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内疚羞耻社会与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关系

(SOHU)伤孩子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_世嘉论坛_爱卡汽车移动版
财产: 3377 爱卡币
帖子: 31092 帖
来自: 江苏省|无锡市
前些天我姐带她13岁的外甥女来我家做客,有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有天,姐姐让外甥女试网上新买的凉鞋,当时外甥女正在睡觉,被她妈火急火燎地喊了起来。兴许也是对新鞋没兴趣,一副懒洋洋不愿配合的样子。我姐说:“你转个身”,外甥女转身。“动动脚,合脚吗?”“还好吧。”“颜色还行吗?”“还好吧。”“款式还行吗?”“还好吧。”“要留下吗?”“随你吧。”“不喜欢也可以退的。”“随你吧。”……我姐看女儿这样敷衍她,怒火蹭地就上来了。“你是死人吗?就没有自己的主见吗?”外甥女听了,低下头不说话。“问你喜不喜欢呢?哑巴啊,说话啊。”见外甥女还是不说话,姐姐当着我们的面,狠狠地戳了下外甥女的头。“我在说你,你听到没?”外甥女狠狠地白了她妈一眼,啪地关上了房门。“你还甩脾气,教也教不好,我怎么会生出你这种蠢货?”“猪脑子,难怪读书那么差,明天就跟我死回去。”……我听得背脊发凉,这不是在教育孩子,这是在羞辱孩子见姐姐发这么大火,大伙忙劝她消消气。我觉得外甥女挺受伤的,想去安慰下她,可是从门缝里,看到她坐在床头抱着膝,倔强又委屈的脸,突然很心疼这孩子。我想到了自己也曾被我妈这样对待过。初二那年暑假,疯狂地喜欢看书,只要是书就拿回家窝在房间里看。有天从朋友那借了一本琼瑶小说,封面是一对拥抱的男女。然后被我妈发现了,她看也不看就认为那是本淫书。顿时暴怒。狠狠地骂我“犯贱”“小小年纪看这种不要脸的书”……几乎用了所有最难听的话来骂我,羞辱我。是的,是羞辱。我感到很羞愧,原来在我妈心中,我是个贱货。事情过去很久了,但那几个词却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上。长大以后,我很怕面对恋爱、面对男女关系方面的事,总有种说不出的羞耻感,好像觉得渴望恋爱是一件犯贱的事情。而且只要感情出现了状况,这种羞耻感马上就会跑出来攻击我。因为这样,也间接导致了我在恋爱过程中的坎坷波折。常被羞辱的孩子最乖,也最没自信直到我开始接触心理学治愈自己,这种羞耻感才慢慢退去。心理学说:“人类最负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愤怒,而是羞耻感。”绝大部分的负面情绪,都可以通过表达得到释放,比如悲伤时我们哭泣,愤怒时我们发泄。但羞耻感,是一种最不容易被我们承认和释放的隐秘情感。在感到羞耻时,我们会尽量减少面部神情,不希望他人觉察。它不止隐秘,还充满了破坏力。就像我,在谈感情时,明明是对方的错,我想发泄我的愤怒,但突然被某种涌起的情绪死死按住,只能自伤。那种情绪就是羞耻!我想每个家长在对孩子当众批评、语言辱骂时,无非只是希望他能在“教训”中改掉某个“笨懒蠢”的行为。却不知,我们嘴里的每一句“否定”,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止是“我这样的行为很蠢”,而是“我,就是笨懒蠢”!羞耻与内疚最大区别就在于:内疚是在说“我做了坏事”,而羞耻是“我就是坏的”。长期被指责、否定下产生的过度羞耻感,会让孩子在内心给自己搭建出一个牢笼——“我不会,我害怕自己做得不好,我不敢,我做了就会被人笑”……这个牢笼确实让孩子学会了克制、听话。但也令孩子开始对自我产生怀疑,一点点地圈死了孩子的观察力、好奇心、安全感和自信心。语言的暴力,是你送给孩子的一把屠刀常常感到羞耻的孩子情绪管理能力也特别差。为了应对语言暴力之下产生的羞耻感,他们常常会把内心对自我的苛责,外化到了外界和他人身上。对他人的批评与指责特别敏感、易怒,从而出现更多冲动的失控行为。曾经看过一个视频,印象特别深刻:青少年犯罪与童年遭受的语言暴力有很大联系“废物”“丢人”“猪脑子”“是人都比你强”……就光是一句句黑白分明的弹在屏幕上,我看着心里都是一阵阵难受,更何况是当这些孩子亲耳听见它们从自己的父母口中蹦出。是父母这一句一字的脏话,将暴力变得合理化、日常化,甚至以爱的名义被崇高化。被暴力喂养大的孩子,必将长成扭曲的模样。他手里的那把尖刀,不是刺向自己(自卑、懦弱),就是刺向别人(暴力、冲动)。别再以“爱”之名,行“害”之实爱,不应该是如此痛苦的体验,爱里应该有耐心、尊重、呵护、倾听。我们必须要承认,不是孩子骂了就能教好,而只是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方法。所有的了解与沟通、成长与对话都始于尊重。所有的恶言相向、不耐与取乐,都失于没有尊重。