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黑豆的水分发芽时,酶活动剧烈会产生热量水分充足给了微生物良好的生活环境微生物大量繁殖黄豆,黑豆的水分就发烂怎样解决?

| 按版本查找 | | | | | | |
|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资源信息
2016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习题(24份打包,Word版,含答案)详细信息
2016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习题(24份打包,Word版,含答案)第六章第1~2节一、选择题1.我国目前面临一系列社会、经济难题的主要原因是()A.国土面积不够大&B.经济发展不够快C.就业人数过少&D.人均自然资源不足[答案]D[解析]注意"主要"两个字,人均自然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2.引起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的主要气体污染物依次是()A.CO2、SO2、氟利昂&B.SO2、CO2、氟利昂C.氟利昂、CO2、SO2&D.CO2、氟利昂、SO2[答案]A3.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减小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答案]C[解析]由题中三个曲线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最终还是要降下来。由此可知,环境容纳量就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不会扩大。4.下列关于我国环境和资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实施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B.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总体水平较低,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相当严重C.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也比较高D.我国资源利用政策是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答案]C5.人类活动影响生物多样性。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更多样化B.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C.把沼泽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D.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以增加林木生长量[答案]B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下列哪个选项属于间接价值()A.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B.丰富多彩的热带鱼吸引了大批游客观赏C.结构简单的微生物通常作为实验材料D.形态各异的动物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材料[答案]A7.近年来,我国某些地区出现了私自滥采黄金的现象,提炼过程一般要使用化学药品氰化物,其直接后果是()①污染水体②破坏臭氧层③危害工人的生命与健康④破坏植被A.①②&B.①②③C.②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氰化物是剧毒物质,会污染水源,破坏植被,危害工人的生命与健康,但对臭氧层无影响。8.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答案]B[解析]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化导致的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栖息地的破碎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道路建设、居住点的扩大等造成了其种群之间的交流受阻,小块、分裂的小种群对疾病抵抗力的降低、对环境变化适应力的减弱和繁殖率的降低,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B项错误。9.如图为一条流速缓慢的河流和一个生活污水排放口的示意图,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P点的溶氧量增加,细菌种群数目增加B.P点到Q点的有机物数量增多导致藻类植物种群数目增加C.P点到Q点藻类植物增加是由于无机物浓度增加引起的D.如果人为地将空气泵入污水中不会有助于分解有机物[答案]C[解析]从P点到Q点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藻类植物利用这些无机物大量繁殖,从而使其数目大量增加。10.建立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建立东北虎繁育中心保护东北虎,对捕杀藏羚羊者绳之以法。以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分别属于()A.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管理B.自然保护、就地保护、法制管理C.自然保护、易地保护、法制管理D.就地保护、自然保护、法制管理[答案]A11.如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森林的两种开发模式Ⅰ、Ⅱ,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A.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B.选择性砍伐使森林变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C.选择Ⅱ模式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D.进行大面积砍伐,让其自身恢复[答案]D[解析]对物种多样性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开发不利用,而是合理地开发利用使森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这样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森林可持续发展,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12.(2015?湖北武昌调研)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B.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潜在的使用价值C.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D.生物圈内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答案]D[解析]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并非禁止,A错误;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B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C错误;生物圈内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作用更大,D正确。二、非选择题13.最近几年,沙尘使北京等8个城市空气重度污染,郑州等2个城市中度污染,烟台等11个城市轻度污染,一项针对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地区沙化严重地带,涉及14个省的大规模防沙治沙工程即将开展,工程规划目前已编制完毕。规划将利用10年时间,使沙化严重地区的林草植被覆盖率从现在的6.9%提高到11.38%。(1)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覆盖率应达到下列哪一项指标,而且分布均匀,就能发挥它的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__________。()A.11.38%&B.12.98%C.22%&D.30%(2)在河道两旁种树,在河坡上种草,不仅可以美化景观,更重要的是在水循环中,树冠能承接雨水,减弱雨滴对土壤的冲刷作用;树木把发达的根系伸入泥土能够"抓"住土壤。森林能促进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正常循环,故其能__________,__________,犹如绿色水库,还能减轻泥石流和滑坡的发生。(3)据研究,有小草的土地,地表雨水的水流减小了50%,对土壤的冲刷作用减少了75%以上。但在部分河道坡地上,农民种上蚕豆、毛豆、土豆之类的庄稼,此举得不偿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践证明,当风穿越林区时,风速会平均降低40%~50%,还可使森林气温降低,湿度增大,附近每公顷农田可增收粮食23~25kg。说明森林有很好的__________的作用。(5)根据右图指出A、B、C在生态系统中各代表什么成分: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6)由右图可知,碳元素从大气流向C是通过____________作用实现的;从A、B、C中流向大气是通过__________作用实现的;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是以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的。此外,森林还能阻滞粉尘,释放杀菌物质,形成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因此,森林的另一项功能表现为__________。[答案](1)D(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3)毁坏河岸,引起水灾(4)调节气候(5)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6)光合呼吸CO2净化空气[解析]森林草原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还能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径流。14.下表是科学家对全球一些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价值的估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生态系统&面积/(106hm2)&单位面积价值/(美元?hm2?a-1)&全球价值/(1012美元?a-1)海洋&.4热带雨林&.8其他森林&.9草地&.9湿地&330&农田&.9(1)生物多样性价值包括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价值,又有维持生态系统________等的________价值,还有人类目前尚未明确认识的________价值。(2)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______的关系,如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______、防治________等。(3)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理性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自觉形成符合________的行为和习惯。[答案](1)稳定性间接潜在(2)人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环境污染(3)生态文明15.环保部门怀疑某工厂是污染源之一,并对其排污口进行了检测。检验员沿河顺流每隔100m取水样一次,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污口)。对各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然后,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再在各组中加入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最后检测水样中蓝藻数量,统计数据如下表(蓝藻数量,单位:百万细胞/mm3)。水样编号&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A组(原始水样)&0.2&0.3&0.3&1&10&10&7&7&6.5B组(添加N)&1&1.5&2&2.5&20&19&18&17&18C组(添加P)&8&9&9.5&10&11&9.5&7.5&7.5&7D组(无添加)&0.2&0.2&0.3&1&10&9&7&7&6.5请回答有关问题:(1)通过A组数据可以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其中D组起________作用,从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工厂排污口和下游河水中的蓝藻数量明显多于上游(2)对照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P含量超标[解析](1)为何通过检测蓝藻数量来检测水体是否被污染:水体污染中常见的污染是水体中的N、P含量过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当水体中N、P含量过多时,会造成蓝藻的疯长,故通过检测水体中的蓝藻数量,可检测该水体是否被污染。