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区政府对裕中小学直升三帆本部普九教育前建教师住宅楼工程拖欠工程款的清偿有可政策

环江一中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南岸,始建于1930年3月,占地158亩,有40个教学班,教职工 80 人,学生 1460 人,生均占地面积 28.73 平方米 ,生均建筑面积 13.11 平方米 。校园里建有九曲桥、 “爱心园”、 “憩园”、文化长廊、中心广场,与现代化的教学大楼相映成趣,浑然一体。校园里绿树成荫,鲜花似海,草坪如带,总绿化面积 10826 平方米 。
环江一中学校介绍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是一所县直初级中学。她不仅肩负着城区“普九”的重任,同时又是环江县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学生的重要生源基地。校园环境幽雅,师资力量雄厚,管理科学严谨,教学成绩斐然。
学校始终坚
环江一中校长覃振英
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切实加强常规管理,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参与更大的教育竞争,乘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春风,朝着具有优质教育品牌与文体教育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的发展方向阔步前进。
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明天”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先后被确定为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西中学计算机网络建设实验学校”、广西“绿色学校”、“自治区德育先进单位”、“自治区心理研究先进学校”, 2004 年 1 月被确定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坚持以德治教,注重科研促教,教学质量日益提高。
环江一中办学条件
学校始建于1987年,占地面积29亩,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人数1229人,教职工89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4人,中学一级教师51人中学二级教师12人,教辅人员12人。学校推行竞聘上岗与优化组合相结合制度,严格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精心打造优质教育品牌努力构建文体教育特色,先后获得环江县、河池市“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优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学校”、“广西贯彻体育工作优秀学校”、“广西贯彻体卫两个《条例》优秀学校”、“广西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文明小区”、“全国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优秀学校”、“ 全国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百所示范性学校”等荣誉称号。
环江一中教学条件
学校先后集资 1500 多万元,建成了一幢 2280 平方米 、设施一流的师生餐厅大楼、一幢 60 00 平方米 的教学实验综合大楼和三幢约 5000 平方 米 的学生公寓楼。学校现有多媒体功能室 4 间,语言教学调频发射系统一套,语言室 2 间,计算机网络教室 6 间,建成了计算机校园网,有标准的篮球场、排球场、 400M 运动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有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 11 间,有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 6 间,藏书 12 万册,开设了 2 间电子阅览室,还设有专门的音乐室和绘画室。学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任课教师 135 人,高级教师 46 人,有 6 位教师有研究生学历, 12 位教师在读研究生, 18 位教师分别参加 21 世纪 A 、 B 类园丁工程培训,全国学术学委员会 1 人。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请问今年毕业的医学生支援西部建设,现在还可以报名吗?_百度知道
请问今年毕业的医学生支援西部建设,现在还可以报名吗?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提示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采纳数:811
获赞数:12938
要等明年那一批了
采纳数:1246
获赞数:11255
擅长:暂未定制
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
(一)民族教育事业的巨大成就。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深化,在国家大力扶持、内地发达地区和高等院校的大力支援下,通过民族地区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教育人口大幅度增长,基本形成民族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90年代以来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比较完整、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少数民族青少年和群众受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据统计,2001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已达到1948.88万人,比1991年增长39%,普通高校在校生增长189%、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增长131%、中师在校生增长20%、普通中学在校生增长83%、职业学校在校生增长52%、小学在校生增长20%。青壮年文盲率大幅度降低。民族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
2.加大了对民族教育的投入。自1990年起,国家设立民族教育补助经费,专门用于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九五”期间,中央财政设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款39亿元,其中22亿投向了“普九”困难较大、民族人口集中的西部12省、区;“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助学金”向民族地区投入了1.3亿元,资助因家境困难的各民族儿童就学。此外,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专项经费的分配,也向民族地区倾斜。国家安排的四期世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贷款中,投入2亿美元重点支持西部民族地区200个县发展教育事业。1996年至2001年,国家利用国债和其他专项经费,通过实施国家扶贫教育工程、“211”工程、西部每省、区重点建设一所高校、西部校园网建设、西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高校扩招资助、普通高中发展、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内地西藏班和新疆高中班等项目,对民族和西部地区投入的经费达53.68亿元。近两年中央财政安排的30个亿中小学危房改造经费和“十五”期间50个亿义务教育专款重点投向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3.民族地区“两基”取得新成果。在国家的扶持下,各民族地区从当地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加快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少数民族地区青壮年文盲率已平均降到了15%以下。截至2001年底,全国民族自治地方69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已有358个县(旗、市、区)实现了“两基”目标,占民族自治地方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的51%。
