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年轻人内容消费偏向社交化的社交吗

数百万年轻人逃离社交媒体 他们给出了三个理由
BI中文站 2月3日 报道这些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一边坐在课桌前等待上课,一边玩着自己的手机。但是,他们没有查看社交网站,也没有使用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 或视觉社交网站Pinterest或微博网站Twitter。相反,他们在查看“阅后即焚”照片分享应用Snapchat的Stories视频直播,以了解当天的新闻;在Facebook Messenger上聊天;或在群聊中了解好友的近况。如果时间允许,他们才有可能转到Instagram上看看他们喜爱的品牌发布了什么动态信息,或登录Twitter看看明星发布的帖子,以博得自己开心一笑。但是,在大多数时间,他们则会远离公共的社交媒体,而选择与好友进行更私密的互动。蜂拥逃离社交媒体几年来,有关Facebook青少年用户减少的警报声一直不绝于耳。在2013年,有人撰文研讨了为什么青少年开始厌倦Facebook。而《时代》(Time)杂志则称,从2011年以来,有超过1100万个青少年用户已逃离Facebook。但是,很多这类的文章均推测,逃离Facebook的青少年都跑到了Facebook旗下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或其他社交媒体上。换而言之,他们认为,青少年逃离的是Facebook,而不是社交媒体。然而现在,新的数据越来越清楚地表明:青少年正在蜂拥逃离社交媒体,如Facebook和Twitter,转而使用一些比较小众的工具,如Messenger或Snapchat。在这些小众工具中,他们不会发布一些大而化之的信息给所有人看,而是与亲密好友分享一些比较私密的信息,如傻傻的自拍,吐槽上课情况。例如,在去年8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皮尤研究中心指出,49%的年龄在18-29岁之间的智能手机用户都在使用像Kik、Whatsapp或iMessage等的通讯应用程序;41%的这个年龄段的智能手机用户在使用能够自动删除发送信息的应用程序,如Snapchat。而根据皮尤的另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在这个年龄段的智能手机用户中,只有37%的人使用Pinterest,22%的人使用LinkedIn,32%的人使用Twitter。小众通讯应用程序显然打败了更大众的社交媒体。在18-29岁年龄段的人群中,82%的人称他们在使用Facebook。但是,这些人在回答“你是否通过互联网或移动应用来访问Facebook”这个问题时,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拥有Facebook账户和在Facebook上发帖是两回事。虽然皮尤有统计数据显示了人们使用Facebook的频率(70%的人表示每天至少上一次),但是这些数据并没有根据年龄进行细分。而根据笔者从学生们的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分析,很多青少年用户登录Facebook仅仅是为了看看别人发了什么帖子,而不是为了自己创制内容。他们的照片、动态信息和点赞等信息更多地留到了封闭花园中,如群聊工具和Snapchat。 他们为什么离开对于这个现象,现在尚没有公开的研究数据。但是根据笔者与大约80名美国大学生的讨论结果,青少年用户偏向于选择Snapchat,而不是Facebook的原因大概有三:1. “我的奶奶喜欢点赞我发布的照片。”随着Facebook日益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它的用户人群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据皮尤的统计数据显示,48%的年龄超过65岁的互联网用户都在使用Facebook。随着社交媒体逐渐引起老年用户的关注,它们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减弱。因为大学生都不希望自己的父母看到他们发布的周五晚上狂欢聚会的照片。2. 永久性和临时性信息的矛盾。笔者接触到的很多学生都避免在Facebook等网站上发布帖子,因为用一个大学生的话来说,“这些照片会永远留在上面!”大学生是伴随着社交媒体长大的,他们很清楚他们在Facebook上发布的一切信息都不会真正地消失,因此他们对这种情况表现得越来越警惕了。青少年要维护自己的网络形象,他们就需要对自己在网络空间发布的信息进行相应的管理,而在社交媒体上这种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像Snapchat这样的平台承诺会立即删掉用户发布的信息,因而可以让他们暂时歇口气,不用担心自己发布的帖子会影响到自己的网络形象了。