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制定高中美术鉴赏结课论文题目课教学目标

阿里巴巴中国站和淘宝网会员帐号体系、《阿里巴巴服务条款》升级,完成登录后两边同时登录成功。
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说课稿
当前文档信息
同分类热门文档
同分类最新上传
server is ok【精准教学】 你家孩子最喜欢的美术课是这样的!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改革以来,中小学美术学科积极响应,围绕着精准教学,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利用大数据、移动终端,根据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教材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精准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教学结构,细化教学流程,开展了系列的研训活动。主动构建精准课堂,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借智借力 专家引领
为了开展和实施精准教学,我们先后邀请了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朱敬东教授,为我们作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智慧》讲座。朱教授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从实践层面为美术课的精准教学提供了大量实例参考。
丽水学院青瓷学院院长周绍斌教授,开展了《美术鉴赏教学札记》的专题讲座。周院长系统的阐述了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及解决之道,从一些崭新的角度为欣赏课的精准教学提供了方法的探寻。
浙江省教研室美术教研员冷莹老师为我们作了《欣赏评述领域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讲座,冷老师用数据说话,从欣赏教学的大数据分析开始了欣赏精准教学的方向和优化指引。
邀请了浙江省特级教师章献明老师、曹建林老师、全国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徐军老师等为大家带来精彩《核心素养时期的美术欣赏教学新走向》、《我的教学现场》等系列讲座,专家的报告和引领,为我们开展精准课堂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
聚焦课堂 精准施教
精准教学的改革与实施,课堂始终是主阵地。教师的精准施教,其目的是要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我们以学科研训活动为载体,聚集课堂,探寻不同学习领域精准教学的策略,以教促学、以教助学。
2017年12月13至15日,在景宁中学、景宁县民族小学举行中小学美术课堂精准教学展示研讨活动。整个活动由我市近年来获浙江省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的教师、市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承担公开展示课。通过展示课,让参加学习的教师体会、明确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精准施教助学。
浙江省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者,缙云美术教研员潘珣老师,开设了《安迪沃霍尔与波普艺术》的展示课;省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者,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的陈怡如老师开设了《神奇的湿拓画》;省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景宁中学的吴名章开设了《敦煌莫高窟》;省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景宁县民族小学徐周彬老师开设了《畲韵》;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赵理中开设了《溪山行旅图》展示课。
﹏﹏﹏﹏﹏﹏﹏﹏﹏﹏﹏﹏﹏﹏﹏﹏﹏﹏﹏﹏﹏﹏
2018年4月23日—25日,在松阳县举行“小学美术主题性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庆元县城东小学吴家仁、青田县城西小学潘晶晶与省网络工作室的学科带头人共开设了9节研讨课。本次主题性活动重点围绕“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以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突破口来探索美术精准教学,为全市美术教师的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
﹏﹏﹏﹏﹏﹏﹏﹏﹏﹏﹏﹏﹏﹏﹏﹏﹏﹏﹏﹏﹏﹏
精准教学开展的四个核心要素是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方法精准、评价精准。至15日,我们与章献明特级教师工作室联合举行 中小学美术课堂作业有效设计研讨活动,通过活动努力探索如何对教学的成效进行精准的评价。浙江省特级教师章献明、林维山工作室导师及成员、市名师工作室部分学科带头人、丽水市中小学美术教研员及骨干教师、龙泉县全体美术教师等1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还对网络环境下,三地课堂协同教学进行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8年6月21日至22日,关于小学综合探索领域精准教学评比活动在庆元县实验小学举行。参加本次活动的有丽水市中小学美术教研员、骨干教师、庆元县中小学美术教师等100多人。来自我市九个县(市、区)11位老师参加了课堂教学评比与展示。内容主要分三部分展开,一是课堂教学展示与评比;二是参赛教师课后说课、导师点评;三是观摩庆元县学生美术作业展。
﹏﹏﹏﹏﹏﹏﹏﹏﹏﹏﹏﹏﹏﹏﹏﹏﹏﹏﹏﹏﹏
点面结合 整体推进
在接下来的精准教学推进过程中,我们已经组建了由各县(市、区)教研员、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专家组。利用丽水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微课、公开课的评比,建设学科资源库,为学科教师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可选择资源,服务学科教师,助力精准教学。
