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地图各镇的乡村发展模式 文化传承型 乡村工业型 畜禽养殖型 乡村旅游型 生态保护型 粮食主导 果蔬园林型

投稿QQ群:
当前位置: &>&&>& > 正文
彬县:建设美丽乡村 构建文明家园
中共彬县县委 彬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彬县以省级“美丽乡村·文明家园”重点示范县建设为契机,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定位,建设与管理同步、物质与精神并举、常态与长效结合,进一步改善了人居环境,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
  一、聚焦村容村貌,建设移步即景的美丽家园
  一是规范化建设。累计投资35.5亿元,实施200个重点村、 31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成农民新居3.8万户农村群众居住条件得到切实改善。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提升工程,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土房、土路、土堆的形象和房屋乱建、广告乱刷、柴草乱堆的问题。完成立面改造6万多平米,逐步呈现出白墙灰瓦的建筑风格。实现镇级便民服务中心、村级文化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活动室、健身广场全覆盖,形成县、镇、村三级服务群众网络,让群众只进一道门,就能办成事。
  二是精细化管理。投资500余万元,为镇村统一配备辆垃圾转运车、垃圾保洁车、洒水车,落实镇村环卫工536名,建设垃圾填埋场11个,农村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全面完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农村“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得到进一步扭转。全面禁止秸秆燃烧,重拳整治木炭窑、白灰销售点,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不断推进生活能源清洁化。
  三是景区化打造。突出镇村历史文化和人文元素。街道重点打造新民徽派、龙高仿唐、水口仿宋风格一条街,社区重点打造河西渭北民居式、朱家湾花园别墅式、拜家河前厅后院式等居住模式,同时结合周围环境和村情村貌,在社区广场建设观景亭、石拱桥、人物造像,在沿路点缀牌楼、景观石,把村庄建成特色景点,把公路沿线建成风景长廊。绿化美化全面覆盖。以森林围城暨花园彬县建设为依托,完成新村绿化57个,通村公路绿化51条,城在林中、院在花中、路在树中、人在景中的园林化局面正在形成。氛围营造深入人心。以墙面、广场、道路两边、村委会等为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文明用语、“三关爱”、孝老敬亲等为重点,通过漫画、诗歌、剪纸、手绘等形式,共建成文明礼仪墙、和谐平安墙、美德故事墙等共200余面,建成乡村文明一条街89条,文明和谐氛围更加浓厚。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手机、报刊等媒体,开辟专栏、拍摄专题片、制作宣传画册、编印书籍,充分营造文明和谐的浓厚氛围。
  二、聚焦社风民风,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家园
  厚重淳朴的民风是文明家园建设的深刻内涵,我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之中,深入推进民风建设“十个一”工程,开办道德讲堂上好“一堂课”,设立善行义举榜树好“一面墙”,规范完善村规民约用好“一把尺”,送文化下乡演好“一台戏”,建设村史馆传承“一部史”,制作文明新风公益广告打造“一条街”;开展“邻里守望”主题活动传递“一份爱”,开展寻找最美人物戴好“一朵花”,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细落小落实。
  一是模范引领,明德重义。以“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为抓手,广泛开展“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彬县好人”“最美人物”“道德模范”等系列评选活动。建立“四个一”好人表彰激励机制,即每年为“彬县好人”做一次体检、召开一次座谈会、组织一次经济社会观摩活动、组织观看一场文艺演出。并以厚德陕西建设为重点,大力弘扬“六德”,不断拓展“彬县好人”内涵和影响力,拍摄微电影《心愿》、编排戏剧《月缺月圆》、《豳风歌》编辑《德耀彬州——彬县好人事迹选编》、创作《好人歌》、制作“好人台历”, 以此增强“好人”精神的社会感召力,先后有13名“彬县好人”当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截至目前,全县共涌现出1名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2名“中国好人”、5名省级道德模范。
  二是文化传承,崇德向善。通过建设村史馆、民俗窑洞、乡贤馆、群众艺术馆、先祖祠堂等,编写《彬州风物》《彬州地理》《大美彬州》等乡土教材,积极传承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传统、民间工艺和民间文化。组建乡贤文化骨干队伍91支,利用各镇村、各单位“道德讲堂”弘扬“德”文化、颂扬真善美,同时鼓励他们发挥专长参与“两个文明”建设,旋木、花馍、剪纸、陶艺、泥头戏、布偶戏等传统艺术得到传承发扬。先后开展元宵灯会、社火巡演、“书写核心价值观”、“新春诗词歌赋吟诵会”、“厚德陕西—我们的节日·重阳活动”等文体活动225场次。
