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写成骈音字母r几笔写成怎么写

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作文_小学五年级32800字_百度攻略作文范文专区
怎样指导小学生写作文
河北省万全县洗马林小学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标志,作文教学的效果如何,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遗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必须从低年级就注意培养。因此,加强作文基本功的早期训练,是一个非常有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
首先,要激好和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1、从思想上,彻底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扭转作文是件非同一般的事情的错误倾向。让学生明白作文不是靠近堆沏华丽的词汇藻,也不是搜集或编造重大的或离奇的故事。作文不过是用笔来说话,用明折晓畅的语言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实的思想感情。
2、用成就动机和趋雀动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力求实现有价值的目标,以便获得新的发展或地侠或赞扬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成就动机越强的学生,其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持性就震越强,就越能乐学。对于绝大多数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熟或刚刚孕育阶段的青少年而主常表现为趋誉动机,即学生为赢得外界赞赏,获得一定荣誉和身份,指向外来报偿的一种学习动力。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比如,开展优秀作品展,建立写作之窗等活动,使好的作文或作文有进步的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尝到成功 的喜悦 。
但趋誉动机支配下的学习行为,大凡只停留于热情、冲动的水准上,其波动性和他约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妥善利用,正确引导。
其次,要明确各年级作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学生认识事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一个发展过程。作文教学应循序渐进,进行扎扎实实地训练。
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小学阶段正外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针对这一规律,我们对各年级的作文教学应有不同的侧重。
1、低年级着重训练连词造句的能力。
这一阶段,不要求学生写出的句子有多么好、多么优美,只要求通顺就可以了。具体方法不是传授词法和句法,而是训练学生语感,让学生写完一句话后,先读一读,自己听一听或同学之间互相听,看句子通不通,不通就把它改掉。具体写的内容,可以是按教师所给的词造句,也可以是教师让学生根据某一具体事特的某一点写一句或几句话。
2、中年级着重训练连名成段的能力。
这是在低年级连词造名训练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刚开始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事物提出几个连续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每一问题答一句话,连贯成一段话。这样与直接让学生写一段话比较,学生不会觉得太突然。经过这样一个过渡后,学生觉得写一段话不是很难,练起来也就顺手多了。但是脱离老师给出的问题,学生自己写一段话,叙述顺序就可能不太恰当。我是这样纠下的,首先写完一段话后,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句与句之间是否连得起来,连不起来的,调整名子顺序,再读,再调整,直到自己认为通顺了为止,然后同学之间互读互改,通过这种方法也
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3、高年级着笪训练连段成篇的能力。
这是在低、中年级训练连词成句,连句成段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这一时期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有中心”,围绕中心组织的材料有详有略。“有中心”的训练是通过两条途径进行的,第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学,分析课文作作者的立意,从中受到启发;第二,通过讲评学生典型作文,因势利异,这一时期作文“有中心”的要求是初步的,所写文章有个主要意思就行,并不要求“中心明确”、“中心突出”,不然会使学生对作文望雨生畏,挫伤他们作文的积极性。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个有机的整体。每一年段的教学都是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作文教学,既要立足本年段,又要心中有全局,这样才能明确目标,年段为全局服务,使学生作文能力扎扎实实地逐步提高。
最后,多给以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有很多可写的东西,但由于生活空间的局限性,选材内容往往局限于某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我我们为学生参加学习实践、社会实践创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材料,开阔视野,有更多的、更新鲜的东西去写。
总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外科乎是在让学生愿写、有东西可写、懂得怎么写这几方面下手。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初步形成了。
215语 如何引导低年级作文起点
河北省威县赵村学区
小学生到地三年级,课表上的“说话”就变成了“作文”。由口头说一名完整的话,一下子改为用笔写出很多话组在一起的文章。由此对于8、9岁的小学生来说,实在是“万事开头难”:一难没内容可写,二难不知从什么地方起笔,三难语言干瘪不具体,于是怕和厌的心情油然而生。如何帮助他们度过这三难关,进入作文的宫堂呢?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大纲中,对三年级作文的要求,为我们指明了道路:“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断。学习写简单的日记”。本着这个目标我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铺路架桥,稳步过渡
早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就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句话。学生升到二年级后就改为用两三名话,把自己这一天中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事物写下来,利用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每周举行一次读“写话”比赛,看谁写得完整、明折、具体。这样坚持了一年多,到二年级期末,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向作文的门坎跨进了。学生升入三年级,第一次作文课,面对几十双困惑的眼睛,我说:“‘作文’,不是新课,实际上还是‘写话’只不过多写几句,把它们有顺序地连在一起就行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为作文入门做了超前的准备,减通缓了学生学习的坡度。
二、把握目标,从“小”字起步
确切地说,三年级的作文,实在难以称之为“文”;按大纲要求写片断,充其量只能谓之小作文。作文伊始,切不可把目标定得过高,跳一跳也摘不到果实,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信心。应让学生先写一个局部的画面或一个聚焦的镜头,从“小”小起步,写小“豆腐块”,写一些视角很小的题目。如《我洗书包》、《我洗手帕》、《爸爸爱吃,,,,》、《窗台上的盆花》、《老师的眼睛》、《我做的风筝飞上天》等。在看图作文中,由写一幅画逐步扩展到二、三,量画,以至于
连环画,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才能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加强指点,观察引路
面对复杂的事物和多彩的景象,从何着眼,怎样观察?这对于小学生也决非易事,更何况观察并不仅仅是“看”,而是通过各种感官去体察因此,带领学生观察,教给观察方法,是写好作文的必由之路,也是大纲的要求。写《校园的一角》时,我带领学生从校门外向校院内走。在校门中我问:“一进校门,你首先看到什么?接着呢?”学生瞪大眼睛边观察边争相发言:“旗杆上有国旗,下连是四个少先队员的塑像,像前面的假山在水池中,,,,”我适时鼓励:“好!这就叫观察有顺序。以上到下,从远到近,这都是很好地观察方法。写文章就可以按这个顺序。”随着距离的变化,我不断地提出问题:“四个少先队员各干什么?假山上有什么?水中有什么呢?,,,,”通过实地观察恰当引导,不仅解决了无话可写、不知从何处写起的难题,而且教给了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其效果是口号式的观察所无法比拟的。
四、细处着手,丰富联想
客观的再现事物只是照像机,而写文章则用语言文字去描述,不仅应起到照像机的作用,还应赋予这些景物以感情色彩,使人读文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景,且能触景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这就需要细致地观察和丰富地联想,从而使文章具体、形象、生动、感人。教师在指点观察时,必须在“细致”和“联想”上加大力度,仍以上文作为实例,在观察过程中,老师适时启发:“国旗在什么样的天上飘扬?四个少先队员像在干什么?假山上的小桥、山洞在怎样的位置?什么样子?假如让你游山你会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金鱼在什么样的水中游?它们好象干什么?,,,,”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不仅认真细致地观察,而且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学生写出了较好的语名和片断。如“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蔚蓝的天空中迎风飘扬,四个少先队员,敲着鼓,吹着号,唱着歌,高举跳动的火炬,吹奏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挺着胸脯,昂着阔步向前进。”“清澈见底的水中,小金鱼摆动着鲜花一样的尾巴,跳着水中的芭蕾舞,又象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姑娘在撒欢游戏。”“丫在小桥上看着满山的花草树木,听着桥下叮咚的流水声,心里美极了!”“要是钻进山洞,说不定还能捉到一只小松鼠呢!”,,,,这些语句片断,出自三年级小学生的笔下,使我感到非常高兴。
五、创造成功机会,获得成功体验
1、把学生的好作文选送学校红领巾广播室广播,或在班级的学习园地及黑板报上发表。
2、编写班级优秀作文选,把有创作新意的学生作品编入作文集里,给学生留念。
3、选出优秀习作积极向各类报刊投稿。
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写作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买际情况,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欢乐,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创作出有新意的作品来。
浅谈朗读教学
元区县教师进修学校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语文教学缺乏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系统训练也只重视写,以致很初中毕业生,不能有条理地写出自己的简历、说清自己的想法,甚至不能流利地朗读一篇文章。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这四方面的综合训练,尤其是朗读训练。
一、朗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
朗读,在素质教育中则应释认为:通过课堂上坚持经常地声间宏亮地读课文,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方交际能力。
朗读是读的一种,眼砚其文,口发其声,大脑分析,多个器官协调运动,综合感受,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课堂朗读的教材密切联系,朗读不但不影响课堂较学,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习效果。
1、朗读课文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书读百遍,其以自现”,每读一遍,使有一遍的体会。朗读看似简单,但在学生聚精会神朗读的过程中,能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将妙词、佳句铭记在心,体会词句的妙处及其深刻含量义,更好地理解主题,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正确而迅速地理解课文的目的。