3. 出于职场和个人生活的需要。青少年越来越警醒地意识到,未来的雇主、大学招生部门和银行将会利用人们的社交媒体页面来评估他们。因此,他们中很多人就开始更有策略地使用社交媒体。例如,很多学生会利用不同名字在Twitter上创建多个个人页面。他们小心地经营着他们在Facebook或LinkedIn公开个人页面上发布的信息;而将真正隐私的信息留到其他平台。这是个问题吗我们可能会看到数字媒体行业出现新的变革。正如当初青少年率先涌向Facebook和Twitter平台一样,现在他们可能会率先离开这些社交平台,而奔向新生的事物。青少年从大众社交媒体流向小众通讯应用,可能会对社交媒体运营企业和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这种变化会给它们带来很多麻烦。如果青少年不愿再向社交网站提交自己的个人私密信息,那么依赖于这些用户数据运转的数字广告系统可能就会失灵了。例如,如果青少年不再在Facebook上点赞,那么该平台对于广告商的长期价值就会被削弱。目前,Facebook利用它收集的用户点“赞”和“分享”的信息来提供针对性的广告。因此,假设你对拯救动物点赞,那么你就可能在Facebook上看到挽救动物慈善机构PetSmart的广告。这种精准定位的广告让Facebook成为了令人敬畏的广告平台。如果青少年不再用点“赞”信息喂养Facebook的算法,那么它的这种广告营收可就岌岌可危了。从家长和年龄较大的社交媒体用户的角度来说,这种变化也让他们感到忧心忡忡。一些家长已习惯了监测他们孩子的网络活动,而现在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被排斥在孩子的世界外了。但在另一方面,对于利用这些社交媒体平台联系同事、交换信息和资讯以及搭建人脉网络的成年用户来说,他们可能不会注意到这样的变化。事实上,很多年龄较大的用户一直就不理解为何青少年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晒自己的脏衣服,对于他们来说,现在的这种变化似乎意味着青少年用户开始变得成熟了。从社会或学术的角度来说,这种变化既令人鼓舞,又令人担忧。随着越来越多的政治活动迁移到了网络上,社交媒体在越来越多重大的社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青少年用户的流失意味着他们会更少关注社交平台上热烈讨论的社会公平问题和政治观点。如果大学生将大多数时间用来群聊或使用Snapchat,那么新的思想进入社交网络的概率就更少了。但在另一方面,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我们使用社交媒体阅读新闻的做法可能会导致我们总是关注一些狭隘的、具有党派性的新闻。如果青少年减少对大众社交媒体的使用,他们可能会减少接触这些狭隘新闻和思想的机会。社交媒体的巨大潜力是它们可能会创造强大的、公开的平台,让思想得以传播,让政治运动得以发展。如果青少年真的在远离这些平台,而将大多数时间消耗在与好友相互通讯的应用程序上,那么社交媒体在政治方面的潜力将可能永远不会实现。(乐学) 推广:微信搜索“BI中文站”公众号,收听来自硅谷最新鲜的科技资讯、最前沿的创业模式、最好玩的圈内故事。
[责任编辑:sonicluo]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年轻人有1/3的网络时间都用在了社交媒体上 | 互联网数据中心-199IT | 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199IT
感谢您支持199IT发展,可加入199IT知识交流群3000+用户,最有价值分享和讨论!
长久以来,行业趋势观察者费尽心力研究千禧一代(20-33岁)的媒体消费习惯和偏好,同时,Z一代青少年(14-19岁)也逐渐崛起,成为各大公司的新宠。这些新一代的媒体用户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引领趋势,为内容变现提供支撑。德勤和市场研究机构GlobalWebIndex(以下简称GWI)近期发布的这份洞察报告,或许能为我们更好地了解美国乃至全球千禧一代用户,提供一些新鲜的灵感。
社交需求有增无减
社交媒体使用时长、总体时间占比。 图片来源:全媒派
GWI在报告中指出,全球互联网使用时长的每3分钟里,就有1分钟被用在了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上,网民平均每日活跃时长超2小时。(16-24岁用户达2小时40分)
这份覆盖全球50,000多人的调查也再次印证了网民对社交的普遍需求。94%的用户有至少一个社交媒体账号,平均每人有8个账号;而在2012年,人均账户数仅为3。显然,人均账户数和用户粘性的增加,大大提升了日均使用时间。但是,这一系列数据也显示了用户的媒体使用习惯正在发生改变。