(2)B组和C组分别添加N和P的目的:此操作的目的是使B组与D组、C组与D组分别形成条件对照。通过比较加入N或P的水样与污染源下游的水样中的蓝藻数量来分析原水样的污染原因。B组加N以后,在工厂排污口下游的⑥⑦⑧⑨明显增加,说明污水中含N量并不多,而C组在⑥⑦⑧⑨中的蓝藻数目基本未变化,可知污水中本身含P就超标。第五章综合检测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与事实不符的()A.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生态系统各个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C.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D.生态农业利用了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答案]D2.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植物数量增加,旅鼠和旅鼠的天敌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可推知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A项正确;分析已知条件,此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可知这些生物的数量将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均围绕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B项正确;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受食物及天敌数量的影响,C项正确;旅鼠的天敌增多,使旅鼠数量减少,又影响其天敌数量并导致天敌数量减少,这种负反馈调节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D项错误。3.如图所示为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则物种A与物种B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向是()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B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A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D.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可以得出A、B之间是捕食关系,即B捕食A。具有捕食关系的生物之间是可以相互传递信息的。4.下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A.②③&B.④C.⑥&D.⑤⑦[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5.如图所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若A包含五个种群(A1、A2、A3、A4、A5),B包含两个种群(B1、B2),则其营养结构实际含有食物链()A.10条&B.15条C.20条&D.25条[答案]D[解析]由于A含有五个种群,则A→D变为五条食物链,A→B为五条途径,B→E变为两条途径,B→C变为两条途径,则变为5×2×2=20条食物链,共有25条。6.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可知:a代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b代表绿色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c代表动物同化的有机物,e代表绿色植物流向分解者的有机物。在夏季,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除了上述去路外,还应有一部分留在植物体内即未被利用的有机物中。故a&b+c+e。7.(2014?海南,16)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答案]D[解析]土壤中的微生物可将动植物残骸(包括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属于分解者;这些无机物进入无机环境后,可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重新回到生物群落,因此土壤微生物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硝化细菌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自养生物,是生产者。8.如图食物网中有三种生物分别为A、B、C,假设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要使B获得能量最多,下列正确的是()A.A→B的传递效率为20%,A→C的传递效率为20%B.A→B的传递效率为10%,A→C的传递效率为10%C.A→B的传递效率为20%,A→C的传递效率为10%D.A→B的传递效率为10%,A→C的传递效率为20%[答案]A9.下图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一个食物链中不同营养级间能量的最高传递效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生产者DD→甲初级消费者DD→乙次级消费者DD→丙三级消费者A.甲=丙+乙&B.甲&乙&丙C.甲=乙=丙&D.甲&乙&丙[答案]C10.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示意图,有关选项正确的是()A.从生态学观点看,图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B.图中仅有5条食物链C.细菌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细菌在食物链中占据了若干个营养级[答案]C[解析]细菌属于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环节,因此不能算是营养级。图中的食物链只有一条,所有生物组成生物群落而不是生态系统。11.(2014?海南,17)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答案]B[解析]由于一棵栎树可以为较大数量的昆虫提供食物,而第三营养级的每个个体都以大量昆虫为食,一只蛇也需要以较多第三营养级个体为食,故数量金字塔中第二营养级大于第一、三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大于第四营养级,B符合。1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0kJ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答案]C[解析]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175+200+875=1250kJ,A正确;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200=15%,B正确;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为作物提供了无机盐,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13.关于生态成分中的生物部分的不正确叙述是()A.生产者属自养型真核生物B.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C.分解者不仅限于腐生细菌和真菌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紧密联系[答案]A14.若甲、乙、丙三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固定一样多的太阳能,甲中有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乙比甲多一个次级消费者,丙比乙多一个三级消费者。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比较三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含有的总能量,下列正确的是()A.甲&乙&丙&B.甲&乙=丙C.甲=乙=丙&D.甲&乙&丙[答案]A[解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消耗和散失的能量越多,因此甲生态系统的生物含有的总能量最高。15.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这种甲虫与落叶林之间为捕食关系B.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答案]C[解析]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说明甲虫是分解者,故A、B、D均错误。16.下面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B.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C.并非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的作用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一样,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作用,这三者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的作用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样,把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17.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3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积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答案]C[解析]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积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聚积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这种化学物质也属于化学信息。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气味属于化学信息。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声波属于物理信息。1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化学信息的是()A."温柔陷阱"--捕虫草"绝技":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其捕食B."臭名昭著"--野生海芋: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C."我最闪亮"--孔雀开屏:鸟类的求偶炫耀D."我的地盘"--美洲猎豹:撤尿标记自己的领地[答案]C[解析]孔雀开屏进行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19.研究人员在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调查后,发现两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只有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则有初级、次级、三级和四级消费者。如果其他的因素都一样,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两个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小于生产者的总能量B.甲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小于生产者的总能量,但乙生态系统则相反C.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大于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的总能量D.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的总能量[答案]A[解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故无论哪种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小于生产者的总能量。根据题中信息,无法比较甲和乙中消费者的总能量。20.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A.甲乙丁丙&B.丁甲乙丙C.甲→乙→丙→丁&D.甲乙丙丁[答案]A[解析]图中甲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85%,乙占7%,丙占6%,丁占2%,由此推知甲为第一营养级,乙、丙为第二营养级,丁为第三营养级。21.