2、现行教材中的课文无论课篇、布局、斟词、酌句,都是作品中的典范,构思独到,文词华美,思想性强,每一篇课文既是习作的范例子,又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优秀读物。通过朗读训练,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的内涵,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健康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培养了学生美的欣赏力的鉴赏力、提高了审美素质。
3、朗读课文时,精务集中,可以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身心投入的好品质。要想将一篇课文采用不同的方式正确无误、流畅地朗读下来,必须聚精会神,不懈怠、不疏漏,感情投入。因此,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品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4、加强课文朗读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言交能力的目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读好书对写作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写作能力的提高,说的能力也会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随之提高。
二、朗读教学生语文教学四环中的作用
朗读在语文教学四环节中有着主要作用。读是听、说、写四环节的基础,而朗读又是读中最有效的。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因此,如能坚读朗读练习,必能以此带动其它各个环节,提高听、说、写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朗读应在课文教学中占重要位置。
三、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朗读形式
由于时间的局限,课堂朗读教学采用的形式,应以不影响完成教学任务为前提。适合课堂训练的朗读形式,主要有:按参与人数分有个人朗读和集体朗读;按朗读速度分有慢速朗读、中速朗读、快速朗读;按朗读形式分有分角色朗读、不分角色朗读等。
上述朗读形式,在实践中各有自己的特点。如:集体朗读可以带动朗读水平较差的同学,并使每位同学在集体朗读的气氛中体会全文章的主题,体会朗读的基调;个人朗读则使每位同学自由发挥、检查朗读效果。慢速朗读,可以慢读细品;中速朗读,语速恰恰相反如其分,不但能淋漓发挥读技,且能充分展现文章蕴合的艺术魅力,给人美感;快带朗读,要求学生反应快,能训练学生的敏捷性。分角色朗读,有表演性,增加了朗读的乐趣,,,,总之,不同的朗读形式,有着各自的优点,实践中可以灵活运用。
四、朗读教学的方法
课堂教学将朗读到为常规内容,应注意掌握尺度、正确实施。一般说来,有如下方法:
1、准备性朗读,即将朗读放置在讲授课文之前。上课时,先进行朗读练习。这时宜采以个人憎速朗读。读准字间,弄清词意,掌握字、词汇;理解句子,领会文意,为学习课文打基础。做此朗读训练时,应要求读得慢而准,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慢为了准,准为了熟。
2、理解性朗读,即将朗读放置在讲授过程中集体朗读,互相感染,形成共鸣,会更有利于理解文意,成为桥梁,随朗读随理解,随理解而又朗读,二者相结合,融会贯通。做理解性朗读时,应注意边体会边朗读,揣摹文意,读出感情,进入角色;好的、关键性句子应多留意,
积累在头脑中。
3、复习性朗读,即课文讲授后的朗读。这时学生没有字、词、句及文意理解的障碍,是对课文的进一步体会、巩固,因此可采用快速朗读,加深课文印象;还可以朗读自己的心得体会。形式不一,达到巩固的目的即可。
朗读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不同的阶级,采用不同的方法。只要有计划、有目的训练,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教育要做到为社会发展输送合格人才,就必须有跟得上时代的教育措施和教学方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素质的作用 会为广大的语文教师所认识。
诗歌,创造精美语言的途径
石家庄师专元氏分校
诗的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美的艺术语言。它高度凝练、含蓄、多义、富有象征性、暗示性和理性(张力)。那么,这种精美的诗的语言如华何创造呢?途径是多种的。除了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拈连等修辞手法之处,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语法,也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
一般说来,诗歌创作应遵循语法规律和约定俗成的语言规范,但也不尽然。这主要是由于诗歌强有力烈的抒情性和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也由于诗歌总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限制因此,在语法上就不可能完全循规蹈矩,而必然有所突破。况且对语言现象及其规律作概括的语法,原本就有“特殊语序”、“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的表述。因而,为了诗意的需要,词性是可以变化与活用的,语法结构与语序也是可以突破的。这在古今诗歌中都不乏其例。
在语法结构上,有时省略谓语或主语等成分会使诗名更加精美。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是,每句三种景物相联,三句都不有谓语,然而意思清楚,景象鲜明,显得极为凝练。又如杜琢的《春望》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眼别鸟惊心。”作者感时因见花开而溅泪,他恨别因闻鸟啼而惊心。这两句虽省去主语但所表现的意义不仅丝毫无损,而且由于语言特别精美地表现了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意义。更为人所赞赏被公认为千古佳名。再如现代诗人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五有——/爱浪。八有——/海浪。桃花——/南方。雪花——/北方。啊,我走遍了/我祖国的/每一个地方?。这里的前几名也把一些句子成份省略了,但读者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联结起来,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
语序的变化也可以使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富于弹性美。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按一般说法,“惊鹊”应是鹊惊,“鸣蝉”应是蝉鸣。如果这样,句子就显得平庸;现在把它们倒过来,把两个短句变成两个词,句子就显得更劲健,所表现的形象更突出。特别是杜琢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林》中一联:“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按一般说法就是,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这里并不只是为了平庆语调的关系,而主要是为了突出景物的色彩和形态,给人以更鲜明的印象,这样不仅句法新,而且形象性强,使诗句高度凝练以富于张力。
使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富于弹性美的另一途径是词类活用。
先说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如南宋词人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结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由浅红到深红、芭蕉由浅绿到深绿的发展,表现韶光飞逝之意,获得了去俗生新的美学意趣,收到了词简意丰的效果。诸如此类的还有下列句子加点的字:“绿筐风折笋,红
绽雨肥梅”(见前引)。“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杜琢《客夜》)“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等等。
在新诗创作中,有的诗人继承了古典诗歌的艺术遗产,活用词类,使诗句十分凝练蕴含量极为丰富。如台湾诗人张健就有“茉莉花芬芳了清晨,你的温柔宁静了夜”之句。而另一位台湾诗人痖弦也有“海水,蓝给自己看”这语。又如丁芒的“泉韵”;“有多少翡欢汪在心底。”“汪”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这个象形从水的“汪”字,又如诗所抒情写的对象“山泉”的形态特性十分吻合。如果改用“蕴藏”、“含”、“噙”之类的词,都会因乏“汪”的凝练与弹性美而相形见绌。
再说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如下句中加点的字词:“开轩而场圃”(孟浩然《过故人庄》),“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等等。这些词的活用,如灵丹一粒,通体生辉,凝练而富有诗意。台湾诗人郑愁予《右边的人》的诗开头一节:“月光流着,已秋了,已秋的很了/乳的河上,正凝为长又长的寒街。”诗中,“乳”字固然是名词活用作形容词,而两个“秋”字则是名词用作动词,“秋”不仅是表示秋深,也表示生的成熟,一词双关,有创造性所带来的新颖之美。
最后说名词用作形容词的,这在余光中的《碧潭》中就有这种用法,如:“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就可以照抄我忧伤的侧影/我的忧伤就灭顶。”按正常的语法表达,第一句应是:如果碧潭更清澈一些,如明亮的玻璃。现在,名词汇“玻璃”活用如形容词汇,就获得了不一般化的隽永新创之美。第二句照一般语序表达就是:“如果小伙子舟更小一些”。现在将名词“舴艋”活用如形容词,远比一般的陈述法清新可喜,奇峭动人。
又如杜甫的《入乔口》中诗句:“树蜜早蜂乱,洒泥轻燕斜。”这里,“蜜”、“泥”都是名词用作形容词汇,说树象蜜一般甜,江象泥一样浊。“蜜”与“泥”还兼有动词的意味,即树蜜化了,江被泥化了,二个字的词性极不大固定,在文法上讲或许是一种缺点,在诗歌上讲,却是否一种优点,一种趣味。用字简洁,含义丰富,句子就生峭可喜。
诗歌厅锤炼出高度凝练、富有弹性美的语言,除了上述两种途径处,创造成性的组合词语,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先谈名词与数量的词的关连组合。
数量词与名词的关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常态的,和种是非常态的。非常态的然而是鸽时的成功的组合,就更能充分表现诗歌语言的弹性,获得“反常合道,奇趣横生”和美学效果。试看徐凝的《忆扬州》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苏轼《水龙吟》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气气扬花,点点是离人泪。”秦观的《八六子》句:“无端天怀婷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天下三分有其二”与“天下三分”本是中国古汉语中习见之辞,本身并无诗意。但徐凝的诗却奇思喷涌,导采怒发,他把属于普天下的皎皎明月也划分为三等分,其中二分者让扬州给占去了。数量词与名词汇的奇异结合,诞生了何等美妙的诗意,在苏轼的词中:“三分”、“二分”、“一分”这些数量词分别与“春色”、“尘土”、“流水”关连,别是一番风憎爱分明。在秦观的词中,数量词汇“一帘”与“十里”,分别置于“夜月”和“幽情”、“春风”和“柔情之间,承上关下,既可修饰前者,也可修饰后者,似乎真有更大的弹性。”
名词与数量词的奇妙关连,不仅在古典诗歌中获得了新颖脱俗的诗美,也在新诗的创作中大施异彩。如:章德益《古沙场黄昏》句:“无须于宇/挤下滴落日/来涂抹地球的伤痕。”以数量词“一滴”来形容“落日”这个名词,新颖独到,别有情趣。又是如台湾诗人洛夫写水田鹭鸶的“偶然回首——便衔住水面的一片云”之类也是如此。再如他《随雨声入山而不见雨》的结尾:“下山/仍不雨/三粒苦松子/沿首路标一直滚到我的脚前/伸手抓起/竟是一把鸟声。”这个
结尾相当空灵漂亮。“苦松子”变为鸟声,这中间诗的联想的飞跃都省略了,但鸟和树是不可分离的。因此,诗人的联想仍是合理的,有生活作为依据,其中省略的空白,读者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审美想象去补充。特别是“鸟声”本来滑有具体形状,无可把捉,而现在诗人不仅“抓起”了“鸟声”,而鸟声居然盈握,被冠以“一把”,这就用的十分新奇独到,使人过目不忘,因为它不仅形象地补足了抓起松子的动作,而且使具形声音,具有了可感可触的形象,诱人遐思,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再看动词与名词的关连给合。
名词、动词汇、形容词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词类,因而能构成并增强诗美的主要是动词、形容词与名词的关连组合,而且主要是抽象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与地作动词之间的关连组合。动作动词与表具体实物的普通名词联结,固然也能产生诗意,但动作动词汇与此同时抽象名词之半日的关连,经过艺术处理,能够将虚与实,实感与空灵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美的诗的语序,更能获得诗的美感。如“一蓑烟雨湿黄昏”、“柳愁春雨湿莺声。”“湿”字本是形容词,在这几却转化为动词的用法。“黄昏 ”是表时间的抽象名词,“莺声”是耳可闻而目不可见,手这不可触的抽象事物。这两个名词所示事物的状态,本来无所谓干湿,现在却偏偏和具体的“湿”关连在一起,实以虚之,虚以实之,在虚实互渗之中,虽现出好诗所必具的空录之类,使人沉的极富于诗意而新颖不凡了。
