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人格分裂的书,讲的是一个记者的视角去看待人格分裂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人格分裂——是危言耸听还是确有其事?
前言 & 人格分裂 &&& 在现在的世界里,经常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疾病,其中一种就是人类的大脑出现了某种问题,而人类大脑疾病中有一种叫做。或许我们大多数人并不认为确有此病,总觉得那些患者像在演戏似的。 &&&&&& 我曾经在从到的一段旅途中和坐在旁边的旅客一同探讨过“人格分裂”的事情。我清楚的记得当我还在大学念书的时候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叫做基兰o库玛,我们关系的特别之处在于能适应并了解对方。当我们和小孩、同学、长者、没受过教育的人、女性、高智商的学者在一起时,总会表现出不一样的行为举止,我们也常常依据周遭的环境来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让自己去融入群体。那么这些表现意味着我们有人格分裂的倾向吗?如果是的,那说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人格分裂,因为我们对待家人、配偶、朋友和陌生人,言行举止都不一样,对吗?
人格分裂的名词解释 &&&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人格分裂”这个术语。
&&& 人格分裂在学名上称为“”,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的整体性。
&&& 人格分裂在历史上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症,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种类划分和症状,从有人格分裂的纪录到现在大约100多年,但是例子却寥寥无几,而且正确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怀疑。在精神分裂症中,“分裂”指的是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非常不同的人格,此类患者行为的差异无法以常人在不同场合,不同角色的不同行为来解释,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人,每个人格有其个别的姓名、记忆、特质及行为方式。通常原来的人格并不知晓另一个人格的存在,而新出现的人格则对原来的人格有相当的了解。新人格的特质通常与原人格特质相当不同,如原人格是害羞、压抑的,新人格可能是开放、外向的。
人类的人格 &&& 对于“人格”这个词的解释,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前面两种解释很常见,但是这第三种解释很专业,也很有哲学性。人格理论的发展至今仍未成熟,人们仍不知哪种理论解释人的行为是最佳的。各理论侧重点不同,尚缺一种综合性的理论。&人格心理学家说:“人格乃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说:“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说:“人格乃是可以用来预测个人在一定情况下所作行为反应的特质”。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种意义上说,个性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人若脱离了社会,不与人们交往,也就谈不到个性,初生婴儿只能算是个体,还没有个性;个性乃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人际关系的结晶。所以,人的个性乃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1992年超过2万件人格分裂 &&& 19世纪早期,人格分裂就在医学文献中有所报道,但是这种病症的定义在20世纪头几年才被正式确定下来。值得说明的是,即使是近代,人格分裂的例子也是相当罕见的,1980年之前所有发现的案例才200多件,而80年代之后,人格分裂的诊断才开始变得相对平常一些。