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中时喜欢一个女孩小哥哥,他是我哥以前的同学,但我一开始不知道他们认识,大我三岁,

你们pick的这位小哥哥原来这么皮啊|许魏洲|粉丝|签名_新浪女性_新浪网
你们pick的这位小哥哥原来这么皮啊
你们pick的这位小哥哥原来这么皮啊
知道他爱喵星人,但我以为明星们应该都会很爱用自己的表情包吧。结果猫奴十段选手告诉我,我的表情包也必须是喵。
关注公众号“新浪医美”,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浪娱乐”
  许魏洲没来的前五个小时。&&& “我们先皮一皮集体不理他”
  “对,我们先坚挺住,晾他一会”“恩,到时候就像普通聊天就好”
  于是乎,我们的空降群有了如下的规则:
  深入贯彻落实进群30s不出声政策不动摇&!!!
  然而——
  立好的flag说倒就倒!
  许魏洲要来的前五分钟。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是洲洲要来了吗?要来了吗?
  许魏洲说完第一句话的五秒后。兴冲冲去截屏的我立马被——卡懵。
  说好的要先集体皮一下呢?
  昨天下午,我们是趁着许魏洲为泰国演唱会彩排的间隙做了这次活动。
  等待的过程中,有偷瞄几眼他彩排的情况。
  连轴转的彩排,让他看上去有点疲惫。
  讲真,本来还挺担心他太累等下会嗨不起来。但看他拿起手机和粉丝开聊后反而轻松了,相反,还很皮。
  粉丝没能皮起来,他倒是皮得很开心,像是跟朋友聊天一样。
  一上来就开始嫌弃大家刷屏的表情包太丑了。
  吐槽粉丝不带嘴软——
  你们怎么都用我这么丑的图当表情包。
  说着说着翻到大家求表情包的问题。
  直接翻牌,就要给大家示范表情包的正确打开方式。
  所以,许魏洲手机里收藏的表情包会是啥样的?
  如你所见,一波喵出现了——
  知道他爱喵星人,但我以为明星们应该都会很爱用自己的表情包吧。
  结果猫奴十段选手告诉我,我的表情包也必须是喵。
  吐槽自己也毫不留情。
  我以为前段时间贡献出绘画巅峰之作的他,现在会有一点点自信的资本了吧。
  毕竟肉眼可见的画工进步。
  以前的“大作”。
  现在的“大作”。
  然而,被粉丝问到给自己的画技打几分?&
  脱口而出的,0.5分
  还要特意强调下,满分100分。
  我们拿狗浪公仔去给他签名。
  许魏洲又开始皮了,对我们狗浪发出了它出世以来最大的质疑——
  狗浪?浪狗?
  最后洲洲裸眼鉴品种,它其实是只哮天犬。
  因为它有三只眼!!!
  结果,成功被你洲带偏,听得时候毫无违和感到竟然想代表二郎神说一句无法反驳
  一时间分辨不出这是套路呢还是套路呢。
  大概能get到为什么粉丝总说他是幼儿园杠把子,真的是不管在什么状态下,都能这样乐呵呵的皮一下。
  我们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活动时间,期间光是听到他哈哈哈哈哈哈的大笑就有好几次。
  皮得很开心呢
  皮归皮,对你们的提问,也是有求必应的。
  剩下几个翻牌子的问题——
  粉丝:红色袜子、红色内裤有几个?
  你洲:有很多很多很多很多。。。
  最喜欢吃的泰国美食?
  你洲:当然!最爱蟹粉鱿鱼。。。
  话说520当天,你们在群里热火朝天的飚土味情话。
  他也去我们官v下面翻牌子了。
  就是爱这种经常里翻牌子的爱豆
  大家在群里刷屏式的求自拍。
  你洲嘴上说着自己没啥自拍库存。
  最后还是老(千)老(挑)实(万)实(选)交上了自拍照。
  发之前还特意嘱咐大家别嫌弃丑好不好。。。
  所以,请不要吐槽你洲直男审美。。。蜜汁角度。。。毛发茂盛。。。
  发这张自拍前,他心理压力很大的好吗,就怕被你们嫌弃!