在新诗创作中,这种动作动语民抽象名词的组合,也常常能带来盎然的诗趣,创造出人头地空灵的诗境,使诗句显得格外精美。如:“小小的一根火柴/划开了一个新的境界”、“快磨亮我们的犁刀/犁开一个新的时代”(艾表《烧荒》)这里“划开”、“犁开”两个动词,分别与抽象名词,分别与抽象名词“境界”与“时代”关连,虚虚实实之间,别饶诗的韵味。不仅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的奇想,而且平添了一番诗美。
由此可见,要创造出诗歌精美的语言,以上几条途径是行之有效的。我们不妨在创作实践中加以应用,不断发展,以提高我们诗歌的创作质量。
浅谈书法临帖与创作
河北省无极二中
临摹碑贴,是初学书法的必经之路,最忌从小处苍眼,看一眼,写一笔,依糊芦画瓢,只拘泥于碑帖的外形,复印式地临,做字的奴隶。临帖最主要的是临字的结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1、平中求险,险,即字势的欹侧:跌宕起伏,纵横参差,其重心处于一种将倒来倒,给人一种奇肆豪放的艺奉感受。欲求险必须有胆识,既不为法度所缚,也不作狂形怪状。
2、疏密变化。疏密是研究结构中点画的聚散和空间布白的方法。古人有“密禾透风,疏可走马”之说,但是太密则拘谨,太疏则松散。字贵自然生动.一字之中.笔画出称只为[黑]。笔画与笔画简称之为[白]。此所为“计白当黑”。欲求疏密,必须掌握比法。
3、参差变化。参差是字的结构中点画和局部偏旁部首的长短,大小,宽窄等。临时最忌犯平行;齐头等弊病? 所以我们应察其参差变化,掌担其中的变化规律,使结构灵活多变,错落有致。
我们应该清楚,有了理解性的音巴握,但是缺乏感情的渗透,术则会显得没有生命,没有血肉,好似“馆阁体”,无法表现个性的才华,因此通过一个阶段的分析临摹;掌握了字的间架
结构和基本笔法后,可以不断地尝试比较,综合归纳,抓住其主要特征,理清其内在联系,遗,形取神,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不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偿试。
1、遣形取神,得其笔意。临帖以形似为尚,但形似只是一种手段,一个阶段,一个过程。书法的最终目的是要道形取神,而得到法帖的笔意。这就是说,通过形似,逐步掌握其用笔和结构的内在规律,并能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临帖贵在从形似中逐步解放,探求其内涵,表观出自己与帖相融合的神采。
2、广览墨迹.通求自我风格。掌碑可以强骨.掌帖可以养气,学间架结构可以看石碑,学其精到处非临真迹不可。当今印刷普及,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书法印刷品,从中可以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3、多种掺合,寻找共鸣。以某帖为基础.然后掺合其他法帖的笔法和章法,临出多种风格来。
临习是—个入帖过程,是一个从无法到有法的过程,是一个由生到熟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传统的过程。熟练地掌握笔墨技巧,是使作品产生意境和风格的重要手段。如方笔有雄厚之气,圆笔多飘逸之情:露锋精神外拓,藏锋含蓄蕴籍。实践证明,读得愈多,想得愈深,技巧愈高,表现的风格也愈成熟而有高度。
中学写作教学评改工作探微
南宫市第二中学
写作评改是中学写作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也历来是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挠头的问题。老师喋喋不休,学生穷于应付,教师殚精竭力。学生收效甚至微,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经过一番的苦苦求索。群体模式作文把我从少、慢、差、费的困境中解放出来。经过实践,发现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质,还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等。这不能不说群体模式作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
一、群体模式作文和传统的个体模式作文不仅概念相对,而在实施上也截然不同。它一改过去学生谈“文”色变的个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新局面。它是凝聚的多个学生的智慧为一体,共同为一篇作文从不同的角度定向习作,从各个侧面引发学生驾驭写作能力的一种新型作文方式,它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步骤:
1、组织习作小组,群体模式作文是以习作小组为活动单位的。每个习作组根据主笔、格析、得议、失议四种职能分工的需要由四人组成。例如:我教的两个高一平行班,一班64人正好划为16个组,另一班60人,正好划分15个组。划组的方法是自愿结合与教师调配相结合。方笔人负责撰文,为全组提供成型的文章(写在自己作文本上)其形式为题目、主题思想、写作提纲,然后是正文。正文结束后,主笔人署上自己的名字。以下是三大栏分别由格析人、得议人、失议人暑名并填上评析文字。四种取能每星期更换一次,四个星期即完成更替周期,每个人在周期中都有分任各职的机会。
2、明确职责,在四种职能中以主笔人为重,他是文章的撰写者,担负着全组同学提供成型文章的重任。他可以独立成文,也可以在动笔前召集格析、得议、失议三人商议对该文章的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听取他的建议,弥补个人考虑的不足,然后着手撰文。
格析人,担负着对主笔人的作品进行分析入格的责任,即根据老师对本次作文提出的体裁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评析。如记叙文可分析其六要素的入格情况,议论文分析其三要素;说明
文分析其说明对象、方法及其“三性”而对冗、缺、犯、忌也可以做言简意赅的提及。
得议人担负着对主笔人的作品中成功的地方大到谋篇部局小到遣词造句标点符号(哪怕是一点儿)进行确切的肯定和褒扬的责任。
失议人担负着对主笔人的作品中的错误的地方(包括过失性错误码率)具体点明并提出匡正异同的责任。
组内学生,不管肩负哪种职能,在这种多连对垒的局面中,每个人都想对本组的习作认真修改,使自己的书面劳坳尽可能符合客观准绳,减少他人的非议事实证明,全组成员四人,无论他们更替到哪种职能,总是在习作中处于相互制约,自警自励的心理态势中,这便使整个习作期的分工合伯,变得和谐而自然。
3、点拨评改,两个班的群体作文体,共三十一本,当全部交齐后,我不再象对待个体作文那样每份作批改符号了,而是主要从“终审”的角度加以评分。同时对每个人都做出建设性的点拨评语。产笔、格析、得议、失议,四种职能的卷面劳动分别按40分、20分、20分、20分,分摊总分100分,在通阅评分工作完成以后,便将这三十一本作文以班为单位,按总分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排队,并记录在册,以备在讲评课上公布。
在评讲课上,我先把这次作文的成败得失,按职能分项向全班同学证明评,然后公布各人及各级所得分数,剩下的时间把作文发入以组,同学们自然很关心本组总分和本职能得分,在观看分数的同时,回顾老师的评讲,同学之间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争论,以达到明得失的目的,在讨论完本组的作文后,我还让同学们互相传看其他组作文,进行横向比校以达到积极反思、找出差距、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我还及时巡回,深入到组,以起到释疑正误扬长避短的作用。
4、勤于总结,群体作文一周期过后,组内的每一个学生分别但任了各种职能,相应的所得分数也成为四个。然后将每个人的四个分数相加,就等于该生在这一周期的作文总分数。全班同学的分数统计完毕,登记在册并张贴上墙。这样一学期下来每个同学在写作上是进步了、退步了,还是停滞不前,就会一目了然,对学生能够起不自我关注、自我了解、自我认定、自我奋发的作用。
经过几年的实践, 同学们从害怕作文到喜欢作文,从不会作文到懂得作文,从只认识事物的表象到能分析事物的本质,整体素质得到了长足的提高。这不能不说群体模式作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
因为它利于克服学生对作文的“恐惧症”,宜于使全班学生全员发展。
对作文的“恐惧症”是大部分中学生长期存在的不容讳言的事实。究其原因至少包括口话训练跟不上,阅读没有写作提供应有的基础,转视了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熏陶,写作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等等。
而群体模式文的实施却能有效地改弯这种窘况。它给了学生以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既活跃 了气氛,又发展了思维。出现了各抒已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局面。从而使不多数学克服了对作文的“恐惧症”,有写作上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全员水平得到提高体现了教育效果的整体性,效率性。全班学生整体优化,整体同步和谐同步渗透。正是素质教育向我们提出的起码要求,而群体模式作文是完全符合这些要求的。
张家口教育学院柴沟堡分校
中学作文课传绝对的模式是:教师题,学生做。老师批改后讲评。这种作文训练带有较大的盲目随意性,既费时,又低效,很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怎样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呢?对教师而言,要变“讲评式”为“导引式”,做到十六个字:“以导为主,读写结合,多写精改,灵活多样”。下面具体单阐述一下。
一、“评”、“导”互补,以“导”为主
传统的作文观念慢以评为主,作显一种补救措施,它的收效是有限的。这就好比“治水”,一味地“堵”不行,而应当向大禹那样,采用“疏导”的方法。
1、导积材料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学生要将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转化为语言文字,诉诸笔端,首先就得“积累材料”。是“导积材料”的面要宽,方法要多样,不必拘于一格,要努力拓宽学生的生活面、知识面,提倡学生多读书多看报。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地占有材料、积累材料、分析材料,这件事做得越早、越好,就越容易提高作文训练的整体效益。
2、导引思维
思维能力是作文训缗的核心能力,它关系到文章的布局课篇、文采文意,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教师导引学生思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理清文脉,就是学生动笔之前,必须首先现再弄清楚: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究竟说明什么问题,需要分几层,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主要导引方法:坚持写作文提纲,按照提纲扩展成文,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选择若干题目,集中起来专门练“提纲式作文”。
题意翻新,也是识破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可以用“对比作文”来导引。如“班门弄斧的教训”,与“弄斧何妨到班门”;这种训练是对传统思维定热势的一种突破,作文过程中学生定会有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坚持这样的思维导引,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层次开掘主题的能力。
3、导入规格
中学生作文应该写成什么样才算入格《大纲》有明确规定。但《大纲》毕竟是“纲”,不可能讲得太细,而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却有必要对学生规下得更具体一些,以便导入规格,进行达标检测。
二、以“读”启“写”,以“写”导“读”
传统的作文观念,重“写”轻“读”的倾向比较严重,学生“读”得不够、不好,作文时无所借鉴。要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必须强调多读、熟读、多背、背熟。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者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名家名篇比比皆是,精采片断俯手可拾。如能将这此课文读熟、背熟,再根据作文的需要,选择适量的课外读物,仔细体味、反复揣摩托车,必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多“写”精“改”
教学大纲对每学期的作文次数没作具本规定,各校斟酌的语文教师的负担情况,一般,每学期安排5-6次。每学期五、六次作文,全批全改,教师的负但已经够重了,不要多“写”教师怎能承受?既要学生多作,又要减轻教师负担,这一矛盾如何解决?
我个人认为:传弘的作文教学注重批改,其实成效不大。可以围绕“多写精改”的原则,采用以下方法:
1、不必有作必改。每次作文,教师轮流抽改几分之一,挑几体有代表性的课堂上评讲,其余的只大略阅过。一学期每个学生能轮到一次或两次。如查采用这个方法,那么每学期的作文到少还可以增加1-2倍。
2、学生自改或互改。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学生自己有能力补正的,教师最好不代劳。
3、“一日一文”,教师抽阅。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文集”的名称、序言、封面设计以及“文集”体制全凭学生兴趣而定。学生把每天写的文章陆续收入“文集”。教师不批不改,采用抽阅的方法及时了解情况,予以指导。
