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造想象有何表现?现

创造想象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创造想象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创造想象形成的条件1.社会实践要求与人的创造性需要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存在着大量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问题,需要人们在创造性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就不断产生着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当这种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激励人从事各种创造活动,形成创造性想象的动力.例如,以前人们用纸糊窗户,人们为了提高窗户的亮度和防人浸湿破坏,产生了对玻璃的想象.它推动了制造玻璃的创造活动,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制造出玻璃.但在玻璃的使用过程中,发现玻璃不能透过紫外线和不够坚固,于是又想象能有一种透过紫外线和像钢一样坚硬的新型玻璃.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这样,已实现的想象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产生新的想象,新的想象又推动新的创造活动.2.广博的知识与丰富的表象储备想象中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是以头脑中旧有表象为基础的,没有旧有记忆表象作为原材料,新的表象是不可能被加工出来的,创造性想象也就根本谈不上.另外,人的知识经验范围决定着表象的丰富程度.知识愈广博,已有表象就愈丰富,组成的新形象也愈深刻、愈生动,创造性想象活动也就频繁.科学家发明创造需要全面掌握有关的丰富资料,文学家创造需要深入生活、广泛调查研究等,都是创造性活动必要的储备工作.3.思维的积极活动创造性想象是通过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在头脑中建立新形象来进行的,它不是感性材料的胡乱堆砌,而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和支配.只有通过积极、严密的思维才能保证创造想象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它的产物才会符合现实的要求,才会具有社会价值.4.原型启发原型就是与所要创造的事物相类似的事物.原型启发是指从类似事物中能发现所要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构成部件,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等.它是从其他事物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例如,鲁班因为茅草割破手而发明了锯子,牛顿从苹果落地而联想到地球引力,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都是原型启发的典型例证.前苏联心理学家b.a.克鲁捷茨基在《心理学》一书中,对人类在手的启发下改善劳动工具的创造活动进行了形象的对照,充分说明原型启发的重要作用.5.灵感创造过程中新形象的产生常常带有突然性,被称为灵感.它是人以全部精力去解决所思考的问题或完成创造活动时,由于偶然因素的触发而突然出现的顿悟现象.就像有的诗人在构思时,虽然长期酝酿仍然理不出头绪,但偶然受到某一事物启发就豁然开朗,诗句唾手可得,一挥而就.灵感是人们长期艰苦劳动的结果,人长期思索某个问题就会在大脑中形成许多神经联系,一旦受到某种事物的刺激,这种神经联系系统就可立即接通产生灵感.所以,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固有的,它是长期劳动的产物.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灵感是这样的客人,他从来也不爱拜访懒惰的人.”著名画家列宾也说:“灵感是艰苦劳动的奖赏.”灵感的产生带有突发性,灵感常出现在一些偶然的情况下,如散步、洗澡、睡梦中等.古希腊阿基米德在一次洗澡时,当他进入浴盆导致水溢出时,突然灵感出现,他激动地在街上狂叫:“我发现了!我发现了!”即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灵感状态常和人最清晰的意识、最活跃的思维活动相联系.灵感状态表现为注意力的敏锐状态,思想活动极为活跃,工作效率极高.相反,一个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人,想象贫乏,思维刻板,则无灵感可言.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创造想象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相关的作业问题
创造想像是指根据创造目的,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如舞蹈家创编一套新的动作组合,作家在头脑中构成新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的特点.在任何创造活动中,创造想像都起着重要作用,是一起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具体表现在:其一,创造想像在科学的发明和发现上,起着重大作用.其二,创造想像
人类最本质的欲望
2.1 chemical reagent storing condition creation science depositing condition is guaranteed the experiment uses the chemical reagent security,Reduced reagent los
造成-成功-功能-能力-力量 再问: 最后的是想象 再答: 造成-成就-就事论事-事理-理想
