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意向前瞻性人格,创业意向与创业学习的关系研究

北航飞跃手册 | 想创业吗?过来学长问你三个问题
全文字数:3945 阅读时间:12分钟
“创业是一种修行”,回想从创业以来的一年多时间,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断深入,创业在北航等985大学的本科生中,应当属于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正因如此,创业才更像是一种自我修炼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着它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在创业之前,你需要想清楚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创业?诚然,愿意冒险的个性,不甘于阶层固化的心理,同龄人的示范作用都可能构成创业的原始冲动,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在商业运营中,市场中的个体是理性的,因此在迈出创业的第一步之前,必须有足够多的理性理由说服自己,这样创业之路才能走的更平稳,更远。
1.我的创业项目为哪些具体的客户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是刚需吗?还是锦上添花?抑或是为客户创造了一种新的体验和需求?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对于创业之前的本科生有一些难,尤其是初次创业,确定用户需求需要在市场上大量调查和奔波,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妨参考目前提供类似价值的企业是什么样的,或者确立一个对标企业,如果你创造了一个新的体验和需求,不妨先问问身边的同学,或是进行一个小范围的社会调查。当你确立了“这个需求可能会或一定会很强”的想法的时候,这个问题就算通过了。
2.我的团队的技术水平和运营能力能否负担得起这个项目?对于学生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往往拥有宏伟的愿景,服务大众需求,创造万亿市场,打破技术垄断,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宏伟的目标需要与之匹配的能力。比如你现在学习了CPU设计的专业技术,希望解决我国在桌面级CPU领域的需求,,这样的创业项目会走的很艰难,一方面像CPU这种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单单是一个团队能解决的,同时还受制于上下游供应商的生产水平,而且对于学生创业者,进入一个行业壁垒很高的行业,需要跨越人脉门槛和资源门槛,对运营能力是极大的挑战,更切实际的做法可能是提供IP核,和行业上游的企业联合研发生产面向某一专业需求的CPU。
3.在这个项目满足的需求市场中,有没有其他竞争者,他们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学生创业的过程中,这个问题是值得关注的,竞争者情况,往往注定了一个企业的生死。如果你发现需求市场中没有竞争者,那么你首先应当问自己“为什么没有竞争者”,是大家没想到吗?还是这个需求不强,市场不大,利润不高,技术有难度?如果根据前两个问题你能排除后者,那么恭喜你,在一个没有竞争者的环境中,你能够占得先机,拔地而起,你只需要设定一个合理的商业模式,有时,Copy to China是个好思路(比如各种直播平台,团购等)。当然,在更多的情况中,需求市场中的竞争者总是存在的,这时候需要客观对比,作为后发者,必须拥有在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优势,才能占有一定的市场,要么是技术水平,要么是行业资源,亦或是商业模式。举一个例子,现在停车场智能识别收费系统很流行,你有很多竞争者,通过几年研发,你做出了成熟的运动中车牌识别方案,自此在停车场的入口车辆不必再经过停车等待识别的过程,此时你拥有了技术水平的领先,如果你在这个时候还有幸结识了一个给全国停车场做建设服务的建筑商,那么你就拥有了行业资源优势,如果你觉得你的公司员工太少不可能每个停车场跑一次,你选择给全国所有停车场解决方案公司提供你的解决方案,那么你就拥有了商业模式优势(更上游更核心,给淘金者卖铲子)。
如果你顺利的通过了这三个问题,那么可以说你的创业从起跑线上就拥有了一些优势;
也许你在这个时候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回答,或者你不满意自己的回答,这也没关系,The only certain thing in innovation is uncertain。你有充分的时间去边做边思考,包括我自己在创业的初期这些问题也都困扰着我,有些问题甚至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摸索出一些思考,在这些联系社会,联系产业的问题上,没有教科书式的正确与错误,能进行深入的思辨和分析,能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既是一个创业者所应具有的勤奋,也是一个创业者成长的过程。
那么走出了第一步,作为一个初创公司,应该进行哪些建设呢?
1. 技术能力建设:在新形势下,技术能力作为一个公司或行业的门槛和壁垒越来越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和认可,在满足刚需的情况下,技术能力有多强,公司的价值就有多高,一个包含策划,原理设计,工程制造,维护反馈与可靠性管理的核心技术团队是公司内在价值的体现。而这个技术核心团队应当能够同创始人进行有效沟通,一方面服务于公司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提出技术前瞻性建议。
2. 营销能力建设:作为学生创业者,在面对社会和市场时,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这是由于社会经验和阅历不足使然,不论在学校你的社会实践经历多么光鲜,都应该承认此种不足,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是聘请在销售工作有着较为丰富经验的职工,并多跑客户,跑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参加营销策划培训来获得一些实战经验(尤其是对于行业客户的精准营销),营销,应当被和技术能力建设同等对待。
3. 公司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听起来是很虚无缥缈的概念,不过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创业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甚至是无情的挫折和失败,个人的抗挫折能力比起团队的抗挫折能力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团队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时,具有强大的抵御挫折的机能。
4. 股权结构建设:股权结构是公司发展的压舱石,各轮股权投资中的“股权”两字已经说明了他的重要性,学生创业中创始团队往往有很多人,主要创始人可能觉得,既然创立了公司,大家都要占有一定的股权,但随着个人的发展,一些人可能退出创始团队,或无法在公司需要的时候全身心投入,这时,股权的激励作用就失去了他的作用,因此,合理设计股权结构,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契约精神的约束。关于股权结构建设,是一门比较有趣的学问。
5. 初创公司公共关系建设:初创公司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投资,拿到投资的过程中,少不了各种项目路演,各种创业比赛,各种投资人,一个团队的创始人必须要能够自信的展示自己的项目,营销自己的项目,学会各种话术,如何去说服投资人投资你的项目,如何证明项目具有投资价值,如何在各种场合得体的着装,如何针对不同的比赛进行专业化的准备,如何设计你的台词和肢体语言,这需要大量的练习和经验。
以上说了很多General的内容,最后说说我自己近一年的创业经历吧,最开始其实我没想搞得这么大,可以说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创业者,项目来源于第27届冯如杯科技竞赛项目,做这个项目最开始和多数冯如杯项目一样,都是看到了网上一个比较酷的科技制作idea,然后在那个的基础上做了一个性能更强,理论更完善的,在工程实现的过程中找到了我的技术合伙人,当时因为比较流行科技项目有一定应用前景的再报一个创业项目,于是我们就报了一个创业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我的商业合伙人,在参加各种比赛的过程中很多投资人跟我说,“你的技术有应用价值”,然后我们大概做了一下调研,觉得应用场景还是有的,就决定创业,其实当时不论是市场还是技术都不是很成熟,甚至后来的一些专业研究还推翻了之前的一些理论,但我们还是踏出了第一步。
前半年因为还在学校有课程的原因也是磕磕绊绊的,市场定位一直找的不是很准,总是处于“我的技术可以做这个,也可以做那个”的状态,市场切口定的不准确,然后商业模式也不清晰,另外做硬件还需要的供应链也都没搞定,基本是凭借着一个Idea的PPT去了很多路演和创业比赛,拿了一些奖项,然后在北航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上确定了投资意向,大概是冬季拿到了种子轮的投资,开始了运作。
后来的事情其实比预想的要顺利很多,当你很认真的对待创业和公司时候,它自然会认真的回报你,不仅仅在理论研究上进展很快,产品,供应和销售也都有了很快的进展,产品定位的问题也随着不断深入的市场调查和深入用户得到了清晰和明确,其实只要大致感觉有这样的需求,那么深挖下去,细分下去一定能找到一个细分的市场,去匹配产品或者让产品稍加改动适应市场。
现在公司逐渐发展稳定了,回想起这将近一年的时间,有很多容易放弃的时刻,其中在拿到奖项,实现了一个小目标的时候是个人最容易放弃的时刻,可能是一种单纯的想把项目走的更远把事情做好的冲动支持我走过了这一关,而接受投资,决定真正全身心投入之前是团队最容易放弃的时刻,是团队的相互支持形成的正反馈,以及充分的权衡利弊之后仍然保留的创业激情支持团队走过了这一关,在创业的道路上,没什么困难能够阻挡一个有清晰目标,有可靠手段,有明确市场的团队,只怕个人或团队内生的退却投降的心理。
回到最初提及的创业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我想创业带给我的是一种产业界的思维,在学术界,追求的是原理的先进,方案的优越性,但有时,是一种不太在意实用性和产品化的原理创新,而在产业界,则是在经济性,性能,生产性,可靠性上作出的权衡,是一种工程化的解决问题的统筹思维,更有一些经世致用的味道在里面。而在技术和产品之外,创业更是一门社会学的实践,统筹,投资,社交,营销,经营,通过创业来了解产业,了解社会,同时也培养了一个人独立而自信的人格,全局观念,逻辑思维,理性思维,从人生经历上来讲,是宝贵的。
创业不易,大胆创想,周全分析,坚持就是胜利。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2014级本科生
·曾获冯如杯科技竞赛一等奖,冯如杯创业大赛金奖,创青春首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发表论文及专利多项,将在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实践
·目前公司服务于智能制造领域,提供工业自动化元件及生产线解决方案,已获融资1600万元
编辑 / 10w+的梦想
图片 / https://unsplash.com/
来源 /《北航飞跃手册·2018版》编辑部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大学生前瞻性人格与时间洞察力的相关研究--《西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大学生前瞻性人格与时间洞察力的相关研究
【摘要】:
时间和空间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Lewin在场理论中提出时间洞察力是生活空间的一个要素,个人的生活空间不仅指现在,也包含于过去和未来之中。个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作用造就了一个人的人格;而时间洞察力反映的是个体对时间认知、态度、行动倾向的人格特质。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已经被看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指个体对于时间的认知、体验和行动(或行动倾向)的一种人格特质。另外,Bateman,Crant(1993)根据互动论(interactionism),将个体主动改变环境的行为视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个人特质或行为倾向的结果,他们将这种特质称为前瞻性人格(proactive personality),意指个体不受情境阻力的制约,主动采取行动以改变其外部环境的倾向性。本研究试图通过探讨前瞻性人格与时间洞察力的关系,管窥人格层面时间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对前瞻性人格量表进行修订,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前瞻性人格与时间洞察力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修订后的前瞻性人格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前瞻性人格有三个维度构成:完美性倾向,机遇识别力和意志坚定性。分别代表了前瞻性人格的情感、认知和意志方面。
(2)男女大学生在前瞻性人格三个维度极其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前瞻性人格在年级上存在差异,并且,在前瞻性三个维度及总分上,大学生在大二年级达到最高值,大三、大四逐渐下降;文科大学生前瞻性人格在总体和机遇识别力维度显著高于理科学生;理科大学生在意志坚定性维度显著高于文科学生;在完美倾向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3)在时间洞察力广度上,高前瞻性人格更倾向于未来广度,低前瞻性人格更倾向于过去广度;高完美性倾向性更倾向于未来广度,低完美倾向性更倾向于过去广度;高机遇识别力更倾向于未来广度,低机遇识别力更倾向于过去广度;与高意志坚定性相比,低意志坚定性更倾向于过去广度,而在未来广度上,高低意志坚定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在时间洞察力心理结构的时间取向方面,高前瞻性人格更倾向于未来取向,低前瞻性人格更倾向于过去取向;高完美倾向性更倾向于未来取向,低完美倾向性更倾向于过去取向;高机遇识别力更倾向于未来取向,低完美倾向性更倾向于过去取向;低意志坚定性更倾向于过去取向,而在未来取向上,高低意志坚定性差异不显著。
(5)在时间关联性方面,前瞻性人格更倾向于分离型,低前瞻性人格更倾向于包含型;高完美倾向性更倾向于分离型,低完美倾向性更倾向于包含型;低机遇识别力更倾向于包含型,在分离型上,高低机遇识别力差异不显著;低意志坚定性更倾向于包含型,在分离型上,高低机遇识别力差异不显著。
