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儿童在2岁时,大脑摔碎了,还有救吗成交通性脑积水不及时治疗,在成长过程中儿童调皮,把手给她捆起来。

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重型颅脑创伤后脑积水48例临床分析
作者:苏杭&冯裕董&郭希高
【关键词】&
颅脑创伤 脑积水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创伤后脑积水的成因及治疗。方法 对本科1997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积水48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采用的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入院时GCS评分3~8分,急性脑积水22例,先行脑室外引流术18例,直至脑脊液(CSF)廓清,拔除外引流管后又出现脑积水。慢性脑积水26例。48例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简称V-P分流术)。术后按Salmon标准评定:3级(基本恢复正常)12例,2级(明显好转)20例,1级(轻度改变)5例,0级(无变化)9例,-2级(死亡)2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颅脑损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内积血是引起创伤性脑积水的主要原因,及时复查CT明确诊断,并采取适当的手术治疗是改善创伤性脑积水病人预后的关键。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积水 脑室-腹腔分流术
A clinical analysis on48cases of hydrocephalus following
&severe cranial injuries
Su Hang,Feng Yudong,Guo Xigao
Deptartment of Neurosurgery of Shun-De Municipal first People’s Hospital,Guangdong5283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pathogeny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rapy of the hydrocephalus following severe cranial injuries.Methods In48cases suffered from severe cranial injury complicated with hydroˉcephalus,admitted our department from Jan1997to Dec2002,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imaging changes,and treatˉing method and effectiveness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In the time of just admitting,GCS scored3―8.In22cases of acute hydrocephalus,external drainage of the ventricle of brain at first was in18cases,but till CSF beˉcame clear and after the external drainage tube was pulled out,the hydrocephalus might recurred again.There were chronic hydrocephalus in26cases.Ventriculo-abdominal cavity shunts were carried out in48cases.After operation,according to salmon standard,assessments were:third grade(restored basically)in12second grade(improved obviously)in20first grade(improved slightly)in50grade(No change)in9-2grade(died),in2cases,the cause of death was multiple organ function failure mostly.Conclusion The main causes of traumatic hydrocephalus wer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eneephali and hematocele of ventricle cerebra.Repeated CT examinaˉtions to define the diagnosis and taking suitable surgical treatment are of crucial importance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traumatic hydrocephalus.
Key words cranial injury hydrocephalus encephaloventricle-abdominal cavityshunt
严重脑创伤患者易发生外伤性脑积水,急性脑积水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脑挫裂伤往往伴发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积血,对这类病人,必须高度警惕并发脑积水的可能性。我院自1997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86例,其中48例并发脑积水,现对其临床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患者,男32例,女16例,年龄16~66岁,平均41岁。损伤原因:车祸伤32例,坠落伤12例,打击伤4例。入院时GCS评分3~8分,单纯脑挫裂伤8例,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1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4例,脑室出血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脑内血肿并破入脑室4例,创伤后发生颅内感染者2例。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28例,2周内发生脑积水22例,脑室内测压增高,CSF呈血性多见;3~6周发生脑积水18例,2~6月6例,6~12月2例,腰穿或脑室内测压大多正常,脑脊液蛋白含量早期多增高。48例均在CSF廓清后行V-P分流术。
1.2 临床表现 (1)急性外伤性脑积水:呈进行性颅内压增高,伤后持续性昏迷,虽经手术清除血肿、脑挫裂坏死组织及脱水治疗,意识一度好转又加深,减压窗可出现脑膨隆。(2)慢性脑积水:病人表现为精神症状,运动(步态)障碍及尿失禁,可出现淡漠、情绪不稳、痴呆、步态不稳、共济失调、震颤性麻痹等,部分呈浅昏迷持续数月时间。
1.3 影像学表现 (1)头颅CT检查显示,脑室系统扩大,以侧脑室前角最为显著,第三脑室及颞角亦可扩大;侧脑室周围特别是前角有明显的低密度区;脑室扩大甚于脑池扩大;脑沟正常或消失,脑回无萎缩;去骨瓣减压侧侧脑室扩大明显,甚至穿通畸形,两侧侧脑室胼胝体角<120°。(2)放射性核素脑池造影:可有核素自脑池到脑室返流,脑室系统显影而蛛网膜下腔不显影,说明CSF循环与吸收发生障碍。
本组48例患者均行V-P分流术,术后2周复查头颅CT,脑室明显缩小者37例,意识明显好转32例,意识障碍轻度改善5例,无变化9例,2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重型脑创伤后继发性脑积水临床上较为常见,是影响脑外伤死亡率和病残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越来越受到神经外科医生的重视,发生率为1.3%~8% [1] 。Foroglou [2] 认为:凡脑外伤后昏迷持续1周以上者,继发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可高达90%。创伤性脑积水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脑积水多发生于伤后数小时至2周内,病情急骤、凶险,预后较差。伤后2周内发生者多表现为伤后持久性昏迷不醒,或病情稳定后突然意识障碍程度加深,伴颅内压增高表现,去骨瓣减压者,骨穿膨隆,或出现难以解释的神经系统障碍加重。往往要先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排除血性和蛋白含量高之CSF。慢性脑积水多见于伤后3~6周,或迟至6~12个月,1年以上者少见,多为交通性脑积水,多表现为正常颅内压脑积水(NPH),其发生机理是由于早期颅内压增高致使脑室扩大,当压力升高脑室扩大到一定程度,压力逐渐下降,扩大的脑室与颅内压之间重新建立新的平衡而出现代偿状态,当颅内压降至正常范围,而脑室仍持续扩大,从而形成正常压力脑积水 [3] ,与去骨瓣减压增加颅腔容积有关。其临床表现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伤后持续浅昏迷数月,易误诊为迁延性昏迷或植物人;另一种是以严重精神症状为主,或出现智力障碍、行走不稳、尿失禁等三联征,其原因是脑积水时侧脑室扩大程度大于第三、四脑室,而且额角最易扩张,从而使大脑前动脉及其分支在胼胝体上方受压,导致该血管所支配的额区和旁中央小叶的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引起相应的症状 [4] ,故凡严重脑创伤后持久昏迷不醒,或苏醒后意识又无端恶化,伴颅内压增高表现,或神经系统障碍加重而难以解释的原因时,或出现三联征时,即应疑及脑积水的可能。头颅CT检查示脑室系统均匀扩大伴脑室周围尤其是额角周围低密度区(戴帽现象)即易确诊为创伤后脑积水 [5] 。