①.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专政职能的重要依据.②防御外敌入侵,保卫祖国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专政职能的另一重要依据.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载入宪法.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只有民主,才能调动人们积极性,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中来;只有专政,才能保障
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它是心理发生的标志.当动物能够把一个刺激变成另一个刺 激的信号,我们就说它不仅具有生命,而且还有了心理.心理是在生物发展到一定水平(即神经系统的发展)后才产生的.诱因 incentive 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与它相对应的概念是内驱力.内驱力和诱因都是形成动机的因素.存在于机
创造想象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由于创造想象的参与,人们才能结合以往的经验,根据预订目的和计划,在头脑中产生新的形象.科学领域里的一切发明,艺术领域里的一切典型形象,都必须首先在头脑中形成活动的最终或中间产品的模型,即进行创造想象.可见,创造想象是创造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关键.没有
混淆自己和想象对象的界限,把自己也看成是想象过程的一个角色;想象过程和想象对象的拟人化;过程及结果的非功利化;
具体如下:1.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2.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3.电鱼与伏特电池; 4.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5.人们根据蛙眼的
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一种有意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用以积累的知觉材料作为基础,使用许多形象材料,并把他们加以深入,通过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在新作品创作、新产品创造时,人脑中构成的新形象都属于创造想象. 如鲁迅先生创作的“阿Q”形象,就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新形象.1.培养学生
(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以称为表露式创造.(2)、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和原型只是略有不同,或是有一点改造.(3)、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表现在于: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
D正确A,创造氛围,搭配不当 B灾难,国界C,不会否认,双重否定表肯定
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就是再造想象. 例如,建筑工人根据建筑蓝图想象出建筑物的形象;没有领略过北国冬日的人们,通过诵读某些描写北国冬日风光的文章,可在脑海中形成北国风光的情景. 再造想象有一定的创造性,但其创造性的水平较低.创造想象是一种有意想象.
在职期间,发明创造的产品和公司的产品一致的就算职务发明.比如自己在钟表厂上班,发明了一种钟表就算职务发明,如果发明了一种机械,就不算职务发明,这个所有全就不属于公司.职务发明的所有权属于公司
(一)创造与创造力创造就是提供前所未有的思想或产物.人类的所有创造有四大共同的特点:①创造的主体性,即创造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自然变化的结果不属于创造.②创造的可控性,即任何一种创造都是主体有目的地控制、调节客体的一种活动,是主体为实现自身的目标作用于自身客体、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而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变换过程.③创造
都是创新活动,A    
A、再造想象
应该是D再造想象
再造是已经存在或存在过,要继续或重新造想象力.创造是没有出现过,一个新东西诞生.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区别是什么_百度知道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区别是什么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写作想象思维方法之一,也叫“消极想象”。指依据别人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运用自己积累的感性形象材料,在脑海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创造想象是一种有意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用以积累的知觉材料作为基础,使用许多形象材料,并把他们加以深入,通过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在新作品创作、新产品创造时,人脑中构成的新形象都属于创造想象。创造想象 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例如作家所创作的艺术形象虽来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工程师发明的新机器,虽然综合了许多机器的特点,但它又具备有前所未有的新性能、新造型,因此它比再造想象更加复杂、更困难。它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区别“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的关键,是看个体是否在头脑中独立创造了新形象。
采纳率:48%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创造想象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第二节 幼儿想象与创造力的发展
当前位置:
一、幼儿的想象
(一)想象概述
