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职的文传学院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到西校区还是西校区

三本华北水力水电大学与嵩山少林武术职业技术学院联办中的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信息技术与传播怎么样_百度知道
三本华北水力水电大学与嵩山少林武术职业技术学院联办中的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信息技术与传播怎么样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橙色carrie
橙色carrie
采纳数:80
获赞数:82
没听说过这个学校,没听说过这个专业。三本就是三本。所谓专业都是骗人的。你想,好老师回去三本学校教书吗?指望学东西是扯淡的。混到毕业,再去闯荡江湖吧。
潮汐的背包
潮汐的背包
获赞数:26
擅长:暂未定制
说实话,不怎么样,建议你复读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时间: 15:27 > 编辑:张秋玉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有哪些好的专业
------分隔线----------------------------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专业设置传媒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出版与发行印刷图文信息处理文化事业管理营销与策划艺术设计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艺术设计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动漫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葡萄酒学院葡萄酒营销与管理少林武术学院表演艺术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科设置学院设有文化商学院、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动漫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以及葡萄酒学院六个二级学 院,开设了文化事业管理、营销与策划、新闻采编与制作、印刷图文信息处理、出版与发行、广告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二十余个专业。以上与“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有哪些专业”相关信息来源于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对外公布的招生专业名单,如有变动以官方信息为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院系设置传媒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出版与发行印刷图文信息处理文化事业管理营销与策划艺术设计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艺术设计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动漫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葡萄酒学院葡萄酒营销与管理少林武术学院表演艺术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热门专业推荐名单以下是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长学姐实名推荐的比较好的热门专业,且就业和口碑都不错。1、 广告设计与制作推荐指数:4.8(22人推荐)2、 环境艺术设计推荐指数:4.8(19人推荐)3、 文化事业管理推荐指数:4.4(18人推荐)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简介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是一所2009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投资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民办专科高职院校,是山东省第一所专门培养文化产业方向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
  来源:http://www.ieduw.com/z/zkzymd/166259.html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分隔线----------------------------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专业怎么样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专业怎么样当前位置: >>
3.3许昌学院校史初稿(孟长根执笔)
许昌学院校史(1907---2002)孟长根 名人题字 校园风貌 校史钩沉 部分历任领导(头像照片) 缺照片副专员、代校长马秀山执笔无校兑(482025 字)主持工作的副校长李恒位 (51.10) 党支部书记姜建浩 (1950.11――1951.12)书记张志群(54.10) 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周仲民 (1954.10――1958.6)党委书记李希陶 (1958.7――1959.7)党总支书记王善技 (1959.7――1962.7) 许昌地委宣传部长 兼校长刘肃正 (1958.7――1962.7)校长王保晨 (1962.9――1966.4)校长王积云 (1966.5――1972.9) 许昌地区师范学校恢复后 第一任校长、支部书记史贵文 (1972.9――1978.12)校长、党委副书记李恒位 (1979.4――1981.1)主持工作副校长宋芳启 (79.4)― 许昌师专党委副书记、校长孟明 (83.10)党委书记徐诚河 (1983.11――1985.6)主持工作的副校长牛效明 (1983.12――1985.6) 许昌师专党委书记高明俊 (1985.6――1995.6)校长黄华强 (1985.6――2000.5)许昌师专党委书记黄遂清 (1995.1――2000.5) 许昌师专党委书记李德平 (2000.5――2002.10)许昌师专校长桂受益 (02.10)许昌学院党委书记剧V文 (2002.11――2006.5) 许昌学院院长刘尊法 (2002.11――2005.5)许昌学院院长(07.8) 现任党委书记仉建涛(2007.8~) 许昌学院党委副书记、 院长陈建国(2007.8~)许昌师专副校长陈兴民 许昌师专副校长张清廉许昌学院副院长曹奎许昌学院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汪庆华许昌学院党委副书记黄桂贞 许昌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洪彬许昌学院纪委书记崔斌许昌学院副院长张建军 许昌学院副院长晁召行许昌学院副院长赵正风许昌学院副院长郑直 许昌学院副院长冯建业许昌学院工会主席杨德岭目 1893 字名人题字 校园风貌 校史钩沉 部分历任领导(头像照片)录 百年学人(照片) 许昌学院平面图(东校区、西校区)前 言(或“序” ) 第一编 初创时期( 年) 第一章 许州师范传习所( 年)第一节 许昌近代师范教育的源头――许州师范传习所 第二节 创立初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 第二章 许昌师范学校( 年) 第一节 许昌师范学校的创建 第二节 轰轰烈烈的爱国民主运动 第三章 河南省省立许昌师范学校发展阶段(.7) 第一节 河南省省立许昌高级师范学校的缘起、筹建和招生 第二节 时局动荡中坚持办学 第三节 教学管理与课程设置 第四节 办学特色 第二编 师范教育发展时期 第四章 河南省省立许昌高级师范学校(58.8) 第一节 艰苦创业与归属变更 第二节 向单一师范教育转型与大专教育的伊始 第三节 单一师范教育转型后的教学与科研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及党建工作 第五节 教学特点与办学特色 第五章 河南省许昌师范专科学校(65) 第一节 河南省许昌师范专科学校的建立 第二节 许昌专区师范学院的成立及发展 第三节 复办中师教育――河南省许昌师范学校的成立 第四节 教学管理与学科建设 第五节 师资队伍的壮大与科研水平的提高 第六节 重视教学实践活动的办学特色 第三编 “文革”时期学校的艰难发展 第六章 “文革”冲击与许昌师范学校的复办() 第一节 “文革”冲击与许昌师范学校的筹建 第二节 许昌师范学校的复办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政治运动与教学管理 第四节 大专教育的恢复 第五节 艰苦繁重的后勤工作 第四编 专科教育发展时期 第七章 许昌师范专科学校的复办() 第一节 理顺领导体系,健全管理机构 第二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学管理改革 第三节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政工作建设 第四节 深入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第五节 加强党建工作 第六节 建立群团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的作用第七节 开拓阵地,促进科研 第八节 重视图书资料建设和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 第九节 阔步前进的后勤、基建工作 第八章 规范办学,专科教育的稳定发展() 第一节 领导班子调整与学校发展 第二节 贯彻教育体制改革 第三节 继续开展整党工作,切实抓好党员教育 第四节 召开首届党代表大会 第五节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理论学习 第六节 坚持德育教育放首位,深化教学改革 第七节 深化改革,强化后勤规范化管理 第八节 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建设成绩显著 第九章 不懈努力,向建设标准化师专迈进(1992 年-2002 年 3.21) 第一节 坚持德育首位原则,确保正确办学方向 第二节 深化教学改革,重视专业建设 第三节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第四节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成果丰硕 第五节 加强党的建设,重视发挥群团力量 第六节 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第十章 许昌学院(―至今) 4.1 学校概况 4.1.1 教学设施 4.1.2 师资力量 4.1.3 科学研究 4.1.4 文化建设 4.1.5 后勤服务 4.1.6 形象标识 第十一章 组织建设(1949、10――至今) 