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一个小孩肚子长着怀孕四个月肚子不舒服下半身酸痛标题叫什么

印度连体姐妹,共用下半身,嫁给同一个男子!_腾讯视频
三倍流畅播放
1080P蓝光画质
新剧提前看
1080P蓝光画质
纯净式无框播放器
三倍流畅播放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下载需先安装客户端
{clientText}
客户端特权:
3倍流畅播放
当前播放至 {time}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印度连体姐妹共用下半身,嫁给同一丈夫,那该怎么怀孕生子呢?_腾讯视频
三倍流畅播放
1080P蓝光画质
新剧提前看
1080P蓝光画质
纯净式无框播放器
三倍流畅播放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下载需先安装客户端
{clientText}
客户端特权:
3倍流畅播放
当前播放至 {time}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来自印度的梵音:笈多王朝佛教艺术
来源:禅林网
原标题:来自印度的梵音:笈多王朝佛教艺术
400-700年是中印两国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印度,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 320-6世纪初)是印度历史上少见的统一大王朝时期,其文学、舞蹈、艺术、科技了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被称为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期”。笈多诸王信仰印度教,但并不排斥佛教和耆那教。它继承印度文化传统,创造了印度美术模式和印度的美学理想,其艺术创作成为古典美术的高峰,并形成多个艺术中心。笈多艺术透过丝绸之路进入中亚和中国,通过海路进入东南亚,来到中国,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绘画与雕塑艺术的发展。这是中印两大文明间一次深远的宗教、文化与艺术的互动。 在中国,这一时间段属于南北朝至唐初时期,从五胡十六国时代开始,到南北朝格局形成,不同民族登上历史舞台,形成大割据、大融合和文化多样性的纷乱时代,最终走向隋唐大一统。中国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迅猛了发展,与国家政权和世俗信仰的结合日趋深化,与此同时,中国佛教艺术在吸收外来影响的基础上,开始加速本土化的进程,为中国艺术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盛唐艺术的先声。 同样在这一时期,中国最著名的三位求法高僧游学印度,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迹,至今仍为两国人民所津津乐道,他们就是东晋法显(334-422年,399-413年访问印度)、唐玄奘(602-664年,625-645访问印度),唐义净(635-713年,671-695访问印度)。他们在笈多王朝与后笈多时期到达印度,他们的游记被西方学者称为“照亮印度历史黑暗”的重要著作。  笈多艺术的出现 |  4世纪,北部印度地区基本笼罩在贵霜王朝异族艺术的氛围下,笈多王朝虽然已经建立,但是艺术风格的创立还要假以时日。这一时期的石刻造像身体孔武有力,身姿直挺,表情肃穆,气势威严,袈裟肥大,衣褶重叠,感觉袈裟厚重。不过,新的笈多样式已经初露端倪,最明显的特征是:佛陀像由犍陀罗式的波浪发髻或者贵霜式光滑肉髻变成了真正的螺发。这种螺发后来成为笈多艺术造像的标志之一。 菩萨像  3-4世纪
片岩  高87.5厘米 宽36.5厘米 厚14厘米  出自巴基斯坦犍陀罗  现藏马哈拉施特拉邦孟买威尔士王子博物馆  这是一件犍陀罗风格的雕像,表现悉达多出家之前还是太子时的形象,因此称为菩萨像,这类形象也是犍陀罗艺术中最爱表现的雕像之一。这尊雕刻是犍陀罗印度王者式菩萨像的典型,眉毛下垂,眼睛大睁,薄唇紧闭,唇上有胡髭。头上缠有印度王子的攒花头巾,束成高耸漂亮的花结。佩戴精美的项圈,臂钏、手镯、戒指,胸前垂下的百索缕护符装饰有对鹿衔环。他左手叉腰,右手施无畏印,显得英姿勃勃,风度翩翩。从左肩披下的衣帛缠绕全身,下身穿着衣裙,质地厚重,类似罗马长袍的衣料,双脚已残。袒露的肩膀,胸部、腹部和手足的肌肉光滑、细腻而精妙。 佛坐像  4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30厘米 宽20厘米 厚7厘米  出自北方邦舍卫城  现藏北方邦勒克瑙国立博物馆  这件佛像以浅黄色的砂岩雕刻而成,具有笈多马图拉样式的艺术风格。佛像面部长圆,长长的眉毛下垂,双眼圆睁,下嘴唇略厚,头发为规整的螺发,有肉髻,右手施无畏印,手掌部分残毁,掌心有一圆轮,左臂已残。佛像身穿通肩袈裟,袈裟样式可见犍陀罗遗风,但是变得轻薄贴体。双腿结跏趺坐于台座上,台座两端各有一只站立狮子,面向正前方。台座中央有一尊结禅定印的坐佛,两侧各有两位侍立人物。台座底部有一排题记。佛立像  4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71厘米 宽35.5厘米 厚19.5厘米  出自北方邦马图拉  现藏北方邦马图拉政府博物馆  这尊佛立像以浅黄色砂岩雕成,具有笈多萨尔纳特艺术样式的特点。像面部长圆,眉弓高挑,眉间有白毫,眼睛半闭,鼻梁挺直,嘴唇肥厚,头发为规整的螺发,有肉髻。头后原有华丽硕大的头光,已残。身穿通肩袈裟,单薄透明,躯体轮廓清晰可见,腰间系带在左侧打结;右手施无畏印,掌心有法轮,左手执袈裟衣角,双脚跣足立在一块带矮靠背的朴素石板上。  笈多时期雕塑艺术的繁荣 |  5世纪以来,笈多王朝形成多个艺术中心,其中以摩菟罗(Mathura)的影响力最大。笈多王朝时期创立了印度古典主义的美学标准被普通运用于艺术创作中,尤其是佛教,气质沉静,仿佛处于深度冥想、自我精神观照之中,完全是智慧超然的形象。袈裟紧贴身体,轮廓毕现,完全没有衣褶,或者有均匀的条棱状衣褶。胴体年青而柔软、肌肉匀称,符合印度古典主义的人体美学标准。这一时期陶质造像和铜造像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以摩菟罗和萨尔纳特为代表的风格成为笈多艺术的象征,影响直达中国。 佛立像  4世纪晚期至5世纪早期