  并且,对比以前↓
  这张完全真的是超常发挥了有没有!(认真脸)
  这次我们在去见许魏洲前,还有带着之前在粉丝群内征集的礼物给他。
  看礼物环节,就看他趴在桌子那里端详感叹了好久。
  此处有必要说一说粉丝们寄给他的礼物,很多都是花心思连夜赶出来的,很用心。
  有姑娘因为洲洲喜欢皮卡丘的缘故,特意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给他折了一盒的皮卡丘。
  因为在微博上和洲洲有约定,答应他要教他怎么画画。
  还有妹纸自己出一本超详细的画喵教程给他。
  恭喜你,你的画册被洲洲本人认证——很实用!还自己拿去私藏了。
  所以,不久的将来,请期待一下他突飞猛进的画喵技艺吧。
  整理礼物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一对母女粉丝送的画。
  这位妈妈告诉我们,不仅她喜欢许魏洲,她的8岁女儿也是许魏洲的忠实粉丝。
  这副画就是她女儿画得,因为想送给许魏洲一个爱的城堡。
  这个礼物有被洲洲看到,还选中将签名反馈这位小朋友留作纪念。
  除此之外,还有这本小画册和爱心小树的礼物也将收到洲洲的签名反馈。
  至于你们寄的这厚厚一沓的信。
  看到有姑娘说她的一封信写了两年,但一直都没有机会寄到许魏洲手上。
  放心,这一次也都帮你们亲自送到他手里了。
  相信有人也在昨天洲洲发的视频里看到你们送的礼物被洲洲翻牌子了。
  如果没收到签名反馈礼物,我想你们应该会更开心,因为那就说明你的礼物被洲洲带走了。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医美(微博)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新闻排行榜抖音小哥哥我有个东西要给你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16:21:56
编辑:欢欢
小哥哥小哥哥我有个东西要给你 ,你以为我会去吗,做梦呢会被 当成神经病的。那抖音小哥哥我有个东西要给你是什么意思呢?
这款软件目前是比较火的,近日有很多好听的音乐和好玩的段子,这个小哥哥我有个东西非常搞笑,那抖音小哥哥我有个东西要给你是什么意思呢?小编整理了资料和大家分享下吧!
抖音小哥哥我有个东西要给你是什么意思
这两天重新下回了抖音中了抖音的毒,想试试小哥哥我有个东西要给你给我你要吗?小哥哥是不是统指帅气的小鲜 肉呀,去老婆大人碰到了立马想到抖音里玩烂的梗
小哥哥小哥哥我有个东西要给你 ,你以为我会去吗,做梦呢会被 当成神经病的。 其实这段对话在抖音里面发起来的挑战,妹纸们纷纷拿塔来撩汉
对话就是&小哥哥,我有个东西吗...&在抖音的挑战栏搜索我有个东西就可以找到很多模仿的视频,喜欢的小伙伴们也可以一起学起来。
玩了这么多天的抖音,终于有成效了以下是套路的过程:
我:A同学,我给你个东西你要吗?
