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坟青砖坟上的字用什么化学药水显示?

金属铸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商业交换的发展
时间: 13:03:18
感慨:1.一个完整的名词解释都包括那几方面内容:1.1.简单介绍(比如说红山文化,开2.3.头先来一句: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2.2.时间(哪个朝代的)3.3.地点(一般4.指发现地或应用的地方等)4.4.包含内容(都发现了什么或者是干什么用的或者有什5.么特点或者有的名词需要说一下其形制等)5.5.简述历史(诸如延续年代等亦可归入6.时间范围里面去)6.6.意义(一句话概括意义及重要性)一般不一定说全,只要这几点里有的都说上且说对均可拿满分。&&&&空首布1956空首布是中国早期的金属铸币,有耸肩和平肩两种,大小不一。1956年山西省侯马出土的耸肩尖足空首布,形体较大,一般通高为1315厘米左右,每件重量13~15(含布首泥芯)在3444克之间,这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平34~44肩空首布一般体形稍小,有的上面铸有地名。金属铸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商业交换的发展,而商业交换的一般发展途径是从实物交换经一般等价物再形成为金属铸币作中介的,故中国这种最初的铸币形式多取自生产工具,空首布就是仿照农业工具镈的形式。&&&&越窑(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也称“秘色窑”。在越州境内(今浙)江余姚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鳖唇山东晋时期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甄”,许浑“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进贡瓷器动辆万件;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饕餮纹&&&&&&&&饕餮纹,青铜器常见纹饰。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故也称兽面纹。饕餮是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长的下唇。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据此,宋代的金石学家将青铜器上的动物颜面形象或以动物颜面形象为主的纹饰称之为饕餮纹。&&&&北京猿人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北京猿人大约在60万年前来到周口店,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了近40万年。到约20万年前,北京猿人才离此而去。北京猿人的颧骨较高。脑量平均,仅1532毫升。身材粗短,男性高约156厘米,女性约144厘米。腿短臂长,头部前倾。有些学者认为,当时已会制造骨角器。除狩猎外,可食的野果、嫩叶、块根,以及昆虫、鸟、蛙、蛇等小动物也是日常的食物来源。在北京猿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表明北京猿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青铜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今人谓之青铜,而古人则将这种合金称之为金,文献中所讲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色泽光亮等特点,非常适用于铸造各种器具。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百炼钢我国古代将炒钢经反复折叠锻打变形而制成的钢及其工艺。多次反复锻打可排除钢中夹杂物,减少残留夹杂物的尺寸,从而使其成分趋于均匀,组织趋于致密,细化晶粒,改善钢的性能。除“百炼”外,古代还有“五十炼”、“三十炼”、“七十二炼”、“九炼”之说。中国古代许多宝刀、宝剑都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说: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可见百炼钢是质量优良的钢。&&&&凭几&&&&&&&&古时供人们凭倚而用的一种家具,形体较窄,高度与坐身侧靠或前伏相适应。可见是供辅助用的家具。&&&&李柏文书20世纪初以来,我国西北地区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古代竹木简牍和纸帛文书,在书法史上《李柏文书》就是其中最有价值和代表意义的作品之一。它出土于新疆,共有三张纸,是一封信札的三次草稿,文稿现藏于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根据史书330可知,书写者李柏与王羲之同时代,大约生活在东晋咸和至永和年间(330—350330—年),所写的字基本上属于行书,仍带有明显的隶书笔意,笔画提按分明,尤其是第一稿,墨色较浓,笔画较粗重,隶意最多;而第二稿、第三稿的书写比较随便,连笔增多,气势更加连贯畅达,行书的特点更鲜明。《李柏文书》的出土,为研究东晋时代的书法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石家河文化(还需修改)(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为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年代距今约~4004000年。该文化出现如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在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冶铜业的出现。琢玉工艺崛起,特色鲜明,玉器有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玉蝉、玉鸟、玦、璜形器等,都属于小型玉器。邓家湾遗址的个别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达数千件之多。所塑有鸟、鸡、猪、狗、羊、虎、象、猴、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这些陶塑可能供原始巫术、祭祀活动之用,邓家湾似为专门产地,通过交换输往各地。石家河文化晚期大小墓差别悬殊。肖家屋脊一座大型土坑墓长3米多,随葬品百余件;另一座成人瓮棺中有小型玉器56件,居该文化已发现的玉器墓之首。钟祥六合大多数瓮棺内随葬玉石器及玉石料。这些表明人们以玉器为财富。一般认为,该文化已处于原始社会瓦解阶段。&&&&半坡文化约前年,仰韶文化发源于黄河中游,今陕西西安东滻河东岸半坡5000-前村。其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遗址的早期遗存为代表。现发现40余座建筑遗址。据推测,这些或圆或方的建筑,可能是母系氏族成年妇女过配偶生活的住房,住房之间散置许多储藏窖穴。半坡类型的工具用石、骨、角、陶制成,有开垦耕地、砍劈用的石斧、石锛、石铲,收割禾穗的石刀、陶刀,加工谷物的石碾、石磨盘、石磨棒等。生产以农业为主,发现粟的遗存。主要家畜是猪、狗、鸡,黄牛可能也已家养。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出土许多石、骨镞和石网坠,还有些带倒钩的鱼叉、鱼钩以及石矛。有一种制成颗粒状麻面的陶锉,可能是鞣制皮革的工具。陶器以粗质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最常见的是粗砂陶罐、小口尖底瓶和钵所组成的一套生活常用器。在圆底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22种不同的刻划符号,有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国北方重要文化遗址之一,得名于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遗址。之所以命名为“上层文化”,乃是为了与同样在夏家店垂直出现年代稍早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相区别。夏家店上层文化属晚期青铜文化,距今3000年左右,分布范围北至查干沐沦河、乌尔吉沐沦河流域,东南到凌河上游,东北至敖来河、孟克河,西南达承德地区,以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最为密集,系中华民族史上影响较大的北方少数民族东胡族所创造,被史学界称为“东胡文化”。先后出土了多为本土铸造的大量青铜器,融中原和漠北青铜文化于一体,与中原同期青铜文明互相影响、互见短长,工艺精湛,特色鲜明。&&&&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国北方的晚期文化。年代相当于公元前~前3000年。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及辽宁省朝阳地区、河北省承德地区。据,西拉木伦河以北的林西县大井遗址的数据,年代相当于商周之际;而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以南的遗存,年代都比较晚。在燕秦长城以南地带发现的遗存,都较燕秦所代表的战国时期的文明为早。该文化最早在内蒙古赤峰的红山后遗址发现,当时称为赤峰第二1960期文化。1960年在赤峰夏家店遗址发掘时,从所谓赤峰第二期文化中分析出一些不同时代与文化的遗物。为区别于以前的认识,另称之为夏家店上层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国北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最初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夏家店遗址下层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燕山山地和辽西及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年代为公元前年。夏家店下层文化所表现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工具有磨制的石铲、~前石刀和打制的石锄等。饲养牛、马、猪、狗等家畜。居址多位于沿河两岸的高地上。较大的聚落周围有石砌或夯土筑成的城墙及壕沟,聚落内的房屋从数十至百余座不等。居室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土坯、石块垒砌成的地面房。聚落附近有墓地,大甸子墓地埋有墓近千座,排列密集而有规律。墓葬的大小、随葬品的种类与数量存在差别,反映出当时居民已有贫富与等级的差异。该文化的青铜器主要是耳环、指环、杖首等小件物品,但已掌握用内外范铸造薄壁铜器的技术。另有金耳环等。居民盛行占卜习俗。陶器上彩绘各种图案,多以白色画出云纹,用红色勾勒填地,有些纹样与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相似。&&&&鸟虫书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又称虫书、鸟书、鸟篆、鱼书。是以篆书为主体的一&&&&&&&&种美术字体。开始仅在篆书笔画之外连缀一些鸟或虫的形状,后发展到以鸟虫形状代替篆书笔画。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上常用鸟虫书作纹饰。鸟虫书开始只是为了美观,后因其笔画复杂,花样繁多,难于仿造,也用它写证件,亦多用于符信印鉴。鸟虫书的字体结构随意改造,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是一个骈枝。&&&&东下冯遗址东下冯遗址位于山西省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青龙河南北两岸的台地上,是夏商时期晋南地区的典型遗址,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以东下冯类型遗存和二里岗文化时期的遗存最为重要,东下冯类型时期发现有里外两层沟槽,平面呈回字形,沟壁上发现有窑洞式房子和储藏室等。二里岗时期发现有城址。该城址内西南角发现有一组排列有序的圆形建筑。发现的遗物有陶器、骨器、铜器、石器等。东下冯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探讨夏时期晋南地区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与发展、夏商文化变迁的研究。