引起创伤性脑积水的主要原因:(1)脑挫裂伤、脑内血肿、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组有36例均发生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内积血的血块阻塞CSF循环通路,易发生于中脑导水管开口、第四脑室出口及基底池,或侧脑室、三脑室受压变形,影响CSF循环,蛛网膜绒毛被血性CSF的红细胞堵塞而妨碍CSF的吸收,引起急性脑积水,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如不及时处理,患者会因脑疝而死亡,故一旦确诊,宜及早行CSF外引流术,以期放出血性CSF。外引流术有利于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血流量、缓解神经症状、防止脑膜增厚、减少随后发生慢性脑积水的机会 [6] 。随后,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刺激脑膜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而形成粘连,以及红细胞溶解后CSF中蛋白含量的明显增高、脑挫裂伤坏死组织的碎解产物,均可影响蛛网膜颗粒的吸收功能,从而使CSF的循环和吸收受阻,形成交通性脑积水,脑萎缩加重而进行性痴呆。病理切片见蛛网膜增厚纤维性变、室管膜增厚及脑室周围脱髓鞘现象 [7] 。病程越久,预后越差,故CT一旦确诊,宜及早行V-P分流术。(2)外伤后引起的颅内感染:本组2例发生颅内感染,均为开放性颅脑损伤引起。炎症刺激可引起脑膜粘连、增厚,多见于导水管、枕大池、脑底部及环池,脑室炎可引起脑室内粘连及隔膜形成,阻塞CSF循环通路。(3)去骨瓣减压术:本组28例行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去骨瓣减压术虽然不能逆转原发性脑损伤,但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颅内高压患者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术后局部脑膨出、移位,脑实质内水分流向紊乱,手术创面渗血入蛛网膜下腔等,导致CSF循环受阻,从而伴发脑积水亦时有发生。 因此,为了降低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的发生率及病残率,我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防治:(1)术中彻底止血外,还要彻底清除失活、坏死变黑的脑组织,尤其颅底部的血肿及挫裂碎烂的脑组织,用盐水反复清洗颅底及脑池、脑裂、脑沟处的积血,或行颅底脑引流,使残留的蛛网膜下腔积血在术后及早得到清除,及早行脑室外引流术,或每天行1~2次腰穿,或腰大池引流术,释放出血性CSF,减少脑积水的发生。(2)严格掌握去大骨瓣减压术的适应证,虽然去骨瓣减压术能缓解颅内高压,但其缺点是创伤大、费时间,颅骨缺损大,破坏了颅腔的生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小儿脑性瘫痪189例脑电图性放电分析
作者:郑志英
【关键词】& 脑性瘫痪;脑电图;癫;性放电;儿童
  关键词& 脑性瘫痪;脑电图;癫;性放电;儿童
&&& 脑的结构完整及功能的完善,是一切心理生理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脑性瘫痪(脑瘫)以运动及姿势异常为诊断要点在本质上属脑组织非进行性病变的脑损伤。脑损伤是指在生产前或新生儿及幼儿时期多种原因导致中枢神经损害和发育缺陷。任何因素影响到脑结构的完整及功能的完善均会引起智力及功能的改变,脑电图检查对了解脑功能状况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年我们对468例临床诊断为脑瘫的患儿行脑电图检查,发现有性放电的189例,占40%。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9例患儿均为临床诊断为脑瘫,脑电图出现性放电者,男118例,女71例。男∶女为1.7∶1,男多于女。年龄:3个月~(岁)31例;1~(岁)43例;2~(岁)55例;3~7(岁)60例。出生史:早产13例,窒息28例,难产15例,剖宫产28例,钳产13例,过期产8例,颅内出血31例,缺氧缺血性脑病(HIE)46例,核黄疸7例。CT异常者168例(额、沟、凹、室的异常)。MR脑形态改变95例(脑形态改变)。
  1.2& 临床表现& 本组189例患者中表现为易惊78例,发育迟缓80例,智力低下101例,痉挛性瘫110例,偏瘫32例,截瘫10例,肌张力低下20例,肌张力增高43例。伴有抽搐168例。多数患儿有多个症状及并发症。
  1.3& 检查方法& 189例均按国际标准10-20法按放头皮电极,使用丹迪PL270无纸32道脑电图仪,采用单极双导,全部患儿均在自然入睡下描记。描记时间>20min。
  1.4& 脑电图诊断标准& 按照黄远桂主编《临床脑电图学》,JOHN.R.HUGHES《临床实用脑电图学》,日本福山幸夫《小儿实用脑电图学》中的诊断标准。
  2& 结果
  脑电图表现尖波189例,尖慢综合波189例,棘波157例,棘慢综合波157例,多棘慢综合波106例。其中额区86例,中央区72例,顶区63例,枕区91例,颞区85例,全脑123例。部分患儿同时有多个部位、多种形式的性放电。
  3& 讨论
  脑瘫癫发作的惊厥发生率比较高,有报道少的14%,最高的可达到70%。从脑瘫的病型和原因方面看,癫并发率相当不同,其中由后天原因而致者比例更高。在痉挛型四肢瘫中,越是重症,并发率越高,有不少婴儿早期即有发作[1]。小儿的脑发育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成熟。从胎儿期,出生后至青春期,随着脑重量的增加,脑发育的完善和脑功能的分化,脑电活动亦呈现逐渐发展的过程。脑瘫本质上属于脑损伤,由于脑波的起源及节律性决定于:①顶树突电位;②神经元反馈回路;③丘脑、皮层反馈回路;④脑干网状结构及脑波的影响等因素。小儿神经解剖生理发育的特点:从胎儿、新生儿到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该时期脑波变化的特点。胎儿期脊髓发育早,胎儿第四个月,大脑表面平滑,脑沟、脑回不显。胎儿5个月侧裂、距状裂,胼胝体隐约可见。胎儿7个月一切主要脑沟大致存在。大脑皮质在胎儿前4个月尚未分化,神经纤维和髓鞘缺如,到胎儿后期,大脑皮层6层神经细胞已可看清,但神经细胞本身尚未明确分化。故脑皮质,白质区尚属不明显,新生儿由于大脑皮质、锥体束、纹状体尚未充分发育,其运动机能主要由间脑,视丘苍白球(古纹状体)来调节[2]。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由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运动障碍的姿势异常。尽管临床症状可随年龄增长,脑的发育和成熟而变化,但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却是固定不变的,它不是独立疾病,而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所遗留的残留病变,且破坏了脑波的起源及节律性,出现小儿脑波不符或异于该年龄的脑波标准的脑波及病理。其病理变化没有固定表现,在不同的脑瘫患儿中均有可能存在,如大脑广泛萎缩,皮质下白质囊腔形成,脑软化、脑瘢痕、脑积水及皮质变薄等。由于脑瘫的病变复杂、多样,因此不同的病例表现不完全一致,痉挛性四肢瘫典型的多见于严重的HIE并发有先天性畸形。因人体运动动能最高中枢在大脑皮质锥体细胞,其传出纤维组成锥体束,逐渐集中于内囊部位,通过脑干腹侧向下延伸,于延脑锥体部交叉到脊髓,将兴奋传到脊髓前角细胞,最后传到神经末稍突触,把动作电位传递到全身骨骼肌,以完成各种复杂、精细的随意运动[3]。如果上述通路的任何部位出现病变,均会形成神经源性瘫痪。脑瘫患儿往往表现有多种功能障碍,症状以运动障碍为主,精神发育迟滞(MB)多属于认知功能障碍范畴,癫呈痉挛性发作;行为异常(MBD)表现为情绪障碍。表现形式:①单纯性脑瘫;②脑瘫+MB;③脑瘫+癫;④脑瘫+MB+癫;⑤脑瘫+MB+MBD;⑥脑瘫+癫+MBD;⑦脑瘫+MB+癫+MBD[4]。本组患者脑电图有性放电的189例,占40%,有癫发作的124例,占60%。由于出现了与年龄不符或异常的脑波,有学者[4]认为约80%脑瘫患儿有脑电图异常,其中偏瘫的脑电图异常率更高但有脑电图异常者不一定有癫发作,而有癫发作史者脑电图也不一定有异常。一般来说脑电图是脑细胞功能的最直接反映,由于描记时间的关系有一定的限度。对于脑瘫早期诊断,脑电图检查不失为一种客观检查诊断的方法,脑瘫患儿脑电图无特异性改变可有慢波化倾向、左右差异、异常的快波,低波幅为主的基本节律等,及以尖波、棘波、高波幅振发性慢波群为主的发作性节律异常,如高波幅纺锤波、手套波等。脑电图改变与病因:慢波节律异常与生后窒息,难产等有关,临床多见于痉挛;强直型脑性瘫痪,此种异常是脑性瘫痪患儿大脑发育落后或大脑皮层存在器质性改变的标志;左右差对于推测病灶有价值,与痉挛型偏瘫关系密切;异常的快波与特定的病因无关。痉挛型出现率较低,手足徐动型较高;低波幅与核黄疸、早产有关,代表了皮层下损害,是手足徐动型的主要脑电图表现。发作波在窒息所致脑瘫出现率最高,多见于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少见。脑瘫患儿智能发育正常者很少见;有智能障碍者则棘波、尖波的频率出现较高。脑瘫患儿并发癫异常率为60%~90%。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无癫发作而脑电检出有棘波、尖波、尖慢综合波者。痉挛型脑瘫患儿出现棘波、尖波、尖慢综合波频率高。对于脑瘫患儿有癫发作而无脑电图异常者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无癫发作而脑电图异常者也应密切观察。有学者认为,约有80%脑瘫患儿有脑电图异常表现,其中偏瘫的脑电图异常率更高,因此对脑瘫患儿宜定期进行脑电图检查是必要的,以便监测脑瘫患儿是否并发癫,对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4& 参考文献&   [1]& 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 陈国田,曹起龙.简明神经电生理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 王清江,郑之卿.临床小儿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74&   [4]& 历牛,水泉祥.小儿脑瘫[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广东省广州市儿童医院&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B超诊断脑包虫2例--《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5年01期
B超诊断脑包虫2例
【摘要】:B超诊断脑包虫2例新疆伊宁市州友谊医院超声科方祖伦例1男,4岁,哈萨克族,生活在牧区。患儿昏迷、抽搐、颈项强直、发烧、频繁呕吐两周,脑脊液化验:外观呈血性,蛋白阳性,葡萄糖阴性,白细胞数212个/mm3,金葡菌阳性。B超检查:在患儿颅内额颞部探及10...
