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于这样网络上的心理课程的课程,听完后有用吗?

心理学专业课程具体都有哪些,网上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11-05-13 &
我一直都对心理学感兴趣,所以在半年前就自学了心理学。我经常去“全国心理课程中心”学习的,感觉那里关于心理学的资料比较多的,你也可以去那里看看,对你学习心理学很是有帮助的。里面的案例都很好,课程也比较经典,kc.xlzx.com他们的网站,加油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这是一个心理师的空间,里面分享了很多心理学资料,内容挺多也挺专业的。http://www.baidu.com/p/chenxue001yuan?from=mn可以参考一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熟读课文.从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角度.说说以下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1)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他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2)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熟读课文《最后一课》,从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角度,说说以下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1)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他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2)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3)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答案:略解析:
  (1)小弗郎士知道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有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憎恨,有对不能再学法语的痛苦。因而对课本的依恋,对老师的理解,正是小弗郎士爱国感情的具体反映。
  (2)英勇的法兰西民族不会被外敌征服。
  (3)无言的动作反映出韩麦尔内心无比悲痛的感情。
练习册系列答案
科目:初中语文
  熟读课文。根据“最后一课”上出现的异常现象,按照下列要求,整理出你的意见。
  (1)按人物、课堂情景等分类口述(或书面整理)一系列“异常”现象,要求条理清楚,不要忽略重要语句。
  (2)人们对一些自然享有的权利、情感,平时往往并不觉得可贵,甚至感到是负担,一旦面临失去,就会觉得无限珍贵,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请以小弗朗茨或哈墨尔的具体表现为例(注意抓住课文中主要语句),说说你的理解。你能够举出生活中或读物中类似的事例吗?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绘画心理课程靠谱吗?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绘画心理课程靠谱吗?
在网上看到不少绘画结合心理学的课程,有的号称采用“”,有的说“”,还名校心理教授授课,“房树人”绘画心理投射技术。不知道这样的课程理论基础有么,有多么成熟,实践起来有没有普适性。
心理学专业
我算是了解一些“房树人”绘画心理投射技术,10年的时候还跟着老师去北京芳草地小学做过“房树人”的测量。一、所谓的理论基础是在应该是心理学精神分析这个流派的相关理论:(1)在一个人中理性和非理性共存,并且理性一直在压抑着非理性。像弗洛伊德关于“心理问题和疾病”的来源就是本能(性和攻击)被压抑,这样的理论尽管被认为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当时社会比较禁欲),但是他的基本思想却一直被传承着。即,情绪、情感和一些创伤等非理性的东西,经常被压抑,并且不能通过语言这种理性工具去很充分的表达出来的。(2)荣格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集体潜意识”,他将整个人类文明注入到了个人身上,强调符号,图形和原型。比如大家所熟悉的阿尼玛(男人身体里的女性角色)和阿尼姆斯(女性身体里的男性部分)。他还特别喜欢印度的曼陀罗这样的符号,并且画了非常多的曼陀罗。也就是说,作画能够将人的潜意识甚至是整个人类集体的潜意识表达出来。