第一节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66、5)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0――1995、12) 第四节 升本以来(2002.3――) 第十二章 函授、成人教育 一、历史沿革 二、在竞争中求发展三、武汉体院许昌师范专科学校函授站 第十三章 院系部介绍 (一)文学院 (二)法政学院 (三)外国语学院 (四)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五)经济与管理学院 (六)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八)城市与环境学院 (九)化学化工学院 (十)数学科学学院 (十一)教育科学学院 (十二)美术学院 (十三)音乐学院 (十四)体育学院 (十五)国际信息技术学院 (十六)继续教育学院 (十七)五年制专科部 (十八)社科部 (十九)教育技术与信息部 (二十)公共外语教学部 (二十一)公共体育教学部 (二十二)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许 昌 学 院 大 事 记( 年)S昌W院简单大事领 导 简 介附表: 许昌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历届主要校领导一览表 许昌学院现任领导学校近年获奖情况现设管理机构 院部设置校 校 名 徽 [校徽含义] 校 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王文元为我院书写校训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著名书法家、我校友张志和博士题写校训[校训含义] 校 风[校风释义] 校 歌校歌释义]许昌学院赋 本科招生 专科招生 解放前许昌师范学校部分学生名单 历届毕业生名单( 年已有电子版) 成教学院毕业学生名单(已有电子版名单) 武汉体育学院许昌师专函授站本科毕业学生名单 正高级职称人员名单 副高级职称人员名单 离退休正高级职称人员名单 离退休副高级职称人员名单 许昌学院教职工名单 许昌师专教职工最简情况总表 许昌师专行政系统一览表 许昌师专党委系统一览表 许昌师专专业设置一览表 许昌学院历年学制情况 魏晋文化研究所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许昌学院历史沿革 许昌学院校址演革大系表 班级代码表 校区代码表 学院代码表 刘委员长来到我们中间 忆我在“许高师”上学的日子---武汉大学教授 ) 后 记马建离百年学人(照片) 许昌学院平面图(东校区、西校区)前言(或“序” )许昌学院校史()孟长根 执笔 482006 字 前 言(供参考)许昌学院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汉魏古都――河南省许昌市, 是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 准设立的一所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学院,也是我省建校较早、规模较大、基础较 好的师范类大专院校之一。许昌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 1907 年的“许州师范传习 所” , 1912 年改名为 “许州初级完全师范学校” , 1929 年更名为 “许昌师范学校” 。 1949 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许昌师范学校获得新生,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中 等师范学校之一。之后,许昌师范学校迅速发展,1958 年即被国务院批准为高 等师范专科学校,1963 年因国家暂时经济困难调整为中师。经历十年文革浩劫 后,1978 年经国务院批准首批恢复为师专,许昌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成立。自此, 学校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2002 年 3 月 21 日,学 校正式被批准为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学院。 建校百年来,学校为国家、社会输送了大批革命勇士与优秀人才,为地区乃至全 国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更是 迸发出蓬勃生机快速发展。目前,学院设有 16 个院(系、部) ,设有汉语言文学 教育、数学教育、化学教育、体育教育、法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英语教育, 电子信息科学、地理科学、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历史学等 20 个 本科专业,及 20 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 10000 余人,成人教育学生 4200 余人,生源来自广东、广西、海南、新疆等 20 多个省份。 不慕枝头花满枝,愿得满园栋梁材。几十年来,学校遵照“崇德砺志 博学 敬业”的校训和“团结活泼、勤奋严谨、文明诚信、求实创新”的校风;坚持以 育人为目的、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管理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全 面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合格人才,受到用人单位和社 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其中,有许多毕业生考取了硕士、博士,成为专家、学者, 为科技文化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进 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有的成为教育战线的教学骨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栋梁 之才?? 目前,许昌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万众一心、齐心协力、正以前所未有的 开拓实干精神, 努力把许昌学院建设成为以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并举,立足许 昌、面向全省、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综合性本科院校。 许昌学院人有能力、有信心、有决心,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奋斗,逐步把许昌学院 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过硬、特色鲜明、环境优美、校风优良、管 理先进、 效益显著的综合性本科高等院校,把许昌学院建设成为中州腹地一个人 才培养的摇篮、科学研究的中心、社会发展的智囊、智力服务的基地,为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一编 初创时期( 年)第一章 许州师范传习所( 年) 教育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是复杂的,在编撰许昌学院校史时绝不能简单 地斩头去尾, 只孤零零地写一个阶段的教育。因为一个阶段的教育往往是在前人 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而这一个阶段的教育又常常对后人产生影响。因此,我们 在撰写许昌学院校史时,为了弄清来龙去脉,有时不能不溯源探流,有时又不得 不向下延伸。当然,这种上挂下联是以点到为度,一般不作更多的阐发。 今日的许昌学院,是在原许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 而要写其校史, 就必须追溯原许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源头,从原许昌师范高等 专科学校的起点写起。 原许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起点是原许洲师范传习所,因 此,一部许昌学院的校史,就必须由原许州师范传习所开始了。 第一节 许昌近代师范教育的源头――许州师范传习所 1901 年 9 月 14 日,清朝政府下达《兴学诏》 :令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改设 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及蒙学堂。1905 年,河南提学使司遵照清政 府号召,发布《劝渝兴学告示》 ,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 1906 年)十二月,委任蔡 诚裕(,字性源,又名襄,许州罗庄村人)为劝学总董, “总司全境学务” 。 时学制初变, 兴办新学阻力重重, 蔡毅然以育学为己任, 其任职期间, 不辞劳怨, 积极为创办新学奔走,筹划。为解决新学师资问题,特于 1907 年正月在许昌城 区东南隅新察院内(今市区察院市场)筹设许州师范传习所,这便是许昌学院的前 身。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 1907 年)正月,许州师范传习所正式开课,监督(校长) 为留日学生顾炎(兼教员) ,教员三名,当年共招生 40 名,学制一年毕业1。宣 统元年(公元 1909 年)许州师范传习所因故停办,进行整顿。是年 8 月,教育会 又在传习所的基础上设立了许州初级完全师范学堂。监督是郭之炳,监学为毕绍 卓。学校用款先由州署筹措备用,后由县署供给,学生无需纳费。宣统二年(公元 1910 年)夏,附设师范夜班。该师范传习所为许州师范教育之始,也是西方教育传入许州之始。 1912 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成立中华民国,民国政府随颁布《师范学 校规程》 ,将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1912 年 9 月,许州初级完全师范学堂也随 之改为许州初级完全师范学校。同年 10 月,许州初级完全师范学校由新察院迁 至考棚街(今文化街)旧察院(今市二中)内,收归省立,款由省库拨付。 1913 年 3 月 1 日,许州裁州设县,成立许昌县公署,仍领长葛、郾城、襄 县、临颍四县。许州初级完全师范学校改名为河南省立许昌师范学校2。是时, 河南为军阀所控制,新旧军阀混战中原,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因师范学校 以省立为原则,1917 年,奉河南省长公署教育科之令,河南省立许昌师范学校、 河南省立淮阳师范学校(即陈州师范)合并为河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3(校址淮 1 《许昌县志》1987 年 3 月版,中州古籍出版社,第 383 页。 2 当时较著名的学生代表有徐干青(,许昌县将官驰乡碾徐村人), 又名宪邦,曾化名彭涛,中共党员曾任河南大学秘书、主任、教务处长。3 此时,学制 5 年:预科一年,本科 4 年。开设的教学科目有:修身、教育、国文、习字、英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农业、乐歌、体操。