我:那你把手打开. 给了
A同学1元钱&&然后
B同学看见了
B同学:我也要
我:你确定要?那你把手打开 给了一张纸,上面写:谁要谁就是笨蛋南大教授⑦|周同科:如今中小学教育恶性竞争,没有一个度_凤凰财经
& 财经滚动新闻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南大教授⑦|周同科:如今中小学教育恶性竞争,没有一个度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南大教授⑦|周同科:如今中小学教育恶性竞争,没有一个度 【编者按】 2018年高考录取工作已
原标题:南大教授⑦|周同科:如今中小学教育恶性竞争,没有一个度
【编者按】2018年高考录取工作已经结束,录取通知书或许已到考生手中,或许还在路上。这个暑假,每个高考考生都会憧憬自己的大学生活。澎湃新闻请讲栏目陆续刊发一组南京大学教授的口述,这组口述选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的《我的高考》一书,77级、78级参加高考的南大教授们讲述了自己的高考经历以及他们的大学生活。 时代变迁,科技进步,大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综合素质更高了。但无论什么时候,一位青年强烈的求职欲望不会改变,对专业刻苦钻研的劲头不应减弱。 今天刊发的是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周同科口述。采访时间:2016年7月采访地点:南京大学和园小区享受自然生长的教育我的家乡在江苏连云港市,老家在农村,后来父辈从农村进入到城市,家庭成分是贫农。家里七口人,五个孩子,我处在中间,上面是哥哥姐姐,下面是弟弟妹妹。母亲是普通的家庭妇女,没有工作。父亲在一个建筑公司做会计工作,算是坐办公室的。五个孩子中只有我一个上了大学,姐姐读的师范,哥哥读到高中,弟弟因为身体的关系没有上学,妹妹初中毕业。当时连云港市那样的地方,即使是在市区里住着,也还是比较落后。整个市区只有市中心有一条商业街,别的地方都是大一点的马路。当地没有什么特别的社会氛围,也缺少向学的风气。尽管真的很贫穷,但是由于没有压力,大家也都很快乐。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每天跟孩子们一起在河里游泳,掏麻雀、捉泥鳅,真的是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物质方面非常艰苦,农村的孩子很自由,没有人管,所以我的小伙伴经常就会有人不见了。每个学期开学的时候是最容易少人的,谁家少了一个孩子,往往是在暑假游泳的时候淹死了。那个时候没有游泳池,都是几个孩子结伴到河里去游泳,有的时候不注意就游到深水里淹死了。北方的家庭孩子一般是六七个,我们家里五个孩子是偏少的,我同学里名叫“小九”“小十”的很多。丢了一个孩子,家里也觉得无所谓,很快就忘记了。当时上学不要学费,孩子们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八岁入小学,所有的孩子都入学读书,只需要交五毛钱的学杂费,如果你家庭困难,凭父母工作单位或所住街道出具的家庭困难证明,学杂费是可以免掉的。我读的小学叫“公园小学”,因为与公园隔一条马路而得名。小学的条件比较差,实行的是“二部制”,上午一个班,下午一个班,因为孩子多,教室不够用,所以一个教室两个班用。上午班上学的时候,下午班的学生是不上课的,几个孩子组成学习小组,搬着自家的小板凳,聚在一个条件好一点的同学家集体自修。小学的课程有语文、数学、音乐、体育、劳动。体育课和劳动课也都有实际的教学内容。劳动课要打扫卫生,或者做手工,老师想起来什么就带领大家一起做什么,算得上“因地制宜”。体育课就是滚铁环,每人发一个铁环,大家围着操场滚。没有球类,球类一直到初中都没有。滚铁环是最廉价的体育课,但是大家玩得还是挺开心。我上小学的时候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所以课程跟政治涉及不太多,语文课本有故事《乌鸦喝水》,印象很深。那时候的教学基本还是完整的,教学体系简单、实用,都是按照大纲来,不是乱来的。小学的老师也都是正式的、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我认为当时小学的教育水平还是正常的。但读到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就“停课闹革命”了,过了一段时间,学校通知“复课闹革命”,一下子变成四年级了,再上一年,就毕业了,因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六年级就被取消了!