下表是对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结果: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107kg?m-2)&2.50&13.30&9.80&0.28&220.00下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做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是()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A[解析]从表格中看出乙与丙为同一营养级(其能量不符合10%~20%的传递效率),故其食物链为:戊乙甲丁丙,能量金字塔如图②所示。图③中两曲线为捕食关系,而从食物链中看出乙与丙不是捕食关系,而具有竞争关系(二者有共同的食物--戊)。当除去甲与丁后,乙、丙大量繁殖,竞争加剧,可能有一个种群在竞争中被淘汰,如图④,综上所述,不能与表中数据符合的是①③。22.近几年国家投入巨资植树造林,大大提高了植被的覆盖率,在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绝大多数的人工林,远看一片绿,近看一片黄(地表植被极少)。有些专家指出:大面积的人工林,树多了但森林生态功能却衰退了,是表面绿化,是"绿色沙漠"。下列对"绿色沙漠"的看法不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结构单一,垂直分层现象不明显B.该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比自然林强C.动植物种类稀少,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易遭病虫害D.单一树种因树龄、高矮接近,生长密集,导致地表植被缺乏,易发生水土流失[答案]B[解析]人工林由于其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故自我调节能力差,其抵抗力稳定性比自然林弱。23.假设动物"沟通"的定义是:发信息者发出信息以改变接收信息者的行为。则下列不属于"沟通"的是()A.亲鸟假装翅膀受伤,以吸引天敌的注意,使其远离雏鸟B.捕食性萤火虫模拟他种萤火虫的发光信号,以吸引该种雄虫前来,将之捕食C.母土拨鼠发出警告叫声,使小土拨鼠及时躲避天敌D.老鼠在草丛中跑动的声音,吸引了天敌的注意[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对动物"沟通"的定义,老鼠在草丛中跑动的声音,并不是用来改变接收信息者的行为。24.为观察不同水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设计并制作了小生态瓶,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的特殊性表现在()A.不输入能量&B.应封闭而不开放C.缺少分解者&D.不进行物质循环[答案]B[解析]衡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该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否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要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则必须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等成分,能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是阳光,都要输入太阳能。故制作的小生态瓶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的特殊性表现在密闭而不开放,避免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25.森林枯枝落叶层中可发现多种生物,其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A.白蚁&B.蚯蚓C.蜘蛛&D.蛇[答案]A[解析]蜘蛛、蛇都是捕食昆虫生活,肯定不是初级消费者;白蚁是啃食木材,由其体内的鞭毛虫分解消化纤维素,再吸收利用,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来维持白蚁的生存,故白蚁属于初级消费者。蚯蚓是以土壤中的落叶烂根为食,经其初步消化分解为简单的有机质后进入土壤。一般把蚯蚓归入分解者。因此,本题答案为A。26.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生态平衡"的概念,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系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稳定状态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和恢复其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D.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关系[答案]D[解析]"生态平衡"的概念是当前我国和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该题的前三项准确地表达了"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而D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27.假设如下图所示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类获得的能量()A.等于10-2N&B.少于10-2NC.少于10-1N&D.多于10-1N[答案]C[解析]由题中食物网可找出三条食物链:①水稻→人;②水稻→奶牛→人;③水稻→鸭子→人。由能量传递效率分别计算三条食物链中人获得能量理论上最大为:10-1N、10-2N、10-2N。那么通过三条食物链人所获得的能量值应在10-2N~10-1N之间。28.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原因是每个营养级均有部分能量随呼吸作用散失B.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固定在含碳有机物中C.次级消费者无捕食者,因此同化的能量较多D.图中①代表初级消费者的尸体、残落物、粪便等中的能量[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原因是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散失了,因此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应包含在由生产者指向分解者的箭头中。29.以下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应用或实例中,属于化学信息传递作用的是()①当蜜蜂散失时,雌蜂(蜂王)能分泌一种"聚集激素",最后把所有的蜜蜂聚集在它的周围②蜜蜂采花酿蜜,当少数蜜蜂发现蜜源后,就能很快把几里路外的蜂群都引来采集花蜜,到蜜囊装满仍返回原地,而不迷失方向,就是因为蜜蜂分泌的"追踪激素"③当个别兵蚁发现敌害时,立即向体外释放一种"告警激素"向同伴告警,从而保护种群④养鸡时在保证营养供应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提高鸡的产蛋率⑤用一定频率的声波、磁场、光辐射处理谷物、蔬菜作物及树木等的种子,可提高其发芽率,获得高产⑥利用装有性激素的诱捕器来捕获害虫,预测、预报短期害虫发生的时间和范围,以预防害虫大面积发生A.①②③⑥&B.①②④⑥C.①④⑤⑥&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动物通过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之间传递信息,这种行为特征称为行为信息。例如,蜜蜂的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等。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叫做化学信息,如有机酸、生物碱、性外激素等。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这些通过物理过程来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④和⑤属于物理信息;其余的①②③⑥都属于化学信息。30.如图为某食物网,则下列正确的叙述有()A.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B.图中成分加上细菌、真菌即为生物群落C.若能量传递效率为20%,D每增重1g,则A被消耗25gD.当E减少时,短期内H的数量将保持稳定[答案]D[解析]数一个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要从第一营养级数起,到最高营养级为止,且从一侧顺次数起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根据上述原则,本食物网中共有食物链6条;群落是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图中即使加上细菌、真菌也不能代表该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图示食物网相对比较复杂,当E减少时,其他营养级上的生物可以相互补充,因而短期内H的数量仍将保持稳定。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共55分)31.(9分)请据图回答几个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1)图1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________(填字母)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2)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________(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③和④分别属于________和________(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3)图2的食物链中,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草、兔、狼的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是通过____________调节机制来实现的。[答案](1)A(2)兔→狼草兔(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负反馈32.(9分)低碳经济是以"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为核心的新型经济。请依据碳循环模式图分析低碳经济的生态学原理。(1)地球上最活跃的碳循环主要以________形式发生于________碳库和________碳库之间。(2)现代工业出现之前大气圈碳库长期处于稳态,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3)现代工业生产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4)人类要给正在"发烧"的地球"退烧",除了发展低碳经济外,还应积极采取________等措施。[答案](1)CO2大气圈生物(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碳(CO2)的速率与通过动植物的呼吸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碳(CO2)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体相等(3)化学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的CO2的浓度增大(4)植树造林33.(10分)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1)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____kJ和________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________锐减或丧失。(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_和竞争。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__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鼠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答案(1)自我调节抵抗力分解者(2)10400增加生物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3)捕食900偏高[解析](1)图示食物网较简单,营养结构较简单,所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其抵抗力稳定性也相应较低。图中食物网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而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和生产者同时存在才能保证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2)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能量值应选最长食物链且按传递效率为10%计算,即草→鼠→蛇→鹰,10000×10%×10%×10%=10kJ,最高能量值应选最短食物链且按传递效率为20%计算,即草→鼠(兔)→鹰,10000×20%×20%=400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那么鼠传递给鹰的能量将增多,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多。