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哪些城市单身女性多,是该留在一线城市,还是回二线城市

扫码直接下载
(转载)留在一线城市 or 回到二线城市】迄今看过最理性的分析
有人离开是人性和城市的双赢   世界上有另外一个你——这个你有一辆最新款的私家车,不担心堵车也不担心停车;这个你房子阳台朝南,不担心房价也不考虑买第二套;这个你不是文艺青年、不喝瓶装水、按时吃饭、周末陪伴父母、从不租赁任何东西、不搞异地恋。这个你是慢生活的信徒,达到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境界。   可惜这个你,与现实背道而驰——你长达10年的青春租住在3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每天用2个小时通勤、一年未回家看望父母、只有泛泛之交没有知己、把互联网当你的精神慰藉。你习惯性对城市抱怨,每天忙于在上班时间偷菜,你坚信自己不过在等待机会,直至青春用完,才惊觉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一切从你选择留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开始。社会学家郑也夫说人生不外乎在追求三种状态:舒服、刺激、牛B。其实也是一道城市选择题:皆因年轻的你,爱冒险胜过爱安逸,爱牛B胜过爱舒服,自愿进入人生愿境最诱人、生存逻辑又最残酷的一线城市。这是一笔风险投资:100个梦想家踏入人才济济的这个江湖,总有99个发现“牛B”不过是一场泡沫。   “逃离北上广”代表后悔者成为社会流行语。白领返乡潮与民工返乡潮同时发生,你突然发现白领和民工原来是同一回事。房价被视为罪魁祸首,北京的出租屋有胶囊公寓,深圳的“出租屋”有住人集装箱——当住在集装箱里的蚁族不是小说而是现实,这个社会就有了一种荒诞的喜感。   作为工作狂,你突然明白,为了事业的前途,抛弃生活的前途并无价值,你需要的不仅是经历的成长和工资的成长,还有生活的成长;作为梦想家,你突然明白,到二线城市去的不一定是失败者,也可能是独具慧眼的野心家。   不是每个人都不适合一线城市,正如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二线城市。重拾你的生活,需要的不是逃离北上广的悲情,而是深思熟虑的放弃——一线城市不会因失败者的离开而受损,你终须明白,放弃北上广只是你的个人选择,不仅在选择让生活出现一个拐点,还在选择一个别人看不见的机会、选择一个最适合下一代的城市出身。   在诸多理由之中,唯独将“逃离”视为悲剧是错误的表述——有人离开,是人性和城市的双赢。有的人不该止步于大城市,退一步生活就海阔天空;有的城不该成为大城市,因为全世界最快乐、最幸福的城市,往往不是大城市。   对你而言,你内心产生的纠结与选择,形成了10个转身离开的理由——这个过程,对一个人而言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对你即将离开或即将前往的那一座城市而言,是建立个性、寻找人性的过程。   一线城市是江湖,二线城市是道场   北京举办过奥运、上海正在世博、广州迎来亚运,北上广与世界同步,你却因未能与它们同步而痛苦。北上广靠高房价获取红利、靠户口高门槛集聚精英,靠高物价挤掉流动人口,强者云集又暗藏经济危机、情感危机、人际危机,是冷漠江湖;二线城市往往靠宜居突围,陆续决出人性化生活的单项冠军:昆明以气候闻名,天天是春天;长沙以快乐闻名,以夜场、超女与芒果台形成吸引力;成都以安逸闻名,赏一次桃花动不动就10万人同往——在物欲时代,一线城市对你而言是主战场;当成功成为一种毒药,二线城市则是你寻找自我救赎的心灵道场。   一线城市是现货,二线城市是期货   全球化品牌早已抢滩二线城市,网络世界消灭了信息不对称,都市圈让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成为生活共同体,地方传媒开始意识觉醒,地产巨头已将目光移到二线城市——到一线去争的是空间,到二线去争的是时间。挑好一个正值上升期的二线城市,考验的是着眼未来的视野和以时间换空间的大智慧。要在工作与生活中寻找中庸之道,就去找你内心的“1.5线城市”,毕竟它们能在你有生之年变成一线城市。   一线城市拼的是智商,二线城市拼的是情商   普遍的一个观点是:一线城市机会多又相对公平,二线城市潜规则多又讲人际关系。但不要忽略,一线城市的机会可能是虚假机会,公平可能是虚假公平——你以为到了北京更容易名扬四海,其实只是名扬小圈子;你自以为拥有上海的高薪水,一年所余依旧买不起一平方米的房子。