我上小学和中学的时间比较奇怪。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1978年以前是政治教育和最普通的义务教育,我享受了这个全过程。我觉得当时的教育也是正常的教育,因为对孩子没有负面的影响。现在的教育对孩子的压力太大了,而且不全面,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一个孩子的身心需要非常愉悦的自由解放,学的东西有一个定量的问题。那个时候的教育是合适的,孩子正好可以学这么多东西,现在的孩子牺牲了许多属于孩子应该有的自由时间,记那么多不需要记忆的东西。我觉得现在的教育不如那个时候的教育纯粹,虽然那时内容太政治化,或者受政策的影响太多,但那时的教育比较合适。遗憾的是那时候阅读量没有现在大,想找一本书看看不容易,获得图书的途径基本没有,看《红楼梦》这样的书是不可能的事情。当时借书的途径,一个是同学之间传,这是主要途径,中学的时候看《欧阳海之歌》,现在记忆犹新,传到你这里大概要三天,然后读手抄本,像《一双绣花鞋》这样的东西,阅读量真的是不够。第二个途径是从哥哥姐姐、朋友那里得到信息。那个时候所谓的读书就是把课本读好就行了,此外还会有很多大批判的材料。因为那时候批判儒家崇尚法家,“批林批孔”,批这些,就要附上这个东西,表明为什么要批。批孔会把《论语》附上,古文的底子就是那个时候这样打下来的。比如批《水浒》,《水浒》你看过没有?你没看过怎么批,宋江是怎么投降的?所以那个时候要把这些书印出来给大家看,就会得到一些这方面的材料。当时的阅读量真的是不够。我的命运就这样被改变了我1976年高中毕业。高中毕业以后还有“上山下乡”运动,因为没有高考,高中生一定要上山下乡,没有直接上大学的。但是1976年我身体有一点问题,骶椎隐裂——本来小时候是几块骨头,成年以后要合在一起,但是我合的时候里面有裂缝,导致负重的时候裂缝会散开来——所以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上山下乡的时候,因为我姐姐已经去了农村,我哥哥也去了工厂工作,所以我必须到农村去。其实我的很多同学也都已经去了,但是医生当时给我开出的证明说,你不必按照这个政策去上山下乡,可以留在家里,但是没有工作,叫“待业”。那时候我学习比较好,我所在的中学缺老师,高中毕业后就留在那个中学教初中,做初中教师。参加高考之前,我一直在教初中。恢复高考的消息我是从教务处得知的。我在高中的时候,出黑板报是比较有名的,因为我写字比较好,所以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出黑板报。在那个印刷技术不发达的年代,把字写得好是非常实用的。中学的时候我们就自己办报纸,其实那个时候还是很活跃的,从中学的时候就自己办“红卫兵战报”,就是“文革”时期的东西,是蜡纸油印,用钢板、铁笔直接刻画,“文革”时期有很多这样的材料。因为教务处印考卷的时候人手不够,中学时老师对我比较熟悉,所以他们会让我到教务处去刻考卷。这样的话我跟教务处的老师都非常熟悉。高考的时候我的复习材料都是从教务处直接得来的,因为那也是我工作的地方,非常方便。当时中学就帮我复习、补习,因为我没有学过地理和历史,但是考试的时候有这个科目,我就从头来学。我那些老师,其实也是我的同事,他们就给我补习,他们上课的时候我就跟着去听。所以我当时参加高考是比较占便宜的,因为所有的老师都认识我,他们把材料无偿提供给我,考试对我而言就相对轻松些。最搞笑的是,我考试的教室就是我讲课的教室,所以我进去以后就看到那个教室前面的大标语。我每次上课都走上讲台,这次上课我走到教室后面坐下来,所以我一点都不紧张,这个是比较奇特的经历。高考对我来说,就是可以有一个事情做。因为代课教师毕竟是一个临时的工作,我需要通过高考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且如果上大学的话,我就有一个正当的理由离开家,当然也有一点对知识、对大城市的向往,但是没有现在看待高考的那种态度,最主要就是觉得知识不够,有这样一个机会肯定想学点更深的东西。那时候我就想学中文或者历史,其实我最想学的是考古,最想报的是山东大学的考古专业,可后来我的老师提醒我,说你报南京大学比山东大学好,是我的政治老师决定把我的志愿给改了。那个时候我的历史比中文要好,懵懵懂懂觉得学考古可能比较有意思,结果学了中文。不过那时候很多人还没有参加高考的意识,没有觉得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很多人的命运因此就完全不一样了。