(3)从种间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捕食和竞争。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相当于100只兔子,所以兔种群的K值变为900只。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标记个体数/种群数量=重捕标记数/重捕个体数,所以种群数量=重捕个体数×标记个体数÷重捕标记数,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导致重捕标记数比实际值小,将导致调查结果偏高。34.(9分)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发现植物的落叶在土壤里会逐渐腐烂,形成腐殖质。他们猜测落叶的腐烂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不同,并设计了实验进行验证。(1)实验设计首先要遵循的是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原则。(2)以带有同种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均分为A和B。实验时A不做处理(自然状态);B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的恒温箱中灭菌1小时。B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3)第(2)问中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4)如果同学们的猜测是正确的,若干天后(2)中B组的落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果同学们用带有相同量同种植物落叶的冻土苔原和热带雨林的等量土壤为实验材料,分别模拟原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条件进行C组和D组的实验,定期抽样检测样品土壤中未腐烂的落叶的含量,请根据预期结果在上图中绘出相应的曲线。[答案](1)单一变量对照(2)杀死土壤微生物,同时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3)土壤微生物(作用)的有无落叶的腐烂程度土壤温度、含水量、pH、落叶的种类和大小等(写出两点即可)(4)腐烂程度小于A组(5)如图35.(9分)如图1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值的单位为kcal(m2?a)。图2是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爆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请回答问题:(1)图1中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入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2)图1数据反映出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判断依据是能量输入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能量输出。(3)图2所示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__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是________;兔和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4)通常情况下,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________(填"增强"、"不变"或"减弱")。(5)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体内储存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答案](1)11.3(2)大于(3)4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竞争与捕食寄生(4)大于增强(5)不能[解析](1)图1中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入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380/%。(2)图1所示生态系统中,输入能量为第一营养级所固定的太阳能20810,输出能量为++13=18799,所以输入能量大于输出能量,其中生物群落会变得更复杂。(3)植物中的能量传递给鹰的食物链有:①植物→鼠→鼬→鹰;②植物→兔→鼬→鹰;③植物→鼠→鹰;④植物→兔→鹰,共4条。鼠疫杆菌寄生在人体内。(4)鼬为鼠的天敌,其影响大于跳蚤。大量捕杀鼬后,会导致鼠的数量增多,种内斗争增强。(5)蘑菇属于分解者,其体内储存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36.(10分)如图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物质的循环,A、B、C、D构成群落,a~j表示物质循环的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1)若此图为碳循环过程,则a过程是________。碳在生物群落内以________形式进行传递,该过程包括________(填字母)。(2)图中的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某些个体的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4)若进行上述物质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__。若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________kJ。[答案](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含碳有机物b、c、d、e、f(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直接(4)次生演替1100m~125m第四章综合检测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为某地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推测其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B.其年龄组成较接近稳定型C.该区的人口迅速膨胀D.该区的未成年人口比重较高[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随时间推移,出生率略呈上升趋势,而死亡率下降,所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未成年人口比例高,人口会增加。2.(2014?新课标Ⅰ,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群落内物种之间的关系。病毒传播路径是水稻→稻飞虱→水稻,青蛙是肉食性动物,它减少了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可推断出青蛙吃掉了部分稻飞虱,才出现这样的效应,因此青蛙和稻飞虱之间是捕食关系。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与青蛙之间不存在这种关系。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C.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生活类型的生物在空间配置上的格局D.森林中的桦树有高有矮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群落结构中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指不同物种生物的分层或分布关系,不指同种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分布关系,如桦树有高有矮分层就不属群落的垂直结构。4.(2014?浙江,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环境容纳量的有关知识。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重在维持,也就是说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一旦超过往往会通过反馈调节数量有所下降,故A错误;环境条件若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而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正确;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C项错误;自然条件下,冬季植食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故D错误。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准确理解环境容纳量的含义,把握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外界因素。5.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答案]C[解析]从图中看出种群a的变化规律是呈典型的S型规律增长,它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种群密度的变化由多种因素作用所致。由图可知ab之间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逐渐增加,最后b被淘汰。6.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斗争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种消失[答案]D[解析]种间关系上表现为共生、竞争、寄生和捕食。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猎物)的相互关系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复杂关系,它们是相互适应的,从而使得这两个物种能够长期保留下来。如果捕食者将猎物全部捕食掉,则捕食者自己也将会饿死。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7.如图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它们依次是()A.乙、甲、丁&B.甲、丙、乙C.丙、甲、乙&D.丁、乙、丙[答案]C[解析]小球藻在理想状态下分裂繁殖产生的细胞数量随时间变化呈现指数增长,即"J"型曲线;鸡产蛋(每天一枚)的数量逐步累积,呈台阶式增长;竹子自然生长速度开始较快,随着年限延长并受遗传、环境等因素限制,生长会逐渐减慢,最后达到最高后不再生长。8.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增长速率&0.66&1.24&2.81&3.67&2.94&1.65&0.03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种群数量呈曲线"J"型增长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答案]C[解析]从表中知,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少,符合"S"型曲线的特征,种群个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选项错误。生物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的加剧,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增长速率变慢,C选项正确。种内斗争最激烈时候应该是种内数量最大,种群密度最高时,由表知是第七年。9.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编号&生态系统&采收对象&现有生物量&年增长率/%&年采收量①&马尾松林&马尾松&&2&1000m3②&淡水湖泊&鲫鱼&10000kg&35&3600kg③&山地&甘草&1000kg&20&300kg④&滩涂&沙蚕&10000kg&30&500kg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③项内容为过度采收。10.(2014?江苏,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概念理解和标志重捕法的使用以及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A正确;标志重捕法是用来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可用来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洪泽湖不同区域的生物分布不同,是群落的水平结构;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只是说明群落内的物种和数量达到相对平衡,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可变化。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生物学的重要概念,日常学习中要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1.