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三台县玉林乡五村原玉林乡一村三组苏元明怎么能联糸上

青皮村介绍
行政主官: 大学生村官:
主要姓氏:
计生服务电话:
邮政编码:QQ交流群:
行政电话:
青皮村周边村庄
作者:佚名热度:111
作者:佚名热度:277
作者:佚名热度:172
作者:佚名热度:22
作者:佚名热度:374
作者:佚名热度:2
作者:佚名热度:203
作者:佚名热度:10
作者:佚名热度:264
作者:佚名indexradv200
宝泉乡商家资讯
生活小提示
岗山村风景风光更多indexradv200
玉林乡商家资讯
生活小提示
三尖村风景风光更多论坛快捷通道
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三台行】系列,求交流指导
成长值:257
阅读:22898
发表于: 15:07:34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三台社区。
。已有帐号? 或使用
作为唐代东川节度使驻地,作为潼川府,作为梓州,作为三台县,三台留下了太多的人文古迹。三两次三台之行,去领略了大三台的风采,去感受了三台深厚的人文底蕴。不得不说,三台很牛。几次小游,凑成《三台行》小文近30篇,这些内容,有些是原创纪录,有些是资料的摘抄整理,行文有些冗长无味,犯下不少错误,如有看见,请不吝指出。
成长值:257
发表于: 15:09:14
三台行1:建设镇的五层寺三台建设镇的五层山和绵阳富乐山、梓潼七曲山同为蜀汉之兴的见证地之一,五层寺是刘备“扬兵寄印”之地。走进五层寺,只为追寻那远去的传说。一.初到印合、五层山富乐车站乘客运班车,9元票价,直达三台建设镇。出场镇,往北沿同立路上行,可遥望印合山和五层山。见当地人家家种蒜苗,传张飞当年口封当地“蒜好”,种蒜乃成建设一大传统产业。到长远村(6村)1组牌坊处,印合山、五层山即到。印合、五层二山山岗叠垒,印合稍低而脱山脉独显,宛如一枚自然之巨印,人谓“天印”。路边偶有蛮子洞,登顶,一古柏撑开翠盖,斜身庇护胁下小庙,庙中供观音、文武财神、蚕公蚕婆。南望,群山苍茫,群龙仰俯,几十里外的塘汛坝,楼盘栉比,盘列一方,有老人说,倘若天气好,还可望见绵阳南塔和远处雪山,反之也可望见印合山的这棵柏树。稍后则是五层山,用谷歌地图测得海拔628米,翠柏葱茏,山高林幽,五层寺掩映在翠柏与银杏之间,晨钟暮鼓,禅音远播。二.五层寺外观石刻五层寺背依主峰,依山而建,坐北偏西约30°,前面临坎,门开西侧,有新联:“灵鹫飞来婆娑古刹,涪城胜绩(迹)焕彩;雷音显献(现)光流五层,蜀东名寺生辉。”两侧有旧石柱古联:“一印高悬,一切峰峦皆处下;五泉上涌,五层楼阁独居尊。”此联对仗工,状物切,正是一种对“金镶玉印在五层”民谣的绝妙诠释,人称梓州第一联。门外有古碑四,一柱刻:“石匠周宗荣、傅永德,侄孙性佑、***、性元、性常,曾孙海坤。皇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季春月朔二日吉旦。徒孙惠宁、惠永、惠月、惠能、惠安立。住持比丘朗然字明泽、徒智荣、智清、智秀、智参。”一柱深埋地下,上露少许,可见刻字:“潼川府三台;重修碑志序;帝君云创修寺院三台北路;三十六年复修观音;(不)忍坐视,有志重修大雄(宝殿);马王娘娘,行雨龙王;自捐衣钵之镏;后世,永垂千古。”一碑为功德碑,上刻两百个姓名,捐银以两、钱、分、文计。一碑残,顶有“绵县”二字,下刻吏员邹王株、杜芳智等几十人。又有“五盛龙泉”新碑,刻:“梓州名胜五层寺,龙绕凤托,奇峰秀丽,古木参天,唯乏水源。寺庙筹委会领导银纯孝、曾洪德同明定、明盛师傅等僧众曾多处寻水凿井,效果欠佳,然有皈依弟子花园四村王建琦、王建润、王锐,建设镇刘兴汉、邱发德、陈永福自发献工积德,历时三月于北枯池中掘井深四丈许,甘泉喷涌而出,为佛山之兴盛建功积德,故垂此碑以纪之。戊寅岁(1998年)季春月。五层寺为五泉上涌之地,竟有“唯乏水源”之忧,庙中主持介绍,山高水高,某处可听地河水声,五层寺现在的泉水用不完,传说泉脉通中原北方。在寺边见到一口废弃老井,深处尚现水光。不远有禅师塔和和尚碑。碑有联:“三乘悟登极乐;万法通明赴涅。”可见碑文:“圆寂恩师上智下受和尚塔。大清道光五年仲冬。”旁边又有已被扰的三室石棺墓,用材大,拼嵌规整,錾痕排列有规律,壁龛、天井等处以瓶花雕刻为主,可能至少为明墓。再后有藏兵洞,而五层山周围广泛分布有少量的蛮子洞。三.五层寺的三国元素――三圣殿五层寺主体建筑由天王殿、刘关张三圣殿、大雄宝殿、白云殿(?)、玉皇殿五重殿宇纵向分布。前殿最新,后殿可能为古建,前四殿都为砖混单檐歇山结构,后殿为穿斗抬梁等结构。天王殿同为戏台,背坎面里,塑弥勒、四大天王。第二殿为三圣殿,匾额:义结桃园。殿内供刘备、关羽、张飞。五层寺的三国元素,主要体现在此殿中。殿前石碑叙述了发生在此地的三国故事――“一印高悬,一切峰峦皆处下;五泉上涌,五层楼阁独居尊。”五泉山高峰亘耸,系七曲剑门之余脉,旧《三台县志》载:“五层寺,在县北九十里。”(寺观/古迹卷四第47页)五泉山亦名五层寺,古为刘备、张飞“水淹涪城(今三台花园镇),兵扎五层”的大本营。其山有五方、呈五个台阶状,山有东西南北中五股清泉,名“五泉山”,万山簇拥的五泉山主峰,海拔658米,寺背依主峰,五重殿宇座北向南一扇而建,五棵千年古柏,巧妙分布其间,殿中座落五家,故名“五层寺”,或称“五泉寺”。五五相聚,五五相融,为天下罕见;天下名山,地造天设,乃五泉山早期开发的佐证。山从寺名,多称五层寺,历代流传,脍炙人口,闻名遐迩。这里的古柏相传为刘、张所植,为山增辉添秀色,远远望去云雾缭绕,走近一睹,树木翁深,峰峦混生有松柏、青?等多种树木,奇姿古态,各尽其妙。主峰之巅至今仍保留有一块宽五尺、厚尺余的石墩,中有碗大一孔,为刘、张扎营的旗鼓石。五层寺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扩建于西魏,毁于明末,清乾隆年间复建。清代、民国时期,寺庙有土地776亩,足见一时之盛。1950年后,仅存玉皇殿,1993年再度复建,全寺占地面积?。历时五年形成了一组结构恢宏、体系完整的五重殿宇,有大佛殿、三圣殿、观音殿、玉皇殿、十殿、乐楼等亭殿阁61间,殿内塑像栩栩如生。缅甸玉佛驾临五层寺显佛光,更为奇特的是寺旁西边两棵古菩提树躬身恭传西方佛灵光灵气。历代高僧辈出,仅乾隆至民国年间就有朗然、智荣、智秀、智平、智清、慧月、慧伦、静安、道成、德顺、元成、元通十二位高僧。寺与成都文殊院等寺院缔结佛缘。围绕五层寺四周,东有刘、张开掘的“八角井”,南有印合山,此山形如一枚巨印,直插云霄,擎天撑地名“大印山”,有东西南北四山如龙,一龙前瞻、一龙后视,左右两龙回首仰望,一山似凤钻大印山,西可见头,东能见尾,故有“一凤托印”、“四龙护宝”之说。传说刘备将一印置于此,天印地印相会,以求天地感应,天地合一,故名“印合山”。下行巫家沟,刘循水淹涪城时,刘、张退至五泉山经巫家沟,进入高坡地带脱离险境,刘备叹道:“巫家沟蒜好!”“算”谐为“蒜”,“口风”演变成了“口封”,个大味美的巫家沟大蒜从此闻名海内外。西有“歇马石”,北有“金桩垭”、“跑马场”、“点将台”遗址,东行四五里有“群仙朝圣”,南下十余里有“涪城”“孔子画像碑”,西去四五里有“古佛洞”,北上五六里有“御驾临石羊”胜迹。登上主峰,俯视四周,百里山乡尽收眼底,上可望绵州(今绵阳)南山寺静耸,下可看梓州(今三台)牛头昂首,右可观远古浩荡涪江玉带起舞,左可瞧当代清波武引金龙腾飞。大凡置印处,历代宦官均秘而不宣。五层寺少有典籍提及,盖为此因。五泉山山清水秀,五层寺寺古庙奇,奇花赏心,奇草悦目,曲径通幽。宿雨晴犹滴,长江波不流,多少文人墨客到此,留有锦绣篇章。置身于斯,怀古观今,听晨钟暮鼓,心中顿涤,仰慕敬畏之意油然而生,宽怀慈悲之情,今人神驰。蓝菊荪:“天地有印五层辉光,佛法无边三宝功德。”故事不用全信,也可以不用引经据典地进行怀疑张飞是否来过五层山?也可以不用批驳三国时还没有花园涪城之说。四.玉皇殿――五层寺的古建留存?三圣殿后是大佛殿,又称大雄宝殿,供缅甸玉佛,塑十八罗汉,殿前有古柏一棵。再后为白云殿,供奉一道人,殿前古柏两棵。后殿则为该寺唯一的古建――玉皇殿。玉皇殿是侧后土墙承重、前侧穿斗粉壁、殿内抬梁架空的小殿,前面四柱深落,地笠韵掠么笮〔坏鹊氖槔萜鲆幻子喔咦骰。钅诹杭芪酱埽夏椤盎释脊蹋氐厘诓保班磬砘舸荷健⒒衾ず停嗨嘲渍椤渍疲痴匀倩⒄缘谖模媸亢纬そ②鞲弧子涝保敖ㄐ蕖保摆逭辍⒗钫瓿伞⒃慕稹⒑煊唷⒑刂境伞Ⅰ慵病⑴硕俺肌⑿芪涑肌⒘跷谩Ⅰ阆缭肌⒅苄碛⒗钣窳帧⒍乐瘛⒗钛辶帧⒄磐蛩场⒗钫椤⑼跽怼⒗盍妓伞⒍牌粑赖让帧R运拇筇焱跷獠牡谋诨髡呤堑吮ι健据《五层寺简介》,“1950年后,仅存玉皇殿”可知,玉皇殿至少在民国。到底建于什么时候,谨列梁架上名讳,为后来考证者提供一点信息。殿旁古柏一棵,寺后也有古柏。在玉皇殿左侧的新建碑廊边,有菩提树两棵,虽巨大,然不信千年之说。五.金桩垭,古蜀道的节点在五层寺吃了斋饭,下山过在当地享有盛名的金桩垭。五层子晏肆佰先生曾在此发现宽1.7-1.8米的石板路通往山顶,经过走访发现这里曾是古蜀道的节点:江津-金堂赵镇-遂宁-射洪-三台-芦溪老渡口-八字老-干坝王-金桩桠-板凳桠-桥楼场-刘家河-石板河-魏城-石牛铺-梓潼。此条古蜀道是三台到梓潼,绕过绵阳的一条捷径,是下至江津、金堂赵镇一带,上行,在魏城与成都川陕古蜀道合路,是一条由川中通往陕、甘以远便捷、繁忙的“川中古丝绸之路”。六.延伸阅读:水打涪城,兵屯五层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遣将征讨汉中张鲁,益州刺史刘璋震恐。张松、法正力谏结好刘备,合兵抗曹。于是,刘璋自成都到涪县(今绵阳市区)恭迎,刘备则在法正陪同下,率庞统、黄忠、魏延等将士数万之众,从荆州溯长江入川,经垫江(合川)、溯涪水,经V县平阳乡(今三台县城),向涪县挺进。  不一日,刘备一行已近涪县地界,忽然接到探马急报:刘璋之子刘循在涪水关摆下阵势,欲与皇叔决一死战。刘备大惊,急令黄忠扎营涪城坝(今三台花园镇)为前军,魏延结寨白岩坝(今三台灵兴镇)为后军,自己与军师庞统居中安营(今刘营镇)为中军,同时,一面求法正上涪水关交涉,一面差流星马去荆州搬兵。此时,川中地区连降暴雨,涪水猛涨。涪城坝地势低洼,庞统急向刘奋献策,要前军火速移营山岗高地,以防不测。刘备即与军师冒雨向涪城坝疾进。刚抵营寨,滔滔洪水便铺天盖地般地卷来。涪城坝万余人马顿时成了落汤鸡。刘备急令:“尽抛辎重,移营琴山暂避!”事后,黄忠清点部下,仍然损折了十之二三,只带得六七千人马,由琴山经巫家沟高地随皇叔上五层山扎寨。后来,张飞驰援来到涪城坝,于巫家沟与黄忠会师,演绎了“水打涪城,兵屯五层”的历史经典。(李戴于日记)
成长值:257
发表于: 15:09:42