4.进一步完善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和支持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政策措施。根据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加快少数民族专业人才的培养,国家在招生和培养方面对少数民族考生采取“降分录取,先办预科打基础,后上本科专业,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等措施,加大了对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力度。到2001年,在全国已有17个省区和部委所属的100多所高校办有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年招生已达1.1万多人,在本科和研究生统招政策上,采取“同等条件,优先录取”“适当降分和加分录取”等措施,为少数民族考生创造了更多的升学深造机会。同时,国家对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尽量多投放高校招生指标,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升学率。
为了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历次学位授予审核工作中,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特点,在授权的学科范围和增列指标上对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院校采取了倾斜政策,同时授权西部有关省、区自行审批硕士点。目前,西部有关省、区高校已有博士点59个,硕士点640个,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5所,硕士授予权的高校及科研机构53个;内蒙古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新疆大学和延边大学等5所高校进入“211工程”。此外,为支持民族传统医学的发展,在学科目录中专门增设了藏医学和蒙医学;同时,国家对民族和西部地区高校建设给予了大力扶持。这些措施有力地支持了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5.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少数民族专任教师队伍。1990年以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组织内地发达地区高校、中小学积极为民族地区培养、培训了大批各民族教师,并鼓励内地教师到民族地区任教。同时,采取举办短训班、组织教育管理及教学改革经验交流、到内地高校挂职锻炼、在职进修等多种措施,帮助民族地区培养、培训师资。自2000年起,实施了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已有17个省、区近40万名教师参加了培训,教师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截至2001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专任教师已达95万人,形成了在数量和质量上基本适应教学需要的少数民族专任教师队伍。
6.“双语”教学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中小学实行民族语文授课和汉语教学的“双语”教学体制。目前,全国共有1万多所民族中小学使用21个民族语言开展“双语”教学,接受教育的在校学生达600多万。有的地方正在开展民、汉、外“三语”教学实验。为确保民族语文授课的顺利进行,国家和地方财政设立了民族文字教材专项补助经费。目前,全国每年编译出版的少数民族文字教材达3500多种,总印数达1亿多册。
7.教育对口支援成效显著。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总体部署的有关精神,从1992年起,原国家教委和国家民委组织上海、广东、北京等东部13个省、市与内蒙古、云南等9省、区的143个民族贫困县(旗)建立帮扶关系,从资金、教学仪器设备、培训教育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以及指导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给予援助和支持。在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亲自关心下,从2000年起,我部实施了东西部地区校对校对口支援及城乡对口支援的“两个工程”,加大了对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最近,根据中央第四次援藏会议的要求,我部正在组织落实内地15个省、直辖市对口支援西藏7个地市的教育工作。从1992年至2001年,内地省市教育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资金、教学设备及培训费总计达1.6亿元;救助民族地区失学儿童3万8千余名;培训中小学教师1万5千余人次,培训教育管理干部4898人次。特别要指出的是,内地20个省、市的西藏班(校)16年累计招收初中生2万多人,中专、中师、高中生1万多人,大学生3千多人,现有在校生已达1.3万多人,已向西藏输送大中专毕业生近1万人,同时为西藏培养了一批研究生。从2000年开始,在内地12个城市重点高中开办了新疆高中班,共招生2000人。
8.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成效显著。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各民族人民群众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要求,从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和民族关系的实际出发,原国家教委和国家民委于1994年开始陆续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中小学生对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及各民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了各民族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自觉性。这项教育活动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9.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民族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各级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在推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改善民族中小学办学条件、资助住校生和贫困学生就学、教师队伍建设、“双语”教材建设等方面设立专项资金,加快民族教育的发展。如四川省于2000年开始实施《四川省民族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本省民族教育的发展。90年代以来,省和自治州的教育立法工作有新的进展,如黑龙江省于1997年颁布了《黑龙江省民族教育条例》;吉林省于1998年颁布了《吉林省少数民族教育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于2001年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部分自治州也对民族教育工作作出了法律规定,从而加强了对民族教育工作的依法管理,使民族教育的发展有了法律保障。
