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口水总觉得有东西卡打饱嗝嗝舒服点,心窝到咽部好像不通顺,怎么回事

◇◇ 从鼻子看脾胃
脾胃与鼻有什么关系呢?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而胃经起于鼻部,因此脾胃的经脉与鼻窍也是相连的。
一个人的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水谷精微无法上输濡养鼻窍,而引起鼻腔干燥,有时还会引起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等问题。这种情况多是脾胃虚弱,气津不足,脾气不能摄血或肺虚火上冲鼻窍所致。
此外,一般鼻翼发红的人多是有胃热。除了鼻翼发红外,还伴有容易饿、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其根本原因在于脾的运化能力不足,使食物蕴积滞留于胃,食物积久化热、化腐所致。
如果鼻头发青,并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青色为肝木之色,肝气疏泄太过,横逆冲犯脾胃,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这时我们可以多按摩太冲、足三里等穴,以舒肝健脾。
◇◇ 从眼睛看脾胃
肝开窍于目,而目之所以能看东西,全赖于肝血的濡养,而脾胃又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所以肝血是禀受于脾胃的。
一个人的脾胃功能失调容易引起视力疲劳、视物模糊、眼睛红肿、眼睑下垂等问题,并伴有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舌淡,脉缓弱无力等症。这多与脾气不足、清阳不升、目失所养有关。
◇◇ 从耳朵看脾胃
耳朵位于清阳交会的头面部,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肾开窍于耳,《灵枢 •
脉度》中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是先天之本,它离不开后天之本脾胃的滋养,如果一个人的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肾精必亏,耳窍失养,就会出现耳鸣、耳聋等问题。脾虚气弱,水湿不能正常运化,致使内生痰浊,耳道闭阻也会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
◇◇ 从前后阴看脾胃
前阴包括溺窍(尿道)和精窍(生殖器),是主排尿和生殖的。中医认为,肾是水脏,脾为中土,共同主管着水液的代谢化生。脾气健旺,清升浊降,以助肾化水,使排尿通畅;脾虚则升降功能失调,会出现排尿不畅,严重者会出现不能排尿的现象。后阴就是肛门,中医称肛门为“魄门”,“魄”与“粕”相通,是传送糟粕的。一旦脾气虚弱,水谷不能正常运化,就会出现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有时伴有肠鸣等问题;脾的清阳
之气一旦下陷,就会出现经常性泄泻甚至久泻脱肛;气不统血,则会出现便血。
脾胃虚会致九窍不通,从九窍不通我们可以判断脾胃是否有问题,正所谓“窥知其外,乃晓其内”。
我们知道中医是讲究望、闻、问、切的,但凡有经验的老中医大都可以通过病人的脉象、气色、九窍等反映出来的各种症状,来诊断患者的生病部位,但这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与学识。作为普通读者,我们所要做的是及时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然后及时到医院就诊。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说:“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
明末的医家孙文胤在其《丹台玉案•
脾胃门》中指出:“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其意是指,五脏必资于谷气,谷入于胃,和调五脏而血生,脾胃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营养五脏;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之源亏乏,导致五脏失养,气机失调,变生各种疾病。
可见,“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而“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脏”,所以我们养脾胃其实是在安抚五脏。那么,脾胃与其他脏器有什么具体的关系呢?
◇◇ 脾胃与心
● 心是脾的母亲,脾是心的儿子
要了解脾胃与心的关系,我们先来看看中医里所指的心是什么。《素问•
灵兰秘典论》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
邪客》也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在脏腑中地位最高,它是君主,是主导和统率全身各脏腑功能活
动的,你看它的功能大不大?
心主导着人体的各个脏腑,这里也包括了脾胃,脾胃是受心主导的。不是说你想吃饭就吃饭,这得由心来发号施令的,心让你吃你才能吃;反过来说,脾胃的功能也影响着心,作为主管粮仓的后勤部长,如果“国库”空虚,君主和百姓都没有粮食吃了,身体这个国王自然不能待得长久了。
心是主神明的,所以失眠与心脏关系密切。中医里有句话叫“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说脾胃不和,睡眠也不好。很多人晚上不吃东西,到了半夜就会饿得睡不着觉;同样有的人晚上吃多了,也不运动,直接上床睡觉,这时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功能就受到了影响,就会扰动人的神明,人就睡不着了。
心还有主血脉的功能,脾则能统血,它让血液老老实实待在脉里、不跑到外面来。因此说,脾气健旺,则血液充足而心有所主。从五行角度来看,心与脾是母子关系,心属火,脾属土,心火生脾土。心是脾的母亲,脾是心的儿子,心这个母亲要时刻照顾好脾这个儿子,即所谓脾胃纳运功能,有赖于心阳的温煦。一旦心阳不振,就可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而痰饮内停,会发生心悸、气短、胸闷、憋气、腹痛、腹泻等问题。反过来说,心主血,血的来源在于脾胃,如果脾胃的运化失常,不能益气生血,则心失血养,也会使我们生病。
● 如何才能脾胃与心同养?
要照顾好脾胃,也要养护好心,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静心养气,这样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耗心气,使心气平和,进而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
要养心健脾,还可以多按摩心经和心包经上的穴位,如极泉穴、神门穴、内关穴,再加上能养脾胃的足三里穴、中脘穴等。
极泉穴有宽胸理气、通经活络的功效。此穴在腋窝顶点,取穴时,把一只胳膊抬起,肘部弯曲,用另一只手在腋窝中央按压,腋窝中央有动脉搏动处即是此穴。神门穴为心经原穴,它在我们的手腕部,手腕掌侧横纹的尺侧端。取穴时,把手掌朝上,手掌小鱼际上角能看到一个突起的圆骨,从该圆骨后方向上摸,能摸到一条大筋,该大筋的桡侧与掌后横纹的交点即是此穴。
内关穴具有调节情绪、调节睡眠和调节心脏的作用,对一些胃肠问题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比如消化不好、恶心呕吐。取穴时,把手臂伸直,手掌向上,腕关节微微弯曲,能够看到腕部的两条横纹,从靠近手掌处的那条腕横纹正中往直上量取2
寸处即是此穴。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它在上腹部,在肚脐上约1 拇指宽加上4指宽处。
平时我们可以多对这几个穴位进行按摩,每穴每次按摩3~5分钟,天天坚持,养心健脾胃的效果非常好。
◇◇ 脾胃与肝
● 肝失调达容易导致脾胃不和
《素问•
灵兰秘典论》指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前面我们说过,心是君主,在这里肝就是大将军。我们知道,大将军是上前线打仗的,负责部队指挥的,而指挥打仗都靠谋虑的。同时大将军也是脾气火暴的主儿,本身就是性格刚强暴躁,动不动就发火。这说明肝与情志有很大的关系,“怒伤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脾胃与肝有什么联系呢?中医认为,肝是主疏泄,喜条达,是调畅全身气机的,这样才能通而不滞、散而不郁。我们平时说的肝郁气滞就是肝失疏泄的一个表现。肝郁则脾虚,我们的肝气郁结了,就会横逆犯脾,脾气本来就虚,又兼肝气所犯,气机郁滞,就会出现运化失常。现代人生活与工作压力都比较大,最容易侵犯肝脏,而肝失条达,则导致脾胃不和,出现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问题。
从五行学说来看,脾属土,肝属木,它们二者是相克的,即所谓肝木克脾土。脾土属阴,必得肝木的条达之性加以疏泄,脾才不会凝滞,从而饮食才能正常运化,脾胃才能正常升降。但是,如果肝木太旺,就会克制脾土,肝如果管得太严了,就让脾胃很委屈,出现食后腹胀、腹泻与便秘交替等症状。
平时有一些朋友跟我说自己的肚子老是往上反气,腹胀,有时候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一些治疗胃肠疾病的药也不管用。我问他们平时工作怎么样?都是说工作压力太大,经常跟上级或下属处不好关系。这其实是你的肝本身先出问题了,导致脾胃不好。因此,这种情况下,你必须先养好肝。肝的问题好了,脾胃才能正常运行。
脾虽然受肝的制约,但它对肝脏也有一定帮助。肝为刚脏,依赖于脾供给血液濡养,才不会刚强太过,失去条达的本性。《素问•
经脉别论》中也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说明肝脏中所藏的血和它所主的筋的营养,都来源于脾胃水谷的精微。
● 如何才能脾胃和肝同养?
平时我们如何共同保养脾胃和肝呢?很多爱生闷气的人最容易导致肝郁气滞,这时最好多按摩一下肝经上的太冲穴。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原”有“发源、原动力”之意。中医认为,原气来导源于“肾间”的动气,然后散布到人体的各处,在人体相应的穴位上停留,停留的穴位就叫原穴。《黄帝内经》中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灵枢•
九针十二原》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可见其重要性。因此,我们刺激太冲穴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的功能正常。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 跖骨后方的凹陷处,取穴时,从足背第1、第2
趾间缝纹头向足背上推按,推按到两骨联合前缘的凹陷处,即是此穴。
按揉时,从太冲穴揉到行间穴(在足背侧,第1、第2 趾之间连线的缝纹头处),将痛点从太冲穴转到行间穴,效果会更好。
若想达到舒肝健脾胃的效果,我们还可以取足三里穴加太冲穴,或中脘穴加太冲穴,以调肝胃。
肝郁脾虚者可以在医生建议下服用逍遥散。逍遥散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的作用。顾名思义,就是人吃了逍遥散后,肝气就变得活泼畅通,心情也会好起来,烦恼抛诸脑后,就像神仙一样逍遥快活。
◇◇ 脾胃与肺
● 脾胃决定肺的津气盛衰
《素问•
灵兰秘典论》指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在这里,肺就如一位辅佐君主的宰相,协助心脏治理全身。肺主气,全身的气都是由肺来主持和管理的。而肺所需要的津气,全赖于脾胃水谷精微所转化。因此,肺的津气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
“治节”是什么意思?即治理、调节水液代谢。脾主运化水湿,而之所以能运化水湿又赖于肺气肃降的协调。《素问•
经脉别论》中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指出水饮进入胃中,散出精气,并上行输送到脾,通过脾输送布散水液精气的作用,再向上输送到肺。肺具有疏通和调节全身水液运行道路的功能,它把水液向下输入膀胱,以小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这同时也说明脾胃水谷所化的精气,首先是充养了肺。因此,脾胃虚大多首先会影响到肺。
肺气不足也多与脾有关,如脾虚的人比较容易感冒。表面上看,容易感冒是由于卫气不足,而实际上是和脾气不足有关,脾不能益气则使肺气虚,肺气虚则卫气不足。
从五行学说来看,脾与肺也是母子关系,只不过这里,脾是母亲,肺是儿子,脾属土,肺属金,脾土生肺金。肺有赖于脾胃供给营养,才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主肃降和通调水道。如果脾土太弱不足以生肺金,人就会得呼吸系统疾病。
● 如何才能脾胃与肺同养?
