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的土房农具的拼音房养牛猪鸡鸭房一定要拆除,在不是不让农民生存吗

3262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请分析莫言作品的整体结构特点?以及其优缺点?www.zhihu.com赞同 83319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耀州故事选编》
发布机构:史志办  字体:
  浏览次数:次
&&& 孙思邈一百多岁时,从京城长安回到了故乡耀州的五台山。人们听说后,不断上山来求医。这时候,孙思邈的脸上已经布满了又深又密的皱纹,他的眼睛有些花了,耳朵也不太好使了。他想:我活不了几天了,我死后谁为求医病人疗病呢?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 区城东有个手艺最巧的石匠,人们都叫他巧石匠。巧石匠按照孙思邈的吩咐,从西山里采来了一块像玉一样了一座模样像柱子的碑。碑头和碑座上还刻了黄花、杜仲、当归等药材的图案。孙思邈把一生中总结出来的最有效的药方,都工工整整地写在碑身上,石匠仔细地刻上每一个字。
&&& 孙思邈叫人们把这块精美的石碑,竖立在五台山下漆水河东岸的大路旁,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它。
&&& 孙思邈去逝后,人们有病,就从这碑上查找药方。碑上的药方都百灵百验,救活了无数病人,起到了医生的作用。那时候,人们把专为帝王和宫廷官员治病的人叫“太医”。因此,人们把这块碑叫作“石太医”。
&&& 一天清晨,巧石匠路过这儿,不禁大吃一惊。只见“石太医”倒在地上,不知谁把上面的字迹统统凿掉,碑身上下都是棋子般的疤痕。求医的病人抚摸着石太医,狠狠地咒骂着凿毁字迹的人。他们都气哭啦,泪水淋湿了不会说话的石太医。
&&& 这天中午,蔚蓝的晴空中,忽然飘来一朵乌黑的云。乌云徐徐落在了五台山顶。过了一会,从那里走来了一位老头,老头的两只眼睛又大又圆,闪着缕缕红光,活像一对灯笼,身上穿着金烂烂的长袍。
&&& 老头走过来说:“你们不要害怕,我就是三十年前,孙先生医治过的那条老龙。”它咬牙切齿地说:“石太医被凿毁的事,我已知道了,我饶不了这个坏人!”说着“呼”地一声飞向空中,站在乌云上,现出了原形——一条好几丈长的龙。只见它那双喷着火光的圆鼓鼓的眼睛,察看着四面八方。过了一会,它紧紧盯住正南方,说:“我看见那个败类了,他是太医”。此刻,那个太医正洋洋得意地带着几个人朝长安方向走。
&&& 老龙高高举起一只前爪,突然,爪中射出一道雪亮的电光。电光划破蓝天,朝南方劈去,随后便响起一声炸雷,震得人们的耳膜“嗡嗡”直响。
龙高兴地说:“那个坏家伙被我打死了!”
过了一会儿,龙回到山顶,扔下一大卷纸来。
大家拾起来一看,原来就是那个太医拓印的“石太医”上的药方。
人们高兴极啦!请巧石匠又重新凿了四块碑,又将药方刻在上面。巧石匠担心新碑立在路旁还会出事,就把他们都竖在山上的孙思邈故居前。直到今天,他们仍在那里呢!
太玄古洞的来历
&&& 太玄古洞在药王山药王大殿内孙思邈的塑像背后,俗称“药王洞”或“龙穿洞”。
&&& 传说,一年久旱不雨,农民心急如焚。玉皇大帝发了慈悲,指令灞河龙君行云降雨,普救黎民百姓。灞河龙君奉了玉皇圣旨,岂敢怠慢,马上驾云腾雾,兴风作雨。恰巧,就在这个时候,灞河龙君的喉咙里生了恶疮,一时心中烦恼,降起恶风暴雨来了。这时候,名医孙思邈正同他的徒弟出诊,忽然遇到恶风暴雨,难以行路。徒弟要求找个地方避雨,孙思邈说道:“这是病龙行雨,片刻即止。你我不必躲避,快速赶路,去抢救病人!”于是,徒弟取出雨具、稍作防护,二人踏着泥泞的道路继续前进。
&&& 灞河龙君在空中听了孙思邈的话,不觉心里一怔:他必定是位神医路过,何不趁此机会,请他治疗呢?它便摇身一变,化为一个白头老翁,来到孙思邈面前。
&&& 恶风停了,暴雨止了。孙思邈见一老翁前来求医,就在路旁一块大石头旁蹲下来给老龙诊脉。诊脉后孙思邈问道:“从脉象看,你并非人类,究竟系何物所化,需要显出真形,方能给你治疗。”那老翁答道:“我乃灞河龙君是也。只因奉了玉皇大帝圣旨,在天空兴风作雨,忽然喉内生疾,巧遇先生路过,特来求医。恐怕先生受惊,故化一老翁。先生要我显出原形,只得听你吩咐。”老翁说毕,摇身一变,成了一条青龙。孙思邈面对那条青龙,镇静自若,面无惧色。他左手掰开龙口,右手紧握银针,瞅准恶疮,狠狠地扎了下去。霎时,龙口大张,脓血直淌,孙思邈安慰地说:“你乃寒风入膏,致成喉疾,用针以后,脓血排尽,再给伤口上敷些药,休息几个时辰,就会痊愈的。”说罢,他在伤口上敷过药,便和徒弟急忙赶路去了。
&&& 第二天,灞河龙君果然病愈身爽。他为了普救黎民,又驾云腾空,行起和风细雨来。老百姓得到一场透雨,欢喜的劲儿自然没法细说。
&&& 后来,灞河龙君听说孙思邈要在耀州五台山去成正果,它为了感谢疗疾之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五台山上钻了一孔四十多里长的石洞,帮助孙思邈于农历二月初二赴位成果。从此,每年二月二五台山上赶会,人们为了纪念神医孙思邈,上山赴会朝庙,烧香吊表。直到现在,太玄古洞还原样保存着,孙思邈给灞河龙君看病的神话,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据说耀州和富平交界的“岔口”就是孙思邈给龙君扎针的地方。岔口南边有个村子叫“红水头”,是当年龙君脓血流过的地方。
海上仙方的传说
&&& 有一天,东海龙王的三太子,变化成一条小白蛇,跑出海面去游玩,不幸落在了沙滩上。被一群牧童看见,用鞭棍乱打,眼看就要丧命。正在危急的时刻,孙思邈采药经过这里,劝阻了这群牧童,急忙把小白蛇托到笼子里,走到岸边放到海水中去。
&&& 三太子得救了,慌忙跑进水晶官,对老龙王哭诉道:“我今天去海边游玩,在沙滩遭到一群牧童的鞭棍乱打,险些丧了性命。多亏一位先生路过此地,方将我救下来,要不然我就死在外边了!”老龙王听了三太子哭诉后,决心要报答孙思邈搭救太子的恩情,便命令夜叉出海,去请孙思邈进水晶宫来。
&&& 夜叉出海来到岸上,找到孙思邈后,讲明了来意,叫他闭上眼睛,把他背到水晶官去见老龙王。老龙王见孙思邈到来,急忙上前迎接。十分感激地说:“孙先生今日救得太子一命,恩情甚重,我要报答你的恩情,特送你夜明宝珠一颗,你可献朝廷,为你加官赐职,再不要辛苦采药了。”
&&& 孙思邈谢绝道:“叫朝廷为我加官赐职,不能采药给黎民百姓治病,这违背了我的誓愿,是万万做不得的!”老龙王继续说道:“你不要夜明宝珠,那么金银财宝,尽你拿吧!”
&&& “我不要宝珠,岂用金银!”
&&& “既然你宝珠、金银都不要,那么我经常吃的珍馐百味,保你与天齐寿,你就留在这里与我一同享受天福吧!”孙思邈道:“我有老母在堂,又要立誓为黎民百姓舍药治病,在这里享受天福,我的志愿就不能实现了!”
&&& “你宝珠、金银都不要,叫你留下享受天福也不愿意,那么叫我如何报答你的恩情呢?”
&&& 三太子在一旁,见孙思邈什么都不要,立誓舍药治病,便想起水晶宫里珍藏的一套《海上仙方》,便向父王建议道:“孙先生金银珠宝不要,天福不愿享受,如果将《海上仙方》送给他,叫他依方为人治病,他一定很高兴的!”老龙王道:“《海上仙方》乃是我们龙宫珍藏的一个秘方,玉皇大帝不许随意妄传。今日为了报答你救太子之恩,只好违禁赠送给你,你可回到人间去救死扶伤,实现你的誓愿吧!”孙思邈得到了老龙,王赠送的《海上仙方》,真是喜出望外,便辞谢了老龙王和三太子,出海而去。后来,他用这部《海上仙方》治愈了不少人的疾病。他在撰写《千金方》时,又将这些秘方加写进去,在医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在,耀州药王山药王庙内还有一通《海上仙方》碑石,上边刻着一百二十多个常见病的单方、秘方,据说就是孙思邈因救龙王三太子从龙官得来的秘方和单方。
&&& 有一天清早,孙思邈要到远处的一个村子去出诊。当他从村口经过的时候,忽然看见路上有一滴一滴的鲜红血点,断断续续的一路滴去。他边走边说:“是谁一清早受了伤,血流得这么严重?”这时,从前边走来一个老头子,孙思邈急忙问道:“老伯,你看地上,这是谁受了伤,血怎么流成这个样子?”
&&& “我刚从前边过来,看见几个人抬着用几块木板简单钉成的棺材,去埋死人,那个棺材缝里不断向外滴血点,这路上的血滴,肯定就是从那个棺材里的死人身上流出来的。”
&&& 孙思邈一听老头说是从棺材里死人身上流出来的血,不由得认真思考起来。他想:人死了,血为什么还是这样的鲜红?根据他自己多年来行医的经验判断,这个人可能还没有死。救人之心驱使着他,使他不能再犹豫了,他便立即加大了步伐,急急忙忙地向前赶去。
&&& 孙思邈上气不接下气地走了一里多路,来到了墓地。这时候,埋人的人群已经挖好了墓坑,正在把棺材往墓坑里放。他大声喊道:“停一下,停一下!棺材里边装的是什么人?是怎么死的?死过多长时间啦?”
&&& 墓坑旁边站立着一个十分悲痛的青年农民,他见有人来问死人的情况,便毫不在意地说:“这死者是我的女人,她前半夜生孩子,头一胎遇到难产,到后半夜就死了,孩子也没有生下来,你还问她做啥哩?”
