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旗图片图hartmann博士全名有人知道吗

1.3K16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29512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p&没有很大影响。&/p&&p&韩语和越南语一样发展到现在,除了在历史,古文,法律上以外,没有特别大的影响。&/p&&p&歧义当然会有,但我国也不少。也并没影响到什么。&/p&&p&我看到很多人在那里叹惋什么韩国人丢掉了自己的文化,历史什么的。真是可笑。你以为除了中日这种国家老百姓对历史孜孜不倦的全世界很多?欧洲的历史文献很多都是拉丁文,他们也不认识,是不是感到丢掉了什么&传统&?&/p&&p&况且我国老百姓只能说一部分。大部分&b&对历史毫无兴趣。&/b&什么熟悉本国历史文化,只不过是一种小众的东西。是为了增强民族自信和自尊才开始特别重视的宣传而已。你问你自己的爹妈看过什么古文书吗?会说几句古诗啊?奶奶辈的是不是字都没认全啊?&/p&&p&你也大可以问英国路人,看过自己的历史书没?会不会认得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长诗啊?别人只会说sorry,然后别人就要感觉遗憾了?别人就要感觉失掉了很多老祖宗的东西?&/p&&p&韩国废除汉字的根源还是没搞对啊。我国的各位。除了所谓扫盲之外,更多的是什么?放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越南朝鲜,是要反对过去的卖国被殖民主义,是要反帝反封建。当然,简单也是首要的。&/p&&p&而韩国是为什么?为什么七八十年代还能看见汉字。后来就看不见了?如果单是觉得彦文简单方便,那为什么不顺其自然,看大家用什么吧。为什么要发动韩字运动啊?为什么要支持彦文啊?&/p&&p&很难理解吗?因为民族主义啊。&/p&&p&我看知乎下各位的回答,无一不是为韩国放弃韩字扼腕叹息,更有甚者摆出一副华夷观来嘲讽人的姿态。&/p&&p&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民族主义吗?&/p&&p&只准华有,而不许韩有?只准自己的民族观凌驾于他人之上,而仍抱着一副宗主国的姿态来看待汉字。那汉字就绝对不会传开。&/p&&p&蒙文,藏文,乃至于维吾尔文(察合台文),无一不是息息相关。甚至于说都有源头可寻,都有相互借鉴发扬的存在。他们离我国这么近,为什么不采用汉文啊?不用汉字啊?&/p&&p&因为中国从来没有愿意让自己的文化走出去的观念,从来都是抱着一副华夷观来看待问题。从而导致对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国家要么看不起,要么没兴趣。更没有任何想法把自己的文字,文化输出。以至于就在玉门关以外的西域在汉朝用上了中亚的文字,在唐朝的控制下汉字也没有在当地王公普及开来。&/p&&p&这一套华夷观被朝鲜王朝吸取了,才会有了所谓五百年来的小中华。而一旦所谓的华崩溃以后,这种思想就会受到打击。以至于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到来,这种陈旧腐朽的观念不堪一击。&/p&&p&华夷观固然是民族主义的一种,可这种观念太狭隘了。这就导致民族主义对它的深刻厌恶。&/p&&p&可以看到,现代朝鲜,甚至日本都要向当初厌恶的&胡人&等阿尔泰系人靠拢,认他们做祖宗,同时放弃汉字,尽可能的朝西洋靠拢。日本也有这种假名滥用的现象,无一不是说明民族主义的崛起导致对华夷体系的深刻厌恶,对宗主制度这种伤害民族感情的事情不可容忍,导致的和前宗主者划清界线的手段。&/p&&p&所以,废除汉字,除了简单以外(就和简化汉字一样)。更多的是民族主义的崛起。导致的对朝贡体制,狭义的华夷观念的厌恶。&/p&&p&同样,我国人也是由于民族主义兴起,所以对汉字的存在格外上心,但又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切,连老祖宗的字都看不懂,真可怜。
哈哈,他们难道不会把答辩看成大便?亭子看成阴茎吗?&/p&&p&甚至我国有的民族主义者还要把老一套的华夷观摆出来,摆出一副连祖宗都看不起现在的韩国人的心态。&/p&&p&这种高高在上嘲讽的心态,固然是我国民族主义兴起的一个原因。&/p&&p&那么,别人废除汉字,表示和旧中国朝贡体制割裂,兴起韩民族主义不行吗?&/p&&p&同理,越南当初是要简单,要和中华帝国的殖民割裂,现代是要反中国,兴起越南民族主义不可以吗?&/p&&p&那么就很好理解了。&/p&&p&韩国废除汉字对韩国有影响吗?&/p&&p&有一些,但不多。&b&这和能够摆脱旧中国文化殖民侵略相比,微不足道。能够摆脱古代投降派和事大主义的腐朽士大夫的奴性思维比起来,这是一种进步而非退步。&/b&&/p&&p&&b&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我说了,那就是民族主义的兴起啊。&/b&&/p&&p&&b&试观各位的回答,中国的民族主义兴起难道不也正在开始吗?&/b&&/p&&p&&b&傲慢,是东亚三国对于历史观的看待。&/b&&/p&&p&&b&以至于有了所谓汉字是殖民标志,汉字落后,残体字不如正体字,广东话是雅言,官话是胡普等鄙视链产生。&/b&&/p&&p&&b&才有了韩国檀君时代已经开辟九州,其实大韩西征中国,东殖日本的辉煌。&/b&&/p&&p&&b&才有了日本一方面抱着华夷变态论,一方面又标榜中国毒素论;一方面说韩国是被中国万年殖民,是奴隶后代;一方面又说中国崖山论调,崩坏历史。&/b&&/p&&p&&b&什么时候,韩国,中国乃至于日本,越南能真正体会到汉字他不是华夷之别,无关乎殖民与压迫,也无关乎正统在谁,而是守着同文已属不易,且行且珍惜,共同保护传承。&/b&&/p&&p&&b&什么时候汉字才会真正得到它的地位。&/b&&/p&&p&&b&它不应当被绑架给一个国家,也不应成为鄙夷懂得它的人的工具,真正脱离了华夷观念,毒素姨学,正统残体等邪论。&/b&&/p&&p&&b&而是,我是中国人,我用汉字;我是韩国人,我也用汉字;我是日本人,我还是用汉字;我是越南人,我也是用汉字的。&/b&&/p&&p&&b&我们东亚人,我们都用汉字!&/b&&/p&&p&&b&汉字才算真正走出去,并找到它的价值了吧。&/b&&/p&
没有很大影响。韩语和越南语一样发展到现在,除了在历史,古文,法律上以外,没有特别大的影响。歧义当然会有,但我国也不少。也并没影响到什么。我看到很多人在那里叹惋什么韩国人丢掉了自己的文化,历史什么的。真是可笑。你以为除了中日这种国家老百姓对…
&h2&~~~~6.2 补充~~~~&/h2&&p&没想到我自己的一些思考能引起那么多的共鸣,很感谢。&/p&&p&我不是这方面专家,对此也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但我觉得哲学就在对事物不懈的思考之中,所谓「爱智之学」,就是绝对不会放弃思考。与其说我写的东西是一个答案,不如说是一个在把握住「音译与意译之差异」这个核心原则之后给予的思考方向。方向意味跳出现象自身的无所抵达。不跳出现象自身,历史的兴起与崩塌就不会显明;不无所抵达,方向的空间性就会成为一个无法向外开拓的原点。&/p&&h2&语音中心主义:去文字化&/h2&&p&我想再尝试对「语音中心主义」这个问题进行澄清思考。&/p&&p&我们可以把「日语的语音化」或者「语音中心主义化」看成是「语言全球化」的一个极端。语言全球化,背后是很多弱势小语种的「意义的匮乏」,当它无法从自己的意义世界中创造语音以对应&b&新兴世界的事物&/b&的时候,音译是最便捷高效的方式。但是日语的语音化可以视作一种自愿的「语言被殖民化」的「心态动向」,它不是简单的功能论就能解释清楚,而需要借助于阐明其70年以来的文化心理的开展与语音审美的更迭。&/p&&p&借助于德里达的术语,日语是在从一门以「文字学」为主的语言,变成为一种主要以「语音学」为主的语言。西方语言的逻格斯中心主义与语音中心主义是一体两面的:逻格斯中心主义意味着一门以合理性论证来聚合事物于总体之下的总体性暴力,比如我们现代大学中的各种ology;而语音中心主义就是语言中声音的核心地位。但是在非西方民族中,两者完全可以发生断裂:&/p&&blockquote&我想于我来说它们不是一回事。我以为无需逻格斯中心主义的语音中心主义是可能存在的。&b&非欧洲文化中也完全可能存在给声音以特权的情况,我猜想在中国文化中也完全可能存在这种语音特权的因素。&/b&&br&&b&但中国文字在我眼中更有趣的常常是他那种非语音的东西。&/b&&br&只是,在中国文化或其他文化中,赋予并非就是逻格斯中心主义的声音某种特殊地位也是完全可能的。&br&——《书写与差异》&/blockquote&&p&日本用近七十年的历史,活生生证明了「去文字中心化」,赋予声音以特权的「语音中心主义」是如何发生的。当西方在大力批判这种语音中心主义的时候,遥远大陆的另一端却在逆西方而行,自我语音化,这就是历史的吊诡。&/p&&h2&汉语:当代西方意义世界的一个精神原则&/h2&&p&为什么中国文字让西方的&b&哲学家、文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甚至电影导演&/b&那么深深着迷——而不是简单的语言学家和汉学家这些相关工作者?&/p&&p&德里达说的那种「更有趣的常常是他那种非语音的东西」到底是什么?&/p&&p&&b&恐怕就在于汉语提供了语言文字之外、语音逻格斯之外的另一种意义发生的可行性,一种崭新的,对于西方来说是晕眩的精神结构。&/b&&/p&&p&我曾经为克里斯蒂娃(罗兰 巴特最欣赏的弟子)的《语言,这个未知的世界》写过一个书评,里面梳理了本书中所讲的汉语对西方世界的意义:&/p&&blockquote&一、克里斯蒂娃指出,语言内部可能具有一个不为符号和其所指看得见场景,语言学家把这一语言叫做「复量文字」。「复量文字概念取消了符号的音位第一性(即它赋予的首要地位),并在符号(语言系统)的思考中,纳入&b&图文的物质性&/b&以及由其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和所有的、包括西方拼音文字域界之外的文字系统所提出的哲学问题。」(克里斯蒂娃,2015,第18页)&b&言文分离、图像性与声音性并行的汉语本&/b&身能够给作一门文字学的建立提供更多的经验,可惜德里达访华之时,对谈者不是大说中国哲学建立的可能性这种问题,就是细数别人细软,失却一真正契接的绝妙之机。&br&......&br&三、在第三章中,克里斯蒂娃多次用到「像中文这种象形文字」的表述。克里斯蒂娃在精神分析何以可以与语言学直接相关,&b&梦何以是一个符号系统而具有像中文那样的句法体系&/b&等问题上有很多表述。其中有一处她直接引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梦的符号通常具有数个意义,有时有多个意义,以至于像中国文字一样,只有通过上下文才能给出确切的理解。」&b&克里斯蒂娃自己引申出汉字这一象形符号体系,具有梦的诸种逻辑关系:相似、和谐、接触与恰似&/b&。(克里斯蒂娃,2015,第285、287页)在对「文学」解析中,克里斯蒂娃特意指出菲利普·索莱尔斯的小说《数》在语音、词汇、语义和句法的使用上,展现了梦(精神分析意义上)一般的逻辑,这种写在法语文字里的汉语象形字(克里斯蒂娃在此只是隐喻意义上说他像写在法语里的汉语象形字,但是勒克莱齐奥的小说《巨人》中,则真正将汉语写在了法文中)「&b&把我们从整个’逻各斯中心主义’科学&/b&一直都想使我们接受的是我们语言的形象的那些东西&b&中解脱出来&/b&」。(克里斯蒂娃,2015,第313页)同样的,著名导演爱森斯坦在寻找电影的句法过程中曾经说,&b&电影应该是一种象形文字&/b&……&/blockquote&&p&简而言之,当西方人力图从汉语中发现一种全新的精神原则构造可能,以力图挣脱语音中心主义与逻格斯中心主义的时候,日语逆潮流而动,通过音译完成了通向语音中心主义的转化。一旦实现了这种语音中心主义,意义的世界就被并轨到了西方的意义世界中。&/p&&h2&翻译即是解构,但音译不是翻译&/h2&&p&德里达认为:&/p&&blockquote&翻译就是那在多种文化、多种民族之间,因为也是&b&在边界处&/b&所发生的东西。&/blockquote&&p&尽管大和民族是与西方的民族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但却渐渐地,变得并非与之异质。因为完成了意义世界并轨的日语文化,实际上已经是在西方理性之光照耀下完成了「同一化」,自愿地在西方中心呼唤意义,日语也就很难再作为异质文化充当西方语言的边界,就无法像二战后,日本哲学家和海德格尔大谈「言葉Koto ba」这个「语言」的问题那样充满底气地与西方平起平坐了。