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儿子跳楼死了,父母悲伤。如果生活还在继续作文600字遗书中数落父母的不是,父母是不是更加悲伤?

人贩子:“没有我拐不走的孩子!”新型拐卖防不胜防!
陈可可失踪了。
在玩了充气城堡的那天晚上,她神秘的失踪了。
当时她的母亲沈心怡正一边看着充气城堡一边和其他的家长闲聊,丝毫没有意识到陈可可不见了。
当时月光如水,夜色朦胧,所有的孩子们都在城堡中欢笑嬉闹,陈可可也和几个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外面等待的家长也受孩子气氛影响交谈甚欢。
原本心存担心的沈心怡很快也加入了闲聊队伍。只是,沈心怡无论怎么也想不到,陈可可会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不见了。
刚开始沈心怡以为陈可可躲在了城堡中的其他角落,但是在连续呼唤多声之后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沈心怡有些急了,她不顾摊子老板阻拦爬上了充气城堡并找遍了各个角落,却没有找到陈可可的任何踪影。
那时的沈心怡感觉自己像是被人迎头痛击一棒,整个人都晕了、麻了、木了,良久,她才反应过来,撕心裂肺地大叫陈可可的名字。
其他的家长都意识到事情的不对劲,赶紧召唤回自己的孩子,并在看到孩子安全之后主动帮助沈心怡寻找陈可可。
按照陈可可乖张的性格,不可能在听到母亲呼唤之后不回应,而此时寂寂的夜空宣告着陈可可真的丢了。
摊子老板也帮助寻找,但是却也告知沈心怡自己在开始之初便警告过大家要照看好孩子,否则丢了他们不承担责任。
有人帮助报了警,警察很快出警调查,却在调取了附近的监控之后也一无所获。而充气城堡此时也已经放了气,更是没有任何发现。陈可可去了哪里?一时间成了一个谜。
沈心怡的老公陈国成在出事不久后赶到现场,他抱住了已然崩溃的沈心怡,不断地安慰着她。附近的人指指点点议论着什么。陈国成拨开人群,带着沈心怡上了车,然后又不甘心地绕城找了好几圈。
直到到了第二天凌晨的时候,陈国成才知道陈可可真的找不到了。
沈心怡住了医院,陈国成也心力憔悴。家人们更是乱成了一锅粥,发传单的发传单,打电话的打电话,一时间,好像全世界都在寻找陈可可。更有媒体参与了本次寻找活动,但是在折腾了几天之后依然无任何音讯。
充气城堡的老板好几天都没有出摊,不过也没有离开这座城市,断断续续接受了一些调查和采访之后,大家都认为摊子老板并没有什么过错。
这件事一下子悬了下来,除了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也变得似乎跟别人无关起来。唯一伤心和痛苦的还是陈家一家人。
陈可可是陈家唯一的孩子,今年刚满四岁,是一家人的宝贝。在这之前,他们对孩子的看管十分严密,平时在街上玩沈心怡和家人们都不会让外人抱陈可可一下,因为他们在电视上多次看到过关于坏人抢孩子的事情,何况陈可可又是漂亮懂事的女孩子,更容易被坏人盯上。
所以,陈家人把陈可可看得比自己的命都重要。而现在,陈可可居然在他们面前消失了,这简直就像是在他们心中捅了一把刀一样难受。
此时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孩子不要受到伤害,如果真的是被人拐走了、偷走了,也希望对方可以善待她,千万不要像网络上传播的有些孩子被砍手断脚割舌头那样,更不希望她遇到变态狂、色情狂,希望她可以安然无恙,依然活着。
陈国成的母亲每日烧香祈祷,态度虔诚到比之前任何一天都要认真。陈国成的父亲每日走上大街,不顾天气炎热和遇到的所有人描述自己孙女的模样。
沈心怡目光呆呆把刀子往胳膊上划,想要用血来弥补自己的过失。陈国成用自己铮铮的铁臂支撑着这个家,未曾放弃任何一秒的寻找,却也在消息石沉大海的时候痛声大哭。
没有失去过的人无法理解他们的悲伤、惶恐和巨大的负罪感,没有人知道他们会在梦到血腥场面的时候突然吓醒。更无法理解失去孩子的他们从幸福快乐变得毫无生机,生活已是一汪死水,未来毫无希望。
很多人都劝他们趁年轻再生一个,而濒于绝望的他们却感觉自己没有了生的能力。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这样的日子兜兜转转过了一年,时间如水却平复不了内心的悲伤,因为太爱,所以永远无法释怀。
这一年,是噩梦般的一年,是极度痛苦的一年。寻找一直在继续,从来没有放弃,因为只有找到陈可可,才是他们最终要的结果。
陈国成从一个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变成了一个走街串巷的小贩,只是为了寻找到女儿的踪迹。
