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巧,这几个任课老师寄语的课我都听过,程伟是数学 来自灰

Sina Visitor System鲜草的美味。当地人说羊群的规模也大多了,是的,比以往看到的多,成百上千,雪白漂亮。那情景可真谓“风吹草低见牛羊”啊!过了几片黄黄的油菜地和一个水面颇大的湖泊,我们到了“沙板兔”,这里算的上是真正的天堂,层层叠叠的野花,弥漫着浓浓的香气从脚底辅至天际,一阵微风吹来,它们摇曳的身姿,像一株株画笔,创作着一幅幅草原胜景。
如今草原能有如此美丽的景色,能见到和感受难得的草原夏雨,不能不说内蒙古人民这些年来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截止到目前,该旗已完成生态建设投资突破1亿元,治理面积60多万亩,300万亩草场全部实行春季休场,禁牧合饲194万亩,有效地保护了草原生态。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相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关注和支持,有大批往京蒙两地的使者,有内蒙古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未来的内蒙古大草原会更加美丽,更加迷人。
日《人民日报》刊发
“采摘'秋天
京郊的秋天,是多彩的、缤纷的、斑斓的。每当这个季节,北京的原野仿佛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喜迎八方来客。广大市民赶在双休日,云集而至,前来感受果品“采摘'的乐道。
京郊山区占全市面积的62%,果品资源十分丰富,我国北方的所有困品品种在这里几乎全能找到。霜降前后,漫山遍野的红,红的透彻、红的醒目、红的饱满、红的喜庆。柿、苹果、山楂、酸枣……汇成一派浓郁的秋韵,映红了苍穹,映红了山峦,映红了田野,映红了果农的脸颊,映红了农家的日子。
“采摘'这个词儿,在过去的农事里,只是一项普普通通的活茬儿,在农民的眼里,就是摘果子。先前到了果秋,农村的大人小孩倾巢出动,忙忙碌碌地,从树上急着把各种果子抢下来,又匆匆装筐运走卖钱,过程极为简单,没有那么多讲究。那时的采摘,很少用手触
摸果品,大部分是采用工具,因为没那么多人物,也没有城里人来“帮忙'。收获果品的同时,还有大量的其它活茬儿在等着。因此摘果子只有采取“突击式'或“掠夺式'。像收获红枣、黑枣、海棠、核桃、山楂等都用木竿子括,或人爬到树上使劲摇、可劲晃;彩摘柿子是用柿子构儿拧,用布接。现在为了便于采摘,什么果树都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将它们矮化,像矮化板栗园、矮化苹果园等,但果品果质丝毫不受影响。
眼下,“采摘,,这个词儿,已赋予了它新的内涵,成了人们的一种时尚。特别是城里人,把采摘当作一种乐趣、一种体味、一种感受,甚至是一种文化。所以“采摘'已经逐步扩展为“采摘业'了,成为农村果品产业的一个分支。现在的采摘切切实实要用手去触摸和体味
那份感觉,到田间地产砂与农民分享那份丰收的喜悦;轻轻地拧,妥妥地摘,零距离与果农交流与果品交流,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小心翼翼地,生怕弄破了果皮,因为采下来的果子不光为了吃,还要带回家去欣赏好一阵:上下打量、仔细端详它们漂亮的果形果色,一盘
红彤彤的大富士摆在茶几上或是成串挂在墙上都是一景。即使是农民自己采摘,也一改以往的“粗放式'和“掠夺式',做到精心、细致、轻拿、轻放,不然果子就要受伤,就保存不住,就不美观,就卖不上好价钱。如今的果农别看身上果园,却放眼世界。通过他们的手采摘
下来的仙桃、红富士苹果不仅要给国人一个满意的交代,还要装进货轮,载入机舱,运到泰国,运到欧洲、运到世界各地的超市。果农们每当把自己亲自采摘韵果品送上飞机时,都喜上眉梢,心花怒放。一位果农就打趣地:“别看我这辈子还没坐过飞机,我亲手种的亲自采摘的漂亮红富士早就‘坐,过飞机了,相信有党的富民好政策,果农的收入一年会比一年高,他们的未来不是梦'坐飞机应该是很快的事件。
采摘,已不是一项简单的劳动过程三它关系到农民的致富步伐,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进程,关系到千百万市民的生活情趣,因此采摘也应看成是一种社会的进步现象。就为这,农民把自家的果园建设当作莫大的事情去对待,管理果园像对儿女《·样,上心呵护。在辛勤劳作
的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认真操作,,一丝不苟。疏花疏果是给果品做“计划生育',这样留下来的果品才又大又漂亮,当然也更香;套袋是给果品“美容',防止果面被烈日灼伤,产生各种色斑;摘叶、转果、铺反光膜,是为了让果品全方位接受光照,浑身上下都能变红。哪怕浇水、施肥也都很细致、讲究。为了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广大果农常年耕耘在属于自己,又属于他人的果园,精心经营着各自的那片天地。他们吃在果园,住在果园,欢乐在果园,就是为了给广大市民提供一个理想的采摘去处和采摘环境。
要说“采摘'一词内涵的变化,也就是这十几年的事情。首先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近些年到郊区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有车族的家庭越来越多,为市民出行采摘提供了便利条件;其次是京郊果品事业发展迅猛,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人们已把京郊变成了一个偌大的鲜果乐园,樱桃园、仙桃园、李子园、海棠园、苹果园、蜜枣园、香梨园、草莓园遍布京郊的各个角落。精品果园面积不断扩大,果品品种逐年增多,引进很多洋水果,果质也越来越好;三是果农的观念迅速更新,一改过去“果园不准外人进,果品不许外人摸'的老传统,坚持对外开放,敢于打破封闭,尝到了采摘业带来的效益甜头儿。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市民的采摘量,差不多占果品生产总量的一半,有个别的果品品种比重还要高。眼下,果农们大发果财,仅采摘收入一项有的户一年就达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
结合采摘,近年来京郊很多区县举办了很多关于果品的节日,像桃花节、樱桃节、盖柿、苹果节等等。这些节日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各地区鲜明的果品生产特点与优势,从而又促进了当地果品生产向更高层次、更高领域迈进。采摘期间,各地以樱桃为媒、招商引资也是
如火如荼,“采摘'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京郊的“采摘'业会愈加繁荣,采摘收入也会不断提高。同时“采摘'将继续扩展其应有的功能,成为连接城乡、和谐城乡的载体,给面对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市民一个有效的身心释放。
2 006年11月1 3日《人民政协报》刊发
丹江河曾孕育了一代商圣范蠡,楚三户的范慎、范泰、范晔,楚国的大词人屈原曾在丹江北岸的咕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离骚》,流传至今。然而,今日的丹江在勤劳的人民治理下,蓝天碧水如一幅百看不厌的画卷展现给人们。
1、在丹江岸边生长的人,对丹江河两岸的人和事自然熟悉在心,长记在脑。丹江两岸的庄稼长得葱葱郁郁。每到春天,一河两岸的油菜花,碧绿色的麦苗,一望无际的烟叶田里听到那“噌噌”往上长的声音,不时在耳旁鸣响;悠扬的歌声从远处的油菜地里传来,细细一瞧,原来是那一群群小蜜蜂正在田间为那无数的油菜花授粉,它们忙里偷闲唱着动人的歌曲,无休止的歌声回荡在丹江岸边。
自西向东流淌的丹江水呀,像是在倾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你听有时它在如缕如丝的告诉人们,自秦朝的领地一路流淌,过楚始都丹阳,流入汉江,又奔腾不息流入长江,丹江它也曾经过过辉煌,自唐朝到清末民初,这里是上通秦川,下通荆襄,繁荣的航运,使丹江沿岸的人们也曾沾了不少灵运。
而今,陆地的交通日渐盛行,使人们早已忘却了丹江河的付出,丹江河上的渡船现在只是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载着夏天的酷暑去除草种地施肥,去犁耙耕种。秋天满怀希冀,去采摘收获。
在童年最快乐的事儿是去丹江岸边放牛。吃过早饭,到生产队的牛棚内牵上一头大黄牛,优哉游哉地往河滩上走。不一会儿,小伙伴们相继把牛赶到天然草场。牛最喜欢吃的要数蚂蚁草、谷油子、乱草和一些叫不上名的嫩草。我与大头、葫芦、跛子、卷毛、毛疙瘩赤裸裸地跳入河中,尽情地打水仗、逮鱼、游泳比赛。卷毛的水性很好,一个猛子扎下去能游到河对岸,在打水仗时最沾光。大头、葫芦、跛子我们几个合起来也打不过他,吃亏的每次都是跛子,卷毛好似跟他有仇似的,专找跛子的弱点。
我们在河里玩够了,也累了,饥饿也如约而至。跛子最机灵,以上岸拉屎为名,跑到地里掰几穗刚“卖花线”的玉米,大口大口吃起来。饱餐一顿之后,来到空旷的、天然的草场割草。
毛疙瘩心眼最多,他眼睛一转,对大家说:“咱们不如撂铡子,大伙都去割些草,谁赢了草归谁”。伙伴们都同意,争先恐后去割草。“撂铡子”(地方游戏),通天炮最大,谁撂了个通天炮,大伙的草都归他。铡刀其次,最后是正与反。带有镰刀樻的是反面,反之是正,正面又大于反面,反面输。响午时,赢家高高兴兴赶着黄牛回家,输家则在河滩上顶着太阳晒,把草割够了才能回家。有些大人见已响午孩子还没有回家,总是要问我家的孩子咋还没回来,而赢家则笑喜喜地说:他们还在河滩上割草哩!
2、夏天苦闷炎热,酷暑难熬,麻雀在树梢上吱吱乱叫,它的叫声惊醒了熟睡的知了,发怒的声音,一声紧接一声地叫个不停,慰蓝的天空,不时从远处漂来一朵白云,步履蹒跚地往这边走来。
吃过中午饭,卷毛就来喊我和毛疙瘩,大头、跛子也跟在他后边,说是到丹江河里教我们扎猛子。我听后瞒着大人悄悄地到了丹江岸边,选择了一个有利的坑子。卷毛教的挺象会事,站在两米多高的土坑子上,双手拼齐向河里扎去,然后又到岸上一个一个地教我们。
跛子学什么都要抢先,看他猴急的样子,没争得卷毛教他就学着卷毛的样子往河里扎去。我们学着卷毛的样子相继扑扑腾腾往下跳,这下跛子吃了大亏,头顶被河底的石头给碰破了,鲜血直流。我们正束手无策,看庄稼的猴三嘴里叼了个旱烟袋走到我们面前,见此情况二话不说从烟布袋里撮了一撮子旱烟,捂到了跛子的头上。
毛疙瘩在扎猛子时脚底一滑,以为是个石头,又扎一个猛子想把石头搬起,省得再伤着小伙伴,谁知出了水面一看是一个足有三斤重的老鳖。他看到跛子头上的伤说:“跛子,这个老鳖你拿回去炖炖吃,也算是为你养伤。”我们簇拥着跛子往村里走去。
3、夏季是洪水的高发期,平常静谥的丹江如端庄的淑女,婀娜多姿。每到夏季,丹江河犹如河东狮子,暴跳如雷,洪水肆虐着两岸的村庄,人畜和地里那绿茵茵的庄稼。每当这时,岸边的人们看着这滚滚东流的丹江水,人们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时代。
那次,我与卷毛、大头、跛子、毛疙蛋相邀到河滩上割草。这天阴的很重,我们几人往河滩上走的时候,好像惹脑了天公,天公的脸比以前阴的更沉,不时地伴着风儿,吹打着我们。河滩上人少得可怜,我们各自找好位置,谁也不搭理谁,好像在进行一次割草比赛。不费什么劲,每人都割了一大挑草。这时,风一阵紧似一阵,不时夹杂着雨点,闷雷不时的夹杂着闪电,在我们眼前一闪一亮。沉闷的雷声犹如屋后大伯的咳嗽声,在提醒我们早点回家。
在我们割草的上游,天阴得滴溜溜地,好似下了很大的雨。跛子看了看天喊:准备回家。卷毛、大头、毛疙蛋我们几个都在绑草挑子,跛子还在割草。狂风一阵紧似一阵,刮得我们的眼睁不开,蚕豆大的雨点朝我们身上砸来,卷毛说“不好,咱们赶紧回家”。
跛子听了卷毛的话用鼻子哼了一声说:“怕死鬼,下个雨看把你吓的,在河边长大的人,还怕这点雨”。话说不及,倾盆大雨把我们几个人吞噬在雨幕里。眼看河水在暴长,我、卷毛、毛疙蛋、大头把草挑子扔在河滩上,撒身就走。跛子舍不得丢掉劳动果实,还在捆草,卷毛上往他屁股踢了一脚说:“
鳖娃,你不要命了”。说完扭头走去。跛子还是舍不下草挑子。我们己过了丹江河,看到跛子还在河滩上,一走三晃地往河里走去。
正在这时,河水怒吼的声音我们己听到了,我心里暗说;跛子要出事了,这鳖娃是死定了。上山洪水下来的时候,卷毛扔掉手里的扁担,向河心冲去。跛子被怒吼的洪水卷走了丈吧远。卷毛游到跛子跟前,他的脸已无血色。卷毛死死地拽住跛子胳膊,奋力往回游。浪头几次把他俩冲散,卷毛找到跛子费了很大劲。我们几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里。卷毛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跛子送到岸边,我们几个人使出了吃奶劲,才把他俩拽上了岸。卷毛躺在湿漉漉的地上,大口大地喘着粗气,好久才歇过劲,说了句:“乖乖儿,好险呀!”我们几个人只顾往家回,各自想着自己心事儿。
跛子的父亲知道了卷毛救跛子的事很感动,特地去大队合作社买了一斤“七毛辣”的酒,一斤“散装饼干”去感谢卷毛,卷毛笑了笑说:“没什么,谁叫我们是好朋友呢!”