所有城市皆有潜规则,整个中国都是熟人社会,但没有一个城市的所有机会能被同时屏蔽。不妨反过来看,一线城市在拼智商,二线城市在拼情商。问题只剩下一个,就是你的情商是否高于智商。   一线城市有文化,二线城市有闲情   《广告大观》的调查证实过这一结论:在一线城市,75%的人傍晚6点至8点吃晚饭;在二三线城市,70%的人下午5点至7点去晚餐。一线城市有白领文化,但白领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如果你每天花费2小时在交通上,1年算下来要用去30天;二线城市没有艺术电影院和话剧小剧场,唯独有很多吃饭比你早、睡觉比你晚的闲情逸致。   一线城市有优越感,二线城市有归属感   城市是一种出身。河北燕郊小区外竖着偌大广告牌:“没有户口,怎么上好学校!”购买房子的人祈祷的是燕郊纳入北京,从此有个北京户口。北上广的户口人人都知矜贵,所以早针对你设下城市门槛——你说你属于这座大城市,却没有这座城市的户口;你说你拥有这座城市的房子,其实距离市中心20公里;你说你在这个城市创造了人生价值,其实存款还不如二线城市的公务员。收紧的一线城市能给予你优越感,宽松的二线城市却能创造属于你的归属感。   一线城市胜在GDP,二线城市胜在CPI   普遍的困惑是:为什么选择一线城市的人,拿着一线薪水,却沦落下流社会?为什么选择二线城市的人,拿着二线薪水,却获得一线的生活品味?新发布的《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发现,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幸福指数最高,经济最为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浙江幸福指数最低,一线城市“伪幸福”的人最多——皆因一线城市用金钱计算GDP,二线城市用幸福计算CPI——有白领去到二线城市,发觉收入少了一半,积蓄多了一倍;城市营销专家王志纲举过一个例子,在上海要1万块钱买到的幸福,在成都3000元就够了。   一线城市让人见世面,二线城市让人拓视野   作家萧乾说:“人生就是一次不带地图的旅行。”在《一生要去的中国100个地方》书中里描述了100个地点,一般中国人永远没法去完全。到过一线城市见过世面,到过二线城市去开拓视野的人,有机会成为真正懂中国的人——他会在中国城市的细微处,发现中国城市原来并未千城一面,市井处隐藏的是中国的多元化。   一线城市适合小众者,二线城市适合生活家   为什么一线城市那么多文艺青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曾简单回答过这个问题:“如果不是为了和其他人在一起,为什么要支付曼哈顿或者芝加哥闹市的高昂房租呢?”小众者在故乡或是异类,但一到一线城市,最好是北京,总能找到志趣相投者;但若你是拥有平常心的生活家,反而适合留在二线,因为它的节奏往往与慢生活能够合拍。   一线城市适合青春的前5年,二线城市适合青春的最后5年   青春的轨迹你我大概相似——也许最理想的状态是,满怀激情的时候前往一线城市建功立业,在疲惫之际降落二线城市。“职业候鸟”前往二线城市已成趋势,二线城市不再是败者复活的圣地,同样是机会之城——过去,出生地决定了个人命运;今日,城市迁移只是人生一个小转折,与成败无关,与前途无关,与国家选择扶持哪个地方富裕也无关。   一线城市是“飘之城”,二线城市是“一生之城”   二线城市和一线城市常常有一个差别:它在30分钟的交通时间半径内,总可找到你满足一生衣食住行的所有需要。北上广是分裂的,甚至可说它们由几个城市组成——候鸟族们只属于行政概念的“北上广”,他们住在远离市中心的地方,抱怨城市未真心接纳,生活方式偏偏与一线城市的传统精神价值格格不入。飘一代是最理想主义的一代,也是幸福感最微弱的一代——他们的房子、车子、家具、手袋甚至男友都可靠租赁而来,他们想找找不到的,永远是一个心满意足的固定地址。   如何与城市讨价还价?   那些骑在高跟鞋上的白花花的大腿、那些杂志封面上的CEO、那些疾驰而过的名车、那些好玩免费的party、那些CBD写字楼的独立办公室、那些国际论坛和航班头等舱的位子、那些高档住宅小区的灯光,是为你而备的吗?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有千万个梦想和同一个梦中情人——大都市。什么样的大都市能满足他们?光提名字就闪闪发光,聚集着权力、名声、财富、美貌和才华的传奇,体量巨大,建筑摩登,交通发达,商业创新,物质繁荣,娱乐丰富,高人辈出,有着国际化面貌、全国最好的资源和最多的机遇。   