四、灵活多样,由“单一”到“多品位”
在传统的作文观念下,学什么体裁的文章,作文课就写什么体裁的作文,命题思路狭窄,训练方法比较单一,时间一长,学生必和厌倦,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必须在形式上灵活多样。
1、调动各种感官、媒体参与作文
作文是一种复怵的脑力劳动,要使作文帖近生少、反映生活,要让学生有的写、爱写,就应该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以及图乍、实物、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等各种媒体一起参与到作中来,形成一个纵横的“信息材料”处理网络。
2、运用各种训练手段介入作文
(1)片断作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练习如何开头,或练习如何结尾,或练习如何选择典型材料剪材等。这种训练,目的明确、内容单一,易于组织并面批面改。
(2)提纲式作文。就练布局谋篇、结构立意的能力,训练总体构思及思维的广度、深度。
(3)口头作文。只“说”不“写”或先“说”后“写”,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及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是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新的思考,总的看法是:作文,要抓基础,多“读”、多“写”、多“改”,并辅之以教师的正确“引导”中要“导而有纲、导而有序、导而有度”。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语文学得好与不好,从写作能力上就能看出十之八九。因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已刻不容缓,然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又并非易事,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作文教学是长期的又是艰巨的。
现在,大部分发学生都患着“作文恐惧症”,不少学生怕写,不愿写,就更别说能力了,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哪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
好的文章来自真实的生活体验,生活是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在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鲜活的素材供我们采撷。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感情,多给学生布置观察 体验生活的作业,培养他们观察体验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新亲情。在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缩小作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差距。
二、培养学生观察、阅读的兴趣,学会在生活中积累
在作的基础在于和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明白在读和背的过程中,既开阔了视野,训练了思维,又增长了知识。写作是反映生活的,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脱离生活便无从写作,所以我们要教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而提高认识,加深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积累大理生活的素材,作文才能“活”起来。
大学生中开展“读报十分钟”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日记,周记是作文素材的积累形式。学生对每天的生活,一周的言行进行总结。要打好堆积语文的基础,还要在谴词造句,精炬词语,剪裁报刊的优秀文章,等方面下功夫。长期进行积累,在写作中才能下笔如有神。
三、让学生写真事
农村学生热爱劳动,生活丰富多彩看到的动、植物多,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这不竭的写作素材。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中,特别提醒他们要仔细观察身连的一切,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让学生感觉到作语文就是把他们想说的心里话写为来告诉别人。这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可以消除他们对习作的恐惧心理,从而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写作欲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活是儿童思维,语言发展的沃土,只有让他们沉浸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才能激发人们的语言,使之真正成为儿童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也才能写出具有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引导学生投入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感觉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和选取作文内容,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渴望表达的一种心理需要。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之中和就会越走越宽。
总之,让学生发现认识了生活美,学生也就有内容可写,文章也就写得更好。
浅谈语文课的导入方式
平山县平山镇中学
导语,俗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它所用的时间虽不长,只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却给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带来很大影响。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个好的导语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诱人,引人入胜,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好导语呢? 下面就导语设计谈谈几种常见的方式:
(一) 由介绍故事导入
故事对中学生来说是颇具吸引力的。它不但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听课注意力,而且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如讲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可把《骆驼祥子》的整个故事情节向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故事中来,由对故事中祥子的理解引申到对课文中祥子的理解。这样,不仅使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还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永记不忘。凡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小说体裁的文章都可采用此法。
(二) 用谜语导入
谜语最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讲课之前,先让学生猜一谜语,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蜘蛛》一文时,可把文中的谜语提前讲:同学们,在讲课之前,先让大家猜一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谜语一出,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水中,激起思维的涟漪。待学生指出答案后,再顺势引入新课:“蜘蛛是怎洋捉飞来将的呢? 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一下”。这样,就使一篇枯燥的说明文变得生动有趣了。
(三) 用教具导入
教具是辅助教学的——种重要手段。运用恰当的教具进行教学,可使学生由抽象思维变为形象思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讲授《小桔灯》这篇课文时,可做一个小桔灯模型,点燃后,对学生说:“虽然这小桔灯发出的光不如电灯那么亮,但它却照亮了一位作家的一生。”一盏小小的小桔灯如何照亮了一位作家的一生? 在小桔灯微弱的灯光的吸引
下,让学生带着疑问朗读课文,教师加以辅导和分析,小桔灯的象征意义就会迎刃而解。
(四) 利用图画导入
图画具有直观性,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出示描述课文内容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做法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如讲《松鼠》一文时,可先画一彩图挂在墙上,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概述松鼠的外貌,由此导入新课,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指引下掌握全文。
(五) 由介绍作者导入
中学课本涉及的作者多是名家,由介绍作者引入课文。既顺理成章,引入自然,也易激发学生的仰慕之心和学习热情。如鲁迅是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作家,在学习他的第—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应作一下详细的介绍,一开始就使学生形成对鲁迅的深刻认识,以后再学习他的课文就得心应手了。
(六) 由介绍背景导入
大多数文章的写作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缘由,学生若不了解,就很难把握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因而在讲课之前把写作背景适当介绍一下,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致。如讲授《“友邦惊诧”论》文时,教师先把日本帝国主义如何发:为侵华战争,国民政府如何投敌卖国,学生为何清愿的背景向学生一一详细介绍,就会使学生厂解爱国学生请愿的;正义性,认清国民党反动政府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的丑恶嘴睑。再分析课文时就容易多厂。需要说明的是,背景的介绍应紧紧围绕文章内容,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田,不可过细过评详,大肆引中,以致脱离讲课内容。
(七) 设置情境导入
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教师人为地设计一种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如临其境”,亲自领悟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如讲授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可设置这样的情境:“由于某种原因,我要调离奉校,这节课所讲的《最后一课》也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课,希望大家认真听讲。”由于我和学生建立了一定的师生情,所以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把学生置入文中小弗朗士的境地,让学生和主人公一起体味这堂课的特殊意义。授课结果表明,这堂课学生听讲最认真,课文内容掌握最好。
(八) 由设置疑问导入
“疑”是思维的“导火线”,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设置疑问导入新课,可以促进学生寻求问题答案的积极思维活动.问题的设计要新颖有趣,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如讲授《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时,可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和书打交道,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一个人书读得越多,知识就越丰富,也就越能为祖国为人类多作贡献,你们读了不少书,可知道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吗? 知道古代的书是什么样子,在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又是什么样于吗? 如果不清楚,就从《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这篇课文中了解一下吧!”在问题兴趣激发下阅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书籍的演变过程.
(九) 由联系导入