当时很多人还不愿意考,比如你那时在工厂上班,是国营单位,待遇非常好,劳保、医疗都不错,所以很多人没有考试的积极性。我的同学中在工厂工作同时还参加考试的很少。那时候我的工作是临时的,如果是正式的,我也未必有这个动力。很多人参加考试大概也就是来试一试,写不下去了,就交个白卷。上午考的人很多,下午则比较少。后来成绩出来,大学的录取率也很低。试卷的难度平心而论不是很大。语文就是字词解释、填空,作文是缩写,就是给你一篇文章,规定用四百个字把这篇文章的大意重新写一下,我很快就做好了。政治题则跟时事联系很紧,考了十次路线斗争,从陈独秀到瞿秋白。考完试之后,我完全没有忐忑的情绪,就只是休息。当时考试的氛围不像现在这么压抑。我属于那种考试兴奋型的人,喜欢考试,因为平时一考试就能出风头,老师就会表扬,所以高考考完以后我还是觉得很好。后来到发榜的时候,所有的名字都贴在教育局那边的墙上,我看到我排在第四名,看了以后我就回家了,谁都没讲,觉得考上了也没有什么。考上之后就等录取,当时南京大学负责招生的老师把我找去,问我想不想上南京大学,我一听就知道上南京大学是没有问题的。后来我想,让我选择的话,山东大学考古系,还有西南政法学院——虽然当时我真的不知道西南政法学院是干什么的,离家又特别远。填报志愿的时候,就是让你填一张表,有三个格。我那时候把山东大学放第一个,西南政法学院放第二个,南京大学放在第三个。我的政治课老师(也是学校的政工组组长,相当于现在分管人事的副校长吧)看了之后,把南京大学改成了第一个。我的命运就是这样被改变的。上大学是最好的生活要去大学报到的时候,我不知道南京大学在哪里,恰好有位同事的父亲到南京出差,就带着我坐火车,从连云港市坐了八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到了南京。下车以后,我就看到有南京大学接待站的牌子了。我的同学以来自城市的为多,刚来的时候特别麻烦,农村的和城市的融合不到一起,大城市的和小城市的也有矛盾,大家的生活习惯差别比较大,比如农村来的同学普通话讲不好,会遭人歧视。但是同学关系跟现在也差不多,甚至比现在要好一点。我们不是独生子女,会互相忍让一点,互相帮忙。也有各顾各的同学,但是通常会特别孤立。那个时候一个教室两百个人上课,这是寻常的事情。教室的条件非常差,经常是在临时教室上课,里面是水泥台子、水泥凳子,那个时候大家必备一个坐垫,不然冬天上课太冷。当时的北平房(就是北大楼后面高上去的那排房子,那是匡亚明校长造的)非常粗糙,跟现在的工棚差不多,全部是用砖头垒起来的,上面是毛竹竿,毛竹竿上苫的是油毛毡,风一刮就呼呼作响,冬天的时候,老师和同学都会因在北平房上课而感冒。大学期间,在学术上南京大学有两件事情轰动全国:一个是许志英研究“五四”运动的新鲜观点,认为“五四”运动和共产党的关系并非传统说法认定的那样,他讲课的时候一边和学生讨论,一边让学生通过查资料、写作业的方式丰富和支撑自己的新观点,后来他被批判得很厉害,压力很大;还有一个是蒋广学老师,他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提出了不同的定义。这些当时受到了全国最高理论权威的批判,但他们没有受到什么迫害式的处理或冲击,只是被迫作了检讨,这一点我当时体会很深刻,觉得与“文革”时期把批判对象往死里整有很大的区别了。当时的南京大学真的很开放,有些新颖的观点,即使在现在也并非主流,1980年代却已经有了。那种气氛对于那一代大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因为我们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可以多角度地思考。这些老师可贵的地方在于,没有因为高层的压力而动摇自己的观点,这点对文科作研究的学生非常重要,你可以批评,但他们不会屈服,在政治上可以作检讨,但是在学术上,是坚持通过自己的材料和逻辑分析得来的观点,我们对于他们搞学术的勇气非常佩服。学生也经常和老师讨论学术问题,和现在的学生不同,现在的学生可能都找不到老师。那时候老师上课会早到一点,与学生讨论,下课之后也一样。那个时候学习是为了兴趣而不是考试,尤其是专业课,有些问题讨论得很深,并不一定是考试的问题。现在回忆起来,虽然物质条件与现在没法比,但是精神层面很丰富,我们没有学分与工作的压力,考试不会不及格,也不会像现在学分制那么严,老师的权力比较大。现在学生的变化也可以理解,老师也有科研压力,有生存压力,在管理上就越来越量化。老师对学生没有什么要求,而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学生提问题如果老师回答不出来会很难堪。