【作者单位】:
【分类号】:R532.3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达夫;张致陵;印曙瑛;徐立敏;吕永泉;郭怀荣;;[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1982年01期
时广珍;;[J];中华护理杂志;1983年06期
邓连勇;王珊中;淡新民;史有仓;;[J];现代医学;1983年06期
吴希康;莫永灼;;[J];农垦医学;1983年03期
崔自强;史星坦;;[J];青海医药杂志;1984年01期
刘全生,施建新;[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86年04期
徐碧仙;[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86年04期
鲍吉光,臧人和;[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6年01期
张国恒;[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87年03期
邓君碧;朱淑华;;[J];川北医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代解杰;高家红;唐东红;杨增全;;[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刘春兰;;[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李满玉;薛琴;钟友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影像学分会、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兽医影像分科会、中国声学学会生物医学超声工程分会兽医超声学术组第七次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熊惠军;;[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影像学分会、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兽医影像分科会、中国声学学会生物医学超声工程分会兽医超声学术组第七次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仉晓虹;;[A];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大会学术报告[C];2001年
钱晓芹;张剑;;[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王怀禄;孙厚坦;刘俊娥;程瑞萍;付晓燕;郑瑛;常虹;曹敏丽;吕建红;;[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田峰;赵霞;史启铎;王文成;马腾骧;;[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苏纯;赵贵英;;[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张铁军;王世奇;赵智勇;;[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江苏科技报;2002年
王海蕴;[N];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
阎红;[N];健康报;2003年
董志飞;[N];健康报;2003年
本报记者 王纯;[N];健康时报;2003年
王先龙;[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吴国健;[N];大众卫生报;2004年
冯莉菲;[N];大众卫生报;2004年
王跃芳 夏志军 陈茂梁;[N];健康报;2004年
杨林;[N];江西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芮雪芳;[D];浙江大学;2001年
匡仁锐;[D];江西医学院;2001年
吴成爱;[D];山西医科大学;2003年
孙长成;[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苏红彬;[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刘继洪;[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辨证论治小儿常见病(2)
点击关注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主要累及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特点除皮肤紫癜外,常有过敏性皮疹、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和血尿等。感染、药物、食物等均可成为本病的相关因素。起病多较急,多见于6岁以上的儿童与青年。本病属中医“血证”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由于感受风热之邪,湿热内蕴,热毒郁蒸肌肤,与气血相搏,脉络被血热所伤,以致血不循经,渗于肌肤之间,积于皮下而发为紫癜。本病的表现以阳证、热证、实证为主,若迁延日久,反复发作,脏腑气血受损,瘀阻脉络,也可表现为虚证或虚实夹杂。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外邪易袭,与气血相搏,灼伤脉络;若气血瘀滞肠络,中焦气血阻遏则腹痛便血;若风热与内蕴之湿相搏,下注膀胱,灼伤下焦之络测为尿血;若瘀滞于关节内,则关节肿痛。
【诊断要点】
1.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或曾进食鱼、虾、蟹、蛋及服用某些药物(如氯霉素、安乃近、异烟肼等)。
2.皮肤紫癜多见于下肢及臀部,两侧对称,以近关节伸面为多,为高出皮面的鲜红到深红色丘疹、红斑或荨麻疹样,大小不一,有时发痒。
3.有些患儿可出现无定位的腹部隐痛或阵发性绞痛。或有膝、踝等处关节肿痛及出现血尿。
4.血嗜酸性细胞可增高。若损伤肾脏,尿常规可有红细胞、蛋白质、管型等。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阳性。
【辩证分型】
1.风热伤络症状:起病较急,先有咳嗽、咽痛、恶风、发热等,紫癜色鲜红,呈丘疹或红斑,下肢与臀部为多,大小不一,高出皮面,伴有搔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之邪袭表,故有发热、恶风、脉浮数等表证。风热之邪与气血相搏,血不循经则发为紫癜。四肢乃诸阳之本,阳络受损,故多发于四肢。舌质红,苔薄黄,均为风热伤络之象。
2.血热妄行症状:起病急,皮肤紫癜大小不一,斑色鲜红,心烦口渴,发热面赤,或有大便秘结。可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有力。
证候分析:常见于病之早期,热毒内伏,迫血妄行,渗于肌肤测有瘀点、瘀斑。属实证、热证,故发热面赤,口渴心烦。血上出清窍则鼻衄,损伤胃络则齿衄,损伤肠络则腹痛,灼伤膀胱血络则尿血。
3.血瘀气滞症状:紫癜色深,色泽暗红,时有腹痛,或关节肿痛,伴恶心呕吐,舌质暗紫,苔薄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邪郁化热,灼伤血络,反复发作,脏腑气血瘀滞,故紫癜色深而红。瘀阻于肠络,不通则痛,故有腹痛;瘀阻于关节则见肿痛。舌暗紫苔黄,脉滑数,均为血瘀气滞之象。
4.肝肾阴虚症状:起病较缓,或迁延多日,瘀斑色暗红,时发时隐,伴腰脊酸软,烦躁盗汗,午后低热,头晕耳鸣,血尿迁延不止,舌质偏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虚火内生,灼损血络,血随火动,故紫癜时发时隐,并有烦热盗汗,头晕耳鸣等。
阴络暗伤,血不循经测见血尿。香偏红,脉细数,均为肝肾阴虚之象。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积极寻找引起本病的各种原因,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感染。驱除体内寄生虫。避免服食引起过敏的食物与药物。
2.注意平时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急性期或有出血时,应卧床休息,限制患儿活动,并消除患儿紧张情绪。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引起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以肠道病毒如柯萨基B族病毒、流感病毒、风疹病毒、水痘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的心肌炎最多见。本病以学龄前期及学龄儿童多见,预后大多良好,除少数迁延不愈,一般均在6~12个月内恢复。但少数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本病属中医“风温”、“心悸”、“怔仲”等范畴。