由各县(市、区)选择有剪纸、陶艺、水墨画等项目特色学校,如何利用网络平台、移动终端,在原有的学科特色、特色教学的基础上,培育出新的亮点,以新亮点带动区域的发展,并在全市层面整体推广。
县域间的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利用片区教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信息化设备使用的水平,利用丽水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研训,提高开展精准教学的执教能力。
作品来源|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转载]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专题三、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应该关注哪些问题
专题三、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应该关注哪些问题
美术鉴赏对高中学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供审美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所以在高中美术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标准》中建议学生先选择美术鉴赏,再选修别的学习模块。但高中美术鉴赏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鉴赏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因此有必要让教师了解高中美术鉴赏学习的特点。本专题就是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研修的,包括高中美术鉴赏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的异同;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弘扬民族文化与理解多元文化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教学策略;美术鉴赏教学的常用方法。
3.1高中美术鉴赏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的异同
2003年4月颁布的《课程标准》设置了“美术鉴赏”内容系列,指出: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还指出: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那么,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与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有何区别呢?
以下是一位小学美术教师和一位高中美术教师所上的美术欣赏课,请分析一下他们的教学有何异同。
一位小学教师上的美术欣赏课
海南省海口市某小学美术教师廖老师曾上了一节《黎族风情》的欣赏课。廖老师依据教学大纲,特意选择海南黎族风土人情作为欣赏内容,让学生来了解海南黎族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廖老师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三个部分,先是通过看地图,让学生了解海南黎族的分布状况和所处的地理环境。接着,让学生欣赏海南黎族黎锦、筒裙上的图案;黎族的船形屋建筑;黎族的骨簪,竹、藤等工艺品。最后,让学生欣赏海南黎族的舞蹈、音乐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廖老师采用开放式小组讨论、抢答、加分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和学生们一起,共同进入角色,始终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
一位高中教师上的美术鉴赏课
上海市某高级中学美术教师曾上了一堂评论当代行为艺术的美术鉴赏课。课上该教师先给学生们观看了云南艺术家朱发东《此人出售,价格面议》的行为作品。还给学生观看了旅居美国的台湾艺术家谢德庆《在隔离的室内呆一年》以及《每一小时打卡》的行为作品。然后,该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这是不是艺术,你如何看待?谈谈你对行为艺术的看法。”供学生思考,并要求写一篇评论文章。结果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纷纷对这两人的作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现选择一些评论的观点如下:
同学1:我觉得这些行为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太过偏激了。创造艺术的目的是让自己和别人领略到美,而不是痛苦。我们不能否认这些行为艺术家对艺术的献身精神和执著的追求,但在对于艺术的理解上,我还是奉劝这些艺术家在“执著追求艺术”的同时,还应仔细想想什么是真正的艺术!
同学2:对于谢德庆《在隔离的室内呆一年》的作品,使我想到小野洋子的作品。小野洋子是个十足的女权主义者,她的作品大多数反映对人性的解放、自由;而谢德庆的作品却是从反面“证明”自由对人的重要。
同学3:艺术作品是要在一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下,让特定的心境中的人观看,才会显示其艺术的价值。如美术馆展厅里展出的一把椅子,与我家里的一把椅子相比,显然是不同的。因为,前者是被艺术家赋予了思想,寄予了情感,也会让观赏者产生共鸣和思想,所以才成为了艺术品。当今世界各种艺术精彩纷呈,时时在冲击着我们的视觉与感官。但我的审美要求,即艺术一定要给人以享受,起码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甚至恶心。
同学4:我并不否认这些行为艺术家的作品,或许这正是他们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但艺术不是简单的随心所欲,在创造艺术的同时还要考虑它的影响及作用。艺术更不是一种肆无忌惮的宣泄,它应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及深深的回味。
同学5:我觉得这些行为艺术家的作品还是有创造性的,他们不断地在更新人们对艺术的看法。如今,艺术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表达的手法也更多样化了,这些行为艺术家就是用自己的行为来表现艺术,因此是有创意的。但我觉得他们又很“自私”,他们要表达的东西,又让许多人无法理解。
请思考下列问题并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形成共识。
1.请您分析一下,两位美术教师的美术欣赏课有何异同?