4、大头最聪明,做什么像什么,没有学不会的。他使用草挑子的物件就是他自己做的。农村树枝多,随处可见,大头就地取材,找了几根粗细相等的树枝,做成草夹子,用起来方便实用。
后来大人们也仿照着做,我们村里管这种草夹子叫大头夹。我也学做了几次到底没做成。后来大头知道了,特地利用一个中午的时间帮我做了一对草夹子,直到现在,我回老家,看到厨房前墙上挂的那对草夹子,就想起了儿时的伙伴。大头不但聪明,为人也忠厚实诚。他上学很用功,每门功课都是满分,小伙伴们也有嫉妒之心,用讽嘲学习不用功的顺口溜用在大头身上解气,“大木头,二两油,三斤柴禾煮不熟”。大头听后不恼也不怒,只是嘿嘿一笑,便算默认,后来大头到省城上了大学。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大兴校办工厂,校办养殖场。我们学校也不甘落后,买了二十头大黄牛,每班分一头。学生们学习实行半日制,上午上课,下午到丹江岸边的河滩上割草,每人一挑,算是完成作业。卷毛娇生惯养,每天下午不去参加义务劳动,而到小河沟里逮鱼摸虾。逮住的鱼,大一点的往往是在河里开膛好,回到家里把大清盐擀碎洒到鱼身上,藏到他母亲找不到的地方,然后独自一人坐在我们经常路过的大槐树下,耐心地等着几个要好的朋友。只要看到我们几个人身影,他便一路小跑赶到我们跟前告诉给我们,我们便约好聚集地点,几个人做了详细分工,不一会儿,毛疙瘩从他当保管的父亲那里偷来了一墨水瓶香油,跛子则从他当牛把的父亲那里拿来了铝瓢,我和几个没拿东西的伙伴则到树林里捡一些枯树枝,便在野外吃起了小灶。在那些年代,农村生活艰苦,偶儿吃一点烤鱼之类的食物很新鲜。现在,每当想起童年的事情,真有些感到岁月匆匆,想起当时在野外烤鱼的场面真让人有些神往。
现在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烤鱼、烤羊肉串满大街都是。有时心情高涨带着妻子、儿子去烧烤城吃烤鱼、羊肉串时,吃起来没有儿时伙伴们自己在野外烤出的那种特有的味道。
如今丹江赶上好时光,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的淹没区,到那时家乡已成一片汪洋,儿时的伙伴卷毛、跛子、大头、毛疙瘩你们在干什么呀?
(《信合人》2008年11期刊发)
风筝 风筝满天飞
春天的太阳是柔柔的,照在人们的身上是一种温馨和舒畅。春天的风吹在人们的身上是凉丝丝的,有一种亲切的感觉。春天的雨是细细的,洒在人们的身上如陈年老酒,浓烈而激情。难怪人们向往春天,春天竟如此美好。
星期天,我漫步在中心文化广场。广场上,打太极拳的、舞剑的、扭秧歌的,一幅闲舒的生活图。绿茵茵的草地上,点缀着朵朵花儿,有黄的、白的、粉的,一兜搂一兜搂,煞是好看。这番景象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春姑娘来了,沉睡的大地渐渐苏醒,成了绿的世界、绿的海洋。这时,我的眼前一亮,有一位老人把风筝放飞到蔚蓝的天空中,看到那熠熠如生的雄鹰,我禁不住遐想翩翩。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自然对风筝是情有独钟。每到春天,家乡的山坡上便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儿。花儿绽放的时候,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曾记得儿时,春节一过罢,便盼望着村后山坡上的杏树、梨树、苹果树开花。正月半间,山坡上的花儿是一簇簇的,到了三月中旬,山坡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这里成了蜂的世界、蝶的海洋,到处充满了生机。开花最早的果树是杏树,它在正月中旬就会开花,花儿的颜色是粉红的,有些地方称杏花为迎春花或报春花,也有些地方称杏花为探花,据传说称杏花为探花还有一定的来历。在旧时的科举制度,往往的乡试、殿试会放在春夏之交的时候,赶考的举人、秀才是大年过罢就要去应试,而他们要等到杏树开花后,开始动身赶考,我想皇上封的状元、榜眼、探花郎也是与此有关吧,这只是传说而已。
二月是梨树开花的时候,梨花洁白无暇。她是友谊、爱情的象征。在我们当地有一个风俗,年轻的小伙子看上自己钟情的姑娘,待到二月梨花盛开之时,去山坡上折一束洁白如玉的梨花送给姑娘,姑娘若是接住,表示可以考虑相处一段时间,到桃花开满山坡时,姑娘是不会忘记自己终身大事,会欢喜地到山坡上采一枝桃花送给心上人。姑娘以身相许,终身依托,这时我想起了一句“人映桃花纷外美”的诗句子,难道这就是桃花之美、桃花之韵?
当我看到山坡上一遍洁白的时候,就会想到梨花开了,桃花还会远吗?这样的想法只有我自己知道。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便会在心里一次次地祈祷:“桃花呀,你快些开吧!”每到桃花盛开的季节,是放风筝的最佳季节,也是我们放飞心情的时候,我之所以留恋桃花盛开,有一种羞涩的恋愁吧!
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最快乐的是星期天,每到这个时候,我们村里最忙碌的人,要数残疾人杨靖华,我们都称他为杨公。我和儿时的伙伴不约而同去找他扎风筝,这件事情是杨公最乐意干的活。我们没事做的时候,会坐在他那窄小且干净的小屋内,看看书,聊聊天,岁数稍大的可以帮他扎风筝、糊风筝。杨公做风筝非常细心,从破竹蔑到扎风筝线需要十多道工序。我们都非常佩服他计算的精确度,每次准备扎风筝的原材料不多不少正好够用。
杨公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干到少将军衔确实不易,据村里人说,正当他仕途通达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看不惯上司在士兵身上榨取油水,克扣军饷的作风,上司便怀恨在心,几次要谋害杨公,只因有人在场,无法下手,杨公猜透了上司的心思,后来悄悄从部队逃了出来。他出逃后,被盯梢发现,遭到追杀,杨公的骑术高超,几次躲过了射击,不幸腿部中弹,成了终身残疾。
杨公做什么像什么,没有做不成的。大凡到他那里求助的都是左邻右舍的孩子,除了我们经常光顾的常客外,还有一些外村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我们中间不乏心灵手巧的。但看着杨公那麻利破竹蔑的动作,佩服得五体投地。破蔑子看似是个粗活,实则是个细活,竹蔑破宽了,扎出的风筝不灵便,起飞的不快、不高;竹蔑破的细了顶不住风的冲击,它起飞的快,容易在半空中折断。我每次拿起蔑刀,学他样子的时候,被他发现后,杨公总是呵斥着不让我干,而他手上的刀痕很多,总是新伤压旧伤,长大后我才知道杨公的呵斥是对我的关爱,看着他那长满老茧的双手,在风筝中上下翻飞的忙碌着,我心存羡慕,每做好一个风筝,他那脸上总是充满了笑容。
我与芙蓉的相识,也是在杨公那干净的小屋。她是我们邻村的女孩,她的笑声总是充满每时每刻。我俩虽然同校同年级,从没说过一句话。那时候学生谈情说爱是不道德的事情,往往一个眼神传达着爱的信息。我俩有一个不言而语的约会方式,每个星期天到杨公司里见面,凡到杨公屋里的学生,都是守口如瓶,从不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讲半句我与芙蓉的事情,我俩的事情一直保持到中学毕业。我们在离家二十多里的八中上学,曾记得在中学时候,有一次我生病了,又吐又烧又是拉肚子,学校连忙把我送到公社卫生院,她每天担任我的义务辅导员,使我在生病的日子里功课没有落下。除此之外她还端茶递药照顾我,在芙蓉的精心照料下,不几天便康复出院。看到她日渐消瘦的脸庞,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这种刻骨铭心的爱,只能埋在心里,让它作为美好的回忆。
我与芙蓉的爱情,虽然经过一些努力,结果都是徒劳,只有默默地承受住内心的痛苦。后来没有考取大学,她被有权的父亲送到乡供销社上班,我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大”学员。她也曾与家里争斗过,家庭的人们受陈旧陋俗的观念影响,什么门当户对啦,什么皇粮与农民等等,使我俩相恋的事情彻底绝望。我失恋,我悲愤,下决心跳出农门到城市里挣钱拿工资,我一直奋斗着、努力着,终于圆了我的梦想,成了城里的人。
风筝往往是一个人很难放飞的,少则需要两个人,多则需要四、五个人。后来步入社会才知道,风筝的花样很多,有蜈蚣、晴蜓、老鹰、蝴蝶等等,而大的风筝需要十多个人才能放飞。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村里就有一个放风筝的爱好者,他做的风筝从来与别人不一样(是道听途说)。他把风筝做好后,专捡风平浪静的日子,应用汽灯的热学原理,把风筝漫漫升起。他的风筝要飞五里那么远,收线后需要四个壮劳力把风筝抬回来。我想,这在当时可能是风筝之最了。
我们小时候放风筝则是娱乐,每次放风筝时要到丹江岸边去放,谁的风筝飞得高,谁就是冠军。伙伴们会去河滩上柳树林里采一些青青的柳条,编成一个绿色花环,赏给冠军的获得者。我们便拥簇着冠军一路歌声一路欢笑地往家里走去。
后来到县城工作,便成家立业了。闲暇时也曾和妻子、儿子一起来到河滩上放过风筝,情趣没有以前那么浓。我想,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岁月的迁移,家庭生活负担和日常琐事的缠绕,使我放风筝的激情荡然无存,只是哄哄孩子、妻子而矣。
杨公病故的时候正是放风筝的季节,我想,杨公的魂一定是随着那风筝,飞上了高空,飞上了蓝天,飞上了那充满欢乐的天堂!