红砂岩  高149厘米 宽65厘米 厚30厘米  出自北方邦马图拉  现藏北方邦勒克瑙邦立博物馆  笈多时代的佛像雕刻,在继承贵霜时代的犍陀罗、马图拉和阿马拉瓦蒂佛像雕刻传统的基础上,遵循印度民族的古典主义审美理想,创造了纯印度风格的笈多式佛像。笈多式佛像在高贵单纯的肉体塑造中灌注了沉思冥想的宁静精神,精神美成为肉体美的内在灵魂,肉体美成为精神美的直接表现,达到了高度平衡、和谐、统一的境界,代表着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最高成就。在笈多时代的两大雕刻艺术中心马图拉和萨尔纳特,分别创造出了笈多式佛像的两种地方样式——马图拉样式的“湿衣佛像”和萨尔纳特样式的 “裸体佛像”。这尊佛像就是典型的笈多时期马图拉样式的 “湿衣佛像”。  这尊雕像是典型的笈多时期马图拉样式的“湿衣佛像”。佛像有着印度人的面容,脸型椭圆;眉毛细长,眼睛半闭,眼帘低垂,带有沉思冥想的神情;嘴唇宽厚,略带微笑。顶上肉髫是一圈圈排列整齐的右旋螺发。头后有硕大华丽的光环。佛像身穿半透明通肩式僧衣,从双肩垂下一道道平行的U字形衣纹纤细如丝,仿佛微风吹皱了池水,逐层荡开了一圈圈轻波波动的涟漪。这薄纱般的僧衣紧贴在身体上,好像被水浸湿了一样半透明,可以看见衣服里面身体的轮廓,构成了一种朦胧含蓄而神秘的美感。佛像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执僧衣一角,双足跣立于一块有靠背的石板上,正面有两行题记。门柱  5世纪
红砂岩  高135厘米 宽24厘米 厚21厘米  出自北方邦马图拉  现藏北方邦勒克瑙邦立博物馆  柱子上半部分从上至下分成方形、圆柱形、多边形等不同形状的六段,分别装饰卷草、莲瓣、兽面、联珠等不同的纹饰。下方为站立的雅穆娜女神像,站在一只动物身上。最下方为植物花纹围绕的基座。佛头  5世纪
红砂岩  高55厘米 宽30厘米 厚43厘米  出自北方邦马图拉·嘎穆达提拉  现藏北方邦马图拉政府博物馆  这件佛陀头像具是笈多时代马图拉样式佛像头部造型的一般特征。佛像的面容尽管按照三十二相的规定加以抽象化或程式化了,但一望便知仍是印度人特有的相貌。脸型更显椭圆,顶上肉髻覆盖着一圈圈排列整齐的右旋螺发。弓形的长眉,半闭下垂沉思冥想的眼睑,笔直的鼻梁之下的人中、下嘴唇异常肥厚的嘴唇均以凸起的棱线刻画。拉长的矩形耳垂与颈部的三道褶痕符合三十二相的规定。佛头  5世纪
红砂岩  高27厘米 宽20厘米 厚20厘米  出自北方邦  现藏北方邦马图拉政府博物馆  这件佛陀头像具是笈多时代马图拉样式佛像头部造型的一般特征。脸型椭圆,线条柔和,头上有排列整齐的一圈圈右旋螺发,上面有肉髻。眉毛呈倒八字高高挑起后下垂,双眉间有右旋的白毫;眼睑半闭,下面阴刻出了眼珠,鼻尖略残,下嘴唇异常肥厚,具有印度人的面容特点。拉长的矩形耳垂与颈部的三道褶痕符合三十二相的规定。佛立像  5世纪
红砂岩  高112厘米 宽63厘米 厚28厘米  出自北方邦马图拉贾玛尔普尔  现藏北方邦马图拉政府博物馆  这件塑像头部已佚,发现于印度北方邦马图拉贾玛尔普尔,与著名的五世纪上半叶由笈多雕塑家丁纳(Dinna)雕造的马图拉佛陀立像出自同一地点,完全也完全类似,因此应该也属于同一时期,也许原先供奉于同一座寺院。  这种佛像的典型特征就是通肩袈裟如湿衣状,因此也被称为“湿衣佛像”,单薄的通肩式僧衣覆盖全身,
以弧状平行细线刻划的流水般波动的衣纹紧贴身体,半透明的薄衣犹如被水浸湿,衣内的肌肉和腰带隐约可见。右手已佚,左手持僧衣下摆的褶边。双脚也已残。湿婆残像  5世纪
红砂岩  高20厘米 宽25厘米 厚15厘米  出自北方邦马图拉  现藏北方邦马图拉政府博物馆  雕像仅存头部和肩部,胸部以下部分已佚。湿婆额上有第三只眼,头上有精致的发式和装饰,戴有大耳环和项链。俱毗罗  4世纪
红砂岩  高60厘米 宽41厘米 厚15厘米  出自北方邦马图拉  现藏北方邦马图拉政府博物馆  这尊雕像一面二臂,面部丰满圆润,线条柔和,大腹便便蹲坐在一块石块上,右手拿酒杯,左手似乎拿着一个水果。因此有学者将该尊像定为俱毗罗。俱毗罗原本是属于印度本土民间信仰中的大地精灵群体,被视为药叉、山精和罗刹之首,与他们一起守护大地的宝藏。在形象上,俱毗罗是一位大腹便便、身体笨重之神,象征着康乐幸福。  他佩戴有耳环、项链和臂钏,项链和臂钏上装饰有精美的宝石; 头后有朴素的圆形头光,脚下有底座,底座上刻有题记,笔法古拙,但也有学者根据底座上的题记认为该尊像是与太阳神有关的夜叉。佛头  5世纪
红砂岩  高32厘米 宽20.5厘米 厚23厘米  出自北方邦马图拉  现藏北方邦马图拉政府博物馆  这件佛头因为有肉髻方可辨认其为佛像,不过从其发髻和眼睛的表现方式来看明显受到印度教造像的影响。头发是整齐的卷发,有肉髻,眉弓高挑,眼睛半闭,刻出眼珠,鼻梁挺直,鼻端略残,嘴唇上方有胡髭,嘴角略带微笑。面部表情显得刚直硬朗,勇武有力,缺少了些沉思冥想的表情。菩萨像  6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44.5厘米 宽31厘米 厚20.5厘米  出自北方邦萨尔纳特瓦拉纳西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大乘佛教时期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菩萨,菩萨是佛陀慈悲的化身,本已臻佛境,但为了救度众生而推迟自己进入涅槃的时间,充当人与佛之间的媒介或舟辑,把众生从此岸的生死苦海拯救到彼岸的极乐世界。  4世纪初叶,笈多王朝(约320-550年)从北印度比哈尔一带的古国摩揭陀崛起,继孔雀王朝之后,建立了印度人统一的大帝国。笈多王朝二百余年的政治统一带来了印度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等古典文化的全面繁荣,佛教艺术也进入鼎盛时期。笈多时代的佛像雕刻在继承贵霜时代佛像雕刻传统的基础上,遵循印度民族的古典主义审美理想,创造出了代表印度古典主义艺术最高成就的笈多式佛像,出现了马图拉和萨尔纳特两大雕刻艺术中心。  这尊菩萨像出自北印度笈多时期著名的佛教雕刻艺术中心——萨尔纳特,以当地独具特色的红砂岩制成。像呈现青年面相,面部具有印度人特征,脸型椭圆,面颊饱满;眉毛细长呈倒八字形向上挑起,眼睛半闭,眼帘低垂,带有沉思冥想的神情;嘴唇尤其下唇肥厚,嘴角微笑自然;耳垂拉长成矩形,下巴圆润丰满;颈部出现三道明显的褶痕,是佛的三十二瑞相之一“颈部三折”;头上发髻是排列整齐的发辫,高高束起,是当时印度苦行者的发式,另有三缕发辫垂在两肩;上身袒露,左肩披有仁兽皮,据说仁兽形似山羊,天性慈悲,常救人于危难,在造像中多用于观音和弥勒菩萨。像的双臂和下半身已佚,头光也残缺不全,但可辨大体呈椭圆形,边缘有一周宽边菱形卷草纹装饰图案。怪兽像  5世纪