&&&&走马楼孙吴简牍1996年考古工作者于长沙市走马楼发掘了历代古井50余口。在其中一口袋状圆井内,出土了带有三国时期孙吴纪年的简牍约10万片,包括竹简、大木简和木牍、封检和和签牌等。走马楼吴简的内容主要为地方文书档案,包括司法文书、黄簿民籍、名剌、缴纳赋税以及出入仓库的簿籍等种类。简牍的字体介于隶书、楷书、行书之间,还有一些优美的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走马楼孙吴简牍的发现,为研究三国时期吴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及相关典籍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走马楼简牍走马楼简牍是在长沙市中心的五一广场出土的一批简牍,主要包括三国吴国纪年简牍和西汉简牍。其数量超过历代简牍的总和。1996年长沙在市中心修建平和堂商业广场时,三国吴国简牍在一口井里被发现。总数量高达14万余枚,超过中.国历代简牍出土的总和.2003年位于走马楼的湖南省供销社修建综合楼,在新发掘的8号井内再次发现多枚西汉简牍。简牍总数达到1万余枚,主要是汉武帝时期的行政文书。走马楼简牍对研究吴国及西汉历史制度等有重大意义。&&&&马王堆汉墓中国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位于湖南长沙东郊。共3座。年发掘1号墓,年发掘了2号和3号墓。据墓中出土印章、2简文及《史记》和《汉书》记载,2号墓墓主是第一代侯利仓,死于汉惠帝二年(前&&&&&&&&193)3号墓墓主可能是利仓儿子、193);3第二代侯利豨,下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1168)1号墓墓主应是利仓妻子,下葬年代在文帝十二年以后数年至十几年间,其尸体至今保存完好,其墓葬形制及葬式值得研究。三座墓随葬有大量“谴策”竹简、医简、帛书、彩绘帛画和兵器、乐器、漆器等器物,其中已判明的帛书有28种、计12万余字,分为六艺类、诸子类、兵书类、数术类、方术类和地图类等,是中国考古学史上一次重大发现。这几座墓的发掘,为研究汉初的社会经济及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镇墓兽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在楚国墓葬中已发现数百件用于镇墓辟邪的木雕镇墓兽。年代从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晚期。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早期多为单头单身,战国中期的式样与数量最多,为单头单身与双头双身两大类。这一时期,镇墓兽主要以木、骨质为主,陶质极少。及至魏晋隋唐时期,镇墓兽大量流行,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五代以后,镇墓兽逐步消失。&&&&长沙窑长沙窑创始于唐代,窑址首先发现于今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故而又称铜官窑,晚唐至五代是其盛期,而衰于五代,产品以青釉为主,器物为家用寻常品,壶和罐的造型多样,其突出成就是创烧了釉下彩绘装饰新工艺。早期釉下彩为彩斑装饰,即在瓷坯上用铁或铜料涂上斑块,烧成褐斑或绿斑。也有彩斑和模印贴花装饰相结合,即以人物,狮子等模印纹样贴在罐、壶等器物上,再在这一部分涂.上褐色彩斑,经高温一次烧成.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为成熟的釉下彩绘工艺,是以铁料或铜料在坯上直接绘成图案花纹,再施青釉,经高温烧成釉下褐、绿彩,也有先在坯上刻划出纹饰轮廓线,然后在线上填绘褐绿彩,再施青釉,经高温一次烧成,这种釉下彩绘工艺对今后中国釉下彩瓷器装饰艺术以很大影响,以文字、以诗作为装饰是长沙窑瓷装饰艺术的一大特点。&&&&半坡遗址半坡遗址是一处大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仰韶文化类型。发现于陕西省西安6300市。距今6800年~6300年。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作坊区、氏族公共墓地三个部分。共发现有房址45处,围栏旧址2处,窖穴200余处,窑址6处,墓葬250处,文化堆积非常丰富。遗址墓葬区内的墓葬比较集中,按血缘关系呈一定顺序排列,葬式分屈肢葬和仰身直肢葬两种。遗址内出土的彩陶器较多,以红地黑花为主,图案有几何形和动植物形象。陶器上还有至今仍不可识读的标志符号,可能是中国早期文字的雏形。半坡遗址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它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影青瓷影青瓷也叫映青瓷,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称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所以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窗”之句,玉枕指的就是青白瓷枕。元代的青白瓷产品有的还印有“玉出昆山”和“玉出昆冈”铭款。南宋时大量生产,而且“著行海内”,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当时的影青瓷绝大部分为薄剔而成的透明飞凤等花纹。这些花纹由技艺高超的陶瓷艺人在坯体上刻制之后,以透明青釉,高温烧制而成。&&&&青花瓷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永乐宫道教宫观,奉祀吕洞宾,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原址在中国山西芮城县永乐镇。最初为吕公祠,或因吕仙传说而建。金代末年,改祠为观,后毁于火灾。元世祖中统三年,马真皇后敕令升观为宫,名大纯阳万寿宫,后又更名永乐宫。当时由全真道士宋德方住持,永乐宫渐成为全真道的大丛林。明清两代几经修建,至今存有四1959殿。1959年,永乐宫得以保存的全部建筑并壁画,依原样迁于芮城县龙泉村。永乐宫布局疏朗,中轴线上由南至北分别为山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永乐宫是现存最早的道教宫观之一,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组元代建筑,宫内保存着举世闻名的元代壁画艺术,三清殿和纯阳殿内的壁画尤为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细石器文化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距今10000——7000年。10000————7000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以细小打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石器原料主要为石髓、玛瑙、燧石等。有多角锥状石核、细长石片(石叶)、小石片等,已出现复合工具,如以小长石片嵌在骨刀上使用,并已广泛使用弓箭。峙峪文化、许家窑文化均具细石器文化的原始面貌;细石器文化繁盛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如我国最早的细&&&&&&&&石器文化发现于河南灵井、陕西大荔沙苑等地;可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甚至可以延续到铜石并用的时代。我国细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一带。细石器文化传统可能与当时人类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有关。&&&&模印拼嵌画像砖墓墓内壁面用模印画像砖拼嵌成大幅砖画的东晋南朝墓葬,分布于南京市及附近的丹阳县等地。其做法是将画像按粉本分别模印在多块砖坯上,入窑烧成砖后,再拼嵌在墓壁上。模印拼嵌砖画,是在1块单砖构成1幅图像的画像砖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到东晋末南朝初出现了由多达数十块到数百块砖构成的大幅画面。这些砖画是研究东晋南朝绘画艺术、服饰制度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里坊制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汉代的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开始是坊市分离,规格不一。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到唐代后期,在如扬州等商业城市中传统的里坊制遭到破坏。坊市结合,不在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此外夜市也逐渐兴盛。&&&&石阙中国古代用于标志建筑群入口的建筑物。常建于城池、宫殿、第宅、祠庙和陵墓之前。石阙最初是显示威严、供守望用的建筑,后逐渐演变成显示门第、区别尊卑、崇尚礼仪的装饰性建筑。石阙有单檐或重檐的正阙和单檐或重檐的子母阙两种形式。其多为仿木的石砌实体,外表刻出斗栱柱枋形象,阙身上部有人物、走兽、车马、四灵等浮雕。&&&&人殉人祭就是用人殉葬及杀人祭祀。人殉的发生同私有制的出现、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密切相关。人祭的起源还要早些。它是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愚昧无知和人格化的神灵崇拜的产物。从现有的考古材料看,中国的人殉人祭,大约出现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人殉人祭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并广泛流行,是在殷商奴隶,.制国家出现之后,盘庚迁殷以后进入鼎盛时期,用人数量达到最高峰.武丁之后又逐,,渐有所减少。两周仍有少数杀殉入葬的,总的趋势是逐渐减少,春秋末期以后,这种.野蛮的习俗已经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西汉中期以后,人殉人祭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可能已被废除。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都推行人殉人祭制度,可见人殉人祭在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带有普遍性的。&&&&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东南约30公里山中,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据文献记载,麦积山石窟自后秦时开窟造像,创建佛寺。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个朝代1500多年的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因此保存了各代洞窟194个泥塑像、石雕像7000余身,壁画平方米。塑像有浮雕、圆雕、模制影雕、壁雕四种。数以千计的塑像的大小与真人相若,以形传神,神形兼备,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馆”,对研究中国的佛教史、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都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水洞沟文化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水洞沟。曾多次发掘。水洞沟石器以硅质灰岩、石英岩和燧石为原料,可能是使用先进的间接打击法和修理台面技术生产出薄长而两测大致平行的石叶,再用它们加工成有特色的端刮器、边刮器、凹缺器和尖状器等工具。这些工具与欧洲的莫斯特文化、奥瑞纳文化的同类工具相似,因而受到研究东西文化关系的学者重视。据测定,水洞沟遗址的年代为距今38000年或34000年。从地层上看,可能比萨拉乌苏遗址稍晚。&&&&失蜡法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用蜡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古代多用于铸造具有复杂形状的铸件。中国已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禁。战国以后,失蜡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除鼎、彝外,还用于铸造印玺、乐钟、佛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贮贝器、饰件等。