2.您认为高中美术鉴赏课应怎样采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1普通高中美术鉴赏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有何异同
先让我们来看看《辞海(缩印本),1999》对“欣赏”与“鉴赏”这两个词是作如何解释的。“欣赏”:领略;玩赏。“鉴赏”:人们通过特定媒介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
由此可·见,“欣赏”与“鉴赏”这两个词在程度上有区别,鉴赏包含着鉴别与欣赏的意思,而欣赏一般并不包括鉴别的意思。①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都是人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所产生的情感活动与思维活动。这种活动的完整过程包括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感知、想象、情感体验与理解。但是欣赏一般不要求实现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可以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而鉴赏则必须高于一般欣赏水平,“是判断荚的一种能力”②,是对美术作品的鉴别和欣赏。在美术鉴赏中,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从作品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伴随一系列的情感反应,从而对
作品做出某种审美评价,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即审美享受。因此,美术鉴赏在具体要求上,比美术欣赏要更高一些。《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也就是说,对于高中的学
生来讲,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学习,他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
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艾斯纳(E.W.Eisner)为代表的学者,提倡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中,增加艺术批评的学习。因此,艺术批评在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中得到了加强。那么“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是否有区别呢?英文中“criticism批评”解释为:对文学、艺术等的判断、评论。可见,“批评”是含有“判断、评论”的意思。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1991》对“美术批评”的解释为:在美术欣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
由此可见,美术批评与美术鉴赏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很大。因此,目前国内的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和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学,都借鉴了许多国外美术批评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
活动目标:理解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和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鉴赏的不同点,积极探索适应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
活动步骤:
1.请研修者以合作学习形式对活动卡3—1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
2.主持人任选几人将自己的回答情况向大家汇报;
3.研修者比较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和普通高中阶段美术鉴赏的差异,写出“诊断报告”;
4.每组推选代表发表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特点的认识;
5.主持人与研修者进行小结。
3.2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
《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应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强调呢?
两位美术教师分别对清代画家朱耷的作品《荷花水鸟图》的分析
一位美术教师,在分析朱耷的《荷花水鸟图》时,主要从朱耷作品的构图、用笔和用墨上分析,如认为朱耷的这幅画构图上采用“多中求少”的取景方式。画面上每一景物,其造型粗犷简练,物体形象高度概括,笔法干净利落,是一幅富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另一位美术教师,在分析朱耷的《荷花水鸟图》时,却是从画家的个人经历,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着手。他谈到,朱耷本是明朝宗室。1644年(甲申年)清兵入关,明朝覆亡,这给朱耷带来了国破家亡之痛。《荷花水鸟图》就是反映了他的一种悲愤凄凉心境,画中的水鸟造型生动,一只脚收回,一只脚弯曲地站在孤石上,头缩回体内,神态孤寂凄清。它既像是在休息,又像在冷眼观望这冰凉的世界。画面上两枝荷叶杆,有曲有直地向上挺起,右上角的荷叶,用枯笔表现出干枯的形态,而另一枝荷叶低垂着,衬托了画面清旷、孤寂的气氛。朱耷所处的时代和他的遭遇,造成了他的艺术是“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情调。
1.您赞同哪位美术教师对作品的分析方式?
2.您认为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有何意义?