把内容相关的作品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联系起来讲,可达到温敖知新的目的,如讲杨朔的《香山红叶》时,可这样联系;同是描写景物的作品,来自清写了《春》,峻肯写了《海滨仲夏夜》,那么杨朔又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呢? 再如,讲吴伯萧的《菜园小记》时可这样联系:我们以前学过他的散文《记一辆纺车》,描绘了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生活.表现军民乐观豪迈的思想感情.本文也是吴伯萧的散文,这篇文章记叙丁什么事? 反映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
(十) 由对比导入
把内容相近或相似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可起到探刻理解主题的作用.如讲授《范进中举》一文,可这样导入:同是描写封建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孔乙己最后在人们的笑声中死去,那么,范进的命运又会怎样呢? 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不同韵受害程度,从而加探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于的毒害.
总之,导语设计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能一一列举.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精巧而成功的导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导语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环节,对整
堂课的成败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精心设计课堂的导语。
关于中学作文教学方法中的几个问题
磁县教师进修学校
中学生如何好作文,是有规律可循的,应抓住以下主要的、关键的问题。
一、适量增加中学生生活、实践和观察机遇的作用
(一)适量增加中学生生活、实践和观察机遇的作用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巧妇难做无米之炊”。适量增加中学生生活、实践和观察的机遇,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其作用是:
1、中学生亲历生活实践和观察的机遇多了,就能够亲历和体验生活的真谛,感悟人生的哲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生活观,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养成动手能力,作文首先学会做人。
2、利于增加作文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呻吟。
3、这是学生大容量积累素材的需要。有些学生在作文时,往往感到无话、无人、无事可写,一提起作文就产生恐惧感,既使仪写下去,也是内容浅显乏味,质量低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足素材匮乏,反之,如果学生参加的生活、实践的机遇多了,观察的事物多了,把所做、所看、所听、所想的情形整合为一个宠大的信息库,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为之所用,激活写作的源头,避免闭门造车。
(二) 适量增加中学生生活、实践和观察的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留意自己日常的生活、学习实践活动
2、教师给学生营造参加各种生活实践的机遇。如举办体育比赛、朗诵会、演唱会、旅游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
3、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自己所在社区、乡村所发生的事件和变化,走访人物,欣赏自然景色,了解风土人情等。
二、中学生应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
按照近年水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按照最新制定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初中学生(也包括小学) 全部的语文(文学作品) 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在制定中,暂未出台实施) 。这样的课外阅读量是相当大的,内容包括中外古今各类文学作品,并有具体的篇目规定。这充分说明,随着素质教育的全方位深入实施,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课外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愈加明显和突出,是必须进行且须很好地完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环节。
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引导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规定必读篇目,帮助学生解决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措施强化和激励学生课外阅读。譬如:阅读的书本来源问题,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给学生留有足够的阅读空间,关注和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进展情况,举办课外阅读比赛,表扬激励先进等方法。
三、重视中学生作文的文风建设
在前些年某一年高考作文的阅卷过程中,阅卷老师竟然发现其中很多篇作文的内容类同,即描述自己生身父母身患绝症,因为给他们治病,使家庭蒙受巨大的经济负担,生活贫困潦倒,
而自己却在逆境中奋力挣扎,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最终完成了高中学业,且成绩优秀。后来经有的阅卷教师调查访问,查明原来考生作文中叙述的情景,多为凭空捏造,实属子虚乌有。请看,这些考生竟然凭空编造出这样的滑稽可笑的荒唐故事,不惜以牺牲自己父母的生命健康为代价!这种写假事、讲假话的恶劣文风,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忧虑,如果任其蔓延,不仅败坏中学生作文的文风,更严重的是导致中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格出现畸形。
所以;中学生作文应倡导和强调写真事,讲真话的好文风,应体现出中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生活事例和情趣,而不应该一味地刻意追求文章主题的深刻性,政治性,在作文的同时养成诚信的品格。
四、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应少改多就
中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观察人和事物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视野,因而在作文中体现出形式多样的观点和感受(尽管这些观点有成熟的和不成熟的,甚至是新颖的、创造性的) 。他们的作文是其思想火花进发的结晶,是客观事物的自然流露,是人格和主体的具体体现,因而也往往符合作文的规律。故语文教师对于学生作文的批改,应少改多就,尊重原作,而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和评判学生的作文,对于那些不符合自己胃口和意愿的文章,全部或部分地加以否定,“任劳任怨”地批改,弄得原作面目全非。孰不知这样做容易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精神,严重违反了作文的规律,损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所以,我们提倡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少改多就,同时还应倡导让学生互批互改(方式有组与组、人与人等) 。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和评判同伴的作文,相互切磋,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和改进,避免成人化面孔,写出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的真实、自然、亮丽的优秀作文。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河北平山县实验中学
语文教学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供了一种无法取代的工具和媒介。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具体的思想教育内容,选文大都是历代经典著作,是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精华,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语文教学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感情,提供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凭借。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这就是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原则。语文教学的“道”——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是
这样进行的:有时用生动、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心灵;有时以深刻的道理、严密的逻辑、鲜明的语言使学生接受一个观点、信服某一种理论,也就是以理服人。但无论哪一种形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都是极其深刻的。
爱国诗人陆游的诗篇,选在语文教科书的,同学们都能背诵,并很爱感染。他的著名篇章《示儿》是他在85岁高龄,感到大去之时不远了面心中十分坦然,但是他奋斗一生的事业未能完成,至死遗憾,因此写下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原知”二字把诗人视死如归的襟怀显示得很充分,接着“但悲”一切都能摆脱,丢弃,但这——祖国没有统一不能。后面写祖国统一之日,这是诗人仍然期待的日子,刻不容缓,“家祭无忘告乃翁”。在谆谆的叮咛中,把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激情显示得淋漓尽致了。经过“咬文嚼字”学生理解了诗,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这就是“因文悟道,因道解文”。《梅岭三章》讲的是陈毅在赣南打游击时,环境险恶,随时准备牺牲,但这位非凡的革命家和诗人,放在衣角里的诀别诗中绝无哀叹,却是“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的高歌。千古英雄,共怀爱国赤子之心。用诗中的爱国志士的形象在学生面前再现,使学生心灵受到诗人感情的感染和熏陶。与此同时老师再引发学生为自己的伟大祖国献身的意愿和激情,这是语文进行思想品演教育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又是怎样边学知识边用道理说服人呢? 我们就以吴晗的《谈骨气》为例。《谈》是一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本身就包含着民族自豪感,教学中我让学生将原句与“我们中国人有骨气”作比较,通过句式学习,揣摩原句“是,,,,的”所加强的肯定语气和表达的强烈感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章在阐明事理时,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移、屈”学生不理解,通过解词释句,学生明白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是了不起的人,有骨气的人。孟子的话是组织下文论证的纲,作者按孟子的三句话举了三个事例:文天祥保全民族骨气、慷慨牺牲;齐人宁愿饿死,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痛斥国民党残暴统治,惨遭杀害。三个事例具体内容和时代背景不同,却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教学中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选这些事例,并懂这些事例的意义和作用,学生自然会想到:封建社会的士大夫、贫民,民主革命时期的民主战士尚韶如此.更何况我幻新时代的英雄呢? 文章最后指出:“当然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作者在文章中没有列举无产阶级英雄作为论据,我就让学生练习作文,讴歌当代英雄为祖国建设所表现的英雄气概和浩然正气,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谈中学生应有什么样的骨气。就这样在教学当中学生接受了一个现点,明白了一个道理,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又为提高写作能力做了一次练习。这种建筑在学习语文知识基础之上的思想品德教育,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上芦苇,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山间竹笋,而是根深叶茂、四季常青的松柏。
