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的4步骤5环节教学在地理教学中有什么优势

资源篮中还没有资源,赶紧挑选吧!
翻转课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者:zhangxueshan
热门文章推荐怎样在地理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_百度知道
怎样在地理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啥名字好呢呢呢
来自科学教育类芝麻团
啥名字好呢呢呢
采纳数:50507
获赞数:178917
参与团队:
课前学习文本材料,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课前对课本内容的自学。笔者创建课前学习文本材料时,对本节的教材(湘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内容进行了整合和补充,由教材的四块内容(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主要的陆地自然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整合为两块,即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在“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部分笔者还补充了“理想大陆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分布对照图”。为加强学生课前学习的有效性,针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还设计有相应的问题。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翻转课堂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效果评价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翻转课堂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其课前学习吸收,课中内化提高的新型教学方式,自兴起以来就受到了国际教育学者的广泛的关注。翻转课堂迎合了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建立地理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要求,地理教学研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翻转课堂在地理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本土化应用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然而对翻转课堂在高中地理教学效果评价却寥寥无几。在此背景下,开展翻转课堂下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对于优化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提升翻转课堂在高中地理中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阐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和阶段划分,并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金字塔学习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撑;依据教育评价理论和政策法规,遵循客观性、全面性、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原则,设计评价方案,运用专家咨询法,在目标一致性、系统性、相对独立性、地理性和可测性原则的导向下,确定翻转课堂下高中地理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以翻转课堂三阶段:课前、课中、课后为一级指标;而后针对三阶段的要素主体划分为课前-任务单、微视频;课中-教师、学生;课后-质量检查、情感提升6个二级指标。根据二级指标的特征属性和教学效果层次分析,细分为趣味性、课标性、实际性、明确性、层次性、启发性、课堂掌控、课中指导、归纳总结参与程度、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小测成绩、地理情怀14个三级指标。通过加权平均10位专家分别的权重分配结果,严密科学地为20个指标分配权重。依据评价指标体系,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三子目《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翻转课堂实际教学为例,采用专家打分和学生自评打分的方式对翻转课堂在高中地理实际教学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评价结果以教师和学生评价7:3的比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最大隶属规律,得出翻转课堂下的课堂教学效果为“好”;并在教学效果评价的基础上,总结翻转课堂实证研究中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问题,分别是:课前阶段任务单设计合理程度有待提高、课中阶段学生参与程度低,翻转课堂功能矮化、课后阶段课后反思情感升华忽略。最后,结合翻转课堂典型案例分析,从教师、学生、学校三个层面,提出保障翻转课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效果的策略:教师层面包括明确翻转课堂的实质内涵,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找准师生定位、确保个性化教学贯穿教学始终;在微视频制作、多元化课堂活动、学生的价值诉求等方面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同时,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敏感度,针对课型、针对学情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选择和设计。学生层面则要求学生转变传统学习观念、提高学习自觉性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校层面要求学校基于技术和硬件支持和营造翻转课堂能够教学环境等,促进翻转课堂在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提高。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6【分类号】:G434;G633.5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敬枝,张敬义;[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王刚;[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年11期
翟燕;;[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唐小梅;[J];引进与咨询;2004年06期
陈泮明;[J];天中学刊;2004年05期
陶梅;[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韩国辉;;[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年00期
李素芳;周长春;信恒蔚;王殿军;王平;;[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6年08期
陈海来;;[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袁章;;[J];凯里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健;;[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王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先青平;;[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陈涛;;[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全斌;;[A];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陈国彦;;[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李世忠;;[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袁书琪;王晓文;刘恭祥;;[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严瑛;;[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吴明泉;;[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江西省广丰中学
徐贞伟;[N];学知报;2010年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王照策;[N];学知报;2011年
孙为民;[N];朔州日报;2008年
万载第二中学 丁北和;[N];宜春日报;2009年
威宁自治民族中学 阳万发;[N];贵州民族报;2010年
江西省广丰一中
许明朗;[N];学知报;2010年
淅川县一高
张德昌;[N];学知报;2011年
锦屏中学地理组
林智;[N];贵州民族报;2014年
河南禹州二高
李战歌;[N];学知报;2010年
江苏邳州市宿羊山高级中学
曹芳;[N];学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雷静;[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谢丽娜;[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武兴彩;[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董艳;[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董满超;[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任爱明;[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万银春;[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王慧;[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姚泽阳;[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艾何;[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马忠启 山东省淄博市第一中学 255000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微课程学习任务单
  1.学习目标。
  (1)对比理解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
  (2)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3)学会对比不同地点正午太阳的大小。
  (4)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学习资源。
  课本、学案、ppt课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微视频。
  3.学习方法。
  (1)首先阅读课本16页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
  (2)观看微课前完成学案的内容。
  (3)观看微课时停顿表示留出让你思考的时间。
  (4)记录在观看微课时自己不能理解的部分。
  4.学习任务。
  (1)通过下图理解太阳高度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
  (2)【自主观察】读春秋日和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图,完成表格空。
  用一句话概括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
  由______所在的纬线向______递减。
  理解: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______,越远越______。
  (3)根据图提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并完成表格。
  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______的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______达全年最小值。
  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______的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______达全年最小值。
  ③纬度差(距离)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
  5.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习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微课程设计方案
  &&&&&&&&&&&&&&& 微课程信息
  1.主题名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选题意图:本内容为必修一第一单元的重要内容,为山东省高考的高频考点。本内容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立体思维能力,所以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针对此知识点设计了一微课,供学生理解学习。
  3.内容来源:内容源于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适用对象:地理学科 高一上学期。
  5.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比理解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
  (2)让学生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3)让学生学会对比不同地点正午太阳的大小。
  (4)让学生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6.教学用途:本微课可用于学生课前预习自学,也可用于对于掌握不是很好的学生的课后学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翻转课堂的优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