3.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与从美术语言上来分析美术作晶是否
4.请您在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中选取其中的一幅,试着从文化情境
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写一篇分析美术作品的短文,并在全班交流。
3.2文化情境
“情境”,即指影响各个时期美术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与艺术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影响有关。本次国家美术课程改革中强调联系文化情境来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是基于这样几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从美术学科的角度来考虑,它提升了美术学科的内涵,使美术学习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学习。
第二,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来考虑,它加深了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尊重并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
第三,从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横向联系的角度来考虑,它可以促进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取得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第四,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角度来考虑,它可帮助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上的一些问题。
3.3弘扬民族文化与理解多元文化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教学策略
美术鉴赏学习活动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中国美术和外国美术的问题,更进一步说,要涉及弘扬民族文化与理解多元文化的关系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一问题?相关的教学策略又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当今社会随着新的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联系越来越密切,政治接触越来越频繁,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增强了。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们的审美习惯也应该与世界变得一致起来,否则会显得太“土”,太落伍。尤其是对西方的艺
术,我们应该全盘照搬、学习,紧紧跟随着世界艺术潮流发展而发展。而我国的民族文化有许多都是封建社会时代的产物,与我们这样一个科学高度发达,信息快捷,交通便利的社会格格不入;特别是一些地方的民间艺术,更是“前工业社会的产物”(即农耕社会),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不值得去保护。
1.您认为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2.您认为弘扬民族文化有何意义?
3.您是怎样来理解多元文化的?
1.搜集您所生活的地区有关民族、民间艺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把搜集来的资料,编一份小报.进行宣传。
(1)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传统、语言文字、道德习俗、行为方式的总和,所以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耐于生存的基础。也因为如此,任何一个民族都应该珍视自己的文化。
(2)文化又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离不开沟通、交流和借鉴,任何文化都不应该将自己封闭起来,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文化的交流更是不可避免。所以多元文化观也应该是每个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
(3)美术鉴赏教学应该注意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鉴于目前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生疏,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的现象,有必要加强对民族文化、民间美术的学习。
3.3正确对待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多元文化的理论最早产生于加拿大,其核心是承认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承认其他民族的贡献;反对种族歧视、民族歧视;民族平等。目前,世界上多元文化教育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个层面是一国以内的多元文化教育,它要求关心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与贡献,强调不同民族和文化在历史上的联系、各民族之间的帮助、移民对所在国的贡献,以及过去和现在形成多元文化社会的环境。因此,这是一国以内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教育。另一层面,是为了解其他国家历史与文化而实施的教育,属于国际间的跨文化教育。其目的是尊重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促进国际间的了解和不同文化间的了解。
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同时又是有着56个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为世界人类创造出许许多多优秀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和艺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使学生知道我们的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多样性,尊重与理解我国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艺术。
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的文化,由于世界美术都是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所创造,构成了世界美术的多样性。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也要对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美术文化的了解和鉴赏,尊重并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
在教学中,我们各地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如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了解当地历史上遗留下的文物珍品;也可组织学生对一些古遗址、古建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它们的过去以及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了解它们的艺术特色;也可组织学生访问民间艺人,搜集、记录有关资料,或者学习绘制、制作有关民族、民间的艺术。
3.4《走近雷州石狗》案例
广东省湛江市艺术培训中心潘晓岚老师,曾利用美术课组织学生进行了《走近雷州石狗》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现摘录如下:
1.石狗的背景
雷州半岛处在中国的南部,春秋战国属楚界,秦汉为南越象郡,是百越聚居之地。上古时代,人们面对自然界发生的现象迷惑不解而臆造某一物象,或以某一物象为图腾作为自己向自然界斗争,求生存、求发展的庇佑与精神力量。长期以来,雷州人民发挥智慧与创造力,雕刻出千姿百态、神采奕奕的石狗奉置于村头、巷口和门前,作为保佑平安的神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雷州石狗文化。目前,分布在雷州半岛大大小小的石狗近万只,这些石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体现出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抽象的、写实的、表现性的、装饰性的,各自显示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2.走近雷州石狗
活动1:邀请研究石狗的专家、湛江市博物馆副馆长娄钦利作专题讲座,介绍雷州石狗的来源、种类、用途以及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活动2:组织学生和家长到雷州石狗馆参观,井以现场提问、讨论、答问卷等形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欣赏。答卷的题目有:这里的每一只石狗都不一样,它们有什么不同呢?描述一只你最喜欢的石狗,并把它画下来。哪些是抽象的石狗,哪些是写实的石狗?
