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流量住流量主广告点击率过高降低,怎么解决,是什么原因?

这流量主点击率正常吗【公众号互推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007贴子:
这流量主点击率正常吗
这流量主点击率正常吗
怎么这么少?
是不是不正常啊
有人知道吗
正常点击率在1%到2%
你这点击率是想死的节奏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李叫兽】流量迷恋症:为什么有些流量无法带来销量
日12时13分来源:
一坨大便,在你面前展示多少次,你会选择去吃?
答案很简单:展示多少次你都不会去吃。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对于某些事情,单纯地增加展示曝光,并不会有效果。
但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
在很多人眼里,营销就是不断地获得流量、吸引曝光,好像不论什么产品,只要有足够的曝光展示,用户就会买单——我称之为流量迷恋症。
前段时间遇到一个养老社区的项目,大体的服务是老年人把房子转让给他们,然后他们让老年人住进社区度过余生。这个项目在线下线上等各种媒体上购买大量流量投放广告,结果收效甚微,几乎没有任何转化。
为什么呢?
其实你只要拿1分钟时间,把自己假设成一个中国的普通老年人,就会发现这个广告方案不靠谱:
“你今年65岁,退休职工,攒了一辈子钱买了一套房子。然后偶尔路过公交站牌,看到一个‘XX之家,把你的未来交给我’这样的广告,就会回家把宝贝房子转让给他们,然后安心住进社区?”
当然不可能。实际上,即使这个广告投放量再增加10倍,最终转化的用户量也肯定屈指可数——用户的“信任”、“动机”等问题都没有解决,即使呈现再多次广告,又有什么用呢?
就像,一坨没有解决“口味”和“外形”问题的大便,不论呈现和曝光多少次,也不可能会有人去吃。
实际上,现在的营销行业,一直非常流行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我不用管用户的接受度,不用管用户的行为门槛,不用管产品黏住用户的能力,只要管获取最大的流量就行了。
在这种情况下,营销经理不再是营销经理,变成了“流量管理部部长”;用户也不再是“拥有不同动机、喜好、性格鲜明的个体”,而是“流量”。
所以,为了做营销,我就只需要把产品包装好,把卖点讲出来,然后大规模推向给用户就行了。毕竟只要有足够的人看到,即使靠运气也能转化一些用户吧。
当然不是。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投入几十万预算买流量和曝光,结果转化了个位数的下载用户;公众号发了无数红包,吸引一大波新粉丝,结果阅读量还是维持原样。
为什么大量的流量总是没有用?
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先知道“为什么有些时候,单纯曝光就管用”,以此来找出众多营销人员患上“流量迷恋症”的原因。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存在,一定是有理由的。实际上,之所以有时候单纯的流量(展示和曝光)能成功,是因为心理学上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纯粹接触效应(mereexposureeffect)。
纯粹接触效应是指,某种外部刺激(比如产品信息),仅仅呈现的次数频繁,用户就会变得对它越来越喜欢。
之前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给一群人重复呈现一组相片,结果发现,随着呈现次数的增加,他们对相片上所有人的喜好都增加了(不论是长得美的还是长得丑的)。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天然会更加喜欢熟悉的事物,当一个东西变得越来越熟悉,我们往往会越来越喜欢。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总觉得自拍照不好看,因为自拍照跟照镜子经常是相反的,相当于在你眼中自己变得更加陌生,从而降低了喜好。(而你的朋友却觉得你的自拍没那么难看,因为他们认识的并不是你镜像中的形象,而是直接观察的形象)。
社会心理学家RobertZajonc曾经做过实验,把自拍照经过镜像处理,结果发现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自拍照变美了(所以现在好多手机自拍功能都变成镜像的,不信你试试)。
越熟悉,越喜欢,所以大量的曝光曾经直接带动了很多产品的销售。
可是为什么有些时候,单纯的大量产品信息曝光不管用呢?什么时候,“纯粹接触效应”会失效呢?