有趣的是,“打发时间”是驱动14-24岁的年轻人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因素,这表明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年轻一代媒体消费的“标准设置”。
Instagram势头不减
社交媒体、IM app的日均使用率排行。 图片来源:全媒派
图片社交网络Instagram在16-34岁用户中,用户使用平率排名第6,击败了老对手Twitter。而Facebook及其旗下Messenger和WhatsApp在前5中占了3席,结果一出,小扎应该可以安心一些了。
而GWI报告中显示,Snapchat在Z一代中具有超高人气,毫无疑问,这一现象将会影响Facebook的移动产品策略,促使其继续“模仿”Snap式功能,以求年轻人关注。
在线视频平台日趋成熟
2017年4月在线娱乐活动时间分配。图片来源:全媒派
在所有的互联网用户中(16-64岁),92%的用户每月观看网络视频,而看电视直播、网络电视剧/电影的用户则不到半数,53%的人会看体育比赛。
和占比46%的线上广播、占比36%的播客(podcast)相比,在线视频的用户数量遥遥领先;但与网络游戏(63%)、流媒体音乐(62%)相比,在线视频仍处于落后地位。
在GWI的全体统计样本中,有网络电视观看习惯的用户约占四分之三,在16-24岁中达71%,在25-34岁群体中达73%。
Z一代担纲Netflix原住民
Z一代与全球用户媒体消费习惯对比。图片来源:全媒派
GWI数据表明,北美地区,70%的Z一代年轻人每月会在Netflix上看视频;全球范围来看,这个比例仅有25%,但也超出了其它观看方式如OTT所占的用户比重(20%)。
从时间上来看,Z一代的日均网络电视观看时长达1小时11分钟,超出其它年龄段,但这个时长仍然落后于传统电视(日均1.5小时)。
年轻用户更爱煲剧
每周煲剧观众群体调查。图片来源:全媒派
德勤的调查报告显示,千禧一代深爱互联网电视,或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的Z一代和千禧一代都是煲剧党(连续刷剧)。
德勤在最近发布的《数字民主调查》报道中提到,40%的千禧一代和Z一代煲剧节奏达到每周一次,过半时间都耗在移动或OTT设备上,而不是电视机。尤其是在看剧“旺季”(寒暑假、新剧推出),年轻人们经常一煲就是6集,长达5个小时。
美国观众偏爱免费流媒体
美国家庭直播服务使用习惯调查。图片来源:全媒派
过去4年,多数家庭都选择了在类似Hulu、AmazonPrime和Netflix等网站订阅视频,视频订阅量直接拉升18%(从2012年的31%增长到2016年的49%)。而在Z一代、千禧一代和更“老”的X一代(35-50岁)群体中,这一数据甚至增长到60%,这表明年龄稍长用户已经成为了OTT服务的订阅主力。
整体来看,用户更偏向于免费流媒体服务,使用时长占40%;相比而言,付费内容占比35%。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平台方若想从观众手里“赚取”更多时间,必定要在原创内容和节目采购上投入更多精力。
退订将成主流
Z一代设备使用情况。图片来源:全媒派
移动设备逐渐占据主流,进而影响了人们使用媒体和通讯软件的习惯。千禧和Z一代毫无疑问走在了“退订”大军的前面。GWI的数据显示,Z一代在移动设备上耗费的时间甚至超过其它设备的总和。
Z一代们似乎还将把这阵“退订风”吹向了其它群体。
德勤的报告提到,虽然付费电视的订阅家庭在美国占74%,势头仍然强劲,但其中2/3用户却表示,他们付费只是因为和Wi-Fi上网套餐绑定在了一起。随着流媒体行业不断壮大,以及对原创内容源源不断的注资,付费电视将遭受来自其核心观众群体的退订威胁,不仅仅是爱玩手机的年轻用户。
此文转载自:
更多阅读: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研究说,社交网络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不太好_凤凰科技
研究说,社交网络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不太好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研究说,社交网络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不太好
异国风光的旅行、完美身材、饕餮大餐,这些经过了滤镜处理、精心摆拍的图片常常与我们平常的生活相去甚远。
看到这些社交网络上 Po 出来的照片,你可能会心理失衡,并产生焦虑、沮丧的情绪。
这一点在图片社区 Instagram 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今,它已经在全球拥有了 7 亿用户。一项来自英国皇家公共健康协会的研究发现,这社交应用拥有很强的负面影响。