风筝,风筝,满天飞!
(《信合人》2008年11期刊发)
槐花飘香的季节
又是一年芳草绿,又到槐花飘香时。每年的四月上旬左右,是槐树开花的时节,从花开到花谢大约有十几天的时花儿开时一串串,一挂挂月芽形的花瓣,在绿叶的的衬托下煞是好看。微风轻轻拂过,送来了缕缕的且只有槐花才能散发出来的特有芳香,那种香味,清甜甜的、淡淡的、深深的嗅一口,真是舒服极了,沁人肺腑……
依稀记得,每当到了槐树开花的季节,也是我们小伙伴们最开心的时候,迫不及待到了星期天,便三五成群地攀到槐树上折槐枝,捋上面的槐花吃,槐花真的有些甜,丝丝的甜味常常是我们乐此不疲。攀折槐枝,常常被槐枝上面的刺儿扎破手和脸,有时不小心还时常被槐刺挂破衣服,为这没有少挨皮肉之苦。有时趁大人们去地里干活,偷偷地爬上槐树,被母亲知晓后,总是心痛地说,“你呀!从树上掉下来可咋办?”她说着话,双手不停地在我身上抚摸着,怕那些地方挂伤后瞒着她。后来渐渐懂事后,知道母亲的唠叨是爱的音符。现在步入不惑之年的我,想起当年时的情景,常常忍俊不住地偷笑,同时,温馨之感和怀念之情也油然而生。
槐花在粮食紧张的年代里,乡下人家家户户都是凉晒的很多。每到这个季节,农家的生活正是青黄不接,上年的粮食已经快吃完,而小麦还到成熟的时候,此时的乡村和田野充满了诗情画意,但在农家的眼里,它与饥饿联系在一起,所谓“度荒春”指的就是这段时间,槐花有恩于人类。
母亲总是忙里偷闲把槐花捋了很多,把所有的家什都盛满后,把一筐筐槐花拿到清沏的小河里淘净凉干,放在沸腾的开水里煮一下捞出,然后放到苇箔上晒干。那时候,常听母亲说槐花的吃法可多了。第一种是清蒸鲜槐花。把才捋下的槐花,用净水淘过之后,拌一些玉米面或面粉放在锅里蒸,蒸熟后再淋上蒜泥、香醋、小磨油等佐料醮着吃,往往吃得我的肚子圆圆的、鼓鼓的,那个味道赛过了美味佳肴。第二种是槐花炒鸡蛋。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后,母亲在做菜前,把那晒得黄爽爽的干槐花,泡上一把,待干槐花全部泡透后,把泡湿的槐花中的水份捏干,把鸡蛋在碗里搅匀后,放到锅里七成热的香油里,轻轻把鸡蛋炒一下,把干槐花和佐料一起放到锅里加热后,再配上些清辣椒,那个色香味胜过了山珍海鲜。第三种是槐花鸡蛋饺子。但做法相当讲究,每到月末,全家人团圆时,母亲总会抽出半天的时间,在家里把干槐花泡上一些,槐花泡透后,用净布把槐花的水份滤干,然后在案板上剁碎,放到一个干净的盆子里,这时母亲到灶下把火点着,把鸡蛋在碗里搅匀后,柴锅也就热了,她把长时间舍不得吃的小磨香油倒在锅里,待油烧至冒清烟(七成热),把事先准备好的红辣椒、葱姜之类的佐料放进锅里,这时锅里会发出劈里叭啦的响声,连忙把鸡蛋倒在锅里,用铲子在锅里来回翻转,用铲子把鸡蛋捣碎,不能让鸡蛋糊了,炒糊了味道就不好吃了,然后把剁碎的槐花一起放到锅里,待鸡蛋和槐花都炒至八成熟后,把它们盛到盆里慢慢放凉,待母亲把一大团面和好擀好后,槐花和鸡蛋刚好放凉,包上一大锅盖饺子,中午的槐花鸡蛋饺子真是让全家吃得酣畅痛快,那种饺子的味道真让人解馋。另一种是槐花鸡蛋饼。我在母亲身边吃过几次,那油汪汪、黄爽爽、香喷喷的槐花鸡蛋饼,眼馋了很多小朋友。
槐花还真有个洋名字,叫洋槐花。听老辈人说这个“洋”字还颇有一番来历。要追朔到秦朝赢政皇帝想求长生不老仙丹,当时朝中有位大臣看不惯秦始皇的暴政,想远离秦朝,这位大臣颇有心计说在千岛的海域里能求得长生不老仙丹。秦始皇听后,便按照这位大臣的意见,派他去求长生不老仙丹。这位大臣带着八百童男童女,起航远洋,他来到千岛的海域后,见有些岛屿上有一种树,满身带刺,开着月芽形洁白的花,很好看,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到了秋天树上结满了半寸宽、半尺长呈紫黑色的长条,里面的籽粒与现在的绿豆大小,来年的春天,那些岛屿上长出了细小嫩绿的树芽,他认为这种树若在祖国大江南北种植后,很快就会把光秃秃的山绿化成绿的海洋。他把这些种子采集后,求得过往的船队把种子捎回来,因些长江以北的丘陵地带,便成了槐树的故土。这只是老辈们传说而已。
那时,在我的记忆里乡下的槐树是那样多,而且还有其它一些树种,像臭椿树、苦楝树、榆树等,每到春天,榆树便结着榆钱,一串一串的煞是好看。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整天吃惯了大鱼大肉,细米白面,偶尔吃一些野菜和花儿之类的绿色食品,有一种怀旧的感觉。像野苋菜、灰灰菜等,以前都是寻常百姓的家常菜,常吃有益于身体健康。还有像槐花儿、葛花儿、榆钱儿等吃起来还真有一番滋味。葛花儿的味道不如槐花的味好吃,葛花的味略苦。榆钱的味有点太甜,吃后让人发腻,人们吃槐花的比其它花儿的多了很多,槐花是乡下人的金贵菜。而在当年,每到季节来临,到处都是婆娑的树影,收工回到家里的人们躲在槐树林里,或纳凉聊天、或下棋娱乐,悠哉悠哉。尤其是雨后,槐树叶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雨珠,斜阳洒泻在上面,折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由此给人们以无限美好的遐想。
又到槐树开花的季节,但愿还能够嗅到它那特有的芳香,看到槐花在微风的吹拂下来回晃动,仿佛是母亲的微笑,怎能不思念她老人家!
能人不能、憨人不憨
—民间俗语
A.大憨是土生士长的乡下人,家住在丹江北岸,我们当地人有个习惯,称丹江河以北为“河北”,他们居住地叫七鱼鳊。大憨本姓刘,从他说话办事不像个憨人,而村里的人们都叫他大憨,时间久了,没有人喊他真名,只要喊大憨他也会应叫应声。这时,我想起农村有个俗语:能人不能,憨人不憨。原来是这么个道理!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是大集体的时候,每逢修路、架桥、砌大坝的时候,往往是从各生产队抽出壮劳力去突击任务,大憨每次都在其中。大憨们生产队的记工员,是个认真负责但胆小怕事的人,他怕人们出勤不出力,每天规定好挑土数量后,总是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口袋里掏出了苞谷籽或其它谷粒,分发给干活的人们,完成数量后才记满分在大集体时生产队以记工分为标准,一般壮劳力每天记十二分。
大憨每当看到记工员发的谷粒为记分证据时,他眼睛一转,以去厕所为名,到附近的老百姓家里讨要谷粒。他做得十分缜密,开工的时候去担几挑土或其它东西,然后挑子一撂,到了有太阳的地方晒暖去了。大憨掌握时间掌握得很准,往往他休息的时间每次都恰到好处,从来不会睡过头。
大憨很细心,每到一个地方做公活,生产队都会带有一只闹钟,每次在吃早饭或中午吃饭的时候,总要留心观察每半小时太阳的影子与树木或房子的距离,暗暗地划下印记,等人都去上工时候,找一截废线量好装在口袋里,这样他每当晒太阳醒了的时候,量一下太阳的影子,就知道了时间的早晚了。
大憨所在生产队的记工员也是个有心计的人,发现问题后一不吭声,二不张扬,他也在留心大憨的去向,每当看到大伙干的差不多的时候,趁大伙歇歇时,去逮大憨,有时也能逮着大憨,这时的大憨总是以种种借口,搪塞记工员。
有一次记工员想出大憨的丑,拉住大憨往工地上走,这时的大憨总是笑吟吟地往记工员口袋里悄悄装上一盒“大公鸡”烟。记工员本来是个老烟鬼,见到烟后只说一句下不为例,大憨便一路小跑地到了工地。
大憨也会做假,工地指挥部来了领导视察,他的挑子往往装的很满,有时一步挪四指,不清楚的领导会树他为典型,开会时会让他去说几句。大憨也会说上几句觉悟话,使领导很受用。
b.记得是一九七六年冬天,距离较近的几个公社决定修娘娘洞(现在的209国道淅川段),大憨又被抽去了,这时队里的队长记工员都知道他会偷懒,不让他下工地,而是让他在所租的住处做饭,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很差,平常在家里壮劳力们的肚子难以吃饱,做大工活时,他们可以放开肚皮吃个饱。
大憨很会事,每次都要为记工员多留上个大蒸馍,记工员的姑姑家离这里不到一里路,记工员从小就是在这里长大的,这事大憨自然心知肚明,他姑家的孩子也较多,送一个蒸馍过去,不够他表妹表弟们拽一角,那蒸馍也就无影无踪了。这些事记工员是非常感激大憨。
大憨炒的菜很有味道,在那个时代,每次炒菜只要有几棵葱就算不错。大憨每次炒菜都是用猪油,锅烧热后,把大油放到锅里,看到锅里的猪油冒清烟,把早己切好的葱段放到热油里,听到锅里的葱段辟里啪啦发出响声后,大憨再把菜放到锅里,他炒出的菜每次都被大伙们吃个净光。时间久了大队只要来客后,大队的支书、大队长都会不约而同想起大憨。
凡是村里左邻右舍有吵架的,大憨只要听说,马上赶到,问吧张家,问李家,问出个子丑寅卯,再进行评理,这场纠纷很快就云消雾散了,后来也有人管他叫和事佬。
c.大憨有一手绝好的手艺,会做各种各样的纸花。只要人们有求与他,大憨毫不犹豫地应下来,他做出的纸花活灵活现,很有灵气,纸花的品种有牡丹、菊花、绣球等。他做花的工具也很简单,一把剪子,一枝筷子和口袋里的手绢。逢年过节,他更是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在年节里,他每
次让人们去采一些鲜活的白腊枝,再配上不同色彩的花儿,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有时把那些纸花放到院子里,还真招来些蜂呀、蝶呀之类的昆虫。
有时到大街上的鲜花店里,看到那熠熠如生鲜花,眼前不时会浮现出大憨做花的景像来。
d.大憨的嘴很乖巧,什么话经他的嘴说出来好听,耐人灵味,有一种亲切感。在农村每逢红白喜事,办置酒席的人家,都要请他去端条盘,每端出一道菜他都要说上一溜子,像结婚挂红,有些至亲除了挂红外,还要送上一套衣服,也有结婚男孩的姑家送缎子被面和鸭绒袄。他就会唱着道:“苏州的丝绸,杭州的缎,他姑家送来了上好的被面,挂红了!”之后还要再唱上“这家姑姑不得了,专门从城里买来了鸭绒袄!”这些话,虽说没有很大的价值,使送礼者脸上很有光彩,连忙掏出事先准备好的封子(在农村称红包为封子,在八十年代每个封子最少伍角钱,阔绰的客人包伍块钱就是最多的)和鞭炮一起放在条盘里,让大憨送到乐器桌上。这时的唢呐齐鸣,送礼者气气派派去给结婚的晚辈挂红着绿。
挂红之后,开始往酒席桌上端热菜,这时的酒席桌上的凉菜己经被贺客们吃的差不多了,这个时候,正是上热菜的大好时机。一般端盘子的只会喊到,“闯着、闪着又来了!”最后拉着长腔,而大憨不是这样,比如端的是粉蒸肉,他会吆喝到:“荆紫关的香草(荆紫关,丹江中游、名胜古镇,唯独这个地方出这种香草,是粉蒸肉必不可少的香料,有了它粉蒸肉的香味更浓更烈,回味悠长),七鱼鳊的猪,粉蒸肉让亲朋好友们一饱口福!”只要上这一道菜,入席者每人两块,谁也甭想多吃,每到这个时候酒席已进入高潮,猜枚划拳声、骂笑搞闹声彼此起伏,把整个婚庆场面推向了高潮。
大憨在七鱼鳊辈数最大。也很会搞笑。在那时,农村刚开始兴刷牙,每当他看到妇女或新媳妇们,在坑边或菜园子边刷牙,大憨就会说:“一根棒,硬梆梆,一头毛,一头光,塞进去流白浆。”有时大憨只要钻到女人堆里时,看到在缝制衣服的妇女,他对辈份低的人说:“孙子媳妇,我给你破个谜你猜猜,不等对方开口,他的谜语就出来了,“掰开你的,塞进我的。”若是才结婚的妇女,这时会脸红红的,同坐的妇女们会哄堂大笑,等人们笑够了,他才说:“这是个扣子,你想是不是!”