我们知道,任何的广告,本质上都是为了影响决策(比如本来我想买汰渍洗衣粉,而看了广告后买了雕牌洗衣粉)。
而单纯的产品信息、卖点曝光,能够直接影响的决策,实际上仅限于低认知参与的决策。
比如你本来没有打算买某个巧克力,但走在电梯口看到了分众框架广告,觉得很诱人可口,就想下单买。这个决策对你来说不重要(买错了巧克力反正没什么损失)而且决策复杂性低,所以投入的脑力非常少,算是低认知参与的决策。
对于这类既不复杂、又不重要的决策,简单的信息曝光,大规模投放,实际上一定能带来销量(把一种巧克力挂满橱窗,即使没有任何文案,买巧克力的人也一定会增加)。
甚至仅仅把名字喊出来,都会直接增加销量。
(图:某班级运动会口号,因为认知参与度低,仅仅喊名字都管用,这就是所谓的洗脑效果)
而对于另一种决策——高认知参与决策(比如把房子卖给保险公司,自己住进养老社区),单纯的大量曝光就没有太大直接作用了。
当一个产品满足以下这些条件,往往就属于高认知参与决策,单纯的曝光很难产生实际作用:
决策重要性高(比如买房很重要,买巧克力不重要)
决策复杂程度高,需要搜集信息(比如决定留学去哪个学校很复杂,决定买哪家煤气很容易)
违反过去的习惯(比如老年社区和用户过去习惯不一致,需要慎重考虑)
对于这些“高认知参与度”的产品,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无论曝光多少次,都难以被购买:
行为门槛问题
群体规范问题
比如上面的养老社区项目,如果老年人能够充分理解养老社区的状况,能够事先产生动机(比如家人鼓励),如果充分信任这个品牌(比如有背书),如果初期行为门槛很低(有反悔期),如果普遍老人群体觉得这个选择好,那么这时候,曝光才会产生价值。
而只要上面的任意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不论多大规模的曝光可能都没有用。
如果你是一个拥有6大功能的全新智能硬件,只要用户难以迅速理解你是什么,那么打多少广告都没用。
如果你是一个理财产品,只要用户缺乏基础信任,那么带来1个亿的点击量,都没用。
实际上,这就是李叫兽经常说的“关键限制因素原理”:
比如,种小麦如果土地没有水,那么施加再多的氮磷钾、金坷垃,给予再多的光照,也没有用。
一些非洲国家本身的社会矛盾没有解决,联合国每年空运再多的粮食,提供再多无息贷款、技术支持,本质上也不会改良这个国家。
同样,对于一个“高认知参与度”的决策,只要这些条件,任何一个条件没有满足,那么增加再多的曝光,都是没有用的:
(是的,市场就是这么现实。)
当用户无法对产品本身建立充分理解的时候,往往再多的曝光也缺乏效果。
比如这个广告中,用户看了之后无法迅速在脑海中建立理解,最终可能不论呈现多少次都没有用:
(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做湿拖机器人)
这个时候,最经常的做法,往往是:利用用户已经理解的事物,来解释未知事物。
比如当年第一代iPhone,乔布斯没有直接说未知概念“智能手机”,而是先说“一个大屏iPod+一个手机+一个上网浏览器”。
关于建立用户理解的具体方法,可以参考我知乎回答,这里不详述: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复制链接或者点击“阅读原文”)
对于高认知参与的产品购买决策(比如从来没用过的智能水杯),如果不解决动机问题,让用户先产生需求,那么再多的曝光也没有效果。
解决用户动机的关键,就是让用户在关注产品之前,先关注自己——意识到过去的行为存在某种不合理,从而渴望通过购买产品来解决。
比如之前李叫兽在【解冻】系列中举过的例子:一款200元的洗发水,单纯靠鼓吹产品优质,很难卖出去(因为不符合过去习惯),但是先让用户关注自己过去的某种不合理,就容易多了:
“你用着上千块的香水,但是却用39元超市开架洗发水”。
关于解决动机问题的理论,详细可以看之前发的【解冻理论】文章:
对于高认知参与度的产品,因为该决策对用户来说往往很重要(比如卖房子),所以就需要事先解决信任问题。