“教好一个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 用“温柔而坚定”去守护你的规则- 指出他的问题,但不必张扬,不贴“标签”- 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你认为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 听他说他的感受,别总以自己的角度与臆想去武断评价- 别吝啬对他的认可和称赞,记得肯定他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当他遇到问题时,站在他身后支持他而伤害孩子最深的,莫过于语言。它伤不了孩子的身,却能重伤孩子的心,甚至毁掉孩子的一生。爱孩子,就请收起自己的语言暴力,别再做一言不合就开骂的野蛮人。把自己炼成一个有修养的人,也把孩子当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丹妈碎碎念我和友人们聊天发现,不仅是我,身边很多女性朋友都在儿时遭受过母亲的语言暴力,被这种教育方式引发出羞耻感,所以变得很乖,然后这个教育效果似乎就达成了。是真的达成了吗?其实只是我们内心的伤痕别人看不见吧。我把文中的视频发给姐姐看,她看完有点尴尬地呵呵笑:“这视频假的吧?”虽是如此,但我却看到她眼里的震撼、自责和不安。她没有和女儿道歉,但是一个人在阳台呆了很久。其实语言暴力不止对孩子,对爱人,它的危害同样巨大。上周我回老家看望爸妈,因为一点小事,他们当着我的面破口大骂,肆意地发泄自己的情绪,一句句狠话,简直就像是尖刀,刺在对方身上。因为我爸今年开始犯腿痛,不能再工作,我妈攻击他:“你这个废物,现在一分钱都赚不到还好意思浪费钱......” 汗!我明明听到无数次她让我爸注意身体,别去上班,不在乎那几个钱。事后,我有点指责的口吻跟她说:“怎么能那样说爸呢?他辛苦了一辈子,这话多伤心啊。” 我妈听完,突然难过地哭了。哎!希望我们能别再伤害我们最爱的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完
财产: 30936 爱卡币
帖子: 15252 帖
来自: 浙江省|杭州市
希望我们能别再伤害我们最爱的人。
财产: 3377 爱卡币
帖子: 31092 帖
来自: 江苏省|无锡市
有时候,不知不觉就伤害到了。
发表于原帖2楼3082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counseling-office.com/surveys/test_borderline.phtml边缘型人格一方面承受着类似“咨询师‘杀’手”的污名,一方面又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支持才可能慢慢好起起来。不过,病是病,人是人,只是人有时候生病了,人不可以被当作病症而不被尊重,病人也需要承担变好、保持合适边界、相处更舒服的责任。--------------------------------本文节选自,点击标题可查看原文。友心人(yosumn),鼓励批判性思考、有趣且专业的心理学科普社区。 赞同 1392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您的位置: &gt >
二胎开放患心理问题的大宝增多 15-29岁人群中自杀为第二大死因
龙虎网讯 (通讯员 蒋长融 记者 于倩)9月10日是教师节,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天也是“世界预防自杀日”。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更是自杀死亡的25倍。据悉,每年脑科医院能确诊两三千个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记者今日(9月8日)从南京危机干预中心了解到,自杀是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而近年来随着二胎政策开放,父母带大宝来看心理医生的数量明显增多。
脑科医院每年能确诊两三千个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主任医师王民洁表示,青少年的抑郁和成人抑郁的表现形式不一样,成人抑郁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厌世,而孩子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表现,如学龄前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违拗、攻击或退缩行为,与其他儿童交往困难、睡眠和饮食问题;小学生出现不愿上学、成绩下降、躯体不适如头痛和胃疼、人际关系不良、躯体攻击行为;青少年期女孩更容易出现进食障碍、男孩会出现躯体攻击、自杀念头、酒精的使用、反社会行为,如偷窃撒谎等一些行为。