而老天从不负有心,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国成在城市街道边休息的时候,无意间发现充气城堡上面的那些巨型人物似乎可以藏人。他也曾大胆的猜测,并在一个夜晚装扮成家长爬了上去。
果然坏人的套路相同,他所尝试的这个充气城堡也是走街串巷的城堡,在那个城堡最上端的卡通人物相中赫然藏着一个巨大的通道,孩子们一旦进入了这个通道就会滑落下去,却不能再爬上来。
陈国成似乎已经发现了什么,他偷偷地报了警,并且配合警察们控制了充气城堡的摊主。而从摊主的口中他们也知道了这是一个专门利用各类游乐设施或卡通玩偶盗取孩子的团伙,他们不间断地在全国各地作案,并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让事情衔接顺畅,毫无纰漏。
他们甚至曾经在一次穿着卡通衣服游街的时候从一个老太太手中夺走了一个孩子,并打晕了老太太,只是人们以为老太太晕倒是碰瓷事件,无人上前帮助。
他们利用多种渠道作案多起,全国盗取孩子上百人,大部分孩子都会被卖给不同的买家,部分不听话或者已经记事的孩子遭到杀害。
陈国成对于他们这样的回答感到惊讶而又愤恨,痛骂他们狼心狗肺,没有人性。如果现在给他一把刀,他真的恨不得手刃了这些畜生,一刀一刀的,毫不留情。
通过这个摊主的供述,警方追踪到了之前那个摊主的信息,并迅速将其追捕归案。摊主在确凿的证词面前低下了头,供述了之前利用充气城堡盗取孩子的事实。而在所有的供述之中,令陈国成唯一欣慰的是,陈可可还活着。
因为该团伙网络众多,分工明确,警方又用了很长时间,追捕了专门卖孩子的人员,并顺藤摸瓜找到买家。
当警方破门而入将买家控制的时候,一直跟随在后的陈国成和沈心怡看到原本可爱伶俐的陈可可此时穿着脏污的衣服,表情有些木讷,拿着水果的胳膊上布满了针眼,天知道她都经历了什么。
而在迟疑了几秒之后,陈可可看着已经泪流满面的沈心怡突然悲戚地大喊,妈妈!随后张开大嘴嚎啕大哭。
沈心怡接回了陈可可,而这一年的时间也摧毁了陈可可原本活泼开朗的心。沈心怡及家人们需要用更多的关心和爱来修复陈可可心灵的创伤。
曾经震惊一时的充气城堡失踪案件真相大白,街角坊间都自觉发起了抵制充气城堡的活动,但是这件事情对于人们心灵的影响却没有结束。
人们在闲聊之间,还是会经常自问,在幸福光明之间,谁能来真正保护我们的孩子?
昨晚失眠,又看了一遍那部刘德华主演的《失孤》。
影片里华仔扮演的那位丢失了孩子的父亲,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只为找到自己的儿子。
他放弃了全部,从一个小有所成的商人,变成了一无所有、衣衫褴褛、低三下四地给每个路人发寻人启事的中年男人。
这个过程中,他受尽冷眼,甚至还要被人质疑,被殴打责骂,让他险些丧命。
就算是食不果腹,连个正经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他也要铁了心地走在寻子的路上,生怕错过了一次和孩子相认的机会。
他说:“安稳的生活只会令他愧疚和不安。”
可每一次,他都是失望收场。
最终,也没有如愿找到自己的孩子。
这难免让我记恨于编剧的残忍,可这个故事本身就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案例。
主人公不过是无数被拐孩子的父母的缩影,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余生都只会像剧中情节这样活着,甚至更辛酸。
他们要不停地寻找,等待,内疚。
当孩子被拐走的那一刻,就是家破人亡的时候。
这部电影,直观陈述了这种社会现状,让人无奈到无法反驳,只能让我对那些残忍的人贩子,恨得咬牙切齿。
拐卖儿童,近在咫尺,手段之卑劣常人无法想象。
人贩子想偷孩子,除了是在家长没有防备的时候,把孩子偷偷抱走。还有很多,是在光天化日里,当着众人的面,直接把孩子抢走。
下图中,穿着蓝色短袖的父亲正领着孩子出来散步。
突然从他的身后,走过来一个陌生女人,想要把孩子抱走。
这位父亲立刻警惕起来,断定这个人就是想抢孩子的人贩子。
正当他想奋力从人贩子手里,夺回孩子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一旁的路人,突然全都涌向他,像是商量好的,可他们并不是来帮这位父亲的。
他们是人贩子的同伙。
这些人把画面中可怜求救的父亲扑倒在地,殴打他,并且大声地叫喊着:
“抓坏人啦,坏人抢孩子啦!”
他们轻松地把这个想要保护自己孩子的爸爸污蔑成了人贩子,这样就不会有人来帮他脱困了。
最后这一帮可怕的人贩子,合力把这个小孩儿从他亲生父亲手里夺走,带上了一辆蓝色轿车,从此不知去向。
只留下一个叫天天不应的男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抢走。
这场人贩子设的局,其实是他们的惯用伎俩。
刘涛曾演过一个剧,里面就有一段,详细地演绎了人贩子是如何一步步让家长失去戒心,再利用群众对实情的不了解,最后成功地把孩子掳走的。