活动3:组织学生到湛江市博物馆写生。
活动4:观后创作和写日记。
雷州石狗,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艺术魅力,它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章,是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碰撞而进发出的文明之光。走近雷州石狗,让孩子们面对积淀丰富审美内容的历史文物,见证古代民间工匠独具匠心的创造,去体会、吸取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活动目标:学习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和方法;理解弘扬民族文化和理解多元文化的关系,体会相关的教学策略。
活动步骤:
1.请研修者以合作学习形式对活动卡3—2、3—4的问题做出回答;
2.主持人任选一组做代表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向大家汇报;
3.请研修者以个人形式按活动卡3—3、3—5要求进行操作;
4.每组推选代表发表对3.2和3.3的问题看法;
5.主持人与研修者结合学习要点进行小结。
3.4美术鉴赏教学的常用方法
理解了美术鉴赏教学的一些理论性问题之后,关键是如何将这些理论思考落实到教学中去,有哪些常用的鉴赏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完成教学呢?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比较、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内涵的活动。因此,在这次新制订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运用讲解、讨论、比较等方式来开展美术鉴赏教学;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国际互联网资源主动地收集、筛选、分析、整理视觉图像和相关背景资料;组织学生利用美术馆、博物馆、当地的艺术作坊等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展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以及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合作性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等等,就是为了使普通高中的美术鉴赏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两位高中美术教师分别上的有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鉴赏课
第一位教师。课前,教师准备了30多张有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艺术作品的幻灯片。上课了,该教师先出示了今天讲课的课题:《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接着把欧洲文艺复兴的起因和历史背景作了介绍。然后,用幻灯片逐张放映给学生观看。课堂上,该教师非常卖力,他一会儿讲画家的生平,一会儿讲作品的艺术风格,滔滔不绝地一直讲到下课铃声响起,课也到此结束。
第二位教师。上课了,教师走进课堂,他请同学拿出《美术鉴赏》教材,并请同学把书翻到第30页上,要求同学自己阅读教材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的课文,并要求仔细观看、欣赏书本上的图片。学生们拿着书本在阅读、欣赏,而老师则坐在讲台边,观看自己的闲书。下课铃声一响,教师宣布课结束。
思考下列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
1.这两位高中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吗?为什么?
2.您自己的教学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
1.这次新制订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运用多种方式来开展美术鉴赏教学.您觉得这样可行吗?
2.请您设计一份美术鉴赏课的教案。
3.5费德门四阶段欣赏方法
在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的方法很多。目前,世界上中小学美术鉴赏活动受美国乔治亚大学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和批评家费德门(Edmund Burke Feldman,1992)所提出的四阶段分析的模式影响较大,即: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
(1)叙述。首先引导学生浏览作品,并概括地说出画面上直接可见的视觉现象。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能引起兴趣及好奇心。
(2)形式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及分析作品的造型特色,例如作品展示了什么视觉元素和组织原理、作品是用什么材料构成的等等。这阶段对作品的观察需要学生更为深入细致。
(3)解释。学生就先前两个程序观察及分析所得事实或线索,阐述个人的理解和情绪感受,例如这件作品引起我什么特别的感觉?为什么作者有这样的表现,作品有什么含义?这些造型特色如何表达主题内容?在解释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阅历、审美的趣味不同,所以解释往往会带有个别的主观性,这是很自然的事。因此,教师不必强求学生所感与别人相同。应让学生忠实地发表自己的情绪感受,教师也不应过早批评及作结论。