&&& “我从棺材缝里滴到大路上的鲜血来看,显然不象死人的血,你叫大家把棺材放在地边,让我打开棺盖看看,或许她还有点气,能够抢救过来呢!”孙思邈向青年农民叙说着自己的看法。
&&& 人已死过多半夜了,怎么还能救活呢?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话,还是把棺材放进墓坑里,并立即动手拿锨准备向坑内填土了。在这抢救人命的紧急时刻,孙思邈再三向那位青年农民和其他人陈述自己的看法和道理,说服大家最好试一试。大家这才住了手,抱着看稀奇的态度让他试试看。
&&& 在墓坑里撬开了棺盖,孙思邈跳下去一看,只见里面那位青年妇女约二十多岁,脸色就象黄裱一样,没有一点血色,面容十分痛苦可怕。孙思邈急忙伸手去摸她的脉搏,果然不出他的判断,青年妇女的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着。孙思邈很快从药包里取出了几苗银针,在她的身上选好穴位,急忙进行针灸。后又取出了一些药末,给她灌进嘴里。这时,大家都站在墓坑上边,用怀疑的眼光,静静地看着,等待着。
&&& 大约有吸一锅烟的工夫,只见那位青年妇女身子动弹了几下,就生下一个婴儿。在婴儿的啼哭声中,产妇也慢慢地睁开了眼睛,苏醒过来了。这时,大家才松了一口气,无不惊奇,都称赞孙思邈真是神医下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产妇的丈夫看见妻子不但活过来,又安全地生下了婴儿,很快由悲变喜,紧紧拉着孙思邈的手,好半天才说道:“你救了我一家人的命啊,这恩情叫我怎样报答呀!”孙思邈微笑着说:“不必谢我了,赶快把产妇送回家去好好调养,过几天我再来给她看看。”说毕便辞别了大家,给别村的一位危急病人诊治去了。
敬德追赶药王袍
&&& 孙思邈被唐太宗封为“药王”之后,穿戴着王袍王冠,辞别了唐太宗和文武百官,出了京城,扬鞭走马向东而去。谁料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对此事不服。敬德暗想:我多年来南征北战,东荡西杀,受尽千辛万苦,拼着性命帮着唐王夺来这万里江山,结果只封了个国公。你孙思邈进宫出官只有几次,不过偶然治好了娘娘的病,竟然得到这么大的荣誉。我主太宗办事实在太不公道。敬德越想越生气,就决定要将孙思邈的王袍、王冠夺回。他披甲上马,带领了几骑铁甲兵,神不知鬼不觉地追赶孙思邈去了。
&&& 孙思邈当时在金殿上从敬德的神色就看出了他不服自己被封为“药王”,他出了长安城以后,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想,敬德性情直爽,他既然对此事不服,多半要来追赶闹事。我本来不慕名位,现在要去采药治病,何不将王袍、王冠脱下,一来避免与敬德发生矛盾,二来到群众中去看病也会更方便。这时,他已来到灞桥桥头,便下马到柳荫之下休息,卸去了王冠,脱去了王袍,仍旧穿戴着他平常穿戴的粗布衣帽。
&&& 果然不出所料,当他正在柳荫下与徒弟休息时,只见大路西头尘土飞扬,几骑铁甲兵向灞桥奔驰而来,为首的正是尉迟敬德。只见他手执钢鞭,怒发冲冠。当他看见孙思邈以后,望了望孙思邈的穿戴,却不由自主地一怔,立即勒住了马,站在那里不走了。他自言自语地说:“奇怪!我明明看见他头戴‘冲天冠’,身穿‘赫黄袍’,下殿而去,怎么他现在仍然是山野医生的打扮?想他必定早就猜想到我的行动,脱去了王袍,卸去了王冠。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再找他寻事呢!”
&&& 正当敬德与随从勒转马头之际,孙思邈却忙起身赶到敬德面前说道:“我早就望见国公了,请国公下马稍停。”他又看了看敬德的铠甲,问道:“请问国公全身披挂,不知又要到哪路征剿?”
&&& 敬德被他这样一问,不觉又是一怔,但又立即镇定下来。他下了马,走到孙思邈跟前说:“我是专门前来追赶先生,心想讨要一些灵丹妙药的。”
&&& 孙思邈知道他是用这话遮掩,不觉哈哈大笑,紧接着又问道:“国公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并未患病,不知讨要灵丹妙药何用?”
&&& “孙先生乃是神医下凡,药力奇效,能够起死回生。听说先生配有一种金丹,能够预防各种疾病,我将这种金丹服后也好预防疾病的发生。”
&&& 孙思邈答应了的他的要求,随后从药囊里取出了十八丸“八卦如意丹”交给敬德,并叮咛道:“这是十八丸灵丹,能够强筋壮骨,预防疾病,人畜皆可服用。你今回去要妥善保管,以便到适当时机服用。”
&&& 后来敬德在又一次长途出征前,便将孙思邈送他的那十八丸“八卦如意丹”服了十丸,并把剩下的八丸给他的战马服了。在好多年的南征北战中,果然人强马壮,没有患过疾病,又为大唐建立了不少战功,受到了唐太宗的褒奖。从此以后,敬德对孙思邈更加敬佩,深感他被封为“药王”当之无愧,后悔自己当初不该对他妒忌不服。孙思邈后来在故里华原五台山太玄洞去世以后,敬德为了报答他以前赠药之恩,还前去为他站班。因此,后人在给药王塑像时,都要同时塑上给他站班的敬德。
葫芦头的故事
&&& 葫芦头泡馍,是西安著名的食品之一。有趣的是,外地人往住顾名思义,以为葫芦头就是葫芦的头部。其实,这一食品的基本原料是猪肚子和猪肠子。
&&& 那么,它是怎样得名的呢?里面还有个故事哩!
&&& 西安,唐代叫长安,大医药学家孙思邈曾住在长安城里的光德坊里。那时,他虽说已有九十多岁了,脸上爬满了一道道皱纹,胡须变得象银子一样白,可是,依然经常出诊,为病人解除痛苦。由于腿已不大灵便,就拄了一根龙头拐杖,在拐杖顶端的龙嘴里,拴了一个金黄的药葫芦。长安城里的居民们,人人都见过这个葫芦,也都认识这个葫芦。
&&& 孙思邈的住宅旁,有一家小小的饭馆,主要经营用猪肠子、肚子做的猪杂碎汤。也卖几样素食。可是,很少有顾客来吃,生意冷冷清清,眼看就要“关门大吉”。孙思邀出诊回来,有时候来不及叫家人做饭,就到这家饭馆吃饭。他是上了年纪的人,消化不好,不吃荤腥,只吃素食。饭馆的掌柜十分崇敬他,从来不收他的饭钱。
&&& 有一天,孙思邈在这里吃过饭后,掏出了长长的一串铜钱,放在桌子上,对掌柜说:“我在你这儿已经吃过十顿饭了,可是,你没收一枚钱,今天,我一并拿了,这一次,你说啥也得收下。”
&&& 掌柜把钱拾起来,塞到孙思邈怀里,“别人的饭钱我是要收的,可是您的我不收。”
&&& 孙思邈很为难:“我怎么能白吃呢?”
&&& 掌柜诚恳地说:“您老人家给穷人治病时,从来也没有收过诊金。我不收您的钱,一是为了表达我的一点敬意,二是权当代替穷人付一些诊金。”
&&& “你的心意我领了,可是钱你得收下,因为你的本钱并不多,而且生意也不兴旺呀!”那掌柜的说:“您老人家能来,就是给我的饭馆添了光彩。我的日子再艰难,也不能收您的钱。”
&&& 这一次,掌柜依然没收钱。孙思邈觉得过意不去。回到住宅后,想道:我得想个办法,帮助这位掌柜度过难关。
&&& 第二天,他又来到饭馆,问掌柜:“为什么你的猪杂碎汤总卖不出去呢?”
&&& 掌柜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顾客都嫌腥味大,油腻多。”
&&& 孙思邈想看看这里是怎样做猪杂碎汤的,便走进了厨房。他见厨师将肠子、肚子里里外外只洗了一遍,不禁摇了摇头。
&&& 孙思邈对掌柜及厨师讲道:“要想去腥腻,必须经过十道手续:捋肠子、刮肚子、翻肚子、摘肠子、回翻肠子、漂洗肠子、二次捋肠子、笊肠子、三次捋肠子、煮肚子。只洗一遍就下锅,是不行的。”
&&& 厨师按照孙思邈的指点,重新处理了肠子和肚子。
&&& 肠子、肚子下锅后,孙思邈从拐杖上解下那个药葫芦,向锅里倒下去了花椒、大香、元桂等等调味品。
&&& 这一次做成的猪杂碎汤,和以往的大不一样了,闻一闻,香气扑鼻;尝一尝,肥而不腻;吃过后,嘴里还留有香气呢。掌柜和厨师都眉开眼笑地向孙思邈道谢。
&&& 孙思邈将药葫芦系在一根棍子上,插在饭馆门口,就走了。葫芦在阳光照射下,发出黄橙橙的光彩。
&&& 人们看见孙思邈的药葫芦挂在这一家饭馆的门口,都很诧异。为了弄个究竟,纷纷走进了门。饭馆里,猪杂碎汤的香气使他们流下了一道道涎水,人们不由得买些来吃。吃过以后没有一个不赞美的。
&&& 顾客们问掌柜:“为什么孙先生的葫芦挂在了你的门口?为什么你的猪杂碎汤突然做得这样好吃了呢?”
&&& 掌柜一五一十地回答后,有个顾客说:“掌柜,既然这种汤已经和原来的大不一样了,依我看,就不应再叫‘猪杂碎汤’,应该另外起个名字。”
&&& 掌柜说:“好!”
&&& 又有一个顾客说:“没有孙先生,咱们就尝不到这种美味。新名一定要把孙先生的功劳点出来。”
&&& 大家齐声说:“好!”顾客们七嘴八舌地一连拟了好几个名字,但掌柜一摇头。
&&& 有个顾客望着挂在门口的葫芦说:“大家都是被这葫芦引来的,再说,菜的模样也有点象葫芦的把儿,依我看,新名字应该叫一‘葫芦头’”。
&&& 掌柜和顾客们都伸起大姆指:“起得好!”
&&& 就这样,葫芦头的美名,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长安城,人们也成群结队来到这家饭馆饱尝这种美味。从这以后,这个饭馆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兴旺起来。
&&& 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出生在关庄镇柳家原村,他自幼酷爱书法,苦苦练笔,村旁有墨染涝池黑的传说。
&&& 柳家塬离京城长安有二百多里路程。柳公权每天都要骑着他的小毛驴去早朝,晚上又骑着毛驴赶回家来,时间一长,他嫂嫂对他的毛驴生了疑心,心想每天往返几百里路,一头并不起眼的小毛驴哪能跑得如此之快?其中必有缘故,一定要寻机弄个明白。
&&& 有一天夜里,柳公权的嫂嫂偷偷爬起床来,打上灯笼,轻手轻脚地摸进驴棚,想探个究竟。她打着灯笼左看右看,前看后看,毛驴还是老样子,什么破绽也找不到。忽然她心中一动,听老人说,凡能成大气候的人,暗中必有神仙相助,莫非这毛驴是神仙所赐,长有飞毛不成?想到这里,便将毛驴的四蹄仔细查看,果然发现每个蹄子上都长着一撮长毛,她便不由得暗暗得意,心想:我今晚就将这飞毛烧掉,试试明天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主意打定,于是就用火烧去“飞毛”,又偷偷跑回自己房里。
&&& 第二天黎明,柳公权照往常一样,骑着毛驴朝京城去了,可是今天的毛驴不比往常,怎么也跑不快,他很奇怪,便下来仔细观看,原来毛驴四蹄上的“飞毛”被烧掉了,但他上朝要紧,还是骑上毛驴继续赶路,到了京城长安,已经半晌午了,没有赶上早朝,受到上司的责怪。从此以后,柳公权便留在长安,不再骑驴早朝了。
柳公权写匾
&&& 有一年,关中遭了年馑,穷人家里几乎都揭不开锅了。这时,地方上有个豪绅,为富不仁,横行乡里,他不但不开仓借粮,反而强令佃户为他制作一块由名人题写的“文魁武魁”的大匾,以光耀门庭,显赫一方。
&&& 佃户们为了租种豪绅的土地,那敢不听,只得忍气吞声变卖家当,凑钱为他制作,大伙都知道柳公权的字最有名气,便求柳公权题写匾额。柳公权问明情况,十分生气,但他想了想,很快就有了教训这家豪绅的办法,便按照佃户的请求,题写了“文魁武魁”四个大字。佃户们回去,立即请来木工将大匾做好。
&&& 挂匾那天,豪绅家张灯结彩,大摆宴席,亲戚朋友都来庆贺。酒席宴间,一位朋友突然对豪绅说:“东翁,柳公乃天下闻名的书家,他能题写匾额,真是天大的荣幸。不过,这匾上的四个字,怎么都像是缺了一笔。”豪绅赶忙离席,跑出大门仔细一看,果然是“文武”二字各缺一个点,两个“魁”字各缺一个撇,一时气得浑身打颤,不知如何是好。这时,那位朋友又说:“请东翁息怒,依我看,这几个字是没有这种写法的,不过柳公权乃当世名家,能这样写,说不定还有什么讲究,也未可知,倒不如将他请来,当面请教,看他是怎样回答。”豪绅一听,也有道理,就点头说道:“也只好如此了。”
&&& 过了两天,那位豪绅在家办了一桌十分丰盛的酒菜,特地将柳公权请来饮宴。公权一到,豪绅在大门外拱手相迎,宾主同到内庭,公权刚一落座,豪绅立即双手拱拳,满脸堆笑,对公权说:“这次,能劳大驾为寒舍题匾,实乃蓬荜增辉,光耀得很!今略备水酒,以表谢意,请不要嫌菲薄,多饮几杯!”酒过三巡,豪绅又欠身说道:“柳公,恕我冒昧,那匾的字怎么好像都缺写一笔,但不知有无这种写法,或是有什么讲究,还请柳公赐教。”柳公权听罢此话,哈哈一笑说:“说实在话,是没有这种写法,真的都缺了一笔,不过我也有几句冒昧的话想来问你,如今正遭年馑,佃户们无米下锅,嗷嗷待哺,可你家文魁武魁,富如东海,有用不完的钱财,有吃不尽的粮食,你不但不可怜和救济他们,反而逼他们变卖家当为你送匾。依我看,文魁武魁还不如半个锅盔!”
