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小孩适合背小孩千字文背诵技巧吗?

它的核心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与《千家诗》合称“三百千”,为古代启蒙教育的著名教材,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解释】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解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解释】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解释】“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解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解释】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解释】我国冷热均匀,霜期和露期会跟着季节而改换,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解释】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解释】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蒿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解释】州:古代行政区域单位名称。 制:制度,有确定规模、法度。 行省:行政区域,简称省。
【解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解释】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解释】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解释】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解释】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解释】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解释】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解释】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解释】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解释】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解释】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解释】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解释】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解释】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解释】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解释】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解释】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解释】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解释】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解释】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解释】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加逗比美女微信:ios271 我惊呆了
【解释】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解释】《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解释】《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解释】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 “庸”是不变的意思。
【解释】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解释】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解释】《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解释】《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解释】《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解释】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解释】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解释】《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解释】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
【解释】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解释】《尔雅》一部分辨别古今文学的差别,另一部分解释文字的意义和给事物的名字下定义,所以我们要读经书之前,应当先读《尔雅》,然后才能读懂群经。
【解释】古代圣人著作的经典,经过诸先贤加以解释意义而成为完备无缺的十三经。
【解释】左丘明著作除了《左传》外,还有《国语》,称为《春秋外传》。十三经之外再加《左传》和《国语》便是十五经。
【解释】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解释】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解释】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解释】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解释】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解释】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解释】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解释】商汤王起兵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前后六百年,一直到商纣王。
【解释】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解释】我国从周朝共和之年开始有正式纪年。经历了周宣王和周幽王,周朝首都东迁洛阳。
【解释】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解释】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解释】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解释】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解释】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解释】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懿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解释】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代。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都建在金陵。
【解释】北朝则指的是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篡了位,建立了北周;东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齐。
【解释】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历史上称为隋文帝。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淫无道,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解释】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解释】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哀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
【解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解释】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
【解释】北方的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最后蒙古人灭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统一了中国。
【解释】元趄的疆域很广大,所统治的领土,超过了以前的每一个朝代。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解释】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直到崇祯皇帝为止,明朝就灭亡了。
【解释】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起义,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京,迫使崇祯皇帝自杀,明朝最后灭亡。
【解释】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解释】顺治皇以后,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位皇帝,在此期间,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国家也比较强盛。
【解释】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发生了变乱,英军挑起鸦片战争。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法国神父被杀为由组成联军,直攻北京。
【解释】同治、光绪皇帝以后,清朝的国势已经破败不堪,当传到第九代宣统皇帝时,就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解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废除了帝制、建立了宪法,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解释】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解释】中国和历史书虽然纷繁、复杂,但在读的时候应该有次序: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
【解释】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还要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
【解释】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象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解释】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解释】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解释】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解释】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解释】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解释】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解释】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解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大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解释】象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解释】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解释】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而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
【解释】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呤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
【解释】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现在我们正是求学的开始,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解释】在古代有许多出色的女能人。象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辩琴声好坏,晋朝的才女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
【解释】象这样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懂音乐,一个会作诗,天资如此聪慧;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时警惕,充实自己才对。
【解释】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岁,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
【解释】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但却已经做官来,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
【解释】狗在夜间会替人看守家门,鸡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解释】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不如小动物。
【解释】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
【解释】如果你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就会赞扬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荣耀,给连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给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样。
【解释】有的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钱财,而我并不这样,我只希望他们能精于读书学习,长大后做个有所作为的人。

【解释】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睿妈语】:昨天睿妈推荐了国宝叶嘉莹先生编撰的“给孩子的古诗词“ ()特别受欢迎,看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火爆真的是点燃了我们的激情。 前几天正好看到一位校友的文章,作者沈慧,两宝妈,放弃了外企高管的金领职位,怀揣教育梦想,现在全职做儿童文化教育启蒙的工作。下面这篇文章是她多年积累有感而发,睿妈读后特别喜欢,今天分享给大家哈,周末愉快!


