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公式约定一块去旅游,结果三角形没去,是为什么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长方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有什么关系是怎么想的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平行四边形是推导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的基础.三角形面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成面积的一半.因些,求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时都是当作平行四lp形来算的,再除以2就得到一个三角形或一个梯形的面积.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一)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练习题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一)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练习题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1)平行四边形从①的位置平移到②的位置,可以先向_____ 平移_____ 格,再向_____ 平移_____ 格.(2)把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3)先画出等腰梯形的对称轴,再在梯形中画一条线段,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随时随地获取上课信息在线咨询
随时随地获取上课信息在线咨询&&&分类:
(1)平行四边形从①的位置平移到②的位置,可以先向_____ 平移_____ 格,再向_____ 平移_____ 格.(2)把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3)先画出等腰梯形的对称轴,再在梯形中画一条线段,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1)平行四边形从①的位置平移到②的位置,可以先向_____ 平移_____ 格,再向_____ 平移_____ 格.(2)把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3)先画出等腰梯形的对称轴,再在梯形中画一条线段,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科目:最佳答案下(或右) ,6(或2) ,右(或下) ,2(或6) 解析
(1)平行四边形从①的位置平移到②的位置,可以先向下(或右)平移6(或2)格,再向右(或下)平移2(或6)格. (2)把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如下:(3)先画出等腰梯形的对称轴,再在梯形中画一条线段,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如下:故答案为:下(或右),6(或2),右(或下),2(或6).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四年级下册)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整理和复习 教学设计
  复习内容:本单元全部内容--教材第146页的内容,练习三十三1-4题与5*-6*。
  复习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熟练地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2.加深对垂直和平行的认识,会正确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复习重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复习过程:
  一、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1.基本训练。
  (1)请大家画一条直线。
  (2)怎样使这条直线变成两条射线?
  (3)从射线怎样变成线段?
  2.复习整理。
  做教材第146页第1题,说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不同。
  3.课堂练习。
  做练习三十三的第1题。
  二、复习角的度量、分类和几种角之间的差别
  1.基本训练。
  (1)什么是角?根据角的概念画一个角。
  (2)用量角器量出你画的角是多少度?再给同桌检查量得是否正确。注意:想一想量角的度数应注意什么?
  (3)学生量完后,指名回答。
  (4)做教材第146页第2题。先量出各角度数,再说明什么是锐角、直角和钝角、平角。
  (5)画一个75&的角。画完后,同桌检查画得是否正确。
  2.复习整理。
  (1)锐角<90&(2)直角=90&(3)180&>钝角>90&(4)平角=180&
  三、复习垂直和平行
  1.基本训练。
  (1)活动片投影演示。这两条直线是怎样的位置关系?(相交&垂直)
  (2)指出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两条直线怎样相交才互相垂直?(相交成直角)
  (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相交叫什么?(平行)什么是平行?(强调同一平面)
  2.课堂练习。
  做教材第146页第3题。
  怎样画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让学生先说再动笔画。(强调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得紧贴已知直线拖动)
  四、复习三角形的概念和分类
  1.基本训练。
  (1)什么是三角形?强调&围成&。
  (2)做教材第146页第4题。
  第①题,指名学生先说。再问:什么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是钝角三角形?什么是锐角三角形?
  第②题,指名回答。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等边三角形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3)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作出下列三角形的高。
  五、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基本训练。
  (1)什么是四边形?我们学过了哪些四边形?把它们画出来。
  (2)什么是平行四边形?怎样作平行四边形的高?作出你画的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强调&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作高: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对边作垂线均可,但一般是从角的顶点出发作对边的高。
  (3)什么是梯形?什么是梯形的底和高?强调&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
  上下底怎样区分?
  作出你画的梯形的高。
  (4)做教材第146页第5题。
  2.复习整理。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区别?
  (2)有哪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我们认识了哪种特殊的梯形?