& 豪绅听罢柳公权的一席话语一心中明白:原来柳公权嫌我缺少怜悯之心,不救穷人,有意在写字时各缺一笔。想来想去,事已至此,又对柳公权无可奈何,只好答应向佃户们放粮救济,恳求柳公权设法补上缺笔。
&&& 柳公权见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便离开席位,提笔蘸墨走出大门,对准匾上的大字,一一向上抛去。结果,那四个大字缺写的两点两撇,不上不下,不左不右,恰恰落在正当的位置。再看那“文魁武魁”四个大字,立刻显出神采,门前围观的人无不啧啧称奇。从此,柳公权写匾惩恶的故事便不径而走,传变了天下。
“哥东弟西”让义村
&&& 在耀州区关庄镇北部有一个小村子叫让义村。村西北的田地中有两座较大的古墓。古墓东西并列,坐北面南,墓前各立一通石碑,东边的石碑上镌刻着:“大唐兵部尚书、拜检校左仆射柳公绰之墓”;西边的石碑上镌刻着“大唐河东郡公、太子太保柳公权之墓”。两通墓碑,均为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这就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柳公权和其堂兄柳公绰的坟墓。
&&& 说起一代书法大师和朝庭命官死后为什么远离京华葬在这黄土高原?这确实还有一段感人的传说故事。
&&& 相传,当年在京城为官的柳氏兄弟二人同时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柳家原村,一来探望多年未见的高堂父母,二来拜访一下亲友邻舍。一日午饭后无事,兄弟二人相约出游。走到村子西面深山沟边,遥望对面,但见巍巍青山的南麓有一村庄。村子周围原野开阔,平坦如砥。村中树木苍翠,村外庄稼葱绿。时值夕阳斜照,金光四溢。举目远眺:但见青山绿树,红霞尽染,好一幅风光无限的田园美景图!柳氏兄弟二人顿时被眼前这美丽的大自然所陶醉。于是他们不顾沟深路陡,气喘吁吁地来到这个因祖辈喜
欢养牛而得名的“养牛村”。
&&& 柳氏兄弟信步走出村庄,来到村子西北的田野中,尽情吸吮着清新湿润的空气,观赏着迷人的自然景色。顿感登高临远,心旷神怡。此时公绰言道:“兄弟你看这块宝地,北有青山为屏,南面坦荡开阔,你我百年之后,若能安葬于足下这块地方,既可以远眺京城长安,关注社稷安危,民之疾苦,又可魂归故里,落叶归根,不知兄弟意下如何?”公权听罢连声说道:“兄言极是,公权也有此意,一切愿听兄长安排。”
&&& 于是公绰对公权说:“弟虽年幼,但皇封太子太保,地位显赫,故墓地当在上首。”公权急忙推辞:“兄乃为长,尊家乡风格,有‘哥东弟西’之说,故兄墓地在上首才是。”如此你推我让,互不接受,只好暂且作罢。
&&& 公元832年,柳公绰病逝,时年67岁。柳公权遵照其兄生前意愿,亲自护送灵柩回乡,安葬于当年选定的墓地之中。30多年后,到了865年,柳公权88岁高龄时逝世,其子孙遵照他的遗嘱,将其灵柩运回,葬于其兄墓地的西边(下首),了却了他“哥东弟西”的遗愿。
&&&&& 柳氏兄弟亲密无间,情深意长,推让墓地韵故事被人们一代一代广为传颂。后来“养牛村”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者和有识之士们聚在一起商议,为了表达对柳氏兄弟的怀念和崇敬,同时也以“二柳”为典范,教育子孙后代们和睦相处,干脆把村名改为“让义村”吧!这一提议得到了全村人的赞同。于是“养牛村”从那时起就改名“让义村”。但不知何年何月,一些不了解详情的外地人,把“养牛村”和“让义村”两个新老村名混为一体,叫成了“让牛村”。久而久之,“让义村”又变成了“让牛村”,并一直沿用到70年代才被重新正名。
&&& 斗转星移,日月交替,但“让义村”的故事却至今流传不衰。
月里和尚戏柳翠
&&& 唐代后期,太子太保大书法家柳公权,在他的故乡华原城南漆沮汇流处的柳沟口修了一座别墅,作为他读书写字颐享天年的地方。这里风景优美,河水潺缓,眼界开阔,他的家族大都住在这里。别墅中,有一名丫环名叫柳翠,长得如花似玉,楚楚动人。
&&& 在柳沟附近的乳山上,有座规模宏大的佛寺,名日广缘寺。寺里有个年轻和尚,长得眉清目秀,面如满月,相貌堂堂,人称月里和尚。他每天都忙着为寺里担水碾米,清扫庭院,甚得师父青睐。
&&& 有一天,柳家丫环柳翠去广缘寺米房里碾米,碰巧遇见了月里和尚。这和尚连连看了柳翠几眼,不禁勾起凡心,产生了一丝爱慕之情。于是,就搭讪着问这问哪,同柳翠说话,终于弄清了她就是住在附近柳家的丫环柳翠。柳翠也见和尚长得眉清目秀,说话和气,对人体贴,也不由得产生了爱慕之心。从此以后,俩人借挑水之便,经常在河边相会,偷偷诉说着知心的话儿。俩人的感情越来越深,一天不见,大有“如隔三秋”的感觉。
&&& 当时,朝廷崇信佛教,寺院里的戒律也很严格。是不允许和尚有任何越律行为的。因此,月里和尚同柳翠谈情说爱的事情传出去以后,柳公权十分生气,怒气冲冲地说道:“如此不守清规的大胆狂僧,岂能容得!”立刻向华原县令写了诉状,要求依律处理这桩公案。
&&& 华原县令接到柳公的诉状,哪敢半点怠慢,立遣两名捕差去广缘寺将月里和尚提来,击鼓升堂,严刑拷问,判了个重打四十大板、赶出佛门的罪状。
&&& 后来,地方上有人就将这种爱情故事编成哑剧,由二人扮演,名曰《月里和尚戏柳翠》。又因扮演者都戴着大头面具,故也称《大头和尚戏柳翠》。再后来,这一故事成了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固定社火节目,逗人笑乐。
傅玄与马钧
&&& 马钧善于制造兵器。诸葛亮出师伐魏时使用了一种连弩,可以连续发射十箭。对此,魏军颇为惊奇。马钧则认为它虽然精巧,但未尽善,声称若经过他的改进,功效可提高五倍。三国时官渡之战,曹操曾使用“发石车”攻击袁绍的阵地,但只能单发,效率不高。马钧担心敌方在城楼上挂起湿牛皮,就能挡住发石车抛出的石头。于是他打算制造一种大轮,轮上系着十块大石头,以机械驱动大轮急速旋转,然后切断系石绳索,石头便连续飞击城楼,使敌方来不及防御。他曾在车轮上系数十块砖,进行试验,结果砖可飞数百步,证明自己的设计可行。这种设计却遭到地图学家裴秀的讥笑和发难,但得到哲学家傅玄的理解和支持。傅玄对安乡侯曹羲说,马先生要制造的是国家之精器、军队之要用,只要费一点木材,用两个人,就能制造,不妨试验一下,免得埋没有用的东西。曹羲接受了这个建议,并把情况转告给武安侯曹爽。但曹未予理采。对此,傅玄感慨地说:“本来是极易办到的事,马先生是有名的巧人,尚且不受重视,何况那些怀才的无名之辈呢?”(《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上集1992集)
&&& 公输般、墨子、王尔、张衡等人都是制作器械的名人,三国时的代表人物则是马钧。《三国志》注引傅玄的话提到,博士马钧与散骑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指南车是否真有其物后,两人告诉曹睿,隆召马钧做指南车,马钧制成,天下心服。又打算改善投石车,以及诸葛亮的连弩,中领军曹羲向他的兄长,大将军曹爽推荐,曹爽置之不理。傅玄在魏时担任弘农太守,他的父亲就是《三国演义》第66回劝谏曹操南征的参军傅干。
&&& 马钧在手工、农业、军事等方面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三国时代最优秀的机械制造家,就是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也不多见,堪称一代机械大师。当时,傅玄曾称赞他说:“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但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腐败没落,马钧的许多发明创造没有得到重视。他一生,从少年到老年,一直不得志,虽然他曾作过给事中官,但他的工作仍然受到阻挠和蔑视,技巧一直未得到顺利发展的机会。尽管傅玄曾在魏国贵族安乡侯曹羲、武安侯曹爽那里推荐他,他还是没受到重视。傅玄对此感慨颇深地说:“马先生的巧,虽古时的公输般(鲁班)、墨翟,以及近代的张衡,也比不过,但公输般和墨翟都能见用于时,张衡和马钧却不能发挥其长,这是最痛心的事。”傅玄的话道出了在封建社会里多少发明被埋没了的事实。(《三国演义》马钧的故事)
&&& 令狐德棻(583-666年),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州)人。其父亲令狐熙,曾作过隋朝的鸿鼐少卿(职掌朝廷祭导),一生酷爱研究经史,家中藏书万卷。令狐德棻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与教育,懂得不读书不能成器的道理,所以他刻苦读书,博涉文史,青年时代就以博学而颇负盛名。
&&& 一次,大将宇文述到他家中作客,见他读书很用功,便提出几个典故考他。令狐德棻不但准确地回答了典故的出处,而且借用典故分析时局,论证吸取前人经验教训的道理。他旁征博引,言之有据,很受宇文述赞赏。经这位大将军举荐,令狐德棻被任命为乐城县(今广东广宁县南部)令。但是,他看到隋炀帝政治腐败,天下大乱,觉得自己不应该为隋朝服务,便借故予以推辞,未去赴任。
&&&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从太原举兵反隋,进军关中拟夺取长安。淮安王李神通从安徽策应。李神通来到关中,在长安、户县一带举起了义旗,自称关中道行军总管,关中农民纷纷加入起义队伍。令狐德棻盼望推翻隋朝,也加入李神通的起义军。李神通对令狐德棻很器重,任命他为总管府记室参军(秘书)。是年十一月,李渊率部攻克了长安,李神通便将令狐德棻推荐给李渊。令狐德棻由于有渊博的史学知识和熟练的写作能力,颇得李渊赏识,被任命为大丞相府记室(丞相府秘书)。次年(618年),李渊称帝,建立了唐朝,年号武德,这年,令狐德棻出任起居舍人,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武德五年(622年),升迁为秘书丞。负责管理国家的图书典籍,从此,开始了他研究史学、编辑典籍的生涯。
&&& 自隋末各地农民起义以来,文化典籍在战火中散失很多,令狐德棻十分忧虑,因此,他认为抢救文籍是极为迫切的事,便上书唐高祖李渊,建议用重金购买民间收藏的典籍,并建议设立机构,组织人员进行续写和补录。唐高祖李渊采纳了他的意见,并确立了设馆修史的制度。此后,经过数年的努力,他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