(5)完美倾向性分别对时间支配、时间取向、时间关联性回归显著;机遇识别力与时间关联性回归显著;意志坚定性与时间取向回归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B844.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吕厚超,黄希庭;[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赵忠宇;;[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刘少英;江勇;;[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S2期
黄希庭;[J];心理科学;2004年01期
夏晓娟;廖凤林;;[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4期
李晓;杨恒辉;屠采撷;;[J];珞珈管理评论;2010年02期
罗露;吕厚超;;[J];心理研究;2010年01期
陈燕;朱琳;;[J];魅力中国;2010年12期
毛晋平;文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叶莲花;凌文辁;;[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夕林;宋尚桂;;[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宋其争;林晓玲;;[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陈永进;黄希庭;;[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陈永进;;[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潘陆山;王重鸣;;[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A];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索涛;[D];西南大学;2012年
朱丽雅;[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屈蕾;[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冯缙;[D];西南大学;2008年
任磊;[D];河北大学;2010年
张佳;[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韩颖;[D];济南大学;2011年
柯晓扬;[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麻剑;[D];兰州大学;2012年
李妍;[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赵幸幸;[D];广州大学;2012年
王奕冉;[D];河南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大学生前瞻性人格、创业意向与创业学习的关系研究--《河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大学生前瞻性人格、创业意向与创业学习的关系研究
【摘要】:
目前,由于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加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影响,使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创业在我国日渐火热。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目前就业问题的一个根本途径。本文以大学生这一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创业学习的情况及影响因素,以期能更好的帮助大学生顺利创业。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大学生创业学习、前瞻性人格、前瞻性人格对大学生创业学习的预测作用、创业意向在前瞻性人格和创业学习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共发放问卷850份,综合考虑人口统计学因素,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得到如下结论:第一,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前瞻性人格量表、创业意向量表和创业学习量表都具有较高的信效度,达到了心理学的要求。
第二,大学生创业学习各维度与前瞻性人格各维度、创业意向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前瞻性人格、创业意向可以有效预测大学生创业学习。
第三,中介效应检验,创业意向在完美倾向性和创业学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创业意向在机遇识别力和创业学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创业意向在意志坚定性和创业学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第四,大学生的创业学习、前瞻性人格和创业意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创业学习、前瞻性人格和创业意向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创业意向在专业上有显著差异,创业学习在学历和年龄上有显著差异,前瞻性人格在是否有家人创业状况上有显著差异。
今后的研究将对影响大学生创业学习的更多因素进行探讨,建构更加完整的大学生创业学习的模型,同时采用更多研究方法开展深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G645.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文芳;[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商佳音;甘怡群;;[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钱永红;;[J];技术经济;2007年07期
丁桂凤;耿英伟;;[J];心理研究;2008年06期
范巍;王重鸣;;[J];人类工效学;2006年01期
范巍,王重鸣;[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叶莲花;凌文辁;;[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3期
魏江,沈璞,樊培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袁安府,潘惠,汪涛;[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岳枫;[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杨;[D];浙江大学;2005年
贺丹;[D];浙江大学;2006年
徐进;[D];浙江大学;2008年
冯缙;[D];西南大学;2008年
陈静;[D];河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课题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朱祖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张同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葛明贵;漆文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朱祖林;汤诗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刘敏;庄伟;曹晖;赵富才;;[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刘敏岚;;[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张丽颖;李胜连;;[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薛景丽;郑新奇;刘敬玉;;[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齐昕;刘家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曾晓强;;[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张玉柱;金盛华;;[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张玉柱;;[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许劲;;[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朱海就;张昭时;;[A];浙商研究2011[C];2011年
李扬;;[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丁海峰;童毕建;廖珺;;[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王纾;;[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张言彩;韩玉启;;[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曲宝增;;[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刘凤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喻登科;[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董媛媛;[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李思志;[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刘嘉莹;[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陆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朱俊;[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赵书松;[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文鹏;[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卢菲菲;[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周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孙超;[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史永凤;[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侯胤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周楠;[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年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丁莉娜;[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阎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张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葛明贵,余益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商佳音;甘怡群;;[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聂衍刚,蔡笑岳,张卫;[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钟文娟,毕勇毅,吴汉荣,王礼桂;[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5期
谭佳;苏文平;;[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王馨竹;;[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4期
郭本玉,范虹江;[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3年03期
孙洲;徐速;;[J];心理研究;2009年01期
司继伟;[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2期
刘万伦,沃建中;[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华容;[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石常秀;[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赵小云;[D];西南大学;2007年
陈美君;[D];暨南大学;2009年
黎青;[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毛晋平;文芳;;[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登峰,崔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张俊;颜吾芟;;[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杨静文;;[J];商业研究;2005年22期
魏江,沈璞,王新礼;[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李芹;;[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朱仁宏,陈灿;[J];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01期
贾海宁;[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吴晓波;[J];管理工程学报;2000年S1期
杨学锋;[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朱仁宏;[J];管理科学;200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正卫;[D];浙江大学;2003年
宋其争;[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柯年满;[D];浙江大学;2005年
龚志周;[D];浙江大学;2005年
吴东晓;[D];浙江大学;2005年
张炜;[D];浙江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党卫华;;[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萧金权,吴光辉,刘清;[J];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10期
