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电子课本题目

高一化学最难的21道题
我的图书馆
高一化学最难的21道题
高一化学最难的21道题
化学存在很多有意思的现象,也有很多奇特的怪题、难题。九年级化学后,再举出高一化学的25道难题。
&&&&这些难题可能“别了一个劲儿”,就是对概念更深刻的理解。理解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记忆。在九年级学习化学的时候,我的好多学生都有一个感觉:考前背得好,分数就高。
&&&&比较有道理,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少,背一背打个五六十分(80分满分)是可能的。但到了高中阶段,知识点成倍地增加,如果还想要靠背诵去学化学,就不成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称以下这些难题为辨析题,比较确切。下面这些题,基本是按照必修一教材上的顺序。
一、明明学是化学课,可是偏偏要学什么物理性质、物理变化
&&&&&&&&&&&&&&&&&&&&&&&&&&&&&&&&&&&&&&&&&&&&&&&&图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没错。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所谓“位——构——性”)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却可以不涉及到化学变化。
&&&&这样,在学习物质的化学性质时,必然要涉及到它们的物理性质(简称“色味态密溶”等);在学习物质的化学变化时,必然涉及到它们的物理变化。
二、明明学的是化学课,偏偏要一再强调学习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化学药品的使用安全和实验室安全,在九年级的时候就学过一遍了。高一还要讲安全,并且放在教材的第一课,充分说明安全在化学科学中的重要性。
&&&&&&&&&&&&&&&&&&&&&&&&&&&&&&&&&&&&&&&&&&&&&&&&&&&&&&&图2、化学实验室,安全第一&&&&考试要考安全,化学学习讲安全,化学实验讲安全,生活中更要讲安全。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化学药品,加油站和汽车里的汽油、厨房中的天然气和煤气、家庭里面的杀虫剂和消毒剂,等等。
&&&&第一课讲安全,“四不一问”最重要,就是对化学药品“不摸、不尝、不直接闻、不带出实验室”,遇到疑难及时“问老师”。&&&&&&&&&&&&&
三、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两大类。混合物里面含有“杂质”,明明说的是杂质,却偏偏说杂质也有用
&&&&所谓杂质,是相对于纯净物而言。可以这么说,世界上的任何物质都是有用的,都有价值的。
&&&以米和糠的混合物为例,一般认为糠是杂质。糠确是良好的饲料和制酒原料。沙子和金,一般认为沙子是杂质。沙子确是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
&&&&&&&&&&&&&&&&&&&&&&&&&&&&&&&&&&&&&&&&&&&&&&&&&&&&&&&&&&&&&&&图3、米糠是一家,最终要分家
&&&&相对于糠和沙子比,米和金子又何尝不是杂质?
四、提纯蒸馏液体混合物,说是要密闭,又说是要通大气、不密闭。
&&&&化学中的蒸馏操作,本质上是加热液体,使其中的成为蒸发为气体,再冷凝为液体,这个过程中涉及到蒸发的气体的泄露,因此需要密闭。
&&&&而在蒸发的气体再次被冷凝为液体之后,气体泄露几乎不是问题,密闭与否就不那么重要了。但是注意一点,整个蒸馏操作是在加热、气化、冷凝的过程中,如果完全密闭,必然导致气体膨胀、爆炸的事故发生,因此不能完全密闭。
&&&&&&&&&&&&&&&&&&&&&&&
&&&&&&&&&&&&&&&&&&&&&&&&&&&&&&&&&&&图4、海水分离的蒸馏装置&&&&折衷的作法是;在冷凝之前的过程是完全密闭的,冷凝之后、接液的时候一定要接通大气。前面密闭、后面不密闭,这就是蒸馏操作的一大特点。
五、明明地球的表面有五分之三是水,你却偏偏说地球表面缺少淡水。
&&&&地球表面的水,95%以上都是海水,含有一定盐类的咸水,人类不能直接饮用,必须经过脱盐、净化才可以饮用。
&&&&&&&&&&&&&&&&&&&&&&&&&&&&&&&&&&&&&&&&&&&&&&&&图5、波涛浩淼的大海吝啬淡水
&&&&海水脱盐变成淡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蒸馏是最容易想到的方法,但是成本太高了,不可以大规模利用,尤其在全球都呼吁“低碳经济”的情况下,蒸馏更不可取,必须采取其他的方法。
六、质量、长度、体积这些计量单位我们在物理课中都常用,为什么到了化学里就不够用了,非要再引入一个新的计量单位——物质的量?