&&& 令狐德棻经历了隋末农民起义战争,完全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因此,他感到编撰前朝史,以帮助唐朝吸取历史上得失兴衰的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于是,他就向唐高祖建议,撰写或重修前朝史。他在上奏的建议书上写到:自南朝宋代以来,好几个皇朝都没有正史。梁、陈、齐各代,虽然有许多文化典籍可寻,可是到了周、隋,由于天灾人祸,大都散佚。现在需要趁着那些参加过这些历史活动的人尚在,赶紧编撰前朝历史,否则,若干年后,人亡事久,编史就失去凭借了(《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唐高祖很重视令狐德棻的这个意见,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武德五年颁布了诏书,分别任命了十七人负责编写前朝的六代史书,包括北魏史、北周史隋史、梁史、北齐史、陈史。其中周史、由侍中陈述达、秘书承令狐德棻、太史令庚俭编撰。但由于唐朝开国才五年,全国政局尚未稳定,编撰六代史的计划“历数年,竟不能就而罢。”
&&&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十分重视以史为鉴,对编辑前朝六代史表示极大赞许。他说:这件事是“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的善事。他认为北魏史已有人撰写过,内容也比较详尽,不必重修,其他五代史继续撰写。其中《周书》由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撰的改为秘书郎岑文本、典中侍御史崔仁师。此外,令狐德棻还担当了统一协调五代史撰写工作的重任。他们经过七年辛勤耕耘,到贞观十年(636年),圆满地完成了诸史的编撰工作。在这次编撰史书中,令狐德棻工作成绩卓著,因此,受到了唐太宗的奖赏。
&&& 《周书》主要记载了东西魏分裂(534年),经北周取代西魏(557年),至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取代北周为止的四十八年的史事。西魏、北周封建政权的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陕甘和四川大部,山西西南部,湖北和河南西部。《周书》中编撰了“本记”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共五十卷。
&&& 令狐德棻在主编这部&周书》中,特别注重史料的丰富、翔实。他除了吸取西魏史官柳虬所写的《国史》,和隋代牛弘撰写的《周纪》十八篇外,还刊用了唐初搜集的资料,如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西魏、北周时期的农民起义等,而且把这许多史料都详加考证,以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
&&& 令狐德棻在记述西魏、北周史事的同时,还注意到反映当时历史发展的全貌。由于负责统一协调《五代史》的编辑工作,将与北周有关联的东魏与北齐、梁与陈等四朝的重大史事,都作了记载,不仅使读者可以了解那个历史阶段的整个政治面貌,还可以了解当时全国南北历史的发展大势。
&&& 令狐德棻在研究史料时发现姚思廉撰写的《梁书》,未为创业者萧察及其他二十七个人物立传,就为萧察等人立了传,补充了《梁书》的不足。《周书》的列传部分,还保存了许多重要文献,为历史学家所称赞。
&&& 令狐德棻自幼喜欢文学,对班固的&汉书》曾反复学习,因而《周书》的列传,文笔简洁,语言生动。清代史学家赵翼对此特别赞赏,他说:“《周书》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本令狐德棻之功也。”
&&& 令狐德棻不仅主编了《周书》,此外,他还参与编撰了七部史书。其中&艺文类聚》是一部百科资料性的著作。这是武德五年,唐高祖李渊为了显示新王朝的开元盛况,命令狐德棻与陈叔达、欧阳询等十余人合编的。在编撰期间,令狐德棻非常重视史料的翔实可靠,他和欧阳询等人一起,付出了艰苦的劳动,翻阅了大量资料,仅引用唐以前的古籍就达一千四百三十种。经过三年努力,这部《艺文类聚》于武德七年九月十日编撰完成。《艺文类聚》是我国保存到现在的最古的类书之一。全书一百卷,分岁时、政治、产业等四十八部。每个题目,都是先列事实,再列诗文,将“事”与“文”合为一体。这在体例上是一个创新。书中记述了从汉至隋的丰富的文献资料,对后人整理古籍,进行学术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令狐德棻在参与&五代史志》《太宗实录》《高宗实录》编撰工作之后,由于成绩卓著,曾受到奖励,并被授予崇贤馆学士。
&&& 令狐德棻是一位政治上进步的学者,他富有远见,又有很好的组织才能,治学十分严谨。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编辑家。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年届八旬的令狐德棻请求退休时,唐高宗为表彰他对编辑史书的重大贡献,特赠以“金紫光禄大夫”的荣誉称号。
&&&&& 刚直清廉的王国
&&& 王国,字伯正,明代耀州牛村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官至右都御史。为人刚直,对上直谏;视察官吏,不徇私情;弹劾奸佞,举荐贤良;外出巡抚,体恤百姓,赈济灾民,平息骚乱。后为奸人所忌,乞归林下,终老于家。
&&& 王国任御史不久,吏部尚书就分派他下基层巡视检查工作。他视察京畿屯田问题时,一丝不苟不循私情。当时社会矛盾不断加深,土地空前集中。仅皇室庄田就达两万一千多顷,国公王爷更是肆无忌惮,十分之七的土地都是王公占田,广大劳动人民沦为佃农、雇工或奴仆。王公、贵戚向佃家收取高额银租和转嫁各种差役、赋税和高利盘剥。王国倾听百姓的呼声,清查出成国公朱允桢一伙所侵占农民土地达九千六百余顷,清退给农民耕种。打击了皇戚国亲肆意侵田霸产及腐败的恶风,暂缓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得到普通百姓的称赞。
&&& 万历年间,宰相张居正病危,推荐座主潘晟进入内阁主事,神宗皇帝已经允从。这个潘晟为人贪狠。王国会同敢于陈责四大时弊的同僚御史魏允贞及雷士桢、给事中王继光、孙炜、牛惟炳、张鼎思等联合抗言,认为让潘晟这样的人人阁绝不可行。王国向皇帝进言:“如要潘晟入阁,将损伤忠臣们的心,毁皇帝的名声。而潘晟在宰相病危之时,挤入内阁用心不正,包藏了一颗祸种,增加了一个大蛀虫,亦会激起民众的反心。”在王国等的力阻下,潘晟入阁未成,终于由皇帝收回成命。
&&& 王国又对太监冯保的罪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冯保是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有名的宦官,他又是提督东厂(皇宫的特务机构),多年来专横跋扈,阴险狡诈一心毒手狠,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过许多忠臣良将。朝野对其恨之入骨。但是由于他身处皇帝身边,曾一度得到宰相张居正的信任,坏事作尽,议论哗然。这时挺身而出上书揭发冯保罪状的首推御史王国和李植。
&&& 王国罗列宦官冯保条条罪状。说:“宰相张居正死后,冯保让下官徐爵索取了张居正宰相家中的七部名琴,九颗夜光珠宝、珠帘五幅,黄金三万余两,白银十万余两……等。张居正的儿子简修怀抱着这些东西送到冯保的府邸。冯保扬言是皇上要的,向皇帝谎称是张居正的不正当资财,妄假皇上之名而取之,实为诬污圣德,罪不可赦……。”同时揭发工部尚书曾省吾、王篆等人结党营私,官内外配合,狼狈为奸。王国从外地视察回京后同李植先后上疏。奏明皇上,神宗朱翊均有所察觉,采纳了王国、李植上疏纳言。冯保的同伙曾省吾、王篆自缢,冯保下狱治罪。
&&& 除掉了冯保,人心大快,李植迁升,王国因此而名显朝野,不久王国出任江南南畿学政,又为御史,在朝中言政很有影响。
& 王图血斗阉党
&& 王图,字刻子,明代耀州牛村人,明万历丙子(1576年)解元,丙戌(1586年)进士。官南京翰林院事,礼部尚书,初赠太子太保,谥肃文公。
&& 为什么王图当宰相不能进,屡遭奸臣弹劾和栽赃陷害呢?真相原来如此。话说东林(党)同阉党之间激烈尖锐斗争了几十年,历数代皇帝,有不少东林仁人志士陷害被杀。在这血迹斑斑的残酷斗争中,东林人士议讽者多,但出面针锋相对者少,敢于血刃相见者要数李三才及王国、王图兄弟等众多刚直不阿的京官了。
&&& 明代宦官专权,阉党最阴狠、凶残的代表人物要数宦官魏忠贤了。王国、王图及李三才等多次上疏奏章历数魏忠贤等的罪状,但是,皇帝被魏忠贤等奸臣们把持,忠臣们难以近身,魏忠贤又专横朝政欺骗皇上,真象难于大白。
&&& 王图等历数魏忠贤六大罪状:魏忠贤本是河北一二流子、恶少,因赌输逃外,自己阉割了生殖器混入宫中当太监;因和皇奶奶客氏拉上了关系,这个目不识丁的家伙,当上秉笔太监要职后,执掌东厂(特务机关),罗列黑名单,侦探多如牛毛,肆意捕杀所编织的《点将录》、《为官图》等人士。网罗一些号称“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的大小爪牙,朝廷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插阉党,挟持朝政;六君子: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等六人被捏造口供,狂施酷刑,血染京城;自称九千岁出行逞威,贼胆竞与孔子并尊;搜刮百姓财物,胆大与皇帝并列;年幼的熹宗皇帝被魏忠贤愚弄,成天嬉玩,王图等的奏疏搁置不理。
&&& 王图等被迫归休,但把弹劾魏忠贤的奏章传给儿子淑抃,终于到了崇祯登位后,淑抃具章上奏,皇帝朱由检才处理了阉党,魏忠贤落了个魂归凤阳守皇陵的下场。
&&& 兰泗,清耀州兰家堡(今属坡头镇)人。作战勇敢,有将才,授湖广兴国参将。康熙十二年(1673),升直隶三屯营副将。未及赴任,逢吴三桂叛乱,长沙失守,复调武昌作战。十三年(1674),泗领兵攻岳州,又讨黄金龙,全歼叛军,军威大振。十四年(1675),还任苏州协将,兼管通州协事。十八年(1679)升荆州左路总兵,平定思南、龙泉、遵义、绥阳、桐梓等地。以战功卓著,奉命镇守安龙,历时16年之久。年老辞归故里。
兰泗,少年丧父,母亲孀居,纺纱织布,给别人缝洗衣服,得些许收入,将儿子养大成人。兰泗十四、五岁时,身强力壮,饭量很大,也有力气,便和伙伴们在山中打柴,担到马额镇或耀州城去卖,以微簿的收入养活母亲,家里经常吃的是半汤半菜(野菜),母子俩生活艰辛。这样就迫使兰泗不得不想办法。年已十八岁的兰泗,慢慢地成熟起来。一天他的舅父来家看望姐姐,兰泗向舅父说出想法。舅父听了说:那好,我外甥身体强壮,力大过人,我这里有六钱银子,叫娃拿上,到陈炉山担卖瓷器。听人说,骡马驮每条牲口一两银子,驴是六钱,人担是四钱。他舅父回家(沟西元党)借了一斗荞麦,磨成面粉拿了过来,叫姐姐给塞些饼子。母亲就动起手来,母亲边摊,兰泅边吃,摊完啦母亲回过头一看,剩下一张了。母亲问饼子哩?兰泗把肚皮一拍说都在这里边哩,还有一张给娘留下。娘说:那你路上咋办呢?兰泗回答说:我一次吃饱能耐三天。母亲流着泪花笑着说:傻孩子,赶快准备起身吧。兰泗这才出去借了两条大绳,和一根镢把粗的槐树,叫隔壁的木匠大叔给他修理成一条大扁担,把绳一绑,告别母亲,便大踏步的上路了。到吃过早饭的时间,就一口气跑了一百里路。到了陈炉镇窑上。只见场地上人来人往,骡驮马载人