如果信任问题没有解决,那么再大的曝光也不会带来效果。
比如之前遇到一个P2P理财产品的项目,在广告中花费大量篇幅在讲超高收益率,打出去后结果转化率很低。
这是因为基础的信任问题没有解决(即使解决了动机问题)。
而优秀的营销方案,则经常能准确识别当下阶段的限制因素(比如信任问题),并且通过广告等方式来解决。
比如有个手机贷款APP飞贷,主打“随借随还的手机APP贷款”,应该在广告中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首先“理解问题”非常容易解决,因为贷款产品非常简单,没有人会不懂“什么是贷款”。
然后“动机问题”也容易解决——传统银行贷款手续复杂,用户痛点非常明显,已经不需要大力激发。
那么最难解决的就是信任问题——作为一个创业型企业,贷款的信任问题就变成了相对银行的劣势,可能会变成用户决策的关键阻拦因素。
所以当时飞贷的广告诉求中,主打“信任”问题,整个突出“唯一入选美国沃顿商学院的金融案例”,通过背书作用来减少不信任对用户决策的阻拦。“高认知参与”的产品,之所以经常让用户思考再三,以至于“单纯大量曝光”难以起到作用,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往往有非常大的行为门槛——用户需要做的决策太重要。
比如最初的养老社区案例,直接鼓励视房如命的老人“抵押房产,把下半生交给我们”,显然行为门槛太大,而人无法简单通过看一个广告就做出这么大的一个行为。
所以,既然广告的鼓动力有限,无法让用户做这么大一个决策,就需要降低行为门槛——让广告促使用户做一个小行为。
比如如果养老社区的广告,不是鼓励老人“抵押房产”,而是向老人描述一种极端美好的老年生活(住别墅、每天被人照顾、免费曲艺表演等),然后引导老人参加某个讲座或者关注公众号,就容易多了。
毕竟“看到诱人的广告,然后去参加讲座”这个行为就更加容易做出。
之前李叫兽遇到一个做智能儿童水杯的,准备在幼儿园做儿童活动并且贴广告,一开始广告的思路是让别人购买水杯,换一种全新的喝水方式。
我明显感觉到对于只看几秒钟的海报广告来说,这个难度太大了。广告人需要用几秒的时间,让用户理解什么是智能水杯、刺激他们产生动机、建立信任等,然后促使他们改变过去的习惯,一下子买一个几百块的杯子,这显然不太现实,最终转化率也会非常低。
所以我建议他把广告换成对幼儿园活动的广告,通过海报广告促使儿童和家长参加他的活动,然后通过活动来转化用户购买——对于一个几小时的活动来说,达到这些复杂的目标就容易多了。
总之,有些购买决策对用来说是非常大的行为(比如抵押房产),用户几乎不可能单纯扫一眼海报就能做出这么大的行为。
巨大的行为门槛,将会导致不论增加多少曝光,广告的转化率都会非常低。
所以,你可以想办法降低用户的行为门槛,比如:
刺激用户试看、试用而不是购买(所有的房地产广告,都是刺激用户去看房,而不是直接刺激他们去买房);
刺激用户去你的另一个营销活动(比如上面讲的讲座);
刺激用户先尝试你的免费产品(比如打广告让用户关注公众号);
降低用户的后悔成本(设置购买后的反悔期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降低行为门槛,放大广告的效果。
用户购买决策的时候,经常与自己所在群体的普遍规范进行比较,如果现在做的行为不符合群体的普遍规范,就容易阻拦购买,最终导致再大推广曝光也没有用。
比如之前美国刚推出纸尿布的时候,明明是个非常棒的产品——减轻了妈妈换尿布的麻烦,但是整个推广的转化率非常低。
为什么呢?
因为用纸尿布,给这些母亲造成了负面的群体形象——用纸尿布,说明我是一个懒妈妈,为了自己的便利,竟然给孩子用纸的尿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重新修改了宣传点——重点突出纸尿布的干爽功能,可以让婴儿更舒服。
这个转变解决了“妈妈在群体规范下的压力”,结果促进了大量购买。
新品牌的手机明明是一个“高认知参与度”的产品,用户需要各种比较才能购买。
那么为什么小米手机刚推出的时候,打电梯框架海报广告,仍然很成功?大量的流量产生了效果?