(二)民族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民族教育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今后民族教育工作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民族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民族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基本任务,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对各民族师生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加强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民族教育工作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上的重要作用。
2.坚持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加快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多地处高寒、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农牧民生活困难,教育观念较淡薄。要加快发展这些地区的教育,必须加大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并采取重点倾斜的政策。同时要有规划、有步骤地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学校布局,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
3.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发展民族教育。我国少数民族不仅分布广泛,而且自然环境、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有很大的差异,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很不平衡。少数民族教育,除了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要从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和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因地制宜,提出不同要求,不能搞一刀切。
4.坚持“双语”教学。要保持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就必须打破封闭,向别的民族学习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我国各少数民族来说,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要按照有利于民族长远发展,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有利于各民族科学文化交流的要求,大力加强汉语教学,积极推广普通话,有条件的民族中小学还要开设外语,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5.坚持民族地区自力更生与国家扶持及发达地区支援相结合。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教育的基础较差,起点较低,工作难度大。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民族地区要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克服困难,加快民族教育的发展。同时,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内地发达地区在教育方面的大力支援和帮助。
6.坚持宗教与国民教育分离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一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因此任何人都不得在校内从事宗教活动。学校有责任对师生进行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教育,使师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不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不适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民族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族自治地方教育的整体水平偏低。文化教育基础薄弱,普及义务教育举步维艰,还有近50%地区未实现“两基”目标。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高等教育规模偏小,教学科研水平亟待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偏低,数量不足。
二是教育投入不足。由于财政自给率低,一些较为贫困的民族自治地方的县、乡教育经费缺口较大,拖欠教师工资情况严重;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学生上学困难较为突出,严重制约着民族教育的发展。
三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相对滞后。一些民族地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办学思路与指导思想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办学活力不足;学校教育环境相对闭塞。
四是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政治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如何进一步提高这方面教育的实际效果,在途径、方式和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新观察:教育缺失或致农村人更弱势_新闻中心_新浪网
“学校进城”火了房地产苦了孩他爹
杨东平:教育学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主持人:这十多年来,你一直关注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课题从小升初到高等教育等等。请问你最新研究的是什么内容?进展到什么阶段了?
杨东平:我们最近关注的是农村撤点并校问题,就是很多农村的村小、教学点都撤销了,合并到镇中心小学。由于农村学龄儿童的自然减少和大规模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农村撤点并校有它的合理性;但是,一些地方过度撤并的问题十分严重,甘肃的校车事故揭开了一角,这一事件的背后是农村孩子上学越来越远。有的地方政府提出“学校进城”的目标,例如辽宁要求“初中进城”,江西在县城建设“教育园区”,把农村学校集中到园区来。
主持人:那农村孩子也必须进城上学了吗?这样做不是增加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吗?
杨东平:“学校进城”迫使很多农民不得不进城上学,在县城租房买房,由此拉动了房地产和城镇化。但是对于农民和农村孩子来说,造成了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导致出现新的流失辍学。农民家庭要租房、承担生活费、伙食费、交通费等等,一般来说,一个农民家庭每年为此增加的费用超过1000元。一方面政府已经把学杂费免了,另一方面由于学校远了,家庭负担反而增加。
主持人:这就导致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辍学,是吗?