&/p&&blockquote&而首先是&b&对欧洲中心主义权威、国家-民族权威进行质疑的解构&/b&显然遇到的就是翻译的问题。&br&在某个既定时刻,我曾说过如果要我给「解构」下个定义的话,我可能会说「一种语言以上」。哪里有「一种语言以上」的体验,哪里就存在着解构。世界上存在着一种以上的语言,而一种语言内部也存在着一种以上的语言。这种语言的多样性正是解构所专注于与关切的东西。&/blockquote&&p&&b&这就是为什么「翻译首先是一个哲学论题」,我们只有充分发掘「翻译的形上学意义」,才能将之转变为一种解构霸权,从而解放意义生产与创造精神的武器,就是要把「一种以上」所代表的真正的复多性变成为一种历史事实&/b&。&/p&&p&音译来的日语词可能充当解构西方的资粮吗?(或者说解构是为松动一下紧煞的意义世界,以吹入一些新的风气,创造一些新的可能)&/p&&p&没有哪一种语言的解构能力能像汉语那样强大,这是作为一门并非语言学意义上的「文字学」的汉语的独特优势。&/p&&p&像是作为从现象层面上可以说是语言复多性的日语,&b&如果任由这种「语音中心主义」的泛滥&/b&,那么恐怕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欧洲中心主义的代言人;其实质上,也并没有复数形式,而是逐渐成为从&b&单数的西方语言&/b&直接演化来的伪民族主体语言。&/p&&h2&翻译(意译):消除距离还是制造新的距离?&/h2&&p&对于作为一门学科的翻译学来说,翻译是在承认作为翻译两端的语言的合法性基础上,探讨意义的转换、转递与转移。翻译意味着&b&消除距离&/b&,翻译自身的实践合法性就在于消除距离,为了达成这个距离的消除,我们对翻译提出种种需要......&/p&&p&但是等等,请看一下尉礼贤是怎么翻译《易经》中「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的:&/p&&blockquote&造物主的成就确实大哉,万物之始归功于该成就,它也进入整片天。&/blockquote&&p&是不是原本翻译给西方人看的《易经》回译给中国人,你会觉得莫名其妙?&/p&&p&但是,对于接受过良好人文教育的西方人来说,他们会看的很舒服,也会觉得《易经》「很容易理解」,尉礼贤还对此进行了解释,这个解释无疑是完全「亚里士多德化」的《易经》:&/p&&blockquote&两对属性分别列在对造物主大能的四种明显的属性所做的解释里,天上能看到该大能的形状。第一种属性是成就、成功,它作为万物的第一因,是造物主最重要的属性并且是他最广大的原则。&/blockquote&&p&从某种意义上说,尉礼贤成功消除了西方读者进入《易经》的「距离」,成功再一次树立了亚里士多德的文化霸权。但是,有多少所谓的翻译不是一种「自觉认同于文化霸权」的「格义式翻译」呢?&/p&&p&因为,谈「消除距离」还是「保持距离」不是在所谓的「翻译的准确性」「翻译永远是一种误读」或者「语言是无法翻译的」这个层面上谈的——在这些观点中,或者处于翻译两端的语言自身安然无恙,或者一者完全被另一者驯化而浑然不知......&/p&&p&两门语言是&b&无法被化约为「信息载体」或者「信息内容」的主体&/b&,主体与主体之间便无所谓「准确性关系」,就像我写这篇文章,读者能够阅读它,表面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关系,背后其实一种主体间的交流,尽管我们没有面对面,对方一笑一蹙尽收眼底,但是阅读不首先是一种伦理关系?我不是一台电脑,读者也不是一台电脑......我不是要读者变成我,或者我变成读者,而是读者被我所激发,思考更多,给我提出意见,而我因此受益,因此而深化自身的理解......&/p&&p&这是一种「生产关系」,不是一种要素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式的生产关系,而是主体间相互激发以创造意义而至于无穷的伦理关系,反对霸权,反对复制黏贴,反对整齐划一&b&。&/b&&/p&&p&&b&一本著作是「封闭的一个」,但是其中的语言与意义却是无限向外指,要求自我增值,如果翻译者的心中理想就是一个封闭的语言文本到另一个封闭的语言文本,那我们就可以把他称为是在渎职:翻译者是超越者,本应该是在封闭的文本中开拓出无尽连绵、无穷延展的意义之海,他面对的是两股没有开端没有终结的波涛汹涌的海浪,他应该去体会这种动能,以冲破「一个文本」的网络,他是意义的超越者——超越原本以进之于新境。&/b&&/p&&p&在人工智能翻译日益发达的今天,如果翻译者不能体会到这种超越者的本职,那么唯一的宿命就是灭亡——机器能够把准确性完成得更准确高效便捷。&/p&&p&&b&日语所面临的危机和翻译者面临的危机是一致的:&/b&&/p&&p&&b&如果你没有任何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那你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b&&/p&&p&&b&当然了,如果语言意义就在于交流,那假设一个最极端的情况:日本人都说日语化了的英语,其实对日本人来说是无所谓的,因为大家相互之间都听得懂,但对日语来说是致命一击,对一种处于边界的游牧之地是致命一击。&/b&&/p&&h2&~~~~原回答~~~~&/h2&&h2&缘起&/h2&&p&研究生上过一门《儒学概论》的课,当时正好有个日本妹子在我们学校留学,也来参加这个课,她当时用第一流的学术语言报告了关于日本古学(儒学传入日本后的流派之一)的情况,让在座同学都大为吃惊。&/p&&p&我心里一直对翻译的问题有一个疑惑——音译与意译的关系问题。实际上直接引入外来语就是音译原则的胜利,但是汉语的双字意译原则确实是日本知识分子教给我们的。我跟很多人交流过这个问题,大都无果而终,我就想趁这个机会,和这个汉语极好的日本妹子交流下这个问题。&/p&&p&我当时讲了很长一段话,但是毕竟口语怕对方听不懂,就尽量表述得简洁简单一些。&/p&&h2&清末翻译的三个原则&/h2&&p&我说:「清朝末年的时候,中国的翻译界可以说有三个主要趋势:1、一个就是音译,如德律风,甚至到了民国新文化运动,陈独秀讲我们要请教的两位先生,不是科先生与民先生,而是德先生,赛先生,鲁迅讲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烟士披里士等等,都是音译的遗风。但是我们能发现一个趋势,就是从晚清到民国,具体名词的翻译,音译的少了;但是随着对西学了解的深入,理论性东西的越来越多,抽象名词的翻译会是以音译为主。这就是表面上都是音译,背后其主阵地有一个从具体名词到抽象名词的转变。这个是外来语言传入的时候的「共法」:德语到英语,英语到法语,很多词儿几乎都是转写一下,音译可以算是没有什么历史特殊性的。&/p&&p&2、就是按照汉语原有的形式进行意译。比如汉语原来是很乏词的,主要是以单字为主,那么严复的《天演论》翻译就主要是以单字的形式进行翻译,或者把单字罗列起来组合成一个概念。所以为了表达意思,他就从古典里面大海捞针,寻找合适的字来表意。这个是符合旧的形式,但是旧的形式下,想要表达一个新的西方的内容,历史证明,这条道路是失败的。但是这个翻译形式还是有其特殊性的。&/p&&p&3、就是以日本人为代表的双字表意原则。日本人很不得了的一点就是他们那个时候最了不起的翻译家,很多都对中国的传统经典十分熟悉,他们在翻译理论著作的时候,也跑去古典著作寻找意译的依据,甚至在翻译西方原著之前有意识地专门学习中国经典。但是他们不拘束在「字」的形式上,而大量使用了双字的形式。双字叠加所形成的新词,其基础仍然是双字成词的形式,正如把两个单字放在一起如严复一般这仍然是以单字为基础。这个形式的松动,就起到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功效,是让西方的概念空间整个顺畅地流淌进中国的基本前提。而且这个时期的双字表意,符合古代汉语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可以从字面进行理解,比如「民主」「共和」「科学」「社会」都是最精彩的翻译。但是「主义」「劳动」就不可以。&/p&&p&历史的道路最后表现为:中国人放弃了最偷懒的音译,而按照旧的汉语形式进行翻译也走不通,那么由日本人所奠定基础的翻译原则最终取得了胜利,甚至可以说对现代汉语的诞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帮助,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说在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的时候,偷偷地,以釜底抽薪的方式为现代汉语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基因。比如说「革命」「维新」「共和」,这些词儿让大多数人对《尚书》《诗经》有一个最朴素的词语上的接触。可以说,我们的现代化,一百年的精神资源是来自于西方,但是却经过了日本知识分子所革新过了的新汉语形式的中介,一旦确立这个最基本的基本,那么很多中国的翻译家就可以依次而开展工作,尽管后出转精(&b&老有人说如果不使用那几百个日译汉语词儿,汉语要完蛋,但是我反问一下,跟几百个日译汉语词比起来,中国翻译家按照日本人所奠基的这个原则进行翻译的术语难道不才是现代汉语的基石?&/b&),但是筚路蓝缕之功不在我们。&/p&&h2&音译与意译的形上学要求:直接性与中介性。&/h2&&p&但是,诡异的是,我们的老师放弃了他所创立的原则,而学生反倒是始终不渝。&/p&&p&我想你也可以同意,这个根本的改变发生在二战后。音译词儿的大量涌现,不仅仅是一种量的现象,更是一种精神原则的更换:原来所坚持的精神原则土崩瓦解,新的精神原则后来居上。它对生活世界、政治世界、精神世界的影响将是决定性的。我可以这么说,&b&音译的第一形上学要求就是反对意译的中介化,而汉语所坚持的意译,其第一形上学要求就是反对外来意义的直接性带入&/b&。&/p&&p&音译代表了一种精神在新的意义面前的匍匐之姿态,旧的精神结构不通过语言的「分裂-再链接」的这个化学反应来消化外来意义,只能通过语音的模仿直接呈递意义。这是一个外在的数量的推拓。&b&音译就像是邮递,邮差到底邮递了什么,他自己是浑然不觉的,他的责任是把事物原封不动的交给他所应该传递的那个人。精神对意义的转移与现身惘然不知,这就是音译的缺陷。&/b&&/p&&p&意译则拒接这种精神的匍匐姿态,而要求一切外来的意义通过语言的「分裂-再链接」的中介化,实际上是要邮差不仅要送信,邮差自己就要先把这封信给理解了。&/p&&h2&二战以后,发生了什么?&/h2&&p&我的困惑就是:为什么日本人放弃了&b&通过中国古典著作和古汉语的中介化过程&/b&来进行&b&双字词意译&/b&的精神原则,而接纳了一种快餐式的、流水线式的音译原则?为什么发生在二战以后?如何评估这个事对东亚文明作为一个整体的影响,对于日本精神结构的影响?」&/p&&p&日本妹子从这里开始回答了,她的主要意思,我总结了下就是:&/p&&p&1、政治原因:二战后美国与日本的特殊政治关系。&/p&&p&2、实用原因:音译更便捷高效。&/p&&p&3、至于文化影响,她既然身在其中,所以难以评估。&/p&&p&这个答案实际上并不能让我满意。&/p&&p&因为对解释一件事情的原因相比,评估一个事情所造成的后果更为艰难,却极为重要。不论怎么解释原因,原因所要造成的一个现象都是既成事实,原因不能丝毫增加我们对现象自身的理解。而现象的结果,即可能完全不为我们所意识及的那些历史事件,作为效果历史才真正在实际历史中承担着现象的历史性。举例来说,「淝水之战」作为一个事件,随着不可逆的时间而一去永不回地消失了,让「淝水之战」真正成为历史的,是它所造成的那些实际性的诸后果与事件簇,对当时中国地缘政治格局的改变,对南北朝格局的稳定与深化,这些效果历史承当着表面上风平浪静的记忆、书写与口述。&b&作为一个时间点,事件消失了,然而让我们知道事件曾经存在过的是它所激起的层层推拓开的涟漪,作为一个事件事实性的,不是我为什么去投这个石子,而是石子投出去以后,投的多远,激起了多少水花。&/b&&/p&&h2&汉字文化圈的真正危机&/h2&&p&我下课后又自己反思这件事。&/p&&p&我想,&b&从一个宏观的大视野来看,这件事对东亚文明的内在连接与内在交流的可能性所造成的破坏,对儒家文化圈、汉字文化圈的内部团结和相互的精神依赖的损害&/b&,要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p&&p&每个人都活在主要是以当下的时代意义所构建起来的语言世界中,想象一下,我们中国人现在仍然通过回到每个字的意义上的方式,来翻译最新的名词,这意味着什么?