养肺健脾可多刺激太渊穴、列缺穴以及足三里穴、中脘穴。太渊穴是肺经原穴,能大补肺气。它在腕横纹上,我们可以在掌后腕关节横纹外侧端、动脉搏动的地方取穴。此穴很
深,按揉时,力度大一些。
列缺穴是肺经的络穴。列缺穴在前臂桡侧,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
寸。取穴时,张开两只手的虎口,把虎口垂直交叉,把一只手的食指按压在另一只手后桡侧的高突处,食指所按压的地方即是此穴。
◇◇ 脾胃与肾
● 脾胃虚弱容易导致肾虚《素问•
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强”的意思就是发挥出、表现出强壮的姿态。肾能藏精,精能生骨髓而滋养骨骼,所以肾有能让人保持精力充沛、强壮矫健的功能。
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两者是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两者不能相互协调,就会影响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寿命。为什么这样说呢?肾藏精,前文我们已经讲过,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而所藏“后天之精”全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因此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充足,不断滋养于肾,使肾中精气盈满。如果脾胃虚弱,肾中精气不足,就会导致肾虚。
肾俞穴在腰部,在与肚脐同一水平线的脊椎左右两侧两指宽处。平时我们对这几个穴位进行艾灸,每个穴位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离穴2~
4厘米处进行熏烤)10~20 分钟。每天进行1 次,可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曾这样说:“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意思是说,脾胃方面的病可以通过调治五脏来达到目的;反之,五脏方面的病也可以通过调治脾胃来养。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同时也体现了中医的伟大与神奇。
清代的名医唐笠山如是说:“治脾胃之法,莫精乎升降。”善治脾胃病的医生,都会注意脾胃升降气机的调治,升降通顺,则疾病自然就能治愈了。一旦气机紊乱,脾气该升不升,胃气该降不降,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脾以升为和,如果不升反降,这在中医里我们称之为“脾气下陷”。因为脾位于中焦,根据五脏配五方的理论,脾属于中央,所以脾气又称为中气,脾气下陷也叫中气下陷。脾气虚弱,气不升反而往下来,人的清阳之气不能上煦于头,就会出现不爱说话、脸色苍白、头晕的现象;中气不足,脾的运化功能失职,就会表现为不爱吃东西,即使吃了也会腹胀。此外,中气下陷,无力升举,就经常会出现腹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病症。补中益气汤是治中气下陷最好的方子,可找专业医生进行辨证调养。
胃以降为顺,胃气不降反升,这在中医里叫胃气上逆,这时人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呃逆(打嗝)等症状。
去年,我治疗了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她伴有间断性呕吐3年多的时间,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发作,而且一发作就是十多天,有时还伴有头晕、无力、口干等症状。多次求医无果。我发现她的脸苍白且没有光泽,舌红少苔,脉细数。我为其进行了多方面的诊断,后发现她这是肝气犯胃,导致胃失和降所致。
后采用疏肝和胃、降逆止呕的方法,终于治好了她的病。一番感激自是不必言说,我再次强调她一定要保持好心情,且不可再伤肝伤神了,否则再好的药也治不好心病。平时还要多按摩足三里穴,中脘穴等,以强胃健脾。
不管怎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只有二者的功能协调才能保证我们所吃的东西能够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无论脾胃升降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消化吸收乃至全身的病变。因此,维持脾升胃降的正常功能,在调理消化系统以及全身各系统病症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季脾旺不受邪”,这说明了在一年四季中,如果我们的脾胃的功能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危害。可以说,养好脾胃是“治未病”的关键。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很多患有肝病的人,他们不是面黄体瘦,就是食欲不好、全身没劲儿……这是什么原因呢?从中医五行来看,肝属木,脾属土,如果我们肝气郁结,肝火太旺,就会出现肝对脾克伐太过的现象,导致脾气亏虚,出现食欲不振、全身没劲儿等问题。因此,我们在治疗肝病时,先要养好脾。
《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肝病最容易传脾,为了防治肝病,我们应“当先实脾”。“实脾”什么意思?就是“使脾气充实”,脾气充实,可以防肝病传给脾,也有利于肝病尽快痊愈。
有这样一位女性患者,34岁,自诉有过一次人工流产史,可是自从那次流产后,她的月经就开始提前了。每次来月经时,刚开始血量比较少,颜色发黑,有血块,而且肚子疼得厉害。两三天后血量渐多,十余天才结束。我发现其舌淡红苔白,脉左弦细,右濡弱。
这其实是血不濡养肝,使气血相争所致。中医认为,月经病的发生多是肝郁气滞、气滞血淤所致。后来,我采用“治肝者当先实脾”之法,为其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观其一角而窥其全貌。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我们可以看出,五脏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用五行的生克制化来说明。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在治疗时我们应同时予以防治,这也就是我今天要说的中医“治未病”思想。
《黄帝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还有:“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就是说,一个好的医生应该善治没有发生的病。
中医“治未病”包括三层含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
第一层含义:未病先防。意思是说,人应该在没有得病时候积极防治疾病的产生。能治这种没有病的病才是最好的医生。生活中我们如何防病呢?《黄帝内经》中给了我们详细的介绍:一方面是“顺应天时,天人合一”,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另一方面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结果。
第二层含义:既病防变。得了病后一定要积极治疗并预防其发生传变而加重。“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便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再比如说,糖尿病是现代人常得的病,其实本身这个病没什么大不了的,它的并发症才是真正可怕的。可是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重视既病防变的思想,导致糖尿病出现了并发症。
第三层含义:病后防复。病好后得防止它再复发。生活中,很多人有点风吹草动就容易感冒,反复发作,这就是没有做好“病后防复”的工作。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对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呢?
《金匮要略》在“治未病”中强调脾胃的重要作用,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这说明了在一年四季中,如果我们的脾胃的功能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危害。可以说,养好脾胃是“治未病”的关键。
生活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脾胃的重要性,平时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及早预防,这样我们就可以“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我们在养生的过程中,不要单独照顾脾,或单独照顾胃,而是要把脾和胃两者都兼顾到了,才会让我们的一生成为一次完美的旅行。
生活中,我们形容两个人之间交情深厚时常用一个词,那就是“肝胆相照”。从中医角度来看,肝与胆是相表里的,二者真的是相互照应,和谐共存的,一旦一方有了病,都会影响到另一方。
同样,我们的脾和胃也是相表里的,正如“肝胆相照”一样,脾和胃也是相互照顾的。因为胃生了病会伤及脾,脾生了病也会伤及胃。可以说,人体的后天营养充足与否,主要取决于脾和胃的共同作用。
《脾胃论•
脾胃胜衰论》中说:“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
《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与古人相比,现代人的饮食变得越来越不节制了,或饥一顿饱一顿,或凉一口热一口,这样很容易出现胃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指出:“面热者足阳明病。”大家可以看看胃经经脉循行图,是不是胃经有一部分循行在面部?因此说,面红发热多是胃经上的问题。胃一旦生病了,受纳的食物就会大大减少,脾就不能把更多的水谷精微运送到全身各处,全身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自然就会生病。
太胖了不好,太瘦了也不好,不管是胖了,还是瘦了,我们都应该好好“审查”一下自己的脾胃是否健康。
现代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可是有的人是胖得离谱,而有的人却是瘦得离谱,一点都不均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人变肥胖的类型有很多,原因也有很多,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肥胖的根本原因是本身胃中元气旺盛,吃得多,而且吃多了也不会伤胃。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可谓是一语中的,概括出了肥胖形成的根本原因。这种肥胖是现代医学里说的单纯性肥胖,很多青少年小胖子多是这种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控制饮食,少吃肥腻食物,多进行一些减肥运动。
有的人脾胃虚弱,平时吃东西很少,这种情况下多数人会变瘦。但是也有的人吃东西少却会变胖,这种胖是虚胖,而且这种人手脚都感觉没劲儿。我周围有很多朋友都是这种情况,用手一按他们身上的肉,一按一个坑儿,平时他们也是懒洋洋的,没什么活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他们的肥胖主要是因为脾气壅阻、痰湿内盛所致。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也挺能吃,不一会儿还饿,但就是不胖,反而还瘦了,是怎么回事?这种情况在中医里叫消谷善饥,是因为胃火炽盛所致。胃是主受纳的,你本身胃火大,食物消化得快,食物进入胃里就像是干柴投入烈火中,一会儿就烧没了。若此时你的脾气再亏虚,则脾运化无力,不能把营养输送于全身,而身体肌肉得不到营养,自然就瘦了。这也是胃热炽盛型糖尿病的一个典型症状。
太肥了不好,太瘦了也不好,不管是肥了,还是瘦了,我们都应该好好“审查”一下自己的脾胃是否健康。
女人想要变美就要补益气血,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补脾胃就是补气血,是让自己变美的前提。
问世间哪个女人不希望自己变美丽?可是时间的脚步是留不住的,再加上现代人的饮食过于精细、工作压力过大、运动量少、环境恶化等原因,导致很多人的面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肌肤变得晦暗粗糙,斑点多多,再高明的美容师,恐怕也难掩其憔悴之态。
很多女性朋友为了留住青春、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可谓是费尽心思、想尽办法,四处寻找所谓的灵丹妙药。有的人不惜花高价买进口化妆品,企图用化妆品来掩盖自己即将褪去的美丽。殊不知,使用化妆品美容就如同扬汤止沸。往沸腾的水里加一些凉水,虽然暂时可以止沸,但这种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过一会儿水还是会沸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抽掉锅底的柴草,即釜底抽薪,便会从根本上消除了水沸的基础或依靠物。