大憨身材矮小,现已是七十有五的人啦,他走到那里,那里就有一场好戏!
(《信合人》2008年11期刊发)
桂花飘香的季节
今天我把车子放在了朋友家,中午他家中有客顺便叫我去小酌了几杯。也许是天气的原因下午的工作做起来不怎么烦心,不知不觉已到了下班时间,拒绝了同事送我的好意,决定徒步回家。也许是中午喝啤酒的原因吧,我有些醉意,蒙胧之中有一种香味弥漫其中,我知道这是桂花的香味,便来到很不起眼的桂花树傍,这时的香味更浓烈了,我低下头去,深深的嗅了一口,脑海中一个清晰的映像,剎时冲盈其中,那是母亲的形象。
我清晰记得,家乡的村东头,长着一棵碗口粗细的桂花树。母亲是43岁生下我,自然有些溺爱,说起来有些奇怪,童年的事情我记得不多,但我依稀记得学步的情景,母亲总是站在我的前边,引我到那棵大树傍,若是中途有撒娇耍时,母亲则变得非常严厉,她会一个人走到那棵桂花树下,依树而立,等着我走到她的身旁。
每到农闲时节,桂花树下是最热闹的地方,村妇们不约而同拿着针线活来到桂花树下,围树而坐,说一些家长里短稀奇古怪的事儿,而我则趴在母亲的膝盖上,聆听着母亲讲桂花树的来历,常听她老人家讲,桂花的颜色和香味不同,但它们所开的花儿却是一样,每朵花儿都是四瓣,黄芯,看起来与梅花十分相似,只是少了一瓣而已,花儿绽放的时间也不同,也许桂花与梅花的祖宗是同一个植物,而后来被改良(嫁接)才成桂花、梅花吧?这也是母亲的推测,我却是深信不疑。
桂花的叶子四季长青,呈长尖形状,与其它树的叶子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像槐树的叶子是椭园形的,松树的叶子如同银针等。桂花开的花儿可分两种颜色,一种金黄色的香味却十分浓洌,如同珍藏数年的老酒,人们闻到了它的香味,便产生了欲入仙境之感觉;另一种花儿的颜色是腊黄腊黄的,晶莹透亮,香味清纯,常闻此种香味,有赏心悦目,清神健脑的感觉。
桂花每到开花的季节,那桂花树的枝枝杈杈都开着腊黄腊黄的花儿,总是花儿累累,采摘过一遍之后,要不了几天的时间,枝头的花儿又是满满的,很多、很大、很好看。街坊邻居们总是忙里偷闲去采摘,摘到桂花的人们如获至宝,把它放在阴凉的地方阴干收藏起来。桂花沏出的茶有一种淡淡的黄,清香四溢。在我的家乡每当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沏一杯桂花茶,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中午的美味佳肴自然丰盛,也是客人身份的像征。桂花茶入口凉丝丝的,甘冽清爽,有提神益气之功效,常饮此茶,还可以明目清火。据老中医讲,桂花还可以入药,有理气解表,治疗头晕目眩是必不可少的中药,这时我想起了桂花煮酒药里香的真正含义。
记得母亲每次把采摘后的桂花,她为了把桂花上面的浮尘淘洗干净,特意让过星期天的我去十多里以外的小镇上扯二尺箩纱,回家后用竹蔑把箩纱箍紧,然后用细铁丝固定,再把桂花到入箩框中来到河边,在河水中来回摆动,直到把桂花中的杂物和浮尘洗净,拿回家阴干,然后用纱布把桂花包好,放在事先做好的小米酒中,母亲把事先和好的黄泥,把酒坛封实,待到春节全家团圆时品尝,那酒的香味,真如神话传说的甘露,让人回味无穷。这时我想起毛泽东的诗句“我问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母亲去世的时候,正是桂花飘香的时候,在她老人家弥留人间的最后一刻时,她喃喃地说:“桂花开花噜!”我守在母亲的病榻前,也感觉到阵阵的桂花飘香,仿佛满屋都是桂花的香气已散尽整个房间,再看母亲时她老人家已合上那混浊的双眼,面带微笑,她老人家走的很平静、很知足,没有什么憾事。
送葬的那一天,队伍很长,时不时能闻到桂花的香味,我想一定是母亲在世之时对桂花的钟爱,感动了桂花仙子也来为母亲送葬。
(本文荣获河南农信人征文一等奖《信合人》2008年6期刊发)
樱 桃红 了
我常常从樱桃树下走过,随意间飘上几眼,口中便有酸甜的味道。这几日,看到渐渐红了的樱桃,心中的涟漪象沸腾的水一样,有一种思愁的心绪涌上心头,引起无限的遐想。
那是七十年代初期,我家的新房子刚刚盖好,房前屋后有许多撂荒地,母亲不知从那里移来了十多株拇指粗细的樱桃树,在房屋后的地里挖了十多个树穴,她借了队里的牛车,到丹江岸边拉了几车淤泥土,放在树穴里,把樱桃树轻轻放在上面,由我扶着,母亲把挖出的土一掀掀把树穴填平,接着担来清澈透明的河水,一瓢瓢浇在樱桃树上。过了几天,看到恹恹的树芽渐渐变得有些绿意,母亲笑吟吟地抚摸着我的头说:“仨儿,明年就能吃上樱桃了”。我抱着吃樱桃的奢望,没事就坐在樱桃树下,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在冬闲的季节里,母亲总是在樱桃树下施一些农家肥,小心护理着。在霜降来临的前几天里,母亲地里的活再忙,她总是抽出一天时间,给樱桃树修剪整枝,每当看到他那生满老茧的手,熟练的在樱桃树枝间上下飞舞整理枝枝杈杈,总是那么的小心,生怕损伤了结果子的树枝。每到春天,樱桃树发出了嫩绿的枝芽,母新的脸庞洋溢出欢乐的笑容,一直到现在,看到樱桃树就会想起母亲的身影,使我想起那个叫樱桃的女孩。
我与樱桃相识,是在樱桃成熟的季节里,樱桃姑娘对樱桃情由独钟,她的性格恰恰与人们所喜欢食用的樱桃相反。樱桃姑娘那满头的青丝一直垂到腰际,在春风的吹佛下,来回摆动。月芽似的眉恰到好处地浮在那丹凤眼的上方,不加粉黛的脸庞透出红红的色泽,使她显得更加妩媚动人。倔犟的性格揭示了一种内在的美。我和她相处有两年的时光,我俩同在一个车间上班,后来才知晓,她父亲原是一个单位的一把手,看不惯上司的手伸得太长而受到排斥。她是独生女,父亲对她管的相当严厉,从不用手中权利为女儿安排工作,她到我们单位上班,还是她父新的同事悄悄办理的,虽说是个企业,总能自己挣钱养自己,给家庭减少负担。她是个不服输的人,总是利用业余时间写一写文章,读一些喜爱的书籍。当她听到我家屋后那片樱桃树的时候,她的脸上有一种亢状的表情,我看到此情此景,怎能不邀请她与我一起分享樱桃成熟的喜悦呢。
在结伴去我家的途中,听她用那甜润的嗓声,娓娓道出樱桃的来历和药理作用,令我瞠目结舌,那么可口的樱桃竞有这般美丽的传说,樱桃原生长于广岛日本,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怪不得日本的姑娘个个小巧依人,肤色红润如樱桃般明媚。很早的时候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便在中国的长江以北落地生根,这比较适宜寒冷地区……樱桃不仅食用十分可口,而且可以疗伤,樱桃泡在酒里,每年寒冬季节,脚手出现冻疮时,用盐水把冻伤的地方洗净,可用樱桃油来回擦洗,连续使用几天,冻疮会慢慢变好等等。
来到我家的樱桃园里,她看到果实累累的樱桃时,脸上写满了激动。我连忙找来几个儿时的伙伴,采摘、洗净,坐在樱桃树下,畅谈人生的理想。这时我想起了:降衣指披露盈盈、淡染胭脂一朵轻,自恨红颜留不住,莫愁春风道薄情的诗句。她听后轻轻吟出:樱花开遍上林红,满眼繁花色自浓,含笑动人心意切,几多消息五更风。我们进入了世外桃园,远离了渲泄的尘世。
又是一个樱桃成熟的季节,我轻轻地拿起一瓣五粒樱桃,使我深思,使我思念远离的亲友。
(《信合人》2006年4期、《河南电力报》日刊发)
父亲其人其事
从我记事起,村里的人们竟相传颂着父亲的种种好事,现在每当想起这此事,我的内心受到了震憾,父亲您在那边还好吗?
