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哥哥最近得轻微脑梗得病的原因了,嫂子告诉我们哥哥得病了,让我们姐弟筹钱给哥哥看病,说家里没有钱

王丹的爸爸妈妈也因为脑梗入院治疗。

王丹悉心照料病床上的婆婆。

  中国江苏网6月13日讯 “如果双方父母都病倒住院,该如何照顾?”这是很多中年人都倍感压力和无法面对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哪有那么巧的事儿,不可能都赶到一起!” 可今年44岁的王丹,却偏偏赶上了。

  从端午节假第二天开始,婆婆、爸爸、妈妈相继病倒入院,老公白天去上班,早晚来医院照顾,她一天24小时在医院全天照顾。

  在这样令人倍感压力的情况下,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她提供了很多方便和帮助,社区的大婶大妈知道情况后轮流过来帮忙,让她收获了很多感动。

  上周五上午,记者来到仁慈医院15楼综合内科的病房,见到了忙碌的王丹和三位生病的老人。

  三年前接来语言不通的婆婆同住

  王丹,今年44岁,徐州本地人,在某私企工作。丈夫在开发区一家企业工作,来自江西。

  婆婆名叫曾月英,今年73岁。三年之前,公公和婆婆都在江西老家生活。因为老公公突然去世,只剩下老婆婆一个人,作为子女的自然是不放心让老母亲独自生活。王丹的丈夫是家里的老大,作为长兄长嫂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于是,他们将婆婆从江西老家接到了徐州和他们同住。

  看着躺在病床上的曾月英老人,记者用普通话问她这个儿媳妇好不好?她笑了,回答:“好!”再问她其他问题,发现完全听不懂,无法沟通。

  不同地域的两代人怎么相处?

  王丹说:“除了语言不同以外,其他都还好。婆婆生病前是个非常勤快的人,整天都闲不住!”

  因为语言不通,平时他们去上班的时候,婆婆就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只有等儿子晚上回来的时候,他们才能说话交流。

  一年前父母搬来同住

  王丹的家和父母家相距不远,都属于桃园社区。

  爸爸妈妈都是热心肠,爸爸名叫王继运,今年74岁,妈妈叫张玉荣,今年70岁,他们都是桃园社区“红袖标”志愿者队的成员。

  生病前,他们经常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做好事、参加义务劳动,上马路执勤、劝导不文明行为等。

  一年前,爸爸忽然身体出现了问题,一年中住院四次。

  爸爸生病以后,双腿没有力气,爬楼梯很困难,爸妈住的房子是三楼,上下楼不方便。王丹家住一楼,她就让他们搬过来和他们一起住。

  就这样,王丹将两边的父母都接到自己家里来照顾。平时爸爸负责买菜,婆婆和妈妈负责做饭。

  三位老人在一起从来没有闹过矛盾。

  “婆婆和我爸妈他们都听不懂对方说话,每次做好饭,我爸妈都先喊我婆婆来吃!婆婆喜欢看电视,我爸妈一喊吃饭了,她就关掉电视,上桌来吃饭。”

  三位老人相继生病住院

  先住院的,是王丹的婆婆。

  5月28日,端午节的前一天,大家一起在家吃饭。

  王丹的父母发现亲家母有些异常,上嘴唇朝一边抽,就提醒女儿有可能是脑梗,最好赶紧去医院检查。

  经检查,果然是脑梗,当天婆婆就住院了。

  婆婆住院,老公的弟妹都在外地,不能赶来照顾,丈夫工作忙,王丹就请假24小时在医院照顾婆婆,爸爸妈妈也帮些忙。

  可是,6月2日,王丹的爸爸也因为脑梗住院了。

  “我妈发现我爸这几天老是昏睡不醒,就带他来检查,一查大面积脑梗,比我婆婆的还严重。”

  令人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因为劳累,妈妈突然发烧病倒了,经检查也是脑梗,6月5日,妈妈张玉荣也住院了。