【病因病理】
病因为感受风热邪毒,内损于心所致。
病机则为邪毒从口鼻而入,蕴郁于肺胃,继则邪毒由表入里,留而不去,内舍于心,导致心脉痹阻,心血运行不畅,或热毒之邪郁而化热,灼伤营阴,以致心之气阴两伤。心气不足,血行无力,血流不畅测可形成气血瘀滞。肺失宣肃,或热毒灼津,均可内生痰邪。痰瘀互结,气血运行更涩滞不畅,心脉痹阻更甚。
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心阳虚衰之重证。
【诊断要点】
1.病前1~3周,有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史。
2.临床表现 有明显乏力,面色苍白,多汗头晕,心悸气短,胸闷或心前区疼痛,四肢发冷等。婴儿可见拒食,发纣,肢凉,凝视等。
3.心脏听诊 心率加快,心音低钝,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或呈胎音样,有奔马律、期前收缩、二联律或三联律,心尖部可有I~Ⅱ级收缩期杂音。
4.心电图检查 心律失常,主要导联ST段可降低1波低平或倒置。X线检查提示心脏呈球形扩大,各房室增大。
5.实验室检查 血沉增快,谷草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增高。早期可从鼻咽、粪便、血液、心包液中分离出病毒,恢复期血清中该病毒相应抗体增高。
【辩证分型】
1.邪毒犯心症状:发热不退,或不发热,咽红流涕,咳嗽有痰,或大便稀薄,肌痛肢楚,心悸气短,胸闷胸痛,音质红,苔黄,脉滑数或结代。
证候分析:风热邪毒客于肺卫,邪正相争,故发热。邪毒入里,内舍于心,心脉受损,故心悸气短,脉滑数或结代。风邪束表,肺气失宣,故咽红流涕,咳嗽有痰等。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传化失司,故大便稀薄。舌质红,苔黄,为邪毒已经化热。
2.痰瘀互阻症状:头晕心悸,胸闷气短,胸痛叹息,时欲呕恶,咳嗽有痰,甚至咳喘不能平卧,舌质微紫,苔白腻,脉滑或结代。
证候分析:病情迁延,心肌受损,病及肺脾,痰浊内生,停于心下,故咳嗽有痰,头晕心悸,苔白腻。胸阳失于舒展,气机不畅测胸闷气短。气滞血瘀,心脉痹阻,则胸痛,舌质微紫。
3.心气不足症状:心悸不安,面色欠华,头晕目眩,气短乏力,动则汗出,夜寐不宁,舌少苔或呈剥苔,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证候分析:病久心气不足,心阴受损,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安,气短乏力,脉细无力或结代,舌少苔或剥苔。心生血,心之气阴不足,气血受损,不能荣于面,灌于脑,故面色欠华,头晕目眩。气虚表卫不固,故动则汗出。入夜心脉时有悸动,故夜寐不宁。
4.正虚邪恋症状:神疲乏力,心悸气短,时有低热,面黄纳呆,自汗盗汗,易患感冒,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软,时有结代。
证候分析:正虚邪恋,故时有低热。心气不足,阴血已损,则心悸气短,舌质偏红,脉细软或结代。气阴不足,固摄无力测自汗盗汗。气虚卫外不固,腠理空疏,易受外邪,故反复感冒。
本病严重时可发生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可见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冷湿及末梢紫绀,心脏扩大,并发严重心律紊乱,脉微细欲绝等。
中医认为属心阳虚弱,或心阳暴脱,宗气大泄。此时已有危及生命之虞,临床上必需中西医结合,予以抢救。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注意休息,急性期应卧床,限制活动。恢复期避免过度疲劳,不宜作剧烈运动。
2.多接触阳光,注意冷暖,防止感冒发生。饮食宜清淡和富有营养,不吃过于甘肥厚腻及辛辣食物,不饮浓茶、咖啡。
3.仔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呼吸气促,面色青紫,脉细微而数等危重症状,应及时抢救。
脑积水是指大量脑脊液贮积于颅腔内,导致颅内压增高的一种疾病。本病多见于6个月到7岁小儿。临床分阻塞性与交通性脑积水两大类。病情轻重不一,预后存有差别,若能根治其病因,有可能完全治愈,智力发育也良好。部分患儿病情可自然静止,不再发展。本病中医称“解颅”。
【病因病理】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若胎元禀赋不足,肾虚骨弱,髓海空虚,水液无以气化,可致颅囱逾期不合,头颅增大。或因大病之后,肾阴耗损,水不涵木,肝心之火上炎,蒸灼脑髓,髓热而使颅为之开解。后天失调,脾运失常,水湿停留,上泛于脑,水积脑髓而头大颅解。若外感时邪,热毒壅滞,上攻于脑,脑络阻塞不通,气血瘀滞,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诊断要点】
1.颅囱逾期不合,颅骨缝分离、增宽,头颅增大,额部宽大而面部较小,眼球向下呈落日状,头皮静脉怒张,可有烦躁,呕吐,惊厥等症状。
2.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萎缩或乳头水肿。
3.头颅摄片可见骨板变薄,颅缝分开,蝶鞍增宽。CT扫描提示脑皮质变薄,脑组织面积减少,脑室增宽扩大。
【辩证分型】
1.邪热壅滞症状:头颅逐渐增大,颅缝分离,头皮光亮,青筋暴露,囟门高突,发热面赤,气促唇红,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甚至出现惊厥,舌质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时邪热毒灼伤脑络,火热之气壅滞于脑,气血流通不畅,故头颅渐增大,颅缝开解。里热炽盛则发热面赤,便干搜赤,舌红苔黄等。邪毒内炽,引动肝风,则可惊厥。
2.脾虚水泛症状:头颅增大,颅缝分离,头皮光亮,叩之破壶音,目珠下垂,睡时露睛,两眼无神,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纳呆少食,大便稀塘,音质淡,苔白,脉细濡。
证候分析:脾虚不能正常运化输布,水湿内生,凝而上泛于脑,故头颅增大,颅缝开解等。脾虚气弱,则睡时露睛,两眼无神,纳果面黄等。脾虚运化失司,则大便稀塘。舌淡苔白,脉细儒,均为脾虚水泛之象。
3.肾气亏损症状:生后囟门逾期不合,颅缝开解,头颅增大,颈细体瘦,神情呆钝,面色眈白,烦躁不宁,甚至呕吐,惊厥,舌质淡,苔白,脉细软。
证候分析:先天不足,肾精亏损,脑髓不充,故国门逾期不合,头颅增大。脑髓虚亏,则神识呆钝。肾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烦躁不宁,肝风内动则出现惊厥,肝木犯上则见呕吐。
【注意事项】
1.做好产前检查,预防难产,分娩时避免产伤,防止颅内出血及新生儿窒息。提倡优生优育。
2. 加强对婴儿护理,注意寒温调摄,防止各种感染。
3.对患儿加强观察,注意囱门的变化。每日测量头围,了解病情的发展。
婴儿手足搐搦症
婴儿手足搐搦症又名佝偻病性手足搐搦症,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血中游离钙减低,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局部或全身肌肉痉挛。本病多见于1岁以内人工喂养儿及早产儿,冬末春初最易发病。
本病属中医“风痫”、“慢惊风”范畴。
【病因病理】
先天不足,后天护养失宜,患儿脾气虚弱,脾损阴伤,土虚木贼,肝亢风生而发病。或素体心脾不足,气血两亏,肝血不足,肝失儒养,虚风暗动而发病。肾主水,肝主筋,也可因肝肾阴亏,水不涵木,木失滋养,阴虚虚风内动而抽搐。
本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肾。其本为脾肾不足,标为肝亢有余。这与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有密切关系。脾主肌肉,肾主骨,肝主筋,故患儿常伴有肌肉松弛,囟门宽大或逾期不合,手指抽搐屈不能伸等虚风症状。
【诊断要点】
1.惊厥每天发作数次至数十次,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手足搐溺如鸡爪样,手腕部屈曲,手指伸直,拇指贴近掌心,呈强直状,足趾强直弯向足心。可因喉头肌肉痉挛,出现喉鸣、呼吸困难与紫组。
2.如不伴感染,一般均不发热。还可有夜惊、夜啼、多汗、不安等佝偻病早期表现。
3.面神经征(佛斯特征)、腓反射、手痉挛征(陶瑟征)均为阳性。
4.化验:血总钙低于1.87mmol/L(7.5mg/dl),血游离钙低于0.88~1.ommol/L(3.5~4.omg/dl),血磷正常或稍增高,碱性磷酸酶轻度增高。
【辩证分型】
1.脾虚肝旺症状:起病缓慢,时时抽搐,面黄神疲,睡时露睛,纳呆烦啼,抽后汗多,大便不实,舌苔薄白,脉细弦。