三台行2:建设镇的古佛洞三台建设镇涪建村2组,原涪建村小学院落中有古佛洞,据说为明代古迹,在参观完五层寺后,前往考察。路逐渐降低,当过谷底溪涧小桥,海拔已从600余米降至480米许,佛爷岩出现在眼前。涪建村小学后,白砂岩崖壁高约5、6丈,一棵大柏树盘根错节地生在崖壁顶端,庇护着身下的佛爷岩古佛洞。一.牌楼镶嵌洞府古佛洞坐西向东,离地4、5米高,门洞近4米宽,超3米高,凿嵌五彩牌楼。牌楼四柱三门,明间高次间低,顶作歇山造,明间檐下施九朵雕花斗拱,额刻“古佛洞”三大字,额下雕双凤朝阳,次间檐下作卷棚处理,斗拱托起镂空式样麒麟、凤凰等枋间雕刻。内柱盘龙,上端小莲台上站仙人,门有联:“耸翠山中藏古佛;崔巍台上现天尊。”外柱上端倒挂萌狮。石窟与牌楼融为一体,甚为少见,倘若为古迹,就又多了几分趣味。古佛洞有凿山石梯相通,登梯至洞,先察牌楼。牌楼完好,用五彩粉饰,做到了古朴与时新的结合。雕刻远看尚可,近观则呆板少趣。材质似与天然崖体不合,白砂岩硬度差,而牌坊质地坚硬,反差较大,细看也似乎不是坚石镶嵌,而是水泥造型。寻访山川,并不是非古不可,今日之创始,也可以为将来之大观。二.佛道共享福地佛爷岩古佛洞在绿盖庇护下,前瞰谷底沃土溪流,隔秀林仰五层、印合雄姿,身处幽静,宛若世外之地。山路侧有空龛三,远看崖壁上桩洞尚留,或圆或方,桩洞之间,牌楼造型的古佛洞洞口吸引了来者的目光。洞口之下侧,又有佛龛,可惜只剩三坐佛胎体印记。有水井一口。崖下则有世俗坐姿石像,石像内着圆领内衬,外穿敞肩大袍,衣饰线条明朗而精细,体态宽厚,双手于腰间奉锥形物,头戴冠,耳肥厚,眼微闭,面容饱满,神态肃穆,难道为古佛洞供养人像?不知是否是资料中说的明代遗留?&登石梯,砖石石梯上接15阶崖壁石梯。年深日久,每阶石梯中间已被踏磨得光滑低矮。梯旁石壁有桩洞四、龛窟二,一龛窟石像已经被好事者凿离。入古佛洞,阔5步,进深4步,高不满3米,石窟内有造像十一尊。正面有三龛,中龛三像趺坐束腰莲台上,中为佛教持钵的释迦牟尼佛,左为道教持如意的灵宝天尊,右似为道德天尊。主龛边有盘龙柱。右龛里坐手持葫芦的药王,药王龛前一条黄龙俯身昂首。左龛则坐净瓶观音。左岩壁有两龛,右侧为坐牛的牛王菩萨,左侧龛较大,有送子娘娘等三位女尊。右岩壁一龛坐两像,右侧为举剑赤脚火神,左像三眼、持拂尘,不知是何尊位。另在穹顶发现有穿孔,不知何用,又在洞口两柱内侧发现站立造像残迹,仅剩轮廓。古佛洞的雕刻,显示了古佛洞亦佛亦道亦传统的性质,二教合流融入本土世俗宗教文化,是当今乡间小庙的生存之道。三.古佛洞是否为古迹?古佛洞内的造像,工艺粗糙,线条僵硬,为古迹否?经过看、摸、刻等方式查勘,发现造像质地硬于岩壁,未涂彩部分有水泥,像与岩壁并非浑然一体,故初步判断,古佛洞十一尊造像至少大多为今人所塑,可能与洞口牌坊相隔时间不远。但不能因此就简单否定古佛洞是古迹。从檐下老井、石像、岩壁桩洞、被扰空龛、洞内残像、岩顶树围超过2米的古柏等看,古佛洞曾古迹荟萃,属于洞天福地。洞内造像也可能有部分是旧物,或者不排除有新像是以老像残躯为本进行重塑的可能。而有统计资料显示,古佛洞属于古石窟寺,年代为明代,有旧存5。晚报张登军记者的采访,得到了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听老辈人讲,过去古佛洞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庙宇,共建有十重殿,两侧还有厢房。而古佛洞最初也并非这个名字,但为了方便大家记忆,就改名为古佛洞。还有一位村民回忆,过去古佛洞的名气,一是因为这里的佛像雕刻,还有就是悬在崖上的古柏树,解放前这里随时都有四里八乡的人前来。”“那些建筑很漂亮,都是抬梁、穿斗式建筑,木柱头‘有一人合抱那么大’。庙内还有一通四方碑,上面刻有文字,因时间久远,他已记不清石碑上的文字内容了。那次拆庙建校,古庙的很多石料被用于小学的修建基础材料,那块四方碑也差点被用作基石,在镇干部的干预下,才保存下来。遗憾的是,这方碑现在也不知去向。”离开,看到山岩中不时有崖墓存在。我想,古佛洞会不会是由崖墓改造而成的呢?从村妇、钓者口中得知,它具有久远的历史。要知道古佛洞的秘密,不知能否在三台地方志中找到答案?(李戴于日记)
成长值:257
发表于: 15:10:07
三台行3:花园镇白衣庵清代戏楼――奇怪的加固方式永和埝在永明镇万家坎引涪江水,灌溉三台上游涪江东北岸永明镇、花园镇、老马乡、里程乡、争胜乡、新德镇、永新镇等沃土。花园镇白衣村的白衣庵就坐落在永和堰灌溉的镇江坝中,坝中尽种涪城麦冬,全国畅销。白衣庵戏楼是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遗构。乍一看,却像水泥改建,经过查探,才知道白衣庵戏楼用上了奇怪的加固方式――用红砖水泥包裹木结构戏楼,使即将垮掉的戏楼的生命得以延续。外观戏楼,坐西向东,背外朝内院,水泥包裹之中,却是旧时木构,它三开间二进深,穿斗身、抬梁房架,顶部单檐歇山造,明间略高,飞檐翘角,脊吻之间,既有龙、狮、象、马等圆雕,又有祥云、花卉、人物、动物等浮雕。戏楼仅明间抬空成楼,底层为过道,两侧有殿,圆木巨柱立柱础上,或外露,或被包裹成水泥方柱,测其一,径大刚过尺。登木梯上戏楼,房架毕现,木质本色,金柱单根上顶,山柱两根上下拼接,山柱和金柱之间有瓜柱四。枋间有少量雕绘,水泥涂抹之余还可看见横梁上有一句毛主席语录:“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毛泽东。”白衣庵女护主介绍,白衣庵戏楼是一座老戏楼,因失修倾危,于2011年10月加固改建,加固的时候,原来的木构架主体全部保留了下来,扶正后用红砖、水泥包裹,第二层梁架以上保持了原样。她说,白衣庵原来很大,包括后面已经改为他用的白衣村小学,像这样的小庙,靠不了政府拨款维修,只有靠香火钱和信徒捐资维修。白衣庵戏楼左侧是新建三层二重檐观音殿,里面供三大士和十二圆觉。我们在内院找到了一块碑记,句不通、碑不古,所含庙史信息较多:白衣庵为明代正德六年进士,云南道监察御史欧珠归乡祭祖时,为表彰一位本地孝顺媳妇而捐建。乾隆六年(1741年),武举人李春元,任乾隆侍卫,恩赐进士。嘉庆年间,进士李芒果扩建李家庵,三次大修白衣庵。咸丰二年(1852年),修建戏台。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联保主任张茂清平息争树风波,用34根洪水冲下来的大树修建了玉皇楼,今不存。2000年,新建砖木结构观音殿,2011年,加固改建戏楼。白衣庵简介镇江坝白衣庵始建于明朝。欧珠,时任方贵监察使,回家因祭祖,知现白衣庵附近有一孝妇,夫亡,堂前有年过半百二老,她辛勤劳动把二老送老归山。表彰此妇人,字联峰捐资修一长三间一厦的庵堂,欧因涉嫌入狱,后昭雪知全家抄斩,未回故里,故无欧姓。清乾隆六年,李春元武举人,欧赐武进士,任乾隆侍卫。李芒果孙女婿嘉庆进士,经镇江坝祭祖,以李姓资助扩建李家庵,三次大修主奉白衣庵,清咸丰二年修建戏台,由李长虹出面请得重庆大戏踩台,戏班所到各地讲起白衣庵名声大振的趣事。民国二十四年过特大洪水,冲在李家脊倒浩桥梁大树三十四根,各姓要求共分,为平息纠纷,时任联保主任张茂清,一报捐树用于白衣庵修玉皇楼,平息了争树风波。戏楼进去为大坝,两侧有六间厢房共分为三殿,四十年代白衣庵,规模就是现在庙宇和学校全部。此庙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又有深刻的文化内涵,2000年十月初四日,新建观音殿三间三层砖木结构的庙堂。敝帚自珍,古迹是时光对寺庙的馈赠,寺庙古迹所存不多,鸡肋式古迹的保存现状不容乐观,白衣庵戏楼用上奇葩式加固方式,也算是无奈的选择吧。(李戴于日日记)
成长值:257
发表于: 15:10:29
三台行4:花园镇琴山灵仙洞此行计划走访三台花园镇的白衣庵清代戏楼、琴山大佛寺、孔子画像碑、魁星楼、罗汉寺和王家沟白庙,没想到白衣庵、灵仙洞和大佛寺就折腾了人一天。一.客车上遇摸金校尉后代从富乐车站搭乘到三台花园镇的客运班车,8元/人,车上遇摸金校尉后代。他年轻,眼睛里闪着精光,谈笑间,说的是永明花园一带那些讳莫如深的往事。在90年代时,他还是一个小娃娃,那时候花园一片兴起了上山挖汉墓的风潮,他的父亲也跟风上过山。那些上山的人,一般都在晚上干活,一干就是几天,挖出了很多宝贝。有的人后来发了财,就没再干什么事情了。他说,现在十洞九空,加上法制意识增强,上山的人也就少了。他父亲的一个朋友手上还有三座摇钱树,有一座完好无损,卖了80万,还有两座稍次的,暂未出手,前不久还出手了一个鸡嘴壶,略带伤,价钱不高。二.琴山灵仙洞为东汉崖墓群参观完白衣庵,经镇江坝镇江村,到光明办事处所在琴山村。街道以过境道路为市,在涪城坝西端,东面临涪江,东北隔永和堰靠琴山。过街后的永和堰灵仙桥,即到琴山灵仙洞。琴山灵仙洞庙坐西北向东南,以崖壁为后墙,半以汉洞为殿堂。汉墓洞穴分布于殿内外,其数十许。这些“蛮子洞”有单室的,有多室的,虽都经过多次整修,但仍然可以看到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结构,洞内有石床、石灶、石龛、石阶等设施,少见画像石。庙门紧锁,未能进入主洞。庙中有新刻《碑志铭》揭示了灵仙洞的性质和得名缘由:据方志记载:灵仙洞址在三台县北涪城坝(原光明乡八字潦狮子嘴峭壁),道光二(?三)十六年(1846年)春,一声霹雳,洞口开启,内有石床石灶,土人随即凿石建庙。庙左,列洞五,有两洞最幽深,视若无底,人不敢入也。洞左右分别塑有云华、白云老祖神像及石壁画。《民国县志》载:“光绪元年(1875年)七月,雷雨交作,崖崩,现出石鸡、头、尾、爪、翎、毛悉具,俨如巧工琢成。”其所载及流传动人故事颇多。经有关部门多次实地考察,结果“灵仙洞”实为古代崖墓群。其凿建时间大致在两汉时期或更早。墓中藏或发掘各类文物,不排除“濮”文化新石器遗存之可能,若系“石”造,则当别论。最近出土具已移交县文管所收藏的一批珍贵文物中,有汉代的铜镜一面、钱币二十余枚,其虽锈蚀斑痕,但原状仍光洁可鉴,为考究古文化遗产,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证据。三台县花园镇琴山村灵仙洞文保领导小组,公元一九九八年夏。另据网络,灵仙洞于1997年出土陶鸡、陶狗、陶猪、陶碗乳钉云纹铜镜和五铢钱等东汉文物,为破解“灵仙洞”之谜和历史断代,提供了相当充足的文物依据。又探灵仙洞庙右侧山崖已开汉洞,在几十个汉洞中,发现形制保存稍全,可见极少量花卉等雕刻,而大多数汉洞中有大量的外来卵石和用火痕迹,这与以前所见不同。在一个最幽深、级别最高的洞穴里,发现有陶片、汉砖、石器、卵石等遗存。洞分前后室,前室深未足10米,宽3米余,高3米余,左壁高处凿2龛,龛上方有斗拱雕刻,门洞里侧半高处凿灶台,再上朝里位置有三个外凸浮雕,顶似悬鱼,左侧雕刻残,右圆形,又有线刻三幅,未辨古今。右壁靠里高处有宽大床台。顶拱弧形,壁顶分界处有明显规整刻线。