这段情节也同样是真人真事改编的。
心如毒蝎的人贩子扮演着热心肠的老奶奶,然后一脸慈爱地要帮手忙家乱的刘涛抱抱孩子。
然而一眨眼的功夫,坏人就带着孩子不见踪影了。
找到孩子的刘涛想要把孩子抢过来,却被一个陌生男人拦住。
接着这个男人配合着那个抢孩子的老女人,扮演起了孩子的父亲和奶奶。
他们不停地向刘涛泼脏水,让围观的群众以为这是一场家庭纠纷,而不是犯罪现场。
结果真的是,没有一个人走上来帮忙。
刘涛就眼睁睁地看着这两个人贩子把自己的孩子给抢走了。
这些事例任谁看了不会脊背发凉,假若人贩子人多势众,并且每一场抢夺他们都算好了不会有人帮忙。
那么我们的孩子,真的时刻都活在危险之下。
除了有计谋有组织的抢夺,还有很多人贩子,他们掐中的是孩子的软肋和天性。
这帮禽兽通过哄骗,让无知的孩子上钩,然后顺利把他们带走。
曾有外国志愿者做过如下的实验。
即使孩子的家长胸有成竹地说:
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几近完善,孩子绝不可能被人贩子诱拐成功。
可当志愿者仔细观察了下图中的女孩儿,并且准确地猜出了这孩子的喜好。
他仅仅是牵了一条小狗过去,便很快俘获了这孩子的信任,没过一会儿,孩子就拉着他的手,和他一块儿走了。
同样的,这名志愿者用相同的办法,对许多孩子进行了实验,结果都出奇的一致。
只要能准确地抓住孩子的喜好,就能轻松地和他们建立信任,然后自由地摆布他们。
这个实验结果,让很多自以为对孩子进行过安全教育的父母瞠目结舌,倍感绝望。
假若领走孩子的不是志愿者,而是一个真正的人贩子,那就意味着,他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轻松地毁掉了好几个家庭。
类似的实验,国内也有人做过。
大部分的孩子,都难逃人贩子精心布局的诱惑陷阱。
50个孩子历经测试,42个孩子被成功拐走。
这个数据,让每个家长都胆颤心惊不知所措。
利用孩子的软肋和喜好,便是另一个我们最常见的,人贩子热衷使用的套路。
我搜集了一些网友的亲身经历,他们都遇到过十恶不赦的人贩子。
然而每一个版本,每一个人贩子,为了想要达成目的,所使用的手段,表现得无耻,都一遍遍地刷低着我的三观。
1、“上个星期天下午,我和宝宝在家,拿些积木让他在餐桌上玩,自己躺在客厅沙发上戴着耳机听音乐,听着听着就迷糊了。
餐厅靠门口,客厅和门之间有个玄关。我迷迷糊糊地听到一个男人说话的声音“小朋友,我们是肯德基宅急送的”,然后就听到‘砰’的一声关门声。
我家的门,开门基本没声音。出于一个母亲特有的警惕,我立即冲了出去。孩子已走到电梯门跟前,电梯里有一只胳膊还伸在外面,似乎想拉我家宝宝。
我大喊‘宝,你去哪?’,宝停下来看我,我赶紧跑过去抱起宝宝,电梯门‘呼哧’一声关了。
问宝宝,大概了解事情的经过:宝宝听到敲门声,开了门,看到一个肯德基叔叔,说是送妈妈订的全家桶的,又说可乐落在车上了,让宝跟着去取。但是我根本没有订过全家桶!回想起来,迟一步后果就不堪设想,到现在都心有余悸。”
@网友橘子FREE
扮成外卖员,说自己是来送孩子最喜欢吃的炸鸡的,然后编了个谎言,就顺利把人领走了。
此刻我想把这个人炸了的心都有。
2、“我带9个月朋宝在楼下玩,小家伙坐在小车上,周围是好几个本楼的老太太带着孙女或孙子玩。
突然又走来一个大约50岁出头的妇女, 收拾得干净利索,笑嘻嘻地逗我家宝宝,小家伙开心地回应。
然后她就要抱宝宝,我急忙说,‘别抱吧,怪热的,小家伙怕生!’
虽然我上前阻拦,但她还是把宝宝抱起来了,宝宝也伸出小手让她抱。这个人并没有像其他抱孩子的人一样凑在一起,而是转身走向附近停放的一辆汽车,嘴里说着‘宝宝看看大汽车’。
我下意识地拦住她,坚持把宝宝抢了过来。”
通常人们不会对衣着整洁的中老年人起疑心,可大多数人贩子,都恰好是这一拨人,并且非常清楚自己不会被怀疑。
于是明目张胆地把孩子抱走,平静地送上车,是人贩子们最常用的办法。就在这极短的时间里,你根本没有机会抵抗和求助。
3、“前两天电视上看到,一个小女孩被人贩子抱走,全程被电子眼拍到。小女孩过马路时只不过落后了一点,两个女人立刻就盯上,接着就抱走了。
真可怕!这么一个偶然的事情,就能碰到人贩子,现在的坏人可真多呀!跟孩子外出,一定要牵好孩子,不要跟孩子分开走。”
随处可见的人贩子,一旦盯上你的孩子,只需要你慌神几秒,就能立刻得手,把孩子永远地从你身边夺走。
4、“我生孩子以后在医院住院,头一天没想什么,也不觉得怎么样,第二天就听说在本市的另一家医院有刚出生的小婴儿被偷的事儿。
晚上医生来查房的时候就说一定要两个人陪护,一个人护理产妇,一个人看好孩子,而且要把病房的门锁好。
回家后不长时间,就看到新闻里说,小夫妻和公公婆婆带孩子在医院,第二天,一位穿着白大褂的人就来到病房说给孩子打卡介苗,这四个人就放心地让这个人把孩子抱走了,结果就再也没回来,想想真的好后怕呀!”