因此,想要美容,我们要从根本上想办法。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气血充足才会有好面子。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气是血的统帅,血是气的母亲。血是物质性的,它输送到人体各处,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气是功能性的,它推动着血液的正常运行。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气和血就好比汽车的电和汽油,电是无形的,
油是有形的,缺了谁都不行。人在年轻的时候,气血旺盛,运行正常,容颜也靓丽;到了老年,人的气血亏虚,人也变得老态龙钟了。反过来说,如果你身体的气血提前失调,那么用再好的化妆品、天天去做美容,也不会从根本上延缓衰老。尤其是女性朋友一过了35岁(《黄帝内经》认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气血亏虚得厉害,月经、怀孕、生孩子、哺乳这些时期都严重地损耗着身体的气血。看看周围那些结完婚生过孩子的女性,有几个还能像以前一样保持光鲜的。
女人想要变美就要补益气血,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补脾胃就是补气血,是让自己变美的前提。胃是水谷之海,仓廪之官,且为多气多血之腑。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说:“胃为水谷之海,多血多气,清和则能受。”其意是说,胃就像大海一样,什么气啊、血啊都存在这里,只有胃的功能正常,这个大海才能变得平静。而脾是主运化的,运化营养精微,同时脾还主肌肉,这样营养精微通过脾的运化,输布于全身,包括肌肉。因此,脾胃功能正常,人就会气血旺盛,面色红润,肌肤也有很好的弹性。
脾除了运化水谷精微以化生气血外,还主运化水湿,即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起着促进的作用。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则会出现水湿停滞,产生痰饮等病理产物。比如说,眼睑下垂、眼袋、颜面浮肿等,多是因水湿运化不利所致。水湿停聚化热上冲,熏于颜面,又会出现青春痘、酒渣鼻等皮肤病。我们前面还说过,女性朋友一生要经历月经、怀孕、生孩子、哺乳这些生理活动,而这些生活是依靠脏腑、经络、气血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泉,因此这些生理活动也要依赖脾胃的调节。脾胃健旺的女性朋友,能吃能睡,精血充沛,月经也会定期到来,怀孕生育也会正常,生的孩子也有足够的奶水吃;一旦脾胃失常,就会出现月经少、流产、胎儿保不住、产妇母乳不足等问题。
对于气血不足者,我们可以通过刺激穴位的方法进行补气养血,其中气海穴、膈俞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都是既能补气又能养血的常用穴。
气海穴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膈俞穴是解决血液问题的重要穴位,两穴相配,补益气血的效果非常好。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分别属于胃经和脾经,是补气血之源脾胃的。除了膈俞穴外,其他3个穴我们都知道了位置,那膈俞穴在哪呢?它在我们的背部,当第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2
指宽处。该穴疗效明显,刺灸该穴可起到养血通脉、理气止痛作用。用这几个穴位补气血,灸法效果比较不错。我们可以用艾条对每个穴位进行温和灸10~20
分钟。只要我们能长期坚持,就会让我们变得气血十足、美丽动人。
养脾胃意在养元气,养元气意在养生命。
脾胃健运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图书编•
脏气脏德》指出:“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可见,脾胃健运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基础。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其中,饮食有节对健康长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人在饮食上特别不注意,一旦饮食失宜,就会
造成脾胃受损。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血化源不足,人的面色就会变得萎黄,皮肤毛发也变得没有光泽,肌肉也会变得消瘦,外邪会侵入身体,则人自然难以长寿。
人的健康长寿还与元气的盛衰有重要的联系,而元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李东垣认为:“元气之充足,皆脾胃之气所无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所由生也。”
李东垣为了强调脾胃对于长寿的意义,还引用了《黄帝内经》中的“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的论述并加以阐发。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阴精上奉的地方,阳气固密而不容易外泄,所以在这个地方生活的人多长寿;阳精所降的地方,阳气容易发泄而不固密,这个地方的人多短寿。
李东垣进一步说:“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此语意在阐述,脾胃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是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胃健运则元气生化不绝,因此人体元气充实与否关键在于脾胃元气的盛衰。
总而言之,人的脾胃出问题了,元气就会衰弱;元气衰弱,人就会早夭。因此,养脾胃意在养元气,养元气意在养生命。
为什么这样说呢?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肾一虚,正气则虚,邪气则盛。因此扶养正气贵在温补脾肾。相对来说,中医很多专家更主张补脾胃,认为脾胃的强弱是决定寿命的关键。《景岳全书》中说:“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王,胃强则强,胃弱则
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通过调理脾胃,能够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对整体状态进行调整,可以防止衰老。
中医认为,温补者,莫过于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在这里,“灸”就是平时我们说的艾灸。艾灸有6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这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
灸哪里才能温补脾肾呢?宋代医家窦材在《扁鹊心书》中告诉我们:“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脘穴……
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以上窦材提到的4个穴位,是温补脾肾、扶养正气、延长寿命的要穴。
关元穴、气海穴、中脘穴前面我们都提过。关元穴是元气出入的“关卡”;气海穴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命门穴在腰部第2
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命门,顾名思义,它是人体的生命之门,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尤其是脾胃,更需要有命门之火的温煦,才能发挥正常的运化功能。
我们每天可以对这4个穴位进行艾灸1 ~20
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有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平时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
有人可能会问,这几个穴位我先灸哪个,后灸哪个啊?有没有顺序啊?有,我告诉你这个顺序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阳经穴位,后灸阴经穴位。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灸背部的命门穴,然后再分别灸腹部的中脘穴、气海穴、关元穴。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个顺序以及方法,艾灸所带来的一切恩惠,我们都能得到充分的享受!
掌握食物属性才符合脾胃的养生之道
食物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你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就是说,你是什么体质,就应该在什么季节、什么地域吃什么样的食物。
快节奏的生活,让现代很多上班族稍不注意就频繁出现烧心、反酸等胃病。很多人认为忍忍就过去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
我有一位朋友,现在是某外企公司的高层了,事业家庭可谓是一帆风顺,就是有点小胃病。别看毛病不大,可每次都让他痛不欲生。这都是他不注意饮食惹的祸。因此,在这里奉劝年轻的朋友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虐待自己的脾胃,一旦伤了胃气,再想治就难了。
有人可能问了,平时我们如何养好脾胃呢?我告诉大家,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它好食物。什么样的食物才是好食物呢?上古之人通过对食物的外形与味道,食物进入我们身体所产生的寒、热、温、凉作用,向上向外或向下向内作用的方向,以及食物生长的地点、气候、季节的不同,来判断食物的属性。最后,根据食物的性质把它们分为温、热、寒、凉、平五性。根据这食物五性,我们可以对症待之,这样可以让食物与脾胃不打架、在体内相处和谐。
也就是说,食物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你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就是说,你是什么体质,就应该在什么季节、什么地区吃什么样的食物。比如说,你是热性体质,你可以选择寒凉的食物,如鸭肉、小米、黄瓜、西瓜、梨等来进行平衡;如果你是寒凉体质,你可以选择多吃温热性质的食物,如牛羊肉、韭菜、生姜、洋葱等。当然,还有季节、地区的差异,但这是一个总的原则,具体情况我们再具体对待。
看看我们周围,为什么很多人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得好了,住得好了,但是心态却变得越来越躁了呢?显然,整天吃牛羊肉等热性食物,人的身体也相继出现了阴阳失衡的状况。这些肉类食物多为热性食物。从阴阳角度来看,热为阳,常吃这些热性食物,人的心态便具有了与“阳”相似的特性,变得内心烦热、躁动不安了。因此,我们在吃大鱼大肉的同时,别忘了给自己加道“凉菜”调养一下脾胃,像大部分蔬菜、水果都属于“凉菜”范畴。
此外,我们还应该不断地去适应周围的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温热寒凉。也就是说,春天你该吃什么,夏天你该吃什么,秋天你该吃什么,冬天你该吃什么,这都有一个规则。这便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顺时养生的精髓。比如说,天热的时候,你可以吃一些清热凉爽的食物,天冷了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这样才能与大自然保持一种平衡。
在很多就诊的病人中,有很多人是因猛吃冰镇食物,猛喝冰冻饮料等,“冻坏”了自己的胃,导致胃病出现或反复发作。脾胃最怕寒凉的食物,这个“寒凉”不单单指我们说的冰冷食物,还包括它的属性。像香蕉、西瓜这些都是寒性食物,吃多了影响消化、吸收。因此,胃肠不好的人尽量少吃寒性水果,多吃温热性水果,如桂圆、荔枝、桃等。
凡事都要有一个度,我们说天热了吃点凉性食物,可清热降温,但是不能贪多。很多人喜欢在炎热的夏天里大量吃西瓜,西瓜的本性是寒凉的,吃多了是要伤脾胃的,会出现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及胃肠抵抗力下降等问题,所以夏天吃西瓜等性寒凉的水果时,一定不要贪多。另外,像冰镇啤酒、冰棍、雪糕更要少吃为妙。
当然,这只是对大多数人的建议,具体该怎么吃,我们还要辨症对待。
五味入五脏,五味均衡保健康(1)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从流,腠理以密。”
大家都知道,我们说平时饮食要讲究科学,但吃得饱、吃得多并不一定代表吃得好。吃得好就是说身体所摄入的各种营养的比例合理,符合身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大体一致。这样的饮食方式才是最科学的。
什么样的食物才符合身体的需求呢?中医里讲,食物的味道无外乎五种,即酸、甜(甘)、苦、辣(辛)、咸,这五味在人体里分入五脏。若我们能将这五味合理摄入,便可使身体所需营养达到一种平衡。
◇◇ 五味适度保五脏
《素问• 宣明五气》指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具体如何分入五脏呢?