因为当时小米手机已经通过各种发布会、新闻稿、营销活动等解决了关键的理解问题、动机问题、信任问题等,米粉们已经觉得“小米手机不错,我相信雷布斯,的确我需要换一个更好用的安卓机了”。
这个时候,再打投放大规模产品展示广告,相当于不断对用户进行提示,最终就会促成购买。
当用户站在电梯前看到“小米手机”,并且下单购买,实际上真正促进他购买的,并不是面前小米手机这几个字,而是经过这个简单广告的提示,这个用户想起了过去雷布斯的演讲、想起了小米的性价比、想起了自己原来要换手机了——是这些被唤起的记忆,而不是眼前的产品图,真正促进了它的购买。
而社区养老的案例中,一个老人站在广告前,没有听过关于它的任何故事,不理解,不信任,脑中无法唤起任何记忆,自然不可能购买服务。
所以,流量并不是万能的,如果你的产品是需要复杂决策的产品,那么必须先解决理解、信任、动机等问题,流量才能产生效果。
很多人不相信这一点,他们盲目崇拜流量的作用,认为大量的曝光、传播、甚至十万+的文章,就会带来销量和转化。
这种“只要我有足够付出,就会有收获”的心态,简直跟喊起冲锋号角,让士兵盲区去送死的将军没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如果战场上的策略有问题,那么堆砌再多的士兵往往无法扭转战局。
同样,对高认知参与的产品来说,“纯粹接触效应”不再起作用(特别是这个信息越来越多的时代),如果无法解决上面的认知问题,再多的曝光和推广,都没有用。
优秀的将军,不会单纯迷恋“动用庞大的兵力”;而优秀的营销人员,也不应该有“流量迷恋症”。
部分研究引用来源: ·Amster, H., & Glasman, L. D. (1996). Verbal repetition and connotative chang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71,389 - 395.·Ajzen I, Fishbein M. The influence of attitudes on behavior. In:Albarracín D, Johnson B T, Zanna M P, (Eds.), The handbookof attitudes. Mahwah, NJ: Erlbaum, 1·Ogden J. Some Problems with Social Condition Models: A Pragmatic & Conceptual Analysis [ J] . HealthPsychology, 2003, 22( 1) : 424 - 428·Ajzen I.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 - 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 J] .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6, 32 ( 4) : 665 - 683.
本文已在“初探网” 进行版权登记,版权归属李叫兽,抄袭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号:zhang_xi_4620307。
最好的赞赏是你的阅读时间如何提供微信公众号广告流量主的点击率啊!
查看:399 | 回复:8
主题帖子积分
落伍者(两全齐美), 积分 30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50 积分
落伍者(两全齐美), 积分 30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50 积分
&&&&&&&&&&&&&&&&&&&&
一天点击率只有2点几,多的话十七八块钱一天,少的话十块钱一天,现在粉丝数8000个多点
我看别人点击率都是10点几,都怎么做到的?
哪有那么多人点,有什么办法做到的
主题帖子积分
落伍者(四季发财), 积分 2231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689 积分
落伍者(四季发财), 积分 2231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689 积分
还差2000个才能开通广告
主题帖子积分
落伍者(两全齐美), 积分 40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4 积分
落伍者(两全齐美), 积分 40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4 积分
开点击机的?
主题帖子积分
落伍者(一心一意), 积分 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64 积分
落伍者(一心一意), 积分 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64 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
落伍者(两全齐美), 积分 10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31 积分
落伍者(两全齐美), 积分 10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31 积分
还差2000个才能开通广告
淘宝刷2000 我当时记得差500 就是刷的
506064.com
主题帖子积分
落伍者(三羊开泰), 积分 87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45 积分
落伍者(三羊开泰), 积分 87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45 积分
加群互点、、、
-让MJJ都有一个家
主题帖子积分
落伍者(三羊开泰), 积分 87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45 积分
落伍者(三羊开泰), 积分 87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45 积分
请看我签名
-让MJJ都有一个家
主题帖子积分
落伍者(四季发财), 积分 2231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689 积分
落伍者(四季发财), 积分 2231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689 积分
淘宝刷2000 我当时记得差500 就是刷的
可靠吗?给那家链接地址给我
主题帖子积分
落伍者(两全齐美), 积分 10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31 积分
落伍者(两全齐美), 积分 10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31 积分
可靠吗?给那家链接地址给我
可靠 加我VX:
506064.com
落伍手机绑定
该用户已经进行手机实名绑定
落伍微信绑定
该帐号已经进行微信绑定
落伍者的唯一标识符
商务合作:论坛事务:
落伍者创建于,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落伍立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落伍官方微信:2030286 邮箱:(|)
浙ICP备号 BBS专项电子公告通信管[号
  落伍法律顾问: ITlaw-庄毅雄您的位置:
从宏观的角度告诉大家:公众号该怎么变现?
这篇文章将结合前几年做新媒体电商、现在做自媒体对以及同行的观察,通过宏观的角度,言简意赅告诉大家,公众号该怎样变现?