(4)评价。经过前阶段反复的观察、提问、表达和讨论,学生将上面各步骤的资料归纳,从而综合地判断这件作品的优劣得失,作品造型上视觉语言的效果是否适当地传达主题内容?作者的技巧是否成熟?能否发挥材料的特性?并提供理由。
3.6位教师自创的美术欣赏“八字教学法”
上海市七宝中学的陆振权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八字教学法”①,即在教学过程中,他要求学生按照“描述-感受-理解-评论”的八字方法来指导分析、研究,结合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说明文、散文、议论文和评论这四种文学体裁,做好提纲或要点性的书面记录。
(1)描述。即陈述画面上可以直接看到的东西,暂不顾其含义和价值判断。例如对写实的现实主义的作品,指出画中有哪些东西、动物、人物等;对抽象的作品,则指出主要的形状、色彩和方向等。
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你看到什么?相当于作说明文。(要求学生观察仔细,描述详尽。)
(2)感受。即对作品进行造型、构图、色彩、质材、肌理、线条等等画面形式和内容上的自我体验。
提出问题是:你有什么感觉?相当于作散文。
(3)理解。即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或者说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观念。
提出的问题是:作者想表达什么?他是用什么手段、方法、形式来表现的?相当于议论文。
(4)评论。即判断出作品的价值,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如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否统一、和谐等。
所提出的问题是:你喜欢这件作品吗?为什么?相当于文学评论。
3.7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比教法
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六中的彭亮根老师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总结出了“比较欣赏法”的教学方法。②他认为:比较欣赏是指在欣赏过程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作品内部和外部的情况进行比较性的分析、解释、评价等研究,以达到深入理解作品的目的,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欣赏能力。具体的比较方法是:
1.比较欣赏中的横向比较
比较欣赏中的横向比较是在欣赏过程中对与欣赏对象有可比性的作品或事物进行一种空间平行性的比较分析。
(1)文化背景下的比较:在欣赏过程中联系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作品中的物象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理解作品中的意象。
(2)艺术种类间的比较:在欣赏某些作品时,可以联系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艺术语言和形象构成的规律加以比较分析,利用通感来加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3)风格流派间的比较:在美术史的长廊中,各种各样的风格流派异彩纷呈、丰富多彩。如果将这些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样易于学生理解。
(4)艺术家间的比较:把不同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比较,这对于学生理解欣赏作品大有裨益。
2.比较欣赏中的纵向比较
每一种艺术、每一个流派,每一位艺术家乃至每一件作品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在比较分析中认识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理解作品的内涵。
(1)艺术种类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在欣赏某类艺术作品时,若能把不同发展时期的作品摆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则容易把握这类艺术发展体系的总特征,这样对于理解单个的作品有极大的帮助。
(2)艺术流派不同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把某一流派不同时期的作品摆在一起比较分析,则可清楚地呈现该类流派艺术特色的发展线索。
(3)艺术家不同成长阶段的纵向比较:把艺术家不同成长阶段的作品进行比较,会发现艺术家各个阶段时期的观念和作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一根内在的因果线索紧密联系着。在欣赏中抓住这根线索对于理解欣赏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将起到钥匙的作用,帮助顺利打开作品内涵的秘门。
(4)作品创作过程中各阶段的纵向比较:对作品的创作过程进行纵向比较分析的探索,对于理解作品的深度也是极具帮助的。
3.8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艺术批评
美国沃尔夫、吉伊根在《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①一书中总结了指导学生艺术批评时应遵循的几条原则,这对我们的荚术鉴赏教学活动也是可以借鉴的:
(1)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理解某一件艺术作品,而是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他们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对作品的领悟是不能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学生在理解一件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