1.酸入肝:就是说酸味食物如山楂、橘子、食醋等,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治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的功效。酸的食物还可以解酒,促进胆汁和胰脏消化液分泌,以防胸胁满胀。
酸也能收敛,比如说男性朋友的前列腺肥大、女性朋友产后尿失禁、白带太多,或拉肚子,通常都可以用酸来收敛。中医学讲到酸,都会连带提到“涩”,酸、涩两个合在一起,涩有收敛的意思。
收敛包括伤口的收口愈合,食物中以酸梅最典型,醋也一样。
2.辛入肺:“辛”即为辛辣,“辛”有尖锐而强烈之意。我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都是以辛辣为主的食物。辛味食物具有通利肺气、通窍达表、通顺血脉的“三通”的作用。
辛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可解痉,意思是说对于肌肉紧张引起的头痛、偏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者心脏血管收缩痛,这时候给予一点辛,往往可以收效。
3.苦入心:苦味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平时适当吃些苦味食物以清心泻火,比如苦瓜、萝卜叶、大头菜等。
中医讲,苦味入心经、心包经、小肠经,所以心火旺(包括打针的过敏反应,红肿热痛等)或小肠经旺(小肠、十二指肠感染、发炎,引起拉肚子、溃疡、糜烂,或熬夜后舌头肿胀刺痛,好像被烫到一样)时,可通过吃一些苦味食物来缓解。
4.咸入肾:中医讲的“咸”不是专指盐,而略相当于现在讲的“矿物质”,包括咸寒、咸凉、咸温、咸干、咸平多种。咸味能滋养肾气,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呕吐、腹泻、大汗之后喝一点淡盐水,可以保持正常代谢。
5.甘入脾:就是说适当吃甜的东西如山药、香蕉、大枣等,可补养脾胃,补充人体的热量,解除身体疲劳。
甜味还会使人放松,所以工作压力大的人适当吃点甜食可以睡得很香甜。冬天吃些甜食减少忧郁、低潮、沉闷。甜食不一定是糖果、饼干、点心、水果,事实上很多含淀粉、果糖的食物就很适合。
◇◇ 五味偏嗜伤五脏
看看以上“五虎上将”,可谓是各具功效,但是对每味过于偏嗜,是不可取的。一个大将再有本事,面对强敌,不取联合之道,自然将自己累死。
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中对食物的需求与营养无关,只是对某种口味的惯性依赖而已。比如说,很多南方的朋友特别爱吃辣,这与南方的气候有关,南方湿气大,吃辣可以除湿,这是人与自然相应的一种平衡机制。但北方地区就不同了,除了农历六月暑湿之外,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比较干燥的,此时若再多吃辣的就会使肝火上炎,容易上火。
中医里讲中庸之道,凡事要讲究一定的度。五味入脏,五味适量、均衡,方可补益脏器,但偏嗜某一味,某一味过重,都会伤害相应的脏器。比如说,我们工作时比较累了,吃上一块糖,就会感觉有劲了,因为脾胃属于中焦,甘入脾,这样及时补足了中气。可是,甜味食物吃多又会伤害到肾脏。《素问•
五脏生成》中有言:“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如果过多地食用甘味食物,就会伤害到肾脏,引起骨骼疼痛甚至不能站立,还会使头发脱落。因为,甜味在五行里属于土,肾属水,脾土太过就会克制肾水。
因此说,只有五味均衡、营养均衡,我们的脾胃才会健康,我们的身体才会健康。正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从流,腠理以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平时应当慎重地调整饮食的五味,使它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应该是调配适当,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骨骼结实强壮,筋脉变得柔和灵便,气血充足流畅,肌肉丰满,皮肤细腻。
饥饱无常是脾胃受损的导火索(1)
饮食要讲科学,食不可求饱,也不可过饥。那究竟吃到什么程度才算正好呢?无数的事实证明,每顿饭吃七八分饱是最舒服的。口中还留有食物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中医讲,脾胃有三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前面我们讲过,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冰冻饮料、雪糕、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除此之外,脾胃还最怕撑,平时你如果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的,脾胃肯定受不了。
可以说,平时的饮食饥饱失常是我们脾胃受损的导火索。有一位白领朋友,平时工作特别的忙。他常向我说起他的胃。他的胃有时特别的难受,心中有一阵阵的燥热,有时还会有酸水涌出,让他有一种快窒息的感觉。平时自己也只是拿一些健胃药顶着,吃完药后还是如往常一样加班工作。我多次劝他要注意身体,他只是苦笑,没办法啊!后来我发现他的饮食也是非常不规律,有时早餐不吃,有时午餐省略,只等到晚上回家]后才大吃晚餐。经常是这样的饥一顿,饱一顿的。我就明确对他说,如果你不改变你的饮食习惯,你这个病好不了。
像我朋友这样饥饱失常又忙于工作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太多了。而饥饱失常必然导致脾胃受伤,脾胃受损,自然疾病丛生。《素问;
痹论》中有一句话极为经典:“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其中的意思很明显,吃得太多了就会损伤我们的肠胃。明代医著《医学正传》一书在“胃脘痛”一节就有这样的论述:“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可以看出,饮食无节制,时饥时饱,过饥过饱,或偏食,或进食不洁食物,都是胃痛发生的重要原因。现代一些胃肠专家的临床经验也显示,几乎所有的暴饮暴食者都是肠胃疾病患者,而且因饮食不节致死者大有人在。
生活中,还有一些人片面地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认为什么食物的营养价值高,就应该多吃点,这样身体就会好,结果饮食无度反伤胃气。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小患者,平时总是爱拉肚子,不爱吃东西,面色也不好看,做了很多的检查也查不出结果,后来求治于我。我刚开始也是百般思索,不得其解。后其家人告诉我说这个孩子平时总爱在饭后吃西瓜、梨等水果。我判断这个小患者可能是过食生冷,使中阳受损。后嘱其家人,让孩子改掉饭后吃水果的习惯,一周后果然见效。其间我又为其开药一剂,一个月后身体无恙。
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生的尺度,养生追求的是一种“适中”,超过一定限度的东西,无论是外界的还是自身的都会出问题。我们强调,饮食要讲科学,食不可求饱,也不可过饥。那究竟吃到什么程度才算正好呢?无数的事实也证明,每顿饭吃七八分饱是最舒服的。口中还留有食物味道,让人回味无穷。如果偶尔吃得过饱,进餐半小时后,一定要进行必要的体育运动,如散散步、打打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让三餐成为脾胃健康的基石
饮食一定要定时,要有规律,这样才能使身体及时获得维持生命的营养素。饮食的定时原则,就是要做到“早餐宜好,午餐宜饱,晚餐宜少”。
人人都知道,一日三餐很重要。《千金要方》说:“饮食以时。”其意是说,饮食一定要定时,要有规律,这样才能使身体及时获得维持生命的营养素。饮食的定时原则,就是要做到“早餐宜好,午餐宜饱,晚餐宜少”。
可以说,一日三餐吃好了是养脾胃的根基。可是怎样的早餐才算好、午餐才算饱、晚餐才算少呢?
◇◇ 怎样的早餐才算好
有人说吃早餐好,也有人说不吃早餐好,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日三餐的法则是从古留传至今的,从养生的角度来说,是有利的。
现代人整天忙于工作,早上刚从床上爬起来就上班,没有吃早餐的习惯。而长期不吃早餐对胆囊是有很大危害的。现代医学的解释是,不吃早餐会使胆汁在胆囊中存留时间过长,容易使胆汁浓缩形成结石。这就好比是,流动的水不容易发生淤堵,而不动的湖泊就容易存积淤泥。
根据中医子午流注学说来看,辰时(早上7~
9点,此时胃经值班)吃早餐最好,此时胃气充盛,吃好早餐可养护胃气。生活中,有一些女孩子为了减肥,早上刻意不吃早饭。这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辰时是阳气比较旺盛的时候,这时候吃再多的早餐也很容易消化。
早餐吃什么好呢?从中医角度来看,早餐最好选择温热的食物,这样才可以很好地保护胃气。你可吃一些热的小米粥、大米粥、燕麦粥,然后再配着吃一些青菜、面包、水果、点心等。实在是急于上班,也要饮上一杯热牛奶,或是热豆浆等。
◇◇ 怎样的午餐才算好
很多人不吃早餐,到了中午一顿海吃豪饮,吃得过饱,难免让脾胃受累。我们强调午餐宜吃饱,但也不宜过饱,凡事都要有一个度。
对于上班族来说,午餐不管吃什么,以吃七八分饱为宜,并注意搭配,可以多吃蛋白质和胆碱含量高的肉类、鱼类、禽蛋和大豆制品等食物,因为这类食物能使头脑保持清醒,对理解和记忆功能有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多吃些瘦肉、鲜果或果汁等脂肪含量低的食物,要保证有一定量的牛奶、豆浆或鸡蛋等优质蛋白质的摄入,这样可以使人的反应灵活,思维敏捷。
吃午餐前最好喝点汤,这样可以很好地调摄胃气。午餐最好在未时之前(也就是下午1
点之前)吃完,未时是小肠经当令,是保养小肠最佳时段。如果在未时之前吃完午餐,可以在小肠精力最旺
盛的时候把营养物质都吸收进人体。
◇◇ 怎样的晚餐才算好
晚餐应在酉时(17 ~19点) 完成,不要太晚,否则会导致“胃不和则卧不安”。
晚餐总的原则是宜少不宜多,可选择一些清淡的食物,如汤粥类的食品,辅以一些小菜,既有丰富的营养,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不会增加胃肠的负担。快乐的、健康的生活应该从吃好一日三餐开始,这样您以后的每一天也就变得健康快乐了。
吃得好才是福:脾胃喜欢细碎的食物
想要减少脾胃的负担,就要细嚼慢咽,最好坐下来,像老奶奶一样,从容地、慢慢地吃掉桌上的食物。
周围的人常问我脾胃平时喜欢什么样的食物啊?那我告诉大家,脾胃最喜欢吃细碎的食物,吃东西时细嚼慢咽可以减轻脾胃的工作量,不至于把它累坏了。
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随着快节奏生活的到来,现代人吃饭的速度也跟着越来越快了,不管是大鱼大肉,还是蔬菜水果,大多放到嘴里还没有嚼几口就直接进去了。用“囫囵吞枣”来形容现代人的饮食特点,一点儿都不无过。为什么会这样啊?他们急啊,急着上班,急着工作,急着喝酒,急着打麻将……所有的一切都是快节奏的。
可以说,快节奏的生活让现代人的脾胃直接受累。想要减少脾胃的负担,就要细嚼慢咽,就要坐下来,像老奶奶一样,从容地、慢慢地吃掉桌上的食物。
国外医学史上曾经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一位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论亲自进行试验:他每餐不过 30
口,但每口食物都要反复咀嚼,直到嚼得很细很细才咽下肚。数十年过去了,他虽然变得老了,然而他的健康状况却明显好于同龄人。可以看出,细嚼慢咽于我们的身体极为有益。
《医说》中指出:“食不欲急,急则伤脾,法当熟嚼令细。”《养病庸言》中也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明朝的《昨非庵日纂》云:“吃饭须细嚼慢咽,以津液送之,然后精味散于脾,华色充于肌。粗快则只为糟粕填塞肠胃耳。”您若想进一步证实慢食的学问,还请翻开犹太教法典,书中曰:“慢食者长寿。”因此,我们要养护脾胃,在食物的选择上一定要选择易消化,温度适宜、不烫不凉,可口的食物;在进食方式上,要严格遵守细嚼慢咽的原则。
此外,对于一些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平时吃一些粥汤类和细碎稀软的食物是很好的养护方法。你看,那些刚出生的小孩,脾胃的功能都是比较弱的,所以他们在刚出生时只能靠母乳喂养,然后才慢慢地去喝粥,再去吃一些细碎稀软的食物,直到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脾胃功能健全了才能吃干饭。
主食是补气血的主要原料
很多时候,养生就是从身边的事做起,就是从身边最常见的事物中发现真理,而现代人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大家都知道,气血流通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个小天地,有一个小循环,脏腑经络,气血流通,循环不息。只有我们的气血充盈润泽,生命才能旺盛、才会强壮。