“蒙学”、“经典”、“传统文化”,这些在现在都是被玷污了的词汇,因为走邪道的人太多。三年前听说了王财贵的儿童读经背经班,直觉就是很吃惊,居然有人这么做,感觉不行,可也没有确切的依据。自己没有读过古书,内心不是非常确定。然而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日趋深入,加上实践的积累,越发升华,再加上经营明道塾期间对古书的涉猎,渐渐在内心明晰,究竟什么才是适合儿童的经典启蒙,遂梳理思绪与大家分享。

一,何为经典,与儿童有什么关系

今天一个普通啤酒瓶,埋在地下五百年,若完好,试问它是不是古董艺术品?

答:不是。只有那个时代最精美的作品才是有价值的古董艺术品。现在随便画几笔画在石头上,如果不能代表这个时代最高超的艺术水准,流之后世,也不一定具有价值。

那么什么是经典?经典是具有那个时代最高文化艺术水准的作品。

下面给大家读几段《诗经》:

桃之夭夭,有黃(fén)其实,

这是一首唱给女孩子婚礼上的祝福之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表达她的美貌,“有黃其实”是果实累累的样子,祝福多生孩子,“宜其家人”表达和顺对待夫家,共同建造美好的生活。

《王风·黍离》出自《诗经·国风·王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王风》是代周平王之哀思,周平王饱含丧国之痛,还有弑父之罪名,恍恍惚惚,沉溺于痛苦无法自拔。能诵读《王风·黍离》的孩子,至少要五年级以上,才能了解那段历史,才能读明白句子的含义,读明白含义,才能明白优美在哪里。

《诗经》的特点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君子好逑,君子的好伴侣。悠哉悠哉,想念呀想念呀。琴瑟友之,弹起琴瑟来亲近她。

《诗经》是经典吗?是。越是反复诵读,越是赞叹真是好诗!经典滋养和加持我们的生命的秘诀是呼吸,反复诵读,呼吸是顺畅而优雅的。

《诗经》确实是经典,而《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是不是经典呢?这里应该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三百千(三本书的合称)只是明代以后的应试教材而已。一个诗书世家,也仅会让儿童识字时读一读,因为当时也没有其他的教材,不要求背诵,最终泽之以诗书精品。

《诗经》适合儿童和小学生吗?不,《诗经》仅适合高中以及高中以上,部分可以解释给五六年级以上的孩子听。不是《诗经》不好,而是这些内容儿童确实无法理解,与儿童的生活没有关系。

《诗经》在古代也是给成年人的典籍,给成年人的典籍尚且如此形象动人,儿童更需要如此,儿童需要属于他们的形象动人。

《论语》以及四书等是经典吗?是,但是,与儿童没有关系。

二,致敬《蒙学诗》,溯源蒙学正道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是一个私塾的老师给孩子上的第一课,还嫌不够浅,还编成了一个春游的故事,说就是你和你的妈妈去外婆家,一路走了二三里,烟火袅袅的村子,有四五个人家,怎样怎样。这就和儿童的身体和生活都发生了关系,这才是适合儿童的开蒙诗,才是我们应该接上千年以前蒙学的正道,蒙学的“往圣绝学”。邵雍是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除他以外还有王安石、朱熹等。邵雍的蒙学,才是大家风范。圣者,平易近人。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说是唐诗,说它是谜语也可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没有难认的字,孩子们非常喜欢。大人喜欢的诗和儿童喜欢的诗有什么不同?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半亩方糖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经典是从人的活泼泼的心里生长出来的,以上两首诗,对于大人来说,你能感觉到它描写的意境,才会理解它用词的精妙,从而获得美感。论到小学生、幼儿园的孩子,它不能理解描写的意境,也就无法体会词语的精妙,故不能感受这里的美感所在。

适合儿童的诗,有两个必须的条件:

一是要对孩子的身体说话,就是要儿童听得懂;

二是符合语言韵律学,就是让孩子觉得好听。

在此我们强调民间童谣的经典性,听听这几首民间童谣,孩子不仅学到韵律和语言,而且是幸福而快乐的,满足而自信的:

《数字歌》 金近

十个手指头,就是一双手

《飞飞  跳跳》圣野

秋风秋风吹吹,树叶树叶飞飞。

就像一群蝴蝶,张开翅膀追追。

板凳板凳歪歪,菊花菊花开开。

爸一朵,妈一朵,剩下那朵给白鸽。

你听听!《诗经》的身影在这里回响!