秦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01期
付永发;[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耿文男;[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高名全;;[J];辽宁高职学报;2006年01期
赵青;;[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6年03期
丁陆爱;;[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徐龙年;;[J];丽水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周丕启;;[J];国际论坛;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定财;;[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尹继志;;[A];2007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陆蕾;郭明;;[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蔡颖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解桂萍;;[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李永贤;;[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黄芳;;[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肖劲松;;[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徐鹏;蒋定尧;陈贤宜;陈英;;[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张丽珊;;[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文艳;[N];西安日报;2011年
本报记者 钟敏;[N];通信产业报;2002年
彭尧;[N];新闻出版报;2000年
王擎;[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杜鹏;[N];黄石日报;2010年
傅北水;[N];光明日报;2001年
沙世会;[N];光明日报;2001年
白志宏;[N];中华新闻报;2002年
本报记者 李映宏;[N];证券时报;2002年
张燕鹰;[N];中国文化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利;[D];中南大学;2011年
程召平;[D];山东大学;2011年
温灏;[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慧;[D];河南大学;2010年
唐应天;[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唐勇;[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左勤程;[D];河北大学;2006年
张银芝;[D];西北大学;2006年
张洪波;[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张代强;[D];吉林大学;2007年
宋修刚;[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周夫;[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兰君;[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高校创业教育论文8篇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阅读次数:人次高校创业教育论文8篇1.VIP俱乐部2.查看资料3.订阅资料4.在线投稿5.免费阅读6.会员好评7.原创检测8.教材赠送9.联系我们10.常见问题
第一篇:创业广谱式价值
一、创业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一)从创业教育学研究对象视角来看,“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是对创业教育学科研究的丰富与发展创业教育学是以创业教育的现象和事实以及现象与事实之间的规律与本质为研究对象,这些现象和事实、规律和本质都逻辑地、内在地蕴含在创业教育实践这一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因此,要研究这一现象和事实,要把握这一规律和本质,就得首先把目光投注在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上。离开了对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创业教育学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彻底抽掉了创业教育学的实践基础[2]。为此,创业教育实践作为创业教育学有机组成部分,对其体系进行完整、系统、科学的研究和构建则是创业教育学科深入发展的必然需要,具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双重价值和意义。
(二)从创业教育学科理论转化视角来看,“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有助于创业教育学科理论的转化与吸收创业教育实践研究过程中,包括三个不同层面的内容:一是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本身。我们将此层面概括为是实践层面或微观操作层面;二是根据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出的经验和认识。我们将此层面概括为初级认识层面或中观总结层面;三是根据实践活动及其经验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创业教育和理论。我们将此层面概括为高级认识层面或宏观理论提升层面。这三个层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构建和形成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和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等理论内容都具有不同的价值和作用。学者彭钢对这三个层面内容的关系做了清晰的阐述,他指出: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是经验、思想、理论的实践基础,它的实际内涵比概括出来的认识、经验、思想、理论要大得多,因而潜藏着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具有多次加工处理的可能性。问题是如何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创业教育学的逻辑结构的分析、转换机制和问题探索规程,使之从未知转化为已知。认识和经验较之实践活动的丰富多彩,显得概括和抽象,经过了加工和提炼的过程,但又比思想和理论具体、实在和鲜活,既可以直接纳入创业教育学的逻辑结构,也具有再次加工和开发的潜在价值。思想和理论是一种抽象化和概括化的东西,它已经揭示和触及到创业教育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性的东西,因而已具有知识和材料的统摄和整合作用,可以通过一定的分析、转换机制,经过重新解释、说明和界定,吸收、归并到创业教育学体系中去,使之成为创业教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2]。为此,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将会有效地促进创业教育学科理论的转化与吸收。
(三)从创业教育培养目标视角来看,“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有助于对开创型个性的深刻理解和展现有学者指出[2]:开创型个性作为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善于在已有的社会秩序、规范、条件、关系和格局下,创造新的秩序、规范、条件、关系和格局的,由各种心理要素共同参与并综合表现在身心各个方面的,明确指向和影响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总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以及其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一是开创型个性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展和形成的,同时必将自主地、积极地、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开创型个性在变革创新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唤起主体各种心理因素的共同参与,并综合表现个体身心的各个方面;三是开创型个性是一种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相互交融、相互依托的总体性概括,因此,其指向性十分明确,即社会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对开创型个性基本内涵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开创型个性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时刻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环节来展现并发挥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加深了对开创型个性内涵的把握和理解。而社会实践活动又是“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开展和加强“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对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刻理解与展现。
二、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功能视角来讲,高等教育应构建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是国家持续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智力资源,在社会,高等教育的地位和功能面临新的挑战。即高等教育的传统职能对于传递、专业技能传授等尚具有维持作用,但其单纯的科研、功能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站在经济的国际大背景中审视、思考大学的运营与发展,可见世界各国的大学都处在内外部环境急剧变革的压力和挑战下。为此,在政府的改革推动下,在企业经营的成功范式下,未来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构建培养的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近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也明确指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可见,国家已将通过加强创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富有前瞻性战略摆在了教育持续发展的高度加以重视。为此,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及其实践,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创业,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视角来讲,高等教育开展创业教育及实践有助于促进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全球化是当前高等教育所有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基本背景,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的几乎所有改革措施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模式作为学习与借鉴的对象。相对于其他高等教育课题来说,虽然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发达国家也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但相比较中国而言,欧美发达国家却已经积累起了相当多的经验,无论是在还是在师资,以及办学模式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借鉴经验。同时,我国高校在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缺乏经验,而全球化浪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再加上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高等教育领域合作办学领域的扩展,都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了在创业教育方面进行合作办学的美好前景。从近些年国外高等教育机构与我国高校合作办学的良好势头和我国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激情与巨大社会需要来看,今后以类似于中欧国际商学院模式的有关创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这种中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实施创业教育的方式,既可以很好地借鉴欧美国家高等教育机构成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经验,也可以使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较短时间内综合采用全球优良教育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6]。因此,创业教育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大势所趋。早在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组织成立50年以来首次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两个文件都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毕业生不应该仅仅是求职者,还应该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是创业。