每年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 颁布的《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规定的训育标准及学校训导计划对学生评定操行等级,冠以甲、乙、 阳城西平等街) ,是时校园面积 20 亩,运动场 6 亩。校长姜廷左,教务主任刘瑞 鼎,事务主任尹云凌,指导主任赵文山,会计主任杜嵩峰学生 6 班,214 人,教 员 18 人,全年教育经费 29496 元。因时局动荡,该校先后迁址至鲁山、内乡、 西华等县。1917 年,许昌又在河南省立许昌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再办许昌师范讲 习所(校址在东门内安爷庙内) 。旋改为河南省立许昌师范学校(校址在东门内 安爷庙) ,1918 年,有教员 6 人,职员 3 人,一班 65 人,毕业学生 59 人,年经 费 2126 元(见《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发行,2007 年 4 月第二版。 《福建教育行政 月刊》第三卷第 5 册,1918 年) 。1917 年 6 月,知事孙金章到许,尚重视教育, 但当时教育经费尚未独立,各级学校常年经费拮据,入不敷出,时来需索,加之 地方迭遭匪o,经费不能照发,学校多半无形停办。1927 年,许昌师范也被迫 停办。 第二节 创立初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 一、课程设置 由于学校建立的初衷是为各类新学培养各学科教师, 因此老师不仅传授学生 当时流行的普通学科知识,并教授教学管理之法。学校每日功课六学时,每星期 36 学时,每年学时共 45 个星期,学制四年。学科为十二科:一、修身,二、读 经讲经,三、中国语文学,四、教育学,五、历史,六、地理,七、算学,八、 博物,九、物理及化学,十、习字,十一、图画,十二、体操。 1912 年 9 月,许州初级完全师范学堂改为许州初级完全师范学校后,又增 加了教育学、习字两科,学制仍为四年。 二、教学特点 当时学校教学的主要特点如是: 第一,变化学生气质,激发学生精神,砥砺学生志操。第二,尊君亲亲,人 伦之首,立国之纲;必须常以忠效大义,训勉学生,使其趣向端正,心性纯良。 第三,孔孟为中国立教之宗,务须恪遵经训,阐发要以,万不可稍悖其旨,创为 异说。第四,师范生要有爱国志气,以后要勤学诲人,以尽报效国家之义务。丙、丁。各科每年考试一次,农业与法制经济是第三学年开课,均记录在案。最后每生的四学年各学科毕 业成绩总分数,总评均分数,实习分数,四学年扣分数,实得毕业总平均分数均张榜公布及通知本人。 这一时期的教育贯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虽有当时西方教育思想的流 入,但仍以传统的读经、讲经为主要内容,用封建思想教育学生。尽管如此,但 许州师范传习所仍可谓之为当时许州师范教育的滥觞, 也是西方教育传入许州之 伊始。第二章 许昌师范学校( 年) 第一节 许昌师范学校的创建 1927 年 6 月,冯玉祥任河南省主席,遂推行新政,增加教育经费支出。是 年 8 月,国民党势力到达许昌,在改进整治政治的同时,也对地方教育进行了一 定的改革和扩充,许昌地区的教育面貌为之一变。 国民党进行教育改革初始, 首开党义训练班,进行党化教育。1927 年 8 月,在许昌师范的基础上,开办许 昌塾师训练班,以提高地区师资水平。1929 年 2 月,在许昌塾师训练班基础上 创办许昌县简易师范班(地址今许昌市一中) ,同年 3 月,许昌县简易师范班更 名为许昌师范学校。首任校长为张自新,教务主任为贺天真(唐河县人) ,共招 收两班,89 名学生,教员 7 人,学校年教育经费 3696 元。 1934 年,接河南省教育厅通知,许昌师范学校又更名为许昌县乡村简易师 范学校。学制 4 年,共招收 3 个班,100 名学生。1938 年,又将许昌女子师范学 校(成立于 1932 年,校址在城内土地祠,后曾迁至考棚街陈太丘祠、九曲街西 徐方二公祠等地,较著名的学生有李建彤,又名韩玉芝,后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党 委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著有长篇小说《刘志丹》一、二、 三卷)共 30 名(见《许昌县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年 5 月第一板,646 页) 学生并入。此时,学校积极提倡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故一 进校门,便可以看到“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教什么;怎样教,就怎样 学,怎样学就怎么做”的巨幅标语来启迪学生的革命思想。 这一时期,正值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之际,许昌地处中原腹地,系南北交通 要冲,战略地位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特别在近代,许昌又是军阀混战的 主要战场。1927 年 2 月,直奉军阀大战;1929 年 10 月,蒋冯之战;1930 年, 蒋、冯、阎中原大战等,都是在许昌地区展开。在军阀混战中,许昌几经枪掠, 人民倾家荡产, 苦不堪言。 人民成万, 成十万地死亡或外逃, 数千个村庄变成 阒 无人迹的“死村” ,上万顷良田沃地变成孤兔出没的荒野。加之连年遭水、旱、 蝗灾害, 钱粮和各种赋税不仅分文未免, 反而提前预征 (1930 年预征到 1936 年) , 许昌人民已是“十室十空” ,其波及面之广大,人数之众,为害之烈,天灾和人 祸形成恶性循环,更使千里中原,满目荒残。许昌的社会经济已崩溃,人民生活 陷于十分悲惨的境地,终日处于颠连痛苦之中,人民无力求学,政府无力拨款。 学校经费更加拮据。加之时局的动荡迫使学校数次搬迁。1944 年 5 月 1 日,许 昌被日寇占领,城区及所属各县相继沦陷,学校被迫停办。在沦陷期间,日伪政 权实行殖民地奴化教育, 勒令许昌城区国民学校全部停办,已达其宰割统治许昌 之目的,这使得原本就基础薄弱的许昌教育元气大伤,部分教师奔赴国统区,部 分教师隐居乡间。由于这一时期师资缺乏,许昌城内仅剩两所小学,其余国民学 校均转为私塾。许昌县乡村简易师范学校也先后搬迁到许昌县小宫,贺张,抢杆 刘。1945 年 8 月,日军投降后,国民政府饬令停办私塾,普及国民教育,至此 许昌地区各类学校开始恢复发展。许昌县乡村简易师范学校在许昌城区大王庙(今市八中)内复课,当时有学生 300 余人。但学校因长期遭受战乱,元气大伤,终于 1947 年解体,师生星散,大部分归到省立许昌师范学校。 第二节 轰轰烈烈的爱国民主运动 这一时期的许昌师范学校,虽然命运多劫、困难重重,却蓬发着青春的革命 朝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河南省委(简称省工委) 、中共河南省临时工 作委员会(简称省临时工委)先后设在许昌。省委书记吕文远、王定南、沈东平 以教师为社会职业作掩护, 任教于许昌师范和灞陵中学等学校开展地下活动,领 导河南的革命斗争, 对许昌的学生革命运动起到了直接的领导和支持作用。许昌 师范作为当时豫中地区的最高学府,在全国政治形势和省工委领导的影响下,形 成了一股强大的时代革命洪流,成为了许昌学生运动的中坚力量,被誉为“红色 师范” ,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党的组织建设 当时的许昌师范是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的中心。 “1933 年初至 1933 年 6 月, 中共河南省工作委员会在许昌建立,吕文远任书记,组织委员刘晋,工作人员宋 延寿、赵迪、马松青、王风吾、艾伯良、杨守白、徐均、符元亮等。活动地址在 许昌南关李全饭店。1934 至 1935 年间,许昌党组织遭到破坏。1936 年初,沈东 平同志受中共北方局派遣来到许昌恢复党组织。1936 年 7 月,在许昌建立中共 河南省临时工作委员会,沈东平任书记。1936 年 7 月至 1936 年 9 月,建中共许 昌中心县委员会,书记贺仲莲,组织部长董汝勤,宣传部长陈秀琴(齐欣) ,青 工交通员栗元恒(栗再山) 。隶属中共河南省临时工作委员领导。活动地址在许 昌北平定街霸陵中学校内。1936 年 10 月,以许昌县师范学校党组织为基础,建 立中共许昌县委员会,书记蒋介民、周之焕,组织委员路岩岭,宣传委员周之焕 (见《许昌市志》59 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年 5 月第一版) 。并在许昌城清 虚街北段建立省工委印刷机关, 油印机关文件和 《红五月》 报等材料, 发动工人、 农民、学生积极开展“红五月”宣传活动。6 月初,由于叛徒告密,国民党特务 破坏了省委机关,逮捕了省工委巡视员杨松柏。又破坏了省工委印刷机关。印刷 机关的刘万元、邵老太等同志被捕,海观兰同志遇害。富有地下斗争经验的吕文 远书记为了省工委的安全,报请中共中央批准,于 6 月 12 日,将省工委由许昌 转移到郑州近郊布厂街德润里,继续带领全省党员,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许昌县 1926 年改为河南省第三区, 1933 年改为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 领许昌县、郏县、襄县、郾城、鲁山、宝丰、临颍、鄢陵、临汝。徐亚平首位专 员兼保安司令及许昌县县长。是年秋,蒋介民(字清廉,又名蒋自力,许昌县小 召乡前宋村人,1926 年在北京朝阳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利用其父蒋志珍(清 末秀才,省参议员、与徐立吾为金兰弟兄)的社会地位和名望,当上了许昌师范 的校长。 1936 年 10 月,省临时工委书记沈东平以许昌师范学校党组织为基础建立中 共许昌县委员会(地址就在许昌师范内) ,书记为蒋介民(1936.10――1936.12 在任)周之焕。4是时,蒋介民的公开身份为许昌师范学校校长,他以办学为名, 掩护发展中共党员,先后邀请共产党员赵霖(又名赵世明,解放后曾任河南政协 常委)、陈集伍(著名民主人士) 、王大明(解放后曾任中共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部 副部长) 、周之焕(1936 年 12 月-1937 年任中共许昌县委书记,后任重庆美术学 院教授)、 贺仲莲 (又名建华、 贺超, 任许昌师范生理卫生教员, 1936 年7月-19374 《许昌市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年 5 月版,第 59 页。 年 1 月任中共许昌中心县委书记,后任黄冈专署专员兼县委书记,抗日民主政府 县长等职) 、张东夫(进步人士) 、左正宜、王海卿、胡漫秋、王水等人到校任教。 他们一边办学, 一边以此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利用课堂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救 国救民思想的宣传教育。课余时间组织进步学生张汉农、郑国贤、苏太兴、谢国 仁、韩秀峰、师博等同学成立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学生读书会,时事座谈会,新 文字推行小组,世界语学习小组等学生组织。在进步人士的倡导和帮助下,学校 还购置了《社会发展史》 、 《大众生活》 、 《永生》等进步书刊,向学生传播马列主 义,灌输爱国思想,以学习世界语、新文学为主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鼓动。在他 们的影响和启迪下,不少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胡漫秋 (胡广恩,又名胡殿奎,1917 年7月出生于许昌县榆林乡胡庄村。