&/p&&p&这意味着,&b&每一次翻译,我们都更加回到我们的汉语文化土层,积累它,让它不断加厚。翻译外来词汇,这的确是在增加原来汉语所无的意义,但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们需要汉语自身意义的中介。也即是说,每一次翻译外来词,我们都在温习汉语,汉语的精神世界与古典的文化家园。我们世界是纵贯横贯交叉的,既有时代意义的最新语言表达,也有从历史深处迎面走来的由古汉语所建构的语言-意义表达,我们每一次的翻译,都在确证这一点。&/b&&/p&&p&就像十来年前,哲学界有关于being的讨论,不论是翻译成「是」还是「存在」还是「有」,我们都通过翻译重新加深我们对汉语意义结构的领会,温习一种古邃的语言世界之意义家园。但如果只是图省事,例如,把being音译成「比宁」,看起来是赚得了,省事了,实际上却是失去了。&/p&&p&我们都知道东亚是由汉语为纽带绑成的一个文化单位,经贸往来当来随时都有,但是经贸往来不会成为文化精神网络的本质粘合剂,但是汉字可以。&/p&&h2&&b&独立性与共在性&/b&&/h2&&p&&b&如果韩国,日本每一次翻译外来语的时候都采纳汉语的意义原则,通过汉语的意义中介,那实际上就是他们每一次的翻译都在让这个汉字文化圈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牢靠,有力,而通过这种「非主体的相互承认」&/b&(即这个意义的承认过程中,主体-翻译者的意义并没有参与其中,他并没有想到自己如此的翻译实际上是起到了对汉语意译世界的承认之效果,他的当事人意识中不存在对这一点的肯定)&b&,客观上中日韩三国就更加共享一个意义网络,我们的关联就更加紧密。&/b&&/p&&p&反之,如果他们采纳的是音译的原则,那就是通过放弃一个共享的语言-意义世界,而陷入一种自我封闭。自我封闭意味着自我通过把自己与他者分别开来而实现自己的独立,它不是个坏词儿,只有自我封闭才能造就个体性,它是造成脱离了汉字文化圈所共有的意义世界的个体的独立。&/p&&p&所以这件事不仅是日本的一件事,它有它长远的世界史意义,它意味着东亚汉字的意义世界的真正瓦解。&/p&&p&&b&汉字文化圈,表面上意指着都使用汉字的国家所组合成的文化单位,但深层次意味着东亚共享一个源初的意义给予世界,语言的使用背后,其实是思维方式的某种程度的共享,这就是为什么阳明心学能够成为明治维新的精神武器。但是你把它放到现在的日本试一试?&/b&&/p&&p&哲学家、汉学家朱利安曾经批判过著名的翻译家——尉礼贤,认为他直接用西方的术语,范畴,概念来翻译中国的儒家经典,实际上就把中国思维变换成了西方思维,表面上看西方读者在读儒家经典的翻译本,实际上使用的语言却是出自西方的意义世界。&/p&&p&他因此反思:&/p&&blockquote&那些固有的范畴岂不是也跟先见一样要被细察,我们才能不再只是质问人们思想的内容(思想的内容毕竟是思考的最终结果),而是要探索人们&b&用&/b&什么思考;不再只问思想的客体,还要质问&b&思考的工&/b&具。&/blockquote&&p&意义承载在这些工具之中的,如果语言不经过不断的温习,温习它古老而幽深的内涵,那么他就将面临最终的死亡,对于日本人来说,如果只是在课堂上死记硬背住一些汉语词汇,如果这些词汇没有构成他&b&生活意义和思想构造&/b&的不穷竭的源泉,那么汉语词汇就仅仅是作为一种纯粹的便利工具,而不具备任何超越工具的建构一种精神理想之共同体的作用。&/p&&p&&b&一个超越民族与国家的汉语意义世界,本来承载着一种天下大同的文化理想,在我们这个越来越趋于对抗与碎片化的国族时代,本应该是各个国家的知识分子所借以对此进行批判与剖析的利器,然而随着这把利器的丧失,共享的平台的坍塌,意义的各自为政,我们无法亲如一家那样进行直接的「诉说」,而越来越像面对异邦人那样对汉语与日语进行「翻译」。这种亲缘性的丧失,让东亚这个词只具有现成的地理政治意义与历史上的文化意义,那个在场的、现在式的、以汉语进行链接的文明与文化意义上的东亚之家已经不存在了。&/b&&/p&&p&这就是为什么尽管法语德语英语,看起来彼此穿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仍然是独立的三门语言,他们的意义世界是各自独立的——最多也就是一个音译的「转写」,外来语的传入不可能构造一个超越于三门语言之上的共享平台。而汉语就可以。&/p&&p&&b&实际上,通过这个问题我想说明: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都可以放弃以汉字为中介的意译原则而要求音译,导入外来语。但是中国不行。&/b&&/p&&p&&b&他们没有汉语,最多是让存在一千多年的汉字文化圈与共享的汉字意义世界土崩瓦解,从而完成源初意义世界的独立,但是如果我们也使用这个原则的话,某种意义上讲,就将毁灭汉语,作为一个意义仓库和反思可能的汉语。&/b&&/p&&h2&&b&引申:意译就是语言自身所进行的「无-主体」反思&/b&&/h2&&p&&b&不只是人的理性具有反思性,语言自身就具有反思性。&/b&&/p&&p&&b&有过翻译经验的人都知道,当你为一个译名辗转反侧而反复推敲的时候,你实际在做什么?你是作为一个「无主体」让语言的意义进行自身反思!你是在不断重温语言的源初意义,甚至在这个过程,通过语言自身的反思,纠正理性反思由于不正当的语言使用所造成的误差与偏差。&/b&&/p&&blockquote&为什么being要翻译成有?有,是,存在有什么差别?&/blockquote&&p&甚至是我们把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p&&blockquote&为什么「道可道非常道」第二个道是「言说」的意思?为什么既是「道路」也是「言说」?&/blockquote&&p&有,是,在,道路,言说的意义都是先行于一个反思主体的,这是历史地决定了的,也是由语言所决定在先的。&/p&&p&反思主体的作用在于让语言所传达的意义先行地充分展开。&/p&
~~~~6.2 补充~~~~没想到我自己的一些思考能引起那么多的共鸣,很感谢。我不是这方面专家,对此也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但我觉得哲学就在对事物不懈的思考之中,所谓「爱智之学」,就是绝对不会放弃思考。与其说我写的东西是一个答案,不如说是一个在…
&p&教科书级别,滴水不漏又恰到好处。&/p&&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zhihu.com/video/432896&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true& data-name=&& data-poster=&https://pic3.zhimg.com/80/v2-8bb6edc19c3c69c9e1d74a81d027b37a_b.jpg& data-lens-id=&432896&&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s://pic3.zhimg.com/80/v2-8bb6edc19c3c69c9e1d74a81d027b37a_b.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s://www.zhihu.com/video/432896&/span&
&/a&&p&&/p&
教科书级别,滴水不漏又恰到好处。
&p&大家似乎忽略了一点:&/p&&p&题主觉得日本军舰名字意境优美,或者很多人觉得国外的名字逼格高,是不是都忘了,你看到的是汉语的翻译?&/p&&p&你们真的没考虑过,在外语翻译成汉语的时候,汉语对外来名词的逼格提升吗?&/p&&p&&br&&/p&&p&我以Frostmourne举例,这个名字翻译成汉语,霜之哀伤。&/p&&p&构成它的是两个词根,Frost,mourn,前者是冻结、结霜,后者是服丧、哀悼。这两个都是动词,如果按照原文的意思,翻译成“霜冻哀悼”更合适,引申义则是“一把能冻结哀悼的剑”,是不是特蠢?&/p&&p&但翻译成霜之哀伤,是不是一下子就不一样了?之字结构,可是典型的汉语结构啊!&/p&&p&&br&&/p&&p&在世界语言之林,要比意境,汉语认第二,还真没谁敢认第一。&/p&&p&像题主这种感慨日本军舰名字有意境的,语文及格了没?&/p&&p&有人能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有人只能说我操好多鸟,这就是差距。一些愚蠢的问题,往往是后一类人问出来的。&/p&&hr&&p&呵呵,我一大早起床,刷知乎回答了一个问题,竟然收到了精日的私信,神他妈……&/p&&p&本着平等交流的原则(其实我很不想对你平等),你的名字我就不挂了,但请你把脸伸过来,我打你的时候你别嫌疼。&/p&&p&&b&第一,这个私信说,汉语本质上和别的语言一样,没什么特殊的。&/b&&/p&&p&从交流层面来说,汉语的确如此,都是一种沟通的符号,但从文化层面、文学层面,汉语不敢说排第一,至少也在第一梯队。&/p&&p&我还拿Frostmourne来说,两个词根Frost,mourn,它们组合新词的方式是A+B。汉语中当然也有A+B的组合形式,这是最常见、最直接的形式,比如电+灯=电灯。&/p&&p&但除此之外,汉语里还有之字结构、所字结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这些你可以不懂,但好歹上过学的人,你总听说过吧?&/p&&p&当Frostmourne翻译成霜之哀伤的时候,就已经打破了原词的组合形式,从A+B变成之字结构,你真以为“霜之哀伤”的逼格那么高是源自英语原文吗?&/p&&p&&b&第二,私信说,之字结构不是汉语的,而是日语的,因为日语里有の。&/b&&/p&&p&上面一个观点只能说明你读书少,这个观点就直接反应出你的智商了。&/p&&p&我都不想从《诗经》里去找例子,找了你也读不懂《诗经》,我就随便说几个初中语文课本里教过的,好吧?&/p&&p&《扁鹊见蔡桓公》,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p&&p&《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p&&p&《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p&&p&还需要我继续举例吗?实在不行你去翻翻《离骚》吧,帝高阳之苗裔兮,基本每一句里都有之。&/p&&p&我再给你讲深一点,之字结构里,有的之是“的”,有的之是“结构助词无实义”,有的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呵呵,听不懂了吧?&/p&&p&听不懂也没关系,但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也知道日语受到很多汉语的影响吧?&/p&&p&&b&第三,私信说,所谓汉语的意境,更像是文化保护主义者的意淫。&/b&&/p&&p&wtf?敢说这话,梁静茹给你的勇气吗?&/p&&p&好好好,我带你上一节赏析课。&/p&&p&赏析诗词太花费时间了,我们就来赏析一个节气:惊蛰。&/p&&p&古人的解释是: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换句话说,这个节气期间,开始打雷了,虫子也开始活动了。&/p&&p&行了,咱们想象一副画面,冬天虫子藏在地下,现在春天了,天空打雷了,雷声惊动了冬眠的虫子,于是虫子都跑出来了。&/p&&p&这幅画面里,有静(在地下冬眠的虫子),有动(春雷),也有变化过程(从静到动,冬眠的虫子跑来了)&/p&&p&是不是一副充满生机的画面?这还远远没完呢!&/p&&p&虫子在地下是什么样,你没亲眼见过吧?这叫&b&想象&/b&。&/p&&p&春雷阵阵,别说是人,连虫子都被惊动了,这叫&b&夸张&/b&。&/p&&p&虫子会不会担惊受怕,还不清楚,但人一定会担惊受怕,人把虫子想成会担惊受怕,这叫&b&拟人&/b&。&/p&&p&&b&一个节气的名称,不仅点出了这个节气的特点,还勾勒了一副有静、有动、有变化过程、有生机的画面,还使用了想象、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算是很有意境了吧?&/b&&/p&&p&&b&而这一切,只用了两个汉字:惊、蛰。&/b&&/p&&p&但现在有人跟我说,汉语的意境是我们自己的意淫,神他妈……&/p&&p&更神他妈的是,我竟然放下工作,扯了这么多闲篇。