“当这些孩子表现烦躁、发脾气时,尤其是青春期孩子,很多家长都以为是孩子逆反,或者是‘作’。”王民洁主任表示,等到孩子的症状影响到学习,比如不愿上学,或者脾气特别暴躁,甚至出现自伤行为时,家长才会想到带孩子看心理医生。据了解,每年脑科医院能确诊两三千个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王民洁还表示,青春期逆反和抑郁症的暴躁表现是有所区别:“青春期逆反往往表现在孩子不愿听从父母的话,当父母‘唠叨’时,孩子会表现不耐烦,而抑郁症的暴躁是无缘无故的,你喊他吃饭,他也发脾气。”
二胎政策开放后患心理问题的大宝增多
记者了解到,在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宝。王民洁介绍,二胎政策开放后,父母带大宝来看心理门诊的数量明显增多。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多月前刚接诊的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她是浙江人,父母在江苏开工厂,把她放在老家一所住宿学校。三年前,小姑娘的父母又生了一个男孩。自打弟弟出生,小姑娘的性格就发生了变化。本来挺开朗可爱的小姑娘,脾气变得暴躁,每次父母和她视频,就见她一个劲发脾气。节假日父母将她接到江苏,她对弟弟特别排斥,不是推搡就是打弟弟。父母也不以为意,认为女儿是在吃弟弟的醋。直到后来,小姑娘出现逃学、厌学现象,学习成绩严重下滑时,并发现小姑娘有自伤行为时,父母才知道问题严重性,将小姑娘带到脑科医院。”
“小姑娘是以为父母有了小弟弟后不再爱她,并且在寄宿学校不太适应,觉得老师、同学都不喜欢她,因此特别焦虑”,王民洁表示,“家庭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孩子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只能通过发脾气、自伤等行为排解焦虑。”
【延伸阅读】
一图了解“自杀”:事实和数字
对自杀的误解
误解:谈论自杀的人不意味着会去自杀。
事实:人们谈论自杀可能是在寻求帮助或支持。许多谈论自杀的人正在经历焦虑、抑郁和绝望,可能会觉得没有其他选择了。
误解:大多数自杀突然发生,无任何预警。
事实:大部分自杀行为在发生之前就已经有一些警告信号了,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方面的信号。当然也有一些自杀发生之前没有任何警告信号。但了解警告信号都有哪些且留意这些警告信号是很重要的。
误解:自杀者是决心要寻死。
事实:相反,自杀的人往往处于生与死的矛盾中。有人可能会冲动行事,比如喝农药,几天后死了,尽管他们其实想活着。在恰好合适的时间获得情感支持可以预防自杀。
误解:一旦一个人有自杀倾向,他 / 她就总会有自杀倾向。
事实:高自杀危险往往是短期的和在特定情况下发生的。尽管自杀想法可能会再出现,但它们不是永久存在的;以前有过自杀想法和自杀未遂的人也可以继续生活很长时间。
误解:只有有精神障碍的人才会轻生。
事实:自杀行为意味着强烈的不快乐,但不一定有精神障碍。很多精神障碍患者不会受到自杀行为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结束自己生命的人都有精神障碍。
误解:谈论自杀是个馊主意,会被理解为鼓励自杀。
事实:由于围绕自杀存在普遍的耻辱感,许多考虑自杀的人不知道该向谁诉说。公开讨论自杀不仅不会鼓励自杀行为,反而给了这个人其他的选择或者有时间重新考虑其决定,从而预防自杀。
自杀的初期警号
想自杀的人可能会在自杀前数天、数星期或数月有以下的征状:
表示自己一事无成、没有希望或感到绝望
感到极度挫败、羞耻或内疚
曾经写出或说出想自杀
谈及“死亡”、“离开”及在不寻常情况下说“再见”
将至爱的物品送走
避开朋友或亲人、不想和人沟通或希望独处
性格或仪容剧变
作出一些失去理性或怪异的行为
情绪反覆不定,由沮丧或低落变得异常平静开心
自杀的三级预防
自杀的干预主要在预防,预防自杀可分为三级,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一级预防主要是指预防个体自杀倾向的发展。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管理好农药、毒药、危险药品和其它危险物品,监控有自杀可能的高危人群,积极治疗自杀高危人群的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人群应付困难的技巧。
二级预防:二级预防主要是指对处于自杀边缘的个体进行危机干预。通过心理热线咨询或面对面咨询服务帮助有轻生念头的人摆脱困境,打消自杀念头。
三级预防:三级预防主要是指采取措施预防曾经有过自杀未遂的人再次发生自杀。
个体如何远离自杀风险?