后室则突升1人高许,门洞四方,室内较开阔,宽3米余,高2米余,似乎又分没明显界限的主室和左室。后壁有雕刻三,顶为圆形,其余两个残缺不辨,右壁下有坐坎,左室无门较浅。无论前后室,均有很多鹅卵石、打制石器?陶器碎片和灰层,壁、顶及室内卵石均发黑,似曾有用火痕迹。相比周边墓穴,此墓似乎级别最高。三.延伸阅读:刘备驻军琴山、藏宝灵仙洞?据说琴山的灵仙洞是藏宝洞,山顶有山寨。传说在当年水打涪城的紧急关头,刘备军队因避险移师琴山。当地有《琴山谣》叙其传奇:“水打涪城琴山留,刘皇叔修寨琴山头。寨前石洞藏珍宝,三分银钱谢添油!”“那故事说:不知哪朝哪代,有个农夫在浓雾弥漫的早晨去耕田,忽然发现远处有灯光闪烁,便好奇地朝灯光走去。结果发现,在琴山峭壁间,有个幽深的石洞,洞内有灯,燃油将尽。农夫忙取灯旁存油,添油满盏,又取灯下银簪,将灯芯拨亮。然后,他惜着油灯照耀,一步步迸人石洞深处。在那里,他意外地发现了摆放整齐的***盔甲和满地的珠宝金银。正想弯腰拾取,忽有猛犬迎面扑来。农夫大惊,仓皇出逃,足下冷不防为草根所绊,“扑”的跌了一跤,忽然失其所在,宛如梦醒一般,唯有拨灯银簪尚在手上。这时,天已大明。农夫细看银簪,见有文字一行,道:‘添油拨灯,赏银三分。大汉军师庞’。这才知道,那个神秘的山洞,原来是刘备取道涪城进图四川时,于当时开凿的‘藏宝洞’。文前所引流传于该地区的《琴山谣》歌唱的就是这段奇闻。”&“古寨筑于琴山山顶。遗基占地方圆100余亩。北边,依山势由下而上,有‘三道坪’。相传‘一道坪’为‘前沿阵地’,系储存和施放滚木雷石之处。‘二道坪’为‘第二道防线’,系屯兵设哨之所。‘三道坪’在山顶,地势开阔,为点将练兵和扎营之地。山寨外沿,均筑有条石砌成的寨墙。东边寨墙,尚有一段相当完整。墙厚1米余,高6米,长20余米。墙缝加抹石灰懦米浆,相当坚固结实。”花园涪城坝之行,以灵仙洞为开始,期待涪城故县带给人更多的惊喜。(李戴于日记并摘)
成长值:257
发表于: 15:10:54
三台行5:花园镇琴山大佛寺三台花园镇涪江村1组,有琴山大佛寺,慕琴山摩崖题刻之名而去。穿过涪城坝宽阔平整的麦冬田,来到琴山大佛寺下。一.堰渠未阻拜佛路,石拱桥边慕先贤大佛寺与涪城坝由永和堰隔开,中由一座不起眼,几步可跨过的石拱桥连通,桥下是永和堰满渠的自流水奔涌而下。庙中有碑记叙桥历史――乾隆三十五年“名流万古”碑记剥落较多,右上角有在民国时被摩刻的新内容。乾隆年间部分内容:“……囗囗年间,山门外石井倾颓,山下堰沟阻隔……捐助不数月而功告成焉。因念慨施……本里庠生王季康沐手敬序。……生员文光国、生员伟荣国、监生陈和立、囗约王玉琳、林槐和、徐纵阁、张维节、监生文显国、吏员刘朝宾、吏员姜备、监生李春荣、监生邓洪桂……。大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仲冬月望八日。”民国部分内容一:“三台县县长故大德郑献徵为大佛寺建修拱桥,捐助囗囗谎笪樵侧磬碚!二:“大佛寺山场囗囗囗囗砍伐,囗呈囗踏囗应归当地首囗囗囗囗囗示。三台县县长郑献徵令。”中华民国廿七年(1938年)二月十六日吉旦立。”此三则碑记叙述了大佛寺在乾隆年间掘井修桥,民国27年,三台县长郑献徵捐五元倡修庙前拱桥、并下保护大佛寺山场林地的县长手令之往事。此小桥此长堰与以郑献徵为代表的修堰先贤有密切的关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而守着江河水却只能望江兴叹地种旱地庄稼,却是自古以来的一种尴尬。永和堰和其它很多堰一样,用人力改变了这一情况。此堰起于永明万家坎,首段15千米修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春,初名永成堰,为当地县民陈所伦所开创。在灌溉数年后,因堰渠所经区域山峦起伏,加之老君溪口山泉穿渠,永成堰被废弃。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邑令沈昭兴议复修,陈所伦的儿子陈韬起招募人手重开堰道,历时10年,凿石沟600丈,灌溉3年后,因涪江西徙,永成堰再次废弃。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慈禧见奏折而脱金镯,永成堰再次重修,完成上游22千米堰渠,下游未得开凿,灌区每年增产稻谷八万担(合800万斤),更名金镯堰,但由于隐患始终未能根治,最终还是难逃废弃的命运。永成堰就在时废时修,时修时停的交替中进入到了1937年。那一年,中国对日全面抗战爆发,当地村民也在为争夺水源屡屡发生血案。新县长郑献徵到任后,这一切发生了改变。郑献徵,重庆荣昌县人,1937年10月到1940年任三台县长。期间,为了改变当地的干旱境况,为了让百姓有能力为抗战多纳粮,他克服重重困难,在内迁三台的东北大学水利建筑专家和抗战开明绅士“黄万里(黄炎培之子)、霍新吾”等的支持下,主持修建郑泽堰。“他一方面找到工程队专家勘察三台的复杂地形,实施可行性方案,同时向省建设厅申请资金。一方面与上游的永成堰就用水的问题誓约,喝血酒,立字据。在恢复的基础上加修下游堰渠;郑献徵更动员家人卖掉家产地产,捐资大洋近四万元补足修建水利的费用。”为感念郑县长,堰渠竣工时,当地村民代表给它取名“郑泽堰”。郑泽堰全长46.5千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合永成堰、郑泽堰名为永和堰。灌溉永明、花园、老马、建设、刘营、新德等三台县内7个乡镇逾10万亩农田,受惠百姓20万余万人。郑县长离开时,留下了未修防洪闸的遗憾。永和堰又在“九八”洪灾和“512”地震中受损严重。2006年,郑献徵幺女、旅法作家郑碧贤回国,情注永和堰,感动北京,经过多方努力,水利部立项修复永和堰,2010年5月,永和堰总干渠整治和进水口防洪闸工程竣工,使清代至民国到新中国历***的期盼终于实现,历时几百年的传奇,在此终于画上一个感叹号。后来,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题词:“中华抗战第一堰”。看永和堰,多要去高家桥,彼“万里飞虹”雄姿一定会给你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在佛前的小桥旁,则更可静默心思,追慕那些未曾远去的先贤。二.汉季创始宋栖真,雍正壬子得佛名过永和堰单孔拱桥,大佛寺即到。大佛寺,原名栖真院,坐北向南,背依白砂岩崖壁。前后三重砖混结构歇山殿堂,前为天王殿,面阔三间,中为观音宝殿,面阔五间,后为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蹈故址重建。大雄宝殿正位供三世佛,两侧壁供十八罗汉。“大佛头枕一张琴,十八罗汉镇涪城。”民谣所指,即为此琴山、此寺大佛、此寺罗汉。殿内有方形古井一口,至今仍为寺内饮用水源。大佛寺具有怎样的历史呢?大雄宝殿右后壁的碑记揭开了端倪。石碑四等分剖开,似有碑记二,书法均好。一则为隶书《建涪城栖真院字塔碑记》,有“已成而毁,于今郢有”,“&(石碑所传,建)自汉季,毁于明末”等句;一则楷书,落款为“大清道光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吉旦。”前面见较多名字。《建涪城栖真院字塔碑记》当属清碑,可惜光线昏暗,未辨其全文。为考察庙史,又查看功德碑序文、《大佛寺简介》和左启的《海灯法师与琴山大佛寺》,方识大概。“琴山大佛寺”以背靠“涪城琴山”而得名。“琴山”在“涪城废县”北边,因“平岗形类焦桐”,“山势如横琴”,故名。“上有石围,六角形,相传为废县北塔遗址。在南,曰‘榜山’,上亦有砖石,六角形,阔丈余,又谓南塔旧墓云。”《涪城栖真院记》记载:“石碑所传,建自汉季”。另文载:“建自东汉末年,后刘备重建涪城时,曾得以培修。”“距今已历1800余载。”而花园所在的涪城及涪城坝,似乎为后称,此段历史还需更多证据。大佛寺有确切历史记载的是宋治平三年,距今近千年。“大宋治平三年(1066年),梓州守奉牒增修,敕赐‘栖真院’”。栖真,“道家谓存养真性,返其本元。”故栖真院在宋为道观。其后历元朝,至明朝末年,为火所焚。《建涪城栖真院字塔碑记》中“已成而毁,于今郢有”,“(建)自汉季,毁于明末”等句,正是对栖真院毁于明末的生动描绘。栖真院变身佛寺,以大佛寺名行于世,仅200余年。清朝“雍正壬子(1732年)”,因“峭壁像存弥陀”而改号“大佛寺”。同时,于其侧增塑“文、武夫子像”,于寺前建“焚字之塔”,“其高九级,其深十尺”。清乾隆年间,“名宿”王季康,曾在“斯山”设“馆”办学。“乾隆二十六年”至“光绪中”,自寺前由北而南的永成堰屡有兴废。民国二十七年,三台县县长郑献徵捐资倡建跨堰石拱桥一座。“文革”时殿宇悉毁,今存大佛寺为1993年重建。《大佛寺简介》指出:“琴山大佛寺”古迹文物保存丰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古佛禅林”摩崖题刻、“二龙戏珠”摩崖造像、“弥陀”摩崖造像、《建涪城栖真院字塔碑记》、永成堰石拱桥及义勇祠等。三.“古佛禅林”摩崖在,“弥陀石像”何处寻?此行慕琴山&“古佛禅林”&摩崖题刻而来,看遍殿内龛窟,均为新造不久。观殿后山崖,两殿高,上面桩洞遗留尚多。在守庙老人的指引下,在房顶后方看到摩崖题刻的残字。“古”可见字首处,“佛”字可见上四分之一,“禅”字右上侧基本可辨,“林”字则剥落不见。四字为阴刻双钩,远观不知其大,题刻病害严重,不知能再存几年?守庙老人说,崖上原来还有弥陀佛像。多角度寻找,均未看到弥陀真像。同行上潼指着摩崖题刻“佛”字下面说,那可能是佛龛。一看,果然。佛龛严重残损,佛像完全不存,仅剩高浮雕须弥座。弥陀自“雍正壬子(1732年)”现身质软易毁的白砂岩崖壁,历经近300年,还能让我等看下佛下法座,也算难得之事了。四.海灯驻足添风韵,“义勇”长眠可续祠?回家后研究琴山大佛寺,在左启的《海灯法师与琴山大佛寺》中知道海灯法师曾经和其有不解之缘。民国公元1938年旧历正月,海灯法师第一次到琴山大佛寺。当时,海灯任梓潼大庙住持,黎明任琴山大佛住持,两人均以“精武”著称。彼此相见,几番谦让之后,自恃甚高的黎明,把一柄六十斤中的镔铁禅杖舞得呼呼生风,水泼不进。再耍一番猴拳,博得掌声雷动。海灯登台,薛强不服,海灯头发旋剃旋生,在海灯的一声声“长”的喝声中,头发竟青青如初,反复七八次。这一天下午,当地的谢裕卿、谢裕国、谢裕楠、张云福、王秀珍、陈家云、陈家贵、谢隆焕、魏自斌、杨隆勤等10余人,成为海灯首批三台籍的皈依弟子。海灯于次年正月再访琴山,讲授《地藏经》、《金刚经》,也传授武术,接纳徒众。其间,又到涪城坝魁星楼访问囗清代武术家罗鸣琴的后裔。海灯的花园琴山之行,为该地该寺增加了那么一些风韵,而在琴山大佛寺修建的“义勇祠”却是这一带土人用献血铸就的丰碑。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蓝大顺农民军久攻潼川不克,溯涪江北上袭取绵州。三台县东路团总王成志(老马王家桥人),分兵设防于龙头山、五家桥、龙凤山、五龙庵、乌龟桥、大围坝和八字潦等各大隘口。其子王汝、王汝嶷等33人战死王家桥,陈天榜、陈道乾等分别战死乌龟桥和龙凤山。事后,乡人捐资在琴山大佛寺增修“义勇祠”,专祀此役阵亡和死难者之“木主”。三台县令刘瑞琳题赠“忠义可风”巨匾一方。在寺中,没有见到简介中的义勇祠,此祠及碑若在,既是对历史的记忆,又是对寺庙文化的发掘,可否续之?或可集抗战、越战等花园烈士而一并祀之。琴山周围转悠一天,尚未进入梓州涪城。离开花园,期待再行。(日游,28日摘并记)