&/p&&p&有的人,只能看懂日漫二次元,这没问题,你喜欢什么是你的自由,但如果你认为日漫二次元比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高超,还非要强迫别人也认可这个观点,那就做好出丑的准备。&/p&&p&想和我辩论汉语的意境,我欢迎,但请先把初中的语文学好。&/p&&p&只能看懂日漫二次元的人跑来跟我辩论汉语的意境,你还不够资格。&/p&&hr&&p&唉,一声叹息,我在知乎上答了一个问题,本来已经不想管了,平时大家都挺忙的,所以评论我几乎都没回复。但有些人啊,非要逼我出来。&/p&&p&有人问我是不是语文老师,在此回答,我不是,我在大学念的是中文专业,毕业后一直做和文字相关的工作,目前是一名十八线的苦逼编剧。&/p&&p&也有人让我把精日挂出来,我无意于引战,更不愿看到一场网络舆论暴力,这位精日在我怼了他以后,很消停,我也不愿和他一般见识。&/p&&p&但是今天吧,有人把我挂出来了,这位朋友的名字我也不艾特了,不过以下内容我相信你能看到。&/p&&p&这位朋友,以及评论中的很多留言,都在问我,日本军舰的名字本来就是汉字啊,不存在翻译的过程啊,我那么多回答是驴头不对马嘴,还有掉书袋的嫌疑,那我下面就说点中学语文课本里没有的知识,行不?&/p&&p&要讲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日语本身说起。日语中为何会有汉字?古时候,日本文字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有些语义已经有了“语音”,即口语中已经在使用了,但却没有对应的“符号”,也就是不能写成书面。而日本隔壁的中国,文字系统早就形成了,于是日本直接借用了汉语里对应的文字。&/p&&p&&b&但这种借用很尴尬,最直观的是在读音上,&/b&日语中分明是这个读音,借用汉字却有另一种读音,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脑子里总得恍惚一下,极为不便。&/p&&p&&b&但更尴尬的是,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别。&/b&在语言类型上,汉语和日语就是两个体系。日语是黏着语,通过使用前缀、后缀来表示特定的形态,而汉语是独立语,汉语中不存在前缀、后缀,因此汉语的意思是“模糊”的,想理解汉语特定的形态,需要联系上下文,或者知道语言表达的场景,或者干脆就像中国人,生活在这种语言氛围中,把理解汉语变成了一种“天赋”。&/p&&p&借用没有形态变化的汉字,用于有词性黏着的日语,这个过程中的麻烦是显而易见的。于是,日语最终直接摈弃了汉字的原有读音和语义,重新赋予新的语义,为了表示和原有汉字的区别,在字型上也做了明显的更改,比如桜。&/p&&p&所以,严格说来,日文中是没有汉字的,日文里面像汉字的那些符号,也和汉字的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而是日文独具特色的假名。你看到的日本军舰名字写成汉字,并不是这个汉字在日语里也在使用,&b&而是日本人在起名的时候,写成了汉字的形式,某种程度上,这相当于替你完成了翻译的过程。&/b&&/p&&p&而你看见人家的名字写成汉字的形式,怎么就以为不是翻译了呢?&/p&&p&现在新的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本要把名字写成汉字的形式,而不是日文的形式呢?这可以说出很多理由,但其中必然有一条,因为逼格高呗,在古时候的日本,“日文中的汉字”是只有贵族才能使用的。而且,写成汉语,的确有利于提升意境,不是吗?&/p&&p&这么显而易见的问题,怎么就想不明白呢?这问题我本来都懒得回答。&/p&&p&而且说句真心话,那些日本军舰的名字,像什么初雪、出云,我真不觉得多有意境,在汉语里也就是入门级别。你觉得有意境,那是你对自己的母语了解还远远不够。&/p&&p&有一个成语:少见多怪。&/p&&hr&&p&也有不少朋友留言,觉得我大谈汉语的意境,是因为我对其他语言的了解不够,如果我多了解几门语言,就不会这么妄自尊大了。&/p&&p&这话我承认一半,和黏着语(如日语)、屈折语(如英法俄)相比,汉语的精确性的确很差,但要比文字自身的艺术性、文学性(特别是诗歌),汉语就是比你们牛逼!你们千万别不服气!&/p&&p&我对我的母语是膜拜的,随着我的体会加深,这种崇拜也越来越深刻。&b&如果你认为多了解几门语言,就觉得汉语也不过如此的话,那或许只是因为,你对汉语的了解还不够深刻,你远远没有见到汉语的极致。&/b&&/p&&p&我和维塔斯同台唱歌,维塔斯唱了一遍太阳天空照花儿对我笑,我也唱了一遍。观众们说,维塔斯也没什么了不起嘛,他的歌别人也能唱。&/p&&p&随后,维塔斯唱了一遍死了都要爱,我豁出老命唱破了嗓子,但好歹也冲上去了。观众们说,你看你看我就说维塔斯没什么了不起嘛!&/p&&p&再随后,维塔斯轻轻松松来了一段海豚音,我……直接狗带了。&/p&&p&维塔斯:这就不行了?我还有老多歌没唱呢!&/p&&p&下面,给大家出几道题,请自觉准备好纸笔。&/p&&p&1、朗读下面三段文章&/p&&blockquote&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blockquote&&p&&br&&/p&&blockquote&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blockquote&&p&&br&&/p&&blockquote&于瑜欲渔,遇余于寓。语余:“余欲渔于渝淤,与余渔渝欤?”余语于瑜:“余欲鬻玉,俞禹欲玉,余欲遇俞于俞寓。”余与于瑜遇俞禹于俞寓,逾俞隅,欲鬻玉于俞,遇雨,雨逾俞宇。余语于瑜:“余欲渔于渝淤,遇雨俞寓,雨逾俞宇,欲渔欤?鬻玉欤?”于瑜与余御雨于俞寓,俞鬻玉于余禹,雨愈,余与于瑜踽踽逾俞宇,渔于渝淤。&/blockquote&&p&我想到郭德纲一段相声,于谦的弟弟于予玉。&/p&&p&2、朗读下面这首诗。&/p&&blockquote&静思伊久阻归期忆别离时闻漏转静思伊&/blockquote&&p&懵逼了没?这真的一首诗?这要怎么断句呀?&/p&&p&这首诗的正确读法是: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p&&p&你受惊了没?如果你受惊了,下面的题就别看了。&/p&&p&3、朗读下面两首七律。&/p&&blockquote&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望回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blockquote&&p&数了数,总共才56个字,这他么怎么可能是两首七律?&/p&&p&正确的读法,第一种: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望回。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p&&p&第二种: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p&&p&发现了什么没?&/p&&p&你以为这就是汉字的极致吗?差得远呢,&b&有兴趣的了解一下《璇玑图》?&/b&&/p&&p&有一部分人吧,连第二题的那首回文诗的项背都望不到,却敢说汉语的魅力是我们自己意淫出来的,觉得语言不就是个沟通功能吗,要那么多花花肠子干嘛?&/p&&p&你可拉倒吧!&/p&&p&以上这些,你就再给我找出一个能达到这种形式的语言,可行?&/p&&p&这还只是汉语的形式美,至于汉语的意境美,要看个人的领悟,多说无益。&/p&&hr&&p&还有好多人在说霜之哀伤和火之高兴,这简直了……&/p&&p&大家说火之高兴,当然是笑谈,但霜之哀伤的逼格为什么就那么高呢?&/p&&p&大家坐好,我用中学语文里没有的知识再装一次逼,从文本分析入手。&/p&&p&&b&第一,霜,哀伤,它们的感情色彩是相通的&/b&,霜是“冷”的,哀伤也是“冷”的,当人读出这个名字是,可以很轻易地感情代入,不会出现情绪断层。火和高兴的感情色彩则不相通,甚至都不是同一种情绪。&/p&&p&&b&第二,“冷”的情绪比“热”的情绪更容易打动人&/b&,所以悲剧总是比喜剧更让人回味,而一等的喜剧往往有一个悲剧的内核。&/p&&p&&b&第三,霜之哀伤,四个字的落脚点在霜、伤两个字上,这两个字押韵&/b&,读起来朗朗上口,关键押的还是平声韵。&/p&&p&现代汉语的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通俗的讲法是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专业的是说法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表达出来的情绪也是不一样的。&/p&&p&第一声的押韵,有利于表达绵延、悠长的情绪。举个例子,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家乡。乡就是平声韵,当你吟诵完乡的时候,是否有一种天高地远、古往今来的空阔感?&/p&&p&这个情绪,和霜之哀伤的内核又是相符的,这已经是第三个加成了。&/p&&p&第二声的押韵,其特点则是激昂、欢脱、澎湃,更有利于表达动态的情绪。比如上面倒过来读,长城两边是家乡,万里长城万里长。这么一读,充斥在脑海中的,是不是就变成了远方的幻象,长城的那一边是什么景象?哎哟,我好想去看看呀!&/p&&p&第三声的押韵,其特点是抑郁、顿挫、激愤,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p&&p&第四声的押韵,其特点是情绪饱满、节奏铿锵。读读这首诗: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空中乱雪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想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白发银丝翁,岂惧黄天漏?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p&&p&&b&第四,霜,伤,不仅押韵且音调相同,还特么是连绵词!&/b&&/p&&p&连绵词是两个字声母相同的词,霜shuang,伤shang,声母都是sh。&/p&&p&这两个字放一块,连绵词,押韵,同省掉,感情色彩相同,这些竟然同时满足,霜之哀伤当然逼格满满!这个翻译,真是可遇不可求的神来之笔!&/p&&p&那么有没有跟霜之哀伤同样满足这些条件的词呢?&/p&&p&还真有!去翻翻《诗经》喽。&/p&&p&关关雎鸠(ju jiu,连绵词,押韵,同声调),在河之洲(zhou,押韵,同声调)。窈窕(yao tiao,押韵,同声调)淑女,君子好逑。&/p&&p&蒹葭(jian jia,连绵词,同声调)苍苍,白露为霜(第一声调押韵)。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第一声调押韵)。&/p&&p&真的,去翻翻《诗经》,你真以为《诗经》的地位那么高,仅仅是被后世人捧上去的?&/p&&p&所以嘛,前天我怼精日的时候,一上来我就说,&b&我都不好意思从《诗经》里挑例子。&/b&&/p&
大家似乎忽略了一点:题主觉得日本军舰名字意境优美,或者很多人觉得国外的名字逼格高,是不是都忘了,你看到的是汉语的翻译?你们真的没考虑过,在外语翻译成汉语的时候,汉语对外来名词的逼格提升吗? 我以Frostmourne举例,这个名字翻译成汉语,霜之哀伤…
