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千年红。 蚊子各种形态的名称:一年生草本,高1~1.5尺,全体有软毛。叶对生,椭圆形或倒卵形。头状花圆球形

原标题:周末 | 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近100种植物,你叫得出名字吗?

——马一浮《旷怡亭口占》

别名:碧冬茄、杂种撞羽朝颜、灵芝牡丹、毽子花、矮喇叭、番薯花、撞羽朝颜。

多年生草本,常作一、二年生栽培,花期4~10月底,如室内温度达15度以上可四季开花。

002.阿拉伯婆婆纳

一年至二年生草本,花期:2—5月,各地都有生长,南部更为普遍,生于田间、路旁,是华东地区早春常见杂草;安徽、浙江、江苏、江西部有分布.也为常见入侵植物,原产西亚和欧洲。

落叶乔木。3月开花,6-7月果熟。花白色,大型、芳香,先叶开放,花期10天左右。

别名:百日菊、步步高、火球花、五色梅、对叶菊、秋罗、步登高。

为一年生草本花卉,花期6~9月,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花。原产北美墨西哥高原。目前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是常见的花坛、花境材料。高杆品种适合做切花生。

别名:绣球、斗球、草绣球、紫绣球、紫阳花

落叶灌木,高3—4米,花期6-7月,其花色能红能蓝,令人悦目怡神,是常见的盆栽观赏花木。原产我国长江流域,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5m。花期10-11月,果熟期翌年4月。原产于日本暖地近海的山中林间。我国早年引种,现广泛栽培于长江以南地区,作城市绿化和庭园观赏,台湾尤多。极其耐阴。

别名:白花三叶草、白三叶草、白三叶、菽草、白花苜蓿

爱尔兰的国花。多年生草本,16世纪后期荷兰首先栽培,现温带地区广泛分布。主要有2种类型,即白花三叶草和红花三叶草。可放养牲畜,又可饲喂草食性鱼类。

别名:桎木柴、[檵]继花、坚漆、鱼骨柴、[檵]继树、刺木花、满山白

灌木,稀为小乔木,花期5月,果期8月。产苏州、无锡、宜兴、溧阳、句容等县,生于山坡矮林间;分布在华东、华南、西南各省区。

别名:黄桷兰、白缅桂、白兰、把兰

落叶乔木,花期长,6-10月开花不断。原产喜马拉雅地区。现北京及黄河流域以南均有栽培。古时多在亭、台、楼、阁前栽植。现多见于园林、厂矿中孤植,散植,或于道路两侧作行道树。

常绿灌木类,观叶植物,原产马达加斯加,现作为观叶植物在我国广泛栽培。

别名:老来少、五色草、锦紫苏、洋紫苏

多年生草本,观叶类植物。原产于亚太热带地区,印度尼西亚爪哇。现在世界各国广泛栽培。

别名:呆耳,亦名胡、常思、卷耳、爵耳、猪耳、耳、地葵、羊负来。

别名:矮生伽蓝菜、圣诞伽蓝菜、寿星花

花语:大吉大利、长命百岁、福寿吉庆

多年生肉质草本,花期年前12月~4月底。原产马达加斯加。色有绯红、桃红、橙红、黄、橙黄和白等。国际花卉市场中发展最快的盆花之一。

花语:成功之花,人们常把她敬献给自己爱戴的尊长。

多年生附生兰本植物。春石斛的始祖是原产于中国的金钗石斛,最先由英国引入欧洲栽培,并进行改良和育种。春石斛按颜色的不同,可分为红花系、白花系。

别名:莲、玉帘、白花菖蒲莲

多年生的常绿球根花卉。原产美洲,江南地区最常见的地被植物。花期长,常用作花坛的镶边材料,也宜绿地丛植,最宜作林下半阴处的地被植物,或于庭院小径旁栽植。

酢浆草科酢浆草属,多年生草本的球根植物

别名:酸浆草、酸酸草、斑鸠酸、三叶酸、酸咪咪

多年生草本。花期5~7月。普遍分布,生于路边草丛或田野、家前屋后。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分布。另还有红花酢浆草,紫叶酢浆草。

多年生草本,近无毛。根状茎横走。茎平卧或缠绕,有棱。蒴果球形或圆锥状;种子椭圆形。

别名:百日红、满堂红、痒痒树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期极长,由6月可开至9月,故有“百日红”之称。产于亚洲南部及澳洲北部。中国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均有分布,各地普遍栽培。

多年生和一年生草本。具匍匐茎;叶莲座状簇生,无柄,漂浮水上;肉穗花序,佛焰苞白色。分布于长江以南诸省。生水塘或人工栽培作饲料。

灌木,高可达3米;小枝四棱,具细微皱突。叶革质,有光泽,倒卵形或椭圆形,长3-5厘米,宽2-3厘米,先端圆阔或急尖,基部楔形,边缘具有浅细钝齿;叶柄长约1厘米。花期6-7月,果熟期9-10月。

别名:吊钟海棠、吊钟花、灯笼海棠

半灌木或小灌木,花期4月-7月。原产秘鲁、智利、阿根廷、波利维亚、墨西哥等中、南美洲国家,现广泛栽培。园艺品种极多,有单瓣、重瓣,花色有白、粉红、橘黄、玫瑰紫。

别名:吊竹兰、斑叶鸭跖草

多年生常绿草本,原产墨西哥。小型盆栽。生长迅速,1年可覆盖满盆,枝叶匍匐悬垂,叶色紫、绿、银色相间,光彩夺目。置于高几架、柜顶端任其自然下垂,也可吊盆欣赏。或布置于窗台上方。

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是兰科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原产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树林下,多数为地生种,少数为附生种,现在的杂交品种较多。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的印度、缅甸、印尼至几内亚等国的热带地区。

多年生草本。原产西印度群岛、巴拿马、南美洲北部。

主要园艺品种有(1)花叶豆瓣绿,茎上有红色斑点,叶片深绿色,缘具黄色斑,后变近白色;(2)绿金,叶具黄斑。小型盆栽。

别名:手树,鸭脚木,小叶伞树,矮伞树,舍夫勒氏木。

常绿灌木,原产南洋群岛、我国广东、福建等亚热带雨林,日本、越南、印度也有分布。现广泛植于世界各地。是优良的盆栽植物。适宜布置客厅书房及卧室。

别名:小白酒草、小飞莲

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在东北、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台湾等省。主要为害棉花、小麦、果树、蔬菜等。生于河滩、渠旁、路边或农田,易形成大片群落。

别名:洋水仙、五色水仙

多年生草本植物,具鳞茎。风信子鳞茎有夏季休眠习性,秋冬生根,早春萌发新芽,3月开花,6月上旬植株枯萎。风信子原产于地中海和南非。至今,栽培风信子已开始进入家庭和公共场所的室内点缀。

别名:枰柳、麻柳树、水麻柳、小鸡树、枫柳、蜈蚣柳、平杨柳、燕子树、元宝树。

落叶大乔木,高达30米,小坚果,两端具翅,花期5月,果熟9月。为中国原产树种。栽培利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广泛分布于华北、华南各地。

别名:佛竹,罗汉竹、密节竹,大肚竹、葫芦竹。

枝叶四季长青,其节间膨大,状如佛肚,形状奇特,故得名佛肚竹。佛肚竹为我国广东特产,是盆栽和制作盆景的良好材料。

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色小花,在我国岭南派盆景的制作中,它是主要的品种之一。也可配置庭园中观赏。由于生长力强,耐修剪,闽奥一带也常种植作绿篱。

别名:马蹄香、白狗花、狮子花、豆腐花

常绿灌木,花期5-11月,此花绿叶青翠欲滴,花朵晶莹洁白且清香俊逸,是优良的盆栽花齐。狗牙花原产我国南部沿海诸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白色。叶四方形有尖硬刺齿,硬革质,绿色,光亮,背面淡绿。聚伞花序,黄绿色,簇生于2年生小枝叶腋内,花期4-5月。核果球形,熟时鲜红,果期10-11月。

别名:燕麦草,铃档麦,乌麦

一年生中生禾草。原产南欧地中海地区;现广布于世界各地。该种是世界性的恶性农田杂草,可能随进口麦子传入,19世纪中叶曾先后在香港和福州采到标本。现已成为一种常见杂草。

别名∶千日莲、瓜叶莲、千里光

多年生草本,常作1-2年生栽培。花色丰富,除黄色以外其他颜色均有,还有红白相间的复色,花期1-4月。原产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性喜冷寒,不耐高温和霜冻。好肥,喜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

别名:粗肋草、亮丝草、粤万年青

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和日本。我国主要产地有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喜在林下潮湿处或草地中生长。常见的重要观赏品种有:金边万年青(叶片为黄色边缘);银边万年青(叶片为白色边缘)

别名:蓬莱蕉、电线兰、铁丝兰、穿孔喜林芋

天南星科常绿攀援观叶植物,茎干上着生有褐色的气根,形如电线,故名“电线草”。叶卵圆形,在羽状的叶脉间呈龟甲形散布许多长圆形的孔洞和深裂似龟甲图案,茎有节似竹干,故名“龟背竹”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花期5月,果熟期10月,蒴果卵球形,有棱角,成熟时三瓣裂,露出鲜红色种子。花有香气,花瓣5,雄蕊5。产我国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地;朝鲜、日本亦有分布。

野草莓、大水莓、葛古、谷公、噶公、国公、梦子等等

形状如同草莓,颜色鲜红,果子中间是空的,花白色。花期4月,果期5月。味道十分诱人。生长在山坡、野地、草丛中;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等地。

别名:树莓、马林(俄罗斯称做红莓花)、东北俗称马林果。我们当地称山噶公。

落叶或常绿灌木、亚灌木,或为草本。茎攀援或直立,多数具皮刺。全世界有450种以上,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寒带和温带。中国约有210种。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柔毛;匍匐茎长。花期4月,果期5月。产全省,野生山坡、路旁、沟边或田埂杂草中;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疚、收敛止血作用,又能治毒蛇咬伤,敷治疔疮等;并用于杀灭孑孓及蝇蛆。

别名:大力草、耳挖草、金茶匙、大韩信草、顺经草、调羹草、红叶犁头尖、印度黄芩、大叶半枝莲、笑药草、虎咬癀、向天盏、半枝莲、合耳花、龙游香草、钩头线。

别名:旱荷、金莲花、旱莲花、金芙蓉、金梅草、印度水芹、大红雀。

旱金莲为稍带肉质草本,常作1年生或2年生草本栽培,茎细长,肉质中空,半蔓性或倾卧,灰绿色,长可达1.5米;花期7月-8月。原产中、南美洲,喜冷。

一年生大型草本,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柔软下垂如穗状,小花粉红或玫瑰红色,花期7-9月。分布习性:原产中国、澳大利亚。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喜光照充足;宜植于肥沃、湿润之地,也耐瘠薄,适应性强。