成长值:257
发表于: 15:11:24
三台行6:中太镇奶子山、湘妃寺、奶子山山寨好友称三台县中太镇有奇峰奶子山,四山耸立于中太山近峰平台,活似美人之乳。奶子山会不会是古墓葬封土堆呢?带着这个问题,有幸和绵阳市文物局专业人士前往探寻。一.奶子山四座奇峰形似神女玉乳绵盐路上左望,中太山高耸,高处有奶子山引人注目。上到砖厂处,见砖厂取土虽广,但暂未威胁到几座奇峰。奶子山,又称奶奶山,四乳峰、神女四峰,共两对,均形似仰躺美人之玉乳,圆挺丰满,惟妙惟肖,引人遐想,来者无不称奇。两峰稍丰,高约15米,另一对相隔不远,稍小。登奶子山,视野极广,想此地也广为注目,极目而视,远方高处也似乎有类似单峰。绵阳市文物局唐光孝先生和宋建民先生对奶子山进行了考察,认为土层是自然堆积,非人工所为,故非墓葬封土堆。噢,奶子山是自然造就的神奇,非人为,而为天工。二.进士张赋奶子山深意:为舜帝湘妃所化有放牛老人说,奶子山很神,有人曾到山上取土,第二天就肚子疼,主峰上还有湘妃寺,有山寨。登中太山主峰,有陋庙湘妃寺。湘妃是尧帝的女儿娥皇和女英,是舜帝的两位妃子。这里为什么会出现湘妃寺呢?庙中记事碑揭示了其中的秘密。桥楼张氏是中太镇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出四名进士,九名举人。张,字习之,以直言敢谏著称,张伯玑第四子,原毕月乡,现白庙乡太常祠堂弯人。宏治戊午科举人,正德辛未科进士,选庶吉士,历刑科给事中、户科给事中、礼科都给事中,为谏垣领袖。明嘉靖朝时,多次直谏、死谏、组织群谏,如指责皇上政不节,与民失职、与官壶崇、与女谒盛、与苞苴行、与谗夫昌等。大礼议中被夺俸,在左顺门事件中,下诏狱遭廷杖,谪戍瞿塘卫。后遇东宫册立之恩,被放还,卒。隆庆改元,赠中顺大夫、太常寺少卿。曾于潼川三角井和观鹿山建立张太常祠,葬地在今三台县北中太镇观鹿山去伯玑父墓数步。明史有传。一次,张、张二南父子回乡,看到家乡的四乳峰、奶子山,联想到了《楚辞.九嶷》,便改此四峰名为湘妃四峰、神女四峰,寓意正是尧帝之二女,舜帝之二妃的娥皇、女英之精神化身。张进士把山巅之庙命名为湘妃寺,题写庙匾“湘妃寺”,撰写庙联:“瑞气千条归梓府;祥光万道贯皇廷。”从此以后,中太山的奇峰有了新的寓意,流传至今,成为中太八景之首。进入寺庙,还可寻见时光的见证――庙匾:“湘妃寺”。匾首:“明嘉靖礼部谏垣领袖张”。落款有“梁德沛补书”等字。观音正殿有匾:“神州舜尧”。有联:“千条瑞气归梓府,万道祥光贯皇廷。”又有:“尧女舜妃精神化身峰峦处,巴山蜀水幸福为民田园中。”三.湘妃寺寻古有收获1.古碑二稍可辨者为同治十一年碑刻,碑云:领袖:唐治龙,姜存有谷四斗,刘纲绎谷四斗,范宗嗣钱二千,张益善钱一千,刘纲立钱四百。牌首:万超型,万述楷。李文炳钱一千,刘正暹、刘武训,刘升堂,刘登玉,刘登位,范仕秀、范仕敖,范仕钦,范资国、范林国。刘纲灿钱四百,刘纲平钱四百,杜忠谦三斗,万述祥八斗六囗,姜恩绍钱一千。沈国常,沈昌泗,沈昌志,沈昌升,唐祖利,唐祖纲。刘基富,杜忠和八斗五,王有义四斗,万赵秀四斗,王定升四斗。万述先一斗,万述兴一斗,王大倡一斗,王大成一斗。姜大本一斗四,杨国明一斗。大清同治十一年春三月朔五日吉旦立。2.未见唐代石刻观音《中太乡志》主编贾策撰写的《中太山湘妃寺碑记(一)》指出,此寺在唐代为香积寺,天宝三年,因教派异见,石刻观音像遭损,后修复。但观庙未见。3.中太山山寨未远去放牛大爷和守庙老人均说,中太山是一座古寨子山,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门,解放后,石门大多被拆下了用作了修某星水库的材料,有南门至今还残存寨门石材。这座山寨有什么样的历史呢?绵阳市考古队队长宋建民先生分析,可能是嘉庆教匪之乱或咸丰抗蓝大顺军留下来的。在贾策撰写的碑刻中映证了宋队长的推测――“清咸丰十一年,蓝大顺义军会师中太,与官兵、乡勇、民团激战于潼、绵诸寨,民谚云:‘杀乌囗(寨),祭马鸣(寨),高灯寺扎大营,中太山稳如城。’后,义军撤退陕西,乡民免遭蹂躏。废中太山之名改称囗囗囗。”4.《中太乡志》浓缩在湘妃寺中贾策主编了《中太乡志》,对中太的沿革建置、历史文化、自然山川、人口水利,古迹人物等都有记载,是考察一方人文山川的重要参考。湘妃寺中摘其人文历史大要,让来者看庙时,能对中太的风物有所了解。从两方《中太山湘妃寺碑记》和六方《乐捐功果碑》中,来者可以大概了解奶子山、湘妃寺、中太镇、进士张……湘妃寺如此作为,似乎正反映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方以古迹为依托盲目兴起的办旅游热。在上世纪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初,各地兴起了风风火火的造庙风气,把原来已经毁掉的寺庙予以重建,老百姓很兴奋地捐资捐物,甚至地方政府把此作为兴办旅游的引资项目做。几年之间,乡村寺庙全部重新立了起来,这些庙一般是火砖水泥小青瓦的陋庙,塑像甚至不能具备其形,如何努力也难以做到遗址上残件所体现的水平上去,再难重现几十年前的建筑以及雕刻神韵。经过破四旧的阵痛期,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老百姓在党的宗教政策之下,重新爬上山头搞修庙活动,并努力挖掘寺庙文化,展现旅游卖点。只可惜,庙陋了,像无味了,如今走进的寺庙大多都为此时开始兴建的寺庙,置身其间,我们只能去找找寺庙中的亮点,偶尔可见自然造化的神奇,旧时光雕刻的韵味,那一股以建寺庙为依托的兴办旅游热,当然是热过了也就过了,留下来的就是那一批以老年群体为主的信徒和偶尔来访的“旅游者”。碑刻所记,进士张占了大量篇幅,湘妃一寺,可以看成是祭奠张的乡贤祠。四.附湘妃寺贾策所书的碑刻这些碑刻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1.乐捐功果碑(一)文明古刹湘妃寺,历史悠久,文化名胜昭著。在党委政府方针政策光辉照耀下,古为今用,成立文化游乐园,焕发青春,现修建一期工程竣工,特树碑公布铭石表彰下列志士贤达善友乡亲……一九九四年甲戌春正月廿日,《中太乡志》主编贾策撰书。2.乐捐功果碑(二)唐代建庙于巅,明嘉靖时,皇亭太常寺少卿(掌管全国医药卫行政副长官)张习之、张二南父子回乡祭祖,瞻仰自然地貌,屹之囗神女峰,寓意《楚辞.九嶷》史传比喻娥皇、女英精神化身于此,命名湘妃寺,并题庙联:“瑞气千条归梓府;祥光万道贯皇廷。”一九六一年,毛泽东主席视察湖南,曾著《答友人》,诗中“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热情弘扬“二妃轶事”,正是“湘有湘妃庙,蜀有湘妃寺”。今成立文化游乐园,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特向乐捐助资者,一一铭石鸣谢。《中太乡志》主编贾策撰书,一九九四年三月。3.乐捐功果碑(三)神女四峰湘妃,现是中太镇“八景‘名胜奇观之首。……(略去赞写武引水渠经过神女四峰)4.乐捐功果碑(四)三台县文管所左启编著《桥楼张氏》一书,传记元明清,张姓世家,书香门第,四名进士,九名举人,府县立传十人,是中太名镇历史名门望族乡贤名哲,尤以谏官领袖张御前直谏官名震朝野,今左启撰词《张氏名贤赞》:金榜题名显才猷,谏垣忤旨戍遐陬。冲天一段浩然气,化作瞿塘江水流。存芳留念。附录《谏官领袖张传》《明史》、《蜀人物志》载。张,字习之,以直言敢谏著称,张伯玑第四子。宏治戊午(1488年)科举人,正德辛未(1511年)科进士,选庶吉士(从九品),改刑科给事中(正九品),旋改户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进言皇上稽查六部百司之事。承内旨驳奏章职位虽微,而事权堪重。明世宗即位之初,曾上书罢贡新茶、罢宁夏岁贡红花、罢中官出镇,升礼科都给事中(正七品)。礼科谏官领袖。嘉靖二年四月上疏,指责皇上政不节,与民失职、与官壶崇、与女谒盛、与苞苴行、与谗夫昌。是年冬,命中官督苏杭织造,举朝阻之不能得,张复偕官张原等力争,前后指斥无所避。次年三月,复偕同官力谏皇上为献帝立庙,责以朋言乱政,夺张官俸。又助尚书乔宇上疏,争内殿建室之议,失上意。又上疏救吕楠邹守益,并联络给事三十余人,连篇弹劾张聪、桂萼等为人不忠罪。复联络二百二十余人疏谏皇上,诸臣相率伏左顺门,恳请帝两遣中官,劝喻不退,为之震怒,因捕张等八名为首者,下诏狱遭廷杖,谪戍瞿塘卫。居戍所十余年,遇东宫册立之恩,始被放还,旋病卒。隆庆改元,皇上念英魂之久郁,递遗诏以追褒,赠中顺大夫、太常寺少卿(从三品)。曾于潼川三角井和观鹿山建立张太常祠,葬地在今三台县北中太镇观鹿山去伯玑父墓数步。《明史》载:张著有《张太常文集》二十卷。贾策书,一九九六年。5.乐捐功果碑(五)大明皇帝隆庆元年御诰碑文。(抄《民国三台志》卷三)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朝有诤臣,则精明之治起;国有恤典,斯正直之气伸。顾此彝章,实昭惩劝尔。原任礼部给事中张,资本天植,忠出性成。才猷蔚著于甲科,声誉早腾于词苑。爰加蹇谔,特授谏垣。亟行经济之心,屡献匡筹之略。因大礼以抗议,遂谪戍夫遐陬。疏草霜严,精诚囗显。念英灵之久郁,递遗诏以追褒。兹赠尔中顺大夫,太常寺少卿。锡之诰命,以坚贞之节,用扬敢谏之风。灵爽如存,承华渥。解说:张殁葬毕月乡马家沟祠堂弯;《太常文集》二十卷收藏清《文成四库》;太常祠,现白庙乡祠堂弯为一祠,中太镇凤凰村为二祠,三台县三角井为三祠;御诰碑系汉白玉制品,原存第一祠,1952年县人大、政协代表刘子清、赵伯先莅乡有偿征集为县级文物古迹瑰宝。铭石志之,启迪后世。贾策书。6.乐捐功果碑(六)中太镇人文地貌八景观神女四峰湘妃现,九龙饮水戏碧潭。龙吟民唱翻身曲,蜀帝御驾万寿山。马鸣人歌苏维埃,高灯胜事古今传。五龙凤凰齐呈祥,锦绣山河壮奇观。贾策撰书。7.中太山湘妃寺碑记(一)公元一九九七年一月八日,贾策撰书。中太山海拔六三二米,西陲与白庙乡接壤,位于中太村、东家庙村、安子村境内。天生锦绣,中台屹立四乳峰,故称中台山,俗名“奶子山”。唐代建香积寺。天宝三年,石刻观音像因宗教门派异见,文物瑰宝遭损。