由于语文课文的体裁、思路、风格、表现方法的特色不尽相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语文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是外加的教学,是和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结合进行的,这是由于语文的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的统一,德育和智育统一的特点决定的。
创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学习氛围
威县李寨学区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我们教学改革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创造条件,营造一个适合学生的开放而又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一、课前阅读,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兴趣是了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自身才会有内驱力,行动起来才是积极的、主动的,也是了有效的。
“教材只是个例子”。要想加强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单单依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扩学生阅读视野。课前让学生把与教材有关的资料进行阅读;或同时代、同背景的作品;或同一作者的作品;或纵向的同类文章。让学生在课前就了解些课文周围的内容,那么课堂上就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如果学生有疑或有独特的见解,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赏识,那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凡卡》这篇课文之前,让学生阅读契诃夫的一些著名小说,如《变色龙》、《一个官员的死》等,了解契诃夫小说的特点,然后再了解契诃夫生活的时代。
从而读《丸卡》后很容易理解主人翁悲惨命运的根源。这样不但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也使学生对教材产生伊兴趣。课前的拓展也可以是纵向地开扩,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之前,让学生阅读品德课中《洪水带来的启示》一课,进一步认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这样让学生在相关学科相关内容中拓展知识空间,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内开放、张扬个性
现代教育要求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还学生一个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要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叙述、扣人心弦地朗读、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来诱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让学生乐学、好学、主动学。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教师可创设情景,让学生即兴表演、尽情发挥、激发学习语丈的主动性。“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去做;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去说;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去想”。让学生去创新,去尝试,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如在学习《小抄写员》的最后一部分“父亲发现儿子替他抄写”启发学生想象当时的环境、语言,然后分组进行表演,体会亲子之情。
在课堂上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欣赏他们、肯定他们,放飞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去品味,去挖掘自身的潜能。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当今社会知识的增长、更新的特别快。只靠教师单方面传授是不够的。教师要走到学生的中间,与学生共同探究学习的内容,也可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想,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让他们知道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能力是靠自己得到的。如在学习《生活是多么广阔》这首诗时,我鼓励学生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自己续诗,于是全班学生又来了一次续诗热身赛。真是新颖别致、五花八门,别有一番韵味。
三、丰富的课外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人的创造性都是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教学时间的开放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这样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认识到获得知识的重要性。而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正是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自己主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学习每篇课文后教师指导学生谈心得、写体会。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以提高效果。“口语交际”时要以课外的形式展开,让学生自己主办这一系列活动,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欣赏者。当然这不是让教师“隔岸观火”“坐收渔翁之利”,不闻不问,而是教师先放开引导,而后再有学生的创新。这样既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又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一次猜数字成语的活动中,我先做了零至九的数字卡片,然后要求猜者用这些数字卡片做动作、猜成语。一学生从中捡出“七”“零”“八”扔在地上,同学们应声而出“七零八落”;一学生捡出一个“一”字,举起来连翻三次;同学们应声而出:“举一反三”,,,,全体同学热情高涨、踊跃“献词”。这种活动使学生在开心愉悦的环境中掌握了词语,活跃了思想,激起了学习兴趣。
课外活动不可以让学生办“手抄报”、“文摘”,可摘录自己喜欢的文章,激励自己的名人名言,也可摘录自己的心得,促使学生广采博览。
总之,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中感知、感悟、学习、掌握知识。实践证明: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翱翔,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南宫市教师进修学校
看电影,看电视,我们了解到我国私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朗读、摇头晃脑,读得琅琅上口,由熟读达到背诵很少讲解,落后让学生像生吃草一样反刍。由于私塾只是死记硬背,生吞活剥,效率低下,确实存在着弊端。后来被现代教育否定了。可是,现代教学重讲因之一。朗读确实有讲解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让琅琅的读书声重新在校园回荡。通过朗读,读出文章的语气,读出文气,读出意境。
语气,就是说话的口气。语法上从名子的结构着眼,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气。修辞从语言的表达着眼,注意名式的选择和运用,如顺装句和倒装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长句和短句、紧句和松句、整句和散句,等等,从而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情意和各种不同的语气,如强与弱、重与轻、果断与委婉、紧急与舒缓、沉重与轻快、严肃与活泼,等等。
文气,是指贯穿在文章里的气势。它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理脉络、语言表达等诸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它甚至和作者的气质也有密切的关系。文气很抽象,看不同摸不着,似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要说的具体一点,也可以作这样的解释:一方面,文气是指具有内在逻辑性的文章思路,是指作者伴随文章思路所反映的情感、意志和气概,这是文气的内在意义;另一方面,文气又是指文章的语脉和语流,以及语句的结构、音节和语气,这是文气的外在表现。因此,文气概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是可以被感知的。
不同的作家、不同的气质、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风格,其文气也个不相同。李白的《将进酒》,有一种回旋激荡的强大气势,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其博大深沉的感情为基础,通篇一气,流荡的气势;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则感到情思曲折委婉,文气舒展有致。
对文气的感悟要比对语气的感知复杂的多,既要有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又要有对文章语言的具体理解。行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通过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引出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历数几代帝王的不足,抒发了无产阶级英雄人物要主宰世界的豪情壮志。无论写景不是论史,语言十分清晰,且句子结构整齐,多次对偶,整散结合,节奏鲜明,音节和谐,语气流畅。全词汪洋恣肆,一气呵成,读来气势磅礴,豪气千云。
无论是语气的感知还是文气的感悟,都必须通过朗读来进行。倍受历代文人学者推崇和赞赏的贾谊的《过秦论》,叙事之铺张、说理之透彻,结构之奇特、技巧之高超、词藻之华丽、文气之充沛,史所罕见,堪称一绝。然而这样的好文章如果只作解释、翻译、讲解,而不去反复朗读,是绝对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只有反复地朗读涵咏,含英咀华,读出语气来,读出情感来,读出气势来,才能领略到文章的种种精妙,才能感民事到作者无懈可击的辩才、醋畅淋漓的文笔和浩荡磅礴的气势。
朗读法应该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因为朗读法一则符合汉语的特点:富有音乐节奏美,平仄声的整刘有序,易于朗读,琅琅上口;二则符合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律:感受一领悟一升华(转化成能力并形成习惯)。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更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朗读法的一个突出优点是有利于学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这可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法宝!朗读法并不排斥其他方法,如教师适当的讲解,适时的启发、点拨、引导,组织必要的课堂讨论,让学生质疑、答问或做书面练习,等等。现在的问题是,有些老师宁肯自己多作下些讲解,或者宁愿叫学生多做几个题目,却舍不得让学生朗读一遍课文。试想,这样的教法,学生没有把课文读几遍的基础,光听讲、做题目,效果会好吗?
朗读教学法,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达到三个境界:首先要读准确,读明白,读出语气来,以形成“语感”,这是第一境界;其次要读懂文意,领略技巧,读出文气来,以形
成“文感”,这是第二境界;最后要读出感表来,读出精神来,要以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以形成“责任感”,这是第三境界。如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最后要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情共鸣,心念一致,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成功的教育。“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语感、文感、责任感,感感关心“。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上形成这样的氛围,不也是令人快乐的吗?
