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豆角菌核病和豆角灰霉病如何防止治疗

探秘: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这些病菌究竟是什么原因用药也没效果呢?
“我棚里的番茄得了灰霉病,药也用了,但就是控制不住,怎么办啊?愁死了!”一个群友在群里问。
“你用的什么药?”另一个群友接话。
“用的就是专治灰霉病的药剂,也有用,但就是控制不住”。
“我知道了,是你棚里湿度太大了,而且棚膜质量也不好。必须要严格预防棚膜滴水,因为病菌会随着空气漂移进行传播,附着在棚膜水滴中,滴到哪里就会传染到哪里。”另一个群友回答。“这种类型的病害,最好的方法还是升温排湿,增强通风和透光条件。”
这其实就涉及到了植物病理学上的一个术语叫“病害三角”。
就是说一种植物病害的发生,必然会具备三个条件:病原物、感病寄主和适宜的环境。
换言之,如果我们能控制住这个三角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就可以有效控制住所有病虫害的发生了。本文我们就主要从环境方面来讲一下。
大部分作物病害发生时,病菌都会随着气流、雨水的传播进行传染。
尤其是环境湿度大时,病菌除了会大量滋生外,还会加快传染速度,使病害发生严重。
那么有哪些主要靠水流传播的病害类型,以及怎样在湿度的把控上,减轻病害的发生呢?
比如冬季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绵疫病等病害高发,这类病害发生流行的适宜环境均是低温高湿,冬季棚室内湿度大,棚内露水多,病害发生严重。
(相对湿度90%以上易发)
典型症状是高湿条件下,表面生有灰霉。
(相对湿度在85%以上易发)
在高湿条件下,茎秆、种荚和病叶表面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和黑色鼠粪状菌核硬块,病斑发朽、变粘。
重病株在茎秆和种荚内产生大量菌核。
(霜霉病的发生及发生程度是由湿度和水分决定的。任何使水分和湿度增加的因素都会导致霜霉病的发生。)
病斑受叶脉限制,呈角斑型,空气潮湿时叶背产生霜状霉层,有时可蔓延到叶面。
(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易发)
果实潮湿情况下会密生白色绵毛状菌丝。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
高湿、大雾、重露多雨等因素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典型症状是茎维管束褐变,后期下陷或开裂,茎部会出现褪绿条斑,有时呈溃疡状。
湿度大时有白色菌脓流出。
果实上的病斑是通过风雨或喷灌时从病汁液上滴下的带菌水传播的。
与沤根病相似,低温高湿和光照不足,是引发此病的主要环境条件。
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从根茎部或根部伤口侵入,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进行传播和蔓延。
茄子根腐病
豌豆根腐病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通过气流、灌溉水以及农事操作等传播,病菌生长适温26~28℃,高温高湿发病重。
初期叶片呈水渍状暗绿色病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轮纹斑,边缘具有浅绿色或黄色晕环。
中部具同心轮纹,潮湿时病部长出黑色霉层。
大部分植物病害只要温、湿度达到一定的程度,病害就会发生,这种病害类型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像这种高湿型且会靠雨水、气流传播的病害,在防治时,只靠用药也不是最彻底的方法,必须从管理上进行把控,控制环境条件,培养健壮植株,再加上用药,彻底的防治病害。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适当降低湿度。
1.选用无滴膜。
选用无滴膜可以减少薄膜表面的聚水量,并有利于透光、增温。
也可对普通薄膜表面喷涂除滴剂,或定期向薄膜表面喷撒奶粉、豆粉等,也可以减少薄膜表面的聚水量。
2.通风换气。
通风透气,将湿气排除,换入外界干燥的空气,这是最简单的降湿方法,但要防止因通风换气而使棚室内温度降得过低。
3.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可以大大的降低地面水分的蒸发以及灌水次数,从而降低空气湿度。
有人做过试验,覆盖地膜一般可使10厘米处地温平均提高2~3℃,地面最低气温提高1℃左右。
同时,由于地膜不透气,可以减少地面水蒸发和灌水次数,从而达到降低棚内空气湿度的目的。
4.合理浇水。
冬季棚菜浇水,要做到“五浇五不浇”:即浇晴不浇阴(晴天浇水,阴天不浇水)、浇前不浇后(午前浇水,午后不浇水)、浇小不浇大(浇小水,不大水漫灌)、浇温不浇凉(冬季水温低,浇水时要先在棚内预热,待水温与地温接近时再浇)、浇暗不浇明(浇暗水,不浇明水)。
5.喷药不能过勤,或用粉尘法、烟雾法用药。
棚室内必须施药时,若采用常规的喷雾法用药,会增加棚室内湿度,病害很快又会卷土重来,再防治的难度会不断增加。
采用粉尘法及烟雾法用药,可以克服喷药的弊端。
6.中耕散湿。
利用晴天棚室温度较高时,浅锄地表,加快表土水分蒸发,以降低棚室湿度。
温馨 | 提示
此篇文章仅供参考,请各位种植朋友们根据所在地区环境,结合当地土壤和气候等条件,选择科学种植及管理方法,感谢您的关注。
信息来自农极客植保图谱
◆编辑:陈蓓蓓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大棚黄瓜菌核病、灰霉病的侵染与发生规律--《辽宁农业科学》1989年06期
大棚黄瓜菌核病、灰霉病的侵染与发生规律
【摘要】:正 大棚黄瓜菌核病是新的病害.迄今为止,对它的发生规律在国内尚未见报道.在哈尔滨市,自1982年以后,大棚黄瓜菌核病突然暴发并逐年扩展、加重,我们对菌源、侵染途径、病害循环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如下试验.