经复原后,形象逼真,肃穆慈祥,出神入化,栩栩如生。唐代石刻工艺精湛,万民保护文物古迹,世代相传,至今可贵。明嘉靖时,礼部谏垣领袖殁,封太常寺少卿,中顺大夫。张(原毕月乡,现白庙乡太常祠堂弯人)回乡,称中太山四乳峰寓义《楚辞.九嶷》,尧女舜妃娥皇、女英之精神化身,是称“神女四峰”;命名“湘妃寺”,并题庙联“瑞气千条归梓府,祥光万道贯皇廷”纪其轶事。明崇祯十六年,张献忠义军与官兵激战于乡,兵燹石垣场(禹王村),废墟残存,先民流离失所。中太镇建置沿革始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建场,置龙潭镇代乡。雍正十二年,改建毕月乡。乾隆二十八年,在镇中小溪建石拱桥,桥上立木楼,约定俗成至一九三五年,改称“桥楼场”,而得别名。清咸丰十一年,蓝大顺义军会师中太,与官兵、乡勇、民团激战于潼、绵诸寨,民谚云:“杀乌囗(寨),祭马鸣(寨),高灯寺扎大营,中太山稳如城。”后,义军撤退陕西,乡民免遭蹂躏。废中太山之名改称囗囗囗。8.中太山湘妃寺碑记(二)一九九七年一月八日,贾策撰书。中太山(太、泰谐音异意)一九四六年抗日胜利,以中泰山名报县立案,改桥楼场为中泰乡。一九五零年,沿用中泰乡名,曾是三台乡第七区人民政府驻地。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中泰撤区,更为中太乡。一九五八年建中太公社,一九八四年恢复中太乡名。一九八八年建中太镇。一九九二年九月长乐乡并入中太镇。区、乡同名,同镇而治。一九九六年冬,武引水利水渠,蜿蜒纵横经过中太山,中太山区从穷村庄变成鱼米乡。(李戴于日甲午除夕日记)
成长值:257
发表于: 15:11:49
三台行7:梓州大佛寺乙未春节,到三台县城寻了一盘古,第一站到三台大佛寺。一.三台大佛寺所在的位置三台县城南、老县城西有蟠龙山,因山势宛若蟠龙而得名,其有“山不高而秀雅,地不广而平坦”之美誉。蟠龙山南北向,东面山麓至顶为三台县香火旺地――大佛寺。其距三台客运汽车站1千米许,东隔南河路俯瞰凯江涪江两江交汇地带的三台老县城,远眺东塔,南临凯江南桥与印盒山相对,北隔金牛大道与牛头山梓州公园相望。二.大佛殿――大佛寺之古迹大佛寺坐西向东,有古建筑大佛殿,逐年兴建有观音殿、地藏殿、五佛殿、药师楼、圣殿、客堂、海灯纪念堂、居士念佛堂等。共有建筑面积2860平方米,占地面积36亩。据庙中碑记,三国初年,益州太守刘璋发愿奉佛,造摩崖石刻佛像,唐以延寿寺更名为中山回銮寺,宋名西山寺,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重建殿宇,雕刻大佛,复名回銮寺,从此经久不衰。(一般认为始建于唐代)不知何年何月,或许因地质结构发生变化,寺宇被泥石湮没,仅存于地方志中。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大佛摩崖造像在大雨土崩中重见天日,人以为神奇。第二年(五十三,1788)就重建佛殿,庙貌如故,盛况空前,更寺名为大佛寺。今存大佛殿,歇山式,碧檐三重,飞阁流丹,前廊明间接卷棚顶,背依山崖,左右石墙。通面阔五间15米,进深10米,明间双倍宽于次间,明间“大佛寺”匾额由海灯法师题写,有联:“人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西蜀晋人胡进书于锦里。”在近年的维修中,对部分梁、檩、椽、柱等进行了更换。大佛殿内石雕释迦牟尼大佛坐像,坐西北向东南,开凿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高8.3米,肩宽3.8米。佛头饰螺髻,面长2.9米,宽2米,眉间施白毫,眼帘低垂,高鼻大耳,嘴唇微合,神态庄严、慈祥,圆形头光内刻画奇花异草,外饰火焰纹。佛像分腿坐法台,赤足长1.8米踏莲花,身着通肩袈裟,衣褶流畅,胸口袒露刻“d”字符,左手扶膝,右手稍前举,拇指中指微掐作“说法印”。整个造像,比例力学显粗短,但仍不失壮美、雄浑;佛像浑身鎏金,虽遮掩了石韵,但仍彰显了宗教石刻艺术之魅力,观之生肃穆之感。据有关资料记载,佛像右壁刻有“弥勒尊佛,元大德五年”,左壁刻有“中山回銮寺”两则题记。现场所见,略有不同。右后壁有“弥勒尊佛”四个阴刻大字,左后壁有题刻,“敕中山回銮寺”,上款书:“敕中山回銮寺建自元朝大德五年苏造,”下款书:“乾隆五十四年岁次己酉季夏月中浣日之吉。”殿两侧新塑18罗汉像。1993年1月被公布为三台县文物保护单位。三.大佛寺的缅甸玉佛和海灯法师纪念塔登蟠龙山,俯瞰整座梓州县城。山顶有大雄宝殿,二重檐,内供缅甸玉佛,高3.2米,肩宽1.4米,重4.5吨,被奉为镇寺之宝。主持释寂明,俗名罗纯刚,海灯法师之徒,故大佛寺中也有海灯元素。寺中海灯法师纪念馆前新建海灯法师纪念塔,八面六重檐,塔联:“感应三洲。朝听盘龙矫矫贝叶;暮观归鹤翩翩舞禅林。”“海外起祥云宏开净域;灯前留楚师时见囗囗。”(李戴于日记)
成长值:257
发表于: 15:12:18
【三台行】8:印盒山唐代摩崖题刻&三台县城印盒山位于三台南桥即凯江大桥南侧桥头,地属潼川镇花园村1组,与桥北蟠龙山大佛寺隔江相望,相距不足2里。《三台县志》载:“印台山,城南二里,山方顶圆,其形如印,故名。”“兜率寺,有兜率阁,在治南二里,刘蜕文冢在焉,今废。”《潼川府志》载:“印台山,《潜确类书》:‘在潼川州,趾方而顶圆,故名。’《旧通志》:‘在州南二里,山方而顶圆,其形如印,逆水而上,倒影于凯涪之间,旁立三小峰,山半有慈云洞,洞有a泉。’”登印盒山顶,北望三台县城,东临南寺坝,隔两江交汇地带,可远眺清东坝和东山。一.登印盒山遇唐代题刻《石室记》印盒山有唐代兜率寺之遗存,慕名访之。路旁两石棺墓,一为空室,一露角未被扰。山腰有新建玉皇观正对老县城,稍右侧一石上刻“古佛”二字,字径尺大。平寺台地有一砖石二层楼,两侧分布蛮子洞各一。右侧洞为单室,阔而深,被改造成寺堂,有泉井一,未见造像与题刻留存。左侧见文保碑一块:“三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印盒山摩崖题刻。三台县人民政府1981年公布。潼川镇人民政府1995年立。”相对处是一洞穴,坐南向北,洞口被砌成弧顶方门,甬道左侧雕刻一座两柱石阙,宽0.46米,高0.73米。石雕紧邻一则题记,宽0.81米,高1.17米。题刻从左至右竖列而书,阴刻行楷,无一句可通读,共13列,满列15字,每字0.04*0.04米规格,左首为题记名《石室记》,右侧落款:“贞元五年七月十五日前囗囗丈严倚记囗囗囗。”洞内后侧有一口泉池,水冷清。石室记。/兜率幽囗,囗石室焉。囗顿朽坏外萦萝,/人不知囗囗囗囗囗囗监军使程公/囗囗囗囗囗岩开囗剃芜秽,峻囗峰,囗/于囗复囗此潜窟。除去坎囗豁开嵌囗/囗囗多囗囗密室。高则盈仞,广可函囗。/斯岁久莫知其所囗兴,因有名僧为囗/之所,物不终否。惟公泰囗与/之陆沉有时而待,亦何异也。乃命宾囗/闲胜游于囗,往贤随世堙没。感此囗囗/囗长存,虽石之囗,于人何有。顾余墨囗/囗囗之。贞元五年七月十五日前,囗囗史(?丈)严倚记囗囗囗。二.《石室记》的作者是谁?新建陋庙玉皇观和崖墓洞府等正是唐代兜率寺之遗存。据绵阳市各县级文物简介资料,印盒山建寺始于南朝,隋开皇中建长寿寺,唐为兜率寺。杜甫《上兜率寺》诗中有“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之说。寺后山岩历代刻有摩崖造像和题刻,县大部分已经湮灭无存,保存较好的《石室记》刻于一个崖墓的甬道壁上,高0.8米,宽1.1米,为严倚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七月十五日刻记。刻字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尤其是从左至右的书写实为少见。作者严倚的生平无考。1981年5月,公布为三台县文物保护单位。据此,《石室记》的题刻作者应该为严倚。题刻中有“监军使程公”等人称,这会不会是作者呢?另外,王祝青认为题刻作者或为李北海。李北海,即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人。三.杜甫流寓梓州访印盒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秋七月到广德二年(764年)春三月,大诗人杜甫因避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在成都起兵叛乱而被迫流寓梓州1年8个月,写下100余首诗歌,其中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最为知名。值得一提的是,杜甫写了两首与印盒山兜率寺有关的诗歌,是地方文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上兜率寺兜率知名寺,真如会法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庾信哀虽久,何J好不忘。白牛车远近,且欲上慈航。望兜率寺树密当山径,江深隔寺门。霏霏云气动,闪闪浪花翻。&&&&不复知天大,空余见佛尊。时应清盥罢,随喜给孤园。&“翠云深处的山径,大江对面的寺门,把诗人的思想引入了幽静的古刹。飘飘的白云,闪闪的浪花,使诗人的思想脱离了人生的苦海。不复知天之大,而只见佛之尊。这是进入禅林妙境后,思想上摆脱了尘世烦恼后得到的一种满足。”&&&&(李戴于日记,三台唐龙译)
成长值:257
发表于: 15:13:13
【三台行】9:访清真寺不遇&(摘)三台清真寺,位于三台县潼川镇清真巷内。始建于清乾隆初,重修于道光二年(1822)。寺坐东向西,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930平方米。礼拜堂,木结构单檐悬山式,抬梁穿斗混合结构,为九架梁前单双步分心三穿用六柱。面阔三间15米,进深五间15.3米,前廊3.9米,顶为卷棚式;脊高7米,建筑面积222.95平方米。左右厢房。木结构单檐悬山式,抬梁穿斗混合结构,为五架梁分心二穿用三柱。面阔六间18.8米,进深二间5米。建筑面积合计188平方米。&寺内现存清代和民国的石碑、回文匾额件。1993年公布为三台县文物保护单位。
成长值:257
发表于: 15:13:48