那时候学习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现在的大学有点中学化了,那时候的辅导员是虚的,就是管管入党方面的事情,学习的事情根本管不上。逃课是正常的,完全看兴趣,比如政治课是必逃的,从头到尾坚持下来听课的往往只有班长、团支书等几个人,其他学生就借笔记抄,各种各样的理由,有的是课程时间冲突,有时候是没兴趣。龚放是我们班长,他从不逃课,笔记永远又全又清楚,很多同学都抄他的笔记。那时候很多学生已经开始做学术研究,写文章,对专业的东西研究得多,考试并不被看重,只有外语课是要点名的,考试也很严格,其他专业课人太多也不点名,讲课有特色、研究做得好的老师的课会人满为患,这种情况就不需要点名。当时上课全凭兴趣,选与上是两回事。当时也是学分制,没有现在课程丰富,跨院系选课也比较少,课程是现在的比较丰富,专业的深度也是现在的高,但教学和学习的兴趣都大不如前。现在学生选课往往就是为了学分,老师上课也是为了上满工作量。对于成绩,有人在意,也有人不在意,女同学比较在意。但这个与未来是没有挂钩的,因为那时候大家都不错,进了学校就已经很好了,没有出不去的,因为基本上没有考试不过这一说,政治考得好也没什么意义。工作单位只是在专业课方面有些要求,比如编辑,比较在意语言修辞方面是否扎实;国家机关在意是不是党员身份。当时的南京大学图书馆,条件很糟糕,找书不太方便,基本上就是站在柜台翻卡片柜,翻到一本书,再把书号抄给柜员,柜员帮忙找,找半天才出来说没有,要看的书很难借到。书籍管理很严,当时书被视为重要财产,需要妥善保管,没有现在讲究利用的概念,很难满足同学们旺盛的读书需求。虽然条件艰苦,但当时的学习氛围很好,同学们也没有什么别的事情,就是学习。大家特别热爱图书馆,去图书馆还得抢座位,比如,先吃完饭的同学就得背十来个书包跑到图书馆去占位子,迟了就没有了。晚上宿舍楼的厕所里面都有人看书,因为厕所的灯通宵亮着而宿舍是统一熄灯的。后来有人向匡亚明校长提意见,学校就特许考试期间在西南楼开一个不熄灯的教室,让同学们复习。大家这么努力地学习,也都只是因为兴趣。因为生活和工作都没有压力,那个时候最好的工作就是有一个可以安心看书的地方,所以,我毕业留校,大家都觉得不错。很多人分配到政府部门,现在看起来很好,但是当时他们很快就通过关系跳出来了。叶兆言当时被分在政府机关,后来转去了学校教书。大部分人对机关工作不是很感兴趣,因为当时是按学历给待遇,不管你在哪,有那个学历在,待遇都差不多,所以在什么地方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多少。大学期间印象最深的文娱活动就是跳舞。大二的时候,交际舞流行,男生女生一起跳。当时大家对跳舞很热衷,但是很快就过去了。舞会都是团委、学校公开组织的,然后班里面都要动员,要党员带头。外文系的人在这方面特别好,他们肯定是走在前面的。每个周末都有舞会,大学生俱乐部就在食堂,晚上吃完饭后把食堂空出来,就开始办舞会。除了舞会,没有什么其他的活动,平时主要就是听收音机,报纸摘要和《新闻联播》,港台频道还属于“敌台”,我们接触不到。后来又兴起打排球,因为中国女排第一次拿世界冠军,我们特别兴奋,天天傍晚都和外文系的同学约球。我和冒荣、贺云翱都在学生会宣传部负责黑板报的编辑和出版,冒荣是我们的头儿。学生中还有不少自发组织的诗社、兴趣小组,大家定期交流。当时,北京有很多地下的新兴诗社,南京也在办,这个在全国基本上是同步的,是新时代的风尚。那个时候,我们没什么机会接触港台文化,但对港台文化很感兴趣,因为觉得这是一股新风。外文系的同学比较了解,但是我们没有。大二的时候,老校区宿舍楼下的黑白电视机放《霍元甲》,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港台的东西。后来就有了邓丽君的歌,开始的时候被在报纸上批评、评论,说是靡靡之音,但我们私下里还是觉得蛮好听的,不过,很难全面、客观地了解他们。我们中文系唯一的优势就是经常可以看一些内部电影,外国电影不能公映,但是可以内部观摩,当时山西路的军人俱乐部,经常有内部电影,中文系的学生,因为与所学专业有关,就可以被招待着看一看。那时候如果能搞一张内部电影票送人,面子是大得不得了的。考进南京大学以后,像我这种普通家庭的,就觉得食堂特别好,可以吃饱了。吃饭的时候,七八个人一个小组,围着一张方桌,大家都是站在那里吃。开始的时候,因为是集体打饭用餐,所以大家特别抢女生,因为所有人的饭票都是一样的,而女生食量比男生小,所以一张饭桌上如果有两三个女生的话,男生就可以多吃一点。食堂的蔬菜多,偶尔有肉、有鱼。每天的伙食大概是一毛钱到一毛五分钱,能够吃饱。一份炒青菜大概两分钱,有肉的话稍微贵一点,但是很难吃到肉。