为此,高校创业教育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大势所趋[7]。它的全面系统实施有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三、大学生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根据人本主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种:生理的需要、情感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在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同时指出,能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个体在整个人群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少。因为要达到自我实现,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明白,创业虽然难,但是更具挑战性并且更能体现个人的价值。为此,大学生创业在现实中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而根据创业的特点,在创业教育实践全过程中也确实可以帮助大学生个体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创业教育实践过程有助于个体主体性的实现。在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为主,教育者在其中仅起到指导和启发作用。大学生作为一名创业者,对创业教育实践全过程都具有自主性。如在创业阶段,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等优势选择自己的创业项目类型———广告公司或动漫或服装设计;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创业企业的类型———个人工作室或有限责任公司;同时也可以自主聘请企业或合作的工作人员。在企业经营阶段,大学生同样有很大的自主性对企业经营进行决策,大学生的思想在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展现。
(二)创业教育实践过程有助于激发个体实现梦想的动机。大部分大学生把创业行为作为自己的一种梦想或理想去实现。创业教育实践全过程等同于一种自我实现动机的激发过程。一旦这种动机被激发,则必然会有一系列指向性动机的行为出现。大学生会比平时更努力地去查阅创业企业相关的资料,通过学习获得创业相关的知识或技能,观察并模仿他人成功或失败的创业经验,力求使创业获得成功。
(三)创业教育实践全过程是对自我极限挑战的过程。个体的极限包括很多种类型,如身体极限或精神极限等。这一过程不是对大学生某种极限的挑战,而是对大学生个体综合极限的挑战。创业实践过程的艰辛使得大学生个体的身体极限得到挑战;而创业过程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又是使大学生个体的精神极限得到挑战,经历过创业的个体能够实现多种类型的理想。
四、民族创新能力提升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而创业就是这种灵魂的体现。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创新和创业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创新包括程序、、及组织的创新,也包括理论的创新。它们的共同本质在于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或使社会进步成为可能[8]。创新具有新颖性、前瞻性、艰巨性等特性。创业属于一种组织内的创新活动,是创新的主要体现。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竞争加剧,而中国要想在国家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实现从人口大国向大国的转变,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必须挖掘大学生这一最具创新潜力群体的创新能力。它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这说明了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与民族创新能力的要求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高校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有助于教育者挖掘出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创新能力,提高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力。创业是一个充满风险和创新的活动,从一个新企业的成立到运行、成熟壮大,这一过程能够充分体现和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锻炼个体的创业能力。有学者曾提出,创新应包括三个方面的素质:一是专注,二是勇气,三是特立独行。创业作为创新性的一种体现,同样包括三种素质。大学生创业首先要作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在困难面前能够坚持下去。另外,大学生创业同样需要勇气,需要放弃安逸的工作、选择不确定的勇气。创业还需要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与思想。高校不再仅仅是产生理论家、思想家的摇篮,更是培养出现代经营理念的优秀创业型人才[9]。大学生的这种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维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因此,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并进一步为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贡献。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从创业教育学科发展角度还是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角度,无论从大学生自身价值实现角度还是从民族创新能力提升角度,“广谱式”创业教育实践在高校都有进一步开展和研究的必要性,它的系统科学推进有助于创业教育整个体系的科学化、规划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将“创业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作为自己未来的一种职业选择”,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批优秀创新创业型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商应美 马成龙 方琳 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二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一、创新创业教育范式
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相当普及和完善。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种教育甚至延伸到中学教育,形成了从中学到大学层次不同的课程,这种教育范式现仍在不断扩大和深化中。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是创业实践蓬勃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也提升和促进了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实践的发展。不仅美国,日本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有其独特之处,得到了政府和的重视,有着六十多年创新创业教育的日本大阪商业大学是创业教育的典范,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世界创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呈现出广度和纵深发展的趋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多方面的规范还不成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整体较为落后,很多高校者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上存在认识偏差,从国家层面上缺乏一套本土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通过分析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范式理论,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范式应包括教育理念、理论基础、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路径选择。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从以“接受继承”为主转向以“发展创新”为主,面向未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素质教育时代特征的具体体现,也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落脚点,更是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颠覆。敢于超越,敢于质疑,勇于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基本素质,这是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生存理念和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生存的本领,它教给人们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教会人们学会创造,引导人们去开拓一种新的生活领域与生存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范式的核心内容。[1]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1.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概念在学界争议较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就是利用先天性生物遗传因素的正面因素,发挥教育的培育塑造功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应对挑战、积极参与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培养学生主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方法,把握创新的基本要素和精神实质,打下扎实的创业基本功,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适应现代化的各种挑战的教育[2]。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应以树立学生正确的创业观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增强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独立自主地参与实践,合理科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健康积极的情绪,树立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彰显鲜明的创业个性,培养持久的创业好奇心和自信心[3]。也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应运而生的教育理念,必须以务实创新为主导思想,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创新精神、创新本领、创新人格[4]。
2.创业教育
相对于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在理论界取得了普遍一致的认同,创业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创业教育是指以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引导和挖掘学生创新潜力、基本技能及实践应变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创业骨干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狭义的创业教育即指创业基本知识教育,以培养独立自主的创业者为唯一目标,通过训练和教育帮助学生获得创业必需的理论、技能、方法和资源,使创新创业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人类社会的教育先后经历了守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阶段。一直以来,守业教育是指以维持旧业、囿于现状的封闭思想为指导,以保持传统和维持常态为其目的的教育活动[5]。而创业教育则是指充分利用学生的创业潜质,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一流企业家的理论创新的教育改革,创业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做好前期理论和实践准备,树立创业观念、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6]。