证候分析:脾虚阴伤,土虚木贼,肝亢虚风内生,故时时抽搐,脉细弦。脾虚运化失职,故纳呆食少,大便不实。脾气虚弱,故面黄神疲,睡时露睛。肝气旺盛,故易烦躁啼哭。气虚表卫不固,抽后汗多。
2.心脾虚亏症状:面色苍白,精神萎软,抽搐频繁,夜寐不宁,时有惊啼,入夜盗汗,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细软。
证候分析: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肝失儒养,故面色苍白,精神萎软,抽搐频繁。血虚心神不宁测夜寐不宁,时有惊啼。阴血不足,腠理空疏,故入夜盗汗。
舌偏红,脉细软,均为心脾虚亏的表现。
3.肝肾阴虚症状:虚烦疲惫,面色潮红,低热消瘦,手足心热,惊厥或手足搐搦,大使干结,舌光少苔,舌质红,脉细稍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虚风内生,故出现惊厥或手足搐溺。阴液干涸,虚热内生,故面色潮红,低热虚烦,手足心热。舌光少苦,舌质红,脉细稍数,均为肝肾阴虚的表现。
【其它疗法】
1.针刺 惊厥时先针人中、百会,强刺激,再刺内关、中冲,刺激轻。上肢可取内关、曲池、合谷;下肢可取承山、太冲;牙关紧闭,可取下关、颊车。
2.头皮针 取百会、四神聪
3.耳针 可取皮质下、神门、心、枕、内分泌等。
【注意事项】
1.惊厥发生时,应按惊厥处理要点施治,如头侧向一侧,口内放压舌板在上下齿间,给氧,吸去口腔与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予以镇惊药如苯巴比妥钠肌注,或10%水含氯醛保留灌肠。
2.止痉后,给予 10%葡萄糖酸钙加 10%或25%葡萄糖液缓慢静脉注射。症状缓解后,改为口服钙剂,并补充维生素D。
3.哺乳母亲及婴儿,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注意哺乳母亲的饮食,营养丰富全面。婴儿要及时添加辅助食品。
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因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磷代谢失常所致。活动性病例在冬春季较多见。发病率北方较南方高,工业性城市较农村高。本病预后一般良好,严重者可发生骨骼畸形。本病属中医“五迟”、“五软”、“鸡胸”等范畴。
【病因病理】
发病原因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失宜,又久居室内,少见阳光,先后天不足,脾肾亏损而致病。
本病病理由于脾肾虚亏。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生化之源,肾主骨髓,脾主肌肉,当先天虚亏,后天喂养失宜,不能以母乳喂养,加上日照不足,均可引起气血虚弱,影响脾肾功能,以致骨髓不充,骨质疏松,成骨迟缓,甚至骨骼畸形。
佝偻病患儿体质虚弱,抗病能力低下,易感受风邪,阻滞肺络而引起肺炎;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而泄泻。
【诊断要点】
1.发病初期有夜啼、多汗、烦躁、食欲减退。因摇头擦枕而出现枕秃。
2.活动期体征可见颅骨软化(乒乓头)、方颅、前囱迟闭、出牙延迟、肋骨串珠、肋外翻、肋隔沟、鸡胸、漏斗胸、手镯、镯绕,“O”形腿、“X”形腿、脊柱后突或侧弯等。
3.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常低于1.29mmol/L;钙磷乘积小于 30,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X线腕部摄片显示尺桡骨下端增宽,状如杯口,钙化线不齐,呈毛刷状。
【辩证分型】
1.脾虚气弱症状:皮肤苍白;多汗发稀,枕后发秃,肌肉松软,腹部膨大,纳食减少,大便时溏,烦躁不安,夜寐不宁,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细。
证候分析:脾虚气弱,运化失司,则肤色苍白、纳呆便溏。脾主肌肉,脾虚不能营养肌肉,则松软无力。腹部肌肉变薄,则腹部膨大。气虚表卫不固,则见多汗。发为血之余,气血不足则头发稀黄易脱落。
2.脾虚肝旺症状:面黄少华,发稀枕秃,夜间盗汗,纳呆食少,囟门迟闭,夜啼不宁,易惊多惕,甚至出现无热抽搐,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证候分析:除脾虚气弱相同的症状外,还出现一些肝气偏旺的症状。因肝失阴血儒养,肝木偏旺测夜啼不宁,易惊多惕,甚至动风抽搐。舌淡苔黄,脉细弦,均为脾虚肝旺的表现。
3.脾肾虚亏症状:面?s多汗,四肢无力,智力不健,语言迟发,齿生过缓,立迟行迟,囱门迟闭,头方肋翻,甚至鸡胸,下肢弯曲,舌质淡少苦,脉细软无力。
证候分析:肾主骨髓,脾主肌肉,后期症重由牌及肾,出现一系列肾气虚亏的症状,如智力不健、方颅、鸡胸、齿生过缓、因门迟闭等。脾虚化源无力,表卫不固,故面?s多汗,肢软乏力。
脾虚气弱多见于佝偻病之初期,此时骨骼变化不明显,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若及时治疗,并注意饮食与护养,最易恢复。脾虚肝旺者,尤其有无热抽搐症状时,多为兼有婴儿手足搐溺症,多在1岁以内发病。脾肾虚亏多见于佝偻病较重者,肾主骨,肾气虚亏必然出现一系列骨胳方面变化,往往会遗有骨胳畸形。
【简便方】
1.苍术、五味子各15克,龙骨、牡蛎各50克,共研细粉,每日2次,每次1.5克,温开水冲服。适用于脾虚气弱多汗者。
2.黄芪、菟丝子、苍术、麦芽各10克,牡蛎3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脾虚气弱及脾肾虚亏。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并积极防治各种慢性疾病。
2.提倡母乳喂养,及时增加辅食。每天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饮食注意选用含钙、磷较丰富的食物。
3.患儿不要久坐、久站,防止发生骨骼变形。提倡婴儿穿背带裤,防止肋骨外翻。
儿童多动综合征
儿童多动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小儿多动症”。本病以多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不稳及易于冲动为特征。并有不同程度学习困难,但患儿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本病男孩多于女孩,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发病与遗传、环境、产伤等有一定关系。本病绝大多数患儿到青春期逐渐好转而痊愈。本病属中医“躁动”、“健忘”、“失聪’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主要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并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后天因素中如产伤、外伤、生长发育欠佳也有关联。
本病的病机主要为阴阳平衡失调。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必需有赖于人体阴阳平衡才能保持正常;而人的正常行为也必需阴平阳秘才能维持,若阴静不足,阳动有余,动静失制坝U可导致本病发生。
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在本病发病中,这四个脏腑功能失调,则是直接形成阴阳失衡,发为多动的原因。心气不足,心失所养则可昏愦不敏;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可有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静;脾虚失养则静谧不足,兴趣多变,心思不定;肾精不足,脑髓不充则神志不聪而善忘。
【诊断要点】
1.多见于学龄期儿童,男性多于女性。在人学以前已有好动不静、冲动任性的表现。
2.主要症状为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坐立不安,情绪不稳,易于冲动,学习成绩低于同龄正常儿童。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3.体格检查动作不协调,翻手试验、对鼻试验、指一指试验阳性。
4.脑电图检查出现慢波活动增多等异常,可供诊断时参考。
【辩证分型】
1.心脾气虚症状: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神疲乏力,食欲不佳,多动而不暴躁,言语冒失,善忘语钝,睡眠不熟,伴自汗盗汗,面色乏华,舌质淡,苔少或薄白,脉弱。
证候分析:心主神明,脾主思,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守舍,思想不能集中,善忘语钝,语言冒失,睡则不熟。脾虚肝旺,则多动不静。脾气虚弱则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自汗盗汗,舌淡脉弱。