伯1973年发表的书籍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拥有16种人格的女性。其实这种有关精神分裂的故事有不少,但《Sybil》提出了一种重要的革新思想,那就是童年早期的创伤可能导致人格分裂。随后,儿童保护提倡者和男女平等主义者开始发表声明说虐待儿童的现象,特别是性虐待比我们预计的更加普遍。70年代后期,被认为是基督教基要主义的复活,一种称作为撒旦仪式虐待的事件勾起了民众的无限想象。而另一方面也解释为什么他们的患者在事后无法解释自己曾经受过的虐待(人格分裂,以便躲避那些可怕的记忆)。 & &&& 1990年人格分裂的诊断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数字:超过20000件!在和其他一些技术的影响下,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分裂出来的新“人格”在行为举止、年龄、性别、语言,甚至连人种都有可能区别原来的人格。19世纪90年代早期,陆续出现了一些看似荒谬的事情。来自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戴维斯和来自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的研究人员用四年多的时间调查了12000多项罪名指控,最终并没有发现任何案件可以证实撒旦仪式虐待的罪名。1992年FBI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治疗学家经过百般努力,终于从他们的患者身上了解到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故事。1998年,心理学家罗借助一盒录音带得出了一个相反的结论,&&谎言突然揭穿了,这项关于人格分裂的诊断风波也渐渐平息下来。
& “人格分裂”活生生的案例 & 《24个比利》
多重人格分裂者犯下重罪判无罪 &&&是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结果却获判无罪的嫌犯,因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他不像精神病或一般小说上所记载的其他多重人格病患一样使用杜撰的假名,从被逮捕到被控诉开始,他一直都是争论性的公众人物。他的面孔出现在各报章杂志的头版和封面上,心智检查的结果不仅出现在夜间电视新闻节目,更成了报纸的头条新闻,迅速传遍全世界。他同时也是第一位住院接受彻底检查的多重人格病患,检查结果则由四位精神科医师和一位心理学家共同宣誓证明。这个真实的故事被写成了小说《》(《》)。
他们是在接受审判时,唯一被精神科医师、律师、警方以及媒体所知道的人物: & (1)威廉.密里根(比利),26岁 最初的核心人格,后来被称为「分裂的比利」或「比利」。高中时被退学,身高六英呎,体重190磅,蓝眼睛、棕色头发。 (2)亚瑟,27岁 英国人,理性、无情,说话时有英国腔调。他自修物理、化学,读过医学方面的书籍,阿拉伯文说写流利。虽然他顽固保守并自认为是资本主义者,但公开承认自己是无神论者。他是第一位发现有其他人格存在的人,在安全的环境中由他负责管理,决定谁可以从「家庭」中站出来讲话。戴眼镜。 (3)雷根,22岁 充满憎恨的人格。他是南斯拉夫人,英语带有斯拉夫口音,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说、写、读。武器及军事权威,同时也是空手道专家。他有强大的体力,能有效控制肾上腺素。他是一位共产党员及无神论者。他的责任是保护家庭的每一位成员,包括妇女与小孩。在危险的环境中由他负责管理。他曾犯罪并且吸毒,有暴力倾向。体重210磅,虎背熊腰,黑发,八字胡、色盲,只画黑白图画。 (4)亚伦,18岁 骗子与操纵者。通常都是由他负责与外面的世界打交道,是个不可知论者,人生态度是:「只要活着一天就尽情享受。」他打小鼓、画人像,唯一会抽烟的人格。身高与威廉.密里根一样,体重比较轻(165磅)。头发是右分,是唯一的右撇子。 (5)汤姆,16岁 脱逃的艺术家。好战、有反社会倾向,通常被误以为是亚伦。他吹奏萨克斯风,是一位电子专家,并且擅长画山水。拥有一头乱糟糟的金发与琥珀色的眼睛。 (6)丹尼,14岁 容易受到惊吓的一位。他怕陌生人,尤其是男人。他被逼迫挖自己的坟墓,而且还被活埋,因此他只画活着的东西。齐肩的棕发,蓝眼珠,身材瘦小。 (7)大卫,8岁 充满痛苦的人格,也是感情移入者,他承受其他人格的痛苦,具有高度的敏感及理解力,但无法长期全神贯注,大多时间都很迷糊。深红棕色头发,蓝色眼睛,身体矮小。 (8)克丽丝汀,3岁 由于时常被老师叫到角落上罚站,因此被称为「角落的孩子」。她是聪明的英国小女孩,能读、能写,却有失读症。她喜爱画花及蝴蝶。金发及肩、蓝眼珠。 (9)克里斯朵夫,13岁 克丽斯汀的哥哥。说话有英国腔调,温顺但内心不安。会吹口琴。有一头类似克丽斯汀的褐色金发.浏海较短。 (10)阿达娜,19岁 害羞、孤独、内向。会写诗、烹调,并为其他人做家事。一头鸟黑的直发.茶色眼睛时常会左右飘动,因此有人说她有一对「舞眼」。