&p&根据熊月之《晚清几个政治词汇的翻译与使用》(《史林》1999 年 01 期,第 57-62 页),“在近代开头几十年里,对 President 所用的译名称呼有好几个”,包括:&/p&&ol&&li&头人(1817)&/li&&li&总理(1819)&/li&&li&国主(1838)&/li&&li&酋、酋长、大酋&/li&&li&邦长(1860)&/li&&li&统领、总统领、大统领、总统&/li&&li&皇帝、国君、国皇&/li&&li&民主&/li&&li&伯勒格斯、伯理喜顿、伯理玺天德&/li&&/ol&&p&清·魏源在《海国图志》(1842 年首版 50 卷,1852 年增至 100 卷)一书中,就混合了“首领”、“统领”、“勃列西领”(这是林则徐在《四洲志》中的称呼)、“大酋”等好几种叫法:&/p&&blockquote&二十七部酋分东、西二路,而公举一&b&大酋&/b&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a45cc5b0a348adfa320ccd931f5251cd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8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a45cc5b0a348adfa320ccd931f5251cd_r.jpg&&&figcaption&魏源及《海国图志》&/figcaption&&/figure&&p&不过对“首领”这个叫法,西人也并非没有意见。熊月之也指出:&/p&&blockquote&对于将 President 译为 “首领”,有些西方人表示不能容忍。1879 年,一位寓居上海的西方人写信给当时中国最有名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说是在中文里,“首领” 最好的含义是指炮艇上的船长,通常的含义是指强盗头子,而西方传教士特别是美国传教士竟然首创用 “首领” 来翻译 President,真是荒唐透顶。&/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cb97be016ce473aa3b09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45& data-rawheight=&2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5&&&figcaption&To the Editor of 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figcaption&&/figure&&p&关于“统领、总统领、大统领”等称呼,熊月之说的很详细,兹引用如下:&/p&&blockquote&从鸦片战争以前到 1870 年代,这类称呼很多。1838 年裨治文出版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称美国元首为 “统领”。1844 年梁廷楠在《合省国说》中沿用“统领” 之名:“通国设一&b&统领&/b&,又设一副&b&统领&/b&为之佐”。1844 年徐继畲在《瀛寰考略》中写道:美国在二十六部正统领之中,“又推一&b&总统领&/b&,居于京城,专主会盟、战伐之事,各部皆听命。其推择之法,与推择各部统领同,亦以四年为任满,再任则八年”。&br&1860 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手稿中称,“米利坚以&b&总统领&/b&治国,传贤不传子”。&br&1875 年出版的王韬《瓮牖余谈》,称美国总统为 “大统领”:“花旗立法之善,海外诸邦皆所不逮。所谓一国中&b&大统领&/b&者,岁俸以银二万五千圆”。&/blockquote&&p&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大统领”这个叫法也是中国的翻译。&/p&&p&在上面这些译名中,用的最多的是“&b&伯理玺天德&/b&”,意为 “掌理玉玺、享有天德的人”。晚晴思想家王韬在《弢园文录外编·重民下》(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第 22-23 页)中写的很详细:&/p&&blockquote&如法、如瑞、如美等,则为民主之国,其称尊号曰“伯理玺天德”,即中国之所谓“统领”也。&/blockquote&&p&在十九世纪出使人员那里,常常是“总统领”与“伯理玺天德”两词一同使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用“伯理玺天德”,一般时候用“总统领”。(熊月之)&/p&&p&如 1844 年中美《望厦条约》中即有“大合众国 &b&大伯理玺天德&/b&特派 钦差全权大臣驻中华顾圣”之语。&/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b8cf21fcadafee613e1adc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54& data-rawheight=&4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b8cf21fcadafee613e1adc_r.jpg&&&figcaption&1844 年中美《望厦条约》&/figcaption&&/figure&&p&1858 年,中美《天津条约》中亦有“大合众国 &b&大伯理玺天德&/b&特派 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全权大臣列卫廉”之语。&/p&&p&1868 年,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又称《蒲安臣条约》)第一款中,也说“大合众国 &b&大伯理玺天德&/b&批准原册于北京都城”。&/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ae537ea7acc71ebd498e4c0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70& data-rawheight=&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ae537ea7acc71ebd498e4c0_r.jpg&&&figcaption&1868 年中美《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抄本)&/figcaption&&/figure&&p&[图源:&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content.cdlib.org/ark%3A/13030/hb4m3nb03h/%3Forder%3D10%26brand%3Dcalispher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ext of the treaty between China & the United States&/a&]&/p&&p&1868 年,随使欧美的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一书里,把美国总统说成 “伯理喜顿”,称 “旋由华大臣挨次指引,谒见&b&伯理喜顿&/b&。逐一执手问好,并言深愿帮助中国,愿中国与美国日益和睦等语”。&/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cb26a8f526e11d339974bffe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92& data-rawheight=&4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cb26a8f526e11d339974bffe_r.jpg&&&figcaption&1868 年志刚《初使泰西记》&/figcaption&&/figure&&p&1870 年代出使欧洲的郭嵩焘、到美国参加博览会的李圭均用 “伯理玺天德” 称呼民主国家的总统。&/p&&p&1885 年,中法签订的《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又称《中法新约》)中,也是以“伯理玺天德”称呼法国总统。&/p&&blockquote&大清国大皇帝、大法民主国&b&大伯理玺天德&/b&,前因两国同时有事于越南,渐致龃龉,今彼此愿为了结,并欲修明两国交好通商之旧谊,订立新约,期于两国均有利益……&/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bfdeaed32e6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90& data-rawheight=&3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bfdeaed32e6_r.jpg&&&figcaption&1886 年《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局部)&/figcaption&&/figure&&p&1890 年( 光绪十六年),出使欧洲的薛福成在向法国总统递交国书中,便称“大清国大皇帝 问大法民主国&b&大伯理玺天德&/b&好”。他在当年的 《出使四国日记》(十二月二十九日)中也写道:&/p&&blockquote&美洲各国及欧洲之瑞士与法国皆民主之国也,其政权全在议院,而&b&伯理玺天德&/b&无权焉。&/blockquote&&p&美国总统格兰特去世后,1897 年(光绪二十三年),李鸿章为纪念格兰特,嘱托清廷驻美公使杨儒代表他在格兰特墓园种植银杏两棵。树下有一块一米见方、用青铜铸造的铜牌,铜牌上有中、英两种文字,其中文用隶书直行书写道:&/p&&blockquote&大清光绪二十有三年,岁在丁酉,孟夏初吉,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合肥李鸿章,敬为大美国前&b&伯理玺天德&/b&葛兰脱墓道种树,用志景慕。出使大臣二品衔,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铁岭杨儒谨题。 &/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2ca7aa37db9d583a319fc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4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2ca7aa37db9d583a319fc_r.jpg&&&figcaption&李鸿章树纪念铜牌&/figcaption&&/figure&&p&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六月二十一(7 月 17 日),业已失去人身自由的光绪皇帝分别向美、德、法三国致国书,祈求斡旋。其中,致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的国书内容如下(《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 329 页):&/p&&blockquote&大清国 大皇帝问大美国&b&大伯理玺天德&/b&好。中国与贵国交好已久,深知贵国专意通商,彼此毫无顾忌。中国近因民教相仇,各国疑朝廷袒民嫉教,遂有攻占大沽炮台之事。于是兵连祸结,时局益形纷扰。昨接使臣伍廷芳电奏,知贵国慨念邦交,近事深蒙垂念。曷胜感佩!今中国为时势所迫,几致干犯众怒。排难解纷,惟贵国是赖。为此开诚布臆,肫切致书,惟望&b&大伯理玺天德&/b&设法维图,执牛耳以挽危局,并希惠示德音,不胜激切翘企之至。&/blockquote&&p&闰八月二十一日(1900 年 10 月 14 日),光绪帝又分别给英、法、美、意发了国电。其中,致法国总统的电报内容如下(&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ctext.org/library.pl%3Fif%3Dgb%26file%3D42757%26page%3D40%26remap%3Dgb&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盛宣怀《愚斋存槀》卷四十三·电报二十&/a&;图见下):&/p&&blockquote&大清国 大皇帝问大法国&b&大伯理玺天德&/b&好。此次中国变起仓猝,开罪友邦。迺蒙&b&大伯理玺天德&/b&顾念,近来边务往来,邦交日密,不至加以深责。感佩之忱,曷有既极。用特派太仆寺少卿出使大臣裕庚呈递国电,先伸谢悃。还祈&b&大伯理玺天德&/b&保全大局,永敦和好,转商各国,尽捐嫌隙,速定和议。则感荷高谊,益无涯涘。不胜盼切祷切之至。&/blockquote&&p&致美国总统的电报内容如下(图见下):&/p&&blockquote&大清国 大皇帝问大亚美理驾合众国&b&大伯理玺天德&/b&好。此次中国变起仓猝,开罪友邦,迺蒙&b&大伯理玺天德&/b&顾念邦交,允为排解,并先撤兵。感佩之忱,曷有既极。用特派四品卿衔出使大臣伍廷芳呈递国电,先伸谢悃。