红砂岩  高92.5厘米 宽55厘米 厚14厘米  出自北方邦萨尔纳特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这种动物融合了狮子、马、羊等多种动物的特征,是幻想出来的一种怪兽。它有多种形式表现,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题材,常被用于寺庙中,出现在重要神祗或门口的两侧。怪兽的背上有个武士,一只脚踩在怪兽背上,右手前伸执剑,左手上举握执飘带端头;怪兽的左前脚下也有一个武士,右手上举执短剑抵住怪兽的前脚,左手正奋力抓住怪兽的尾巴,身体前倾半躺在地,似乎正在使出浑身力量努力驯服这头怪兽。怪兽的头部一般雕刻得像牛头,眼睛突出,嘴巴张开,头上长的角似羊角,背部似马背,尾巴似牛尾。背上的武士卷发中分,佩有耳环、项链和手镯,腰系短裙;脚下的武士双眼圆睁,眉头紧锁,面目表情生动,发式略有不同。  此类题材通常雕刻的就是这种武士正在攻击怪兽或骑在怪兽身上的场景,表现的是对野性的抵制和驯服,标志性执物是知识之剑和公平之盾,通常作为武器拿在武士手中。佛立像  5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119厘米 宽43.18厘米 厚22.86 厘米  出自北方邦萨尔纳特  现藏北方邦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  这件雕像也是笈多萨尔纳特样式的“裸体佛像”,眼睛下视,鼻梁挺直,表情沉思冥想,耳大垂肩,颈下有三道。通肩僧衣恍若透明,仅在领口、袖口和下摆边缘依稀可辨几丝透明衣纹。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僧衣下摆衣角;双腿直立,略为分开,脚踝以下部分已残。头后硕大华丽的头光也已残,头光上方有粗大的杆柄支撑的厚重伞盖。弥勒菩萨像  5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65.58厘米 宽33.02厘米 厚12.7 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萨尔纳特  现藏北方邦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  这尊雕像面部方圆,身材纤细。眉毛呈倒八字形,眼睛半闭,鼻梁挺直,下唇略厚,大耳垂肩,表情严肃作深思状;头发中分先横梳再竖梳,束扎结髻,顶部中央有一个净瓶。右手上弯捏念珠,左手下伸执净瓶,可知他的身份是弥勒菩萨。上身在左肩斜搭有一块兽皮,自左肩斜披有一条简单的大花环垂到膝盖上方;腰间系有带,左腿左侧卷起的衣褶可以判断下身穿有裙子。骑怪兽像  5世纪晚期
浅黄色砂岩  高86.36厘米 宽55.88厘米 厚12.7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萨尔纳特  现藏北方邦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  这种动物融合了狮子、马、羊等多种动物的特征,是幻想出来的一种怪兽。它有多种形式表现,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题材,常被用于寺庙中,出现在重要神祗或门口的两侧。怪兽的背上有个武士,跪骑在怪兽背上,左手抓住怪兽的角,右手当腰执剑;怪兽的右前脚下也有一个武士,左手上举弯过头顶,右手前伸剑,剑尖直抵怪兽的前脚,怪兽的尾巴缠在武士腰上。这两名武士一上一下似乎正在使出浑身力量合力驯服这头怪兽。
怪兽的头部雕刻得像牛头,眼睛突出,嘴巴张开,头上长的角似羊角,背部似马背,尾巴似牛尾。背上的武士卷发中分,佩有耳环、项链和手镯,腰系短裙;两名武士双眼圆睁,眉头紧锁,面目表情生动,发式略有不同。  此类题材通常雕刻的就是这种武士正在攻击怪兽或骑在怪兽身上的场景,表现的是对野性的抵制和驯服,标志性执物是知识之剑和公平之盾,通常作为武器拿在武士手中。佛头  5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15.27厘米 宽10.16厘米 厚10.16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萨尔纳特  现藏印度北方邦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  这是一件典型的笈多萨尔纳特样式的佛头,面部椭圆,长眉呈倒八字形,双眉几乎在鼻梁处相相接,眼睛半闭,表情沉思,鼻子已残,下嘴唇略厚并涂红。头发是排列整齐的右旋螺发,有肉髻。佛立像  5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99.06厘米 宽17.78厘米 厚35.56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萨尔纳特  现藏北方邦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  这件雕像也是萨尔纳特样式的佛像。佛站立在舟形的大背光内,背光边缘有一周连弧纹和连珠纹。佛像面部椭圆,眼帘低垂,表情宁静安祥,头上螺发整齐,有肉髻,身穿通肩僧衣,几乎完全透明,显露出匀称欣长的身材。右手自然下垂施与愿印,指间有蹼,手掌和掌心的手纹比较写实,左手已残,原应握执僧衣下摆的衣角。大耳垂肩、颈下有三道、指间有蹼均是佛的三十二瑞相特征。弥勒菩萨像  5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137厘米 宽68.58厘米 厚27.94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萨尔纳特  现藏印度北方邦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  弥勒佛是未来佛,是继释迦牟尼佛之后降临人间的佛。在降世之前,弥勒佛居住在兜率天宫等待下凡,这时称为菩萨。后来大乘佛教中,弥勒菩萨是非常重要的菩萨之一,受到单独的崇拜。  这件弥勒菩萨像双手和膝盖以下部分已残。椭圆形的脸庞饱满圆润,眉毛高挑,眼睛半闭,鼻子和嘴巴略残,头发梳成苦行者的发髻,粗粗的发丝如枝桠状垂在双肩,头顶中央有一位坐佛,已残,但可辨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结禅定印,是为不空成就佛,据此判断该尊像为弥勒菩萨。全身未见佩戴装饰,上身斜披宽宽的帛带,下身穿裙,腰间系带,在左腿上垂下道道衣褶。乐人像拱门构件  5世纪