  3.课堂练习。
  做练习三十三的第2、3题。
  六、复习三角形内角和
  1.基本训练。
  (1)做教材第146页第6题。指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第②题,可看三角板。
  (2)做练习三十三的第4题。求未知角的度数。
  (3)做练习三十三的第5*-6*题。操作、分析、判断并说明为什么。
  2.复习指导。
  (1)求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可以直接用90&减去另一个锐角。
  (2)求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应注意两底角是相等的。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整理和复习 教学设计》摘要:的认识,会正确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复习重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复习过程: 一、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1.基本训练。 1请大家画一条直...: ◇
&? &? &? &? &? &? &? &? &? &? &? &?
 | 
 | 
 | 
 |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9:00-17:00)
电话:010-2015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5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5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内容分析:一、本单元内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本单元要求:在“做”图形的活动中感受图形的形状特点和结构特征. 1. “做”三角形感受它的边、角和顶点。 2. “围”三角形体会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3. 通过量、剪、折等活动体会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点。 4. 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体验对边互相平行感受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从已有经验里提炼出新的数学概念 1.循序渐进逐步理解三角形的高。 2. 联系对锐角、直角和钝角的认识探索三角形的分类 3. 量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关注图形的变化加强对图形的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1. 画图形――按要求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加强对图形特点的了解。 2. 分图形――把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梯形分成两部分体会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 三、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为体会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边。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难点为按要求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加强对图形特点的了解。课时安排:&&& 1、认识三角形…………………………………1课时&&&&&&&&& 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课时&&&&&&&&& 3、三角形的内角和……………………………1课时&&&&&&&&& 4、三角形的分类………………………………1课时&&&&&&&&&&&&& 5、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1课时&&&&&&&&&&&&& 6、认识平行四边形……………………………1课时7、认识梯形……………………………………1课时8、整理与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对应边上的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例题1情境图。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过三角形,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在图上找出三角形吗?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让学生在图上描出来。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师生交流后说一说。2.导入新课。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一)认识三角形的定义1.画三角形。师:大家找了这么多三角形,能想办法画一个三角形吗?学生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2.观察三角形的特点。(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观察画出的三角形,想一想: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2)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以下特点:①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②三角形的3条边都是线段。③这3条线段要首尾相接地围起来。3.认识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指出: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这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分别指出三角形的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在三角形上标出“顶点”“角”“边”。4.完成教材第75页“试一试”。(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说说各自对题目的理解。(2)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画后,教师展示学生的画法。(3)观察比较。提问:观察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二)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例题2人字梁图。学生独立观察图。师提问: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学生动手在教材上的人字梁图上量一量。2.组织交流。提问:你量的是哪条线段?它有什么特点?指名学生结合投影图说一说。明确:人字梁的高度是上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距离;量的线段与人字梁的底边互相垂直;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2厘米。3.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教师结合图进行介绍: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强调:高要用虚线表示,并标上垂直符号。在黑板上先画一个三角形,教师边示范边说:以这条边为底,现在要找它的高。教师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它重合,(不断移动)说说它的垂线有多少条?(无数条)其中只有一条很特殊,你能说说是哪一条吗?(从对面的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76页“试一试”。先让学生在教材的三角形上画出底边上的高,然后和同学交流画法。 提问:三角形一共有几条高?引导学生得出:底和高是一对一对出现的,三角形有三条底,也就有三条高。2.完成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1题。这道题是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特点的认识。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说说判断的理由。3.课件出示: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强调:第一个图形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这条底上的高。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五、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底)&&&&&&&&&&&&&&&& (顶点)&&& (边 )&(& 边& )&&&&&&&&&&&&&&&&&&&&&& (高)&(角)(顶点)&&&&&& (顶点)&&&&&&&&&&&&& (& 边 )