1.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发生与儿童大脑皮质的成熟有关。想象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质上已经形成的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两岁左右大脑神经系统趋于成熟,这使得儿童在头脑中可能会储存较多的信息材料,所以,想象在儿童1~2岁开始萌芽,主要是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如幼儿将凳子当做火车、汽车,边“开车”,嘴里还“呜呜……嘀嘀……”说个不停,非常投入地扮演司机的角色。
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的大脑借助于综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等方式实现想象。童话、神话中产生的许多形象,如孙悟空、美人鱼、哪吒、龙王等,就是通过综合、夸张、拟人等方式创造出来的。无论想象如何新奇,都离不开人的思维活动。想象,特别是创造性想象的产生是一个人全身心活动的结果。
想象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巨大的作用。首先,想象对认识具有补充作用。例如,当我们感知一幅墨迹图,觉得模棱两可时,想象可以填补感知内容的空白,我们通过想象将其看成各种不同的形象。其次,想象具有超前认识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想象的超前认识作用屡见不鲜,如科学家关于火星的假说、史学家的预言等都具有超前认识的作用。最后,想象具有满足需要的作用。如儿童的想象游戏、梦等,都可以满足现实中不能获得满足的需要。凡属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无一不是想象的结晶,没有想象,便没有科学预见,没有创造发明,没有我们今天五彩斑斓的生活。
2.想象的种类
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可将想象划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指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是最简单的、初级的想象。如幼儿看见玩具听诊器,就想象自己成了医生,给娃娃看病;看见香蕉,就拿起来当电话等。无意想象实际上是一种自由联想,不要求意志努力,意识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而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的表现,梦完全不受意识的支配,所以皮亚杰称之为“无意识的象征”。做梦,是脑功能正常的表现,它不仅无损于身体健康,而且对脑的正常功能的维持是必要的。有意想象是带有目的性、自觉性的想象。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
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和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对理解别人的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期主要以再造想象为主,如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拿着玩具锅、铲、勺子等“过家家”,用笔给洋娃娃打针等,整个游戏过程就是以再造想象为线索。创造想象指的是在开创性活动中,人脑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形象不仅新颖而且是开创性的,比如幼儿想象太阳能够播种,全世界就没有寒冷的地方了等。实践证明,科学研究上的重大发现和创见,生产技术和产品的改造和发明,文学家、艺术家的塑造和构思等,都离不开创造想象,所以创造想象是各种创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密切相关的,再造想象的发展使幼儿积累了大量的形象,在此基础上,逐渐出现创造想象的成分。幻想属于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如拇指姑娘、嫦娥奔月、外星人与地球人大战等都属于幻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幻想,能激发人们向往未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今天,通过人们的努力,嫦娥奔月、龙宫取宝都已成为现实。而与事物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幻想,如因果迷信中的形象,则是有害的,属于空想。
(二)幼儿想象的发展
幼儿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想象几乎贯穿幼儿的各种活动,幼儿的思维、游戏、绘画、音乐、行动等等,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幼儿行动的推动力,创造想象是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典型表现。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想象发展。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从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2)从简单的再造想象发展到创造想象;(3)从极大夸张的想象发展到合乎现实的想象。