石灰岩  高124厘米 宽70厘米 厚22厘米  出自拉贾斯坦邦科塔穆昆达罗  现藏拉贾斯坦邦科塔政府博物馆  这件雕刻最初是穆昆达罗地区某座寺庙内部的窗户装饰构件,显示了艺术家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件雕刻大致呈“山”字形,右侧部分已残,中央内凹刻有一个圆,圆的四周环绕着繁茂交错的卷草纹,两侧下方各有一只摩羯鱼仰头口吐花,十分生动。内凹的圆内浮雕一位乐人,侧身悠闲地坐在石垫上,怀中抱着鼓,右手执短棒,似在倾情演奏,乐人表情闲适专注,头部略颔,螺发规整、腰肢扭转,与圆外侧生动的摩羯鱼相映成趣。门柱  5世纪
红砂岩  高137厘米 宽28厘米 厚25厘米  出自北方邦阿拉阿巴德  现藏北方邦勒克瑙邦立博物馆  这件雕刻呈竖长条形,上部刻有三列连续的棕叶纹、莲花纹和卷草纹,底部的尖拱门内刻有湿婆站像。湿婆呈温和相,一面二臂,头发束成苦行者发髻,前面似乎装饰有骷髅冠,耳朵佩戴的耳环一大一小,暗示着雌雄双体。从右肩斜披祭祀绳,左手拿碗,右臂悠闲地搭在站立在其右侧的胁侍头上;腰间束有宽带,裹有薄纱短裙,男根隐约可见。站立在其旁侧的侍者身体矮小得多,面向湿婆一侧站立,左手上举攀绕着湿婆的手臂,右手当腰放置,穿有与湿婆类似的薄纱短裙。爱侣像  5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30厘米 宽18厘米 厚13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  现藏北方邦瓦拉纳西巴哈拉特卡拉巴万美术馆  这件雕刻原应为门柱的一部分,上面装饰有成对出现的爱侣。上方的一对爱侣均有着独特繁复的高发髻,均四分之三侧面站立,看向其左侧。男尊胯上系有厚重的宽带,在左腿处打结,女神下身穿斜纹长裙,女尊站在男尊的身后。每对爱侣之间有基座相隔,下面的一对爱侣仅存胸以上部分,面对面站立,男尊将右臂搭在女尊右肩上,神态亲密自然。婆苏提婆、耶苏达和克里希纳  5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62厘米 宽80厘米 厚17厘米  出自比哈尔  现藏北方邦瓦拉纳西印度美术馆  这尊雕像的题材来自《诃利世系》(Hariva??a)里记载的印度著名的克里希纳的神话故事。克里希纳是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因为有预言说邪恶残暴的摩荼罗国王坎萨(Kamsa)将被他堂弟婆苏提婆(Vesudeva)的第八个儿子杀死,于是坎萨把堂弟婆苏提婆和弟媳提婆吉(Devaki)关进监狱之中。为了保全刚生下的第八个儿子克里希纳,提婆吉和婆苏提婆将新生的婴儿送至狱外,与与牧人南达(Nanda)的妻子耶苏达(Yasoda)刚刚生下的女儿交换,从此克里希纳寄养在南达家。长大后克里希纳杀死了国王坎萨,从狱中救出了父母。  印度笈多时期,罗摩和克里希纳形式的毗湿奴崇拜非常流行。这尊雕像表现的就是婆苏提婆将刚诞下的婴儿克里希纳与耶苏达交换孩子的情景。爱侣像  5世纪
砂岩  高34厘米 宽105厘米 厚24厘米  出自北方邦代奥克尔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从印度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印度人日常的都市生活,包括酒会,人们携带爱侣和舞者参加,这件砂岩雕刻或许就是佐证。  这件雕刻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组,中央部分是一位时尚的都市人和他的爱侣正在饮酒作乐,他们以轻松休闲的姿势坐在矮座上,男人的左手拥抱着他的爱人,右手可能拿着酒杯,他的头发散开,显出美丽的发卷,耳朵戴着厚重的耳饰,颈部戴有单串珠链。女人温柔地靠在男子身上,右手放在他叠起的左腿上,左手拿着一件东西,可能是扇子。她的身上装饰华丽,精致繁复的发式,圆圆的耳环,珠子串起的项链,一条细细的珠链交叉绕过她丰满的乳房,胳膊上有臂钏,腕饰,环绕着圆润的腰肢有一圈精致的腰带。  她的右侧有另一对爱侣,旁边还有一位女侍者。中央的女人个子高大,比例匀称,身上的装饰也是极尽奢华。她的左手放在臀部,右手夸张地举在空中。她左侧的男人右手放在她肩上,左手拿着她滑脱的披巾。女人和侍者有着同样的站姿,左腿支撑身体的重量,右腿交叉于前。  雕刻的左侧可以看到活力四射的乐舞场景。中央的舞者在她四名女伴的伴乐下正翩翩起舞。最左侧的女性手里拿着一个双面鼓,另一位女性在有节奏地击钹。舞者穿着短裙,装饰很少,发式简洁,圆形的耳环,手镯和踝环,没有穿戴其它女性常见的装饰性腰带和传统的低腰裙,她的腰带更类似男性的。由此推测她可能是一名外国女性或是一名太监。另外的四个女性身上丰富的笈多风格的典型装饰,精致的发式,珠串的项链、腰带、臂钏和踝环。佛立像  5世纪
红砂岩  高153厘米 宽55厘米 厚33厘米  出自北方邦坎普尔白吉尔  现藏北方邦勒克瑙邦立博物馆  这件佛像具有笈多萨尔纳特艺术样式的特点。佛像面部长圆,长长的眉毛呈弓形,眉间有白毫,鼻尖残毁,嘴唇肥厚,头发为规整的螺发,有肉髻。身穿通肩袈裟,领部多道平行纹略呈V形,腰间系带在左侧打结,袈裟恍如透明,身体轮廓毕现。右手已残,原来应施无畏印,左手执袈裟衣角。头后原有华丽硕大的头光,已残,双脚也已残。耆那教第22祖尼密那它像  5世纪
红砂岩  高63厘米 宽30厘米 厚17厘米  出自马图拉·坎卡利提拉  现藏北方邦勒克瑙邦立博物馆  耆那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有独立的信仰和哲学,主张禁欲,不持任何财产,甚至行乞用具和衣服都不应拥有,因此造像多为裸体,胸前有标志性符号“吉祥海云”。耆那教不讲究信奉神,但崇拜24祖。  这尊雕像雕的是耆那教第22代祖师那米那他,以带斑点的红砂岩雕刻而成。主尊像完全裸体,面部椭圆饱满,双眼圆睁,嘴巴小巧,头发为规整的螺发,肉髻不明显,颈下有三道,胸前有“吉祥海云”符号。双臂自然下垂,双腿跣足直立,生殖器清晰可见。头后阴线刻有硕大的头光,里面装饰多重莲瓣纹;头光上方两角有两位飞天,均双手持蔓;主尊两侧有两位体量较小的侍者,站立在基座上,下方两脚侧各有两位跪拜供养人。最下方主尊站立的基座上正面中央雕刻一圆轮,两边各有一面禅定印坐姿人物和一只动物。尽管该尊造像的题材为耆那教的祖师,但是在造像样式上与马图拉萨尔纳特佛像有许多相似的特点。罗什曼那毁容首哩薄那迦像  5-6世纪