  三是志愿服务,关爱互助。以农村社区为基本平台,以“邻里守望”为主题,广泛开展“邻里情、一家亲”“爱心妈妈”“党员进社区”“助老敬老关爱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因病、因残、因祸导致的残缺家庭、单亲家庭子女作为重点,亲帮亲、邻帮邻,互帮互爱、守望相助,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同时,持续开展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横穿马路、不损坏公物、严禁婚嫁喜庆活动大操大办“四不一严”文明劝导、“爱彬县就为她做点事”创建活动,以“垃圾不落地、彬县更美丽”为主题,坚持每月组织全县各单位志愿者义务上街捡拾垃圾,志愿服务活动由城市辐射到农村,志愿者已成为农村群众田间地头、引领文化生活、扶贫帮困的主力军。截至目前,全县共注册志愿者团体141个、招募志愿者33087人,彬县妇联“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项目被省上评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四是熏陶教化,移风易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落细落小落实,以“家风家训”为里,以“村规民约”为表,表里结合加强民风建设,推动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通过悬挂家风家训牌,制作村规民约宣传栏,张贴善行义举榜,弘扬男女平等、孝老爱亲、诚信向善精神,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同时,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作用,让群众当核心、唱主角,积极参与民间事务调解、监督与服务,重男轻女、大操大办、遗弃老人、好吃懒做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
  三、聚焦常态长效,建设各方协同的活力家园
  一是不断完善投入机制。彬县将“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富裕百姓”建设工作与统筹城乡、精准扶贫,农村基层党建、新型社区建设、产业培育发展等工作相结合,采取争取省市项目资金、财政以奖代补、文明单位以帮带干、农民以劳带资、招商引资撬动社会资金的办法,先后争取到“龙高全程机械化密植苹果园、太峪四季草莓无土栽培种植示范园、豳州驿十里生态观光长廊”等项目121个。
  二是不断完善推进机制。建立县文明办、城乡一体办等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县级领导包抓、市级以上文明单位重点帮扶机制,明确工作职责,签订帮扶协议书,常委会定期听取进展情况汇报,每季度全县重点工作观摩会上进行观摩讲评,实行汇总排名,大会颁发红黑牌,县委、县政府督查室进行跟踪问效,真正以机制推动“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富裕百姓”建设落实落细。
  三是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探索建立“县委常委会双周例会汇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定期视察指导”制度,健全完善“检查考评、投入保障、队伍建设、考核激励、责任追究”机制,科学管理,严考细核,实行“每月一考核一通报,每季一评选一排名,年度结果总考评”,使“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富裕百姓”建设走上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2015年、2016年各拿出5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按照考核成效对各重点示范村分别予以奖励。
  通过近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是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必须锲而不舍,一以贯之。
  一是解放思想、领导重视是关键。彬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动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统筹规划,整体行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
  二是多元投入、群众参与是保障。加大新型社区建设、农村信用贷款、“两个三年行动计划”、精准扶贫、技术培训等项目政策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投入、农民和集体投入、社会力量多方支持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方式,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是以文化人、德善并举是核心。彬县注重保持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深入挖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建设村史馆、乡贤馆、好人馆,延续古风民俗。同时,加强“一约四会”管理,评选表彰各类最美人物,传承家风家训,打造农村群众精神家园,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四是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是重点。结合“山水彬风、丝路佛都”的城市名片,以人为本,尊重地方特色,用白墙灰瓦的民居、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绿树成荫的乡间小道、舒心悦目的整洁村容彰显特色,处处是景、步步皆画,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别具一格。
陕西文明网(网页打印)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彬县总体规划主要内容摘要_彬县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9,971贴子:
彬县总体规划主要内容摘要收藏
一、规划期限、范围与层次(一)规划期限规划期限:年。其中:近期为年;远期为年。(二)规划范围与层次规划范围分为县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空间层次1、县域层次:彬县行政区划范围,包括1个街道办,8个建制镇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面积总计1185平方公里。2、规划区层次:彬县的城市建成区以及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施规划控制的区域,面积约为112平方公里。3、中心城区层次: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涉及范围,面积总计为43.5平方公里。
「住哪里都上携程」低价,狂减,服务好,,携程订房超划算!携程-便捷的在线酒店预订网站!7*24小时免费预订!