1.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在幼儿的想象中,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是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幼儿的无意想象主要有以下特点。(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如3、4岁的幼儿看见小汽车或者是小凳子,就开着“车”当司机,嘴里还“嘀嘀……嘟嘟……”、“下车了”说个不停。幼儿画画也是如此,如看见糖果就要画糖果,其他的小朋友也跟着画。(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内容零散。应该说,在幼儿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孩子们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不稳定的现象。如在游戏中,幼儿正在当“老师”,忽然看见别的小朋友在给娃娃打针,他也跑去当“医生”,加入打针的行列。在绘画活动中表现得更明显,一会儿画人,一会儿画树,一会儿又去画小虫、小花等等,当说他画的不像树时,他立刻说“这是火箭”,显现出一串串无系统的自由联想。(3)以想象过程为满足。由于幼儿的想象主要是无意想象,所以幼儿的想象一般没有什么目的,更多地是从想象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如小朋友讲故事时,看起来有声有色,既抑扬顿挫,又有表情,还有动作,听故事的小朋友也被吸引得相当投入,听得津津有味,但成人一听,却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完全没有来龙去脉和情节。孩子们就这样在讲和听的过程中进行想象,感到满足。
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在大班幼儿的活动中出现了更多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但这种有意想象的水平还很低,并且受条件的左右。如在游戏状态下,即使四岁左右的幼儿有意想象的水平都较高,而在实验条件下,想象的有意水平就很低。在教育的作用下,有意想象逐渐发展起来,并且逐渐占主导地位。
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
幼儿期主要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是:想象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实际行动是幼儿想象的必要条件。2~3岁是想象发展的最初阶段,这时期幼儿想象的过程进行缓慢,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提示和感知动作的辅助;想象在3~4岁时迅速发展,这时以再造想象为线索,在幼儿的绘画、音乐、游戏等活动中都出现了再造想象的成分;4~5岁幼儿在再造想象过程中,逐渐开始独立地而不是根据成人的语言描述去进行想象,想象的内容已有独立创造的萌芽。5~6岁幼儿的创造想象已经有相当明显的表现,想象内容开始有了较多的新颖性,如幼儿开始想象“取下太阳光给奶奶暖手”、“在月亮上荡秋千”等。
幼儿期是创造想象开始发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创造想象主要有以下特点:(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这种最初级的创造,严格说来,还只是创造想象的萌芽或雏形;(2)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与原型只是稍有不同,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模仿,如原型是3个圆圈,幼儿“创造”出5个圆圈;(3)想象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
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3岁左右幼儿想象的创造性还很低,基本上是以重现生活中某些经验的再造想象为主。(2)4岁左右,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及语言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幼儿的想象便有了一些创造性成分,如在看图说话时,加入本来没有的人物、情节,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丰满;能用图形组合出许多别人意想不到的物品,比如用一个长椭圆及两个小长三角形组成企鹅,两个三角形组成蝴蝶等。(3)5岁时想象内容丰富,新颖性增加,独立性发展到较高水平,且力求符合客观现实,能更多地运用创造想象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游戏和活动。
二、幼儿的创造力
(一)创造力概述
1.什么是创造力
目前,心理学界关于创造力较为一致的定义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的产品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颖主要指的是不墨守成规、破旧布新、前所未有,是一种纵向比较;独特主要指不同凡俗、别出心裁,是一种横向比较。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大卫》、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曹雪芹的《红楼梦》……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形式和产品。
儿童的思路极其广阔,想象和思维相当活跃,心理学家梅斯基(Meysky)和纽曼(Newman)还专门对儿童的创造力下了定义:创造力是一种能力,它能使一个人以一种让别人听取和欣赏他们的讲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创造力是一种素质,它能使人类发现自然的定义──别人以前未能理解的定义。当幼儿能创造出一种表达自己思维的方式和能发现新问题时,就说明幼儿有创造力,如3岁的南南在画高兴的树时,虽然不会画树,但他会用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线条来表示树干、树叶、花等,还用语言补充说:“当树坐上火箭,就很高兴了。”
经科学家研究证实,创造力是有层次的。根据创造力本身从萌发到形成的动态过程,可以将创造力划分为类创造、潜创造、真创造三种层次。类创造是创造力的雏形,不能产生创造性结果,如儿童的幻想、青年的憧憬等,这些都是创造力的准备层次。潜创造产生一种对本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但已为人类发现或发明过的成果,这是一种广义上的创造力。真创造指狭义的创造力,它提供的是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社会价值的创造成果,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的创造更多属于这一类,如牛顿发现地球的引力、爱迪生发明电灯、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等,就是一种真创造。