人贩子何止只会出现在大街上,医院也是他们的猎场,趁家长不在意,就立刻抓住机会,抱走还在襁褓中的婴儿,简直易如反掌。
5、“周末,我带孩子去买菜,一陌生男人上前打了我一巴掌,嘴里说‘孩子生病,你还带出来’。
然后一老女人抱起儿童车里面的孩子,说孩子病得厉害要去看医生,旁人还以为是家庭矛盾,看了几眼就走了。
然后那个老女人和陌生男人抱起我的孩子就塞进旁边的车里,车门关上,一下子就开走了。亏当时我大声喊叫,菜市场又有点堵车,几个好心的店主帮我拦住了那辆车,不然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这个例子和上面的那两个很像。人贩子演起戏来,你根本不知道如何求助,假若身边没有熟人。
那么真的就是,人贩子说什么,大伙儿就信什么。
6、“她当时去楼上晒衣服,然后透过窗户看孩子。发现有人靠近孩子就赶紧下楼,结果到了楼下孩子已经没有了。
孩子在失踪的时候是5岁,在十年间她没有停止过寻找,最后她在大街上看到了被双腿截肢舌头被割掉的女儿。”
这位网友分享的,是最令我痛心的,她讲述了自己朋友的故事。
也告诉了我们,那些被拐走的孩子,他们大多会身陷何处,会有怎样的遭遇。
一个不留神,孩子就从此丢失十几年,再见到他,已经被人弄成了残疾。
写到这儿,我实在难以忍受悲哀,我咒所有的人贩子祖祖辈辈家中老小的不得好死。
当我们看到这些悲剧,这些让人惊魂未定的事实,我们必须得知道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谁。
在《透明人》中,宝贝回家的创始人张宝艳说过下面的话。
那些买主才是罪恶的根源,才是人贩子乐此不疲、经营着这门生意,丧失人性、从中谋取暴利的推动者。
看看下面的这个聊天群,还有数不尽的,为了想要个孩子,根本不顾及自己是否会给别人的家庭带来痛苦的畜生。
他们花钱买的,是数不尽的,另一群父母,悲惨的余生。
张宝艳说的另外一些话,也让人心痛之余,印象深刻。
丢孩子的父母,他们大多一生都不得安宁,因为他们无法想象自己的孩子正经历着什么样的苦难,这些人根本没法好好地过完余生。
更悲惨的是,孩子丢了就意味着孩子的记忆也会被抹去,他们会遗忘自己的亲人,这才是真正的悲剧吧,相见却无法相认。
看到下面的图我越发绝望,眼眶湿润,许多孩子一旦被夺走,那真的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而处于我国大多数封闭地区,还处在极严重的重男轻女意识里,所以很多孩子,他们被拐卖后的经历大致能分成如下两类。
而一些人贩子卖不出手的,他们口中的残次品,大多会被弄成残疾,命令这些孩子沿街乞讨,去换取同情。
总之,被拐卖的孩子,能完好无损,平安长大的,少之又少。
下面我想放一段,一篇在网上流传的记者与人贩子的采访对话:
“你为什么要贩卖儿童?”
“钱来得快又比较简单。”
“你不知道是犯罪吗?”
“不就是一个小孩吗?他们可以再生呗!”
“你参与过多少次贩卖儿童的犯罪行为?最多一次拐了几个?”
“记不清了,每个月都卖好几个。最多一次好像拐了3~4个,记不清了。”
“被贩卖的儿童的去向?”
“全国各地都有,有专门的人卖的,我就负责拐。上面人不允许我知道孩子下落,说是怕警察查到他们。”
“你的作案手法?”
“哄得听的就骗,太机灵的就抢,不听话的就打晕带走,大人不留神就下手了。”
“那些孩子会怎样你想过吗?”
“我也不知道是卖到哪里,我只是负责拐的。城市农村指不定的,我也不知道,哪有要的就卖哪里去。”
“你是不是瞄准了一些儿童作案的?”
“看着健康的就留意一下,穿着漂亮的也留意,质量好的才能卖个好钱,就算是有钱人的小孩也卖不了多几个钱。”
“拐卖过程中你是否曾杀害儿童? ”
(沉默了一会,点头)
“那娃哭声太大,差点把人招来,和我一伙的怕事,就把娃丢河里了。这是他干的,不是我!”
没错,上述就是大多人贩子的内心状态,以及他们十恶不赦的嘴脸。
写到这儿,如果要我抑制悲伤,强加一个结尾,我想在此恳请大家:
未来,在儿童被拐这件事上,尽量不做一个冷漠的局外人。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心存善良,可我丝毫不敢低估,人贩子的诡计多端。
他们正是利用完群众,又去利诱小孩儿,才能一次次得逞。
最后,通过文章中的案例,我也希望家长们能明白一个道理,所有的育儿方法,都在于让孩子的意识和认知更完善。
但绝不要以为这是一劳永逸,不要试图只通过教育这一种办法,让孩子安全地成长。
任何安全教育,都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关注。
假若你过去,对孩子在这方面的指导有待加强,请立刻行动起来。
如果你曾经也无数次,把孩子置于自己的盲点中,忽略了他们的安全。
请在看到这篇文章以后,尽量别再这么做。
用那些志愿者们的话来讲:
丢失的孩子,也许一百年都找不完。
可此刻我们愿意努力,去通过遏制,关注,举报,来预防该类事件的发生。
也请大家积极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意识到,人贩子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心爱的、身边的每一个孩子,正预谋着用各种办法,把一个个家庭给毁掉和拖垮。
下图是一张在孩子丢失后,必须遵守的寻找策略,希望大家时刻谨记,但能永远不要用上。
不同于以往,这一次人贩子竟然是在众目睽睽下抱走女婴,边上的街坊邻居,还都认识她!虽然最后女婴被顺利找到,但回想起来,大家都表示很后怕。
事情到底是怎样的呢?
5月1日下午2时30分左右,上海青浦公安分局接报称:在练塘镇三官桥路,贞溪北路附近一女婴被人抱走。
接报后,民警即到场处置。
原来,女婴的爷爷带着孩子在街心公园内玩耍,碰巧遇见了一个相识的中年妇女,因为有事就把小孩暂时交给她抱一下,可是怎么也没想到,几分钟后那个中年妇女和她的孙女都不见了。察觉到不对劲,于是报了警。
为什么说认识这个中年妇女呢,因为女婴的爷爷说,这个中年女子在公园里待了七八天了,和他们都聊的蛮好的,看见小孩也都会上去抱抱、逗逗,很热情。因为孙女也不怕生,跟着她玩了几次也都蛮好的。
可是,谁会想到,这个女人居然是人贩子!