【三台行】10:牛头山梓州公园――梓州第一公园梓州城西牛头山,山形似牛头,四面孤绝,俯瞰州城,自古为州城保障和一方名胜。先后建有长乐寺、灵瑞寺,牛头寺、永福寺、广化寺、天宁寺、洞门寺、罗汉院等。明代隆庆年间,知州张辉南在此建杜工部草堂,清乾隆三年毁,年重建,改名“梓州杜甫草堂”,2008年地震后地方政府斥资3800余万元修复升级。梓州公园以面积达一万平方米的杜甫草堂为核心,以梓州阁、石柱盘龙、诗圣广场、摩崖题刻、聚贤楼、防空洞和众多亭榭为陪衬的仿古园林,规模宏伟,远胜于昔,为梓州第一公园,是寻诗圣遗踪,怀念杜甫的好去处。一.三台第一座人行天桥梓州公园正门前的新西门十字路口,有三台第一座人行天桥,天桥呈“十”字形横跨式。总跨度达80米,最大跨度为43米,梁高1.5米,桥面宽4米,梯步宽3米。该天桥造型别致美观,尤如一道彩虹连接了三台县新西街、新西外街、西顺城街南段及西顺城街北段四个路口。(百度)二.梓州公园门厅对联梓州公园门厅为单檐庑殿,匾额由三台籍前国防部长梁光烈题写:“梓州公园,甲午仲春梁光烈。”内联行书:“前贤遗故宅,迹寄东川,歌复两河,羁旅不忘心在国;诗史富名篇,窗含西岭,路伤三别,穷愁偏助(著)语留芳。高显齐撰、周真诚书。”外联隶书:“入草堂,步步登高瞻诗圣;读文萃,篇篇有悟慕拾遗。”门厅内有流沙河撰联:“前去江湖满地,鱼龙长夜;后来日月经天,风雅大光。”门厅背面内联草书:“绿树荫牛岭,忧民人具千秋范;红墙护草堂,爱国诗留万代香。”外联楷书,吴棠集句:“吏情更觉沧州远;诗卷长留天地间。”三.石柱盘龙“石柱盘龙镇梓州,凤凰展翅盖牛头,三台山上七星现,马跃岩前观鱼游。”此民谣是三台地望之概括。入梓州公园门到小广场,有依古新立的盘龙石柱,柱高13.7米,多石相拼,由束腰莲花底座、四层八面柱檐和浮雕游龙组成。盘龙柱是古梓州城七大景观之首,镇城之宝。现仅存基座,圆柱形,直径1.2米,高0.7米,等距雕刻四尾游龙。此公园门外的盘龙宾馆乃借其名,城北琴泉寺的“蟠龙园”即以此文物为依托而建。石柱盘龙创自何年志缺不可考。相传最初是三国魏延扎营此地,在太白金星帮助下为镇怪而立。今人也有唐剑南东川节度使“旗杆座”之说。《乾隆潼川府志》谓其在“明万历四十年”时尚存,“高五丈”,清初柱折。《嘉庆三台县志》刊有潼川耆宿据亲眼目睹过石柱盘龙全貌者口述绘制的《县署图》。盘龙石柱原置于三台老县衙左侧,柱身为圆柱体,直径约为盘龙石柱圆柱基座的三分之一,柱顶有伞状华盖,直径约柱身2倍,华盖以三重宝珠结顶。《民国三台县志》云:“传石柱街(现新西街),明末有眢井,出五色烟,邦人取巨石塞之,镌龙其上以为镇。殆与埋金镇王气,竖石牛镇水怪类”。四.仰止亭边的抗战遗址过石柱盘龙,登云梯,左侧山腰有仰止亭,六角攒尖,有亭联:“朱亭画阁对青凤;绿水红桥映碧岑。”亭边崖下有防空洞,封闭,有简介:“抗战遗址。始建于1936年6月初,系抗战期间沈阳内迁于三台的东北大学师生为躲避日军空袭,与三台县人民共同修建成长达千余米,可容留数千人的十字架型地下隧道。于上世纪80年代末重新开发利用,是纪念抗战期间梓州人民英勇抗敌以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纪念性遗址。”从1938年4月至1946年3月,国立东北大学在三台历时整整8年。以川军29军军部、草堂寺全部及潼属联立高中一部作为学校的校址。五.诗圣广场登山云梯尽头是牛头山顶的诗圣广场,地势平坦。先有“千秋诗圣”牌楼,四柱三门,正面联从右至左:“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背面联从左至右,作者叶剑英:“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薄斗牛。”与牌楼相对的是大理石杜甫雕像。雕像站姿,背西南向西北,凝望着中原方向,吟咏出生平第一首快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在流寓梓州期间,作诗近两百首,以此《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代表,广场四块地碑,其中之一便是镌刻此诗。另外三块地碑隽刻《杜甫与梓州》、《诗圣梓州胜迹多》、《梓州杜甫两草堂》等文章。《诗圣梓州胜迹多》介绍,素有“东川名都”、“剑南重镇”誉称的梓州,唐代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所,辖十五州、八十九县,与西川节度使分治巴蜀,成为东蜀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及军事重镇,四川当时第二大城市。“潼川绕郭多名胜,都在少陵诗句中”。《杜甫与梓州》介绍:唐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秋至广德二年(公元七六四年)春,杜甫避徐知道乱,流寓梓州一年零八个月。《梓州杜甫两草堂》介绍这两处草堂分别是州城东街杜甫草堂和牛头山工部草堂。州城东街杜甫草堂遗址在三台中学校园东区,杜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作于此,该地曾建草堂寺、文峰书院,后改为草堂书院,“于草堂寺后祀少陵”,而后将“少陵祠”扩为“李杜祠”,合祀李白、杜甫。牛头山工部草堂是明隆庆时参知梁尚贤、宪使王元德捐资度木,委托潼川刺史张辉南建工部草堂于山巅,以缅怀诗圣。南朝长乐寺、隋朝灵瑞寺、唐朝牛头寺曾先后建于该山。杜甫草堂和梓州阁分列诗圣广场两侧,现到梓州阁。五.梓州阁梓州阁与诗圣广场之间有聚贤楼,品茶麻将之地。有联多幅:“三人行必有吾师,互为诤友;席话全无妄语,博采雅言。”“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草堂宋两贤。”“上比谪仙下邻伯玉,是处正合公伫立;山联龙凤堂聚圣贤,此间犹足我流连。”“诚邀金友留长乐;雅集兰亭续永和。”梓州阁位于牛头山至高点,四面七层,底层各面五开间,以上各层各面三开间,未收分,高28米,是景区乃至三台的标志性建筑。自古名山僧占多。梁武帝天监初年,僧明达在此建造永福寺,寺名为武帝御赐,隋代改为灵瑞寺,又名牛头寺。清朝光绪年间,于此出土的《大隋皇帝舍利塔铭》曾经轰动当时的金石学界。值春节闭阁,未得登临。基座正面有“双凤朝阳映牛头”巨型浮雕。底层四面各三联。“诗圣接风徽,马首是瞻,忧国忧民萦想念;草堂寻胜迹,牛头来谒,一亭一树惹徘徊。”“盛世太平今胜昔,无边风月皆如画;大潮汹涌后推前,不尽江河永向东。”“登临一目江山,摘星窗列文峰翠;赏鉴满怀风雅,望月台因梓锦新。”“涪凯盘龙,碧水两江环古郡;凤凰展翅,青萝万树掩牛头。”“拈管费吟哦,伤战乱感时艰,字字行行凝血泪;登楼穷眺眄,捋P髯凭ㄖ缴剿厍槌睢!“和风吹大地,黄鸟一声惊岁改;淑气满芳园,阁台三面待君来。”“看眼底涪水环抱,龙盘狮踞;爱峰头树木葱茏,鹤舞凤飞。”“金桂留香云水气;华章余天地心。”“广厦千间,莫忘秋风茅屋破;&&华章万千,犹歌春雨梓州新。”“登高阁望东山,大桥飞架堪雄伟;赞梓州观北坝,广厦规排甚整齐。”“放眼眺西溪,遥忆青莲濯笔;抬头观北斗,恰如工部思京。”六.杜甫草堂梓州杜甫草堂有二,一为“州城东街草堂”,此为原址;二为“牛头山工部草堂”,即此。此草堂是在明代工部草堂基础上重建的仿古园林,亭台楼榭齐备,分前中后院,主要由诗圣广场、诗圣生平馆、杜甫诗廊、诗史堂、野池等组成。门前简介说明了此杜甫草堂的规模:梓州杜甫草堂被誉为“蜀中第二草堂”,占地10余亩,再现了杜诗“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何处莺啼切,移时独未休”之意境。门厅单檐歇山仿古,“杜甫草堂”匾额由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于立群书清人顾复初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背面联冯修齐撰:“M牛头以瞰江城,花径重开,一代诗风扬四海;俯蜀道而通锦里,文光永耀,两川圣E壮千秋。”入门有莲池,池边风景石上刻“月白风清”四字。池上水榭亭以杜诗为联:“挺身艰难际,张目视寇仇。”又有:“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水榭尽头是前院主体建筑杜甫生平馆,内联由朱德题:“草堂留仙世;诗圣著千秋。”中柱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外联:“经历盛衰诗作史,毓千秋圣哲;性情陶冶笔生花,领一代风骚&。”馆内以书、画、雕、刻等形式呈现了诗圣杜甫的生平事迹。杜甫登牛头留下三首诗作――1.上牛头寺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何处莺啼切,移时独未休。2.望牛头寺牛头见鹤林,梯径绕幽林。&春色浮天外,天河宿殿阴。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3.登牛山山亭子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江城孤照日,山谷远含风。兵革身将老,关河信不通。犹残数行泪,忍对百花丛。中院最大,以诗史堂为主体,另有过厅、杜甫诗廊、双亭和广场等。过厅三开间,仿古建筑,左右接回廊,彩画明丽,文气浓郁,驻足者众。有联:“回首重丘山,幽竹清香长自在;放怀吟日月,浣花逸兴近如何。”“诗赋千篇传后世;风骚万古仰先贤。”“挥毫写就风雨人生路;泼墨抒发云水襟怀情。”“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半世坎坷留鸿爪;一身清贫漫狂吟。”“砘程斓厝萆硇。淮ツ看昕蓝唷!过厅有雕漆屏风:“乱世独飘零,梓州纳诗圣”另有几幅长联。杜诗木刻廊,以杜诗、咏诗圣为题的对联、诗歌、扇屏、书、画众多。近诗史堂处,左右各一二重檐飞翼亭,左“金牛亭”,亭联:“大声吹地转;&高浪蹴天浮。”右“和凤亭”,亭联:“南观万里涪江水;北看千寻凤凰山。”诗史堂。梓州公园以杜甫草堂为核心,但存在无古建作依托的遗憾。于是增建了诗史堂这个搬家古建。诗史堂占地400余平米,台阶九,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带前廊,三面柱间用砖,单檐歇山顶,内饰天花藻井,筒瓦覆面,鳌鱼吞脊,双龙戏珠葫芦宝顶,是从该县安居镇整体搬迁来的古建。“诗史堂”匾额由“&清.邵章书”,明间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次间联:“冠冕三唐,群流汇海尊诗圣;楷模百世,万象罗胸高史材&。”边柱联:“他山自有春,安拙计,感穷途,醉醒不没哀时句;圣朝无弃物,举前修,诏来哲,霄汉常悬捧日心。”后门联:“诗史载名篇,五洲景仰千秋景仰;草堂留胜迹,梓郡先辉天府先辉。”诗史堂内有杜甫坐姿铜像,匾额斗大,书“诗圣”二字,配联:“诗圣千秋颂,笔露锋芒长醒世&;草堂百代兴,文藏疾苦直忧民。”环顾四壁,尽是收藏的名家字画书联。玻柜里陈列着有关杜甫的诗歌、研究论文和著作,另展示了三台的府志、县志和乡志。另有书法体验台,来者尽可即兴涂鸦。