按照业内大环境,这篇文章如果做成PPT收费讲课,可以卖到数百元的。没办法,涨粉可比赚钱重要多了,因为要学会放长线,钓大鱼。
这里要提示,粉丝数和营收是呈直接关系的,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比如,张三和李四,运营了相同类型的公众号,相同的粉丝数,但变现方式不一样,营收就不一样。
你为无法涨粉而恐惧的根本原因是,你的公众号未能为你带来超过支出成本的现金,选择合适的变现方式重要性不亚于涨粉。
运营公众号常见的变现(赚钱)方式有哪几种?
3、电商卖产品
4、商业广告
5、招募会员
小公举就这九种方式,量化后得出了下面这张表,“低+”意味着包括了“低中高”,“中+”意味着“中和高”。
这其中,小公举在流量主、电商、商业广告、招募会员、推出服务、培训方面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小公举选取了几种最主流的变现模式给大家讲解下:
一、流量主
粉丝超过5000个,就能申请开通流量主(具体规则,可以到微信后台了解)
开通流量主后,广告主(通常是公众号)会在你的公众号文章底部,投放广告为他的公众号引流,比如下图:
假设有1个人点击,广告商出价是1元/点击次,抛开广点通的服务费不计,那么你就有1元进账。
所以流量主收入多少,和粉丝数,和阅读数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很显然,文章阅读量越高,点击数就会越高。实际上是按照点击率计算。
比如下面这个案例,127万曝光量,9000多点击,总收入是1850元,相对而言是比较低的。
提高流量主收入有两种靠谱的方式:
1、你的公众号是原创号,不是营销号,通常前者流量主收入比后者高。
2、在留言区告诉粉丝们,点击一次广告能给自己带来一定收入,粉丝就会主动点击广告了。
首先,组织类主体的公众号是无法拥有赞赏功能的,个人主体类的公众号才可以获得。首先微信团队会邀请你开通原创公众号,过不了几天会邀请你开通赞赏功能,也有少数情况是同时邀请你开通。
怎样提高打赏?
1、文章对用户的帮助性越大,打赏的用户数越多。通常是提高粉丝某项技能,某领域知识。
2、煽动用户情绪的文章。典型案例就是前段时间的“罗尔事件”、“罗玉凤事件”
3、让粉丝以捐赠的角度打赏。但切记,不能书面说明这是捐赠,因为涉嫌违规。
电商的形式的卖货,出发点不一样营收也不一样,比如:
1、帮助用户提升生活水平,从而卖货给粉丝
2、帮助用户提高专业技能,从而卖货给粉丝
3、帮助用户节省时间,从而卖货给粉丝
4、卖刚需的产品,比如儿童玩具
5、基于消费升级,卖货给粉丝,比如旅游产品
以第五条为例,小公举2013年-2015年一直基于公众号推广旅游产品。
1、需要从原平台获取粉丝,打造内容涨粉,由于恰巧是红利期,所以单个帐号获得了约30万家长粉丝。
2、接着又创建了上海本地类的旅游号,上海本地类的教育号。
3、由活动部门策划周边游游产品,西部游产品,东南亚游产品,单品价格在几百元至几千元。
4、公众号每周推送三条广告,多个公众号加起来一年会推送500条以上。
5、每逢节假日,公众号8篇文章,全部是旅游产品的广告。
6、几十个旅游产品做到了WAP端,将界面架构在了公众号一级菜单栏上。
7、产品不断换新。最终2015年度营收达到千万级。
这里要提示,电商必须要创建商城,并且完全可以建立在订阅号上推广。
四、商业广告
下面小公举会以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为三种主流的商业广告进行了高低排列:
1、原生广告
关于原生广告,业内并没有具体的定义。不过国外的视频广告创业公司Sharethrough(已经融资超过2700万美元)CEO Dan Greenberg说:它是一种让广告作为内容的一部分植入到实际页面设计中的广告形式。
在小公举看来,原生广告甚至可以是公众号某文章的100%内容,例如“虎嗅网”以报道商业资讯而出名,其公众号阅读量少则三四万,多点七八万,有科技内容、创业内容、互联网热点、连王宝强的八卦也追。。。
他们的商业模式特别简单,接受各个公司的新闻稿、分析稿、公关稿等,文章即是广告,用户就是奔着这些资讯关注的。
ARPU值相对而言是最高的,最大化的体现了粉丝价值。想要做到这种境界,往往需要看透商业本质,小公举曾经剖析过的两个公众号都是这种形式。