a、父亲的德性很好,有些事情至今还在乡里传颂着。有一次,我从老城往家里回的路上,听两个男人在前面说:“村里多出几个像坑上秀平那样的人,咱们村不怕富不起来!”另一个则说:“杨家没有这样的福气,人家光给亲属安排工作就有十几人,还不说亲戚们的子女,咱们杨家都是瞎子烤火,各顾各。
的确,父亲在世的时候,很有人缘,也很会办事,我们姊妹四个全部安排了工作,堂哥堂姐有五、六个也幸运地参加工作了。父亲不管是在单位,还是在家乡很受人尊敬。
父亲去世的时候是70岁,俗话说:人活70古来稀。他老人家在70岁的时候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站,走的时候很平静、很自然,只是吐了几口鲜红鲜红的血,说了几句很普通的话:“三儿,你说的话不算数,约定好了今儿回来,怎么还不回来呢?”随后,又将他平时最喜爱的一个老式钱包递给了母亲说:“这个包千万要给三儿,刚成家不久,我本想当面交给他……”父亲的话还没说完,头一偏合上了双眼,再也没有睁开了。是的,父亲在世的时候说话是很守信用的,从来没有违背自己的诺言。
有些事情很难说明白,仿佛是他有感应似的,在他老人家去世的前几天,我恰巧出差路过父亲所在的住地,我抽出了一点时间去看望他老人家,见面时的情景我已记得不多了,只记得父亲面带微笑说:“你可有时间回来看我一眼,今晚上就住这里吧!”我说:“爹,今晚不能住这里,我与领导一起来这里谈些事情,今晚连夜赶回去,单位还有急事等着我俩
去处理。”我看父亲的脸色越来越重,眼泪大串大串地往外流,连忙又说:“爹,再过几天是星期天,要不再等几天我和媳妇、儿子一起回来!”父亲听了我的话也就没再说什么,我看清了他老人家的眼里含着眼泪,点了点头说:“行,我等着。”
也许是我这个为人之子的人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吧!父亲最后说:“行,我等着”廖廖几个字,是作为父子之间诀别的见证。我接到从父亲单位的电话,我不知当时是个怎么样的情景,电话跌落了下去。我蹲在办公室门口很久很久,恨不得一下子飞到父亲的灵柩前。随后自言自语地说:“这可咋办?”心中暗暗地说:“爹,我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只有母亲陪伴在你的身旁,你自己已走向另一个世界”。
我向单位领导说了几句后,便往妻子单位走去,妻子见到我她似乎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看到我的脸色不对,连忙把办公桌上的东西放到柜子里,随我走出了单位,我才告诉她这个不幸的消息,她又往单位走的时候,我说:“不要告诉任何人,给领导请个假,赶快出来!”随后我又补了一句:“钱我已带够了,快去快回”。
现在每当想起与父亲的诺言没有实现,一块心病在内心深处隐隐作痛。
b、父亲中上等身材,身体略胖,白净的面孔,见人总是先笑后说话,说话细声细气,单位的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假婆娘”,经他说出的话很有趣味,使人回味无穷。曾记得他常说;话是开心付,巧妙乐无穷。他学什么像什么,同龄人有个叫麻洲的人(他姓全,叫全吉洲,脸上有一脸麻子,人们都是这样叫)父亲有次开玩笑说“麻洲,回去把你家的黄豆给我二升,我在伙上炒炒,让大伙吃。”麻洲说:三哥我家没有种黄豆你想要,让家里人去给你找一点.”大伙听后,哈哈大笑,麻洲才知道是取笑他,红着脸走了。
父亲很会过日子。该买的东西买,不该买的你就是磨破嘴,也甭想从他兜里掏出一个籽。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吃饭的时候桌子上菜很丰盛,过后我埋怨父亲说“爹,你平时抠得连菜都舍不得买,来客了恁大方,还喝“绿豆大曲”(当时一般人家喝小桥酒,上档次的客人喝莲湖、五山二曲,而绿豆大曲4.5元一瓶)父亲听了我的埋怨,哈哈一笑说“仨儿,过日子不得不加细,待客人不得不大方。省吃俭用为以后日子打算,这就叫做宽备窄用。”几句话说得我哑口无言。
父亲在县城工作,只要是老家来人,都是笑脸相迎,先答上一句暖人心的招呼,一阵爽朗的笑声后,再是一阵喧寒问暖的关心话语,然后把他们迎到家里,沏茶递烟,问明所需办理的事情,他能办的事情马上办,不能办的事情,找熟人也要办,然后再去街上买一些菜,让老家人吃过饭再走。
我们老家房子紧邻的一个人,外号叫大赖,与我们一辈,但年岁与父亲同龄,有一套锻磨(以前没有面粉机,粉碎机,靠的是牛拉石磨,它用上两个多月,石匠就要去锻一次)的手艺,只要是在街上,看见我父亲或被我父亲看见,父亲总是问有事没有。他若说没事,急着去它村干活时,父亲总是拉着他的手,到商店里打上几两酒让他喝下,时间久了,大赖见到我父亲总是躲着走,用大赖说的一句话;“人是敬怕的,不是打怕的”。
d、父亲为了实诚,处事大度,和睦邻里,常历历在目,有时想听他老人家的教诲,只有在梦中,醒来的时候,满脸都泪水很是羞愧。父亲的有些事情在乡里传颂着,还真让人感动。在开铺子的时候,每年的盛夏酷暑,父母亲就是再忙,总会煮一些绿豆汤,放在铺子里,让过往的客人喝上一碗,即解渴又消暑,年年不间断。
有一年的三伏天,一位赶长路的人,走到我家铺子前,突然晕到在地,不大一会儿,围观的人很多,大多是看热闹的,都无动于衷,人们七嘴八舌的说法很多。这时父亲外出送货正好回来,见此情景后,二话没说,叫上店里的金文兴把病人抬到铺子里,又请来了大夫为其治病,经过十多天的精心治疗,这位病人终于好了。后来,才知道他是位赶长路的送信使者,长年累月奔波在外,踩百家门,经历颇深,见过一些大世面。也是位有心人,自从病愈后,每次送信路过此地,我家铺子成了他歇脚的地方,也常常给父亲带来了一些有用的信息,使家机布生意越来越好,铺子的名声也传了很远,他也成了我家铺子的活广告。
父亲的口头禅是:“人行好事,好事等人”。确实也是如此。
e、父亲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人,他迫于生计,跑到离家60多里的集镇上开了一间铺子,经营着母亲在家里加工的家机布。这个集镇叫李官桥(现己被丹江水淹没),这个集镇真是繁荣,不论是本地的客商还是湖北的客商来来往往地穿梭于整个集镇。父亲一个人实在太忙,就招了一个叫金文兴的伙计,父亲没有一点老板的架子,与金文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严然亲兄弟一样,实在让这个无依无靠的他感动。
有一年春天,李官桥闹人瘟,铺子里生意逐渐冷淡。这时金文兴也染上瘟疫,父亲只要听说哪里有灵丹妙药,不管多远的路,他从来都是用夜晚去求医问药。有一次父亲听说老城石家营有一位老中医,治疗瘟疫很有经验,连夜跑到五十里开外的石家营,找到老中医,天己蒙蒙亮,石大夫听说后很是感动,根据父亲描述的病情,抓了三付药,送到父亲手中说:“要是病情有减轻,你给我带个信,我准时赶到,若没有减轻的迹象,请你另请高明”。父亲听说后,连连点头说,“一定、一定”!
父亲走得急,走到马蹬的时候,在过灌河小桥时,父亲被一块石头绊到了,把脑门磕破鲜血直流,他看到一个行人手里拿着旱烟袋,便向那人要了一捏旱烟,捂在伤口上,又一路小跑往李官桥方向走去。
父亲回到铺子里,连忙找来了两块土坯,在铺子的后院找了个干净的地方,为金文兴煎起中药,每天连续三次从不间断,他的病好后,金文兴很是感动,比以前干活更卖力了。父亲常说的一句话:“以心换心,客人如云。”的确,自从瘟疫过后,铺子的生意日渐兴隆。
事情也有意凑热闹似的,还是那一年的事儿,李官桥离丹江河不到一里路,伏天人们干完活都要到河里去洗澡。这一天天气闷热,人们吃过午饭或晚饭要到丹江河里洗去闷热和不安,恰巧这天是月结,还没等父亲吃过午饭,金文兴就丢下碗筷,一路小跑到了丹江河里洗澡,也该着要出事,看看是风丝不透的天,他在两条船的中间洗着澡,这时的天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把河里的船刮得来回摆动,金文兴也许这时正洗在兴头上,根本不知晓刮大风的事,正在这时,他洗澡的两只船互相冲撞,一下子把金文兴的头撞掉了。
父亲听说了此事,连忙从街上找来了几个水性好的人,把金文兴从河里捞了上来。随后父亲从街上棺材铺里,买来了上好的棺材,按照常人的礼数,把他埋葬在丹江岸边朝阳的地方,每到逢年过节、清明、十月一,父亲会和母亲一起去为金文兴烧一些纸钱。
回想起父亲的事情,真是很让人感动,我想父亲如果一直活到现在,我们也在县城开间铺子,不说让他老人家站铺子,就是让他为我们点拨一下,我们也会受益无穷。
f、堂兄的名字叫材,今年算起来也七十有余,他在我们堂兄弟中是老大,父亲自然是很喜欢他。材上学是块好料,自上小学开始到考上大学,从来学习都很自觉,不让家长多说一句话。堂兄的父亲是我二伯,他是个老实巴脚的农民,话语也不多,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由我父亲作主。堂兄考上大学后,家里很是热闹了一阵子,每天来祝贺的人很多,热闹过后,二伯却发愁了,材上大学是好事,虽说国家包了学费,生活费和其它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父亲知道了他的心事开导说:二哥,这是全家人的荣幸,咱们庄稼人出了个研究生,应该高兴,你愁啥愁,你家里没有钱没什么,咱们这么大一个家庭,不论怎样也要供养材去上大学。二伯听了父亲的话,心里有了些许宽慰,父亲回到家里,见到母亲满脸不高兴的样子,知道是怎么会事连忙解释说:“他妈,你不要有思想顾虑,材是咱们家的长子,又考上大学,咱们应该支持呀?”母亲柔和说:“我不是不支持,咱们的孩子也这么大了,应该为孩子们以后着想”。“这件事我会考虑好,但是必须支持材上大学”。父亲说着话,便去找四叔、二伯商量堂兄上学的事情。
堂兄自从考上学后,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跟绣女似的,躲在自己的房间里,自己思想包袱十分沉重。他心里暗想:三叔刚才与自己父亲说的话,全都听到了,但是心里还是不实在,再说自己的弟妹都也不小了,就是全家人支持我去湖北上大学,家里会背上沉重的债务,自己的良心会受到谴责。材在床上辗转反侧,心里如同五味瓶很不是滋味。
夜里父亲如约地召开了家庭会,并邀请了家族的族长参加,堂屋里的气氛十分庄重严肃,族长呷了口茶漫漫说:咱们家族解放以后,出了材这样的年轻后生,还是第一位,值得庆贺……话还没说完只见他从那家织布褂子的口袋里掏出了一个油纸包裹的东西,缠了很长时间,里面是一角、二角最大面值是一元的钱,总共有五块五角钱。族长清了清嗓子又说:“我身上仅有这么多钱,秀康(二伯的名字)你们不要嫌少,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们为了材上学的费用事情也费了不少心,今晚我先带个头,这几天在咱家族里再发动发动,兴许能凑一点,先解燃眉之急”。这时父亲一把抓住了族长的手说:“说啥也不能让你掏,我们家里的事还是自己解决”。对二伯又说:“二哥,快把钱还给族长……”他们在相互推让中,二伯还是把钱收了起来,父亲停了一下又说:“咱们一家在村子里也算得上大户人家(指人口多),咋能让邻居们掏钱,我说的是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实在不行粜粮食也要供材去上学”。大爷是个私塾先生,说话有板有眼,他说:“秀平(我父亲的名字)这孩子说话很有道理,我很赞成,材的学一定能上成,我们两家也算一份……”为堂兄上学的事,鼓动了很长时间。
夜里父亲与说起了堂兄上学的事情,母亲说:“他爹,我不是不支持材去湖北上学,咱们现在都分房另住,各烧火各熏天,咱们顾了材,以后龙的事那咱们还管不?咱们老大也这么大了,以后也考上学了,咱家的经济实力行吗?”“你说的这些都在理,等咱们老大也考上学了,我不是每月不还有工资,咱们往后过日子再加细些,知道你料理日子我是很佩服!”父亲给母亲解释着。母亲说:“我不是舍不得那些钱,咱们那些钱都是从牙齿上剐下来的。父亲听后连忙说:“这我知道……”堂兄如愿以偿地如期到湖北上学。临走的那天,父亲特地从县城给堂兄赶制了一身新衣裳送回来。母亲给他蒸了足够吃到学校的油卷馍,材接过这些行李,当着许多人的面给我父母跪下了并说:“三叔、三婶我将来一定会报答您们的大恩大德……”父亲连忙把堂兄拉了起来说:“孩子,你知道我们的苦心就行了!”说完这些话,堂兄大步朝学校方向走去。
j、下雪了,刚埋葬完父亲,天上便飘起了雪花。自从父亲去世后,天就没有一天是好脸色。雪花把父亲的坟盖了个严严实实,似乎老天也知道父亲是个爱干净的人,特地给他一场干净的雪,是为远行的父亲送别,父亲你一路走好。
我回到家里连忙打开了父亲传下来的钱包,里面是一卷发了黄的纸卷,我缠开一看,是记载着我自从离开父亲到县城工作,每次我和妻子、儿子回家看望他老人家的日期、时间,我看过后,大滴大滴的眼泪往下掉,父亲你竟是如此细心的人。
(《信合人》2006年4期刊发)
端 午 节 的 思 念
在农村老家除了盛大的春灯节外,要属端午节最丰盛、最隆重,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五月端午节来临前夕,母亲那忙碌的身形总是浮现在眼前。绣香囊、做雄黄酒、包粽子、插艾蒿,样样都做相当细致、认真,让人佩服。只要在大街上看到小巧玲珑的香囊,一股浓浓的思母之情,从内心深处渐渐升腾。
母亲的拿手绝活是绣花,绣香囊更为精巧。依稀记得,在农村老家的左邻右舍家的小孩子送汤、周岁生日,她总是送上一双绣花鞋或绣花兜兜之类的礼品,母亲是个有求必应的人,只要找到她,没有不帮忙的。母亲总是忙里偷闲地为邻居剪鞋样,剪纸花儿,各色各样花线,选布料。她在绣花时,是那么地专注、细致,每做一双绣花鞋,要比其他人花上两倍的时间,绣出的虫鸟很逼真,蝴蝶、蜜蜂活灵活现,常常引得贺喜的客人啧啧称奇.