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是群落自身发展的过程,不受外界因素影响B.人类活动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C.一般来说,群落的演替总是朝着物种逐渐增多、结构逐渐复杂的方向发展D.海洋生态系统中不会出现群落演替[答案]C[解析]群落演替受外界多种因素的干扰,如人类活动。植树造林会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海洋中与陆地上的群落都是在不断演替的。12.在西部大开发中,对部分耕地"退耕还草、还林",在这个过程中农田的演替属于()A.初生演替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C.次生演替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答案]C[解析]"退耕还草、还林"体现的是次生演替。13.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置在两个容器中培养,得到如图a所示的结果,若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如图b所示的结果。从实验结果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A.竞争&B.捕食C.互利共生&D.寄生[答案]A[解析]两种单细胞生物单独培养都能正常生长,但当把两者混合培养时,二者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生存斗争,其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被消灭,这种现象叫做竞争。14.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a~c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C.b~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D.d~e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答案]C[解析]当λ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是逐渐减少的,所以a~c年,种群的数量应该是逐渐减少的,c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小,故C项错误。15.表示鲸的生殖数量变化速率、死亡数量变化速率与种群数量大小的关系。图中表示生殖数量变化速率的曲线和K点代表的含义分别是()A.曲线1,种群的最大数量B.曲线2,种群的最大数量C.曲线1,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的最大数量D.曲线2,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答案]C[解析]K点代表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少时,空间资源充足,生殖速率会加快,到K/2时,生殖速率达到最大;随着种群数量接近K值,种内斗争加剧,鲸的生殖速率会下降,死亡数量会快速上升,所以曲线1代表生殖数量变化速率。16.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B.不同地域内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D.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小动物较多[答案]C[解析]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所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也可能发生改变。17.下图表示几个不同物种的资源利用情况曲线,在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1有被排除的危险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相等[答案]A[解析]在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图a中种群之间资源交叉不多,所以种间斗争不激烈,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交叉重叠很多,所以种间竞争激烈。18.如图为一个国家(没有战争及大型的流行性疾病等特殊情况)400多年来人口的变化曲线,从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国的人口变化情况是()①时间为a时,该国当时的年龄组成很可能属于增长型②该国很可能在b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几乎等于死亡率,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恶性增长③时间为c时,该国当时的年龄组成很可能属于衰退型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答案]D[解析]题图中曲线的走势可以反映某时间种群的增长率,而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在a时,人口增长率较大,很可能是增长型;在b时,人口数量不再增加,所以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很可能是计划生育的结果;在c时,人口数量明显下降,此时的年龄组成很可能是衰退型。19.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B.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C.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D.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竞争[答案]B[解析]施用农药后害虫大量死亡,蜘蛛的食物不足,另外农药往往对蜘蛛也有毒害作用,所以蜘蛛的数量将会减少。C期间的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是捕食关系的相对稳定产生的。20.有一种紫腹巨蚊,当它处于幼虫状态时,专以毒蚊幼虫为食;当它发育成成虫后,专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主。紫腹巨蚊与毒蚊幼虫、竹类植物的关系是()A.竞争、捕食&B.捕食、竞争C.都是捕食&D.捕食、寄生[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描述,紫腹巨蚊与毒蚊幼虫的关系为捕食,与竹类的关系为寄生。21.下图表示寄生关系的能量流动模型的是()[答案]B[解析]寄生分为体内寄生和体表寄生两种,B项内容可以反映出二者的关系。22.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A.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B.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C.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D.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方法是否具有随机性[答案]B[解析]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的选取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23.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一般不需要()A.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B.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表达C.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数学模型(公式或曲线)进行检测或修正D.进行对照实验[答案]D[解析]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研究方法为: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数学模型(公式或曲线)进行检测或修正。24.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的时间中,在原林地上逐渐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A.物种进化&B.外来物种入侵C.群落演替&D.垂直结构[答案]C[解析]物种进化是指一个物种变为另一个物种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外来物种入侵是指有意或无意地将一个物种引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并对该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在方向上具有垂直分层的特点。25.下表为某退耕林地在恢复阶段的研究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群落类型&树种数量&平均胸径(cm)&平均高度(m)Ⅰ:撂荒7年的次生林&22&8.7&6.3Ⅱ:25年的次生林&81&10.4&8.4Ⅲ:50年的次生林&96&11.8&9.2Ⅳ: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128&13.7&10.5A.退耕林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调查退耕林地乔木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C.随着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加快D.退耕林地中植物种类增加,植物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答案]C[解析]退耕林地中保留有植物以及生物生存的环境资源,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对比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减慢。26.下列有关人类活动,有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的是()A.围湖造田&B.过度放牧C.封山育林&D.退草还耕[答案]C[解析]围湖造田、过度放牧、退草还耕都会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生产力下降,不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封山育林使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成分由简单到复杂,对环境资源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使生产力由低到逐步提高,有利于群落正面演替。27.在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图结果。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w乙=5w5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是()A.甲、乙均增&B.乙强甲弱C.甲强乙弱&D.甲、乙均减弱[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当播种比例为甲w乙=4w6时,收获种子产量甲已经超过了乙,并且甲w乙=6w4和8w2时,甲的种子产量都比乙多。所以当播种比例为甲w乙=5w5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甲强乙弱。28.森林里,松鼠、猫头鹰等在上层活动,大山雀、柳莺等在灌木丛活动,而獾、野猪则在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A.种群密度&B.适应的普遍性C.群落的垂直结构&D.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因植物的垂直分层而导致动物的垂直分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29.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答案]D[解析]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且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A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很低,甲和丙的存活率很高,此条件下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正确。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的存活率逐渐增大,可获得的资源逐渐增加,D错误。30.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影响B到C段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在B点时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答案]B[解析]K值是指环境容纳量。