惹人厌的人格:由于他们具备惹人厌的特色,因此被亚瑟压制隐藏。他们首次在雅典心理健康中心被郭大卫医师发现。 &(11)菲利浦,20岁 粗暴者。纽约客,有浓厚的布鲁克林口音,言语粗俗。以「菲尔」之名让警方及媒体知道比利体内不只有十种人格。大过不犯、小错不断。棕色卷发、褐眼、鹰勾鼻。 (12)凯文,20岁 企划高手。他曾计划「葛雷西药房」抢案。他喜欢写作。金发、绿眼。 (13)华特,22岁 澳洲人。自认为是狩猎专家。拥有优越的方向感,常被委以确认位置方位。压抑情感,性情古怪,留八字胡。 (14)艾浦芳,19岁 女流氓。波士顿口音,她不断计划如何报复比利的继父。其他人格认为她是个疯女人。会缝纫、帮忙做家事。 (15)实缪尔,18岁 流浪的犹太人。他是个虔诚的犹太教徒,唯一相信神的人。雕刻家,尤其擅长木雕。黑卷发、山羊胡、褐眼。 (16)马克,16岁 工作狂。无自主性,若无其他人格的命令,他什么也不做。负责做单调劳动,无事可做时便凝望墙壁。有时称他是「僵尸」。 (17)史蒂夫,21岁 经常骗人。喜欢借着模仿嘲笑别人。极端的自我,在众多人格中唯一不接受多重人格的诊断结果。由于经常嘲讽地模仿别人而惹来众怒,造成其他人格的困扰。 (18)李,20岁 喜剧演员。喜爱捉弄别人、小丑、富机智。由于他的捉弄令其他人格争吵,而被狱方关入禁闭室。对人生与自己行为造成的结果毫不在乎。深棕色发、栗眼。 (19)杰森,13岁 安全阀。由于歇斯底里的反应和暴躁的脾气而常招致惩罚,但是却有解除压力的效果。由于独自一人承担不快的记忆,因此可让其他人格忘掉一切不愉快,而导致自己丧失记忆。棕发、棕眼。 (20)罗勃(鲍比),17岁 梦想家。不断幻想旅行及冒险。虽然梦想自己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但是欠缺野心与对知识的关心。 (21)萧恩,4岁 天生的聋子。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发出嗡嗡的声音而感觉到脑部的震动。 (22)马丁,19岁 势利鬼。是个爱摆架子的纽约客,喜好炫耀、装模作样。凡事皆妄想不劳而获。金发、灰眼。 (23)提摩西(提米),15岁 在花店工作,结果遇上一位有断袖之癖的老阔,自此因为害怕而叫隐藏自己的感情,退缩到自己的世界里。 (24)老师,26岁 二十三个自我人格的融合体。他教导其他人格所有的知识。聪明、敏感、具高度幽默。他说:「我是融合完整的比利。」他称其他人格为「我制造的傀儡」.老师对往事拥有几乎完整的记忆。由于老师的出现协助,本书才得以完成。 威廉.密里根是一位令人头痛的人物。他可能是个精明的骗子,骗倒了社会大众、犯下强奸重罪却安然无事;否则他就真的是一位多重人格失序的人,但不论是哪一种人,这都是不幸……
克劳蒂娅o艾伦 精神分裂潜伏期杀四人 &&& 这个女人的名字叫做),她因涉嫌谋杀四个人而被逮捕,但后来又被证实并非嫌疑犯。其实这并不能归咎于警方办案的疏忽,因为当时她提供的信息只有身临案发现场的人才会知道,即使她的口供有一些散乱,但是警方认为多多少少是因为她患有精神疾病,所以还是信以为真了,毕竟她说出了具体的案发地点,细节以及时间。被逮捕数月之后才被无罪释放,心理学家们的检查结果是克劳蒂娅正处于精神分裂的潜伏期,并且有人能够证实她当时并不在案发现场。
&&& 克劳蒂娅o艾伦案例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即使在高压状态下,她也一直都是她自己,不会出现其他人格,只有在被审判的环境中,她才会失掉原有的人格。举个例子,当被关进拘留所时,克劳蒂娅就认为自己正身处电影之中,而且正在扮演女主人公的角色。她的脸上突然浮现出笑容,头部斜倚着墙壁说:“我在好几部电影中跑过龙套,但是从没想过自己能有机会来诠释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如果我能来演绎这个女杀手,一定会出名的!”警局工作人员问道:“你认为我们现在是在拍电影吗?”&克劳蒂娅轻轻的拍了一下她的手笑着回答道:“得了吧,你都看见走廊里的摄影机和电视了,希望我能胜任吧,你也知道这是很有难度的表演。”