二、发展目标(一)发展总目标到2030年,将彬县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合理、经济活力充足、基础设施完善、社会发展和谐、城市功能完备、城乡发展协调、文化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宜居宜业、辐射周边的区域经济强市、能源化工大市、丝绸之路旅游名市。(二)发展定位彬县的城市发展总体定位为“区域中心、经济强市、文化名城、统筹典范”。1、区域中心:陕甘边界区域中心城市、省域西北门户节点、“彬长庆”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核心引擎、“彬永长旬”城镇群综合中心。2、经济强市:陕西省西北部发展集核、关中地区能源化工和物流基地。3、文化名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丝绸之路”旅游带上的重要目的地之一。4、统筹典范: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陕西省城乡统筹典范地。
三、中心城区城市性质与职能(一)城市性质“丝绸之路经济带” 节点城市,关中西北部区域中心城市,陕西省重要的能源化工与物流基地,文化底蕴深厚的生态宜居城市。(二)城市职能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旅游目的地之一;陕西省西北部的商贸物流门户;陕西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彬长庆”跨省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引擎。四、人口与用地规模(一)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到2020年,县域常住人口控制在36万人以内,县域城镇化率达到50%。到2030年,县域常住人口控制在43万人以内,县域城镇化率达到65%。(二)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与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为14万人,其中主城区为10万人,新民新区为4万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7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到203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为24万人,其中主城区为15万人,新民新区为9万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4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米以内。
五、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一心、三极、双轴线”的城镇体系空间格局。1、一心:以主城区和新民新区共同形成彬县的中心城区,形成具有区域辐射能力的区域中心。2、三极:以北极镇、太峪镇、龙高镇为县域三个城镇增长极,通过空间的合理布局,与中心城区共同支撑县域的经济、人口集聚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3、双轴线:沿福银高速西接长武南接永寿的区域城镇连接轴和沿合凤高速(拟建)东接旬邑的区域城镇连接轴。(二)城镇等级规模结构1、人口规模20-50万的中心城市1个:中心城区(主城区和新民新区)。2、人口规模0.5-2万人的中心镇3个:北极镇、太峪镇、龙高镇。3、人口规模0.5万人以内的一般镇4个:水口镇、义门镇、永乐镇、韩家镇。 (三)县域综合交通规划1、铁路:新建银西高速铁路、新建彬县主城区至新民新区的铁路货运专线。2、公路:构建“一环一横一纵”的快速路体系及“两环三横两纵”县域骨架网络。两环:彬县县城外围环路、快速路环(快速路体系)。外围环路主要由国道312、规划国道342、省道306构成;快速路环主要由彬县县城北、东两侧通往新民新区的准快速路构成。三横:一横由福银高速公路和国道312构成交通走廊;二横为彬县北部高等级公路;三横为彬县南部高等级公路。两纵:一纵由规划合凤高速公路(快速路体系)构成;二纵由规划国道342(南半部)及延伸高等级公路线构成。
六、中心城区规划(一)城市开发边界及方向1、城市开发边界:中心城区分为主城区和新民新区两个片区,其中:主城区——东起福银高速公路入口西侧,西至大佛寺景区西侧,南抵紫荆山塬面,北达七星台塬面。新民新区——东起杨家坳,西接小章村,北依峪子成家南侧,南至堡子村。2、用地发展方向: “西进、东限、北联、南控”。(二)空间结构中心城区将形成“一城两区双中心,一环二轴六组团”的空间格局。1、“一城”:是指中心城区。2、“两区”:是指主城区(包括现状县城核心区以及“彬西新城”)、新民新区。3、“双中心”:“区域服务中心”和“区域产能中心”。4、“一环”:联系主城区和新民新区的“城市快速交通环线”;5、“双轴”:沿泾河文化景观轴以及沿主城区与新民新区交通联系线生态景观轴;6、“六组团”:“老城区、泾河新区、彬西新城、循环产业园、火车站功能组团以及新民新区”。(三)功能布局1、老城区组团:以居住休闲功能为主导功能的城市组团,是规划期内以更新提升为主的地区,主要功能包括文化教育、居住、休闲。2、泾河新区组团: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组团,是彬县展示现代风貌的形象窗口。主要功能包括行政办公、商业商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是区域公共管理与服务和商业商务的核心片区。3、彬西新城组团:以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的城市新兴组团,是规划期内以保护提升为主的地区,主要功能为文化旅游服务、居住。4、循环产业园组团:以煤产品深加工的产业区,形成“煤-洗煤-发电-煤建材”一体化的产业链条。5、火车站功能组团:主要由西平铁路客运线彬县站以及西银高铁彬县站两部分组成,承担彬县的对外交通职能。6、新民产业新区组团:以工业及产业配套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城市组团,主要功能为新型工业、产业服务以及居住,是区域规模最大的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区域产能中心。(四)城市道路网络1、中心城区主干路结构:“四横八纵+自由式”。2、新民新区主干路结构:“一环两横五纵”。
露珠知道哩太多了
到底啥时候撤县
不是我打击你们,计划生育的余毒即将爆发,彬县在内的小县城在可见的未来将沦为鬼城,五六十年后中国只剩几亿人,人口主要会集中在特大和大城市。