这项研究调查了 1500 名英国当地处在 14 至 24岁之间的青少年,收集这群人对于 Instagram、Facebook、Snapchat、YouTube 以及 Twitter 等主流社交网络的反馈。其中问卷中会询问到他们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的健康状况、焦虑感、与社区的联结、身份认同、睡眠质量等因素。
在受访者的反馈中,只有 YouTube 能给用户带来完全积极的影响。其他的社交平台包括 Twitter、Facebook、Snapchat 以及 Instagram 都会带来程度不一的负面心理影响。一个女孩在接受 CNN 采访时曾表示,自己常常会与那些经过大量处理、不切实际的图片进行比较。
在报告当中,一位受访者也说:“Instagram 容易让女生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够完美,这是因为人们的真实生活并没有加入滤镜编辑,让他们看起来完美。”
一项更早的研究也发现人们在社交媒体当中所产生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和害怕失去的恐惧感,会降低自信同时导致抑郁。其他的负面影响还包括影响健康和睡眠质量。
在一个青少年研究杂志上发布的研究称,有五分之一的年轻人会在夜晚醒来检查手机接收的信息,这导致他们白天很疲惫。
社交网络也有积极作用。近 70% 的受访者认为在他们难以打发时间的时候,社交媒体能带去情绪上的支持。人们也总是习惯于在社交媒体上展现自己积极、光鲜的那一面,这能帮助人们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
问题出在人们常常会忘记那些光鲜亮丽的图片并不总是真实生活的样子。
英国皇家公共健康协会( RSPH )为此给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品牌方和名人应该考虑向公众披露那些照片是如何经过精心设计的。同时,社交网络最好能够给用户加入登陆时间提醒,当你泡在网络上太久,是时候从中抽离出来。
当然,这是做梦。当 Facebook、微信们公布说平均每个用户花 90 分钟在应用里的时候,都将这个数据作为自己成功的体现。
题图来自 Travel Blog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58314
播放数:29809
播放数:24082
播放数:164357友加增长的秘密:年轻人的虚拟社交
  相信科技圈的小伙伴们都多少听说过友加,去年因为部分原因关闭了一段时间,不过很快就恢复过来,新友加上线也快一年的时间了,而且最近还拿到了几千万美金的新一轮融资,是什么原因让友加在资本寒冬里逆势上扬,获得资本青睐呢?最近正好有幸和友加的创始人交流,为我解开心中的迷惑。
  说到陌生人社交,大家脑袋里冒出来的印象就是附近的人列表,点开一张张精心修饰过的照片,然后看到感兴趣的签名或照片,就一个招呼打过去等待回应。可是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那就是回复的比例极低,更别提约见成功的比例。"难道大家使用社交软件的目的真的是为了约么?"友加的联合创始人指出,"我们发现,友加上活跃的绝大多数用户是95后90后的年轻人,她们真正喜欢的是在线上的虚拟世界里有人陪她们玩,而极少真正去线下见这些陌生人。"
  "线下约见"是典型男性视角,"线上陪伴"则是典型女性视角,这对一个社交产品来讲,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设计的视角。这将带来产品功能的改变,也改变了友加未来发展的定位,那就是线上的虚拟社交网络。
  那么,友加究竟是如何打造线上的虚拟社交空间的呢?
  个人秀场主打即时分享与实时互动
  针对年轻人爱秀、爱互动的特点,友加为每位用户都开了一个"个人秀场",在秀场里用户可以即时发语音、视频、照片等,还可以与在线的粉丝实时互动。但是,跟"传统"秀场很不一样的是,在友加人人都能秀。友加上每一位用户既是观众又是主播,如果将“传统”秀场模式看作B2C,那友加就是C2C。“传统”秀场上的主播有点像微信公众号上的自媒体人,需要一定的专业性才能产出用户喜欢的内容;友加上的主播类似于个人微信的朋友圈,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内容,发自己喜欢的内容,更加扁平化、去中心化、碎片化。
  而年轻用户喜欢互动这一点我们也有特别直观的感受,自从手Q公众号开通以来,我们发现90、95后用户的互动性特别强,即使没有任何回复也阻碍不了他们留言的积极性,所以服务于他们的产品,在实时互动性方面一定要很强。友加的秀场里秀主可以与其他用户进行一对多的实时互动,粉丝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让沟通更快、更高效,做到真正的“即时社交”。为了增加产品的互动性,友加官方除了不定期举办活动,还有长期存在的聊天大厅,真正做到“全世界陪你说话”。友加的秀场开始只有语音和文字,后来加入了互动性很强的游戏,方便主播和观众进行互动,增加产品的趣味性和粘性。在未来内外还会加入视频直播,让虚拟交友更加顺畅自然。作为一个新用户刚进来友加,完全不会有那种半天没有人搭理的情况,而是可以迅速在秀场里跟秀主或其他粉丝聊起来,玩起来。