常绿灌木状草本植物,宽大黄绿色的叶片肯白色或黄白色密集的不规则斑点,有的金黄色叶片镶有绿色边缘,色彩明亮强烈,观赏价值高,是目前备受推崇的室内观叶植物之一。

常绿灌木,花期4-12月,原产巴西。

栽培的品种有硬枝黄蝉和软枝黄蝉两种。植株有毒,应注意。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植株乳汁有毒。人畜中毒,症状表现为心跳加快。

别名:酒杯花、台湾柳、柳木子、相等子、大飞酸子、黄花状元竹、断肠草。

常绿大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5米。花期6~12月,果期11月至次年2月。原产美洲热带、西印度群岛及墨西哥一带。

名:红花夹竹桃、柳叶桃、半年红。

常绿大灌木。原产伊朗,现广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中国各省区均有栽培。各地庭园常栽培作观赏植物。叶片如柳似竹,红花灼灼,胜似桃花,花冠粉红至深红或白色,有特殊香气。

常绿大乔木,高可达4-7公尺。叶子大,心型,有长柄。花黄色,花冠钟型,蒴果。台湾乡间其叶常用作包裹粽饼之用,故别名糕仔树。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治木薯中毒。外用治疮疖肿毒。

别名:脓泡药、汤湿草、猪胡椒、野田菜、鹅肠草、绿蓝花、五瓣梅、猫脚迹、尖板猫儿草。

一年生草本或越年生。生于砂质河岸、湿草地、草坡、沟边、路旁。

一年生草本,原产于墨西哥。由低海拔到2800米的地区都有分布。中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江西、福建等地,有栽培,也有归化野生分布0的;生山谷、山坡林下或林缘、河边或山坡草地、田边或荒地上。

别名:缅栀子、蛋黄花、大季花、印度素馨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期5-10月。产地分布:原产美洲墨西哥。中国已引种栽培,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有栽培,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需要在温室内栽培老挝国花。

落叶灌木,花期5~6月,果熟9~11月。

产地分布:为中国原产种,主产浙江、江苏、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等省。荚蒾枝叶稠密,树冠球形;叶形美观,入秋变为红色;开花时节,纷纷白花布满枝头;果熟时,累累红果。

别名:蝴蝶姜、穗花山奈、蝴蝶花、香雪花、夜寒苏、姜兰花、姜黄。

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期5-11月,株高1至2公尺,地下茎块状横生而具芳香,形若姜。产我国四川、云南、广西、广东、湖南和台湾。

一、二生草本,原产于北欧,西班牙比里牛斯山。株高10~30厘米,茎较短而直立,花径2.5~4cm。同属品种约有500种,园艺品种较多,花有紫、白、黄、蓝、紫等色,近圆形。花期因栽培时间而异。

别名:人面花、猫脸花、阳蝶花、蝴蝶花、鬼脸花

三色堇为冰岛原产花卉,被定为冰岛国花。

原产欧洲,现积分布世界各地.三色堇是布置春季花坛的主要花卉之一。

落叶灌木。是我国庭园中常见的早春花木,秋末落叶后,枝梢各下垂团花蕾,至翌春先叶开放。北自河南、陕西,南至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均有分布。

别名:艳苞花、花叶爵木、黄虾花、金苞虾衣花

常绿亚灌木,夏、秋季花开,顶生,花苞金黄色,花期持久,花叶俱美。金苞花原产秘鲁和墨西哥。

株丛整齐,花色鲜黄,花期较长。适作会场、厅堂、居室及阳台装饰。

别名糖罐子、刺头、倒挂金钩、黄茶瓶

常绿蔓性灌木,花期5月,果期9—10月。产本省南部各地,野生向阳山坡;分布华中、华东、华南、西南。

别名:石辣椒、九秋香、九树香、七里香、千里香、万里香、过山香、黄金桂、山黄皮、千只

常绿灌木,有时可长成小乔木样。花期7~10月。浆果近球形,肉质红色,果熟期10月至翌年2月。产中国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别名:韭兰、红花葱兰、韭菜兰、花韭、红菖蒲莲、红菖蒲、假番红花、赛番红花。

韭兰花期4-9月。适合庭园花坛缘栽或盆栽。

名:苦菜、苦麻子、败酱草[北方地区]、小蓟[黑龙江]、苦苣菜、取麻菜。

苣荬菜,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等地,系野生于荒山坡地、海滩、路旁。近年来,由于苣荬菜的保健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063.卡特兰“洋兰之王”、“兰之王后”

名:阿开木、嘉徳利亚兰、嘉德丽亚兰、加多利亚兰、卡特利亚兰

卡特兰属的园艺杂交种,是国际上最有名的兰花之一。

中国栽培卡特兰的时间不长,大规模生产还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别名:牛头猛、山高梁、道旁谷。

一年生草本。花、果期4-8月。

【功能主治】利湿消肿,解毒。用于水肿,水痘;外用治小儿腹泻,消化不良。

别名:黄菊花、五瓣莲、老来红、臭菊花、孔雀菊、小万寿菊、红黄草、缎子花。

株高20一50cm,茎带紫色。叶对生或互生,羽状全裂,线状披针形,叶具油腺点,有异味。头状花序单生,花径约4cm。

别名:臭芙蓉、万寿灯、蜂窝菊、臭菊花、蝎子菊

一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茎直立,粗壮,具纵细条棱,分枝向上平展。叶羽状分裂,长5—10厘米,宽4—8厘米,裂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边缘具锐锯齿。

多年生常绿草本观叶植物

基部具块茎,株高30-50厘米。叶卵状椭圆形,基生,全缘,长20-30厘米、宽约10厘米,深紫色,具白色茸毛。

▲068.苦菜 苦苣菜

苦菜随地域的差异,所指植物不同。一般是指菊科(Compositae)苦苣菜属(Sonchus)一类植物。

别名:一串金,旱连子、黄奇丹、连壳、黄花条、黄链条花、青翘、落翘、黄绶带、黄寿丹、黄金条。

蔓生落叶灌木,高1m-3m,基部丛生,枝条拱形下垂,棕色、棕褐色或淡黄褐色;小枝土褐色,稍四棱形,疏生皮孔,节间中空。

▲070.云南黄素馨(探春)

常绿藤状灌木,小枝无毛,四方形,具浅棱。叶对生,小叶3枚,长椭圆状披针形,顶端1枚较大,基部渐狭成一短柄,侧生2枚小而无柄。花单生,淡黄色,具暗色斑点,花瓣较花筒长,常近复瓣,有香气。花期3~4月。

木犀科茉莉花属/素馨属

别名:迎春花,金腰带,串串金,云南迎春,大叶迎春、常绿藤状灌木、迎春柳

落叶灌木,高40-50cm。枝细长拱型,四棱形,绿色。叶对生,小叶3,卵形至长椭圆形。花单生。先叶开放。花期2-4月。

别名:满天星、碎叶冬青、白马骨、悉茗

常绿小灌木,植株低矮,高不足1米,分枝多而稠密,显得纷乱。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台湾等东南及中部各省。日本也有分布。南方园林中常作露地栽植于林冠下、灌木丛中。

落叶乔木。系国槐的芽变品种。

产于华北、西北。抚顺、铁岭、沈阳及其以南地区有引种栽植。龙爪槐观赏价值很高,自古以来,多对称栽植于庙宇,所堂等建筑物两侧,以点缀庭园。

攀藤观叶花卉,原产热带雨林地区,其缠绕性强,气根发达,既可让其攀附于用棕扎成的圆柱上,摆于门厅、宾馆,也可培养成悬垂状置于书房、窗台,是一种较适合室内摆放的花卉。

常绿乔木,花期5月,种熟期10月。产于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区,在长江以南各省均有栽培。日本也有分布。

别名:石龙藤,万(卐)字花,万字茉莉

常绿藤本,长有气生根,常攀缘在树木、岩石墙垣上生长;初夏5月开白色花,花冠高脚碟状,5裂,裂片偏斜呈螺旋形排列,略似“卐”字,芳香。

别名:慈菇花、水芋马,观音莲

球根花卉,马蹄莲原产非洲南部的河流或沼泽地中。中国分布在冀,陕,苏,川,闽,台,滇。

白色马蹄莲清雅美丽,它的花语是"忠贞不渝,永结同心"。

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须根较粗壮,根的顶端或中部常膨大成为纺锤状肉质小块。

麦冬类植物,四季常绿,生态适应性广,阴处阳地均能生长良好,繁殖又容易,是理想的观叶地面覆盖植物。

别名:缠绕长春花、蔓长春花

常绿蔓生亚灌木,丛生。营养茎偃卧或平卧地面。蔓长春花在华东地区多作地被栽培,在半阴湿润处的深厚土壤中生长迅速,枝节间可着地生根,很快覆盖地面。其花叶品种多作盆栽观赏。

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原产于亚洲热带及南美洲,复叶互生,小叶两对呈倒卵形。茎为蔓性,株高10—15厘米左右,匍匐生长。花为腋生,蝶形,金黄色,花期春季至秋季。

名:美丽桢桐、香盏花、百日红、红苞花、状元红

落叶小灌木,高1~2米,嫩枝稍被毛,髓部坚实。叶有强烈臭气。红色嫩枝稍有柔毛,枝内白色中髓坚实。聚伞花序紧密,花冠淡红色或红色、紫色,有臭味。分布于河北、河南等地。

别名:芙蓉花,拒霜花,木莲,地芙蓉,华木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期8-10月。

红芙蓉:大红色花,花大重瓣,酷似牡丹;

黄芙蓉:别名黄模,黄色花。

别名:红棉、英雄树、攀枝花

落叶大乔木,树形高大,雄壮魁梧,枝干舒展,花红如血,硕大如杯。

广州市和高雄市市花,台湾高雄市市花,阿根廷国花。

别名:鳞叶南洋杉、尖叶南洋杉、肯氏南洋杉

常绿乔木,原产澳大利亚诺和克岛,南洋杉为美丽的园景树,可孤植、列植或配植在树丛内。也可作为大型雕塑或风景建筑背景树。盆栽苗用于前庭或厅堂内。世界5大公园树种之一。