&&& 就是这样,当看到警察前来逮捕她的时候,她确实是受到了惊吓,于是大脑做出反应想要逃离这种痛苦的状况,随后她开始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在表演罢了。在某种程度上,这个比利非常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克劳蒂娅是在成年之后才出现此类问题的,这应该就解释了为她能在普通的高压环境下保持正常了。她的案件仍在调查之中,但是遇到了很多的麻烦,因为在警局里克劳蒂娅总是特别紧张,以至于她的口供极有可能并不是她真正想说的话。
&&& 正如克劳蒂娅所说“如果我撒谎了,那一定不是故意的。”她这句话是真的,她的大脑总是试图去保护原来的自己,而她却控制不了。这种表演是出自本能直觉,作用是减轻所受到的惊吓。这样的事情一般只能在小说里面出现吧?克劳蒂娅招供自己就是凶手,而且还讲述了一个很长的半真半假的故事,她的大脑试图逃离现实。
让我们敞开心灵,并且照顾好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如此的特别! 参考资料:&&
詹璠_译&&&&&& 互动百科独家译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互动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浏览次数:--(1294)[]
一个经典的人格分裂的人
他是艺术家、建筑师、社会活动家,还是好事者、名利之徒?今年夏天,日本森美术馆,艾未未第一次将其30 多年艺术创作历程进行了大回顾。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的声音温和而有磁性,不带任何的情绪;拍照时,他快速连贯地变换着愤怒、大笑等各种表情,尝试着不同的姿势,像个调皮的孩子。他这样定义自己:“如果要在我的墓碑上刻一行字,应该写:一个经典的分裂的人。” 7月24 日,东京森美术馆的新闻发布会上,摇滚歌手左小祖咒睡着了。在场的人,除了说日语就是英语,他很难听得懂其中的只言片语。不知睡了多久,左小祖咒朦胧中听到熟悉的中文。“你对上海的楼房倒塌事件怎么看?”自称国内某主流新闻社的一位记者如此发问。 “这个楼房…………”慢条斯理做出回答的,是左小祖咒的多年好友,有着艺术家与建筑师等多重身份的艾未未。此次,艾未未在东京森美术馆举行了一场名为“起因于何”展览。 作为艺术家,2007 年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上,艾未未通过网络召集了1001个普通人,把他们带到格林童话的故乡卡塞尔,构建出名为“童话”的作品;作为建筑师,他是2008 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项目设计方案中标者——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设计公司的中方项目顾问;作为“洋漂”,他曾经在美国纽约生活十多年,也是《人在纽约》的副导演。 如今,艾未未成为海内外媒体追逐之下人气最高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但令人不敢相信的是,“起因于何”竟然是艾未未30 多年艺术创作历程在美术馆的首次大个展。 关于艾未未,充满争议。在“粉丝”眼里,他是当代艺术家中“最有力量”的一位;但在一些批评家们看来,艾未未只是一个“艺术票友”,他的作品只是“很像艺术品”。就拿他最有影响力的“童话”来说,褒者(如一些欧洲媒体)把这个带1001 个普通中国人去卡塞尔的做法,称作“博伊斯之后欧洲最大的社会雕塑” ;贬者,评价这个初级的创意不具备基本的思想性和学术意义,只是靠金钱来堆积社会影响力。 “作为我这样的艺术家,我本人就是媒介,接受采访、写博客和我的作品,都是载体。我用这样的方式和公众取得交流,探讨如何搭成一个话语结构,这是我感兴趣的事情。” 说这话时,艾未未坐在自家大门口长桌的一头,一只白色的波斯猫躺在他面前,肆无忌惮地舔着他的手。 墙外开花墙内不香? 新闻发布会后,森美术馆为艾未未的个展举行了盛大的开幕派对。参加派对的,一共有1001 个嘉宾,似乎这在呼应艾未未曾经在卡塞尔导演的那幕“童话”。去派对之前,日本亲和艺术拍卖株式会社社长仓田阳一郎兴奋地和聊起这个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可惜,对方对于当代艺术并不了解,满脸茫然。