现代,失蜡法仍用于铸造金属铸件,称熔模铸造。&&&&朱然墓中国三国时期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当阳侯朱然的墓。位于安徽马鞍山雨山1984乡。1984年发掘。为双室砖墓,全长8.7米。墓砖上模印“富且贵,至万世”等篆书吉语及钱文。该墓虽经盗掘,仍出土随葬品140余件,绝大部分为漆木器。其中描绘宫庭生活的“宫闱宴乐图”漆案,道德礼教题材的“百里奚会故妻图”、“伯榆悲亲图”漆盘等为漆器珍品。还发现“蜀郡乍牢”漆器铭文,可据以推测漆器产地。朱然墓是迄今发掘的吴墓中等级最高的一座,对研究东吴的埋葬制度甚有价值。&&&&&&&&里耶秦简7里耶秦简是月间在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的一口古井中发掘出来的。总数达3万6千枚,多为木质。这批埋藏了2200多年的秦代简牍,共约有20余万字,字体属古隶,纪年从秦王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记事详细到月、日,十几年连续不断,内容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极大地增添和充实了秦代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对研究秦的统一和秦文化的传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也是研究秦王朝地方政权的一个标本,蕴涵着巨大的学术价值。&&&&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红山后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二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为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形陶器共存,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共存,是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饰、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建屏牛和梁的女神庙和喀左东山嘴的祭坛是其主要遗址。&&&&景德镇窑在今江西省景德镇,故称景德镇窑,实际上由数个窑口组成,故又称景德镇窑系。自五代始烧至今,有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是我国烧瓷时间最长的窑址之一。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产品以碗、盘类为主,青瓷釉色青中带灰,白瓷釉色较白。采用支烧法,碗、盘器内和底有一周长形支烧痕。以胜梅亭,湘湖为主。宋代时烧青白瓷为主,有名的湖田窑就在景德镇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盘、合、瓶、壶、罐、枕等。装饰上有刻花、划花、印花、篦划纹等技法。纹饰有龙纹、凤纹、婴戏纹、海水纹、缠枝花纹等。北宋后期在定窑的影响下,采用复烧法,提高了产量,也改进了质量,有“南定”之称。其中湖田窑的产品质量最好,釉色似湖水之淡绿,纹饰也精美。元代时开始烧青花瓷、釉里红和其他品种,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同时还继续烧制青白瓷。产品有梅瓶、玉壶春瓶、罐、碗、盘、匜、炉和高足杯等。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瓷都,青花瓷大大发展起来,被称为“国瓷”,同时还烧有釉上彩、斗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种单色釉瓷。清代时烧瓷技术大大提高,品种有青花三彩、粉彩、珐琅彩,还有各类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纹、漆、铜釉色等,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1873魏敦瑞(73~1948)&&&&&&&&1899德国解剖学家,古人类学家。1899年获德国施特拉斯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04年起在德国一些大学里任教。年,到中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并接替病故的加拿大学者步达生,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誉1936主任,继续研究北京人化石。年,在《中国古生物志》上发表了《中国猿人头骨》《中国猿人下颌骨》等一系列专著,至今仍是研究古人类特别是直立、人化石的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以后又研究过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昂栋人及华南发现的巨猿化石。&&&&西阴村遗址西阴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南部夏县西阴村东北俗称灰土岭的高地上,是以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主,兼有半坡上层、西王村三期、庙底沟二期等阶段以及商文化遗存的古文化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26年秋首次发掘,1994年再次发掘,发现史前文化庙底沟类型遗迹壕沟长近百米,为环绕古村落的防御设施,还有陶窑、灰坑、房址等。出土陶器有彩陶盆、彩陶钵、罐、釜形鼎等,还有石器刀、铲、镞、球、棒、骨器锥、镞等,以及猪、羊、鸡等动物骨骼。&&&&小河墓地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罗布沙漠中,东距楼兰古城遗址175公里,西南距阿拉干镇36公里。墓地整体由数层上下叠压的墓葬及其它遗存构成,是平缓的沙漠中突兀而起的一个椭圆形沙山。沙山高出地表7.757.75米,面积2500平方米。发掘前,沙山表面矗立着各类木柱140根,在墓地中部和,墓地的西端各有一排保存较好的大体上呈南北走向的木栅墙,以中部的木栅墙为界可将墓地分为东西两区。整个墓地犹如一只插满了筷子的馒头。最新的发掘解开了墓地西区上部两层遗存之谜:发掘墓葬33座,其中成人墓25座、儿童墓8座,获服饰保存完好的干尸15具、男性木尸1具、罕见的干尸与木尸相结合的尸体1具,发现两组重要的祭祀遗存,发掘和采集文物近千件,不少文物举世罕见。在墓地,考古人员还发现了象征男根和女阴的立木、高大的木雕人像、小型的木雕人面像;雕刻有花纹的木箭、冥弓、木祖、麻黄束、涂红牛头、蛇形木杆、木构上嵌铜片、木器上相同数目的刻划纹等等,这些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原始宗教氛围的神秘世界。&&&&和林格尔汉壁画墓中国东汉晚期的大型壁画墓。墓主不知何人。墓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新店1972子村西。年发掘。为带有斜坡墓道的穹窿顶多室砖墓,全长19.85米。墓室早年被盗,但壁画基本完好。壁画绘满全部墓壁及墓顶,共46组,总面积百余平方米,是已发现汉墓中壁画最多的。墓中还有墨书题榜240多条。壁画以出行图的形式,表现墓主从举孝廉到为郎而进入仕途,直至最后官至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画面连车列骑,冠盖相望,声势煊赫。壁画对研究东汉晚期的社会生活、庄园&&&&&&&&经济、边疆地区生产、东汉王朝与乌桓等北方民族的关系等有重要意义。&&&&湖州镜南宋湖州(今浙江吴兴)铸造的铜镜,出现于北宋后期,一直至清代仍有生产。,多作葵花形,亦有圆形和方形的。一般都素背,背上铸有商标性质铭记,如“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宋镜)“湖州薛晋侯造”(清镜)等。当时远销各地,广东、四、川、内蒙古等地都有发现。朝鲜、日本也有流传。&&&&《世说新语》中国南北朝时期记述后汉至南朝宋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南朝宋宗室临川王403444)撰,南朝梁刘峻(字孝标)注。该书原名《世说》刘义庆(~444,又名《世说新书》,以与汉代刘向《世说》(已亡佚)相别。全书原8卷,刘孝标注本分为10卷,今传本皆作3卷,分为德行、言语等36门,记述自汉末到南朝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文字质朴而意味隽永,记事记言均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对后世笔记文学有较大影响。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瑶山遗址198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浙江余杭下溪湾村。年发掘墓葬12座。瑶山为一低矮山丘,良渚时期先民在较平缓的顶部修建了方形祭坛,中央是方形红土台,四周为灰色土围沟,最外部为砾石面,外围边长约20米。祭坛废弃后用作墓地,埋有南7座、北5座两排墓葬。墓中随葬品丰富,有玉器、陶器、漆器等1050余件(组)。同列墓葬中随葬品有多寡之别,且玉琮、玉钺等礼器仅见于南列墓内,玉璜、纺轮等仅见于北列墓中,反映出墓主身分地位存在差别。这种埋在祭坛上、用成批玉礼器随葬的大墓,与良渚文化的贫乏小墓形成鲜明对比,属于原始社会向文明时代过渡阶段的社会现象。&&&&吴城遗址商代遗址,1973年发掘于中国东部江西省的清江县。属于公元前15世纪~公1973元前11世纪。吴城遗址是中国南方一处规模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遗址内发现有陶窑区、冶炼区、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广场等遗迹。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石器等遗物数千件。其中烧造考究的原始青瓷器的发现,证明了这一地区即是青瓷器的发源地之一。许多陶瓷器物上还带有刻划的文字符号。其发现,对于认识长江流域土著青铜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金涂工艺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这种技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关于金汞齐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而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本草纲目·水银条》引梁代陶弘景的话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这个记载比鎏金器物的出现晚了约八个世纪。&&&&模型明器所谓模型明器,是指汉代墓葬中常见的、一整套特点鲜明的随葬器物,主要包括仓、灶、井、风车、碓房、圈厕,院落、楼阁、田地、池塘以及家禽、家畜俑。模型明器作为汉代新兴的成套随葬品组合。其重要意义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探讨汉文化形成以及汉文化特点的一项重要内容。&&&&虞弘墓该墓于1999年7月发掘于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南,墓葬为砖砌单室墓,带斜坡墓道,墓室平面呈弧边方形,残存汉白玉石椁、八角形汉白玉石柱、石雕供养人头像等。石椁呈仿木结构的建筑形式,由椁座、椁壁、椁顶三部分组成,特别珍贵的是,在椁座和椁壁四周,雕刻有内容丰富的浮雕图案,且施以彩绘或描金。图中人物、服饰、器皿及花鸟等纹饰带有强烈的中亚民族文化色彩。该墓是迄今为止中原发现的唯一经过科学发掘,又有准确纪年的反映中亚文化的考古资料,内容丰富,保存完整。对研究北朝、隋代中西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和晋阳城的历史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号墓为陵号墓为陵,是盛唐时期皇室一种极为特殊的埋葬制度。始于唐中宗初期。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把陪葬墓称为陵,而不称墓;二是墓葬和随葬品实际上按帝王等级对待。“号墓为陵”强烈地表现出李氏集团在政治上的复辟。他们借用迁墓之事,为他们的家人平反昭雪,同时进一步打压武氏集团。由此观之,“号墓为陵”制度的出现有强烈的政治背景,因此,它的实施极短,仅有熬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这两座墓是按此制修建的。