&&&&这是源于化学反应的特殊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32 克加上 32 克,等于 64 克,或者 32 g + 32 g = 64 g,这是正确无疑的。
&&&&S 在 O2 中完全燃烧生成 SO2:&&&&&&&&O2 +&S = SO2
&&&&&&&&&&&&&&&&&&&&&&&&&&&&&&&&&&&&&&&&32g&&32g&&&&64g&&&看起来无疑是正确的,怎么说用克就不行?
&&&&C 在 O2 中完全燃烧生成 CO2:&&&&&&&&O2 +&C = CO2
&&&&&&&&&&&&&&&&&&&&&&&&&&&&&&&&&&&&&&&&32g&&32g&&&&?&&&结果是多少?还是 64 g 吗?
&&&&当然不是了。
&&&&正确结果是:44 g
&&&&为什么?
&&&&这就需要一个新的计量单位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新的计量单位,就是物质的量。
&&&&&&&&&&&&&&&&&&&&&&&&&&&&&&&&&&&&&&&&&&&&&&&&图6、曹冲称象&&&&曹冲称量大象的质量,没有合适的磅秤,于是把大象赶入船里,做个标记,再把大象赶下来换成小石子,一直加重到原来的标记处,再分批称量小石子得到的总质量就是大象的质量。
&&&&大象的质量,就相当于“摩尔质量”,是1摩尔。小石子的个数就是粒子,一共6.02×23个。
七、明明说碳原子的质量是12碳单位,现在又说1摩尔碳的质量是12克,到底哪个正确?
&&&&都正确。
&&&&这就是 NA&解决的问题,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2碳单位,NA那个多个碳原子的质量就是12克。这也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所在,它将微观上的粒子与宏观上的物质之间的质量巧妙关联起来。
&&&&&&&&&&&&&&&&&&&&&&&&&&&&&&&&&&&&&&&&&&&图7-1、木炭&&&&&&&&&&&&&&&&&&&&&&&&&&&&&&&图7-2、碳原子
八、明明说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又说镁着火不能用它来灭;
&&&&&&&&&&&&&&&&&&&&&&&&&&&&&&我们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这是一般情形,一些活泼金属可以在二氧化然、氮气这样的惰性气体中燃烧,比如Mg就可以在CO2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单质碳。
九、说分类重要,那一会儿“交叉分类”,一会儿“树状分类”,到底是怎么回事?
&&&&&&&&&&&&&&&&&&&&&&&语焉不详,这又是教材上的一大缺陷。但是为了学知识,不要管它的缺陷了。
&&&&我们讲到物质分类的时候,宏观上多用树状分类,最能说明问题:
&&&&1、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2、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混合物:到此为止,再分超出中学范围;
&&&&3、单质: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
&&&&……………………
&&&&具体涉及到某种物质,可以用树状分类,也可以用交叉分类,看题目怎么要求。
&&&&例如Na2SO4,按照树状分类,属于“物质——纯净物——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盐类”,按照交叉分类,同时属于“钠盐、硫酸盐、可溶盐”。
十、教材上先说“电离方程式”,后面又说“离子方程式”,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教材30页说的是“电离方程式”,31页又开始说“离子方程式”,教材上这样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不少,一定不要被迷惑。
&&&&前后不一致,说明教材的编者功力不够,审稿人的功夫不够,功力和功夫给编者带来“功力”,消耗的是师生的“功夫”。
&&&&离子方程式,化学用语正确,是用离子方式来表达化学方程式,方程式两边都可以有离子存在。
&&&&电离方程式,是离子方程式的一种,物质电离时候的离子方程式,在方程式的右边一定有离子存在。
十一、重铬酸钾与过氧化氢在酸性下反应,明明是氧化还原反应,偏偏又说不是。
&&&&反应产物是 CrO5&和 H2O,过氧化氢的过氧链转移到重铬酸根上,没有发生电子转移,因此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十二、O3与K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明明是1 mol O3&消耗 3 mol KI,却又说不对。