“你知道鸟巢吗?他是鸟巢的设计师,也是最为出色的当代艺术家。” 话音刚落,便说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下。 “那是一个‘豪华’的开幕派对,日本当代艺术界几乎倾巢而出,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美术馆馆长、策展人、艺术博览会或画廊等的负责人,都是艾未未的粉丝。我们欣赏蔡国强等中国艺术家的智慧,但艾未未却是最有力量的一位,他对现实问题深度介入,他的作品足以震撼心灵。”仓田阳一郎这样评价。 在森美术馆展厅的中心区域是一件“水晶灯”的作品。早在首届广州三年展上,艾未未就做过一盏豪华的水晶灯,并和周围的脚手架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此次“起因于何”的展览中,水晶灯变成了半盏,周围有4条过道可以通往中心,正面的富丽堂皇,背面的突兀,侧面的含混,给观众以多角度的视觉效果。作品蕴含着艺术家本人对水晶吊灯的理解,也是对现代中国社会情况的折射。 26 件作品占据了森美术馆2000 多平方米的三个展厅,分成“基础形体和体积”、“结构和工艺”和“对传统的改革和继承”等几方面。其中有包括“蛇顶”等在内的6 件作品为最新的创意;而“ 中国地图”、“珍珠碗”和“普洱茶”等作品已是人们熟悉的艾未未代表作。这次展览是对艾未未艺术生涯的一次梳理回顾——有着艺术家头衔的艾未未第一次通过艺术展览证明自己的实力。 作为日本的重要艺术机构,森美术馆首次邀请中国当代艺术家办展。对于策展人Mami Kataoka 而言,艾未未独特的中国视角成为这个展览的最大卖点。开幕一个月后,艾未未和他的作品在东京受到诸多好评,Mami Kataoka 说:“人们都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给年轻艺术家很大的影响,我们在日本根本找不到这样出色的艺术家。” 但在国内,人们对于“起因于何”的认识仅仅限于几百字的消息。国内艺术界对该展览反应冷淡,甚至不乏异见。北京的一位独立策展人认为,艾未未的作品没有任何的独创性,昂贵的材料,巨大的规模以及在欧洲的影响对艾未未在日本的名气都有提升作用。曾担任广州三年展的一位策展人则告诉记者:“艾未未的创作,因为简单、没有深刻的思想而容易被人接受。” 耍阴谋还是真性情? 有人将中国当代艺术家分为两类,一类以蔡国强、徐冰为代表,长期在海外打拼,并逐渐具有国际知名度;一类以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王广义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F4”,一直在国内生活创作,因受到国际艺术大展和市场的追捧而功成名就。 艾未未似乎游离于这两类之外——虽然也有在纽约的经历,但回国之前,成就不大。采访过程中, 艾未未把自己概括成“流窜犯”。 艾未未曾经是中国现代艺术原点“星星画会”的成员,在上世纪80 年代初前往美国。1988 年,他成功地在美国举办了《旧鞋、性安全》的艺术展,这是中国人在海外举办的第一次观念艺术展。在纽约,他居住的地方叫东村,当时不管黑道白道都会敬他三分,他也就有了“东村教父”的称号。阿昌转述了一个段子:在拍摄《北京人在纽约》时,剧组的一个人下飞机后钱包被偷了,艾未未让他回忆钱包大概在什么地方不见的,一个小时后,钱包回来了。 上世纪90 年代,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家出国的高潮期,艾未未却决定回国。1993 年,艺术家徐冰搬到纽约时,刚好赶上艾未未计划搬回北京,就把他的东村7 街的房租合同转到名下。“他一直想手绘一张纽约的活动图给我,把我爱去的地方标出来。这图是他非常想画的,所以画起来就极认真。后来我就有了一张上面标着‘Gay 吧,进去注意’、‘圣玛可书店,艺术书好’,或者一碗面条、两根筷子这类小画的地图。”徐冰这样回忆。 回到北京后,艾未未主编出版我国第一套前卫艺术刊物《黑皮书》、《白皮书》、《灰皮书》。在草场地租地建造的院子里,他已经生活工作了差不多十年。 草场地有家叫作“有间云南菜”的小饭店,是艾未未经常光顾的地方。在附近工作的人,有时会看到他在这里招待瑞士藏家乌里·希克。有人说,正是这个在瑞士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两个重要的事件中帮助了艾未未:他邀请艾未未参加上届卡塞尔文献展,“童话”呼之而出;他促成了艾未未与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合作,成就了现在的“鸟巢”。 