2.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如何?儿童的智力与创造力发展之间有何关联?这不仅是学者们共同关心的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与智力时,首先要探索的一个实际问题。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综观前人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主要论点:一是认为创造力与智力没有相关或相关很低;二是认为创造力与智力高度相关,高创造力者智力必高,高智力者创造力必高,低智力者创造力必低;三是认为二者关系不能确定,创造力高者智力未必高,智力高者创造力未必高,抑或是认为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高低因测验的性质而变化。在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问题上,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智力是人的一种偏于认知方面的心理特性或个性特点,而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肯定了创造力是一种高度发展的智力,而不是本质上与智力不同的东西;其二,指明了创造性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智力发达与否的根本标准。
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高创造力者必有中上的智力,但高智力却不能保证就有高创造力,低智力者创造力必低。可见,智力是创造力必要的而非充分的条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在一定意义上,儿童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可以作为检验儿童智力开发程度的基本标准。
(二)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期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时期。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对幼儿的绘画、音乐、讲故事、手工以及发散思维等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幻想中创造想象的成分随之增多,精细性也不断提高。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表现在其动作、言语、感知觉、想象、思维及个性特征等各方面的发展中。我们常常会看见这样的例子:有的儿童扮演医生拿小棍给洋娃娃打针,将一块看起来很简单的木块当成小车拉,叫外婆为“妈妈的妈妈”,用积木搭建各式各样的房子,可以将“O”想象为苹果、人脸、气球、太阳、碗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创造力的表现,是真正创造力的雏形。但必须看到的是,幼儿创造力与成人创造力在质、量、目的性、价值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幼儿创造力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1)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是比较简单和初级的;(3)自发性强,表现相当广泛;(4)主要表现为创造想象。
在幼儿创造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好奇心和创造想象的发展是两个最重要的表现。幼儿的创造行为和活动主要来自他们的好奇心,可以说好奇心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起点。这种好奇心在幼儿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最早如新生儿的探究反射可视为好奇心的最初表现。到幼儿期,好奇心便表现在幼儿的各种行为和语言的发展中。在语言发展上,这时候非常喜欢提问题,只要他们不懂的、感兴趣的,他们就会不停地问“为什么”,提出的问题稀奇古怪、各种各样,如为什么汽车的尾巴会吐气,为什么蜗牛背上有壳等等,并且常常打破沙锅问到底,试图弄个水落石出,在这一时期让父母最困惑、最苦恼的就是回答孩子的问题。在行为上,幼儿经常表现出一种破坏行为,如为了弄清楚钟表为什么要发出嗒嗒的声音,指针是怎样走动的而将家里的闹钟拆得七零八碎,为了了解电视机里是怎样装下那么多人、房子、车而兴奋地去探究。正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才使得幼儿开始了漫长的创造之路。
创造想象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最主要成分。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同其他心理领域的发展一样,也是随着能力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三)创造型儿童的人格特征
创造力是儿童能力的最高表现,而能力作为人格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是和人格的其他部分处于复杂的联系之中,这些人格因素是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特殊的、必要的和充分的条件。追踪研究天才儿童数十年的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M.Terman)发现,在他研究的天才儿童中,有一部分成年后成就很大,有的则成就一般,经过分析发现,前者具有四种共同的人格特征: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自信而有进取心、谨慎、好奇心强。
综合国内外迄今为止的大量研究和论述,创造型儿童的一般人格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具有浓厚的认知兴趣。旺盛的求知欲属创造型儿童的典型人格特征。第二,情感丰富、富有幽默感。第三,勇敢、甘愿冒险。创造型儿童甘愿标新立异,逾越常规,不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框内。第四,坚持不懈、百折不挠。这种人格特征使创造型儿童能够持之以恒地去探索、思考。第五,独立性强。第六,自信、勤奋、进取心强。第七,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一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在自我评价方面往往出现偏高的想象,在智力活动方面有较强的自控能力。第八,一丝不苟。喜欢刨根问底,不把问题搞个水落石出不罢休。