这3座壁画墓规格高于普通的陪葬墓,艺术造诣很高,反映了初唐人物画的水平。&&&&水库地震&&&&&&&&:,,水库地震:指一地区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地震,或只发生过少数微弱地震,但在兴,.建大型水库后,地震频频发生甚至发生强烈的破坏性地震.这是由于少数水库建在活,,,动断裂带上,或在活动断裂带的边缘,水库下面地质变动是内因,而水库蓄水后增加了,,.负荷,只是引起水库区发生地震的条件,一种触发因素.&&&&)沙葬(重点)(沙葬,新疆沙漠最为盛行。将死者用麻袋装好,投入流沙中,使其慢慢陷进沙子里。由于气候关系,许多尸体进入沙子里面就立即脱水,使得尸体不会腐烂,可以天然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璧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尔雅·释()()器》载:“肉(器体)倍好(穿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璧、瑗,环3种。从近年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口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今天我们习惯上把宽边小孔的圆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口径的称为环,一般不再用“瑗”这一名称。玉璧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均有大量玉璧出土,兴盛于商周时期,至此以后一直受到历代喜爱。&&&&《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作,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高24.8厘米,长528厘米。图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也为北宋商业、城市等方面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鸡冠壶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亦称“马镫壶”、“皮囊壶”。是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样式而烧制的陶或瓷壶。壶上部有鸡冠状孔鼻,故名。式样大体可分五种:扁身单孔式、扁身双孔式、扁身环梁式、圆身环梁式、矮身横梁式。其年代早晚,通常以壶身所保留的皮囊容器特点的多少来区分。&&&&解谪zhe瓶陶瓶,大致分为两式:陕西出土者,为小折沿束颈折肩斜壁小平底,肩直径与&&&&&&&&3瓶高比例约为1:3,常见者23厘米左右(折合汉尺1尺上下);河南出土者,形式略同,但比例较小,呈大腹罐形。东汉至魏晋流行,早期道教文物。瓶壁有朱书或白粉书文字,一般格式为:某年月日,为某家某人死亡所作,希望死者解除罪谪,不要打扰生人,鬼神佑助之,急急如律令等。或者绘有星图、道符,以为镇压。此类文物,不早于东汉,主要出土地为陕西、河南,四川、江苏也有出土。最晚期的,似见于敦煌魏晋墓。&&&&开成石经唐太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由艾居晦、陈玠等人用楷书分写,约用了七年时间刻成的一部石经。开成石经,唐代的十二经刻石。又称唐石经。始刻于文宗大(833)(837)和七年(833)(833),开成二年(837)(837)完成。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中国清代以前所刻石经很多,唯开成石经保存最为完好,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郭店楚简郭店楚简,又称郭店楚墓竹简,是中国湖北省沙洋县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内的1993竹简,1993年10月出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郭店楚简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简有726枚,字数有13000余个,全部为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将大量先秦书籍焚毁,而郭店楚简则幸免于,难,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利簋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1976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与《尚书·武成》《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思院978官署名。五代后梁置,旋改乾文院。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978)复置,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及彩绘装钿等器物,设监官四人,以京朝官、诸司使副、内侍、10701三班使臣充任。神宗熙宁三年()定制,以文、武臣各一人为监官。元丰()改制,归少府监。南宋初,随少府监归隶工部,置提辖及监官。西夏置,职1085掌同北宋,以文思使为长官。金朝改置文思署。明朝复称文思院,属工部都水司,主管进行舆辇、册宝、法物和各种器服所需金银犀玉、金彩绘素等装饰品之制造和&&&&&&&&供应事宜,设大使、副使领其事。清废。&&&&滇王之印9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益州郡,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并赐滇王之印。滇王之印用纯金铸成,金印重90克,印面边长2.4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蛇纽,蛇首昂起,蛇身盘血,背有鳞1956纹。汉武帝赐滇王之印后,对云南实行羁縻统治。1956年11月,云南省博物馆从滇王之印。这是云南隶属中央最早的物证。滇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中发掘出这一王金印的印章形制,根据《汉旧仪》当属列侯的规格,但却是王印,这表明滇王国.同西汉中央王朝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的内臣.&&&&营盘山文化遗址遗址位于于四川茂县营盘山,发现包括房屋基址9座、墓葬及殉人坑5座、灰坑80余个、灰沟4条、窑址及灶坑等大量新石器时代遗迹,还在遗址中西部发现一处大型的类似于广场的遗迹。而大型广场遗迹的硬土面之下发现有多座奠基性质的殉人坑,表明该遗迹在遗址的平面布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里应是举行祭祀等重大活动的场所。营盘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石器、细石器、骨器、蚌器等类遗物总数近万件。陶器以平底器和小平底器为主。石器可分为打制和磨制两种。玉器则包括环镯形器等装饰品、璧形器、仿工具及武器类的斧、穿孔刀、箭镞等。骨器包括簪、锥、针、削、箭镞等。考古队的专家们认为,这些实物资料较为清楚地揭示了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的基本面貌,可以初步建立起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距今6000至4500年间)的文化发展序列。目前基本确认营盘山遗址是岷江上游地区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之一,其周围还分布着数十处时代相近或略有差异的中小型聚落遗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遗址群。&&&&钟离城遗址8钟离城遗址。在凤阳县临淮镇东2.8公里。城址东西宽360米,南北长3804米。城垣残高3~4米,四角残高5米;基宽18米,顶宽6米,为春秋时代钟离子国故城址。东护城河尚存。城墙由黄土夯筑,厚30厘米。史书载,周代在此设方国钟离子国,春秋时位于吴楚之间,被两国反复争夺,最后归楚,直至战国末期。秦汉时在此设郡县,至唐代武德年间移治城西今临淮关。钟离城自建至弃,沿用时间长达1200多年。&&&&土偶土偶是人形土制品,日本绳纹时代的代表性遗物。早期即有发现,多数在中期以后。形态近似人形,躯体成板状,表情幼稚。东日本分布尤其密集,种类很多。&&&&&&&&一般认为土偶是女性形象。有的说法强调这与生殖和丰盈的生活有关,是宗教、咒术仪式的对象。《国策·齐策三》“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亦称神像。陆游《秋社》诗:“不须谀土偶,正可倚天公。”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墓葬中亦有发现,如安徽蚌埠双墩1号春秋大墓。&&&&镇墓瓶镇墓瓶也叫镇墓罐、斗瓶、五谷瓶,是中国古代墓葬中比较常见的随葬物,流行于东汉中后期,一直沿用到魏晋时期。镇墓瓶多陶质,个别泥质。瓶内一般装有面粉、粟粒、云母片等所谓的神药,个别的装有铅人,瓶腹文字多用朱色或墨色直接书写在腹部,镇墓文多少不等,多者百余字,少者仅数字。文字的文体和内容比较固定。一般的行文规律是竖行自右而左书写,起首注明年号、月日、干支,之后书死者乡里及姓名,再书写慰藉性语言及供死者冥用的“斗瓶五谷铅人”、“八魁九坎”等,其后是为死者祈福、解罚、约束亡灵的破除谶语,最后仿效官府文书的文体以“急急如律令”结束。&&&&十二辰俑代表地支的十二种动物俑,亦称“十二生肖俑”,多见于隋唐、五代及宋墓中。隋、唐有灰陶、红陶、青釉瓷等制品,俑的形象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人俑带生肖俑,即十二生肖俑的后足踏在人俑的双肩,前足攀在人俑的帽沿上;一种是人身生肖俑,即人俑身生肖首;另一种是人俑捧生肖,如江西进贤宋墓出土器,头戴平顶帽,额前刻一“王”字,衣着和文吏俑相同,腰束带,双手各捧一生肖。均为圆雕。四川.西昌三坡唐代墓出土的陶罐上,模印直径为3厘米的十二生肖一周,则为浮雕.&&&&江西瑞昌铜岭商周铜矿矿冶遗址遗址位于江西省瑞昌市夏坂镇,铜岭铜矿遗址是近年中国境内发现的一处重要采铜炼铜遗存,其采冶时代从商代中期延至战国早期,所揭示的遗迹有露采坑、矿井、巷道、选矿场、工棚等百余处,铜、石、竹、木、陶质采矿工具和生活用器数百件,其年代之早、保存之好、内涵之丰富,为古代矿冶遗存所罕见,它是我国冶金考古和青铜文化研究的重大发现与突破。&&&&铜绿山矿冶遗址铜绿山遗址是一处西周至汉代时期的铜矿开采与冶炼遗址,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的大冶县。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地表积存了约40万吨古代炼铜渣,是一处规模庞大,保存完好,埋藏丰富,延续时间长的古代矿冶基地。遗址内已清理出各种采矿井巷数百条,生产、生活用具上千件,还有多种形式的炼铜炉,并发现有春秋时期的炼铜炉8座。已发现的采掘工具包括木铲、木耙、木槌、铜斧、铜铸、铁锄、&&&&&&&&铁錾、船形木斗和辘轳等。铜绿山矿冶遗址的发现,对了解、研究早期古代铜矿的开采和冶炼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古代高超矿冶技术的有力见证。&&&&吴城遗址吴城遗址是中国南方一处规模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位于江西省的清江县。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遗址内发现有陶窑区、冶炼区、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广场等遗迹。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石器等遗物数千件。其中烧造考究的原始青瓷器的发现,证明了这一地区即是青瓷器的发源地之一。许多陶瓷器物上还带有刻划的文字符号。吴城遗址的发现,对于认识长江流域土著青铜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牛城遗址牛城遗址位于浙江新干大洋洲,是商周时期重要遗址,有古城墙长约3500米,面积50万平方米(有更为精确的数字是32万平方米),古城三面以水护城,北面依山筑墙,呈梯形状,在城内城外发现大量的人类居住,生产,生活的遗存,其遗址范围之广,地层堆积之厚,让我们瞩目。牛城遗址对江南考古研究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新干大洋洲出土之大量的研究有巨大的意义。