楼主你是干嘛的
登录百度帐号欢迎访问咸阳市人民政府网站,今天是
当前位置:
彬县建设美丽乡村助力脱贫攻坚
责任编辑:
点击数:60
发表时间: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学习考察彬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体会
& & & & &10月13日,我随全县党政考察团到彬县考察学习美丽乡村建设,实地观摩探访了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使我深受触动和启发。总体感受是村庄环境整洁,公共服务健全,更有秀美的田园风光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的建设理念、特色乡村文化,以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和激情,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 & & & 在半天的时间里我们看了9个调研点,有新村建设、也有新型社区建设;有景区建设,也产业基地建设;有教育园区建设,也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些调研点的建设管理都有其共同点。一是因地制宜,注重挖掘彬县古豳州文化内涵,围绕路、桥、水、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融入文化元素,打造出符合乡土文化、历史文化的农村景观。二是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三是注重建管并举,合理规划布局,白土社区在建设中按照&五有五无三达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了规划,从规划上保证了社区建成后居住集中、设施完善、平安和谐。四是精神风貌好,与时俱进精神无处不在,干部群众的观念新、思路活、办法多,建设的劲头足。
& & & & 总体来看彬县美丽乡村建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规划布局科学。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多模式、多形式建设,不搞&一刀切&,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历史资源优势,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着力塑造村庄特色品牌。编制示范村建设规划,注重与村、线、片以及景区、产业、新村、社区建设等各级规划的衔接,特别是结合历史底蕴,在豳州驿门户景区打造中,规划高起点,结合泉溪、井滩、河湖的不同自然形态串联起不同的观光功能片区。社区和新村建设中房屋设计突出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装饰风格、外观、色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是村容整洁优美。统筹考虑居住条件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因素,突出&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拜家河村在建设了部分旅游文化景观的基础上,对村民俗街道进行了仿唐风格改造,新村周边绿化、道路绿化、广场绿化同步进行,完善美化亮化配套设施,各村修建了垃圾集中收集点、填埋点,成立了保洁员队伍,及时清理垃圾,清除柴草、路障,制定了村规民约、道路管护、卫生&三包&、星级评比等村庄管理制度,达到了民居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的效果,真正告别了原来&脏、乱、差&的环境卫生现状。
& & & & 三是产业发展势好。坚持把产业发展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加大产业扶持,激活农村各种有效资产、资源,推进美丽乡村产业的特色化发展,努力实现&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无论是景区建设、新村建设还是社区建设,都在规划中对产业发展进行了定位,做出了长远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海升无土栽培夏季草莓基地、陶艺吧很好地把产业与历史文化传承、产业与乡土文化挖掘结合起来,达到了文化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双赢。
& & & & 四是乡风文明并进。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每个村都量身定做了文化建设方案,实施了文体活动场所、文化展示工程、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等文化基础项目,每个村都建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或者文化艺术展馆。为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还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党员示范户&、&好媳妇、好婆婆&、&六争六评&等评比创建活动。当地群众介绍,&以前,村子里的人放下农活,除了打牌、赌博,很少有其他活动,邻里纠纷也多。现在大伙空余时间跳舞、唱戏、读报,还可以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生活充实和谐多了。&从群众的声音里,不难发现,随着农村环境的改善,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高了。
& & & & 五是资金投入到位。没有资金,建设就是空谈。彬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高、建设标准高,资金投入量大,他们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各方资金,对各部门和社会力量进行了整合,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共同发力,保证了建设资金及时到位。特别是对各部门的项目资金进行了整合,实行统一的规划,提高了项目资金的效率,达到了预期目的。