杨东平:是啊。我们正在做这个调查。很多家庭拿出一个劳动力进城陪读,或者接送孩子上下学,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主持人:最受影响的是哪部分人?
杨东平:当然是农村后20%的贫困家庭。但凡有点经济能力的家庭把孩子送到镇上、甚至县城上学;只能留在村小就读都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但是也不知道哪一天学校就撤销了,他们的教育还是没有安全感。
教育缺失或致更多农村人被边缘化
主持人:那怎么办?农村贫困学生的义务教育机会如何保障?
杨东平:解决“上学远”的办法之一是建立寄宿制学校。很多低龄的农村儿童,生活还不能自理就进入了寄宿制学校。另一种解决方案是校车制度,现在很多地区都没条件开展,因为非常昂贵,一次性投入会非常大,很多地方道路交通也不达标。
主持人:政府对这个问题有关注吗?
杨东平:有的。2012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文件《关于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布局的调整》,对撤点并校政策紧急叫停,来了个急刹车。
主持人:急刹车之后呢?你在研究中,从宏观层面有没有提出解决方案?
杨东平:我们2012年11月份有高峰论坛讨论撤点并校问题。调研的涉及面非常大,走了很多地方,见到了很多令人心酸的状况。下一步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如何保证农村儿童受教育的机会,如何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我们会提供一些政策建议和一些基层的解决方案。
主持人:具体怎么说?
杨东平:农村教育公共政策的改进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价值判断,二是具体方案。价值判断是理念层面的,就是要回答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是不是意味着取消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向何处去?是不是要把所有的孩子赶到城里去上学。现在城市化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但到2030年、2050年中国究竟还有没有农村、农业、农民?现在在“三农”之外,还要加上一个“农村教育”。中国是从传统的农业大国发展起来的,国家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村的现代化,正如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要让农村分享社会现代化的成果,使它成为有活力、有尊严、有生活质量的地方。当然,农村教育质量需要提高。农村有它独立的文化价值,很多发达国家都有优美的农村。要想要有好的农村社区,就必须有好的农村教育。
主持人:是的。如果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被重视,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就被边缘化,也越来越弱势了。
杨东平:对。农村教育必须强调“公平优先”。实际上这一轮教育改革强调的是效率优先,认为在“普九”过程中学校布点太多、效率太低了,于是大幅度削减学校数量,有些地方能砍掉90%的学校,而当地的学龄人口只减少了25%左右,比如陕西的吴起,广西的柳林,山西的石楼等地。我们做了定量分析,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学校减少的幅度是学龄人口减少幅度的3倍、5倍、有些地方达到8倍,10倍。
主持人:这很可怕,会不会造成农村孩子的失学问题?
杨东平:这个问题已经产生,但小学生的辍学数量较难统计。有一个数据是千分之八。农村学生辍学的高峰是在初中,特别是初二,很多地方初中辍学率可达30%甚至更多。初一时有三个班,到了初三就只有一个班了。因为农村学校实行的也是应试教育,这种严酷枯燥的教育,只有对有望升学的学生是有用的,如果他没有可能上高中,就早早退学了。
主持人:那政府是不是该考虑再增加一些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来改善这些情况?
杨东平:这十年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2006年采取了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的政策,这是个大政策。2010年又实行免费午餐计划,这也是大政策,每年要投入260多个亿。最近又提出对中职教育实行免费。还有我们前面提到的寄宿制学校工程,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等,也是大的教育项目。但是由于中国农村基数太大,情况也很复杂,而义务教育的管理权限是在地方,是省级统筹、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主体也是地方政府,主要是县市政府。中央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支出占得比重很小,主要是一些教育专项,比如免费午餐。
寄宿制学校弥补不了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
主持人:除了撤点并校,你研究的其他问题呢,进展如何?