  情感诉求驱动商业模式
  “传统”秀场是一种利益驱动的模式,主播使出混身解数的表演,是为了取悦观众,继而获得不菲的打赏,平台的盈利模式也是和主播分成。所以主播的质量和数量,也是“传统”主播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友加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模式。友加的主要用户群是90、95后,在这个资源极度丰富的时代,物质需求已不是新生代年轻人的追求,他们开秀场不是为了赚钱,友加也不会给他们提供赚钱的工具。他们有自己的个性,需要有表达的场所,需要获得存在感、认同感。他们的表演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而是为了取悦自己,希望从中获得快乐。友加的盈利模式虽然也是虚拟币的充值,但是平台并不会和主播分成,这个盈利模式更类似于游戏。
  友加与“传统”秀场相比,在模式上有了本质的突破。友加大大降低主播的专业门槛,让每位用户都成为主播。友加改变了秀场的盈利模式,让主播们秀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表达自己,更符合新生代年轻人的需求。
  社交未来趋势是虚拟化
  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交工具也在不断更迭,社交工具的演进也影响着人类的社交方式。我们80年代的人用IM,几乎都是线下社交关系转移到线上,有线上见面6次不如线下见一次的说法,可见线下社交关系的重要性。不过新生代的年轻人则不同,他们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常用的IM是QQ而不是“大人们”才用的微信。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在线上,他们对朋友的定义也不一定非要在线下见过面不可,在虚拟世界交友已习以为常。友加作为面向年轻人的社交产品,希望通互联网能够最大降低用户的社交成本,消除物理限制,使得未来的年轻人能够获得他们需要的精神存在感。
  新生态的年(xiao)轻(p)人(hai)的互动与连接更习惯于二次元,让现实世界通过云端工具进行更便捷的交流互动,甚至是足不出户就完成虚拟人生,大大扩展了未来人类的精神和物理边界。
  在众多的社交产品还在现实世界中苦苦鏖战,在线上线下打通寻找商业模式的时候,友加的梦想是为年轻人创造虚拟世界的一切。用户在虚拟世界里的所有消费,都在为友加创造商业价值。在移动SNS创业之路上,友加走了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的一条路,走进了年轻人的二次元世界。这里究竟是不是社交网络的未来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终于!年轻人不再聊骚,互联网社交变得很不一样了? : 经理人分享
终于!年轻人不再聊骚,互联网社交变得很不一样了?
如果你最近有参加年轻人的聚会就会发现,饭桌上新的流行已不再是桌游,而是拿出手机组团开黑——玩一局《王者荣耀》。对于腾讯而言,这是一款单靠卖皮肤都可以日入1.5亿元的现象级手游,对于年轻人而言,这是一个共同话题。加入基于LBS的荣耀玩法之后,《王者荣耀》则直接成为一款游戏社交平台,人们与身边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组团玩游戏,游戏与社交就这样结合在了一起,在游戏可以成为社交平台的今天,年轻人的社交习惯真的是变了。
吃完晚饭后,总是习惯约上工友,在码头散散步,蹲坐着休息,扯扯淡,来一发王者荣耀,抬起头看看,有没有人注意到我刚刚的penta kill,微笑中带着一丝不屑。
年轻人的新社交方式
去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上,1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共计占比达到50.5%,85后的年轻用户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中坚用户群。这些用户是互联网原住民,习惯于互联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他们跟上一代也有着完全不同的社交方式。
具体来说,罗超频道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1、追求群体社交狂欢,而不是建立点对点关系。
Facebook掀起了一个社交网络时代,其基础是所谓的六度人脉关系:“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不论是微信还是Facebook还是垂直社交平台,大家都在强调人脉,关系链,人与人的连接。