  结合彬县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就我县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建议:
  一是要强化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彬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四位一体&同步发展的同时,缩小了城乡差距。这一做法启示我们,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最终目标。必须以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为统领,赋予美丽乡村建设更深层次的内涵,不断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努力形成政府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机制,让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辐射与覆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生活质量水平,加速城乡融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二是要走产业带动发展的路子。彬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美丽乡村,村美是手段,民富是关键,最核心的是要发展生产,让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没有生产的大发展、没有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大提升,美丽乡村就不具备基础条件,也难以达到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整洁、田园风光怡人、生活富裕和谐的建设目标。只有把富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培育现代富民产业,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强劲的动力和活力。如水口镇的长禄村,在致富能人、创业有成的禄经理的带动下,发展生产,群众日子越来越好,
  三是要坚持规划与执行相统一。彬县在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中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做到了&画饼&与&做饼&相结合,通过规划的引领、规范和指导,使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由此也启示我们,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做到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分类推进。在制定规划时必须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条件、人口规模、地域特色等因素,使规划符合乡村实际,体现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真正起到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规范引领作用。同时,应按照分层次推进的原则,先让所有村庄建设美丽乡村合格村,然后再提升创建示范村和精品村,最终达到整体推进的目的。
  四是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受益者,也是建设的主要力量。建设美丽乡村,既要兴产业、修公路、建新房、搞绿化、美环境,更要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农民参与建设的热情。同时,彬县在建设美丽乡村中,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设中得到了充分重视和体现,水口镇长禄村实施了便民、暖民、乐民、富民、育民&五大工程&,开展了&道德讲堂&以及&五好家庭&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借鉴彬县的经验,就要更加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习惯,真正树立新农村新风尚。
  五是要着眼挖掘地域特色。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先由乡村组织群众自己进行编制,这样才能&接地气&,在群众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再交专业规划部门审定修改完善,这样才能保证科学性。编制规划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突出各村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不同特色,深度挖掘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挖掘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
  六是要整合各方力量齐发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不是文明办或其他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由于我县经济基础薄弱,公共财力有限,更要在整合各方面资源上下功夫,不仅要整合各部门的项目资源,更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从而使美丽乡村建设在项目资金上得到保证。要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带动群众筹资筹劳,实现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在上报项目或审定项目时,要注意各类项目资金的有效整合,采取多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方式,***资金难题。
(作者系财政局局长)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yswmws
文章热词:
推荐图片新闻书写农耕文明新的奇迹与辉煌