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是因为出生率在下降,而死亡率在升高,而不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共55分)31.(9分)某人承包了一个鱼塘,放养了2000尾鲫鱼,在最初4个月内,由于资源和空间充足,每个月鱼的数量是上一个月的2倍。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研究鱼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情况,设计了如下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鱼的情况&研究方法鱼的数量每一个月是上一个月的2倍&①4个月内池塘的资源和空间充足,鱼的增长不受鱼的密度增加的影响&②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观察统计鱼的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请对该步骤进行补充,即写出上表中①②③处的内容。(2)假设该池塘最多能够容纳5万尾鲫鱼生长,则在捕捞时,应让池塘保持________尾鲫鱼时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率。(3)在调查鱼的种群密度时,常用的估算方法是______,此方法是否适宜作为土壤动物调查的估算方法?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Nt=N0?λt(其中,Nt代表t个月后鱼的数量,t表示时间,λ表示倍数,N0表示最初的鱼的数量)(2)25000(3)标志重捕法不适宜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32.(12分)将一个水族箱用屏障在中间隔成A、B两部分,然后在A、B两侧分别放入数量相同的少量水蚤(小型甲壳动物)和草履虫,给予充足的食物,并满足其他生活条件,观察它们的生长。h小时后,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发展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即K值)时,继续供给草履虫食物,但不再供给水蚤食物,并把屏障撤掉。请分析回答:(1)在O~h小时内,两个种群的增长均呈__________型曲线。(2)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h小时后,草履虫数量逐渐减少,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坐标图中绘出h小时后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答案](1)"S"(2)空间的限制(3)水蚤的捕食(4)如图所示[解析]由于水蚤和草履虫都在固定的生活空间中,所以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生活空间不足,呈现出"S"型曲线。根据题干"供给草履虫食物,但不再供给水蚤食物,"水蚤就会以草履虫为食物,出现捕食关系的曲线。33.(10分)种群增长和环境负载能力有着密切关系,在自然环境中所有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不是直线而是一个"S"型曲线。请根据下图回答:(1)种群指数增长期是指图中的()A.a&B.bC.c&D.d(2)现在自然界多数生物都已达到平衡的稳定期,种群数量一般不再增长,只有波动或变动,这种波动或变动一方面是由于种群有____________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__。(3)从该图曲线的实际意义分析,如果在灭鼠时,杀死了一半老鼠,存活的老鼠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数量,那么更有效的灭鼠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使环境的负载能力降低,从根本上限制老鼠的种群数量。[答案](1)B(2)自我调节出生率、死亡率(3)既杀死老鼠,又清除垃圾,严密储存食物34.(12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酵母菌在不同pH的培养液中K值的变化。"(1)实验材料和用具:菌种、无菌培养液、培养皿、缓冲液、血细胞计数板、滴管、显微镜、表等。(2)实验原理:pH会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3)实验步骤:①取五个培养皿,分别编号为A、B、C、D、E。②分别向五个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________。③用缓冲液分别将五个培养皿中溶液的pH调至3.5,4.5,5.5,6.5,7.5。④再分别向五个培养皿中加入等量且适量的______。⑤将培养皿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定期用________法测定酵母菌数目。⑥待酵母菌数量刚开始下降时,分别计算出此时每个培养皿中酵母菌的数量。(4)结果:已探究知酵母菌生活的适宜pH为5.5,请在如图中画出pH与K值的变化趋势图。(5)结论:pH________(填"会"或"不会")影响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变化。[答案](3)②无菌培养液④酵母菌菌种⑤抽样检测(4)如下图(5)会35.(12分)(2014?新课标Ⅰ,3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第三章综合检测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运输的方式属于()A.自由扩散&B.极性运输C.主动运输&D.渗透作用[答案]C[解析]由题意知生长素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故选C。2.如图所示4个实验中燕麦胚芽鞘能继续伸长生长的是()A.①③&B.①②C.①④&D.②③[答案]A[解析]燕麦胚芽鞘只有得到生长素才能继续伸长生长,①锡纸的插入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与运输,②胚芽鞘尖端下部无法得到生长素,③中的琼脂具有通透性,可使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④中的玻璃片没有通透性,无法使尖端下部得到生长素。3.如图表示用胚芽鞘中段和含生长素的琼脂块(黑色方框)做的一组实验,过一段时间后测定原先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方框表示)中含有生长素的是()A.琼脂块A和B&B.琼脂块C和DC.琼脂块B和C&D.琼脂块B和D[答案]C[解析]生长素的运输为极性运输,即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据此,可得出:含有生长素的为琼脂块B和C。4.将某植物的胚芽鞘(图1)放在单侧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然后取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制成临时装片(图2),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A.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促进植物的生长B.由于b侧细胞较长,所以单侧光来自b侧C.如果图1植物横放,a侧位于远地侧D.图1和图2可以说明感光部位在尖端,弯曲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答案]C[解析]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单侧光的照射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较高,促进作用较强,背光侧生长迅速;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促进细胞纵向伸长来实现的;生长素的分布还受重力的影响,远地侧分布少,所以细胞伸长幅度小。5.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的内分泌腺合成分泌的微量有机物B.植物的向光性可以说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C.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所以在幼嫩的果实中含量较多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伸长,所以在茎尖、根尖含量较多[答案]B[解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一定部位产生的,植物没有内分泌腺;乙烯在成熟的果实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诱导芽的形成,并无促进细胞伸长的功能。6.如图分别代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燕麦胚芽鞘,其中琼脂切块是经胚芽鞘尖端处理过的(A选项中有一胚芽鞘尖端套锡纸小帽),胚芽鞘表现出生长方向相同的一组是()[答案]B[解析]A项中,第一组弯向光源生长,第二组为直立生长,第三组为背向光源生长,C项中第一组为弯向光源生长,而第二组为背向光源生长,D项中,第一组为背向光源生长,第二组弯向光源生长。7.如图为研究生长素(IAA)产生部位及运输方向的实验,初始时,琼脂块①~⑥不含IAA,对实验结果表述正确的是()A.①、②琼脂块中都有IAA,①&②B.③、④琼脂块中都有IAA,③≈④C.⑤、⑥琼脂块中都有IAA,⑤≈⑥D.③、④琼脂块中含有的IAA,与⑤、⑥相等[答案]B[解析]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能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移动,但由于胚芽鞘尖端中间有不透水的云母片隔着,使生长素不能向背光一侧移动,因此①≈②。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因此没有尖端存在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均匀向下运输,因此③≈④。由于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因此⑤和⑥中均不含生长素。8.根据所学知识,对图中d、e两点生长素浓度的分析合理的是()A.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B.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b,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C.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D.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c,则e点对应a点的浓度[答案]C[解析]在单侧光的作用下,e点生长素的浓度大于d点,且e点浓度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d点。9.选择生长状况完全相同的洋葱根,随机分成两组。在保证其正常生长的前提下,甲组水平放置培养;乙组给予单侧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甲组向地弯曲生长,乙组背光弯曲生长(如图)。此时甲、乙两组洋葱根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以及细胞的生长速度情况是()A.甲组生长素向远地侧运输,远地侧生长快;乙组生长素向向光侧运输,背光侧生长快B.甲组生长素向近地侧运输,远地侧生长快;乙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向光侧生长快C.甲组生长素向远地侧运输,近地侧生长快;乙组生长素向向光侧运输,背光侧生长快D.甲组生长素向近地侧运输,近地侧生长快;乙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向光侧生长快[答案]B[解析]水平放置的洋葱根受重力刺激时,生长素向近地侧运输,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近地侧的生长,所以洋葱根的远地侧生长快;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向光侧生长快,所以洋葱根背光弯曲生长。10.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赤霉素能促进茎的伸长主要与细胞壁的伸展性有关。有人进行了CaCl2和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胚轴生长速率影响的实验,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实验时间(min)&0&5&10&15&20&25&30&35&40&45&50&55胚轴生长速率(相对值)&30&29&30&10&8&7&7&8&28&30&32&40A.用CaCl2溶液处理的时间在10~15min之间B.CaCl2可能对细胞壁的伸展起抑制作用C.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是35min后D.赤霉素可能增加了细胞壁中的Ca2+[答案]D[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从10min开始,胚轴生长速率明显降低,而15~35min处于低速率稳定阶段,说明用CaCl2处理的时间在10~15min。从35min开始,胚轴生长速率又快速增加,说明用赤霉素的时间是35min后。对比知CaCl2可能对细胞壁的伸展起抑制作用,赤霉素可能通过降低细胞内CaCl2的含量达到促进细胞壁伸展的目的。11.