他们心目中的大都市,通常被称为一线城市。人人都想成为一线城市体面的一分子,在城中扎下根来,获得幸福、尊严与好未来。   直到他们碰到大都市的残酷与冷血。   你想留在大都市,攫取机会和享受优质生活,你需要大都市。但大都市凭什么需要你?你的筹码是什么,除了你年轻的身体和旺盛的欲望?退而求其次,你对大都市知难而退,退居二线三线城市,想在别处获得幸福、尊严与好未来,仍然要面对同一个问题:你的筹码是什么,你能拿什么与城市讨价还价?   大都市的爱与恨   城中村和城郊村的出租屋、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是大都市对弱势者的恩慈(这恩慈现在基于政府的开发欲望和商业动机正在变得寡情)。弱势者藉此得以歇脚和喘息,换得时间来打拼,赢得在大都市更好的生活和前途。   我们在京沪穗深所见的蚁族和落魄者,其实都是怀着希冀的人。他们有梦,只是暂时没有找到用武之地大展拳脚。他们孤身勇闯大都市,比许多凭关系就业的人、自认不行而退守家乡的人更有勇气。他们对古老而鲜活、庞大而凶险的大都市,有着撕心裂肺的爱:   “我在这欢笑我在这哭泣,我在这活着也在这死去,我在这祈祷我在这迷惘,我在这寻找我在这追求。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离去,我希望人们把我埋葬在这里,在这忘了感觉到我在存在,在这有太多有我眷恋的东西”——汪峰的《北京北京》,唱的就是这种情结。   对大都市的爱,换回来的不一定是爱,更有可能是无动于衷、轻视、嫌弃和虐待。甚至不给你表现的时间和机会。你被视为大都市的负资产、问题青年和社会病的一份子。你为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狼奔豕突。你为一份不稳定的感情焦虑。你的死党、你的闺密的境遇和你一般上下。和你一起每天挤公交、挤地铁的人从不怜惜你。你领着暂住证、住着出租屋、吃着盒饭、走过镶金堆银的大街。街上每栋建筑都价以亿计,每个路人都想走在你前面。那些骑在高跟鞋上的白花花的大腿、那些杂志封面上的CEO、那些疾驰而过的名车、那些风流倜傥好玩免费的party、那些CBD写字楼的独立办公室、那些高档住宅小区的灯光、那些国际论坛和航班头等舱的位子、那些为创业者和成功人士预留的人物专访版面,都不是为你而备的。   你在大都市奋斗,突围。你一天天在老去,而大都市依然年轻。   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同步性   被你忽略的二线城市,正在发生什么?圈钱(招商引资)、圈人(引进人才)、圈地(建城扩城)、圈政策(城市定位)、圈都市圈(区域资源整合)。   你在大都市寻找突围的时候,二线城市一点也没闲着,正昂首阔步比照着大都市的规格迈进。192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首超农村人口,2007年世界城市人口首超农村人口,201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首超农村人口。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司长兹洛特尼克说:中国已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全球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中,1/4在中国。中国二线城市的活力,正藏于这185个超过50万人的中国城市中。   因为互联网,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资讯同步;因为城际快线和城铁公交化,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人流物流同步;因为商业连锁,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消费同步;因为都市圈,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资源互动互补同步。   每个省都有全国上星电视;28个城市建设地铁规划获批;国际品牌和全国性企业在诸多二线城市找到落点、开枝散叶。