2.心肾不足症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欠佳,自控能力差,多动不安,遗尿多梦,或有腰酸乏力,舌苔薄,脉细软。
证候分析:肾为先天之本,心为智意之源。肾虚则脑失儒养,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欠佳,或有腰酸、遗尿等。心气不足,心阴受损,心火易旺而多动不安,自控力差,多梦,脉细软。
3.肾虚肝旺症状:多动不静,性格急躁,易于激动,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动作笨拙不灵,并有五心烦热,面颊发红,盗汗便秘后质红,苔薄,脉细弦。
证候分析:肾阴虚亏,水不涵木,肝阳亢盛,故多动不静,易于激动,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阴虚津亏,则大便秘结。阴虚火旺测五心烦热,盗汗舌红。
总之,本病辨证以虚为主,辨明所属脏腑及阴阳消长情况。在疾病过程中,也可出现痰浊、湿热、瘀滞等兼证,应注意分析形成原因,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进行处理。
【简便方】
1.女贞子15克,夜交藤、枸杞子、生牡蛎各12克,白芍10克、珍珠母10克(先煎),水煎服。用于肾虚肝旺。
2.黄芪、党参、茯苓、白术、枣仁、远志、石菖蒲、当归各10克,五味子、甘草各5克,水煎服。用于心脾不足。
【其它疗法】
耳针 取心、肾、神门。交感、脑点,浅刺不留针,两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子压穴,用胶布贴在耳穴上固定,每日按压刺激2~3次,每次1分钟左右。
【注意事项】
1.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树立患儿治疗信心,加强自控能力。对患儿学习进行耐心训练与帮助,不责骂与体罚,有了进步应予鼓励。
3.保证患儿营养,补充蛋白质、水果及新鲜蔬菜。选用含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保健品。
癫痫是由于脑部兴奋性过高的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阵发性大脑功能紊乱所致。临床可表现出抽搐及感觉、行为、意识和内脏功能的障碍。癫病有多种发作类型,其中大发作占小儿癫痫的一半,具有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抽后嗜睡等特征,属中医“痫证”范畴,俗称“羊癫风”;而小运动型发作、婴儿痉挛症、限局性运动发作等,因有抽搐、强直等症状,因此也可归属中医“辅证”范畴内;植物(自主)神经性发作中,以发作性腹痛为主症的,可归属中医“内钓”的范围,以周期性呕吐为主症的,则归于中医“呕吐”范畴。
【病因病理】
小儿癫痫病因复杂,先天多因胎中受惊、孕期失养及遗传缺陷等;后天可因头颅产伤、颅伤瘀积、温邪犯心、虫居脑窍、药物损脑、颅内瘤生等,从而导致痰、风、瘀、热内生,发为本病。痰在癫病发病中是重要因素,痰的形成常因脾虚积滞,运化失司,水湿停聚所致;也可惊恐郁怒,肝失条达,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痰浊内聚,气机郁滞,可化火动风,内闭心窍,阴阳气血不相顺接,则癫痫发作。小儿颅脑血络受损,瘀血停积,血滞心窍,心窍不通,神识昏乱,筋脉失养,抽搐发生。惊风重症,如时疫温邪犯心脑,反复出现惊厥,风痰互结,阻塞心窍,横窜经络,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总之,本病的发生多为内外因素,导致风痰上涌,邪阻心窍,内乱神明,外闭经络所致。其病位在心、肝、脾、肾四脏。因痰有聚散,风有动静,故发作无常。久发不愈,气血受损,脾肾虚亏,故休止期当以扶正补虚。
【诊断要点】
1.常有产伤、窒息、颅外伤、颅内感染、高热惊厥史。或有癫痫家族史。
2.典型的发作为全身肌肉痉挛,意识丧失,两眼上翻,或口吐白沫,约数分钟后发作停止,进人嗜睡,神态疲倦。也可呈限局性发作,常见身体局部阵发性痉挛。出生后2岁内婴儿,可出现全身性肌阵挛发作,点头,弯腰,举手,屈腿或伸腿,短暂意识丧失,属婴儿痉挛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癫痛,男孩多于女孩,常有明显的智能落后。
3.脑电图检查出现癫痫波型,如棘波、尖波、棘慢波、尖慢波等。头颅X线片和CT扫描可发现某些原发疾病,如脑肿瘤、脑寄生虫病、脑发育畸形等。
【辩证分型】
1.惊痫症状:发作时惊叫急啼,或有吐舌,面色时红时白,惊惕不安,神昏抽搐,苔薄白,脉弦数。
证候分析:神气怯弱,突遭惊吓,精神损伤,神气愦乱,故啼哭惊叫,面色时红时白,惊惕不安。痰火上扰,肝风内动,则神昏抽搐,脉弦而数。
2.风痫症状:神识昏迷,两国窜视或斜视,面色时青时白,四肢抽搐,手指抽动屈伸如数物状,牙关紧闭,颈项强直,苔白,脉弦紧。
证候分析:心神蒙蔽,肝风内动,故昏迷抽搐,两目上窜,手指抽动如数物状,牙关紧闭等。青主肝,肝主风,肝风上扰,故面色时青时白。苔白,脉弦紧为风痫之象。
3.痰痫症状:发作时痰涎壅盛,喉间痰鸣,口吐涎沫,神昏跌仆,四肢抽搐不甚,瞪目直视,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脾虚痰盛,痰浊上犯,内迷心窍,故神昏跌仆,喉间痰鸣,口吐涎沫。肝气内郁,气机不畅,肝风内动而抽搐。肝开窍于目,肝气被郁,故瞪目直视。脾虚痰盛,则面色萎黄。苔白腻,脉弦滑,均为痰湿内盛,肝气内郁之象。
4.瘀血痫症状:有外伤史或产伤史,发作时头晕眩仆,神昏窍闭,四肢抽搐,大便坚如羊矢,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色紫,面色泛青,舌红少津,或舌质微紫,脉细涩。
证候分析:络脉受损,瘀停颅内,血滞心窍,故头晕眩仆,神昏窍闭。血瘀则气结,肝气不舒,肝风内动,故四肢抽搐。瘀血内停,则肌肤枯燥色紫,面色泛青,舌质微紫。瘀血不散,血损阴亏,正气亦虚,故形体消瘦,大便坚硬,舌红少津。脉细涩为血瘀内滞之脉。
本病休止期,常表现为脾虚痰盛,如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头晕纳呆,大便稀薄,舌质淡,脉细软等;
或表现为脾肾两虚,而见头晕乏力,少食懒言,四肢不温,大便不实,智力低下,舌质淡红,脉沉细无力等。
【其它疗法】
1.针刺 取丰隆、鸠尾、间使、太冲、合谷,中等刺激,平补平泻手法,隔日1次。
2.耳针 取神门、心、肾、脑点、胃、皮质下、肝等,以短毫针刺,隔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子压穴,用橡皮膏布固定。
【注意事项】
1.孕妇注意营养,减少疾病,注意情绪平静。产前作好检查,避免产伤、窒息等发生。
2.加强对易高热惊厥小儿的保护,减少惊厥发生,防止脑损伤。
3.禁止患儿到河边、火边玩耍,过马路应有人陪伴。饮食不宜辛甘肥腻,不宜过于兴奋,减少刺激。
4.当癫痫一次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两次发作期间,意识未能恢复,为癫痫持续状态,需中西医结合进行急治。
惊风(慢惊风)
慢惊风来势缓慢,以反复抽搐为特征。基本上没有发热,或仅有低热。慢惊风辨证属阴属虚。
【病因病理】
慢惊风多见于大病久病之后,气血阴阳俱伤,或因急惊未愈,正虚邪恋,虚风内动;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精气俱虚,以致筋脉失养,风邪人络。暴吐暴泻可使津液受损,脾阳胃阴俱虚,土虚木亢,木旺化风,或肝血不足,筋失儒养,均可导致慢惊风。急惊风反复抽搐,阴血耗伤,阴虚内热,灼烁筋脉,出现虚风内动。大病久病,气血阴阳受损,也可成慢惊风。总之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性质以虚为主,也有虚中夹实。
尚有因阳衰阴盛出现的慢惊风,见面色(白光)白,四肢厥冷,口鼻气冷,手足蠕动,此即慢脾风,是慢惊风中较严重的一种。
慢惊风与现代医学“小儿惊厥”中“无热惊厥”相似。
【诊断要点】
1.有呕吐、腹泻、急惊风、解颅、佝偻病等病史。
2.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也具有惊风八候的表现。
3.根据不同疾病出现的证候,结合血液生化、脑电图、脑脊液(T等检查,明确原发疾病。
【辩证分型】
1.土虚木亢症状:神疲面黄,嗜睡露睛,四肢不温,阵阵抽搐,大便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久泻脾阳不振,则神疲面黄,大便清稀。阳虚则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弱。土虚木旺,则阵阵抽搐。脾虚则嗜睡露睛。
2.阴虚风动症状:形瘦低热,手足心热,肢体拘挛或强直,时有抽搐虚烦便干,舌质红少津,苔光剥,脉细弦数。
证候分析:为急惊风或其他热病,经久不愈转化而成。热久伤阴,肝肾俱虚,虚风内动,故肢体拘挛强直,时有抽搐。阴虚则低热,形瘦,大便于结,舌红少津等。