-运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 & & & & & & &
&&&&&&&&&&
书写农耕文明新的奇迹与辉煌
——稷山县传承发展后稷农耕文化的生动实践 ■杨明有
唱响山西,鼓动中国,敲响世界。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太原、西安、洛阳举办“古中国·大运城”2018民俗文化旅游年新闻发布暨旅游推介会,曾经敲响世界奥运会开幕式、登上央视春晚开场节目的国家“非遗”项目稷山高台花鼓,频频亮相,赢得喝彩。在去年8月25日到8月31日第三届山西文化博览交易会、首届山西艺术节中,歌曲《五谷香自稷山来》同样引人注目,一展风采。 在“走进新时代,建设大运城”中,稷山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积极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习近平在山西视察时提出的“山西是黄河流域的农业摇篮,传统农业历史悠久。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要把这些传统农业文化利用好、传承好,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积极落实运城市委提出的“六大文化”中的农耕源头文化,弘扬传承、转化发展后稷农耕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载体,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勤劳勇敢的后稷儿女,用丰富的智慧与辛勤的汗水,书写着农耕文明的奇迹与辉煌。 后稷农耕文化 雄浑而厚重 稷山县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农耕文化资源独具特色。早在1931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周初地理考》中就提出了周人起源于山西南部(今稷山县)的学说。许多史料、遗存遗迹和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农业的始祖后稷,生活在山西南部运城市境内稷王山一带。 《史记》《诗经》《尚书》《左传》《国语》等史料有记载,大量的考古发现和遗迹遗存也表明,中华农耕始祖后稷在稷山县境内的稷王山一带教民稼穑,开辟了中华农耕文明的新纪元。中国农耕始祖后稷就是在稷王山一带发现粒食、树艺五谷、教民稼穑。稷山,从此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自从有了五谷,人类告别了衣食无着的原始时代,步入了文明的新纪元。为感念后稷的贡献,世人敬奉他为稷王。后稷当年教民稼穑的山岭便被人们尊称为稷神山,也叫稷王山,一直延续数千年至今。 后稷的后人曾担任夏朝的农官,后弃官迁徙至今陕西武功杨凌一带,因重视农业而兴旺,形成了强盛的周部落,最终取代商朝,建立了周朝,后稷成为周始祖。 随着历史的演进,从北魏时沿袭下来的名字高凉县,在隋开皇年间被改为稷山县,至今已有一千余年。 日至10日,来自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32名专家学者齐聚稷山,围绕后稷农耕文化,交流新理念,探讨新路径,分享新成果,为推动农耕文化传承发展、改革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凝聚共识,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他们从厚重的后稷农耕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启迪智慧,进一步探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根”和“源”,为追寻乡音乡愁乡情、强化“三农”工作、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振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广泛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正能量,打造后稷文化品牌,加快现代农业和农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把‘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这些传统农业文化利用好、传承好,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对稷山来说,就是要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时,打好特色优势牌,实现乡村振兴,全力建设以宜居、宜业、宜游为鲜明标志的稷王文化名城,打造后稷文化品牌和以后稷农耕文化为鲜明特色的旅游目的地,让博大精深的后稷文化走向全国,传播久远。”稷山县委书记廉广锋如是说。 山西省“非遗”项目传承人、后稷文化研究会会长宁水龙先生介绍说,全国各地拜祭后稷的地方不少,但是据史料记载,他们所拜祭的均是后稷的后裔。因为在上古时期,作为农官的后稷其职业也是世袭的,从河东发端,子孙一直向西北、中原等地扩展,只有稷山所祭拜的后稷是稷山县小阳村的姜嫄之子姬弃本人。后稷死后,他的第五世孙公刘率族移居彬国(今陕西彬县),复修后稷之业,指导农业生产。到了姬弃的第十三代孙古公亶父,他率领部族迁居周原(今陕西杨凌一带),劝耕播谷,发展农业,也被封为稷官。 高台花鼓,高跷走兽,或用于祭祀农神后稷,或用于喜庆农耕丰收。稷山县大型灯展、民间社火表演、地方戏曲展演、地方传统小吃、非物质文化展示、旅游特色产品展、农副产品展销等,无不涵盖着浓郁的后稷文化。 悠久而厚重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之根,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翔实而丰富的后稷农耕文化浸润着后稷故里人们的心田,影响着他们的生产生活行为模式,同时,也演变成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与节庆文化。 后稷农耕文化 丰富而多彩 中华民族从农耕原点走来,我们的祖辈从农村原野走来,我们的文化从庶民百姓走来。人类文明从茹毛饮血到耕作收获,步入文明历史,建立邦国家园,农耕始祖后稷教民稼穑,功不可没。 留住农耕文化的根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稷山县在弘扬传承、实践发展后稷农耕文化中,把在中华民族所经历的漫长农耕时代、农民、农村、农业创造、形成和传承下来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财富,通过确定主题、丰富内容、搭建载体等方式,全方位、多形式、立体化进行传承与实践。 