在策展人舒阳看来,将1001 个人带到卡塞尔去的“童话”,是艾未未艺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从那以后,他更多的是用激进的方式看待社会问题。 “ ‘童话’是那届卡塞尔文献展上的最大亮点,也让艾未未进入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创作纬度。他的创作不再局限于一个个静态的作品,而是深入到社会问题,有点像那个先做艺术后来又搞社会活动的博伊斯,”舒阳说。 北京另外一个独立策展人则对记者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在利用反对和揭露赢得眼球,从而追求更大的知名度,乃至金钱。 艾未未的真诚受到国内同行的怀疑,但他的知名度和作品的市场价格都在提升。10 月,一个更大规模的艾未未个展会将在慕尼黑举行,主办方是慕尼黑Haus der Kunst 美术馆。 关于朋友“老艾”有个很经典的段子。一个炎热夏天的一个夜晚,几个朋友在老艾院子里乘凉,男男女女都在喊热。老艾说:“太热了,我都没穿内裤。”于是,大家起哄,都不相信他说的话。他马上转过身趴到台子上,哗的一下脱下裤子,露出白白的屁股,证明自己没有说谎。一阵大笑之后,老艾才把裤子穿上。 采访时,艾未未的声音温和而有磁性,不带任何的情绪。拍照时,他快速连贯地变换着愤怒、大笑等各种表情,尝试着不同的姿势,像个调皮的孩子。最早用“分裂”形容艾未未的是他本人。他说:“如果要求在我的墓碑上刻一行字,应该写的是——一个经典的人格分裂的人。”& B=外滩画报 A=艾未未 艺术就是我们生活的极端之处 B:对于回顾展这种你从未尝试过的方式,你希望传达怎样的信息,有什么目的? A: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作品本身。我希望有机会通过做这个展览,了解展览和公共化的空间——美术馆之间的关系,因为做完作品交流并没完成。作为我这样的艺术家,我本人就是媒介,接受采访、写博客和我的作品,都是载体。我用这样的方式和公众取得交流,探讨如何搭成一个话语结构,这是我感兴趣的事情。 B:回顾展让你在学术系统里站稳脚跟的说法,恰当吗? A:是进入到了学术体系中,对!可以这样说。因为这之前就一直在这体系中转了,双年展、博览会参加过不少。今年10月,还会有一个更大规模的展览在德国办,慕尼黑的Haus derKunst。更大规模是从精力的投入、作品的数量和对我的重要性来说的。德国或者德语系国家一直是对我最为关心的,不断有各种采访和文章,德国比较思辨,我跟他们的关系密切一些。 B:你从未考虑在国内的美术馆办展览吗? A:没打算。创作在国内,展览在国外。我倒不太在乎在国内或国外,哪里有展览合适的条件都可以的,但国内不具备。首先我展什么、不展什么不是我决定的。再说怎么展,在中国美术馆,你也得出钱去租用场地。我不能允许展览我作品的美术馆水平很低,同时办的另外的几个展览是很差的。你本来是一个重量级的拳击运动员,怎么能到街道上跟人打架?那样我觉得太不公平。另外一种情况是我受到了特殊待遇,这也是我最不喜欢的,凭什么我要受特殊待遇。再有,就是我要降低我的标准,我更不能容忍,这个世界上,除了上帝,没有人能降低我的标准。 B:你曾经三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两次是建筑类,一次是艺术的,但很少在国内的这类展览中亮相,是因为你与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关系并不紧密吗? A:我参加过的第一届广州三年展,那是我唯一参加过的中国官方展览,因为策展人是我朋友。为朋友,我可以做出很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莫过于参加广州三年展了,再有就是参与“鸟巢“的设计。 没有东西是和艺术不相关的。艺术不是一个高雅纯洁的圣殿,艺术是我们生活的极端之处,是我们在那一步之前退缩的地方,然后再往前走就是艺术。 艺术如果跟人有关,跟我们生活的品质有关,跟每一个人的情感有关,那么必定和我们生活的环境和决定这个环境的体制有关。但如果让我评价某个中国当代艺术家,确实有难度。因为我从来不参加开幕式,不参加文化活动,我谈这些问题显然是偏颇的。我只能说总的来说状态是比较差的。 B:作为“鸟巢”的设计者之一,你在完工后没有再去过,也没有参加奥运会的开幕式。但在这个展览中,却有作品反映“鸟巢”建设的全过程,这看起来很矛盾。 