别名:巢蕨、山苏花、王冠蕨

常附生于雨林或季雨林内树干上或林下岩石上。团集成丛的鸟巢能承接大量枯枝落叶、飞鸟粪便和雨水,这些物质转化为腐殖质,可作为自己的养分。

别名:落得打、崩大碗、连钱草、地钱草、铜钱草、铁打盏、半边碗、透骨消、大金钱草、半边钱、灯盏草、马蹄草、遍地香、蚶壳草

多年生匍匐草本植物,多生于路旁、沟边、田坎边稍湿润而肥沃的土地。

别名:羽叶茑萝、密萝松、游龙草、茑萝松、锦屏封,俗称五角星花、狮子草

一年生藤本花卉,花期几与牵牛同始终,但因其植株纤小,故不象牵牛多布置于高架高篱,它一般用于布置矮垣短篱,或绿化阳台。

别名:冬青、蜡树、女桢、桢木或将军树

常绿乔木,树皮灰色、平滑。枝开展、无毛。叶革质,宽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圆锥花序顶生,花白色,核果长圆形,蓝黑色。花期6~7月。原产于我国,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别名:白花泡桐,大果泡桐,空桐木,水桐,桐木树,紫花树。毛地黄树,皇家泡桐,皇后树

落叶乔木。原产我国,除个别种[白花泡桐P.fortunei(Seem)Hemsl.]分布到越南、老挝外,其他各种均为我国所特有。

多年生草本,原产地:热带美洲;在全球热带广泛归化。中国分布现状:香港、广东、海南、台湾、福地(南部)。“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一种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花期3个月至8个月。原产欧亚大陆,人工引进到美洲和澳大利亚。《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主治妇人乳痈肿,水煮汁饮及封之立消。解食毒,散滞气,清热毒,化食毒,消恶肿、结核、疔肿。

原产我国,目前遍布世界,我国自古就采集野生荠菜食用,早在公元前300年尽荠菜的记载。荠菜的药用价值很高,全株入药,具有明目、清凉、解热、利尿、治痢等药效。

别名:木绣球、聚八仙花、蝴蝶花、牛耳抱珠

半常绿灌木。花序周围是白色大型的不孕花,中部是可孕花。核果椭圆形,先红后果。花期4月。果期10月-11月。琼花原产于中国江苏、浙江、湖北等地,为暖温带半阴性树种。

名:红继木、红梽木、红桎木、红檵花、红梽花、红桎花、红花继木,

金缕梅科、檵木属檵木的变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皮暗灰或浅灰褐色,多分枝。嫩枝红褐色,密被星状毛。叶革质互生,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5cm。

别名:铁加杯、金雪球、牛舌黄、石壁梅、金丝叶、绣球叶、大石仙挑、爬岩板、草鞋板、玉叠梅、玉蝶梅、壁梅、古梅、绣球龙、厚叶藤、达斗藤、雪梅、肺炎草。

附生于树上或石上,茎节上生气根。花期4-6月果期7-8月。

来源:豆瓣(作者袁牧,其微信公众号yuanmufm)

52种致癌植物致癌,植物,52种,致癌植物,癌植物,52种植物,火殃勒,猫眼草,铁海棠,115ps 52种致癌植物致癌,植物,52种,致癌植物,癌植物,52种植物,火殃勒,猫眼草,铁海棠,115ps

阿拉伯婆婆纳,玄参科一年至二年生草本植物,有柔毛。茎自基部分枝,下部伏生地面,


斜上,高 10-50 厘米,叶在茎基部对生,上部互生。花单生于苞腋,花冠淡蓝色,有放射
状深蓝色条纹各地都有生长,南部更为普遍,生于田间、路旁,是华东地区早春常见杂草;
也为常见入侵植物。植物的全草可供药用,可治疗风湿痹痛,肾虚腰痛,外疟等症。

原产地为西亚至伊朗及欧洲。国内分布在华东、华中以及贵州、云南、西藏东部及新疆。

繁殖能力强。阿拉伯婆婆纳在田间的种子萌发率可达 10%以上,而农田其他杂草的种


下出苗较少,浅耕会促使其种子萌发。萌发对土壤湿度的要求比较宽,含水率在 20%~40%
时具有较高的发芽率,但是在小于 10%~大于 50%时,种子萌发率极低。干燥与湿润都能
使阿拉伯婆婆纳有较高的发芽率,在高而疏松的坡地,阿拉伯婆婆纳的发生期比其他地段的
要早,但在干燥与阴湿的环境条件下均发育良好,表明其对环境要求不高,粗放管理即可。

繁殖容易、栽培管护成本

阿拉伯婆婆纳容易进行种子繁殖,种子结果量大,生活史很短,个体之间虽然在体形大


小上差异较大,但是果期果实的生物量均占总生物量的 20%以上,这种分配格局确保了不
同大小个体都能产生相应于本身大小的果实数量。生长速度快,生长期长,具有极强的无性
繁殖能力,匍匐茎着土易生不定根,据报道,阿拉伯婆婆纳的营养器官片段在适当条件繁育
成一个完整个体的能力是非常强的。阿拉伯婆婆纳的垂直生长速度较慢,在整个春夏季节,
垂直高度仅增加了 3.1cm,整个生育期不需要进行修剪。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植株占有空
间的潜力较大,春季大多数情况下,均能有效覆盖地表效果。 [4]

紫花地丁(学名:Viola philippica),别名野堇菜、光瓣堇菜等。多年生草本,属侧膜


胎座目,堇菜科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高 4~14cm,叶片下部呈三角状卵形或狭卵形,上
部者较长,呈长圆形、狭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花中等大,紫堇色或淡紫色,稀呈白色,
喉部色较淡并带有紫色条纹;蒴果长圆形,长 5~12mm,种子卵球形,长 1.8mm,淡黄色。
花果期 4 月中下旬至 9 月。

味苦、辛、寒。归心、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疔疮,


痈肿,瘰疬,黄疸,痢疾,腹泻,目赤,喉痹,毒蛇咬伤。

性喜光,喜湿润的环境,耐荫也耐寒,不择土壤,适应性极强,繁殖容易,能直播,一


般 3 月上旬萌动,花期 3 月中旬至 5 月中旬,盛花期 25 天左右,单花开花持续 6 天,开花
至种子成熟 30 天,4 月至 5 月中旬有大量的闭锁花可形成大量的种子,9 月下旬又有少量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


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生于田间、荒地、山坡
草丛、林缘或灌丛中。在庭园较湿润处常形成小群落。朝鲜、日本、苏联远东地区也有。

常规使用的播种箱,规格长 50cm,宽 30cm,高 8~10cm,也可采用育秧盘。木箱在


使用前一定要用水泡透,否则容易造成土与箱分离,影响出苗。床土准备一般用 2 份园土,

2 份腐叶土,1 份细沙,用孔径为 lcm 以下的筛子过筛备用。播种前要进行土壤消毒,一般
可用 0.1%~0.3%的高锰酸钾溶液喷洒床土,以达到培育壮苗、防治苗期病虫害的目的。土
壤消毒后用硝基腐殖酸调节土壤 pH 值到 6.0~7.0 左右待用。 [5]

将采集到的紫花地丁的种子放在通风干燥处保存。12 月上旬播种在 2~8℃的低温温室


内,翌年 2 月出苗,3 月下地定植。亦可在 5 月份采下种子,直接地播,很快就可以发芽出
苗。由于种粒比较细小,播种时最好采用“盆底浸水法”即将床土装入秧盘或浅盆,置于更大
的盛有水的容器中,使水从秧盘或盆底部向上渗透,湿润整个床土,然后再进行播种。

播种时可采用撒播法,用小粒种子播种器或用手将种子均匀地撒在浸润透的床土上,撒


种后用细筛筛过的细土覆盖,覆盖厚度以盖注种子为宜。种子出苗过程中,如有土壤干燥现
象,可继续用盆浸法补充水份。播种后室内温度控制在 15~25℃为好。 [5]

小苗出齐苗后要加强管理,特别要控制温度以防小苗徒长,此时光照要充足,温度控制


在白天 15℃,夜间 8℃~10℃,保持土壤稍干燥。当小苗长出第一片真叶时开始分苗,移
苗时根系要舒展,底水要浇透。白天温度为 20℃左右,夜间温度为 15℃左右,可适量施用
腐熟的有机肥液促进幼苗生长,当苗长至 5 片叶以上时即可定植。 [2]

定植密度如果选用叶片在 15~20 之间的大中苗移栽,40 株/m2。如果选用叶片在 5~


10 之间的中小苗移栽,密度可为 50 株/m2。另外发现带土壤移植较裸根移植缓苗快,成活

紫花地丁抵抗能力强,生长期无需特殊管理,可在其生长旺季,每隔 7~10 天追施一次


有机肥。会使其景观效果更加。 [2]

红蜘蛛危害叶片,可用石硫合剂喷杀。

会生叶斑病,是半知菌感染所致。起初只是一个个小褐点儿,如不及时治疗会产生大片


的黑斑,叶片枯黄死掉。所以,一旦发现生病,应立即用百菌清 800 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隔 7-8 天一次,连续 2-3 次,可基本痊愈。主要虫害有介壳虫、白粉虱等,可用 40%氧化


根茎短而肥厚,椭圆形。茎不分枝或少分枝,具叶。叶具长柄,基部具鞘,叶片二回三出。
总状花序长 3-12 厘米,多花。苞片约与花梗等长,菱形或楔形。萼片小,丝状深裂。花紫
红色至紫色,稀淡蓝色至苍白色。蒴果线形至长圆形,具 1 列种子。产于中国南部及台湾
地区。生于近海平面至 1800 米的林缘,路边或疏林下。该种全草可入药。

产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四川、湖北、湖南、广西东北


部、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日本和朝鲜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2]

生于近海平面至 1800 米的林缘,路边或疏林下。

贝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供药用。因其形状得名,《本草经集注》说:"形似聚贝


子",故名贝母,能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之功。别名: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药实。

平贝母喜冷凉湿润的环境条件,贝母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富含腐殖质的沙壤

锈病,叶背、叶柄、茎基部出现许多褐色孢子群,病重


时贝母早期枯死。防治方法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地上残株,发病前喷 1000 倍液甲基
托布津+新高脂膜防治。灰霉病,叶绿叶尖出现水浸状病斑,后期枯萎死亡,防治喷 500 倍
液的代森铵+新高脂膜防治。

石斛(学名:Dendrobium nobile Lindl),又名仙斛兰韵、不死草、还魂草、紫萦仙株、


吊兰、林兰、禁生、金钗花等。茎直立,肉质状肥厚,稍扁的圆柱形,长 10~60 厘米,粗
达 1.3 厘米。药用植物,性味甘淡微咸,寒,归胃、肾,肺经。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
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目暗不明。石斛花姿优雅,玲珑可爱,花色鲜
艳,气味芳香,被喻为“四大观赏洋花”之一。