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来照看,老人们喜欢带着孩子溜公园逛小区,有些人多见了几次,再加之聊得来的自然就少了一点戒备。
可是,现在的人贩子太猖狂了了,就如人贩子自述的那样:“拐小孩我们有的是招!”、“没有我们拐不走的孩子”,每一年,人贩子骗术都升级,实在是太可怕!
这是网友分享的:
“我和孩子在家,有人按门铃孩子开了门,看到一个肯德基外卖员,说是送我订的全家桶,又说可乐落在车上了,让宝宝跟着去取。但是我根本没有订过全家桶!想起来都心有余悸。”
一个母亲开发廊,把孩子也带在身边。发廊新聘请了一个员工,没有留身份证,那天这个员工说带孩子去买糖吃,结果一去不回。
有数据显示,孩子被拐卖的高发地中,家门口排名第一!很多家长,特别是老人,觉得家门口来来往往都是熟人,不会出啥事,这真的大错特错了!
另外,这些孩子走失高发场所也需要注意:
在此类场合中,大人们往往专注于选购商品、试穿衣服等,很容易忽视对孩子的照看。
? 公园或广场
由于场地开阔,人群众多,公园或广场也成了孩子最容易走失的一大场所。
每到节假日,车站就会成为最繁忙、人流最多的地方,而且各色人群混杂其中,孩子一不小心就可能被人贩子盯上。
超市也是孩子易走失的重灾区,特别是一些大型超市,隔断较多,柜台和柜台的陈设差不多,孩子不容易区分,父母只要稍不留神,就很容易发生走失。
游乐场是孩子们的最爱,因此当父母离开之后,孩子司能还会返回或者滞留在原有的场馆,等到回过神来,孩子再跑出去追父母,人流一多,很容易走失。
? 晚会现场
晚会现场等场所人流密集、灯光昏暗,更容易发生走失事件,所以家长最好和孩子手牵手。
电影《亲爱的》剧照
发现孩子走失怎么办?
发现孩子失踪,家长要立刻采取以下措施:
想办法找个广播站。广播时,一定要讲清楚孩子的特征,如穿什么衣服、身上有什么明显的标志(例如胎记、痣等)、父母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等。
报警也是有技巧的,2岁内的小孩还不太会走,失踪后很可能是被拐骗了,应马上报警;3-6岁的孩子,活动半径不会太大,如果找了半小时以上没找到,应及时报警;如果是小学生,最好先及时联系和他关系较好的同学及家长询问后再进行报警。
孩子确定丢失后,要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广播、电视、户外广告、移动手机短信息等一切有效途径将寻亲信息迅速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也可以利用机场、车站、码头、商场、道路等公共视频资源帮助寻找。
最后,再一次提醒大家
? 时刻保证孩子在视线范围之内
带孩子外出时,要随时注意孩子是否在身旁或在视线范围内。一定要牢记孩子最重要,不要让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手机、商品、试衣服上。有急事时,哪怕时间很短,也千万别让陌生人照看。
? 使用“接送卡”接孩子
到幼儿园或学校接送孩子时,一定要使用“接送卡”,并与老师约定通常来接孩子回家的人,尽量别让外人代替接孩子。
? 建份孩子档案
父母要用文字记述有关孩子的体貌特征,比如身体哪个部位有胎记,手机内常备孩子近期照片以备急用。孩子一旦失踪,应及时广播或报案,孩子的体貌特征、服饰特征等就是重要信息。
? 尽量不要单独带孩子去偏僻的地方
妞儿们记住一定尽量不要单独带孩子出门,尤其是去偏远的地方。
? 聘请保姆要弄清身份
聘请保姆时一定要查清其真实身份并掌握一手资料,避免引狼入室。
? 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
没有父母在身边时,不要听陌生人的话,不要搭乘陌生人的车,不可食用陌生人给的饮料、糖果及其他小食品。
? 重要联系信息让孩子记住
妞们要把家庭住址、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孩子,并要求孩子记住。要告诉孩子迷了路或被拐骗、被绑架,应找警察或拨打110电话。
我痛恨人贩子,那些泯灭良知的人贩子可恶到千刀万剐都不够!
孩子慢慢长大,我们一定要教会他们学会规避危险,当然,在他们还小的时候,不让孩子离开我们的视线才是最最重要的。
最后,我还是想呐喊一句,愿,天下无拐!
来源:珍鲜堂(ID:zhenxiantang2017)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级和初二!现在看还不晚
家长们都很关注孩子的“起跑线”,关注孩子的小升初、中考、高考,认为这些才是对孩子一生至关重要的节点。其实,有一个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关键期,被大多数家长忽略了,那就是孩子四、五年级的时候。为什么这么说呢?赶紧往下看吧~
孩子情感、情绪的突发期
防止孩子形成叛逆的个性
孩子一般在10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崛起,他们强烈需要父母的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们当作大孩子。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这一心理,仍把孩子当小孩子看待,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与父母作对。
父母们不要认为孩子故意与你作对,只是单纯的不听话行为,其实背后隐藏着孩子渴望你理解、渴望你尊重的深层原因。
自我意识正处在形成期,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但由于生活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孩子的观点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或是错误的,因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会让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很大的变化。
面对这一情况,家长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方法一:找准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
孩子会出现“烦死了”、“好烦呀”之类的话语,而且这类话语的数量会一直上升。很多孩子在作文里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一个孩子说:“妈妈让我穿的衣服总是我不喜欢的;我喜欢长发,妈妈却让我剪成短发……妈妈这都是不尊重我的表现。”
另一个同学说:“爸爸妈妈不让我和同学玩,不让我读我喜欢的那些课外书。他们好像永远都不相信我。”
其实,孩子的烦恼并不仅仅是针对玩具、衣服、发型,或者是课外读物,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当孩子真正的到理解和尊重之后,他的一切消极、叛逆的情绪都会消失。
例如,面对儿子并不如意的成绩单,一对明智的父母是这样做的:
xxx数学没有考好,他已经做好回家挨“板子”准备。回到家后,他把成绩单往客厅的茶几上一扔,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晚饭也是在战战兢兢中度过。
晚饭后,爸爸妈妈什么也没说,回到自己的卧室里看电视去了。孩子实在坐不住了,他心想:难道是爸爸妈妈没有发现我的成绩单?于是,他悄悄地来到客厅,在他的成绩单旁边,爸爸妈妈给他留了一张便条:
爸爸妈妈知道这次没有考好,你心里也很难过。你不必紧张,爸爸妈妈不会惩罚你,因为惩罚孩子永远都不是目的。
爸爸妈妈相信你肯定不会放弃努力的,因此,在下次考试时,我们不要求你考得多么好的成绩,只要比这次的成绩前进一点点,我们就会很满意。
永远都支持你的爸爸妈妈。
读了爸爸妈妈的便条之后,这个小男子汉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我是轻易不流泪的,但我被爸爸妈妈的理解和尊重感动得流泪了。在拿着成绩单进家门的那一刻,我都做好了与父母吵架的准备。但现在我知道了,那是没有必要的,我的父母是天底下最懂儿女的父母!是世上最好的父母!