&&&&《考工记》《考工记》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手工艺专著,部分的反映了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考工记》全书共七千一百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三十个工种的内容。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考工记》将商周以来积累的冶金知识归纳为“金有六齐”,这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合金配置法则,它揭示了青铜机械性能随锡含量变化的规律。&&&&辽陈国公主墓陈国公主墓是辽国王室贵族墓葬的代表,位于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的奈曼旗,是一座公主与驸马合葬的砖室墓。墓葬由墓道、天井、前室、东耳室、西耳室及主室六个部分组成,全长16.4米。墓道呈阶梯状斜坡式,墓道两侧及墓室、耳室的顶部均有彩绘图案。墓葬前室呈长方形,东、西耳室及主室平面呈圆形。墓室内还安装有门槛、门框、门扇及门楣等设施。主室内壁还有木护围墙,这是辽代王室贵族墓的一个重要特点。墓葬主室内有以五层砖砌成的长方形尸床,两具骨骸并列其上。公主与驸马全身穿有银丝网衣,头戴金冠,面覆金面具,脚穿鎏金银靴,并系有腰带。墓内壁画以契丹传统的写实风格,形象再现了墓主日常生活的情景。辽陈国公主墓的发现,为研究辽代契丹族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生活习俗及其&&&&&&&&与汉文化的交往,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李静训墓李静训墓是隋代一九岁女孩的墓葬,发现于距离唐长安城西墙内约一公里的梁家庄附近。墓制平面呈甲字形的土坑竖穴墓。墓室中露出了一具完整的石椁和一方墓志。据墓志可知,墓主是一个年仅九岁的女童,名叫李静训,字小孩,陇西成纪人,自幼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后的溺爱,一直在宫中抚养。且对为何葬在城内给予了解释。棺盖内刻有“开者即死”四字。棺内出土包括丝织品、陶器、瓷器、金银器、铜铁器、骨木漆器、陶俑及玻璃器皿等大量精美随葬品,多为其生前所用。李静训墓的发掘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批代表短暂隋代的断代标准器。其对研究隋朝丧葬制度等有很大帮助。&&&&司母戊鼎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高1.33米,口长1.10米,重达875875千克。用陶范铸造,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司母戊鼎是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甲骨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殷代(商朝)人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最详细的一条将近100字。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是商王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公元前14世纪中期~前11世纪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蓝田人蓝田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直立人。分别发现于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公王岭的蓝田人化石有头盖骨、鼻骨、右上颌骨和三颗臼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人,可能是女性。头盖骨低平,额部明显倾斜,眉脊骨粗壮,骨壁厚,脑量小,估计为780毫升,吻部向前突出,表现出较为原始的形态。在蓝田人化石&&&&&&&&的层位中发现有大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石器。加工方法为简单的锤击法,石片一般未经第二步加工即付诸使用。共生的动物群有四十一种,其中包括大熊猫、东方剑齿象、毛冠鹿,带有强烈的南方动物群的色彩。陈家窝的蓝田人化石有下颌骨,属于一个老年女性。公王岭蓝田人距今大约8075万年,陈家窝蓝田80-75人距今约53万年。&&&&大溪文化()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三峡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文化(参考:新石器时代),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包括四川省巫山县瞿塘峡南侧的大溪遗址,以及湖南湖北4400—的10多处遗址。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普遍涂上红衣,盛行圆形、长方形、新月形等戳印纹,纹饰多为红陶黑彩,如口索纹、横人字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主要器形有釜、壶、斜沿罐、小口直领罐、盆、豆、钵、圈足碗、筒形瓶、曲腹杯等。石器中有一种两侧磨刃对称的圭形石凿,非常特别,也有石斧、石锛、石刀等。大溪文化的房屋多为红烧土和竹材制成。大溪居民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遗址中发现大量稻壳标本。&&&&徐水南庄头南庄头遗址位于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村东北约2公里处,泥河湾、周口店、山顶洞等古文化遗址环绕着它,是中国北方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年左右。遗址面积约20000平方米,己发现的遗迹有5条灰沟、2座灰坑和2个用火遗迹。出土遗物丰富,种类有石磨盘、石磨棒、骨锥、骨针、种子和少量的夹砂深灰陶、夹砂红褐陶片、石片以及水沟等人类活动的足迹,另外还有鼠、鸡、狗、狼、猪、鹿等动物骨骼,其中部分骨骼有烧烤、切割的痕迹。&&&&庙底沟遗址新石器时代典型遗址,年代越公元前3900年~公元前2780年。总面积约36.236.2万平方米。遗址内包括仰韶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遗存(庙底沟二期文化)。其中,庙底沟类型文化的分布范围包括陕西关中、山西南部以及河南西部的广大地区,而且影响范围很大,是仰韶文化中最为繁盛的一个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则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后来发展成为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内出土有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等遗物。陶器以红地黑花为特点,其纹饰、造型已显示出礼器的先兆。庙底沟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解决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年代早晚及源流关系。&&&&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中期的类型,距今约年,庙底沟类型以河南、陕西、陕西&&&&&&&&为中心&&&&大坌坑遗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贝丘遗址。位於台湾省台北县八里乡,地处淡水河口。下层为大坌坑文化的代表性遗存,上层属圆山文化。大坌坑文化层陶器质地松软,以褐色砂陶为主。器腹普遍印有绳纹,口沿部分习见单缐或双缐的刻划纹,还有少量红色条带彩饰。绝大多数为圜底和平底器,圈足器较少,缺乏三足器。器形有瓮、罐、碗等,以斜沿罐和短直领罐为大宗。石器的种类也不多,有磨制的锛、镞和打制的斧、网坠等。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至今尚未发现有种植粮食作物和饲养家畜的明显迹象。圆山文化层中发现用碎石铺基的房屋遗迹,还有一座用草拌泥搭盖的半圆形低屏壁,推测是挡风烧陶的遗迹。陶器以棕灰色细砂陶为主,纹饰有锥刺纹、圆圈纹和红彩平行条纹、卵点纹,而不见绳纹。常见器形为罐、碗、壶等。石锄、台阶形脊的有段石锛、双肩石斧是较有代表性的石器。还发现一件两翼式的青铜镞。由於目前在圆山文化遗址里未发现铸铜遗迹,而这件铜镞的形制又与商、西周的相同,因此有人认为,圆山文化的青铜器当是从大陆传入的。&&&&)梁思永(~1954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梁启超次子。广东新会人。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考古学和人类学,获硕士学位。归国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积极推动中国田野考古科学水平的提高。年代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梁思50永参加过殷墟发掘工作,主持侯家庄商王陵区的大规模发掘;又首次从地层学(见考古年代学)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还发掘城子崖和两城镇遗址,对龙山文化进行综合性研究。他主持编写的《城子崖》12万字,,约全面报导年两次发掘城子崖遗址的资料及研究成果,于1934年出版,是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集。所著论文,收入《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瓦当瓦当是指屋顶筒瓦最下面一块垂下来的部分,有圆形和半圆形。它对建筑起到防护作用,同时又是一种装饰物。其起源于西周时期,完善于春秋晚期,在汉代达到鼎盛并历代沿用。瓦当主要有图案纹和文字纹两种,既有欣赏价值又有文物考古价值,对于社会历史、建筑学、文字学和考古学的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瓦当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对今天的雕刻、美术、金石、书法、文字等工作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干栏&&&&&&&&住宅建筑形式之一。又称高栏、阁栏、麻栏。分两层,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砖、石、泥等从地面砌起来的。屋顶为人字形,覆盖以树皮、茅草或陶瓦。上层住人,下层用作圈养家畜或置放农具。此种建筑可防蛇、虫、洪水、湿气等的侵害,主要分布在气候潮湿地区。古代中国南方盛行干栏式建筑,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木构建筑,是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过不少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今壮、傣、布依、侗、水等族住房建筑形式即由此发展而来。此外,西伯利亚、东南亚、美洲、大洋洲、非洲的一些地区也有干栏式建筑。&&&&封泥中国古代封缄简牍并加盖印章的泥块。当时的公文、书信多写在简牍上,为防止私拆,封发时加一检木,用绳索捆缚,在检木处系结并封以泥块,盖上印文。封发物件时也往往用此办法。其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改用红色或其他颜色的印色印在书牍上,才逐渐不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磁州窑磁州窑是我国宋代的重要窑场,是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位于今河北磁县观台镇和彭城镇地区,宋属磁州,故名。始于宋元丰年间,终于明代,产品以白瓷、黑瓷和白地釉下黑褐色彩绘瓷为主。白瓷装饰有划花、剔花、绿斑、褐斑及珍珠地划花等。其中白釉黑花最具有特色。此外,尚有绿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上红绿彩及低温黄绿、褐彩色釉瓷器,装饰技法以黑白对比为主要特点。装饰题材多取于当时普遍流行的生活情景。如马戏、熊戏、孩童钓鱼、池塘赶鸭、踢蹴球等,线条流畅,风格豪放,情趣盎然。磁州窑的釉下黑彩器上,还常见题写唐宋诗词及通俗诗句民谚作为装饰,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间色彩,在宋代民窑中别具一格。