后任广东省 委副主任兼财贸办公室主任。广东省政府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等职) 、王水 (,又名王孽昌,王劲虹,许昌县榆林乡阮王村人,曾任山西省榆茨地 委宣传部长,普中师专党委书记、晋中地区教育局长等职) 、王静波、芦学知(芦 学礼) 、张永顺(张拜舟) ,谢国仁(谢风边) 、李荣(李白天) 、张林枝(张汉农) 、 韩秀峰(岳秀峰) 、王海卿、师博(曾任地质部中南地区地质科学研究所党委书 记兼所长等职) ,萧潮(,原名晁国庆,曾用名晁得水、晁得,榆林乡 晁湾村人, 1964 任陕西省军区副政委) 。 王海水和师博同志还在党组织的指示下, 传阅《抗日》 、 《捍北》 、 《救命先锋》等救亡报刊,翻印和散发《为抗日救国告全 体同胞书》 (八一宣言)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昌师范的学生纷纷加入抗日救亡运 动,同学们深深感到,抗日则生,不抗日则亡,与其坐以待毙,何若奋起斗争。 抗日救国的熊熊烈火在许昌师范每个进步青年的心底燃烧着。他们利用报刊、演 讲、文艺演出等各种方式,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抨击日寇的野蛮侵 略, 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行径,激励着一批批优秀青年走上了抗日和革 命的道路。 是时, 抗战文艺兴起, 许昌各报副刊设 《圈外》 、 《初步》 、 《颍滨文艺》 、 《前哨》等文艺园地,许昌师范的学生纷纷发表作品,宣传抗日,指时弊。当 时许昌的《新民日报》上还辟新文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园地,启发广大青年的思想 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丑恶行径。1940 年的“五四”青年节,许昌 各校论文比赛,命题为《论汪精卫》 ,许昌师范学生郑连昌获第一名。一些学生 还在《农商日报》开辟副刊发表文章,针砭时政,一度受到国民党政府的查禁。 这一时期, 广大师生用各种形式的实际行动加入到了抗日救亡活动中,许昌 师范学校成为许昌地区革命的发源地、大本营,被益为“红色师范”的许昌师范 学校。期间,许昌师范涌现出的较有影响力的革命活动有: 声援北平爱国学生运动 1935 年 12 月中旬,北平爱国学生为反对日军入侵华北及国民党的卖国内战 政策而举行的“一二?九”示威游行运动,惨遭国民党政府血腥镇压的消息传到 许昌后,许师学生义愤填膺,群情激奋,立即行动起来。许昌师范党组织首先派 代表,到其他各校串联发动,组织示威游行,声援北平“一二?九”爱国学生运 动,并开展民主抗日宣传,推动许昌学生爱国运动的发展。12 月 25 日上午,许 昌地区各学校的四千多名师生冒着刺骨的寒风, 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大十字街一所 戏院,以许昌师范的师生为领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 许昌师范的学生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接着是女师、灞陵中学、进德中学、省 立四中、农林高中、附小、回民小学、中山小学、天主教小学等校,师生达 4000 余人。 同学们有的手擎小红旗, 有的扛着标语牌, 游行队伍经过南大街, 洋街 (胜 利街) 、车站,往北直奔“英美烟草公司” ,并绕公司一周进行示威。沿途师生散 发传单,张贴标语,进行街头演讲。许昌师范的领队师博同学带领全体师生时而 高呼“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 “反对华北自治” !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严惩汉 奸卖国贼” !等口号,时而高唱《流亡三部曲》 、 《大刀进行曲》 、 《保卫黄河》 、 《义 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声势雄壮。特别是到“英美烟草公司”时,群情 更加激愤, “打倒汉奸邬廷生” ! “反对降低烟价坑害中国烟民” ! “打倒日本帝国 主义” ! “还我东北三省” !的呼号震天动地,吓得日本人把大门紧闭不敢出来。 接着,队伍折回西门进西大街,沿大十字街、小十字街游行。队伍经过党部街, 沿途围观的群众深受感动, 自动地加入到游行队伍中来,最后进入国民党专署礼 堂,向国民党许昌专署提出抗日要求: 一、保障救国运动的自由;二、要求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绝对自 由;三、没收仇货及其企业和汉奸的财产;四、惩办屠杀北平学生的当局;五、 停止一切内战。师博等同学先后派四批代表进去谈判,专署没有作出直接答复。 天黑以后,寒气袭人,大家忍饥挨冻,但情绪仍很高昂,救亡的歌曲、口号声接 连不断,群众送饭给同学们吃,同学们说: “不答复我们的条件,就是不吃饭。 ” 专员徐亚屏慑于爱国学生的威胁,不敢露面,但又不敢拒绝,只好派一工作人员 接见了学生代表和静坐的师生,被迫对学生提出的八条中的五条作出答复, “释 放一切政治犯”等条件未被应允。但游行后没几天,许昌专员公署以许师同学散 发的“反对《华北自治运动》宣言”中有“缔结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这个口号为 由, 认定此次游行有一定的政治背景和目的, 并派特务监视进步师生的革命活动。 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冒着时刻都有被传讯、逮捕、杀害的危险,许师师生 的革命斗争热情一刻也没有停息过。 这次学生示威游行运动扩大了党在许昌人民 群众中的政治影响, 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同情和支持, 激发了许昌人民的抗日热忱。 怒砸官膏局 抗战时期,许昌天平街有一个国民党开办的贩卖毒品的“官膏局” ,广大群 众对此非常愤恨。 国民党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为了缓和人民对其 的不满情绪,欺骗民众,假惺惺地提出了禁烟的“号召” ,并于 1936 年 6 月 3 日(为林则徐焚烧鸦片日) ,召集许昌地区各校师生会议,成立“新生活运动戒 烟会” ,宣布该日为“禁烟日” ,开展所谓的“新生活运动” 。这种欺骗行为激起 了广大群众的极大愤慨, 许昌师范学校党组织决定将计就计,准备利用这次集会 的机会,组织群众对“官膏局”进行斗争,揭露他们的欺骗行为,并决定由郭晓 棠、路岩岭为禁烟游行的总指挥。当专署官员在会上宣布今天为“禁烟日” ,并 要求学生到群众中去宣传禁烟禁毒时,许昌师范的学生在郭晓棠、路岩岭的带领 下,愤然而起,大声疾呼: “官膏局立着大招牌,鸦片公开卖,禁烟岂不是纸上 谈兵?!砸毁官膏局,毒品就会不令而止! ”专署官员当时无言以对。 于是,游行的学生及围观群众汇成人流,潮水般涌向天平街官膏局。愤怒的 群众把赫然醒目的招牌砸了个粉碎,又冲进院里砸了门窗玻璃和家具设施,并捣 毁了正在熬制毒品的大锅,将搜到的鸦片、海洛因陈于街头,当众焚烧。群众和 学生个个扬眉吐气,拍手称快。反动当局则哑口无言,当时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 公署兼保安司令及许昌县县长徐亚屏自始至终也没有公开发表言论。 斗争又一次 胜利,更加振奋了学生们的革命精神,坚定了革命信念。但是却引起专员怀疑许 昌师范藏有共产。他亲自下令武装人员把住校门,两次连夜到学校搜查,但均是 成兴而来,扫兴而去。党员 驱赶反动校长王祥生 由于声援北平爱国学生运动的示威游行、砸毁“官膏局”等革命行动,激起 了国民党许昌专署当局对许昌师范师生的极端仇恨。 徐亚屏等人认为许昌师范是 历次学生运动的策源地, 师生有 “赤化” 嫌疑, 便派人处处监视进步师生的行动。 1936 年 10 月,以有人控告原校长蒋介民是共产党为由,下令撤销了蒋介民的校 长职务,遂于 11 月 3 日派王祥生(许昌人,河南大学文史系毕业,曾任河南省 政府秘书,又名王吉甫) ,任代理校长,教务主任换成张义三。 王祥生是国民党骨干分子,上任后首先镇压学校革命师生的爱国行动,公 开提出所谓“读书救国”的宣传口号,分化、拉拢少数落后师生,扩大反动势力, 并唆使警察、保安队搜查学生宿舍。除此之外,还宣布禁令,停止“读书会”的 各种学生革命活动,不准学生阅读赤色书刊,不准集会、游行、不准办各种读书 活动、不准过问国事。这些行为引起了全校师生的极大不满,师生们怒不可遏, 向他提出质问, 王祥生拒不作答。 是时, 校园内革命派与反革命派斗争日趋尖锐, 气氛日趋紧张。 学校地下党负责人周之焕老师召集进步师生在附小的一个五年级 教室秘密集会,研究对策,鼓励大家不能屈服于反动派的白色恐怖,要针锋相对 地打进攻战。 这次秘密集会后, 大家还推选进步教师左正义为代表, 到专署请愿。 不料,徐亚屏竟将左扣押。学生无奈,三五成群,脱去学生制服,离校返乡,学 校宣告停课。 这种形势引起了学校进步师生的极度愤慨,师博等人气愤之下声言要将王 祥生的同伙魏风章赶出学校,并把魏的被褥、衣物等生活用具扔出寝室,魏见势 不妙,偷偷地溜走了。接着校进步师生又推举以师博和刘成文为代表的 10 名同 学,组成许昌师范学生代表团,带了状文到专署当局告王祥生。学生代表师博向 专员向徐亚屏呈递了状文, 当面控诉了王祥生迫害学生的罪行,并要求撤换他的 校长职务。 徐亚屏听后假腥腥地说: “要回去好好读书, 过两天我去给你们出气。 ” 师博说: “许昌师范的部分学生,家境贫寒,出来读书,实属不易,而代理校长 王祥生却对我们栽脏陷害,学生坚决要求撤换王祥生,调 回 蒋介民,要是不答 应,我们就不上课。 ” 第二天经过密谋,徐亚屏带领一批便衣特务、警察,威风凛凛地来到许昌师 范。他首先审问告状的学生代表,第一个提审师博。他软硬兼施想诱导师博说出 指使学生告状的负责人,并威胁师博如不说就开除学籍。一番审讯后,师博仍镇 定地回答: “农村学生进城读书,实属不易,王祥生不择手段地迫害我们,民愤 极大,学生是不平则鸣,未受他人指使! ”接着又审问了其他几位学生,徐亚屏 亲自召开了全校师生大会。会上,他神气十足地讲: “王校长是我派来的,我是 蒋委员长派来的, 不服从我就是不服从蒋委员长,不听我的话就是不听蒋委员长 的话,捣乱是要杀头的。学生要好好读书,听王校长的话,遵守校规,不要过问 国事。 ”台下学生们根本不听这一套,有的跺脚,有的出怪相,整个会场一片混 乱。徐亚屏只得在无柰中草草收场。 此后,学校的教师党员被当局以“共党嫌疑” 、 “宣传赤化”为由解聘,师芳 馨、郭秀峰、王海卿等 20 余名进步学生也被开除。这次学潮长达两个半月,党 组织的活动由此转入农村,这些师生也陆续奔赴太原国民师范(民训团)学习, 最终走上了抗日前线。 响应“西安事变”举行罢课 1936 年末, “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许昌后,专员徐亚屏为向蒋介石献媚, 在西火神庙广场召开所谓各界庆祝大会,为蒋介石安全返回南京表示庆贺,企图 在人民群众中挽回蒋的面子。在大会发言中,有人谴责张、杨的爱国运动,有人 说到蒋被扣压时,难过得声泪俱下。许昌师范参加大会的学生对此甚为反感,不 断用脚跺地发出响声,以示不满。回校后,根据师生的激情和要求,地下党组织 负责人周之焕、蒋介民组织在附小召开学生骨干会议,分析形势后,决定串联发 动师生举行旨在撤焕校长王祥生的全校性罢课,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次 日清晨,王祥生在院内散步,骨干学生每人交给他一个写着“因家贫,故辍学” 的条子,就离校回家。广大学生也纷纷响应号召,借故离校。在不长的时间里, 100 多人的校园所剩学生寥寥无几。反动当局虽多次采取软硬兼施,诱骗学生回 校上课,学生们仍然坚决罢课。专员、保安司令兼许昌县长的徐亚屏恼羞成怒, 立即指使王详生,以破坏校规、煽动罢课,宣传赤化之罪名开除师博,晁国庆, 贺国俊,周尹琦,张东岭,徐天立等 20 余名同学的学籍,逮捕进步教师左正谊, 另一教师 因订有《新华日报》也被暗中监视,虽未查出问题,亦被学校除名。 