石斛喜在温暖、潮湿、半阴半阳的环境中生长,以年降雨量 1000 毫米以上、空气湿度


大于 80%、 1 月平均气温高于 8℃的亚热带深山老林中生长为佳,对土肥要求不甚严格,
野生多在疏松且厚的树皮或树干上生长,有的也生长于石缝中。 [2] 产于安徽省霍山县的霍
山石斛是石斛中的极品,但是霍山石斛生长环境苛刻,产量稀少,市面上只有少数像福临门
铁皮石斛这样的老品牌能买到真正的霍山石斛。

根据其生长习性,石斛栽培地宜选半阴半阳的环境,空气湿度在 80%以上,冬季气温


在 0℃以上地区。人工可控环境也可,树种应以黄桷树、梨树、樟树等且应树皮厚有纵沟、
含水多、枝叶茂、树干粗大的活树,石块地也
应在阴凉、湿润地区,石块上应有苔藓生长及表面有少量腐殖质。

主要采用分株繁殖法。石斛种植一般在春季进行,因春季湿度大、降雨量渐大,种植易


成活。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石斛,剪去 3 年以上的老茎作药用,二年生新茎作繁殖用。
繁殖时减去过长老根,留 2~3 厘米,将种蔸分开,每克含 2~3 个茎,然后栽植,可采取贴

贴石栽植。 在选好的石块上,按 30 厘米的株距凿出凹穴,用牛粪拌稀泥除一薄层于


种蔸处塞人石穴或石槽,力求稳固不使脱落即可,可塞小石块固定。

贴树栽植。 在选好的树上,按 30~40 厘米在树上砍去一部分树皮将种蔸涂一薄层牛粪
与泥浆混合物,然后塞入破皮处或树纵裂沟处贴紧树皮,再覆一层稻草,用竹蔑捆好。

1、浇水:石斛栽植后期空气湿度过小要经常浇水保湿,可用喷雾器以喷雾的形式浇水。

2、追肥:石斛生长地贫瘠应注意追肥,第一次在清明前后,以氮肥混合猪牛粪及河泥


为主。第二次在立冬前后用花生鼓、菜籽饼、过磷酸钙等加入河泥调匀糊在根部,此外尚可

3、调整郁闭度:石斛生长地的都闭度在 60%左右,因此要经常对附生树进行整枝修剪,


以免过于荫蔽或郁闭度不够。

4、整枝:每年春天前发新整时,结合采收老茎将丛内的枯茎剪除,并除去病茎、弱茎


以及病者根,栽种 6~8 年后视丛蔸生长情况翻蔸重新分枝繁殖。

1、石斛黑斑病:为害叶片使叶片枯萎,3~5 月发生。防治方法:可用 50%的多菌灵

2、石斛炭疽病:为害叶片及茎枝,受害叶片出现褐色或黑色病斑, 1~5 月均有发生。

3、石斛菲盾蚧:寄生于植株叶片边缘或背面,吸食汁液,5 月下旬为孵化盛期。防治


方法:可用 40%乐果乳剂 1000 倍液喷雾杀灭或集中有盾壳老枝集中烧毁。

1、采收:每年春末萌芽前采收,采收时剪下三年生以上的茎枝,留下嫩茎让其继续

2、加工:因品种和商品药材不同,有木同加工方法,以下介绍两种方法:

(1)将采回的茎株洗尽泥沙,去掉叶片及须根,分出单茎株,放入 85℃热水烫 1~2


分钟,捞起,摊在竹席或水泥场上暴晒,晒至 5 成干时,用手搓去鞘膜质,再摊晒,并注
意常翻动,至足干即可。

(2)也可将洗尽的石斛放入沸水中浸烫 5 分钟,捞出晾干,置竹席上暴晒,每天翻动


2~3 次,晒至身软时,边晒边搓,反复多次至去净残存叶鞘,然后晒至足干即可。 [2]
是兰科石斛属的草本植物。茎直立,肉质,不分枝,具 3-7 节,淡黄绿色,有时带淡紫红色
斑点,干后淡黄色。叶革质,2-3 枚互生于茎的上部,斜出,舌状长圆形。总状花序 1-3 个,
从落了叶的老茎上部发出,具 1-2 朵花;花淡黄绿色,开展;花瓣卵状长圆形,先端钝,具
5 条脉;唇瓣近菱形,长和宽约相等。花期 5 月。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主产于大别山区的安徽省霍山县,大多生长在云雾缭绕的悬崖


峭壁崖石缝隙间和参天古树上,生于山地林中树干上和山谷岩石上。霍山石斛能大幅度提高
人体内 SOD(延缓衰老的主要物质)水平,对经常熬夜、用脑、烟酒过度,体虚乏力的人
群,经常饮用非常适宜。霍山石斛有明目作用,也能调和阴阳、壮阳补肾、养颜驻容,从而

生于山地林中树干上和山谷岩石上。产中国河南西南部(南召)、安徽西南部(霍山)。


模式标本采自安徽(霍山)。

栽培基质为花岗片麻岩,石层厚度大于 20 厘米,岩石呈微酸性,pH 值在 5.0 至 6.5 之
间。组培苗栽种密度不大于 1000 株/平方米;分株栽植密度不大于 500 株/平方米。

霍山石斛栽植后首次浇水一定要浇透,次日还要重浇一次,让树皮吃透水分,平时表面


干了,用喷雾器喷湿盆面,如安装喷灌则更方便,植料表面干了即可喷雾。在炎热干燥的季
节,经常向叶面和地面喷水,以增加空气湿度。如水分过多、汲水,植株容易烂根致死。如
遇干旱天气,及时灌水。

霍山石斛施肥分有机肥和无机肥,以有机肥为主体基肥,生长期配合喷施页面肥,有机


肥主要有蚕粪、羊粪、饼肥等;无机肥有控释肥和水溶液肥(含有氮磷钾成分等)。水溶液
肥第一次在清明前后施用,以后每隔 10 天喷一次,直到 8 月;控释肥 4 月初和 6 月各施一
次,立秋后每 10 天喷一次 3‰磷酸二氢钾,共喷 3 至 5 次。

霍山石斛气温在 14℃时开始生长;气温为 20℃至 28℃、空气湿度在 70%以上最适宜


生长;气温在 32℃以上、相对温度在 20%以下时,则部分叶脉变黄、叶片下垂。

霍山石斛适宜生长在半阴半阳的地方,尤其怕暴晒,夏季和秋季需用两层 90%的遮阳


网遮阳,其他季节均用一层遮阳网。

人工栽培的霍山石斛在江淮地区冬季需防冻,尤其是当年栽植的试管苗,除建大棚防冻


外,还要盖一层土帆布覆盖苗床,一般在 12 月中旬至次年 2 月下旬覆盖。冬季苗不能太湿,
年 9~10 月当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至半干,

分布华东、中南、西南及甘肃、陕西等地。以贵州产量最大,质量最好。

萱草(学名:Hemerocallis fulva)属多年生宿根草本。具短根状茎和粗壮的纺锤形肉


质根。萱草别名众多,有“金针”、“黄花菜”、“忘忧草”、“宜男草”、“疗愁”、“鹿箭”等名,英文
中称萱草为“虎百合”(Tiger Lily,这也是卷丹的英文名)。当食用时,多被称为“金针”(golden
needle)。其叶形为扁平状的长线型,与地下茎有微量的毒,不可直接食用。花形则是于开
花期会长出细长绿色的开花枝,花色橙黄、花柄很长、呈为像百合花一样的筒状。结出来的
果子有翅。全国各地常见栽培,秦岭以南各省区有野生的。

萱草类花卉虽原主产中国,但长期以来改良不多。1930 年代以后,美国一些植物园、


园艺爱好者收集中、日等国所产萱草属植物,进行杂交育种,现品种已达万种以上,成为重
要的观赏及切花花卉,也是百合科花卉中品种最多的一类。

原产于中国、西伯利亚、日本和东南亚。

性强健,耐寒,华北可露地越冬,适应性强,喜湿润也耐旱,喜阳光又耐半荫。对土壤
选择性不强,但以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湿润土壤为宜。适应在海拔 300-2500 米生长。

繁殖方法以分株繁殖为主,育种时用播种繁殖。分株繁殖于叶枯萎后或早春萌发前进行,


将根株掘起剪去枯根及过多的须根,分株即可。一次分株后可 4~5 年后再分株,分株苗当
年即可开花。种子繁殖宜秋播,一般播后 4 星期左右出苗。夏秋种子采下后如立即播种,
20 天左右出苗。播种苗培育 2 年后开花。

栽培管理简单粗放,株行距 0.5×1 米左右,每穴栽 3~5 株。栽前施足基肥。由于萱草适应


性强,几乎随处可种,任其生长,株丛可年年不断扩大,但在庭园配植时应按株高和花色进
行搭配,以提高观赏效果。

喜温暖湿润环境。土壤以稍带粘性较好。可在田坎、水沟边、住宅旁等处栽培。分株繁


殖。10~11 月地上部枯萎后或春季植株未萌芽前,挖起全株,每 2、3 等分为一丛。

栽前,按行、株距各 40cm 开穴,穴深 17~20cm,每穴栽一丛,根要向四面平铺,盖


土压紧。浇水或灌浇人畜粪水。自第二年起,每年中耕除草和追肥 3 次,第一次在 3 月出
苗时,第二次在 6 月开花前,第三次在 10 月倒苗后,每次中耕除草后,施用人畜粪水。 [2]

萱草常见的病害有叶斑病、叶枯病、锈病、炭疽病和茎枯病等:虫害主要有红蜘蛛、蚜

防治病虫害:首先要搞好农业防治,在黄花菜采摘完后,地上部随即枯死,应及时割蔸


并运离黄花菜地外,以减少菌源、虫源;搞好黄花菜的追肥、冬培工作,以增强抗病能力;
适时更新复壮老蔸;选用抗病品种等。适时用药防治,病害可用 75%的百菌清 800 倍液喷
雾防治,虫害可用艾美乐 3000 倍喷雾防治。

芍药(学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别名别离草、花中丞相,属毛茛目,毛茛科芍


药属多年生草本。块根由根颈下方生出,肉质,粗壮,呈纺锤形或长柱形,粗 0.6~3.5cm。

芍药花瓣呈倒卵形,花盘为浅杯状,花期 5~6 月,花一般着生于茎的顶端或近顶端叶


腋处,原种花白色,花瓣 5~13 枚。园艺品种花色丰富,有白、粉、红、紫、黄、绿、黑
和复色等,花径 10~30 厘米,花瓣可达上百枚。果实呈纺锤形,种子呈圆形、长圆形或尖
圆形。芍药被人们誉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为“十大名花”之一,又被称为“五月花神”,因
自古就作为爱情之花,现已被尊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