正处于情感的突变期,他们容易生气、发火,但他们也容易感动。与送给他们昂贵的礼物相比,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能让他们感动。
方法二:允许孩子适度表达自己的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10岁左右孩子交往的重心已经由家庭转移到了学校,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友谊将成为影响孩子精神的重要因素。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科学的方法应当是这样的:
面对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一定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
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及时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
而此时,允许孩子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为孩子准备一个沙袋,允许孩子对着沙袋发泄情绪;允许孩子养小动物,当孩子不愿意向父母倾诉时,可以鼓励孩子对着小动物倾诉;鼓励孩子跑步、做运动发泄情绪……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发泄情绪的好办法,但最重要的一点仍然是,父母要理解和认同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自由表达悲伤和软弱。
方法三: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
四、五年级是孩子情绪、情感的突变期,也是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能力的关键期。这时候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对是非、爱好有了明显的分辨能力,然而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和方式有限,或者说不会与父母沟通,而这恰恰是促使他们情绪恶化的原因。
要想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父母最先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一点:有了负面情绪,没有关系,说出来,看父母有没有办法。
在一个家庭中,有一个这样的约定:任何一个人情绪激动时都不允许说话,而当他自己感觉自己的情绪不能控制时,他要大声地喊“暂停”,然后用最合适的方法去发泄情绪,如做做深呼吸、到另一个房间里去安静一会儿、出去散散步、打打篮球等。
当然,当有人大喊“暂停”之后,家庭的其他成员决不会去问他原因,或对他的行为做出任何评判,而是等他情绪稳定了,由他自己告诉大家,他情绪变化的原因。自从有了这个约定之后,他们爱发脾气的儿子从来没有情绪失控过。
这个方法妙就妙在它允许孩子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同时又通过恰当的方式把这种负面情绪发泄出去。
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
告诉孩子他在为谁、为什么而学习
四、五年级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很多孩子开始讨厌学习,讨厌写作业,甚至对父母常说的“要好好学习”等话也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这与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
在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时候,孩子会更多地遵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从不会过多去想“为什么”,他们认为家长和老师的话就是真理。但是,到了四年级后,孩子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他们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不好能怎样呢?
由于自我意识刚刚出现,这时候的孩子固执地认为,自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时,父母的唠叨和命令不仅会令孩子感到厌烦,而且会给他们一种错误的信息:学习时一件很艰苦的事情,他在为父母而学习。在这种错误信息的感染下,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其次,这与父母不了解小学阶段知识的难度发展规律有关。
到了四、五年级,学习难度不断加大,很多孩子都会感觉到对学习力不从心。如果父母还总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责、打骂孩子,那孩子只能是厌恶学习,从而产生很强烈的厌学情绪。
做父母的,不管你的孩子正处于哪个年龄段,你要想教育好他们,必须提前了解他们的心理。做父母的就应该提前向孩子灌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这个观念。这样,对于思维正在高速发展的四、五年级孩子来说,这将会促使他们的成绩稳步前进,而不是厌学。父母要对孩子多些鼓励,少些抱怨;多些表扬,少些批评。
孩子在四年级之前,或者在读四、五年级的过程中,父母还应该提前知道哪些知识呢?或者说,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呢?
方法一: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很多的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花了大量的心思,但是,容易让孩子产生误解:他是在为父母而学习。父母越是逼着孩子去认真学习,越可能给孩子创造了拒绝学习、反驳父母的机会。
一天,妈妈下班回家,看到晓宇拿着课本在客厅里一边看电视,一边看书。她没有像往常那样勃然大怒,逼着孩子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去看书,而是跟孩子打过招呼后,就开始忙自己的家务。
一会儿,晓宇沉不住气了,跑过来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明天要考语文。”妈妈“嗯”了一声,就没再理他。他还在继续试探妈妈,说:“可是,妈妈,我还没有复习完呢!”妈妈还是“嗯”了一声,又开始忙自己的事情。晓宇有点失望地对妈妈说:“妈妈,你怎么不理我呀?你是不是不关心我了呀?”