二线的兰州、武汉和西安都有全国性媒体;二线的苏州、东莞、宁波、温州的经济实力个个富可敌省;杭州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上5年连冠……   不同步的是,二线城市在因一线城市的辐射性和产业关联性而受惠时,自身的独特优势并不会被夺走:名胜古迹,优质水土和空气,港口,城市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传统产业,相对便宜的投资和安居成本,地方创新等。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二线城市近似不设限的城市,户籍相对松动,“钱多,人才少”,对于投资创业者、创意产业族和产业工人有着“很饥饿”的需求。有能力者较容易获得机会和平台,成为“新市民”中的精英,过上好生活。而工作中的上佳表现,仍然有机会进入全国视野,与大都市的精英同享荣耀。   今天的二线城市已非偏僻角落势单力薄的城市孤儿,而统统归属于大都市圈棋盘,在其中扮演着努力成长的角色,机会一线化,压力二线化。   与城市讨价还价的筹码   梦想,是今日中国城市最不缺的东西,你不能拿你的梦想和城市讨价还价。   数数你的筹码吧:大学所学专业,工作履历,人脉资源,姿色,技能,金钱,父母实力,恋人或伴侣的实力。这里所列的每一项都可能帮到你,令你在大都市和二线城市都能站稳脚跟;这里所列的每一项也可能无效,反而成为你的包袱或障碍。   大学所学专业:一纸毕业证不代表你真的专业精通,许多毕业生的大学时光在不着调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度过,对大学教育的批判和反叛甚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尊重。花时间恋爱倒不错,花时间偷菜就纯属娱乐了。许多工种招收的大学生,论实战能力,试用期相当于实习期,聘用期相当于试用期。   工作履历:混过的知名企业罗列在纸上的确炫目,也没人能分清你干的活有哪些是你独自完成的,哪些是集体智慧和团队合作的结晶。但你水平不行,可能正是你频频跳槽的原因(你当然可以说你是为了更高薪、为了理想、为了提升自我而跳槽)。   人脉资源:其中最好的一种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最坏的一种是利益交换。人脉的真谛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交易,而是服务,怀着善意和诚意为他人服务。它还跟时间积累和缘分相关,利益和新机会只是顺带的结果。用行贿受贿来结交人脉资源,那是犯罪。   姿色:美貌至今仍是在诸多领域具有优先权的通行证,但它需要与其他元素配套使用——格调,性格,智慧,才艺——才能相得益彰。财富可以增值,姿色只会贬值,生活中太多为自身姿色所伤、为他人姿色而乱的烂故事。   技能:一技之长是职场生存尊严的保证。你若只满足60分,那么你只配得到60分的待遇和尊严。你若全身心投入,最终会比所有人活得更体面。为了提升技能而发挥你的潜能,或为了不公正待遇而应付你的工作,结果完全不同。   金钱:有钱可以投资创业,有钱可以买房买车,有钱可以让你在《非诚勿扰》电视节目上暂时多亮几盏灯。有钱也可以让你飘飘然,耽于享乐,不再思考,迷失。你没机会成为城中5%的最有钱人,也不会沦落为穷的5%,那么,仅仅把金钱当工具就行了。   父母实力:官二代和富二代都是幸运的,但也有局限。官二代能轻易获得的是工作岗位,不是事业;富二代能轻易获得的是财产,不是企业管理之道。相对而言,拥有健康的父母已是幸事;拥有不用啃老的子女,对父母来说也是幸事。   恋人或伴侣的实力:相亲、速配、择偶的电视节目和日常活动,既是在找对眼的人,也是在挑实力派。“少奋斗多少年”是一种诱惑,但结果也有可能变质为“暂时少奋斗多少年”。感情靠不住时,恋人或伴侣的实力就失效了。   虽然二线城市比一线城市竞争压力小一些,但面对个人所需的筹码是一致的。因为在一线城市呆不下去,所以退居二线——这种“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说法经不住推敲。眼高手低的人,注定处处碰壁。二线不是任何人的备用轮胎。二线城市在努力一线,三线城市在努力二线,这种城市发展态势决定了二线不是大后方,而是新主场。若你的筹码不够,二线都未必有你的坑。   你可能不知你多么的狭隘,不知你多么瞧不起一线城市之外的中国城市和中国人。到二线去,把你的视野从三四个超级大都市中解放出来,了解更广大更多元的中国,这将是你与城市讨价还价的更有分量的筹码。而你的梦想,往大里说,只有三个狙击手:疾病,坏感情,高房价;往小里说,只有两个小问题:早上起不来床,晚上下不了线。
推荐的小组
iOS • Android
talicai.com 京ICP证 B2-30岁单身女性,是该留在一线城市,还是回二线城市?