下列现象能反映出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两重性的是()①植物生长的向光性②植物生长具有顶端优势③去除种子后植物果实停止发育并枯萎脱落④带有芽的扦插枝条容易存活⑤横放的植物,根向地生长而茎背地生长A.①②④&B.③④C.①④⑤&D.②⑤[答案]D[解析]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能体现此特点的为②⑤。12.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对大豆的根进行一段时间的单侧光照射后,根会背光生长B.生长素超过一定浓度后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浓度的增高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C.生长素在植物各器官中都有分布,可由色氨酸转化生成D.植物体内,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答案]D[解析]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背光侧,所以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但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度较高,所以背光侧生长慢,而向光侧生长快,所以出现了根的背光生长;生长素浓度超过一定浓度后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浓度的增高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素可以由色氨酸转化而成;植物体内生长素可以进行极性运输,也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13.对4株具有顶端优势的植株分别进行下列四种处理,有一株侧芽长成枝条,请指出是哪种处理()A.去顶后在断口上放上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B.去顶后在断口上放一琼脂小块C.不去顶D.不去顶,在侧芽涂以低浓度的生长素[答案]B[解析]为保证侧芽长成枝条,要解除顶端优势,应去顶,去顶后在断口上放上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生长素还会向下运输,而抑制侧芽的生长,但如果放置的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则侧芽的生长不会受影响,可以长成枝条。14.某同学设计一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对插条生根的影响。下列有关他的设计和分析不正确的是()A.研究课题是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B.配制浓度分别为0.2mg/mL、0.4mg/mL、0.6mg/mL、0.8mg/mL、1mg/mL的萘乙酸溶液C.实验中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存在一定的梯度D.本实验属于对照实验[答案]C[解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而插条浸泡的时间长短是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15.下面是有关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生理功能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A.根的向地生长与茎的背地生长受生长素的调节B.花蕾期去雄,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在雌蕊柱头上可以得到无子果实C.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喷洒在棉花植株上可以防止落花落果D.已知10-8mol/L是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若超过这个浓度就会抑制芽的生长[答案]D[解析]10-8mol/L是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超过这个浓度一定范围对芽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弱,并不会抑制芽的生长。浓度过高的时候才会抑制芽的生长。16.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能直立生长的是①④和⑥B.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C.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⑥进行对照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答案]C[解析]依据生长素的有无和分布是否均匀可以判断:①直立生长,②不生长、不弯曲,③向光弯曲生长,④直立生长,⑤向光弯曲生长,⑥直立生长。设计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若探究植物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④⑥不符合要求。17.农田中的农作物大多数是单子叶植物,杂草以双子叶植物为主;果园中的果树和杂草则相反。如图所示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效果。据此可知用生长素类似物所配制的除草剂主要用于农田还是果园,理由是()A.果园低浓度除草剂溶液既可以促进果树生长,又可以抑制杂草生长B.果园高浓度除草剂溶液既可以促进果树生长,又可以抑制杂草生长C.农田低浓度除草剂溶液既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又可以抑制杂草生长D.农田高浓度除草剂溶液既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又可以抑制杂草生长[答案]D18.右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芽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①A点的浓度促进芽生长②B点的浓度是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③C点的浓度抑制芽生长④D点的浓度抑制芽生长A.②④&B.③④C.①②&D.②③[答案]A[解析]A点的生长素浓度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芽的生长;C点的生长素浓度促进芽的生长;B点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D点的生长素浓度抑制芽生长。19.燕麦胚芽鞘经如下图一所示处理,一段时间后,取其甲、乙两块琼脂,置于已切去尖端的胚芽鞘A、B上,A以单侧光照处理,如图二所示。则弯曲程度()A.A=B&B.A&BC.A&B&D.不一定[答案]A[解析]从图一分析,甲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小于乙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因为单侧光引起背光侧(乙)生长素浓度升高。从图二分析,虽然甲有单侧光照射,但由于没有胚芽鞘尖端,故光线对生长素的分布没有影响,并且图二中的甲、乙都放在A、B顶端的中央,故A、B二者都不发生弯曲。20.下列生理现象不需要其他部位供应生长素的是()A.杨树顶芽的生长B.燕麦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弯曲生长C.番茄子房发育成果实D.梨树侧芽萌发的抑制[答案]A[解析]植物生长素是由芽尖、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细胞、幼嫩的种子等生长旺盛的部位产生,可以从产生部位运输到其他部位发挥作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促进顶芽的生长,但大部分向下运输到侧芽,导致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对于燕麦胚芽鞘来说,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促进胚芽鞘尖端下部的生长,生长素还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但生长素来源于发育着的种子,如果种子发育不好或没有受精等,果实就会发育不好或不发育从而造成落果。21.根冠内含有脱落酸,并且能主动地向根的生长部位(分生区和伸长区)运输,从而抑制该处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若对玉米根冠作以下四种处理,则向下弯曲生长程度最大的是()(A、B的生长部分被插入不透水的云母片,C、D的根冠被切去一半)[答案]B[解析]由题可知脱落酸抑制根尖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近地侧脱落酸含量越高,背地侧脱落酸含量越少,则根尖向下弯曲生长程度越大。比较四个图,C、D分别半个根冠,产生的脱落酸就要比A、B少一半,且B图的云母片使脱落酸无法向分生区运输,即B图背地侧脱落酸含量最少,近地侧脱落酸含量最多,故B弯曲程度最大。22.用生长素类似物除草,其原理与下列实验相似的一项是()A.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在未受粉的番茄花蕾上,培育出无子番茄B.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的枝条生根C.茎的背地性生长D.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答案]D[解析]用生长素类似物除草利用的原理是过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顶端优势指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23.生长素是发现最早和应用最广的一类植物激素,植物根的向水性也是由生长素引起的。引起植物向水性现象产生的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方向、运输方式及作用部位分别是()A.根尖成熟区、向下运输、自由扩散、伸长区B.根尖伸长区、向下运输、自由扩散、分生区C.根冠、向上运输、主动运输、分生区D.根尖分生区、向上运输、主动运输、伸长区[答案]D[解析]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其作用部位为尖端以下的伸长区;而主要由分裂旺盛的部位即根尖分生区产生;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为极性运输,即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根尖的形态学上端在下面,因此应该向上运输;生长素的运输为主动运输。24.将一盆栽植物横放于地面,则其水平方向的主根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为(图中虚线表示对根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下图中的()[答案]A[解析]由于受重力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主根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逐渐增高,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较敏感,故而较高的生长素浓度抑制近地侧根的生长,而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根的生长,使根产生了向地性。25.在某一植株上,能正确反映各部位生长素产生情况的是()A.顶芽&侧芽、老根&生长点B.顶芽&侧芽、老根&生长点C.顶芽&侧芽、老根&生长点D.顶芽&侧芽、老根&生长点[答案]D[解析]细胞分裂旺盛的部位,能够产生较多的生长素,因此,顶芽多于侧芽,生长点多于老根。26.在果实形成的过程中,激素的作用是()A.赤霉素促进果实细胞的分裂B.乙烯促进果实成熟C.生长素促进果实的衰老D.脱落酸促进细胞的伸长[答案]B[解析]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可以促进生长也可以促进果实发育,脱落酸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27.在农业生产中,移栽棉花的产量比非移栽棉花的产量高许多,通过比较发现移栽棉花的根系发达,其侧根比非移栽棉花的侧根多且密,这是因为在移栽过程中()A.促使侧根细胞的分裂B.促使侧根产生生长素C.抑制侧根产生生长素D.破坏了根的顶端优势,促进侧根的生长[答案]D[解析]移栽过程中伤及棉花的主根,破坏了根的顶端优势,使侧根发育加快,根系发达。28.下列事实能证明赤霉素是高等植物自身能合成的天然物质的是()A.感染赤霉菌而患恶苗病的水稻植株,要比周围的健康植株高50%以上B.将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喷到水稻幼苗上,没有感染赤霉菌的幼苗,也表现出恶苗病的症状C.从连荚豆未成熟的种子中分离得到赤霉素结晶D.从真菌培养液中提取出赤霉素[答案]C[解析]植物激素应是植物自身产生的调节物质。29.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叙述中,错误的是()A.提出的问题: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B.实验中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可选用浸泡法或沾蘸法C.如果用浸泡法,对不同插条浸泡的时间长短要有不同的梯度D.如果用沾蘸法,对不同插条蘸取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要有不同的梯度[答案]C30.