&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一、谈话引入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2.复习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3.导入新课。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2.操作交流。(1)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2)小组交流。布置学生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回答预设: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追问:第③种情况和第④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认识到:第③种情况中,4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第④种情况中,5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教师小结:因为4cm+2cm&8cm,5cm+2cm&8cm,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3.探索规律。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两根小棒长度相加比第三根小棒短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那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1)布置探索任务。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2)学生独立探索。(3)交流汇报。第①种情况:4+5&8、4+8&5、5+8&4;第②种情况:4+2&5、4+5&2、5+2&4。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4.验证规律。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单位:毫米)(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4)总结规律。提问:通过验证,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追问:对于“任意两边”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5.议一议: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没有大于8厘米,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教师可以介绍用两短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这道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题目提供了四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在练习时可以进行尝试。在学生完成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即“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五、板书设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六、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组织学生通过量、剪、拼等实践活动,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教学重点:探究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内角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复习用量角器量角的知识。我们已经学过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谁能说说用量角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2.认识三角尺上的三个角。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尺上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引导学生说出90度、60度、30度。出示另一个三角尺,引导学生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90度、45度、45度。追问:你知道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吗?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3.导入新课。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都是180度。其他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也是180度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板书问题)二、交流共享1.量一量,算一算。(1)从教材第113页剪下3个三角形,小组合作,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3个内角的度数。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剪下三角形后,提示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两个学生负责用量角器量每个角的度数,另外两个学生负责记录和计算,并填写下表。(2)汇报交流。由于学生的操作会有误差,因此有的学生计算出的内角的和可能不是180度,但一定会接近180度。 (3)回顾交流。提问:通过刚才的汇报交流,我们发现有些同学计算出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是180度,有些同学计算出的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不是180度,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白在测量和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引导思考:看来用测量的方法还不能确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不是180度。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呢?2.拼一拼,看一看。启发:我们用三角尺可以拼出许多度数不同的角来,那这样的三角形纸片上的三个角是否也可以拼在一起呢?可以拼成什么角呢?(1)让学生想办法把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学生拼完后,教师展示学生的各种拼法。(2)组织观察。提问:观察这几种拼法,不管怎么拼,它们最终都拼成了一个什么角?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都拼成了一个平角。 追问:通过这个操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汇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3.动手操作、验证发现。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拼一拼发现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是180度,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个发现到底对不对。(1)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2)将三角形剪下来,拼一拼。(3)量一量拼成了什么角。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9页“练一练”。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计算,再汇报结果。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3的度数的?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小结: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就可以根据这个规律,用180?减去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求出第三个未知角的度数。2.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十二”第10题。这道题也是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特点来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前两小题和“练一练”的思路相同,第3小题是直角三角形,可以用“90度减一个锐角”的方法来求另一个锐角。3.自学教材第79页“你知道吗”。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五、板书设计三角形的内角和1、剪拼法&&&& 2、测量法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练习1、&&&&&&&&&&&&&&&&&&&&&&&&&&&&&&& 练习2、
六、教学反思
第4课时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辨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了解各种三角形的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提问:我们学过哪几种角?什么是锐角?什么是直角?什么是钝角?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锐角:大于0?且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且小于180?。2.课件出示下面三个角。提问:怎样把这三个角转化成三个三角形?学生回答:只要将角两边分别添上一个端点,再将这两个端点连接起来就转化成三角形了。3.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角的分类,那么三角形又可以怎样进行分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分类的知识。(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例题5。2.组织学生观察课件中的6个三角形,指名说出每个三角形的3个角分别是什么角。学生观察后得出:(1)②号和④号这两个三角形的3个角都是锐角;(2)①号和⑥号这两个三角形中都有1个直角,2个;(3)③号和⑤号这两个三角形中都有1个钝角,2个;3.小组合作交流,尝试分类;提问:你能根据角的特点把这些三角形分类吗?;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分类;小组内再互相分别说说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教师巡视,参与学生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4.组织