红砂岩  高80厘米 宽88厘米 厚26厘米  出自北方邦代奥克尔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这幅雕刻来自代奥克尔有名的达萨万塔拉庙(Dasavatara)的阶状底座,属于较为大型的雕刻之一,表现的是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一个故事场景。根据史诗的记载,拘萨罗国的国王十车王的长子罗摩被流放到森林,贤妻悉多(Sita)和弟弟罗什曼那(Laksmana)执意追随。在林中,楞伽城魔王拉瓦那(Ravana)的妹妹、罗刹女首哩薄那迦(Surpanakha)爱上了罗摩,罗摩拒绝了她,说他已经结婚,于是把她转介绍给了罗什曼那,罗什曼那也唾弃她,她怀疑罗什曼那也爱上了悉多,就对悉多发起了攻击,要吃掉悉多。罗什曼那一怒之下割掉了她的鼻子、耳朵和乳房。她逃往楞伽城,怂恿拉瓦那来劫走了悉多。  这幅雕刻表现的是罗什曼那毁掉首哩薄那迦容颜的场景。上方的蔓生植物表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森林中,左侧站立的人物是罗什曼那,左手抓住罗刹女首哩薄那迦的头发,右手上举拿着一把剑,割掉了她的耳朵、鼻子。石刻右侧坐着的人物背后背有装满箭的箭囊,臂弯竖着劲弓,他是史诗《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罗摩和罗什曼那中间站着的女性是悉多。  石刻雕造精致,艺术家创造性地用一幅特定的场景表现了他的思想。男性人物身材欣长、胸前穿着交叉盔甲带,表明他们的身份属于刹帝利阶层/武士阶层,头发上束打结,是当时流行的苦行者的发式,耳垂因曾佩戴沉重的耳饰而变得拉长;女性体态丰满,发式规整独特,这些都是笈多艺术的突出特点。提婆吉和婆苏提婆像  5-6世纪
红砂岩  高72厘米 宽51厘米 厚21厘米  出自北方邦代奥克尔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这尊雕像的题材来自《诃利世系》(Hariva??a)里记载的印度著名的克里希纳(Kri?na,意为黑色的神,也译为黑天)的神话故事。《诃利世系》是印度古代一部往世书类型的长诗,叙述了黑天的世系,被认为是崇拜黑天的经典,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无穷的素材来源。  克里希纳是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因为有预言说邪恶残暴的马图拉国王坎萨(Kamsa)将被他堂弟婆苏提婆(Vesudeva)的第八个儿子杀死,
于是坎萨把堂弟婆苏提婆和弟媳提婆吉(Devaki)关进监狱之中。提婆吉生下的六个儿子都被国王坎萨杀死,第七个儿子罗摩(Rama,也是毗湿奴的第七个化身)通过神力转移到婆苏提婆在狱外的一个妻子的子宫里,得以降生,免遭厄运。第八个儿子克里希纳刚生下就由婆苏提婆借助婴儿神力被送至狱外,到戈古罗(Gokula)村与牧人南达(Nanda)的妻子耶苏达(Yasoda)刚刚生下的女儿交换,
从此克里希纳寄养在南达家。长大后克里希纳杀死了国王坎萨,从狱中救出了父母。  印度笈多时期,罗摩和克里希纳形式的毗湿奴崇拜非常流行。这尊雕像表现的就是提婆吉将刚诞下的婴儿克里希纳交给丈夫婆苏提婆送至狱外的场景。人物的雕刻具有笈多艺术的典型特点,女性健康丰满,男性结实健硕。提婆吉呈站姿,卷曲的头发盘在头顶,戴有耳环、项链、臂钏、腕饰、脚饰等,身穿薄透的印度沙丽,一手托着婴儿的头部,正在向丈夫递交。婆苏提婆上身袒露,下身穿的腰裙以阴线刻的形式表现,繁复的头饰和腰间系着的宽厚的腰带都具有笈多时期的特点。他正双手捧接妻子交给他的婴儿。该像保存较好,完美地表现了克里希纳传说中的故事场景之一。爱侣像  5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26.5厘米 宽18厘米 厚13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  现藏北方邦瓦拉纳西印度美术馆  这件雕刻原来应为门柱的一部分,上面装饰有成对出现的爱侣。上方浮雕有一对爱侣,其中男子站在左侧,女子站在右侧,男子的右手握着女子的左手,男子的左手搂着女子的左肩,女子头部向后看向男子。这对爱侣下方有一基座,再下又有一对爱侣,女子的右臂搭在男子的左肩,男子右手当腰而放,女子右脚抬起放在左腿后,似乎将整个身体的重心斜靠在男子身上,这两对爱侣均神态动作亲密。迦那像  5-6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47厘米 宽37厘米 厚19厘米  出自北方邦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迦那(Ga?a)是诸神的调皮小矮人侍从,一般追随的是湿婆。他常见的形象是肥胖的侏儒形象,是笈多雕刻中喜欢表现的题材。尽管神话中将迦那认为是湿婆的两个儿子塞犍陀(Skanda)和迦纳什(Ga?e?a)的玩伴儿,但亦有文本说他是为湿婆和妻子波哩婆提(Pārvatī)提供音乐娱乐的。  这尊迦那像面带微笑、盘腿坐在一个有靠背的厚石板上,上身袒露,腰间系有带,表明下身穿有衣服,佩有单串珍珠项链、臂钏和手镯,是笈多时期的典型装饰;双手于胸前捧壶,是迦那的标志性执物;头发编成典型的笈多卷儿呈伞状蓬松,类似一个假发套。尽管目前尚不清楚这种雕像的起源,但是其厚重的耳环是印度北方邦笈多时期泥塑造像常见的特征。这尊迦那像比例协调,姿态自然,像是正在体验冥修带来的极乐,是此类作品中的精品。门柱  5世纪-6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104.14厘米 宽43.18厘米 厚27.94 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萨尔纳特  现藏北方邦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  这件雕刻是笈多时期典型的门柱雕刻,原来可能是属于萨尔纳特的某座大型建筑,已残,现存的是当时左侧门柱的下半部分。门柱的下部雕刻有一个尖拱形龛,里面站着守门神和他的配偶,上面是竖排的带状装饰,共有三排,最左侧一排是成对出现的爱侣像或其它对像,中间是一排单体像,最右侧一排是卷草纹装饰。下方龛中的守门神面颊饱满,眉弓高挑,眼睛低垂,头部微颔,表情宁静平和,佩戴有笈多时期常见的装饰,耳环、双股珍珠项链和臂钏;头式较为特别,头发整齐上梳,头上戴有花冠,花冠中间有一个三角形花卉装饰,头顶一个两层螺发卷儿发髻。