(2)从学生对一件艺术作品独特的感受开始。学生应该自由地与作品进行交流,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3)创造机会让学生们坦诚交流对作品不同的见解。当学生们感到困惑不解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了思考。有时候,他们会意识到某个问题的存在。有时候,他们会对作品的某一部分或全部感到疑惑不解。不论这种情况发生与否,教师都应该特别注意学生各自反应的不同之处。正是这些不同之处表明了对一件作品的理解存在着多种选择性。
(4)为学生提供比较作品的机会。当学生意识到他们对作品的一些假设需要修改时,说明他们遇到了困难。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比较一些经过仔细挑选并且在题材、风格与作用等方面相似的作品,用来验证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通过比较,可以揭示作者的意图或目的差异。
(5)为学生提供面对有争论的作品的机会。当学生面对那些向他们原有的认识及价值观提出挑战的作品时,同样会产生一些麻烦。艺术作品不仅能向人们熟悉的思想观点以及对于作品的某种期望提出挑战,而且还能向与此有关的某些问题的认识及看法提出质疑。
(6)为学生提供评价自己和其他人的反应的机会。思考不会因为有了一个对艺术作品已经形成的认识而停止。它还应该包括对产生反应的依据及可信度的反思与验证。并非每一种反应都是正确的。当学生在思考其他人看法形成的依据时,他们同时也在学习和养成批判
式思维的习惯。当学生面对产生个人反应的根源,即他们的信念、爱好、偏见以及价值观时,他们已在学习。学生需要有时间和机会重新审视他们最初做出的反应。
(7)尊重学生的反应。教师应该避免针对艺术作品的反应而强行设置某种程度。相反,他们应该相信学生最初做出的反应。要尊重学生感受的全部内容,以及面对一件艺术作品的瞬间所表现出的兴趣与关注。教师还应该避免那种引导学生接受早已设定好了的对作品的理解的课堂讨论。如果教师这样做了,就等于无意中鼓励了学生具有依赖性,并增加了学生的焦虑及思想僵化。
(8)增加安全感。只有当学生们能够自由坦率地表现各自的看法,并且敢于向其他观点提出质疑时,才算是进行批评与思考。如果学生因为回答问题出现错误处境尴尬时,或者课堂变成了众目睽睽的辩论会场时,那么批评思考就无从谈起。我们的基本准则是合作,而不是竞争。
3.9美术欣赏活动中的相关问题
美国沃尔夫、吉伊根在《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一书中总结了几种有益于课堂讨论的问题,对我们在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如何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是有帮助的。其归纳的问题有:
(1)不直接提问的问题。这类问题允许最广泛、多样的反应。提这类问题使得教师能够包容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关心的事情,因为这类问题最少影响和决定学生的反应。例如:
你认为谈论这件艺术作品的什么方面最为重要?
你对这件艺术作品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简短地叙述一下。
你对这件作品做出怎样的反应?感情上的反应?思想上的,还是感官上的反应?请说明。
这幅画使你想到什么?
这件艺术作品的什么细节或特点对你最重要?为什么?
(2)表现感情的问题。这类问题试图确认一件艺术品激起的感觉或感情。例如:
当你看这件艺术作品时,你感觉到什么激情?
当你看这件艺术作品时,在你心中唤起什么感觉?
这件作品什么使你感兴趣?什么使你厌恶?
这件艺术作品给你感觉如何?
这件艺术作品哪一部分最吸引你?
(3)联想问题。这类问题意在引出艺术作品激起的联想和思想。
这件艺术作品使你回想起了什么?
当你看这件艺术作品时,想起了谁?什么?什么地方?
这件艺术作品表明了什么观点或思想?
这件艺术作品使你想起了过去的某些经历吗?请解释。
这件艺术作品使你回忆起自己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吗?请解释。
这件艺术作品是否让你联想到你所看到过的其他艺术作品呢?
这件艺术作品和你看到过的其他艺术作品有什么不同?
(4)评价性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把他们对艺术作品的体验加以评价。例如:
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件艺术作品?为什么?
你想拥有这件艺术作品吗?为什么想或为什么不想拥有?
这件艺术作品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哪一部分最吸引你?
如果可能,你会把这件艺术作品的哪一部分加以改变?你会把这部分变成什么?为什么?
沃尔夫·吉伊根还认为:教师选择哪一种问题取决于教学中所用的艺术作品和教学情况,并非任何一类问题都适用于所有的情况。
总之,美术鉴赏学习活动可以利用的方法很多,教师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动脑,善于总结,一定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鉴赏方法。
活动目标:学会常用的美术鉴赏教学方法。
活动步骤:
1.研修者对活动卡3—6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回答;
2.研修者以个人形式,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对活动卡3—7的问题做出回答;
3.每组推选代表发表对美术鉴赏教学方法的建议;
4.主持人与研修者总结研修观点。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术鉴赏论文1500范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