徐亚平又动用军警,全城戒严,到处搜捕许昌师范的学生,一时白色恐怖笼罩许 昌,许多学生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化险为夷。 。师博在蒋介民的安排下, 化装成烟农到城西许庄村许天玉家暂时避难。 一日黄昏时分, 师博正在村外散步, 遇到校工老李头给罢课生送信,师博说: “你把信留下,由我负责分送吧!”他把 信转交给师博,师博拆信一看,信中写道: “同学们!你们听信共产党的宣传, 误入了歧途,要悬崖勒马,回头是岸,赶快回校复课吧! ”师博看后轻蔑一笑, 遂把信付之一炬。夜晚,在许天玉的帮助下,师博化装成牙行模样,回到临颍老 家。他告诉父亲说: “因加入共产党,被学校开除了” 。父亲不但没有责备,还鼓 励他跟着共产党走到底,替穷人争独立要自由。因情况紧急,师博又连夜赶到临 颍县城,县府捉拿他的通辑令已张贴在临颍街上,悬赏 500 块银洋拿他“归案” 。 师博又不得不转移到一个亲威家中。10 天后,师博的叔叔从乡下赶来告诉师博, 在他走后的第二天, 县府抄了家, 爷爷被打成重伤含恨死去, 父亲也被抓进监狱, 逼他交出师博才能获释。最后,家里花了钱才把其父保释出来,随后每月还得向 县府报告一次师博的下落。 为党输送革命青年 许昌师范的学生经过一场场红色风暴的战斗洗礼, 经受住了多次的考验和锻 炼。1937 年春,许昌县地下党负责人蒋介民派遣韩秀峰通知师博到太原国民师 范(民训团)见许铁民寻找党的上级组织。即日,师博就乘火车北上,奔赴抗日 前线。到达太原后,师博先后参加了牺牲救国同盟会、农民干部训练团、军政训 练班等革命团体, 并在薄一波同志的亲自领导下, 参加了捣毁国民党特务机关 “华 闻晚报社” 和北华书店的斗争。 当时, 许昌的反动当局仍在继续缉查师博等同志, 并扬言要将他们“捉拿归案” 。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曾发电报给阎锡山,查问许 昌师范学生师博等人的下落。薄一波同志得知后立即答复: “这里没有许昌师范 学生” !断然拒绝了反动派的追查。 随后,王水、胡广思、张永舜等 40 多名同学也陆续投笔从戎,他们有的奔 赴抗日前线,有的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始了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涯。这批学生都 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初则奔走呼号,宣传马列主义,继则冲锋陷阵,战斗 于革命洪流之中,或威武不屈,慷慨就义于敌人刑场上,有不少人成为党和军队 的重要领导干部 (如中南局副书记胡孳斋) ,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披荆斩棘, 呕心沥血, 立下了不朽功劳, 许昌师范, 是革命的摇篮, 是共产党员发展的苗圃! 在许昌学院的校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三章 河南省省立许昌师范学校发展阶段(.7) 抗战胜利后,受连年战乱的时局影响,办学经费无着,虽然国民政府努力恢 复各地国民教育,但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各类师范学校依旧相继停办,当时许昌 地区已无正规的师范教育,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河南省政府决定,在许昌地区 成立一所省立师范学校,并将因经费枯竭停办的五区联师并入。 第三节 河南省省立许昌高级师范学校的缘起、筹建和招生 一、河南省省立许昌师范学校的缘起 (一) 、河南省立第五行政区联立师范学校 1942 年 8 月,河南省第五行政区联立师范学校(新察院址)成立,学制三 年,校长周绍武,教务员、训育员、出纳员、佐理员各 1 人;事务员、书记员、 图书仪器管理员各 2 人。教员 14 人,校工 8 人,学生 350 人。隶属第五行政区 督察专员公署,款由属县许昌、临颍、襄城、郾城、鄢陵、鲁山、临汝、郏县、 宝丰摊解, 担负着各县的师资培养任务。 学生来源有九县推荐, 经学校考试录取。 每个学生每月政府给小麦三市斗六升八合(每斗十六市斤) 。学生毕业后,仍由 本县分配工作。 是时,联师有教室八座,礼堂一座,位于校院中部;学生宿舍在教室和礼堂 东西两侧; 教师办公、 住宿在校园南部; 校院朝东也有一体育场。 学校南临城垣, 当时旧城已拆平,城墙基上宽敞平坦,绿树成荫,护城河中荷花盛开。校东有文 昌阁,曲水环绕,称“紫薇崇朗” ,是许昌十景之一。环境优雅,可谓办学理想 之地。 是年 8 月,学校招收高级(后师科一年级)第一届新生四班(男 3 班,136 人;女 1 班 44 人)180 人;甲、乙、丙三班,为九县联办(丙班全是女生) ,丁 班是许昌班,由许昌县自理,学生均是许昌县籍。初级班 2 班(男 1 班 30 人, 女 1 班 27 人)57 人。第二届于 1943 年秋季招生,甲、乙、丙、三班,丙班全 是女生班。1943 年,许昌地区大旱,并有蝗灾,加以连年战乱,城乡凋蔽,饿 殍遍野,民不聊生,各县经济枯渴,筹集不易,均不能如期报解,学生大减员。 经费为事业之母, 逾期办教育并使之发展, 首经费充足。 在无米之炊的情况下, 加之 1944 年 5 月,日军侵占许昌,五区联立师范学校只好西迁鲁山。是时的联 师真是艰窘万分,实难推进,多次向省政府报告,要求停办。不久即解散,部分 学生随沦陷区学生一起到大后方。1946 年春复课,第一、二届学生大部分返校 续学,原秋季始业改为春季始业。第一届学生为三年级,由四个班缩编为三个班 (丙班女生只剩 12 人,并入甲班,原丁班改称丙班) 。第二届学生为二年级,仍 是三个班。同时,招收一年级新生一班。1946 年 8 月,招收秋季始业新生一班。 1946 年 12 月,第一届学生毕业。1947 年 8 月招收秋季始业新生两班。是年 12 月,第二届学生毕业,是月 15 日,许昌第一次解放,因经费无着和时局动荡, 学校停办。至此,五区联师共毕业两届,六班,还有四个班没毕业。连同设备、 人员、归并省立许昌师范学校。 查《河南五区联师同学录》 (第二届毕业时刊印) ,1947 年底统计:第一届 毕业三班,117 人(其中女生 12 人) ,第二届毕业三班,145 人(其中女生 36 人) ,两届共毕业学生 262 人(另,未返校续学的和往江南的约有一百多人) 。在 校的一、二年级学生四个班 232 人,全是男生,未招女生。两届毕业的 262 个学 生中,九个县的分布情况是:许昌县 79 人,临颍县 42 人,襄城县 27 人,郾城 县 25 人,鄢陵县 20 人,鲁山县 18 人、临汝县 9 人、郏县 25 人,宝丰县 17 人。 五区联师由于学生来自各县,且有名额限制,所以学生程度高低不太一致, 优秀生程度相当优秀,差等生程度个别很差。学生中有当过小学教员和校长的, 有当过政府小职员的, 有一个学生还曾当过县军事科科长。学生的年龄也悬殊很 大, 有十五六岁的, 也有二三十岁的。 学生中有三青团组织, 也有中共地下党员。 校长周绍武,字承烈,武昌师范大学毕业,对师范教育很有研究,热心师资 培训事业,他在《河南五区联师同学录》的序文中写到: “丁亥冬,本校学生第 二届毕业,成同学录,请序于予。予准,教人以道而喻诸德,谓之师;天地之化, 模范之常,谓之范。师范学生,职在启迪后来,增培文化,所谓继往圣开来学; 其责繁难,衡之凿龙门,决大河,执干戈,卫社稷,盖有过而不及,应乾坤夕惕, 自强不息, 俾能确符使命,无负期望,??生当错节盘根之际,应有补天浴日 之功;果恃何求以掌吾舵而登彼岸,弗危风霆之迅烈,弗随波涛以沉浮,是在各 人善自为之。 ”他在这篇序文中,阐明了师范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师范学生的重大 责任,并表述了他对毕业生的殷切希望。 在五区联师先后任训育主任和教务主任的穆景唐,从学校创立到办好学校, 功绩卓著, 在学校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穆景唐富有办学经验, 中文功底深厚, 满腹经纶,讲授朴实无华,严肃认真,思路开阔,文思泉涌,口不停说,手不住 写,又善编写戏剧,在师生中享有相当高的威信。 语文教师王恒年(字松圃) ,许昌人。旧学根基深,博览群籍,学识渊博, 所选讲义,遍及经史子集,口讲指画,游刃有余,必令全班尽懂始己。又工书法, 长期在五区联师执教,教书育人,循循善诱,门墙桃李甚众。他为五区联师撰书 的校门对联是: “师表众伦,经文纬武,范围九有,明德新民。 ”上下联首字合为 “师范”二字,对联内容表达了他对师范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赞誉。他曾为一个毕 业学生题词赠言: “守身如执玉,为学譬登山。 ”反映他对后生的期望和要求。迄 今,旧日同学谈及,无不敬佩称道。 五区联师教师阵容较强, 有许多从沦陷区而来的教坛名师在这里任教。还聘 请不少知名人士兼课, 如许昌县师范学校校长程一凡兼教育学,许昌县三青团干 事长杨却俗兼公民课, 许昌专署秘书王锡霈兼地理课,从山东特聘的名家周克勤 是双牌大学,能教外语、数学、语文等科,他知识渊博,讲课概念明确,条理清 晰,见解精辟,在课堂上海阔天空,谈古论今、滔滔不绝,学生很受启发,受益 非浅。淮阳师范的张茨青,教语文讲《出师表》等文章,简直是一种最大最高的 艺术享受,他讲到每篇文章的精彩段落和警句时,总是闭目,晃头,打手势,加 重语气,反复朗读,能使学生品尝到文章的滋味,有时还能使学生的泪水夺眶而 出;开封著名的书法家吴穆晓教语文,手笔既佳,经验宏富,勤于治事,勇于负 责,深受学生的好评。教师中有国民党组织,也有中共地下党员(王曾言,郏县 人) ;会计施××,便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有一天黎明前,学校突然被军警包 围,要逮捕施××,但他已于前一天夜里得到党组织的通知,安全转移。 五区联师实行军事训练。军训教官王克礼,少校军衔,后曾兼任训育主任, 他对进步师生监视很严,管理学生颇有法西斯味道。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 得了伟大的胜利,当时,受连年战乱的时局影响,办学经费无着,虽然国民政府 努力恢复各地国民教育,但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各类师范学校依旧相继停办,一 时,许昌地区已无正规的师范教育,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河南省政府决定,在 许昌地区成立一所省立师范学校,并将因经费枯竭停办的五区联师并入。 二、河南省立许昌师范学校的筹建 1946 年 7 月,河南省政府教育厅委任张山为校长,总辖学校全部事务, 筹备建校事宜。张受命后,遴选合适人员,草拟组织大纲,进行筹备。是年 8 月,河南省立许昌师范学校在灞陵桥关帝庙内正式成立,经费由省教育厅拨付, 学校面向全省招收初中毕业生,3 班,150 名学生,学制 3 年,9 月正式开学。 1946 年 8 月,河南省政府于三十五年(1946 年)申铣汴教二电及酉江汴教 一字第(5931)号代电饬:河南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代省立许 昌师范学校筹办足容 6 班之校址。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办理情形如下: (1)办 理情形。奉电后以酉文专一教字第(3136)号代电及酉寝专一教字第(3224)号 代电转饬许昌县政府, 迅于勘查足容六班之校址。县报凭转嗣以城厢附近公共场 所均为有关机关占用,并以该校本期仅招新生三班为由,暂勘定灞陵桥为校址, 一俟明春添招新生再为设法筹建或另觅适当地址。 (2) 有无困难及应行改进意见: 查省立许昌师范学校有房舍仅能容纳三班,下期添招新生仍应再筹范围较大校 址,本区干训班奉令于本年底结束,五区联师亦奉令停止招生,逐渐结束,拟将 联师经费呤逯贡灸晔碌祝匀辏1947 年)元月归省立许昌师范 接办,如此不惟校舍校具筹办较易,且可免除各县之供应所感困难。 