然而今天我们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陌生人可能连六个都没有,你和偶像之间的距离只是一个微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建立,甚至有冗余。籍籍无名的“提问托”可以在微博向王思聪提问得到回答,你和好友在微信、QQ、微博、脉脉、知乎可能都建立了关系。对于这个愈加扁平的社交趋势,一个叫Glen的人总结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1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1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暂且称之为一度人脉理论。
这个变化对于社交的影响是,人们对于社交的诉求不再是建立连接、传递消息和分享内容——就像Facebook、微信、陌陌们过去做的那样。社交对于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新的诉求是一种群体狂欢,社交更多是为了排遣寂寞、获得快乐,以及寻求社会认同,而不单单是认识人再做别的。
这样的趋势体现在直播平台的火爆,点对点视频聊天不好玩了,点对多的直播,群体互动更受年轻人欢迎,现在直播平台还引入了连麦功能,强化多对多的沟通。这样的趋势还体现在视频社交的火爆,SnapChat曾经靠阅后即焚的图片社交功能而火爆但现在被用户使用最多的却是Stories视频功能,靠直播赚了大钱的陌陌砸了数亿广告告诉大家自己不是直播平台而是“视频社交平台”,那个曾经想要做中国版Instragram的App In在弱化图片社交标签之后,最近推出多人视频聊天功能“脸趴”,主打多人同框聊天,并且加入了弹幕、贴纸等元素,其他用户还能围观。
In App的“脸趴”是多人兴趣视频聊天功能,可以实现多人同框聊天,并有美颜、弹幕、贴纸等一系列交互功能提升社交体验。
这些产品变化的底层逻辑都是一致的:点对点聊天很可能会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会给用户社交压力。群体社交,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人爱分享,有人爱点赞,大家都很轻松,社交的目的达到了。曾几何时,人们会将社交与约炮划个约等于号,甚至有“不能约炮的平台不是合格的社交平台”的说法,然而今天人们更喜欢Party式社交,而不是像上一代那样,聊骚、小窗、约见,Party式社交反而更能让人们终结孤独、获取快乐和获取认同。
2、从线上走到线下,面对面社交迎来回归。
《王者荣耀》这样的新社交现象并非个例。2016年的现象级App《Pokemon Go》,基于AR+LBS技术,一度让全世界为之疯狂,游戏与社交紧密结合。更重要的是,不论是《王者荣耀》还是《Pokemon Go》都表明,对于年轻人来说,社交已经不再是坐在电脑后面,通过光纤与“或许只是一只狗”的对方聊天,线下面对面成为社交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接连成为爆款的LBS游戏、一年比一年火爆的音乐节,甚至三线城市人民广场上的尬舞,都表明线下在年轻人社交中正在变得更加重要。
理论上来说,上文提到的群体社交只是一种回归。二十年前人们会到舞厅、溜冰场这样的公共场合去社交,十年之后受互联网影响人们线下的隔阂反而越来越深,住一起多年的邻居可能不认识,星巴克越开越多但人们却追求私密聊天空间。然而人是社会性动物,骨子里需要面对面,只不过此前,互联网与线下泾渭分明,互联网在线上拉近人与人的距离,线下却疏远了。然而,近年来,随着LBS技术、AR技术、智能硬件技术的成熟,面对面社交又回来了。
LBS技术让每个人在线上有了位置属性,可以轻松地认识身边的人,同时也可以跟身边的人一起走到线上。AR则从视觉层面将现实世界与线上世界合二为一。智能硬件则允许互联网公司在线下布放结合使用场景的设备,获得用户注意力的同时,提供一种线上+线下的社交场景。
InApp的Redbox智能终端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过去一年redbox共打印了4000 多万张相片,照片打印已经成为in主要的收入来源。redbox承载的正是线上线下社交场景连接的窗口,而照片打印这一高频的需求和场景则成了in app拓展市场的切入点。恰如十多年前在年轻人之间风靡的“大头贴”一样,这样一种供年轻人线下消遣,可以拉近用户与用户之间距离的线下社交产品,就这样在人流密集的商场覆盖开来了,成为升级版供拍照、美颜、打印为一体的拍照神器。
&redbox移动智能终端,为了升级年轻人用户的线上社交体验,in执行了线上线下融合的策略,在线下布局了redbox移动智能终端,可以实现拍照、修图、打印为一体的拍照体验