到了秋天的时候,食堂里的螃蟹随便买,一块钱一串,虽然量很足,但够贵的,因为一块钱是一个星期的伙食费。早餐一般是一分钱馒头,一分钱咸菜,一碗稀饭,没有鸡蛋,更没有牛奶。牛奶是特供品,我从小没有喝过牛奶。南京大学副教授以上的老师才可以每天订一瓶牛奶,这是照顾知识分子的,拿牛奶的人,在南京大学都是最有学问的。当时,戴安邦先生就住在鼓楼校区南园门口的小楼里,在他们家经常可以看到有牛奶瓶。大三的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中国经济跟国际经济有了关系:学生生病,校医院的医生除了处方之外还可以开牛奶,凭病假条一次可以开三瓶,不久之后,突然听说在南京牛奶可以随便订,大家都不敢相信,后来才知道这是联合国的定点援助,在中国几个大城市免费援助我们牛奶,南京在援助范围之内,所以能够敞开供应。这个变化令人振奋。大学毕业的时候,粮票取消了,米饭、馒头、油条都可以随便买了,校门口小吃店的馄饨也可以用钱就能买,不要粮票了。也有农民来学校卖鸡蛋,鸡蛋原本是要副食品券才可以在固定的供应点才能买的,但是在大学毕业前后,农民就开始到学校门口用鸡蛋换取学生们手里不太用得着的粮票。他们热衷于到大学门口换鸡蛋的原因是大学生用的是“全国粮票”。粮票分“南京市”的、“江苏省”的,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农民们很喜欢换全国通用的粮票,起初,十斤粮票换十二个鸡蛋,后来,只能换到八个。那个时候,有男同学开始用粮票换鸡蛋追求女同学,中国经济已经有些宽松了。那个时候社会比较尊重知识,上大学是最好的生活,好多人都对大学好奇,因为大学有门卫,戴校徽才能自由出入,所以家乡的熟人来了,把他们带到校园里来他们就觉得很新奇,他们一般都想跟我在学校食堂吃顿饭,体验一下大学生活,但是饭票紧张,只有关系非常好的人才会请他们吃饭。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大学毕业,我留校工作。当时没有自己找工作一说,国家包分配,典型的计划经济,所有的一切都是组织来安排。计划经济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是何其深刻!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接受“签约”这种形式。签约怎么能叫做工作呢?工作就是终生从事某种职业。当然时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现在不可能有什么分配工作的事儿了。大学毕业分配工作的方式是用人单位来挑,先看档案,再见面谈话、考察,有些保密单位要求比较高,会看出身,有的单位是看你的业务,而且那时候还真有要看长相的,比如法院。工作是肯定有的,因为是分配的,当然你也可以拒绝,选择改派。我当时留校在南京大学宣传部,因为我一直与宣传部门有关系。毕业那年,参加了北京举办的全国大学生书法比赛,得了奖。每年五六月份会在北京召开毕业分配工作会议,布置当年大学生分配事宜。当时与会的南京大学负责人开完会去国家美术馆看展览,发现有南京大学的人得奖,报告学校领导,领导要求把这个毕业生留下来,但并没有告知我本人。毕业的时候,系里有一个老先生(陈中凡)去世,指派我去写挽联什么的,我当时心里就踏实了:既然他们让我去参加系里的工作,那工作肯定有着落了。也有的学生被分配得离家太远,不愿意,或是抵触被分到外地而想要回到自己生活的城市。大学毕业,分配工作对一部分人不利,对大部分人还是比较适合的,因为还是有调换的机会。不排除有个别的特别不喜欢,最后闹得很僵的情况。当时政府和用人单位的权力很大,分配工作就是把你的档案拿走,你也没有办法。回想当年,我觉得在南京大学读书的益处在于:眼界完全拓宽了,我的价值观、我接触到的信息,都不一样了。那个时代的信息,大城市、小城市与农村差别还非常大。上了大学之后,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式、背景都不一样了,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不一样了。跟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在一起,是一种看不见的学习,互相之间关系的处理很重要。大学四年接触到的外界新信息是读书也没有办法替代的。每天晚上熄灯前后,大家在宿舍吹牛,可以获取各种信息,互相之间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观点有所交流、碰撞、修正。那时候的观点差异很大,不管是对生活还是对政治。