(1)②号和④号这两个三角形的3个角都是锐角。(2)①号和⑥号这两个三角形中都有1个直角,2个锐角。(3)③号和⑤号这两个三角形中都有1个钝角,2个锐角。3.小组合作交流,尝试分类。提问:你能根据角的特点把这些三角形分类吗?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分类。小组内再互相分别说说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4.组织全班交流。(1)通过学生交流得出:3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1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1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2)启发思考。提问:一个三角形中可能有2个直角或2个钝角吗?为什么?引导交流得出:一个三角形中不可能有2个直角或2个钝角,因为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追问: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锐角?最少有几个锐角?引导学生交流得出:一个三角形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2个锐角。5.认识三类三角形的关系。教师介绍: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83页“练一练”第1题。通过这道题让学生经历“画三角形――量角――判断三角形的类型”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每种三角形认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2.完成教材第83页“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当判断有一定困难时,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或量角器辅助判断。 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3.完成教材第83页“练一练”第3题。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围一围,然后互相评价。教师用投影展示个别学生围出的三角形,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评价。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五、教学反思&
第5课时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认识并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教学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教学难点: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例题6中的3个三角形。提问:它们都是什么三角形?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按角的特点来分,三角形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从角的方面对三角形进行研究,这节课,我们将从边的角度来考察三角形。二、交流共享(一)认识等腰三角形1.量一量。引导:我们要观察三角形的边,光用眼睛看还不够,还可以用尺子量一量。学生动手测量教材例题6中的三个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在小组内交流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教师强调:测量时用毫米作单位,取整毫米数。学生各自测量图形的边长,教师巡视,并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2.汇报交流。 师:谁来汇报一下结果?你们看一下每个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同桌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小结:每个三角形中都有两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3.认识等腰三角形。(1)教师指出: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板书)在刚才画的三角形上标出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边介绍边标注:相等的两条边叫作腰,剩下的一条边叫作底,两腰与底的夹角叫作底角,另外一个角叫作顶角。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腰,两个底角。(2)认一认:指出上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底角分别在哪里。指名学生上台指认。4.探究等腰三角形的特点。(1)剪一剪。教师介绍:刚刚我们认识了等腰三角形,接下来我们就来剪一个等腰三角形。 教师边介绍边示范:先将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对角线,然后沿对角线剪,展开就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课件演示过程)学生动手剪等腰三角形,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指导。(2)折一折,议一议。将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折一折,观察并说说:等腰三角形还有哪些特征?把你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3)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在它的对称轴上。小结: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二)认识等边三角形1.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题7的三角形。测量这个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2.认识等边三角形。 (1)交流发现。学生发现这个三角形的3条边长度相等。(2)教师介绍:3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3.探究等边三角形的特点。(1)剪一剪。教师介绍:刚才我们剪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接下来我们就来剪一个等边三角形。教师边介绍边示范:先将正方形纸对折,打开斜折并画上点,画线并剪开就得到一个等边三角形。(2)折一折,议一议。将剪出的等边三角形折一折,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有哪些发现。(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等边三角形的3个角相等;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追问:你是怎么发现等边三角形3个角相等的?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①将3个角对折重合。②用量角器量。③将3个角剪下来比较。师小结: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也相等。(4)提问: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为什么?学生通过交流得出:等边三角形3个角都是60?,所以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85页“练一练”第1题。出示题目,指名回答。 结合学生认为警示牌也是等腰三角形的认识,说明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2.完成教材第85页“练一练”第2题。练习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正方形的特点来理解。教师说明:这样的三角形叫作等腰直角三角形。3.完成教材第85页“练一练”第3题。同桌合作拼一拼,全班汇报交流。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教学反思
第6课时& 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确底与高的对应关系,能测量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能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确底与高的对应关系。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例题8图。 (1)提问:你能在图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吗?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图中哪里有平行四边形。(2)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见到平行四边形?教师课件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如活动衣架、风筝、楼梯栏杆等。2.揭题。同学们对平行四边形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探究平行四边形,相信通过探究,大家将有新的收获。(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画平行四边形。刚才同学们已经能找出生活中的一些平行四边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请同学们在教材第88页的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1)学生在教材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画图情况,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2)展示学生画好的品行四边形。教师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图。2.观察、交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1)学生独立观察平行四边形,再在小组内说说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2)全班交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比较多,教师要抓住主要特点进行交流,其他特点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师归纳: ① 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②平行四边形的其他特点:4条边,4个角;对角相等;邻角的和是180?。3.概括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过度: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交流,找出了平行四边形的许多特点,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吗?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结合平行四边形图,指出:像这样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板书)4.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底。(1)动手操作,尝试画高。布置任务:你能在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任意取一点,画出这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线吗?学生在教材的平行四边形图上进行操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2)交流讨论,突破难点。①课件出示学生的不同画法:画法一:画法二:②学生经过观察得出并交流两种画法的联系与区别。联系:都是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区别:一条垂线连接上下两条边;另一条垂线连接左右两条边。教师出示平行四边形边上画出的两条垂直线段。(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介绍: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教师一边介绍一边出示标出的“底”和“高”。高底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多少条?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89页“练一练”。让学生在不同的底上画高,再次感受底和高的相对性。2.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拼一拼,再次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3.完成教材第92页“练习十四”第10题。通过测量,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角度数相等,邻角度数的和是180?。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教学反思:
第7课时 认识梯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认识梯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能测量和画出梯形的高。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能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画梯形的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课件出示教材第89页例题9情境图。提问:你能说出图片上这些物体的名称吗?这些物体上都有相同的什么图形。2.课件出示从物体上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教师指出:像上面这样的四边形时梯形。 3.揭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梯形。(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画梯形。引导:刚才同学们已经能找出生活中的一些梯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画一个梯形呢?请同学们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1)组织学生在教材方格纸上画出梯形。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画图情况,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2)展示学生画好的梯形,进行集体评议。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梯形。2.观察、交流梯形的特点。引导思考:同学们可以将梯形和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看一看、说一说梯形有哪些特点?(1)学生独立观察梯形,再在小组内说说梯形有什么特点。(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梯形的特点:梯形也是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互相平行的;3.概括、总结梯形的定义;(1)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交流,找到了梯形的许多;学生自学教材第90页的一段话;(2)组织交流;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画出的梯形上标出上底;4.认识梯形的高;(1)动手操作,尝试画高;布置任务:在上面梯形的底边上任意取一点,画出这一;(2)交流
个角;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长度不相等。3.概括、总结梯形的定义。(1)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交流,找到了梯形的许多特点,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梯形吗?学生自学教材第90页的一段话。 (2)组织交流。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腰。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画出的梯形上标出上底、下底、腰。4.认识梯形的高。(1)动手操作,尝试画高。布置任务:在上面梯形的底边上任意取一点,画出这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线。 学生在教材的梯形图上进行操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2)交流讨论,学习画图的方法。通过交流认识到这样的垂线可以画无数条。(3)认识梯形的高。教师介绍:从梯形一条底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叫作梯形的高。 教师一边介绍,一边在图上标出“高”。(4)画高。组织学生画出方格纸上梯形的高,并分别量出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毫米。完成后,让学生指一指:画出的高分别垂直于哪一组对边。5.认识等腰梯形。(1)课件出示等腰梯形图。引导:观察这个梯形,你有什么发现?用尺子量一量教材上的梯形图,验证一下你的发现。(2)交流发现。学生交流得出这个梯形中两腰的长度相等。明确:这个梯形两腰的长度是相等的,这种比较特殊的梯形,叫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三、反馈完善1.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梯形。2.完成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判断哪些图形是梯形,再在梯形图上标出上底、下底和腰。3.完成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2题。(1)学生动手画一画。(2)投影展示学生画的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评价。教师相机介绍直角梯形。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教学反思:&
第8课时 整理与练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的理解,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技能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知识,灵活运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探索与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识系统整理提问:这个单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回顾与整理1.梳理知识。 小组讨论:(1)三角形的边和角各有哪些特征?(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有什么特征?(3)本单元学习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上面的三个问题,将本单元学习的这些图形知识进行系统整理。2.交流汇报。(1)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的板书:三角形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轴对称图形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二、查漏补缺训练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 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名称,再独立画高。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方法,以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各有多少条。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应用”第2题。这道题是根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分类,再让学生说一说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按角的特点进行分类时,只要判断三个内角中最大的内角是什么角,这个三角形就是什么三角形。3.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3题。这道题是综合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第(2)小题是求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只要用90?减去另一个内角就可以了;第(3)小题是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用(180?-顶角)÷2来计算。4.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4、5题。这两道题都要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来解决。5.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6题。这道题是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进行画图。三、综合运用提升1.完成教材第94页“探索与实践”第7题。(1)让学生思考怎样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图形后平移成一个长方形。(2)动手在平行四边形纸片上画一画,剪一剪,移一移。(3)交流讨论。2.完成教材第95页“探索与实践”第8题。(1)拼一拼。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两个梯形纸片拼一个平行四边形。(2)想一想。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四、反思总结1.课件出示教材“评价与反思”部分的评价量表。组织学生结合各自的情况进行填写。全班交流。2.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教学反思: 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