左手上弯执莲花,右臂搭在站在其右侧的配偶的肩上,右手抚摸其配偶的乳房。他的配偶身量比他小得多,也有着精美而繁复的发式,戴着厚重的耳环、项链,披有帛带,下身穿长裙,腰间系带。两者都略呈三道弯姿势站立。供养塔上的佛像  5-6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30.48厘米 宽15.24厘米 厚25.54 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萨尔纳特  现藏印度北方邦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  这件小型的佛塔前面浮雕有一件结说法印的佛像,原先可能是供僧人或居士个人礼拜所用。微型的佛塔放置在一件完全盛放的仰莲座上,塔基呈圆柱形的鼓状,塔身呈覆钵状,塔刹部分已经残毁。正面浮雕的佛像双手结说法印,身穿通肩僧衣,可见有阴线刻的平行U形纹,双腿自然下垂坐在带靠背的凳子上,脚下踩着莲座,头后有朴素的圆形头光。少女头像  6世纪
陶  高18.4厘米 宽12.6厘米 厚11厘米  出自查谟-克什米尔邦阿克努尔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阿克努尔常常发现有大量有趣的孤立的头像,种类也多得令人吃惊,这些头像目前主要保存在孟买、新德里、拉合尔和卡拉奇等地,还有少数的保存在其它各地的博物馆和艺术爱好者手中。印度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几件阿克努尔的头像。  这尊头像表现的是一位贵族女性,有着优雅的发式。她的眼睛半闭,似在出神,嘴唇轮廓分明,略为外翻,唇线曲折,口鼻距离较近,下巴圆润,具有笈多时期的艺术特点。头发为呈规则排列的涡卷儿,中分线处有一圆孔,原来应该装饰有宝石;耳垂有穿孔。头部装饰的尾端呈现摩羯鱼状,这种装饰系受到了公元1-2世纪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的影响。  这件作品融合了来自印度东部的笈多艺术和西北地区希腊--罗马影响的犍陀罗艺术的特征,尽管笈多泥塑造像强调外表简洁、尽可能减少装饰,但是这尊阿克努尔头像仍然表现出了对装饰的偏好。莲花手菩萨像  6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54厘米 宽27厘米 厚8厘米  出自北方邦萨尔纳特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大乘佛教的万神殿中,最受欢迎的观音菩萨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手持莲花的莲花手菩萨就是其中的一种,同时他也是阿弥陀佛的心子。这尊像发现于印度那烂陀12号僧舍(Chaitya)遗址主殿北侧的一个小殿中。  莲花手菩萨的身体柔软,略显三折弯姿站立,身侧长着一株生机勃勃的莲花,菩萨左手扶着莲茎,莲花怒放在左肩侧;右手施与愿印,右手下方有一尊跪拜的女性,正双手合什向菩萨顶礼。菩萨的头发排列整齐,向上束起,正前方有一尊阿弥陀佛小坐像,表明了其身份。菩萨站立在一个质朴的长方形石框中,顶部呈拱形。菩萨略显扭转的身体由右脚支撑,左脚侧伸。上身袒露,下身穿着薄透的裙饰,仅在边缘可见;腰间系带,正前方打有衣结。身上的装饰仅有颈部的项链,由双层的珍珠和中间的坠子构成。菩萨的圆脸、厚唇、发式、身躯、装饰、服饰等都具有笈多时期艺术的典型特点。威罗瓦像  6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79厘米 宽38.1厘米 厚22.86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萨尔纳特  现藏北方邦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  威罗瓦意为毁灭者,是湿婆的恐怖相,是从湿婆的怒气中产生的可怕分身。在印度教中,他通常作为死者亡灵的守护者,与尸林有关。他也被认为是瓦拉纳西城唯一的守护者。此外,他还是与密教性力派有关的一位重要神祗。不过这尊怖畏的印度教神像出现在古老的佛教圣地萨尔纳特让人觉得奇怪,他可能被吸收为佛教的一个守护神,被安放在古代某座佛教寺院的外围位置。  这尊像左腿弯曲,右腿自然下垂,以舒适的姿态坐在一个石板台座上,左手扶三叉戟,右手放在膝上拿碗。脸型方圆饱满,眉头紧皱,双眼圆睁,呈忿怒相,额上有竖向的第三只眼,显示他与湿婆的联系。他头戴王冠,中央装饰有一骷髅,两侧各有一反向的手掌和一个圆形装饰。这里的骷髅和手掌可能象征着死亡和走向解脱过程中业的丢失。头两侧原先装饰有发髻,头顶也有两排发卷。他佩戴有耳环、项链、臂钏和脚镯,耳环一大一小,暗示着湿婆的雌雄同体,珍珠项链的中央有一个卷曲的虎钉吊坠,臂钏是在上臂缠绕两圈的蛇形臂钏;自左肩斜披有祭祀绳。观音菩萨头像  6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25.28厘米 宽15.24厘米 厚16.1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萨尔纳特  现藏印度北方邦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  这件头像以浅黄色砂岩雕刻而成,从高头冠中的坐佛可辨该尊头像为观音菩萨头像。面部略残,双眉呈倒八字上竖,并且几乎在鼻梁处相接,眼睛半闭。头发高高束起,前面戴有花冠,上方中央有一禅定印坐佛。毗湿奴的人狮化身像  6世纪
红砂岩  高45厘米 宽26厘米 厚21厘米  出自北方邦瓦拉纳西  现藏北方邦瓦拉纳西印度美术馆  据说毗湿奴的两个看门人胜利(Jaya)与常胜(Vijaya)有一次触怒了大神,因而受到诅咒:他们将转世为魔鬼,名叫金垫子(Hiranyakasipu)和金眼(Hiranyaksa)。毗湿奴的第四次化身——半人半狮和第五次化身——侏儒,就是为了对付这两个魔鬼。在图像学中,这种半人半狮化身在图像学中又有三种变体:山生人狮、柱中人狮和骑乘人狮。  这件雕像为柱中人狮,即这位半人半狮化身是从柱中现身,杀死恶魔。这尊像面部呈狮脸,已残,腿前平躺着的是恶魔金垫子,人狮的双手仿佛要撕开恶魔的肚子。杜尔迦或吉祥天女像  6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120厘米 宽40厘米 厚38厘米  出自北方邦加济布尔·比特日  现藏北方邦勒克瑙邦立博物馆  吉祥天女是毗湿奴的妻子,被奉为美丽、富足与欢乐的女神。起初,吉祥天女是一位大地女神,从史诗时代起,她就成了毗湿奴的妻子,毗湿奴每次下凡,她都追随丈夫,并因丈夫化身的不同而拥有不同的称谓。毗湿奴化身为伽尔基时,她就是杜尔迦。  这尊像以浅黄色砂岩雕成。女神面部方圆,双眼鼓睁,头上发髻高束,戴有花冠,佩戴有大耳环、珍珠项链、臂钏、手镯和脚镯。双乳饱满浑圆,中间垂下有长长的胸链,从肩后绕过臂弯披有帛带;双手自然下垂,右手握有水果,左手握执帛带;下身穿有贴体斜纹长裙,腰间系有精美的腰带。女神身后两侧的莲茎上长有两朵莲花,莲花上各撑托有一只大象,翘起鼻子卷住水壶口朝下,为女神沐浴。女神双手下方各有一尊带头光的坐像,均一手扶膝,一手施无畏印,坐在仰覆莲座上。舞王像  5世纪