3.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界的分歧也很多。有的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要求的教育范式和教育理念的改革[7],其中心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创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本领的高素质领军人才。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解读,目前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内容差不多,本质上是一回事;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混淆为同一概念;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8]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包含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将创业教育作为指导原则,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觉悟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未来的创业提供必要的专业基础、实践指引、创新观念的一种教育范式。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存在问题
(一)各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经验
1.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提高为侧重点。代表性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是这类创业教育的特色,使创业教育回归到素质教育之中,将理论思维训练和实践创新培训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方面,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接触面,调整和优化教学设置和教学,增加非专业知识的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开设“创新思维”、“企业文化”、“产业经济学”、“创业心理调适”等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及时掌握和跟踪学科前沿研究状况,尝试交叉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交流与互动,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以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为根本出发点。在实践创新培训方面,鼓励学生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各种必要条件和环境因素。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跟踪反馈等方式,形成以培养学生创业者为目标、以政府政策和学校资助体系为核心动力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
2.以提升学生素质和增强创业技能为侧重点。代表性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类创业教育的特色是巧妙运用商品经济规律和创业规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业务上具体指导学生怎样科学创业,并积极为学生创业搭建资金、技术、政策等平台,提供创业公共服务。学校成立创新学习载体即创业管理学院,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确立系统的创业规划方案,搭建良好的创业服务平台和载体,为学生创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校拿出一定资金专门设立创新创业资助基金,相关部门通过对学生的创业计划书进行审核给予学生创业资金扶助。
3.以注重创业实践的整体性、系统性为侧重点。代表性院校:宁波大学这类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是以创新创业规划设计为依托,采取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并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为人才的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平台和条件。这种教育既是创业实践活动的延伸与升华,又包含具体的运行规律和机制。它把创业实践的各个组成部分整合为包括创新案例体验、创业基础理论、创业基本技能培训等5个方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方案”,并将培训效果和学习成绩纳入学生创业培训的反馈体系,及时对创业培训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积极因素,使创新实践的效果最大化,实现人才的健康发展。
4.综合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代表性院校:清华大学这类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是一方面将创新教育的内容外延最大化,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强调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强调动手能力的增强,强调创业素质提高的同时强调创业环境的优化,注重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强调多视角、多方位地解决创业中面临的问题。
(二)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大学教育教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新创业教育,其理论地位和实践意义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多依附于经济学科和企业管理学科。绝大多数高校过分强调实用主义原则,忽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战略意义,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等方面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造成诸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模糊,往往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眼光,教学和实践脱节问题非常突出,使高校教育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创新创业教育受到“第二课堂论”的影响
大量调查发现,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大多停留在书本上、课堂上和生活中,从而导致创业教育与创新实践的脱节。很多人习惯性地认为,创业教育就是紧密结合实际的创业体验和锻炼,包括个人创业规划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成功企业等,造成对创新教育的狭隘和片面化理解,这种认识和实践把创新教育庸俗化和简单化,往往忽视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等内在涵养的培训,造成学生的内在创新动力和后劲不足,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制约了创新潜力。
3.创新创业教育受益范围有限
目前,我国大部分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受精英教育思维的影响,只关注部分优秀学生,学校也更多关注理论,忽视实践,关注结果,忽视基本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很多学生只能是创业创新的看客,使创业创新教育的参与度不够,社会影响有限,背离了高校教育的原有精神。实践中,很多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能力不够,适应创业能力更差,大多数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动手能力较弱、管理经验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差,创业失败后往往怨天尤人,调整能力不强。
4.创业氛围和环境亟待优化
目前,受政治体制和历史人文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创业者对创业环境的评价不高,普遍认为创业环境缺乏公正、透明,官商勾结盛行,政府支持力度有限,对于创业者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尊重支持的氛围,这些因素导致创业者的积极性不高,对未来的信心也不足。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实施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新的创业教育模式
鉴于目前各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差异较大、效果不一,普通各校、职业技术学院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学生的创业发展一般规律以及现实的政策法律支持现状,引导学生如何创业。课程设置是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所在,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健康人格的培养,其中任何一项都离不开教学内容的支撑。除了专业知识以外,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政府的公共服务力度、全社会的法制环境等都是创业成功的知识保证。因此,实施创业创新教育,在课程设置这一块,要注意增加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保证必需的必修课,增加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选修课,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将来的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如果说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在课程设置,那么师资队伍建设就直接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执行效果。要鼓励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夯实创业创新理论基础,改革教学方法,密切结合实践开展案例研究和教学,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支持教师深入基层感知创新实践,开展创新研究,帮助教师成长为学生的创新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导师。此外,也可以放眼社会,另辟蹊径,从经济社会发展一线中聘请成功的老校友、创新创业带头人、相关领域研究者等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建立一支内外结合、高低搭配、各有所长的师资队伍。
(三)推进创业实践活动开展
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贯彻落实,通过举办创业成就展览、创业知识理论研讨会、精英杰出人士的座谈交流会等方式,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创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创业竞争的挑战。各级主管部门应积极帮助,将创新创业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孵化,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营造创新氛围,努力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打造一支创新型、年轻型、开拓型的创业人才队伍。“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在1998年由清华大学发起,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这种创业计划大赛依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价值规律,要求参赛的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确立一项创业主题,经过大量的实践和论证,完成严谨科学、翔实生动、操作性强的创业蓝图实施规划,积极引导创业计划与社会各界的创业相结合,这项活动对大学生创业技能的提高和创业经验的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工作研究和
经验来源于基层,创造来自于基层。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一线调查研究,将各地创新实践中涌现出的典型优秀案例集中起来,总结创业经验并进行推广,然后组织经验交流会,根据创新实践中反馈的问题及时对创业经验进行调整,使之达到最优化。
作者:王为民 工作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一、创业的概念分析
经济管理学对“创业”的研究比较早。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RicharddeCantillon将创业者、企业家一词作为术语引入经济学。早期“创业”被简单定义为“新企业的创建”(Low和MacMillan,1988)。20世纪,创新被引入创业研究中,熊彼特认为经济均衡状态一直保持到被创业家用“破坏性创造”打破为止,并将创业界定为新产品、新工艺、新组织和新市场的组合。1987年,美国管理学会把创业解释为新企业、小企业和家庭企业的开创和管理,以及创业家的特征和特殊问题[1]。由此可见,经济管理学对创业的界定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一般性的企业创建管理和基于创新的创业。