现代人尤其是都市的上班族多是处于亚健康状态,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再加平时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大,又缺乏运动,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腰酸背痛、失眠、神经衰弱、手脚冰冷等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我们体内的气血出现了问题。
气血能支持、供养、调节脏腑的功能活动,如果我们的气血受损,就会影响到脏气的运行,脾胃升降及其枢纽作用受到抑制,进而清阳之气不能散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水谷无法摄入,废浊糟粕无法排出,继而可变生多种病症。因此,想要脾胃健康、身体健康,先要补益好气血。
要补气血,先了解一下气血从何而来。有人说了这还不简单嘛,血肯定是从心脏里来的。没错,但这只是单方面的认识。因为我们的心脏只是管理血脉的,并非是血的源头。那气血的源头在哪儿呢?我们说过了,脾胃为气血之源。中医里讲,胃主食,水谷精微进入胃里以后,通过脾主运化,将全部精华转为气血上输给心肺等脏器。脾胃是气血的源头,那就表明食物是补益气血的主要原料。
什么样的食物才能补气血呢?《素问•
平人气象论》中指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就是说,人的生命以饮食水谷为根本,所以当断绝饮食水谷时,人就要死亡。这里的“水谷”,就是我们平时吃的主食,吃的五谷杂粮!粮食是植物的种子,可以说是最精华的、最有朝气的部分,吃下就会生成气血。
历代养生家一直提倡健康的饮食需要“五谷为充”,也就是说人体每天必须摄入一定量的主食。主食摄入不足,很容易导致气血亏虚、肾气不足。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就是说,头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主要有赖于肾脏精气的盛衰以及肝脏血液的滋养。
现在很多青少年未老先衰,头发早脱或变白,这主要是肝肾中精血不足所致。这直接的原因是脾胃提供的主食营养不足。
美国营养学家的最新研究显示,主食吃得少的人,坏胆固醇会增高,患心脏病的风险更大。另一项美国研究也显示,如果1
周不进食面包、面条、土豆等主食,大脑的记忆与认知能力就会受到损害。
显然,我们体内的气血就好像是汽车的汽油,而主食则是气血的主要材料。
生活中,还有一些女孩子平时为了减肥,不吃东西,尤其控制主食的量,这样的做法其实都是有失偏颇的。有这样一位女孩子,平时为了减肥就不吃主食,饿了就吃点水果。前一年,这个女孩子每天早晚都坚持跑步,但饮食上绝不碰米饭、白面等食物,就吃点蔬菜和水果,有时再喝点牛奶。的确,这一年下来,她的身体保持得很好。可是另外的事却来了。她经常感觉头晕恶心,每天工作时也提不起精神来,还经常感冒。后来到医院做检查,发现她患有缺铁性贫血。这其实主要是主食吃得太少惹的祸。大米、白面里面含有较多的淀粉,属于多糖,属于能量密集型的食物,这些能量被摄取后,只能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从而引发肥胖,进而有可能会引发各种慢性疾病。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现代医学的解释是:肥胖、糖尿病等都被称为代谢病,吃的比消耗的多就是代谢病的根源。这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能量平衡的问题,往往多吃多动的人,比少吃少动和不吃不动的人更健康。从中医角度
来看,肥胖的原因并不是吃得多,而是因为脾胃运化失调所致。
我们再来看一看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这个膳食宝塔共分层,它的各层位置和面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我们看,最底层、面积最大的是什么?是谷类、薯类及杂豆食物。底层是根基啊,根基若是过于单薄,整个宝塔还怎样屹立不倒呢?这其中,谷类包括米、面、杂粮,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按要求,每人每天应该吃250~
400 克。平时我们除了多吃一些五谷杂粮、豆类等主食外,还要少吃那些精加工的食物。
很多时候,养生就是从身边的事做起,就是从身边最常见的事物中发现真理,而现代人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几乎所有的豆类食物都可补益脾胃
一般来说,长夏天气比较潮湿,容易引发脾胃病,这时可多吃一些豆类食物,有健脾利湿的作用。
每年长夏到来,很多人就问我,这么热的天吃点什么好呢?一般来说,长夏气候比较潮湿,容易引发脾胃病,这时可多吃一些豆类食物,有健脾利湿的作用。这些豆类食物包括黄豆、绿豆、白扁豆、四季豆、红小豆、蚕豆、荷兰豆、豌豆、绿豆、黑豆等,这些豆与粳米一起熬粥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
从中医角度来看,豆类食物有化湿补脾的共性,尤其适合那些脾胃虚弱的人食用。但是,根据种类的不同,它们的食疗作用也有所区别。
◇ 黄 豆 ◇
在豆类食物中,黄豆可谓是一个主角。中医认为,黄豆性味甘平,归脾经和胃经,有清热利尿和解毒的功效,它对于胃中积热、厌恶油腻有很好的疗效。同时,黄豆是素食主义者的蛋白质主要来源。
1.平时多喝点豆浆、吃点豆类食物不但可滋养脾胃,而且对于女性朋友来说有美容养颜的作用。黄豆制成豆浆后,更有利于脾胃的消化和运输,能排解脾胃中的胀气、解热润肺。
2.用适量的黄豆与牛肉一起炖煮至熟烂后食用,可以补脾壮骨,
是儿童“转骨”的好食物,也是全家日常保健的优质菜肴。
◇ 扁 豆 ◇
扁豆性味甘平,归脾经和胃经,有健脾、和中、益气、化湿、消暑的功效。对由脾胃虚弱导致的食欲不振、腹泻、呕吐、女性白带多等症状,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糖尿病患者由于脾胃虚弱,经常感到口干舌燥,平时最好多吃一些扁豆。
1.将白扁豆15 克,粳米3 0 克,山药3 0
克一同煮粥,等粥快熟时加入适量的红糖搅匀即可食用。有补益脾胃、调中固肠的功效,适于脾胃气虚引起的便溏、消瘦的人食用。
2.女性可以将扁豆炒熟研成末,每次6~12 克,用糯米酒或温水送服,能够缓解白带多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扁豆一定要烧熟煮透,否则会食物中毒,平时最好多吃焖、炖扁豆。
◇ 豇 豆 ◇
豇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长豆角。中医认为,豇豆性平,味甘、咸,归脾经和胃经,具有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养颜调身的功效,可治呕吐、痢疾、尿频等症。《滇南本草》中载:豇豆“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李时珍也曾称赞它有“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之功。大便干结的人应慎食豇豆。
◇ 绿 豆 ◇
绿豆性味甘寒,归心经和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止渴解烦、明目降压、利咽润肤、消脂保肝的功效。可用于暑热烦渴、疮疡肿毒、肠胃炎、咽喉炎、肾炎水肿等病的防治。当然,不是什么体质的人都可以吃绿豆的,绿豆吃多了,反而会损伤脾胃。因此一定适可而止。
天气太热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会没胃口、恶心欲呕,这时喝一些绿豆汤会有所改善。需要注意的是,绿豆汤不宜喝太凉的,因为绿豆本身性寒凉,若再饮冰的绿豆汤,会更加影响脾胃功能,易造成脾胃失衡、腹泻。脾胃虚寒者更不宜多吃。
◇ 豌 豆 ◇
豌豆性味甘平,归脾胃二经,常吃能够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利小便,适用于气滞、打嗝、胸闷不适、腰痛等症状。用豌豆熬成粥,适于脾胃虚弱所导致的食少、腹胀等症状。
甘入脾:甘甜的食物适宜补脾胃
甘入脾,也就是说脾主甘味,因此脾气虚、脾经弱时,适当多吃点甘味食物,可补益脾胃。
中医所说的甘味食物,不仅指食物的口感有点甜,更主要的是它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黄帝内经》中反复强调“甘入脾”,也就是说脾主甘味,因此脾气虚、脾经弱时,适当多吃点甘味食物,可补益脾胃。
在这里,向大家推荐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甘味食物:
◇ 山 药 ◇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经、肺经、肾经。生山药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常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咳喘、肾虚遗精、带下、尿频等症;熟山药能补脾健胃,常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等症。总的来说,补阴宜用生山药,健脾止泻宜用熟山药。
1.生山药以汤匙刮成泥,配热饭吃,或煮熟经常食用,在养胃补虚上最佳。
2.山药藤上所结的小山药煮熟后去皮,加少量的糖,在睡前食用,可以止梦遗,兼补肾健胃。将山药洗净切块,加排骨、蔬菜煮成汤,可健胃补脾,促进身体长高,小孩子适宜常吃,女性朋友常吃还能养颜美容,帮助美白又补钙。
◇ 大 枣 ◇
中医认为,大枣性味甘平,可补中益气、安中养脾、养血安神。《本草备要》记载大枣可“补中益气,滋脾土,润心肺,调营卫,缓阴血,生津液,悦颜色,通九窍,助十二经,和百药”。《食物本草会纂》记载大枣“久服轻身延年,补中益气坚志、强力,除烦闷,润心肺,补五脏治虚损”。民间也有“一日仨枣,长生不老”之说。
大枣不仅对脾有益处,还能补气养血,尤其适合女性朋友,可以煮粥食用或者切碎晾干泡水、代茶饮。大枣还可以在铁锅里炒黑后泡水饮用,对缓解胃寒、胃痛等症有很好的疗效。
就脾胃来说,“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润”,因此要治脾病,可多选择“甘温”以助其升;而“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因此在治胃病时,最好多选择“甘凉”以助其降。
另外,从养生角度来看,春天最好适当多吃一些甘味食物。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素问•
六节藏象论》中指出:“肝者,通于春气。”就是说,肝的生理活动与春季的阴阳变化是相互通应的。春为肝气当令,肝气易于偏亢。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肝木太旺容易克制脾土,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食滞,或者不爱吃东西。而甘入脾,所以春天适当多吃一些甘味食品,可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
适当吃甘味食物可养脾,但是过食则会伤脾。甘味食物吃得太多,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脾瘅”。什么是“脾瘅”?“瘅”在这里有“热”之意,脾瘅即脾热,也就是说吃多了甘美的食物,容易壅滞脾气,使脾气日久郁而化热。这种脾热,最早是灼伤胃阴出现“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的症状,再往前发展就是糖尿病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凡事物极必反,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助人为乐的足三穴里是你身体的“恩人”
足三里穴可谓是一个多面手,有通调百病的效果,尤其是治脾胃方面的问题。《四总穴歌》中有这样一句口诀说得好:“肚腹三里留。”也就是说,凡是肚腹脾胃方面的问题都可取它来治。
我们知道,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而胃经又是一条多气多血之经。因此,关爱胃经上的穴位就是调节脾胃功能、巩固全身气血的一个有效手段。
胃经上有一个很著名的穴位,那就是足三里穴,我们在书中已经多次提到。足三里穴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帮助你度过健康上的难关,所以我们说它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大穴。那么,它能帮助我们的身体度过哪些难关呢?