3.气血两虚症状:肢体困惫,精神疲乏,身热起伏,语声低怯,面黄多汗,时时下利,手足搐搦,舌淡嫩,苔薄,脉沉细。
证候分析:肌肉筋脉及关节的正常活动,需气血儒养,病久气血虚亏,出现肢体困惫,精神软弱,语声低怯,面黄多汗。气血已虚,加上时时下利,又伤津液,津血同源,血不养筋,故搐溺不已。舌淡嫩,脉沉细,为气血两虚之象。
4.脾肾阳衰症状:面色(白光)白,因门低陷,神萎昏睡,口鼻气凉,额汗涔涔,抚之不温,四肢厥冷,手足蠕蠕震颤,大便清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肾阳衰微,阳气不运,故面(白光)神萎,口鼻气凉,四肢厥冷,额汗涔涔。脾土衰败,肝木侮之,虚风内动,故手足蠕动瘛疭。脾阳虚而寒湿内盛,则大便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阳衰之象。
惊风(急惊风)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重急病证,临床以昏迷、抽搐为特征,又称“抽风”。惊风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年龄以l~5岁小儿最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惊风在古代属四大儿科要证之一,由于来势急暴,变化迅速,因此也是一种“恶候”。惊风属西医学“小儿惊厥”。
惊风可出现许多不同的证候,临床用四证、八候予以概括。四证措痰、热、惊、风;八候指搐、搦、颤、掣、反、引、窜、视。发作时四证常同时出现,难以截然分开,而八候则不一定会全部出现。
惊风可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类。几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称急惊风;病久已虚,属阴属虚者,称慢惊风。
急惊风来势急骤,以高热伴抽搐、昏迷为特征。
外感风邪、时邪,内蕴湿热疫毒及暴受惊恐为主要病因。临床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主要治则,痰盛者首先化痰,热盛者予以清热,风盛者应速祛风镇惊。
【病因病理】
急惊风病因,有外感风邪、外感温邪、内蕴湿热。
暴受惊恐等。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寒暖不能自调,极易感受风邪,由表入里,由卫转气,郁而化热化火,火甚生痰,热极生风,继则引动肝风,或逆传心包而发病。温邪致病,如风温、春温、暑温等,侵犯人体,最易化热化火,入营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而发病,温邪致病,症情比较危重,还可有发斑吐衄,或因正不胜邪而导致内闭外脱。因饮食不洁,感染湿热疫毒,蕴阻肠间,气机不利,郁而化火,邪火湿浊蒙蔽心包,引动肝风,也可出现高热、昏迷、抽搐。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若乍见异物,乍闻异声或暴受惊恐,惊伤神,恐伤志,均可导致急惊。
急惊风属阳属实,并以热证为主,与现代医学“小儿惊厥”中“有热惊厥”相似。上面所列的四个病因,除暴受惊恐外,感受风邪所致急惊风即为高热惊厥(又称良性热厥);感受温邪所致急惊风,指一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脑炎等)所出现的高热、昏迷、抽搐;感染湿热疫毒之邪所致急惊风,主要指中毒性菌痢。
【诊断要点】
1.突然发病,出现昏迷、抽搐,多伴有高热。具有热、痰、风、惊四证及抽、搦、颤、掣、反、引、窜、视八候。
2.有接触疫疠之疾,或暴受惊恐史。婴幼儿则可有高热惊厥史。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急惊风,脑脊液检查有阳性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出现病理性反射。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4.属饮食不洁,感染湿热疫疠之邪者,大便检查有大量红、白细胞、脓细胞及巨噬细胞。
【辩证分型】
1.感受风邪症状:发热头痛,咳嗽咽红,鼻流清涕,乳蛾红肿,烦躁不安,高热之际,突然昏迷抽搐,舌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之邪郁于肌表,正邪分争而发热头痛。肺气不宣则咳嗽。邪郁化热,热极生风,引动肝风则发为昏迷抽搐。咽红,乳蛾红肿,舌苔薄黄,脉浮数,均为外感风热之象。本症多见于婴幼儿,相当于高热惊厥。
2.感受暑温症状:多见于盛夏炎热季节,证见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昏睡,甚则昏迷、四肢抽搐,反复惊厥不已,舌苔黄腻,脉洪数。
证候分析:暑邪炽盛,郁蒸于外,故壮热多汗。邪热上扰清阳,则头痛项强。阳明热盛,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暑邪内陷心包,则神识昏迷。热盛伤津,筋失儒养,肝风内动,则四肢抽搐。舌苔黄,脉洪数,均为暑热炽盛之象。常见于夏季的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
3.感受疫邪症状:起病较急,高热烦渴,谚妄神昏,反复抽搐,肌肤发斑,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弦数。
征候分析:感疫疠之邪,常发于春季,属春温范畴。气分热盛,故高热烦渴。邪热传入营血,肝风内动,故神识昏迷,反复抽搐,肌肤发斑。气分热炽,则舌苔黄燥,血分有热则舌质红绛。脉弦数为肝经有热,血分热盛。常见于春季的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4. 湿热疫毒症状:起病急骤,高热,谵妄,呕吐,腹痛,神识不清,反复惊厥,排出的大便腥臭挟脓血,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疫毒之邪窒滞肠间,气机受阻,胃失和降,故高热、腹痛、呕吐。邪郁肠间,血络受损,则大便腥臭挟脓血。疫邪化火,内迫营血,蒙蔽清窍,肝风内动,故神昏抽搐。舌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疫毒之邪内蕴之征。常见于中毒性菌痢。
5.惊恐惊风症状:面色时青时赤,惊惕频作,甚则抽搐,偶有发热,大便色青,舌苔薄,脉稍数。
证候分析:本证常发生于婴幼儿,体质较虚弱者。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易受惊吓。心主火,其色赤,肝主风,其色青,心肝气盛坝u面色时青时赤,大便色青。心气受损,气机逆乱,痰浊内生,故频作惊惕。气机逆乱,痰浊郁滞,上蒙清阳,内动肝风测发为抽搐。脉稍数为惊则气乱所致。
【简便方】
【其它疗法】
针灸:选刺人中、中冲、内关、会阴穴。高热取合谷、曲池、大椎;痰多取天突、足三里、丰隆;抽搐取太冲、涌泉;昏迷取印堂、人中、百会等。
【注意事项】
1.居室空气要流通,夏季要采取降温措施。若为传染病引起,要注意隔离患儿。
2.惊风发作时,患儿侧卧,松解衣领。纱布包压舌板放患儿上下齿间,防止抽搐时咬伤舌体。给予吸氧。
3.密切观察体温、血压、脉象、呼吸、汗出、瞳孔等变化。
遗尿是指3岁以后,白日不能控制排尿,或不能从睡觉中醒来自觉排尿而小便自造的一种病证。多发生在夜间,引起遗尿除少数由于尿道病变、蛲虫病、隐性脊柱裂等外,绝大多数为大脑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引起。本病中医亦称“遗尿”,又称“夜尿”、“尿床”。
【病因病理】
肾主闭藏,开窍于前后二阴,职司通调水道,与膀胱互为表里,若先天不足,肾与膀胱之气俱虚,则不能制约水道,因而发生遗尿。又肺为水之上源,牌为运化与散布津液之器,脾肺气虚,上虚不能制下,无权约束水道,可引起遗尿。肝主疏泄,肝脉环于阴器,肝经郁热,挟湿下注,影响三焦水道正常通利,也可遗尿。
【诊断要点】
1.发生在3周岁以上年龄的儿童。
2.排尿次数较多,睡眠较深,不易叫醒,每夜或间歇发生尿床。轻者数夜1次,重者一夜多次。
3.尿常规正常。X线检查,部分患儿可见隐性脊柱裂,发生在腰椎或骶部。
【辩证分型】
1.下无虚亏症状:睡中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长而频多,熟睡不易唤醒,面眈神疲,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舌淡苔少,脉细。
证候分析:肾 虚亏,膀胱虚冷,不能制约水道,故遗尿,量多而清长。肾虚阳亏,故神疲面(白光)。肾主骨,腰为肾府,故出现腰腿酸痛。肾主髓海,肾虚则智力及记忆力差。
2.肺脾气虚症状:病后体虚,睡中遗尿,尿频而量少,面白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时溏,自汗盗汗,舌质淡胖,舌苔薄白,脉细软无力。
证候分析:肺脾气虚,三焦气化失司,膀胱失约,则小便自遗。脾虚运化失职,则纳呆食少、大便时溏。
病后气血不足,则面白少华、神疲乏力。气虚表卫不固,故易汗出。
3,肝经湿热症状:睡中遗尿,小便黄臭,面赤唇红,性情急躁,夜间?齿,舌苔薄黄,脉滑。