传统文化并不玄乎,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妈妈织的毛衣、奶奶包的粽子、周末与爷爷奶奶聚餐、院子的菜园子,传统文化处处存在着。更有会生活的人,在茶与水墨之间享受着写毛笔字带来的淡然。传统艺术中,你选择了一样,就一通百通。

我们认可民间童谣的经典性,并非所有民间儿歌都属于经典,有些过于简单或者不符合韵律,不经典不过倒也无碍。

三,儿童早期背诵浸泡理论并不成立

人,并不是存储器,并非将古书先存在脑子里,日后随时用随时可以抽调出来。有些主张背经的人认为,儿童虽然理解不了,但背下来,将来能想起来。我对这些说法存在疑问。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初中高中背诵了大量的诗歌和历史文章,还曾在诗歌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但在我上大学和工作的前些年里面,精神生活比较贫瘠,人文滋养不够,对于简单的历史知识甚至都想不起来更别提诗文,要用的时候也想不起来。我现在的积累,主要得益于这几年的持续大量学习,并非以前背诵打下的基础。

从我大女儿的经验来说,她两岁半熟读近百本绘本,诗歌教一次就会背。她不认字,自然是看着图背诵。对于她来说,我的总结是绘本读得过多,不一定好,主要我偷懒,家里没有电视,我自己爱读书,在家除了读书,其他好玩的活动做得不够。两岁半以后的日子里,我反而给她要少买书了,带她多运动。在家需要安静活动的时候,就多画画。

我从来没有刻意要她背诵,但是由于有些绘本读得次数太多了,她自然会背诵下来。家人对此感到惊喜,而我比较平静,这个情况属于普通。隔了一段时间没有念,她基本就全忘记了。孩子活跃的思维,如果用于背诵,是非常浪费的,而应该用于探索和创造。背诵是短期记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长期存储。

所谓启蒙,是开始读真正的母语。从年龄上看,有的家庭早一些,一到两岁就开始唱手指谣和儿歌,有的四五岁,并不是说越早越好,早晚都没有关系,最好不晚于四岁。没有读诗歌,只要孩子没有被扼杀天性,孩子一样在发展他的智力。如果一个孩子四岁才开始读,而这之前过着安静、规律、适合儿童发展的生活,四岁的他启蒙并不晚。

经典教学也并非所有人都做得不好,虽然市场上邪道丛丛,我所说的邪道,就是不管儿童理解与否,都死记硬背。

儿童和青少年都是非常有活力的群体,探索和学习是他们的本能。现实生活中,最讽刺的是最活跃的大脑受着最僵化的知识灌输,渴望的火花总是被一点点浇灭。在他们最有创造力的年龄,背诵反而是浪费时间的。

朴素的教师群体里面,反而有做得非常好的。

教师,在如今的中国,是个不受人重视的职业,但是他们,比市场上不少所谓教授国学名家或者商业大拿做得好。比如上海的樊阳老师,二十年来坚持给学生人文阅读和讲座、合肥的薛瑞萍老师,把课内时间让给了课外阅读,已经没有课外阅读这个概念,上课,就是阅读,等等。

经典童谣可以一直伴随儿童长大,从两三岁到六七岁,六岁识字敏感期的儿童,可以看看读一点中外经典小诗,泰戈尔的可以,雪莱的可以,李白的更可以。诗歌如何精选,话题比较大,以后再重开一篇来谈。八九岁的孩子,开始进入整本书的阅读和重点段落的精读再精读。高中和大学生,若能接触哲学和文学经典了,这种人文滋养将受益终身。本文主要讲儿童的启蒙,所以暂略不详谈。

五,略谈英文经典启蒙同时进行

我们学的英文,有一个过于日常口语化的问题,就是达不到美学和人文的高度。小学生过多地学习日常会话,这些在国外生活很容易习得,大学生过多地学习商务口语或者某类专业的术语。这些全是机械地学习。真正的学习应该是更高一层次的,贴近文学、美和人文的滋养,这样来学习英语,也是有文化的外国人才可以比得。儿童的英文经典启蒙同样需要简短、美好、可以游戏或者演出来,同时符合韵律。


作者:沈慧,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和长江商学院,曾供职于联邦快递,现明道塾书院。一直热爱学习英文,也爱读中国的古书,中外文学爱好者,研究母语和英语同时给孩子经典启蒙并建立强势逻辑母语的方法。


点击阅读原文,诗歌文学启蒙书籍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千字文背诵技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