&&&&反应方程式如下:
&&&&&&&&&&&O3&+ 2KI + 2H2O = O2&+ 2KOH + 2HI
&&&&可见,2 Mol 碘化钾只还原了 1/3 mol 的O3,因此还原 1 Mol 臭氧需要 6 mol KI。
十三、氧化还原反应,顾名思义,明明需要氧参加,可是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也说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过程:
&&&&一:得氧、失氧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二:失电子、的电子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三:电子偏离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四:双键、三键打开的反应为氧化反应,单键形成多重键、双键形成三键的反应为氧化反应。
&&&&符合上面任何一条的,就是氧化还原反应。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钠失去电子,氯得到电子,电子有得失。
十四、明明在水溶液中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偏偏说SO3、CO2等物质不是电解质。
&&&&SO3、CO2溶解于水之后,导电的是它们的生成物SO32-,CO32-,不是SO3、CO2本身,因此它们不符合电解质的定义。
十五、明明AgCl、BaSO4等沉淀在水溶液中不导电,偏偏说它们也是电解质。
&&&&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
&&&&所有的无机盐在熔融状态下都能够导电,都是电解质。只不过我们中学阶段很少说到熔融状态的事儿。
十六、明明氯气的水溶液能导电,偏偏说氯气不是电解质。
&&&&电解质的一个前提是“化合物”,氯气是单质,不符合电解质的定义。
十七、明明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又说可以用铝制容器盛放浓硝酸。
&&&&铝、铁等金属在浓硝酸中会钝化,是因为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使金属铝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膜,阻止内部的金属铝被氧化。稀硝酸氧化性弱,与铝反应时不会迅速生成保护膜,所以,铝在稀硝酸中不会顿化。&&&&但铝在浓硝酸中的钝化膜不耐热,但一加热,就不会钝化了。
&&&&更确切地说,可以用铝制容器盛放冷的浓硝酸。
十八、明明铜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偏偏又说铜盐有毒。
&&&&人体中铜元素含量很低,在200毫克以下,相当于一个小米粒大小,量超则是毒。铜属于重金属,铜盐对蛋白质有不可修复的损害作用,因此像铅、汞一样对机体有毒。
&&&&可以从海产品、蛋黄、肝、西红柿、坚果类及果仁等食物中摄入铜。但是VC对铜有破坏作用,因此不要在饭后立即服用VC。
十九、铁明明是银白色的金属,偏偏说铁属于黑色金属。
&&&&把金属划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人们最早冶炼出来的铁颜色比较暗。现在将铁、锰、铬三种金属及其他们的合金称之为黑色金属,其余都属于有色金属。
二十、明明元素周期表中一个元素占一个格,偏偏有许多元素占一个格子。
&&&&元素周期律即:元素原子的性质,随着其相对原子质量的增加,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周期表:就是用周期性排列的表,按照原子质量由小到大、原子序数从1、2、3……114来依次排布,来表现已发现的100多种元素。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的周期变化规律,基本正确,但仍有待继续充实和完善。例如关于“原子序数”的称呼,可能叫“元素序数”更确切。还有就是现在的57-71号元素(合称为镧系元素)的排布,它们的性质非常相似,原子半径也非常接近,不得已排在一个格子里,还有89-103号元素也是这样(合称为锕系元素)。
二十一、化合物都有一定的表达式,叫做化学式,NOX是什么物质的表达式?
&&&&NOX是氮氧化物的统称,代表了N2与O2发生反应产生的所有氧化物,N2O、NO、N2O3、NO2、N2O4、N2O5,等等。
&&&&许多物质都有类似的情形,例如,硫化物基本都是好多化合物的混合物。
[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高中化学 COOCO.因你而专业 !