培养和维护健康的亲密关系
有效的积极应对策略
有幸福感的生活方式
来源:龙虎网  编辑:于倩
南京生活圈
9月10日是教师节,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天也是“世界预防自杀日”。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更是自杀死亡的25倍。据悉,每年脑科医院能确诊两三千个青少年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当前位置: &
伤孩子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桃江都市懒人
【导读】 伤孩子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
伤孩子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桃江都市懒人(丹妈) ·
14:33你好,我是丹妈资深童书编辑&+&儿童心理咨询师每一个睿智有爱的父母都置顶了 “ 经典图画书 ”-&文 = 丹妈&-前些天我姐带她13岁的外甥女来我家做客,有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有天,姐姐让外甥女试网上新买的凉鞋,当时外甥女正在睡觉,被她妈火急火燎地喊了起来。兴许也是对新鞋没兴趣,一副懒洋洋不愿配合的样子。我姐说:“你转个身”,外甥女转身。“动动脚,合脚吗?”“还好吧。”“颜色还行吗?”“还好吧。”“款式还行吗?”“还好吧。”“要留下吗?”“随你吧。”“不喜欢也可以退的。”“随你吧。”……我姐看女儿这样敷衍她,怒火蹭地就上来了。“你是死人吗?就没有自己的主见吗?”外甥女听了,低下头不说话。“问你喜不喜欢呢?哑巴啊,说话啊。”见外甥女还是不说话,姐姐当着我们的面,狠狠地戳了下外甥女的头。“我在说你,你听到没?”外甥女狠狠地白了她妈一眼,啪地关上了房门。“你还甩脾气,教也教不好,我怎么会生出你这种蠢货?”“猪脑子,难怪读书那么差,明天就跟我死回去。”……我听得背脊发凉,这不是在教育孩子,这是在羞辱孩子见姐姐发这么大火,大伙忙劝她消消气。我觉得外甥女挺受伤的,想去安慰下她,可是从门缝里,看到她坐在床头抱着膝,倔强又委屈的脸,突然很心疼这孩子。我想到了自己也曾被我妈这样对待过。初二那年暑假,疯狂地喜欢看书,只要是书就拿回家窝在房间里看。有天从朋友那借了一本琼瑶小说,封面是一对拥抱的男女。然后被我妈发现了,她看也不看就认为那是本淫书。顿时暴怒。狠狠地骂我“犯贱”“小小年纪看这种不要脸的书”……几乎用了所有最难听的话来骂我,羞辱我。是的,是羞辱。我感到很羞愧,原来在我妈心中,我是个贱货。事情过去很久了,但那几个词却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上。长大以后,我很怕面对恋爱、面对男女关系方面的事,总有种说不出的羞耻感,好像觉得渴望恋爱是一件犯贱的事情。而且只要感情出现了状况,这种羞耻感马上就会跑出来攻击我。因为这样,也间接导致了我在恋爱过程中的坎坷波折。常被羞辱的孩子最乖,也最没自信直到我开始接触心理学治愈自己,这种羞耻感才慢慢退去。心理学说:“人类最负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愤怒,而是羞耻感。”绝大部分的负面情绪,都可以通过表达得到释放,比如悲伤时我们哭泣,愤怒时我们发泄。但羞耻感,是一种最不容易被我们承认和释放的隐秘情感。在感到羞耻时,我们会尽量减少面部神情,不希望他人觉察。它不止隐秘,还充满了破坏力。就像我,在谈感情时,明明是对方的错,我想发泄我的愤怒,但突然被某种涌起的情绪死死按住,只能自伤。那种情绪就是羞耻!我想每个家长在对孩子当众批评、语言辱骂时,无非只是希望他能在“教训”中改掉某个“笨懒蠢”的行为。却不知,我们嘴里的每一句“否定”,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止是“我这样的行为很蠢”,而是“我,就是笨懒蠢”!羞耻与内疚最大区别就在于:内疚是在说“我做了坏事”,而羞耻是“我就是坏的”。长期被指责、否定下产生的过度羞耻感,会让孩子在内心给自己搭建出一个牢笼——“我不会,我害怕自己做得不好,我不敢,我做了就会被人笑”……这个牢笼确实让孩子学会了克制、听话。