三、河南省立许昌师范学校的招生 1946 年 8 月,计划面向全省招收一年级新生,甲乙丙 3 班 150 人,应试学 生达 2000 人, (李智仁为级长,曾任许昌县一高校长,现已离休) ,丙班为女生。 招生从命题、考试、改卷、录取均是学校一锤定音,新生录取后报省教育厅备案 即可。招生广告一发出,新郑、太康、西华、项城、通许、汝南、遂平、新蔡、 郾城、舞阳、确山、信阳、罗山、光山、临颍、许昌、长葛、鄢陵、扶沟、禹县、 开封、中牟、洧川、尉氏、襄县、郏县、泌阳、鲁山、登封、内乡、伊阳、唐河、 上蔡、杞县、临汝、宝丰、叶县、巩县、南召、邓县、温县、正阳、孟津、济原、 镇平、洛宁、泗水、武陟、广武、汝南、淅川、获嘉、鹿邑、新野、陈留、山东 省的临沂,河北省的嫦氐认氐难袄从κ浴Sκ缘拇蠖辔杉ㄓ判阏撸 考入该校为荣。新生质量是相当高的。时军政商各界头面人物纷纷打招呼说情, 有关信函有盈尺之高。张校长不予理睬,让封存起来,录取时一张不看,从而保 证了录取质量。 当时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吴协唐 (汉三。 , 鲁山县大詹营人,黄埔军校五期毕业,1947 年 12 月许昌解放后,逃开封、南京, 1949 年又逃往台湾)介绍一个低分学生,张校长也不收。张校长的父亲给他说 学生,他说: “我不能让学习好的上不成,让学习不好的上! ”违忤当道权贵他在 所不惜,学制三年。嗣后奉拨复员学生(国民党青年军)89 名到校就读(实到 87 名) 。计本期有新生 5 班 237 人,各班冠以甲(50 人) 、乙(52 人) 、丙(50 人) 、丁(43 人) 、戊(46)字番号,以示区分。 1947 年底,许昌各县相继解放,面对地区极其落后的教育局面,党和政府 立即着手对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各类旧学校进行了妥善接管和初步调整, 在旧有 学校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合并了一批学校,至此,许昌地区的教育事业又进入了 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948 年 1 月, 许昌师范学校将五区联师5并入, 并同时接收五区联师的教师、 设备及四个未毕业班级,校址在许昌西郊灞陵桥关帝庙,校长仍为张昆山。同年 2 月, 学校迁至大同街(今许昌市南关派出所) , 租借民房办学。 由于校舍严重不足, 在校长张昆山的多方奔走下,又于同年 4 月,迁至许昌城隍庙(今许昌市魏都区政府大院) ,并扩大办学规模,分春秋两季招生。第二节 时局动荡中坚持办学 1948 年 3 月,鉴于时局动荡,校长张昆山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后,报请省教 育厅同意, 在动荡的局势面前, 率全校师生迁址到当时省会开封的私立维新中学(现开封市回民学校) ,暂借该校部分校舍为临时校址继续办学,师生吃饭,上课在校,住在中正路 80 号。 学校迁徙开封,因河南多年遭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破坏,农业生产凋蔽,工 业生产亦尚未恢复,军费、行政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出现巨额赤字,恶 性通货膨胀已如洪水猛兽,货币连连贬值,物价日日飞涨,形成“放物不放钱, 放钱不当钱”的形势,人民被迫拖入灾难的深渊。是时,伪省政府远在信阳,河5河南省第五行政区联立师范学校成立于 1942 年 8 月(校址在新察院) ,首任校长周绍武(字承烈,毕业于 武昌师范大学) ,学校隶属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教育经费由各属县分摊,学生来源由九县推荐,经考 试合格后录取。1944 年,因时局动荡,五区联师西迁鲁山,不久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五区联师于一九 四六年八月复校。1946 年 8 月复校的五区联师由于经费问题,于 1947 年 12 月停办。适时,共毕业两届学 生(262 人) 。 南省教育厅又迁至上海,无钱无权,不给学校拨款。学校收入时虞竭厥,财源窘 绌,办理困难,张校长派刘三省等五人代表到省府要款,走之前,张校长让五个 学生在家先轮训。张校长当“省府领导” ,让五个学生拜见,假戏真做。去到后, 伪政府推拖不管,冷冷淡淡,一文不给。教款困难,已达极点。学生没饭吃,就 煮麦籽度日。 1948 年 6 月 22 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省会开封, 国民党政府被迫南逃, 是时, 在汴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职员, 虽然对国民党心怀不满,但由于学生不谙于共产 党的政策,致使在开封解放时,在动荡的局势中四处逃散,沦为难民,备受颠沛 流离之苦。有的离校返乡,有的投亲靠友,栖息群众家中,省立许昌师范的大部 分师生同开封其它院校的学生约有 2000 人,也被迫逃往南京。省立许昌师范留 在开封的部分学生也处于瘫痪状态。 南逃的学生到南京后, 包围了国民党教育部, 请求收容救济。教育部负责人不敢出来接见,以致停止办公。旅汉河南同乡鼎力 相助,函电交驰,也请示南京教育部收容救济。教育部迫不得已,才召集河南旅 京绅耆(立法、监察委员等)商议,决定在南京、汉口两地分别设立两个学校收 容河南学生。两校学生各暂定 50 班,2500 人。设在南京的学校叫“教育部特设 豫洲临时中学” ,汪纶青任校长;设在汉口的学校叫“教育特设部中原临时中学” (以下简称中原临中) ,周祖训为校长。当时中原临中办学有很大困难。国民党 打内战,经济已到崩溃边缘。用大量经费收容这些流亡学生,本非情愿,只是怕 学生在后方骚乱,迫不得已才这样做的。一个近 3000 人的流亡学校,设在远离 南京的汉口这样的大城市,想找到能容 3000 师生的校舍,是不容易的。 师生抵达南京后, 要求国民党教育部收容救济, 但遭拒绝。 经过河南旅京绅耆 (立法、监督委员等)的不断努力下,国民党教育部最终决定在南京、汉口两地分设两所学校收容河南学生。设在南京的学校名为“教育部特设豫州临时中学” ,汪纶 青为校长; 设在汉口的学校名为 “教育部特设中原临时中学” (以下简称中原临中) , 周祖训为校长。 这一时期, 由于时局仍然动荡不堪, 加之当时全省连年自然灾害, 学校的教学经费仍十分紧张。 1948 年 7 月后,学校奉令成立。是月中旬,在汉口的鄱阳街小学,始收流 亡学生(为收容流亡学生,该小学放假) 。周祖训校长为解决校址,在南京上下 求索,校址解决不了。他就带着教育部发给的建校筹备费,乘船赴汉口,召集到 汉口的教职员商议并征求学生的意见,决定把学校暂时设在鸡公山,再徐图解决 固定校址问题。 鸡公山风景秀丽,为避署盛地。很多富商大贾,外国传教土以及军政要人在 那里建有别墅。后因战争关系,许多别墅很少有人住,仅留佣人看守。第五绥靖 区司令官张轸利用山上别墅,办了私立中正中学。时值署期,师生均已离校。周 祖训校长商得张轸同意, 借中正中学作为临时校舍,并当即在汉口各报纸刊登广 告,宣布中原临中在鸡公山成立,要在“战区学生辅导处汉口工作队”登记过的 学生限期持证明到鸡公山报到。学生闻讯,奔走转告,很快到鸡公山办了入学手 续。学生报到后,学校就按他们原来学历,分编为初中、高中及师范三部,然后 按年级分班。每班有教师 2 人(1 人为班导师,相当今天的班主任)负责管理。 女生不分部别,同住在一起,由女教师负责管理。学生食宿均由导师带领,离班 时须向导师请假,学生生活很快大致就绪,8 月中旬开始上临时课。 学校突出的问题为每月经常费用及固定校舍如何解决。 是时教育部只发了筹 建学校费。开学后,学生伙食费及教职员薪给需要大宗经费。加之学生报到入学 的越来越多,到 8 月食米断绝,周校长只得向第五绥靖区借米维持。打电报到南 京教育部催拨经费,没有回音,不得已,周校长就亲赴南京,才领到七、八、九 月经费,困难得以稍纾。固定校舍问题,经友人介绍,在汉口找到两处,一处在 湖北薄圻县羊楼洞;一处在湖北咸宁县柏墩镇。两地皆盛产茶叶,经多年战争, 两地茶山荒废,很多茶厂倒闭。厂房多闲置不用。因二处位于山地,盛产竹木, 环境宁静,适于读书。且邻近奥汉路,交通亦称便利。遂决定于 8 月 26 日将初 中学生 22 个班 1100 余人迁柏墩镇,称中原临时中学分校,10 月 1 日又迁高中 及师范部学生 32 班 1600 余人于羊楼洞,称中原临中校本部。周校长住校本部主 持校务。 校址既定,校方首先订阅学习生活制度,坚持贯彻执行。早晨五点半起床、 洗漱,洒扫、整理内务;六时早操,各部师生分别由教官领导跑步,教职员并参 加行列;六时半升旗、点名、训话。为满足上课要求,迁校后不久即赶制了竹木 课桌凳,购买了课本(主课两人一套,其它四人一套)和仪器(本部、分校各一 组) 。除正课外,还上早、晚自习。教师均监堂,各处主任巡察点名,学生因功 课紧张,国文、英语择要须熟读背诵,并按时习作,物理,化学须有演算、实验, 其它各科,亦各督令做笔记,随时检阅,因此,学生常感自习时间不足,倾心学 习,秩序甚好。晚自习由学校供给汽灯,每届其时,数十只汽灯,大放光明,辉 煌灿烂,使僻陋之山地生色不少。劳动生产是周校长历来的重要主张,在周校长 的倡导下,中原临中的劳动主要有集体打柴,开荒种菜,整修教室,平治操场, 修筑道路,担运食米等。既发扬了劳动精神,又可稍补实际困难。康乐生活也极 注意,各部、班均组织有篮、排球队,以及音乐、歌咏队、戏剧团等,时作比赛。 新年时,本部及分校分别在当地公演话剧《棠棣之花》 , 《升官图》等名剧,深得 观众好评。平时也素重课外阅读,因本校为流亡学生集团,读书与吃饭并重。故 在经费万分困难中仍撙节出一部分经费,购置 2000 余册,成立了图书馆,供给 学生精神食粮。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鼓励学生自由组织刊物,提倡各班编写墙 报,每周一次。刊名有《洪流》 , 《莽原》 , 《爝火》 , 《星光》 , 《乾阳》 , 《茁壮》 , 《萌芽》等数十种刊物。这些小刊物如百花怒放,争奇斗艳。学生自由组织的刊 物,尚有《学习月刊》 、 《艺文半月刊》 、 《文汇周报》 、 《中原周报》数种。 各种集会,学生集会除每日之升旗召集外,尚有每日之降旗,晚集及每礼拜 一之周会,则为分别举行,由学生自己主持,内容为生活检讨,读书报告,讲演 练习及游艺等。 师生吃饭每 200 至 300 人共一伙,由学校按日发给主食米每人 24(每斤 16 两)两,副食费随时调整。每伙购买菜、柴、领未、监厨、保管用具、记帐结算, 俱由学生按旬轮流组织伙食团经理。每日两餐,定时开饭,定位入席。考官、导 师参加伙食,随时监察,秩序井然。惟金元贬值,副食不足,对学生营养不无影 响。解放前夕最困难时,每人每日不足九两米,全体师生均陷入饿乡,且师生仍 然患难与共。 一次周校长与师范部师生共同食用少量米煮的野菜汤时,全场二百 多人,只闻喝汤声,而无一人发怨言。周校长十分感动,不觉泪水流到稀汤碗里 和汤喝了下去。 应付困难三原则:1、精诚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 ,想渡过艰难困苦,要“人 和第一” 。在校内,学生与学生团结,教师与教师团结,教师和学生团结;进而 至校外与地方民众各界人士团结, 大家一心一德, 互信互谅, 以谋解决学校困难。 2、自力更生。国家财源枯竭,社会经济破产,必有一日政府及社会之经济均不 可恃。要想读书,须靠自己维持生活,学校倡行劳动生产,即是自力更生,计划 初步实施。3、刻苦节约。降低各个人生活标准,节省公家一切消耗,要使一人 作两人用,一钱作两钱用。能够节省一分经济,便多为学校延长一分生机。 疾病治疗:学校设有医务室,聘请医师及护士各三人。药品由学校供给,不 收费。睡眠:学生寝室按、部、班、队依序排定,特制两层床,每床可容 16 人。 每晚九时半熄灯就寝,由各部主任及考官巡查清点,督令安静睡去。时有教职员 189 人。校本部 122 人,分校 67 人。教职员的生活粢缦拢旱际Ω叛 每班学生由一导师率领,如同一个家庭,除上课外,如早操、升降旗,自习,吃 饭,打柴,运动,集会等均有老师跟着,师生同起居,共甘苦,生活上打成一片, 感情上也融洽无间。