磁州窑生产的瓷器主要有瓶、罐、碗、缸、枕等日用品,也产玩具。磁州窑的瓷胎有两种:一是质地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质地粗松,呈红褐色,白釉呈奶白色,釉层均匀,无泪痕,但也有开片的。&&&&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为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扇区,共23处;较集中的有宝顶山、北山等19处。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石窟中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窟内有石刻,1999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多样的处理手法,并富于地方色彩。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峙峪文化以山西朔州桑干河上游的峙峪遗址而得名,距今约三万至一万年,遗址中除发现晚期智人的一块枕骨外,还发现二万余件石器及大量动物化石,这些石器的原料有脉石英、硅质灰岩、燧石和火成岩等,都是从当地的砂砾岩层中就地取材。智人们用它们打制规整的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等细小型石器。它对研究细小石器的特征、弓箭的使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穿孔石墨装饰品,骨制尖状器,有刻画痕迹的骨片,显示出峙峪遗址中的居民已经有了初步的文化审美意识。该文化以细小石制品为主要特征,对明确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存在着细小石器文化系统有重要作用。&&&&毛公鼎中国西周晚期宣王时期的青铜器。为贵族毛公所作的祭器。传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造型端庄稳重。颈部饰重环纹及弦纹各一道,简朴庄毛公鼎严。腹内铸有铭文32499行、499字,记述周宣王册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对其谆谆告诫,最后赐给毛公命服及车马之事,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永宁寺碑中国明代碑刻。永乐十一年()“永宁寺记”和宣德八年()“重修永宁寺记”二碑的简称。“永宁寺记”碑记述明太监亦失哈,于永乐九年赴奴儿干(今黑龙江下游特林地方)设都司衙门及两年后建永宁寺等事,内容可补《明史》之缺。碑高1.79米,正面刻汉文,背面额刻蒙古文,下刻蒙古文和女真文,内容均为正面汉文缩写。两侧上下还分书汉、藏、蒙古、女真文六字真言。“重建永宁寺记”2.06米。二碑是明初继前代管辖碑用汉文记述亦失哈再赴该地重修永宁寺事。碑高1858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及库页岛的重要物证。1858年沙俄与清1904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后,侵占碑所在地。1904年,二碑被移至海参崴博物馆,后不知下落。&&&&盟书盟书又称“载书”。古代记载盟誓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多为玉石薄片制成。春秋战国时期,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互相之间、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为政治目的常举行盟誓活动。盟书一式二份,一份藏于盟府,一份埋入地下或沉入河里,以取信于神鬼。参见“侯马盟书”。&&&&&&&&侯马盟书1965中国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65~1966在山西侯马晋城遗址出土。盟誓时间为晋定公十五年至二十三年(前497497~前489489)。共5000余件,用毛笔书写在圭形的玉石片上。字一般为朱红色,也有黑色的,字体接近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内容分作5类:①宗盟类。要求与盟人效忠盟主,一致讨伐敌对势力,是主盟人团结宗族内部的盟誓;②委质类。与盟人表示同逃亡的旧主断绝关系,并制止其重返晋国;③纳室类。与盟人表示盟誓后不再扩充奴隶、土地和财产;④诅咒类。对某些罪行加以诅咒;⑤卜筮类。为盟誓卜牲时龟卜及筮占文辞的记载,不属于正式盟书。侯马盟书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及晋国历史有重要意义。关于盟主,另有赵敬侯章和赵桓子嘉等说。&&&&侯马晋城遗址中国春秋时期晋国都城新田的遗址。位于山西侯马西北。侯马晋城由6座小城组成,其中白店、牛村、台神、平望四城相连,其东的呈王城及东北的马庄城可能是附属性小城。在牛村古城及平望古城内均发现夯土台基,可能是宫殿区。牛村古城南郊有铸铜、制陶、制石器等手工作坊遗址。其中侯马铸铜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为研究晋国铸铜工艺提供了重要资料。在呈王古城南的秦村发现春秋晚期盟誓遗址,出土了侯马盟书。在浍河以南的上马村还发现大片墓地,已发掘墓葬余座。&&&&唐大明宫遗址唐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原上,在唐代是长安城三大宫之一。从高宗时起,历朝皇帝多在此听政,是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宫墙周长约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殿、台、楼、亭等基址有40余处。宫南部为前朝,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成。含元殿系大明宫正殿,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此举行。殿基面阔十40一间、近76米,进深四间、40余米,现存高15米,充分体现了当年九天阊闾开宫殿的磅礴气势。宫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基址分布,内廷西部有朝廷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麟德殿,殿基长130余米,宽近80米。其上建有前、中、后毗连的三殿,周围绕以回廊,规模十分宏伟。&&&&)弥生时代(了解)(1884弥生时代,日本古代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其文化称弥生文化。1884年这种陶器首次在东京弥生町发现,故名。弥生时代在绳纹时代之后,古坟时代之前,约当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可分前、中、后3期。弥生文化是在绳纹文化的基础上,受到大陆(包括中国和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它首先出现于九州北部并逐渐向东发展,到了后期基本上遍及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全境。弥生时代普&&&&&&&&遍有了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开始使用铜器和铁器;原始社会开始逐渐向阶级社会过渡;与中国、朝鲜半岛交往频繁,深受大陆文化的影响。&&&&丁村遗址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襄汾县。距今12万年至距今10万年。遗址共出土有3枚丁村人的牙齿化石,2000余件丁村人打制的石器以及与丁530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5种鱼类、30多种软体动物的化石。发现的石器类型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球等,其中尤以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点。后丁村遗址为了解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提供了重被正式定名为丁村文化。要的实物资料。&&&&丁村文化1954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人类文化。1953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以来共发现化石地点14处,石器地点11处,同时发现了人类化石,计门齿2颗、1976臼齿一颗,1976年又发现婴儿顶骨一件。根据哺乳动物化石确定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丁村石器多以角页岩为原料,占总数的95%95%以左右,少量为燧石、石灰岩、玄武岩、石英、石英岩、闪长岩制成。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数量较少,其数量略少于总量的1/31/3。大部分石片均有使用痕迹,很少进行第二步加工,多以碰砧法制成。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石球等,其中厚三棱尖状器为其所特有。&&&&丁村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南5公里的汾河东岸,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3年于此发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1954年进行调查,并作重点发掘,发现了28种动物化石和2005件旧石器。特别是3枚人类牙齿化石,经鉴定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命名为“丁村人”。发掘出的石器,原料为角页岩,属石片石器系统。石器较粗糙,以直接打击法打制,六棱大尖状器最典型。由于石器有显著特点,故名为“丁村文化”,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代表。&&&&陶寺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襄汾县。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900年。陶寺遗址是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遗址内发现有房址、墓葬、陶窑、水井等遗迹和大批陶、石、铜、木等各种质料的遗物。除陶寺类型的遗存外,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迄今为止,在山西临汾盆地已发现与陶寺遗址面&&&&&&&&貌相同的遗址70余处。陶寺遗址的发现,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尧舜时代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绳纹陶器的装饰纹样之一。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陶器最常见的纹饰。其制作方法是:在陶坯制好后,待半士时,用缠有绳子的陶拍在陶坯上拍印,便留下绳纹,再入窑焙烧。&&&&岳石文化因山东平度市大泽山镇东岳石村遗址而得名。遗址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200米,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由于东岳石遗址中出土的遗物有独特的造型和风格,故被考古界称为岳石文化,并进一步证实它是东夷族所创造的一种古老文化,为研究龙山文化的去向和夏、商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永宁寺遗址中国佛寺遗址。位于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遗址内。原是一座以佛塔为中心、专516534供皇帝太后礼佛的寺院,建于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516),至永熙三年(焚毁。20世纪6080年代勘察、发掘后发现,寺院平面为长方形,四周有夯筑60~80围墙。佛塔居寺院正中,山门在塔前,正殿在塔后,三者位于中轴线上,属于中国早期寺院典型布局。佛塔原为木构,九级,是当时闻名国内外的高层建筑。今存方形塔基,四周有青石包砌,每面各设一踏道。塔基中心部位,残存木柱与土坯混筑的方形实心体,残高3.6米。