(3)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的技术。比如绘画治疗,沙盘治疗,投射测验,对梦的解读等。二、房树人疗法的大致过程:(1)给你一张白纸,几只笔,让你放松,开始作画。(有的会有要求比如画一棵树,但是对树的样子没有要求,让个人自由发挥,有的就是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2)画完之后,进行解读。(在房树人技术中有一些对号入座的东西,比如笔触尖锐,棱角比较多可能代表着具有攻击性,比如画的人没有胳膊代表着什么,比如画的房子没有门代表着什么,但是也要根据画画人的个人情况去调节)(3)有选择的反馈。或进行其他疗法的干预。(4)继续画画,观察里面的变化。我觉得这样的技术只是一种测量技术,重在解读,适合心理咨询师或者治疗师,普通人学这个很容易误入歧途。三、我的态度:(1)我不反对绘画治疗,沙盘治疗和释梦,但是前提是这些只能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应用在临床心理学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搜集来访者所有信息的过程,对于一些不善于表达或者阻抗太大的人,比如孩子,比如自闭症患者,比如一些边缘性的人格障碍患者。通过画画,通过释梦,通过投射测验,我们能去了解他们,从而进行更好的干预。并且很多研究证明,只是单纯的绘画就能起到一定的治愈作用。(2)我反对滥用这些技术。画画其实没什么,自己在家也能画。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谁在解读”。如果他完全不了解你,你画了一幅画,他就说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受过什么伤害,这完全是扯淡。尽管人类有一些共同的符号体系,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符号。这些个性化符号就是你自己的语言,需要完全了解你以后才能明白它的意义。我非常不喜欢类似的短期课程,因为它们培养一批人,那些人张口就会说:我给你看看,这个代表着什么,什么!关于心理学这门人的科学,没有经过长时间的了解就脱口而出的回答一般不靠谱。
心理学硕士生
绘画心理课程我不太了解,但是借由绘画、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心理学治疗方式确实是存在的,统一被称为表达性艺术治疗。顾名思义,表达性艺术治疗,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假设就是,人们可以借由这些绘画形式表达内在的感受。在这种表达中,内心复杂的情感可以得到抒发,甚至是统合。类似于我们大家都可以理解,写作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但写作是用一种相对理性的、逻辑的思路,但是艺术则是一种相对感性的、形象化的思路。当事人的表达比专家的分析要更重要!至于“房树人”心理测验,确实是心理学中相对常用的一种投射测验,其他常用的投射测验还有罗夏墨迹测验和感觉统合测验(TAT),这两个测验是一般心理学教材上都有的。在房树人测验中,画面的结构、形态、颜色或是其他一些特殊标记都被认为具有某种特定的心理含义,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证基础,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看看我随手搜到的两个文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看起来很玄乎的测验确实很容易被过度解释或使用。这也许就是 老师觉得“不科学,像算命”的原因。我的观点是:不论是这种投射测试,还是平常大家见得比较多的相对“科学”的问卷类的测试,都只是大家了解自己内在心理的一个参考,问卷的得分或是房树人测试中的外在表征(比如画中的某个特征)与心理含义之间一定不会是完全一一对应的。要做一个准确的判断,往往需要多个拟合性的依据。我很欣赏一个法国精分学派老师说过的话:我们看到的很多都只是临床信号(clinical signals),如果要做一个综合的判断,一定会有许多的临床信号指向同一个结论。
所以,如果一个咨询师仅仅是因为你在树干上画了一个伤疤就肯定你经历过严重心理创伤的话,这只能说是这个咨询师没有水平,并不能就此否定这个测验的可靠性。(一个相对靠谱的咨询最多会说:这个伤疤提示,你也许曾经经历过一些创伤性的事件。你愿意说说吗?)当然啦,如果一幅画上的树有伤疤,房子的墙壁有污点,人的躯体有残缺,“严重心理创伤”存在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总而言之,心理学中的很多科学结论或是测评工具都是基于统计数据而来的。基于统计而来的结论就意味着,正确率一定不会是百分之百,一定存在小概率事件。所以,尽信,则不如不信。PS:同样需要警惕的还有什么“身心灵”之类的。现在心理学的应用界很乱,挂羊头卖狗肉的很多。如果那个人强迫性的解释让你觉得很不爽,勇敢说“NO”,需要维权的时候勇敢寻求警察叔叔的帮助去吧!