担真个不少。他就去找窑主人问:我要担一担得多银子,老板笑了笑说,人担钱不多。骡马每头一两银子,驴是六钱,人担是四钱银子,你自己下手给你绑,只要你能担动,捆绑多少都是四钱银子。兰泗听了暗自高兴,心里说,我至少拿你一头骡子的货。说罢便把四钱银子交给老板,就自己动手捆绑起来。他捆不了,叫了一个挑担的给他帮忙,又说:你尽量的给我往上架,越多越好,我能拿动。开始一头一个大老瓮,然后瓮中套小瓮,小瓮中套盆罐等,最后上面扣上一个大缸,缸下又装满瓷器,装好后他用两臂一称觉着不重,窑主老板一看笑着说:小伙子,你没来过吧,连轻重都不懂,你这一担可能一个骡子也驮不起,兰泗说:我试一下。把腰带紧了紧,把鞋带绑紧,腰一猫忽地担了起来,向老板招了手说,掌柜的我走了,老板吃了一惊,便拦住说,照你这一担我不倒灶了吗,兰泗说,我只剩下二钱银子做盘缠,都给你吧。就这样一口气从华原里担到耀县城中。一街两行人看了都吐舌头,这简直是个天神。走到一家瓷器店门口把担放下想休息一下再走。店主人出来把他拦住,说,卖吧?兰泗说,卖哩。店主人问:你要多线,兰泗也不懂,说,你给多线。店主人说,我店里有常规,原来人担的每一担一两银子,驴是一两五钱,骡马是三两,你担的和骡马差不多,就给你三两银子吧。兰泗一想,以六钱银子变成三两,这利润不小。便说,掌柜的,就按你说的三两,那得管我一顿饭,店主说:好,你把货给我拿到店里,兰泗把货拿到店里领了银子,店主把兰泗领到后边灶房给厨师说,给小伙搞些吃的。厨师一看兰泗是个下苦的,身强力壮,就端来一笼馍和一碟菜,一大碗红豆子小米稀饭。兰泗便蹴下来,一口气把一笼馍吃完了,说:师傅,没吃够,厨师又端来一笼馍,又吃完了。喝了一老碗稀饭说:“师傅,不吃啦,将就一下,谢谢师傅我走了。”出了店门一看街道上倒也热闹。各种京广杂货琳琅满目,各种卖小吃的吆喝着,街道上男男女女擦肩而过。兰泗也无心观看,便买了一斗米和几十斤麦面,再买了些菜,最后给他娘买了一件衣服,便兴高采烈的上西塬,赶天黑回到了兰家堡,老远就看见母亲站在村外的一个高土佥上向东眺望着,兰泗看见了便边跑边喊,“娘,我回家了。”母亲看见了儿拿着米还有许多东西,流着眼泪高兴地说:“泗儿,到底是长大了。”进了窑,母亲要给儿子煮米饭,儿子说:“娘,不必了,我在耀县城一家瓷器店里一下子就吃了三十多个大蒸馍。”母亲流着泪花笑了。从此兰泗每隔一两天上一次陈炉山,或两三天不等。有一回他担回来一担瓷器,村里几个长者对他说:“你不如把这一担货担到三原去卖,听人说,三原一头骡子的货可以卖到五两银子。虽然多跑一些路,可以多卖二两银子。”兰泗鞠躬连说谢谢。吃过早饭把货担上就朝三原走去。走到县北一个大村庄东刘村,是三原县有名的村子,有一千多户人家。其中做官做宦的大富户就有一百多家。有的田园百顷,有的行商家资万贯,有的文武科举做官为宦者也不少。兰泗走到一家大门口有意的休息下来。只见这门口一边一个大石狮子,张牙舞爪。红油漆大门。再看门楼高大,下面悬有当啷响亮的风铃,往里看,院中央是一个圆形的鱼池,周围栽着各种奇花异草。兰泗正看得出神,从里边走出一个约三十多岁的壮年男子,上身穿一件兰花马褂,下套长衫,真个的标致风流。见了兰泗就问:“小伙子你看什么?”兰泗说:“我是卖瓷器的,在你门上休息一下,不妨事吧?”那主人说:“没关系!啊,担的货倒还不少,有千把斤吧。”兰泗说,“没有”,又说,“我看你门口这两个狮子很好看”。主人说,“你看上它了吧?”兰泗说,“不,不是!”主人又开玩笑的说,你如果能把这一对石狮子担起来,我把它送给你”。兰泗笑着说:“再好是你家的,我如何能要?如果说我把这狮子担起来你把我这担货处理了,我就很感激你了。”主人说:“好吧,你能担动狮子,我把你的货加倍付价。”兰泗答应后便将狮子挪到一块,绑在他扁担上,一猫一伸,站了起来,便向前走了几十步,轻轻把担放来说:“掌柜的,咋的相?”主人一看,大吃一惊;忙说:“小伙子真乃神力,能扛动大鼎。今算我输了,你把它担回来放到原处”。兰泗又担了回来,将狮子放好将绳解开,主人喊管家取了十两银子付给兰泗,兰泗接过银子说,咱这是开个玩笑,何必当真,便向主人退回五两银子说,“我卖的常规是五两,我只收五两”。主人一听说,“小伙子守信用,够义气,好!请你把货给我担进去”。又领兰泗去厨房吃顿饭,饭后兰泗告别主人便回了家。现在,他们母子已积存了二十几两银子再也不受穷了。
兰泗智勇报国
&&& 康熙皇帝平定了吴三桂叛乱,而吴三桂遗留下来的残余散兵却在各处占山为王,骚扰百姓,在关中地区嵯峨山中就有二百多人,白天隐在山中,夜晚出来抢劫。关中一带尤其是泾阳、三原、耀州方园受扰非常严重,人民不得安生。因此各地都组织民间武装联防,华里坊坳也不例外,各村都招集青壮年小伙子请武教师进行训练。冯、兰两村就组织了四、五十人每日练功习武。兰泗这时二十岁出头,长得身强体壮,力能扛鼎。他虽然没念过书,但天赋聪明,不到一年就练得一身好武艺,十八般兵器样样能来,对长矛和钵鞭尤为顺手。他们边务农边练武,边打柴边练功,稍有闲隙便担上一担瓷器去卖。有一次他和小伙子们在山中打柴,忽然从西边豹子沟窜出一只金钱豹,向埝下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子扑去,兰泗在捡上发现大喊,有豹子,有豹子!那小孩回头一看大惊失措,就向人多处跑,豹子随后赶来,就在这千钓一发之际,兰泗搬起了约百十斤重的一块大石头,狠狠的向豹子砸去。只听得嗷的一声惨叫,豹子口吐鲜血,躺在地上四蹄一蹬,一动也不动了。打柴的小孩抱住兰泗吓得只是哭。兰泗将小孩宽慰了几句,给他把柴捆好,就随着大人一齐回村去了。这一消息传开后,一传十,十传百,一直传到嵯峨山匪徒们的窝子里,他们怕兰泗纠集各村壮丁来剿灭他们;便逃到终南山中去了,地方上便保持了安宁。
&&& 那时候,小丘镇一家造酒的作坊为了安全,托兰泗的舅舅给他找一个看护作坊的人。舅舅一想,我外甥在家一天打柴贩卖瓷器多苦呀,不如叫他去。于是便过沟先和姐姐说了此事,月工钱文银二十两,看护作坊再做一些苦活。姐姐同意了,便叫来兰泗说:“儿呀,你舅给你找了个事。她把弟弟说的话又说了一遍,兰泗同意了。第二天舅舅便领了外甥到小丘那家酒作坊,给老板作了交代,兰泗便留下来在作坊干活。兰泗因身强力壮,饭量很大,老板给他供应三个人的伙食,但他还是吃不够,晚上睡不老& &&实,迷迷糊糊做梦,好像在吃酒糟。有一段时间老板每天老发现酒糟缺个坑,他疑惑有人偷,或者什么东西晚上来吃。这一晚上老板在暗处窥看,偶然听到有吃东西的音,老板闪出来一看是只黑虎,吓得失声喊了一声,老虎;老虎听见有人一惊,腾空而起,从兰泗的窗子飞了进去,兰泗听到喊声也惊醒了。老板又喊兰泗,窗里进来一只黑老虎,兰泗答道:“没有,你进来看看?”老板颤颤惊惊的进来四下一看,除兰泗外什么都没有,只见兰泗口边流有涎沫,什么也没说就出去了。老板后来到元党村把此事告诉了兰泗的舅父。又说,看来你外甥可能是天空的黑虎星下凡该到出头的日子了吧。
&&& 清建国初期,皇太极统一了蒙古全部。而蒙古西部的准葛尔首领葛尔丹不服,率部逃到新疆一带,行劫骚扰多年,到康熙帝时亲自率军征讨,致葛尔丹被困自杀,部队消灭大半,而葛尔丹的侄子策望阿拉布堤,收罗残余四、五万人窜入西藏,当时西藏武装组织涣散,多年没打过仗,使策望阿拉布堤占领了西藏,劫持了达赖喇嘛和班禅,囚禁在布达拉官。部下小喇嘛暗地跑到北京报告了康熙皇帝。康熙于约1720年命年羹尧动员河北、山东、安徽、河南、陕西等五省兵力约十万人前往征讨。年羹尧命陕西总兵刘成在渭北重镇庄里设点招兵。小丘那家酒作坊在庄里有销售店铺。老板知道此事后便告诉了兰泗的舅父说:“你外甥身强体壮,力量过人,又有奇相,何不叫他投军,将来可以建功立业,光大门户,”他舅父同意了,过沟来到兰家堡,先告知外甥经同意后再向姐姐讲说一些道理,兰泗的母亲说:“我只一个儿子,你姐夫死的早,我好不容易将他拉扯大,正担力了。我还靠他养活我哩。再说当兵是要打仗的,我很担心,不能让去”,舅舅给姐姐讲了很多道理,她总舍不得儿子去。后来又经过村中户族中几个老人解说,你儿有本事,万二八千人都打不过他,将来一定会给你争回一个大官来,那时你是多么光荣。你的生活有我们大家,况且州里、省上都有照顾。你一言,他一语把母亲说服了。娘对儿子说:“好,你去吧,娘不耽搁你的前程。”说罢,回过头来便哽咽着哭了起来。兰泗见娘如此,拉着娘手跪下说:“娘,你不愿意儿就不去了,我听娘的话。”母亲回过头来擦了眼泪笑着说:“我娃去,娘离儿时哪有不流泪的呢,你起来,收拾行李快跟你舅走吧”,在场的众人也都笑了。村里乡亲、户下族长备了两桌酒席,为兰泗饯行,酒饭过后,舅父和酒坊老板拿了行李,领了兰泗便到庄里报名,接见他的是一个三十岁左右身体壮实的军官,据说是省上的总兵。他问了兰泗的身世籍贯年龄。并问道:你会不会武艺?兰泗答道:“十八般兵器都学过,就是不精。”又问:“你的特长是什么,你善用什么兵器。”兰泗答道,我的特长吃的多,力量大,用兵器最喜欢长矛和铁鞭。省总兵听了很高兴说:“那么你当着大家的面试一下吧。”兰泗在兵器架先取下一长矛就舞动起来,只见他上下翻飞,左护右挡前遮后拦,真乃雨点都不能入。演罢长矛,又取下一条铁鞭,兰泗用手称了称说,有些轻,随即就舞动起来,舞罢收了鞭,面不改色口不喘气。省总兵说:“你的力气到底有多大?。”兰泗答道:“我在家贩卖瓷器那一担货要比一个骡子驮的还要多,省总兵瞅了一下门口那一对石狮子向兰泗说,那两个东西你举的动吗?”兰泗说我先试一下。说罢出了门把狮子看了看心想,这和东刘村那狮子差不多。便把袖挽起,腰带勒紧,走上前把狮子挪到一块,先一只手抓住一个狮子,腰稍一猫,喊了一声,“哼……起!”两个狮子应声而起,并在门前转了三圈,后将狮子放回原处,一同前来投军的几十人和满街的观众拍手叫好!省总兵更为高兴拉着兰泗的手往厅堂走,吩咐书记员登记了他的名字,并叫灶房厨师整顿酒菜,“我今天要给壮士接风。“不一会酒席摆好,省总兵邀请兰泗和他的舅父、酒坊老板同时入座。兰泗不爱喝酒,只拣大块肉大馒头狼吞虎咽的吃着,并说,总爷,叫人多给我拿些馒头来。不一会儿,手下人端来了两格笼的馒头,他连菜都不吃,两口一个蒸馍,周围的人看的都瞪起眼来,他舅说,外甥,这里有总爷,你这看起来不太庄重。省总兵说,没关系,壮士你吃,这种人我高兴。饭罢省总兵拍着兰泗的肩膀说:“这下可对啦!你日食斗粟,能扛鼎,真的招来一个征西的先行官。再加强训练管能斩将夺关。”后来又招了一个时期兵,便把所招的和兰泗送到西安。特意把兰泗介绍给年羹尧,年羹尧便对兰泗重视起来。自古以来有这样一句话,良马到处有,伯乐难寻。这次省总兵的慧眼总算认识了一个英雄。
石和尚修香山
&&& 在三峰突兀,沟壑深邃,壁立如削的耀州香山,那些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殿宇与阁楼昔日是怎样修建起来的?相传有个石和尚功不可没。
&&& 石和尚法号宗亮,曾官武职,后出家南五台山。清光绪八年来到耀州香山朝拜菩萨,见这里洞天福地而无楼殿以壮观瞻,无舍宇以憩僧侣,遂发愿建香山供养十方僧众。当时的耀州州牧郑思敬谕知石宗亮为香山寺主持。此后,他云游于江、浙、湖、广,进行辛苦的募化工作。不几年,募化到银款二十余万两。回到香山后,招工人,邀名匠,苦心经营十五载,于光绪二十七年修建起楼、殿、亭、阁九十余间,但香山工程十分浩大,石和尚募化的巨资用完了,计划内的山脚下苍龙岭上的永善堂却没资金修建了。愁得他闷闷不乐,吃饭不香,觉睡不着。这时,香山菩萨给他托了个梦,命他到泾阳安吴寡妇家去化缘,定能募化到巨金。