其南东西三面壁上,各有5座弧形佛龛;北壁有方形柱槽,是当年用来支架木梯登塔的。&&&&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宕泉河崖壁上,(),南北长约1600米。其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一个有1600余年历史的旷世奇葩。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但目前仍保存有从十六国后期到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代洞窟492个,彩塑2415身,壁画45000多平方米,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并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其建筑、壁画和藏经洞资料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宗教、社会生活、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及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浩如烟海的珍贵资料,是人类衡有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渤海国贞慧公主墓贞惠公主是渤海国第三代王大钦茂的次女,生于公元737年,死于公元777年,终年40岁。去世后曾停柩待葬3年,于780年正式下葬于“珍陵之西原”,即现在的敦化市六顶山上渤海王室贵族坟莹地内。贞慧公主的陵墓为大型石室封土墓,现存残高1.5米。发掘出了珍贵的墓碑一方,雄雌石狮各一尊,鎏金圆帽铜钉等文物,贞惠公主的墓志碑用汗文书写:“大兴宝历孝感……法王(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第二女也)。生于深宫、绰质绝纶、温如昆峰之片玉……早受女师之教每慕曹家之风。”墓碑的文体是唐代流行的骈体文字,字型清奇、笔法流畅、文彩绮丽,在书法和文词方面都堪称稀世之珍品,墓中石狮造型雄浑生动,一派唐风,反映了那段时期吸收汉民族文化后灿烂的渤海文明。从公主的碑文中“七年(公元779年)陪葬于珍陵之西原”看,在其附近应有大钦茂之墓葬地,是否如此,尚有待于地下考古挖掘。&&&&金牛山文化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发现于辽宁营口田屯村附近的金牛山。遗址有3个发掘地点,其中A点堆积分上、下两部分,金牛山文化是指下部堆积遗A存。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A点洞穴第六层曾发现了一批人类化石和用火遗迹。人类化石有较完整的头骨、脊椎骨、肋骨、髋骨等共50余件,属一刚成年的男性个体。石器的打片、加工方法和类型都与北京人接近。在地层中发现的厚约30厘米的灰烬层中有大量兔类、鼠类和鹿类肢骨烧骨。与金牛山文化共存的动物化石有最后似剑齿虎、变种狼、中国貉、三门马、梅氏犀、肿骨大角鹿等。&&&&满城汉墓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与其妻窦绾墓,位于中国北部河北省的满城县。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满城汉墓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爵古代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上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少数爵也有单柱或无柱,还出土过罕见的方,腹的爵。爵盛行于商和西周,尤以商代最多,春秋战国时已很少见。商前期的爵为平底,二柱很短,并紧靠流折(爵体与流衔接部)商后期和西周的爵多为凸底,柱离&&&&&&&&流折较远。&&&&建窑中国宋代专烧黑釉茶盏的窑。位于今福建建阳水吉乡。由于黑釉茶盏当时称建盏,故名。1954年发现窑址11处,其中以芦花坪比较集中。1960年和1976年两次对芦花坪窑址进行复查、试掘和发掘。遗址可分3层:第一、第二层为黑瓷,第三层为青黄釉瓷,表明建窑在烧黑瓷之前曾烧青瓷。建窑的产品以碗盏为主,兔毫盏是建窑的特殊产品。宋代饮茶盛行使用黑盏,建窑产品因胎内含铁量高适合斗茶的需要而得到发展,以兔毫盏最负盛名,上至帝王、官僚、文人,下至平民无不使用。福建的建瓯、崇安、光泽、南平、福清、泉州等地大量仿烧建盏,广东、广西、浙江、江西、四川等地也出现了烧黑盏的瓷窑。&&&&石峡文化中国岭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广东曲江石峡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北江、东江的中上游地区。年代约距今四五千年。石器工具普遍磨光,有弓背两端刃?、有段石锛、有肩石锛、凿、钺和镞等。稻作农业发展程度较高,发现较丰富的粳、籼稻遗存。陶器中三足器、圈足器发达,有少量曲尺纹、漩涡纹几何印纹陶。在石峡遗址发现墓地,多数墓坑经过烧烤,均单人葬,盛行二次迁葬。迁葬墓有两套随葬品,一套是同人骨一起迁来的残破陶器,另一套是二次埋葬时新放入的。晚期大小墓差别明显,反映出贫富分化和社会已出现特殊阶层。大墓随葬品多达数十件至百余件,包括成批石器及琮、瑗、璧等贵重玉器,往往还伴放稻谷米粒作为祭奠食物。石峡文化与岭南地区土著文化明显有别,少数陶器具有良渚文化特征。与北邻的江西赣江流域樊城堆文化关系最为密切,有人将两文化并称为樊城堆-石峡文化。&&&&石峡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曲江县。年代为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700年。石峡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已揭露面积达4000平方米。遗址包括三个时期的不同文化遗存,即石峡文化层、夏商时期文化层以及夏商至西周时期以菱纹陶为代表的青铜器时代文化层。遗址内发现有房址、灰坑、陶窑、墓葬等遗存。出土有各种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遗物3000余件。石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探索中国岭南地区原始社会的解体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贝丘遗址以文化层中包含人们食余弃置的大量贝壳为显著特征的古代遗址类型。年代主&&&&&&&&要为新石器时代,有的延续得较晚。分布在沿海、内陆滨湖和临河地带,所含贝类基本上分为海生和淡水两大类。其堆积层中往往发现文化遗物、鱼骨和兽骨等,有的还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这种遗址反映出渔捞活动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考古等科学工作中通过对贝丘位置、贝类种属及其生活习性的研究,可帮助考察自然环境的变迁。中国的贝丘遗址集中分布在北起辽东半岛、南至两广及云南的东部南部诸省区。沿海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有福建闽侯昙石山、台湾台北大坌坑贝丘遗址(见昙石山文化,大坌坑文化),内陆河旁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有广西南宁邕江流域的诸贝丘遗址。&&&&圆山遗址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位于中国东南部台湾省的台北市。年代为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1100年。圆山遗址是台湾地区发现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遗址中出土有大量的贝壳、石器、陶器、玉器、骨角器以及兽鱼骨等遗物,证明这里曾经是早期先民居住、生活的地方。圆山遗址的发现,为了解台湾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石器以石头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在很长的时期内,石器在生产中占有支配地位。在考古学上,把主要使用石器的时期称为石器时代。根据石器的制作方法,可分为打制和磨制两大类。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器的制作工艺和器形都有显著的变化,因而石器的制法和器形,常常成为判断遗迹年代或文化性质的重要标尺。&&&&悬棺葬悬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其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及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太平御览》,,一千卷,宋李昉等受宋太宗命而编,此书是北宋前期官修四大书之一。书分50门,每门下又分若干子目,共4558个子目,子目下按时代先后排列资料,皆先具书名,次录原文。从研究唐代历史的角度看,此书的价值主要有:1)可勾稽久已(1.2佚失的唐代史料.(2)因为此书类目全,资料多,可利用来研究唐代服饰、饮食、&&&&&&&&器物,往往一检即得。因而对研究唐代历史有极大价值。&&&&《韩熙载夜宴图》五代时南唐画家顾闳中作。后主李煜欲用韩熙载为相,派画院画家顾闳中、周文矩夜至其家,窥看他与门生宾客夜宴情景,绘成此图。会画分五段。分别画出韩熙载与其宾客舞伎们听琴、观舞、休息、调笔等情节。夜宴睥人在静听演奏琵琶,有坐有立,有的侧耳,有的倾身,有的回眸,有的抱膝,都集中在“听”字上。韩熙载眉尖耸起,注视着演奏着,在沉醉中又显露出忧郁之情。全画运笔精熟,色彩绚丽,显示出画家杰出的写实能力和五代人物画的水平。&&&&1909苏秉琦(~1934中国考古学家。日生于河北高阳。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年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49年至今任中1952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考古教研791983室主任。1979年后先后当选为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和理事长。1983年任命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1934年起苏秉琦曾在陕西关中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宝鸡斗鸡台墓地。50年代后参50加辉县发掘,并先后主持洛阳中州路,邯郸涧沟、龟台,洛阳王湾,陕西泉护村、元君庙(见元君庙墓地)的考古发掘。他一贯重视考古人员的培养和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在中国第一个考古专业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主持工作30年,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并亲自授课,培养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考古学家。是中国较早()注意类型学(见考古年代学)的运用,并在这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他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考古学体系,提出区系文化类型理论及重建中国史前史与古代历史的意见,对全国考古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著作有《瓦鬲之研究》、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和《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俑中国古代随葬用的偶人。象征殉葬的人。初见于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交替、人殉废止的东周时期,盛行于秦汉至隋唐时期,宋以后逐渐衰落。质料以木、陶制品为多,也有瓷、石、金属或纸制品。种类有奴仆俑、舞乐百戏俑、士兵俑、官吏俑、仪仗俑等。往往附有鞍马、牛车、兵器、工具、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已知4最早的俑,见于山西长子县牛家坡7号墓,属春秋晚期,墓中有3个殉人、4件木俑。其次是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墓,属春秋战国之际,墓中有20个殉人、多组陶俑。