诗史堂后是后院,有六角“醉幽亭”,联:“诗润梓州香百代;德馨天府艳千州。”“身世风尘,名垂宇宙;诗兼今古,心系黔黎。”四角“听鹂亭”,联:“默诵黄鹂白鹭,每陟牛峰寻野趣;轻披细雨微风,更临秋水想伊人。”亭边有野池,化杜诗《上牛头寺“诗句“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而来,池中矗立杜甫汉白玉全身立像,便服儒巾,面容清癯,眼神冷峻,神采飘逸,再现了他流寓梓州的困苦生活和忧国爱民的高尚情操。草堂后门有匾:&“杜甫草堂”,门联:“步韵敲诗,后来每愧胸襟狭;登高望远,更上方知眼界宽&。”后门处与凤凰山公园相近。七.摩崖石刻梓州摩崖石刻区同是儿童乐园区,位于山腰平台。该摩崖区以民国“s池”(岩池)为核心,有众多今人摩崖题刻。“岩池”字径1米有余,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田颂尧1927年创作。田颂尧,(),又名见龙、光祥,四川简阳人,生于1888年,1975年病逝于成都。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驻三台)。1949年12月9日通电起义,解放后曾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政协委员等职。梓州公园,就是田颂尧驻军三台时所建,原名“中山公园”。田颂尧在公园半坡上建“摩崖石刻”,并亲题“岩池”&于岩壁,依次看过去有杜甫诗作数首及“喜欲狂”、“孝为先”、“虎”&、“剑南重镇”&、“琴泉胜境”、“李杜”、&“诗}千秋”&等刻字。摩崖题刻前有“来仪亭”、“云蔚亭”、“观花亭”和“双林亭”。七八个退休老革命坐于来仪亭中,畅谈着梓州的故事,其中一老者娓娓动听地讲了关于牛头山金牛的传说。八.牛头山的传说――牛头山的金牛从前,牛头山山腰岩洞中住着一个牛三的人,乞讨为生。为了御寒,他讨要了些谷草铺在洞内。怪事发生了,他讨乞的谷草隔天就不见了,他只得又去外面乞讨。一天,他出门忘记带讨口棒了,回洞时,看见两头金光闪闪的金牛正在洞里偷吃他的谷草,金牛见了牛三,叼起谷草隐了身。牛三知道了谷草消失的原因,并没有任何抱怨,反而更加起劲的讨要谷草回洞喂金牛。没有向任何人讲起吃苦和劳累都是为了那对金牛。一晚,金牛给牛三托梦说:“牛三哥,我们在这住了很久了,谢谢你喂养我们,你能到东山脚下一个打草鞋的老头那里取来钥匙,从西山口进来把我们的粪便扫了吗?”牛三是个实诚的孩子,第二天就到东山脚下去找打草鞋的老头,结果找了两天都没找到。第三天,他刚过渡船,就看见一位老翁坐在山腰绝壁的长条石上打草鞋。他顺着山崖,抓着野藤攀爬来到老者面前,老者突然隐去,牛三带上长条石回去。当晚,牛三用金牛说的方法,用条石在壁上碰了三下,石门大开,门内射出刺眼的金光。牛三向着金光走去,见里面果然有两头金牛,屁股后面堆满了牛粪,弄得他们动弹不了身子。牛三见此情景,非常心疼,就用背篓把牛粪一篓一篓地背出去,倒在不远的地方,一直到天亮才回到自己的洞内。背篓里没倒完的牛粪,都变成了金光闪闪的散碎金子。牛三有了金子,一不买田,二不修房,三不娶媳妇,只是在店铺中换一些衣食和谷草,过着简朴的生活。每天晚上照例去为金牛清除粪便。一年一年的时间过去了,牛粪堆成了三座像平台一样的山,成了今天的三台山。有一年春天,山下来了一个老道,他发现山里有一对金牛,心生歹意。夜里,他尾随牛三进了石洞,金牛见了生人,发狂蹦跳,道人伸手抓牛鼻子,金牛四蹄腾空,一声长啸,将前蹄一纵,后腿一蹬,冲出石门跑了。牛三手上的钥匙被带到了洞外,洞门关了。道人被金牛蹄子蹬死,牛三被关洞内就再也没能出来。两头金牛出洞,一头带着一身烈火向东面跑,点燃了一沟密匝匝的刺巴林,燃起了一沟冲天大火,这条沟后来就叫“火烧沟”。火牛跳进涪江,等身上的火熄灭后,又转身跑回来,藏在三台山后,这就是后来放在三台山上的那头石牛。另一头金牛拼命向西跑,到了大石岗场口,鸡叫了,只好卧在那儿的山湾里,这就是金石场口不远的那头卧着的石牛了。梓州公园,三台第一公园,当地人喜欢徜徉其间,外地人也喜欢登临,是一个有走头、有看头,有坐头,有耍头的地方。(李戴于日摘并记)
成长值:257
发表于: 15:14:16
【三台行】11:凤凰山下的西门市场和东岳庙县志载:“东岳庙,在县西凤凰山。”凤凰山森林公园是梓州的绿肺,占地面积约520亩,是省级森林公园。鸟哥说,他特别喜欢这个公园,回三台经常会去坐坐。度娘介绍,此公园有“塔丹井”、“贲墓”王弼墓、景嘉谟墓、汉墓群及东岳古刹等名胜古迹,慕名前往。西门市场有一部分是很简陋的露天市场,潼川镇西门居委会和凤凰山庄附近,茶馆虽陋,人气却爆棚。东岳庙就处在这个市场边的凤凰山麓。东岳庙在钢架彩钢房内,进庙就被“恭贺:三台县潼川镇诵经会荣获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锦旗和复印文件所吸引。见小屋内有东岳大帝、城隍菩萨和城隍娘娘、地藏王、地母娘娘、寒林菩萨、鸡脚神、阎君爷、吴二爷等塑像,求问女管事东岳庙的6件古物具体所指。女管事说,“有些个子小的菩萨塑像是古迹”,还有一些属于东岳庙的古迹在山顶寺庙中,但寺中和尚要几百块才肯卖,事情因此搁置。(通过网络搜索,发现三台东岳庙真身位于旁边三台图书馆内,以“抗战时期***三台中心县委秘密机关故址”而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行未遇)登凤凰山,问路人王弼墓、蛮子洞所在,均不知有其事,因行程紧,离开。
成长值:257
发表于: 15:21:57
【三台行】12:两探省保琴泉寺到三台寻古旅游,怎么会不去琴泉寺、东塔、东山大佛、大佛寺、北塔、印盒山、城墙、老街等地方呢?到了琴泉寺,你又怎么会不流连参观它的古建、古洞、古碑、古树、古物呢?一.琴泉寺下民利堰自凤凰山麓沿民利堰沟渠北向上行去琴泉寺。民利堰,又名民力堰,修建于1941年,取水口位于亭子山塔之下,跨北坝、潼川两镇,全长4.6千米,512后进行了疏浚、硬化、加装栏板等,让臭水沟重新焕发了生机。二.吴佩孚:琴泉胜境琴泉寺位于长平山面东山腰,登山途中,遇“琴泉胜境”摩崖题刻。民国20(1931)年7月,流寓四川的北洋巨头吴佩孚受29军军长田颂尧之请,到三台停留数日,期间游览琴泉寺时,留下“三时出望无消息;万方多难此登临”的行书联,落款“辛未仲夏游琴泉集唐句。蓬莱吴佩孚”。又题“琴泉胜境”四个大字,邑人刻于登山路之巨石上。新中国成立后,吴联散佚。文革中,摩崖题刻后两字被铲,后恢复。四字各一米见方,楷书,半碑半帖,古朴端庄。三.省保琴泉寺登山路边遇文保碑,上刻: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琴泉寺/四川省人民政府/一九九六年九月公布/三台县人民政府立。琴泉寺在1981年5月被公布为三台县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6月,升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完成震后修复。琴泉寺先后被评为县、市、省三级文保单位,一定有它的独特之处。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琴泉寺寻古之旅吧。四.琴泉寺的两院古建寺前香樟一棵,生危崖边,大不可测,两人或许能合抱。栏板新色未褪,重建山门三开间,入内左右见新恢复的钟鼓二楼,二重檐。右通蟠龙园,有香樟树围2.2米。正面条石砌两个平台的堡坎,高4.16米,下平台有树围3.45米、2.79米的古银杏两棵,其中一棵编号为“三府0653”。20余阶石梯通上平台古建院落――琴泉寺右院。琴泉寺地势左右开阔而欠纵深,故现存两古建院落依山就势,左右分布,建筑面积1602平方米,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右院呈中轴线分布,由前殿、正殿和左右偏殿组成,坐西南向东北朝向78°。前殿单檐悬山造,面阔五间18.84米,进深五柱九檩7.07米,高6.01米。设前廊,廊前施石栏板。两梢间于两侧独立后加,稍低。石板铺地,四壁穿斗,山面至前廊用山柱1、金柱2、檐柱2,山柱旁各用瓜柱1。殿内五架抬梁。脊檩墨书:“大清同治十二(1873)年岁在癸酉仲冬月朔三日长至明星黄道重建修。”此殿庄重典雅,殿匾:“琴泉神韵。”有左启撰柱联:“琴声四季悠扬,佛国难忘弦外韵;泉水千秋清冽,仙山长记洞中甘。”门联为三台文管所补刻的吴联:“三时出望无消息;万方多难此登临。”上款:“辛未仲夏游琴泉集唐句。”下款:“蓬莱吴佩孚”。殿内正位供弥勒,座下有石雕三幅,中间雕麒麟八宝,两侧以鹤、鹿为内容,古朴不知年,两厢供福、禄、寿、喜、文武财神。后门处站立着韦陀,与观音殿相对。观音殿是琴泉寺的正殿,条石砌基,石板铺地,单檐悬山小青瓦覆面,四壁穿斗殿内抬梁,面阔三间14.32米,进深七柱十二檩11.74米,高6.45米。正面各金柱间各施六抹隔扇门,山面及后檐柱间施青砖墙,殿内抬梁五架,前后接双步梁。梁架上有修建题记:“上祝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文武***高升禄位,雨顺风调,民安国泰,福寿山奇;大清康熙六十(1721)年岁在辛丑仲春月望八日大吉黄道重建立;大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岁在己卯乙亥月甲辰明星黄道大吉良辰日建立;署潼川府三台县事筠连县正堂邹&乐捐功德钱五十千文;特授潼川府乐至县事署安岳县正堂囗&乐捐功德钱五十千文;署四川潼川府蓬溪县事潼川府经正厅军功保荐候补县正堂加三级纪录五次张景槐捐银二十两。”观音殿匾:“观音殿。罗馥之书。”殿联:“金相之灵,来自南海,慧融三界;银瓶之水,注以北泉,泽被四方。”正位供奉观音,背屏则为千手观音,右侧后墙供奉清代铁铸仿唐坐像,高1米,戴花冠,饰璎珞,双颌下垂,结吉祥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脸、脚贴金,衣作朱砂红彩,仪态庄重慈祥。殿内挂泛绿大铜钟一口,口径0.88米,上面铭文显示为明天顺四(1460)年所铸:“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皇图巩固,帝道遐昌。奉训大夫潼川州州知州谭道生,将仕佐郎吏目李芳,儒学训道罗珙、谢囗,皇华驿驿丞李仪,阴阳典术余升,医学典科杨春,僧正善印,道正杨道宗。司典淳刚、郭仲纪、陈福、陈思贯、蒋九鼎、唐以、张琦、马彦恭、李应辅、王定、汪怀、张敏瑞、胡鉴、杨韬、彭仲明、李刚、李杰、冯福、龙伯端。……刘益、戴宋元,阴阳吕旺。天顺四年孟冬月望后吉旦置造。铜梁县匠人。”又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大铜鼎,高1米,径0.6米,镶金,覆钟形鼎身比例较大,倒挂蔓枝纹。