但也令孩子开始对自我产生怀疑,一点点地圈死了孩子的观察力、好奇心、安全感和自信心。语言的暴力,是你送给孩子的一把屠刀常常感到羞耻的孩子情绪管理能力也特别差。为了应对语言暴力之下产生的羞耻感,他们常常会把内心对自我的苛责,外化到了外界和他人身上。对他人的批评与指责特别敏感、易怒,从而出现更多冲动的失控行为。曾经看过一个视频,印象特别深刻:青少年犯罪与童年遭受的语言暴力有很大联系“废物”“丢人”“猪脑子”“是人都比你强”……就光是一句句黑白分明的弹在屏幕上,我看着心里都是一阵阵难受,更何况是当这些孩子亲耳听见它们从自己的父母口中蹦出。是父母这一句一字的脏话,将暴力变得合理化、日常化,甚至以爱的名义被崇高化。被暴力喂养大的孩子,必将长成扭曲的模样。他手里的那把尖刀,不是刺向自己(自卑、懦弱),就是刺向别人(暴力、冲动)。别再以“爱”之名,行“害”之实爱,不应该是如此痛苦的体验,爱里应该有耐心、尊重、呵护、倾听。我们必须要承认,不是孩子骂了就能教好,而只是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方法。所有的了解与沟通、成长与对话都始于尊重。所有的恶言相向、不耐与取乐,都失于没有尊重。“教好一个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 用“温柔而坚定”去守护你的规则- 指出他的问题,但不必张扬,不贴“标签”- 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你认为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 听他说他的感受,别总以自己的角度与臆想去武断评价- 别吝啬对他的认可和称赞,记得肯定他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当他遇到问题时,站在他身后支持他而伤害孩子最深的,莫过于语言。它伤不了孩子的身,却能重伤孩子的心,甚至毁掉孩子的一生。爱孩子,就请收起自己的语言暴力,别再做一言不合就开骂的野蛮人。把自己炼成一个有修养的人,也把孩子当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丹妈碎碎念 & & &我和友人们聊天发现,不仅是我,身边很多女性朋友都在儿时遭受过母亲的语言暴力,被这种教育方式引发出羞耻感,所以变得很乖,然后这个教育效果似乎就达成了。是真的达成了吗?其实只是我们内心的伤痕别人看不见吧。我把文中的视频发给姐姐看,她看完有点尴尬地呵呵笑:“这视频假的吧?”虽是如此,但我却看到她眼里的震撼、自责和不安。她没有和女儿道歉,但是一个人在阳台呆了很久。其实语言暴力不止对孩子,对爱人,它的危害同样巨大。上周我回老家看望爸妈,因为一点小事,他们当着我的面破口大骂,肆意地发泄自己的情绪,一句句狠话,简直就像是尖刀,刺在对方身上。因为我爸今年开始犯腿痛,不能再工作,我妈攻击他:“你这个废物,现在一分钱都赚不到还好意思浪费钱......” 汗!我明明听到无数次她让我爸注意身体,别去上班,不在乎那几个钱。事后,我有点指责的口吻跟她说:“怎么能那样说爸呢?他辛苦了一辈子,这话多伤心啊。” 我妈听完,突然难过地哭了。哎!希望我们能别再伤害我们最爱的人。丹妈分享了各年龄段书单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后在后台回复 书单 看以下内容你好,我是丹妈。曾在出版社从事7年童书编辑工作,怀孕时考取儿童心理咨询师,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我的200篇原创育儿文章。桃江都市懒人(TJdslr)阅读原文 
李二狗声援老李被无视,老利嫌太丢人赶紧拉天佑坐下-尚帝传媒
巨尴尬给papi酱颁奖不仅人没来,而且音频还放不出来,难为主持人了-尚帝传媒
这对94岁的老夫妻,竟因拌嘴爆红网络,感动无数人-卓尔珠宝名表
一穿内衣就不舒服,究竟是什么原因?-OUMYCA
走红毯全程视频,好像女主播要摔成了亮点,摄像机就是照妖镜啊-尚帝传媒
希望你们不要点开看,对世界保留一点真善美……-卓尔珠宝名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少年自伤自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