另外,“憨湘云醉眠芍药裀”是被誉为红楼梦中经典情景之一。

在我国分布于江苏、东北、华北、陕西及甘肃南部。在东北分布于海拔 480-700 米的山坡草地及
林下,在其它各省分布于海拔 米的山坡草地。在朝鲜、日本、蒙古及西伯利亚地区
也有分布。在中国四川、贵州、安徽、山东、浙江等省及各城市公园也有栽培,花瓣各色。 [1]

芍药传统的繁殖方法是用:分株、播种、扦插、压条等。其中以分株法最为易行,被广


泛采用。播种法仅用于培育新品种、生产嫁接牡丹的砧木和药材生产。

分株法是芍药最常用的繁殖方法,芍药产区的苗木生产,基本采用此法繁殖。其优点有


三:一是比播种法提早开花,播种苗 4~5 年开花,而分株苗隔年即可开花;二是分株操作
简便易行,管理省工,利于广泛应用;三是可以保持原品种的优良性状。缺点是繁殖系数低,
三年生的母株,只能分 3~5 个子株,很难适应和满足现代化大生产及不断飞速增长的国内
外花卉市场的需要[2] 。

芍药的分株,理论上讲,从越冬芽充实时到土地封冻前均可进行。但适时分株栽植,地


温尚高,有利于根系伤口的愈合,并可萌发新根,增强耐寒和耐旱的能力,为次年的萌芽生
长奠定基础。不可过早分株,以免发生秋发现象,影响翌年的生长发育;亦不宜过迟分株,
其时地温已不能满足芍药发根的需要,以致次年新株生长不良;若迟至春天分株栽植,芽萌
发出土,因春季气温渐高、空气温度小,蒸腾量大,分株后根系受伤,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和
养分,造成断株生长十分衰弱,甚至死亡,所以中国农谚有“春分分芍药,到老不开花”之说。
芍药分株适期一般较牡丹为早,荷泽的农谚“七月芍药,八月牡丹(指农历月份)”,是说在
菏泽,从 8 月底芍药就可以分株了,直至 9 月下旬(处暑至秋分)。而扬州在 9 月下旬到
11 月上旬分株。分株苗经三四年生长又可再次分株。年久不分,会因根系老朽,植株生长

分株时细心挖起肉质根,尽量减少伤根,挖起后,去除宿土,削去老硬腐朽处,用手或


利刀顺自然缝隙处劈分一般每株可分 3~5 个子株,每子株带 3~5 个或 2~3 个芽;母株少
而栽植任务大时,每子株也可带 1~2 芽,不过恢复生长要慢些,分株时粗根要予以保留。
若土壤潮湿,芍药根脆易折,可先晾一天再分,分后稍加阴干,蘸以含有养分的泥浆即可栽
植。 在园林绿地中,芍药栽植多年,长势渐弱急待分栽,又不能因繁殖影响花期时游人观
赏,可用就地分株的方法,用锹在芍药株旁挖一深穴,露出部分芍药根,然后,用利铲将芍
药株切分,尽量减少对原株的震动,取出切分下来的部分,进行分株栽植,方法同上一般以

切下原株的一半为宜。挖出的深穴,可加人适量肥料掺土压实。也可以用隔行分栽或隔株分
栽的方法,这样,可在不影响景观的前提下,分株复壮,只是要连续分株 2~3 年而已。但
是,因为芍药忌连作,隔行或隔株分栽的方法,不可连续应用,否则病虫害发生严重,生长
不良,甚至死亡率大为增加。

芍药作药用栽培时,芍药产区多用芍头分株繁殖,秋天挖出母株,将粗根全部切下药用,


而将带芽的芍头作为繁殖材料。首先去除无芽和病脚的芍头,将芍头切分成块状,每块带壮
芽 2~3 个,芍头厚 2 厘米,过厚主根不壮,多分叉,过薄则养分不足。最好随切分,随栽
植,若不能及时栽植,不要切分,芍头可沙藏备用。宜于 8 月上旬到 9 月下旬栽植 [3] 。

栽植深度以芽入土 2 厘米左右为宜,过深不利于发芽,且容易引起烂根,叶片发黄,


生长也不良,过浅则不利于开花,且易受冻害,甚至根茎头露出地面,夏季烈日暴晒,导致
死亡。如果分株根丛较大(具 3~5 芽),第二年可能有花,但形小,不如摘除使植株生长
良好。根从小的(2~3 芽),第二年生长不良或不开花,一般要培养 2~5 年。

芍药的果实为蓇葖果,每个蓇葖含种子 1~7 粒。待种子成熟,蓇葖开裂,散出种子。


各地果实成熟期不一,如黑龙江省牡丹江在 9 月上旬、山东荷泽在 8 月下旬、河南洛阳在 8
月上中旬、江苏扬州在 8 月下旬前后。种子宜采后即播,随播种时间延迟,种子含水量降
低,发芽率下降。种子有上、下胚轴双重休眠特性,播种后秋天的土壤温度使种子的下胚轴
解除休眠状态,胚根发育生根。当年生根情况愈好,则来年生长愈旺盛;若播种过迟,地温
不能解除下胚轴休眠,不能生很,则第二年春天发芽率大大降低。秋天播种生根后,经过冬
天长时间的低温,可解除上胚轴的休眠。翌年春天气温上升,湿度适宜时,胚芽出土。

因为芍药园艺品种播种产生的后代性状要发生分离,不能保持原品种的优良性状,所以


播种法不能用于品种苗株的繁殖。

当蓇葖果变黄时即可采收,过早种子不成热,过晚种皮变黑、变硬不易出苗。果实成熟


有早有晚,要分批采收,果皮开裂散出种子,即可播种,切勿曝晒种子,使种皮变硬,影响
出苗。如果不能及时播种,可行沙藏保湿处理,但必须于种子发根前取出播种。

芍药须当年采种即及时播种,如荷泽地区于 8 月下旬至 9 月下旬播种,若迟于 9 月下


旬,则当年不能生根,次年春天发芽率会大大降低;而且,即使出苗,因幼苗根系不发达,
难于抵抗春季的干旱,容易死亡。所以,荷泽几次进行春播试验,均告失败。

种子处理:播种前,要将待播的种子除去瘪粒和杂质,再用水选法去掉不充实的种子。


芍药种子种皮虽较牡丹薄,较易吸水萌芽,但播种前若行种子处理,则发芽更加整齐,发芽
率大为提高,常达 80%以上。方法是用 50℃温水浸种 24 小时,取出后即播。

整畦播种:播种育苗用地要施足底肥,深翻整平若土壤较为湿润适于播种,可直接做畦


播种;若墒情较差,应充分灌水,然后再做畦播种。畦宽约 50 厘米,畦间距离 30 厘米,
种子按行距 6 厘米、粒距 3 厘米点播;若种子充足,可行撤播,粒距不小于 3 厘米;播后
用湿土覆盖,厚度约 2 厘米。每 666.7 平方米用种约 50 千克,撒播约 100 千克。播种后盖
上地膜,于次年春天萌芽出土后撤去。也可行条播,条距 40 厘米,粒距 3 厘米,覆土 5~6
厘米;或行穴播,穴距 20~30 厘米,每穴放种子 4~5 粒,播后堆土 10~20 厘米,以利
防寒保墒。于次年春天萌芽前耙平。 [4]

选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圃地做扦插床,床土翻松后,铺 15 厘米厚的河沙,河沙要用


0.5%的高锰酸钾消毒。扦插基质也可用蛭石或珍珠岩。在床上搭高 1.5 米的遮阳棚,据长
春等地的经验,以 7 月中旬截取插穗扦插效果最好。插穗长 10~15 厘米。带两个节,上一
个复叶,留少许叶片;下一个复叶,连叶柄剪去,用浓度为 500×10~1000×10 萘乙酸或吲
哚乙酸溶液速蘸处理后扦插,插深约 5 厘米,间距以叶片不互相重叠为准。插后浇透水,
再盖上塑料棚。据观察,基质温度 28~30℃,湿度 50%时生根效果最好。扦插棚内保持温
度 20~25℃,湿度 80%~90%,则插后 20~30 天即可生根,并形成休眠芽。生根后,应
减少喷水和浇水量,逐步揭去塑料棚和遮阳棚。扦插苗生长较慢,需在床上覆土越冬,翌年
春天移至露地栽植 [5] 。

利用芍药秋季分株时断根,截成 5~10 厘米的根段,插于深翻并平整好的沟中,沟深


10~15 厘米,上覆 5~10 厘米厚的细土,浇透水即可。
生草本植物。茎高 20-120 厘米,通常无毛,偶密被短毛,不分枝,极少上部分枝。李时珍
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故名桔梗"。桔梗根药用,含桔梗皂甙,
有止咳、祛痰、消炎(治肋膜炎)等效。

生于海拔 2000 米以下的阳处草丛、灌丛中,少生于林下。 [1] 较耐高温,亦较耐寒冷,


但不耐严寒酷暑。宿根肥厚粗壮,贮存养分较多,有利于越冬,北方可以生长,但由于气温

低,生长期短,植株多较矮,切花的价值低,宜选择向阳温暖地。南方的炎热夏季,亦抑制
植株生长,宜选择海拔较高的凉爽地区种植。喜光,喜湿润空气,忌干风,不耐用荫蔽。喜
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疏松土壤,粘重土或积水地生长不良。对土地壤肥力的要求不苛刻,
一般肥力中等地即可生长,但肥沃地的植株高,开花亦较多。 [2]

南部(蒙自、砚山、文山)、四川(平武、凉山以东)、陕西。朝鲜、日本、苏联的远东和


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南部也有。 [1] 桔梗花原产于我国各地,对气候的适应性很广从华南北部
至华北南部的广大地区,均宜栽培。

桔梗对气候环境要求不严,但以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的环境为宜,能耐寒。


土壤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为佳。低洼、积水之地不宜种植。

选择阳光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地块。选地后,每亩施土杂肥或圈肥


3000kg,加过磷酸钙和饼肥各 50kg 或磷酸二铵 15kg,匀撒于地内,深耕土壤 35cm,整
平耙细,做 1m 宽平畦,长短以地形而定。

采用种子繁殖:生长期 2 年。

生产中一般采用直播。桔梗种子细小,千粒重 1.5g,发芽率 85%,在温度 18~25℃、


湿度足够的情况下,播后 10~15 天出苗。

按照播种时间可分为冬播和春波:

冬播于 11 月份~次年 1 月份,春播于 3~4 月份。以冬播为好,一般采用撒播。播时


将种子用潮细沙土拌匀(比例为 1 盆土拌 0.3kg 种子)撒于畦面上,用扫帚轻扫一遍,以不见
种子为度(即在土壤覆土厚度约 2.5~3 毫米),稍作震压。翌年春,出苗早齐。春播,要使
出苗整齐,必须进行种子处理,或播后盖草保湿(处理方法:将种子置于 30℃温水中浸泡,
浸泡 8 小时捞出,用湿布包上,放在 25~30℃的地方,上用湿麻片盖好,进行催芽,每天
用温水冲滤一次。约 5 天时间,种子萌动即可播种)。播种方法同冬播,长期保持土壤湿润,
一般 15 天左右出苗。亩用种量 2.5kg。

育苗:桔梗育苗移栽一般在 4~6 月份均可,过早,由于桔梗苗小影响苗的质量

,过晚苗大影响移栽,一般亩用种量 10~12kg(有些实验田块按 15kg)。具体方法:选择土
地既不能在高坡也不能在低洼田块,最好选择排水良好的田块,土地要精耕细作,施足底肥,
最好深翻一尺半以上,整好畦面,以利干旱时喷灌水用,而后将桔梗种子拌好细土均匀的撒
播,上面稍作震压,覆盖杂草,保持土壤湿润,一般 10~12 天即可出苗,待出齐苗后,选
择雨天除去覆盖物,以利幼苗生长。 [2]

移栽:生长期 1 年。于当年秋冬季至翌年春季萌芽前进行,选择 1 年生直条桔梗苗,


大、小分级,分别栽植。栽植时,在整好的栽植地上,按行距 20cm 开深 25cm 的沟,然后
将桔梗苗呈 75°角斜插沟内,按株距 6~8cm,覆土压实,覆土应略高于苗头 3cm 为度。

1.中耕除草、间苗:桔梗出苗后,进行除草,在苗长 4 片叶时,


间去弱苗,6~8 片叶时,按株距 1~2 寸定苗,在干湿适宜时进行浅松土,经常保持地内疏

2.排水:桔梗种植密度高,怕积水。因此,在高温多湿的梅雨季节,应及时疏沟排水,

3.摘花:桔梗花期长达 4 个月,开花对养分消耗相当大,又易萌发侧枝。因此,摘花是


提高桔梗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根腐病:危害根部,受害根部出现黑褐斑点,后期腐烂至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多菌灵 1000 倍液浇灌病区。主要危害叶片。发病时,病叶上布满灰粉末,

防治方法:发病初用波美 0.3 度石硫合剂或白粉净 500 倍液喷施或用 20%的粉锈宁粉

蚜虫 6~7 月危害严重。防治用 40%乐果 1500~2000 倍液喷施,每 7~10 天喷一次,


本植物,高 1-2 米,花序为穗状,花萼管状,叶序互生,叶片长狭,两端尖,叶面秃,叶背
略带薄毛。不耐寒,喜冬季温暖、夏季湿润环境,抗旱能力差,生长初期宜半阴,生长旺盛
期需充足阳光。土壤宜肥沃,保湿力强。姜花有清新的香味,放于室内可作天然的空气清新
器。色泽圆融,一般为白色花朵。盆栽可供观赏,白色花卉如蝴蝶,所以又称蝴蝶姜、白蝴
蝶花等。原产亚洲热带,印度和马来西亚的热带地区,大概在清代传入中国。另外,姜花是
古巴和尼加拉瓜的国花。

喜高温高湿稍荫的环境,在微酸性的肥沃沙质壤土中生长良好,冬季气温降至 10℃以下,


地上部份枯萎,地下姜块休眠越冬。 [2]

姜花原产于印度喜马拉雅山,分布于印度、锡兰、澳洲、马来西亚、越南及中国南方、


台湾,中国国内分布于广西、广东、香港、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采用分株繁殖法繁殖速度也快。室外可以越冬的地区四季都可


以种植 从成年植株丛中截取分株,当年 2、3 月份种植,7、8 月份即可开花,全年每根可
分生新株达到 20-40 株,开花质量好、产量也高。但在湖北赤壁地区实际是每年 11 月到第
2 年 3 月份栽 6 到 7 月就可以开花。一直陆续开花到打大霜地上部分才枯萎。每 5 到 10 厘
米为一根(颗)。 [7]

用微生物菌肥配合发酵有机肥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在姜花上使用微生物菌肥配合发酵


有机肥,其作用及经济效效益优于传统施肥方案。根据姜花的生长发育规律,应该针对不同
时期对水、肥的摄入量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施肥方法及施肥量。姜花的用肥可分为基肥和追

1、基肥:基肥的充足施用,对于姜花的整个生长期相当重要。采用分株、穴植方法进


行繁殖,一般亩用金宝贝发酵助剂发酵的优质有机肥 2000kg(如果用传统办法腐熟的有机
肥其用量应为 5000 公斤)2000kg,并加入金宝贝微生物菌肥 2kg,60%整地时翻入,40%
穴植时施入。另外,需磷肥(10kg)钾肥(15kg)配合施用。 [8]

2、追肥:进入抽叶生长期时,应施以氮肥为主的肥料,亩用量 5kg 并加入金宝贝海藻


微生物菌肥 0.1 公升(公斤),每 10 天施一次,共 2-3 次;当花芽分化,形成花蕾到开花

前的生长阶段,施以磷为主的氮磷结合肥,亩用量 6kg 并加入金宝贝海藻微生物菌肥 0.2
公升,每 7 天一次,施至花蕾露色为止。也可适当追加有机肥,亩用量 1000kg 并加入微生
物菌肥 1kg。施用方法:穴施或冲施均可。 [8]

3、叶面喷施:将粉剂型金宝贝微生物菌剂(0.5kg/亩)兑水,取上清液进行叶面喷施,


残渣施入根部。在阴天或傍晚进行,喷施在叶子背面。 [8-9]

孔雀草(拉丁学名:Tagetes patula L.)菊科、万寿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分


枝斜展。叶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单生,管状花花冠黄色,瘦果线形,花期 7-9 月。

原产墨西哥。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生于海拔 750-1600m 的山坡草地、林中,


或庭园栽培。具有药用价值。孔雀草的全草可入药,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性味苦,
平。有清热利湿,止咳之功效。用于咳嗽,痢疾,顿咳,牙痛,风火眼痛;外用于痄腮,乳

生于海拔 750~1600m 的山坡草地、林中,或在庭园栽培。喜阳光,但在半荫处栽植


也能开花。它对土壤要求不严。既耐移栽,又生长迅速,栽培管理又很容易。撒落在地上的
种子在合适的温、湿度条件中可自生自长,是一种适应性十分强的花卉。 [2]

原产墨西哥,中国各地庭园常有栽培。在云南中部及西北部、四川中部和西南部及贵州

中国南方,它的开花期为 3 至 5 月及 8 至 12 月。从播种到开花仅需 70 天,早春育苗


在大棚内不加温即可,晚霜后定植庭院、花坛或盆栽。

孔雀草种子的每克粒数在 290~350 之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保护地条件下,一年四


季均可播种。但由于用花条件的限制,以“五一”、“国庆”两个节日的用花量最大。再由于孔
雀草的播种要求气温高于 15℃(或有加温保温条件),因此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播种期一般
在 11 月至 8 月。气候暖和的南方可以一年四季播种;在北方则流行春播。如果是在早春育
苗,应注意确保一定的生长温度,尽量避免生长停滞。播种宜采用较疏松的人工介质,床播、
箱播育苗,有条件的可采用穴盘育苗。介质要求 pH 值在 6.0~6.2(稍高于其他品种),EC
值<0.75,经消毒处理,播种后用蛭石稍稍覆盖。孔雀草的发芽适温 22~24℃,发芽时间

播种后 2~5 天露白(胚根显露)。孔雀草种子发芽无需光照,通常在播种后覆盖一层


薄薄的介质,建议以粗片蛭石为好,这样,既可以遮光,又可以保持育苗初期介质的湿润。
保持介质湿润,但要防止过湿,温度保持在 22~26℃。

从胚根显露至子叶完全展开约 7 天。一旦胚根显露,就要降低湿度,并要在介质略干


后再浇水以利于更好的发芽和根的生长。给予 4500~7000Lux 的光照,并保持介质 pH 值
在 6.0~6.2,EC 值<0.75,介质温度 20~21℃。如果所使用的介质不含有营养启动剂,则
可以在子叶完全展开时施以 50ppm 的 14-0-14 水溶性肥料。

苗快速生长期。孔雀草的种苗生长要防止湿度过高,所以在两次浇水之间要让介质干透,


当然不能使介质过干而导致小苗枯萎。保持介质 pH 值在 6.0~6.2,EC 值<1.0,介质和环
14-0-14 水溶性肥料,如果介质温度低于 18℃,则避免施用硝酸铵。此阶段后期,植株根
系可以长至 3~5 厘米,苗高也有 3~4 厘米,2~3 对真叶。 [3]

炼苗期。本阶段根系已完好地形成,有 3 对真叶,温度可降低至 15℃,但最好不要低


于 15℃,如果需要,此阶段可施以 100~150ppm 的 14-0-14 水溶性肥料,但要避免施用
硝酸铵。与第二阶段一样,在两次浇水之间要让介质干透,并加强通风,防止徒长。

育苗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介质的 pH 值过低。主要症状是老叶上有坏死的斑点、焦边,生长点坏死。pH 值低


于 6.0,还会引起某些微量元素如镁、铁、钠和锌的缺乏。主要的解决方法是:保持介质的

pH 值在 6.0~6.7 之间(可以在 100 加仑的水中加入 1 磅的石灰加以调节);选择不太敏感

⑵早春低温育苗,如湿度过高,易发生疫病。开始表现为茎基部水渍状,继而坏死倒伏。


因此要注意早春育苗尽可能提高温度,控制湿度,以防病害发生

⑶注意苗期营养,如果苗期缺肥,植株廋弱,则会形成小老苗—即植株因缺肥而引起的


在苗期开花的现象,这样的苗往往因为不能形成良好的株型而无法销售,造成损失。 [3]

用穴盘育苗的,应在长至 2~3 对真叶时移植上盆。在浙江地区,大部分都习惯用 12


厘米口径的营养钵,一次上盆到位,不再进行一次换盆。如果是用开敞式育苗盘撒播育苗的,
则要稀播,并在 2-3 对真叶时,直接移苗上盆。

光照调节:孔雀草为阳性植物,生长、开花均要求阳光充足,光照充足还有利于防止植


株徒长。但是在我省的 7-9 月,需要避免直射阳光,正午前后要遮荫降温。

温度控制:上盆后温度可由 22℃降至 18℃,经过几周后可以降至 15℃,开花前后可


低至 12~14℃,这样的温度对形成良好的株形是最理想的,但在实际生产中可能难以达到
此条件。所以,一般来讲,只要在 5℃以上就不会被冻害,10℃~30℃间均可良好生长。