母亲绣香囊更为精湛,在绣香囊之前,她要根据十二属相的特征搭配布料的颜色,剪出各种属相的样子,她把从卫生所买来的朱辰砂和香料,平均分成所做香囊的份数,把我们姊妹所出生那年的属相和当年属相联系起来.如我属辰龙,而这年是属兔的话,会在小小的香囊绣上青龙和玉兔,虽说她不识字,总会找人写上祝福的话:"龙兔和睦",若是鸡年,会写上"龙凤呈祥"母亲总是笑呵呵地说"仨儿,今年定有好事!"果然一九六九年鸡年,我六岁上一年级,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全级段第一名。直到现在每当走到大街上,看到绣花香囊的图案,绣工远没有母亲做的好,逝者常矣,看到满大街的香囊犹如母亲正向我走来.
母亲每年做香囊图案很多,有月牙葫芦、心型、锁型、莲花等,各种色线搭配使绣出的花草很鲜活。把事先配好的香料装到缝好的香囊里面,最后用五彩色线打结,有时母亲会把五彩色线辨成“八”字型,有时也会做成“麻花”型,然后把它缝在香囊上,一个个优美的绣花香囊便大功告成。有时我也有点自私是品味,母亲若在当年把这一半绣花的绝活传授下去,这一传统文化也不会失传了。
那时,家里挂满了香囊,别提多高兴,我想这么多的香囊怎么佩戴得过来呢?然而当端午节早晨起来,那满屋的香囊不见了。我满怀心事地猜想,胡乱地吃过端午节特有的早餐,与小伙伴们一起上学的时候,看到了他们每个人的胸前戴着绣花香囊,我一下子明白了家里香囊失踪的原因,看到母亲的心是多么善良,多么和睦邻里,看到母亲多么高大。
自从我记事,就记起每年到端午节来临前二十天左右,母亲再忙总会抽出一点时间,把上年收成的“女儿红”酒小米,到河里用萝筐把它淘净,在十丈锅里添上水,架上竹箅子,摊上笼布,把酒小米倒在笼布上,架起柴烧着把小米煮熟,然后把蒸熟蒸透的酒小米,放在堂屋里的小桌上放凉,直到凉透才能做酒.
每当这时,母亲总是把事先准备好的麦麯,拿到偏屋时里山墙的碓窝里,把它捣碎成颗粒状,把放凉的白开水和酒小米搅在一起,再把捣碎的麦搅拌上,盛入早已刷净的酒坛子中,每天定时用擀面杖在酒坛子中搅勾三次,连续五天,使作的黄酒基本上已发酵成功,再用麦糠泥把酒坛子封实,存放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把酒坛子折封,这时的酒味浓烈,香味四溢,端午节这天,母亲把准备好的雄黄,研细,她盛满了一碗黄酒,把雄黄兑上,让我们姐妹几个一字排好,用药棉轻轻地浸入雄黄酒中,从小到大依次把我们耳朵两边擦上雄黄酒,那时,我们都还不懂擦雄黄酒有何用意,后来渐渐长大,对雄黄酒的功效知道了一些。
在《白蛇传》电视剧中,有一段关于雄黄酒的妙用和功效,白素珍在端午节喝下了许仙为她精心准备的雄黄酒,现了原形,我想白素珍所喝的那些雄黄酒一定是法海禅师暗中做了手脚,不然白素珍喝上十倍的雄黄酒,也不会现了蛇身,现在细细想来,在当时普通家庭只是酿制黄酒,而黄酒与雄黄酒是格格不入的,雄黄酒只能抹擦而已,绝对不能饮用,只作避邪之用,这是传说而已,不能当真。
雄黄酒虽说没有那么神奇,但有一定的功效与作用,每到夏季来临,不论大小孩都有夜宿野外的习惯,昆虫夜间活动乱飞乱窜很容易钻到小孩子们的耳朵和其它器官里,昆虫则闻到雄黄的气味,而仓皇而逃。我想这便是雄黄的作用吧!后来,渐为人父,每到端午节来临,也买来一些雄黄搅和在白洒中,擦到儿子的两耳边,这是母亲言传身教濡染了我,这个传统的习惯不能丢掉。
粽子在端午节作为必不可少的标志性食用品,它的种类很多。小时候常听母亲说:粽子的种类可分甜粽子和咸粽子两大种类。甜粽子有豆沙粽子、蜜枣粽子、八宝粽子、糯米粽子等,咸粽子主要以肉为主要原料,像猪肉粽子、虾仁粽子。粽子的种类不同,它的做法也不同。每次端午节吃着那甜
、亮晶晶的糯米粽子,就想起了已故多年的母亲, 仿佛母亲正在看着我吃粽子的样子……
在我的家乡,大多数的端午节是以吃糯米粽子为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的生活不是很富裕,每个星期吃顿米饭就算生活不错了,更何况吃糯米粽子,吃得上粽子的家庭是村里屈指可数,而我母亲每到端午节像变魔般不知从何处弄来了糯米,找来了包粽子的叶,把糯米淘净,放在黑瓦盆里,同时在糯米中放一些自己晒制的大红枣和花生米。把黑瓦盆端到堂屋中间的黑漆小桌上,她坐在那里包起糯米粽子,母亲做糯米粽子很认真,很细致,也很有特色,往往所色粽子大小均匀,有棱有色。
传说,东汉光武帝时期,有个名叫欧回的人,在端午节前夕,梦中遇见一位自称屈原的长者说,承蒙你祭祀,往日所投筒米,多被蛟龙偷吃,以后再投用粽叶包好,五彩线包扎,这两样东西蛟龙最害怕。尊敬屈原的人们,用竹筒装米,外包粽叶,再缠丝线,丢入江河,祭祀屈原。
让我值得回味的是一九七五年的端午节。这年家里没有一粒糯米,端午节又一天天临近,母亲急得团团转。端午节这天,我家屋后大伯家里来了位稀客,他带来了五斤糯米,大婶子不会做粽子,急忙让母亲到她家帮忙包粽子,临走时大婶子给我母亲捡了几个粽子,母亲走时只拿了一个粽子,放在家里,放学后我回到家,母亲把我拉到房屋内,小心意意地把粽子剥开,放了一些白糖让我吃,现在回味起来真让人回味无穷。
母亲是一位农家妇女,目不识丁,但她对端节午节非常器重,端午节不但蒸有粽子,还煮有咸鸡蛋、大蒜之类的食品,津津有味吃着母亲准备的这些东西,当时有一种想法,要是天天能吃到这些食物,才叫舒坦。现在想起那时吃东西的情景,真叫人偷乐。现在人们生活富裕,家家幸福美满,每年的端午节前,我让妻子到超市去买几斤糯米,学着母亲的样子包粽子,可怎么做也做不好,就是做好了,也没有母亲做粽子的特有味道。粽子还是原来的粽子,粽子由原来的奢侈品,成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食品。味道仍然是原来的香甜,只是人们的口味变化而已。
端午节来临,艾蒿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品。在农村有些家庭把艾蒿插在堂屋的栅坎梁上,
有些把青青艾蒿竖立在门框的两边和横插在门楣上,以示避邪之说,实则不然,艾蒿最能喧染端午节的气息。据本草纲目记载,艾蒿属菊科,生长在长江以北地区,每到夏天来临,因气候原因滋生了蚊、蝇的小昆虫,而蚊子乱飞,叮咬人们,使夏季的人们难以入眠,在睡觉前把门窗封闭好,把事先准备好的干艾蒿和麦秸夹在一起,点燃后的艾蒿发生蓝色火焰,蚊虫闻到艾蒿散发的气味后,早已逃得无影无踪,夜里会睡得酣声四起。
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的端午节来临的前一天下午,母亲就是再劳累也不会忘记到山坡上制一捆青青的艾蒿,然后缚成一束,把整个院落、房屋内外摆满了扎成治式各样的艾蒿。第二天早上,一个温馨的节日气氛笼照在整个院落,这时的母亲,总会端出一盆子油卷馍,咸鸡蛋,糯米粽子,雄黄酒,蒸大蒜等食物,真让我目不暇接的用小手摸摸这个、摸摸那个,总是笑个不停,母亲在我身后用爱抚的手摸着我的头说:小瓜,不知道吃什么了吧?我愣怔地看了母亲一眼,撅着小嘴,不停地说:吃啥呀!吃啥呀!母亲这时会放一个粽子在我的碗里,慢慢把粽子叶剥开,兑上适量的白糖,那个味道真香真甜。
端午节的午后,阳光和煦,母亲在这个时候把艾叶煮好的热水端在我的面前,细细地擦洗着身体的每个地方,杀灭病菌,然后把雄黄酒涂摸在我的耳根。每当这时,母亲会给我一个惊喜,将绣好的香事囊挂到我的胸前。千年风俗的延续是传统文化不朽的魅力。
我从乡下进了县城,艾蒿仍然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物品,乡下的人仍割成一捆捆拉到县城的大街小巷叫卖,价格很低廉。往往拉到县城的艾蒿,很快被县城的市民们抢购一空,原来县城的市民们对艾蒿也情由独钟,我被眼前购买艾蒿的场面惊呆了,总是像陆游描写的那种“东村西村烟雨晚,萧艾离离淋薄浅”的诗句。
年年端午节相似,端午年年不相同。每到端午节来临之际,我怀着对母亲的思念,总会提前几天回到她的坟上,把自己做的粽子等食物,摆放在母亲的墓前,尽管粽子色得不太好,也是一点孝意。我想母亲泉下有知的话,一定会宽慰和理解。
(2008年《中国金融观察》第6期刊发)
秋 赋 三 题
秋天的天分外娇美,秋天的雾薄如蝉翼。秋天的风温如少女的手,秋天的雨朦朦胧胧,秋天将大自然赋予它的赤、橙、黄、青、绿、蓝、紫七色融为一体,撒向世界的每个角落。
秋天不像嫩绿的春天,火热的盛夏,银白的降冬,她具有自己的特点。秋天,具有黄金的特征:成熟、和平、富有。常言道:春华秋实。万物始于春,而成于秋。秋天有着丰收的喜悦,有着成功的希望。
秋天不仅是喜悦的,也是恍伤的。恰在此时,被关押在异国他乡的南唐后主一一李煜,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诗《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秋天,是游子思乡的时候,是诗人感慨的时候。自然,秋天的月亮也分外明朗,心境自然悲愁,情郁于中。
秋天美,美在内心,美在外表。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奏那么害羞,夏天那么坦露,冬天那么内向。秋天的美是明智的—它不像奏那么妩媚,夏天那么火热,冬天那么冷峻。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奏一样可爱,夏天一们热情,冬天一样纯洁,啊,秋天是美丽的。
昏黄的暮日透过高大的法国梧桐,影射在路边的小树林里,金黄的日光把一切都镀了一层金色,树干是黄的,叶子也黄了,河水荡漾着金光,轻柔拂面,睁着又明亮的眼睛,打量着这诱人的金秋,地上落叶轻轻地铺了一层,在温柔的暮日下,经微风一吹,争先恐后地舞蹈着,这手掌大的树叶啊,你的无忧无虑是怎样的化解人们的残梦惆怅呵!他们心情畅游在这美丽的秋林。
站在河边,流动的河面上辉映着害羞的红日,远处几只姿态各异的丑小鸭游在金色的河面上,有的静静低头年头流失的影子,有的追逐嬉戏,有的振翅欲飞。它给平静的小河,增添了生机和雅趣。
看到这别样的景致,谁会心情不激扬呢?本来烦燥不安的心,看到此情此景,已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河边的浅水里,仍残存着几枝浅绿的小荷,这难道是秋给我的暗示吗?以荷为载,象征某种缘分。而此时我独自望着水中荷,沐浴着夕阳的余辉,相同的河,相同的景,而唯一缺少的是她。她说有缘会相见。什么是缘呢!荷,是你吗?