专业学习是大学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处理问题的能力,判断信息的能力,我的价值观主要是在大学里形成的。物质对我们这一代人的诱惑力不是很大,我们的精神追求多一点,比较安于现状,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在大学里工作这么长的时间,可能对大学有些地方也有不满,但大学是在不断进步、不断开放的,幸福指数也在上升。南京大学教师住房到了1990年代的时候才相对比较宽松,之前我一直都是住在集体宿舍。所以我们这代人,对生活的要求比较简单。我一直觉得我们比我们的老师的那一辈生活要好得多,他们到了退休的时候,过的日子是比较艰苦的,他们享受到的物质的东西比我们要少。我们还算是幸运的,我的同代人基本早都已经下岗、退休,我也不觉得当年比他们有多优秀,我只是抓住了机会,上了大学,也得益于当时我不在农村里劳动,有时间复习,获得信息比较快罢了。在大学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的能力,还有一个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你的眼界、处理问题的能力都因此而提高。再有改革的时候你会不会去做生意?我是不会去做生意的,再怎么也不会走到那一步。你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就是在大学形成的。社会上的各种分层,当然跟年龄也有关系,我们始终有个纵向的比较,以前我们是什么样的生活条件,现在是怎样的生活条件,我们对一个事情的批判相对比较理性的,比如对教育的批判,很多人认为现在的教育总比过去的好。但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的话,现在的教育是不正常的。现在大学生都是这样过来的人,花了那么多的精力,父母亲完全被绑架。从小花太多的时间用来背书,玩的时间呢,这是应有的权利,应当要自由发展,很多东西你不去关注的话就永远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但如果让你自由发展的话,你可能会有很多的爱好。以前父母完全不担心孩子的学习,教育孩子是社会的责任,我说的这个责任是技术上的、经济上的,父母没有压力,或者基本上没有压力。但是现在的教育,父母要为孩子付出多大的代价,几乎是倾其所有。我们这代人考虑问题通常都是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面,不会完全从个人的利益出发,不能说我现在过得好就说现在好,我以前穷就说以前不好。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面,比如以前一个家庭有五个孩子,五个孩子都有可能上大学,父母基本都不用担心,现在哪个家庭敢让五个孩子都上大学?还有是不是学的知识越多越好?上大学的时候,我的知识肯定不如你们(注:目前的大学生)丰富,但我觉得够用了,没有一个绝对数。如今的中小学教育是恶性竞争,没有一个度。如果把那个精力放在爱好上,发展兴趣或潜能的话,可能对人生有更大的帮助。高考一年比一年难,现在让我考的话很难过关。学生的精力都放在考试上,而且做题是规定的套路,把套路玩得很好就能获得比较高的分数。考试是考试,能力是能力,我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老师花太多的精力教他们应试的技巧,这肯定是得不偿失的,可是,现在如果谁提出不许上课外班补课的话,家长都不饶你——这是进步还是异化?周同科简介周同科,江苏连云港人,1958年生。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原题:“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本文刊发时有删节。)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新闻网
工人日报综合
都市快报综合
你不知道的台湾
中国天气网综合
央视新闻移动网
小晨讲旅游
光明网-光明日报
凤凰网财经
华夏历史故事
长春晚报综合
每日精彩视频
开着汽车去远行
火龙果搜奇
二手车小诸葛
每日精彩视频
二手车小诸葛
天空依然阴霾
二手车小诸葛
每日精彩视频
哎呀哎呀哎呀哎呀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的表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