果壳网心事鉴定组编辑,科学松鼠会成员
前两天还跟
聊过这个问题。其实还是个什么是科学的问题。不是说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因为科学只是一个方法论。比如你说星座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早期心理学家也用星座做过研究,没有发现不同星座人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所以是不科学的。还有就是解梦。说梦能预测未来,那肯定就是不科学的。要说梦能够反映人的情绪,和一些自动化思维什么的,这就是有科学依据的。同样是画房树人,为什么有些人画成很多房子?没有人?为什么有些人要花上太阳和小河?这些是因为他想拥有很多套房子,还是因为他刚看到一幅很好看的画是这样画的?这个都说不清楚。但是也不可否认,房树人的画法必然有个人特点。比如他为什么没有画出重要元素;人?(这个我不懂,不多说)哪些因素是可以归因于个人人格特质的?哪些因素是随机或者社会文化的?这些如果都能在统计中发现有显著差异,当然没有问题。问题是变量太多,比天气预报复杂多了。不过据 老师说,他听过一场日本科学家的报告,他们对主题统觉测验(TAT,另一种投射测验)做了大量实证研究,得到了不少有意思的结果。如果是这样的结果,我认为是具有参考意义的。所以,这个班我没上过,不好说它靠谱不靠谱,如果你上这个课了,想判断它是否靠谱,不妨这样来看:1 它给出的解释是唯一的可能性吗?有没有其他情况?2 它说的话是个人经验的总结,还是有实证研究?还是基于统计的结论?论文在哪里?3 结论有可预测性吗?它解释得头头是道,但是不能举一反三也没用啊另外,房树人之类的测验称之为“投射测验”,具体画了什么,讲了什么故事,画得好看不好看,这些都不大重要。重要的是从这个过程中显示出的思维方式。再有,做社会心理学的人是不是不太相信这些啊?尤其是了解启动效应、具身认知什么的以后。因为人的行为和心理受到情境的影响太大了!太难归因了!最后,再说几句跟投射测验没关系的。大家可能觉得心理咨询很贵,而且目前还没有被纳入医保。在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美国人喜欢找心理咨询师。这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相对便宜,因为一般的保险是cover心理咨询的,但必须是“认知行为疗法”的一般保险才给报。精神分析神马的通常不给报,除非是一些特殊保险。所以,这也是美国认知行为疗法的心理咨询发展得比较好的一大原因。
临床心理学博士
就我所知的来说……“绘画心理课程”大概分为“绘画心理治疗”和“绘画投射测验”两类问题所指,更像是投射测验,那就略过治疗这块不提逐一回答楼主对绘画投射测验的疑问:1,理论基础:理论这个东西……是随便提的啦,乐嘉老师还有性格色彩理论呢,我估计要找理论基础总是能找到的,反正,弗洛伊德老师最大的贡献就是留下了“无意识”这种神秘领地,想怎么YY都可以……至于有没有实证基础,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据我所知,没有)2,成熟度:也就刚刚成熟到“可以开一门课”的程度吧……(即使在投射测验的领域里,也不是最成熟的,应该不如罗夏墨迹测验和TAT)(但确实在中国和日本发展得比较火,不知为什么,在欧美国家似乎没那么多)3,普适性:心理学……哪有绝对普适的?这一块最多有些相关研究的数据支持(我猜的,没查过,印象中在中国的心理学大会上听人做出来过)但是相关研究,对吧,你懂的(中国的学术界,对吧,你懂的)最后,靠不靠谱,这个靠谱没有操作性定义,见仁见智了。就我本人来说,我不是死理性派,对它没什么成见。做咨询时偶尔用用,对一部分(不擅于言语表达的)病人还比较好用。有的病人觉得很准,但我觉得这种人应该觉得星座也很准……所以,也没啥参考价值。我觉得就是个比较有意思的玩意儿吧,如果有人跟我正经八百地讲这个东西,我会觉得无聊。没了。
心身医学和心理咨询博士生,美食控