从经络学来看,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所谓“合穴”就是全身经脉流注会合的穴位,而合穴治脏腑疾患,最善于治疗腹部疾患。足三里穴可谓是一个多面手,有通调百病的效果,尤其是治脾胃方面的问题。《四总穴歌》中有这样一句口诀说得好:“肚腹三里留。”也就是说,凡是肚腹脾胃方面的问题都可取它来治。
不仅如此,足三里穴还是一个长寿大穴。若我们经常刺激足三里穴,还有防病健身、抗衰延年的功效,对于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现代人平时的应酬特别多,饮食无规律,夜生活过于丰富,再加上平时工作压力大,因此胃肠方面最容易出问题。什么胃痛啊、胃胀啊,这些问题总会不期而遇,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刺激足三里穴。
我们如何取穴呢?站立,把同侧的手掌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四指直指身下,食指按在胫骨上,中指尖所指的地方即是此穴。按摩时,用大拇指或中指在足三穴里处按压,每次
5~10 分钟。
按压力度以有针刺样的酸胀、发热感为宜。很多上班族长时间坐在办公室内,难免感觉体乏肢酸,这时可在休息时间敲打足三里穴,再辅以按摩涌泉穴(此穴在脚底部,不算脚趾头,把剩下的脚掌3等分,在上1/
3的凹陷处即是此穴)。敲打、按摩时以感觉酸痛为度,每次 5~10 分钟,即感疲劳顿消,步履轻盈,其功效可谓是立竿见影。
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常拍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在我国古代,女人坐月子时,若每天吃上一只老母鸡,对身体是有很大滋补作用的。当然,现代女性坐月子想吃什么有什么,但这些大鱼大肉吃多了会上火。后来很多老中医发现,按揉足三里穴与吃老母鸡有相同的功效,而且还不会上火,特别适合那些剖腹产的女性朋友。
这就是足三里穴的神奇之处,它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你如果气血都虚,足三里穴可以补;反过来说,如果你总是上火,足三里穴又可以把火降下来。因此,产妇可在产后多按一按足三里穴,这样可以有效促进自己胃肠功能的恢复。
总的来说,一般的消化系统疾病都可以从足三里穴调治。此外,一般的高血压、糖尿病、头痛、头晕、产后乳汁不足等,也可以通过每天多按揉此穴来缓解。
民间还有言:“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想要足三里穴不干的最好办法就是用艾条艾灸。可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 次,每次灸20
分钟左右。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坚持两个月左右,就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从以上来看,足三里穴不愧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养生大穴,它也的确是我们身体的大恩人:不图回报,却仍无怨无悔!
内庭穴擅长泻胃火
内庭穴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泻胃火。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揉内庭穴,它的祛热、祛胃火效果非常好。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有泉水已成小流的意思。《灵枢•
本输》中说:“内庭,次趾外间也,为荥。”荥穴有清胃泻火、理气止痛的功效,可以说是热证、上火的克星。《难经•
六十八难》中指出:“荥主身热。”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症。
内庭穴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泻胃火。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揉内庭穴,它的祛热、祛胃火效果非常好。
我们怎样判断自己胃火的大小呢?一般来说,口臭、胃酸、便秘多是胃火惹的祸。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指出:“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成,郁积之久,湿中生热,故从火化,遂作酸味,非热而何?”意思是说,津液随气上升而郁积生热,时间长了就要化生为火,口中酸味便是由这热引起的。口臭和便秘也表明体内有胃火。
如果你同时存在口臭、胃酸、便秘这 个问题,就可以确定是有胃火了。这时若能针刺内庭穴,则有很好的泻火功效。
内庭穴位于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取穴时,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2
跖趾关节前方,第2、第3趾缝间的纹头处。平时也可多用指端按压此穴,按压时,以一侧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压,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
分钟,共2 分钟,每天坚持按摩。
此外,若能同劳宫穴一起按摩,效果则更佳。劳宫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上的要穴,它在手掌心第2、第3掌骨之间,握拳屈指时中指尖指向的地方即是。之所以它能去热除口臭,是因为它是心包经上的荥穴,所以清热泻火也是它的一大功能。我在临床上也常用它来治疗由于身热或者内热引起的口疮、口臭,效果突出。
很多人一上了年纪,消化功能就会大大减退,出现消化不良、不爱吃东西、腹胀、排便困难等症状。这时若能通过刺激内庭穴来改善,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经常刺激内庭穴还可以改善因胃火大引起的痘痘问题。
想让痘痘快点儿消失,除了不要吃过于油腻的食物外,可每天用手指指端按压内庭穴,力量要大,依据个人的承受能力,以能接受为度,最好在每天早上7~
9点的辰时(胃经当令)按摩效果最佳。
一般来说,胃火大的人比较能吃,消谷善饥,这样也容易引起肥胖。你若想通过抑制食欲来控制体重,仍旧可以找内庭穴来帮忙。内庭穴能抑制食欲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它能够泻胃火。刺激内庭穴可以将胃里面过盛的火气降下来,从而降低食欲。你可以在每天早晚坚持用大拇指轻轻揉动此穴100
次,以有酸胀感为宜。
正确使用梁丘穴可缓解胃酸和腹泻
如果正在上班时胃突然犯酸了,这时可以赶紧揉一揉梁丘穴,按压时,可用大拇指用力按压此穴,每次压20
秒,休息5秒再继续。如此重复多次,就会有所缓解。
梁丘穴是胃经的郄穴,有理气和胃、通经活络的功效。“郄”有空隙的意思,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经常用来治疗急性病。梁丘穴位于膝盖骨附近,取穴时,脚用力伸直,膝盖骨的外侧会出现细长肌肉的凹陷,朝着大腿用力压这个凹陷的上方看看,会有震动感,这就是梁丘穴。
作为胃经的郄穴,梁丘穴可以治疗很多急性病。比如急性肠胃炎、胃痉挛、腹泻,或者膝盖痛(比如平时扭了一下,或者长时间久坐劳累所致的膝盖痛),这时可通过按揉梁丘穴来缓解。
梁丘穴的功效卓著,除了上面说的那些病症以外,它还能够止胃酸。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饮食越来越不规律,特别是对于压力较大的上班族来说,越来越多的人患有胃部不适的症状。其中,胃酸就是一个常发生的问题。
胃酸过多会损伤胃黏膜,加快蠕动会造成频频腹泻,减缓蠕动会造成腹胀。
我有很多上班族朋友有胃酸过多的问题,后求助于我。我直言相告,如果不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恐怕是再好的药也难以解决。如果正在上班时胃突然犯酸了,这时可以赶紧揉一揉梁丘穴,按压时,可用大拇指用力按压此穴,每次压20秒,休息秒再继续。如此重复多次,就会有所缓解。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规律进食,合理休息,少给自己找不快。
梁丘穴还可治疗腹泻。如果腹泻发生在家里倒还好办,可找一些消炎药对付一下,但你若正在开会,或正在坐车,发生腹泻可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按揉梁丘穴。把双手拇指放在梁丘穴上,重力按揉几分钟,腹泻症状就会有所缓解。
艾灸梁丘穴也是治急性腹泻的一个好办法。我遇到过这样一位患者,他刚刚25
岁,因为有一天生吃黄瓜加喝茶水后当夜就发生了急性腹泻,一天去卫生间达十余次。后来检查发现他并无脓血便,大便如水样,身体感觉无力,舌淡苔白。我采用艾灸梁丘穴的方法对他进行治疗。我先将艾绒直接放在左侧的梁丘穴施灸,将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艾炷,每壮灸于他感觉发热时就拿掉,每次灸
7~ 9壮,梁丘穴局部泛有红晕,灸治1 次。
灸了几次后,他的腹泻止住了,大便也成形了,体力也有所恢复。虽然胃酸、腹泻等问题都属于脾胃出现的小故障,但是小故障也会产生大问题。对待疾病的态度,我们应该是谨慎而不是紧张,放松而不是放纵。而梁丘穴恰似一个松严有度的医者,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让人的身心获得一种平衡。
按压气舍穴可缓解恶心和打嗝的问题
气舍穴有清咽利肺、理气散结的功效,对于胃痛或是恶心想吐的感觉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我有一位朋友,特别爱干净,吃东西也是非常讲究,很少在外面就餐,哪怕是上班时也经常从家里带饭。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在一起聚会,这位爱干净的朋友难以推脱朋友们的盛情邀请,也来了。
正当大家兴高采烈地推杯换盏的时候,这位爱干净的朋友转身就往外跑,其他的朋友不知所措。一位朋友还开玩笑着喊:“这么快就喝多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看他面色十分难看。“吐了?咱们才刚喝啊!”“不是,我感觉吃到了不干净的东西,可是又吐不出来。”这位朋友面露痛苦之色。的确,生活中像我朋友这样的人有很多,当他们吃到了不干净或自认为不干净的东西时,总想吐,这种感觉十分的难受。其实,有时候吃到不好的东西就想吐是肠胃的一种保护性反应,遇到这种情况,不要害怕呕吐,吐出来才会舒服些。像我这位朋友这种情况,想吐又吐不出来,非常难受,这时可以借助气舍穴来帮忙。
气舍穴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取穴时,正坐或仰卧,于上胸部,锁骨根部稍中之处。此穴有清咽利肺、理气散结的功效,对于胃痛或是恶心想吐的感觉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这时可用食指和中指朝向锁骨内端指压,每次按
压 3~ 5秒,就可以缓解恶心呕吐的问题。此穴还可以抑制打嗝。打嗝的原因