你好!请或
高中化学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 高一化学试题及答案
下载地址:(禁止使用迅雷下载本资源)& && && & && && & && && && && && && && &
使用次数:0
入库时间:
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④&&&&&&& D.①②③④⑤⑥
>" onclick=" get_daan(this,'daan-450023');"> &
使用次数:0
入库时间: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一组是()
待提纯的物质
选用的试剂
操作的方法
CaO(CaCO3)
溶解、过滤、结晶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uSO4(H2SO4)
氢氧化钠溶液
>" onclick=" get_daan(this,'daan-450024');"> &
使用次数:0
入库时间:
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
A.化合物与电解质属于重叠关系
B.化合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C.溶液与胶体属于并列关系
D.单质与非电解质属于包含关系
>" onclick=" get_daan(this,'daan-450025');"> &
使用次数:1
入库时间: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1mol某气体的体积为22.4L,该气体所处的状态不一定是标准状况
B.非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必定不是22.4L
C.氦气含有NA个原子,该物质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L
D.任何状况下,1molCO2和18gH2O所含的分子数和原子数都相等
>" onclick=" get_daan(this,'daan-450026');"> &
使用次数:0
入库时间:
体积相同的某营养液两份,其配方如下:
两份营养液中各离子浓度()
&A.完全相同&&&&&&
B.完全不同&&&&& C.仅c(K+)相同&&
D.仅c(Cl-)相同
>" onclick=" get_daan(this,'daan-450027');"> &关注高考帮公众号
(www_gaokao_com)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家庭教育家长帮
普通类报考信息
特殊类报考信息
作文范文: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专业大类:
考生所在地:
招生年份:
考生所在地:
您现在的位置:&&&&&&高中题库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选择题练习题及答案
简介:元素周期律...
660 次浏览2 次下载
试题不错,送一朵花吧:
要评论?请先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试题评析】第一学期高一化学期中试题评析
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中调研测试试卷
高一化学试题评析
昆山柏庐高级中学孙康荣
2017年11月15日下午13:00至14:40,全市的高一学生参加了化学期中检测。根据监考老师的观察以及学生出考场的表现来看,学生感觉难度不大,可以适应。
一、结构稳定,难度适中
今年期中试题的命题风格、难易程度、呈现方式等与近几年相同。难度没有平时练习的大,但是想得高分也不容易,部分试题有陷阱,且阅卷时会严格按评分标准进行,对于平时不注重文字书写,解题规范的学生来讲会吃亏。
二、重视课本,突出重点
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偏题、怪题,符合高一学生的学习认知。命题根基在课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命题: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化学实验、元素化合物。(1)基本概念中涉及:物质的分类、电解质的识别、胶体的性质、原子结构与性质、氧化还原反应,阿伏加德罗定律等,约占22分;(2)化学用语中涉及:核素的表达、Br2的化学式、离子结构示意图、电离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书写等,约占19分;(3)化学计算中涉及:NA、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浓度稀释计算、围线n展开的小计算、电荷守恒的应用等,约占31分。(4)化学实验主要涉及:蒸馏装置、离子检验、海带中碘的提取实验、溶液的配制实验,氯气制备实验、漂白粉制备实验等,约占29分。(5)元素化合物主要涉及:金属钠、氯水成份、氯气等,约占11分。
三、强调思想、重视能力
试题注重对学科思维方法的考查,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思想,歧化反应的配平方法,守恒在计算中的应用等。有一部分试题重视考查学生的能力,如第10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定律,第11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第20题考查制备漂白粉的副反应,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第21(5)题,要求学生会运用电荷守恒解题,这一应用常在小高考或高考题中出现,这一问是整份试题的最大亮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意在考查学生对酸、碱、盐及氧化物概念的辨析。
【试题难度】易
【解题要点】碳酸镁是由Mg2+和CO32-构成的,即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盐。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电解质,意在考查学生对电解质概念的掌握。
【试题难度】易
【解题要点】电解质的概念可从两方面突破,一是必须为化合物,可排除单质(B项,Cu)和混合物(C项稀盐酸),二是本身必须含有离子,可排除不能电离的物质(A项,蔗糖)。氢氧化钠为化合物,且含有Na+和OH-,符合电解质的概念。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胶体的性质,意在考查学生对丁达尔效应是专有属性的认识。