清代铁花瓶高1.36米,井0.6米,瓶身龙纹。左后壁有双层石质莲台,不知是不是就是宋绍兴二十二年的“双笋石”。前殿和观音殿两侧有左右厢房,民国修建,穿斗结构,面阔各七间25.10米,进深五柱九檩5.74米,高4.44米,单檐悬山小青瓦。左侧厢房多以脊为界,立壁分割成相背各属一院的“两居室”,各间下开9*7方格窗棂,上篱壁粉白。至并排的左院,或偏殿或居室或茶座,是连为一体的四合院,主要是生活居住区,是一个雅静之地,想诗圣杜甫践行崔都督、王少尹、辛员外等,可能少不了这些的场所。五.琴泉寺甘露洞、罗汉洞和兜率天琴泉寺背临崖壁,观音殿后有甘露洞。洞名题刻:“民国第一丁卯囗。甘露洞。蒋特生题。”此题刻产生于1927年,小篆体,作者是民国29军中军参谋长,政务厅长兼三台佛学会理事长,人称“蒋佛爷”。第二年,琴泉寺被29军军长田颂尧命名为“甘露寺”。洞上建甘露阁,洞前凿地为泉池,观音坐叶舟之上。洞额有蒋氏所书泰山碑体“甘露妙音”四字,有联:“灭除烦恼焰;胜彼世间音。”洞口砌砖石,望洞内,观音现于“***”远际,很有情景。甘露叮咚终年不断,夏季甘凉,冬季温甜,优质矿泉,享誉一方。洞旁有“我爱其清”碑刻,碑额书“我爱其清”,首字阴刻,后三字双钩。碑文云:钦加知州衔知三台县事,江右荫轩彭荣怀谨识。/此江右高太中丞为庐山瀑布题语也,即景囗/怀,言中有物,曩见而爱其水之清,并爱中/丞能爱其水之清。余出宰西蜀十有余年,于清、/慎、勤三字,服膺弗失。岁己亥补三台令,假憩囗/间,睹泉之清色,听琴之清音,觉清心怦怦动焉,/爰将前贤遗言勒诸贞珉,非敢云臣心如水,窃/愿长葆此怀清之心云尔。是为跋。时/道光二十六年岁次丙午季秋中浣吉旦。(按:高太中丞,乾隆年间江南河道总督高晋;彭荣槐,江西湖口县举人,十月任三台县知县。)琴泉涤荡着古今人的情怀,光绪《潼川府志》记:“琴泉,在县北三里,岩洞深邃,有泉滴入池中,铿如鸣琴。乾隆丁酉,提学吴省钦竖石碣于泉之右,上截题‘泊泉’二字,下截题‘少商洞’三字,各系以《文》。琴泉右一壁之左有泉一镒允痢!堆帐霞已怠芬端滴摹罚骸矗乘病=癖尽!端滴摹肺蕖础小ā匝怠乘笕吮鹨浴V埂怠础恢彻室淄R病2矗咨ǎ偕ㄎ牌亲终撸蟆N馐∏瞻谆μ猓骸傥逑遥还紊檀谓轻缬穑湮奈锒疑俟偕桃病!偃鞅冢慈缍罚炼丝扇菁干缴盍裼诙纯冢远厢掏鋈搿D匣阄馐∏粘逯μ嵫Ч耍琶姹谝印dㄊ厝屎蜕蚯迦屋诽镆粕袢希洞中土砾五六斛,呀(?)如豁如泉声答响。省钦乐为之名,而三台令宛平何辰斗南摩鸠役。时乾隆四十八年四月八日。明崇祯九年万谷D有《咏琴泉》诗:‘石髓暗龙涎,岩阴一线穿。囊苔铺翠细,挥沫引珠圆。故作声声谱,因名的的弦。碧池即绿绮,水调伯牙传。’”以琴泉为线索,尽可追溯琴泉寺的庙史――琴泉寺肇自东汉,始建于南北朝之北周(公元557-581)年间,初名安昌寺,以后魏安昌王长子,新州(三台)刺史拓跋则(元则)的尊称安昌公为名,经隋、唐初更名慧义寺(又:惠义寺),南宋易名护圣寺,因寺后山泉滴水声似琴,清乾隆间改称琴泉寺,民国年间,田颂尧军驻三台时,于1928年改名为甘露寺,但仍以琴泉之盛名行于世。寺内原有唐杨炯《梓州官僚磨岩赞》、《惠义寺重阁铭》、唐王勃《梓州慧义寺碑铭》、唐李商隐《梓州慧义精舍南禅院四证堂碑铭》、唐杜甫《登惠义寺》等多种名碑,今俱无存,碑刻内容在方志有记。甘露阁左有慈云洞,再左是汉墓群。有题刻“囗囗囗”三字,右崖墓洞口被红砖封闭,左则被改造成宗教洞穴――罗汉洞。罗汉洞有联:“石洞竟成诸佛地;尘寰又见一仙山。”洞口有《罗汉洞记》。碑云:“罗汉洞记。三台城北之琴泉寺,林壑幽而曲,窈而深……/一。游此见避暑者多,地窄不足以容。适军众……,/建为郊外公园。顾阿罗汉排列两廊,颇碍观览。……,/得其所,爰名之曰“罗汉洞”。重为修葺,既涂丹囗,……,(焕)/然一新。工既竣,监事者丐记于予,予曰:“善哉”……/历千百年而不蔽也,第人事之废兴,全系乎其……/理。不得其人,则日就颓圯,不堪寓目,岂仅一游览之囗/哉?因志其事,并重有望于后之人。/三台县县长什邡德龙甘囗囗。/教育局局长平武集成郑囗。/中华民国十九年十月六日。”入洞,见后壁凿三龛,供奉释迦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龛外顶上线刻莲花图案。罗汉洞左是“兜率天”洞,洞额隶书,仅剩“天”字和落款“蒋特生题”。洞内供奉弥勒。六.蟠龙园内古物多琴泉寺蟠龙园古迹多,客居于此的重量级文物就达三件:石柱盘龙、赵碑、颜碑。(一)石柱盘龙镇梓州过新建五开间二重檐大悲阁,到琴泉寺右侧的蟠龙园,其以“石柱盘龙”为依托创立。“石柱盘龙”位于院中,新基座0.48米高,旧基盘位于新基座上,正八面体,边长0.78米,对边1.88米,厚0.18米,石柱盘龙嵌于底盘之上,高0.7米,直径1.12米,等距离雕刻4条盘龙,上面圆心位置留石孔。此物何来?“石柱盘龙镇梓州,凤凰展翅盖牛头,三台山上七星现,马跃岩前观鱼游。”此民谣是三台地望之概括。而首先提到的盘龙柱乃古梓州城七大景观之首,镇城之宝。石柱盘龙创自何年志缺不可考。相传最初是三国魏延扎营此地,在太白金星帮助下为镇怪而立。今人也有唐剑南东川节度使“旗杆座”之说。《乾隆潼川府志》谓其在“明万历四十年”时尚存,“高五丈”,清初柱折。《嘉庆三台县志》刊有潼川耆宿据亲眼目睹过石柱盘龙全貌者口述绘制的《县署图》。盘龙石柱原置于三台老县衙左侧,柱身为圆柱体,直径约为盘龙石柱圆柱基座的三分之一,柱顶有伞状华盖,直径约柱身2倍,华盖以三重宝珠结顶。《民国三台县志》云:“传石柱街(现新西街),明末有眢井,出五色烟,邦人取巨石塞之,镌龙其上以为镇。殆与埋金镇王气,竖石牛镇水怪类”。石柱盘龙对于梓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三台县城梓州公园门内小广场上,就仿古新立了盘龙石柱,柱高13.7米,由束腰莲花底座、四层八面柱檐和浮雕游龙组成。石柱盘龙内侧山边有两对而建的四角亭,里面各立一高碑:赵碑和颜碑。(二)国家一级文物――大元赵府君墓碑赵府君墓碑是龙额龟趺的P帘ǜ4.05米,其中石碑高3.35米,宽1.15米,厚0.3米。碑额宽1.35米,高0.88米,郭贯篆书“大元赠嘉议大夫,兵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天水郡侯赵府君墓碑”。&篆额“大元”二字在上,其余呈5列5行分布,篆额左右向上环绕双龙戏珠高浮雕。石碑正文隶书,25行,763字,残蚀、残缺无法辨认150余字。《赵府君墓碑》是1992年8月,在三台县城涪江东岸新德镇石马湾发现,1993年被公布为三台县保,并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1994年移入琴泉寺蟠龙园,在2008年地震中,拦腰折断,碑身破碎石块100余,后修复。《赵府君墓碑》为元代云南诸路肃政廉访使赵成庆为其父赵垠祖所建神道碑,立于元统乙亥(1335年)。碑额由元代著名书法家郭贯题写,碑文由元代著名理学家、书法家吴澄撰,碑文隶书为著名书法家吴炳的代表作,集元代三位名家作品于一身,艺术价值之高,实属罕见,又称”三绝碑”,碑文详细地记载了赵垠诸多事迹及历次受封赠经历,是研究元代封赠制度及同时期四川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碑主赵垠祖(),生于南宋绍定三年,卒于元大德二年,潼川府铜山县(今中江广福)人。曾参加抗拒元军入川活动,宋亡隐居至终,夫人胡氏故后与其合葬。碑文云――大元赠嘉议大夫、兵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天水郡侯赵府君墓碑。/翰林学士知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临川吴澄文;/翰林得诏吴炳书;/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尺夫知制诰兼修国史部贯篆。/亚中大夫、云南诸路肃政廉访使赵成庆考府君垠祖,赠嘉议大夫、兵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天水郡侯;妣胡氏,追封天水/郡夫人。今将立石墓前,以表/上之恩,以彰亲之荣。贻书临川吴澄俾文诸石。澄耄耋疲癃,非能驰骋后笔墨者矣。然廉访使此举,臣之敬/上也,子之孝亲也,一举而臣子之道两得,乐于为之言。是以勉力承命而了辞。赵氏,东川著姓。家于铜山,素赢于资,轻利好惠。府/君少,共子职,母尝病剧,拜医吁神,诚意恳切。苟可已疾,靡事不为,母竞获廖。其后,/天兵下蜀,母已不存,奉父如渝,渝亦受围。又擅岁囗跛,囗以成庆之……兵追,囗履险/艰,间道扶柩返葬,与母同地。时蜀虽囗棘,宋东川帅黄……宋止囗附囗囗囗囗,府君每念遭/逢世运之气,能复业者有几?夫妇合志,信礼佛像,虽重资而……靳有勇无赏者,弗/责。自奉昆约,缕丝粒粟,囗勿暴殄,勤勤于小物,囗囗于久伦……茔碑纪述备志,兹/不再书。府君卒大德戊戌(1298)九月四日,年六十八,其失八年……葬……东山。子男四:成/桂、成囗、成宪。成庆,季子也,囗仕,始行省理问,所知事至廉访使……亚中大夫,囗囗囗囗囗,受赠囗囗囗。/考,初赠承直郎,次奉议大夫、国子司业囗骑尉,追封V县君、嘉议大夫……骑都尉,囗天水郡囗。妣,始赠囗人,次/追封V县君,三天水郡君,四见赠封诰。祖考,受赠亚中大夫,囗囗路……天水郡囗囗囗,追封天水郡夫人。女/三:婿牟川囗、王文德,中女囗不嫁。孙男七女七,靖惟囗囗囗先德所培,……廉访使囗囗中外台囗,公/忠清谨,粹然无瑕,囗宝有用之器,闲著当今光,彼既囗国囗,囗囗家之……限极也。/虽然囗囗囗囗囗,尔欲显其亲,囗立身扬名,恐囗囗先拜囗耳。颐行感囗囗,所囗所扬,固已囗过多善,其尚囗显,所弥坚,所/立囗无怠,囗囗则名有加囗,初垂囗亲不囗之声。囗曰世囗囗之祉……可传其囗……而传者,/岂不相囗万万哉。//元统乙亥(1335)三月吉日,男赵成宪,亚中大夫、云南诸路肃政廉访使赵成庆,始宜囗孙囗囗囗囗川府税使囗。/敕授重庆路儒学教授,瑜囗路医学教授瓒及囗天囗瑛,曾孙男锦文囗见臣尚囗囗惠囗囗宣见花川……,外孙男熊囗祖兴囗。/王世安、世兴、世贤、世禄。孙婿王川珍、王杲。吕云辰等立石。季府石匠囗囗囗。(按:错谬定多)另:国家二品大员赵成庆墓原碑已失,现存补立的清碑,墓前原有石马、石人、石猴等石像生,石马沟地名来源即此。2012年,有记者发现赵府君墓碑的“姊妹碑”《遗训碑》,碑文云:“现在福不可过用,过用则易尽;未来福不可不修,不修则无继”。“衣服,饮食,一切费用,皆现在福也;济物,利人,种种方便,皆未来福也……”。蟠龙园一角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台县玉林乡邮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