杨东平:这十多年来,我对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是从大学扩招后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开始的,认识扩招对农村学生的影响。后来参与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以及新近的农村撤点并校问题。这些可以说都是新情况、新问题,是2000年以后才出现的,产生的原因是大规模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学龄人口减少,出现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这样两个重要的新的边缘群体。我们关注的是教育的弱势群体和边缘化群体。
主持人: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进展怎么样?去年我们也重点关注了北京关闭打工子弟学校的事。
杨东平:现在国家对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有个政策,叫“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解决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大多数城市已经做得较好;也还是缺乏一个顶层的制度设计和创新。现在是把解决的压力给了地方政府,很多地方害怕造成“洼地效应”,如果他们把流动儿童的教育解决好了,涌入的人会越来越多。制度创新的目标,一是建立流动儿童经费的转移和分担机制,因为国家给的义务教育经费还在留在户籍所在地,压力则是给了生活所在地,这需要制度创新。二是建立以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为准的教育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主持人:留守儿童呢?我看过学者梁鸿写的《中国在梁庄》,里面就有留守儿童的问题,惨剧触目惊心。
杨东平:留守儿童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比流动儿童更难解决。因为首先是亲子分离,儿童缺乏监护人,这种缺失是外部力量很难替代的。现在很多机构做关于留守儿童的项目,比如手拉手,代理家长,每个月打一次电话啊等等,总体来说是聊胜于无吧。但无法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情感缺失。现在一些贫困地区的寄宿制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聚集地和庇护所,因为在家里也没人管,在学校至少有老师。
主持人:寄宿制学校效果怎么样?
杨东平:情况整体不是很好,很多研究和数据都能说明这一点。主要是寄宿制学校的生活设施、生活条件太差,教师编制不足,缺乏校园生活、活动。因此,有些调查显示,寄宿学生的健康、学业成就、情感、心理等发展状况,比走读的学生还差。从政策的角度来讲,是政府投入还不够。因为校舍盖起来了,澡堂、食堂等等配套设施都没有,生活老师也没有。很多孩子在学校没事可干,他的心理情感更容易出问题,年级稍大的很容易打群架。
主持人:前面说的都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情况会不会好一点?
杨东平:高等教育扩招后,曾经出现过一个庞大的贫困生群体,相当多的贫困家庭无力缴纳学费,又难以申请到助学贷款。当时助学贷款是建立在商业银行的机制上的,从利润的角度来说,银行做这个事收益不大,积极性不高。现在已经建立了国家财政为主的助学金奖学金制度,就好多了。现在大家关心的是农村学生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从整体来讲毫无疑问是增加了,大约在2003年左右,全国高校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就已经超过城市学生。但是,农村学生在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的比例却在逐渐减少,这两个事实是并存的。
主持人:你如何评价中国的教育现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例是不是还不够高?
杨东平:早在1993年,政府就提出一个目标,到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要占整个GDP的4%,这是19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这个目标一再延迟,到今年才达标。
主持人:现在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杨东平:国家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划纲要》,目标是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对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来说都是好事,因为中国教育已经走过了满足基本需求、满足温饱的阶段,现在面临的是如何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主要就是促进公平、提升质量。当然,这在城市和农村,高校和中小学,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问题是不一样的。
“我们肯定这些年取得的教育成就,但更关注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关注新的弱势群体,也就是新的教育公平问题。”杨东平最后表示。
农民有尊严,农村有价值,农业有前途。
孙杨却被拴在了一条绳子上,这上面有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教练、赞助商和他自己。
“同命不同价”只是我国城乡二元户籍病诸多症状之一,如不改变,未来或将伤及根本,贻害无穷。
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难在技术还是地方政府和官员的阻挠?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
还行,有一点道理
一般,没什么新意
很差,以后再也不看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小学入学住宅信息登记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