【作者单位】: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淑菊,马德华,霍振荣;[J];天津农业科学;1996年02期
王崇仁,汪国森,吴友三;[J];植物病理学报;1992年04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宇飞;文景芝;李立军;;[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李淑菊,马德华,霍振荣;[J];天津农业科学;1997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志琦;[D];南京农业大学;1999年
徐培洲;[D];新疆农业大学;2003年
郑超;[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李模孝;[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高书锋;[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陈宇飞;[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恒;郅军锐;陈德福;杨林;金道超;;[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1年03期
彭月英;陈方景;吴松标;陈关成;陈用东;;[J];中国园艺文摘;2010年09期
岳勇;李素珍;;[J];中国园艺文摘;2011年05期
吴文重;孙怀玺;赵景荣;徐衬英;谷景敏;付红涛;;[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年13期
时玉娟;;[J];中国果菜;2011年04期
刘海霞;;[J];植物医生;2011年04期
朱春英;郭春英;袁月华;王纯杰;沙兴龙;;[J];绿色科技;2011年07期
姚俊梅;;[J];乡村科技;2011年07期
曹景金;;[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6期
赵德明;汪涛;汤德祥;朱红军;;[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环照;陈金安;徐运清;盛继群;李建华;;[A];华中昆虫研究(第一卷)[C];2002年
郭江峰;陈晓燕;;[A];中国棉花学会2005年年会暨青年棉花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顾昌华;谢光新;龙正权;;[A];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卢红林;高红岩;闫爱军;李红霞;;[A];河南省植物保护研究进展Ⅱ(下)[C];2007年
高付军;张玉明;;[A];河南省植物保护研究进展Ⅱ(上)[C];2007年
刘刚;王新生;;[A];水稻螟虫灾变规律及治理对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潘勇;徐红;朱如杰;游树立;黄泽威;王建法;;[A];2003’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曹春田;臧学斌;赵丙坤;刘新峰;王俊香;;[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马建祥;张显;张勇;杨建强;王鸣;;[A];中国园艺学会十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陈方景;;[A];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湖南科技报;2009年
辛集市林业局 郭记迎 辛集市彭立佐村 铁琳;[N];河北科技报;2010年
赵红梅;[N];河北日报;2008年
黑植保站;[N];农资导报;2008年
省农广校长安分校
孙权社;[N];陕西科技报;2005年
;[N];山西科技报;2009年
西昌农科所 陈文;[N];凉山日报(汉);2006年
张积显 魏俊峰;[N];陕西科技报;2007年
严颢;[N];新华日报;2008年
王文军 姚永政
  ;[N];中国花卉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小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孙君明;[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孙海峰;[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4年
王爱荣;[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张志元;[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张建光;[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赵建兴;[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娄远来;[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蒋春先;[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戴富明;[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建勋;[D];山西农业大学;2001年
文耀东;[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孙德茂;[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季宏平;[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张东霞;[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郑伟;[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魏建兵;[D];甘肃农业大学;2002年