证候分析:肝经郁热,挟湿下迫膀胱,故睡中遗尿。湿热蕴于膀胱,煎迫下注,则小便黄臭而腥臊。肝经有热,肝火偏亢,则性情急躁易怒。火热上炎,齿为之动坝u夜间龄齿。热盛于里,则唇红舌赤。苔黄腻,脉滑,均为肝经湿热之象。
尿路感染是小儿常见的泌尿道疾病,由于细菌侵入泌尿道引起,常见病原菌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等。临床以尿频、尿急、尿痛、发热等为特征。小儿时期以女孩较多见,且易反复感染。本病属中医“淋证”范畴。
【病因病理】
急性尿路感染以实证为主,多因感染湿热之邪所致,发病较急。湿热内蕴,下注于膀胱,湿热之邪客于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失司用F尿失常,则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湿热久稽,耗伤正气而出现脾肾损伤,或肾阴不足,或脾肾两虚,且常虚实夹杂,导致正虚邪恋。若肾与膀胱血络受损,则可导致血不循经而为血尿。脾肾气虚日久,损及脾肾之阳,阳不化气,气不化水,又可出现水肿。脾肾气虚日久,卫外不固,又易感染外邪,使尿频之症反复发作,使病情加重。
【诊断要点】
1.急性尿路感染病程在6个月以内,可有尿频、尿急、尿痛及发热等全身症状。部分病儿有一过性血尿。婴幼儿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而局部症状轻微。
2.慢性尿路感染病程在6个月以上,轻重不一,常表现为反复间歇性发热,腰酸乏力,消瘦,贫血等。严重者可有肾功能衰竭。
3.尿常规见白细胞增多,可有管型、微量蛋白,红细胞少见。尿培养找到致病菌,菌落计数>10万/毫升。急性尿路感染则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慢性感染血白细胞改变不明显,但常伴贫血。
4.反复发作病例应作X线检查,确诊有无先天性畸形、结石、结核等。
【辩证分型】
1.湿热下注症状:起病较急,发热恶寒,尿频、尿急、尿痛,腰部酸痛,乏力烦渴,或有恶心呕吐,舌质红,青苔黄或薄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因感湿热之邪,属于邪实证,故起病较急。湿热内盛,邪正交争,故发热恶寒。湿热之邪下注,膀胱气化失常,水道不畅,故尿频、尿急。热灼尿道,则有尿痛。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气机郁滞,故腰部酸楚疼痛。湿热内蕴,胃气上逆,则烦渴、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湿热内盛的表现。
2.肾阴不足症状:低热盗汗,腰酸疼痛,头晕耳鸣,咽干唇燥,小便涩痛石红少苦,脉细数。
证候分析:湿热内蕴,日久伤及肾阴,阴虚则生内热,故见低热盗汗、咽干唇燥。肾开窍于耳,肾亏则耳鸣。腰为肾之府,肾阴虚亏,则腰酸疼痛。湿热之邪未清,肾之阴液已亏,故小便涩痛。舌红少苦、脉细数,均为肾阴不足的表现。
3.脾肾两虚症状:疾病日久,小便频数,淋沥不尽,神疲面黄,纳呆食少,手足不温,大便易稀薄,眼睑微浮,舌质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脾肾气虚,脾虚无以制水,肾虚不能化水,以致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淋沥不尽。脾虚失运,则纳呆便溏。脾肾气虚,故神疲面黄。脾肾不足,气化失利,水湿内停坝帅民睑浮肿。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四肢测手足不温。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两虚的表现。
急性尿路感染表现为湿热下注,而慢性尿路感染可见肾阴不足或脾肾两虚。
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为特征。在小儿常见的肾脏疾病中,发病率仅次于急性肾小球肾炎。一般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原因不明,可分为单纯性肾病和肾炎性肾病;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可见于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临床以单纯性肾病最多见,积极治疗,预后一般良好。本病属中医“水肿”、“阴水”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系外受寒湿或湿浊内生,脾肾虚弱所致。病理主要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化失司,三焦壅塞冰道不通冰湿流溢肌肤而成。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若寒湿困脾,脾虚中阳不振,则土虚不能制水而肿。而肾主水,藏真阴而寓元阳,有温化、调节、输布津液及排泄尿液的功能,若寒湿留滞,肾阳亏损,命门火衰,开阖不利,则不能化气排水而发为水肿。脾肾两脏在水肿发生的病理中又互相关联,肾气有赖于脾气输布精微以充养,而脾气又须得到肾气的温养。肺气不足,不能通调水道,也可发为水肿。
若阳损及阴,肝肾同病,出现肝肾阴虚,又因阴虚火旺,热伤血络而带尿血。
【诊断要点】
1.全身呈凹陷性浮肿。一般起病缓慢,初见颜面下肢及阴囊处,以后遍及全身,可伴胸水、腹水,甚至包皮、阴唇均可出现水肿。尿少时水肿更严重,面色蜡样苍白,呼吸困难,纳呆食少,并有营养不良,容易感染。
2.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性常在卅以上,24 小时尿蛋白定量>0.1g/kg,一般无血尿,少数可短暂出现少量红细胞。
3.低蛋白症,血浆总蛋白量降低,白蛋白降低,a2 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血胆固醇明显增高,血沉增快,补体正常。
4.肾炎性肾病发病多在7岁以上,除单纯性肾病四大特征外,还可有明显血尿,血压升高,血清补体降低,氮质血症等。
【辩证分型】
1.脾虚湿困症状:全身浮肿,四肢肿甚,面色苍黄,精神萎软,食欲不振,院腹闷胀,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儒细。
证候分析:脾虚失运,寒湿困脾,土不制水,则全身浮肿,小便短少。脾主四肢,故四肢浮肿明显。脾气虚弱,脾阳不振,湿阻中焦,故面色苍黄,精神萎软,纳呆便溏。湿浊内阻,气机不利,则脘腹闷胀。舌淡苔白,脉儒细,均为脾虚湿盛之象。
2.脾肾阳虚症状:全身明显浮肿,面色(白光)白,形寒肢冷,精神疲软,小便短少,胸腹有水,纳呆食少,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故面?s肢冷,神疲形寒,全身水肿严重,纳呆食少。水湿内盛,蓄于胸腹,则发为胸水腹水。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阳虚之象。
3.肝肾阴虚症状:水肿不甚,烦躁头晕,面色潮红,手足心热,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腰酸乏力,舌质红,苔少,脉细弦数。
征候分析:久病阳损及阴,真阴不足,水不济火,导致肝肾阴虚,故烦躁头晕,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肝开窍于目,肝肾阴精不足,不能滋润两眼,故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腰为肾之府,肾亏则腰酸乏力。舌红苔少,脉细弦数,均为肝肾阴虚之象。
4.并发症 本病发病过程中,皮肤与呼吸道常易感染,以及因长期忌盐引起的低纳综合征。
(1)疮毒感染:皮肤有轻微损伤即可引起感染,尤其是受压部位如外阴部、大腿部、下腹部等,起病急,局部明显发红,有疼痛感,边缘隆起不明显。中医辨证属皮肤感染热毒之邪。
(2)风邪感染:呼吸道感受风邪,出现发热、咳嗽、有痰,甚者气急。中医辨证属风邪束肺,肺气不宣,甚者肺气闭塞(肺炎喘嗽)。
(3)浊气上逆:长期忌盐,湿浊内盛上逆,出现呕吐便搪,精神萎软,食欲不振,渴不欲饮,水肿加重,嗜睡,血压下降,甚至惊厥,脉细微。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卧床休息,病情基本缓解后可以增加活动量。高度水肿者,应限制进水量,每天记录液体出入量,并注意血压的变化。
2.注意饮食调节,除高度浮肿、高血压者短期忌盐外,一般不必过于控制盐、水的供给。要注意增加蛋白质丰富的饮食。
3.注意保护患儿,勿与感染的患者同居一室,少去人群集中之处,外出应戴口罩。感染疾病后,及时进行治疗。
4.病情较重时,可配合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有小孩的认真阅读收好,不费力养大
如果你有什么看法和高招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脑经摔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