【试题难度】易
【解题要点】具有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为胶体,故选B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性质及同位素的概念,意在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与性质关系的认识以及核素、同位素、化学变化等概念的掌握。
【试题难度】易
【解题要点】A项,He为稀有气体,最外层为2电子,满足“2电子稳定结构”,故不易失去电子,错误;B项,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而质量数(或中子数)不同的核素间的互称,错误;C项,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3—2=1,正确;D项,化学变化研究的最小层次为原子,若原子核发生改变,则不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海水淡化的实验装置选择,意在考查学生对物质间分离的实验掌握。
【试题难度】易
【解题要点】海水中含有杂质,若要获得淡水,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在100℃时进行蒸馏,收集可得蒸馏水,即蒸馏法。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化学用语,意在考查学生对化学符号表征的掌握程度。
【试题难度】易
【解题要点】A项,核素的左上角表示质量数,为17+18=35,正确;B项,溴单质为Br2,错误;C项,氯离子与氯原子的核电荷数不变,变化的只是最外层电子数,错误;D项,电离方程式等式右侧要符合电符守恒,错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钠的原子结构、性质、用途及保存方法,意在考查学生对化学课本中重要物质性质的掌握。
【试题难度】易
【解题要点】A项,钠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也可以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由于钠的密度比煤油大,故将其置于煤油底部,可以隔绝空气而保存,正确;B项,钠与O2在常温下生成Na2O,在加热时生成Na2O2,正确;C项,钠的最外层为1个电子,很易失去电子,而表现出还原性,正确;D项,钠太活泼,投入溶液中,首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应在“熔融”状态下置换出Ti,错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意在考查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分析的掌握。
【试题难度】易
【解题要点】A项,KClO3转化为Cl2,氯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故KClO3作氧化剂,错误;B项,H2SO4中H、S、O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变化,故H2SO4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正确;C项,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即对应5份KCl,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即对应1份KClO3,故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氯元素质量之比为5:1,错误;D项,KClO3转化为Cl2,Cl由+5价降低为0,则1mol KClO3反应时,转移5mol e-,错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化学基本概念,意在考查学生对化学中基本概念的关系掌握。
【试题难度】易
【解题要点】A项,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化合物含有多种元素,这两者之间是并列关系,错误;B项,电解质一定为化合物,故电解质包含于化合物,正确;C项,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一部分,即中和反应包含于复分解反应,错误;D项,有些化合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有些化合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这两者之间为交叉关系,正确。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定律,意在考查学生对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的理解掌握程度。
【试题难度】较难
【解题要点】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内容为: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物质含有相同的分子数。故NO的分子数等于N2和O2的分子数之和,B项正确;又NO、N2和O2均为双原子分子,则N2和O2一共含有的原子数等于NO含有的原子数,C项正确;由于NO、N2和O2的摩尔质量不等,故等物质的量的两容器中,分子的质量不一定相等,A项错误;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显然密度也不一定相等,D项错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离子检验,意在考查学生对常见离子检验的掌握。
【试题难度】中
【解题要点】A项,焰色反应为黄色,应含有钠元素,错误;B项,若为Ag+,则可生成AgCl沉淀,不能判断出是否一定含有SO42-,检验SO42-BaCl2,错误;C项,还可能为HCO3-,错误;D项,NH4+加入碱,反应加热后产生显碱性的NH3,正确。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对围绕物质的量展开计算及使用条件的掌握。
【试题难度】中
【解题要点】A项,n(N2)=28g÷28 g·mol-1=1mol,N(N)=2mol,正确;B项,没有指明标准状况,错误;C项,18gH2O为1mol,1个H2O分子含有10个电子,故1molH2O含有10mol e-,正确;D项,没有给出体积,无法求出Na+数目,错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意在考查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分析的掌握。