楼上大家说的都差不多很详细了。沙盘,画画这些在中国,日本比较流行,欧美国家不常见的原因我个人理解有两点,一是东方人对“外人”倾向于更封闭。所以间接手段比较受欢迎。同时有研究显示东方人更喜欢直观的认知,欧美人则偏好系统认知。所以画画,摆沙盘似乎更适合东方人的表达。另一个是主流治疗手段在欧美国家都是医保报销的,日本不知道,中国都是自己出钱,所以流行起来不是因为它更有效,而是因为它更容易被接受或者更便宜吧。(其实也只是对于咨询不常用,对于治疗来说,强调的都是团队合作,多技术应用。我们医院除了个体动力学治疗,团体音乐治疗,美术治疗和运动治疗都是正常治疗的一部分)沙盘,投射技术这些,重要的不在结果而在过程。虽然可能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有靠谱的地方,但是还牵扯到每个人的理解和在个人经历中的修改。比如经典理论里面蛇是阴茎的象征,但实际可能蛇意味着你小时候被蛇咬过的恐惧,或者你把它理解成绳索觉得生活受到束缚,或者死亡等等不同寓意。至于具体是什么,要详细询问来访者。所以这里的分析过程,其实是一个变相的咨询。只不过它利用了一个现有的手段来探索,而这一手段对儿童,对某些心理疾病患者来说更能接受。较小的儿童,受过重大创伤的来访者,可能在单纯谈话治疗中无法陈述自己的问题所在。而其他病人,比如厌食症,比如抑郁,都有一种叫做“情绪表达不能?(alexithymia)”的问题。这可能牵扯到复杂的生理机制,目前也是身心疾病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而应用于临床,可以说每个流派的咨询师都有他“接近”病人的方法,但整个治疗的目的和原理还是一样的。具体来说,弗洛伊德曾经通过的是梦境,动力学治疗通过传递理解来建立治疗联盟,探索病人长期存在的互动模式,给予反馈;行为学通过锚定有问题的行为,分几步来促进改变,探讨伴随改变而来的心理感受和思考;音乐治疗,美术治疗都有其各自接近病人,传递理解的方式,而这跟动力学治疗,行为认知治疗是异曲同工。上面也有人提到罗夏测试和TAT,我这还有一个研究依恋的测试AAP(Adult Attachment Projective test),meta显示,AAP的可信度仅次于公认金标准AAI(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而高于或者等于众多依恋问卷。说明手段不是问题,信效度也不是问题,说这些方法是旁门左道不科学,显然过于自大了。但是怎么应用,实践中如何操作,就是另一个引起争议的方向。动力学心理治疗是主流疗法,但还不是有打着弗洛伊德招牌耍流氓,最后跟病人发生性关系的。我记得我的一位做精神分析的老师曾经说,解梦的关键在于不解而解。意思是,不要太过于纠结梦里这个代表什么,那个又代表什么,而在于探索梦跟现实的交点在哪里,病人要通过梦向你表达什么。我觉得,各种投射测验其实也是同理。研究可以是大样本的(虽然也有个案研究但是比较少),依赖统计学,但是治疗一定是个人的。研究只给临床设计了一个大概的路标,具体怎么走,是临床心理学家和治疗师与病人一同探索努力的结果。
绘画分析啥的应该是投射测验的一种吧,包括绘画治疗应该还是有理论基础的。但是个人感觉对于儿童的情绪和思想的表达还是有意义的;至于成人,你很难说通过他的画就能分析出他的问题,性格等等。。记得 老师说过相对于画本身来说,绘画的过程也很重要,我觉得能够进行绘画分析的人应该有深厚的心理学知识和艺术绘画的功底。。
我试过,解释得感觉像算命。不科学。反正我是不信。
设计瓷器的
我是学绘画的。说实话,一幅画确实能投射作者的心理和情绪。不同的心情自然会画出不一样的东西。但,主要不是题材,而是笔触。题材的不同是生活中所见事物不同决定的,而下笔的方式才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心理情绪。但这种微妙的东西并不是所谓的挂名教授砖家能准确分析的,所以没这个必要啦。除非你现在的心理状态很需要。
凡是算命式的都不科学,心理咨询中绘画,沙盘,啥啥啥都是工具,然后我们有了一个假设例如这个人其实很邪恶,然后就是要小心求证。我觉得这个真的有点像小时候(貌似现在还有)的那些六合彩透码报纸一样,就是在你不知道买什么号码的时候,给你一个方向(好像也是一张图,然后自己去看图上面有什么数字),然后你找到了这个方向之后再去买这些号码。对方画了一幅画,你看完这个画有一个方向,你问一些问题,去了解,去入手。但是现在中国似乎把搞心理学的人都当成会算命的人,尤其是乐嘉出现之后,一看人就说你是什么颜色,怎么样怎么样的性格。使很多人都对心理学有一个误解,真正的大师也不敢说听你说两句话就知道你是什么性格。