稷山县后稷文化的传承形式灵活多样,内容新颖别致,百姓喜闻乐见。最重要的呈现便是稷山有许多节日或民间信俗。与后稷有关的最盛大的一个节日,是每年农历四月十七纪念稷王的庙会。 据《稷山县志》记载,祭祀稷王的庙会是由朝廷官方专门委派祭祀官主办的大型官方活动。时间之所以定在农历四月十七,是因为上古时稷王山一带缺水,老百姓种植庄稼是典型的靠天吃饭。旱垣小麦早熟,常在农历四月便要收割。在稷山当地,就流传有“四月八,买镰把”的说法。第一担新麦收割到家,新麦石磨出新面,蒸出第一锅新馍,人们就要祭拜稷王,感恩他当年教民春播秋收,让人们吃上了粒食,步入了农耕文明。 这种习俗从上古一直流传至今,不仅老百姓广泛参与,官方也积极组织,已经成为一个官民同乐的盛大农耕文化节。 据记载,稷王庙原在稷王山上,因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人们上山下山很是劳累,便在稷王山北麓的稷山县修缮村北及山下的东文村(现属万荣)建了两座稷王庙。到了元初,官方在稷山县城重新修建了一座稷王庙。 位于稷山县城的稷王庙,是目前全国祭祀农祖后稷最大的一座宫殿式庙宇,始建于元代,历史上曾多次损毁和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清道光年间,稷王庙因失火致使大殿和部分建筑被烧毁。恰逢稷山县知事李景椿上任,很快发出了重修稷王庙的告示,号召商贾及普通百姓捐善款修庙宇。经过数年的建设,稷王庙终于重现人间。其精美的石雕、木雕及华丽的琉璃顶,被称为“三绝”。2006年,稷王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山人秉承千百年来形成的节俭、惜福、敬业,弘扬农为本、粮为天的传统后稷农耕文化。自古至今,稷山县人才辈出,如唐代宰相裴耀卿、元代监察御史姚天福、清代义民吴伯宗等。吴伯宗用17年时间,走了3万多里路,寻找到了自己的两个弟弟,被康熙帝御赐“大清义民”牌匾。帝师陈廷敬亦亲作长诗记录此事。运城市蒲剧团与稷山县合作,创作排演了大型蒲剧《枣儿谣》,在京城、省城、晋陕豫黄河三角洲、山西首届艺术节得以广泛传唱,所创作的同名蒲剧电影《枣儿谣》也已开拍。 著名国学大师姚奠中是稷山县的骄傲,他一生对正己、从义、博学、勇决、用世孜孜以求,以利人、利世为己任,以书法为载体,弘扬国学,桃李满天下。稷王庙等稷山的“国保”文物景点中有他撰写的多副对联。 后稷文化精神绵延至今,缔造了稷山人勤耕织、尚节俭、知向学、喜祭赛的特质和精神。稷山人对于五谷的钟爱也孕育了丰富的面食文化。直至今天,稷山麻花、稷山饼子等还名扬全国,走向四方,为海内外人士所钟爱。 稷山县委、县政府加大后稷文化传承和发展力度,组织成立了后稷文化研究会,出版了《稷人说稷》图书和《后稷文化》季刊,在电视台、报纸开设后稷文化专栏专版。稷山县蒲剧团创作编排了我国第一部讴歌后稷的蒲剧《农耕之祖》,稷山县安福鼓艺术中心上演了原创鼓舞剧《农祖稷风》。稷山县在县城南大门建设稷王游园、中心城区建设稷峰文化广场的基础上,于城东修建了稷王文化广场,竖起了高大雄伟的后稷石雕像。广场上的稷王塑像神情肃穆而慈祥,手里高举谷穗,望向苍生大地。 目前,后稷农耕文化已扩展为板枣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产业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品牌文化等,有力推动了后稷文化、现代农业的发展。 稷山县县长吴宣说:“稷山县打造稷王文化名城,就是着力打造后稷农耕文化品牌,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和设施农业,实现乡村振兴,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名城,使稷山逐步发展成为极具实力和魅力的古中国·大运城农耕文化旅游目的地。” 稷山县积极构建生态多样、开放包容的后稷文化传承发展态势,出台定位精准、条件优厚的支持政策,使传承后稷农耕文化、发展现代农业有了更多展示的机会。通过举办活动周、研讨会、节庆、展销、汇演等方式,为后稷文化、现代农业提供展示的舞台;利用平面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两微一端”新媒体等优势,及时推送、宣传。通过参与多措并举的全国或省市的推介展示,培育现代农业产品市场,提升稷山县后稷文化产业、现代农业产业的美誉度、知名度。 稷山县确立了建设“四基地一名城”的目标。“一名城”,即围绕后稷文化建设稷王文化名城。该县正在加快城乡建设,一城两翼带动,七星百村振兴。大县城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大佛文化园、汾河公园、城东城西水系建设,西社、翟店两个镇全力服务开发区建设,为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和纸包装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7个中心镇在完善功能、彰显特色、打造环境上下功夫。该县200个村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打造好两委班子、发展好特色产业、整治好村容村貌、完善好村规民约、建设好保障体系”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 在广阔而肥沃的后稷大地上,勤劳勇敢、务实敬业的后稷儿女书写着弘扬后稷文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辉煌。 稷山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当地发展实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抢抓发展机遇,把板枣产业和蛋鸡养殖业进一步做优做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程,推动农业农村全面振兴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做好农村人居环境工程,全力以赴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弘扬后稷文化、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把创意变成生意,让智慧带来实惠,坚持创意、创新、创造,深入挖掘后稷文化创造力,充分解放农耕文化生产力,切实提升文化产业、农业产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百姓生活品质,多方位扎实推动稷山