有很多,一般多是由于暴饮暴食之后突然喝冷饮、热饮或食物,或吃刺激性食物也会引起打嗝。而经常性打嗝也是脾胃出现毛病的信号灯。胃气是以降为顺的,若胃气不降反升,会导致胃气上逆出现打嗝问题。下文我们将会有详细的介绍。
打嗝时,我们可一边吐气,一边在气舍穴处强压6
秒钟。在按压时,边张嘴说“啊:”边进行效果更好。若将肌肉放松,仰卧进行,也很有效。这样不仅可以止嗝,还可以调理脾胃。
我还告诉大家一个穴位也可治打嗝,那就是按压任脉上的廉泉穴。廉泉穴在颈部喉结上方的凹陷处。打嗝时,把头向上仰起,用自己的拇指或者食指按压廉泉穴,由上方向下方用力,力度由轻到重,以有轻微的窒息感为宜,持续按压10
秒钟左右,同时做吞咽动作一两次。如果症状没有明显的缓解,间歇10 分钟再做第2 次,一般1~2 次就能见效。
穴位所在,主治所及:天枢穴是腹泻的克星
天枢穴属于胃经要穴,同时也是大肠经的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之处,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的功效。
面对夏季的高温酷暑,很多人便把自己关在空调房里,或贪食冷饮,或暴饮暴食。殊不知,这便引来了腹泻,嘴上的“舒服”让我们的肚子受罪了。
有些人患了腹泻后,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翻箱倒柜找一些止泻药来吃,单纯地认为止住了“泻”就治好了病。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是明智的。很多肠道传染病发病初期多有不同程度的腹泻,排泄物能将体内的致病菌与它们所产生的毒素和进入胃肠道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减少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此时若使用止泻剂,无疑是闭门留寇,并且还会使真正的病因隐藏起来,耽误了治疗。这时穴位疗法便体现了它的优势。
中医认为,腹泻病位虽在肠,但五脏六腑是相互联系的,一旦其中一个出现问题,都会牵连肠腑,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和小肠的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而发生腹泻。
怎么办呢?其实,若是因不洁饮食或感受寒冷发生腹泻,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简单的穴位疗法来缓解。其中,天枢穴就是一个代表。何为天枢?“枢”有“枢纽”之意。《素问•
六微旨大论》载:“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言下之意,说这个穴位是一个升清降浊的地方。也就是说,你吸收到肠胃里面的营养物质,就在这里开始分清与泌浊,营养的精微物质在这里变成血液被吸收了,糟粕的东西则从此处向大肠排去,可以说它是一个中转站。
天枢穴就在肚脐旁2
寸处,离肚脐眼两个大拇指的距离。天枢穴属于胃经要穴,同时也是大肠经的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之处,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的功效。它能治疗很多疾病,比如说胃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月经不调等症。
一般来说,如果您是便秘就用摩法,可以用整个手掌摩此穴周围,顺时针揉肚子,可以帮助肠子蠕动;还可以用两个拇指点按天枢穴,尤其是左边的天枢穴,因为左边可以促进排便。如果您是腹泻就用灸法,因为腹泻属于寒性,所以我们要用灸法。《胜玉歌》中明确地说:“肠鸣时大便腹泻,脐旁两寸灸天枢。”
我们前面说,艾灸梁丘穴可治疗腹泻,同样艾灸天枢穴也可以治腹泻。灸的时候,躺在床上,然后找到天枢穴开始灸,两个穴位各灸20
分钟左右。你可以顺便再灸一下神阙穴(也就是肚脐眼)几分钟,这样腹泻的问题就解决得差不多了。
除了天枢穴外,我们还可以灸关元穴和气海穴,这两个穴位都有培本固元的功效,对缓解腹泻也很有功效。腹泻时,我们还可以用生姜切成薄片敷在穴位上,再在上面进行艾灸,可以治疗过敏性结肠炎。
此外,天枢穴还有减肥瘦身的作用。在针灸减肥瘦身的领域,此穴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你若自己针灸自然是不现实的,但你可在每天的早上 7点到9
点胃经当令这段时间坚持按摩此穴200 下,两边穴位都要按摩。效果虽不及针灸,但也会有很好的疗效。
丰隆穴不丰隆,实为减肥大穴
丰隆穴属于胃经,是胃经的络穴,又联络脾经。丰隆穴能调治脾和胃两大脏腑,有很好的除湿祛痰的效果。
丰隆,丰者大也,隆即盛意。从字面上看,丰隆应该是使人丰满隆盛的,其实恰恰相反,此穴是减肥消脂的大穴。
丰隆穴也称化痰穴,是专门化痰的。中医这个“痰”有很多的说道,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我们平时吐的痰就是这个,故狭义的痰又称外痰。广义的痰指内痰,内痰的形成主要是我们体内的体液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失去了正常的运行功能,逐步停蓄凝结成为一种黏稠状的、有害的液体。这种液体是不咯出来的,而留伏在体内产生病变。“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因而会使人体生病。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常说的高脂血症在中医里就属于“痰浊”、“痰痹”的范畴。中医认为,脾虚则生痰。高脂血症以脾为重,脾虚水湿内停生痰浊,痰浊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虚不能推动血行则致血淤。因此,从脾辨证治疗高脂血症是有效果的。
我们还说过肥人多痰,这个痰就是赘肉,就是多余的、没有用的脂肪。它是肥胖者的随身负担,它会消耗肥胖者的气血。因此,我们说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因此,想要减肥的朋友,先要养好自己的脾胃。
体内这些垃圾的堆积与经络不通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找善于化痰的丰隆穴来调养。丰隆穴在小腿的外侧,外踝尖上8寸。丰隆穴是反映肥胖的穴位,刺激丰隆穴可调节全身的脂肪代谢,去除多余脂肪,起到减肥的效果。
可以说,丰隆穴是个祛痰止咳的名穴。因为丰隆穴属于胃经,是胃经的络穴,又联络脾经。丰隆穴能调治脾和胃两大脏腑,有很好的除湿祛痰的效果。平时爱吸烟的人痰很多,自己也很烦恼,这时也可多按按丰隆穴。
如何正确使用丰隆穴来减肥呢?平时可用大拇指略微用力按压穴位,以略感疼痛为基准,按住5秒后松开,双手交替互按 3~
5分钟。平时也可用拳头轻轻敲打此穴,以皮肤会自然变红为标准,每次 5~10 分钟。
有人可能会问什么是络穴?络穴就是联通表里两经的穴位,是表里两经经气相通的部位。打个比方说,如果把黄河和淮河比作是两条经络的话,那么它们之间的京杭大运河就可理解为络穴。一般的慢性胃病也可以通过络穴来调治,中医讲“久病入络,郄治急,络治慢”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有慢性胃痛,发作时可先点揉此穴。点揉时,拇指指尖立起来,垂直向下点,以感觉酸痛为宜,然后再揉,每次3 ~
5分钟。天天坚持,次数不限。
小孩爱流口水可多按地仓穴
如果您的孩子比较爱流口水,您可以多给孩子按按地仓穴。用您的双手食指按压孩子的地仓穴,进行圈状按摩。
地仓,“地”指地格(古人将面分为三庭,鼻子以上为上庭,鼻子为中庭,鼻子以下为下庭,合为天人地三格),“仓”指藏谷物的地方。又因为脾主口,脾气通于口,脾胃在五行属土,有仓廪之官的称呼,所以我们将此穴称为地仓穴。
地仓穴在我们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它有散风止痛、舒筋活络的功效,善治“流涎”。
有人可能问了,什么是“涎”啊?我先不说它什么意思,我们先看“涎”这个字的结构,左为“水”,右为“延”,也就是水的延长。
什么水延长了呢?嘴里的水,即口水,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流哈喇子”。
在这里,我还要提一下,更准确地说,“涎”是口水的一部分。中医里讲,涎与唾合称为口水。“涎”比较接近平时我们所说的“口水”,比较淡,主要有润泽口腔的作用。《素问•
宣明五气篇》中指出:“五脏化液……脾为涎。”也就是说,涎为脾之液。这个“涎”实际上是脾之水,也是脾之气的外在表现。它产生于舌头的两侧,如果你还不明白什么,你只要想一想“望梅止渴”这个成语就知道了。
“唾”是什么?“唾”是指唾液。《素问•
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肾为唾。”也就是说,水液经过肾加工后变成“唾”。一般来说,“唾”比较稠黏,可帮助消化食物。就这样,涎与唾合二为一,称为“口水”。
家里有小孩子的家长,最苦恼的是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口水像瀑布似的,整天流个不停。其实小孩子流口水很正常,这多是因为孩子的后天脾胃很虚弱,而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脾虚则肌肉弹力不足,变得松弛,因此就会爱流口水。
如果您的孩子比较爱流口水,您可以多给孩子按按地仓穴。按时,用您的双手食指按压孩子的地仓穴,进行圈状按摩。
除了地仓穴外,还可以按摩并悬灸合谷穴。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间,第2
掌骨的中点,靠近骨头这个穴位,即是合谷穴。将小儿的双手拿起,分别同时用双手的拇指、食指按压小儿两只手上的合谷穴,力度由小到大,一按一松点压,频率为每秒钟1
次,每个穴位点压5分钟。按摩后,再将艾条点燃,置于合谷穴的上方约3厘米处,将艾条靠近穴位后迅速移远,再移近,再移远,一上一下地雀啄灸约10
分钟,每天1 次,10 天为1 个疗程。一般1 个疗程就会有效果。
任脉上的承浆穴也能治口水过多的问题。承浆,“承”指承接,“浆”指口中浆液、涎液。承浆穴有生津敛液、舒筋活络的功效,可治疗流涎,牙齿疼痛、牙龈红肿,消渴等症。它位于我们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取穴。我们在临床上常针灸此穴治口水过多的问题,平时口水多的人可以多按摩此穴。
言归正传,我们还说地仓穴。地仓穴对于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也有很好的调治作用。有一次出门诊时,一位 40 岁左右女
性患者用手捂着脸跑到我这儿来。她说自己疼得实在不行了,有时面部有种针刺的感觉,疼得眼睛都睁不开了,也不能闭了,还不停地流口水,有时又不疼了,反反复复。现在趁着不疼的工夫,抓紧找我来治。我观察片刻,对其施以针灸地仓穴进行治疗,不一会儿这位患者就感觉舒服多了。
如果你不幸患上了此病,附近又没有医院,可以采用按摩地仓穴的方法。先用左手的食指,按压在此穴上,轻揉片刻,使之有酸胀感觉为宜,每次做200
下。每天坚持做3次。经过1 周后,就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小小的地仓穴可以解决很多人的痛苦,真可谓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啊!