谈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河北平山县实验中学
文章是口头语言的书面化。作者写文章给别人看,就等于说话给别人听。读的人把文章朗“读”出来,读者就好似作者,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文章中那些词语、句式,那些表达形式,写作技巧,就逐渐被理解、消化和吸收,慢慢地成为读者自己的东西。因此,学生的“读”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学中万万不可缺少的。读的能力要罪“读”;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提出来的。
为了纠正语文教学中忽视“读”的倾向,探讨一下“读”的路径? 我们专意搞了一次语文研究课。课题是阿累的《一面》。
《一面》是一篇怀念鲁迅先生的抒情散文。文章通过偶然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叙述,表现了鲁迅先生正直、无私的崇高品质和关心青年的革命精神,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这篇课文,用了两课时,第一课时的重点是抓住中心、事件,理清文章思路。第二课时抓住对鲁迅三次肖象描写,学习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笔法。二课时中,学生“读”的活动贯彻始终。
就是让学生初步接触课文。初读,在课前预习时进行。被读课文,除要求学生凭借工具书查阅和理解生僻字词、勾划词语外,还要学生能
用概括的语言复述课文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感知的能力。这时,强调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一要挑出生字,二要读出集中反映事件的段落,概括出文章的大意是:“写了一件鲁迅先生荐书、送书的事。”
让学生揣摩文章的写作思路。为此.教师提出以下四个思考题:1、鲁迅先生荐书、赠书的对象即文章中“我”的情况是怎样的?2、荐书、赠书前“我”和谁先打的交道? 对方的态度如何?3、我得到书以后,文章又作了哪些交待?4、文章最后.“我”抒写了哪些感想? 细读是在检查完预习情况后以默读的形式进行的,要确实保证学生能认真细致“读”一遍,要用十四分钟。
细读课文时,1. 要一字不丢地一句句地读,读的速度要慢。2. 读到重要情节停下来,通过再造想象,把人、物、景在头脑中闪现成画面,例如《一面》中鲁迅的肖象,荐《铁流》、赠《毁灭》的言谈举止等。3. 读完后,放开课本,揣摩一下这些画面作者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么安排。
所谓讲读,指的是教师讲时学生的“读”.《一面》第一课时任务是理清文章思路。教师抓住鲁迅先生荐书、赠书这一中心事件,逐一提问细读时提示的思考题,然后找学生读有关段落,经过启发分析,最后归纳出文章的思路:进店→买书→得书→出店→抒情。
在讲读过程中,对学生的“读”教师还注意了进行指导。一方面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一
方面教给学生掌握运用声音表情达意的规律,例如停顿、快慢、高低,重读、语调等。当然,一篇课文不可能传授许多“读”的知识,主要是结合语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读”。
所谓重读,就是讲读以后,再一次地“读”。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丁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初读,使学生感知了课文,细读和讲读,使学生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重读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取得了理性认识以后,再反过来深刻地感知课文、体味文章的妙处。因为有了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所以重读时,速度可以放快些,而且应该读出声音。《一面》一课的重读是放的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看课本。饱含探情的朗读,激发起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由衷的敬仰。
五、朗读和诵读
朗读和诵读,主要是调动听.的感官,使读的声音印人大脑,以至达到记忆。这就需要有一个有利于听的环境,除朗读指导要在课上进行外,学生的普遍的朗读和诵读练习,最好安排在课下和早自习时间在室外找地方进行,这样可以减少声音的彼此干扰,从而提高“读”的效率。
初读、细读、讲读、重读、朗读和诵读,这是在《一面》的教学中,我们所探讨的“读”的大体的序。两课时中,细读和重读使学生普遍地得到了练习。此外,指定性的个别学生、“读”就达二十二次之多,学生的“读”风冲击了教师的“讲”风,改变了课上教师“一言堂”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课上气氛非常活跃。重视学生“读”的活动,让学生从“读”中学习字;词、句,学习立意谋篇,语文的字、词,句、篇的知识就变成了活生生的东西,在潜移默化中被学生所掌握,这就为写作打下基础。
读的能力要靠“渎”,并不是不要教师的“讲”。“讲”还是要的,但必须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进行,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自学语文的能力:否则,那些—殊地程式化的不厌其详的“讲”,早已证明是收效甚微.徒劳无功的。
关于阅读教学的反思
河北省武安市骈山中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策略,采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设计什么样的教学程序,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由于没有很好地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传统的阅读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偏重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阅读教学的内容强调的是,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自然段,理解篇章。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师就把课堂当作了“讲堂”,在“讲堂”上教师谍渫不休地讲解分析,把—篇篇美文,肢解的支离破碎,为了应试,教师不遗余力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词语,段意和中心思想,不遗余力地让:现代的学生,向古人靠近,向名人靠近,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教师从教学参考书中“搬来”和“抄来”的东西,这样的阅读教学割裂了语文学科的整体性,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就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特点也被死记硬记机械训练所代替,语文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讲解分析,而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学语文,越来越不会写文章,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那么,究竟应当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 这就必须重新认识什么是阅读,什么是阅读教学,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种手段,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阅读教学则是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应当是交流,互助,共生共进,绝不是教师讲,学生听,也不是教师“搬”学生“抄”;也不是教师布置。学生做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通过阅读,应当有自己的见解,
自己的体验和自己的感悟,而教师则要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用语文。
既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同时要重视阅读方式和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学生的阅读实践机会。此外,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摒弃“繁、难、偏、旧”的“讲风”,把时间留给学生,把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在“知识海洋”中探究、学习和成长。
怎样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河北省元氏县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对于后进生,教师不能歧视他们,一味地批评他们,更不能“一见差生就来气”。如果那样,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这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反感。因此,对于后进生,我们要爱护他们,对他们格外耐心,即使他们有缺点,也不能对他们发脾气,要亲切地启发、诱导他们。即使是批评,也使他们感到老师是关怀、爱护他们的。这样,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你,愿意上你的课,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容易培养了。
例如:去年下半年,接任六二班的语文课以后,为了做好教学工作,我先是向其他老师做了初步的了解。据说,学生于鑫园脑筋快、点子多,可就是不用在正事上,不但学习成绩很差,还经常逃课和老师做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注意到:于鑫园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做小动作,挨几句批评,就和老师大吵大闹。老师提问时,他“吱吱晤唔”好一会儿也说不出头绪来。下课胡反乱闹,甚至打架斗殴·,总是躲着老师,即使在路上遇见,也远远地避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便有意接近他。课上,经常向他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开始,他答不好,我不但不批评他,还耐心地启发,一遍又一遍地给他讲,直到弄懂为止。偶尔答对一次,我便当众表扬他。晚上回宿舍,我主动找到他,和他坐在一起拉家常,为他讲故事,说道理。渐渐地,我们之间产生了感情,他不但上课时能认真听讲,遇到问题主动问,课余时间还经常找我谈心。一次,他真诚地对我说;“老师,您对我这么好,我怎么不听您的话,怎么能会对您的课不感兴趣呢? ”
二、激励是打开兴趣之门的钥匙
小学生年龄小,懂得的道理少,感情也比较脆弱。批评两句,指责几句,也许就会使他们消沉下去,从而学习一落千丈。相反,几句表扬,一声称赞,也会令他们分外欣喜,精神大振,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
基础差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师长指责,同学歧视,对这方面也就更加敏感,他们更渴望受到重视和表扬。所以对于他们的优点或成绩,哪怕只是一点一滴,也要指名点将地给予充分的肯
定和表扬。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只指出问题,不点人,不夸张,不带刺,使学生心悦诚服。这样,后进生减轻了心理负担,就会爱上语文课,逐渐地对语文产生兴趣。
三、艺术的语文教学是兴趣的源泉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本身固有的特点,用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来吸引学生。教师讲课,音调上要有一定的尺度,声音过高、过低、过快、过慢都不合适。要像歌唱演员唱歌那样,该高的高,该低的低,有韵律,有节奏。学生听起来才会兴趣,不厌烦。同时,要抓住学生凡事都想试一试的欲念,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后进生通过努力又能解决的问题,要让他们自己想一想,亲手做一做,一旦当他们想出来或者做对的时候,就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能学到很多知识的,这样,他们不但有了信心,还体验到了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四、巩固基础,适度要求是兴趣的保证
基础知识的差距,往往是后进生学习差的主要原因。由于一些基础知识他们掌握的很不牢固,导致了他们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傲。如果长期下去,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所以对后进生的补课应重在基础,对他们的提问或布置的作业也应是比较基础的知识。基础知识掌握了,再听课时他们就不会觉得太费劲,慢慢地才会产生兴趣。
一般来说,后进生的能力也是劣于优生的。教学时如果对所有学生的要求都“一视同仁”,后进生就会感到压力过大,吃不消,逐渐地就会走上“厌倦——退步——头痛”的路线,更谈不上什么兴趣了。因此,给后进生的任务一定要适度,要量力而为,使他们每次都能感受到“胜利完成任务”后的轻松与喜悦。这样,就能保证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的能力逐步提高。
由于我注意到了对差生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丁后进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班级中后进生人数明显减少,语文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以后,我还要努力探索,为提高小学语文成绩做出贡献。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赏析
河北省衡水师专分校
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其中以人物为中心要素,其它要素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这样我们至少会发现两条感受,品味作品人物以及对它进行审美判断的基本途径:通过分析环境描写和把握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同名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形象,要认识这一形象
一、分析环境
理解这个人物形象,首先要搞清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特征。作品中另一个人物列文有一句话,“现在我们这里,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它反映的是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俄国,随着农奴制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引发的家庭生活、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新旧观念的冲突。充满没落气息的贵族阶级在虚伪和欺骗中度着自己所剩不多的时日,而一种对生命的真诚呼唤的声音正渴望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安娜正是一个处于新秩序尚在构建旧秩序并未完全离场的特殊时期的人物,这就注定她身上充满了许多难以摆脱的矛盾。
再看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莫斯科的家庭舞会,彼得堡无聊的谈话,卡列宁知道自己的妻子与他人有私情之初只要求安娜别在家里接待情人来维持表面正常的婚姻,,,,这都表明安娜身
处一个平庸、虚伪的贵族社会。
二、把握情节中的矛盾冲突
1、出场时的安娜
“在那短促的一瞥中,渥伦斯基已经注意到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她的朱唇弯曲了的隐隐约约的微笑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迎面而来的是一位气质超群的贵妇,而她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她的眼睛里、微笑中,她的举手投足间都蕴藏着一股旺盛的生命活力。而能让她更加艳丽夺人也使渥伦斯基心中一颤的活力,主人公为什么偏要故意竭力隐藏呢?