妈妈放下手里的家务,认真对他说:“你似乎希望我逼你去看书。妈妈当然希望你能考出好成绩了,可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要不要去看书,在哪看书,是应该由你自己来决定的事情。”从此以后,晓宇对妈妈的态度深信不疑了。
当孩子试探父母时,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坚定,说不参与就不参与。如果面对晓宇的试探,妈妈用责备的口气对晓宇说“再不好好看书,就会考试不及格”“考不好会被老师惩罚的”……那么,晓宇会继续与妈妈玩这种“你越管我,我越不好好学”的游戏。
方法二:告诉孩子——你要为理想而学习。
现在有很多的家长这样劝孩子好好学习: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娶不到媳妇(找不到好老公)!”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就会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人,就要过很艰苦的生活!”
也许父母们试图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来说服孩子要好好学习,然而,父母们却忽略了这一点: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思维的高速发展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父母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他们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学习。
在帮助孩子树立理想时,家长要特别注意一点,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例如强迫孩子把某个不喜欢的职业当做自己的理想。而是要根据还子的特长和爱好,帮助孩子树立理想。
方法三:父母不要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
“如果这次你考好了,你想要什么,妈妈就给你买什么。”
“考了这么少的分,我都替你感到丢人,你还好意思要这要那!”
这种教育只能是害了他们,或者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蛮横不讲理,或者使他们的成绩大幅下降,郁郁寡欢,甚至走向抑郁或自卑。
每一位家长都应该用平常心来看待孩子的成绩。学习是学生的职责,学习好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做到的事情。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好而沾沾自喜,或者用各种各样的物质来奖励她,这样只会让你的孩子有个错觉:学习是为家长学的。
对待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首先不能打骂他们,其次要鼓励他们,帮他们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帮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并告诉他们:“只要学习一直在进步,成绩是次要的。”
家长还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如与孩子一起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不要动不动就问孩子成绩、放学后就催促孩子去做作业,这样只能让孩子有种错觉:他是为成绩而活。
方法四:父母对一至三年级的孩子不要太过严厉。
在小学一至三年级,孩子是没有理性思维能力的,父母要求什么,他们就会做什么,父母说什么,他们就会听什么。此时,父母的严厉可以起到作用。
但到了四、五年级,孩子有了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自我意识,当父母再严厉地要求他们去学习、再规定他们每次考试必须达到的名次时,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很苦的事情,从而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对于那些还没有上学,或者刚刚读小学的孩子来说,父母们不要急于教会他们多少知识,也不要要求他们考多么好的名次,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对10岁之前孩子的教育,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总结的很好:
多问快乐,少问学习;
多问“这次考试中,你细心了吗”,少问“这次考试你考了多少名啊”;
多问“你喜欢学……”,少说“今天我教你学……”
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关键期
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多年的调查发现,四、五年级是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一个关键期——那些成绩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学习成绩会一直保持“好”的记录;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很难变得出色。
如果孩子总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能够经常品尝到好成绩带来的乐趣,那么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就能建立起来,就会喜欢上学习。对于那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如不爱思考、粗心等,也会积极地配合家长和老师去改掉这些坏习惯,进而培养一些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但是,如果孩子在成绩很差,或成绩平平,他们就不会体会到成绩所带来的的成就感,进而就不会对学习产生信心,也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孩子只能越学越吃力,越学越没有信心。
由此可见,孩子在四、五年级取得一个好成绩,他们更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的自信心,才能爱上学习,进而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一直都保持优异。
在孩子读三年级之前,家长可以多问快乐、少问学习,但到了四、五年级,家长就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了。这种关注并不意味着家长要更多催促、督促孩子学习,每天都要对孩子提及学习的事情。而是说,在四、五年级这个学习成绩即将定型期,家长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让孩子体验学习的兴趣、帮孩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呢?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方法一:经常给孩子“积极暗示”。
孩子的自信心除了来自于他们的自我激励外,还需要来自于父母的赏识和鼓励。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家长说他聪明,他就聪明;家长说他笨,他真的会变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暗示”作用。
消极的暗示:“哪里呀,我家孩子不行”;“我家孩子的功课不是很好”;“我家这孩子,成绩还可以,就是记忆力不好”……即使是家长对别人谦虚客套的说法,孩子听到耳朵里,也会认为这是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在这种暗示下,孩子也就真的变笨、变差了。正确的做法是,即使孩子真的记忆力不好,在学习方面真的有缺点,家长也千万不可轻易批评孩子。
积极的暗示:
“你很聪明。”
“你在妈妈心中是最棒的!”
“你将来一定是一个大人物。”
方法二: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
父母逼孩子去学习,虽然有时可以达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方法不能产生长效,而且孩子绝对不会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尤其是到了四年级,如果父母再逼着孩子去学习,孩子就要产生逆反心理了。
明智的父母不是逼着孩子去学习,而是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父母的言传身教、创造一些学习的神秘感,都是很好的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好办法。
方法三:父母要谨慎对待“陪读”。
很多家长每天晚上都辅导孩子做作业、为孩子检查作业,这种陪读现象是毁灭孩子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的最大“杀手”。
一个作业次次都得“优”的孩子,在一次考试中,竟然考了个不及格,看着满是红叉的试卷,老师找来男孩对话。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说出了心里话:“每天晚上做作业时我都想快点做完,因为只有做完了作业才可以上网。”“那你不怕作业出错吗?”老师问。“不怕,因为妈妈每天都要检查我的作业,有一点点的错误,妈妈都会发现。”男孩自豪地说。
“那你遇到很难做的题怎么办?”
“我想都不用想,就告诉妈妈我不会做,妈妈就给我讲。”
“妈妈给你讲了,你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会做吗?”