还祈&b&大伯理玺天德&/b&保全大局,永敦和好,转商各国,尽捐嫌隙,速定和议。则感荷高谊,益无涯涘。不胜盼切祷切之至。&/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0aae0a9cc27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small& data-rawwidth=&798& data-rawheight=&11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0aae0a9cc27c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c18a42b05fb393c4e64b6babe834739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small& data-rawwidth=&802& data-rawheight=&10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c18a42b05fb393c4e64b6babe834739a_r.jpg&&&/figure&&p&[图源:&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ctext.org/library.pl%3Fif%3Dgb%26file%3D42757%26page%3D40%26remap%3Dgb&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ctext.org/library.pl?&/span&&span class=&invisible&&if=gb&file=42757&page=40&remap=gb&/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1905 年光绪帝在遣使出洋考察时致法国的国书《大清国致大法国国书》中,亦是以“大伯理玺天德”称呼法国总统。&/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6d579ccf5e3ec9a90a40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90& data-rawheight=&4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6d579ccf5e3ec9a90a40_r.jpg&&&figcaption&1905 年大清国遣使出洋考察致法国国书 《大清国致大法国国书》(局部)&/figcaption&&/figure&&p&1882 年朝鲜和美国以中英文签订的《朝美修好通商条约》中,也有“大美国&b&伯理玺天德&/b&特派全权大臣水师总兵薛斐尔”之语。&/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b3a556bf7acaf2cad48fa8dd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b3a556bf7acaf2cad48fa8dd_r.jpg&&&figcaption&1882 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局部)&/figcaption&&/figure&&p&1897 年朝鲜王朝第 26 代国王李熙在称帝后写给法国的信中,也将其总统称为“伯理玺天德”。&/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90af5ea912e3ec99a150de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85& data-rawheight=&6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90af5ea912e3ec99a150de_r.jpg&&&figcaption&1897 年朝鲜王朝李熙致法国总统信&/figcaption&&/figure&&p&由此可见,朝鲜早期也是以“伯理玺天德”来音译的美、法两国的总统的。&/p&&p&那么“总统”这个词又是从哪来的呢?&/p&&p&“总统”一词,出自《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第七:&/p&&blockquote&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blockquote&&p&不难看出,这里的“总统”是个动词,表示“总揽,总管”之意。《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也有类似用法:&/p&&blockquote&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blockquote&&p&《隋书·李密传》:&/p&&blockquote&翟让所部王儒信劝让为大冢宰,总统众务,以夺密权。&/blockquote&&p&清·郑观应《盛世危言·海防上》:&/p&&blockquote&是宜就海军衙门王大臣中岁遣一大臣为巡海经略,总统北、中、南叁洋海军。&/blockquote&&p&1856 年(咸丰六年),云南回族穆斯林杜文秀领导回民起义,自立为 “总统兵马大元帅”。&/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eacfccb9b2948fac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20& data-rawheight=&17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0&&&figcaption&杜文秀的“总统兵马大元帅杜”帅印&/figcaption&&/figure&&p&旧时也将统率军队的长官称作“总统”。清·王闿运《衡阳彭公年七十有五行状》:&/p&&blockquote&杨公署湖北提督官,位尊,奏为水师总统,以公协理。&/blockquote&&p&清代近卫营的长官也称“总统”。雍正二年(1724),设圆明园护军营,置八旗营等官,并设内务府三旗护军营,置参领等官。总统大臣无员限,以王公大臣兼任,并选派一人为掌印总统大臣。&/p&&p&《清史稿·礼志叁》:&/p&&blockquote&乾隆十四年,满洲火器营始祭八旗子母砲神,总统承祭,如汉军祀砲仪。&/blockquote&&p&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一:&/p&&blockquote&其不隶都统者,则备折冲曰前锋,司宿卫曰亲军,扈警跸曰护军,习远攻曰火器,皆别隶于总统。&/blockquote&&p&至 19 世纪 70 年代,大众已将 President 习称为“总统”。&b&这个叫法,可能是上述意思的延伸,也可能是“总统领”的简称。&/b&如 1878 年 1 月 12 日《申报》所载《论泰西国势》一文,多处使用“总统” 一词,如华盛顿创立推举之法,“惟以民望所归居总统之任”云云。&/p&&p&1879 年,随使法国的黎庶昌称法国总统为“伯理玺天德”或“总统”,两词交替使用。&/p&&p&1889 年,出使美国的崔国因称美国元首为“总统”。1893 年 5 月 24 日,崔国因在日记里写道(《出使美日秘日记》,合肥:黄山书社,1988 年,第 607 页):&/p&&blockquote&美国为民主之国,&b&总统&/b&断不能与民争胜。&/blockquote&&p&1890 年,薛福成在《出使四国日记》(闰二月十六日)里写道:&/p&&blockquote&……而立泼勃立克(Republic),译言民主国,主政者&b&伯理玺天德&/b&,俗称“&b&总统&/b&”……&/blockquote&&p&1895 年(光绪二十一年),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清廷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为免于被割让,于 5 月 25 日(五月初二)举行独立典礼,宣布成立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8%2587%25BA%25E7%%25E6%25B0%%25B8%25BB%25E5%259C%258B&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台湾民主国&/a&”。署理台湾巡抚的唐景崧接受“台湾民主国总统之印”,被拥立为首任“台湾民主国&b&总统&/b&”。丘逢甲为&b&副总统&/b&兼团练使,领导义勇军。刘永福被推为大将军。制“蓝地黄虎旗”为国旗,铸“民主国之宝印”为国玺,建年号为“永清”,以台北为首都。发布的《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中写道:&/p&&blockquote&台湾民主国&b&总统&/b&,前署台湾巡抚布政使唐为晓谕事:……即日议定,改台湾为民主之国,国中一切新政,应即先立议院,公举议员,详定律例章程,务归简易。&/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42b2d42eacf1b4e647a4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49&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9&&&figcaption&台湾民主国国旗&/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240cb192cb6c1794a8aab00b3ef8398f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51& data-rawheight=&25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1&&&figcaption&台湾民主国国玺&/figcaption&&/figure&&p&清代诗人、外交家黄遵宪的诗《台湾行》(《&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ctext.org/wiki.pl%3Fif%3Dgb%26chapter%3Dremap%3Dgb&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人境庐诗草 · 卷八&/a&》)就记载了这段历史:&/p&&blockquote&堂堂蓝旗立黄虎,&br&倾城拥观空巷舞,&br&黄金斗大印系组,&br&直将总统呼巡抚,&br&今日之政民为主,&br&台南台北固吾圉,&br&不许雷池越一步。&/blockquote&&p&同年 5 月 29 日,日军登台,守军不敌。6 月初,败兵退入台北。“总统”唐景崧率先弃职,携款逃亡,内渡厦门。“副总统”丘逢甲闻讯后亦弃台,内渡广东嘉应(今梅州市)。26 日,民主国余众又在台南拥立大将军刘永福为民主国第二任总统,迁都台南,设总统行馆(今大天后宫)。10 月 20 日,刘永福兵败无援,万念俱灰,亦弃台内渡厦门。&/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0ee_b.jpg& data-size=&small& data-rawwidth=&656& data-rawheight=&8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0ee_r.jpg&&&figcaption&1895 年 7 月 19 日“台湾民主国”发给英国传教士的“护照”,上可见“大总统”字样。有意思的是,尽管台湾彼时已宣布“独立”,但“护照”上的年号仍写着“光绪”而非“永清”。