西文中的创业有两个词“entrepreneurship”和“venture”,二者最初的字面意思都不是创业,是在实践中逐步获得了丰富的内涵[2]。前者中文翻译为“企业家精神”或“企业家活动”。“venture”则更多地侧重于对创业、商业风险的描述。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柯林•博尔博士提出了“enterpriseedu-cation”的概念,被译为关于事业心和开拓的教育,后逐渐被称为创业教育[3](P7)。这是国内普遍认同并广泛使用的概念。“Entrepreneurship”来自于拉丁语动词“inpre-hendo-endi-ensum”,意思是“去发现、去感知、去看、去认识和去俘获”[4](P19)。显然,这是一个具有深刻哲学意味的词汇,首先,“去发现、去感知”的基础是好奇心,唯有强烈好奇心的驱使才会有发现、感知的动力;其次是对已知的建构和管理,这是对探索未知的准备工作;最后就是感知、发现等动作行为之后的结果,本文认为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对象。简单描述“Entrepreneur-ship”,即是由已知到未知的探索。从词源的角度看,古典的创业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对已知的建构和对未知的探索。显然,不论建构还是探索,都是存在风险的,即从事一般性的企业创建和新产品、新工艺、新组织和新市场的创业都具有风险的属性,强弱程度不相同。这同经济学对创业的理解是一致的。创业一词在中文中,主要是开创基业的意思,古时多作“剙业”,主要表达王侯将相开创基业或建立一番事业的意思,倾向于表达建构的意思。以表示动作的“创”(开创)加上名词“业”(基业)形成的动宾结构,是“创”和“业”简单复合的结果,只具备表达一般性企业创建的意思。要注意的是,组合成的“创业”的意义应该对应“Entrepreneurship”的整体意义,但是一般性企业创建难以准确指出“En-trepreneurship”所具有的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及其风险性的意思,所以简单复合无法表达“En-trepreneurship”概念的全部属性。这可能是翻译过程中或者使用过程中意义的缺失现象,在引导创业活动时会产生偏差。让我们从古典回到现代。在高校语境中,创业概念的使用主要也可以区分为两类:带有建构属性的创业,以校园代理、网店等商业活动为主;通过课程培训、创业计划竞赛等向学生传授企业创建管理知识的创业教育等;表达一种吃苦耐劳、荜路蓝缕的精神状态;同时也有具有探索性的创业,例如以专业知识产权技能为依托的商业活动,涉及大学治理结构,特别是知识资本化、产学研等高等方面的问题等。在二者之中,本文主张在高校开展具有探索属性的创业,并努力使之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模式述评
在对创业和创新创业属性研究的基础上,让我们进一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当前,较流行的模式有:素朴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商学院创业教育模式、“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专业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业型大学模式等。
(一)素朴的创新创业教育
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举办和引进竞赛,本文统称之为素朴的创新创业教育。1989年,在国家教委的统筹下,清华大学等高校和全国学联、中国科协等单位联合发起举办了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流会,迄今已举办了13届。随着社会对创业的逐渐熟识以及国外创业教育不断被介绍到国内,20世纪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青年学生又把美国创业计划竞赛引介到国内。1998年,清华大学举行了中国最早的学生创业计划竞赛。1999年,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等单位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成功举行,迄今举办了8届。在这一阶段,竞赛成为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最为有力的动力。综观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基本上都会涉及到“挑战杯”。在这一下汇聚了创新竞赛和创业竞赛两个子品牌,并对其严格区分开来进行宣传引导。创新竞赛是指课外科技创新成果方面的学科竞赛。创业计划竞赛采用模式,参赛者组成竞赛小组,围绕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概念,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标,完成创业计划书[3](P10)。在设计竞赛的过程中,创新与创业从一开始就被分割开来,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明显地先天不足,创新和创业成为了完全不相关的两件事情,导致了在后来的竞赛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参赛人员直接使用老师的科研成果、创新竞赛成果直接用于创业竞赛等。但是,高校师生对创新创业的需求却已经有了萌芽,素朴创新训练和创业竞赛满足广大师生素朴的创新创业需求。之后,创新创业竞赛的发展逐渐有学科化、专业化的趋势,例如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机器人竞赛等,更加偏向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问题,偏向于知识的资本化。
(二)商学院创业教育模式
商学院(管理学院)内部创业学科的发展,被称为专业模式或是聚焦模式[7](P183)。2004年,教育部在浙江大学设立了“创业管理”硕士点和博士点,在本科阶段设立“创业管理”方向并与国外多所专业院校建立了国际合作课程。同时,中国高校开始广泛引进国外创业教育项目,SYB(StartYourBusiness)、KAB(KnowAboutBusiness)等创业教育项目和课程在中国的商学院里得到了推广。2009年,浙江大学与百森商学院等国际一流商学院联合创办了“全球创业管理”硕士研究生项目,国内掀起了一股以商学院为主力的创业教育潮。而学界对商学院模式的弊端已有较深刻的认识,其受经济学影响太深,照搬了商学院的教学方式,过于聚焦企业管理。该模式让商业计划成为了创业的代名词,并将之置于核心位置,削弱了非商业环境下创业的潜能,创业环境过多地集中在市场模式,教学设计集中在创业行为培养,忽略了创业技能态度的培养等问题。高校很难接受这种以商业为主导的模式,需要对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有效改进[7](P187)。从本质上来说,商学院模式不同于其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于它所传授的就是创业知识本身,即为了创业而学习创业。这种模式应该属于具有创业属性中的建构范围,这和创新创业教育旨在传授创造性工作是不一致的,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应该是一种非典型模式。学者克兹也指出,创业教育在美国的商学院已经成熟,但在、工程、、科学等学校的需要却正在成长之中。真正的挑战是出现一个新的范式,将对商学院已经发展了50余年的教育模式取而代之[8]。
(三)创业型大学模式
“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University)模式被认为是教学型、研究型大学之后的第三种大学模式。创业是大学从知识的保存、传播和创造的基本功能之外,衍生出的第四种功能。亨利•埃兹科维茨认为,经常得到政府政策鼓励的大学及其组成人员对从知识中收获资金的兴趣日益增强,这种兴趣和愿望又加速模糊了学术机构与公司的界限[10](P28)。“创业型大学”的关键是建构了以知识资本化为中心的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关系,大学、企业和政府是平等的,在促进创新和产业进步的过程中,一切以需求为核心。这一模式具有大学高层管理者全力支持、自上而下推动的特征,广泛成立专门开展创业教育的机构、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等特点,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行为、创业技能和创业态度,注重学生创业情感智力的发展。有学者对美国排名前38所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发现有74%的高校采用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所以说创业型大学模式正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趋势[11]。国内学者有的将创业型大学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高级形式,可能需要进一步厘清这个概念。一方面,创业型大学所指的是大学治理、高等教育管理层面的问题,这是组织转型的问题,是教学型、研究型大学如何更好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创业型大学显然涉及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只是创业型大学的一部分或者说其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更直接地说是创业教育已经融入了创业型大学。大学以知识换取资金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传统,收徒取酬,关注实际利益,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客观上推动了对国家社会、政治法律、人类社会形式和规则的认识。目前创业型大学就是否确定是大学发展的一个确定性阶段有待商榷,同时在国内普及是否同样有效也待观察。因为国外创业型大学是建立在研究型大学基础上,而国内却并不如此,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层次类型的大学都在探索创业教育。从逻辑的可能性上来说,各种不同层次的大学需要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
三、策略研究
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经历了素朴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传统商学院组织模式、创业型大学组织模式等多个阶段、体系和模式,其内容从以商业计划为核心转向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教育对象从以商学专业学生为主拓展到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特征从具有广谱效应的模式发展到专业化、技术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这对于宣传鼓动、营造氛围、形成文化起到了较为成功的作用。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过程看,具有广谱效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延伸发展了商学院模式,但未能真正实现知识资本化。广谱效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创新创业量的覆盖,急需解决的是质的提升。同时,国内大多数高校似乎难以达到创业型大学的要求,同时又要摆脱商学院的弊端。这一系列的问题所指向的就是构建适合当前教育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切实提高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本文提出以下四个模式构建策略以供商讨和批评。
(一)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
我们使用“创业”概念,基本上是在日常语境中使用,缺乏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有泛化的倾向。这也说明创业的概念具有丰富外延。这个概念不但很难讲清楚,而且一直在变化,用马克思的话说叫做“实践的概念”。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是根据自身关心的热点问题,恰如其分地关注创业,很少有学科会主动去考虑创业的基础理论及自身的理论构架。甚至其概念的界定都没有严格按照形式逻辑中关于“种差+属”的定义方法来界定,而是以较为随意的类比、列举、描述等方式界定创业[1]。这就使创业在高等教育中的运用成为了一件非常具有危险性的事情,因为传授给学生的“创业”,一方面是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一般化。所以,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进一步明确是开展具有探索属性的创新创业,而非一般性的商业贸易,要努力让师生从知识中获得掌握知识资本化的能力。
(二)确立知识资本化的核心地位
国内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或核心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意识和精神等,其本质指向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这无可厚非,但是光靠理念的指引,效果却并不好,这些理念都是完全正确而且值得提倡的,但是在操作中却存在诸多困难,不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对于高等教育所鼓励的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一般性企业创建还是创新创业,盈利仅只是最基本的需要,知识资本化才是其核心需要。广泛开展创业技能、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最大的弊端就是妨碍了教师和学生对知识资本化的认识,将学术研究、知识学习与创新创业作为了两件事情,从而削弱了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正确面对这一薄弱环节,努力确立起知识资本化的核心地位,以此为核心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和模式。
(三)处理好知识资本化和非功利性的关系
以创业促进就业,是一个好的思路,但这不应该是高校的主要工作,而是应该由政府推动。高校以此目的普遍开展创业培训过早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创业的建构属性,从而一定程度剥夺了其探索的勇气。更重要的是创造性工作带有明确的非功利主义色彩,而一旦要让学生以盈利多寡作为创新创业的目标,那么很快其就会成为商业贸易的一份子。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是近年来达成的共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摒弃以创业促就业的功利思想,或是努力让学生通过创业成为百万千万富翁的实用观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功利主义的奴隶,劳动作为人的第一需要,培养人创新创业性的劳动,促使人能够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美国百森商学院的蒂蒙斯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不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培训,而是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
(四)鼓励创新创业的草根精神