安吴寡妇娘家在三原孟店,她16岁上嫁到泾阳安吴堡,与在重病中的吴家独子结婚冲喜。十天后夫死,她从此守寡终生,受到时人的敬重。她的公公吴尉文曾在鄂、晋做过大官,后经管着盐务大权,依靠官势,每年都有巨额收入,当时他家在甘、川、苏等外省有大商号,在关中的泾阳、三原、高陵等县有粮店、油坊、酒厂、京货铺等;土地连片,骡马成群更不用说。公公死后,吴家的万贯家产都由她做主。由于她善于用人,又精于理财,这丰厚的家业竟也被她料理的井井有条。慈禧太后逃到西安后,她就曾给捐助了一万五千两金银,供其生活,因而被封为护国夫人,经营着西北盐务。
再说石和尚来到泾阳安吴寡妇家门口,他在门楼下盘膝静坐,双手合十,只等安吴寡妇出来商谈化银之事,可深居简出的安吴寡妇,哪肯轻易出门。丫环今天给他端来了饭菜不吃,佣人明天给他拿来了米面不要。人们问他要啥?他说:“我不化米,不化面,只要和你家主人见一面”。他就这样在门口坐了七天七夜,饥了将带的炒面吃上几口,遗址耐心地等待着,丫环将此事向安吴寡妇一说,她被感动了,遂将石和尚请入厅堂,石和尚将自己此行的目的说了一遍,安吴寡妇道:“香山菩萨舍身救父成正果的故事我早有耳闻,她的孝行感天动地,令人钦佩。你今大修香山,功德无量,我岂能袖手旁观!”随即,她命长工用骡子驮了几驮银子,跟上石和尚送上香山。
&&& 石和尚得到了安吴寡妇捐献的银两,精神为之大振,重新展开了香山苍龙岭永善堂的艰巨工程。不几年,修建竣工。说起这个永善堂,那真是宏伟壮观。其中庙宇厅堂,钟楼殿阁,东弯西折,七十二道门,占地约五亩;人入其内,如进迷宫。加之那油漆彩绘的栋梁,丰富多彩的壁画,挺立的大红柱子,更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竣工后的会期,石和尚邀请安吴寡妇上山观光,她坐着轿子,带上一帮丫环婆子,参观了菩萨的开光庆典,并赏了一对九莲灯,对宏丽的新建永善堂等工程十分满意。
&&& 从此,石和尚修香山的故事,流传民间,载于史册。据说,这个石和尚就是当年太平天国的首领翼王石达开。他率领大军在四川大渡河边被清军包围后,突出重围,准备东山再起。后见大势已去,便埋名出家当了和尚。不久跋山涉水,辗转来到耀州香山寺,当了主持,艰苦经营修建,终其一生,成了有名的高僧。
香山菩萨的传说
&&& 柳林镇姚峪村,有座三峰突兀、松柏苍翠的雄伟大山,北宋雍熙年间,山上修建有胜果院,供奉着千手千眼菩萨像,这就是名扬海内外的香山。香山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与十月十五有两次庙会。每逢会期,省内外的香客不辞辛劳,云集香山,对香山菩萨进行盛大的纪念活动。香山菩萨为何塑有千手千眼,人民又为何对她那么崇拜呢?民间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 据说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小国的帝王叫妙庄王,年近花甲,膝下只有三个公主,视若掌上明珠。他为大公主妙金和二公主妙银都招了驸马,待三公主妙善长大成人,又为她招驸马,但妙善公主不愿享受荣华富贵,立志吃斋念佛,刻苦修行。妙庄王一再派人去劝说,她始终不改变主意,不招驸马。
妙庄王一气之下,便派人送给她三尺白绫,一把宝剑,硬逼她屈服。妙善公主见此情景,哭得死去活来,一时昏迷过去。说也奇怪,这时候,忽然有只老虎窜来,将她驮到四川灵泉山上。她在周围群众的帮助下,修建了一座白雀寺,刻苦修行。后来,便有五百个姑娘出家到白雀寺随她当了尼姑。
妙庄王打听到三公主在灵泉山白雀寺修行,便派人马前去劝她回宫,妙善公主仍旧志坚不移,妙庄王便下令叫火烧白雀寺,结果妙善公主被达摩祖师搭救出来,驾云到了耀州香山,可怜那五百尼姑全被烧死在白雀寺内。
白雀寺被火烧后,被烧死的五百尼姑冤魂不散,都去找妙庄王报仇。妙庄王被五百冤魂缠着不放,全身便生出了五百颗毒疮。太医百药无效,于是出榜文诏天下名医治疗。妙善公主在香山知道父王病症危急,就变化为医生,扯了榜文,去为父王诊治。她“四诊”之后说道:“万岁,恶疮是火烧白雀寺烧死的五百冤魂报复所致。要得治好,非得亲人的手和眼做药引,方可治愈!”
妙庄王听医生说要亲人的手眼治病,十分为难,无法可想,就劝妙金公主舍手眼,但说死说活她也不愿意。妙庄王又向妙银公主去讨手眼,讲了好多条件她理也不理。后来有人提议叫他到香山去向妙善公主要手眼,他便派了一名大臣前去试探。大臣捧着金刀玉盘上了香山,对妙善公主说明来意,她为了使父王身体健康,管好国家大事,便毫不迟疑地提起金刀,砍了自己一只手,又剜了一只眼珠。大臣捧盘端到朝廷,遵照医生吩咐,用妙善公主的断手在妙庄王恶疮上抹了一遍,又用眼珠滚了一遍,一时三刻,恶疮全部结痂不久便全好了。
&&& 妙庄王病体痊愈以后,深感三女妙善公主不记前仇,舍手跟搭救自己的孝心,便带领妃子大臣去到香山报恩。他们一行来到香山寺内,只见一尊女神端坐正殿,缺少了一只手和眼。正在疑惑不解的时候,大臣连忙禀道:“万岁,这正是你的三女儿妙善公主,为你治病舍去手眼后,已经成了正果。”妙庄王一听恍然大悟,向妙善公主的像说道:“我的好女儿呀!你为父王舍去了一只手和一只眼,父王今天要封你个千手千眼活菩萨。”说来奇怪,随着妙庄王的口封,妙善公主坐像上霎时长出了无数只手和眼。从此以后,香山的千手千眼菩萨名扬海内外,千百年来香火一直不断,她那舍己救父王的崇高品德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香山红叶的传说
&&& 从前,在秀美的香山脚下常年住着父女俩人。父亲年近六旬,名叫于晴,女儿年方十八,名叫串红,父女俩相依为命。老人每天坚持上山采挖药材、摘采野生蘑菇等用来换点儿银两;女儿在家纺线织布。串红的手儿特别的巧,她织出的布上挂满了一串串的野花,不细看还以为是刚从山上采回来的鲜花在布上了呢!一天,女儿高兴地对父亲说:“爹呀!听人家说香山顶上有五彩云朵,女儿我想上去看看,回来把它织在布上。”
&&& 第二天一大早,于晴老人便带上串红上了香山。一路上,串红象放出的小鹿儿,东边采花,西边挖草,甭提有多高兴啦!当他们爬到香山半山腰时,女儿渴得难受,老人说:“忍耐会儿,等到了山项,我去阴坡挖些苦露儿,给你解渴。”女儿说:“好吧,咱们快上吧。”
&&& 香山草茂林密,山陡路险,人烟稀少。山中常有一条大青蛇盘踞在一条小沟畔,日久天常,餐风饮露,又偷吃了千年古灵芝,居然变幻成人形,常在山上胡作非为。
&&& 这天,大蛇正盘在石上晒鳞甲,突然看见一个仙女样的姑娘天真地跑上跑下采花,顿时产生了爱慕之心,可是又看到经常上山采药的那个老头紧跟在后面。它想起上次差点没叫老头把自己抓住,幸亏跑得快,才只掉了一寸尾巴!现在有心变幻人形出来,又怕被老头识破。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忽然听到姑娘叫口渴,于是它从头上摘下几个红珠向空中一抛,变成了一嘟噜红山杏,白里透红,像一汪水似的。那个时候的香山还没有一片红叶,可& 漫山遍野长满了山杏树。春天,杏花盛开,雪白一片,似“西山晴雪”。夏天,山杏挂满枝头,果实累累,芳香百里。这时已近秋天,山杏早熟过了,可怎么又长一嘟噜红杏呀?串红又惊又喜,急忙喊:“爹爹,快来看呀!这儿有一嘟噜晚熟的杏儿。”于晴老人忙奔过来仔细地看了看,也觉得奇怪。他摘下一颗放在鼻子边闻了一闻,还真是一嘟噜晚杏哩!就又摘了几颗,看女儿实在是渴得那样厉害,就说:“给,你吃了就不渴了。”串红接过杏放到嘴里,于晴坐在一块大石上用火镰打着火吸起烟来。串红刚吃完一颗杏,于晴吸的烟一喷出,杏树枝上的杏儿突然“吧嗒、吧嗒”全掉了下来,再一看全变成了一个个蛇蛋。这下可把串红吓坏了!她惊叫着:“爹!快看!杏儿变成蛇蛋了!”于晴老人一见,大惊失色地说:“不好!中了邪啦!快走!”可是,这时串红脸儿通红,嘴唇象抹了胭脂。老人知道女儿是中了毒,他急坏了大声喊:“女儿,女儿,醒一醒呀!我的女儿!”可串红却始终紧闭着眼,脸逐渐由红变紫了。老人把女儿平放在路旁的一块大石上,为了避免虫子咬女儿,他取出女儿给他绣的烟荷包,把烟叶儿揉成未儿,围着串红撒了一圈后,就急急忙忙下山找泉水和解毒药去了。
&&& 再说那条大蛇从躲的石头后边出来_看,姑娘倒在路边,甭提多高兴了。它急急忙忙扑过去,可是一股烟味呛得它差点儿没断气。它围着姑娘转了好几圈不敢接近半步,不由得对老头儿怀恨在心。于是大蛇赶上前去,变成一座庙亭,它自己变成观音菩萨。老人走着走着一座小庙堵在眼前,他不由心里一惊,怎么过去上山采药没发现这里还有座小庙?他由于救女儿心急也是乱求医,进了庙门赶忙跪下磕头:“救命的观音菩萨在上,我于晴今儿不知冒犯了哪路神仙,叫女儿遭了难,望菩萨发发慈悲快救我女儿一命,我老头儿从今以后年年给您烧香,月月上供,天天磕头。”大蛇听着老人的话暗暗发笑。这时一股呛人的烟味儿扑来,它不禁从菩萨嘴里吐出了“蛇信子”来。老人一见吓得爬起就跑。谁知大蛇已把门坎变成山洞,老人刚一迈腿就跌下了万丈山崖。
&&& 这时,天空中乌云密布,一道闪电划过,山顶有九朵祥云飘来,五彩缤纷,缓缓降下,一群仙女簇拥着一位仙姑,来到串红躺着的石头旁。她们把仙露洒在串红的脸上,不一会儿串红就坐了起来。她好像在梦中,看见这么多姐妹围着自己,一个像“妈妈”一样的人替自己擦去头上的汗。
&&& 她忽然想起了父亲,她向山谷里大声地喊:“爹爹!”山谷里同时也响起了!“爹爹——”的回声!正在此时,两位仙姑持剑押着一条大蛇走来说:“回禀观音菩萨,这个畜牲竟敢冒充菩萨您,并害死了于晴老人,请菩萨发落!”只见那仙姑用手一指,一声霹雳,大蛇被劈开一条裂缝,应声向东倒去,化作一条小山卧在香山下。
&&& 串红慢慢醒来后,看不到爹爹,她好伤心啊!她边跑边哭。她跑了一沟又一沟,走过一山又一山,嘴里吐出了血;眼泪流干了,化作颗颗红珠,撒落在山坡上。
&&& 从此以后,串红哭过的地方,长出一排排的树木。一到秋天,漫山遍野全是红叶。原来的杏树因被大蛇弄坏了名声,一株株隐去了,红叶便一株株长出来了,那鲜红的叶片是串红一口口鲜血染成的。
&&& 每逢秋高气爽的时节,人们望着香山一片一片的红叶,婀娜多姿的树木,就像见到了美丽的串红姑娘,又来到了山坡上采花那样高兴。
宋巡按引燕骂知州
明末清初,耀州流传着二句民谣:“辛剥皮,王扬鞭,宋家门口晒暖暖”。这辛、王两户豪门暂不提,单表宋家一事。
明朝天启年间,陕、甘两省发生了蝗旱灾害,加上熹宗皇帝昏庸无能,政治败坏,朝廷官员奢侈腐化,三饷(剿饷、练饷、粮饷)苛重;成千上万的灾民流落街头,啼饥号寒!时任四川巡抚的耀州人宋师襄,因弹劾太监魏忠贤的乱政,得罪了朝廷,被贬职回乡。
宋巡抚在家乡看到人民生活的悲惨情景,再次上书朝廷(这时,熹宗已死,其弟崇祯继位)请求“减去耀州粮饷,救济灾民”,得到崇祯皇帝的应允。但耀州的知州总是推诿,迟迟不肯照办。
但他上书减粮之事,很快传遍了耀州东西两塬。天天有城周围的百姓,携儿抱女跑进耀州城,跪在城内西大巷宋家大门口,请求宋大人为民解难。
宋师襄看到这些面黄肌瘦的父老乡亲,心如刀割,眼含热泪地连连安慰众人说;“有我宋师襄在,减粮救灾,决落不了空,请大家在忍一时吧!”