水肥管理:水分管理的关键是采用排水良好的介质,保持介质的湿润虽然重要,但每次


浇水前适当的干燥是必要的,当然不能使介质过干而导致植株枯萎。对于完全用人工介质栽
用一次。在冬季气温较低时,要减少 20-10-20 肥的使用量。如果介质是以普通土壤的,则
可以用复合肥在介质装盆前适量混合作基肥。如果肥力不足时,再追施水溶性肥。 [3]
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质根茎肥厚,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在茎及枝
上顶生,花冠紫、紫红至蓝色,花丝扁平,花柱细长,花盘环状,子房褐色,小坚果卵球形,

黄芩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 60~00)米。产于黑龙江,辽宁,


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中国北方多数省区都可种植。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均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俄罗斯。

黄芩的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


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
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 60~1300(1700~2000)米。 [1]
黄芩野生于山顶、山坡、林缘、路旁等向阳较干燥的地方。喜温暖,耐严寒,成年植株
地下部分在-35℃低温下仍能安全越冬,35℃高温不致枯死,但不能经受 40℃以上连续高温
天气。耐旱怕涝,地内积水或雨水过多,生长不良,重者烂根死亡。排水不良的土地不宜种
植。土壤以壤土和沙质壤士,酸碱度以中性和微碱性为好,忌连作。 [2]

黄芩主要分布在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四大产区,其中集中在山西绛县南凡镇、运城


市夏县瑶峰镇、新绛县万安镇、万荣县、闻喜县薛店镇等地;陕西商洛、渭南临渭区桥南镇、
商州市商州区孝义镇、洛南县景村镇、丹凤县棣花镇、商洛市夜村镇、丹凤县商镇等地;山
东沂蒙山区、莒县库山乡、莱芜市茶叶口镇、富官庄乡等地;甘肃主产陇西、渭源、漳县,
次产岷县、宕昌、河西等地。

采取种子直播时,当幼苗长到 4 厘米高时要间去过密和瘦弱的小苗,按株距 10 厘米定


苗。育苗地不必间苗。 [2]

幼苗出土后,应及时松土除草,并结合松土向幼苗四周适当培土,保持疏松、无杂草,

苗高 10-15 厘米时,追肥 1 次,施用量为每亩用人畜粪水 千克。6 月底-7


月初,每亩追施过磷酸钙 20 千克、尿素 5 千克,行间开沟施下,覆土后浇水。次年收获的
待植株枯萎后,于行间开沟每亩追施腐熟厩肥 2000 千克、过磷酸钙 20 千克、尿素 5 千克、
草木灰 150 千克,然后覆土盖平。 [2]

黄芩耐旱怕涝,雨季需注意排水,田间不可积水,否则易烂根。遇严重干旱时或追肥后,

在抽出花序前,将花梗减掉,可减少养分消耗,促使根系生长,提高产量。 [2]

病害有叶枯病,可清洁田园,发端正初期喷洒 1:1:200 波尔多液,或用 50%多菌灵

根腐病,注意排水,实行轮作;及早拨出病株烧毁,病株处土壤用石灰消毒。

虫害有黄芩舞蛾,可用 90%敌百虫防治。 [3]

缬草(学名:Valeriana officinalis L.)是败酱科,缬草属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高可达


150 厘米;须根簇生;茎中空,茎生叶片卵形至宽卵形,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或条形,顶
端渐窄,基部下延,花序顶生,成伞房状;小苞片中央纸质,两侧膜质,花冠淡紫红色或白
色,裂片椭圆形,瘦果长卵形,5-7 月开花,6-10 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东北至西南的广大地区。欧洲和亚洲西部也广为分布。生山坡草地、林下、


沟边,海拔 2500 米以下,在西藏可分布至 4000 米。

中国药圃常有栽培。根茎及根供药用,可驱风、镇痉,治跌打损伤等。其茎叶被一些鳞


翅目物种(蝴蝶及蛾)的幼虫当作食

分布中国东北至西南的广大地区,在西藏可分布至 4000 米。欧洲和亚洲西部也广为分


布。 [2] 各地药圃常有栽培。

生山坡草地、林下、沟边,海拔 2500 米以下, [2] 性喜湿润,宜选地下水位高或低洼
地种植,并要有良好的灌溉条件,耐涝,也较耐旱。土壤以中性或弱碱性的砂质壤土为好。

选地整地:宜选择靠近水源、灌溉方便的低地,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


壤土为宜。于播种前进行整地,深耕 25-30 厘米,整细耙平,结合翻耕施腐熟厩肥 37.5 吨/
公顷,撒布均匀,翻入土中。再按厢宽 1.2 米、沟宽 0.3 米开厢,将厢面整成瓦背形,四周

小苗移栽:在种子发芽 1 个月左右,苗高 10 厘米时,再除草 1 次,11 月前后移栽至


大田,移栽株行距 20 厘米×30 厘米。

浇水保湿:雨水充足的地方一般不需要浇水保湿。但偶尔播种后如遇晴天或土壤干燥,


应在厢面盖 1 层草以保持出苗期土壤湿润;出苗后要及时将草层撤除。出苗初期遇干旱时,
每隔 5-6 天灌水 1 次,以后每隔 15 天或 1 个月灌溉 1 次。

除草松土:除草要及时,见草就除,可防止因根系带出种子或幼苗。幼苗高 5-7 厘米后


可进行松土,并结合松土达到除草的目的。缬草根系密布在表层土壤,松土不宜过深。至
6-7 月后封垄,地上部相互郁闭,根系密布行间,不再松土;当根露出土面时,应及时培土。

追肥施肥:一般全年要追肥 2 次,第 1 次追肥在苗高 5-10 厘米时进行,移栽田在返青


后进行;第 2 次施肥在 6 月底进行。施尿素 75 千克/公顷,或复合肥 150 千克/公顷。施肥
方法最好采用开沟条施,即在距植株 10 厘米左右处开浅沟,施后盖土。 [3]

贯叶连翘(Hypericum perforatum L.)又称贯叶金丝桃、千层楼,为金丝桃科,金丝桃属


植物,以全草入药。原产于欧亚大陆,生于山坡、草丛、田埂、路边。分布于我国河北、河
南、陕西、江苏、江西、山东、四川、贵州等省。 多年生草本,全体无毛。茎直立,多分
枝,茎及分枝两侧各有一纵线棱,单叶对生,有较密黑色腺点着生,无柄抱茎、先端钝形,
全缘,叶面散布黑色腺点;花序为 5-7 花两歧状聚伞花序,边缘有黑色腺点;花瓣 5,黄色,
雄蕊多数,花柱 3 裂;蒴果矩圆形,具有水泡状突起;种子细小,多数;花期 7-8 月,果期 9-10

生于山区河从草地,山坡和灌丛中。

由于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贯叶连翘野生资源几近枯竭,传统的栽培技术已不能满


足市场需求,现就栽培略谈几点意见: 贯叶连翘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喜温暖气候,以湿润
肥沃的沙壤上或夹沙土为佳。为防止铅和工业污物粉尘等,应选择远离公路及城市工业区的
地块。要按照中药材生产规范 SOP 和 GAP 标准进行生产栽培。要求在前一年秋深翻地,
并结合地块肥力拌入农家肥,尽量少施化肥。在病虫草害防治上应尽最大程度降低农药残留
和重金属含量,以生物防治为主,结合化学防治,防除杂草和害虫,达到提高药材品质,满

足制药企业及医疗保健事业的需求。 2.1 种子繁殖 春季播种,条播,行距 30cm 左右,沟
深 3-5cm,上覆细腐殖土,浇透水后盖树叶或草保墒,出苗后撤去覆盖物。 2.2 分根繁殖 可
在春季或秋季进行,将母株挖出,根据株丛大小可分为 3-5 株不等,在床土上开浅沟,以行
株距 30×30cm 移植,栽后勤浇水。 2.3 生物技术 通过组织培养进行工厂化生产,此方法
可培育出无毒种苗,达到降低成本、生产无公害药材的预期目标。

金丝桃(拉丁学名:Hypericum monogynum L.),又叫狗胡花(安徽霍山),金线蝴


蝶(四川南川,浙江乐清),过路黄(四川奉节),金丝海棠(山东唠山),金丝莲(陕西
石泉)、土连翘,为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半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地上每生长季末枯萎,地
下为多年生。小枝纤细且多分枝,叶纸质、无柄、对生、长椭圆形,花期 6-7 月。

集合成聚伞花序着生在枝顶,花色金黄,其呈束状纤细的雄蕊花丝也灿若金丝。金丝桃


为温带树种,喜湿润半荫之地。因金丝桃不甚耐寒,北方地区应将植株种植于向阳处,并于
秋末寒流到来之前在它的根部拥土,以保护植株的安全越冬。金丝桃也可作为盆景材料。花
美丽,供观赏;果实及根供药用,果作连翘代用品,根能祛风、止咳、下乳、调经补血、并

生于山坡、路旁或灌丛中,沿海地区海拔 0~150 米,但在山地上升至 1500 米。

分布于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
广西、四川、贵州等地。日本也有引种。

金丝桃金丝桃不论地栽或盆栽,管理都并不很费事。盆栽时用一般园土加一把豆饼或复


合肥作基肥。春季萌发前对植株进行一次整剪,促其多萌发新梢和促使撞株更新。在花后,
对残花及果要剪去,这样有利生长和观赏。生长季土壤要以湿润为主,但盆中不可积水,要
做到不干不挠。春秋二季要让它多接受阳光,盛夏宜放置在半荫处,并要喷水降温增湿,不
然就会出现叶尖焦枯现象。如每月能施 2 次粪肥或饼肥等液肥,则可生长得花多叶茂,即
使在无花时节,观叶也十分具有美趣。

金丝桃的繁殖常用分株、扦插和播种法繁殖。分株在冬春季进行,较易成活,扦插用硬


枝,宜在早春孵萌发探前进行,但可在 6-7 月取带踵的嫩枝扦插。播种则在 3-4 月进行,因
其种子细小,播后宜稍加覆土,并盖草保湿,一般 20 天即可萌发,头年分栽 1 次,第二年

宜于 2~3 月进行,极易成活。扦插多在梅雨季进行。用嫩枝作插条,插条最好带踵。


插后当年可长到 20cm 左右,翌年可地栽,3 年可长到 70cm 左右则可定植。

宜在春季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进行。因种子细小,覆土宜薄,以不见种子为度,否则