创新创业从本性上来看,具有非规划性、实用性不明确等特征。特别是创造性的工作不是一个可以分割的整体,不能通过灌输创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就能使其具备了创造性工作的能力。2011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6%,远低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创业成功率只有2%~3%,一方面说明创业的难度,甚至可以说风险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创业教育的效果并不能达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与此同时,社会上涌现出来的草根创业英雄也说明草根精神的可贵,乔布斯在车库里创造出来的苹果公司、姚欣在学校读书时架构起来的PPlive、马云的淘宝帝国等等,都是草根出身,然而划时代的创新意识、敏锐的市场洞察、知识资本化的高明运作,促成了一桩桩商业史上的传奇。所以,必须建立相对宽松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和体制,鼓励学生从自身的专业、兴趣等方面开展主动性学习研究,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作者:余昶 王志军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第四篇:高校创业教育理念创新探究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认识误区
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在意识层面,囿于每年几百万大学生就业,社会及家庭往往将之视为大学提高就业率的方法,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中国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氛围的营造还有待强化。而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时往往又陷入以下3种错误判断:一是将创业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知名度或效仿其他大学的一种手段,典型表现是将“创业学”等课程只列入专业任选方案,更有甚者只在大四学期开设1门与创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使得创业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创业最终成了时髦的口号;二是将创业教育作为个别教育对待,某些高校为了能与政府创业支持政策挂钩,专门遴选某些学生实行全方位的创业培养,并以学生最后能否实现实体创业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三是某些高校为突出特色实践教学理念将大学生创业教育视为高等教育的全部,用行政化方式要求每个学生接受校方所提出的创业观,大学理念中最为原始的中心内核被彻底颠覆,典型案例是,浙江某高校要求学生在新生伊始每人要设立淘宝账户,课堂上即便教师授课学生也可随时处理订单。在执行层面,创业教育自身体系先天不足。宏观建构上,基于理论教学层面,创业课程开设不足,内容体系松散;而实践教学层面,只限于基本的大学生实验教学活动。此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也格外明显,10年前有研究者就指出各高校创业教育主要途径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基础知识学习脱节,似乎创业只是某种技能或技巧的掌握而已。[3]10年后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原因在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整体起步较晚,师资力量匮乏,支撑教材短缺、支持体系不完备。考查业已开设创业课程各高校情况,授课教师多属经济或管理学科门类下专职教师,或干脆由专管学生的院系副书记和辅导员担任。师资的匮乏直接导致创业教育教材处于简单引进国外教科书或形而上的空洞理论研究,真正做到体现我国国情并适用于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材凤毛麟角。另外,虽然政府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创业政策的制定还缺乏理论上的系统思考。[4]
二、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比较与经验启示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先驱及成果集大成者莫过于美国,从创业教育的实施机构和主导者来看,自1999年设立“创业学委员会”伊始直至2012年美国已有超过1 600余所大学或学院设立了创业教育课程。从教育机构开展创业教育实施广度及深度来看,美国的创业教育几乎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直至研究生教育的整个教育体系。实施创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除进行普及型创业教育外,还培养创业学科专业人才,如百森商学院专门设置创业学科培养专门人才。从创业教育课程的具体设置来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已经系统化,涵盖了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方方面面,综合起来有如下课程:创业涉及的法律、新兴企业融资、商业计划书、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技术竞争优势管理、启动新设企业、大型机构创业、社会创业、成长中的企业管理、家族企业的创业管理、创业及企业成长战略等几十门课程。[5]从创业教育具体模式来看,形成了学院型及工程型两种,前者包括资金提供、教师来源、组织、教学活动(包括课程、实习、系列讲座)、研究活动、校友活动、社会服务等,主要集中在商学院,教学目的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商务知识、发展创业意识或商业思维,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倾向自我雇佣更好地创造机会和发现机会创造企业[6];而后者主要面向工程技术类学院,创业教育活动与方式主要通过课堂讨论、课堂练习、制订商业计划、客座讲授、案例研究、企业家讲学、可行性研究、实地访谈、市场调研、行业参观、小企业研究小组、创业俱乐部仿真、行为仿真模拟等方式交叉综合进行。在吸收美国创业教育的精髓并融合欧洲创业教育模式后,日本高校已逐渐形成了以创业精神培养为主线的创业教育概念。[7]
三、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创业教育体系理念创新及课程谱系探究
学界普遍认为1999年由清华大学举办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是我国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开始。客观考量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不难做出这样的基本判断: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引入国外优秀创业教育项目、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吸引创业教育投入资金等方面已取得一定进步,但其不足之处亦显而易见,如部分高校在创业教育价值取向上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为就业而创业。浙江部分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可以作为成功的案例,如温州高校实施主动就业、岗位就业与个人就业三结合的创业体系,在主动就业模块中吸收所有的学生参加基本的创业教学体系,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在岗位就业模块中运用实训教学,把学生按专业类属及以后所从事具体职业进行分门别类的创业教育实践;个人就业模块是遴选具有创业潜质和实力的学生进入学生创业园或实战中心进行创业实践,在学生毕业前夕创办成功属于自己的个人企业。结合国内外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应系统并线性地思考以下问题:一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面向是学院型还是工程型?二是我国高校进行的创业教育面向是自雇型还是专业型?三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涉及各高校所属类型,诸如以财经类作为唯一或专长的特色高校,只能选择学院型;以行业特色型立身的高等院校应当转向为技术型;而综合型高校则可以选择学院型和工程型混合类型。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高等教育的纠结所在,是突出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还是坚守象牙塔?至少可以明确的是,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应当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创业技能,而以职业技能为主要训练目标则是职业院校所承担的主要任务。第三个问题在上述分析中已做出相应解答,创业教育的核心就是进行创业课程教育的体系化建设,这一点也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切入点及主要抓手。各高校应建构课程谱系、实践面向、生态体系三者互动、有机结合的创业教育体系。有研究者认为课程论视角下的创业教育体系建构应当设置以人文主义课程论为基础,以学科中心课程体系为支撑,逐步发展以经验主义课程论为指导的课程体系。[11]
创业教育平台实际上是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延伸,如果把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第一课堂开展,创业教育平台则是更好地建构第二课堂,在具体操作中应当着重建构“模拟仿真+实战全真”的实践教学平台,进行税务登记、工商注册、企业管理、法律咨询、专利申请、科技计划等服务,提供会议室、接待洽谈室、培训教师等公共设施服务,安排学生创业成果推介会。如清华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这些场地可以免费或者以优惠的价格提供给在校大学生,大学生自身也必须提供一份具有说服力的创业策划书,才能有进驻创业园的机会。[14]作为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创业文化在创业教学体系中对于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与意识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聘请知名企业创始人或负责人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也可以通过举办创业家论坛或专题会等形式加强文化塑造。
作者:申天恩1 张宏2 孙晓峰3 刘富江1 工作单位:1.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大连海洋大学 3.共青团大连市委员会
第五篇: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路径选择
一、融合教育观念,树立基于专业的创业教育观
随着我国各级政府对创业教育的重视,我国高校相继开展创业教育,并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成绩,重庆市的不少高校也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创业教育。同时,我们看到,关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在不少学校还存在不同程度认识上的问题,学校对二者的关系重视不够,认识不清,据笔者了解,不少高校教育者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创立自己企业的教育,创业教育就是培训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业技能,创业教育就是带领大学生到创业基地上课的教育等等。大学生方面,《城乡统筹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重庆市教委重点教学改革课题)》课题组于2011年底至2012年上半年,就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问题,面向重庆市五所高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抽样问卷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879份,有效率97.6%。调查样本具体构成及所占比例情况如下:男393人,占44.7%,女486人,占55.3%;一年级(大一、研一)377人,占42.9%,二年级(大二、研二)79人,占9.0%,三年级(大三、研三)326人,占37.1%,大四97人,占11.0%;高职高专328人,占37.3%,本科496人,占56.4%,研究生及以上55人,占6.3%。(下文引用的调查结果均基于本调查对象。)针对大学生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认识问题,在课题组的调查中,设置了四个答案:A.没有关系,B.有较少的关联性,C.关系一般,D.关系密不可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关系的占被调查对象的11.4%,有较少的关联性的占被调查对象的44.7%,关系一般的占被调查对象的36.5%,认为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的仅占被调查对象的7.4%。