&/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dcdbceb8f19c1b38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dcdbceb8f19c1b38_r.jpg&&&figcaption&反映刘永福镇守台南大胜日军的印画&/figcaption&&/figure&&p&后来到 1900 年东南互保时,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李鸿章大总统”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p&&p&1905 年初,清廷使美钦差大臣(驻美公使)梁诚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交涉庚子赔款付金或付银问题时,建议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其在 1 月 19 日致外务部函“美国还银办法未允现商请减收由”中,记录了交涉的具体过程。信中便是称“总统”(《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年,第 74 页):&/p&&blockquote&海言:贵大臣所言确有至理,自当极力代谋,惟&b&总统&/b&甫得蝉联,举动不宜过骤,容徐图之,必将得当以报。&/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11e5e60bc365f48c4ae82ccfae689521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78& data-rawheight=&4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11e5e60bc365f48c4ae82ccfae689521_r.jpg&&&figcaption&1905 年 1 月 19 日中国驻美公使梁诚致外务部函(“中华民国外交部”藏)(局部)&/figcaption&&/figure&&p&1909 年(宣统元年),清政府同意摄政王会见美国前副总统给美国驻华公使的照会底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中也使用的是“副总统”:&/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99a8c9befc84e060745eec4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99a8c9befc84e060745eec4_r.jpg&&&/figure&&p&1911 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 年 1 月1 日,在南京举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并发布了《临时大总统宣言书》。&/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e6bbab1ee0c1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90& data-rawheight=&3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e6bbab1ee0c1_r.jpg&&&figcaption&中华民国第一张文告——《临时大总统宣言书》&/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a0c0ff54a0ba2bd8be0c3f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7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a0c0ff54a0ba2bd8be0c3f_r.jpg&&&figcaption&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figcaption&&/figure&&p&之后,“总统”这个称谓,就用于指代中华民国(及其他总统制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因此,在日语和韩语里,也把如今的“中华民国”领导人叫做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ja.wikipedia.org/wiki/%25E7%25B7%258F%25E7%25B5%25B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総統&/a&”(そうとう)和“&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ko.wikipedia.org/wiki/%25EC%25B4%259D%25ED%_%28%25EA%25B4%2580%25EC%25A7%2581%2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總統)。但需要指出的是,除了这个用法以外,在现代日语和韩语的语境里,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ja.wikipedia.org/wiki/%25E7%25B7%258F%25E7%25B5%25B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総統&/a&”(そうとう)和“&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ko.wikipedia.org/wiki/%25EC%25B4%259D%25ED%_%28%25EA%25B4%2580%25EC%25A7%2581%2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總統)多用于指 “全体主义体制国家的最高领导”,如希特勒、弗朗哥、墨索里尼等,这个与中文“总统”的涵义区别还是比较大的。&/p&&p&前面提到过,我国清末曾将总统称为“大统领”。幕末时期的日本也将总统称为“&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ja.wikipedia.org/wiki/%25E5%25A4%25A7%25E7%25B5%25B1%25E9%25A0%259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大統領&/a&”(だいとうりょう)。1854 年日本与美国签订的《神奈川条约》(&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ja.wikipedia.org/wiki/%25E6%%25E7%25B1%25B3%25E5%E8%25A6%25AA%25E6%259D%25A1%25E7%25B4%258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日米和親条約&/a&)的日语原文第十二条中,用的是“合衆國主”(见下图):&/p&&blockquote&&b&?十二ヶ条&/b& 一 今般の約定相定候上は兩國者の堅く相守可申尤&b&合衆國主&/b&に於て長公會大臣と評議一定の後書を日本大君に致し此事今より後十八箇月を過きすして君主許容の約定取扱せ候事&/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e4f07eed852aa4cf285195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e4f07eed852aa4cf285195_r.jpg&&&figcaption&日美《神奈川条约》日文版&/figcaption&&/figure&&p&但在该份条约的&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zh.wikisource.org/wiki/%25E7%25A5%259E%25E5%25A5%%25B7%259D%25E6%25A2%259D%25E7%25B4%258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汉文版&/a&(&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kindai.ndl.go.jp/info%3Andljp/pi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古事類苑 · 外交部二十五 · 合衆國》,典出《墨夷應接錄 · 初篇人》&/a&)中,则又使用的是“大統領”一词(见下)。&/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cccd3d8e583e9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cccd3d8e583e9_r.jpg&&&figcaption&日美《神奈川条约》汉文版&/figcaption&&/figure&&p&在 1858 年 7 月签订的《美日修好通商条约》(&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ja.wikipedia.org/wiki/%25E6%%25E7%25B1%25B3%25E4%25BF%25AE%25E5%25A5%25BD%25E9%E5%E6%259D%25A1%25E7%25B4%258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日本國米利堅合衆國修好通商條約&/a&)中,也称为“亞米利加合衆國大統領”。&/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5bfbd1d55bfc2afb9e835c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9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5bfbd1d55bfc2afb9e835c_r.jpg&&&figcaption&《美日修好通商条约》英荷日三语对照版&/figcaption&&/figure&&p&这个用法一直沿用到了现在。今天的韩国也将总统称为“&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ko.wikipedia.org/wiki/%25EB%258C%2580%25ED%%25EB%25A0%25B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大統領)。