【试题难度】中
【解题要点】必须加入还原剂,则原来一定属于氧化剂,化合价应降低,排除A项和B项,C项中Mn由+4降低至+2,正确;D项,Cl2+ H2OHCl + HClO,该反应中H2O不是还原剂,错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意在考查学生对浓度、粒子数计算方法的掌握。
【试题难度】中
【解题要点】A项,浓度与体积无关,c(Cl-)=2c(BaCl2)=2×0.2 mol·L-1=0.4mol·L-1,错误;B项,c(Ba2+)=c(BaCl2)=0.2 mol·L-1,正确;C项,粒子数与体积有关,n(Cl-)=2n(BaCl2)=2×0.2 mol·L-1×0.2L=0.08mol,错误;D项,Ba2+和Cl-的总粒子数为:0.2 mol·L-1×0.2L×3=0.12mol,正确。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氯水成份,意在考查学生对氯水中多种成份的性质掌握。
【试题难度】中
【解题要点】A项,为Cl-的检验方法,正确;B项,与NaHCO3产生气泡,则为H+,错误;C项,氯水使物质褪色,则为HClO,错误;D项,氯水为黄绿色,则为Cl2分子,错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意在考查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升有降规律的掌握。
【试题难度】中
【解题要点】由NaClO3转化为ClO2,氯的化合价降低。氧化还原反应中有降,必有升。Na2SO3中S为+4价,可以升至+6价,则为Na2SO4,A项正确。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书写,意在考查学生对化学符号的掌握。
【试题难度】易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海带中碘的提取,意在考查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的掌握。
【试题难度】中
【解题要点】(1)固体灼烧一般在坩埚中进行;(2)加速溶解的方法常有:搅拌、加热等;(3)步骤③由悬浊液变成溶液,则为“过滤”操作,仪器需要用到漏斗。(4)萃取剂的条件有三,一是与原溶剂(水)分层;二是被萃取的物质(I2)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大;三是被萃取的物质不能与萃取剂发生化学反应。(5)I2溶解在苯中,只能通过控制两者的“沸点“不同而分开,即蒸馏法。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溶液的配制实验,意在考查学生对溶液浓度概念的掌握、溶液配制实验步骤及误差分析的掌握。
【试题难度】中
【解题要点】(1)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18.4 mol·L-1。(2)溶液的浓度以及密度与溶液的体积无关,它们是物质本身的性质。而物质的量及分子数目与体积有关。(3)根据稀释公式:,有:18.4V1=0.92 mol·L-1×0.1L,得V1=0.005L=5.0mL,量筒精确度为0.1mol。配制溶液需要用到容量瓶,容量瓶有不同规格,故必须指出为“100 mL 容量瓶”;在定容时,为防止加水超过刻度线,故在接近刻度线时,需要改用胶头滴管加水。(4)①上下颠倒后,有一部分溶液会附在刻度线上方,故此时不应该再加水,否则相当于对溶液进行稀释,浓度会偏低;②没有冷却的溶液会膨胀,故加水定容时,加水少了,浓度会偏高。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漂白粉的制备实验,意在考查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分析能力。
【试题难度】较难
【解题要点】(1)实验室用MnO2氧化浓HCl来制备Cl2。(2)Cl2与Ca(OH)2反应可获得漂白粉。(3)Cl2有毒,需要用碱液进行尾气处理。(4)①该反应为歧化反应,故应从产物配平,抓住氯原子升降总值相等配平反应。该副反应是在温度较高时产生的,故为避免此反应发生,需要进行降温处理。②制备出的Cl2中会混有HCl,也会与Ca(OH)2反应,故为避免此反应发生,需要用饱和食盐水除去Cl2中混有的HCl。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围绕物质的量展开的计算,意在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
【试题难度】中
【解题要点】(1)m(H2S):m(NH3)=(0.6mol×34 g·mol-1-): (0.3mol×17 g·mol-1-)=4:1。
(2)n[Na2SO4·10H2O]=483g÷322 g·mol-1-=1.5mol,n(H2O)=1.5mol×10=15mol,N(H2O)= 15mol×6.02×1023mol-1=9.03×1024。
(3)n(HCl)=22.4L÷22.4 L·mol-1=1mol,c(HCl)=n÷V=1mol÷0.5L=2 mol·L-1。
(4)M[MgX2]=m÷n=19g÷0.2mol=95 g·mol-1,M(X)=(95—24)÷2=35.5。
(5)电荷守恒有:c(K+)+3c(Al3+)=2c(SO42-),c(K+)+3×0.4 mol·L-1=2×0.75 mol·L-1,得c(K+)=0.3 mol·L-1。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及计算,意在考查学生计算能力以及范规书写过程的掌握。
【试题难度】中
【解题要点】(1)反应中HCl为部分氧化还原反应,16份的HCl中只有10份被氧化,故转移电子数为10e-。(2)HCl被氧化生成的氧化产物为Cl2,KMnO4被还原的产物为MnCl2。(3)由反应方程式知,2mol KMnO4可生成5mol Cl2,n(KMnO4)=m÷M=6.32g÷158 g·mol-1= 0.04mol,则n(Cl2)=0.04mol ×5÷2=0.1mol,V(Cl2)=nVm=0.1mol×22.4 L·mol-1=2.24L。(4)2mol KMnO4氧化10mol HCl,则0.04mol KMnO4可氧化0.2mol HCl,HCl的质量为0.2mol×36.5 g·mol-1=7.3g。
觉得不错,请点赞↓↓↓并转发朋友圈!!!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一化学必修一教学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