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把后稷农耕文化、传统农业文化利用好、传承好,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稷山县把现代农业发展放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地位,以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为抓手,依靠项目推动、品牌带动、创新驱动、服务联动,逐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肥沃的养料和水分促使后稷农耕文化之花更加繁盛,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稷山县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板枣、葡萄、核桃、中药材种植和蛋鸡养殖等特色农业,把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结合在一起,促进“四化”互动,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院、西北农林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院校的专家教授编制了《稷山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稷山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稷山滨河葡萄产业发展规划》《稷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稷山县红枣产业发展规划》《稷山县畜牧产业发展规划》等各项特色农业产业规划。建成了稷王现代农业示范园、城郊5万亩板枣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滨河葡萄现代观光示范园、均和百万只蛋鸡养殖示范园、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园、上廉双季槐示范园、后稷农耕生态文化园等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时,在全县打造15个至25个标准化科技示范园。 板枣产业已成为稷山农民增加收入的一大支柱产业。稷山县围绕特色产业,全力擦亮全国优质板枣品牌,已连续7年成功举办板枣科技文化活动周活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令人瞩目。2017年6月,稷山板枣生产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全县板枣面积达到15.3万亩,年产5000万公斤,年产值6亿元左右。稷山县万亩板枣观光示范园涉及13个村,总面积5万亩,已成为一个融生态观光、田园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稷山县被省农业厅和省旅游局评为“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稷山县倾力打造山西省蛋鸡养殖高地,蛋鸡产业创出了全国第一的佳绩,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截至目前,该县已形成10万只以上规模的养殖小区25家,蛋鸡存栏达到950万只。总投资3亿元的稷王现代农业示范园投入运营,蔬菜年生产量达275万公斤。“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初步形成,涌现出核桃、药材、双季槐等专业村38个。该县培育了5大主导产业1000余个新型职业农民,对涌现出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颁证管理,组织了320场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受训农民超过4万人,提升了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 农业兴则百姓富,百姓富则社会安。稷山县充分利用本地优秀的后稷文化资源,通过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狠抓特色产业发展,全面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好农耕文化、特色产业、区域医疗、翟店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斯友好文化交流“五张牌”,不断提升稷山对外开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落实市委“一区五带”汾河经济带建设中挺起稷山脊梁,打造“六大制高点”:打造以晋龙集团为依托,打造全国蛋鸡养殖制高点;以15.3万亩板枣为依托,打造全国优质板枣生产销售制高点;以稷王山北沿为依托,打造区域道地药材种植加工制高点;以乡镇特色产业为依托,打造全市乡村振兴制高点;以东方资源为依托,打造全球锰铁冶炼制高点;以永东化工和阳煤泉稷为依托,打造全国精细化工产业制高点。 传承后稷文化的精神遗产,就是要继承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施惠于民的济世精神、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把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不仅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且对于新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稷山县委、县政府将继续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市委“改革抢先机,发展站前列,各项工作创一流”的总体要求,36万后稷儿女走进新时代,彰显新作为,进一步弘扬灿烂绚丽的后稷农耕源头文化,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稷山的步伐,奋力谱写新时代后稷农耕文化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创新发展、彰显当代价值的新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彬县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