生长素类似物2,4-D能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中的双子叶杂草。为了研究不同浓度的Basta除草剂(作用机理类似于2,4-D)对普通玉米、转Bar抗除草剂基因(能表现出对Basta的抗性)玉米及玉米地中双子叶杂草X生长的影响,研究小组进行了有关实验,得到如下曲线。则图中与普通玉米、转Bar抗除草剂基因玉米及双子叶杂草X对应的曲线分别为()A.甲、乙、丙&B.丙、乙、甲C.乙、甲、丙&D.乙、丙、甲[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与田间除草的原理。由题干信息知Basta除草剂的作用机理类似于2,4-D,即能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中的双子叶杂草。Basta除草剂浓度较高时单子叶作物不受影响,而双子叶杂草则会被杀死,由此判断双子叶杂草X对应曲线为甲。转Bar抗除草剂基因玉米能表现出对Basta的抗性,因此它与普通玉米相比,对较高浓度的Basta除草剂的反应不如普通玉米敏感,故普通玉米对应曲线为乙,转Bar抗除草剂基因玉米对应曲线为丙。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共55分)31.(9分)如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观察后据图回答:(1)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对芽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2)某生物兴趣小组参照上图展开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的探索实验,按照下表设计浓度梯度(单位:mol/L)。为了进一步准确地测定最适浓度,应当采取什么改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别&A&B&C浓度&10-12&10-9&10-7在农业生产上用萘乙酸溶液浸泡植物插条生根时,除了考虑最适浓度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回答两点)。(3)有人发现在植物根的向地性弯曲部位除了生长素的分布不同外,在近地侧同时也集中了大部分的乙烯。由此可知: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由________的结果。(4)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达尔文在研究生长素时将带有尖端的金丝雀草的胚芽鞘(A)和除去尖端的金丝雀草的胚芽鞘(B)置于单侧光下,结果A弯向光源生长,B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的推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的向光性对植物叶片生长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促进促进(2)降低浓度梯度浸泡的时间、植物的品种、生产季节、枝条的生长期等(3)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4)植物的尖端可能产生某种物质影响下部的生长有利于植物叶片接受更多阳光,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有机物的积累[解析]要准确把握坐标图中各个重要点的生理意义:就每条曲线而言,横轴以上为促进,横轴以下为抑制,最高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而与横轴相交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该器官生长的作用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两条曲线相交的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两种器官的作用相同。为了进一步准确地测定最适浓度,需要降低浓度梯度,增加相互对照的实验组。32.(9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温特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测得玉米胚芽鞘生长素的侧向再分配如图所示。材料2:有学者利用气相-质谱等物理化学法测得向日葵下胚轴、绿色萝卜下胚轴和黄化燕麦胚芽鞘的生长素分布如下表所示。用同样方法还测得萝卜下胚轴的萝卜宁、向日葵下胚轴的黄质醛等物质向光侧多于背光侧。向日葵、萝卜和燕麦向光性器官的IAA分布器官&实验数&IAA分布/%&测定方法&&向光一侧&背光一侧&黑暗处理&绿色向日葵下胚轴&3&51&49&48&分子荧光法&5&50.5&49.5&50&免疫法绿色萝卜下胚轴&3&51&49&45&电子俘获检测法黄色燕麦胚芽鞘&3&49.5&50.5&50&电子俘获检测法(1)材料1说明,生长素受到单侧光照射后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生长素有________的作用,所以胚芽鞘向光生长。(2)材料2的黑暗处理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材料2是否支持材料1的观点?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2的学者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促进生长(2)对照不支持用现代物理化学方法测得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3)萝卜宁、黄质醛等物质可能是生长抑制剂,从而抑制了向光侧的生长33.(9分)仔细观察下列四个图,图一是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图二是水平放置于地面的玉米幼苗根与茎的生长情况;图三是已出现顶端优势的植株;图四是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中实验一段时间后,燕麦胚芽鞘________生长,原因是________处的生长素浓度较高,细胞纵向伸长生长较快。(2)图二中实验一段时间后,玉米幼苗根______生长,原因是________处的生长素浓度较高,细胞生长______。玉米幼苗茎________生长,原因是________处的生长素浓度较高,细胞生长________。(3)图三所示三个芽中,________处的生长素浓度最低,原因是________处产生的生长素不断往________处运输,由此可以推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具有极性,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四中BC段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此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芽生长的关系,则在同一植株中用此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根和茎生长的关系时,B点应分别________移动。(5)图一至图四中,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弯向光源N(2)向地根2慢背地茎2快(3)顶芽1顶芽1侧芽1、2主动运输(4)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促进生长的作用逐渐减弱向左和向右(5)图二、三、四34.(9分)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下表是植物不同部位各种激素的相应浓度情况,请分析回答:部位&激素的相对浓度&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茎尖&+++&+++&+++&-幼叶&+++&+++&-&-伸长茎&++&++&-&-侧芽&+&+&-&-成熟叶&+&+&-&+++根&+&+&-&-根尖&++&-&-&-注:"+++"表示含量高;"++"表示含量中等;"+"表示含量低;"-"表示无。①除上表中的四大类激素外,植物体内还有一类激素,该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②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________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①实验原理:细胞分裂素能抑制叶绿素、核酸和蛋白质的降解;离体叶片失去叶绿素很快就会出现发黄等衰老的特点。②实验材料:某植物(成熟叶片足量)、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蒸馏水、秒表、量筒、培养皿等。③实验步骤:第一步:选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标记为甲组、乙组。第二步:在甲组叶片上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乙组叶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实验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乙烯②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2)③第一步:同种植物、同样大小和发育状况相同的成熟叶片随机平均分成两组第二步: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相同位置涂等量的蒸馏水第三步:用秒表记录甲、乙两组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④甲组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比乙组长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解析]①植物体内的主要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五大类。②生长素的运输具有极性,即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③"证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实验中,实验组应该是利用适量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处理绿叶,而对照组则为利用等量蒸馏水处理种类大小、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绿叶;结合题中提供的实验工具"秒表",可以推测本实验的因变量是绿叶变黄所需时间。35.(9分)(2014?江苏,32)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和ABA开展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________(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若先用某种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处理茎尖切段,再重复上述实验,结果琼脂块①和②中放射性强度相近,该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和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________(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3)适宜的激素水平是植物正常生长的保证。黄豆芽伸长胚轴的提取液,加入IAA溶液中可显著降解IAA,但提取液沸水浴处理冷却后,不再降解IAA,说明已伸长胚轴中含有__________。研究已证实光也有降解IAA的作用。这两条IAA降解途径,对于种子破土出芽后的健壮生长____________(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答案](1)①不是抑制剂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2)不是(3)IAA氧化(降解)酶有利[解析](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①②琼脂块中,具有放射性的是①;③④中若均出现放射性,说明脱落酸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的实质是主动运输,用不影响细胞呼吸、不破坏生长素结构的抑制剂处理茎切段,结果①②中放射性相近,说明该抑制剂抑制了与主动运输有关的载体的功能,即该抑制剂可能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2)若在成熟茎中,①②③④中放射性都很强,说明成熟茎中生长素的运输不再是极性运输的。(3)黄豆芽伸长的胚轴的提取液,可以降低生长素浓度,沸水浴处理后,生长素不再降解,说明提取液内含有降解生长素的酶,即IAA氧化酶;光降解IAA有利于出土后的种子健壮生长。36.(10分)某木本植物种子成熟后不能萌发,经过适宜的预处理可以萌发。现用甲、乙、丙、丁四种预处理方法处理种子,再将处理后的种子分成两组:一组在温度和水分等适宜的条件下进行萌发实验并测定萌发率,结果见表;另一组用于测定A、B两种激素的含量,结果见图。请回答:预处理方法&室温、保湿(甲)&4℃、保湿(乙)&4℃、水浸种(丙)&4℃、干燥(丁)种子萌发实验条件&温度和水分等适宜条件种子萌发率(%)&0&100&98&0(1)由表可知,有利于该种子萌发的预处理条件是______和________。(2)由表和图可知,两种激素中抑制种子萌发的是________。(3)已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荧光酶免法黄豆0,01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