除此以外,不同创造类型的儿童不但具有创造型儿童共同的人格特征,还表现出一些独特的人格特征。如艺术类创造型儿童还具有超俗的思想,非常灵敏等;自然科学类创造型儿童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少从众,喜欢作抽象思考等特征。三、幼儿艺术能力的发展
(一)绘画
绘画是一种表现及创作的活动,绘画对幼儿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自20世纪初叶以来,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和儿童美术教育家就对儿童的绘画等作了许多的调查研究,且更多的是将绘画能力归属于空间智力的范畴,幼儿的创造性常常可以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幼儿绘画也由此成为衡量幼儿创造力水平的外部指标之一。
1.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
尽管对儿童画的含义的意见还不一致,然而,对儿童画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的看法却是相当一致的。大体上说,幼儿的绘画经历了三个阶段。
(1)涂鸦阶段(1.5~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在纸上乱画,这些最初画下的东西纯属涂鸦。处于涂鸦阶段的儿童在乱涂乱画时极为专心,并经常迅速地画了一张又一张。其特点是不注意颜色,仅使用一枝笔,没有想到要利用身边其他的笔。儿童的涂鸦是不教自会的,其涂鸦之作可以详细区分为20类,如点、垂线、横线、曲线、锯齿线等等,或者仅仅简单地分为两类:一类是螺旋形、环形和圆圈;另一类是一道道密密麻麻画在一起的平行线(如图6-3)。儿童最初的涂鸦显然不是在进行艺术创作,而是对线条、空间和色彩的视觉探索,但对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却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儿童后来的许多绘画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图6-3涂鸦作品实例
(2)表现阶段前的图案阶段(2~3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常在画纸的中央,对涂抹作仔细的安排,以便画一个基本的几何图形,比如三角形或矩形。其特征是将整个几何图形用乱涂的方式涂得满满的(如图6-4)。到3岁时,儿童开始用单一的轮廓线来画几何图形,而不是将图形的里里外外涂得满满的。这时的图形通常有五种:圆形和椭圆形、正方形和矩形、三角形、十字形和X形。由于儿童所画的并非都是规则的图形,所以,还有一个特别的分类,叫“奇形怪状”。这个阶段末期的儿童还开始将两个单一的几何图形画在一起,产生一个新的“组合体”,例如将一个圆形、三角形或正方形相连,从而构成儿童绘画中常见的“曼荼罗”(如图6-5,曼荼罗是佛教中菩萨的画像及供奉菩萨像的清静之地)。这时的绘画仍然是非再现性的,但这却是通往再现性绘画的必经之路。
图6-53岁孩子画的曼荼罗
(3)再现内容的出现阶段(4~6岁)。这时的绘画在形状方面是不真实的,颜色的使用也是不真实的。儿童不注意所画之物的颜色与实际颜色的关系,例如将太阳画成绿色,人画成紫色,而草地画成红色。对物体在画中的空间关系也不按照它们在现实中的实际关系,而是将物体浮在整个画纸上。所以,他们所画物体可能看上去缺乏逻辑联系。但从视觉效果上看,他们所画物体又常常具有联系,他们能够将画纸安排得井井有条,呈现出和谐协调的平面构图。这时的绘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儿童虽然发现了用图画来再现事物的可能性,但他们往往还会画一些涂鸦般的抽象画(如图6-6)。
图6-6蝌蚪式、折叠式和X光式的儿童画
2.儿童绘画认知的发展研究
关于儿童绘画的研究发现,幼儿通过绘画表现遮挡模型有着其特有的认知发展轨迹,其中最为奇特的现象即是争议最大的“知”、“见”矛盾现象。所谓“知”即是指幼儿画出的是反映他们对客观物体结构构成认识的图画;所谓“见”即是指儿童画出的是视觉真实性的图画,这种画不是反映他们内隐的结构知识,而是反映他们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儿童绘画知、见的发展虽然争论很大,但目前我国的研究者亦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并发现视觉写实的能力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大大提前。
(1)表征策略。儿童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主要有六种:水平分离式、垂直分离式、水平相切式、垂直相切式、透明式和视觉写实式。垂直式和透明式是理智写实性绘画到视觉写实性绘画之间的过渡形式。儿童遮挡绘画表征的发展不是以“全”或“无”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多种策略并存,并且在某一年龄段有优势表征策略,甚至是4、5岁的幼儿也可能画出视觉写实性绘画,性别差异不显著。
(2)认知方式与表征水平。儿童遮挡绘画表征水平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场独立的儿童比场依存的儿童更易摆脱情景的误导,按照模型呈现的视觉形象进行表征。而场依存的儿童则倾向于画出完整的物体特征以反映物体在其头脑中形成的概念。
(3)观察角度与深度绘画。通过变化观察角度来考察儿童视觉写实性绘画的发展,发现年龄是影响儿童绘画简单深度关系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因素。4~7岁儿童的视觉写实能力逐步发展。
(4)遮挡图式格式塔渐成论。遮挡图式格式塔渐成论是新的阐释幼儿遮挡绘画中认知发展的理论。所谓遮挡图式格式塔,其内部包括了两个方面的渐成:“要素渐成”和“关系渐成”。遮挡绘画中的要素表现为独立物体本身,关系表现为要素与要素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如并列、垂直、透明、遮挡等。儿童绘画认知的发展是一个从低到高逐渐形成的过程。其渐成过程表现为从初级水平的单纯要素渐成,到较高一级水平的要素渐成,再到要素与关系的交互作用的发展。