红砂岩  高50厘米 宽31厘米 厚9.5厘米  出自中央邦古那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这种形象的舞蹈之神(Nataraja)是往世书(Puranic)神话中呈舞姿的湿婆,包含有多种象征意义。  这尊湿婆石像,尽管年代久远,但是仍然显得华丽绚烂,至情至圣。他的舞蹈象征着创造、保护和摧毁。这里的湿婆有六臂两足,六臂中仅剩三臂,可辨其手势;主双手结着优雅的印契,好像拿着一对钹,正在击打着舞蹈的节拍;中间右手下垂执一个双面鼓,与优美的创造之声共鸣;另一只右手粗鲁地向外伸展,上面盘绕着一条蛇,似乎是时间之主的装饰。两脚中左脚在前,右脚弯在左脚后面,走着简单的舞步。他长长的头发高束于头顶,有几缕披在肩上,似乎随时等着被拂到另一侧。他有三只眼,是其常见特征,拉长的耳垂上戴着沉重的耳饰,项链只是一串简单的珠饰。他上身袒露,下身穿着低腰长裙,腰带优雅地系在腰间,手臂上戴有臂钏和手镯。下方是湿婆的坐骑驼背公牛难迪,牛身上装饰有三道花环,牛头上也有头饰环着双角。石刻左侧的柱子表明这件雕刻原来可能位于寺院墙体的边缘。舞蹈象征着天启,整尊雕像集中体现了所有环绕宇宙的节奏,堪称笈多艺术中的精品。悉多思惟像  5世纪
陶  高24厘米 宽23厘米 厚6.5厘米  出自中央邦巴热哈特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印度笈多时期,建筑寺院的活动得到了极大的支持,这些寺院以各种各样的神像和装饰性题材进行装饰装修。这件泥塑瓦当原来应该用于装饰墙面,只见一个女人正坐在树下,她左手放在大腿上,右手放在脸上,似乎陷入了沉思。她身上佩戴有简洁的手镯、踝环和双股项链,耳朵上悬戴有简单的耳环,几缕卷发披在肩上。她体态丰满,上身袒露,下身穿有轻薄的衣饰,仅在边缘处能看出有衣褶。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是悉多的形像,悉多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女主角,被魔王拉瓦那劫去,关押在无忧树花园,直到她的丈夫罗摩杀死魔王,救出了她。这幅场景有可能表现的就是悉多在被关押的日子里思念丈夫、想着何时才能被解救的情景。不过,这件塑像也有可能描述是她和罗摩团圆后,贞操受到怀疑,又被罗摩流放,她得到蚁垤仙人的救护,住在净修林时的场景。  这件塑像符合笈多时期的艺术风格,当时在寺庙装饰中这种泥陶瓦当非常流行,常被用于装饰寺庙,使寺庙变得生动而富有内涵。毗湿奴的野猪化身像  5世纪
红砂岩  高38厘米 宽31厘米 厚16厘米  出自北方邦  现藏北方邦瓦拉纳西印度美术馆  根据神话传说,大地在大洪水中完全被淹没了,一个名叫金眼(Hiranyaksa)的恶魔抓住了大地女神普利提毗(Prthivi)。毗湿奴化身为一头大野猪伐罗诃(Varaha),潜到水底,杀死恶魔,把大地和女神——没有了她,也就没有了生命——从洪水里拱了出来。  这尊雕像雕刻的就是毗湿奴的第三次化身——野猪化身,通过一半动物、一半人形来实现。这里的雕像是猪首人身,猪头上有着一双小小的眼睛,一对獠牙从嘴巴两端伸出,长长的拱嘴显得憨态可掬,头上戴有花冠,耳朵戴有大耳环,胸部双乳下垂,腰间束带,大腹便便,下身和右手已残,左手执杯状物,上面有盖有莲花。迦那像  5世纪
红砂岩  高69厘米 宽49.5厘米 厚25厘米  出自中央邦萨特那·科赫  现藏马哈拉施特拉邦孟买威尔士王子博物馆  这尊雕像出自印度中央邦科赫村,这里还发现了其它几件同时代的雕像,表明这一带在笈多时期既有湿婆派的寺庙,也有毗湿奴派的寺庙。  迦那是湿婆的追随者。他常见的形象是肥胖的侏儒,是笈多雕刻中喜欢表现的题材。这尊迦那像左腿跪地,右腿前弯;右手上举,似在撑托某物,左手放在腰间握着系带。他的头发呈大大的波浪卷儿,向两端披散开来,遮住整个后肩;头部看向左侧,双目鼓胀,牙齿外露,耳环如同湿婆的耳环一样,一大一小,项链上悬挂一个尖牙作为坠饰;臂钏是笈多时常见的样式;绕过大腹便便的腹部缠绕有一条帛带。  这件雕刻以红砂岩刻出了光滑而肉乎乎的胸部、腹部和大腿,略偏的脑袋、上举的右手、半跪的双腿使这尊雕像显得写实自然、生动活泼。轮人像  5世纪
红砂岩  高42厘米 宽14厘米 厚10厘米  出自中央邦萨特纳·毗帕里雅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毗湿奴的基本图像来自迦梨陀婆(Kalidasa)在叙事诗《罗怙世系》(Raghuva??a)中的想象。当毗湿奴的胚芽进入王后考萨雅(Kausalya)的子宫时,毗湿奴的武器或常用执物转变成了侏儒人物,成为守护神。  5世纪晚期,随着《毗湿奴法上往世书》(VishnudharmottaraPruana)的出现,毗湿奴的两种执物——神杵(gada)和圆轮(cakra)被赋予拟人化的身份,伴出在毗湿奴的两侧。这尊石刻就是拟人化的圆轮,原来应是站立在毗湿奴的右侧,其左侧一定是拟人化的神杵女(Gadadevi)。这尊像头顶的优雅手掌显然是毗湿奴的手,表明这尊像原是毗湿奴及其两种执物的化身一组三尊石刻的一部分。  笈多艺术的典型特征就是极其精致,表现在石像排列规整的螺发卷儿、精美的单串珍珠项链、臂钏和手镯、紧身贴体的薄透服饰。尽管这尊像体量小,但是仍然符合解剖学的平衡原理。考虑到这尊像身材略显苗条,但是站姿态自然,体态清爽,大致可断代为公元6世纪早期。迦希吉夜像  6世纪
红砂岩  高39厘米 宽26厘米 厚9.5厘米  出自中央邦  现藏新德里国家博物馆  迦希吉夜(Karttikeya)是印度神话中大神湿婆与雪山神女波哩婆提的儿子,因为是由昴星(Karttika)抚养的,所以得名迦希吉夜(Karttikeya)。他是印度文化中的战神和天军的首领,也被称为塞犍陀(Skanda)、穆卢甘(Murugan),神话认为他的出生结束了魔王达拉迦(Taraka)的残暴统治。他常见的形象有两臂、四臂、和十二臂三种,六臂和八臂的形象比较少见。  这是一件高浮雕石刻,年轻的战神迦希吉夜呈游戏姿舒适地靠着石板坐在一个程序化的莲座上,右腿弯在莲座上,右臂漫不经心地放在右腿上,搭在腰间,左腿下垂踩在他的坐骑孔雀身上,孔雀正在仰起头啃咬他右手中的水果,他的左手执一个雕刻精炼的套索,表现他对于王国的控制。他的头发排列整齐,束成两排圆发髻,中间有装饰,看起来像是戴着头冠。长长的耳垂佩戴有厚重的耳饰,项链是简单的珍珠串,环腰系有带。他那经过精细处理、略为前凸的身躯看起来像是公牛的脸。像下方叶状的雕刻表现的是水的流动,好像有鸟儿的羽翼掠过。券顶构件  5世纪-6世纪