psychiatrist
跟看麻衣相差不多,非常主观臆测。
关于房树人,用于没学过画画的小孩子更靠谱一点吧,要我去画,分析我,我真的只能呵呵了
我认为这类投射测试的误差非常大,实在不想再给自己更多揣测空间以免造成误导刺激情绪,所以我不会参与。
我上过绘画心理课程,一个是工作坊,一个是讲座的。工作坊的那个给我比较大的震憾,两三幅画,几个问题,就能直点心理困惑。讲座的那个,觉得老师对画的解读过于绝对,不太能接受。总体觉得,绘画心理测验是个工具,使用它的人,才是关键。
我还以为你玩流行之神才会感兴趣呢- -
心理学专业
尚算靠谱但总得来说不是砖家教授怎么说,而是画这幅画的人怎么去理解与表达更多时候是逆向反问创作者在画这些东西当中得想法,动机等等,也可当成是一种建立治疗联盟的手段。但不能过度依赖甚至成为诊断的依据。
这么说吧,心理学要分为一般心理学和“日式心理学”两种。后者的根基纯粹是东亚神秘主义。房树人、血型说,纯垃圾。宣扬它的神效在我看来意味着学术道德有问题。
我来了吗,哈哈
觉得有一点,心理学很多是个统计上的概率值,但是人类社会太复杂,总是会有例外的情况。
看了很受益,我想问一下,大卫林奇的电影手法靠谱吗?如果是靠谱的,这种电影可以被靠谱的解读吗?
绘画心理辅导是众多心理辅导的手段之一需要针对每个人的情况来做特定的辅导全都采用同一种方式是不可取的
传说中的战士
要多正确才能算科学?
心理咨询专业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你可以采纳楼上 “装大雷”的意见。房树人与沙盘都属于测试,没有过多实际治疗效果,作为一种测试工具主要通过投射原理搜集被试者的信息,如人格、过去经历、对未来的憧憬、精神力量、人际关系等等,从而了解其隐藏的心理问题。以此为基础再通过专业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康复,依靠单纯的绘画与沙盘游戏是不利于解决问题并且会耽误治疗时间。 而且这两种测试重要的在于解释与解释者,带有经验主义。换言之不同的解释者会因自身经验与主观判断的不同而给出差异的解释。 现在心理学市场过于混乱,许多小型的经营者或企业、机构都会以心理学作为招牌来谋取利益,对于非心理学专业无常年专业素养的社会大众而言确实很容易被那光鲜的外表与头衔所蒙蔽。 希望每一位心理学爱好者能在保持自身清醒的状态下给心理学一个清新的生长土壤!
心理学和迷信有区别吗只是一个科学的迷信好比古代占星学
绘画心理课我不知道,但是画画这么多年我倒是感觉这个自己画的画其实挺能反映当下的,不仅从过程中能体现,从成品中也能体现,这一点不管是技艺多么高深也是不能完全的掩盖掉的。
弗洛伊德的解梦理论没有科学根据,现在中国科学家程正明已经完全解开了恶梦之谜,知道了恶梦的原因,就不会有人相信弗洛伊德的解梦理论,就等于判处了弗洛伊德的解梦理论的死刑!
伪心理学工作者
经过我的多次实证研究,发现靠这个吊到妹子的几率很大
感觉很有趣罢了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上心理课的必要性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上心理课的必要性
谁帮我写一篇关于上心理课必要性的文章,400字就够了
拇指医生提醒您:以下问题解答仅供参考。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不上你心理课老师就要失业了,所以要上心理课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向医生提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成为心理医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