3.绘画与创造性
皮亚杰认为绘画是信号性功能的一种形式,是象征性游戏和心理表象之间的中介。绘画认知发展的研究发现,儿童绘画有着独特的特点,通过绘画,儿童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和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表达出来,创造出一个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除了这些表面所能表达的意思以外,还有许多深层的东西,它们是儿童技能和认知发展的基本显示,所以透过绘画我们可以测查到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轨迹。
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绘画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形象思维。所以,幼儿绘画是训练右脑功能及创造性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由于幼儿的语言比较贫乏,他们更喜欢用绘画来表达思维。绘画能够更自由、更直接地表达出他们用语言不能表达的、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自己内心的感情。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组织、加工、重建生活中所见的形象,异想天开,变化无穷。一方面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受力、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因此,绘画是教育者启迪幼儿心智、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最佳手段之一。
(二)音乐
音乐是幼儿艺术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感,而且还有助于幼儿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歌唱能力的发展。幼儿歌唱能力的发展可以从四个主要方面表现出来。第一,歌词。未满3岁的幼儿已能部分地吟唱一些简短的歌词,但对词义的了解十分有限,发音错误也非常普遍;3岁幼儿已经能够较完整地反复唱片段,对词义有了初步的理解;4~6岁的幼儿能够较完整地复唱一首歌的歌词,发音错误的现象大为减少。第二,音域。音域指的是从最低音到最高音的范围。一般而言,2岁以后,幼儿可以唱出3~4个音域大约在c1~g1范围内的音;3~4岁可以唱出5~6个音,听起来最舒服的声音是d1~g1之间;4~6岁幼儿一般能够唱到c2,但有较大的个体差异。第三,节奏。幼儿在3岁前已经初步显示出节奏的意识,3岁后,能比较好地掌握与心跳、呼吸、脉搏等相适应的节奏,所以容易掌握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所构成的歌曲。第四,音准。音准是幼儿在歌唱活动中最难掌握的技能。3岁前幼儿的歌唱音准很差,所唱出的旋律只是大致接近原曲调的旋律;4~6岁幼儿音较准,如果再加上歌曲简单好唱,有琴声伴奏,一般能基本唱准。
(2)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音乐欣赏能力是指对音乐有欣赏的兴趣和愿望,并能从对音乐的感知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能力。婴儿一生下来就具有某些基本的音乐感知能力,但与5~8岁的儿童相比,却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将婴儿与5~8岁儿童的音乐能力区分开来的最大差异,是对音乐的不同程度的抽象能力。倾听是一种有意识地听的活动过程,2岁婴儿已表现出对音乐的倾听能力;3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分辨和描述自然环境中的声音与音响;4~6岁幼儿在倾听的主动性和听辨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比较能区分节奏、速度的变化,且能听出乐段的重复、变化,理解音乐的风格差异和表现性。音乐的理解能力,主要表现在对音乐所引起的情感、想象、联想以及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容的理解。2岁前的婴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就已经开始萌芽;3岁左右能初步理解音乐表达情绪,产生初步的想象和联想;4~6岁的幼儿对歌词、曲调意义的理解都有明显的提高,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和体验也更加细腻。
(3)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本伯格(Benberg)按照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对幼儿的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在音乐领域内,同样存在着幼儿对守恒认知的不足。比如,一个幼儿可能会把某个特定的铃铛相混淆,他不知道许多铃铛会发出相同的音,或不知道铃铛挪动位置后,也仍能产生一样的音。本伯格在研究中还发现,幼儿对音乐的认知,主要是从旋律片段的总体特征和乐曲组合中的感觉特征出发的。
所谓音乐守恒能力,是当音乐的其他方面发生变化而旋律并未改变的情况下,仍然听出是原有音乐的能力。例如,将《铃儿响叮当》的节奏或演奏乐器改动以后,儿童仍然能识别出《铃儿响叮当》的主旋律。音乐守恒的能力实际上考察了音乐旋律的保持能力。事实上,不管音乐的表面如何变形,去认识一个潜在的结构,这种能力就是所谓音乐守恒能力,而这种能力在音乐能力中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很多音乐都表现出主旋律在不同的调子中不断重复,或通过不同的乐器不断重复的现象,儿童如果不能识别这种情况,那么他们就将不能很好地欣赏音乐。还有研究表明,尽管保持旋律、识别旋律的能力可以在无教育的条件下出现,但正规的教育在旋律识别能力的提高中仍然具有很强的效果。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灵感属于再造想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