这种殉人和俑共出于同一墓中的现象,说明当时还处于用俑随葬的开始阶段。秦汉时期陶俑、木俑盛行。秦始皇陵兵马俑随葬数千件与真人等高,象征军队的陶俑是最突出的例子。汉阳陵俑坑、咸阳杨家湾汉墓、徐州兵马俑坑也都有成千陶俑随葬。东汉墓中常见各种庖厨俑、奴仆俑、舞乐百戏俑和武装部曲俑。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流行人马都披铠甲的甲骑具装俑,南方开始出现青瓷俑,一般做成步&&&&&&&&兵、属吏或侍仆的形象。唐俑以施三彩的牵马俑、女仆俑和甲胄武士装的镇墓俑为多(见唐三彩)。北宋以后,民间流行焚烧纸人祭奠,原有的陶木俑随葬习俗渐趋衰落。但元明时期的一些王公官员墓,仍用大批陶木质的仪仗俑群随葬。&&&&三体石经。三国时期魏政权正始二年(241年)刻石,今存文11行110字,古篆、小篆与241隶书三种书体刻同文。三体石经于史籍中原称“三字石经”,后称“魏石经”或“正始三体石经”,是以《尚书》《春秋》《左传》为内容的石刻。刊刻石经的主要目、、的是“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墉故事,太学有石经古文先儒典训”,以弘儒训,以重儒教。此外,石经文字有校正文献内容与文字、书体之功用,《魏书·列传术艺》载:“又建《三字石经》于汉碑之西,其文蔚炳,三体复宣。校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又《列传·游明根刘芳》记:“昔汉世造三字石经于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质焉。”此块刻石存文古篆36字,小篆39字,隶书35字,铭文为《尚书·周书·君奭》内容。三体石经遗存的文字与其书体至今仍是研究文字与书法的珍贵实物资料。&&&&夏商周年表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弥补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根据这份年表,我国的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年表还排出了西周10王具体在位年,排出了商代后期从盘庚到帝辛纣)(的12王大致在位年。&&&&武官村大墓在安阳殷墟已发掘的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面积340平方米,容积方米,此墓早年几经盗掘,但仍残留不少器物,1950年进行了科学发掘,这是一座“中”字形墓,南北各有一条墓道,南墓道长15.615.6、宽5.76.3米,中间作“品”5.7~6.3字形排列3个长条形马坑,各埋马4匹,此外还有1个跪葬人。此墓道长15米、宽5.2米,也呈“品”字形排列3个马坑。共杀埋了16匹马,在靠近西南侧马坑旁,还有1坑,埋了2个人。墓室为平面长方形,上口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自口至底深7.2米。墓室正中是椁室,棺椁和墓主人尸骨早已不存,椁室四周二层台上排列有大批殉葬人,东侧为17人,多为男性,西侧为24人,多为女性。她们都是全躯,有的还有木棺和随葬品,可能是墓主人的亲信、侍从和姬妾等人。椁室底0.8部中央有一个长1米、宽0.8米的腰坑,坑内埋1名持铜戈的人,以上共计45人殉葬。在墓室上的填土中发现34个人头,总起来武官村大墓中殉葬人有79名之多。&&&&&&&&()仰韶文化(虽然简单然五脏俱全,可参考总结压缩长点的名词解释)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名。主要1921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在公元前年间,属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生5000-前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居多。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阿房宫遗址阿房宫是秦都咸阳上林苑内的朝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末项羽入关后被焚烧。遗址位于西安市三桥镇南一带,面积约8平方分里。遗址内已发现阿房宫前殿,上天台,北阙门等夯土台或基址19处。前殿遗址的夯土台东西长1320米,南北宽420米,高7-9米,台上发现石础,陶水管道貌岸然,并散布大量板瓦,筒瓦,瓦当,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夯土建筑台基。前殿东北的上天台遗址,存有高15米的夯土台,台周地下的夯土基址面积达5万平方米。近年,在前殿西侧,还发现了三层台式和长廊式的大型建筑基址。遗址的遗物,以铺地砖,空心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为主,砖瓦上多有陶文。还出土有铜,陶生活用品,货币等。&&&&手斧旧石器时代初期原始人类用以挖掘、砍斫的工具。多为一端尖锐、一端钝厚的扁桃形器,由原始人打击石核边缘而成。&&&&土墩墓古代墓葬形式之一。西周至春秋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特点: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坟埋葬。随葬品多为印纹陶器、原始瓷器和带地方特征的青铜器。研究者多认为是吴越文化的葬俗。土墩墓是先在地面堆筑成高大的土堆,然后再在其上挖造墓穴。土墩墓是适应南方多河流湖、地下水位较浅的条件,主要流行于长江下游太湖周边地区的良渚文化中。良渚文化有6060%左右的遗址属所谓的“土墩遗址,这种土墩系人工堆造而成,一般高约六米,也有少数高度在两米左右。许多土墩上发现有由祭坛和墓葬组合而成的所谓祭坛墓地,由以早期的赵陵山、张陵山,中期的瑶山和反山,晚期的寺墩和福泉山最为典型。浙江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的反山遗址,是一座高约5米,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30米的人工堆筑的土墩,墩上发掘清理了7座良渚文化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发现的是良渚文化时期的居民,在当地崧泽文化遗址和墓地的高地上面,专为建造墓地而堆筑起土墩,其上共发现10座墓,在早期文化层内发现3座平地堆土掩埋的墓葬,可能是菘泽文化葬俗的遗风。其余7座墓均发现于晚期人工堆筑.,,土墩之上.由此推测,堆土墓和土墩墓在长江下游一带先后出现,他们之间可能有承袭、演变关系。&&&&&&&&编钟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打击乐器,钟在古代“八音”分类法中属金部,成组的钟称为编钟。因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所以也有“歌钟”之称。它是依钟的大小不同而有次序地悬挂在木制钟架,多为青铜制造,也有石制和陶制,钟柄空心与钟体内腔相通,钟体饰有兽面条纹或花纹。用木棰敲击发音,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诗经》中有“鼓钟钦钦,鼓瑟鼓琴”之句。编钟出现在商代,兴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自宋以来渐渐衰退。其最著名的发现便是湖北曾侯乙墓的编钟。&&&&曾侯乙编钟中国战国早期的曾国青铜乐钟。1978年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出土。因有“曾1978侯乙”铭文而得名。包括甬钟45件,钮钟19件,及楚惠王所赠鏄钟1件,共计65件。按形制不同,以大小及音的高低为序组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3层钟架上。钟架平面作曲尺形,全长10.79米,高2.67米,表面髹漆彩绘,架旁有漆木锤8个、漆木棒2根。钟上均有篆体字铭,除“曾侯乙”铭外,还有标音铭文及乐律铭文。经实测,每钟都能敲出两个乐音,音律曾侯乙编钟准确,音色优美。总音域包括5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备。迄今仍可演奏出各种曲调。该编钟设计精巧,工艺水平极高,是研究先秦音乐史与青铜铸造工艺的珍品。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陶衣把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层薄薄的色浆。颜色有白、红和灰等。这种色浆,在陶瓷工艺技术上称“陶衣”,也叫“化妆土”、“装饰土”、“护胎釉”。陶衣作用大体有三种:一、美化胎面,起装饰作用;二、避免坯胎大量吸收釉水和烧裂;三、填补坯胎气孔。&&&&瓮棺葬古代以瓮、罐一类陶器作葬具的墓葬形式。多见于史前时代。常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但日本在绳纹时代和弥生时代有成人瓮棺葬。欧洲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一些文化,还盛行以瓮棺盛放骨灰。中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常有儿童瓮棺葬,2或3件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多数埋在居住区内房屋附近或室内居住面一般用下,也有专门的儿童瓮棺葬墓地。有人将洗骨葬和火葬的葬具称作藏骨器或骨灰瓮,以区别于一般瓮棺。&&&&&&&&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遗址内分布着许多史前时期与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址,诸如从庙底沟时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种类型,其中以齐家文化遗址分布最多最广。遗址中心区4外围有一条壕沟,沟宽10米、深3~4米,沟环绕成长方形,长600米、宽200米,其内有成排的半地穴房址。己发掘3座的地面、四壁用白灰抹平,正中一个圆形灶14坑,房内有2~14人,曲肢,有的怀中抱小孩。房内还出土陶、石、玉器及玉器半成品、玉料等。还发现了壁炉、广场、玉器等大量揭示史前文明的线索与文物。这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珍贵文物,对于研究西北地区先民的居住环境、玉文化的发4000展、4000年前中国的灾难现象和探讨史前文明历程具有重要价值。&&&&石片石器指从石块上打下的石片经过加工而或的石器。如刮削器、尖状器等,通常具有兵器初工具双重作用。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生产和作战的主要器具。刮削器是在石片的一边或多边加工。由于刃部的加工部位以及形式的不同,有短刮削器、长刮削器、圆刮削器、刃刮削器等。尖状器是沿石片相邻的边加工成锐尖,以利于刺割。其他像桂叶顺、矛头和镞等武器的出现时间稍晚,大都是从两面细致加工,也属于这一类器形的范畴。雕刻器系在石片尖端打成垂直的短刃,可用来雕刻骨角器及其艺术品。两端器出自砸击法的石片,两端的打击的痕迹,为北京人文化的典型遗物。此外,在石片两侧打缺口的粗糙石刀,则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收割工具。&&&&郑韩故城遗址东周时期郑国和韩国的都城,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新郑市。年代为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230年。郑韩故城是东周时期郑国和韩国的都城。城址的平面分布极不规则,城墙周长约19公里,大部分至今保存完好,最高处可达18米。城的中部有隔墙,将故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为宫城,发现有大型的夯土基址。东城为廓城,发现有铸铜作坊、制骨作坊、铸铁作坊等遗迹,出土了大量铁器、陶范等遗物。郑韩故城的发现,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的历史及其都城形制提供了重要资料。&&&&郫pi县古城位于郫县古城镇(俗称马街),是成都平原多处史前城址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古城遗址。遗址长约650米,宽约500米,总面积32万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1996年古城遗址与成都平原其它吏前城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7年大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坟 十字 青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