二、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基于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观念融合,树立基于专业的创业教育观是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的基础。然而,仅有观念的融合是不够的,观念转变要落到实处,要求必须从课程体系融合着手,建设基于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我国高等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较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在不同的学校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学校重视不够,一些学校甚至没有单独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的,也只是作为选修课,至多是小范围的必修课,纳入正式教学计划的为数不多,很多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2]另外,高校创业课程与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存在脱节,互不融合,各是各的体系,相互之间的渗透不够。[3]课题组在针对“您认为贵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与您所学的专业课的关系是”的调查中,设置了四个答案:A.没有关系,B.有些联系,C.相互融合,D.不清楚。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没有关系的占被调查对象的47.4%,选择有些联系的占被调查对象的26.6%,选择相互融合的仅占被调查对象的18.1%,选择不清楚的占被调查对象的7.9%。可见,在不少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中,设置的创业课程往往同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没有直接关系,成为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第二课堂”。[4]事实上,和“守业”相比,创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它要求创业者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主的创业意识、积极的创业精神、较强的创业能力等。因此,高校创业教育要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这使得创业教育很容易和专业课程融合到一起。商学、经济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创业教育的联系不必多少,相关的专业课程可与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者积极的创业精神相联系,政治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可与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者探索商业范围以外创业活动的动力相联系,社会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可与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者掌握创业基本规律相联系,心理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可与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者良好的心理素质相联系等等。探寻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要加强课程体系融合,建设基于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创业教育与各专业课教学融为一体。
三、融合师资队伍,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
探寻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除了教育观念融合、课程体系融合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师资问题。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融合,需要更多的师资参与进来,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参与,因为离开大学生所学专业谈创业教育是不切实际的空谈。然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较晚,创业教育师资还不足,而专业教师也没有在创业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课题组在针对“您认为所在学校目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情况”的调查中,设置了四个答案:A.有校内专职师资队伍,B.仅有外聘教师,C.没有专职师资,D.AB均有。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有校内专职师资队伍的占被调查对象的13.3%,选择仅有外聘教师的占被调查对象的13.2%,选择没有专职师资的就占被调查对象的58.1%,选择有校内专职师资队伍也有外聘教师的占被调查对象的15.4%。可见,在重庆市不少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还是不能满足需要。而在课题组针对“您认为您所在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培训主要存在哪些不足(可多选)”的调查中,31.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授课教师本身缺乏创业经历,讲授内容较单薄,缺乏实战经验启发,29.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与所学专业相关度较低,对基于专业背景的创业指导性不强。这与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关系很大,不少专业教师认为,创业教育是学校学生处、团委的工作,是就业指导中心的事情,与自己的专业课教学无关。探寻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要融合师资队伍,建立一只高素质的校内外、专兼职相互结合的多元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作者:黄邦道 工作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第六篇: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启示
一、美国大学创业教育总体状况描述与分析
美国《FortuneSmallBusiness、BusinessWeek》和《KauffmanReport》等经济、管理类权威刊物定期对全美从事创业教育的大学进行领先度排名。基于笔者在美国百森商学院的访问研究和收集的资料,我们从2012年的排名结果中选出全美创业教育领先的前26所大学,并对这些大学的创业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一)多层次、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
创业课程面向所有学历层次开设,包括博士、硕士(含MBA)和本科。实际上,除了大学,有很多高中就已经向学生开设了涉及投资、营销等创业所需基本知识的入门性常识课程。管理类专业是创业教育的“必属领地”。面向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创业课程已经几乎成为所有高校的“常规动作”;在有些创业教育领先的学校(如BabsonCollege(百森学院),这所规模不大的私立学院的创业教育已连续17年全美排名第一),则在管理学科下干脆设置了“创业”本科专业,其MBA也是旗帜鲜明地以“创业”为方向。非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旨在培养各专业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意识。而如何将创业教育的内容渗入、融合到各种专业教育中,则是各校各有思路。
(二)创业学学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向其他学科渗透
美国的创业(Entrepreneurship)学科与传统的商业(Business)、管理(Management)学科在背景、对象、出发点等方面彼此呈现差异、相互独立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商业、管理学科研究对象是运营中的盈利性组织及其市场行为规律;而创业学科则研究如何有效初创一个有生命力的盈利性组织———这个组织当然要有某种行业或专业背景。脱离行业、专业,仅仅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存在的创业学科,所能发挥的价值有限。创业学科必须伴随、渗透、融合到其他学科,比如工科,才可能发挥超越两个学科独立存在的价值。这种融合渗透的结果是:学生们懂得的工科专业知识可以帮他们谋到一个职位;除此而外,还可以有另外一种选择———他们可以通过创业行为将其专业所学转化为资本,为社会贡献更多税收和就业机会,同时实现更大自我价值。渗透的另一个“副产品”是创造了一个平台,有可能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融合”在一起,为异类思维提供了相互碰撞的机会。
(三)创业课程呈完整体系
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模块划分为营销管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营管理、数量方法等,传统的商业、管理课程设置分别对应这些模块。这种设置方式有一定道理:传统上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后,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企业,一架已经运转而且还在继续运转的机器,学生只能从这架机器的某个职能进入其中并随同、顺应这架机器,继续现有的运转方式和节奏。Babson的创业课程设置则一改上述传统思维,以创业行动为导向,用创业过程模式取代传统职能管理模式。所谓创业过程模式,是按小企业创建的自然过程,如机会识别、酝酿、建立、成长、收获,总结小企业在初创和成长各阶段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用工具,将这些内容设计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例如,Babson目前针对本科生开设的部分创业课程包括: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咨询、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创建新企业、家族企业、创业融资与财务、创业营销、新企业运营、企业成长战略、创业相关法律[1]等等。这种创业过程课程模式基本已经成为美国各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模板”。对于非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进入创业课程的学习,可能多少会存在一些管理常识或是管理思维缺失的障碍。为此RensselaerPolytechnicInstitute(仁斯里尔理工学院)针对其工科学生的特点规定,学生在开始学习创业系列课程前限定选修“管理入门”“发明创新与创业”(创造力是工科学生进行技术创业的起点,该课程告诉学生如何把一个想法转变成一项发明或一项创新,最终转化成一项产品或服务,进而通过成立一个新企业来生产并销售该产品或服务)“技术创业入门”(使学生了解由一个技术资源拥有者成为创业者的过程)[2]。除此而外,该校还有整套的创业课程体系提供给工科学生作为辅修专业选修。在完成这些课程后,一名工科学生,不仅仅在其工科专业领域已经得到了基本训练,而且还具备了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资源去开创新企业的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了开创新企业的意识和信心。
(四)强调师资的创业经历
由于创业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所以对于创业师资的要求也大大有别于一般的理论课师资:创业教师必须有创业或在企业任职的经历。在Babson,创业中心的近四十位教师中,绝大多数有过创业或企业任职经历[3],而相当多数依然兼职某企业或干脆就是公司股东,这些人属于“校外兼职的校内教师”;另有许多“校内兼职的校外人员”担任大量创业课程的讲授。有趣的是,在Babson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课堂上会有两名教师同时上课———一个是学校的教师,另一个是从企业聘来的兼职教师,他们一个说实际,另一个讲理论;一个提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另一个提供理论上用于解决问题的工具;两个人的作用是互为对方做“注解”。这样的课堂令人感觉像是“一唱一和,相得益彰”的一台戏,直白、精准地诠释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二、对国内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索
创业教育纳入中国高等教育是政府、学校和学生的共同需要,必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自明。如何开展好创业教育,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创业教育要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首先,创业教育是一种意识教育,因而眼界要宽、目光要远。我国高等教育在本世纪初超常规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就业压力。为了寻求解决之道,我们初识了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这样一种“见面”方式,十分容易让人对创业教育产生误解:创业教育,无非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毕业后能够自己创业,让出宝贵的就业机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这种认识,实在是大大“小看”了创业教育,误读了创业教育的意义。远观创业教育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它为推进文明进步所做的贡献远远不只是就业机会。它培育的是全社会的创业文化认同,推崇的是富于进取的创新精神,锻造的是基于科学素养的企业家素质。正是在这种普遍存在、备受推崇和尊敬的创业精神滋养下,活跃的创业活动成为了美国经济近几十年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在中国,传统价值取向趋于不做“出头之鸟”“林中秀木”,万事力求“中庸”以规避风险。这与创业精神倡导的创新、进取格格不入。因而在中国,创业教育,某种意义上引领的可能是一场传统意识形态的变革。开展创业教育的深远意义,并不在于让人人都立即去创业,而是要让全社会通过认同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从而崇尚、尊重创业行为,弘扬创业精神,储备创业能力,使我们的社会成为创业“种子”易于发芽、生长的“土壤”。因此,不能将创业教育仅仅看做为应对当前就业矛盾的短期被动手段。其次,创业教育同时也是素质、技能教育。创业实践活动是一系列识别机会、遵循规律、科学决策的活动。创业教育要向学生输送正确采取行动的知识和技能工具。为此,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要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一)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