不只是In在走向线下,今年SnapChat上市前夕发布了拍照眼镜,还正在研发无人机。它还推出了“Our Stories”功能,允许非好友关系的用户围绕一场活动进行公共实时协作,大家一起创造与这个活动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这同样是想要在音乐节等线下重大活动中形成一种公共社交场景。
走到线下让社交平台迎合了年轻用户新的社交诉求,不只是可以面对面,还给“群体式狂欢”创造了一种条件——不论是一群人拿着手机通过《Pokemon Go》去寻找小精灵,还是一堆人围着一台红色机器打印、修图和拍摄有趣的照片,抑或人们都围绕着某个音乐节创作阅后即焚的小视频,这都算得上是一种线下的群体狂欢。
3、不要一成不变,追求新奇有趣不断变化。
生于互联网时代的95后年轻人对于二次元这样的东西接受度很高,他们崇尚自我追求个性化,喜欢新奇的事物,对山寨、古板和教条很反感。对于互联网产品,他们同样有着全然不同的喜好,弹幕风靡视频网站已经是很古老的例子了,在社交平台上,这种特征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SnapChat凭借阅后即焚功能风靡美国年轻人群体,Facebook遭遇到了年轻人离开的威胁,最终它自己以及收购而来的Instragram选择了对SnapChat“Stories”功能进行拷贝以挽留年轻人。这样的现象在中国同样在发生,“年轻人不用微信”可能有一些夸张,但一个事实是,年轻人可能没有80、70后那么痴迷于微信,同时,手机QQ相对微信更吸引年轻人。因为微信平台太大,不会轻易尝鲜新功能,一直对新鲜技术很谨慎,变化很慢显得有些沉寂,更适合严肃社交。
in为奇葩说定制的“全民奇葩说”AR场景
我们能看到,不论是QQ、微博、陌陌、美拍还是In都比微信更加激进一些。比如陌陌、微博先后上线了类似于SnapChat“Stories”的阅后即焚功能,再比如in也一直基于camera在做升级,做群聊、直播、AR、美颜、滤镜贴纸等等,大家都在推陈出新,迎合年轻人追求新鲜、刺激、个性的需求。
年轻人社交对行业有何影响?
毛主席曾对年轻人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究还是你们的”,“得年轻人者得天下”的道理谁都懂,年轻人全新的社交习惯也对许多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1、社交平台迎合年轻人。
事实上,早在2013年,马化腾就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过,其最大担忧是“越来越看不懂年轻人的喜好,不理解以后互联网主流用户的使用习惯是什么。”因为这样的考量,腾讯才投资了一大堆年轻人亲睐的应用,SnapChat、Bilibili、斗鱼直播,还有今年的快手。马化腾投资SnapChat后曾这样表达其理由:“我们自己用起来觉得没什么意思,但发现12-18岁的女生特别喜欢玩。”腾讯一直都在关注年轻人对社交的偏好,从投资、产品、内容、品牌、运营诸多层面去抓住年轻人。
in三周年活动“浪上天”的95后
2、社交平台与娱乐结合。
腾讯是社交平台,还有一个战略是泛娱乐,内容战略也好、文娱产业也罢,都属于泛娱乐战略。《王者荣耀》就是一款面向年轻人开发的泛娱乐+泛社交产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意思的是,泛娱乐+泛社交也是唐岩给陌陌定下的新战略。年轻人需要轻松、快乐、有趣的群体狂欢社交,娱乐与社交有很广泛的结合空间,陌陌也正在通过视频社交来迎合年轻人的社交习惯。微博、美拍、In App诸多社交平台都在强化娱乐特性。可预见,未来面向年轻人的社交平台会愈发重视娱乐属性,在功能、内容、运营等层面与娱乐结合。
3、社交给品牌带来新可能。
年轻人挑剔、独立、不从众,崇尚自我、追求个性、我行我素,他们不喜欢被灌输,看不进去无创意、填鸭式、无互动的广告。然而,他们对群体社交、线下社交和新鲜玩法的亲睐却给品牌带来了新的可能。
群体社交意味着大众参与式的活动机会,这带来了互动和创意的空间。线下社交则可以解决线上流量昂贵的问题,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兴起,分众传媒的坚挺,OPPO、vivo逆袭小米,都表明线下场景的营销价还在且越来越重要。新鲜玩法比如AR、LBS、AI等等也意味着创意、互动的机会。回到社交平台上,可以看到In的Redbox通过流量分发、互动广告、定制活动帮助许多商场品牌导入用户,SnapChat的Our Stories允许商家为活动征集短视频。总之,年轻人的社交新口味,对于品牌来说就是突破年轻人的一个重要口子。
近期热点文章推荐:
&&&&&&&&&&&&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文章相关知识点
评论&&|&& 条评论
畅阅·猜你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年轻人如此热衷于社交媒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