夕阳将逝,孤寂的心灵伴着秋日将要沉下,这具有梦幻的金秋啊,你能让千千万万的人赞美你,因为你意味着收获;你也让无数画家依赖你,因为你有美丽的姿态和朴素的装饰;无数少男少女依偎你,拥抱你,因为你同他们一样,具有幻想,追求浪漫……忽然这刻有些怨意,你的色彩夺去荷的浅绿,没有了她和我相见的些许缘兆,会将天隔一方,终无音讯吗?
我素来喜爱秋,她能让疲劳的人儿有个憩息的地方,让远航的人有所归宿。我的全热忱都已献给这迷人的季节,使我丰盈、充实,严然像她一们,沉稳、详和且充满自豪。
这个季节从第一片叶子飘落,就开始勾勒出秋的意境地,在落叶越来越多的时候,忧悒也被涂抹得越来越浓。
愁云般的思絮,慢慢涌上心头,仿佛看到十几年前她苗条的身影,在秋林中穿梭。因工作上的烦恼,独自一个来到这美丽的秋林里散心,偶然与她相识。相识的约会,两人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给人一种寄托和遐想,在这丝丝凉意的秋林里,愉快地度过那美好的时光。你欣赏我的才能,大度文雅的谈吐举止,我喜欢你心灵的美和天生丽质,你那温和的话语。两人的距离更近了。你曾说:“非我不嫁”。我也发誓“非你不娶”,似乎有梁祝的情意,李甲与杜十娘的快感,恰在信心百倍的时候,你却说父母因门户不对,对此事百般阻拦,我也央求过有地位的亲戚,去做你父母的工作,不是被拒之门外,就是搪塞过去。时间久了,不知是什么原因,你却改变了主意,豁然离我而去。
咱俩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相约于秋意缠绵的晚上,天上的月儿很圆、很大、很亮,月儿也有意捉弄人似的,从天边的远处飘来一朵白云,月儿悄悄地藏了起来。我看到她的目光忽然有一丝怨意,从她幽幽的眼神,我读懂了怨意的全部……
我独自坐在长椅上,聆听着秋风的细语,有一种带涩的感觉。一阵秋的口哨,吹的叶儿片片落下,漫漫飞舞,就像牧童的短笛,轻轻地吹奏,使水牛随着它的音符游弋背着一箩筐的憧憬,我也跟着它飘然远行,但却改不了昔日的情怀。
梧桐带着满脸感伤地把叶子洒向大地,变成一只只斑蝶在空中飞舞、嬉戏,为冬天的到来叩击着门扉,告别午后的夕阳,落寞的霞光窥探着最后的一丝暖意,七彩的色调映着遍地沉积的落叶,衬托出我恍伤的心情。
肆意的风带着紊乱的思絮飞奔,金色的发夹锁住了风的长发,发出一阵悦耳的铃声。
我平静的斜靠在椅背上,没有声音,只有一片片枫叶在空中飞舞穿行,观察着这最后一片落地的辉煌。
秋,用它早已备好的梳子,开始梳理我满腹的酸楚,用它勤劳的双手织完了金色的风衣,用温暖的手抚摸着我的头发,慈爱地说:“孩子,穿上它吧,从此不再忧伤”。
在我的记忆岁月里,农村的老伯们常说一句话;“人生只要做好一件事足矣,做一辈好人更难。”
纪文与我们是本家,又是近邻,按辈份我该叫他三叔。纪文独身一人,
三间房屋和一个很大的院落。当时我们没有搬上去之前,他所住的地方周围十几户人家都姓张,唯独纪文姓周。星期天他的大门没落过锁,好像专门留给我们这群小朋友,他的院落是我们快乐的天地。我们每次到他那院子里玩,院子早己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当时的那种农家小院,倒也清爽、整洁。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家家户户都养有羊、猪之类的家禽,纪文独身一人,只养了一只绵羊,羊通人性,一般不祸害东西。那是一个春天,这一日纪文下地干活,忘了把羊圈起来,绵羊跑到猴三山墙头那一席之地的自留地,把猴三的油菜吃个净光。事也凑巧,猴三这日有事没去地里干活,他从大队合作社买煤油时回来,发现此事,当时猴三恼了,把煤油瓶放在路旁,一个箭步进到自留地里,逮住了正在吃油菜的绵羊,绵羊急得咩咩叫。
这猴三也真乖,他把绵羊拴在人们吃饭的那棵老槐树下,从邻居那里借来了钉子锤,把绵羊嘴里的牙齿一个个地铤下来,绵羊的叫声真凄惨。纪文收工回来后,见到绵羊嘴里流着血,放下手中的锄头,把羊牵到跟前,一看顿时傻了眼。这时他想起了在收工回来的路上,听到人们在说猴三,真没有想到,猴三铤羊牙齿,竟是自己的大绵羊。纪文想:“猴三呀猴三,你说不来媳妇的时候,我没让你花一分钱,把表妹嫁给你,你算人吗?荒春上你一家老小没吃没喝,我从牙齿上刮下来的粮食送给你,打狗也要看主人面,何况这是我的绵羊……”
纪文本想去找猴三评评理,想到平日里他那个龌龊样,心里的气也消了一半。他还是来到大队合作社卖了两瓶“莲湖酒”、两样点心,来到猴三家里,猴三的妻子见表哥来到家里,忙到灶间炒了四个素菜,让猴三与表哥在堂屋里喝了起来。这猴三本是个闷葫芦,平常从他嘴里甭想掏出一句囫囵话。也许是酒的缘故,三杯酒下肚,猴三的话逐渐多了起来。“表哥,今儿我逮了一只羊,在菜园子里吃菜苗,我把羊的……”纪文摆了摆手说:“猴三,你去把我家的绵羊牵来,咱们把它宰了,这牲畜也吃不了草,养它何用”。
猴三听了纪文的话,
很是后悔,连忙给纪文赔礼道歉。事后,猴三把祖上珍藏多年的一幅字屏送给纪文。纪文知道猴三家有一幅杨培之(清未书法家,淅川人)的字屏,他也很喜欢,但纪文说什么也不肯收下,趁机把猴三训了一顿:“猴三,处邻搁舍,谁都会有用得着的时候,你以后干什么事要掌握分寸。就以这次绵羊的事情,是我的羊吃了你菜园子里的油菜,若是别人家的羊,人家会闹成啥样,你也会想得到”。猴三连忙说:“我以后注意就是”。纪文接着又说:“我很喜欢杨培之的字,但就是一只羊,你给我送来传家宝,不值,我也不会要,还是你拿回去收藏好!”。
事后是知道这件事的人们都说:“纪文真大度,让人着实佩服”。
纪文虽说上了不几天私塾,人缘很好,他苦练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很受乡里人的称赞。小时候,我去纪文三叔那里让他给我家写对联,当时不懂得柳筋颜骨,现在细想起来他写的字颇有几分欧体字的风格。
在经济紧张的岁月,村民们很少在街上买对联。每年交住腊月时节,白天,纪文三叔干完地里的活,回到家里,院子里早已有三四个人在等着他写对联。纪文二话不说带上笔墨和对联集锦,去对方家里写春联,啥时间写好了再吃饭,他吃饭从不讲究,随茶淡饭,吃饱为止。在我的记忆中,纪文最爱写的两幅对联是:“天开美景风云静,人庆丰年产量高;春雨染成千里绿,东风吹得百花红”。他的字写得很有章法,裁纸也有独到的技术,从不让纸张多浪费,他用裁剩余的小纸条写上一些“童言不忌、小心灯火、五谷丰登、身体健康、人财双旺”等吉庆条。
纪文干什么事从来都是有准备的,村子里谁家生活困难他心里有数。农村有些家庭生活艰苦,连食盐也买不起,怎么会有钱买红纸,让纪文写春联。每年他都要自己买上百张红纸,为生活困难的家庭写上几幅春联送去,村里人很感激他。
有一年的大年三十中午,也许是求他写对联的人太多,他早晨五点起床,草草吃过早饭,刚把锅碗收拾干净,就有邻居来让他写对联。他那宽敞的院落摆满了红彤彤的对联,土坯墙上挂着锄头,犁耙绳索,那景致倒也耐看。写春联的人,送走一拔又来一拔,每当这时邻居们就会送给他一些蔬菜之类的东西。纪文从不白吃邻居的东西,他针对各家的情况,随手拿上一两件东西送给邻居,他那屋里总像聚宝盆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也就在他为左邻右舍忙着写春联的时候,也不知是谁为他家埋下祸根,还是小孩们燃放鞭炮不小心把明火弄到纪文的柴垛上,人们听到噼哩啪啦的燃烧声,才被惊醒。写对联的人与纪文一起,救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火,才算把火扑灭了。虽然纪文三叔的柴垛在大年三十着了火,可乡亲们给他送来了年货,足够他度过荒春。
纪文面善心也善,乡亲们都说他是个大好人。
妻面容娇好,身材苗条适中,虽没有大家闺秀的气质,却有小家碧玉的风韵。为人处事恰到好处,考虑问题细致全面,操持家务,是把好手......