众人陆续走后,宋师襄苦思冥想,决定亲自和欺上瞒下的耀州父母官面谈。
&&& 第二天清早,宋巡按命家人备了一桌酒席,请知州到他家饮酒。饮酒中间,宋巡按正要提减粮救灾之事,梁上垒窝的燕子这时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弄得灰土撒落在酒桌上,宋巡按见此情景,灵机一动,顺手举起拐杖,指着梁上的燕子怒斥道:“这小鸟儿,真是有眼无珠,不识时务。我费神办了一桌酒席,特请知州大人饮酒,你却跑来捣乱,当心我端了你的窝。”知州一听宋师襄话中有话,立时面红耳赤,浑身打颤,慌忙站起来,向宋巡按一边斟酒,一边道歉说:“宋大人,您老放心!耀州减粮救灾一事,卑职从速办理,决不拖延。”
&&& 果然,知州回府后,当天使出了告示:“减去耀州粮饷,拨粮赈济灾民”。这就是本文前边提说的“宋家门口晒暖暖”的谚语。三百年后的今天,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在间。
散财浪子张兴旺
&&& 同治年间,耀州城内北街仁义巷(今解放巷)有家地主,人称“张三缸”。据说张三缸原来是一位貌不惊人,才不压众的平头百姓,只因发了一笔横财——三老瓮银子,突然一夜间暴富起来。有了这笔钱,他便大兴土木,整整花了三年时间,在仁义巷盖了一座七进的庄子,前院后庭,青砖蓝瓦,雕门镂棂,好不气派。他本人出入,前呼后拥,携朋带友,把个耀州城踏得天摇地动。当时有人给城内内有名的财东编了个顺口溜:“南雷家,北张家,长巷子,老段家。”其中北张家,指的就是“张三缸”。这声名不胫而走,竞使人忘掉了这位财东的真实名字。
&&& 俗话说,“穷人多娃娃,富家多骡马。”发了财的张三缸虽然妻妾成群,可就是香火不盛,一直娶到第六房姨太太,才生下个焉不溜秋的宝贝儿子张兴旺。
&&& 这棵三十亩地里独苗一落地,便泡在了糖水里。自小I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日提个鸟笼,混迹在一帮纨绔子弟中。长到十七、八岁,竞也干起了寻花问柳、偷鸡摸狗的事来。年近花甲的张三缸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暗想,儿子这般不成器,自己百年后,这万贯家产还不知要落在谁的手里,为此整日愁眉不展。身旁有位高人献上一计,张三缸想了想,觉得有理,便将房内能抬出去的家俱尽数撤去,叫匠人在房中做了一套又一套大家俱,做成的家俱都比房门大,是无论如何也抬不出去的。又在街门进口处横筑一座照壁。院中的家俱要抬出街门,非得拆掉照壁,照壁内是一层一层的元宝,这点只有张三缸和匠工知道。
&&& 做完这事后,不几年张三缸放心地一命归天了。
&&& 再说张兴旺,自老父死后,更加肆无忌惮。经常喝得醉熏熏的。他常去的那家饭馆掌柜也摸清了他的脾气。若是兴旺和他的那帮狐朋狗友来吃饭,必把他们安排在一张三条腿的饭桌上,这三条腿中还有一条腿短一二寸。兴旺也不计较这些,便毫不犹豫地从怀中摸出元宝支在这条腿下,吃喝完毕,扬长而去,从不理会支桌子那个元宝。有时候,酒酣耳热,叫花子前来讨要,兴旺总是拍拍前襟,醉眼朦胧地问:“你猜,这……有几个……对了送你。”站在兴旺后边的人早已和叫花子串通好了,伸指示数,就这样,每次兴旺怀中的银子全被叫花子拿走。这幕闹剧-次又一次的演出,兴旺倒得了个“送财童子”的雅号。
&&& 几年下来,坐吃山空。兴旺手头也渐渐拮据起来,终于有一天,再也没有银子供这个囊子挥霍了。兴旺也自感羞愧,便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将整个七进庄子一次卖掉。临走,去神房中和先人坐像辞别,兴旺找了根绳子,套在先人像上,他回过头去,一下子将座像拉倒,口中还大喊道:“孩子不孝,无颜父子相见,我去了!”随着“轰”的一声,兴旺头也不回地迈出街门。新主人搬进房中,被那神房中的满地银锞子惊呆了,原来座像后紧挨着一道银子叠的墙。至于那座照壁,依然屹立了三、四年,直到民国时候,里边的银子才被发现。
&&& 据说,兴旺出走后,穷死在药王山的庙台里,死的时候,眼睛还直勾勾的望着他家那个方向。
&&& 兴旺死讯传到城里,那些熟悉他的老人们无不叹息:“好儿不在家当,好女不在陪房”。
杨宗保找刀
&&& 耀州城北三华里有个泥阳堡。漆水河从堡子前边淙淙流过。这里有一个水潭,深不可测,河水传出一种悦耳的声响,宛似奏乐一般,人们遂将这种声响誉为“泥潭仙乐”。在这里流传着“碧波潭找刀”的神话故事。
据说北宋时期,杨宗保征北时来到耀州,不慎将一把刀丢失了。这把宝刀一下子钻到泥阳碧波潭内,到龙宫去了。杨宗保一再寻找,也没有下落。
&&& 经过一段时间,这把宝刀变成了一条妖蛇,经常窜出来伤人。一时弄得路断人稀。又说泥阳堡有个农民叫张万祥,他有一个女儿美若仙女。有一天这姑娘来到碧波潭岸边洗衣裳。洗着洗着,忽然看见潭内波涛汹涌,浪花四溅,眨眼之间,从潭水中窜出一条妖蛇来,眼如铜铃,牙似铁钉,大张血口,向她扑过来。姑娘一急之下,随手提起正在洗的裤子,向那妖蛇摔去。说也奇怪,一霎时妖蛇不见了,只见河岸边掉下来一把宝刀,明光闪闪,真是世上罕见。姑娘拾起宝刀,随手用衣裳一包,匆匆回到家里去了。
杨宗保不忍心自己心爱的宝刀丢失,隔了一段时间,他又在耀州到处打问自己丢失的宝刀,并且许愿要重金酬谢拾宝刀之人。恰在此时,泥阳张万祥的女儿拾到宝刀的消息传到了他的耳中。他便连忙跑到泥阳堡,去向那姑娘追问宝刀。那姑娘笑说:“要刀不难,我确实拾到一把少见的宝刀,可你怎样酬谢我呢?”杨宗保一见姑娘长得人才出众,便随口答应愿和她成亲。姑娘一见杨宗保少年英俊,威风凛凛,也就羞答答地同意了,便很快将刀取出来交给了杨宗保。
&&& 可是杨宗保在得刀之后,一想到姑娘乃是农村人家,又土又俗,于是依仗权势,反口不认了。姑娘和他辩理,他恼羞成怒,随手抡起那把刚找来的宝刀向姑娘砍去。这一砍之下,那姑娘忽地腾空飞起,连一根毫毛也没有伤着。那把宝刀反而又变成一条妖蛇,从杨宗保手中窜起来,把他美美咬了一口,不知去向了。杨宗保伤势严重,害了场大病,多亏名医治疗,才保住了性命。
张果佬的金碾子
&&& 在照金镇西北三公里处,有一座海拔六百米,绵延两千米的山岩,人们把它叫张果佬岩,提起此岩,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 相传,张果佬岩里有一盘金碾子,每当深夜五更以后,人们就听见岩里传出金碾子的咯吱咯吱声,这碾米声几辈子人都听见过,可就是没有一个人敢进去看看!