职员变成劳工:学校经费拮据,而各项设施,又不容不办, 于是采用自力更生原则。凡能自己作的事,都由职员自己动手,比如泥垒墙,劈 竹编笆,锯木造桌凳。先生既以身先,学生自亦不甘落后。微薄的待遇:教职员 的待遇,学校每人每月借来 15 斤,银元一枚,暂免饥饿而已,其他一切费用, 无从说起。有眷属的,更是困难万端,每日惟仰屋兴叹。 1949 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走向胜利,国民党政权垮台在即。这时中原 临中师生面临是随国民党继续南逃,还是投入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洪流,每个人都 必须作出抉择。特别是周校长。这个抉择不仅关系个人前途,也将影响三千师生 的命运。在这关键时刻,影响周校长最大者,除大的形势促使周校长在国民党统 治下教育救国的思想幻灭外,重要的是吴芝圃对周校长的帮助。1948 年 6 月, 开封第一次解放,吴特派人到开封私立维新中学(是时,周校长在此校长校)对 周校长表示慰问。1948 年 10 月,开封第二次解放,吴任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副主 席兼开封市长。吴通过去汉口的友人,表示希望祖训先生回开封工作,这当然对 周校长参加革命起很大鼓舞作用。此外,河南国民党遥远张轸,刘积学等酝酿的 反蒋起义对周校长也起了不少影响。 周校长遂毅然决定把中原临中留存湖北迎接 解放。 当时要使学校留下迎接解放,要做许多工作。首先是对师生进行宣传教育。 但又不能公开进行,只能隐约其辞。周校长曾作《校歌》和《打柴歌》向学生教 唱。 《校歌》词为: “巍巍中原,大国之风,嵩岳黄河,山水钟灵。聚三千学子一 堂,应自发奋为雄。为人第一,手脑并用,精诚团结,自力更生。校训曰公诚爱 严,吾辈应时时服膺。奋发为雄,奋发为雄! ”歌词含义是不言而喻的。周校长 向全体师生讲话时,也常说今后再不容许把个人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这些话都在向学生暗示,大家将进入一个新的社会。 1949 年初,国共酝酿和谈,国民党放松对文化的控制。汉口书局从香港进 来许多进步书刊,公开出售,周校长指示买了一批交学校图书馆,让师生借阅, 临近解放时,教师孙克恭等主持油印《新民主主义论》 ,以及《团结就是力量》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进步歌曲,在师生中秘密传阅,歌唱。 越接近解放,学校经费越困难,3000 师生将有断炊危险。打电报向教育部 催要,他们置之不理。后通过汉口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部下的政务委员教育处, 恰是周校长的同学任处长, 周校长费尽心机借此关系向银行借到三月份以前的欠 款,还预借了四、五月份部分经费,渡过了迎接解放时的经济困难。 迎接解放, 除作以上思想、 经济准备外, 还对校内外反动势力作了坚决斗争。 中原临中留原地迎接解放,是国民党反动势力所不甘心。1949 年 3 月,国民党 国防部派汪曙光等教官到校,汪称他还兼任副校长,并带有国防部的委任状。很 明显地是想把学生带走,周校长借口学校属教育部门管,他未接到教育部通知, 坚决拒绝汪等就职, 他们见不能有所作为, 于湖北快要解放时南去。 张轸起义后, 继任国民党河南省主席, 赵子立南逃经赵李桥时,派他的政工处长到校想把学生 带走,周校长婉言谢绝。湖北解放前夕,校内师生在迎接解放和南迁问题上,也 曾有过严重斗争。在湖北濒临解放的关键时刻,周校长明确表示学校坚决留下, 不再南迁的坚定立场影响,团结了绝大多数师生,结果只有极少数南去。 (但设在汉口的中原临中由于种种原因,校址迟迟没有选定。后经教职员协商并 征求学生意见, 暂时将学校设在信阳鸡公山。并借用第五绥靖区司令官张轸在鸡 公山上开设的私立中学――中正中学的校舍作为中原临中的暂时校舍。随后,学 校在汉口各大报纸上刊登声明, 宣布中原临中在鸡公山成立。学校原师生闻讯后 奔走相告,很快在鸡公山汇集。学校按学生原来的学历,分编为初中、高中及师 范三个部,并按年级分班。每班设教师 2 人,8 月中旬开始上课。后经友人介绍, 于是年 8 月 26 日, 又将初中部学生 22 个班 1100 余人迁至湖北省咸宁县柏墩镇, 称中原临时中学分校。10 月 1 日,将高中及师范部学生 32 班 1600 余人迁至湖 北省蒲圻县羊楼洞,称中原临中校本部。周校长在校本部主持校务。 ) 中原临中共存在 10 个月,1945 年 5 月 16 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汉口,5 月 末,人民解放军二野郑团进驻羊楼洞,学校全体师生和地方群众张贴标语,鸣放 鞭炮,表示热烈庆祝和欢迎。周校长向郑团长汇报学校留原地迎解方的经过,并 请派人到校接收学校自卫用的枪支,同时请郑团长到校向全体师生讲话。郑团长 对学校保护公共财产,维持地才秩序,迎来解放,表示嘉许。同时周校长打电报 给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 吴复电表示慰问并指示将学校迁往开封,同时电 武汉管会协助学校迁返。师生到信阳后,已乘火车北上。五月未到达漯河,漯河 市教育科传达了省教育厅指示:原定中原临中迁往开封,因开封找不到校址,将 校址改在郾城县城内许慎祠(今一中校院) ,漯河市教育科长李恒位具体负责安 置工作。 河南省教育厅并派刘科长持吴副主席亲笔信来漯主持此事。许昌地委宣 传部长纪登奎亲自前往接见、指导工作。刘科长、宣传部长纪登奎同志与漯河市 人民政府协商,将新迁来的“中原临中”改为“中原中学” ,成立中原中学新的 领导机构:中原中学管理委员会,李恒位任中原中学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周祖 训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除管理师生生活外,主要是领导师生进行政治学习。通 过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阶级与 政党,国家与革命,中国革命史,新民主义论,中共介绍,时事政策等。克服旧 思想、旧作风、建立新思想、新作风,以适应新社会的发展,树立起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和向人民学习的群众观点。这次学习,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使之适应 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奠其了的始基,创造了条件。六月底,学习结束。教育厅决 定在郾城,许昌分别成立:河南省立郾城中学;河南省立许昌高级师范学校。许 昌专署专员李庆伟兼河南省立郾城中学校长, 周祖训任副校长, 主持工作。 7 月, 中原中学师范部的三个班学生 110 人和任课教师, 乘火车迁往许昌市北隅俎庄尤 华寺(中原中学至此解体) 。河南省省立许昌高级师范学校在动荡中得以完整保 存,第一次回到人民手中,许昌学院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该校是许昌专区当 代师范教育的滥觞, 是许昌专署直接管理的唯一的正规化学校,可谓许昌的最高 学府。 三、河南省立许昌师范学校的解体 1948 年 6 月 22 日,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解放省会开封,设在汴的各类学校在 动荡的局势中,有 2000 多学生逃亡南京后,各学校处于瘫痪状态。省立许昌师 范学校也是如此。俟 1948 年 9 月,留在开封的部分师生对校政意见纷纷,加之 生活困难,竞激起进步学生程远荣(在河南省人事局干部科) 、李明显(在贵阳 市委) ,袁光荣,李洪范,李澄等同学为首闹起学潮,辍其课业,思既走夫极端, 势必至于骑虎。由于校内屡起风潮,大有驱逐校长之势,籍令张山校长于十月 二十日停职。 是日下午 5 时, 河南省政府教育厅厅长张缤生令本厅体育督学沙金 斗(瑞)接任校长。并派视察员张九如、徐培华(陪同沙到校接收校务)为监交 人。张山召开师生大会,让新任校长沙金斗与师生见面。徐持教育厅布告,对 闹学潮的学生开除学籍十二人,即时离校。旋即,沙校长接铃视事,召集全校教 职员座谈会,征求意见,广纳嘉言,恢复上课,人事照旧。因生活无着,坐荒岁 月,咎于国家何所补助,一再停课,学问就荒,已失无限之光明,人心荒荒,犹 恐不及,忧心如捣,诸生无心上课,舆论着南逃。十月二十三日上午,沙校长接 到教育厅通知:时局紧张,速将学生带至商丘集合待命。沙校长当即召开教职员 紧急会议,传达教育厅的指示。会上决定:学生自行组织前往,教职员薪金领发 至十二月份,十二月底以前不报到者作为解聘。原教师除刘法政(又名静波)一 人愿意前往外,其他教职员无人表示态度。会后,学生便三五成群自行前往,教 职员工也各自离校安排自己的行止。当日下午,学校即行解散。沙校长派刘法政 和张捷三为学生安排食宿。 卢中田、李佩仙等几十个学生乘火车到徐州辅轮小学 等候,一星期后,他们又从徐州到浦口、渡江到南京,又展转到渐江兰G的马安 徐祠堂报到。 十月二十四日,人民解放军再克省会开封。是日早四点,沙校长乘坐洛阳师 范l的汽车同该校校长张子英,教务主任底仲英、许昌中学校长丁绍洛,同车于 十月二十五日抵达商丘,住在私立东南中学。在商丘停了两天,报到学生一百三 十多人。因商丘战事紧急,教育厅通知各校,旋即转移徐州(南京政府教育部在 徐州设有接待站)扶轮小学待命。次日,教育厅指示沙校长到南京与教育部接头 勘查江南临时校址。 省立许昌师范学校的学生暂留徐州,由教师刘法政负责照顾 学生生活及对外联系。12 月 28 日,教育厅又下令将(私立)河南艺术师范学校 六十人合并在河南省立许昌师范学校,称艺术师范部,编为秋一、秋二、秋三三 个班,由苏道生负责管理。省立许昌师范学校从此由六班增为九班,有二百八十 人。10 月 30,沙校长和郑中校长赵文田,许中校长丁绍洛等人起程赶到南京与 教育部接恰后,指定几个学校到金华县政府办理新校舍事宜,到金华后,与该县 教育科谈了勘定校舍一事,除许昌中学校舍有着外,其余的学校暂无能力解决。 沙校长同郑中校长赵文田到兰G县政府商议校舍, 择定县城南五华里的马鞍徐村 祠堂为新校舍。许昌师范学校的学生在徐州稍作休整后,于十一月四日,由刘法 政, 苏道生, 张瑞亭三人带领学生, 经浦口到达南京。 在南京随着流亡学生大军, 停留几天。有少部分学生又加入了中原临中的师范部,其余的学生又经上海、杭 州、金华,最后到达浙江省的蔺G县马鞍徐村徐家祠堂。省政府厅视察员王子欣 到蔺G各校(时有郑师、商师、沁阳中学、许昌中学等校)登记师生名单,并代 表省政府向师生慰问,要大家安心读书。是时每人每天几两米,各自到群众家做 饭吃,后来,大伙成立,吃的米、烧的柴,都是学生从城里背回来。教育厅通知 省立南迁学校,限于 1949 年元月开学上课,原有教师迁往江南者极少。因此, 学校临时聘任刘子勋(新乡师院)为教务主任,高瑞祥为教务员、刘法政(尉氏 一中)为训育主任兼体育教师,姚水田为总务主任,魏紫明(南京淮海路某部队 女工团)为艺术师范部主任,马碧[(河南省邮电局会计室)为会计员,韦子和 为训育主任,张瑞宁(长葛某小学)为训育员,海宴亭(许昌某小学)为事务员, 女生辅导员为许荩卿。教师有信应举(郑州师专) 、樊质夫(许昌县) 、武文,袁 俊民(长葛中学) 、苏首生(原河南师范专科)学校、朱土俊(中牟) ,高瑞祥(在 衢州前解放后参军,入文工团) 、周烈珍(孟津县) ,信应举,马文a,刘敬贤, 付a赦,王惠,朱庆孔,全志庭,付a权等二十余人。旧教师无人报到,新聘教 师尚未到齐,因而学生在校无事可干,来去不定,为稳定学生的情绪和生活,减 少迎来送往现象,由艺术师范部主任魏紫照负责,樊质夫、高瑞祥协助,组织学 生刘玉清 (郾城剧团) 、 王尧、 程远荣,周光海(睢县中学) ,李洪范(贵阳市委) , 李明显、崔昌本(河南省教育厅) 、李仲良(郑州市委) 、刘同伦(尉氏一中) 、 张培楹(许昌县工会) 、周雪虹(河南省歌剧团) 、周露明(长葛一中) 、史振五 (长葛二中) ,苏恩义(开封博物馆) ,赵丙章(郑州公安局) ,宋振川(郑州幼 师) ,李佩仙(鄢陵程岗完小) ,郭桂芳、单效召,桂惠珍等人成立剧团,吸收豫、 曲、 京戏种。 