做完题就交,不管有没有检查好

很多同学总是急匆匆地把题目做完就交上去了,让他检查,他就根本检查不下去,有些很明显的问题,本来应该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但他盯着看半天都看不到问题。

不检查就上交是浮躁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学生做完题目后一定要留时间检查,要有耐心,这个是习惯问题,必须要培养起来。

5、发现题目做错了,都归结为粗心

有很多同学会说,“要不是犯了一些‘低级错误’,我的成绩还要高。”那么先来问问自己,有多少分是因为‘低级错误’丢的?上次考试有没有犯“低级错误”? 但如果一直都这样,每次考试都这样,那还怎么行?

不要一来就认为是“低级错误”而轻视它,这样会让你忽视重要的事实!之前哥也讲过关于粗心背后的真正原因,我们一定要看到在“低级错误”、“粗心”背后的深层原因。

在以前的文章中哥有提过的“错题本”,错题本很重要,是知道自己只是薄弱点的捷径,试卷上的错题一定要有错题本进行整理。

6、刷了无数的题,从不做归纳

不少学生本身很勤奋,但是却只知道埋头苦做!各种练习题刷了无数遍,但却不懂归纳,有时做错了一道题,下次遇到类似题目的时候仍会做错。

哲学上有句话叫做:“人总是容易被同一块石头绊倒。”思维定式会让同学们经常重复犯同一类型错误。建议同学们建立自己的错题本或者归纳本,对于题型新颖、常见、重点的可以分类归纳,解题思路与方法也可以一并总结起来,可以帮助整理思路,考试时节省思考时间。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十年前,你周围的人会根据你父母的收入对待你。十年后,你周围的人会根据你的收入对待你的父母和孩子,这就是人性和人生,除了努力你别无选择。。。。。。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阿里巴巴以商会友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

在经济学里,决定价格的不是成本,而是需求。我们常常第一反应会愣一下,因为在我们概念中。价格不就是成本决定的嘛?不是因为一个产品里面蕴含的劳动力和心思决定的嘛?不是的,其实价格是由市场的需求决定的,需求越大,东西越少,则价格越高。

如果由成本决定,那么一块金子和一只铅笔,里面所蕴含的社会劳动成本,铅笔是金子的几百倍,但是价格上,金子比铅笔贵上万倍。因为对于整个市场来说,金子才是他们需要的。

同样的道理,物以稀为贵这句话,稀为贵是建立在物是被需求的情况下的。比如,我拿起家里没用的废品,花了三天时间组合出了一个四不像的需要手摇的风扇,这里面有成本,也有劳动投入,而且很稀有,世界上独一个。但是,他不值钱!

需求是影响价格的因素,但是反过来,价格也会影响需求。同样一种东西,当价格高的时候,是奢侈品。当价格慢慢降低的时候,就会变成必需品。比如铝制品,在拿破仑的宴会上,拿破仑还拿出一个铝碗来炫耀,那时候就是奢侈品。但是随着技术发展,当价格降下来以后,铝制品已经变成了必需品。同样的还有手机,笔记本,曾经都是奢侈品,是价格的降低改变了需求量。

同样的当价格足够高以后,慢慢的就变成了奢侈品,并且一部分需求者会变成供应者。这就是著名的价格曲线。

那么,如果一个人的时间有价格,我们每天上班都是在卖自己的时间。我们开公司就是在买员工的时间卖给市场,从时间的角度上来看,也是同样适用于需求决定价格的理论的。

决定你的价值的,不是你的付出和努力,而是市场的需求!这句话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反应过来,然后在一个错误的路上努力半辈子,还哀叹上天不公,他的命运就像我花了三天时间琢磨出来的手摇风扇一样,耗费一生却毫无价值。

恋爱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场景,其中一方找遍了全世界,终于找到了最好最甜最红的一箱苹果,他送到她的面前,他以为她会感动,会流泪,然后接受他。但是他根本不知道,她对苹果过敏,她喜欢的是香蕉。

管理团队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很多管理者困惑,明明我给了你最好的待遇,还给你机会,还给你这个项目的独立决策权,为什么你还浪费我的心血,辜负我的信任?其实人家只是不喜欢你的沟通方式和强势的态度而已?!

在很多公司中,有那么一部分人,天天埋怨公司压榨他们,公司冷血,公司没有给他们应有的待遇,因为他们每天兢兢业业,每天加班,一个月从来不迟到早退,这样三四年也没有加工资,上级经理也不给晋升机会。但是他没有意识到,他所有的一切努力和公司的核心价值需求根本没什么关系,公司要的是业绩,不是你的熬夜,公司要的是团队合作是你的成长,而不是你的任劳任怨不思进取?!

在我们和公司的雇佣合作关系中,在我们和亲人的亲密关系中,在我们和朋友的聚会中,一切的价值都是建立在需求上的,我们的时间可以买卖,可以卖给财富,当然也可以卖给幸福,卖给亲情,友情,爱情。而决定时间的这方面的价格的,就是你的这部分时间所提供的东西,是否满足了这个场景下的需求。

比如管理过程中员工的需求,比如与父母相处中父母的需求,比如亲密关系中对方的需求,比如聚会中各个人有各个人在聚会中的需求,只要学会了解需求,那么你讲会把你的时间卖到价值最大化。

对于我们的职业能力和这个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其实随着行业的发展,时代的变革,很多通用的能力还是想通的。因为社会的前进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结果,而我们的工业革命,信息革命都是这种社会协作的效率的提升。

那么只要是对于提升社会协作效率的能力,都是必须品。至于价格的高低,那么需要在这些必需品中寻求物以稀为贵的原则了,越是稀有的需求能力,价值是越高的。

当然在全球70亿竞争者中,需求的竞争者也是越来越多,需求会决定价格,价格也会影响需求。任何一项能力当价格很高的时候,供应就会变得越来越多,然后价格就会变低。我当年高考选志愿就是,想当年我的专业是找工作第一的,毕业后已经找不到这个专业了~

这几天正是几百万莘莘学子高考的日子,他们未来的价值和放下很大程度上,至少在专业的沉淀上,决定于高考后专业的选择。我们现代教育数理化的分类是120年前哈佛大学的几个教授制定的,但是到了现在互联网无处不在,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革的时代,他们真的能摸准这个学科专业的未来需求嘛?或许这里面还有千千万万个我重复着当年和我一样的路。

而我们在面临着行业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时代,行业积累,经验积累,会越来越被数据和智能取代,这些需求的价格正被机器人颠覆着,我们真正需要去学习和成长的能力是什么呢?

我认为至少20年之内通用的三个能力,写作、编程、英文!写作提升一个人自我认知升级门槛最低的方式,也是锻炼综合逻辑能力最快的方式。编程是因为未来人工智能和计算机占据越来越大市场的时代,编程永远是供应赶不上需求的,而英语则是英文我们中国变成第二大国以后,中国和世界的沟通在未来10-20年会是一个极大的需求,特别一带一路之下,将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为什么说这三样呢?因为这三样门槛低,需求大,普通人都可以进入,而且都可以让自己在未来占一个坑,一个让自己不会淘汰的坑!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的努力决定你孩子坐的位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