  三位老人都住院了,王丹忙的像个陀螺。三个不同的病房,分身乏术,她只能一个房间看一眼再去另外的两个房间看看,一天要跑几十趟。

  “我老公工作忙,我没让他请假。我家这边有个哥哥,但哥哥和嫂子收入都不高,我也没有让他们请假。”

  她24小时全天在医院,老公、哥嫂白天都去上班,早晚来医院。上午都要挂水,最忙,她就来回跑,有时顾不过来就拜托隔壁床的人帮忙注意一下。

  “真是好媳妇!亲闺女也不过如此!”“对老人不急不躁,接尿、倒尿,不嫌脏不嫌累。”

  在父母和婆婆病房里,病人和家属都对王丹交口称赞,夸她是好儿媳!好女儿!

  王丹告诉记者,在父母和婆婆住院的这段时间,她特别感谢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给了她特别多的帮助。

  在了解到她家的情况后,医护人员都尽力帮助她。

  “我特别感谢医生,我婆婆没有医保,三年没回老家,新农合的医保也没人帮忙交,她的医疗费全自费,医生就帮我选用最便宜的药。”

  三位老人本来住在三个不同的病房。医护人员在了解到王丹一家的情况后,为了她照顾老人方便一些,在病床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帮他们调整了床位。将王丹的父母和婆婆调整到紧相邻的两个房间。

  对于目前的一切,王丹说她特别感恩。

  “我婆婆在家就是个闲不住的人,她挂完水一会儿看不到我就出去找我,语言不相通,我就怕她跑丢了,所以在她的手腕上都写上联系电话,护士们也帮我留意,只要我婆婆一出病房,护士站就派个人跟着老太太。”

  让她感觉最庆幸的是,三位老人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脑梗,但是发现和治疗及时,都没有留下后遗症,都可以行动自如。

  社区里的“老姊妹”过来帮忙

  在王丹的父母,王继运和张玉荣两位老人的病房里,记者遇到了令人感动的一幕。

  社区里的刘大妈和石大妈前来探望两位老人。

  “前几天我们一起执勤的时候,就发现王大哥坐路边就打盹,就让他上医院检查,不知道张姐也住院了,你看我糊涂的,今天来送饭找不着,还让她下来接我。丹丹这孩子太不容易了,一下子三个老人都住院了,怎么应付的来?”石大妈叹着气说。

  刘大妈接着说:“我们商量好了,谁有空就过来帮忙,想吃什么,尽管打电话给我们说,我们在家做好给送过来。上午我们两个来,下午李大姐做好饭送来。”

  “太麻烦,太不好意思了!”病床上躺着的王继运连说。

  刘大妈告诉记者,“张大姐是我们志愿者队的队长,她和王大哥平时经常和我们一起做好事,参加义务劳动,经常帮助这个帮那个。这次他们生病,我们大家商量好了,大家谁有空就过来看看。”

  靠在病床上的张玉荣听完红了眼眶,“我们这些老姊妹,真是比一个娘生的还亲!”

  采访结束,王丹告诉记者,父母和婆婆这次住院,她要感谢很多人,医院的医生护士,单位的老板和同事,还有社区里的大姨和大妈。这一周几位老人的病情都稳定了,她上午看着他们挂完水,下午赶去单位上半天班。

王丹的爸爸妈妈也因为脑梗入院治疗。

王丹悉心照料病床上的婆婆。

  中国江苏网6月13日讯 “如果双方父母都病倒住院,该如何照顾?”这是很多中年人都倍感压力和无法面对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哪有那么巧的事儿,不可能都赶到一起!” 可今年44岁的王丹,却偏偏赶上了。

  从端午节假第二天开始,婆婆、爸爸、妈妈相继病倒入院,老公白天去上班,早晚来医院照顾,她一天24小时在医院全天照顾。

  在这样令人倍感压力的情况下,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她提供了很多方便和帮助,社区的大婶大妈知道情况后轮流过来帮忙,让她收获了很多感动。