关键词:城市选择与婚姻
问:30岁单身女性,是一线城市发展好,还是在留在二线城市好啊。
一线城市有不错的收入,但是可能婚姻问题比较难解决,竞争大+立足难。
二线城市婚姻相对好解决很多,但是事业上却有很大的瓶颈,好纠结。
冷爱回复:
首先,我亮明观点:除非有意外情况发生(比如我们曾经遇到过有投稿人说,他在二线城市有一份收入极高的工作,换到一线城市会失去这份工作)之外,基本上都是在一线城市工作好于在二线城市工作。
并且,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你的论点本身就是错的。
你说“一线城市有不错的收入,但是可能婚姻问题比较难解决,竞争大+立足难,二线城市婚姻相对好解决很多”,所谓的婚姻问题是否好解决,都是相对而言的。
而且所谓的“二线城市婚姻相对好解决很多”也并不是真正的好解决,而只是你降低了自己的择偶标准而已。
因此整体而言,可能在一线城市会更好。
因为随着你在一线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好,你也会有更多的资源来发展自我,而后你择偶的范围也会变得越来越大。
一线城市“竞争大+立足难”,竞争确实大,但难道不就是因为竞争大所以机会的含金量也相应的提升吗?
所以,我认为一线城市好。
最后,针对你说“30岁单身女性”的情况讲一下,越是一线城市,越是发达地区,对待人的年龄生活方式的选择等,大家都会有更宽容的视角。
而越是落后的地方,价值观越单一,对待人的态度越苛刻,也就是说,对于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友善程度越低。
综上所述,在一线城市发展,对你会更好。
插画|申镇,花镇情感视觉设计师
本文插画,任何组织及个人未经“花镇”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情感有问题,不知如何应对?关注微信公众号“冷爱”,为你答疑解惑
情感创伤和难题,给你一个安放的角落,给你一种治愈的可能。
今日搜狐热点我30岁时在广州升到副科,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回二线城市OEEEE原创 17:26关注在广州呆了快10年,今年春节后,我决定回老家了。我是一名85后女生,毕业后就在广东找了一份体制内的工作,两年前,我的行政级别升至了副科。可是,即使是这样一份在别人看来收入养活自己绰绰有余又稳定的“铁饭碗”,我也毅然舍弃了。如今,我回到了湖南长沙老家,在一家公司上班,收入跟以前相比,少了整整一半(要知道长沙的物价不比广州便宜,就房价比广州低),可即便这样,我还是觉得,从一个一线城市回到二线城市是一个对的选择。原因无非是以下这些,而这些,也许正是不少到一线城市工作的外乡人能感同身受的。天气好没雾霾的时候,长沙的天也能媲美广州。01 / 世上再无我奶奶其实,早在5年半前,我就萌生了想回家的心。因为,奶奶走了。那时,一向身体健康、冬天在湖南只需一床薄被子夏天可以洗冷水澡的奶奶,不小心摔了一跤,脑出血,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这一跤,奶奶再没从病床上起来,不过状况还不错。在家呆了几天后我就回来继续工作了。3个月后,正在海上采访的我接到了爸爸的电话:你奶奶状况不太好,快回来。我不是奶奶带大的孩子,但从真正懂事起我就知道,奶奶是一等一的好人。不计得失,乡下的侄子侄女来看她,带来多少礼品,她必定两倍给回;叔叔和婶婶离婚,她帮理不帮亲,对谁都说“是我儿子的错”;上大学后每次我离家去学校,她都会给我拿好吃的,离开的时候总会掉泪,哪怕学校离家只有一小时,我每月都能回去两次……这些小事我能说上大半天。但那天不管怎么赶,我都到不了家。买了第二天最早的高铁票,当晚赶到高铁站附近的朋友家借宿一晚,第二天天没亮就出了门。坐上车,给妈妈去电话告知已上车,挂电话时,听到爸爸对妈妈说:“你还没告诉她吧?”我大概知道发生了什么:一直以为奶奶至少可以活到100岁,但她好像真的要走了。而我没来得及见她最后一面。这一定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如果不是离家那么远,如果我能赶上前一天的末班车,这个遗憾也许就不会有了。从那一刻起,我可能就有了要回家的想法。长沙家门口的绿道。周末放放风筝骑骑单车,生活质量较广州提升不少。2 / 买房成了奢侈的梦想有人说,一线城市的吸引力来自于对规则的尊重;以能力而不是资历、背景去判断一个人;它更尊重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多元化选择;它有丰富的公共生活和以尊重隐私为前提的人际关系;它每天都充满变化,你总会见到不同的人和事。正是。更何况,广州空气还那么好。在广州,我遇到了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同学、同事、同行,甚至是优步司机、家门口餐馆的小老板……与他们有过交集,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毕业之后留在大城市,开阔眼界。