出苗困难。播后要保持湿润,3 周左右可以发芽,苗高 5~10cm 时可以分栽,翌年能开花。

夏季用嫩枝带踵扦插效果最好,也可在早春或晚秋进行硬枝扦插。一般在霉雨季节行嫩


枝扦插。将一年生粗壮的嫩枝剪成 10~15cm 长的插条,顶端留 2 片叶子,其余均应修剪掉。
介质宜用清洁的细河沙或蛭石珍珠岩混合配制(1:1),然后插入苗床,扦插深度以插穗
插入土中 1/2 为准。插后遮荫,保持湿润,第二年即可移栽。
叶纸质,倒卵形,复伞形式聚伞花序稠密,花生于第三至第四级辐射枝上,花冠白色,辐状,
花药小,乳白色。果实红色。椭圆状卵圆形,核扁,卵形,5-6 月开花,9-11 月结果。

荚蒾中国原产种,主产浙江、江苏、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等省。地栽盆栽均可,管


理粗放。荚蒾韧皮纤维可制绳和人造棉。种子含油 10.03-12.91%,可制肥皂和润滑油。果

枝叶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用于疔疮发热,风热感冒;外用治过敏性皮炎。根:辛、涩,


凉。祛瘀消肿。用于瘰疬,跌打损伤。祛瘀消肿。

产中国河北南部、陕西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南部、湖北、
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四川、贵州及云南(保山)。日本和朝鲜也有分布。生于山坡
或山谷疏林下,林缘及山脚灌丛中,海拔 100~1000 米。[1]

荚蒾温带植物,喜光,喜温暖湿润,也耐阴,耐寒,对气候因子及土壤条件要求不严,


最好是微酸性肥沃土壤,地栽、盆栽均可,管理可以粗放。

带土球移植荚蒾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措施,还可以缩短起苗到栽植时间。最好做到当天


起苗当天栽植。如果运输距离过长,途中一定要严密覆盖,防止因风吹造成严重失水,影响

根据荚蒾土球大小,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挖好树坑,坑尽可能挖大点,土球放入后,周围


最少要有 20~30 厘米填土空间,将所填土充分踩实,使土球和周围新土紧密结合。

浇第 1 次水,尽量把围堰做大一些,以便储存更多的水,使土球充分渗透。第 1 次充


分浇透水非常重要,带土球的荚蒾,只有当新根萌出扎入周围新添土内,浇水才能和日常管

栽植深度以新土下沉后,荚蒾基部原土,即与地平面平行或稍低于地面 3~5 厘米为准;


栽植过浅,根系易干燥失水,抗旱性差,根茎易受灼伤;栽植过深,造成根茎窒息,导致荚

修好灌水围堰后,解开捆扎在树冠上的草绳,使枝条舒展。

控制水分荚蒾移植后,水分管理是保证栽植成活的关键,新移植的荚蒾栽种后,须保证


连续灌 3 次透水,确保土壤充分吸水并与根系紧密接合,以后根据土壤和气候条件适时补
水,新移植的荚蒾根系吸水功能减弱。在日常养护管理时,只要保持根系土壤适当湿润即可,
灌水量及灌水次数可根据树木生长情况及土壤、气候条件决定,做到适时适量,否则土壤含

水量过大,反而会影响土壤透气性能,抑制根系呼吸,对发根不利,严重时导致烂根、整树

施肥可促进新植荚蒾地下部根系生长恢复和地上部枝叶萌发生长,有计划地合理追施一


些有机肥料,更是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新植荚
蒾基肥补给,应在树体确定成活后进行,用量一次不可太多,以免烧伤新根。施肥选择天气
晴朗、土壤干燥时进行,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荚蒾要定期施肥。在荚蒾休眠期或秋季树木
落叶后至土壤结冻前施肥,能确保树木正常生长发育。

荚蒾在栽植前需修剪。适当剪去一些枝叶及断枝,减少水分蒸腾,保持树体水分代谢平


衡,有利于树木成活,尽快恢复生长。

新植荚蒾栽植后要视情况松土。及时清除杂草,并清理运出,保持树堰内清洁。

夏季易发生蚜虫、叶螨类,注意消灭越冬虫源以控制翌年发生量。病害发生前喷洒 65%


代森锰锌 600 倍液、50%石硫合剂 500-800 倍液,可起到保护作用。平时养护管理中及时

(以上资料来源[2])

芙蓉花(拉丁学名:Hibiscus mutabilis Linn.)又名木芙蓉、拒霜花、木莲、地芙蓉、


华木,原产中国。其喜温暖、湿润环境,不耐寒,忌干旱,耐水湿。对土壤要求不高,瘠薄
土地亦可生长。为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于枝端叶腋间单生。花、叶均可入
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止血之效。木芙蓉还是成都市市花,其花语为纤细之美,

木芙蓉喜光,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在长江流域以北地区露地栽植时,冬


季地上部分常冻死,但第 2 年春季能从根部萌发新条,秋季能正常开花。喜肥沃湿润而排
水良好的砂壤土。生长较快,萌蘖性强。对 SO2 抗性特强,对 Cl2、HCl 也有一定抗性。 [2]

中国辽宁、河北、山东、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


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栽培,系中国湖南原产。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也有栽培。[1]

木芙蓉的繁殖有扦插、压条、分株等方法。


多在秋末冬初进行,等植株落叶后,将枝条离地面 5 厘米至 10 厘米处剪断,截成 10
厘米至 15 厘米的插条,每 50 根捆成一束,在背风向阳处挖沟(坑)贮藏,沟深 40 厘米,
宽 50 厘米,捆好的枝条在坑内垂直排列整齐,上面覆盖 10 厘米至 20 厘米的干净湿砂,以
后保持砂土湿润。翌年春天,其基部已经形成愈合组织,扦插很容易成活。也可在春季的 3
月至 4 月剪取枝条扦插,插穗宜选取一年生健壮而充实的枝条,每段长 10 厘米至 15 厘米,
插于沙土中 1/2 左右,在北方地区应罩上塑料薄膜保温保湿,约 1 个月左右可生根。 [3]
在 6 月至 7 月进行,将植株外围的枝条弯曲,压入土中,由于生根容易,不必刻伤,
约 1 个月后生根,两个月后与母株分离,连根掘起,上盆在温室或地窖内越冬,翌年春天

2 月至 3 月进行,将植株的根挖出后分开,采用湿土干栽的方法,栽后压实,5 天后浇


一次透水。当年生长很快,到 10 月就能开花。 [3]

采用打孔施肥,即在树冠附近均匀打孔施入。花前肥在开始开花之际施入尿素加适当磷


每株约撒 0.5kg,撒在树冠根部,然后浇水,可使花色更加艳丽。 [5]

木芙蓉在春季萌芽期需满足其水分需求,特别是在北方旱季,需经常灌水。在湖南地区


炎夏季节应多浇水,以保持湿润,水源困难的地方可用稻草覆盖,保湿效果良好。随着气温
的降低,入秋后适量减少水分,一般在花蕾透色时应适当控水,以控制其叶片生长,使养分
集中在花朵上。湖南露地栽培的木芙蓉管理粗放,因为自然的降水规律与其生长需水大致吻
合,除盛夏季节,其他时间基本能满足其水分需要。 [5]

采用盆栽的木荚蓉宜选用较大的瓷盆或素烧盆,盆土要求疏松肥沃、排水透气性好,生


长季节要有足够的水分。冬季移至背风向阳处即可保证其充分休眠。 [5]

木芙蓉性畏寒,喜阳光,寒冷地区应选被风向阳处栽植,过分荫蔽则生长缓慢,枝条细


长,影响花芽分化。盛夏宜略加遮荫。秋季孕蕾开花期需充足的光照,如此时光照不足,加
之阴雨连绵,易引起落花落蕾。 [5]

可用乐果或氧化乐果 倍液或 2.5%鱼藤精 倍液,每 7~10 天喷

主要危害叶片,危害严重时可引起植株衰弱及叶片变黄、早枯。早期叶片正面出现多个


小斑,接着小斑汇合成没有明显边缘的白粉状大斑,秋末在白粉处产生黑褐色小颗粒。

防治方法:秋末清除病株并烧毁;发病初期用 25%的粉锈宁 2000 倍液喷洒,或 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喷洒。[7]

刚孵化的幼虫群集在叶背面,取食叶肉而只留上表皮,3 龄幼虫分散取食,老熟幼虫在


叶背面结茧化蛹;冬季前,3 龄幼虫在树皮下越冬。

防治方法:冬季刮除树皮下的越冬幼虫,在 6 月上、中旬用 20%三氯苯醚菊酯乳油 2500

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植物的汁液,使被害叶片出现小自点,严重时全叶苍白并提早落叶,


影响了植株的正常生长和观赏价值。成虫产卵于叶背主脉、新梢或叶柄内,若虫栖息于叶背,
喜爬善跳并有横做的习性。

防治方法:清除植物周围的杂草,消灭越冬处所,减少第 2 年的虫口基数;第 1 次发


生高峰期前,用 50%杀螟松、50%新硫磷、菊酯类杀虫剂各 1500 倍液,或 50%马拉硫磷

以成虫及若虫在嫩芽、叶片、嫩枝上刺吸汁液危害,导致枝干逐渐枯死。

防治方法:于 9 月底成虫产卵前在枝干上涂药剂,防止产卵。在若虫危害期喷洒 50%

危害植株叶片。被害叶初呈黄白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展至全叶,造成叶片卷曲、枯黄脱

防治方法:喷洒 40%氧化乐果 倍液。喷药时应对准叶背面,并注意喷洒内


膛及中、下部叶片。 [7]
经过长期栽培,木芙蓉已经形成了不同品种,常见的有:白花木芙蓉,花白色;醉芙蓉,
重瓣,花初开时为纯白色,后变为深红色,为稀有的名贵品种。 [7]
该变型不同与原变型在于花系重瓣。
栽培于福建、广东、湖南、湖北、云南、江西和浙江等省。主供园林观赏用。 [1]
叶,叶狭带状,长约 15 厘米,宽约 0.5 厘米,顶端钝,深绿色,中间有粉绿色带。花茎高
约 30 厘米;总苞片 2 枚,披针形,长约 35 厘米,宽约 05 厘米;伞形花序有花 4-7 朵,花
鲜红色;花被裂片狭倒披针形,长约 3 厘米,宽约 05 厘米,强度皱缩和反卷,花被简绿色,
长约 05 厘米;雄蕊显著伸出于花被外,比花被长 1 倍左右。花期 8-9 月,果期 10 月。

野生于阴湿山坡和溪沟边。分布于中国多地,日本也有。此花有栽培,具有较高的园艺

野生于阴湿山坡和溪沟边;庭院也栽培。分布于中国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日本也有。模式标本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蚊子各种形态的名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