  上周五上午,记者来到仁慈医院15楼综合内科的病房,见到了忙碌的王丹和三位生病的老人。

  三年前接来语言不通的婆婆同住

  王丹,今年44岁,徐州本地人,在某私企工作。丈夫在开发区一家企业工作,来自江西。

  婆婆名叫曾月英,今年73岁。三年之前,公公和婆婆都在江西老家生活。因为老公公突然去世,只剩下老婆婆一个人,作为子女的自然是不放心让老母亲独自生活。王丹的丈夫是家里的老大,作为长兄长嫂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于是,他们将婆婆从江西老家接到了徐州和他们同住。

  看着躺在病床上的曾月英老人,记者用普通话问她这个儿媳妇好不好?她笑了,回答:“好!”再问她其他问题,发现完全听不懂,无法沟通。

  不同地域的两代人怎么相处?

  王丹说:“除了语言不同以外,其他都还好。婆婆生病前是个非常勤快的人,整天都闲不住!”

  因为语言不通,平时他们去上班的时候,婆婆就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只有等儿子晚上回来的时候,他们才能说话交流。

  一年前父母搬来同住

  王丹的家和父母家相距不远,都属于桃园社区。

  爸爸妈妈都是热心肠,爸爸名叫王继运,今年74岁,妈妈叫张玉荣,今年70岁,他们都是桃园社区“红袖标”志愿者队的成员。

  生病前,他们经常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做好事、参加义务劳动,上马路执勤、劝导不文明行为等。

  一年前,爸爸忽然身体出现了问题,一年中住院四次。

  爸爸生病以后,双腿没有力气,爬楼梯很困难,爸妈住的房子是三楼,上下楼不方便。王丹家住一楼,她就让他们搬过来和他们一起住。

  就这样,王丹将两边的父母都接到自己家里来照顾。平时爸爸负责买菜,婆婆和妈妈负责做饭。

  三位老人在一起从来没有闹过矛盾。

  “婆婆和我爸妈他们都听不懂对方说话,每次做好饭,我爸妈都先喊我婆婆来吃!婆婆喜欢看电视,我爸妈一喊吃饭了,她就关掉电视,上桌来吃饭。”

  三位老人相继生病住院

  先住院的,是王丹的婆婆。

  5月28日,端午节的前一天,大家一起在家吃饭。

  王丹的父母发现亲家母有些异常,上嘴唇朝一边抽,就提醒女儿有可能是脑梗,最好赶紧去医院检查。

  经检查,果然是脑梗,当天婆婆就住院了。

  婆婆住院,老公的弟妹都在外地,不能赶来照顾,丈夫工作忙,王丹就请假24小时在医院照顾婆婆,爸爸妈妈也帮些忙。

  可是,6月2日,王丹的爸爸也因为脑梗住院了。

  “我妈发现我爸这几天老是昏睡不醒,就带他来检查,一查大面积脑梗,比我婆婆的还严重。”

  令人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因为劳累,妈妈突然发烧病倒了,经检查也是脑梗,6月5日,妈妈张玉荣也住院了。

  三位老人都住院了,王丹忙的像个陀螺。三个不同的病房,分身乏术,她只能一个房间看一眼再去另外的两个房间看看,一天要跑几十趟。

  “我老公工作忙,我没让他请假。我家这边有个哥哥,但哥哥和嫂子收入都不高,我也没有让他们请假。”

  她24小时全天在医院,老公、哥嫂白天都去上班,早晚来医院。上午都要挂水,最忙,她就来回跑,有时顾不过来就拜托隔壁床的人帮忙注意一下。

  “真是好媳妇!亲闺女也不过如此!”“对老人不急不躁,接尿、倒尿,不嫌脏不嫌累。”

  在父母和婆婆病房里,病人和家属都对王丹交口称赞,夸她是好儿媳!好女儿!