《两个公众号一年变现1个亿,深扒估值10亿开始众筹的运营模式》
《这两个本地公众号一年销售额高达1亿元,商业模式大曝光》
2、软硬广告
是以文章为载体,整篇文章是生硬的广告,或者通常会植入在某个地方。例如小公举曾经写过的《做公众号绝不是为用户提供信息,你从头到尾都错了》,其中包含了十点读书案例,在形式上就是软文广告。
3、内容+贴片广告
以咪蒙为例,基本都是在文章底部植入广告。
根据对外公布的数据,咪蒙粉丝数1000万,年营收5000万。
ARPU = 总收入(50,000,000)/ 总用户数(10,000,000) = 5人民币每用户
相比较而言,ARPU就低了很多。
再例如,知名自媒体人六神磊磊读金庸,堪称贴片广告界的翘楚,每条广告都让人猝不及防,以至于很多粉丝都是奔着广告去看文章。
另外还有一种形式的贴片广告,类似于全年品牌赞助,直接和广告主签长期广告合同。
五、招募会员
最典型的就是收费社群,之前小公举曾经写过,但看到的人不多,所以这里再写一下。
你基于公众号创建的社群对于粉丝而言是一种上升通道,通过上升通道后粉丝可以获取不对称信息,并且解决社交需求。
以小公举的公众号为例,你看我的文章,在后台和我互动,只是我们两个人交流,同时有数万个粉丝在做和你一样的事情。
加入社群后,你可以更方便的和我交流,以及和社群里面数百个同行交流,同时和其他数万个粉丝比, 你可以获得更多的新媒体运营知识。
大多数线下产业和互联网产业有一个共通点:前者通过物价不对称的原则,赚群众的钱;后者通过信息不对称的原则,赚取不了解该领域信息的用户的钱。
但有一个前提,作为一个提供社群形式,提供知识的群主,自身需要掌握独具价值的信息。对于技能型的公众号,哪怕你只有一两万粉丝,你都可以创办收费社群。
社群收费,将变得非常合理,但要注意三点:
1、不要害怕收费
2、提供货真价实的信息给群友
3、设定发广告必须发红包的规则,防止沦为广告群
如果你自身不够优秀,可以号召优秀的行业精英进群,以嘉宾的形式助阵。例如三表的社群,粉丝需要付费199年/年加入他的收费社群。
社群里有一些大咖嘉宾,同是互联网行业的冯大辉、阿禅等,这些大咖嘉宾将提高收费社群的价值,很多粉丝也因为这些大咖想要加入。
让我们看一下keso的收费种子群,这里面的大佬想必你应该认识一半以上。
keso作为互联网行业里面的知名评论人,收费社群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的同时,又帮助大佬们解决了感情上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
所以我们会发现,同一类社会阶层的人待在了一起,以及希望上升到这类阶层的人就会付费进群。
以上三类就是最常见的收费社群,最好操作,难度最小的赚钱方式,恐怕就是社群向收费粉丝了。你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创建最理想的社群,邀请粉丝付费加入。
由于篇幅原因,其他五种变现方式我就暂时不讲解了。
六、自媒体=上升通道
最后我要提一下,不要盲目变现,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知识量才是最重要的。这里我要建议大家,尽量做专业领域的自媒体——对成年人来说,它可能是现如今最容易的上升通道了。
因为你需要不断的扩展领域内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传递给粉丝,获取更多的粉丝,也就是获得更多的钱。
总结下来就是,做原创类自媒体,你可以一边获取精神财富,一边获取物质财富,这其中粉丝就是沉淀下来的宝贵资产。
而职场工作中,只能为你沉淀精英和人脉,不能沉淀粉丝。哪怕在某位从大公司出来的知名人物,辞职做自媒体,也需要大量时间积累粉丝。所以步伐就慢于前者。
但是要切记——不是每个人都能当自由职业者做自媒体。
当你既能涨粉,公众号又能为你带来超过支出成本的现金,又能在自由职业者到职业经理人的身份中切换,再当自由职业吧。
作者:运营公举小磊磊(gongjulei)
(转载请保留)
置顶推荐热门话题
您刚刚看过
互联网的一些事,已超50万小伙伴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流量主点击率高于违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