杨子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王春弘;[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梅丽艳;[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产品公司资讯展会百科病虫害品牌图片
您目前所在位置: -> 豇豆炭疽病
豇豆病害防治图谱
豇豆炭疽病
发布时间: 9:33:47  浏览次数:3297次
豇豆炭疽病在茎上产生梭形或长条形病斑。初为紫红色,后色变淡,稍凹陷以至龟裂,病斑上密生大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该病多发生在雨季,病部往往因腐生菌的生长而变黑,加速茎组织的崩解。轻者生长停滞,重者植株死亡。 豇豆炭疽病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在种子内越冬。播种带病种子,幼苗即染病。分生孢子借雨水、气流、接触传播。20℃和95%以上的相对湿度,最有利发病。当温度高于27℃,相对湿度低于90%时,很少发病。因此,地势低洼、土质粘重、连年重茬、种植过密的地块及多雨、多露、低温、多雾均易发病。 豇豆炭疽病病原描述 Colletotrichumtruncatum(Schw.)Andrus&Moore异名Cdematiumf.Sp.truncata(Sehw.)v.Arx称平头刺盘胞和黑线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茎表皮下生,圆形或椭圆形,大小74.9~235.40×42.8~160.5微米,子座由厚壁细胞组成,褐色,近圆形或不定形,直径差异较大,一般2.6~11微米。刚毛黑褐色,刺状,微弯,表面光滑,基部不膨大至稍膨大,顶部渐尖,具隔2~3个,大小85.6~256×4.3~8.6微米。分生孢子生于孢子梗顶,大量堆集在一起,单胞,无色,内含颗粒状物,新月形,微弯,两端渐细,上端较尖,下端稍钝或干截,大小20.8~29.4×2.3~3.1微米(平均24.4×2.6微米)。此外,有文献记载Colletotrichumlindemuthianum(Sacc.EtMagn.)Br.eTCay.(半知菌亚门菜豆刺盘孢)也可为害豇豆。
豇豆炭疽病是豇豆的重要病害之一,我国豇豆产区均有发生,轻者生长停滞,重者植株死亡,对豇豆的品质和产量影响很大。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豇豆炭疽病防治措施。
豇豆炭疽病防治措施
①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消毒。播种时用种子重量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②合理轮作:有条件水旱轮作或与葱蒜轮作1~2年。
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即开始喷药预防,苗期喷药2次,结荚期1~2次,每次相...防治灰霉病和菌核病技术 - 中国农资网
农药行业标准
化肥行业标准
种子行业标准
农药管理单位
国内农药生产企业
国内化肥生产企业
农膜生产企业
国内种子公司
防治灰霉病和菌核病技术
(发布日期: 9:43:49)
浏览人数:
防治灰霉病和菌核病关键技术是:①彻底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数量;②降低大棚或田间湿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③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速效氮肥,加强植株抗病能力;④蔬菜要注意轮作,不要连续种植易感病的菜。可用于防治灰霉病、菌核病的农药很多。如保果宁2号对大棚黄瓜、茄果类蔬菜的灰霉病具极高防效,使用要早,用保果宁2号番茄每袋加水1.5公斤,茄子、甜椒、南瓜、西葫芦每袋加水1公斤蘸花或喷花。果实生长期用50%利得可湿性粉剂800倍喷1次,防效可达98%以上。特立克(每克含1.5亿木霉菌活孢子)600~800倍、2%BO-10水剂150倍、1.5%多抗霉素150倍,在发病初期喷雾。特立克可用于生产A级、AA级绿色食品。40%百可得可湿性粉剂1500倍。万霉灵(乙霉威)粉尘剂,每亩大棚用1公斤喷粉;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喷雾,50%多霉威800倍喷雾;40%施佳乐(嘧霉胺)悬浮剂1500倍喷雾。速克灵和扑海因对灰霉病曾有过良好防效,因使用多年,病菌抗药性产生,防效已经明显下降,在蔬菜老产区尽量不用。2.5%适乐时悬浮剂是拌种剂,经试验,适乐时1500倍对灰霉病具极佳防效。使用上述农药一定要在灰霉病、菌核病发生初期使用,要连用2~3次,间隔7~10天。&
滑县&悦秀利
版权声明:
1.本栏目为纯公益性栏目,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若单位或个人不同意刊载您的信息请速与本站联系, 我们将尽快按您的要求修改或删除。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农资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为资料提供者和原作者所有。
3.本站不保证为向用户提供便利而设置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7
| 友情链接
<font color="#FF-2009&版权所有:中国农资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中国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客户中心:2
技术支持: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豆角灰霉病害图片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