这些阅历,是一直留在家乡的人不可能拥有的。但再好的环境,也有不顺的时候。两年时间里,因为房东自己要住、要卖房等各种原因搬了三次家,越住越差、越住越贵。每月工资的一小半都奉献给了房东;大夏天因为想省几百块搬家费,我和室友在两个小区间来回走了几十趟,爬了八九十层楼。至于蟑螂老鼠,那都是小事了。在广州,我就住在类似这样的老房子里。(备注:非本文作者居住小区,此图为资料配图)肯定有人说,你这算什么,又不是住地下室睡天桥下,该知足了!但谁知道现在的房子还能住多久?下一次你又要搬到哪里?不踏实感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我的想法很简单:如果继续留在广州,我这种普通人遇到最主要的问题是买不起房;如果回老家,最主要的问题可能是不得不服从“背景”,放弃大城市能提供给你的成长环境。就是两种抉择的代价,认真想一想,到底哪一种更无法承受。然后,结果就摆在那儿。在我看来,如果买不起房子,在任何一座城市,谈归属感都挺扯淡的。再工作两年存够首付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如果没有家里的支持,这对大多数人来讲太不现实。你能确保你工资的涨幅跟得上一线城市房价的增幅?于是,我用广州挣的钱在长沙买了套房,永远逃离了逼仄的出租屋。长沙梅溪湖喷泉。这里的房价去年差不多翻了一番。3 / 回家找对象去除了房子,要留在一个城市,无非还有两件事:事业和爱情。在广州时,事业算是过得去,但感情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啊,虽然一堆人问“你到底想要什么样子的,我看看身边有没有介绍的介绍给你”,但你千万别当真,这句话的意思和“找天一起吃饭哦”一样,只是客套话。作为一只单身狗,上班的时间还好,但一到节假日,其他同事朋友都去陪家人了,那种心理的落寞感,要彻底克服挺难的。所以我离开广州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躲不开单身狗这个框框。回家就不一样了,虽然因为大龄单身每天被花式催婚,但目的高度统一,七大姑八大姨纷纷动起来,基数上就完胜了,相同的概率,离成功不就更近?另一个现实,周围朋友的经历都表明,找个近一点的比远的好多了,不仅“春节究竟回谁家”这个问题不存在,更重要的是,类似的成长环境让两个人的家庭、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不至于差太远,这些因素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两个人“一直有得聊”,而且,吵架了大不了就回娘家,反正挨得近,谁怕谁。但无论有多急迫,还是想说,既然“挑剔”了这么多年,那就继续“挑剔”下去,结婚是一定不能将就的事情。回长沙,第一件事就是吃。五娭毑臭豆腐一次来十片完全没问题。这家店和陈添记鱼皮一样,都藏在巷子里。早餐嗦(吃)一碗粉更合我口味,不过偶尔还是会想念广州的早茶。4
不想让父母成为“老年漂”知乎上有个挺热门的帖子,“那些在北上广深国外打拼的年轻人们,你们的父母怎么办?”有人说接过来;有人说每天打电话不就行了;还有人说父母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物质追求,自食其力了还围着父母转,那叫添乱。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哪种方式都不能解决所有人的难题。广州很多同事家都是这样的状况:因为他们在这里安家立业,父母随之移居而来,成了“老年漂”。“老年漂”一方面享受到儿孙团聚的天伦之乐,另一方面也面临语言沟通、生活方式、城乡习俗、社会交往等各方面差异所带来的种种困惑。之前父母也偶尔来广州陪陪我,前两天感觉很好,但超过10天就能感觉到他们想回去了。我上班时,他们煲剧搞卫生,除了买菜,其他时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因为怕走丢了;我妈还跟我说:“每次买菜我都不问价格,给50、100块让他们找,因为听不懂到底要多少钱。”说真的,有点心酸。因为不想因为我让父母没了自己的生活,也不想错过他们生命中任何一个重要的时刻,那就选择回家。有句话很认同:逃离北上广的都是什么人?也许不是失败的人,不是安于享乐的人,而是想明白了的人。而且,留在家乡真不等于养老,长沙市场有的是蛋糕,只是生态相对不够成熟,这其中的空间,也许就是这帮从北上广回来的人未来的事业主战场。撰文:杜小离TA的文章OEEEE看见了一切关注南方都市报公众号获取最值得一读的好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身女性可以领养小孩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