有一天,村里有个穷妇人,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她一早就端上升子去借米,可借遍了全村也没有借下一把米。回家路上她想:一村人都能听见张果佬岩金碾子的碾米声,可就是我一个人听不见,我今天要到岩跟前好好听一听,要是真的碾米了就借他一点充个饥。
想到这里,穷妇人就折转向张果佬岩走去,她越走越气喘,离张果佬岩越近,腿越沉得厉害,等她走到张果佬岩跟前,天已经黑了。穷妇人想:这时候人家一定把碾子卸了,我先等一夜,明日五更听见套上碾子,再叫门进去借米。
第二天五更到了,穷妇人还是没听见碾米声,五更快完了,还是听不见。她耐不住饥肠辘辘,就一连叫了三声,第三声刚过,门就开了,只见一头金毛驴套在一盘金碾子上,碾下来的全是金米粒。穷妇人把升子伸向碾米人,并说明自己家里已揭不开锅了,求借一升米。碾米人接过穷妇人的升子,在金碾子上给装了一升子金米粒。并要过穷妇人的头巾来盖在升子上说:“在路上不要揭开看,端回家再看。”
穷妇人接过升子一看,木升子变成了金升子,连布头巾也变成了金的。
在回家的路上,穷妇人走累了,坐在路上歇息。心想:金升子和金米粒还没有好好看看哩!想着、想着,她就耐不住了。揭开了金头巾,哎呀!金米粒一下变成了废米,金升子也变成了原来的木升子。只剩下头巾还是金子的。她后悔不该揭开来看,但已经迟了。
&&& 至今,张果佬岩,每当雨过天晴,那褐灰色的岩壁还清晰地出现张果佬倒骑驴和碾米那神奇而美丽的影子。
五豆、腊八的故事
&&& 相传在照金的一个很小的山村里,很早、很早以前住着户人家。老汉生性勤快,成天没黑没明地忙地里的活儿,一年到头囤里粮食满的向外溢,常年鲜菜水果不断,老婆刚强能干,省吃俭用,缝缝补补一年又一年。他家养着满院的鸡、猪活蹦乱跳,除过自家吃,还隔三差五地上市场换些零钱,一家人的小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 老俩口在四十岁时得了贵子,高兴得把儿子看如掌上明珠,放在手上怕飞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看娃娃细皮嫩肉的,家里、家外的啥活也不让干,生怕他吃了亏。一晃,儿子便长到了十九岁,高头大膀,就是轻的不拿,重的不逮,游手好闲,被惯得不像个样子。娶来的媳妇也一样是个好吃懒做的货色,什么新的、鲜的衣服让她穿了个遍。媳妇过门不几天,家里原来的小银行就露了底。小俩口真是个穿衣服的架子、吃饭的囊子,把老俩口气得怄成了病,一命归阴。二老走了后,家里便成了没婆收没爷管的烂摊子,尽小俩口性子乱逞,那个家没几年就踢腾的一干二净了。
日月如流水。地里的庄稼能放羊,麦囤早就见了底,鸡呀猪呀死得死、病得病,一个也没有剩下。小俩口宁可除了上顿没下顿,缺衣短粮,在家里干受饿挨冻,就是不知道下地里去干活。
一进入腊月,一场鹅毛大雪铺天盖地,两口子饿得发慌,冻得发抖,两眼哭得泪汪汪,就是无食下肚,没个办法,他们就在粮囤周围东瞧西看,忽然从砖缝的老鼠洞里扒出了几粒豆子。他们心里一喜,在这个缝缝,那个窟窿三扒两掏,刚好扒出一碗各样豆子。腊月初五这天,他们将黄豆、碗豆、绿豆、黑老鸦玲、小豆冲冼了半碗,放在锅里水中煮沸,再揪了一把干菜叶,小俩口一人端了一碗吃了个香。热汤下肚,浑身暖和,才想起爹娘临终前的遗言:“娃呀,我把你惯坏了,你要记住庄稼人能吃苦才能有饭吃。”一碗豆子饭可叫小俩口灵醒了,认为父母显灵验,五谷豆救命恩如天,悔不该懒惰受牺惶,于是,小俩口思前想后有了主张。
人常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打五豆过后,小俩口狠下心,忍一忍,半碗豆子留作籽种,屋里的菜叶,将就将就,吃了一冬。年过罢,收拾好农具,决心大干一场。于是开春后,他们天麻麻亮就起床下地,太阳压了山还不回家,庄稼也随人愿,长得齐茬茬的。
&&& 到了第二年腊月初五,小俩口为了纪念父母的教诲,他们做了顿五豆饭。到了腊月初八,他们又把自己打的麦子磨成面,擀薄切窄,浇上葱花哨子,美美的吃了顿哨子面。他们以自己为训教育儿女,每年腊月初五、初八都要纪念一番。
就这样,一代一代,沿袭到今天,形成了过五豆、腊八的传统。
凤凰山传说
&&& 在小丘镇(原白瓜乡)与淳化县的交界处,有一座大山叫凤凰山,说起凤凰山,还有一段既动人又美丽的传说呢!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名叫凤翼山的山脚下面,常年住着兄妹两人,哥哥叫季生,妹妹名叫秋云。父母亲临死时留给他们兄妹的只有三亩租田,一间破旧的草屋。兄妹俩起早贪黑地耕种着这三亩租田,总想多打点粮食。可是,谷子熟了财主就来收租子,交了租子,剩下的就不够吃,兄妹俩就只好糠菜为粮,苦挨苦熬的过着穷日子。
一年大年三十,是个风雪天,北风呼啸,白雪飘飘,有钱的财主人家,满桌摆着鸡鸭鱼肉。季生家呢,只剩下了一小盅米粒。秋云煮了一碗稀粥,给哥哥吃。季生说不饿,推给妹妹吃,两个你推我让,谁也不肯吃。
“北风天哪,白雪天哪!好心的人可怜可怜我老太婆吧!”忽然在满天的风雪中飘下来一位老婆婆。她头发斑白,衣衫褴褛,拄着一根拐杖,一步一颠的边走边叫着。
老婆婆沙哑的声音,随着北风传进了破草屋。秋云听了说:“哥哥,你听多可怜啊!”季生说:“让她进屋来暖暖身子吧。”说着,急忙开门把老婆婆扶进破草屋,秋云替她掸了掸身上的雪花,季生端起那兄妹俩推让了半天的小米稀粥给她喝。
&&& 老婆婆在他们家住了一夜。第二天,雪停了,天晴了,她起身告别。临走时拿出一幅白绫绸送给秋云说:“好姑娘,用你灵巧的手绣起来吧,幸福注定是给勤劳善良的人的。”秋云接过来一看,只见白绫绸上淡淡地描着一只凤凰。
&&& 于是,秋云姑娘白天黑夜地绣着这幅白绫绸。她用红色的丝线绣凤身,用黑色的丝线绣凤眼,用金色的丝线绣凤翼,用五彩的丝线绣风尾。绣呀绣呀,绣花针刺破了她的手指,鲜血染在白绫绸上,她就在上面绣起了火红的太阳;下雨天,屋漏水滴在白绫绸上,她又在上面绣起朵朵云彩。从春绣到夏,整整地绣了一百天,秋云姑娘终于把凤凰绣好了。
&&& 秋云绣好凤凰的那天晚上,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她半夜醒来屋子里一片金光闪闪,仔细一看,那凤凰从白绫绸上下来了。她轻轻地把哥哥叫醒,兄妹俩静静地看着,只见凤凰在屋子里转了几个圈子,又回到那幅白绫绸上去了,满屋子金光也随着消失了。
&&& 第二天早晨起来,秋云扫地,在地上捡到一个凤凰蛋,金灿灿、沉甸甸的。她到城里珠宝店一问,果然是个金蛋。
俗话说好事传千里。季生家的事像一阵风似的很快传到了县官的耳朵里,县官心想:这图上的凤凰能下金蛋,真是一件天下没有的宝贝,我一定要把它弄到手!县官叫,人把季生传来说:“老爷抬举你,愿意出五百两纹银买你妹妹绣在白绫绸上的凤凰。”季生说:“那是我妹妹花了一百天时间才绣好的,钱再多我们也不卖。”县官听后,又气又急,脸一沉,把惊堂木一拍,大喝道:“这分明是皇上的宝物,你们穷人家哪能绣出这等宝图!”不由分说,就加了个“盗窃国宝”的罪名,把季生下在大牢里。一面又命衙役到季生家抢走了凤凰图。
&&& 凤凰图一到手,县官真是得意极了。他把宝图挂在中堂,只等着天早点黑下来,凤凰好下金蛋给他。好不容易等到了天黑,果然,凤凰图射出了万道金光,照得满屋子金光闪亮,那凤凰真的从图中下来了。县官以为凤凰下来生金蛋,忙蹲下身子去看,哪知凤凰气势汹汹地向他扑来,没头没脑地乱啄,痛得他在地上乱滚乱叫,等县衙役们闻声赶来时,凤凰早就飞出窗外了。
&&& 县官吃了大亏,心里很不痛快,满腹懊恼。抬头一看那幅白绫绸上,虽然不见了五彩金凤,却还留下了淡淡的影子。他想:“白绫绸还在,秋云既能绣出第一幅凤凰图,注定能绣出第二幅来。于是,他便让衙役们传来秋云姑娘,对她说:“秋云姑娘,如果你能在这白绫绸上再绣一幅凤凰图来,我便把你哥哥放出牢来,让你们兄妹回家。”秋云为了救哥哥,也就答应了。她从县官中堂拿回白绫绸,忍着恨,咬着牙,一针一针地没黑没明地绣了三个月,那绚丽奇目的凤凰图又绣好了。可是,她却留下了一对凤眼没有绣。秋云姑娘把图送给县官说:“先放了我哥哥,再绣凤眼。”
&&& 县官让衙役放了季生,秋云见到哥哥,便一针绣成了双凤&&& 眼。凤凰有了眼睛,展翅飞了下来,驮着他俩飞呀飞呀,一直飞到凤翼山上,季生兄妹回到了家里,从此安居乐业,后来人们就把风翼山改叫凤凰山了。
将军山传说
&&& 四座小山头,主峰高拔挺峻,气势雄伟,如屏障般耸立在孙原镇东端的将军山,把耀州区与富平县截然分开。将军山西北峰高坡陡,怪石嶙峋,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传说秦将王翦曾在这里屯兵、作战。
&&& 相传将军山原名不叫将军山,而叫泰山。王翦将军屯兵泰山数年,他率领将士在山上训练、作战,顽强抗击近五百次来犯之敌,确保了泰山一带百姓安居乐业。王翦将军作战勇猛异常,爱兵如子,被泰山一带百姓广为传颂。
&&& 一日,将军亲率三百余精兵抗击数十倍于自己的侵犯之敌,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将军跃马临阵,冲锋在最前列,敌兵们看着马上的将军如天神下凡,个个吓坏了胆,纷纷落马,敌军主将这时也已惊惶失措,吓得心惊肉跳。
&&& 虽然王翦将军率领的兵士勇猛无比,但敌兵确实太多了,敌兵不敢正面与将军拼杀,但他们从四面八方把王翦将军团团围住,日复一日,王将军和将士们断了粮食,没有外来援兵,原来的三百余将士仅剩不到100人,且将军在战斗中也身受重伤,筋疲力尽。坚持两个月后,王翦将军认为,再这样下去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为了保存力量,只好忍痛下令突围下山。
&&& 军令下达后开始突围,王翦将军让将士们先突围,自己随两名卫兵断后,边行边战,边战边行,掩护众将士突围下山。
&&& 众将士们在王将军和两名卫兵的顽强掩护之下终于突出重围,下到泰山之下的安全地方。可此时,山上只剩下身受重伤的将军一人了。
&&& 王翦将军站在泰山上,双眼望着突围下山的将士,面带胜利的喜悦,他双手紧握宝剑,英姿飒爽的站立泰山上,一会儿将军不见了,而将军站立过的地方变成了由四座小山头组成的大山,人们都说这山是王翦将军变的,因而也就将泰山改叫成了将军山。
杨六郎屯兵宝鉴山
&&& 在耀州城东五、六公里的孙原镇境内,有座平均海拔968.5米,主峰海拔1042米高度的大山。山顶微圆,气势高而不危,大而不昂,怪石林立,野草丛生,人称宝鉴山。
相传,北宋时期,耀州、同官是抵御北辽边塞的要道,北宋常派兵遣将驻守。北宋名将杨六郎就曾屯兵于此地,据守边关,时刻注视着辽军的一举一动。一个秋高气爽的艳阳天,杨六郎率部属百人上山狩猎,杨六郎不但是位带兵打仗的名将,而且也是北宋时期出了名的神射手,他百步穿杨,箭不虚射。每次狩猎满载而归。这天杨六郎和部属们又兴高采烈地带着猎物一路歌唱着往回返。当杨六郎他们下到半山腰时,坐骑突然抬头惊叫一声,六郎不慎将随身宝剑掉入山道旁一神井之中,一时神井里寒光闪烁,从此之后人们便将此山称之为宝剑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时光流逝,人们叫转了,宝剑山变成了宝鉴山。
现如今在杨六郎掉剑的神井旁,有一块将军石,据说是杨六郎掉剑后一时伤悲、惋惜靠过的石块。山中有磷,常在晚间发光,上了年岁的老人们讲,光是杨六郎的宝剑发的,坐在城东墙头上,夜晚常可发现一串串的火光,连接一起呈九莲灯状,光耀如昼,游移不定、时隐时现,是耀州的一景。故清代举人郭泌有诗为证:“山名宝鉴顶微圆,树色苍苍带朝烟,人著晴霞红一片,三农即此卜丰年。”
乔督学过目不忘
&&& 明朝嘉靖年间,小丘镇出了一个有名的人物叫乔世宁。
&&& 世宁自幼勤学,文思敏捷,记忆超群。相传乔世宁初任湖广督学时,适逢朝廷开科取士,世宁即为湖广乡试主考。举子们见新来的主考官相貌平平,又很年轻,还是北方人,便有不少人窃窃私语:“江南才子北方将,陕西人只会埋皇上。朝廷怎么派了个陕西佬来考咱们?”世宁听到后也不计较。到考试完毕后,举子们都滞留省城,翘首等待督学张榜。
&&& 忽一日举子们得知督学大人要去城外湖中阅卷,都感到奇怪,便纷纷赶到湖边。只见湖中一小船,乔督学独坐船上,手执朱笔,阅完一份,随手往湖中一丢。阅了半天,也丢了半天,并不保留一份。数百份考卷竟被督学大人扔的一干二净。顿时岸上一片哗然。待乔世宁上岸后,大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具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