犊鼻穴是膝关节病的克星
犊鼻穴具有通经活络、疏风散寒、理气消肿止痛的作用,中医有句话叫“关节积水犊鼻求”,这个穴最善于治疗膝盖上的病。
犊鼻穴也是我在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个穴位。犊鼻穴在哪儿呢?我们膝盖下面内外两侧都有一个窝儿,外侧的窝儿就是犊鼻穴。“犊鼻”怎么解释呢?“犊”是指牛犊,“犊鼻”就是指小牛犊的鼻子,大家可以看看膝盖的那两个窝像不像个小牛犊的鼻子。《会元针灸经》说:“犊鼻者,是两膝眼如牛犊之鼻状,故名犊鼻。”
犊鼻穴具有通经活络、疏风散寒、理气消肿止痛的作用,中医有句话叫“关节积水犊鼻求”,这个穴最善于治疗膝盖上的病。比如说,平时跑步、爬山导致膝盖受损、疼痛啊,膝关节积水啊,风湿性膝关节病啊,长时间久坐膝盖疼啊,都可以通过按揉犊鼻穴来解决。
有一次,一位中年女性患者来找我治病。刚一进诊室,我就发现她走路无力。后来她自己说最近几个月感觉膝关节特别不舒服,有时候走楼梯就是感觉双脚发软。后来我为其诊断,发现她这属于膝关节积液,就是现代医学里说的滑膜炎,主要是因为膝关节囊液渗出所致。后来我用针刺犊鼻穴的方法为其治疗,像她这种很轻微的症状一次基本上就痊愈了。
现代上班族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那就是久坐,久坐伤肉、伤脾,但这个问题又没办法解决,在办公室里不可能都站着工作吧!既然解决不了,就学会保护自己吧!很多人在座位上坐久了就感觉两个膝盖特别难受、不舒服,站起来活动一会儿就好了。在活动时你再配合点按一下犊鼻穴。此穴因为就在膝盖外侧那个窝儿中,所以按揉起来也方便,也不用扩大范围,就在那个窝儿中按。
膝盖虽然不是身体中最常受伤的部位,但却是最薄弱的。膝盖怕冷,寒气最容易通过这个“小牛鼻子”进入体内。尤其是老年人年纪大了,本身膝盖就很脆弱了,因此遇上天寒地冷的,很容易出现老寒腿和风湿性膝关节病。对于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艾条灸犊鼻穴。当你感觉膝盖酸冷时,就用艾条灸此穴10~20
分钟,灸到皮肤发红为止。
这里我还要多说一句:很多女性朋友在有空调的环境中工作,不知道防护自己的膝盖,有的下身就穿个小短裙、小短裤,这很容易得上风湿性膝关节病。因此我建议,在空调的环境当中最好备一个毛巾被,稍微地防护一下自己的膝盖。如果已经出现问题了,就要多按按犊鼻穴。
平时我们总说要养护好身体,养护、养护,不仅要养,还要护,要时刻保护我们的身体,这才是养生的至高境界。
上巨虚穴是治疗腹泻的常用穴
上巨虚穴属于胃经,同时又是大肠的下合穴,下合穴是六腑之气在人下肢上汇聚的穴位,而且只在下肢上的条阳经上汇聚。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上巨虚穴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的独特作用。
巨虚,有巨大空隙之意。因为这个穴在下巨虚的上方,胫、腓骨之间大的空隙处,所以中医管它叫上巨虚。《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认为:“膝 (
胫骨) 骨屈曲如巨,骨与筋肉之内外分间,其虚空如巨长之状,故名上巨虚。”
上巨虚穴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6 寸,距胫骨前缘1 横指(中指)。取穴时,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6
寸,当足三穴里与下巨虚穴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上巨虚穴属于胃经,同时又是大肠的下合穴,下合穴是六腑之气在人下肢上汇聚的穴位,而且只在下肢上的条阳经上汇聚。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上巨虚穴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的独特作用。《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说“合治内腑”,这说明上巨虚穴可以调治一切大肠腑上的病。
《素问•
灵兰秘典论》中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就是说大肠是主传导的。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经过小肠的消化吸收后,部分糟粕下输于大肠,由大肠继续吸收其中的水分,变为粪便,排出体外。
如果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可因胃失通降、肺失肃降、燥热内结、肠液枯涸、阳虚不运、气虚无力推动等因素而造成,这时就会出现大便干、便秘等表现。有时也会因为饮食所伤,食滞不化,寒湿或湿热下注等因素,而出现泄泻、便溏等表现。如果积滞和大肠之气血相搏,则会出现下痢赤白、里急后重等表现。如果是因中气下陷、肾虚不固,则会出现久泄、滑脱、脱肛和大便失禁等表现。
作为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穴具有调和肠胃、行气化淤的功效。我在临床上也常用其治疗大肠运化失司方面的疾病,比如说痢疾、泄泻、便秘、消化不良、阑尾炎、胃肠炎等。
在临床上,我用针灸上巨虚穴(常与合谷、天枢等配穴)的方法治疗腹泻较多。中医认为,腹泻多由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或兼受寒湿暑热之邪,容于胃肠,邪滞交阻,气机不和,清浊不分所致。而取上巨虚穴,则因其能通调大肠腑气,使气调而湿化滞行。对于平时因饮食失节所致的便秘、腹泻患者来说,可以用艾条灸一灸此穴5
~15 分钟,以皮肤有灼热感为宜。用拔罐的方法也可以治便秘。将上巨虚穴进行消毒后,用闪火法在穴位上拔罐,留罐10分钟左右,每天拔1
次,皮肤会出现紫红色淤血。这是正常现象,不用担心。
承泣穴是眼睛的保健要穴
经常揉一揉承泣穴,会使气血旺盛,能够供应眼睛足够的血液。而目得血能视,它有了血才能看东西。经常揉这个穴位,可预防近视眼,缓解眼部疲劳。若能配上四白穴一起按摩,则效果更好。
我们前面说过,脾胃与眼睛在经络上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目为肝之窍,肝受血而能视,而肝血禀受于脾胃。脾胃所化生的气血,散精于肝,通过经脉上荣于目,眼睛因为得到这些营养而变得明亮。由此可见,我们的眼睛之所以能看东西,除了与肝有关外,还与脾胃有关。我在临床上也有过从脾治疗眼病的实例。
无论是因为脾胃失调所致的眼病,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眼病,或是日常对眼的保养,我们都可以通过刺激承泣穴来解决。承泣穴在哪呢?目视正前方,在瞳孔的直下方,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即是。“承”有承受的意思,“泣”有眼泪、水液的意思。它是胃经上比较重要的穴位。胃经多气多血,而承泣穴是胃经最靠近眼睛的穴位,中医里讲“穴位所在,主治所及”,所以经常揉一揉这个穴位,会使眼部气血旺盛,眼睛得到足够的血液滋养。而目得血能视,它有了血才能看东西。经常揉这个穴位,可预防近视眼,缓解眼部疲劳。若能配上四白穴一起按摩,则效果更好。
对于女性朋友来说,眼袋是她们的头号公敌,一旦形成,就很难消除。而眼袋的形成与我们的脾胃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脾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肌肉功能和体内脂肪的代谢。眼袋的出现恰恰是因为胃燥化水功能衰退,使痰湿和水液积在下眼睑造成的。我们可以从经络图上看到,胃经是经过下眼睑的,眼袋的位置正好是承泣穴和四白穴的所在,所以有眼袋的女性朋友要经常按摩承泣穴、四白穴;同时再配合按摩足三里穴、丰隆穴,以提高脾胃功能。
生活中,还有一些人的眼睛并没有什么异常现象,既不红也不肿不痒,可是外出时被风一吹,眼泪就会不自觉地流下来,眼睛模糊,视力也下降了。这种情况叫迎风流泪,一般来说夏天比冬天症状明显。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坚持每天按压承泣穴和四白穴各
50次,效果非常明显。
经常有足底、腹部发冷现象的寒证患者,以及常有便秘、下痢等肠胃症状的人比较容易出现眼皮发沉、目中无神的症状。这时我们可以按摩承泣穴、下关穴、中脘穴、胃俞穴,每个穴位每天按摩3~
5分钟,效果不错。
四白穴是治黑眼圈的高手
下眼睑部又是胃经经过的地方,胃经又是多气多血的经脉,因此通过按摩四白穴,可以疏通气血,把废物及时运走。
四白穴是胃经上一个很重要的明目穴。“四”是四方,有周围的意思;“白”是指明亮的、光芒的。
四白穴在承泣穴的下面,在下眼眶骨下面的凹陷处,直对瞳孔。此穴有疏经活络、养颜明目的功效,可缓解眼部疲劳或眼花,还可治头痛、口眼歪斜等。在临床上,我常用其与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疗口眼歪斜。
四白穴,从名字上看,它具有美白的功能,因此也有人叫它美白穴。每天坚持用手指按压四白穴,再配上人迎穴(位于颈部,前颈喉结外侧大约3厘米处,用手触摸,会有脉搏跳动的感觉),美白除皱的效果更好。每天可在这两个穴位上,各轻揉3分钟左右,天天坚持,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可以对两个穴位进行艾灸,各1
分钟左右。注意的是,四白穴处的皮肤比较薄嫩,艾灸时要把控好距离的远近,以免烫伤。
对于有黑眼圈的朋友来说,平时也可经常按按四白穴。很多女性朋友因偶尔熬夜、睡眠不足,就会产生黑眼圈。黑眼圈是因为血液中沉积太多废物的缘故,而下眼睑的皮肤比其他部位薄,最容易反映血液的颜色。下眼睑部又是胃经经过的地方,胃经又是多气多血的经脉,因此通过按摩胃经此处的穴位,可以疏通气血,把废物及时运走。这时我们可以多按摩四白穴,按摩四白穴的时候,最好带上承泣穴,两个穴位加在一起效果会更好。另外,还要保持良好的睡眠,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
现代人工作的紧张,经常是休息不足,容易导致眼部疲劳;还有,学生们经常面对书本,用眼也较多。在感觉疲劳的时候,我们除了进行适当的休息外,还要坚持按摩四白穴,可有效舒缓眼部疲劳。
我们常做的眼保健操中也有“揉四白穴”一节。把两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鼻子两侧,中指尖挨在鼻子中部,大拇指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处即四白穴。按揉四白穴,共4个八拍。
头维穴是维护头部健康的保健师
头维穴是胃经在头部的腧穴,是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在这里,“维”有“维护”意思,显然它是维护我们头部健康的。
常听到周围一些上班的朋友说自己经常头痛,有的人说自己一头痛就会失眠,还有的说自己头痛起来就像戴了孙悟空的紧箍咒,越勒越紧……头痛了,有的人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总想咽口水恶心还打饱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