于 1949 年元旦和春节期间公演。 在蔺G城关前后演出一古装戏 《蚂 蜂女》 、 《空城计》等剧目。舞台上的精美布景、道具和音响,全是艺术师范部师 生制作。通过演剧,商民捐助食米 100 石,居民捐助 20 石,解诀了师生的吃饭 问题,切每个学生分得 700 元(伪法币) ,暂时解决了经济危急。 1949 年元月 4 日,学校正式上课。还办有两种刊物,一是《群星半月刊》 , 以程远荣、周光海(睢县中学)为主;另一个刊物是《晨星半月刊》 ,由刘合明、 刘同伦负责。 两个刊物, 即是学生写作园地, 又活跃了学校的学术气氛。 二月初, 教育厅视察员王子欣到校视察,时分普通科(即原许师学生)和艺术师范部(即 开封艺师学生) ,有学生二百八十人,九班分三个年级。秋三,甲、乙、丙;秋 二,甲、乙;秋一;艺术科分秋三、秋二、秋一。 三月初,蔺G时局动荡,战事频起,解放大军将渡长江,教育部迁至广州, 河南省教育厅迁至上海无人负责,学校的经济枯竭。在蔺G的省立许昌师范、泌 阳中学、郑州中学、商丘师范于三月中旬到南京政府领到最后一次经费,因系黄 金,四校(许师教务主任刘子勋,泌阳中学训育主任焦寅亭,郑州中学刘丹亭, 商师袁某)在城里雪虹旅社内分配黄金。是时物价高涨,入不付出,师生生活难 以维持,四校(沁中焦寅亭,郑中刘丹亭,商师袁某,许师沙金斗)联合到衢州 第三战区司令部借粮(借粮期间,许师校长由刘法政暂代)住了 7 天,借到 800 担(每校分 200 担) ,但粮须由蔺G县府拨付,张县长说,本县无粮拨付,并拿 出粮政局的帐薄让看(该县还欠本县中小学粮一个半月) ,现在时局紧张,本省 政府迁广州办公,河南省政府在信阳,河南省教育厅南京办事处迁移到上海后, 又找不到负责人,教育部也迁到广州,上级政府无人负责,经费停发,已是走投 无路。他建议,你们最好速到广州找国民政府教育部或到福州找教育部招待所, 以便给你们设法解决吃饭和学业。你们可以先到衢州,走近路到福州北安康县, 该县属专员所在地, 此地富庶, 且那里河南人很多, 如因时局关系不能到达福州, 也可在那里停留一个时期, 吃住都不成问题等语。 四校代表接受了张县长的建议, 决定于三月底先后分别自由徙步出发,许昌师范的学生以班为中队,大队长由艺 术部学生张济民,许师学生吕发权担任。他们负责沿途生活及对外交际等事,徙 步前往,仍以班级次序为行动单位。事务主任姚水田、许俊英,马碧[等 20 人 走水路前往。沙校长和苏道生、袁俊民三人随大队走。当天住罗辅镇,次日到龙 游县西某乡,第三天到达衢州中学。请求县政府设法救济。四月二十日二十时, 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 强渡长江。 固若金汤的国民党防线DD长江天堑被突破。 二十一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奋 勇前进,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 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二十三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国 民党政府所在地DD南京。衢州解放。解放军某部董科长召集河南各校师生(在 临中校内)开会,到会约有二千人。董科长向大家讲话,说明国内形势及江南解 放情况,现在往江北返回河南,交通还没完全恢复,各地游戒散兵很多,行路容 易遭受抢劫,为安全计,大家最好参加军事工作团。今后发给各校食米一千斤暂 作维持。当天下午,各校学生部分参加了军事工作团,其余离开衢州,省立许昌 师范从此彻底解体了。 沙校长与事务主任姚水田,会计员马碧[等八人于五月上 旬到达开封。 许昌师范的学生在江南一部分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部分进入 了中原临中的师范部,一部分参加了河南大学行政学院,个别返回故乡。师生们 多是沿途气食,拍卖衣物,历经万苦千辛而到达各自的目的地。 河南省立许昌师范学校虽然在迁徙游荡中彻底解体了,但师生前后几次迁 徙,大部分都进入了中原临中就读。 四 党的政治活动河南省立许昌师范学校从创办到南逃,多次播迁,遭遇很多困难和危险。学 校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进步力量逐渐活跃起来,政治空气愈来愈浓,师生们在 进步教师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已半公开地学习社会发展史,讨论阶级斗争等 问题。一些思想进步的教师在教室、住室公开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不断 向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斗争,为迎接胜利的曙光作了舆论和行动上的准备。 学校在关帝庙时,张宇瑞教师在他的住室经常向刘三省等同学讲“苏联卫国 战争” , “中国的地位??” 。在课堂上向春班一年级学生讲当时的革命形势。他 说: “许昌城守不住了,快解放了,共产党快来了,来了都听我指挥! ”在师生中 还常有进步书刊出现。 师生受到进步思想影响,有进步倾向的师生开展交友谈心 活动,谈形势,论时政,针砭时局,启发诱导有保守思想的师生,形成了革命的 氛围。进步师生不断到豫皖苏五地委、五专署为校址、粮款去请愿,和市民工人 一起到大街上游行,抑制美国善后救济总署发给的物资,并在师生中流传:这是 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北京的学生都不要,我们也不要! 学校迁到在同街小学时,一部分教师在西大街住。伪省保安队持枪把老师赶 走,学生获悉后,马上集合去保护,保安队在楼上持枪待命,严阵以待,斗争非 常激烈。 时过境迁,张宇瑞现已进入期颐之年,住在北京,身体尚佳,可省立许昌师 范学校党的地下组织活动的领导者及成员,尚待查清,为我校增色。 纵观我校以前的发展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因战争时办时歇,缺乏 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 但文书档案工作保存颇佳, 其各阶段的建校原始资料尚在。 为今天及以后编写校史提供了可靠的史料。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 第三节 教学管理与课程设置 学校设教导,训育、事务三科。时有教职员工 19 人(男 16 人,女 3 人) ,专 职教员 8 人(男 7 人,女 1 人) ,职员 11 人(男 9 人,女 2 人) 。教师每周教学 时数 122 时,平均每名教师每周教学时数 16 时,专职教员月薪总数达 2664 元, 人均 380 元。 学校的教导主任先后为贺锺麟 (中央大学生物系毕业, 月薪 380 元, 教生物、 农业技艺) ,王超伦(西北工学院毕业,月薪 120 元) ,周馀龙(中央人民大学教 育系毕业。月薪 380 元,教音乐、美术、国文、公民) 。王超伦(西北工学院毕 业,月薪 120 元) ,张宇瑞(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月薪 340 元,教国文) 。训育 员为王喜停(女,北平女子文理学院毕业,月薪 120 元,教家事) ,事务主任兼 图书管理员韩继先(河南省区训所毕业,月薪 100 元) ,许恒久(许昌县立师范 毕业,月薪 100 元)为事务出纳员,王兆麟(河南省立师范讲习科毕业,月薪 100 元)为出纳员,韩荣襄(河南省财政人员养成所毕业,月薪 160 元)为会计 主任。宋延曾(河南省立 14 中学毕业)为会计佐理员,王明亮(许昌县立师范 毕业,月薪 80 元) ,张士杰(河南第五区农林学校毕业)先后为书记,郭子平为 校医, ,杨兴权(女,国立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毕业)文牍,罗国栋(中央警官学 校毕业) 、靳文修(河南大学毕业)任图书仪器管理员。教员有刘绍伦(中央大 学毕业,教国文、历史、地理) ,董正谊(中央大学毕业,教史地) ,赵宗谔(南 京大学毕业,教体育) ,宋彦科(东南大学毕业,教生物、国文) ,乔明道(西北 师范学院毕业,教教育学、公民、生物) ,仝允祯(西北工学院毕业,教数学) , 刘溶池(中央大学毕业,教国文) ,姜敬五(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教美术、 音乐) ,教师还有王德坤、杨乃谦,张振武,杜世钦等人。学校经费由河南省教 育厅直拨,学生不交纳学杂费,膳食费,且学校还统一发放灰色军装,佩戴圆形 领章(上书许师)和校徽。 当时的课程设置有:历史、教育心理、音乐、地理、美术、军训、家事、体 育看护、化学、国文、社教、测验统计、教材教法、公民实用技艺、博物实用技 艺、数学实用技艺、生物农业技艺。 第四节 办学特色 虽然时局动荡,办学条件艰苦,但在多方人士的努力下,在风雨飘摇的战乱 年代学校仍然得以保存、发展,并且呈现出这一时期鲜明的特色: 第一:延揽省内外知名人士,所聘教师经过严格挑选,均是社会上的名流学 者、贤达,皆一时之秀,都是经过慎重研究而定夺。时任学校教员的 12 名专任 教师均为大学本科毕业,这些老师学科功底深厚,满腹经纶,教学经验丰富,深 受学生欢迎爱戴。如当时的国文教师贺升平教授(字瑞宇,曾名平、乘原,同盟 会会员, 满清政府曾保送他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科深造、 毕业, 民初国会议员、 外交委员、报社编辑、新中国成立后的民革河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人 民政府参事室主任、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司法厅厅长、河南省政协常 委、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月薪 360 元,他知识渊博,在课堂上海阔天空、 谈古论今,甚有风趣,有让人听而不厌,牢记不忘的本领。国文教师张宇瑞是从 苏北老根据地调到淮北建设中学的党的教育干部, 任该校的校务主任兼中共党总 支书记,主持学校日常工作。1947 年受聘于我校,由于思想进步,被许昌专署 定为有“共党嫌疑”的人,暗中跟踪。他是具有相当政治理论水平和文化水平的 干部,谈起话来,议论风生,有学识、有魄力,在师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讲课 手持粉笔,立于讲坛,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如数家珍,源源道来, 甚至引用原文时,亦不抄书,单凭记忆,一挥而就,讲到激动处,能让学生泪水 夺眶而出。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底接受知识,领受莫大教益,对 日后处人处事,奠下基础。历史教员刘绍伦(中央大学文学哲学系毕业) ,月薪 380 元,音乐看护教员柴广义(四川大学文学院史地系地理组毕业) ,月薪 360 元,公民教员李运乾(中央大学法律系毕业) ,月薪 252 元,数学教员姚克都(四 川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毕业) ,月薪 252 元,地理、历史教员杨鸿亮(中央大学地 理系毕业) ,月薪 360 元,美术教员吕培生(国立艺专毕业) ,月薪 252 元,上校 军训教官高殿(中央军校驻豫军官团第八期步科毕业) ,沙金斗(沙瑞辰,国立 北平师范大学国民体育毕业) ,他们都是政治思想进步,文化水平高,教学经验 丰富的教师。数学教师冀吉甫上数学课,不要教案,胸有成竹,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岛大学东校区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