“我当时很明白,但是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在妈妈的提醒下我会做,要是没人告诉我用哪种方法,我就不会做了。这次考试就是这样,看着这些题目都很熟悉,就是想不起用什么方法来。”
10岁左右的孩子,虽然很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毕竟是孩子,爱玩是天性,他们总想快点把作业做完,以便去玩,于是很多坏毛病便从他们的作业中体现出来,如:粗心马虎、不认真思考问题、考虑问题不全面……如果没有家长的参与,孩子就会为此而承担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挨老师的批评。
但是家长却剥夺了他们承受自然后果的权利,家长在为孩子检查作业时,把他们的错误都指出来了。这时,孩子就懒得去思考了,有时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就照着父母所说的答案写上了,更不用说去改正坏毛病了。并且,当孩子有了依靠时,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都会明显地降低。
孩子习惯的定型期
注重孩子好习惯的培养
国外一位研究行为学的专家做了这样一项调查:专家分别对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数千名孩子进行测试,这次测试的内容包括知识测试、能力测试和习惯测试。
测试的结果令这位专家很惊奇,因为他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孩子的知识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趋势,但他们的习惯得分却没有太大改变。
专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在小学的中低年级,而四或五年级是一个“分水岭”。也就是说,在四、五年级之前如果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那这些好习惯将会伴随孩子一生;在四、五年级之后,如果孩子想改掉某些恶习,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否则孩子的这些坏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是关键:
首先,从习惯养成的特点来看,四、五年级是强化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关键时期,过了这个关键期,这些坏习惯将不会轻易改掉。
其次,从孩子意志力的发展特点来看,尽管这时的孩子意志力发展还只是初步的,并且是不稳定的,但在这个时候,孩子的意志力发展开始由弱到强,由他律到自律过度。孩子会通过克制自己,主动培养一些好习惯和改正一些坏习惯。因此好习惯的培养和坏习惯的改正都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最后,孩子在10岁左右,由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孩子行动的动机开始由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转化。孩子会努力地表现自己,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性评价。
家长在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改正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说,必须具备哪些教育观念呢?
方法一:给孩子创造好习惯形成的好环境。
任何一种好习惯的培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任何一种坏习惯的改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父母一定要记住这样一条真理:孩子的好习惯越早培养越好。
方法二:父母要格外注意孩子的习惯10岁左右,孩子的大脑进入一个迅猛发展期,这时的孩子已经有了理性思维的能力。
再遇到问题,他们已经能够做到理智思考、换角度思考了。
例如,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即是妈妈主动暗示孩子“洗衣服是很辛苦的事”,他们往往不能真正体谅妈妈的辛苦,当孩子年龄已大,他们懒惰、不体谅他人的习惯早已定型,不管父母怎样暗示,相比都是无效的。而在理性思维刚刚出现的四、五年级左右,父母的这种暗示则是非常必须且必要的。
多方教育专家通过细心地观察和研究发现,孩子在四、五年级左右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往往更具有持久性。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在四年级左右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将会比孩子在其他年龄段养成的好习惯更持久、更易深入孩子的心灵。
生活习惯:勤劳、讲卫生、讲礼貌、有爱心、能够体谅他人;
学习习惯:爱思考、细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性格:坚强、勇敢、乐观、积极。
方法三: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好习惯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做家长的不能企图孩子“一口吃个胖子”。利用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加法原则,让孩子慢慢来。
坏习惯也是一点点改正过来的,这样做不仅能保护孩子脆弱的自信心,也能让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战胜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对自己的信心也会大增。
方法四: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需要家长的权威和毅力。
父母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必须有一定的权威,在征得孩子统一的基础上,给孩子制定出一些“纪律”和“规则”。
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但是要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比21天要更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面对孩子的耍赖、软磨硬泡等,父母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毅力,不要向孩子妥协。
孩子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
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和社会评价能力
与小时候相比,到了四、五年级,孩子的道德情感表现出以下两方面的差异:
在道德认识方面,由具体、肤浅的认识,向本质的认识过渡。
在道德评价方面,由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向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过渡。
方法一:克服德育教育中的心理偏差。
预防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家长对孩子产生了某种固定的看法,对孩子的评价总受这种固定看法的影响。家长要时刻提醒自己,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孩子的行为。
克服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就是以偏概全的意思。也就是说,由于孩子出现了某些缺点,就弥盖了孩子所有的优点,认为孩子“一无是处”;由于孩子有了某项优点,就弥盖了孩子所有的缺点,认为孩子“一切都好”。
如果家长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总是误解孩子,孩子就会变得十分叛逆。
方法二:杜绝打骂,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们偶尔打一打孩子,可能会震住孩子,起到快速教育孩子的效果。过后,父母再找个机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爱你的”,也许很快就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爱。但是,当孩子到了四、五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崛起,父母再打骂孩子,孩子就要记仇了,并且还会产生逆反心理,促使不良道德行为越来越多。
从道德情感方面来讲,父母的粗暴会使他们越来越叛逆,道德水平越来越糟糕;而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则会使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从而使孩子的道德水平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方法三:在孩子的行动问题上下工夫。
一般来讲,四、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他们可以通过一定的道德原则分析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开始具有一定的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冲动,并懂得基于一定的道德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孩子还是孩子,他们在思想上懂得这些大道理,但他们的行动却往往会跟不上。所以,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做到道德认知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尤其要注重孩子的道德行为教育,让孩子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孩子在道德品质方面出现言行不一致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在这个时候,他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导,而不是责怪和批评。
方法四:利用潜移默化的暗示法。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喜欢处于受教育、受管制的地位。到了四、五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崛起,他们的自尊心也在一点点增强,这个时侯,暗示教育法最容易让孩子接受。
暗示教育法,能够满足四年级的孩子日益强烈的自尊心;能够满足四、五年级孩子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能够使孩子感觉到平等、感觉到尊重,从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克服自己的缺点,以快乐的心情去与父母父母合作。
声明:本文图片均来自摄图网,已获得授权。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十岁还在长青春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