  王丹告诉记者,在父母和婆婆住院的这段时间,她特别感谢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给了她特别多的帮助。

  在了解到她家的情况后,医护人员都尽力帮助她。

  “我特别感谢医生,我婆婆没有医保,三年没回老家,新农合的医保也没人帮忙交,她的医疗费全自费,医生就帮我选用最便宜的药。”

  三位老人本来住在三个不同的病房。医护人员在了解到王丹一家的情况后,为了她照顾老人方便一些,在病床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帮他们调整了床位。将王丹的父母和婆婆调整到紧相邻的两个房间。

  对于目前的一切,王丹说她特别感恩。

  “我婆婆在家就是个闲不住的人,她挂完水一会儿看不到我就出去找我,语言不相通,我就怕她跑丢了,所以在她的手腕上都写上联系电话,护士们也帮我留意,只要我婆婆一出病房,护士站就派个人跟着老太太。”

  让她感觉最庆幸的是,三位老人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脑梗,但是发现和治疗及时,都没有留下后遗症,都可以行动自如。

  社区里的“老姊妹”过来帮忙

  在王丹的父母,王继运和张玉荣两位老人的病房里,记者遇到了令人感动的一幕。

  社区里的刘大妈和石大妈前来探望两位老人。

  “前几天我们一起执勤的时候,就发现王大哥坐路边就打盹,就让他上医院检查,不知道张姐也住院了,你看我糊涂的,今天来送饭找不着,还让她下来接我。丹丹这孩子太不容易了,一下子三个老人都住院了,怎么应付的来?”石大妈叹着气说。

  刘大妈接着说:“我们商量好了,谁有空就过来帮忙,想吃什么,尽管打电话给我们说,我们在家做好给送过来。上午我们两个来,下午李大姐做好饭送来。”

  “太麻烦,太不好意思了!”病床上躺着的王继运连说。

  刘大妈告诉记者,“张大姐是我们志愿者队的队长,她和王大哥平时经常和我们一起做好事,参加义务劳动,经常帮助这个帮那个。这次他们生病,我们大家商量好了,大家谁有空就过来看看。”

  靠在病床上的张玉荣听完红了眼眶,“我们这些老姊妹,真是比一个娘生的还亲!”

  采访结束,王丹告诉记者,父母和婆婆这次住院,她要感谢很多人,医院的医生护士,单位的老板和同事,还有社区里的大姨和大妈。这一周几位老人的病情都稳定了,她上午看着他们挂完水,下午赶去单位上半天班。

(原标题:济宁:弟弟瘫痪在床,哥嫂悉心照顾20余年)

齐鲁晚报济宁12月5日讯(记者 范少伟) 47岁的弟弟自小瘫痪在床,从父母去世后,哥哥高振标和妻子就接下了照顾弟弟的担子。新的一年即将来临,高振标在本报“心愿漂流瓶”前许下愿望,希望得到一个浴霸。这样冬天给弟弟洗澡就方便多了。

高振辉9个月大时因患脑积水瘫痪在床,医生判断其活不到20岁。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如今47岁的他思维还算清楚。可以简单的聊天。“为了给他解闷,五年前给他买了台小电视,放在桌头。”高振标说,为防止弟弟生褥疮,他几乎每隔两小时给弟弟翻次身。

每天晚上,高振标都会和弟弟聊一个多小时,把当天看到的人和事讲给弟弟听。弟弟的床单,他每星期换一次,天气不太冷时,每个星期都会给他洗澡。“他47岁,我也51岁了,抱他时越来越吃力。”高振标说,这些年多亏了妻子康敬其帮助自己照顾弟弟。

“哥哥嫂子好吗?”“好,没有他们我早就死了。”高振辉说,要是没有哥哥嫂子,他都不知道咋活。 

“弟弟没办法去澡堂洗澡,家里烧土暖的温度达不到,如果可以送给一部取暖用的浴霸,这样弟弟在冬天也可以洗澡了。”高振标说,担心他感冒,平时不敢给他洗,时间长了会有异味。“只要活一天,就得照顾他一天。”高振标说如今他和妻子已照顾弟弟20多年了,今后的路还要陪他继续走下去。

(原标题:济宁:弟弟瘫痪在床,哥嫂悉心照顾20余年)

本文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轻微脑梗得病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