A :展厅的一个接待空间,全部被“鸟巢”的照片所覆盖。这些照片是在“鸟巢”建造的几年中我们周期性拍摄的,100多张图片反映了“鸟巢”从动土到完成的整个过程。“鸟巢”我只在建设时期去过两次,照片都是我工作室的人拍的。 这个展览是我的回顾展,是对我过去一段时间工作的总结,工作之一就是奥运体育场的设计。整个“鸟巢”建造过程是如何努力付出的,很容易被人们遗忘。人们只想看一个打了灯所谓的完美结果,并不知道“鸟巢”建造时的汗水。 我去不去“鸟巢”来自于我的兴趣。我对它已经完全丧失兴趣了,所以我不必去,这来自于我的傲慢。 B:东京森美术馆“起因于何”的展览中还有一件“双杠”作品,跟奥运有关吗? A:双杠和单杠现在是很不一样了,但是在我们成长的那时期,每一个单位或者学校都会有的基本体育设施,除了篮球必然就是单杠、双杆。这是那个时代的语言符号。结结实实砌在双杠下面的木头来自一个被拆除的庙宇,拆除那个庙宇是为了给新建的楼房腾出地。我用拆掉的木材做了“中国地图”那些作品,剩下大量的碎片,依然舍不得舍弃,就把它们堆放在双杠之间的空间里,使双杠和这堆木材成了一个共生体的东西,但实际上这两者无论是功能还是含义上都发生了变化。 B:有人说你很“反动”,而且是为了名利而“反动”。你的“反动”有什么实质性的目的吗? A:我的“反动”是故意的,是深思熟虑、蓄谋已久的。 实在地说,比如那些喝了三聚氰胺的孩子,在还不能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就离开了。他们是没有机会说出要说的话的。类似的事情却一直都在发生,是不是需要有人来替他们说?与普通人相比,我有说话的优越环境,有发出声音的能力,还有我的方式,那我为什么不说?如果我不这么做,我会谴责自己。 B:在关注这些问题时,你是不是已经超越了一个艺术家的身份? A:也没有完全超越,所有的美学问题都是伦理问题。我是一个艺术家,我关注的是美学的问题,美学是和伦理不可分开的。 B:在你太过复杂的各种身份中,你更倾向于哪个? A:对于艺术家这身份我也没有什么定位,算是混了一口饭吃吧。艺术家或者建筑师我都可以不是,我就是一个好事的人吧。但所有的好事,我都希望在表达时,方式具有传达的可能性,我不希望和别人的表达一样,一定要有魅力。我想把媒介做好,要是别人在判断对错之前,有接近或了解的强烈愿望,这样我就觉得很成功了。 像我这么聪明的人,挣钱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B:你曾对媒体说钱对你来说是很脏的,但你的作品却卖得很好。位于北京798的林冠画廊就即将进行你作品的展览和销售,你通常自己跟画廊和藏家谈价钱,还是会有专门的团队? A:我的作品一般是通过画廊出售的,但我不太考虑这些问题。你想,多少年来没有画廊我一样生活。我只和瑞士的一家画廊有紧密的合作,那里藏家比较多,作品卖得还可以。卖不卖得掉是画廊老板想的事情,但要有藏家直接找到我,我会自己去谈,但不一定卖,因为我要决定我作品的去处。就像有个女儿不能谁来提亲就嫁,我要看提亲的人的人品。 就现在的情况来说,出售作品是我收入的主要部分。以前我做建筑,现在决定不做了,艺术品就成为主要的来源。 我觉得市场是一个经营的场所,既不害人也不帮助人。市场是另外一种文化,不说明作品的品质,讨论的是供求关系的问题。 B:你的很多作品很费钱,材料本身很昂贵。也有的作品,比如“童话”,就没什么直接的经济收入吧? A:也不是,当时没有,但是之后会有。公开亮相帮助世界了解你、你的作品、你的方式。不是说每件事都是挣钱的,但是像我这么聪明的人,挣钱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B:“童话”这个作品,鸟巢,乃至你通过网络的行为和言论都会为你赢得知名度,知名度会为你作品的销售增加砝码吧? A:客观上是这样的,但不是说我有这种需求。我不是为了知名度才做这些事情,可能会有很多艺术家是这样的,公众会这样理解。但是没有这么简单,博物馆和收藏家,不会因为你这方面的知名度而来,他们还有另外一套评判系统,所以我不会这么做。是什么造就大师,无非是他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认识,因为他的存在使世界发生了变化。 B:凑巧的是,你做的这些事情恰恰是公众最关心、最能提高知名度的。 A:难道男孩不应该知道女孩喜欢什么吗,难道艺术家不应该知道人民需要什么吗?如果不能被利用,那就是废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二人格唤醒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