这个从历任总统的书法署名中也能看得出来:&/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ffba89ea964b96607b06cdda897fc48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1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19086beebcf8fbac728541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19086beebcf8fbac728541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73a5bdb7f396ce881ec233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2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6ada4e5addfb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2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6ada4e5addfb9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bb1b5cbd79b501a1279b2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1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bb1b5cbd79b501a1279b2_r.jpg&&&figcaption&朴正熙书法&/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2cb5e916d08269bffef0dd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278& data-rawheight=&4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2cb5e916d08269bffef0dd_r.jpg&&&figcaption&崔圭夏书法&/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f91cd69e4e57e88babd18ec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20& data-rawheight=&38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0&&&figcaption&全斗焕书法&/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ec011f4e56da681acef90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70& data-rawheight=&52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0&&&/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3fb0ebbb37f3ce531ec8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35& data-rawheight=&5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3fb0ebbb37f3ce531ec8e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c4a87fa4ed76e3fd55e3c4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c4a87fa4ed76e3fd55e3c4_r.jpg&&&figcaption&卢泰愚书法&/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18aa0dce4af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18aa0dce4af8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8af62c7adf3fe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77& data-rawheight=&1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8af62c7adf3fe_r.jpg&&&figcaption&金泳三书法&/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ed69b1fde0a5a1b33a91b5f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76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figcaption&金大中书法&/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281faf45bb0e4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1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281faf45bb0e4_r.jpg&&&figcaption&李明博书法&/figcaption&&/figure&&p&当年的韩国报纸上,“大统领”的汉字也是极为常见。&/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c17dbd65c0ffd22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46& data-rawheight=&3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c17dbd65c0ffd22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c59fe53dfa24f1cfb18ee43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74& data-rawheight=&4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c59fe53dfa24f1cfb18ee43_r.jpg&&&/figure&&p&韩语的这个称呼,有可能是在日据时期受了日语的影响,但也不排除来自中文的可能,我目前尚不敢断定,等过一段时间查到更多的资料再来补充。&/p&&p&&br&&/p&&p&作为参考,我们再看一下中国其他藩属国的情况。&/p&&p&越南与法国签的不平等条约中:&/p&&ol&&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6%25B3%%25B6%258A%25E5%%25E7%2588%25BE%25E8%25B3%25BD%25E6%25A2%259D%25E7%25B4%258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法越凡尔赛条约&/a&》签订时(1787 年),法国还是法兰西王国,国王路易十六。&/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8%25A5%25BF%25E8%25B2%25A2%25E6%25A2%259D%25E7%25B4%258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第一次西贡条约&/a&》签订时(1862 年),法国还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7%25AC%25AC%25E4%25BA%258C%25E6%25AC%25A1%25E8%25A5%25BF%25E8%25B2%25A2%25E6%25A2%259D%25E7%25B4%258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第二次西贡条约&/a&》签订时(1874 年),法国已是第三共和国,但&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zh.wikisource.org/wiki/%25E7%25AC%25AC%25E4%25BA%258C%25E6%25AC%25A1%25E8%25A5%25BF%25E8%25B4%25A1%25E6%259D%25A1%25E7%25BA%25A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条约中文版&/a&仍称其总统为“&b&大富浪沙国大皇帝&/b&”。&/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7%25AC%25AC%25E4%25B8%%25AC%25A1%25E9%25A0%%258C%%25A2%259D%25E7%25B4%258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第一次顺化条约&/a&》签订时(1883 年),法国仍为第三共和国,但&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zh.wikisource.org/wiki/%25E7%25AC%25AC%25E4%25B8%%25AC%25A1%25E9%25A1%25BA%25E5%258C%%259D%25A1%25E7%25BA%25A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条约中文版&/a&中仅称“大法国”,未提及总统。&/li&&li&《&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7%25AC%25AC%25E4%25BA%258C%25E6%25AC%25A1%25E9%25A0%%258C%%25A2%259D%25E7%25B4%258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第二次顺化条约&/a&》签订时(1884 年),法国还是第三共和国,&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zh.wikisource.org/wiki/%25E7%25AC%25AC%25E4%25BA%258C%25E6%25AC%25A1%25E9%25A1%25BA%25E5%258C%%259D%25A1%25E7%25BA%25A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条约中文版&/a&中依然称“大法国”,未提及总统。&/li&&/ol&&p&1854 年,琉球与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7%E7%25BE%258E%25E4%25BF%25AE%25E5%25A5%25BD%25E6%25A2%259D%25E7%25B4%258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琉美修好条约&/a&》时,仅称“合众国全权钦差大臣兼水师提督彼理”,未提及总统。&/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8ded8ff8f3b89d4fd51b79d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74& data-rawheight=&4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8ded8ff8f3b89d4fd51b79d_r.jpg&&&figcaption&1854 年《琉美修好条约》&/figcaption&&/figure&&p&1855 年,琉球与法国签订不平等条约《&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7%E6%25B3%%25BF%25AE%25E5%25A5%25BD%25E6%25A2%259D%25E7%25B4%258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琉法修好条约&/a&》时,法国也是法兰西第二帝国,无总统。&/p&
根据熊月之《晚清几个政治词汇的翻译与使用》(《史林》1999 年 01 期,第 57-62 页),“在近代开头几十年里,对 President 所用的译名称呼有好几个”,包括:头人(1817)总理(1819)国主(1838)酋、酋长、大酋邦长(1860)统领、总统领、大统领、总统…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67541ebd2edceda7ffad038f_b.jpg& data-rawwidth=&2289& data-rawheight=&1526& cla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联邦剃须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