相恋幽会时,总是觉得时光苦短。每次听到她那甜甜的声音,我内心就感到如涓涓细流,渗透心田,这就是我所要追求的梦中花园;当看到她那娇小身材、扭动杨柳细腰款步向我步来时,我想这就是我托会终身之伴侣;每当看到她那丹风眼,悄悄地向我瞟来时,往往会激活心中的涟漪,我想这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罢;每当看到她那满头的秀发,直垂腰际左右晃动时,我想这也许是古代君子好逑的故事从这扑逆迷离的悠远开始。
然而,婚后的生活是很丰富多彩,也是苦燥无味的。我是个粗心的男人,不拘小节,往往是从她唠叨的嘴里,知道错了,知道错在什么地方,我会努力的去弥补。而我们的家庭边与其它家庭一样,有时会发生战争,小的争论几句,过一时就会和好如初,有时会大打出手,生几天气,互不说话,直到我认错,方可罢休。她在处理家庭事务上,是很公平的,不存在谁多谁少,往往是一碗水端平。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在父亲去世的时候,父亲是单位管,而她即悄悄准备了父亲生前最喜欢的两样东西茶叶和酒。实令我这个大头儿子很受感动,亲戚朋友很是夸赞。
做一个人真难,尤其是一个女人更难。女人要生孩子、做饭、洗碗、洗衣服、做家务,、要操持家庭,处理好邻里关系。大人、孩子生病,请医生、抓药,这都是女人份内的工作。曾记得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儿子还很小刚上小学,我把母亲从农村老家接来享受天伦之乐,恰巧单位派我到省城学习的时候,刚来几天的母亲突患重风,瘫痪在床上,我出差也没在家,这使她更是忙上添忙,她把我母亲连忙送到县医院,母亲在医院治疗,她又要上班,又要照看小孩,还要侍奉在病榻上的母亲,妻子从没有一句怨言,我从外地出差回来,母亲的病情已基本好转。我看到日渐消瘦的妻子,我的内心有些许忐忑不安,妻子的回答是:父母从小养咱们,咱们尽点孝道是应该的,这是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感人的行动,让我自愧不如。
在我工作中,出现一些成绩,她知晓后,会比你更高兴,时而给点拨一下;在工作出现失误时,她帮你查找失误的地方,分析失误的原因,说出改错的方式。妻子的性格内秀,不善言语,但是极要面子的人。不要荣誉的我,恰恰相反。她常说人不能活得太没劲,该是咱的就要争,不争不要别人当你好欺负。人们往往捡软的捏,这句话很实惠,也很受用。她在单位,往往会令她扬眉吐气,争得的荣誉很多。
人生在世总得衣和食,衣食要去买,买要去市场。现在市场上漫天要价,你必须学会讨价、还价、砍价、杀价,不然就会吃亏。我俩有本质区别,而我在这方面却显得非常弱智。我买的东西,不但质量不如她买的好,而价格高出许多。而她呢,很会闲侃,一会儿就跟做生意的商贩结成姊妹或熟人,自然每次去买东西不会吃亏,而还很沾光。
自从下岗后,妻子不但不怨人,还鼓励我面对现实,为我出谋划策。每当听到招聘的消息,先去探听一些招聘条件、工作性质,看是否符合我的条件,符合便纵恿我去应聘。虽然应聘了几个单位,但是因种种原因,往往是半途而废,无果而终。妻子见我爱好写作,心情格外开朗,总是隔三差五从商店给我买回写作用品,这样坚定了我的文学创作之路。
我的文学创作之源有一部分是来妻子的支持,是她,坚定我个人的信念;是她,让我看到了人生的辉煌;是她,也许是我将来走向成功的基石。
妻子在我心目中很美也很温柔。
枣儿香 枣儿甜
我利用假期的时间,回到了家乡,从纪文三叔的坟前经过,看到他那坟墓和歪歪扭扭的柳树,便把我的思绪一下子勾回到了童年,想起了他院子中的那一棵枣树。
枣树对我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在我们那个年代,村里枣树极为普遍,每家的门口都会种上几棵。每到放暑假,小伙伴们便三五成群,在村子里乱转悠。谁家的枣树结的是磙子枣、谁家的枣树结的是闷疙瘩枣,都熟记在心。这些枣子各有各的吃法,脆甜的清灵枣,生吃清脆甜爽,晒干后肉薄不耐吃;磙子枣和闷疙瘩枣在锅里煮熟后,面面的,晒干后的吃着肉乃乃的,很有嚼头。
在我家的路北,住着一位名叫纪文的独身汉子,按辈份我该叫他三爹。此人很孤僻,不愿与左邻右舍交往。他院子里长着一棵粗壮的清灵枣,是我们首攻的对象。每到秋天,枣树上结满了白亮亮、水灵灵的枣子,很让人眼馋。他把东西看得很贵重,大人们时常对我们说,你们没事别去招惹纪文,他骂人很难听。当时我想,如果骂人好听的话,那不都喜欢让人骂?于是把大人们讲的话当作耳旁风。大人们下地干活的时候,卷毛、大头、毛疙瘩、葫芦不知从何处钻出来,来到我家的篱笆院子里,合计着去纪文那里偷枣子。我跟着他们来到纪文的院墙外,只见枣树长在院墙内,靠近院墙的树干上还拴着许多红叶枣刺。要想吃枣子,得先把树干上的枣刺取下,再顺着院墙往枣树上攀。葫芦眼尖,从纪文的大门门逢看到他院子里晒有棉袄。他看了看树干,又看了看院墙,说有个办法可以爬到枣树上吃个够。我们便按他的办法,搭人梯爬到院墙上,把纪文的棉袄拽过来,用棉袄围住拴有枣刺的树干,一个个踩着棉袄往枣树上爬。到了枣树上,各自选好位置,各顾各地摘着枣子吃。正吃得满口生香,一声清脆的鞭子声在我们耳边响起。我们曲卧在树上不敢支声,卷毛差点从树上掉下来。原来纪文去地里犁地忘了拿鞭子,回来看到我们几个正在树上摘枣子,便把赶牛的鞭子狠狠地扯了一下,接着,没事一般晃着身子又到地里种麦去了。我们看到他远去的背影,一个个从树上溜下来。下树的时候,葫芦的脸让干树杈挂了很长一道伤口。他也不喊痛,只顾往家里跑。直到现在,那个伤疤仍清晰可见。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正在家里拧苞谷的时候,我家的黑子汪汪地叫个不停。母亲让我去开大门时,我趁着屋里的灯光,看到纪文站在那里,手里拎着一个卯子布袋。我说:“三爹,你……”一面说着,一面让他往里进,我以为纪文来告状,嘴厥得老高,不欢迎他。到了堂屋,我妈拿来了一盒香烟,抽出一支递给纪文说:“他三爹,你吸一支,今晚咋有空来坐?”“三嫂,今年院里那棵枣树结的枣特别多,如今熟了,后响我把它谢了,给你家送两尝尝鲜,只是一点心意”。我听着纪文的话,心中的一块石头掉了下来。母亲接过卯子布袋,说:“他三爹,这咋好意思呢!”“三嫂,只是少了一点,不成敬意”。纪文手中的烟吸完了,母亲连盒递给了他,说:“这烟你拿着,干活累了,抽一支提神。你独身一人,往后有缝缝补补的尽管说一声”。说着,到厨房里捞了两大疙瘩酸萝卜苗,纪文接过去喜滋滋地回去了。
从那以后,我改变了对纪文的看法。再在路上相遇,我总会亲热地叫上一句“三爹,你收工了”。有时在路上碰到,他赶着牛,他也总会说:“老三,来骑到牛身上,咱们回家,它不踢人”。不等我搭话,便夹着我往牛背上放。这时,我真有一种牧童放牛回家的感觉,脸上洋溢着笑容。
听纪文同龄人说,他结过婚,但婚后不到两个月,媳妇便回了娘家。纪文太讲究干净,挑水从来只用一个肩,用水时只吃前边的一桶,后边的一桶不是洗衣服就是浇菜园,好像生下来就有洁癖。每次只要有人去他家,客人走后他总要把来人坐过的椅子擦几遍,直到他认为擦干净为止。因此,一般很少有人到他家里坐。
我亲眼看到过纪文与别人争吵的场面。他们队里有一个地主婆,叫刘菊娃,每次生产队里最苦最脏的活,队长都会让她去干。在我们村东头的岗子上,有一口机井,水量充沛。每到抗旱时节,四个生产队会排好日子到机井里挑水。事情很凑巧,这天,四个生产队有两个生产队在小山坡上栽红薯芽。担水的人一多,都围在井的四周打水,水桶自然会在井里碰撞,时有水桶掉到井里。井里的桶掉得多了,栽红薯芽的速度也就慢了许多。刘菊娃所在的生产队队长外号叫邪子,整天欺负刘菊娃,他看到进度减慢了,便让担水的男子们坐到地边歇歇,单把刘菊娃叫到井边说:“刘菊娃,你下井里把水桶捞上来,要不然今晚开会斗争你”。刘菊娃望了一眼深深的水井说:“队长,你们男人这么多,都没办法,叫我一个女人咋下去”。邪子队长抬手就往刘菊娃的脸上掴了一耳光;“谁叫你是地主婆,淹死一个少一个坏货”。纪文听了邪子队长的话,忽地从地边站了起来,蹬蹬蹬跑到他面前,脖子一拧说:“地主婆就不是人了,你咋不让你女人下去捞?缺德货!”。人们听到了这句话,哄然大笑。邪子队长本就是个怕婆娘的主,老婆让他往东他不敢往西,叫他喝涮锅水,他不敢喝洗脸水,因此暗地里管他婆娘叫“母夜叉”。邪子队长的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结巴着说:“你替地主婆说话,你思想有问题,那你下井里去捞桶”。纪文正色说:“你邪子队长就这点权力,可是你让我下的井”。说完又大喊大叫:“邪子队长逼人跳井了”。人们本来对邪子队长就有看法,轰地一下围到井边,指责邪子队长的不是。纪文“咚”地一声跳到井里,但他耍了个心眼,要灭一灭邪子队长的嚣张气焰,在他快漏出水面的时候,两腿杈开,双脚踩在井壁的砖块上,蹲在井里不浮出水面。正在这时,公社的杨书记同大队支书前来视察抗旱情况。杨书记是纪文的舅家表兄,这事只有支书一人心里清楚。支书一见邪子队长捅了马蜂窝,气不打一处来,立即让邪子队长把纪文捞上来,当面道歉……
现在,没到枣子大熟,满街都有卖枣子的小贩。有时买上几斤,回家尝鲜,已没有当年清脆爽甜的感觉,也没有满口生香的味道。然而,看到枣子,眼前便浮现出纪文三爹的笑脸,让人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童年。
永远的思念
父亲离开我们八年多了,每当深夜人静的时候,他的音容笑貌在我的脑海里一幕一幕地出现,辗转难以入眼,他老人家给了我很多启迪。
小时候,每当听到父亲的声音,不听话的我,心里就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仿佛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都在注视着、观看着。我到了父亲的面前不敢正视他。只是悄悄地瞟他一眼。只顾低着头,眼睛看着脚尖,小手不时摆弄着又脏又黑的衣角,耐心地等待他的问话。
父亲的声音是多么和蔼和严肃,说起话是那么的动听。每次不曾开口,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水果糖,递到我的面前。他剥一块糖想喂到我的嘴里,于是我扭捏着,慢慢地到了他的跟前,嘴张着,就是吃不到。一次、二次,趁他在与别人说话的时候,一个猛劲,从他手中抢过了使我眼馋了很长时间的那个糖,囫囵吞枣地吃了下去。这时候,他哈哈大笑把我撸到了那宽大的胸怀里。一面问我的学习情况,一面了解我近段身体状况,我小心翼翼地回答着。
父亲在单位是一位劳动模范,总是加班加点在拼命工作。他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他渴望自己加入党组织,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也要求我要勤奋好学,热爱集体。在我脑海印象最深的一次,那是一九七六年的冬天,北风呼啸,吹遍了神州大地,严寒的冬天给人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这天,学生到老县城去运烤火煤,一来回有二十公里的路程,一天要往返四次。恰好我感冒发烧,到了目的地,我已烧得满脸通红。这时候,被我父亲发现了,连忙把领到医院,打了针,吃了退烧药,又把我的篮子装满了,让我赶上学校队伍。知道我父亲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深受感动。
曾记得有一年的夏天,吃过晚饭,多病的我与叔叔一起去打麦场凉快。天空一片慰蓝,到处都充满了丰收的景象,麦场上有数不清的麦垛,村民们不约而同来到这里凉快。天空有无数个星星高高地挂在天空,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小星星一眨一眨地招惹我。好象不认识我这位小客人似的让我无法入睡。幼稚的心灵上有奇异的想法,更有杞人忧天的感觉……想着想着不知不沉睡着了。夜里,不小心把身上盖的被单给蹬掉了,心脏受到夜风的袭击,心脏经受不住。从此,我便每天不停的咳嗽。父亲过了一段时间才回来,知道这件事后,对我叔叔说“他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第二天,就把我领到县城,进行治疗,他每次从街上给我买来了我喜欢吃的水果和学习用品。
父亲虽说文化水平不高,他是多么殷切地希望我们姊妹四人都要认真学习,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不要再吃愚味无知的苦。没有文化知识就会落后,就对不起国家的培养,就会被世人所瞧不起,不能办一切事情……。我被他真诚的语言感动,自己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您老人家对我们的期望。
父亲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曾在李官桥开了家织土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课老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