2、婚后的安娜
8年前,安娜由姑母做主嫁给比她大20岁当时当省长的卡列宁。这场合乎贵族传统的“完美”婚姻投能给予安娜真正幸福的爱情生活。卡列宁是一架不懂爱为何物的机器。他把精力都放在公文,会议和官场的勾心斗角上,并虔诚地信奉着属于他那个阶级的道德,法律和宗教观念,也就真诚地相信自己是正确的、高尚的。他自然不会知道妻子需要他的责任,更需要他的爱情。
安娜把全部的爱转移到儿子身上,再次证明了她与丈夫之间的生活是无爱的平庸生活。并且我们不难想象彼得堡乃至整个俄国的贵族圈子里一定不乏“卡列宁式”贵族贵妇以及由他们编织的一张张令人难以逃遁的网.
而此时追求个人幸福、个性自由的时代气息己透过厚重的壁堡启迪着她的心扉。尽管她已出嫁做了母亲,但她内心依然渴望有爱情的真正的生活。
可是作为一个在贵族圈中长大的女性,安娜又没有力量义无返顾地走一条异路。于是她只能掩饰起真实的内心世界。
3、与渥伦斯基相遇后的安娜
安娜提前离开莫斯科以及请渥伦斯基还自己平静的生活都说明:她没有足够的勇气打破现有的生活秩序,而只能尽力压抑来自心底的渴望争得生活的权利的要求。
可是面对索然无味的日子,这种要求是那么难以扼制地喷薄而出。从赛马场回来后,她坦率地和丈夫摊牌“我爱他”,从此所张显出的强烈的饿生命本色:以恣肆的热情投于炽热的爱情是安娜这个形象极具光彩之处,
4、离家出走后的安娜
安娜视家庭、社会道德于不顾,与渥伦斯基走到一起,得到了真正的爱情和精神的独立。可为什么不久二人又陷入无休止的争吵中了呢? 因为在得到幸福的同时安娜又无法逃避道德炼狱的痛苦。
社交界将一个抛弃丈夫和儿子而投奔情人的女人决然拒于门外。人们不肯再拜访她,甚至故意冷落她。爱情成为她生活的全部,而一个失去社交与家庭的贵妇,母亲,生活已不算完整,她的爱情也越来越空洞,更何况她还自觉是个有罪的人。此时的安娜显得有些过于敏感,渥伦斯基对她的“纠缠”又有些不耐烦。他虽深爱着安娜,却不能理解并解决她的苦恼。因为这不是他们二人所能够解决得了的矛盾,它和周围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样的环境中,安娜只有死路一条。
5、结束生命的安娜
曾经灼烧过旧道德的陈腐樊篱也燃烧起自己生命之火的烈焰熄灭了。安娜的死一方面暴露出她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渴望全新的生活又不自觉地受旧习惯的牵制。另一方面更说明:生
气,生命力是这个社会所不需要也不允许存在的。于是安娜这一独具光辉的形象很快走上一条毁灭之路。我想这该是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之所在。
浅谈语文译的审美教育
平山县平同镇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学目的之一。 语文课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要有一定的手段。
那么,语文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经常性的审美教育手段主要有哪些呢? 笔者试分列如次,
一、美读——让学生领受情感美
叶老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美读像一根神奇的指挥棒,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地感知作品的内容,获得初步的审美享受。
例如美读《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以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颤与痛楚。“‘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两处破折号要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噎语塞、悲恸万状的感情。“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这一连串动作,读时速度要加快,力度要增强,“法兰西万岁”两字(法语的书写单位是词,相当于汉语的词) 要一字一顿,铿锵呼读,以表达韩麦尔激越高亢的爱国热忱学生在美读中进入角色,就会从韩麦尔先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受到深刻陶冶,从小说结尾这种凄怆美、悲壮美中受到强烈感染。
二、遵路——让学生体察文思美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课文作者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提炼加工著笔成文时,需要精心地构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组材,纵横捭阖,各极其度。作者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的,学生只有遵循这条路,才6B 开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及艺术匠心、美学趣味。
例如《驿路梨花》所写的山间茅屋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作者构思时以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为红线,选择了最佳的表现角度——“我”在驿路的所见所闻,截取了最佳的时间阶段——夜行投宿这一晚一晨,设计了最佳的组合序列——借瑶族老猎人之口引出梨花姑娘的传闻,又借梨花妹之口引出解放军营建茅屋和梨花姐妹照料茅屋的情节。在一个个悬念和误会的消释中,读者享受到一种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开朗的快意。小说的标题托梨花显旨,主人公借梨花命名,景物描写多以洁白无瑕、馨香四溢的梨花衬托,结尾引陆游的梨花诗点睛,将风物美、人情美、仪容美、心灵美和谐统一于“梨花”的艺术形象之中,突出了雷锋精神处处开花、代代相传的主题。
三、人境——让学生理解意蕴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者写文章,胸中必定有一个境,即一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作品写出来总又饱蘸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
定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心里头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
入境,不仅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并使他们所荻得的审美经验进而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观。所以它也是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
例如《百合花》所塑造的那个可爱可敬的无名小通讯员的形象,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他在女同志面前那样拘谨、腼腆,送“我”去前沿包扎所,总跟“我”隔开丈把远;当“我”故意面对面挨他坐下,他是那样张皇、局促,“像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脸涨得像关公”,显示了他的稚嫩、淳朴,犹如璞玉,恽金。他在枪简上插上一簇野菊花,塞过两只干馍给我“开饭”,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同志的深情。他迂讷于言,未借到被子时埋怨群众“死封建”,而后了解到那床印着百合花的新棉被是新媳妇的唯一嫁妆时,便懊悔不已,深刻自责错怪了群众,表现了他的率真、至诚和高度阶级觉悟。为了掩护抬担架的民工,他机敏地叫大家“快趴下! ”随即迅速扑在冒烟乱转的手榴弹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赤纯的心灵进射出共产主义精神的火花。教师讲读课文时应引导学生入境入情理解人物典型的本质属性;对艺术形象作出具体的审美评价,从而开启良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学生对人物形象美,社会生活美的深刻认识,会转化为他们加强品行修养、推动行为实践的强大内驱力、原动力。
四、悟文——让学生明悟语言美
“文以载道”,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学创作的物质手段。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些什么,坯要使他们明悟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就道悟文,品味作品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本分。
例如《荷塘月色》以“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和“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所独具的明艳、亮丽的风采和薄雾中的荷花所特有的朦胧,迷离的神韵。又借助于嗅觉、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把微风吹来的缕缕荷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把光与影的协和律动比作“梵婀玲上奏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字母m几笔写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