红砂岩  高56厘米 宽74厘米 厚23厘米  出自切蒂斯格尔邦贾夏布尔拿嘎尔·布玛拉  现藏北方邦阿拉阿巴德博物馆  这件雕刻原来应为寺院建筑中的券顶构件,略呈三叶尖拱形,顶部略残,中央有一个圆,圆的四周和三叶拱的边缘都雕刻有精美的联珠纹。圆内中央有一主尊坐像,为迦希吉夜,是印度神话中的战神,湿婆神的第二个儿子。他头戴圆柱状高桶冠,正面雕刻有精致植物花纹,两绺卷成规整螺状的头发垂在两肩,面部五官集中,略残,佩戴粗股项链,从中央悬坠有一圆形辐轮,臂钏也较宽厚,装饰有与头冠类似的花纹,右手已残,左手执长杆三叉戟,一腿自然下垂,一腿弯曲坐在他的坐骑孔雀身上,孔雀的头部从他的两腿之间抬起,略残,颈部佩戴有铃铛,两翼沿着圆弧向两侧伸展,背后有程式化的植物纹。圆外下方两侧各有一朵莲花。  在婆摩罗发现有大量此类的券顶装饰构件,曾经被用来装饰今天已经不存在的寺院庙堂,构件的中央主尊主要为印度的重要诸神,如梵天、塞犍陀、俱毗罗等。拱门构件  5世纪晚期至6世纪上半叶
红砂岩  高37.5厘米 宽45厘米 厚9.5厘米  出自切蒂斯格尔邦贾夏布尔拿嘎尔·布玛拉  现藏北方邦阿拉阿巴德博物馆  这件雕刻原来应为寺院建筑中的窗户构件,中央有一个圆,四周被雕刻精美的联珠纹、错综盘曲的卷叶植物纹围绕,顶部中央悬垂有一钟形多瓣花。圆内中央主尊的图像特征有:头戴圆柱形的高桶冠,左手执杵,右手拿一个小小的水果。过去他曾经被辨认为阎摩,南方的守护神,也是死神,但是也有可能表现的是印度三大神之一毗湿奴。在婆摩罗发现有大量此类的窗户装饰构件,构件的中央主尊主要为印度的重要诸神,如梵天、塞犍陀、俱毗罗等,这件原来应该是婆摩罗地区湿婆神庙中的窗户构件,精致细腻的雕刻反映了笈多时期高超的艺术水平。  圆内的主尊两脚自然下垂倚坐在长凳上,高桶冠上装饰有精美的卷叶纹饰,佩戴有耳环、项链、臂钏和手镯,从左肩斜披有一条祭祀绳,弯曲绕过右臂。主尊上身袒露,下身着短裙,裙子的尾端在台座中央垂下几道平行曲线衣褶纹。主尊的两侧站立有两位女性胁侍,均手执拂尘,发型独特精致。象头神迦纳什像  6世纪后期
片岩  高104厘米 宽47厘米 厚29厘米   出自古吉拉特邦萨玛拉季-伊达尔  现藏古吉拉特邦巴罗达博物馆及美术馆  象头神迦纳什是印度最流行的神,同时受到印度教徒、佛教徒和耆那教徒的供奉。他能清除各种障碍,被称为“障碍之主”或“清除障碍者”,此外,迦纳什也被视为知识、书写与学问的保护神。5世纪以来,他在印度广受尊崇。  象头神迦纳什一般被认为是湿婆和波哩婆提的儿子,最突出的标记是象头,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传说。这尊象头神呈象头人身,一面两臂,雕刻精致,生动传神,臀部略向右提,左腿略弯,站姿优雅;象头部分雕刻得尤其精妙,长长的象鼻向左上卷起,象牙已断,象耳如同簸萁,以此象征从真理中驱除邪恶,如同从谷物中分离糠秕。头上戴有一周珠子串起的冠饰,中央装饰有宝石花叶和流苏,头后有朴素的平板头光。他的右臂从肘部开始大部分残缺,左臂搭在站在他左侧的侍从半裸侏儒迦那的右肩上。迦那的形象粗短肥胖,憨态可掬,面带微笑,除腰间系带外几乎全裸。他上身袒露,大腹便便,据称他的大肚皮象征着富足和安康。脖颈处戴有项链,从左肩斜披一条交缠的蛇带,两条长长的披帛从肘弯处垂下,在下方形成厚厚的褶皱,端头呈波浪状;下身穿有斜纹裙子,阴线刻出衣纹,右腿露出膝盖,脚踝处戴有珠串脚镯。这尊像是难得的一尊早期的象头神迦纳什的形像,1953年进入巴罗达博物馆及美术馆的收藏。?摩利像  6世纪后期
片岩  高60厘米 宽35厘米 厚16厘米   出自古吉拉特邦萨玛拉季-伊达尔  现藏古吉拉特邦巴罗达博物馆及美术馆  这尊塑像是根据性力派传统来表现女神?摩利的,她面相椭圆,略带微笑,原来似乎有四臂,现仅存右侧两臂,上举执斧头和拂尘?她上身袒露,双乳饱满突出,仅佩戴有简单的珍珠项链、臂钏和手镯和胸链。腰间系带,下身穿朴素长裙,腰带呈圆环绕在腿上。她双腿骑坐她的坐骑孔雀身上。佛立像  5世纪
红砂岩  高53厘米 宽24.5厘米 厚7厘米  出自北方邦马图拉  现藏北方邦马图拉政府博物馆  这件雕像椭圆的面形,半闭的眼睛,挺直的鼻梁,略厚的下嘴唇,垂肩的大耳,整齐的螺发肉髻都具有笈多马图拉佛像的特点,但是通肩僧衣的衣纹是平行的斜线纹,不是如流水般流动的U形衣纹,施无畏印的右手也抬得略高,握衣角的左手也抬得略显得有些紧张而不够自然。头后未见硕大华丽的头光,是一块朴素的舟形石板作为大背光。  笈多艺术的余音 |  6世纪以后,随着笈多王朝的崩溃,各个地方势力和外来入侵势力纷纷建立独立政权,后笈多王朝又退回摩竭陀地区勉强维持,直到7世纪中期基本消失。后笈多艺术完全进入了本土特色发展时期,地方特色明显,逐渐出现了繁缛之风日盛,笈多艺术的古典主义精神逐渐减弱的趁势。正是在这一阶段,由于海陆交通的畅通,笈多艺术的风气得以更广泛向外传播。爱侣像  6世纪
浅黄色砂岩  高36.5厘米 宽25厘米 厚10厘米  出自比哈尔邦  现藏马哈拉施特拉邦孟买威尔士王子博物馆  印度古代艺术和文化中,代表繁荣、喜乐、婚姻幸福、生命完整的亲密爱侣或两性结合的题材是非常重要、非常常见的。这件爱侣雕刻被认为是6世纪笈多雕塑家的精品之作。雕刻已部分残毁,但主体部分尚在,可见一对爱侣站在繁茂的枝叶、花丛和果实中,背后有云彩,右下角有一只鹅,嘴里叼着一串珠子。两尊人物具有笈多艺术的典型特点,均有着程式化的优美发式,脸颊饱满,长眉高挑,表情宁静祥和,戴有耳环、项链、臂钏和手镯,女子双乳之间还垂下有长长的胸链。男子右臂已残,左手拿着花环;女子左手拿着莲蕾,右手搭在配偶的肩上。巴拉玛像  7世纪
红砂岩  高91厘米 宽42厘米 厚26厘米  出自北方邦马图拉玛赫里  现藏北方邦马图拉政府博物馆  巴拉玛据称为毗湿奴的一个化身,为克里希纳的兄弟,两人一道打败了魔王卡姆萨。他象征着忠诚、责任和纯朴。石像面部略残,双臂、双脚也均残。佩戴有耳环、项链和胸链,上身袒露,仅可见左臂有披帛。腰间系带,绕大腿一周系有帛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无下半身男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